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庆古诗范文

国庆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庆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庆古诗

第1篇:国庆古诗范文

20xx年中秋国庆股市休市安排20xx年10月1日至20xx年10月8日休市,20xx年9月30日星期六休市,所以休市9天。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好去处1、河南郭亮村

令人惊艳的旅游地,一个退伍军人张荣锁带领村人修建了一条公路。虽然你可能只为了拍摄或速写一座农宅或者一条公路,但是莽莽太行山给出的背景把这些事物本身的光环无限放大。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辉县西北太行深处沙窑乡

2、贵州马岭河

马岭河地处峡谷,峡谷之间跨越一座大桥,桥上可以看见峡谷中无数的河水漫开流到峡谷里,一缕缕飘渺的瀑布悬挂在整个峡谷间

地址:贵州省兴义市境内

3、蜀南竹海

《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之一。当竹成为海洋的r候,你的心就可以在这些韧性十足的波浪上放飞了。在竹海最好乘坐一下当地人的滑竿,在颤悠悠的快乐里,让身心完全放松。

地址:四川省南部宜宾市境内

4、云南罗平九龙瀑

秋天是最适合看九龙瀑的时候,水量不小,也最清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第四美的瀑布。层层迭迭几个大小的瀑布下来,有点儿婚宴时从好几层酒杯上倒香槟的感觉。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佳县

中秋节习俗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第2篇:国庆古诗范文

那一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宫锁倾城。

那一世,我恨前世未积缘青灯古佛度流年,佛留倾城。

那一世,戏子如画情太深天涯一梦有谁知,错嫁倾城。

那一世,玉露琼浆金脂醉何知人间望偕老,只怨倾城。

那一世,刀光剑影血色里生不逢时为那般,生错倾城。

淡墨颜,倾那一世天荒地老,只恨生错帝王家。轻声叹,许下几世繁华,美如卷,抵不过逝水流年。若能回到伊人伴,问君在醉几杯又有何妨?烽火狼烟,迷眼。画地为牢,锁心几时?君亡已。天下战火硝烟,伊人醉。能与日夜几何?君虽有江山盛世,妃若不能在身伴随,得有何用? 欲寄离愁,半生等生谁回眸,爱别离,求不得。

诚闻一花一世界,莫到一叶一如来。

不俗是仙骨,多情乃佛心。初见你是那眉目清秀的小和尚,再见你已花甲,谁说人妖疏途?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花开花落花不休,上善若水水自流。红颜远,相思苦,几番意,难相付。情难舍,心难留,花朝月夜,转眼便成指间沙。那一刻,繁花落尽君辞去。那一刻,韶华远去无处寻。那一刻,孤影成形泪湿衣。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纸醉灯谜,华灯初上,轻舞玉树花,蝶影分谁一世情,独为你谱一曲。甘愿为你舞尽一生风华,等不到你的天荒地老,我只是戏子,在这里想着一梦天涯的故事。白衣白扇白如雪,画坊之中你温文尔雅,我只是舞着,从风华舞到华发。寒序留恋明肌媚,挥袖一笑,醉贪命犯一幕桃花,心已乱,才叹落花难寻回。

似水无痕,今日种种何必再问。倩影销,客还立断桥;纸伞薄,观云惨天高.醉殁西郊,吾吹箫,欲挥毫.清明哀悼,祭一世孤傲,泪把烛火摇;流年轮回,葳蕤已覆秋水蒿。苏幕遮,红楼举觞酒为歌;虞美人,姌袅舞姿谁錾刻;醉花荫,潺湲凄寒伶仃过;金缕曲,经卷浮坱落几多;鹧鸪天,凝眸送进前生缘……烟雨渐远,冷月铅华略泛浅,怎怜?怎眠?[此段别人写的]

第3篇:国庆古诗范文

中国古典舞历史悠久,与中国古典诗词相互交织。在中国古典舞蹈作品中,舞者舞动的是诗词的雅韵和内涵,许多作品是以中国古典诗词为表演内容,或是以中国古代人物为舞蹈形象,将诗词的内涵和古人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许多中国古典诗词也描写了中国古代歌舞,用古典诗词传递了古典舞蹈的神韵和雅致。

在中国古典舞蹈的具体表演中,展现出的对于意境的追求,是与中国古典诗词在意境上的追求相交融的。中国古典诗词以意境为其品评优劣的重要标准,作家在作品中十分注重对意境的追求。深远悠长的韵味、耐人寻味的内涵、含蓄浓厚的情感,这些都成为中国古典诗词最典型的特征。关于“意境”一词,它的定义和其作为标准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唐代之前,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已经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用意境去衡量文学作品出现了萌芽式的发展。到了唐代,诗歌空前繁荣,众多诗人在写作的同时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经过长期的积累,诗文理论逐步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意境最终成为品评诗歌的最高标准。唐代以后,经过历朝历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对于“意境”一词的内涵逐渐丰富。到了清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并把诗词境界划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丰富了古典诗词的美学理论。

在古典诗词追求意境的同时,与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古典舞,承袭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许多精神特点,同样将意境作为其创作的根本精神,意境美也成为了欣赏古典舞时的重要标准。其中对于情景交融的意境追求是二者在艺术上最能产生共鸣的一部分。

中国古典舞受古典诗词影响,注重情景交融。舞蹈之所以美,其实不只是在于它的舞蹈动作和技巧,最重要的还是它所要表现的人物内心的情感,舞者用心去舞蹈,观者以心去聆听,最后达到共鸣,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一个舞蹈作品。而古典舞在注重表现情感的同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所表现出来的富于意蕴的意境,这种意境是将舞者所要表现的情与景结合在一起所诠释的。“情”在舞蹈之中是生发一切的源泉,人物性格的凸显,舞蹈故事和主题表现以及意境的建构都是由“情”而来。那么对于“景”,可以进行不同的分析和理解。

首先,“景”可理解为舞蹈作品的外部环境,如果脱离舞台进行表演,舞者在大自然中起舞,那么舞蹈的“景”便是天然存在的,舞者便能见景生情,容情于景。在舞台表演中,古典舞往往制造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的舞台效果,制造出一种蕴藉隽永的意境,令人流连忘返。古典舞配乐以中国民族乐器为主,大多是中国传统音乐,甚至还是中国著名的古曲,许多有唱词的舞蹈配乐以中国古典诗词为内容,再加以舞台灯光明暗相接的设计,随着音乐高低强弱的变化而变化,将舞者和观众带到了一个浓烈的演出氛围之中,使演者和观者皆进入舞蹈的主题之中。在舞台的背景布置上,也使用了多种现代化技术,使得布景更立体,更具有舞台效果。

舞蹈《荷塘莲语》中,音乐与光电完美融合,随处可见星星点点的蓝色灯光和串串气泡,背景在随风摇摆的片片莲叶和含苞待放的尖角小荷中切换,舞者们以队形的变换组合成莲花造型与背景中的立体感极强的朵朵莲花融为一体。舞者们在极有民族特色的伴奏中,以其灵动的舞姿展示出荷塘中莲花莲叶随风摇摆并且尽情嬉戏的生动场景,使整个舞蹈动人心弦。舞者们身着不同颜色的服装,代表着莲花和莲叶翩翩起舞,顷刻间将观众带到了恬静优美的江南荷塘,观者仿佛置身其中,与这些莲花和莲叶一同嬉戏。这个舞蹈画面静谧,舞蹈风格清新而淡雅,不禁让人想起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韵律和节奏,给人一个中国画一般的江南水乡荷塘。

其次,“景”还可理解为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无论是创编舞蹈还是表演舞蹈,在整个过程中,都要将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所描绘的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和感情。中国古典舞和其他舞种一样,注重现实生活场景的表现,这来源于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审美追求,也来源于它注重去补捉和化用古代诗词作品中的人物和内容的表达方式。

初唐张若虚所写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以七言歌行形式,尽情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奇美景色,它以江月为主要意象,用美景衬托了伤感情绪,同时通过赞叹大自然,把对人间爱情的讴歌,以及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寻结合起来,把情、意、理融为一体,使人读之不禁思绪万千,在全诗的感慨之中,自身的情感得到升华。

以此为题材,由陈爱莲所表演的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不仅沿用了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并且塑造了现实生活中一个对爱情和未来充满憧憬的少女形象。舞者以古典舞特有的身韵和姿态,把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并随着明月的上升和变化而逐渐深化。舞者抬头望月,轻移步伐,眼神传神,顾盼神飞,表现出了特定环境之中的人物思想感情,并且创造出一个如梦境般的意境。

中国古典舞的经典之作《踏歌》这个女子群舞,所表现的正是古代少女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三月欢唱舞蹈的日常生活场景。整个舞蹈中,春天的气息随处可感,人物表现的妩媚动人,俏丽可爱,把少女们在游玩之中尽情欢乐的情态,同时又将少女爱情心扉稍启的心理特点表现出来。

踏歌是汉族的传统舞蹈,在汉代就已经兴起,到了唐代更加盛行,刘禹锡《竹枝词》和李白《赠汪伦》就对踏歌进行过描写,可见踏歌早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随生活传承了下来。这支舞蹈在运用情景交融的意境创作方法时,以舞者别致的舞姿,水袖独有的韵律,行云流水一样的步伐和重心的变化表达少女们典雅含蓄和洒脱直率的情感,又将其融入所表现的现实生活主体场景之中,使得整个舞蹈给人以难以言喻的美感,将人带到一个深远且富有哲理的意境之中。舞蹈中水袖的运用仿佛由心而发,以此表达内心情怀,随着水袖的摆动,配以带有情思的歌词:“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怜,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这样把人性中最“真”的一面表现出来,让观者感受到人的可爱,人性本质的美好,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于人性中美的追求,对于生命美丽的赞颂,让观者对人生的真谛有所体悟。

中国古典诗词与中国古典舞,自古至今传承了几千年,它们同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通过分析和探索它们的价值,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古人的心态,了解华夏人民的精神境界。对意境的追求,作为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古典舞审美倾向的共通之处,它是最典型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也代表着中国古人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生命的关注。从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融合中,我们也可以深层次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它根植于内心,传承并发扬下去。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4篇:国庆古诗范文

时代在前进,未来20年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学习就要落伍,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看看微信支付,为何年轻人都出门不带现金了,菜市场卖菜的都可以微信支付,可是很多老年人还是不会用,这就是落伍了,这就是不能与时俱进。1在未来企业单位遍地是机器人,节省了人力成本,机器人可以24小时工作,不用交5险一金,2汽车无人驾驶都认为遥远,可是雄安新区已经开始了试用。京东试用无人飞机运输物流,周5晚深圳1000多架无人机空中表演,也就是说司机行业即将消失。3燃料车退出市场,新能源车诞生,减少污染绿化环境。山东正在修建的高速上专门有条路铺设太阳能板,只要新能源车在上面行驶自动充电,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即将面向全国铺展开来。4人工智能无处不在,银行自动柜员机,减少了人力,人脸识别更提高了检验的效率。5高科技需要芯片,芯片就像大脑,这是新科技的核心。

这么多行业发生了变化生活中您应该也意识到了,那么行业发生了改变,对于企业是不是也会跟随时代的前进公司盈利大幅增加呢,这是必然,这就是方向,这就是投资,所以市场上沉沦的公司再不改革转型最终将落伍淘汰。很多股票今年没有太多涨幅其实也就是这个原因,相反的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公司,依旧是红彤彤。

朋友们看懂了吗,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打开思维,放开格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把目光定在K线均线,筹码形态用这些去看待市场我认为有些格局太小了吧。朋友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加油呀,你一定行。点赞点个关注吧!!!

 下周是本月解禁最大的一周,周解禁市值在今年排名第二。共有51家公司合计86.09亿股限售股,以周五收盘价计算,市值为1159.97亿元,较本周大幅增加。其中,深市解禁公司36家,合计65.99亿股;沪市15家公司,合计20.1亿股。

第5篇:国庆古诗范文

   一、“情性”内涵辨析

   “吟咏情性”历来被人们视为“缘情”说的典型命题,“情性”亦被理解为“情”的同义语。其实这是不准确的。为了弄清“吟咏情性”的确切涵义,我们有必要对“情性”一词词义的 历史 演变略作辨析。

   先秦时“情性”一词已出现在诸子的着作中。荀子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又云:“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荀子· 性恶》 )韩非子说:“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韩非子· 五盆》 )从这些引文中可以看出,“情性”是指人生而有之的先天察性,主要是指人的本能欲求。盖荀、韩二人均为“性恶”论者,在他们看来,“性”或“情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是与仁、义、礼、智等后天习得的道德观念毫不相关的。孟子所言之“性”与荀、韩的“情性”属同一层次的概念,均指人的本性,只不过孟子的“性”是善的,是先验的道德意识;荀、韩的“情性”则是恶的,是纯粹的本能冲动。孟子论“性”而不及“情”,荀、韩论“情性”则专指本能冲动以及建立于本能冲动之上的情绪和情感。荀子说:“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悦之为乐,若者必灭。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荀子· 礼论》)可知,在荀子这里,“情性”并非指“情绪”、“情感”,而是指人的本能或天性。因此,“情性”一词从一开始就含有“天然”、“本真”等意义,它可以包含情感,但绝不仅仅等同于情感。

   在《乐论》 中荀子将“情性”( “情”)概念引入文艺 理论 之中,他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这里的“人情”、“性术”均与“情性”同义,是 音乐 发生的主体心理依据。由于它本身并非“善”的,其 自然 流露“则不能无乱”,故而“先王制《雅》 、《颂》 之声以道之。”这即是说,“先王”制作的音乐一方面基于人之“情性”,一方面又以改造人的“情性”为目的。

   最早把“情性”概念引入诗学理论的是《毛诗序》 ,其云:“国史明乎得失之际,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这里的“情性”一词与荀子已有所不伺:荀子的“情性”是指人的本能欲望以及与之相关的情绪情感;《毛诗序》 的“情性”则指人们因“人伦之废”、“刑政之苛”所产生的哀伤与愤慈,是指百姓的真实感受和切身体验。荀子是讲圣人“制礼作乐”的必要性,他将“情性”视为人之本性,认为它是恶的,必须通过圣人制定的“礼义”来规范、引导和改造。《毛诗序》 讲的则是“变风”“变雅”产生的 社会 心理原因,这个“情性”(对现实的愤慈与不满)也不必然是“善”的,只有对它进行了必要的规范改造并以适当的方式呈现于诗歌作品之后,它才获得某种价值:“以风其上”,即令当政者知道“民”的不满从而调整自己的政策。荀子注重的是人的本质的本然自在性,《毛诗序》 注重的是普遍社会心理的真实性。

   以上所论荀子与《毛诗序》 的观点显然与孟子的学说不相入。按孟子的思路,人之本性有善而无恶,因而只须存心养性、求放心即可形成充实完满的内在精神。这种内在精神一旦形成,则人之言谈举止无不中规中矩。形诸诗文,亦文采斐然、焕然成章。后世“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气盛言宜”(韩愈); “夫性于仁义者,未见其无文也”(李翱); “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欧阳修);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沈德潜)等等说法,均可谓与孟子一脉相承。荀子和《毛诗序》 的以“情性”为人之本性、诗乐之主体依据的观点,在后世成为“缘情”说之理论基础。但“缘情”说不再以“情性”为恶,因而也就不再坚持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了。

   荀子的“性”即是“情”亦即“情性”; 孟子则论性而不及情。但后世却有一种很有 影响 的观点将“性”与“情”分而言之,并且主张“性”善而“情”恶。这种观点滥筋于《礼记》 的《中庸》 与《乐记》 二篇。《中庸》 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种将人的各种情感分为“未发”和“已发”两种形态的观点成为后世儒者“性”“情”二分之说的理论根据― 他们以“未发”为“性”, “已发”为“情”;前者有善无恶,后者则善恶相混。《乐记》 似乎较《中庸》 讲的更清楚些:“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憔以杀;乐心感者,其声啤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柔以和。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六者”即哀、乐、喜、怒、敬、爱等六种情感,“非性也”是说这六种情感并非人心之常,而是因感物而生的随机性心理反映。这里已含有“性”“情”二分的意思。《中庸》 和《乐记》 的这种倾向到了唐代李翱那里有了进一步 发展 ,形成了“性”体“情用、“性”善“情”恶的理论观点并对宋明 理学 产生了重大影响。李翱《复性书》 云:“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这是讲“性”为体,乃纯然至善,惟圣人能依之而行;“情”为用,乃令人沉溺者,百姓即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其又云:“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所为也。情既昏,性斯溺矣。”这即是说,“性”虽是善的,但作为其“动”,即具体表现的“情”却可能是“昏”的,而且善的“性”还会被“昏”的“情”所遮蔽。“性”与“情”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之中。这一观点对宋儒影响至深,是着名的“天理”“人欲”之辨的理论准备。自道学产生之后,如何压制和消解“情”(人欲)而使“性”(天理)朗然呈现就成了使宋明儒者掸思竭虑的第一要事;而如何通过人格的提升、胸襟的拓展而使诗文臻于上乘境界也就成了儒家文学家们的时时萦怀的大 问题 。

   二、“吟咏情性”所负载的诗学本体论观点

   如前所述,最早将“吟咏情性”引入诗学理论的是《毛诗序》。在《毛诗序》 中,“情性”是指人们对时政的不满情绪,这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情感,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心态。汉儒认为“变风、变雅”的价值在于真实地表现了百姓的普遍心态,有助于当政者了解民风、民情,从而改革弊政。另外,汉唐儒者还秉承了荀子之说,认为诗乐具有改造人之情性的作用。《毛诗序》 所谓:“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即是此意。又如班固所云:“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秉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也。”(《汉书· 礼乐志》)这完全是从维持社会大系统的平衡的角度来规定诗歌本体的,可以说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是以经学思潮为主导的汉代文化语境的必然产物。

   魏晋六朝时期,在为玄学思潮所笼罩的文化语境中,“吟咏情性”被赋予了与《毛诗序》迥然不同的涵义。玄学隐含的人文精神是个性的张扬,通过着名的“才”“情”之辩(如“四本论”之类)和人物品藻的洗礼之后,“情性”一词不再有普遍社会心态的涵义,而是指纯粹个体性的才情性灵,是个人心态。刘舞说:“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 … ”(《文心雕龙· 体性》)看其所举例证可知,在此处“情性”是指人的才气、性格、气质、心境等纯粹个体性心理特征。又如钟嵘说:“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 … ”(《诗品序》)观其所举例证亦不难看出,这里的“情性”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思绪,同样是纯粹的个体心理。在六朝人看来,“吟咏情性”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的别名,这或许正是“文学的自觉”的最有代表性的体现。裴子野说:“自是间阎年少,贵游总角,阁不摈落六艺,吟咏情性。学者以博依为急务,谓章句为专鲁。”(《雕虫论》)萧纲也说:“未闻吟咏情性,反拟《内则》 之篇;操笔写志,更摹《酒浩》 之作。迟迟春日,翻学《归藏》 ;湛湛江水,遂同《大传》 。”(《与湘东王书》)这里都是将“吟咏情性”视为文学创作的专指了。换句话说,在六朝人看来,文学创作必须以“情性”- 个人的内心世界为最主要的表现对象,这自是对儒家诗学本体论的突破与超越。但由于这种突破是以玄学思潮为倚托的,故而算不得是儒家诗学自身的进步。

   唐代文人虽大都对六朝门阀制度及其观念深恶痛绝,在审美精神方面也有较大突破,但总体而言,他们是继承了六朝文人崇尚个性的精神;在诗学观念上,也坚持以个体性的“情性”为诗歌本体。如令狐德菜说:“原夫文章之作,本乎情性,覃思则变化无方,形言则条流遂广。”(《周书· 王褒庚信传论》)皎然说:“囊者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直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又说:“若遇高手,如康乐公,览而察之,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诗式》)司空图也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二十四诗品· 实境》)这里的“情性”都是指个人的才性、气质、情绪情感等。这说明唐代诗学与六朝诗学有其内在一致性。二者的区别是:六朝诗学更强调“情性”的本体地位,目的是区分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本质差异;唐代诗学则侧重于探讨诗歌本体与其表现技巧和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这大约是因为在六朝时士族文人要消解汉代工具主义诗学思想的束缚,所以不得不突出“情性”的本体地位,而在唐代文人看来,诗歌本体问题早已不成其问题了。

   到了宋代,“吟咏情性”已极少见之于诗学论着之中。这是由于宋学的勃兴使文化语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以“义理之学、“心性之学”为核心的学术话语的影响下,宋代诗学对诗学本体的认识由“情性”变而为“意”或“理”。因而在宋代,“吟咏情性”的提法是作为主流诗学话语之外的声音而存在的。或者根本就不是在六朝及唐代诗学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例如二程说:“兴于诗者,吟咏情性,涵畅道德之中而教动之,有‘吾与点’之气象。”(《二程外书)) )这里不能说不是在谈诗歌欣赏活动,但又无疑不同于一般的诗歌欣赏活动。因为二程强调的是在诗歌欣赏过程中激发起人的“未发之中”,亦即“性”,即人的先验道德意识。就是说,在二程心目中的“情性”不是指情感或气质而言的,而是指“性”而言的(不是荀子的“性”而是孟子的“性”)。这纯然是道学家的观点,不是宋代诗学的主调。又如严羽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签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 诗辨)) )沧浪矛头所向正是宋代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之基本倾向,自是与宋代诗学的价值取向迥异其趣。

   三、“以意为主”与宋代诗学本体论的基本倾向

   由魏晋迄唐的诗学本体论可以说是以“吟咏情性”之说为基本倾向的。当然,这期间又包含着对“情性”理解的种种细微差别。但论者均以人们的自在心态作为“情性”的主要内涵则是毫无疑问的。宋代诗学在“以意为主”的旗帜之下突破了以“吟咏情性”说为主要倾向的诗学本体论的藩篱,从而在 中国 古代诗学领域开出又一重要本体论倾向。“以意为主”之说并非宋人的首创。“言意之辨”及“言”、“象”、“意”三者之关系问题、“辞”与“理”的关系问题都是中国 哲学 史上的大公案,先秦儒学和魏晋玄学均曾对此产生过极大兴趣。即于诗文理论中倡言“以意为主”亦不始于宋代。南朝宋范哗就说过:“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政可类工巧图绘,竟无得也。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宋书· 范哗传》 唐杜牧也说:“凡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 是以意全者胜,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 ( (答庄充书)) )范、杜二人所言之“意”即是意旨的意思,是说作诗为文应有一个主要意旨贯穿其中,并要求文辞章句为表现这一意旨服务。至于此意旨的具体内涵为何物则无关紧要。然细味二人所论,则其所谓“意”与“情性”并无根本区别:如果诗文中有某种一以贯之的“情性”的话,那么人们意欲表现这种“情性”的想法也就是所谓“意”了。在宋代诗学中,“意”的内涵则要复杂得多了。梅尧臣《续金针诗格》 云:“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含蓄,方入诗格。如‘族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族旗喻号令,日暖喻明时,龙蛇喻君臣,言号令当明时,君所出臣奉行也。宫殿喻朝廷,风微喻政教,燕雀喻小人,言朝廷政教才出,而小人向化,各得其所也。”(《曹溪渔隐丛话· 后集)) )这里所谓“外意”指诗的字面意思,“内意”指诗的隐含义,前者可以看作是后者之能指,后者可以看作是前者之所指。“内意欲尽其理”说明诗的隐含义是某种道理,譬如其所引诗句,乃是讲君臣和谐、天下太平的道理。由此可知,在宋代诗学中,“意”作为本体概念与“理”相通,就是说,“理”也是一个诗学本体论范畴。对此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证据。例如王安石说:“某尝患近世之文,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事,以疑积故实为有学,以雕绘语句为精新。”( ( (仕学规范)) )苏辙说:“李白诗类其为人,俊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 … 汉高祖归丰沛作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 … ’白诗反之日:‘但歌大风云飞扬,安用猛士守四方?’其不识理如此。”( ( (杂说· 诗病五事)) )黄庭坚说得更明白:“好作奇语,自是文章一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类拔萃。观子美到夔州后诗,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与王观复书)) )看这些引文可知,在宋代诗学体系中,“以意为主”与“以理为主”是相通的提法。但是如果细加考察就不难发现,“理”的内涵较之“意”要狭窄得多,换言之,“意”包含了“理”, “理”却不能包含“意”。“以理为主”不过是“以意为主”的一个层面而已。

   “意”的又一重涵义是诗人的观点和见解。《中山诗话》 云:“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世效古人平易,而不得其意义,翻成鄙野可笑。”东坡云:“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明事,此作文之要也。”(葛立方《韵语阳秋)) )这里的“意”都是指诗文中所蕴含的诗人的观点和见解。在宋人看来,惟有一以贯之并有一定深度的观点与见解作为诗文作品的核心,它才能成为好的作品。宋人有时还将“意”分为“文义”与“意思”两个层次。如朱熹说:“如昔人赋梅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十四字谁人不晓得!然而前辈直惩地称赏.’说他形容得好。是如何?这个便是难说,须要自得他言外之意,须是看得他物事有精神方好。若看得有精神,自是活动有意思,跳掷叫唤, 自然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个有两重:晓得文义是一重,晓得意思好处是一重。”又说:“杨大年辈文字虽要巧,然巧中自有浑然意思,便巧也使得不觉。欧公早渐渐要说出,然欧公诗自好,所以喜梅圣俞诗,盖枯淡之中,自有意思。”(《诗人玉屑》 )此外“文义”乃指诗文中所含客观之理或诗人主观之见解,“意思”则指附于整个作品之上的某种意味、意趣。前者可由文词词义的辨析而得,后者则只能得之于体验、感受,或者说是得之于审美的直觉。前者或许还包含着伦理的、 政治 的因素在内,后者则是纯而又纯的审美属性。朱子谈及读诗之法时尝言:“诗须是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 (诗人玉屑)) )这里的“义理”应属“文义”范围,而“滋味”则应属“意思”范围。盖朱子虽为道学家,却询属深谙诗中三昧者,故能在强调“义理”的同时顾及“滋味”。诗并不讳言“理”,关键在于能否达于“理趣”;诗亦不讳言“意”,关键是能否升华出“意思”,这大概是宋代诗学所悟到的独得之秘了。

   总之,“意”这个概念的内涵比较丰富,凡属人意识层面的心理 内容 基本均能涵盖进去。宋人之所以重“意”而轻“情”,这自然与宋学思潮所构成的特定文化语境有着直接关系。宋代无论是重“义理”而轻“章句”的新学系统,还是高标“心性之学”的道学系统,抑或以俯仰人生、追求个体精神自由为鹊的的蜀学系统,无不探绩索隐、辨言析理,务求洞幽烛微,明察秋毫。这就造成了宋儒事事要弄清楚,处处要讲道理的文化习性。现之于诗文,则亦不免于其中发议论,言事理。全然不似汉魏、盛唐诗歌那样自然混成、天真一片。

   四、“吟咏情性”与“以意为主”的比较

   从南宋后期开始,宋代诗歌创作及其诗学观念即已为人们所垢病。其中最为痛快淋漓且言之成理的自然应属严羽的《沧浪诗话》。沧浪重新标举“吟咏情性”的口号,并佐之以“妙悟”、“兴趣”之说,对宋代诗学观念予以彻底否定。沧浪确然是深于诗者,他对历代诗歌的评价极为准确,对宋诗弊病的 分析 亦切中肯萦。然而严沧浪也有两大局限:一是评诗标准过于狭隘,只知汉唐那些纯真无伪、天真烂漫的“吟咏情性”之诗为佳作,不知宋人那些刻意求新、戛戛独造、讲求技巧的“以意为主”之作亦有大可读。二是易说而难做― 他所向往的“惟在兴趣”的“盛唐之音”恰恰不是“有意为之”所能奏效的,其所以能获得如许成就正在于它是“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

   自严羽之后直到清中叶以前,宋代诗学不断受到法汉宗唐的复古主义者的抨击。其所抨击的要点大抵为宋诗过于重“意”,重“理”,好“议论”以及“诗史”说等等。这实质上是“吟咏情性”与“以意为主”两大诗学本体论观点的冲突。例如杨慎说:“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夫六经各有体:《易》 以道阴阳,《书》 以道政事,《诗》 以道性情,《春秋》 以道名分。后世之所谓史者,左记言,右记事,古之《尚书》 《春秋》 也。若《诗》 者,其体其旨,与《易》 《书》 《春秋》 判然矣。《三百篇》 皆约情合性而归之道德也,然未尝有道德字也,未尝有道德性情句也。”这是对宋人“诗史”之说的批评。杨升庵反对在诗中直接说教,主张采用比兴手法作诗。他所持的诗学本体论观点无疑是“吟咏情性”之说。明清之际的黄生亦有近似的观点,他说:“自宋人尊老杜为诗史,于是填故实,着议论,浸入恶道,而诗人之性情,遂不复见矣。”(《诗座》 卷二)同样是高标“情性”而反对“议论”及“诗史”说的。也有人更是直接否定“以意为主”诗学本体论观点,如王船山就说:“诗之深远广大与夫舍旧趋新也,俱不在意。唐人以意为古诗,宋人以意为律诗绝句,而诗遂亡。如以意,则直须赞《易》 陈《书》 ,无待诗也。”又说:“宋人论诗以意为主,如此类直用意相标榜,则与村黄冠、盲女子所弹唱亦何异哉!" (《明诗评选》 卷八)这些批评都是坚持以“情性”为诗歌本体,而反对以“意”为诗歌本体。

   “情性”与“意”都是指诗歌作品中包含的主体心理内涵。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意”是认知性的心理因素而“情性”是非认知性的心理因素。前者包括人们对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认识、理解、判断、评价等等,按其内容性质而言,其中当然有政治、伦理、 哲学 等等方面的观点;后者包括个性气质、情绪情感等,其中必然有大量无意识心理内容。也可以说,“情性”是未经逻辑思维梳理,没有抽象概念侵入的那种混沌一片的心理状态。在诗歌创作中,以“意”为诗歌本体的诗人喜欢在作品中讲道理,发议论,铺陈故实;以“情性”为诗歌本体的诗人则更愿意借助作品来表现自己那些飘忽的思绪、无名的闲愁、瞬间的感慨、隐秘的幽情等等。“意”是理性的、意识层面的,“情性”是非理性的,有时是无意识层面的。“以意为主”的诗作所传达的是普遍的 社会 话语,往往是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吟咏情性”的作品所呈现的是个人话语,是无关国计民生的闲情逸致。因而,“以意为主”的作品背后常常隐含着一个“集体主体”,即某个社会阶层或社会集团的价值观念,诗人不过是它的传声筒;“吟咏情性”的作品的背后却只有人的生命存在(有时是纯个体的,有时是全人类的)。

   上面是从“体”(诗之内涵)的层面上来说的,如从“用”(创作 方法 )的角度观之,则“吟咏情性”的作品讲究率性而为,自然呈现,坚决反对精雕细琢、刻意安排。“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是此类诗作的最高旨趣。“以意为主”的作品讲究“意新语工”, “言之有物”,提倡“诗法”,重视“格调”;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外枯而中膏”是这类诗歌追求的目标。

   总之,“情性”与“意”是创作主体不同层面的心理内涵,在诗歌中则成为两种迥然有别的本体因素。“情性”并不仅仅指情感而言,它既包含“已发”之情,更包含“未发”之性。“性”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人享受于天的一切个体性的心理因素,如性格、气质、才情等等。例如,刘舞说:“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并情性所栋,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橘,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文心雕龙· 体性)) )此处的“情性”不是指情感而言,而是指“才”与“气”。可见“情性”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概念,一方面,它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诸种心理特征,可理解为“天性”;一方面,它又指主体对自身生命存在感受和体验,可称之为“生命体验”。因此,“吟咏情性”也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表现情感”,它比较确切的涵义应该这样来表述:自然而然地玩味、呈现人自身的天性及其对自身生命存在的感受和体验。古人用“吟咏情性”来表示一种诗学本体论观点,主要目的在于强调诗歌内容的绝假纯真、诚实无伪以及创作手法的自然而然、不假绳削。在这种诗学本体论观点的 影响 下, 中国 古代诗歌形成一种追求“浑然天成”、“真率自然”风格的价值取向,产生过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

   “意”则是纯粹后天生成的,是理性的。它一方面来自外在世界向主体的呈现,一方面来自主体对外在世界的评价。因此,“以意为主”一方面是讲展示事物固有的道理,一方面是讲表现诗人的观点和见解。古人提倡“以意为主”的诗学本体论观点,旨在突出认知性心理因素以及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念在诗歌作品中的重要性。对于“吟咏情性”的诗作来说,主要价值标准是真诚与虚伪;对于“以意为主”的诗作来说,主要价值标准是对与错、深与浅。

   五、两大诗学本体论观点产生的原因

   那么“吟咏情性”与“以意为主”何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两种主要诗学本体论观点呢?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这两种诗学观念是文学所固有的价值二重性的体现。任何文学无不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双重需要而生。从个人角度看,文学能够满足人的自我观照、自我宣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具有调节人的心理状态、维持人的心理平衡的客观效果。这是人类不能离开文学的主要原因。那些以“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或“感物吟志”、“摇荡情性,形诸舞咏”为创作特征的“吟咏情性”之作正是以这种个体性心理需求为基础的,它实现的是一种个体的人性价值。从社会角度看,文学又具有伦理教化的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维持社会的平衡与稳定。那些以讲道理、发议论、述故实为特征的“以意为主”的作品就是建基于这种社会需求之上的,它负载的是一种社会价值。

第6篇:国庆古诗范文

去年末,我借着受邀演讲的机会再次来到青森,这是我第三次造访。上高中时,我乘坐连接青森与北海道函馆的“青函联络船”,在此逗留过半日。当时,青函隧道尚未开通,船是连接青森与北海道的唯一交通工具,很多青森本地的商贩,挑着篮子乘船去北海道贩卖生活用品。后来,我因采访又到过一次青森,但由于时间仓促,未能认真领略这里的美。

这一次,我安排出三天两夜,决定充分享受一下寒冬中的青森。抵达青森时,由于前日的大雪,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银色的世界,从机场到青森市的公路,被皑皑白雪覆盖。我从机场租了一辆车,以30公里的时速缓慢地开到了市内。

“展品”美术馆

第一天的行程以演讲和晚宴结束,接下来我有两天白由活动时间。提到青森,日本人最先想起的就是富士苹果、绳文遗迹、核电站、津轻三味线,但最令我心驰神往的是青森县立美术馆,这座完成于2006年的美术馆,彻底打破了青森留给人们的固有印象,所以我一直想去一探究竟。

日本的美术馆极多,甚至多到有些过头,全国共有一千多家。设在旅游景点的美术馆,一般都会将焦点放在某个主题或某位画家上,但即使购买了价格高昂的入场券,也未必能看到物有所值的展品,往往会令人后悔。在美术馆的运营过程中,收集和管理展品、雇佣馆员都需耗费不菲的开销。

要想真正成为靠展品吸引游客的美术馆,政府、财团和媒体的援助是必不可少的。自然,这样的美术馆多集中在东京、大阪等大都市,地方民众很难前往参观。因此,地方县、市、自治体都建立起了自己的美术馆,但受预算限制,这些展馆很少有大型策展活动,往往沦落为无人问津的“幽灵宅邸”。

为了斩断这样的恶性循环,一些美术馆开始转变观念,将展馆本身就建造成一件“展品”,这样即使不举办特别展,也能吸引人们前来参观。与水户美术馆(茨城县)、金泽21世纪美术馆(石川县)一样,青森县立美术馆也可以被视作一件“展品”。

它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青木淳设计,外观采用了近十年来在日本极为流行的“白色立方体”式,展馆并没有设置明确的人口,也没有停车廊,就像一个在草原上突然出现的白色箱子,连个标志都没有。由于前日的大雪,美术馆完全被湮没在一片银白之中,走到很近,我才发现它。

美术馆采用半地下式设计,乘坐电梯下行,方可来到前台。馆内禁止摄影,唯一允许拍照的,是世界级艺术家奈良美智的作品――巨大的“青森犬”塑像。奈良美智亲白设计的空间展区“八角堂”,会令人联想起从地下升起的废墟,还有大小各异的“青森犬”。一般来说,即使是常设展品,也会在三五年内更换一次,但奈良美智的这些作品,可以说是青森县立美术馆的招牌,因此被赋予了“永久展示”的特殊地位。

在宏伟气派的阿雷可大厅,展示着画家夏加尔参与创作的三幅芭蕾舞“阿雷可”背景画,它们高9米、长15米,可以归人夏加尔最大篇幅的作品行列。夏加尔是一位追求自由的画家,我欣赏过他的许多作品,但如此巨大的画作还是给了我新鲜感,坐在椅子上观看三幅巨作,有一种被夏加尔的世界包围的幸福感。

来到餐厅,映人眼帘的是窗外一望无垠的雪原,暖暖的咖啡似乎也变得更加美味起来。美术馆彻底贯彻了“享受空间”的理念,整个建筑十分完美。美味“苹果派”

我的下一个目的地,是距离青森市1小时车程的弘前市。白江户时代以来,弘前就一直是青森地区的中心。明治政府内部还曾就将该地区命名为“青森县'’还是“弘前县'’的问题进行过争论。在否定江户时代传统观点的理念下,“青森”这个小渔港的名称最终当选。在时局动荡的时期,政治能够决定一切。

日本全国20%的苹果都产白弘前市。同时,这里也是一个以苹果派闻名的城市。虽然我曾经有所耳闻,但真正来到此地,还是被苹果派店铺的密度所震惊。

在车站前,我拿到一张“弘前苹果派导览图”,上面不仅标注着店名、地址、电话,还配有苹果派的实物图,以及按5个级别标注的甜味度、酸味度、肉桂味道强度,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口味寻找到合适的店铺。

目前,导览图上记录着将近50家店铺的信息,而实际的店铺数量能达到它的2倍。弘前市的人口数量仅有18万,在这么小的一个城市中,居然有这么多家苹果派店,不得不令人晾奇。

我花了2个小时,进了3家销售苹果派的店铺。最先去的是一家名为“Angelique”的店铺。这里的苹果派口感松脆,使用了特制的苹果酱,以及切成薄片的“富士”与“红玉”苹果。派的外观十分鲜艳,口感又硬又脆,极其美味。这里的苹果派可以归类为“创作型”。

随后,我来到了“点心T房圣诞屋”,极为惹眼的“弘前St.yle苹果派”散发着浓郁的黄油与肉桂的清香,主料自然也是苹果,这道美食经常在弘前市美食竞赛中获奖。据说,随着季节的变化,店里还会更换苹果的品种。

最后到访的是“LE CHOCOLAT”,派的质地很脆,苹果经过熬煮之后,释放出了浓郁的甜味。这里的苹果派极具人气,总会被人一抢而空,可以归到“传统型”的类别之中。

在东京吃苹果派,是要靠运气的。有时候花了500日元(约合25元人民币),却吃不到好吃的派。即使是对于爱吃苹果派的我来说,尝试都需要一定的勇气。正是由于它的做法简单,所以味道上会更容易出现差异,制作的难度也更高。

在弘前市短暂停留时去的这3家店中,每家都有自己的独特风味,价格也仅有300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5元),而且非常美味,强烈推荐读者来这里品尝。

太宰治的斜阳馆

青森县的另一著名之处在于“文学”。这片每逢冬日便会被大雪完全封闭的土地,孕育出了至今都极具人气的日本明治文学巨匠太宰治,以及被尊称为“语言炼金师”的诗人兼导演寺山修司等独具个性的文学家。太宰治创作的《斜阳》《人间失格》《奔跑吧,梅勒斯》等名作,是我从小热衷的读物。

太宰治生于1909年,一生只有短短的39年岁月。他的故乡位于现在的青森县五所川原市金木町,其故居已经被建成了“太宰治纪念馆(斜阳馆)”。

两层高的歇山顶构造,加上清一色的罗汉柏建材,使这座故居拥有着压倒性的存在感,令我看得人了神。走进馆中,太宰治成长的环境真实地呈现在眼前。即使不是他的爱好者,也会感到兴奋吧。馆内陈列着太宰治常用的炯灰缸、亲笔文稿。当我看到写在二楼和室隔扇上的“斜阳”二字时,不禁激动得泛起了鸡皮疙瘩。留存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名作的构想,一定是由此而生的。

第7篇:国庆古诗范文

今年30岁的中元质子出生于日本广岛市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企业主,母亲是高级教师,她和妹妹从小就像公主一样快乐地成长。可是,她18岁那年,父亲因得病卧床不起,母亲只好辞职在家专门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而她和妹妹正在读书,家庭的经济状况从此一落千丈。

2002年夏,中元质子从日本广岛大学毕业拿到博士学位后,进入当地一家国际企业上班,成了一名高级白领,父母都很欣慰,希望她将来能嫁一个富家子弟,“重振”中元家族的“雄风”。可是,任性的中元质子并未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她在上了半年班后,感觉在大都市里当个高级白领太郁闷,刚好在2002年10月,他们公司组织一批员工到中国云南旅游,生平第一次看到中国的美丽山水后,中元质子被深深吸引,她决定到中国来留学,并打算今后在中国工作,这样既可赚钱又能看风景。

中元质子的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可她却坚持己见,2003年年初,她真的到中国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留学来了。为此,母亲骂她是个 “不孝女”。虽然她心里也非常难受,但她却实在不想再过那种按部就班的白领生活了,只好拜托妹妹帮忙照顾父母。在云南师范大学读书的日子里,她开始也过得很辛苦,不仅在学习上碰到了许多难题,在生活上她也是靠在昆明某日资公司打工挣学费。

留学期间,爱旅游的中元质子几乎把云南所有著名的风景区都逛过了。转眼到了2005年的五一黄金周,中元质子决定去游一趟她从未去过的虎跳峡――一条远在滇西北,据说是“中国第一奇、险、雄、壮”的偏僻大峡谷。虎跳峡距离丽江县城60多公里,位于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的金沙江上游,全长约25公里,峡内礁石林立,险滩处处,江面最窄处仅20米,峡谷垂直高差达3790米,形成了“万仞绝壁万马奔,一线天盖一线江”的旷世奇观,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

2005年5月5日,中元质子独自来到虎跳峡旅游。在镇上转乘中巴前往峡区时,她遇到了一位热情的中年妇女,一路上两人聊得很是愉快,下车后那位妇女还笑着告诉她说:“姑娘,有空来我家歇一歇,我家就是中虎跳的‘望江客栈’……”中元质子当时还以为那个妇女只是客套,没想到下午两点,当她走到中虎跳地段时,还真看到了一家小旅馆,上面写着“望江客栈”几个大字。她正惊喜时,那位中年妇女也刚好看见了她,立即出来邀请她:“姑娘,欢迎到我家来坐坐!”

两人在闲谈中,中元质子了解到老板娘有个儿子叫彭明,是专门从事虎跳峡旅游安全服务工作的,而中元质子上午旅游时由于不熟悉地形,有次爬到了悬崖峭壁差点下不来了,所以她提出想和老板娘的儿子见上一面,打听一下路线方面的事情。

当天傍晚,老板娘将儿子彭明叫回了客栈,由于彭明长时间在户外为旅客上山提供安全服务,所以他常戴一副墨镜。那天傍晚,当戴着墨镜的彭明突然出现在中元质子的面前,她吓了一跳,还以为遇到了流氓呢。而彭明则热情地表示第二天一早就带她去看美丽的中虎跳峡。当晚,中元质子就住在了彭家的“望江客栈”。

可第二天,淅沥的小雨一直下个不停,为了游客安全,彭明不敢带中元质子冒险下山去中虎跳峡,便提议带她到他叔叔家去看当地汉族群众用土办法烤酒。一路上,彭明总是让她走前面,她不解,他就笑着说:“你走前面,有什么事情我都好照顾你呀!”她突然感觉心里暖暖的。在彭明叔叔家,按当地的风俗,中元质子必须喝上一碗烤酒。无助的她只能“乞求”般地望着彭明,彭明爽快地帮她喝下了酒。晚上回到客栈后,两个人竟然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直聊天到深夜。晚上,中元质子失眠了,满脑子都是彭明的笑容和身影,她觉得丘比特之箭射中了自己……

青春“错配”:勇敢嫁进“爱情大峡谷”

第二天早上醒来,中元质子怀疑自己昨晚是头脑“发热”。她没有向一大早就去上班的彭明告别,只是在他家的客栈留言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个‘五一’,我找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风景很美,而且很安静,老板及大家都很好。但假期已满,我不得不离开虎跳峡返回昆明。”

中元质子回到昆明后依旧边学习边打工,而彭明也照旧在虎跳峡搞他的旅游,他们也只是把彼此当做旅途中偶然相识的“过客”,所以连对方的联系方式都没留下。但回到昆明后的两个多月里,中元质子却一直忘记不了彭明。犹豫再三,她决定再次去虎跳峡……2005年7月20日,已经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的中元质子,前往香格里拉旅游时,偶然间从一位“驴友”那里获得了虎跳峡“望江客栈”的电话号码,于是兴奋的她当即给彭明打了个电话,告诉他自己大学毕业了,想再次来虎跳峡,麻烦他给她预订个房间……而彭明也显得十分惊喜:“好,欢迎你再来我家做客!”

这次重逢,彭明分明感觉到了中元质子向他投来的饱含深情的目光。连续几天,中元质子缠着彭明带着她游遍了虎跳峡的山山水水。当他们来到下虎跳的一块悬崖峭壁上时,中元质子大胆地说:“你相信吗?我这次来虎跳峡,不是来你家做客的,而是想来你家做‘新娘’的……”那一刻,彭明简直不敢相信天上会掉下这样大的“馅饼”,他既惊讶又幽默地笑着说:“你别吓我啊,再吓我,我就从这里跳下去了!”但中元质子依然毫不犹豫地说:“我是说真心的!”彭明感动得紧紧抱住了她。

在美丽的虎跳峡,中元质子认真地告诉彭明:“以前在日本,我妈给我介绍了好几个富家公子,我就是没感觉,可自从来到这里见到你后,竟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缘分吗……”中元质子还说出了自己心中一个解不开的结,那就是她比彭明整整大了6岁,所以她担心彭明及两家人会有顾虑。面对中元质子真诚的表白,其实也已经深深喜欢上这个单纯热情的日本女孩的彭明,坚定地安慰她说:“第一次与你相识,我也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但我从不敢往那方面想,因为我和你之间,就像这虎跳峡一样,落差太大……但现在,在我心里,只有你的美丽与善良,我终于明白,爱情没有国界……”

之后,他们拥抱着站在悬崖上向近四千米深的大峡谷呐喊:“我――们――要――挑――战――世――界――级――爱――情――大――峡――谷!”空旷的回音让彼此感觉非常刺激和浪漫,那天回到客栈后,他们兴奋地把彼此的想法告诉了彭明的父母。彭明的父母听了后都非常吃惊,母亲紧紧地握住中元质子的手激动地说:“孩子,你不要意气用事呀!你是日本大城市里的姑娘,又是什么博士,我儿子只是个高中生,而且从没走出过这大山,这门不当户不对的,孩子你一定要想清楚啊……”

彭明母亲的质朴和善良,让中元质子对彭家更多了一份感情,她如实地说:“如果您不相信的话,我现在就叫您一声‘妈’吧!您知道吗?我对彭明的爱其实是从您开始的呀!因为我先是跟您认识的,体会到您的好后,才体会到了您儿子的好,我想,你们一家人都这样好,我嫁进来肯定会很幸福啊!”这话把彭明及其父母都惹得开心地笑了。

此时,中元质子在上海已经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职位是企划经理,月薪7500元,再加上她给一些日本杂志写旅游文章拍中国风景图片等,她的月收入有1万余元。而彭明一家人经营的客栈一个月也没这么高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中元质子很快就离开虎跳峡去了上海工作。中元质子到底是不是真心的呢?那段日子,尽管她每天都要通过电话或手机短信向彭明一家人倾诉思念,彭明一家人依然不敢奢想。直到3个月后,彭明一家人收到了中元质子的一封挂号信:“离开你们的日子里,我发现自己真的很孤独,虽然收入可观,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在你们那里真的过得很开心!彭明,你的梦想、你的生活勾起了我的许多美好回忆。你有理想,每天往前走,往前看,看美好的未来……我喜欢开朗、乐观、爱自由的人,我真的很爱你,很爱那里的大自然!我真的要和你在一起,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所以我决定辞职,去美丽的虎跳峡……”

2005年10月13日,看完挂号信的彭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他坐了整整两天两夜的火车赶到上海,早就在车站等候的中元质子一把拉住他的手,紧紧拥抱着。回到虎跳峡后,为了消除彭明一家人的“顾虑”,中元质子决定赶紧和彭明登记结婚。

可是,中元质子的母亲坚决不肯,甚至说出“你要是跟他结婚了,我就不认你这个女儿”的话,她只好反复跟母亲讲道理,后来又请求妹妹去劝说母亲,最后,母亲终于勉强答应了中元质子。就这样,2006年2月26日,她和彭明领取了跨国结婚证!

挑战成功:风光无限好,只是在“险峰”

取得了法律上承认的婚姻关系后,中元质子和彭明一边在虎跳峡“度蜜月”,一边为如何举办一场隆重的婚礼以及如何把家中的客栈生意做大而忙碌了起来。由于彭明家只是一户非常普通的农家,而中元质子刚毕业,根本没多少积蓄,所以他们决定先把客栈生意做兴隆些,挣了钱后再去日本和在虎跳峡办两场婚礼。

登记结婚后,中元质子就长期住在彭明家了。彭明家所在的小山村虽然风光很美,但物质极度贫乏。彭明一家人除了经营小客栈外,还要种田。从未干过农活的中元质子只好和彭明专门打理客栈生意,但虎跳峡像他们这样的小客栈非常多,竞争大,所以挣钱并不容易,生活水平自然不高。更让她难受的是,山村的环境,比如做饭菜、烧水洗澡等都要靠柴火,她又不希望自己这个媳妇全靠婆家人来照顾,便经常自己动手,但往往被柴火熏得眼泪汪汪;又比如,山村的茅厕不是漏风漏雨就是蚊虫满天飞,这对于一个从小在日本大都市里长大的女孩子来说,简直太不“方便”了;她有一个手提电脑,可是山村上不了网,她也根本无法了解城市的生活和流行的节奏……

就这样,随着环境的改变,没有几个月,中元质子就从一个打扮时尚的都市女子,变成了一个穿着朴实、素面朝天的“农妇”,但她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每当心情不好、孤独寂寞时,她就坐到那些悬崖峭壁上去,看远处的风景,听脚下怒吼的巨浪。2006年初夏,随着天气变暖及外国旅行者的增多,她以自己的英语优势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几个月下来,她将客栈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月收入增加到了四五千元。

2006年10月,中元质子第一次带着彭明到日本去见了她的父母和亲人,并在广岛举行了一场日式婚礼。2007年1月26日,他们又在虎跳峡大深沟处的“望江客栈”,举行了一场充满中国乡土气息的婚礼。那天,婚礼场面非常热闹,由虎跳峡风景区组成的30多辆婚车队浩浩荡荡地从村子里开到了镇上。对于这段让人羡慕的跨国婚姻,很多人都想知道:到底是虎跳峡的美景让日本姑娘倾倒,还是虎跳峡小伙儿彭明的淳朴魅力赢得了日本姑娘的爱恋?为此,身穿红色旗袍的中元质子端着酒碗向乡亲们发誓说:“爱是不需要理由的。我与彭明结婚后,将永远地留在虎跳峡,与乡亲们一道做好虎跳峡的旅游业。我会做好日本的饭菜,引来更多国际友人到这个大峡谷,我要让大家看到我与彭明会生活得更好,让大家都觉得我不是一时糊涂才嫁到这里的!”

婚礼上,中元质子很开心,唯一有点失落的是,她的母亲因要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她的妹妹刚刚生完小孩而不能来到中国。一个习惯都市生活的外国女孩,远离亲人和家乡,来到这偏僻贫穷的山村谋生,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就如她在婚礼上所宣誓的,既然选择了,就风雨无阻。2007年3月,她又通过亲人朋友借了10多万元将客栈进行了“升级”,接客容量翻了将近两倍,她还在客栈内外的墙壁、菜谱等处,都标出了中、英、日3种语言,俨然一个“国际客栈”。

五一黄金周期间,中元质子终于看到了自己奋斗的成果,客栈每天都爆满,接纳近百人!虽然平时旅客不多,但每月平均下来她的客栈能盈利上万元了。到了2007年年底,她将所有的债务都还清了,心里很有成就感。2008年元旦那天,当她高高兴兴地提着笔记本电脑去几公里外的镇上网吧给远在日本的妹妹发“喜讯”时,她也收到了妹妹一家人住豪宅、开名车、过着富足生活的照片。她的妹妹至今无法理解地说:“姐,我真不明白,你原本根本不用流一滴汗水,就可以过像我这样的好日子的呀!可如今,你竟然为了还十几万债务已经苦苦熬了一年!看着你在山里的照片,真的跟一个农妇没有两样了,姐,你这是何苦啊!”

那一刻,中元质子泪流满面。她知道妹妹不是在挖苦她,是在关心体贴她,但那种滋味令她无比难受。从那以后,她在自己的QQ个性签名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风光无限好,只是在险峰。”

第8篇:国庆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代;情志病症

在中国古代医学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情志病症的理论认识和医疗实践,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兹按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简述如下:

1先秦――两汉时期

有关情志及其与健康和病症的关系问题,在先秦诸子的一些著作中,已多有涉及。关于情志致病的思想,在《管子》、《左传》以及汉初的《淮南子》等古籍中,也有不少记载。并进一步认识到不同的情志刺激对人体有着不同的影响。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对情志病症开始有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内经》中有关情志病证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从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都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为中医情志病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为诊治多种心理病证和情志病证确立的理、法、方、药,弥补了《黄帝内经》临床部分的不足,被后世医家尊为规范。因此可以说,到了仲景时期,中医对情志病症的认识已达到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临床医学新阶段。

2晋――五代十国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医对情志病证的认识更为广泛和深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由于((内经))的整理和注释在这一时期取得很大成就,因此,《内经》中有关情志病的理论也得到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例如王冰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注释中把“悲怒喜忧,想慕忧结……病生于内”等情志活动明显作为“病生于内”的致病因素之一,为后世中医病因学“三因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在情志病症的临床研究方面也有进展。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重要的医学著作中,如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侯论》以及王煮编纂的《外台秘要》等都分门别类记载了许多情志病症。此外,关于中医的心理治疗和养生保健也有论述,

2.3在药物学和方剂学方面,这一时期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本草著作和方书,在这些书籍中,收载了大量治疗情志病证有效的方药,药物和方剂的进一步积累,丰富了情志病证的治疗与内容。

3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陈无择七情学说的提出,金元医家的学术争鸣,推动了中医对情志病证的进一步认识。南宋医家陈无择编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有关中医病因病机学方面的重要专著。他提出“内则七情,外则六,不内不外,乃背经常。”他的“三因学说”突出了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他还创立了“七气汤”、“大七气汤”、“小定志丸”、“营蒲益智丸”等方剂,为中医认识和诊治情志病证提供了新的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

金元四大家为中医情志病症学说充实了新的内容。刘完素创立了“火热论”,认为五志过极亦能化火。李皋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立论,他认为情志不和,内伤脾胃是导致病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他在论述“阴火”产生的病机时,也强调情志因素,、张从正对七情病机及其临床表现在《内经》的基础上重新做了归纳,在临床治疗方面重视心理因素,是杰出的中医心理治疗大师,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中有许多关于情志病症的精辟论述,并创立了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健忘,怔仲的名方--一归脾汤。陈师文等人编著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也收载了不少治疗情志病症的方剂,其中以逍遥散一方尤为著名,成为中医治疗情志病症应用最广的一个方剂。综上所述,中医对情志病证认识的发展,到了宋金元时期,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4明清时期

第9篇:国庆古诗范文

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五.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宅秋。

四.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秋悟——人人讲授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表现爱国情怀的诗句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登高》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王维——《山居秋螟》古代名言警句大全名人名言警句大全

王维——《秋夜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宿建德江》表现爱国情怀的诗句

六.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