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利工作交流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利建筑工程;影响因素;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水利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对水利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有助于我们从细分化的角度来审视水利建筑工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从问题的根源上制定一些加强性的措施,以保障水利建筑工程的综合质量。其主要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利建筑工程全体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是一切活动实施的主体,其本身思想水平的高低与建设技术水平的优良从根本上决定了活动结果的好坏。水利建筑工程作为人类为了满足某种生活上的需求而实施的人类大型创造,期间所涉及到的建设人员数量和工种都是众多的,主要包括:设计人员、财务人员、技术人员、采购人员、管理人员、施工工人等等。我公司好多设计人员、工程管理人员都是经过长期实践,并且都是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因此他们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他们所能实施工作的质量水平,进而决定着工程建设的综合质量水平。此外,工程全部建设人员的的职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工作的负责任程度和工作的效率,这也会对工程施工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2.工程建设用物资材料以及施工机械设备
(1)工程建设用物资材料作为直接构成工程主体和工程辅助设施的物质,其质量水平的高低自然关系着工程综合质量水平的优劣。比如说混凝土凝结后的强度系数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的牢固度、耐腐蚀性能以及承受外力的能力的等等。
(2)施工机械设备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动力,其作业水平的优良与否以及使用效率的高低与否都会通过影响工程材料的使用性能和施工技术的规范与否间接的影响工程建设的综合质量。
3.工程施工技术
在水利工程实际建设的过程中,所运用到的建设技术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土木工程技术、机电安装技术、地质勘测技术、电子财会计算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有的是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水平,比如说土木工程建设技术中的混凝土制作技术的优良与否、工程主体砌筑技术的规范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工程的建设质量。还有一些施工技术是间接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的,比如说机电安装工程中的模板制造技术以及焊接技术等等。
4.工程建设的组织性文件也是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组织性文件对工程进行计划、指导和统筹,比如说工程建设计划书、工程技术方案、质量管理方案、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等等。这些组织性文件制定水平的高低,将会影响工程施工的科学、合理、规范性,进而影响到工程的综合质量水平。因此说这些组织性的文件也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水利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措施分析与论述
近年来,我们研究了好多水利工程,对水利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我们现在可以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制定一些控制措施,以提高水利建筑工程的综合质量。主要的措施和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工程的设计工作,从源头上控制好工程的建设质量
工程设计是在对工程进行全面的考察与勘测之后,根据实地的条件并结合建筑工程的建设需求进行工程建造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从整体上对工程建设进行规划和指导的重要文件。做好工程设计工作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①制定设计标准,加强设计的规范化管理,对于不符合工程基本建设理念的设计不予通过。②通过有效的考核制度以及提高准入门槛来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建筑设计人员作为影响工程设计质量最主要的因素,提高其专业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设计的质量。③加强对工程设计管理的水平,有关部门应该严格实施设计的审查工作,对于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设计图稿一律不准施工建设。
2.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加强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沟通与交流
如果说工程设计是对工程进行整体上的计划与指导,那么工程施工就是对这个计划进行的执行与落实。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工程建设的两大重要阶段 因此说将两者之间进行完美的结合,加强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对于从整体上控制水利工程的质量是切实、可行的。工程的设计图纸是综合性的考察完工程的实地情况以后进行绘制的,期间既考虑了工程的科学合理性又考虑了实地的环境条件。
了解设计者的真实意图有助于在合适的地段选择合理的施工技术,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加强与建设单位的沟通与交流,主要是因为建设单位是工程建设的开发单位,其对于工程建设有着更加详细、具体的要求。两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主要在于施工合同的磋商与签订,施工合同是工程开发单位与施工单位就水利工程施工达成的协议,期间包含了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详细了解施工合同有助于施工单位根据工程建设的标准以及合同要求来具体的选择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方式,从而切实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3.组建高水平的工程建设团队提高全体工作人员质量意识
(1)组建高水平的工程建设团队将从人力因素上大大提升工程建设管理的水平,从而提高工程的质量水平。主要的实施措施是:①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管理团队,挑选一些专业知识高、管理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人员等组成管理团队,对工程建设进行高水平的指导与监管。②加强对基层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主要培养他们的质量意识和专业技能。③组建高水平的施工技术团队。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技术人员,如果技术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应该及时进行抽调,有必要的情形下还应该聘请技术团队或者技术顾问进行规范性的技术指导。
(2)提高全体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只有高水平的建设团队还不足以建造出高质量水平的水利工程,还需要提高全体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责任心以及质量意识,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建设中来。具体的做法有以下两个方面:①根据工程设计要求以及施工合同规定制定工程间建设的质量标准,并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下来,然后让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宣传和通知。②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将质量责任从建设总负责人向项目经理、施工班组进行细分,以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和责任心。
4.做好工程用物资材料的质量控制工作
工程用物资材料是工程实体的主要构成物质,因此说控制好工程用物资材料的质量也是我们控制工程综合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具体的做法有:① 控制好工程的材料采购的质量,选择性价比较高、信誉卓著的材料供应商进行材料的供应,从源头上控制好材料的质量。② 做好材料的验收工作,确保进场材料的高质量标准。检验的内容主要包括材料的质量、数量、产地说明、规格品种以及出厂发票等等。③做好材料的保存、保管工作,防止材料出现质量下降或者是变质。在这个阶段我们一般要做的工作是将材料分类别、分性质的分别储存,并做好防雨淋、暴晒、受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质量损失以及虫咬、失窃、丢失等引起的经济损失。④做好使用前的材料质量检验,确保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能够达到要求的质量标准。
5.建立科学、全面的质量管理制度
科学、全面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的主要举措有:① 从工程设计方案以及施工合同出发来制定施工的质量标准,对于没有具体规定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施工标准或者行业施工标准的最高规定来实施,然后将工程施工质量标准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下来。②按照施工管理制度以及施工质量标准对工程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杜绝施工质量不达标的现象出现。
摘要:随着经济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近些年,国家开始大力开展水利工程建设,而且颇具成效。不仅缓解了洪涝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害,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工业生产用电难等问题。与此同时,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在施工过程中,因为管理或者施工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因原材料成本过高,造成预算超支;因施工人员和施工技术不规范,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因规划和指导不及时,造成工程竣工延期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在控制施工成本的同时,切实做好施工工程的质量保证工作。本文将从现场管理的特点出发,对如何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做出详细讨论和阐述。
关键词:水利工程 施工现场 现场管理
1 水利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的特点
1.1 复杂性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现场管理工作相对比较复杂,管理标准不统一,造成现场管理工作比较混乱。而且不管是建设施工面还是现场管理层都存在着时间、空间多方错位,相关领域交叉重叠、面宽量广等问题。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层次和领域广,造成工程建设中,现场管理复杂。
1.2 缺乏连续性
由于水利工程施工耗时长、占地大等特性,造成了建设过程中施工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导致了在不同时间和阶段,工程施工面临的问题也就各不相同。比如我国三峡水利工程施工时,夏季施工和冬季施工所要面临和处理的问题就不一样。所以,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性,来做好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工作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而且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多个工种协调配合作业,施工人员多、流动量大,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所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工程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安全、费用、技术等内容制定不同控制管理目标,强化现场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突出紧迫了。
1.3 特殊性
水利工程的用时长、占地广等特性注定了它的选址有很强的特殊性。一般来说,水利工程都会建在山区、峡谷、荒地等偏僻且交通不方便地区。因此,为了及时、连续的和外界保持联系。还会建设一些其他辅助设施,比如公路、办公区域以及员工生活区等,所以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准备阶段会比较长。
1.4 缺乏稳定性
由于水利施工过程中,涉及的领域和范围较广,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造成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缺乏相对的稳定性。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人为因素,即在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以及施工技术等,二是自然因素,指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三是指社会因素,即当地的政治氛围、生产、经济等因素。
2 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实践措施
2.1 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就目前来看,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充分的掌握和熟悉施工设计图,为水利工程施工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等,做好筹备工作;二是工程的选址大都选在湖泊、河流等处施工,所以就要求管理人员要事先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方案,有效的开展水流引导工作,同时对施工过程中,相关的辅助设施做好保护措施,以确保这些设施在使用以前,不会受到外力作用而造成损坏,并做好规划好施工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坚实;三是做好施工设备的选择工作,并定时进行检测和养护;四是做好原材料的选购、审核和签收工作,并将产品的详细数据、信息资料等进行妥善保管。
2.2 不断完善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
应该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完善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完善施工过程中的招投标制、施工监管制、完工验收制以及合同管理制等内容。同时要明确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与职权,在施工过程中,切实做好现场管理制度的执行工作,严抓现场管理工作,确保工程施工能安全、有序的进行。
2.3 加强施工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
在水利施工的过程中,在规范工程施工的同时,应做好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科学、有效的制定施工方案,并按照要求进行人员搭配,明确任务及责任;完善工资绩效制度,将工资和工作量划等号;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严格奖惩机制;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工作力度,做好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对带头违反制度的施工人员以及队伍,绝不姑息;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强施工人员的思想教育。管理队伍是现场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现场管理工作的好坏。所以,做好了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
2.4 做好施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施工人员是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主要承载体。施工人员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场管理工作的好坏。管理人员应加大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促进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做好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互动交流,以确保切实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安全
就现阶段的建设而言,不再是苛求质量与速度,而是开始在安全方面投入了较多的关注。水利工程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即便是非常小型的工程,也会给区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所以为了提升工程的价值,减少过往的缺失与不足,应该更好的贯彻执行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要从多个方面积极的实施,从而推动工程不断的进步。
一、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施工人员管理
水利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针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是一项比较硬性的内容,同时还含有很多的主观影响因素,想要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得到预期效果,并不是特别容易的事情,有很多的注意事项要遵守。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施工人员管理的内容,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针对施工安全开展安全培训,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产生良好的纠正作用,杜绝各种错误操作,要确保施工人员,能够按照严格的规范标准来操作,从而提高团队安全效应。第二,在施工人员的安全装备上,要坚持每天核查、记录,如果发现在安全装备上出现损毁现象、功能不足现象,则必须及时的更换和修复,避免施工人员在高空作业时遭遇严重的危险。第三,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还必须设计出健全的安全逃生通道,在工程出现问题时,或者是遭遇到自然灾害影响时,确保施工人员能够大批量、快速的逃生,减少安全事故。
(二)施工材料管理
水利工程与一般的工程不同,其在材料的耗费上非常的庞大,同时对材料的安全要求是比较高的,存在很多的技术指标,想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安全管理更好的贯彻执行,必须将施工材料管理有效的落实。第一,所有的施工材料,都必须经过技术部门的安全检验分析,观察材料是否能够达到要求,是否能够满足工作的标准。在水利工程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直接拉动了材料行业的繁荣。现下的很多材料虽然号称是新科技、新产品,但实际的效果并不突出。为了避免在材料应用中出现安全冲突,必须加强各种检验分析。第二,在施工材料的存储、调取过程中,需要在仓储环境上有效的设定,采用一些技术性的手段来进行干预。水利工程的建设虽然耗费工期较长,但是本身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且不能出现严重的拖延现象。将施工材料按照专业的仓储模式完成,可确保材料的性能不受影响,在安全性方面表现更好。
二、水利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安全管理体制
随着工程的快速发展和各地方的需求不断提升,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开展,有必要将管理体制进行完善,从而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出现“无据可依”的现象。本文认为,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所有的施工操作,都必须在安全的标准下开展,要求安全管理体制的条文全面制定,并且在条文的详细程度上有所提升,减少安全隐患。例如,每天必须对所有的机械设备都进行检查分析,观察其指标性能和参数变化情况,有任何安全隐患出现,都要及时上报,防止造成突况。第二,工作人员必须严守自己的岗位,按照技术标准、施工标准来操作,不能出现擅自离岗的现象。第三,在日常的技术实施过程中,需要派遣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跟踪操作,及时对施工人员的错误举动做出纠正,要观察技术的实施效果以及周围的环境、影响因素变化等,及时的执行技术应对方案。第四,加强对工程本身的防护处理,特别是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协调,要减少两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二)加强安全教育
现如今的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安全管理引起了很高的重视,以往之所以会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与安全教育缺失表现出了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认为,在安全教育工作中,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手段M行加强处理。第一,所有的施工人员,都必须接受安全教育,要在安全意识上得到明显的提升,端正日常的工作态度,避免因错误的操作,或者是主观上的忽视,造成强烈的安全事故。第二,在技术人员的安全教育中,应着重加强技术的可靠性、可行性推广。现下的很多新技术研究,虽然在某些指标上、性能上表现突出,但是在整体的技术体系上,还不是特别的成熟,我们需要选择一些健全的技术来完成。第三,对于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应该教育其能够从大局出发,对各个部门进行统筹协调,而不是一味的应用强制性手段来开展管理工作。现下的水利工程建设,是依靠综合措施来完成,管理人员方面的安全教育,是重点内容,要积极的减少过往的各项错误手段。
(三)强化安全技术交底
除了上述几项工作外,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执行中,还必须将安全技术交底工作进行贯彻执行。该项工作在本质上,直接关系到安全管理是否可以正常的开展,是否可以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强化安全技术交底可以为施工技术的安全、高效执行奠定坚实的基础。施工企业在强化安全技术交底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努力的加强各个施工项目小组的交流与合作,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切实的提高安全施工作业的水平和能力。其次,施工企业在强化安全技术交底的过程中还应当将交底内容交至每个施工人员并且交底时要做好书面记录以及交底工作的确认签字,当进行要点工作交底时还需要加指纹印。
三、总结
本文对水利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对策展开讨论,现阶段的施工安全管理,基本上在正常的范围内开展,未出现以往的严重问题。水利工程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持续增多,这就给施工安全管理增加了较多的挑战。为此,我们应该积极的前往施工场地调查研究,搜集到较多的可靠数据、信息,从而采用针对性的手段来应对,将施工安全水平提升,尽量在安全的环境下更好的开展施工。
参考文献:
[1]钟梅谨.水利工程施工中安全生产管理对策探究[J].水利天地,2013,(07):31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19)04-0084-02
1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特点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其在防涝抗旱、防洪蓄水与发展农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整体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差异性,每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同,因此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质量也是不同的;二是多样性,当前我国水利建设发展迅速,其在满足民生需求的同时,也囊括了法律、城建、交通与经济电力等领域学科;三是不稳定性,因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受到区域性的限制,不同地域的水文、地质、气候植被等参差不齐,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动乱与泥石流等,这就加剧了施工的不稳定性;四是复杂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需要从宏观上对各个单项工程进行统筹规划管理,其涉及的面较广且施工量较大,这在客观上就增加了施工管理的难度与复杂性[1]。
2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不达标
通常情况下,管理水平不达标、施工工艺水平较低等都会影响整体水利工程建设作用的发挥,许多地区因长时间的自然风化侵蚀或年久失修等都会危及水利工程建设整体质量;同时,资金的严重闲散、浪费导致难以实现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及时修复。此外,水利工程的管理较为粗放且不够精细,建设标准较低,使得相应的工程没有发挥具体的效用。此外,部分水利工程为了追赶工程进度而难以同时兼顾工程的技术与经济效益。
2.2水利工程资金短缺,施工人员素质不高
一方面,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一部分来自国家的财政资金,其余需要地方政府及集体进行筹集,这容易导致资金缺口较大,尤其是水利维修资金,需要一级一级申请。由此,导致许多水利工程难以及时进行维修。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建设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且施工地点多以偏远的乡村为主,环境较恶劣,建设人员的生活条件较艰苦,人才队伍稳定性差,且收入不理想,造成高质量水利工程人才严重流失。
3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
3.1加强对现有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
一是加强对水利工程经费的管理,做好经费使用记录,用好每一笔款项,可以采用上级拨款、共同集资的方式进行处理;二是加强对工程设施的管理,如可以对重点的小型水利工程进行挂牌和专人管理,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工程分布图分类进行排列,在不同地区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三是加强对各种法律法规的宣传,不仅要防止各种自然灾害,还要防止一些人为的损害工作,在管理工作中要做到主次分明[2]。
3.2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
首先,加强对新型材料和新型结构的使用,如各种土木合成新材料、各种新型防护材料、自排水模板、用于灌浆的超细水泥等,还要普及应用简单、轻便、超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次,建立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融入监测技术、网络技术、大坝工作与安全性评价专家系统、水利工程工情与水情自动监测系统等,实现对水利工程的动态监督管理;最后,深化计算参数研究,强度、变形及稳定计算分析,并对水利工程结构设计的改进、材料配比、温控方法等进行详细分析。3.3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监管力度
一方面,对于水利工程质量监管,要严抓质量关,始终以提高经济效益与节约成本为管理宗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安全性检查,在建立质量体系及现场管理制度后,务必要安排专职人员严格把握原材料关,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最佳的管理思路与方法。另一方面,建立内部质量组织结构,在明确各方职责的基础上提升员工对水利工程质量的深刻认识,并加强施工成本控制与环境保护管理,构建高效的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积极安排组织排水,有效保护好开挖附近的建筑物,同时开展相关的生态教育。
3.4扩大投资,培养水利工程建设人员
地方政府在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村民投入水利工程建设中,坚决避免出现任何挤占挪用水利工程专项资金的不良现象,主管部門还可以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单位,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周期性的资金账目总结。另外,做好水利工程建设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强化水利工程建设技术人员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学习,要在建设工作中具有更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大力加强与科研院所和相关高校的交流合作,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3]。
3.5构建一套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明确各级监理工作者所要承担的责任,及时有效地监督设计单位、工程质量以及勘察单位,并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设立内部组织,始终秉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理念办事,严格根据规范标准加强工程验收工作。此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人员还要熟知相关建设管理与法律法规知识。此外,还要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安全观念,制定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体制与安全管理体系,更要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应承担的职责。
关键字: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1 引言
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人民的生命安全等。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水利建设也随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及配套的小型水利设施逐渐增多,使得国内大大小小的水利施工单位的建设任务颇为巨大,建设的市场前景也是比较广阔。然而,在给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各个施工单位带来了挑战,将他们带入了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为了确保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就必须提高认识觉悟,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与力度,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以满足市场不断发展的要求,为自己带来利益,也为国家和水利工程的开展贡献一份力。
2当前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施工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在企业自身发展、技术人员管理、施工质量控制等制度体制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不少企业的施工设备和技术落后,这直接导致了水利工程质量低下。
(2)施工不规范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不少施工单位的管理力度不够,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和检测不够严格,导致工程质量偏低。第一,没有按照国家的水利工程建设标准来进行设计建设,水利防洪建设低于标准,规定导致雨水比较多的季节发生了洪灾危害;第二,在建造坝基和坝体的过程中,在材料的选择方面不严格,选择了不坚固的材料,在施工程序控制方面不够严谨,导致坝基和坝体常常出现渗漏和渗透破坏的现象,不利于水利工程正常的发挥作用。
(3)工程老化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农村的水利工程老化现象严重。现有的不少水利工程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出现了渗漏现象,有的甚至已经成为病险工程,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加之工程设计的标准低,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导致水资源浪费,运行效率和综合效益低。
3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管理
3.1水利工程施工技术
(1)预应力锚固
与其他的施工技术相比较,预应力锚固作为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技术,它应用广泛,具有显着地效益与特点,还有着传递拉应力的作用。预应力锚固既可以是对已有的建筑物加固,也可以是在新建的建筑物中发挥其独有的功效,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它以其独特的作用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预应力锚固是预应力拉锚和预应力岩锚的总称,它是一种在预应力的混凝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锚固技术。根据水利工程的设计要求,预应力锚固从方向、大小和深度入手,将加固、改善建筑物和基岩作为受力条件,对其施加预应力。预应力锚固在建筑物或基岩发生变性前,可以主动地施加预压应力,同时预应力锚固还可以传递拉应力,这是其他施工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不同种类的预应力锚固,其结构也不同,但是从总体上看,其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锚束和锚孔,这两部分互相作用,锚孔为锚束设置钻孔,锚束作为主体,通过设置的钻孔施加预应力。
预应力锚固主要分为五个基本施工步骤完成,第一,造孔,主要包括钻孔、测量控制、扩孔、灌浆、扫孔五道工序,造孔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不同的工程,锚固形式不同,不可盲目套用;第二,编束,这道工序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例如在施工中,锚束要捆绑好,不能散乱,使用前需保护其表面,以防生锈;还有三个步骤分别是放束、锚固和张拉与防护。
(2)混凝土碾压
混凝土碾压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筑坝技术,其发展迅速,在全球范围内的运用广泛。所谓混凝土碾压是指大量运输填土和坝石,碾压混凝土混合物,通过大面积的碾压,来进行浇注的一种技术。混凝土碾压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在大体积、大面积施工上有着其他技术无法超越的优越性,此外它还可以不影响混凝土的混凝度,改善混凝土的层面。
在材料构成上,被碾压的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基本相同,主要有砂石、水、胶凝剂以及空隙气泡等成分,但被碾压的混凝土具有混合物干硬、零塌落度、碾压面坚实等优点,在材料配合上也不同于普通混凝土,其粉炭灰掺杂多、水泥含量少、含砂率高、粘稠度窄、骨料直径小。目前,碾压混凝土的材料主要包括高粉煤灰掺混凝土、碾压混凝土、砂卵石水泥掺混凝土三大类,这三种混凝土的粘稠度相当好,通过碾压压实,便成为了水利工程施工的首选材料。在实际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用混凝土碾压技术既缩短了施工的工期,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3)导流
导流是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在修建闸坝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工程措施。在进行导流技术前,首先要策划出精密的方案,这是因为导流方案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整个水利工程的工期、造价、质量和安全性。
导流工程是指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全面部署控制河床的水流,它是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关键性措施,导流工程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防洪、发电、航运、灌溉以及其他部门的利益,关系到其他建筑工程的施工条件好坏以及工程进度的快慢。因此,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导流工程。此外,由于河流具有周期性的洪枯季节,所以水利工程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导致水利工程施工的不均衡性,因而在施工的安排中,一定要综合平衡施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施工强度。
除了上述的三种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外,还有其他的施工技术,例如广泛应用于地下工程的岩壁吊车梁技术,用于堤防加固的垂直防渗墙技术,,用于地基处理的灌浆强度值方法等等,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3.2施工技术及管理的特点
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及其管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需要应对恶劣的天气
绝大部分的水利工程是在露天环境下进行作业施工的,酷暑、强风、暴雨等恶劣的环境势必会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因此,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恶劣的气候环境。
(2)需要控制水流
大多数的水利工程都是在湖泊、河流等地方进行施工,为避免水流对施工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水流,保护建筑物在正式投入使用前不会被水流冲刷。
(3)工程质量要求高
一般的,水利工程的工期比较长、投资大,而且工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部分的利益和下游地区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各类水利工程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水利建设标准进行施工。
(4)施工前期准备时间长
在我国,除了极少数的平原地区外,大部分的水利工程都位于峡谷、高山等交通不通畅的地区,因此,在施工前期,除了需要铺设外界与施工现场的连接通道,还需要修筑相应的生活建筑和办公建筑以及其他附属设施,施工前期准备时间特别长。
(5)涉及面较广
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不仅仅涉及到相关的国家机关单位与部门,还需要兼顾到交通运输、生产生活用水、防洪和发电等不同功能的要求,所以水利工程的施工具有较高的复杂性。
3.3施工技术与管理的重要性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中,技术是根本,也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技术,才能保证在艰巨的环境中完成重大的水利施工工程。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直接关系到水里的效益及其产生的影响,因此,施工技术不仅仅是简单的工程技术,它更是构成整个水利工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只有将先进的施工技术用到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中,水利工程才能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然而,如果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中,仅仅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资金作硬件,而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那么水利工程最终将成为没有目的、没有指挥、没有纪律的工程,成为一盘散沙,而不会发展成大工程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人类谋福利。因此,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施工管理的重视程度,充分运用管理合理规划整个施工工程的试试,那么水利工程才能发挥作用,才能让水利工程有了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与管理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都不可以忽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把技术与管理同时运用好,让水利工程真正的发挥作用。
4加强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4.1建立健全技术管理制度
建立分级技术管理制度,将责任具体分配到每个人,实行责任岗位制;建立事故和故障的统计分析、整理归纳、及时反馈制度,及时的掌握了解水利工程的施工情况,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妥善的处理,确保施工工期和施工质量;建立文档查阅制度,促使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收集、整理、保管图表和文书数据等原始数据资料(例如设计图纸、施工、安装调试、检修检验的记录等),确保施工相关资料的准确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建立设备检修制度,定期对施工设备进行检修,加强对设备的管理,确保施工设备运行良好,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施工设备的损坏率,从而增收节支;建立技术人员的培训制度,为技术人员提供交流工作经验、学习先进技术的机会。总之,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应全面建立起技术管理制度,以法治企,促进施工企业的良性循环,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质量是水利工程的生命线,水利工程质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热点,工程质量责任重于泰山。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是水利建设永恒的主题。
1水利工程概述
水利工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给人们带来许多便利,造福于人们的生活。它能够除害兴利,对水资源的调节与控制都有很好的作用。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但随着资源的流失,全球水资源开始出现了短缺的趋势,甚至无力满足人们所需,可见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非常重要,而水利工程的修建便必不可少了。水利工程包括:水利发电、农田水利、环境水利以及防洪工程等,一些水利工程在灌溉的同时还具备着多种用途,可谓对水利工程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与通常的工程有一定区别,其特点较多,并且影响较广。水利工程不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着较大帮助,并且对自然环境,自然地域均有一定影响。有利就有弊,同样,在水利工程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不利之处往往随之而来,比如一些工程的开设会导致移民等情况的出现,这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因此,如何从科学的角度来规划,以科学的方式统筹兼顾,造福人类非常重要。
2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
2.1涉及范围广
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占地面积都比较大,同一个工程都可能分跨不同的地区,所以对工程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地势地形和工业企业等等都需要进行相关性的讨论。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施工的质量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只有从实际的角度出发,真正的对主体工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研,确定工程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让水利工程利国利民。
2.2涉及学科多
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是上关天文,下关地理,同时将力学、物理学、生物学和管理学融为一体的一个学科。牵涉到的学科越多,工程本身的难度系数就越大。所以,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所有的领域进行综合的考虑。有的时候也要对环境学、园林学、气象学等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工程的进展才是全面而顺利的。
2.3涉及法律多
水利工程牵涉到的主题比较多,能够进行管理的单位也就相应多了起来,如果是针对每一个部门出台一项法律,则这些法律无论是单看,还是形成体系,都是非常庞杂的。另外,水利工程还涉及到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内容,只有明确了法律法规,才能进行严格的把控与落实,更好的开展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2.4不确定因素多
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周期长,施工量大,在这期间,需要遇到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大致分为自然与人两个方面的因素。自然因素中,不可抗力被看作是最严重的影响因素,地震、火山、泥石流等等都不是客观所能控制的。一旦遇到这些不可控因素,施工的周期会相应发生变化,一些操作程序自然也就受到了影响,从而导致工程的风险系数加大。
3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程
工程承包单位在进行施工之前必须以施工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为依据,将质量管理明细表列出,然后将该表提交给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查批准后,再实施质量预控。一般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分三个过程:施工前质量管理、施工过程中管理、施工后的质量管理。施工前质量管理的工作内容为:熟练质量管理的技术依据。对施工企业的技术资质进行严格的考查。对施工过程中将要使用的原材料、构件等进行质检、审核、验收。施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工程施工前期的技术准备工作是为了确保工程施工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施工技术的选择需要以保障工程施工质量以及工程施工安全进度为出发点来选择适合的施工技术方案,要确保所选择的施工技术具有可行性与合理性,既满足冬季施工的基本要求又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工程开支。施工技术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工程施工内容总体分工规划、施工工序的确定、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材料用量预计质量标准的确定、施工机械设备的配备以及施工技术人员的配备与培养方案、冬季施工保温材料的选择、确定工程质量的控制要点以及操作要点。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进行合理的选择与指定是确保工程施工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施工过程中管理包括的工作内容为: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的工序质量管理体系,应该及时提交质量管理图标与质量统计分析资料。严格监督施工作业过程,如果发现施工作业过程存在着违规的现象必须及时进行纠正。对工序交接加强检验,建立完善的质量信息反馈体系。施工后的质量管理包括的工作内容为:审核施工的质量检验报告及技术性文件,也就是对竣工资料进行审核。严格按质量标准对整个工程、单位工程、单项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实施保修制度。
4加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4.1加强水利工程信用体系建设
对水利工程信用体系的有效建设,能够对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有很好的作用。首先,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该工程的相关法制建设进行一定的加强,使工人具有自觉施工的责任意识。其次,要对水利工程施工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在扩展其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要对其综合素养有相应的提高,这样才能使得水利工程在质量控制上更具有规范化。还要有严格的监理制度,来推动其质量公职工作的开展。最后,可以妥善利用群众监督的模式,营造出较好的工程环境。
4.2严格把控水利工程施工总过程
水利施工过程较为复杂,而各个工序之间又相互关联,每个工序的质量直接决定总体工程质量,因此必须从施工现场出发,严格控制每个工程的步骤及工作,尤其是对于较为关键的部位,必须严谨控制质量;管理者可定期组织报告会,将施工的问题及工程质量等汇报工作,从而实现全面有效地掌控质量。
4.3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质量控制的高效落实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管理水平有直接关系。对于工程单位来说,要组织专业管理人员,专门负责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而且还要对质量控制人员定期进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此外,质量控制人员还要加强和同专业人员的交流和沟通,以此来弥补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和监督监管人员之间的协调,将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两者统一管理,避免出现管理上的冲突,从而保障质量控制取得预期效果,防止不必要的质量风险发生。
4.4严把材料质量关,合理规划施工进度
施工材料是影响施工质量的直接因素,因此,工程单位在材料采购环节,要在结合工程实际的前提下,严把材料质量,根据施工所需合理制定采购计划,对于性质特殊材料,还要在材料进场前进行现场试验,确认达标后方可进场使用。此外,还要严格控制施工进度,确保每一环节施工质量良好,绝不能为了赶工期而忽视质量控制,在确保质量良好的前提下顺利完成施工任务。
4.5强化水利工程质量的监理。
对于设计图纸,监理工程师应加强对图纸的会审,将其中存在的问题扼杀在摇篮当中。对于设图纸应进行充分的熟悉和研究,了解设计的意图,并对施工条件进行申报,减少错误问题的发生,从而确保设计图纸的准确度。对于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告知设计单位,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确保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由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相关性,质量监督机构开始由工程质量宏观控制和强制监督替代了原本的微观管理。对于工程建设项目而言,质量监督机构所进行的宏观控制和强制监督主要是从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工程项目质量两方面开展质量监督工作。对于原来的微观质量管理,则是转交给了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
5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企业应当积极推进全寿命的质量管理体制,并需要借助于先进的质量管理手段与管理方式,来确保该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施工的过程中就充分加强其质量管理水平,能够有效避免因为质量问题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并能够促进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刍议如何加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02:131.
[关键词]水利工程 质量监督 施工
[中图分类号]TV5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315-1
1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职责所在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的工作职责是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贯彻和执行国家和水利部有关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政策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参加水利工程的阶段性验收和总竣工后的验收。另外,还要对施工过程中的重大质量事故的处理进行监督。
流域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站工作职责是在执行总站所要做的工作外,掌握所监管的流域内水利工程质量动态,并及时向总站汇报质量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分站还要大力开展水利工程质量检查活动,自行组织管辖流域内的质量监督工作交流。
地域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工作职责是执行总站和流域分站所要做的工作外,监督管辖区内的水利工程质量,协助总站和流域分站对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及时准确的掌握所管辖区内的水利工程监督工作情况,并向总站和流域分站进行定期报告。
2水利工程施工中提升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措施
2.1水利工程监理质量控制体系
水利工程监理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的业务水平和资历,从水利工程事监理工作业绩,种类技术人员的数量、业务能力,专业搭配是否合理,承担过哪些水利工程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业绩如何。是否有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完善的质量责任制,并有专人负责质量工作。水利工程监理人员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较好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能力。
2.2水利工程监理机构应建立质量控制标准
水利工程的总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组成(人员素质及数量)应符合合同规定,并满足所承担水利工程的监理任务的要求。总监、监理工程师及监理员应持证上岗;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无条件时,可就近委托有资质检测机构或试验室进行复核检测;编制工程建设监理规划及单位工程建设监理细则,并在第一次工地会议上向参建各方进行监理工作交底。
2.3施工单位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项目经理部的组织机构必须符合承建项目的要求。项目经理必须持证上岗,技术负责人必须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资质;现场必须设置专职质检机构,其人员(素质及数量)配置符合承建工程需要,质检员必须持证上岗;现场应设置符合要求并经过质量监督机构核准的试验室。
2.4增强对检测的监督
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等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对已建工程质量有疑问时,应由项目法人委托第三方具有相应资质的质量检测单位检测,检测数量视需要确定,检测费用由责任方承担。堤防工程竣工验收前,项目法人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质量检测单位进行抽样检测,工程质量抽检项目和数量由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确定。工程竣工验收前,对工程质量是否检测应由验收委员会确定。
在工程原材料进场前的检测、以及中间产品一次抽样检验结果不合格时,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及时对所有进场原材料进行多次取样批次进行检验,确保工程材料的质量。如果经多次取样检测仍不达标,则立即把该批次的原材料或中间产品定为不合格并且禁止使用。
在水利工程混凝土试件抽样检验发现不合格的时候,要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第三方质量检测单位或者机构重新对混凝土工程部位检验。如仍不合格,直接报送由项目法人并组织所有相关单位进行探讨提出处理意见。水利工程中各项施工环节都应同步进行严格的质量抽检、如果分项工程检验不合格马上进行处理,合格后再进行验收通过才可以继续后续工程的施工。
3水利工程施工中质量监督工作探析心得
3.1质量监查要多方面支持,多部门支持进行
建立水利工程质量监查制度,首先要得到各级水利行政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因为巡查的内容不仅是工程施工方面的,涉及的范围还有很多。由于质量监督的人员有限,技术力量和专业人员配置不健全,需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从多年质量监督工作的实践观察,联合监督的效果是积极的,能够保证质量,促进交流和学习质量监督管理经验。特别是政府稽察联合执法,更能有效地发现解决问题,对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能进行全程的跟踪并进行督促落实,提高稽察整改的效率。
3.2质量监查工作内容与方法要有效
在水利工程市场不断演绎的今天,工程建设的花样越来越多,在工程参建各单位构成情况的不同、工程建设的地域发展步调不一致的情况下,质量监督工作在遵循国家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下,根据工程建设情况实行必要的质量监督工作内容和方法,才能达到政府监督工程质量的最终目的。
3.3质量监查要加大查处力度
想要落实好水利工程质量监查制度,关键是要加大查处力度,规范参建方的自律行为,确保工程质量。巡查检查只是作为工作的一种手段,它不能代替各参建单位对项目的质量责任。所以,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各参建单位一定要重视,积极整改。如果不加大查处力度,就会削弱水利工程质量监查制度。
3.4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巡查需提高执法的权威性
伴随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深人发展,增强质量监督,除去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外还要清楚质量监督工作的地位,要明确政府对工程建设质量监管的形象,切实保持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
4结语
水利工程项目的特点是建设规模大、建设时间长、影响因素多、参与者众多,这就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增加了难度。但是,质量是一项水利工程的生命线,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质量达标才能确保水利工程项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水利工程的监督管理工作急待加强。
参考文献
[1]许坚强.水利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措施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2(6).
1维修养护资料的内涵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料是承担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管理和业务单位在维修养护及一系列相关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一套较为全面、规范、完整的文件材料。从项目的提出、筹备、勘探、设计、施工、竣工、运行等形成资料的主要过程,经常以相关文件、图表、计算材料、声像图片组成资料。
2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技术资料整理的原则
2.1资料整理的及时性原则
整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料要讲求时效及时进行,以达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料信息的及时利用。任何信息的价值都有其时间性,且在某种程序上信息越及时其价值越高。过时的信息只能作为历史资料,对决策毫无用处。这一原则要求及时记录维修养护资料信息,对发生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及时进行资料处理,及时传递和报告维修养护信息。收集、积累和整理维修养护技术资料要始终和维修养护工作同步进行。是对水利工程质量情况的真实反映,监理机构与水管单位随时检查资料的整理情况,杜绝事后补记工程维修养护资料的整理以及造假资料现象。
2.2资料整理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又称“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采用特定的专门方法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内容完整、真实可靠。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料的真实性是保证优良水利维修养护工程技术的灵魂。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准确的原则,不要脱离实际歪曲事实,保证维修养护技术资料是对维修养护工程质量的真实写照,资料的整理应与施工过程同步进行。
2.3资料整理的准确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是个老生常谈的原则性。因为是匿名性,在交流时,不不实不全的信息;表达观点时,尽量述说地简洁准确浅显,少用网络用语(尤其是数字),保持清醒头脑,能独立判断,确保资料准确性。资料的准确无误是做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料的核心。做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质量评定的填写应规范化、项目内容填写具体化,不能以“符合标准”、合乎规范”来定论,领导、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单位资料整理人员以及审核人员都要把好数字关,真正做到按章办事,及时准确地整理资料。
2.4资料整理的完整性原则
完整性指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网络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偶然或蓄意地删除、修改、伪造、乱序、重放、插入等行为破坏和丢失的特性。资料完整性指在传输、存储信息或数据的过程中,确保信息或数据不被未授权的篡改或在篡改后能够被迅速发现,是做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料的基础。应该设专人整理各类有关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资料,根据合同的签订、工程的施工全面记录填写,按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工作流程细致地整理资料。确保养护资料有始有终、便于查找、全面完整,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养护资料的不完整会导致决策的片面性,致使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出现质量问题,酿成灾难。
3防洪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准备工作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一直以来,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运行机制不灵活,维修养护经费不足,致使大量水利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维修养护,水利工程效益严重落后,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在投入上,基础设施投入多运行维护投入少,基础建设资金不能用于运行管理,财政拨款资金又远远不能满足运行维护所需费用。在管理上,建设管理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模式,而已建工程的运行管理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管理模式,定额标准陈旧、管理方式单一、经营方法不规范。要实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核心是落实人员编制和人员经费、维修养护经费。学习维修养护有关规章制度和政策,迅速提高有关人员把握政策的能力。根据养护细则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对各个养护项目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实施,明确维修养护工作岗位职责,做到工程维修养护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
4维修养护与资料整理同步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是承担工程维修养护的业务单位,在维修养护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一套较为全面、规范的文件资料。资料整理人员不能只在办公室单纯的整理资料,要和监理人员、质量监督人员到施工现场察看工程的质量、进度情况。要做好养护工程技术交底,落实工程质量管理计划,搞好施工前检查,做好工程技术复核,进行材料的试验和检验工作,搞好示范工程养护质量的检查验收等,要及时检验养护效果,掌握养护质量动态,发现质量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5收集整理养护资料
要从收集到的大量文献中摄取有用的资料,就必须对文献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处理工作。主要包括:去除假材料,去掉重复、过时的资料,保留那些全面、完整、深刻和正确阐明所要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以及含有新观点、新材料的资料,但对孤证材料要特别慎重。建立维修养护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对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表、声像、电子文件等,要在收集、整理与分析后及时、完整、准确地输入计算机,使内业资料的保存更加安全,查找也更加方便快捷。
6及时收集工程竣工后的资料
概况地讲,被改造过的河流生态系统是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即: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命系统,这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广义的水文系统,包括地表和地下水体、土地、气候系统等。再有就是工程设施系统,这是人类改造河流的结果。后面两个子系统组成生境,是生命支持系统。由于水利工程系统改变了河流形态,水库调度运行又改变了原有的水文规律,造成河流生态系统的生境变化,其结果可能造成河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下降,使生态系统退化。
对于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应该采取正视而不是回避的态度。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以建设水工建筑物为手段,目的是改造和控制河流,以满足人们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等多种需求。现代科学发展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学在力图满足人的需求时,却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本身的需求。而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也会给人们的长远利益带来损害。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的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的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Eco-HydraulicEngineering)。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2】【3】。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
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以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图1表示了生态水利工程在河流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图中右侧表示人类活动对自然河流生态系统的干扰过程,左侧表示人类活动对扰的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
这里讨论的生态水利工程学的基本原则也是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笔者试归纳为以下五项内容。
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种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以及旅游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需求。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需要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有关生物群落研究的大量资料表明,生物群落多样性与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spacialheterogeneity)存在正相关关系。这里所说的“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由一定生物种类组成,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一般所说的“生物群落多样性”指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实际上,生物群落多样性问题是在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
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反映了非生命系统与生命系统之间的依存和耦合关系。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的某种程度的退化。
河流生态系统生境的主要特点是:水-陆两相和水-气两相的联系紧密性;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河流纵向的蜿蜒性;河流横断面形状的多样性;河床材料的透水性等。水-陆两相和水-气两相的紧密关系,形成了较为开放的生境条件;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造就了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河流纵向的蜿蜒性形成了急流与缓流相间;河流的横断面形状多样性,表现为深潭与浅滩交错;河床材料的透水性为生物提供了栖息所。由于河流形态异质性形成了在流速、流量、水深、水温、水质、水文脉冲变化、河床材料构成等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造就了丰富的生境多样性,形成了丰富的河流生物群落多样性。所以说,提高河流形态异质性是提高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前提之一【4】。
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的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它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包括河流与相关湿地、湖泊的形状与构成、水下地形勘测、水位变化幅度、河流平面弯曲度、河流横断面形状及河床材料、急流与深潭比例、河床的稳定性及淤积及侵蚀状况等,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河流生物调查,包括植物、鱼类、鸟类、两栖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的物种分布地图以及规模和存量,建立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
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和评估。需要强调的是,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设计。
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有关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的讨论始于上世纪60年代,以后有不同学科的众多学者涉足这个领域。以各种不同形式构成的自组织功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
生态学用自组织功能来解释物种分布的丰富性现象,也用来说明食物网随时间的发展过程。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生境就可以支持一个能具有足够数量并能进行繁殖的种群。自组织功能原理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相似之处,只是研究的尺度不同而已。达尔文的进化论研究是在地球生物圈所有种群的尺度上进行的,而自组织功能是在生态系统中种群之间发生的。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对于生态工程学的意义是什么呢? H.T.Odum认为:“生态工程的本质是对自组织功能实施管理。”(1989)【5】。Mitsch认为:“所谓自组织也就是自设计”(2004)【6】。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7】。
我国古代传统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映了一种崇尚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哲学观。在建筑理念方面,提倡“工不曰人而曰天,务全其自然之势”(《管氏地理指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冶》),都提倡一种效法自然,依靠自然的思想。国际生态学界一些学者认为,系统生态学的哲学理念应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中国的周代。其中“阴阳五行”、万物竞争共存和相生相克等哲学思想,体现了促进与抑制,成长与腐朽,合成与异化之间的平衡与转化,这些正是现代生态学的哲学基础。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这种一厢情愿的企图最终往往归于失败。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要区分两类扰的河流生态系统。一类是未超过本身生态承载力的生态系统,是可逆的。当去除外界干扰即卸荷以后,有可能靠自然演替实现自我恢复的目标。另一类是被严重干扰的生态系统,它是不可逆的。在去除干扰即卸荷后,还需要辅助以人工措施创造生境条件,再靠发挥自然修复功能,有可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某种程度的修复。这就意味着,运用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并不排除工程师和科学家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的主观能动性。
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
所谓“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这里说的“景观”(landscape)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关于生态学的尺度问题,O’Neill,认为:“生态学不可能建立在单一的时空尺度上,它应该适应所有尺度的调查研究。”(1986)【8】。按照这种观点,尺度和层次成为生态学发展的关键。目前生态学理论把生物圈划分为11个层次,依次是生物圈、生物群系、景观、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组织、细胞、基因和分子。景观的尺度如何掌握?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一条河流的广义水文系统包括从发源地直到河口的上中下游地带的地下水与地表水系统,流域中由河流串联起来的湖泊、湿地、水塘、沼泽和洪泛区。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如果仅仅考虑河道本身的生态修复问题,显然是把复杂系统简单割裂开了。
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表现为流量、水位和水量的水文周期变化和随机变化,也表现为河流淤积与侵蚀的交替变化造成河势的摆动。这些变化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变化范围从生境受到限制时期的高度临界状态到生境扩张时期的冗余状态。
再者,要考虑生境边界的动态扩展问题。由于动物迁徙和植物的随机扩散,生境边界也随之发生动态变动。Gosselink(1990)在研究水域生态系统物种管理的尺度问题时认为,对于给定需要修复的物种,考虑的范围应是这个物种的分布区【9】。举例来说,为便于理解,可以借用“流域”这个概念,比如一个地区野鸭的种群也有一个“鸭域”。所谓“鸭域”的范围应该包括物种个体在恶劣的条件下迁徙到的任何地方以及支持此物种的生态系统。这个范围的边界,应划定在某特定物种经常利用的一个很大的空间内。如果进一步扩展,还应该包括所谓“临时生境”,指在自然界对于物种产生胁迫的时期,成为该物种的避难所的地区。如果这个地区有若干种标志性动物,那么物种管理的范围边界将是这些物种“域”的包络图。另外,还要考虑流域之间的协调问题。考虑到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
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需要对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掌握长时间尺度的河流变化过程与生态现状的关系。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作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到20年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规划、评估、监测这些不同的任务,工作对象的空间尺度可能是不同的。监测工作应该在尽可能大的尺度内进行。比如修复一块湿地以吸引鸟类,经过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均告失败。这就需要考虑是否有质量更好的生境吸引了候鸟而改变了它们的迁徙路线,监测工作可能在大陆的范围内开展。而评估工作可能在跨流域的尺度上进行。规划工作的尺度可能是流域或河流廊道。所谓“河流廊道”(Rivercorridor)泛指河流及其两岸与生物栖息地相关的土地,也有定义其范围为河流与对应某一洪水频率的洪泛区。至于河流修复工程项目的实施,一般在关键的重点河段内进行。
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10】【11】。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最顶层的理想状态应是没有外界胁迫的自然生态演进状态。在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中,恢复到未受人类干扰的河流原始状态往往是不可能的,可以理解这种原始状态是自然生态演进的极限状态上限。如果没有生态修复工程,在人类活动的胁迫下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这种状态则是极限状态的下限。在这两种极限状态之间,生态修复存在着多种可能性。针对具体一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以后,一种理想的可能是:监测到的各生态变量是现有科学水平可能达到的最优值,表示生态演进的趋势是理想的。另一种差的情况是,监测到的各生态变量是人们可接受的最低值。在这两种极端状态之间,形成了一个包络图。一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的实际状态都落在这个包络图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