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教学改革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改革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改革论文

第1篇: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1.1因材施教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08、09级数学教育专业学生采用的教材是李迺伯主编《物理学》(第二版),全书共分为十二章七十二节,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来看,教学内容较多,部分内容难度教大。为了切实提高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达到“让学生掌握够用的、能学会的物理思想、知识和技能”的目的,相关代课教师在早期教学实践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对一些偏难的、计算复杂的、分析繁琐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如:对热力学基础一章中的“耗散结构”、“能源与节能”;波动光学一章中的“光度”;侠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两章中“波函数及其统计”、“薛定谔方程”等进行了删减和整合。

1.2注重教学探究模式

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主动、互动环节及课后课题探究模式。督促和提倡学生课外自学,注重课前引导,利用学习任务单(预习提纲)等方式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调动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度。事先对课堂内容进行预习,并写出相关预习章节内容的预习提纲,这样一来让学生提前熟悉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再对其进行引导、思考和探究物理知识及教学要点,这样一来,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的掌握就变得容易起来,尤其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如:在具体操作中,一些学生以前在课堂上明显心不在焉,课堂气氛沉闷,通过这种方法的采用,学生在提前预习一边后,在课堂中更加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做笔记的学生也逐渐增加,师生问答也反映良好。这样既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加深了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及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环节中还加入了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学生提前预习和复习,每节课就上一节课所学和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相关基础知识、主要理论等教学要点进行随机提问,并将回答情况记录,记入平时成绩。通过课堂提问与课外预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模式,督促和调动学生的自学,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撰写小论文,并在平时成绩中予以加分体现。课后小论文的论点(题目)是根据所学章节的相关学习内容任意选做,体现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它是由与学习内容和日常生活知识有关或具有时代气息的思维活动及学生的继续学习构成。拓展模块内容的确定,各代课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安排。

1.3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

多媒体是结合多种表现信息的媒介如文字、图像、视频和声音等手段于一体,现在一般指融合幻灯、录音、电视和电脑等多种传媒的性能为一体的设施。多媒体技术就是要将多媒体各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完成一系列随机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它主要有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等特点。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密度和广度,提高课堂信息容量,做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当然,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不恰当运用多媒体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

1.4精心选择教学课件

牵强地选取材料来制作课件,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不利于掌握知识的准确性。运用多媒体目前来说主要就是教师对课件的制作。所有该课程的代课教师,都根据每一个年级,不同教材,通过收集大量教学资料和资源,对上课所用课件不断进行更新、充实和修改,形成了几个不同版本的教学课件,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1.5优化测评体系

结合教学改革成果,修订学校2012版教学大纲。结合新的教学内容模块,将以前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中出勤、作业占30%),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60%的考核修改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出勤、作业、课堂情况等占30%,实验和课后小论文占10%)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60%的考核方式。

1.6精选作业

精选部分有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习题作为作业,编制每章的综合练习,作为学生学习资料,为其学习创作了方便条件。虽然课后习题中计算题部分题目在教学辅导书中有解答,但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只有答案,没有解题思路和步骤,这样一来,给学生的课后自学造成了一定的困惑。编制相关的习题解答手册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应用物理相关知识和理论提供了有力保障。

1.7拓展课堂教学

研究和实践学生实验模块的内容,拓展课堂教学,巩固物理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校已开出物理实验项目,精心挑选了多个在大学或者中学中已被大量使用,或正在被推广的、容易操作的相关物理实验,编制了相关实验手册,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巩固所必备的数学和物理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拓展学生学习内容,为将来走向相关教师岗位打下基础。

1.8开展问卷调查

通过进行各项学生问卷调查,不断完善教改内容。通过调查结果反映出现在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学生的相关要求与希望,为进一步完善《普通物理》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及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以及完善方向。

2项目研究方法

该项目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际,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大量实践与调查,有力的支撑了正确的改革方向。

3项目完成情况及主要成果与特色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教材,修订了2010级教学大纲及2012及学分制教学大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不仅有注重学生专长发展的内容,还有适应专业需求和贴切现实生活的内容,将专长、专业、生活集于一体。(2)通过大量教学实践,研究探讨了每节课板书内容与课件内容的科学结合,修改教学讲义和教案,即发挥好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又将关键的教学内容用黑板演示分析,切实保证了学生课堂质量。(3)完成了2-4套的课件并刻录存档。(4)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对09级、10级学生进行了“《普通物理》课程学生学情调查问卷”及“《普通物理》多媒体教学情况调查问卷”。(5)在教学过程及课后加入课题探究模式,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理或物理知识的应用为论点,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并在平时成绩中予以加分体现。(6)改革测评体系,考试内容多样化。在考试题中体现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突出物理思想和解题思路。(7)讨论和实践进行了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学知识的实验内容。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通过实验,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巩固了课堂教学知识。(8)实践和总结课堂提问内容的初步整理统计。(9)针对学生专业特点,结合不同教材,编写了习题和综合练习题,并对课后习题编写解答手册,巩固课堂教学知识。(10)总结教学改革成果,实际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4项目实施的效果

该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研究,对本校《普通物理》课程教学起到了极大的科学推动作用。在教学改革前后教学主要效果有以下变化。

4.1教学内容的变化

改革后的《普通物理》课程教学,与原来的教学相比,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选讲或者不讲,这样一来,选择符合教学实践的课堂教学内容,无论从教师授课或者学生学习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师和学生“双赢”。

4.2学生学习及成绩的变化

通过相关调查问卷和课后交流,对比之前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课堂气氛活跃,自学时间和能力增强,容易对课程内容理解和掌握。08级数学教育专业学生2010-2011学年第2学期共6个班《普通物理(二)》课程平均成绩为66.67,实践进行教学改革后,09级共3个班学生2011-2012学年第1学期《普通物理(二)》课程平均成绩为71.16;10级共3个班学生2012-2013学年第1学期《普通物理(二)》课程平均成绩为79.09。这说明改变考核方式后,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果。

4.3考核形式的变化

通过将学生课堂回答问题、课外撰写小论文、实验操作等各种形式加入学生考核体系的实践研究,优化考核模块,使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培养物理思维能力,达到课程学习目的。

4.4师资方面的变化

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极大地得到了提高。通过交流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改进教学内容等过程,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来适应和完成新的教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该课程的教学团队,优化了师资。通过改革,教师普遍认为:此次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成绩评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与选择性,更符合大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业务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项目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思想

第2篇: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1.1专门用途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简称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由于特定行业的需要,学习者需要达到在某些学科内使用英语的能力;二是有特殊的内容,即专门化的内容。

专门用途英语把英语划分为“科技英语”、“金融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旅游英语”、“报刊英语”、“电子商务英语”等多种类别,其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专业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1.2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在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针对学生实际需要,使教学内容贴近某个专门行业,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全面熟悉英语在该行业中的表现来掌握英语的表达规律,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语言交际能力。

2讨论

2.1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必然性

从根本上讲,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出现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据调查,英语世界的文字交流有80%是以专门用途英语为媒介的(刘法公,2003)。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交流已经扩大到整个社会,扩大到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社会对英语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了。随着外国人直接到中国进行各种投资、旅游,以及我国科技界、经济界和文化界走出国门,各行各业对复合型人才(既精通专业业务又有较强的英语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社会对英语能力的需求已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要求学贸易的学生毕业后能直接用英语参加商贸谈判,搞新闻的能够直接用英语采访,当律师的能用英语出席法庭辩护,做工程师的能用英语和外国技术人员交流,然而一般的英语技能已经很难适应市场需要。英语的工具性和应用性特征日益明显。学生学习英语较之过去也表现出极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这样一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了。章振邦教授(2003)就曾说过,“今天谈论我国外语教改问题,从战略上首先要考虑到国家对各类专业外语人才的需求。”可以说,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而进行的战略调整。

2.2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法

专门用途英语,作为在特定语境、特定行业中使用的英语,是语言共核之外的部分,不经过专门学习是难以掌握的。

英语基础阶段教学结束后,我们应及时转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让学生尽早建立起专门用途英语的词汇体系,掌握这些文体的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

根据刘法公教授(2003)的建议,从基础英语的语言共核内容教学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转移需要教学方法的转移。由于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所用的教材是以英语语言共核为主要内容,所选的课文侧重于文史题材,词汇基本上是共核的通用词,不偏向任何专业,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侧重训练学生的英语技能,精讲多练。而在用途英语教学中,学生通常会感到专业词汇太多、句子较长、概念和理论难懂,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应首先从专业术语、词组、语法特点和语篇结构的分析入手,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熟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专业词汇,了解其构词特点,掌握专业英语词句的搭配规律。

王蓓蕾在《同济大学ESP教学情况调查》中提到“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一半以上的学生希望能和教师多交流、沟通,同时,他们也希望老师能设计些真实的情景任务,而不是一味地做课文讲解翻译。”可见,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教师也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进行轻松学习,并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运用语言能力上来。2.3关于在英语专业开设专门用途英语的意见

刘法公教授(2003)建议在英语专业开设专门用途英语。然而笔者认为还是在非英语专业开设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效果会比较好,因为英语专业学生虽然英语语言基础技能扎实,但缺乏专业知识基础,掌握起来要比给非英语专业学生加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难度大。而且非英语专业与英语专业教学有不同侧重。

对于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讲,外语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外语课不是一门科学(abranchofscience),外语仅仅是一种工具(atool),外语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使用这个工具。“对科学,我们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外语,知其然就够了,没有必要知其所以然。”(何南林,1998)可以把讲解“其所以然”的时间用来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语言素材内容。

再来看英语专业教学。众所周知,“外语课程的技能课特点使外语专业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有点尴尬”(章振邦,2003)。至于英语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还是着重于英语文化研究,培养英语师资比较好。因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语言能力上要强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且在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理解领悟方面大大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与其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利用他们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对所不熟悉的专业进行深入研究,不如加强他们在人文知识方面的深造。以上建议仅为笔者个人见解,还需要各位专家论证。

2.4建议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专门用途英语

章振邦教授(2003)认为“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普通英语教学年限太长,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并提出建议:“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但是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要达到此标准还需要一段时间。尽管教育部基础司制定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几乎相同的目标和能力标准,而且还采用了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相同的课程安排和设置。但与此相应的改革措施才刚刚起步,短期内还难以实现。

笔者认为还是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较为合适。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基础阶段后的专门用途英语课形同虚设。据调查,我国高校有5

1.21%的专业其专门用途英语课只有36-72学时(辜向东,2000)。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反拨效应实证研究”课题组于2003年3、4月在全国12个省市高校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英语学生在三、四年级没有英语课的比例高达64.6%。

看来,呼吁开设与重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还是很有必要的。

3结语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问题外,在通往成功进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途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现实且棘手的问题,比如师资情况,教材的选定,考核标准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来克服。尽管如此,笔者坚信,大学英语教学应包括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这是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对现行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一个重大变革。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外语界,2004,2:22-28.

[2]辜向东.让事实说话:对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评论的反证.外语界,2003,3:49-53.

[3]何南林.外语为何难学?.读书,1998,3.

[4]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31-33.

第3篇: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近年来,北京市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中学历史学科的三个指导性文件,不断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用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审视,历史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改革的问题。主要是:

一、教学目标的固定化与封闭性。

近年来,在确定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分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这一方面反映了历史教学研究成果,教学目标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发展;另一方面,它内含的固定化因素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首先,它造成了对这三项任务不能完全涵盖的内容的忽略和排斥。诸如,不同年级学生在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在历史课堂往往不被认识或重视,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另外,固定化也导致了相对的封闭性,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忽视各项目标之间有机联系的现象。其表现,一是知识目标定得多且细,课堂教学承载量过大;二是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往往流于空泛,存在着老师用教学大纲中“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等历史教育的宏观目标作为一节课的具体目标的现象。三是教学目标间不能统筹兼顾,常常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其结果,是使中学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旧的教

学观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在这种观念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也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历史室根据近两年在各类学校所听的约四百节历史课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到的认识是: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其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三、教学评价的片面性和评价方式的单一化。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上。在评价课堂教学时,重视评教忽视评学,将教师“教”得怎样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学习的实际效果缺少有效的考查。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也是从“教”的角度想得较多,从学的角度考虑得较少。

中学历史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上。一是在确定学生历史课总评成绩时,一般只重视期末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平时的历史学习情况缺少记录和考评,或者是有记录而与总评成绩无关;二是在考试方式上,一般只是书面考试,几种常见的题型,很少有实践活动的考查;三是在考试内容上,多以记忆性知识为主,历史思维能力和唯物史观的考查较少。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学生认为历史考试必须“死记硬背”,形成惧怕或厌烦心理,或者平时不好好学,考试时临阵磨枪。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当前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经过认真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思考:

一、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和多元化。

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历史教育功能的深入挖掘,要求历史课堂教学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要使历史教学与时展同步,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就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旧的模式,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

第一,要充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的《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历史教学目标的表述与过去的大纲有了很大不同。首先是将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了第一位。这是因为对人的发展而言,态度和价值观相对于能力和知识应该更受到重视,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时,应首先予以考虑。

近来用“态度、价值观”取代“思想教育”目标的作法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有人将其进一步表述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表述比之“思想教育”拓展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它可以涵盖原来思想教育目标不能包括的情绪、兴趣、动机和意志等各种情意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多元化。此外《标准》中还在“态度、价

值观”具体目标中,提出了“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等内容,这是以往各版本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从未明确提出的。和“思想教育”相比,“态度、价值观”的表述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它提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得到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从终生教育的大教育观看历史教学目标,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定当然至关重要。

第二,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学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认识;“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智慧。“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认识过程。这个认识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也说明了各项目标间开放、渗透和融通。北京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展示课《战国七雄》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间的开放与融通上作出了成功的尝试。首先,确定了以商鞅变法为重点教学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价值的教学目标;在思维能力培养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就“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为什么商君死而秦法未改”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教师对教材的知识内容大胆地进行了取舍。从教学实况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重点知识,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启迪。

二、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nbs

p;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

第一,认识主体,就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认识主体还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尊重主体,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尊重主体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尊重主体就要在课堂上关注到学生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一些历史教

师因材施教,实行了的分层教学。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自学、提问等环节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和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种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第三,发展主体,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活动程序是客观存在的,它受制于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以讲为主”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思想和历史教学传承习惯的体现。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自觉行动。经我们最新的调查表明,北京市历史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活动时间有了明显增加,由原来平均每节7分钟,增加到了15-20分钟。《德国法西斯的建立》、《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两节研究课,采用了人文学科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其课堂实录师生讨论的片断在北京市历史教学研究会年会播放后,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并得到了莅会各方面专家的肯定。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探索和试验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可以不同,但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是有共性的。首先,要注意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质量。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当经过“意向——感知——理解——运用”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的,在恰当的历史情境中对有价值的历史问题提出、探究和解决。停留在一般感知层次的学生

活动,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其次,要保证学生活动的足够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给予学生系统的学法指导,还要调动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再次,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变换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使更多的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和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

三、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从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的角度思考,显然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为严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如何实现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历史课育人目标服务的功能,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第一,转变观念。一是要转变不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或认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太麻烦、太难的畏难情绪。二是要改变已往把现代教育技术仅仅看作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看法,要看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www.k12.com)。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相联系的。

第二,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从已经开发的教学软件看,其设计思想基本上还是以“教”为中心,主要作用仍然是辅助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讲授,而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种设计实际上同多年来统

治我们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关。这也告诉我们,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我们主张,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和超文本、网络特性,开发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第三,因地制宜、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全市历史学科教育技术运用的状况是不平衡的,大致分为两种状况:一是以城八区为主,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得较快,有些区已经把让青年教师掌握一种工具平台软件视为教学基本技能。一是以远郊区县为主,由于设备、条件等硬件的限制,计算机辅助教学刚刚起步,教学媒体还以投影、挂图为主。我们主张应将教育技术发展的现实性与长远性相结合。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学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利用现已推出或上市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掌握一种工具平台技术制作优秀的教学软件,而市区教研中心应为实现全市历史教师软件资源的共享,变现今全市软件开发“人自为战、封闭”式的小生产模式为开放、共享的模式创设条件;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四、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改进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

教育教学评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形成素质教育机制带有关键性的一项任务是解决教育教学评价问题。中学历史学科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进教

学评价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

第一,要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历史教育价值观。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是教育价值观。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第二,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教育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目前,应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对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在教学目标上,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在教学内容上,要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状况和教学的需要作灵活的处理和选择;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鼓励教师选择和创造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倡展开课堂讨论,师生合作、生生互动,通过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考察教学过程,不仅要看教师对知识结构的把握和重点、难点的处理,更要看教师如何“导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上的活动既要有量(即一定人数和时间)的保证,也要有质(即

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的要求;考察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学生在课上的思维状况和学习情绪如何,测试学生具体的学习效果怎样。

第三,提倡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和课上参与情况应在学期历史学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历史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除了书面考试还要有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应计成绩。历史书面考试也要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考查、重能力考查转变,逐渐扭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

第4篇: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随着我国教育部课程改革步伐的进行和深入,教研活动的实施效果也要求再上一个新台阶。因此,接下来的教研活动要以更加清晰明了的方案开展。以此,要扎扎实实的搞好教研活动,就需进行教研活动的创新,有针对性的进行活动研究,以此达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效果。传承教研活动实施方案改革精神,下面就以小学二年级数学中《对称图形》的教研活动为案例,解说教研活动的创新为教学改革所提供的新鲜血液和活力。

二、活动实施的背景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只注重于过于盲目地给学生灌输知识,不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下去,很可能会扼杀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克服这一不良现象,我们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们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更多的教学技能,从而诊断自己的教学问题,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在我们日常的教研活动中,传统的每学期每位教师只上一节汇报课的做法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一学期一节的汇报课不能整体反映一学期教师的授课情况,也不能充分体现教师在处理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个难点的分析情况,进而会影响优质教学目的的实现。其次,一学期上一节汇报课在落实的过程中次数较少,通过汇报课体现出的促使课程改进的层面也较少,不能较好的起到对身居教育一线的工作者的鞭策和规范作用,相反,如果在进行的过程中方法不得当的话,还会使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倦怠、疲于应付的心态,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三、活动策划安排:

活动目标:在《对称图形》这节课的教研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需秉承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对称图形相关的一系列图形的积极性,旨在引发学生对图形问题的思考,鼓励学生在图形方面知识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掌握有效学习图形知识的方法,进而使学生在今后学习图形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一来,如果使《对称图形》这节数学教研活动能够达到以上效果,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并进行恰当的引导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

活动准备:做好听课、评课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教师要做好听课、评课的各项准备工作。

1、熟悉教材、熟悉《对称图形》所在章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2、明确《对称图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3、在课程设计前汇报课教师与教研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共同商量教学实施方案

4、由于《对称图形》这节课需动手操作,所以要把教学模型在课前准备充分

5、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

6、找出本节课容易给学生造成疑惑的地方,单列出来重点讲解

7、评课教师在课前找出自身对这节课的设计,以便在活动进行后与自己的想法与设计作比较,改进自身教学。

(二)、教研活动开始前的记录准备:

1、将抽签后的《对称图形》课程公布,规划处组织教师进行听课活动时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2、为了让其他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去熟悉《对称图形》这节课的内容,可以事先自制一个听课记录表格,帮助其他教师更好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3、评课教师在熟悉了这节课后思考对《对称图形》的困惑,在汇报课教师的课程活动进行中寻找所困惑问题的答案。

四、教研活动过程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课本中,关于图形的课程只出现过两次,分别是在二年级和六年级,所以,在二年级《对称图形》这节课的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以来第一次遇到的分析图形的问题。教师在讲这节课之前需要强化课程目标要求,梳理图形问题学习时应掌握的难点和重点,明白这节课对二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后跟其他老师交流二年级学生情绪积极但不稳定的特点,通过研究确定教课时所用的方法和基本步骤。

(一)活动设计方法的运用

在《对称图形》这节课上,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和操作发现法是三种较有针对性的方法。

直观演示法中教师通过对一个图形的对折后得出了两个完全重合的图形,由此,揭示出了对称图形的定义: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为对称图形。接下来的设疑诱导法的运用,是让学生思考一下在实际生活所遇到的对称图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思考能力。操作发现法是教师鼓励学生动手剪一剪已配备的对称图形教具,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达到认识对称图形、掌握对称图形特点、理解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的目标,并启发学生对对称问题的思考与研究。

(二)活动具体实施步骤

这节课基本步骤为六项,分别是:

1、设境激趣,导入新课;教师拿着对称图形模型在学生面前对折,让学生观察对折后图形的特征,启发学生对对称图形的强烈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

2、自主探究,感悟新知;教师组织学生对已配备的对称图形折一折、说一说、剪一剪,在自主实践的基础之上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与感悟。

3、巩固新知,强化练习;教师开展关于对称图形的游戏练习,鼓励学生说身边的对称图形和欣赏对称图形,在实际感悟中,学生对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理解逐层深入,层层递进。

4、看书质疑,解答疑问;教师让学生自己回顾一下课本知识,针对看课本过程中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进行一一解答。

5、全课小结,交流评价;教师引领全班同学总结整节对称图形的知识,让学生整合自身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且和其他同学互动交流,评价后得出自己的感悟。

6、设计作业,巩固强化;教师作业的设计要紧密结合课本,内容要适量,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对称图形知识。

如果进行完这六个步骤课堂时间还有剩余,教师可以创新性的教学生一些具有对称美的剪纸艺术,这样一来,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强化了对称图形知识,除此之外,剪纸艺术还可能激发学生对除了对称图形外其它图形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六年级再次学习图形做好有效的铺垫。

(三)我(汇报课教师)对本节课活动设计的总结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我在这节课进行中,从学生对对称图形的好奇心入手开始课堂活动,使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强烈。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引导其思考和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在观察中发现对称图形的存在,并且通过折叠使学生自己总结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而理解对称图形。

3、在学习新知识后及时巩固,作业的分配上我尽量做到适量,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同时注重新旧知识的链接。

(四)专业评价人员和其他教师对教研活动进行评价

专业评教人员评价:汇报课教师抓住了《对称图形》这节课的重点,在处理学生对对称图形知识的理解这一难点的处理上方法较得当,在课程的最后用中国的剪纸艺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引起学生课下对对称图形的研究。

看课教师A:汇报课教师课前准备充分,在课堂活动进行之中游刃有余,值得我们其他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学习。

看课教师B:汇报课教师的讲课思路清晰、课堂步骤有条不紊、课堂小活动丰富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看课教师C:汇报课教师注重给学生探索的机会,但课堂上让学生自己看课本的过程中,二年级的学生会遇到一些生僻字时会影响其对课本的理解,而在接下来自主提出问题的环节中二年级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局限性会影响其对问题的表达。

(五)评价人员和其他教师与汇报课教师进行交流与讨论

进行了课程实践教学后,汇报课教师要善于进行自我反思,认真总结自身在课堂设计和实践教学中的得与失,在虚心听取专业评价人员和其他教师的总结和建议之后,在此后的教学实践中从自身教案入手来优化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在教学设计中拓展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知识的基础上的创新精神,在研究中进一步改进自身教学。

五、收获体会

汇报课老师进行完这节课程以后与其他观看汇报课的教师进行交流与反思。专业评价人员经过讨论和分析对汇报课老师进行多角度综合评价,从课前准备、课堂氛围、课后练习入手,准确、科学的对汇报课教师做出评价。其他教师在观摩后体会和感悟汇报课老师设计课程的思路,找出汇报课老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借鉴汇报课老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所发挥出的闪光点,通过审视自身,反思汇报课老师在课程设计方面的不足自身是否也存在,努力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汇报课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诚恳的与其他教师交流沟通,并认真听取其他教师提出的宝贵意见,在积极审视自我的同时,深思汇报课进行过程中自己对课程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是否恰当,力争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发扬自己课程设计的长处,并在查缺补漏中避免不足之处的再次出现。

六、跟进反馈

1、在对称图形等一系列的图形问题学习完毕后,课业小结的课堂上,听课小组对班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判断对称图形问题汇报课的跟进效果如何,对学生所提供的信息辩证看待,有效的检验课标完成进度,有必要的话还需及时与汇报课教师沟通,更新课堂实施的步骤与方法。汇报课教师在多方批评、指正中收获经验,以论文形式写出有关《对称图形》课程问题的文章,供其他教师借鉴并且作为教研活动案例。

2、结合专业评价人员的评价机制对汇报课进行打分,按照专业人员评价占50%,其他教师对汇报课评价占20%,学生作业与检测占30%的比例来多方综合评价汇报课教师。

第5篇: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1.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不合理。目前在液压方面的课程主要分为《流体力学》和《液压传动》两门课程。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且课时总数较少,无法具体讲授重点和难点。且讲授《流体力学》和《液压传动》这两门课程为不同的教师单独教授,不能将这两门课程的相互关联分析透彻。同时随着液压技术和电气传动技术的发展,电液相结合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当前的液压传动类课程和电气传动类的课程基本上是分开设置的,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液压与电气的相互交叉优势,且侧重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的传授,缺乏工程实践训练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2.教学实践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力度不够。多年来,实践教学平台依然选用专用的本科教学液压试验台,这种试验台的液压回路均已事先设计好,对学生而言只是单纯的记录数据,无创新可言。目前的本科教学平台设计的实验技术滞后于时展的技术,甚至部分实验手段和方法的原理也出现错误。比如液压动态流量的检测,大多本科教学平台采用容积式的流量计进行检测,事实上,由于容积式的流量计的动态响应较慢,根本不能检测动态流量。而超强的能力和素质对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无疑是最大的筹码,但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在面临实际的工程项目问题时,多表现为动手能力差,不能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应有的工程意识及能力。

3.教学模式偏重于传统教学方式。目前,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按自拟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照本宣科;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兴趣,这些不利于学生对液压传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现行的教学仍沿用传统的灌输方式,缺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4.与企业社会沟通和交流过少。许多工科院校在实践培养环节上存在较多问题,如与相应的企业联系不够紧密,致使学生不仅不能明确区分课堂教学和企业生产、制造、检验和调试的不同;而且缺乏对基础设备、工艺装备技术及国家行业标准的了解,使其在工作过程中表现为自身的专业性不强。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内容改革

1.课程体系的改革。将《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相结合,将流体力学的各个基本知识交叉在《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内,并将电气传动中与液压课程交叉较多的知识点,全面提高实验学时数。液压系统由包含多种液压元件的各种回路组成,各种回路之间协调工作,完成液压系统的既定功能。在液压系统工作过程中,需要控制各种阀的开启、关闭和比例调节,这就需要通过适当的电气回路设计实现液压阀和液压回路的相应功能,因此液压传动的讲授还应与电气传动知识点相结合,真正地实现机电液一体化。

2.启发式、项目式与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液压元件》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精神。新增课程《液压系统仿真和设计》在学生基本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只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精神,结合教师精讲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课程的教学中,除配备有综合性系统实验支持外,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讲授与现场教学(科研实验室进行)、讲授与研讨(专题讨论)、讲授与自主学习(科研论文及宣讲)等综合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强调实践与研究融入教学过程。在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中,将部分课堂放在实验室,讲解元件结构、原理时,直接使用实物,辅助动画教学,并让学生动手拆装,使学生对元件及系统设计有更为直观的理解,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增加主动学习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科学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增加课内实践教学学时,教学中安排丰富的设计项目,让学生亲自动手和全情投入。设置讨论型、项目训练型课程,采用课堂教学、科研项目训练与学生论文宣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建设完善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基本型,综合型、设计型、创新性型实验等多个系列,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调控系统能力。建立实验实践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理论实验互动,能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模块化、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设计中,注重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地设置实验类型,通过基础层、综合层、设计层和创新层实验项目的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图1所示为流体传动与控制等基础课程模块化、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第一层次为基础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基础的实验项目的全面训练,掌握本学科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及技能,掌握液压元件的基本结构、拆装方法和工作原理,理解液压元件的基本性能测试方法,学校液压基本回路的控制特性,同时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处理实验数据和写作实验报告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精神的目的。第二层次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即学生通过提高型、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项目的训练,达到学生会自己设计实验内容,自组简易实验,实验后会总结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第三层次为设计能力与自主思考的培养。通过增加大量的液压实训模型,比如挖掘机模型、叉车模型、推土机模型、起重机模型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通过创新研究型实验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对实际液压技术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验方法应用到实际中,培养其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层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该层是对课内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通过创新研究型实验项目的训练,即由创新想法到创新设计,再到创新模型制作,最后形成产品创新的实践全程训练,培养学生提出自主创新课题、自主创新构思、创新设计和创新实践动手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命题,自行制定实验目标,进而完成自主设计、分析、实践、总结与汇报等全部环节。另一方面,可组织部分高年级学生,尤其是立志想读研究生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辅助教师做一些试验性实验,为后期的科研实践打下基础。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已不能满足现代人才的要求。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向研究型、创新型发展,以小组为单位增加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教师在实验中起指导性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结束语

第6篇: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测绘林业类专业测量学教学改革

信息化测绘体系涵盖了地理信息获取、处理、管理、表达、更新、应用和服务的全过程,其主要特征为:测绘生产自动化、测绘成果多样化、测绘服务网络化及测绘产品社会化。信息化测绘技术是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基础,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是在对地观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讯技术等支撑下的有关地理空间数据获取、处理、管理和分发服务的所有技术的集合。

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以工、农科为主,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性大学,测量学是开设面广、实践性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林业类专业如林学、生态学和森林工程等专业都开设测量学课程,测量学课程的授课计划学时依不同专业分别为48学时或64学时,包括课堂授课、课堂实验,外加开课学期末1周或2周的集中实习。

1测量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全合理

测量学课程教学内容以传统仪器获取地理信息的内容多,获得的成果也以纸质图为主,不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不便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更没能充分体现信息化测绘体系下的测绘成果如何方便快捷地为林业服务,测绘新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等交叉融合教学内容比较薄弱。

1.2与课程配套的仪器设备滞后于测绘科技发展

仪器设备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的内容滞后于生产实践。测绘生产单位早已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测绘生产,可是学校由于经费有限,有的购不齐这些仪器,有的虽然仪器种类齐全,但数量太少,学生仅能进行参观性实习,根本不能用于生产性实习。

1.3体现测绘新技术在林业中应用的内容相对较少

开设测量学课程的专业众多,但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不同专业在掌握测绘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量学在不同的专业中的应用应该各有特色。只有不断地完善课程内容设置,强化专业领域特色,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测量学知识在林业中的应用。对于林业类专业的学生,应突出测量学中的中小比例尺的地形图或遥感影像图在林业资源调查和生态规划等中的应用,发挥大比例尺地形图在精细林业中的作用等。

1.4林业类专业的学生对该课程重视不够

由于测量学不是林业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他们认为不过是专业基础课,不太重要,学生普遍对这门课不够重视,加之实验实习使用的仪器设备相对落后,致使很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有关测量的问题不能轻松解决。

实验实习教学环节正是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巩固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机会。虽然测量学实践教学占有本课程总学时一半的比重,但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实验实习班级逐渐增多,而实验实习场地并没有相应扩大,实验实习考核较为弹性,学生只是被动地做验证性实验,没能结合林业类专业做些设计性和创造性实验。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学生对实验实习环节不是很感兴趣,不能充分达到实验实习教学的目的。

2基于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测量学教学改革

基于信息化测绘体系,结合林业科学的特点和要求,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实验实习环节的建设、考核制度、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测量学教学改革。

2.1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个重要环节。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前瞻测绘科技发展,面向社会,拓宽测绘领域,组织教师,协同相关高校的教师编写了《测量学》作为林业类专业的测量学教材。正确处理了传统测绘知识与现代测绘理论之间的关系,教材中既有先进的测绘仪器和技术,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传统的技术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测量学在林业科学和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2教学内容

顾及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林业类专业测量学教学的目标定位,将测量学教学内容划分为三部分:基础测绘、专业测绘和现代测绘,基础测绘部分包括:概论、高程测量、距离测量、角度测量、测量误差理论及地形图测绘等;专业测绘部分包括:生物多样性测量、林业资源调查及地形图在林业中的应用等;现代测绘部分包括:数字化测图、GNSS、数字摄影测量、遥感技术及GIS等技术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其中,基础测绘部分是学习专业测绘的基础;专业测绘部分突出体现测量学与林业科学的结合;现代测绘部分主要介绍测绘新技术、新理论在林业中的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授课内容体系按照“基础一应用一提高”的基本思路,循序渐进,既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又较好的处理了传统测量技术与现代测绘技术内容之间的关系。

2.3加强实验实习环节的建设

(1)加大投入,更新实验设备。

测量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应有基本的设备保障。测绘新科技的发展及新仪器的实用化,对教学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加大对测量学教学硬件的投入,建设现代化的测量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必须进行更新换代,除有传统的必要的仪器设备以外,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新仪器和新设备,如全站仪、GPS接收机、数字成图软件、GIS软件以及遥感软件等。只有不断引进测绘新仪器和设备,并使之充分发挥效率,学生才能接触前沿知识,与时代同步发展。

(2)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集中实习中,实习场地的选择至关重要。在校园内,科学地建设能够基本满足实验实习要求的场地,学生可在基地上进行测绘基本技能的实训。同时,在下属林场建立地形图识读实习基地,此基地地形起伏大、典型地貌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可直接将大中小比例尺地形图应用在林业中。若条件允许,也可考虑将测量学集中实习与林业类专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

(3)规范实验室管理。

对实验室实行规范化管理,全天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到实验室做实验;建立实验设备共享体系,使学生根据需要选择仪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仪器借还制度和设备损坏赔偿制度等。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验和维修,以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正确处理工程生产用仪器与学生实验实习用仪器的关系;加强与兄弟院校或生产单位的交流,到有先进仪器设备的单位参观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2.4考核制度改革

(1)试卷库建设。

为深化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的改革,推进考教评分离,使考试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及科学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了测量学课程试卷库。每份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综合题和实践操作题等不同类型试题,保证了试卷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较为全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智能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测量,理解记忆、实践操作、综合分析、灵活运用及求异创新等能力应成为测试的重点。

(2)改革课堂教学考核办法。

考试试卷从试卷库中随机抽取,统一进行,阅卷采用流水作业,同一老师评阅同一道试题,评分标准统一了,考试成绩更具可靠性。同时,总评成绩由卷面成绩、到课情况、课堂互动、实验完成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随机回答提问等方面组成。成绩评定方式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端正了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认真地对待平时的作业,以更好地掌握测量学课程要求掌握的内容。

(3)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由于实践教学自身特点,仅凭上交成果或主观印象来确定学生成绩并不科学,为此必须要量化考核标准,科学合理地安排考核内容和形式。实习成绩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仪器操作技能、成果质量、实习小结和实习日记来综合评定,更为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实践成绩。

2.5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创新能力来源于学生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教学观念上,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技能的训练;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忽视动手能力的锻炼;以考试为手段、以高分为目标,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以致学生的质疑能力差、辨识能力差、创新意识弱以及创造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方法应提倡将学生从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吸取,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形式,将“讲课、自学、讨论、实验、答疑”有机结合起来,多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逐步形成学生参与和师生双向交流的机制,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形式中找到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制作和开发面向教学、面向学生并简单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将复杂、抽象、隐含的原理及过程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直观表达,让学生身临其境,充满好奇和主动参与教学。进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从事测量学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都系统地掌握了测绘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多数教师也从事过实际测量工作,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经验。但还要注重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例如,教林业类专业的教师就应懂林学概论、树木学等相关知识,能自觉地、有意识地把测量学与这些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教师综合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7篇: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第一,注重统计意识与心理学理念的结合。心理统计学关注的是对心理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且这个解决过程会随着个体专业素养的积累而不断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当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将重点放在统计思维的培养上,而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尤其要避免机械记忆解题步骤的做法;另一方面,心理统计学的大背景是心理学,这对教师的课堂讲授提出了要求:如何高效地实现对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渗透?有研究者提出“将心理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两大层次:注重统计思维层次和注重统计思维和心理学理念融合层次”,而后者才是心理统计学课程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二,教学内容和体例的新探索。计算机软件的普及运用使得大众更深入地进行数据分析成为可能,因此有些教材开始将一般线性模型和多元统计分析纳入其中,并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这不仅进一步表明了培养统计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对教师的理论课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难以通过纸笔计算助力概念理解,如何将新内容新体例表达得直观形象?第三,基于各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探索。近年来,随着统计学重要性的突显,人们开始关注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例如案例教学、PBL教学等。实际上,选择哪种教学法除了教师在理念上的差异,也受具体的班级情况和授课内容的影响。而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都在于引导学生想学、乐学、学有所得。

二、心理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基于对心理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笔者尝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3个方面对心理统计学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为“一减一增一结合”。

1.一减在保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和框架的基础上,适当压缩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内容,将重点放在统计思维的培养和统计方法的选择上,突出实用性。“……降低解题的难度,降低运算技巧的运用,简化证明过程,但必须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简单线性回归一章,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占了一定篇幅,而实际上学生只要了解确定a和b的两个计算式以及这是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即可。类似这种涉及公式推导的内容,只要不影响概念理解和实际应用,教学中均进行了删减。

2.一增增补了统计检验力、效果量、多元统计分析等内容,并强调其与原有知识点的贯通,力求“将知识转化为认知结构”。关于多元统计分析等内容涉及的相关课程(如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衔接问题,笔者将“心理统计学”分为初阶和进阶两部分。初阶部分主要讲述“心理统计学”的基础内容,包括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中的主要脉络和基本方法,在低年级开设,其中涉及多元分析的部分,只是简要介绍,使学生能够理解其基本用途即可。进阶部分则主要具体讲述多元分析方法,这一部分内容纳入“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此门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晚于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如此既满足了学习实验和测量的统计学要求,又解决了学习较高级统计方法要求代入实际情境的问题。

3.一结合将SPSS软件应用与理论教学结合,即在理论课课堂上,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后,基于真实研究的数据向学生演示相关知识点的SPSS实现过程,并简要分析输出结果。尤其对于多元统计分析等难以纸笔计算的内容而言,这种方式不仅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总之,借助直观、迅速的软件,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数据所传达的信息,同时也为实验课的开展做了良好铺垫。

(二)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使用姓名桌签。请学生用卡纸制作一个桌签,姓名是必选项,也可呈现其他可以表明自己身份的内容,上课时将桌签立在课桌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消除了学生的匿名感,对学生是一种有效的督促,也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第二,较多采用案例教学。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某道题目如果出现在相应的知识点中,学生可以解出;一旦将各种类型的题目混在一处,有些学生就难以选择恰当的解题办法,甚至会做出削足适履的荒谬之举。也就是说,学生在没有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的情况下,就急于选择了某个模型开始解决问题。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即首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则同时关注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引入案例教学后,心理统计学课堂基本可以分为4个阶段:案例导入与分析、学生讨论、教师评估指导、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来源于实际的鲜活案例生动形象地例证了数据和分析的意义,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其中,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导者,也发展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案例法对统计学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很明显的。第三,充分发挥讨论的价值。心理统计学课堂上经常涉及讨论环节,不同的问题对讨论时间和讨论形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小组讨论、辩论式讨论等。对于有些问题,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传播学生的观点,使之成为一个全面深入的大讨论。对于这类讨论,通常会采用如下流程: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讨论—小组内讨论—大组间讨论。以32人的班级为例,平均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平均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依次编号为01、02、03、04。小组内讨论结束后,在每个大组内部,编号相同的人汇到一处,将各小组的观点进行交流———此为小组间讨论。小组间讨论结束后,4人返回各自小组,再次进行小组内讨论。之后每个大组内部各选派一名主要发言人对本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发言。这种方式可以使每个成员都投入其中,彼此互通有无,而且反复的讨论和沟通也有利于知识的澄清与巩固。第四,改革实验课的上课形式。除了惯常的SPSS操作课,心理统计学实验课还增加了习题讨论课的形式。心理统计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熟能生巧的过程,一定数量的习题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与理论课上呈现的例题不同,实验课中的习题多为源于现实的非典型实例,更考查学生对现实情境的统计化概括能力以及对各种统计方法的综合与变通。第五,加强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心理学实践中发展统计学的思维与能力,这也契合心理统计学的本质。有学者提出的自主学习任务,这些自主学习内容一般通过作业的形式督促学生完成,例如,要求学生按照“研究设计—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顺序考察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过程和结果可能存在各种缺憾,但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逐渐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方法改革

教学评价方面,尝试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也就是说,除了期终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日常教学中更多采用形成性评价。作为教育评价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形成性评价最终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与终结性评价发生在教学结束之后不同,它更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就心理统计学的教学过程而言,反馈可以从随堂测验、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而且从统计学课程实际操作的角度,务必要保证反馈的具体性,例如当学生反应出错的时候,避免只给予一个判断式的反馈(“错了”),而是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理解的误区(“能否讲一下你这样做的依据”)。此外,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例如,以作业的形式请学生就某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以实现自我反思和改进。

三、教改效果

第8篇: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任务的实现不是停留在口号上,应当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你所执教学科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载体。数学学科的教学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便应当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对学生整体影响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功能不是单一的,每一节课、每一个课堂活动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即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某一个方面(如知识与技能),但事实上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比如,一节只是教师枯燥单调讲解的课,对学生学习毫无启发性和趣味性。教师关注的可能更多的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事实上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厌倦、无味的感觉。这也可以看作是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影响。学生学了几年、十几年的数学课,对数学在解决生活和社会问题方面有什么价值一无所知,对数学内容毫无兴趣,这样的数学能说是成功的吗?新课程希望教师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情境,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如《标准》中有这样的教学案例:“在《中国日报》1999年10月1日的国庆专刊上,刊登了有关中国城市建设在建国50年来的发展情况;下面是一则中国城市数量统计图。你从这个统计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和同学交流。”(统计图略)。这里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教学案例。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报纸、电视或其他媒体中有关社会发展的报道。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报道中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学内容与简单地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统计图,怎样看统计图的方法有明显的不同。学生在搜集有关的数据或统计图表的时候,会亲自感受到统计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切实了解统计图表的真实意义。同时学生搜集数据或图表的过程,也是一种经验和体验。以这样的实例为背景组织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统计图、了解统计图表的,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论征,通过分析、比较,从图表中了解更多的信息,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不同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识,但他们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的不只是有关统计图表的知识,而是切实体会和感受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相关的问题,了解用数学的方法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这样的问题。同时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学到搜集资料、合作交流、共同参与等学习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类似的情境,合理有效地运用这样的情境组织学生探索和认识,以达到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目的。

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纲要》中指出,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标准》中也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会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需要教师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设计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应当反思一下,以往我是怎样教学的,通常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特征是什么?是否有助于学生发展,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再看一些教学改革的案例,就会发现,原来教学还可以这样组织,学生还可以这样学习。思考一下,以往教学中学生是什么角色,教师是什么角色,是不是可以尝试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并想一想,如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之后会发生什么。下面是一节小学数学课“设计旅行计划”的概要。

“五一”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自己设计一个家人从××县到××市的旅行计划。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关交通、住宿、公园门票等价格的信息。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一个组确定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旅行计划。结果,学生经过认真研究、计算、讨论,分别确定自己的旅行计划。有的学生的计划用钱比较多,认为这样可以舒适一点;有的学生说家长挣钱不容易,要尽量节省一些。有的学生更多的是从节省时间考虑,有的学生从可以玩更多的景点考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只是进行有关的计算,还要考虑经济条件、旅行的效果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样的教学可能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将知识技能与生活经验、社会事件以及价值判断等综合起来,学生可以从中学习更广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教学方式应当是多样的,以往的教学以接受式的学习为主,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新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改变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状况。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是针对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这一弊端提出来的,但并意味着一定会削弱知识与技能。在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同时,应当明确,教学方式的改变,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学生亲自经历事物的发展过程,也不是每一节都要学生进行搜集资料和探索交流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组织教学,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第9篇: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1)有助于优化该课程的教学组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强化考核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增强教学的实践性。(2)有助于全方位提升专业教师能力。(3)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能促进我校培养符合市场要求、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后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整体提高我校高职会计类人才培养水平。(5)还可以为会计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经验,为推进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2现状分析

“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是“会计基础”课程的拓展,又是后续课程如“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会计报表分析”“税务会计”等课程学习的基础。同时财务会计还是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经济师、注册税务师及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也是这些资格考试中难度最大的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从事财务各岗位工作应具备的会计理论知识、会计操作技能。对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专业素养形成起支撑和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财务会计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

2.1教学内容多且难度大

目前,“财务会计”课程知识点相对孤立,内容详尽琐碎,注重介绍理论方面的条款,内容设计也相对枯燥。这就要求授课对象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而高职学生多喜欢形象、具体思维,在学习财务会计课程之前缺少会计行业实践认知,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不熟悉,很难掌握好财务会计知识。尤其是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如金融资产和减值准备等,对学生来说就是天方夜谭。

2.2知识更新快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的阶段,是变革时期,修改很频繁。2014年上半年刚讲过利润变和长期股权投资,结果2014年7月份这两项准则就变动了,这些实际的变革都要求“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体现了知识更新的特点。

2.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我国理论教学是文字性的,看着课本和文字来练习业务的处理,而实践教学也好,实际工作也好,每笔业务都没有文字,都是看着原始凭证对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而如何看懂原始凭证,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学会。

2.4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大多学校财务会计的教学一般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并认真记笔记,然后课下做大量的练习题来巩固已学知识。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

2.5能力考核上的不足

大多数财务会计课程理论教学采用传统的书面闭卷考试方法,考试内容也是理论知识及会计的账务处理。大多数学生平时不学习,到考试前两周,通宵达旦地复习书中的知识,翻着上课的笔记。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3改革内容

(1)立足高职教育的特点,正确定位“财务会计”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2)转变教学理念,进行开放式教学,定期把学生带到校外实训基地,如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由实训指导教师或企业师傅进行现场教学。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在会计教育中的应用。(3)为了锻炼学生的思考表达及创新能力,将财务会计课程按工作技能要求,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目的性强地进行讲解,要求学生课堂随身携带笔记本,每一个知识点开始前,教师会提问,让学生先想出自己所知道的与该知识点有关的实际案例,然后教师再列举情景,教师不再板书。因为教师板书学生只听的话,印象不深刻,所以教师讲,让学生自己写下来,这样学生可以边写边消化、边理解。有些知识点教师认为学生预习能看懂的,教师让学生自愿上来讲,然后教师补充说明。课内实训中,教师会在课堂中留有时间让他们练习,然后让他们上讲台说答案并讲出原因,教师再纠正补充。(4)把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不常见的业务从必修课中剔除,转变为选修课。由于该门课程是初级会计师考试必考科目之一,为了响应“岗、证、课、赛融通”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备课时还要参考初级会计实务考证大纲的要求。(5)教材与岗位、业务一体化。(6)教学方法、手段多元化。采用比较分析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知识串联法、教学岗位化流程化等方法;建立企业仿真模拟实训室,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场所一体化。(7)加强实践教学,深度校介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争取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并且实训环节要组团队、分岗位进行。(8)改变考核方式,以考核理论为主变考核职业能力为主。(9)全方位提升教师能够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4改革目标

本文以国务院、国家教育部出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市场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校介企合作模式,深化校介企合作,形成校介企3方共同育人这种新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形成“岗、证、课、赛融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既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持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所需的大批量会计专业人才,还可以为学校知名度的远播和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5可行性分析

(1)国务院、国家教育部及学校未来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教学改革的支持。(2)项目组成员、教学团队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项目组成员中有2名副教授,6名硕士,已经完成多项省、厅级教研、科研课题,发表多篇教育教学改革论文。已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并积极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敬业负责,在研究能力、时间上以及实施上能够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开展。(3)12年以来对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逐渐总结出了适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4)理实一体化教材开始出现。(5)多年的教学使课题组成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项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6)从2007年开始,我们重点加强了学生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建立了ERP和会计分岗实验室,为本项目提供了实验条件。(7)有校企合作的基础,能够实现“行业与专业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

6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