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外贸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 要]在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这种重要趋势的背景下,研究其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带来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探讨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贸易壁垒列入“人文贸易”的系统化研究范畴,也有助于大大提高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环境”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三,构建应对国际贸易“人文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伴随着“人文壁垒”的产生,为了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构建相关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人文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垒”的变化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测、预防控制并及时矫正不良发展的趋势,以保证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看文献
[1]ota sik, fred eidlin, william graf:for a humane economic democracy,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m]vol, 24, no, 3 (sep, 1986), pp,1233-1234
[2][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美]马克a卢兹.经济学的人本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目前,网络教学以其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及全球共享化、学习内容时代化、学习的主动化和社会化、教育名师化、能力培养优先化等优势已经在许多课程的教学中充分显现。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所有经济类专业的主干课程,特别是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经有所改观,但由于教学理念、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手段依然比较单一,综合能力的培养依然比较薄弱。针对目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基本现状,结合当前学校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以网络为基本载体,把无限的网络资源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多种网络教学手段的综合优势,必将是一个突破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局限性的可行而有效的途径。
一、以网络为载体构建多角度、全方位、宽路径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
1.以课程网站为支撑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传递
课程网站由于涵盖了教学过程的全部环节和内容,因此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最有效的途径。为了增强课程网站的粘着力和吸引力,必须要丰富网站内容,并及时更新。除了必备的教学课件、教案、习题之外,更应该增加一些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选择途径和入口,给学生提供研究探索的空间。如经常针对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提出论题,要求学生经过研究提交专题论文,或者组织专题讨论,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得到锻炼和提升。同时也可以提供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供学生探讨,或者鼓励学生定期一些可供讨论的话题和案例,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发起者、组织者、实施者和受益者。
2.以多样化的网络交流工具实现师生间的无障碍沟通
随着科技的发展,QQ、微信、飞信、电子邮箱等多样化的网络交流工具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无比地通畅。这些实时的通讯工具让课堂不再局限于课上的五十分钟,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学生答疑解惑。这种无障碍的沟通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更有动力,方式方法更为得当,学习效果也更加明显。但这种学习方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要求教师的课堂要无限延展,随时随地要面对学生各式各样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解答和回复,教师的付出将远远超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教师必须要熟练运用各种交流工具,以使交流真正达到实时、无缝、顺畅。
3.以专业外贸论坛实现实践知识的积累和补充
目前外贸领域比较著名的外贸论坛有福步外贸论坛(http:///),阿里巴巴社区(http://),精英外贸论坛(http:///),九九外贸论坛(http:///),合众外贸论坛(http:///),TOXUE外贸论坛(http://)等。这些论坛大都涵盖了外贸知识、外贸英语学习、外贸单证、外贸防骗常识、国际商务礼仪、外贸考试、外贸采购商信息、外贸合作、外贸招聘求职、电子商务、外贸急救等板块。用户登录论坛后不但可以拓宽视野,还可以就各种专业问题进行提问,从而获得权威的解答。同时通过浏览外贸经验帖获得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的宝贵实战经验和一些实战技巧。为了激发学生通过论坛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论题的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引导,以保证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连接,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支撑。
4.以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平台为载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目前专门针对国际贸易专业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而设计的模拟实训软件在互动性、仿真性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基本能够满足学生校内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的基本需求,对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如: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硬件设施的不完善、教学计划的调整和学生主动性不足等,导致软件购置之后的利用效率往往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目前如何发挥现有模拟实训软件的功效,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把以前可有可无的实训变成专业必修课,并通过科学的考评系统,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其次,对指导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再次,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外贸职业能力比赛。通过比赛一方面可以检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获奖证书将成为学生就业时强有力的佐证,这也客观上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动力。最后,要对每一次实训进行全面总结,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训练,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5.以专业网站为依托,实现知识的拓展
专业能力的高低更多地表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所以综合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针对目前在实习实训阶段和毕业论文撰写阶段普遍暴露出来的学生写作能力欠缺的问题,需要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通过课程论文、专题研讨、社会调研等方式鼓励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去总结。引导学生以国家统计局网站为依托锻炼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以商务部网站为路径获取最新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和政策,实现专业知识的拓展和专业能力的积淀。以其他与外贸领域相关的行业网站如:运输、保险、海关、贸促会、质检、外汇管理局等为支撑,熟悉外贸业务及操作流程,了解最新资讯,为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定位,构建全新的师生合作关系
以网络为载体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对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定位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新环境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单一角色定位,要从单一的教学的主导者变成教学的参与者和融合剂,建立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为核心的可变式角色定位。
在课堂讲授环节,利用网络资源尽可能地丰富教学内容,设计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的环节,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兴趣点并进行适当启发,从而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能。
在课后学习阶段,变旁观者为引领者。改变过去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即完成教学任务的传统教学观念。为了激发学生课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必须在课后就学习方法、手段、内容、途径等各方面给予学生以全面的引导和科学的评价。通过设置课后探讨的论题、推荐专业的学习网站、鼓励参与各种外贸论坛、查阅市场信息和行业数据等丰富学生课后学习的内容,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使机械记忆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深深植入每个同学的脑海中。科学的引导会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牵引力。
在实习实训环节,变监督者为参与者。目前,利用课程软件实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校内模拟实训是解决岗位实训机会缺乏的最有效的手段。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变监督者为参与者。通过参与一笔业务的操作,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实习进度,掌握他们知识的薄弱点,帮他们分析遇到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综上所述,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理念的变革是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理念的革新再辅之以科学技术提供的便利条件,教学才能够真正取得突破,学生才能够真正成为受益者。
参考文献:
[1] 王润兰,等.大学生网络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J].电
化教育研究,2010,(10):56-59.
[2] 黄学锦.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
[J].教育技术装备,2010,(8).
尽管人们己确认BZB是电子商务的主流,但对外贸企业而言,以什么方式去实现BZB却不明确。是企业自己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还是利用其它专业平台?如果利用专业平台的话,是加入定位于企业供求信息平台、企业资料数据库型平台、信息平台还是门到门的第三方服务型平台?由于一些网站的炒作,使对电子商务了解不深的传统企业有雾里看花之感觉,一些传统型企业本来对这种宣传的实际效果还有一定的怀疑,在加入几家网站却毫无结果之后,干脆还是看看再说吧。
实际上,模式问题对电子商务并不重要。电子商务的实质是数据在流通环节的交换。这一实质决定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必定要同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并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优化和改造企业的传统生产写作硕士论文和流通环节为宗旨。模式其实只是一种对外的说辞,甚至只是花架子。互联网经济离不开经济的范畴,必须遵循经济的基本规律,虚拟经济必须以传统的实物经济为基础。目前,人们常用水泥来比喻传统企业,用鼠标来比喻电子网络公司,“鼠标加水泥”正是虚拟经济与传统经济结合的形象比喻,“鼠标+水泥”才是电子商务最现实的选择。对外贸公司而言,就是以自己的传统业务为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电子商务模式。
(2)外经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外经贸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正忙于解决吃饭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投资于计算机网络设施建设。拥有计算机的外经贸企业,主要用于文字处理、统计计算。多数外经贸企业虽然己经上网,但主要用于信息查询和进出口的部分环节,建立企业网站或在专业网络平台建立企业网页的仍为数不多。对产、供、销,人、财、物等重要资源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管理的企业比例更小。目前,我国18万家各类外经贸企业中,只有10%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其中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更低。这表明中国外经贸过去讲信息化,企业往往理解为把原来人工手写改为电脑打印;现在讲电子商务,不少企业又仅仅理解为在某个网站注册网页,宣传产品、收集信息。这是非常典型的无需求市场行为,就是说企业并没有意识到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大部分企业的领导者本身对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真正作用了解不深,更谈不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管理企业。
(3)管理水平问题
企业电子商务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企业各种资源的内外整合,需要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如财务系统(FM工S)与前端交易系统相连接,实现企业内部流程和外部交易完全一体化协同运作,而绝非建立一个网站而己。电子商务的发展涉及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如网络技术应用、互联网及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建设等),以及商业信用、网上支付、认证、标准、物流配送、税收、相关法律制定与修改等环境与制度建设。如果企业不具备现代企业管理能力,不拥有相应的人才,是难以在电子商务的浪潮中畅游的。
论文关键词: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外贸依存度
0引言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进出口贸易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较为经典的理论是“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和“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认为,对外贸易不仅能够使世界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从而使贸易各方都能够直接受益,还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将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的发展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
经济学家诺克斯(R.Nurkse)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罗伯特逊(D.HRobertson)提出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命题。他认为,19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是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方面,各国按照比较成本法则进行国际贸易,通过专业化分工,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增加产量。通过交换各国获得了多于自己生产的消费量,这是对外贸易的直接利益。另一方面,对外贸易产生间接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动态转换效应,带动了国民经济全面增长。
凯恩斯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四个主要部分,即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对外贸易。一国的出口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一国的进口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凯恩斯主义者进一步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该理论认为,20世纪30年代存在大量的失业,传统理论以充分就业为前提的条件已不复存在,而且忽视了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调节过程对一国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贸易顺差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扩大就业,而贸易逆差则会减少国民收入,增加失业。因此,他们赞成贸易顺差,反对贸易逆差。当贸易收支为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生产、增加就业、增加国民收入,而且国民收入的增量将是贸易顺差额的若干倍。一国贸易顺差越大,对本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就越大。
近年来,镇江的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总量迈上新平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四年时间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1213亿元,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63.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0%。其中:出口总额36.87亿美元,增长38.5%;进口总额26.18亿美元,增长23.9%。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1421亿元,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7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出口总额42.5亿美元,增长15.4%;进口总额32.1亿美元,增长22.6%。如今镇江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其中外贸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对外贸易作为促进镇江经济迅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器,究竟对镇江经济增长发挥多大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1样本选择的基本考虑以及各项变量的确定
由于2007年、2008年人民币持续升值及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本文选择1999年到2006年镇江市对外贸易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外贸易分为两个方面,全部的数据都进行了对数化处理,资料源于历年《镇江市统计年鉴》,进口和出口的数值都按相应年份的平均汇率进行了换算,单位为亿元。文中所有的计量分析,均使用Eviews3.1计量软件及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表1列出了各项相关数据。
表1镇江GDP和对外贸易有关指标单位:(亿元)
年份
GDP
进口额
出口额
进出口总额
进口依存度
出口依存度
1999
416.5149
41.5067
34.6177
76.1244
0.0996524
0.0831128
2000
454.6
66.3975
54.5454
120.9429
0.146057
0.1199855
2001
505.15
58.6102
61.7248
120.335
0.1160253
0.122191
2002
561.19
89.9767
83.6539
173.6306
0.160332
0.1490652
2003
641.05
114.3277
106.6706
220.9983
0.1783444
0.1663998
2004
781.16
162.2871
125.6953
287.9824
0.2077514
0.1609085
2005
833.5
157.3378
165.7303
323.0681
0.1887676
0.1988366
2006
1025.31
168.3944
212.2411
380.6355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毕业论文;创新实践;
高职教育具有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性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是学生对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理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已经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成为学生毕业的重要指标,但是商务英语、文秘、电子商务等文科以及商科类专业还一直采用着传统的专业论文写作的形式。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弊端使得毕业论文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毕业论文写作模式的弊端
对高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表明, 传统的写作模式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很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以及归纳等创新思维能力,难以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社交能力等预期效果。
首先,学生重工作而轻论文写作。论文写作一般都安排在顶岗实习的学期,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期间找工作比写论文更重要。为了能顺利毕业,在关键时候,一些学生从网上截取几篇与自己专业相契合的论文,然后七拼八凑,略作加工,形成自己的论文,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其次,学生在论文的选题方面缺乏自主创新,选题范围狭窄,思路不宽泛。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也容易引导学生依照教师个人的专业方向选题撰写论文,而忽略了高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即使做到了论文内容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仍没能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
再次,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科研论文撰写知识了解甚少, 同时自身的语言基础、逻辑思维、布局构篇的能力欠佳,因此论文质量较差。这也给指导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 英语论文的写作指导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
鉴于以上诸多问题,为了让毕业论文写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且能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以及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对笔者所在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指导进行了多元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多元化的毕业写作和设计模式创新
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原因之一是认为论文写作仅仅是学校的毕业要求,与找工作和提高职业技能没有关系。如何使毕业论文写作与学生的专业和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成为创新与实践的“瓶颈”。经过研究和讨论,从2010 届开始,我院将过去单一的专业论文写作的模式改为了专业论文写作、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商务项目设计和商务翻译及评述多种形式, 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总结本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情况,发现选择市场调查报告和商务项目设计的学生较少, 主要是因为在校期间对这两种形式的写作接触少,缺乏训练。特别是商务项目设计, 虽然与工作实践联系密切,但是要求综合能力强,难度大,不是特别适合高职高专学生。而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和商务翻译及评述的写作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专业或职业工作研究报告
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实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广泛选择紧密结合岗位并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主题展开设计写作。比如,在某涉外公司从事秘书工作实习的学生可以就秘书的特点、要求、所需职业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现阶段仍欠缺的知识或技能等方面撰写个人论文。再如,从事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的学生可以就校内所学与岗位实际需求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距撰写个人的理解和看法。为了防止学生将研究报告写成工作总结,我们要求学生在初稿前提交一个写作实施方案(表格形式), 要求务必指出相关的职业岗位或工作职能名称、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着重于某一个方面)以及为解决问题拟定的思路和方案。写作实施方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研究思路,按步骤完成写作任务。同时在指导过程中, 指导教师提供方案样本、论文格式样本等,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该项写作的目的、形式、特点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方案查找资料和相关理论、总结或借鉴经验,通过对相关要点的扩展、例证及归纳,就能写出一份不少于4000 字的研究报告。由于研究内容是针对自己的实习岗位,不会空洞和脱离实际。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实践, 找到自己原先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研究报告,继续为今后的业务工作提供借鉴,一举两得,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届毕业生写出了诸如《艺术陶瓷的发展及其对外贸易前景》、《纺织业外贸跟单员的作用》、《长沙市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及就业方向》、《关于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和处理投诉》、《国际商务谈判中英语语言的运用》等与自身实习工作密切相关的优秀论文, 虽然可能在研究的系统性、结构的严谨性等方面有不足,但我们认为,这些选题和写作真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商务资料翻译及方法评述
关键词: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国际专业化水平指标 贸易条件 行业调整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对外开放战略,为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但国内学者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认为中国存在贫困化增长的趋势或已发生贫困化增长,因而存在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这些研究大多从比较优势变动或贸易条件的单方面指标来考察我国外贸出口结构变动和存在问题,所以本文试图结合比较优势和贸易条件两个因素来综合考察我国外贸出口结构现状,发现不同行业比较优势和贸易条件的变化的趋同性与趋异性。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 研究方法
1.比较优势测度
(1)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alassa Bela)于1965年测算部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其公式为:RCAij= (Xij/Xi )/(Wj/W)
其中,RCAij 代表i国(地区)j产品的显现性比较优势指数, Xij代表i国(地区)对世界市场出口j产品的出口额,Xi 代表i国(地区)对世界市场的总出口额,Wj 代表世界市场j产品的出口额,W代表世界市场产品的总出口额。
RCA指数考虑了不同国家和不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侧重一国的出口绩效。按照日本贸易振兴会(JERTO)提出的标准,当RCA数值大于2.5时,该产业具有极强比较优势;当RCA在0.80―1.25之间,该产业具有中等比较优势;0.8以下则处于比较劣势。
(2)国际专业化水平(LFI)指标
国际专业化指标是由Lafay(1992)所提出的。
对于某个特定的国家i,某种特定的产品j,该指标定义为:
其中, Xij代表某种特定类型产品的出口, Mij 代表这种特定类型产品的进口,N是所有进出口货物的种类。
根据公式,给定每种产品对贸易总额所做出的贡献,可以得到ΣNj=1 LFI=ij=0 ,所以,那些 LFI=ij 大于0的,表明该产品对外贸易具有比较优势,该值越大,表明比较优势就越明显,在该产品领域实现的专业化程度越深;相反,那些 LFI=ij 小于0的,表明该产品对外贸易具有比较劣势,该值越小,表明比较劣势越明显,在该产品领域实现的专业化程度越浅。
2.贸易条件测度
(1)价格贸易条件(NBTT)
用公式表示为:NBTT=Px / Pm
其中, Px 为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Pm为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
该式表明出口单位商品能够购买到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2)收入贸易条件(ITT)
用公式表示为:ITT=(Px / Pm )×Qx,其中Qx 为商品出口数量。
也可以表示为ITTt=NBTTt×Qxt ,其中, NBTTt和Qxt 表示t期的价格贸易条件和出口数量指数,取本文计算值;其中Qxt=,qi0 表示第i种商品基期的出口数量。
这一指数衡量的是出口对进口的购买力,反映了一国绝对进口能力的变化。
(二)数据来源及产品分类
1.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2001-2008年HS分类四位数水平的类商品的1149个产品的进出口数据为样本(由于HS编码第19、21、22类商品的特殊性,其四位数水平各产品历年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较大,故在计算时剔除了这几类商品)。数据均来源于国研网-国研数据-对外贸易数据库、2001-2008年HS分类商品进出口数据。
2.产品分类
为了分析需要,本文把HS编码下的19类商品合并成R1-R5 5个相关类别:
R1―表示农产品类商品,包括HS1、HS3和HS4三类;
R2―表示资源类商品,包括HS2、HS5、HS9、HS10、HS13和HS14六类;
R3―表示劳动密集型商品,包括HS7、HS8、HS11、HS12、HS15和HS20六类;
R4―表示技术密集型商品,包括HS6类;
R5―表示资本密集型商品,包括HS16、HS17和HS18三类。
二、各类产品比较优势的测度
(一)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测算结果
根据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得到的各类商品的RCA值,如表1。
表1 2001-2008年我国各类商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结果
(二) 国际专业化水平(LFI)指标测算结果
根据公式,得到2001-2008年各类商品的国际专业化水平指标(LFI)的测算结果,如表2。
表2 2001-2008年各类商品国际专业化指标测算结果
三、各类产品贸易条件的测算
(一)价格贸易条件测算结果
测算各类商品价格贸易条件时,分别选取各类商品下所包含的HS四位数水平的所有产品的进出口数量及金额数据,根据公式计算结果,如表3。
表3 2001-2008年五大类商品价格贸易条件测算结果
(二)收入贸易条件测算结果
根据公式,各类商品的收入贸易条件计算结果,如表4。
表4 2001-2008年五大类商品收入贸易条件测算结果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总体来看,2001年以来,我国总体贸易状况仍不容乐观。一方面,从比较优势的变动情况来看,原先具有很强比较优势的行业,其比较优势在逐渐减弱,原先就具有比较劣势的行业,其恶化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多数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也均在不断恶化,各类商品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是基于数量上扩张的粗放型增长,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仍然偏低,贸易结构仍不合理。从综合比较优势与贸易条件的测算结果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商品可能已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2.我国农产品类商品贸易的国际比较优势不明显,在世界出口总额中占比处于劣势地位;其国际专业化指标LFI值在前期均大于0,说明该类商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在我国商品贸易结构中属于优势商品,但其优势在逐渐下降;其价格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但是由于出口数量的增长幅度大于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程度,所以其收入贸易条件还是呈不断改善状态。结合4个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农产品类商品出口竞争力在逐渐弱化,粗放型的贸易政策并没有改变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虽然该类商品在我国内部贸易结构中的地位有所改善,但是效果仍不明显,其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3.资源类商品的国际比较优势和专业化水平均处于五大类商品中最劣势的地位,且其劣势还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国际专业化水平指标LFI历年的恶化速度非常快,说明该类商品在国家商品结构中专业化水平很低。出口数量的不断扩大虽然使得收入贸易条件改善很多,但是其价格贸易条件也还在不断恶化中。
4.劳动密集型商品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商品中的优势商品,其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也是最显著的,这是我国遵循比较优势原理进行贸易的体现。但是根据测算结果显示,其RCA值在下降,且其专业化水平也没有大的提高,价格贸易条件也是处于恶化状态,说明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已经开始有所弱化。
5.技术密集型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值和国际专业化水平值均处于劣势地位,说明我国出口商品的专业化程度还不高,且其价格贸易条件也在逐渐恶化,高新技术产品缺乏竞争力。
6.资本密集型商品在国际产品中处于中等比较优势地位,其显性比较优势还在逐渐扩大,说明其出口份额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比在不断扩大。但是在国家商品结构中,该类商品的专业化程度仍不够高,相对于其他产品来说,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在逐渐改善。在考察期内,该类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呈上升趋势,也是五类中唯一价格贸易条件在改善的商品,其收入贸易条件也是在不断改善的。
(二)我国外贸结构调整相关建议
前面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外贸行业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如下:
1.提升出口产品结构,实现外贸发展由“量”向“质”的转变。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与收入条件改善并存的现象说明现阶段我国外贸发展还是主要靠数量扩张型的出口政策。实践和各种数据分析结果都证明,这种外贸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所以我们必须在提高出口总量的同时,走质量提升的途径。在提高出口产品利润的同时,更要提升出口的产业结构,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产品的贸易条件,从而提高贸易获利。
2.提升传统比较优势行业的出口竞争力,保持并加强其在国际市场上有利的比较优势地位。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是我国传统比较优势产品,但是其比较优势的不断下降也应值得引起我们注意。
3.降低出口产品在资源和能源产品领域对国际的依赖。国内钢铁、原油等原材料产业耗能高、产能低,致使我国出口产品对国际市场的原材料需求大,依赖性强。要改变这种现象,势必要加快我国钢铁等原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以降低原材料的成本,减小出口商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从而提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4.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技术类产品历年出口份额也不高,过度依赖进口。要改善我国外贸出口结构现状,必须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总之,要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的状况,就要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化转换。在保持原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技术进步、产品质量提高等途径实现集约型发展。
参考文献:
[1]Balassa B.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comparative
advantages.1965(2).
[2]Lafay G.The Measurement of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1992.
[3]赵玉敏,郭培兴,王婷.总体趋于恶化―中国贸易条件变
化趋势分析[J].国际贸易,2002(7).
[4]姚晶晶.浙江贸易条件实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浙
江工商大学.2008.
[5]林丽,张素芳.1994-2002年中国贸易条件的实证分析
[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6]黄满盈.中国贸易条件实证分析(1981―2004)[D],博士
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7]白英姿.跨越比较优势陷阱[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
学,2008.
关于西方资本在晚清台湾外贸中的作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晚清台湾对外贸易受到西方资本的控制,其代表学者包括东嘉生、周宪文、黄富三、李祖基等。另一种观点认为台湾开埠具有积极影响,持这一派观点的学者主要是林满红。
晚清台湾对外贸易的“殖民主义论”
学者东嘉生最早对西方资本在晚清台湾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东嘉生认为晚清台湾对外贸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控制。他认为资本主义国必然要掠夺非资本主义国,在晚清台湾则表现为“英美商业资本支配”,并称这一时期为“英美商业资本支配的时代”。
东嘉生在《台湾经济史概说》中详细考察台湾的行郊组织,他认为该组织虽然已经缓慢地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因此西方资本才能“……比较迅速而容易地把自己的体系,移植于这种中世纪的封建经济社会。”台湾开埠后,西方资本主要通过贷款方式控制台湾茶业。最初洋行直接借给茶馆,但后来为方便而采取“买办制度”放贷。“买办须向洋行缴纳身分保证金,为洋行拉拢雇主,而得到一定额的报酬。”这里所谓的“买办”,又称“妈振馆”。洋行的钱则来自于外国银行,这就形成了以外国银行为最终控制者的链条,“茶的生产者,既由妈振馆借款,所制的茶,不得自由出卖,而必须卖给妈振馆,妈振馆所收的茶,也卖给洋行,因此洋行可以操纵茶价,而垄断其利益。”西方资本对茶业的控制,是台湾各产业中最典型的,当时台湾的主要出口品还有樟脑和糖,输入品则主要是鸦片和工业品。西方资本对樟脑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武力打破清政府的专卖制度。“樟脑的生产额,因专卖制度的废止而急增,外商的购入价格当然反而日益低落,由以前的十六元降至九元,一时甚至降至七元八角。”总的来说,东嘉生认为西方资本此时大肆掠夺台湾经济,“一方面向台湾输入鸦片及工业品,一方面廉价输出台湾的茶、糖、樟脑等土产,而利用一部分的本地商人为买办,以达其掠夺和剥削的目的。”东嘉生之后,周宪文基本上继承东嘉生的观点。周宪文对西方资本在晚清台湾对外贸易中作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其著作《台湾经济史》中。台湾被迫开埠后,台湾的经济逐渐殖民地化,关于这一点,周宪文很明确的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台湾开埠后“台湾商权遂完全为外国商人所夺占;台湾乃在经济商沦为殖民地的地位。”
台湾开埠后,西方资本的确处于台湾外贸主要进出口商品贸易链条的最高端,但也并非毫无风险,关于这一点,黄富三进行了考察。黄富三在1980年到1984年间,分三期在《台湾风物》发表《清代台湾外商之研究—美利士洋行》(上)、(下)、(续补)。在《清代台湾外商之研究—美利士洋行》一文《导言》中,黄富三申明了西方资本在晚清台湾外贸中的地位:“东嘉生氏称此时期为英美商业资本支配时代,颇为允当,虽稍嫌夸大。”可以看出黄富三对外商控制晚清台湾外贸的观点基本同意,但他认为东嘉生把西方资本的支配性稍微夸大了点。从美利士洋行倒闭这点来看,黄富三认为“可见外商在台湾经商也非易事”,但黄并未和否定外商控制台湾贸易的论点。
大陆学者李祖基对西方在晚清台湾外贸支配性做了详细考察,这在其《近代台湾地方对外贸易》得到了充分阐述。李祖基在论文中所采用的资料主要是淡水、打狗海关税务司所编的贸易报告与贸易统计《TradeReports》和《TradeRetuins》、英国驻台湾领事商务报告《CommercialReports》、各种有关档案、方志以及笔记文集等。文中,李祖基认为,“近代台湾对外贸易的一个最主要特点就是外商对外贸易的垄断,各种主要商品的进出口贸易几乎无一不是操诸外商之手。”他认为“在出口贸易方面,外商利用买办,事先贷款预购、控制出口货源等手段,逐步控制了台湾地方的整个出口贸易。”在进口贸易中,“……基本上也为外商所控制”。外商控制的进口商品除了鸦片外,“纺织品和杂货的进口贸易最初也为外商所独占”。
总之,东嘉生、周宪文、李祖基等人都认为晚清台湾外贸被西方资本实际所操控,即晚清台湾外贸具有殖民地性,黄富三并未否定殖民地性的观点,并补充了洋行的投资风险这一环节。与上述学者观点相左的,是林满红的“现代化论”。
林满红的“现代化论”
1976年林满红从台大历史所毕业,其硕士毕业论文题为《茶、糖、樟脑业与晚清台湾的经济社会变迁(1860~1895)》。两年后该文公开出版,后被编入《台湾研究丛刊》(第115种)。该书考察的时间段是从同治七年(1868年)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属于晚清台湾开埠之后。该书所引用的主要资料来自海关报告、领事报告、日本殖民政府据台之初所作的调查报告、清代所修地方志等,“其中尤以海关报告与领事报告引用最多。”
文中,林满红也注意到“汇丰银行洋行妈振馆茶馆”这样的关系,但她对当时台湾本地资本在茶业中扮演的角色相当自信,并不认为妈振馆是买办资本。她认为从“汇丰银行洋行妈振馆茶馆”这样的关系只持续到1875年,1875年之后不断有华商加入茶业的经营。根据这些考察,她在第三篇中总结了台湾开埠后的“好处”如“:创造就业,扶养人口”、“可赚取外汇,增加收入”“、促进城镇之繁兴”等。
继《茶、糖、樟脑业与晚清台湾的经济社会变迁(1860~1895)》出版后,林满红又于1980年在《台湾研究丛刊》第一辑上发表了《贸易与清末台湾社会经济的变迁》(1860~1895年)一文,该文专门批驳了“殖民主义论”。该文《前言》中,林满红列出了晚清台湾贸易的两种史观:反方观点和正方观点,其实质“反方观点”是“帝国主义侵略论”,而所谓的“正方观点”就是“现代化论”。林满红反驳了传统的“帝国主义侵略论”,认为因台湾原来“手工业并不发达”,因此“几乎没有手工业被破坏的问题”;台湾的进出口商品中,茶、糖、樟脑的价格都上升了,而非下降了,作为主要进口品的鸦片,价格变动却不大(请注意,在这里,林满红将鸦片视作“普通商品”);在鸦片贸易中,林满红使用冰冷的“客观”语气进行探讨,认为“鸦片虽不是先进地区示范使用的消费品,确实先进地区推广的消费品,而这项消费品的使用的确是减少了台湾的储蓄。”出口所换取的外汇,她认为“茶农、茶商、糖商、脑商获利最多,蔗农、脑丁所得较少。”为此她解释为:“根据马若孟(R.Myers)统计,一个拥有两亩地的茶农,其全部收入几乎都吃掉,故茶农的储蓄倾向不高。”而茶农作为半殖民地资本链条的最末端,“储蓄倾向不高”的根本原因恐怕是无钱可储。文中,林满红对“汇丰银行洋行妈振馆茶馆”的资本链条不再提起。
林满红并不认为西方资本完全控制控制了晚清台湾外贸,她对妈振馆的独立性和其资本力量的估计都远远高于东嘉生和周宪文,她还认为台湾被迫开埠给当地带来繁荣、增加了收入。
晚清开埠与改革开放背景的比较
林满红的“现代化论”似乎跟大陆改革开放理论相同,如外资的引进可以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换取外汇等。事实上,晚清台湾开埠与改革开放的背景完全不同:
第一,晚清西方资本凭借坚船利炮,以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享受片面最惠国待遇。在中国丧失领土、司法、海关等的情况下,政府无法系统地实施扶植民族资本的政策或措施。大陆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时,不平等条约已经废除,在辖境内行使完全的,因此可实施有利于本国的产业政策,外商的投资和贸易基本上是利大于弊。
第二,晚清西方资本进入中国时,中国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更无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改革开放前,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具有了跟外商竞争的能力,在与外商的竞争过程中,吸收了西方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此时中国还可根据本国经济实力调整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保护和扶植本地产业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建立自主创新体系,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十一五”规划提出:应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弥补资源不足、扩大发展空间、提高附加价值的要求,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对外贸易由数量增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在优化出口结构方面,应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在积极扩大进口方面,要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发挥进口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发展服务贸易方面,要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还要健全贸易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和摩擦应对机制,合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增强应对贸易争端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
(一)天津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闫金明同志在《科学发展观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论文中,首先就近年来我国外贸粗放型增长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第一,近年来国内一直存在的内需不足与产能过剩,是迫使众多企业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的重要诱因。第二,企业对出口产品的非价格竞争因素及价格弹性问题重视不够,一味地在低劳动成本、低价格的圈子里苦苦竞争。第三,在开放经济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转型不够及时,传统增长模式的惯性作用较大。第四,长期在“低技术陷阱”中,以劳动者低工资和低福利为代价推动出口高增长。第五,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阴影加上对“政绩”的渴望,形成对“数量型”增长的双重推动力。其次,闫金明同志提出以科学发展观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政策建议:第一,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从生产环节人手,努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形成较高层次的出口产品生产体系,可以借鉴开放初期引进外资中采取的“以市场换技术”办法,在出口中“以速度换产业升级”,促使企业逐步放弃粗放型生产方式,实现产业升级。第二,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努力增加服务业出口。第三,在相关政策方面做出适应性调整,对出口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进一步加以规范。由以往笼统地鼓励“出口创汇”为特征的政策体系向进一步拉开鼓励与限制出口的政策差距转变,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品出口受到更多的鼓励。第四,优化外贸发展环境,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创造良好条件,政府要转变“政绩观”,不再将出口数量指标作为硬性指标层层下达,避免不顾效益的出口。第五,发挥好外资在促进出口中的作用,在投资与贸易的良性互动方面做更多的文章,进一步发挥投资与贸易的良性互动效应,让外资在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李玉举同志在题为《精算中同外贸增长:1996-2005年及十一五期间增长趋势》论文中,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1996-2005年我国外贸增长原因的精确计算,总结这一期间我国外贸增长的特点是:第一,制成品出口增加96%,进口增加76%;第二,与上一个五年计划相比,此间美、日、香港三大传统出口市场占我国出口增量比重增加了4个百分点,美、日、韩三大进口国来源地占我国进口增量比重下降了2个百分点,贸易增长的地理集中度提高;第三,加工贸易增长仍占主导地位,其创造的贸易顺差数倍于总体外贸顺差:第四,产业内贸易水平和比较优势提高。但这些特点导致的结果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步入了高成本期,出现了诸如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外部环境日益严峻,外贸增长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财政负担不断加大,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并存等一系列不利因素。据此,李玉举同志提出,“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的外贸增长点应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服务贸易、零部件贸易,同时应迅速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网络。为此,我国需要调整现有的外贸增长战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实现由出口战略向动态平衡战略、外贸增长方式与资源发展并重战略、市场多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并重转型。
(三)全毅同志撰文《标准化战略与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认为,人世后,我国在对外贸易摩擦方面发生了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南传统的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二是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取代了反倾销,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最大障碍。当前我国对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摩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产品不符合国外的技术标准引发摩擦,二是我国制定的技术标准经常引起国际争端。全毅同志指出,技术标准的产生原本是为了规范生产,控制产品质量,但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标准越来越多地被用来实现贸易扩张和限制他国出口的工具,技术性贸易壁垒摩擦的实质是标准之争。标准竞争意味着商品竞争从表面转向了企业、国家的科技与研发实力的较量,我国出口商品之所以频遭技术性贸易壁垒,其根源是我国技术标准过低以及全球标准体系竞争日趋复杂。因此,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应侧重提高我国产业的标准化水平,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是提升我国出口产品质量、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化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加强我国标准化建设,完善标准体系的途径是:第一,加快调整和完善技术法规体系;第二,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第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评议和制定工作;第四,利用WTO规则,以合理差异为基础制定符合我国特色的技术标准。规范我国标准制定和加速我国标准化战略的实施的措施是:第一,对标准的制定工作做出规范化要求;第二,采取分层实施和整体推进的策略;第三,加大对标准化研究的投入,建设标准开发的激励机制。
(四)广东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傅京燕同志在《标准化、自主创新与国际贸易》文中指出,标准是一种产业和经济的秩序,也是产业存在的技术方案。标准对内可以促进产业分工和贸易的发展,对外意味
着技术壁垒和产业壁垒。标准在垂直链条上是产业利益分配的工具,在横向竞争中体现产品差异化能力。标准化战略贯穿企业自主创新的全过程,对企业抢占战略制高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2005年6月WTO公布的《世界贸易报告》核心就是“标准化与国际贸易”,这也是WTO首次将标准化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提到了突出显著的地位。随着“十一五”规划将“自主创新”作为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国策,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标准的重要战略地位越来越显现出来,“标准战略”无疑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调整、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任务。
(五)《加快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作者――广西百色市委党校赵堂高同志认为,由于资源过度消耗、贸易条件恶化和国民福利外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超常增长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冲击、对加工贸易和外资的过分依赖等原因,迫切要求我国转变以数量规模主导的对外贸易粗放式增长方式。新形势下调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途径是:第一,调整外贸发展导向战略,实现既快又好的增长方式;第二,调整加工贸易发展战略,实现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升级;第三,调整外资利用战略,提高外资溢出效应;第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其在我国贸易额中的比重。
二、转变增长方式中的外经贸发展战略
(一)广西大学商学院陆善勇同志在文章《基于综合优势原则的我国外贸发展新战略》中认为,关于一国外贸发展应该遵循何种战略原则的问题,近年来经济学界出现了比较优势原则论与竞争优势原则论之争,研究表明,这两种“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存在较大的缺陷。在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的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中,虽然一小部分国家获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但是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说并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自由贸易,往往会造成本国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比增长前绝对下降,出现福利恶化的“贫困化增长”,陷入“比较利益陷阱”之中。我国长期以来,在对外贸易中由于过多的强调了比较优势,目前正日渐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具体表现为:贸易结构低级化、对外贸易方式初级化和参与世界经济活动单向化。而过于强调竞争优势,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盲目追求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为此支付过高的成本而陷入“竞争优势困境”或“赶超困境”之中。陆善勇同志通过研究认为每个国家在产业选择中应该充分利用由外生比较优势、内生分工优势和交易效率优势组成的“综合优势”。综合优势意味着一国可以通过某种恰当的后天努力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说明一国经贸发展的关键是“增长方式”而非“产业等级”。按照综合优势原则,必须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一要改进交易效率(制度创新),二要提高竞争优势(首先是技术创新、其次才是产业升级),这是一种崭新的增长方式,增长的动力源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创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外经贸方面取得的成就,无疑是得益于综合优势的发挥。陆善勇同志提出的外经贸发展战略是建立创新型贸易增长方式,即基于综合优势原则的外经贸发展战略,其内涵是:第一,以创新为基础的制造业最能体现当前我国的综合比较优势,因此,对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必须把自己打造成为以创新为基础的“世界工厂”。第二,以综合优势原则制定国家经贸发展战略,可以鼓励少数集中优势资源的领域或区域实现局部跨越式发展。第三,根据各区域条件,分别发展中、高、低技术出口产业,牢牢地保持并稳步地增进全球要素在我国的配置和全球产业链条在我国的良性拓展,最后实现多元区域协调发展。第四,根据综合优势原则以及转型国家的特点,实施综合优势经贸战略意味着要加速市场化进程,通过制度建设和创新不断提高交易效率。第五,根据综合优势原则,实施管理型的开放战略,如实行灵活而适度贸易保护政策,合理引进外资政策,“引进来”与“走出去”统筹兼顾政策等。
(二)湖南湘潭大学商学院刘长庚等同志在《论人民币升值对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决定作用》文中认为,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涉及生产、贸易、经营的全部过程,人民币升值可以影响这些过程的各个阶段。人民币升值,第一,提高了出口贸易商品的损益平衡点;第二,促使企业风险结构改变;第三,使企业由结算风险转变为经营风险。刘长庚等同志提出,在固定汇率制下,所有的经营单位都按同一种汇率计价进出口商品,加上出口退税,企业只需把握住劳动力成本就可以保住市场地位,依靠微利产品不断扩大出口规模取得效益,是我国多年来取得市场成功又矛盾四伏的重要原因。人民币升值,造成出口贸易产品整体计价成本上升,那些微利和保本的产品出口就无利可图了,不得不退出市场。为了保住原有的市场地位,企业只能以技术改造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的方法来保证盈亏临界水平,或者通过产品创新重新赢得客户的认同。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总体技术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和国际平均水平,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取得贸易比较优势,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贸易双方进出口相对价格为常数,低价位的比较优势会一直保持下去。以本币升值为重心的浮动汇率制将打破固定汇率制下的平衡状况,贸易双方相对价格由常数变为上下浮动的变数,此时出口产品价格上升,进口产品价格下降,贸易平衡才有可能得以实现,为继续扩大出口,供给方开始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改善出口产品的技术构成。从长远观点看,人民币汇率制度最终要与国际汇率体系接轨,所以,人民币升值对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可以起到决定作用。
三、转变增长方式中的对外经贸政策
天津商委李培生同志认为贸易政策是各国政府为实现一定时期内的国家利益,对进出口贸易制定的方针和采取的准则,对外贸易政策具有多变性、现实性、民族性和共同性的特点。我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求外贸增长具有持续性,效益具有规模性,结构具有合理性,生态环境具有平衡性,为此而制定的政策目标应当是:第一,扩大产品出口,包括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第二,提高产业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在未来能够持续的发展产业。第三,增强企业竞争力,要求企业产品品牌化和经营规模化。第四,推动经济发展,既要追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又要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为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应坚持:第一,国家进出口贸易平衡原则,追求国家之间进出口额相对平衡目标。第二,内贸与外贸一体化原则,争取实现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企业经营主体一体化,内外贸管理的一体化。第三,遵循世贸规则,实现共利原则。第四,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及其他经济政策协调原则。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贸易政策措施是:第一,继续实施扩大出口政策,包括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积极鼓励资本和中
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提前支持未来产业出口。第二,合理使用贸易保护措施,包括将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对商品实施保护的范围从传统产品转向幼稚产业和高科技产品,从国家贸易保护转向区域贸易保护。第三,调整加工贸易发展模式,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加工贸易落地生根,改进加工贸易监管方式。第四,大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实现管理职能的统一,积极培育内外贸一体化市场主体,加强内外贸一体化市场环境建设。第五,完善出口退税制度,深入改革出口退税机制,建立完善的出口退税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实行出口货物零税率。建立有弹性的出口退税率制度,实行中央统一退税机制。第六,调整利用外资政策。取消超国民待遇,调整产业导向,加强对外资的监管。第七,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选择多样化区域合作形式。第八,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建立进出口贸易预警体系,完善公平贸易联动机制和善于运用WTO规则。
四、后配额时代的我国纺织服装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一)天津南开大学商学院许晖等同志在《后配额时代我同纺织企业加速国际化的战略选择:基于资源观的研究》中提到,自2005年1月1日起,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从此进人了后配额时代。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在配额取消后如何调整自身战略以适应新的挑战,已成为政府、学术界及企业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许晖等同志认为,传统的国际化战略分析大多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之上,但其很多假设和环境条件在当前都已经发生变化。资源观理论认为,并不是所有投入生产的企业资源都可以产生竞争优势,企业要产生持久性竞争优势并获利,必须找出企业独有的资源和能力,也就是那些符合一定特性的资源,使这些资源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所以,依据资源观理论考察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优势资源,主要包括实体性资本、组织资本、人力资本和营销资本等四类资源。从这四类优势资源出发,我国纺织企业加速国际化的战略可以有两种:第一种是境内出口型战略;第二种是海外生产型战略。海外生产战略主要以境外加工贸易为主。关于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选择,许晖等同志建议,政府部门应实现由税收优惠型向营造产业发展环境的服务型产业扶植方式转变,在经济区域化、全球化趋势中走效能调控之路;行业应该实现目前处于全球供应链末端的“散、小、乱”向“优、大、强”的集团重组转变,突破“夕阳产业”的局限,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企业应正视后配额时代机遇与挑战,实现由低价竞争方式向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竞争的转变,积极走国际化道路。
(二)河南嵩岳集团张名金等同志提出了《推动纺织产业集群转变出口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他们认为,我国纺织品在国际竞争中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目前已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第一出口大国,而支撑中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是纺织产业集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有限的世界市场容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持续增长难度加大,迫切需要我国纺织工业转变出口增长方式,逐步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由出口创汇型和数量型向出口效益型和质量型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目标,仅仅依靠单个企业自身的努力,或者是仅仅依靠政府产业政策扶持,都是不现实的。产业集群从本质上说,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而产生的,而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架构。纺织产业集群是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支撑,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86,04%的出货值都是由纺织产业集群创造的。因此,利用产业集群重新构造我国纺织行业的产业空间结构,转变出口增长方式,既是行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五、出口战略思考
湖北国际经贸学会杨昌荣等同志进行了《实施资源节约型出口战略的思考》。他们认为节约资源求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则。当前我国外贸出口与资源、能源和环境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外贸高增长与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矛盾凸显,压力日益增大。第二,外贸高增长与资源、能源高消耗、低利用问题日益突出。第三,外贸高增长与资源、能源的拥有量和可供量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实施资源节约型出口战略的要点是:首先,人均外贸水平偏低、外贸依存度偏高、外贸增势难抑与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是新形势下我国外贸发展中带有掣肘性的难题,所以,从大力节约资源上寻求新发展是实施节约型出口战略的出发点。其次,国家“十一五”规划将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部署,是我国外贸实现资源节约型出口战略的基点,也是今后外经贸改革与发展、转变增长方式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第三,产业内贸易、集团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是构成我国外贸增长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主流力量,要以其作为实施资源节约型出口战略的载体,以能源和资源的供给能力、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立足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推动产业内出口上规模。第四,通过强化实行能源性和资源性商品产量限出的硬性措施,严加防范产业内出口增长可能出现的外贸规模收敛和贸易报酬递减的问题,促进外贸出口增长与节约资源、能源和安全发展相得益彰。实施资源节约型出口战略的近期目标是出口总量增长,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降低单位出口总值能源消耗;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速率;减缓资源、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速度;限量出口资源性大宗商品。中期目标是出口总量增长,能源利用效率再提高,再降低单位出口总值能源消耗;实现资源、能源消耗速率的低增长或零增长,将资源、能源消耗总量大体维持在一定水平上;逐步降低资源性大宗商品出口数量。远期目标是出口总量增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大幅度降低单位出口总值能源消耗;实现资源、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或负增长,即资源、能源消耗总量逐步递减;大幅度降低资源性大宗商品出口数量,停止出口稀缺性矿产品,这个目标在国际上属于贸易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端目标,具有超前性和绩优性。实施资源节约型出口战略的措施是:第一,以企业出口产品为突破口,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用循环经济理念建构资源节约型出口体系。第三,坚持节约出口与广开资源替代渠道相结合。第四,进一步强化矿产资源出口管理。第五,实行征收节约资源、能源与环境保护税费相统一的促进政策。第六,以国际合作推进周边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促进我国外贸与资源、能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实施节约型出口战略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我国外贸出口新跨越的重要选择,是“十一五”时期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待续)
关键词:专利壁垒,知识产权,现状,对策
一、我国对外贸易遭遇专利壁垒的原因及现状
(一)专利壁垒的含义
专利壁垒也就是专利障碍,是指一国企业(通常指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减少竞争,依靠其科技优势,通过专利或设置专利陷阱来阻碍另一国商品进入市场的一种贸易壁垒形式。
(二)造成专利壁垒的内外部原因
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面临专利壁垒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外部客观因素也有企业自身的内部原因。科技论文。
1、从外部原因来看,随着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各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面对欧美国家和中国的贸易逆差不断加大,国外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常常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名,利用专利设置壁垒,限制我国产品进口。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对我们提起专利诉讼的公司的主要目的不是专利维权,而是把专利诉讼作为商业竞争的工具,把性价比高的中国产品赶出本国市场。
2、从企业自身原因来看,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旧很大。很多企业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对外依存度很高。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目前我国三分之二的大中型企业没有科研开发机构,四分之三的企业没有科研开发活动,完全依靠照抄别人的产品。而在发达国家,大中型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有的甚至高达10%以上。此外,我国国内的有关法律、政策还正处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不了解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导致侵权事件发生的原因。
(三)我国面临专利壁垒现状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提交了7946项申请,增长29.7%,位居世界第五。中国在专利申请数量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表明中国已经明显意识到创新是摆脱危机的一个办法。近十年来,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迅速增长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专利壁垒问题。不但在机动车、彩电、电池、数码产品、DVD整机及芯片、MP3芯片、化工材料、医药、食品、文具等行业等我们都遇到专利壁垒问题,农产品领域也面临同样问题。日本2003年7月8日起实施的《种苗修正法》规定:未经缴纳专利费,擅自利用日本植物种源生产或改良农产品的,个人侵权者会被处以300万日元以下的罚金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法人企业侵权时,可最高处以1亿日元的罚金。。我国许多出口的农产品的种苗是从日本引进或由日本品种改良而来,《种苗修正法》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又比如由于以数字电视为核心的高端电视产品迅速普及,我国彩电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我国彩电制造业一直以来主要依赖技术引进,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国外企业垄断着数字电视的大量基础性核心专利技术,随着彩电出口的加大,面临的专利纠纷问题也纷沓而至,专利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彩电出口的巨大障碍。近几年有多家国外专利权人,如加拿大Tri-Vision、索尼、汤姆逊、美国Guardian等向我国彩电企业提出专利主张,要求我国彩电出口商支付专利使用费,合计的专利费用已达10美元/台之多,严重制约了我国彩电业的发展。
二、我国对外贸易贸遭遇专利壁垒的对策
我国主要出口市场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面对发达国家的专利壁垒,我们应当积极应对,正视与其他国家存在的技术差距,将外贸产业结构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方向转型,并同时利用专利制度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建议可以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来应对专利壁垒:
(一)从企业层面来应对
1、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出口产品结构
我国企业受制于国外专利壁垒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在国际市场上不受制于人,就必须建立起以企业为中心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速知识产业化,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提升出口产品结构。现在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靠廉价劳动力、卖原材料、为外国品牌加工,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必定会受制于人。
2、企业应树立新的营销理念,规避包括专利壁垒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为了能够规避包括专利壁垒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外贸企业应制定国际化经营策略。如今,区域化集团贸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各种贸易壁垒相对较少。因此,我国的企业应该树立新的营销理念,在国外建立企业的分支机构,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同时外贸企业应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不但与美、欧盟等发达国家继续保持贸易往来,还要积极开拓东南亚、东欧、拉美及中东等新市场,以规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包括专利壁垒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3、积极应对其他国家的专利诉讼,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我国许多企业在遭受国外提出的专利起诉时,无需示弱,而应当与行业协会联合起来,积极应诉。在应对国外企业的起诉时,不仅要查明所要求的赔偿是否合理,还要了解他们的专利是否存在及有效。由于我国企业不了解情况而被国外企业欺骗的情况时有发生。企业要注重保护自身利益,要在产品设计阶段就避免出现侵权的可能,要尽量自我创新,即便做不到完全创新,也要做出明显的改进,对自己的创新还要及时申请专利。另外我国企业可以与外国公司开展专利交叉许可,互相允许对方在约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实施自己的专利。专利交叉许可可以确保企业在最近几年的成长中不会因为知识产权问题而被诉讼,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从政府层面来应对
1、建立健全企业保护机制,运用法律手段应对专利壁垒
政府应建立健全使国内企业能及时反映在出口时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的机制,以便尽快在必要的时候启用WTO争议解决程序。面对国外专利壁垒,应尽快建立和健全同国际贸易相关的立法,发展与之相配套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对国外的专利壁垒,学会运用作为WTO成员的权利,联合相关利益方,以谈判与磋商的方式降低影响,保护我国企业利益。。
2、构建防御专利壁垒的政府机构
政府应建立专门的机构来防御来自国外的专利壁垒及其他技术性贸易壁垒。在这个机构当中,要建立专门的包括专利壁垒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咨询和服务部门。这个部门主要负责收集、研究国外特别是我国的重要外贸出口国可能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通过各种方式定期收集、整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动态给国内企业,使企业了解技术性贸易壁垒,了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和应对策略;接受国内企业的咨询,改变目前信息渠道不畅通的局面。
3、加大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
当前形势下,政府应当选派一批高学历的企业研发人员到欧、美等国学习知识产权法,并考取相应的律师资格以培养出熟悉WTO规则,特别是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了解专利技术的竞争和发展态势,精通外语的涉外诉讼人才,为我国应对专利壁垒提供人才储备。另外要鼓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骨干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起草行业标准,支持它们应对各种专利壁垒。科技论文。
我国在对外贸易中遭遇专利壁垒主要是由于欧美国家为保护自己企业设置贸易壁垒,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缺乏核心技术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的。积极应对我国对外贸易中遭遇的专利壁垒,要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去着手。科技论文。只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长期发展战略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鲍晓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南北差异” [J].世界经济研究,2005(10):62-68.
[2]于文静.我国企业应对专利壁垒对策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4):18-19.
[3]李琳.从美国ATSC标准再论“专利壁垒” [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7):54-55.
[4]田彦.谈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专利壁垒障碍[J].商业时代,2007(2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