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与贸易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国际贸易与经济教学方法双语课程。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双语教学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高等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可见,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教育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所指出:“国际化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机部分”。
安徽财经大学也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并已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如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回国从事教学工作、外派师资接受培训、与国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进行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等。然而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在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二)双语教学的界定。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双语教学是特指在专业学科教学过程中,采用外语(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开展和组织教学的活动。双语教学应包括以下要素:
1.采用原版教材。授课教师应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情况。由于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技术等宏观环境方面存在差异,原版的教材可能存在部分章节不适用的情况,但这并不影响教学活动的组织。授课教师可同时指定多本参考教材。
2.使用外语授课或课堂讲授以外语为主。如果只是使用原版教材,而还用汉语授课,笔者认为这不是双语教学。教师必须使用英语完成备课、多媒体幻灯片、课堂讲授、课堂活动组织才是我们所说的双语教学。在讲授过程中,必须坚持使用外语。笔者认为,对一些术语的表述可以适当使用汉语,但使用中文讲授的时间不宜超过总授课时间的20%。
3.学生考试形式的设计和成绩的评估。双语教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可以根据课程需要灵活设计,采取英语口语面试和英文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
(一)双语教学课程教材的选用。
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一直都选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学用书。如《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固定教材Dominick.Salvatore的《InternationalEconomics》以及《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固定教材WarrenJ.Keegan编写的《GlobalMarketingManagement》。我们选择这些教材的理由是:首先,教材的语言表达比较规范、简单,用词准确;其次,教材同经济学科核心课程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第三,相比较而言,教材的内容更具有客观性,作者能从学术的角度去研究、探讨和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理论与政策,“大国主义”的思想较少;第四,教材和我国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内容十分相似,可形成较好的接轨事态。当然,国外教材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如在一些内容上说明得过于详细。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因此,教学中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选择,抓住主要的内容,对于那些与国内教材重复的教学内容、章节和报道等一律删除,或让学生自行阅读。
(二)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
各高校大学英语一般开两年,到了大学三年级,相当一部分学生已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还有一些学生达到了大学英语六级的水平,学生普遍已有了较好的英语基础,这时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困难相对要小些,可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另外,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连续、合理地部署和安排双语教学,可延续英语学习,使英语学习四年不间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可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提高作用,而且可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转移到自己的专业上来。因此,我们把双语教学的时间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并选择合适的专业课程连续安排双语教学。目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已经开设了国际经济学(英)、国际贸易(英)、国际市场营销(英)、电子商务概论(英)、特许经营(英)、国际商法(英)等六门双语教学课程。[论-文-网]
(三)双语教学课堂实践。
1.双语教学方法的使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英语沉浸式教学法(Englishimmersion)和参与法(Participationmethod)。所谓沉浸法就是完全使用英语授课,教师用简单浅显的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能顺利的掌握英语,掌握教学的内容和其它知识。当然,对于一些比较专业的经济术语,教师用汉语给出其准确的含义,以使学生对术语和定义有准确的理解,但是汉语解释十分有限。
所谓参与法就是在教学中首先提供一些分析问题的必要条件,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西方经济学等基础知识,自己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扮演主要角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维,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掌握也比较牢固。比如在讲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时,我们就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要素丰裕的国家——要素价格较低——具有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优势——出口增加——要素使用增加——要素相对价格上升——要素价格均等,然后配以图形予以解释。这样,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踊跃。
2.多媒体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课件由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制作,教学课件采用全英语,这有利于进行沉浸式教学,给学生制造全英语环境。同时,用英语制作课件可以避免因教师对个别单词发音不准带来的不利影响,上课时我们逐条、有时甚至是逐词显示讲授的内容,让学生看起来更加容易方便,重点更加突出,让学生在课件的帮助下理解的更容易、更深刻、更全面。另外,采用多媒体教室上课,节省了板书所花费的时间,从而可改善教学进度。多媒体课件可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为一体,因此在讲课时,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双语教学的考核方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灵活运用多种考试形式。为适应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努力改革当前高校中以百分制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灵活运用笔试、口试、闭卷、开卷等考核方式,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增加了双语教学课程考试中的口试比重,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质量和水平也都可被计入考试成绩,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双语教学的成绩评定注重平时考核,使成绩构成多元化,力争改变“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局面,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避免“一考定成败”。我们注重平时考试,并不是频繁增加考试次数,而是由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通过测验获取教学信息,指导教学更好地开展。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与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同时对采用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成绩予以注明,从而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较好的条件。
三、加强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建议
(一)制定长期的双语教学规划。
开展双语教学是一项持续工作,必须有全面长期的规划,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适应WTO要求,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有国际交往能力、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和实践要求标准高的特点,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应采用同国际相关专业(国际商务)接轨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在现有的双语课程基础上,考虑增加一批适应于全球化的专业课程,使用双语教学。并且要特别注意这些双语课程之间的层次衔接,形成合理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在课时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原版教材的特点,安排足够的学时,以保证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二)加大双语教学师资培养力度。
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授课技巧和较高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还需要较好的英语水平。然而,在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能流利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比较缺乏。一方面,外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知识丰富,但英语功底不深。或者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比较高,阅读文献与看专业杂志的能力较强,但口语和写作能力较差,进行课堂教学困难仍然很大。因此,培养既能熟练使用英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关键。
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两种途径。
一是自己培养。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可以采取短期集中培训的方法,也还可以选送一些教师到外语院校进行进修,由外国教师任教,采取封闭式的训练,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在短期内有较大的提高。另一种方法就是引进双语教学人才。学校可以采取特殊政策引进国外人员归国进行教学工作,或者聘请其它外籍教师(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教学工作。
(三)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
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教学内容,就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也应努力把平常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所总结与积累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论文竞赛、课堂小组辩论等方法有机地结合双语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它所具有的纯汉语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使它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长。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与实际结合比较密切的专业课程直接开到实习基地,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国外的专家或专业化人士到学校,进行学术讲座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优越性和紧迫性,激发他们学习双语教学课程的主动性。
(四)建立双语教学课程评估体系,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监督和管理。
目前,双语教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双语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体系不无关系。我们认为应尽快建立双语教学课程的特定评价体系,以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
双语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做好双语课程的认定工作。根据大家普遍认可的高校双语教学的三种模式对双语教学的层次做好界定,并根据不同层次给予不同的工作量补贴,以激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其次,制定双语教学质量认证体系,加强对双语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如不定期地在院系、教研室内部开展双语教学交流与研讨,开展教学竞赛、组织观摩教学,邀请专家、外籍教师,包括外语专业人员对双语教学的效果进行考核,组织学生评教等。
(五)完善双语师资认证制度,严格双语教学准入。
我们认为,申请双语教学资格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具有一定教学经验,教学水平较高,已用汉语主讲有关课程两轮以上;能熟练阅读外文版教材,准确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内容。
符合基本条件要求的教师可向教研室提出承担哪种形式双语教学任务申请;教研室审定教师条件,报系(部)审核;教学系(部)审核后将符合条件要求的教师报教务处;教务处组织评议小组听申请教师试讲并给出评定意见,符合要求者报主管校长批准;取得双语教学资格的教师,由学校颁发资格证书,并具有优先参加校内各种评选和评优活动;具有双语教学资格的教师,在完成一(或二)轮双语教学任务后,才可申请高层次教学形式资格的认定。
参考文献:
[1]张红霞,李平。论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应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2]何志勇,陈伟,张秀华。渐进式双语教学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研究,2007,(7)。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1实证分析
1.1样本数据及分析方法
本文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取自《2006广东统计年鉴》,用地区生产总值GDP表示经济增长水平,IM表示进口额,EX表示出口额。样本区间选取1987-2005年度数据。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进出口值分别用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换算为以人民币为单位的进出口值;最后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把地区生产总值(GDP)、出口(EX)、进口(IM)换算成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值。考虑到数据的自然对数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及因果关系,并能使趋势线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时间序列中异方差的影响,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所以对GDP、EX与IM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用lnGDP、lnEX与lnIM表示。
本文主要采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进行研究,所有计量分析,都使用EViews5.1进行。
1.2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1987年,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额仅210.37亿美元,其中出口101.40亿美元,进口108.97亿美元,净贸易逆差7.6亿左右。到2005年,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280.02亿美元,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0.1%,出口2381.71亿美元,进口1898.31亿美元,实现外贸顺差483.4亿美元,居全国首位。与此同时,广东省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9%。历年进出口与GDP如下两图所示:
从图1、图2可以看出,原始的进出口与GDP样本序列都呈现共同的上升趋势,而一阶差分后的序列趋势消失。初步判断,原始的数据序列是非平稳的,而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稳的。进口、出口和GDP之间存在一长期稳定的关系。
1.3样本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为了防止出现虚假回归,在利用OLS等传统方法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估计之前,应先对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我们采用ADF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注:检验形式(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所含的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T=0表示不含有时间趋势项,当ADF检验值大于临界值时,表示序列不平稳
表1的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即LNGDP、LNEX和LNIM都是一阶单整过程,据此可以进一步检验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1.4样本数据的协整检验
为了确定LNGDP、LNEX、LNIM三个变量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我们用JOHANSEN的最大似然法(MLE)进行协整检验。根据对初始数据形态的分析,确定数据有确定性趋势,协整方程有截距项,选择滞后期为1。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表示.
由表2,有42.9025>35.1928;16.3510<20.2618;于是迹统计量检验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一个协整向量存在。说明在样本区间内,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进出口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标准化后的协整方程如下:
LNGDP=0.4555LNEX+0.5096LNIM+1.1409(1)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约为0.46,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约为0.51。这表示,出口每增加1%,将拉动广东省GDP增长0.46%;进口每增加1%,将拉动广东省GDP增长0.51%,说明从长期来看,出口和进口都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1.5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Grange定理,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一定具有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形式存在。
由协整方程(1)可得误差修正项ECM=LNGDP-0.4555LNEX-0.5096LNIM-1.1409,采用EG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d(LNGDP)=-0.2211ECM(-1)+0.1573d(LNEX)(2)
(0.0229)(0.0497)
(-9.6573)(3.1630)
(2)式中的第一组括号中的数字为回归系数的标准差,第二组括号中的数字为t统计量的值。可以看出,模型的回归系数基本上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短期调整系数(-0.2211)为负值,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但模型的拟合系数不是很高,这主要是因为重点考察的是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省略了消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式中的误差修正项反映了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和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差分项表示的是相关变量的短期波动。误差修正项系数的t统计值为-9.6573,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它表明DGDP受到长期均衡关系的显著影响。协整关系对GDP的增长起到了反向修正作用。误差修正项系数-0.2211表明,LNGDP在每年的实际值与其长期均衡值的差距约有22.11%在下一年度得到修正或清除。由于误差修正项的系数绝对值的倒数为4.5,可知短期波动调整到长期均衡的周期约为4.5年。(2)式还表明,出口的短期变化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出口每增加1%,GDP增加0.16%。
1.6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1969)提出了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的方法,称为Granger因果检验法。笔者采用这种方法对样本区间内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和进出口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检验。一般来说,对外贸易的变化会对第二年的产出产生影响,所以本文选取滞后一阶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表示在滞后1阶和5%的显著水平下,出口是GDP的单向Granger原因,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这一结果符合凯恩斯的外贸乘数理论.表3还表明,在GDP与进口之间在滞后1阶时不存在因果关系。
为了考察GDP与进口是否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因果关系,本文还对GDP与进口在滞后3阶和4阶时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如表4,5所示。表4表示在滞后3阶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进口是GDP的Granger原因,GDP不是进口的Granger原因。表5则表示在滞后4阶和8%的显著性水平下,进口是GDP的Granger原因,GDP不是进口的Granger原因。我们认为原因在于进口中引入的资本品和机械设备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等效应并不会立竿见影,其对GDP的贡献的滞后时间较长,一般需要3-4年,所以从较长时期来看,进口促进了经济增长。2结论和相关理论分析
利用协整理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于广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广东省的GDP与进出口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平稳变量,广东省经济增长与进出口三者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
(2)协整方程显示,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出口增长和进口增长都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从短期来看,出口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而且是广东省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4)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经济理论一般重视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政策取向也多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我们的实证检验证明进口在长期中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进口中往往包括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它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另外进口还具有弥补供给缺口、诱导国内需求的作用。
3政策建议
基于实证检验的结果和理论分析的结论,我们拟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实施科教兴贸战略,加快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从而提高制成品的技术和资本含量,促使出口产业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体制,使我省的出口贸易增长能真正通过刺激技术进步的机制,发挥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在新的增长方式下,维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2.在重视出口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提高进口增长率,充分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而且在连续数年保持巨大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规模巨大的情况下,目前我们具备了增加进口的内外部条件。应该优化进口结构,实施效益发展,大力增加战略性商品的进口,主要进口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省内或国内又无法提供的商品和技术,特别是短缺资源、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等,从而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在分享国外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基础上,加快我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我省经济走上开放型的良性增长的轨道。另外,在进口产品和技术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诸如效率观念、信用意识等,通过思想进步和制度创新来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参考文献
[1]沈程翔.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977-1998[J].世界经济,1999,(12).
[2]孙焱林.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0,(2).
[3]石传玉,王亚菲.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3,(1).
[4]王坤,张书云.中国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4,(2).
[5]张昱,陈光兵.进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6,(8).
[关键词]贸易条件;“贫困化”增长;贸易效益;出口商品结构;进出口价格指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76万亿美元,进出口顺差0.18万亿美元,增长74%,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
但我国外贸依存度保持了较高的水平,2005年高达60%,导致我国国内经济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和冲击越来越大,且随着国外贸易壁垒不断加强,出现了贸易效益低下和贸易条件呈现不利趋势等问题,已成为各方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是亟待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出口商品结构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
出口商品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的各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出口额与整个贸易额的比,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结构状况的重要指标,对该产品的出口将拉动国内的生产,形成规模经济。虽然我国工业制成品1981年首次超过初级产品的出口,但是直到1986年,出口商品结构才真正实现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转变完成后,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则主要表现为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分别所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年以前。主要是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促进了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在这一阶段,由过去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轻纺类半制成品、中间品转变,特点是较低技术含量,粗加工、简单加工。
第二阶段:1992年-2003年。1991年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达到了62.2%的顶峰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速强劲,所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从1990年的15%上升到2000年的47.4%。因此,这一时期是以出口轻纺产品为主向出口机电化工、高新技术产品等重化工产品转变,其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精加工、深加工程度提升。
第三阶段:2004年及其以后。2004年,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份额首次超过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44%的份额,达到49.4%,使其成为促进工业制成品持续稳定增长的最主要动力,顺利完成了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结构(轻纺产品等)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重化工、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变。根据海关历年公布的数据,从我国出口商品构成情况来看(按SITC分类),2004-2006年初级产品分别为405.5亿美元、490.4亿美元和475.5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6.5%、20.9%和7.8%;工业制成品分别为5528.2亿美元、7129.6亿美元、8274.9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7%、29%和28.8%。
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依然是低附加值、低工资、低技术密集度、高竞争强度的产业和加工环节,基本上处于世界产业链的末端。我国现阶段的出口产品相对集中在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和食品等,多属价格敏感性商品,这类产品一般技术含量不高或产品开发、生产技术已经成熟,大多出口企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在贸易快速增长的前提下,表现为出口萎缩,进口增长而导致的贸易收支逆差。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潜在危险在于:在贸易条件下降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长与国家净福利增加的背离,陷入贫困化增长的困境。因为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产品是需求弹性小的产品,在国际价格下降的情况下,需要大量的出口来弥补损失,因而有可能出现出口规模越大,国家净福利损失越多的现象。
二、近年来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动态
商务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其制成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则下降了2%。
(一)价格贸易条件。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出口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14.2%。造成的负面收入效应在2000-2003年相当于当年GDP的1%-1.2%,这表明我国近年来贸易条件不断下降,必须出口更多的商品以换取同样数量的进口商品,对我国的经济产生负面的收入效应。
2000-2002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连续三年有不利的态势,虽然总体下降程度不大,但有些商品情况已经比较严重,如2002年,棉花的价格贸易条件=(92.4/100.7)×100=91.76,蔬菜的价格贸易条件=(93.4/104.1)×100=89.72,蚕丝的价格贸易条件=(79.3/108.1)×100=73.36,且严重地影响到这些行业的贸易效益。其中,价格贸易条件不利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出口农产品、矿产品及传统大宗出口商品价格普遍下降,而进口原油(主要局部冲突和战争威胁导致)和进口农产品(主要是自然灾害导致)价格上扬。通过表1可知,在2004-2006年期间,海关统计的18种主要进口商品中,天然橡胶等12种进口商品的价格处于上升,占到66.7%,且基本上是数量和价格同步上升,价格增幅大部分超过了2位数,特别是未锻造的铜及铜铝材同比价格增幅高达63.1个百分点,谷物及谷物粉等3种进口商品的价格基本稳定,只有大豆等3种进口商品的价格有所下降。
首先,随着我国出口产品中制造业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有很大下降。而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近年来涨幅大大高于制造业产品价格,部分因为我国经劳动力成本调整后的劳动生产率较高,某些产品的大量出口压低了国际价格。从进口的构成看,近两年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重化工业的生产和投资增长导致初级产品占进口的比重大幅上升。其次,最近原油价格的飙升和我国对原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目前我国原油进口占消费的38%,使贸易条件进一步不利。第三,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投资的迅速扩张,导致我国进口需求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际原材料价格。中国新增的铁矿石进口量占2003年全球新增产量的51%,新增原油消费占全球新增量的35.3%。原油需求在过去的2年中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大大超过发达国家平均3%的增长速度。
(二)收入贸易条件。近年来,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逐步改善,表2所示,在1995年-2004年,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呈现良好的优化态势,贸易条件指数出现了加速上升的趋势。通过对近年来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贸易条件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贸易增长主要是依赖大规模的数量扩张来实现的,我国外贸已进入结构调整阶段,进一步的经济增长不能靠单纯的数量扩张,只能靠结构的转变。只有进行外贸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逐步由非熟练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乃至向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化,才能进一步加大外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确保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三、调整贸易战略、改善贸易条件的思路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最优关税理论指出,当一国的进口需求足以影响国际价格时,关税的提高将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但是,中国需要履行对世贸组织的承诺,提高关税显然是不可行的。改善贸易条件最终将依靠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即提高高附加值商品和服务的出口比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制定长期能源战略,等等。
(一)近期的工作重点是抑制投资的过度增长。具体政策包括全面加息和能源产品的合理定价。第一,由于原材料国际价格的上升受我国投资需求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将有利于抑制贸易条件的进一步下降。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针对经济过热进行宏观调控是极为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调控经济过热应从根本上抑制投资需求。第二,国内能源价格受政府管制或干预,油、电、煤、运价格的变化没有充分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加上近来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这种价格扭曲人为地降低了重化工业的投资和生产成本,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这些部门的投资扩张。尽管经济过热,可电价调幅极小。而某些产品(尤其是耗电量大的产品)由于需求的上升其价格的涨幅远远高于电价,给这些行业带来了暴利,加剧了投资的大幅增长。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或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相比,电价远落后于这两者的上涨。这意味着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电的实际价格近期一直在下降。政府早就应该大幅提高电价,依靠市场和经济的手段来筛选真正有效益的企业和调控行业间的平衡发展。对电价的控制,可以说是造成电力瓶颈的原因之一。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指出,廉价的生产要素(包括能源)价格、劳动力价格和极低的科技含量,使中国始终背负着沉重的成本负担,为他国提供经济“补贴”。但中国外贸的高速增长却带来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因此,他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取消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渐减少这类产品的加工生产出口,将重心移向高端产品;二是提高汇率灵活度,采取真正以市场为基础的汇率体制,不排除进一步升值人民币的可能。
(二)从长期来看,应加快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新兴部门和行业不断涌现,各个领域和行业的竞争水平都在不断提高,拥有和保持竞争优势不能单纯依赖于低成本和大规模,要逐渐过渡到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其国际分工地位,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要改变这一局面,“科技兴贸”是当前的重要工作。我国明确提出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路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必须建立一套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创新机制,引进先进的符合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技术,提高自主开发、设计和研制能力,打破原来重引进、轻开发的格局。在引进开发、推广的基础上,逐步加大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为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必须从全球产业发展的高度部署我国的产业发展战略:一是要制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财政金融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限制低水平建设,解决落后企业退出市场的障碍问题,把资源集中配置在对中国产业有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上,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促进其竞争力的提高。二是要立足于自身条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高新技术产业扩大出口的效益。三是要制定产业技术政策,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技术和专利,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整体产业素质。四是要研究制定组织政策,促进企业组织优化,提高企业的集中度,形成必要的产业群效应,形成优势产业与相关产业、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良性互动关系,树立名牌产品和支柱产品。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改革,使中国的出口企业贸易条件得以改善,维护国内的传统市场。
参考文献:
[1][英]沙加亚·劳尔.中国对亚洲制成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2002,(1).
[2]胡乃武,等.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
[3]马凯.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EB/OL].http://,2003-08-11.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构想
一、应用技术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的总体原则
1.高等性。应用本科教育是高职教育中的较高层次,自然“高等性”应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因此,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口径方面应该比高职专科更宽一些,专业基础理论则应该更厚一些,使学生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
2.职业性。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自然“职业性”应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求学生取得代表其职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使其毕业时能够胜任较高技术要求的岗位。
3.区域性。区域性是应用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具有区域性这一地方特色。从区域经济的结构性来讲,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开发方向等存在差异性。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岗位结构应是不一样的。从目前应用本科的试点来看,应用本科教育应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大量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第一线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地方企业的科技含量,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4.社会性。社会性是应用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普通本科教育也在讲要实现与社会之间的双向参与,那么应用本科教育则更需要开放办学,面向社会,依靠社会,被社会所接纳,为社会服务,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向市场,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相应地,应用本科人才作为一种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应具有以下几个特性和素质:
第一,人才层次的高级性。应用本科教育属于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应用本科人才‘应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技术技能的操作水平区别于高职专科教育。无论这种技术技能岗位多么具体、工作层次多么基层,它仍然属于高等教育培养的范畴,这就是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第二,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应用本科教育是一种高职教育,它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的教育: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技能水平为日的;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设置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其中,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应用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属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
第三,人才的技术性、技能性。应用本科人才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能够将研究人员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际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们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四,人才的创新意识。应用本科人才是一种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应用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而且是创造性应用,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应用,而且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我校在本学科的建设有十二年的专科基础,本学科的本科建设是在工业外贸专科专业的基础上本着强化基础、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人文教育的原则设置课程,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成以坚实的贸易理论为基础、以机电产品贸易研究为特色、以人文教育见长的特色学科。这一特色以我校的行业背景为依托,既与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定位相适应,也与我校以电气和机械工程学科为主流学科的建设相适应,更与经济工程系人文教育见长的传统一致。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懂得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熟悉机电工业技术基础知识,能在机电产品制造和经营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从事涉外经济贸易与管理和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根据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的总体原则和专业培养目标,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在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如下具有行业背景的特色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机电行业产品与贸易的知识、理论、政策和法规,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为行业服务。这些课程有:机械制图、机电产品概论、机电产品市场营销、机电产品贸易、机电产品贸易法规等。
“机械制图”课程设置要求:“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机械制图》课程介绍机械识图、绘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与机械制图相关的国家标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接受机械制图的基本训练,从而掌握绘制和阅读机械图纸的基础知识,具有绘制和阅读机械零件图、装配图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机械制图》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机电产品概论”课程设置要求:“机电产品概论”是为培养具有机电产品知识基础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而设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设立该课程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该课程主要介绍常用机电产品的性能、用途、型号、典型机电产品的技术特点以及主要厂商简介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常用机电产品的功能,掌握机电产品专业知识。
“机电产品市场营销”课程设置要求:“机电产品市场营销”是在学生具有机电产品知识的基础上,介绍常用机电产品的用户需求特点、产品结构分析、机电产品的生产与需求状况、市场需求预测、市场营销特点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典型机电产品的市场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机电产品进行市场分析与预测的能力。
“机电产品贸易”课程要求:“机电产品贸易”课程是我们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设立的一门专业方向课。主要介绍机电产品贸易现状、主要贸易国的地理环境、生产力布局,机电产品贸易国别的规则,中国机电产品贸易的规则与流程,机电产品贸易国别的比较分析以及机电产品贸易的政策法规等。
四、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主要抓手
根据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安排,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本科人才,我们认为应重点抓好课程建设和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关键环节。
1.课程建设和改革。应用本科教育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上应当体现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的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而不是简单地在原来三年制专科的基础上增加几门课程。同高职专科相比,应用本科的专业口径应该更宽一些,但比普通本科教育要求要低。在课程上应该体现“两个加强”:一是加强理论课程的学习。高职专科的基础理论学习是“必需、够用”为度,应用本科的专业理论基础则应该比较厚实。二是加强实践环节。应用本科学生对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因而应用本科应当充分利用四年的时间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培养应用本科人才的关键。基于应用本科人才的特点,教师不但要求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等的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的再现、传授给学生。因此,要结合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特点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现场考察,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以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同时广泛吸引企事业单位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教师比例,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3.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应用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因此要突出技能培训这一重点,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根据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个层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顶岗实习。同时也进行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王娟涓,朱宇.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之比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3):18-21.
[2]卡罗莱纳大学的穆尔商学院[EB/OL].mooreschool.sc.edu.
[3]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EB/OL].wharton.upenn.edu.
[4]马里兰大学的史密斯商学院[EBL/OL].rhsmith.umd.edu.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环境保护
一、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为了经济发展要追求最大限度的贸易自由,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目标要限制或禁止某些国际贸易,两者之间存在冲突。亚历山大o基斯说:”在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存在着两个对立的趋势:一方面是为了环境保护控制某些国际贸易的愿望,另一方面是为了自由贸易取消所有贸易障碍的愿望。”所以,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表现为下面两种具体的形式:
(一)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限制影响
当代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贸易自由,减少各种各样的贸易障碍,以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佳地利用世界资源。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自由化要力求扫清各种贸易障碍。但贸易自由化的放任自流则会造成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其主要表现是:
首先,发达国家利用大国优胜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推行环境殖民主义,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这是建立在对其国内资源的高强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的基础上,是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作高昂代价换来的,而发达国家却以低于实际资源价格的(即没有考虑环境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购买初级产品。
其次,新一轮环境侵略将使环境安全面临新的威胁,长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和危害环境的工业,设备,产品和有害废物,进行环境侵略(也称生态侵略,生态殖民)。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遭受环境侵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制约
正是由于贸易自由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所以整个国际社会都试图在贸易中考虑环境保护,来协调好贸易自由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具体来讲,是在贸易规则中考虑相关环境因素,在环境规则中对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进行规定、限制,甚至禁止一定的国际贸易。这样,环保措施在实现其环境保护目的的同时,对国际贸易必然构成一定的障碍,其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构成的法律障碍
首先是国际法中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规则。这类条约以促进贸易自由化为目的,在规定贸易规则的同时考虑了相关环境因素。最为典型的是gatt第20条。其次是国际法中与贸易有关的环境规则。这类规则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规定了影响环境的有关贸易规则。
2.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设置的经济障碍
第一,课征环境进口附加税。进口国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对某项产品的出口,除征收一般进口关税外,还另外加征税款。第二,绿色壁垒。它是进口国以保护国内的环境,人民和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根据wto,gatt的相关规定的条款制定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限制和约束国际贸易的隐蔽壁垒。第三,环境贸易制裁。即一国针对另一国违反国际条约而采取的强制性贸易制裁措施。
3.各国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形成的行政障碍
各国为保护本国环境会制定一系列环境管制措施,环境管制是指为环保目的而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各个国家实施环境管制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以保护环境为名,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第二,采用强制性措施,限制或禁止进口,其依据是进口产品的生产制造方法不符合本国的环境要求。第三,推行国际标准,即对未达到国际组织制定的环境标准的产品禁止或限制进出口。第四,政府环境补贴。即政府以政治原因或经济原因(如因经济困难商无力支付污染防治费用)而对厂商进行环境补贴。因此,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制定的环境法规和贸易规则构成了环境管制的法律基础和依据。随着环境贸易政策的增多,环境管制措施日趋多样化,由此引发的贸易问题也日益增多,从而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二、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实质
(一)利益的冲突
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的目的不能同时达到是一种表面上的冲突,更深层的冲突是南北国家之问的冲突;是南北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环保水平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冲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利益、环境利益上的冲突。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希望扩大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尽管过量开发自然资源可能破坏环境,但这些国家迫于贫困很难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而放弃出口收入。另外,它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很淡薄,环境法规极不健全,环境标准相对低下,且无力支付改善环境状况的高昂费用。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化过程,环境污染的一度加剧,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迫使这些国家逐步完善其环境法规,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关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措施。所以,环境与贸易之问的冲突其实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环境意识基础上的不同利益的冲突。
(二)规则的冲突
国际上环境与贸易争端日益成为焦点,案例之多,种类之多,是空前的。这里还有一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打规则仗,各种各样的规则为争论的各方所援引。而规则的模糊性、规则的不协调正是造成冲突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自的环境标准截然不同(其中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相对严格),难以协调,从而导致发达围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环境保护与追求贸易自由上矛盾更趋尖锐复杂。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保护环境是目前国际社会的人趋势,将环保措施纳入到周际贸易的目标和规则中,发达国家的这一行为似乎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发达国家同时又运用各种规则中的例外规定来为自己辩解,规则的原则性、模糊性为其援用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这就需要国际社会从全局考虑问题,综合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以求规则的协调统,减少因规则不协调引起的纠纷,加强规则的可操作性和明确性。
三、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协调
㈠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法律协调途径:
1.不断完善国际法
首先,赋予发达国家更多的国际义务。根据圈际环境法上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赋予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上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各国负有保护全球环境的共同责任,但存各国之间,丰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这个责任的分担不是平均的。一方面,发达国家要对一些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物质的生产、排放进行控制,率先采取相关措施,列出时间表,而适当给予发展中国家一定的宽限期。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应当在技术、资金上给予发展中国家额外的资助。所幸的是,这些已经在一些国际性的条约、协定中有所体现,也引起了同际社会的共同关注。
其次,标准的协调。我们应当寻求产品标准的协调。产品标准的高低表明一国在制度选择上是环保优先还是贸易优先。环保优先会阻碍贸易,贸易优先会降低某些国家的环保水平,所以,在全球范围内,产品标准的协调也显得尤为重要。
2.国内法与国际法协调发展,在协调环境与贸易关系上,除了国际法的完善,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法也应作相应调整,把国际法、多边协议的内容以国内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履行国际义务。保护环境不能以经济”零增长”为代价,应当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重目标,所以要完善环境贸易法规,在环境立法中积极考虑外贸行为,在外贸立法中考虑环境管理;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环保产业;推广实施iso 14000国际标准;制定和完善外商投资法规:等等。通过这‘系列措施协调好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的关系,达到环保水平和贸易自由的共同提高。
3.完善解决争端机制,环境与贸易的冲突源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冲突,且这种冲突短时期内不会消失。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表面目的的不一致和根本目的的一致性,环境与贸易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决定了这两者必然会发生交叉和冲突,并最终协调融为一体,但这个协调过程也是漫长的。所以,现阶段,一旦发生冲突,还是要有相对完备的救济机制,妥善解决环境.贸易纠纷与争端,促使两者走上良性循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地球环境,实现全球的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二)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经济协调途径:
首先,广大发展中国家要立足于本国,加强彼此之间的团结合作,积极开发环境无害技术,环保工业产品,实行倾斜扶持政策,发展绿色经济,以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应用清洁生产技术,资源节约技术等等,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要抓住机遇,加强与发达国家繁荣交流合作,借鉴吸收其先进技术与经验,争取早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其次,改变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只有本着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和新的,全球伙伴关系的思想,各国共同努力,调整现行多边国际贸易制度与多边环境条约之间的关系,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因此发达国家应从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伸出援助之手,使发展中国家在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迅速走出生存经济状态,提高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参加国际社会有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会议,争取与发达国家一起制定公平合理的环境贸易政策,措施,保证其透明度,以免形成新的贸易壁垒,或不利于其本国的环境保护。
最后,尊重各自的国情,区别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冲突在许多场合下,其本质上都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关系。作为发达国家,其已经渡过了发展与积累的阶段,在经济上处了二有利地位,因此,在面临环境危机时,对环境问题有更多的倾向性措施,甚至不惜减慢发展的速度。而在发展中国家,其正在进入艰苦的发展阶段,甚至有些国家还在为国民的温饱问题苦苦挣扎,因此生存才是其第~要事,面对环境问题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解决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冲突时,要充分尊重不同国家的实际国情,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
低碳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在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着。随着经济步伐的加快,自然灾害的产生越发的频繁,对我国经济损失也造成了不可估计的程度。然而自然灾害的产生与国际贸易脱不了关系。当今时代,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是整个社会乃至全国人们都十分重视的问题。
一、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意义
(一)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主要原因是我国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和地球受污染严重造成的,所以我们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就是一个很好的实施方法。我国相关法律有明确规定,环境保护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保护和防止环境污染两大方面。我们要用促进祖国未来发展的长远眼光看问题,环境保护是一项长久且有意义的工作。我国环保工作主要表现在几个阶段。现阶段,与我国环境的比重相比较,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污染排放量程度是非常大的。85%以上的村镇河流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污染,74%以上的湖泊也出现了污染问题,大部分的生态功能也逐渐退化了。可见我国的环境遭受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如今,在我国经济逐渐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体现的十分明显。所以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只有做好了基础工作,我国的科学发展观才能进一步落得到落实,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合作才能发展的更好。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可以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自由的发展空间,所以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二)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还可以调节各国市场的供应需求,所以国际贸易在国际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世界社会中,社会生产力是分布不均衡的,有的国家土地资源丰富,有的国家发展落后,如果没有国际贸易,这些国家在生产力发展方面将会受到限制,得不到充分发挥。由于世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高低不同,科学技术水平分布也不平均,所以生产力和市场供应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国际贸易不仅可以解决这类差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缓解了这类矛盾,在市场中调节了供求关系。
二、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二者是对立关系。一方面,环境保护想要控制国际贸易,另一方面国际贸易阻碍了环境保护的发展。
当今社会,贸易自由化已经成功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目标,为减少贸易自由的阻碍,人类根据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世界资源。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贸易自由化来促进,来清扫贸易障碍。但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会使贸易自由化放任自流,生态环境逐渐的遭到破坏。
现阶段,很多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优势,做出很多不国际经济秩序的事情,以环境优势取胜,然而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现阶段都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为主要贸易交往。也是建立高强竞争优势的基础性工作。这也正是当今社会中,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发达国家,一直是以低污染、低浪费的形式来做贸易市场上的初级产品的买卖。
现阶段,环境安全的事情即将产生,近期,很多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危害较为严重的工业组织即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关于设备产品和其他有害环境健康的工业也在陆续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平衡。在国际贸易组织日益自由化、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也越来越受到威胁。
三、低碳背景下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的措施
首先,我认为我国应该积极的与环保工作较好的国家合作,来不断的学习他国的优势,使我国环境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从中也不断寻找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不足,以及可以改进环境和贸易平衡发展的办法,来提升我国的环境和贸易可协调发展的形式。同时也应该采取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抵制外来国家的产业环境污染,和其他不合规贸易产品对我国的环境侵略。
其次,我国还应该加强对贸易环境污染的宣传教育,来提高我国整体环境,提升我国人们的环境保护认识。有很多人认为环境污染不是我们关心的事情,是国家各个机关部门所需要掌控和管制的条线,特别是对国外环境侵略更是觉得事不关己,与寻常百姓无关,对国家的低碳环境保护也毫不关心,这更加放纵了很多违法环境的事情时常发生,使得我国低碳环境受到了影响。
1.1寻找贸易伙伴寻找到合适的贸易伙伴,是电子商务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利用互联网这个大众平台,能够进行良好的广告宣传,便于寻找合适的网络贸易伙伴,既节省了人力物力,还降低了电子商务的成本,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络平台对外经济贸易信息,吸引客户的浏览,另一方面也可以主动吸引客户上门咨询与业务谈拢。
1.2网络交流、洽谈电子商务进行贸易往来时,因无法与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因此只能借助网络的聊天方式,向客户介绍贸易业务的具体环节和内容,所以融洽、准确、高效的网络交流和洽谈就变得尤为重要,并且网络交流非面对面的交流,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某些业务尴尬,具有独特的部分优势。
1.3网上支付款额电子商务从头到尾的工作流程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所以它的款项支付必然是进行网络支付,客户可以利用支付宝、网上银行或信用卡等支付方式,完成款项的支付,而且支付信息受到绝对的私密保护,很少会出现支付信息外泄现象。同时,网络支付方式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便利了某些人群的款项支付。
1.4网络化交易电子商务这种新兴交易形式,真正做到了无纸化、网络化,不仅使复杂繁复的经济贸易来往流程,可以简单地在互联网上便捷进行,而且使企业和用户之间仅仅通过电子回单和电子票据就可以完成贸易工作,并且也便于以后的分款支付和索赔工作的进行,大大节省了交易过程所需的时间和人力。
2研究电子商务发展对经济贸易的影响
2.1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贸易机会电子商务所面对的市场十分广阔,其所面对的客户种类也异常繁多。任何会上网的民众都有可能成为电子商务服务的对象,所以,电子商务大可以摆脱束缚去努力挖掘客户资源,提高网络交易额。同时,这种开放化的网络环境,也使得各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信息可以最大化地共享与传输,便于自己企业吸收更好的商务理念,从而可以发展自己求得更多贸易往来业务。
2.2便于企业冲破现存的市场和管理壁垒近几年来,电子商务在经济贸易活动中的发展日益频繁,国内许多大公司大企业都应用了EDI,并且对于已经应用了EDI的企业有某些优先权利,这样的措施实行之后,就侧面地提醒了部分企业,必须着手对企业管理进行创新,打破原有的管理壁垒与贸易壁垒,为企业的发展找寻更大的市场,这样的手段也相当于是对企业发展的一个催化,有利于企业的不断进步与市场开发。
2.3统一国内市场互联网目前的覆盖面几乎延伸到国家的每一个角落,这样的覆盖现状必然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所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电子商务统一市场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经济贸易的交往过程中,发现商品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流动,不会固定地局限于某一范围内流动,加之电子商务的大众化地位,使得商品流动的范围可以触及国内任何市场,间接地统一了国内市场。
2.4利于经济贸易的多元化发展交易方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付款形式,而是更多地利用网上银行进行款项交易,简单的网络交易包括了资金、信息、数据的交易,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障碍,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经济贸易交流手段的便捷化,并且也挖掘出了全国电子商务的潜力,保证了经济贸易朝着高效化、便捷化、高频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3我国在经济贸易中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存在的问题
3.1.1安全机制缺陷电子商务从头到尾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交易活动,所以换个说法,即电子商务可以看作一种虚拟的经营活动,不具有实体性,这也就使得交易双方可以随时违约,给交易的稳定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并且网络环境不似现实环境,它没有完整细致的公安保护,难以在出现财产损失之后及时追回,给交易双方的财产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这种安全威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遭受互联网黑客的恶意攻击,使得企业机密数据被盗而造成损失;二是交易双方进行网络资金交易时,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交易出现隐患。
3.1.2管理制度不善这里的管理制度主要指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善,多由企业自身的经营内容所决定。虽然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GDP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并未改变,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的国家经济体制仍处于不成熟阶段,甚至还存在某些经济问题,加之科学技术较他国来说相对落后,所以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仍以加工、劳动为主,这也就造就了我国企业的管理制度相对落后的现实情况,管理经验缺乏、信息化管理欠缺等问题频频出现,对于电子商务的引进应用有着较大妨碍。
3.1.3法律法规滞后相比美国以及欧洲的发达国家经济体来说,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不够完善,加之市场经济的运行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一旦经济行为受到法律限制后就无法进步发展,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仍较为落后。针对此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难以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完好配合。同时,因为电子商务在我国登陆不久,相关的法律条例更加稀少和紧缺,更加难以支撑现行的电子商务发展,所以法律法规的滞后也是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3.1.4专业人才缺乏作为新兴产业的电子商务,随着近几年来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大,我国广大高校所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已经无法跟上人才的需求进度,造成了电子商务人才的巨大偏差,无法满足如今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进程。同时,高校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因缺乏工作经验和工作实践经历而无法快速步入电子商务领域工作,需要较长时间的锻炼,这也是一个影响人才应用的重要问题。
3.2对策分析
国家政府努力营造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条件
3.2.1规范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以市场调节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政府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家也应该进行必要的政府调控,保证电子商务能够在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下成长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努力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建立健全相应辅助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并且实行好科学发展观与科教兴国战略,肃清网络环境中的违法行为,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3.2.2大力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常常在电视节目上出现,将这句话所隐含的深意用于电子商务里,即国家需大力培养电子商务人才。那么国家来应该具体怎样培养人才呢?本文认为,国家应该加大教育投资资金和电子商务科研项目投资,在各大高校设立电子商务研究部,力求培养出大量的专业人才。同时,国家还应该多多提供某些电子商务实习工作,让在校大学生能够得到相关的电子商务实战训练,让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能够共长,保证高校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迅速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工作。
3.2.3企业积极适应电子商务环境并努力融入作为企业,应该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首先,对企业自身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备建设,切实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其次,企业应该对自身的企业理念进行改革,以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理念,保证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工作进程都能够按照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发展,确保企业在与别的企业进行经济贸易竞争时,能够得心应手、占取先机。最后,企业还应该对自身管理进行改革,努力掌握最新的电子商务管理方法,将企业真正地融入到电子商务的环境之中,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活力。
4结语
内容摘要:本文以经济控制论的相关原理为基础,分析出口贸易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从而得出只有认清形势,对出口贸易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控制论出口贸易经济系统稳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出口贸易已经成为拉动我国gdp增长的“发动机”,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超过了140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以上,贸易赢余达到1040亿美元。2005年1-10月,出口额同比增长平均达到31.48%,贸易出口额如图1所示。然而,我国经济高增长的背后是其对出口贸易不对称的依赖关系,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背后是频频发生的贸易纠纷。
由于不断遭受各国贸易制裁,促使我国政府采取部分的对冲政策,如提高利率,降低对房产的贷款等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信贷紧缩,可以实现顺差的均衡,但这是以失业率的增加为代价的。资本的不可自由流动性限制了市场作用,另一方面,行政的管制与垄断促进更多的企业选择出口,因此,分析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具有现实而长远意义的。
我国出口贸易模型
目前由于我国国内资本流动性较差,本文采用固定汇率,同时由于建模需要,假设货币净流量只与外汇储备增减相关。根据现实情况,做出以下假设:固定汇率;出口乃外生变量;货币信贷增减值为常数。
yt=ht①,yt代表t时期的国家收入,ht代表t时期的货币流量。
xt=x0+x*yt-1②,xt代表t期的出口,x代表边际出口倾向,yt-1代表t-1期的收入,其中x0、x为常数。
mt=m0+m*yt-1③,mt代表t期的进口,m代表边际进口倾向,yt-1代表t-1期的收入,其中m0、m为常数。
δht=δrt+δdt④,这个等式说明t期的货币净流量(增减值)等于t期的外汇储备增减值与t期的货币信贷增减值之和。
δrt=xt-mt⑤,这个等式说明t期的外汇储备来自于t期的净出口。
yt=ht=ht-1+δht=ht-1+δrt+δdt⑥,此式由以上五个式子经过变换得来。在经济均上升的情况下,收入等于货币流量,而t期的货币流量,又等于t-1期的货币存量加上t期的货币流量增加值。把⑤式再变形可得:yt=yt-1+δht=yt-1+δrt+δdt,把②、③代入⑤,再把⑤代入⑥可得⑦式。
yt=(1+x-m)*yt-1+x0-m0+δdt⑦,此式为模型的状态方程。把⑦式代入②式,消去yt-1,得此为模型的输入方程。根据模型,做出系统的结构图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到,期初货币的净流量以常数形式输入到系统中,即期初的收入等于期初外汇储备与期初货币信贷增减值之和。以后每期国家收入不断增加是以前期收入中部分反馈为前提的。
在此模型中,每期国家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通过其他途径正反馈为下期收入,另一部分为当期出口贡献值,这部分会引起国内外汇储备额的变化,从而影响政府信贷政策,以及国家就业问题等等,所以该系统稳定与否对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
模型稳定性分析
根据上节分析,可知系统为: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λ-1-x+m│=0,对系统稳定性得出以下结论:
当0<1+x-m<1时,系统是渐进稳定的,平衡态为,式中的
为乘数。经济含义的分析:将0<1+x-m<1改写为m-1当1+x-m=1时,系统状态方程变为
yt=yt-1+x0-m0+δdt,此时系统没有平衡态,整个系统是发散的。
当1+x-m>1时,系统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当边际出口倾向>边际进口倾向时,整个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
贸易出口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由稳定性分析可得,只有当边际出口倾向<边际进口倾向时,整个系统才能趋于稳定。目前我国实际是处于边际出口倾向>边际进口倾向的不稳定状态,2005年的高额贸易顺差把国家带入了贸易摩擦的高发期,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实行国别贸易、出口产品产业结构低端化,例如我国对美国、欧盟出口的产品占总贸易额比重过大,且出口到这些发达国家的都是纺织品、服装等处于夕阳产业的产品,而从美国、欧盟进口的都是电子、机电等高科技产品,虽然在世界零售市场上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终端产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认为中国是出口大国,但这些产品在国外都处于夕阳产业,不会给发达国家经济结构造成威胁,而美国和欧盟之所以以保护传统产业名义对我国发起各色贸易调查,最终目的是逼迫我国进一步开放市场。针对这些现象,笔者认为政府必须采取得力措施:
完善贸易救助机制
目前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建设与贸易摩擦相关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完善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改进与反倾销、反补贴及贸易壁垒相关的法规体系,建立以企业和工业行业协会为应对贸易摩擦主体的新机制。对于纺织品、打火机等出口量大、价格低廉的产品,应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助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有效措施,并随时做好对外交涉和应诉的准备工作。目前,我国已建立了汽车、钢铁、化肥三个行业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在此基础之上,应加快建立电子信息产品、农产品等重点产品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提高预警能力。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转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产业结构仍待优化,原因有二:在制成品出口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资本密集型商品占全部出口制成品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比重却不断上升;劳动力在我国出口制成品生产过程中仍发挥巨大优势,而不是像发达国家那样由资本和技术优势推动制成品生产,这种结构已难以带动国内整体产业结构调整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因此,政府的当前的任务是改变以单纯依靠数量规模和价格优势的出口贸易方式,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使传统产品、主导产品与战略产品相结合,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出口产品的自主品牌,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从低度化向高度化转变,增强出口贸易竞争力。
关键词 CFA CEMAC WAEMU 经济增长
一、前言
非洲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一直很小,但最近几十年来,这一比例有了新的趋势。最近几年,贸易份额比例小幅度上升。在这一时期,非洲的工业制成品和食品的出口也有所下降,而矿物质和其他农产品的出口增长,不仅反映了其工业化和外向型农业生产,也反映出其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尤其是矿泉资源和石油出口。
原材料的需求和供给不断上升和国际贸易开放的情况,似乎能消除与经济增长、非工业化以及国际价格波动有关的缺陷。因此,这些新的变化对SSA(撒哈拉以南非洲),尤其是对两个区域CEMAC和WAEMU(中非和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具有新的贸易机会和增加进出口贸易的来源。
实际上,非洲的进出口贸易不像几十年前那样高度依赖于发达国家的需求,或者20世纪80年代时所遭遇的债务危机。随着亚洲的崛起,尤其是中国作为非洲的重要贸易伙伴,SSA的贸易一体化降低了非洲国家(SSA)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例如,从2000年到2008年之间,非洲与发达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份额从74%下降到61%(UNCTAD,20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和分析中非和西非(CEMAC and WAEMU)联盟地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本论文的目标是要用OLS+稳健法比较中非和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之间的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余的工作分为:在第二节中,我们将介绍这两个经济地区的一些特点(共同点和差异点)。第三节将要回顾一下前人工作的重要文献。第四节将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第五节将总结并给出本论文的结论。
二、中非和西非经济货币联盟的历史和经济状况
(一)历史
中非经济与货币共同体(缩写CEMAC)非经济与货币联盟(WAEMU)是两个不同经济与货币一体化组织。两个联盟(MAC和WAEMU)是该法郎区域的成员,法郎区域有15个国家成员。②
作为以前的货币地区和货币合作机制,非洲法郎(CFAF)包括科摩罗法郎货币未受影响。CEMAC包括6个国家(喀麦隆、中非共和国(缩写CAR)、乍得、刚果、赤道几内亚、加蓬)。该地区拥有4780万人口,该组织的主要目标包括促进合作,促进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如资本流动性和人力的流动性。
此外,该条约的其他目标为:协调成员国家的经济政策,监测成员国(包括金融与货币政策)的经济收敛(包括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部门政策,逐步创建同一市场。CEMAC成员国家在区域内使用同一货币,但是,CFAF又与CEMAC和WAEMU的区域不同,它们使用的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缩写CFAF)也成为非洲法郎,有不同的代码,该区域货币的代码是(XAF)。CEMAC的条约国家于1994年被批准,但是它的存在可以追溯到早期成立于1919年的殖民时期非洲赤道法语联盟(AEF)。③
(二)经济货币联盟经济状况
正如克鲁格(KRUEGER 1980年)所表示,对传统策略出口贸易导向的国家,一般都经历了快速增长的传统出口产品,但非传统出口产品也快速大幅度增长。为了确认KRUEGER的结论,可以看出两个地区国家经济的主要部门对GDP的份额,其经济的一级部门的份额都远远高于第二级部门。亚洲的崛起和亚洲国家对原材料需求的增长,对非洲国家的出口贸易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70~1979年间到2000~2008年间,SSA(撒哈拉以南非洲)与东南亚成员国家(ASEAN)还有中国、韩国和日本的进出口贸易从6%增加到12%,在同一时期,非洲与发达国家的出口总额量从69%下降到61%。再加上投资的增长也带来了经济的增长。例如,从1990~1999年间与2000~2011年间,在整个非洲的投资率(包括资本形成和外商直接投资)已经从17.7%上升到18.7%。WAEMU和CEMAC的成员国家的投资总额增加了。
关于通货膨胀,这两个地区在整个非洲(SSA)的通胀平均水平相当低。2008年CEMAC的通货膨胀率到5%,而WAEMU的通货膨胀利率达到7%。虽然这个水平比其他非洲国家(SSA)的平均水平还低,但是两个水平已超过两个联盟通货膨胀的最高水平。④虽然在平均水平的情况下,CEMAC与WAEMU的通胀与其他SSA国家(撒哈拉以南非洲)比起来相当低,但是两个联盟的有些成员国家里的通货膨胀远远高于平均水平。
三、实证分析
(一)分析法
本论文将从理论上解释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将使用数据做出实践研究。本论文使用两个地区(CEMAC和WAEMU)做出一个比较的实践研究。上面我们讨论了理论上,投资、经济开放度(作为全球化的指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随之我们也给出几个实践研究的结果。本论文主要利用面板数据和OLS+稳健法,研究从1970年到2014年CEMAC和WAEMU的成员国。
(二)数据的来源
本论文的变量包括汇率(ER)USD/CFAF美元对非洲法郎GFCF(固定资本形成总和)FDI(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开放度(OPEN),出口(EXPORT),通货膨胀(为国内生产总值紧缩指数),净官方发展援助(NODA),农业产品增加值占(AGRIVAL)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UNCTAD(联合国贸易与发展数据库)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
(三)研究定界
本文着重研究SSA的两个地区:中非和西非经货联盟(CEMAC和WAEMU)。以前研究SSA(撒哈拉以南非洲)没有考虑到两个地区的一些相似性和差异,本论文想补充以前的研究。除了使用共同货币之外两个地区的宏观政策,其是货币政策的收敛水平似乎一样(法国银行报告)。所以本论文在WAEMU的模型中(模型I)进入了农业产品占GDP的比例的变量。
(四)模型的设计
由于本论文的目标是研究CEMAC和WAEMU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因此我们利用下面两个模型。CEMAC和WAEMU模型的差异在于农产品的变量。因为有些CEMAC国家的出口石油占DP的数据很少,甚至有的没有,所以在模型当中没有加上其变量。
四、模型的介绍
考虑CEMAC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时,模型没有加入农业产品占GDP份额,因为CEMAC似乎出口石油或者矿泉资源。有些CEMAC国家的石油出口是从1998年和2000年开始的,如赤道几内亚和乍得。其中,只有中非共和国(CAR 为(CENTRAL AFRICAN REPUBLIC)缩写)不出口石油。因此,此模型没有区分石油出口产品的种类所占GDP的比例。为了研究WAEMU影响GDP的决定因素,在第I个模型中再加上一个变量,也就是说农业产品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由于CEMAC中农业产品占GDP的比例很少,甚至有的没有数据,所以在第II个模型当中我们忽略了这个变量。
一模型是这样设计的:
LnYit=β0+βiLn(Xit)+?t (i=1 …6) (1)
其中,Ln=自然对数,Y=人均国内生产总值,i=国家,?t=误差项,Xi=为解释变量。
关于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WAEMU)的模型:模型I。其模型是这样考虑的:
LGDPPC=β0+β1LGFCF+β2LFDI+β3LEXPORT+β4LOPEN+β5LER+β6LINF+β7LNODA+β8LAGRIVAL+?t (2)
其中,LGFCF是资本形成总和占GDP比例的对数,LFDI是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例的对数,LEXPORT是出口占GDP比例的对数,LOPEN是贸易开放度(贸易总和占GDP比例乘以100的对数),LER是汇率的对数,USD/CFAF是美元/非洲法郎的对数,LINF是通货膨胀的对数(国内生产总值紧缩),LNODA是净官方发展援助占GDP比例的对数,LAGRIVAL是农业产品增加值占GDP比例的对数,所有的变量都是用自然对数的。
我们使用OLS回归+稳健法,因为它会处理自相关和异方差的相关问题。陈强(2015年)和杰弗里M.伍德里奇(2010年)。
关于中非经济与共同体(CEMAC)的模型:模型II。其模型是这样设计的:
LGDPPC=β0+β1LGFCF+β2LFDI+β3LEXPORT+β4LOPEN+β5LER+β6LINF+β7LNODA+?t (3)
其中的变量与第一个模型的变量一样,但是不包括LAGRIVAL这个变量。
(五)结果分析与和讨论
第二个模型(CEMAC)的拟合优度R2等于86.99%,第一个模型(WAEMU)的拟合优度R2等于66.1%,两个模型都没有问题。因为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超过50%,这意味着两个样本回归直线的解释能力都超过了50%。两个模型的F检验也是一致的,F检验在1%的水平下都是显著的(F的概率=0,Prob>F=0.0000)。这表明两个模型的线性关系也成立,但是所有的变量都不是显著的。模型I和II当中有几个变量t检验的P值在1%、5%或者10%的水平下是不显著的。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R2-Between(R2-Between表明共同效应(common effect))大于R2-within(R2-within表个体效应(individual effect))。其结果表明两个模型之间没有个体效应的问题,证明了模型的齐性(Homogeneity of the models)。
五、结论
本论文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对经济增长有利,而且其变量对于两个经济与货币联盟来说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也发现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是WAEMU(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经济活动重要的决定因素,但是对于CEMAC(中非经济与货币联盟)不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两个区域内固定资本形成虽然对经济有利的作用,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一致的。两区域应该努力通过环境与政策优化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而且为了提高和优化固定资本的作用,也要努力优化经济政策。
净官方发展援助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而且在两个区域内结论是一致的。这个情况让我们考虑到经济结构和政府结构的绩效。该援助的目标应该是结束世界的极端贫困,增加储蓄和投资,以及提高发展国家的生活水平。因为援助对高级绩效的经济机构和政府更为有效,所以无论是在中非或者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国家(CEMAC 和WAEMU),都应该提高其机构的绩效,这样的话会优化援助的作用。
注释:①CEMAC:中非经济与货币共同体WAEMU: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
②法郎区域包括15个国家。贝宁,布基纳法索,赤道几内亚,赤道比绍,多哥,刚果(布),加蓬,喀麦隆,科摩罗,科特迪瓦,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乍得,中非共和国。
③想多了解该组织可以查看cemac.int。
④CEMAC(中非经济与货币共同体)与WAEMU(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两个联盟有共同的通胀的最高水平,也叫收敛水平。这个水平是3%。
(作者单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作者简介:PANDOU LONDHAT KRISHNA BARBE OSIRIS(中文名字:欧瑞),刚果(布)人,女,研究方向:金融。]
参考文献
[1] 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Abdoul’ Ganiou Mijiyawa.Africa’s Recent Economic Growth:What Arethe Contributing Factors?[J] . African Development Review,2013,25(3):289-302.
[3] Adeyemi A.Ogundipe,Paul Ojeaga,Oluwatomisin M.Ogundipe. Is AidReally Dead?Evidence from Sub-Saharan Africa[J] .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2014,4(10).
[4] Banque De France.1994, ,2014.Annual report franc zone[Z] .
[5] ?EN,Ali,?ENTURK,Mehmet,OZKAN GOKCEN,Ducan,Engin,External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Panel dataAnalysis[J] . Marmara University Journal of Economic&Administrative Sciences,2014:15-28.
[6] Hector Sala,Pedro Triv?n.Openness,Investment and Growth in Sub-Saharan Africa[J] . 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2014,23(2):257C289.
[7] Henok Arega Asfaw.Trade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ub-SaharanAfrica:A Panel Data Approach[J] . American Journal of Trade andPolicy,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