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言文字范文

文言文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言文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言文字

第1篇:文言文字范文

关键词: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 汉字特点 教学方法

初中的文言文篇目在数量上占教材总篇目近三分之一,因为,只有学生背诵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只有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加强文言文的诵读,才能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文言文的自身特点,文字材料久远,古今意义差别很大;课文内容脱离时代,学生不易产生兴趣。加之教学方法生硬:片面的解释生字词,疏通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结果,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教学往往事倍功半。因此,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首先要求教师明确目标,分清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重点难点,安排教学内容

文言文教学内容广博:语言形式上有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等;思想内容上有文章的思想感情、作品主旨和文化意味等等;写作技巧上有修辞、句式及布局谋篇等等。因此,明确重难点尤为重要。’

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十年春,齐师伐我”。一个“伐”字是理解句子的关键,伐,从人从戈,义为征伐,然而征伐有别:“征”是褒义词,常用于上攻下、有道伐无道;“伐”是中性词,多用于诸侯或平级之间的公开宣战,一般师出有名,进军时要有钟鼓,后文中有“公将鼓之”、‘:一鼓作气”、“齐人三鼓”就是明证。

二、根据汉字特点,落实教学内容

汉字由形、音、义三者构成,从文字体系看,属于表义文字,即,字形同其意义直接关联。所以,掌握常用文言词汇的词义就要充分利用汉字的形体,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从根本解决汉字古义问题,同时,由于是从理据上明了汉字意义的来源,所以掌握得更为牢固持久。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利用字形,理解本义。文献越是久远,其文字的本义使用就越频繁,而本义常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而利用字形进行意义分析,往往能化繁为简,事半功倍。如《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中的“得兼”,学生很容易记成“兼得”。究其原因,一是断句不当,二是不理解“兼”的含义。

第二,比较部首,明辨词义。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一句中,“洌”容易被学生写作“冽”,课堂上,教师可进行比较,明确,三点水,是属水字部,意思与水相关,洌,《说文》“水清也。从水,列声。”这里形容美酒如水之清澈。

第三,比较字形,辨别近义词。如《左传·曹刿论战》一文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其中,视与望,近观为视,远眺为望。视,从见示声;望,繁体作望,上面是“臣”是眼睛,下面是“壬”,像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到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是远望。

第四,学汉字,明文化。汉字与汉文化可以相互论证,前贤做了大量这方面工作,可资借鉴。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一句,其中妻、妾地位迥异:妻,是男子明媒正取的正式配偶,但最初的婚姻却是强婚制,妻,篆书作,字形从女,从中(头发很长,表示成年),从又(古文手字),意为抓住一成年女子,而强婚又是发生在夜晚,所以,婚字从女从昏。(古文手字)妾,从辛,从女。辛甲骨文字形为古代刑刀,表示有罪,受刑,下面是“女”字,合而表示有罪的女子,本义是女奴,故《春秋传》有“女为人妾,妾不娉也。”

三、依据教学规律,深化巩固教学内容

词汇教学要遵循认知规律,“多种实验证明,学习有意义的词,已理解的词比学无意义的音节、假词和非词要容易得多,而且不易遗忘。意义记忆的作用大于机械记忆。”文言文词义具有理据性——汉字构形理据,多义词义项关系也有理据性。一词多义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记忆才是深入掌握一词多义的有效方法。

如,初中课文里“名”出现的义项有“命名”(名之者谁)、“名字”(则题名其上)、“说出”(不能名其一处)、“m名、著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显然,这些义项密切相关,名,从夕从口,《说文》“自命也”。本是在夜晚便于指称不同的人而起的名称,义即命名;有命名则出现名称、名字;名字是用来称呼的,故有“说出”之意;名字众所周知则是“著名”。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要达到《标准》,要以文字.特别是实词为核心,根据汉字形义关系、义项关系的理据性实施字词教学;通过诵读一定的文言文篇目,积累常用词,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

第2篇:文言文字范文

一、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难点分析

文言文的字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实词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四种用法。虚词不具有实在意思,只是起到勾连句意的作用。初中学生掌握不好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主要由于以下一些原因:

(一)一些古代汉语的字词意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能按现代人的常规思维来加以理解,给学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比如“贼”“盗”二字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刚好互换;又如“河”在古代特指黄河,现代则指所有河流;“子”在古代指子女,现代特指儿子,如此等等。

(二)古代汉语在现代缺乏植根的土壤。语言只有使用才能体现其价值,才能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古代汉语难以找到“用武之地”,人们对其并不重视。学生也只是因为要考试才学习文言文,所以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并不高,学习的热情和决心也不大。

(三)文言字词的教学活动比较枯燥乏味。一般老师在开展文言字词教学时,主要采用串讲法,直接讲出文言字词的意义或用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方法虽然最省时省事,但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学生掌握不好文言字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文言文与学生缺少关联,既与现今学生的日常生活缺乏关联,也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缺少关联。因此,研究如何把文言文字词教学与学生加以关联这个课题,探究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关联策略,对于促使初中生掌握好文言字词,进而学好文言文有着关键意义。

这里所说的关联策略,指促使学生的感官、思维与文言文字词知识紧密联系的方法策略。法国学者Dan Sperber和英国学者Deirdre 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中提出了“最佳关联”的概念。“最佳关联”指“受话者在理解话语时用尽可能小的处理努力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①。这一概念刚好可以用来解释我们所用的关联策略的意义:教师通过关联策略的运用,使学生能够通过最小的努力来获得对文言字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进而理解文言段篇的意义。

二、文言文词义教学关联策略举隅

(一)对字词意义的探究与字词的本源相关联

在文言文字词教学中,有些字词的解释不容易理解,或者容易搞混淆。究其原因,可能是时间过于久远,该字词的本义已经与现在我们常用的意义距离很远,甚至好像已经风马牛不相及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去探究该字词的本源,通过本源理解和牢记该字词的意思。

比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一箪食,一豆羹”容易解释成“一篮子食物,一锅豆煮的汤”。这是因为学生想当然地把“豆”理解成了现在生活中的“大豆”“黄豆”等植物果实了。这时老师可以跟学生讲讲甲骨文的“豆”字写法—— ,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豆”其实是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也就自然明白了这句话中的“豆”和前句的“箪”一样都是作量词的。

又比如文言词“即”解释为“靠近,接近”,“既”解释为“已经”。这两个词的意思就很让人费解了,而且学生还搞不清两个字的写法和用法。怎么区别呢?还是来看这两字的本源—— 、 。“即”与“既”的左半边是相同的,在甲骨文中都是“豆”,表示一个盛满了食物的器具。而“即”的右半边是一个跪向食物的人,表示人靠近食物,即将就食,所以该字表意为“靠近”。而“既”的右半边也是一个跪着的人,但他是反向而跪的,说明他已经吃饱了,所以该字表意为“已经”。这样,不必死记硬背,学生就能掌握两字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二)对字词意义用法的探究与成语相关联

有很多实词或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影子仍出现在我们至今还常用的一些成语中。所以,我们可以把两者联系起来,实现互相映照、深入理解的目的。

比如《唐雎不辱使命》中“以头抢地”的“抢”字解释为“撞”,不好理解。我们把这个字与成语“呼天抢地”联系起来,就很容易理解了。再比如《陈涉世家》中“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戴”,如果与成语“惹人怜爱”相映照,就自然理解了“怜”字的含义。又如《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一句,“奇”“宾客”分别解释为“认为……奇怪”“把……当作宾客对待”,都是意动用法,学生一直理解不了。我们可以搬出具有同样特点的一些成语,如“不耻下问”“不远千里”“厚古薄今”等,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耻”“远”“厚”“薄”都是同样的用法。这样对照着理解,学生就会形成“意动用法”这样的用法概念,也就能够举一反三了。

这样的办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广泛适用。下面的例子中,老师在《陈太丘与友期》的教学中用表格的形式,把文言字词的教学与常用成语进行了很好的关联,使学生能够比较牢固地记住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对字词意义的探究与学生的身体或肢体语言相关联

在文言课文中,有一些是描写人物言行的字词语句。本来这样的字词意义应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因为文言文已经经过了几千年,有些字词的意义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已经消失了,所以学生在读到这些字词句时还是感到一头雾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尝试把这些字词与学生的身体或肢体语言相关联,以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比如在《核舟记》一文中:“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其中的“比”该如何理解呢?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让两位学生扮演黄庭坚和苏轼,让他们来模拟这两个人坐在船上的情状。通过模拟,学生就会发现,这个“比”与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比较”之意无论如何也搭不上边,只能解释为“靠近”。再如此文中另一句“矫首昂视”,“矫”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解释为“矫正”,在这句话中,只要让学生学着做一下“昂视”的动作,那么学生必然就会把“矫”解释为“抬起”。

这种关联可小可大。说“小”是指在课堂中让学生针对某个或某些字词句的理解来进行模拟,从而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说“大”则可以开展课本剧的改编和表演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准确深入地理解文言字词句的意思,而且还能通过表演感受到文中人物的性情,把握住文章的主旨。笔者就曾指导学生对一些叙事性的诗文(如《石壕吏》《曹刿论战》《愚公移山》等)进行改编和表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对字词意义的探究与生活相关联

学生之所以觉得文言文不好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文言文与他们的生活距离太远,觉得文言字词的意义有很多与他们的生活中的常用意义没什么关系,所以有人戏称文言文为“第二外语”。如果我们注意把文言文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关联起来,把文言字词的意义与我们的日常用语关联起来,那么就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一些文言字词的意义。

比如《夸父逐日》中“欲得饮,北饮大泽”一句。第二个“饮”做动词,解释为“喝”,这个大家都懂。但是第一个“饮”解释为名词“喝的水”,有些学生就不理解。我们就可以把学生熟知的“冷饮”“冰饮”引入课堂,学生自然把这两个词解释为“冷的饮料”“冰镇的饮料”,也就自然明白这里的“饮”字是个名词。依此类推,就能理解“欲得饮”的“饮”是作名词理解的。再如《曹刿论战》中“故克之”的“克”,我们可以联系感冒药“快克”,那么学生就自然理解了“克”字的意思是“战胜”。

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下面一些例子:

(五)对字词意义用法的探究与已学字词知识相关联

有些实词是一词多义的,而许多虚词的用法也是变化多端的。要想靠死记硬背来记住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肯定是费神劳力却又效果不佳的。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横向联系,通过比较来了解字词意义和用法的多样性和关联性。

比如文言实词“许”,其意义是多样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初中文言文课文中所有包含这个字的句子都找出来比较一下:①高可二黍许(《核舟记》);②曳屋许许声(《口技》);③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④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⑤时人莫之许(《隆中对》);⑥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⑦杂然相许(《愚公移山》)。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许”的用法归为四类:一是表示估计数目,可解释为“上下、左右”,如例①和④;二是拟声词,为例②;三是解释为“处所、地方”,如例③;四是作动词,解释为“同意、答应、赞同”等,如例⑤和⑥⑦。这样的比较联系在学习文言虚词时也是很有必要的。

其实,学习文言字词知识,采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手段。尤其到了初三的中考复习时,教师就会把三年学到的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比较、归类,形成知识系统,最终列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常用虚词用法表,来帮助学生搞清楚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六)对字词意义用法的探究与课文人物形象或作者相关联

有些文言字词的意义可以有多个说法,所以有些学生就会认为只要随便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义项即可。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把字词的意义与人物形象的特征或者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相关联,那么我们就可以选出更为切合文意的义项,这样的选择也就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感受主旨。

比如文言词语“鄙”,其义项有二:目光短浅;见识短浅。这两个解释乍看之下好像区别不大,但如果进入到语境之中,那就可能区别很大了。在《出师表》和《曹刿论战》分别有两个含“鄙”的句子: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我们联系两句所论述的对象——臣(即作者诸葛亮)、肉食者(文中指鲁庄公)。联系前句是诸葛亮在自述出山经历,为的是突出先帝刘备礼贤下士的特点,显然是自谦之词;后句是指责当权者的缺点,即后文中鲁庄公把打仗胜利的希望寄托于近臣和神灵。这样联系之后,我们就比较能肯定,前句中“鄙”字解释为“见识短浅”比较恰当,而后句中的“鄙”则应该解释为“目光短浅”。

(七)对字词意义的探究与其他文本相关联

有些字词表面看来意义比较简单,很容易翻译。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直白地翻译一下,学生或许能够明白其意义,但对于整篇文章的解读可能帮助不大。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其背后隐藏的故事和意义,那么不仅能使学生明白这字词的意思,还能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对于理解文章主旨也会有所助益。

比如《孙权劝学》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句中的“论议”二字,解释一下很简单,就是“议论、谈论”。但是如果就这样解释一下,学生难免会有这样的疑惑:他们究竟“论议”了些什么,让鲁肃如此“大惊”呢?这时老师可将《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所记的“论议”之事交代给学生,学生就自然理解了鲁肃态度变化如此之大的原因,而且也对孙权善劝的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八)对字词意义的探究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关联

在解释文言字词的意义时,有些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出现了偏离,学生一下子难以准确解释其意义。在这时老师可以找与之相关的艺术形式来进行关联,比如音乐、美术等,以帮助学生正确解释字词含义,正确深入理解文意。

在这里,我要特别介绍把对文意的理解与绘画这种艺术形式相关联的做法。有两位老师,分别教学《童趣》和《狼》这两篇课文,都用到了绘画,但用法各不相同。在教学《童趣》时,老师先是要求学生研究课文插图,要求学生找到与插图相应的课文语句,然后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课文中的语句,学习插图画法口头构思画面内容,用这样的办法来促使学生正确解释文言字词,深入理解课文语句。在教学《狼》时,老师绘制了两幅“杀狼图”,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句来给这两幅图挑错,通过挑错的活动使学生理解了文中的重要字词。这两种方法异曲同工,都是把相对抽象的文字与直观的画面关联起来,从而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正确理解字词意义,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的作用。

三、文言文字词教学中关联策略运用的要点

(一)激发好奇心

之所以运用关联策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文言文兴趣不大,甚至有些许鄙弃。要想改变学生这种不正确的态度,那么就要想一些办法让学生转变对文言文的固有看法。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他们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在运用关联策略时,要注意想办法让学生在学习文言字词时产生并保持兴趣,以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注意力保持得更持久,学习的效率变得更高。

上文中提到的几种关联策略都是很有实效的,比如在解字释词时展示该字词的源起和变化,学生看到汉字由甲骨文的图形特征慢慢转变成现在的符号特征,趣味盎然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字词的含义;又如教师把字词意思与绘画相关联,或要求按句意画图,或要求给配图挑错,学生既学习了字词知识,又发挥了观察、想象能力,可以很好地激发其兴趣。

(二)选用适当策略

这里所说的选用,就是选用不同的关联策略学习不同的字词知识。大致来说,对实词的解释比较适合使用那些与肢体、生活、相关艺术等联系密切的关联策略,而对虚词的解释则比较适合用与已学知识相关联的策略。

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各种关联策略应该是各有针对的字词的。比如一些字词要通过汉字本源——象形字才能够理解其意思,那么这些字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该字的古义与今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此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不见了。比如上文中的“豆”字,现在已经不再表示“盛食物的器具”这一含义了。因此,语文老师应该细细研究文言字词的类别及特征,以选用适用的关联策略来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

(三)解决学习难点

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他们去自己想办法解释文中的字词意义,只有在学生确实遇到了困难时,教师才运用一定的关联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渡过难关,以便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活动环节。

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预见性和灵活性。在备课时应表现出预见性,预先了解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比较难解决的困难,而针对这些困难,可以运用哪些关联策略加以解决。有了这样的考虑,教师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准备,这样就不至于在授课环节中出现措手不及、手忙脚乱的情况,或者一遇到困难教师就“一言堂”加以解决,而使得学生得不到锻炼。在有了充分的准备以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表现出灵活性的特点。因为备课的内容毕竟只是预设,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有时教师以为是一个难点,而在课堂中学生却靠自己的学习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教师就只好舍弃之前的预设;而有时也会出现教师认为并不困难的知识,学生却面面相觑、束手无策,那么此时教师就要急中生智,运用合适的关联策略引导学生解决疑难。

————————

注释:

第3篇:文言文字范文

>> 文言文学习方法初探 交互式白板助力 点亮文言文学习 中职学生文言文学习动机培养初探 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初探 浅谈文言文学习 谈文言文学习 浅谈文言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学习方法探究 浅谈高职文言文学习 文言文学习指津 初中文言文学习 浅谈语文文言文学习 中学文言文学习浅谈 高中文言文学习策略 文言文学习,做到三“注意” 打造文言文学习好课堂 文言文学习方法 初中文言文学习浅析 文言文学习方法谈 初中文言文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自育式文言文学习初探 自育式文言文学习初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华迎春")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自育式”文言文学习即以学生自我内驱力为核心,自觉主动学习文言文,在优美生动情意深远的古代文学中自我教育。如何引领学生从外在逼迫式的死记硬背学习文言文到自觉主动式的想学、乐学、会学?本文通过学生“自育式”学习文言文策略的研究,从“读”、“问”、“品”、“积累”四个方面来简述。 关键词:自育式;朗读;提问;品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349-01

一、文言文学习的现状

“自育式”文言文学习即以学生自我内驱力为核心,自觉主动学习文言文,在优美生动情意深远的古代文学中自我教育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学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又要学古文啦”,“烦死了,又要背默了”。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啊!为什么学生对语言的精华、文学的经典的文言文毫无兴趣如此反感呢?不妨回过头来反思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前预习熟读了解相关背景借助工具书自行翻译;课上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奋笔疾书,书本上密密麻麻;课下整理,黑一行,红一行,中间还要加上重点字词;作业上交,老师再逐句批改;翻译完了就背诵、默写,须人人过关方可结束。诚然这种教学模式让我们的文言文学得很扎实,但在反反复复“这个词是什么用法,那是个什么句式,该怎么翻译……”的讲解中,老师硬将美文活生生地肢解成了七零八碎的知识点,文言文的魅力荡然无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也随风而逝。

二、“自育式”文言文学习的五大模块

1、“读”是“自育式”文言文学习前提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我们可以从背诵简单的古诗文入手,由易到难,逐渐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慢慢积累,培养语言感知、顿悟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读得准确,一是字音读准确,二是读清句读。其次,要读得细腻,读出美感。中国的语言文字是美的,文言文更是其精粹,教师要通过朗读发掘学生对美欣赏与喜爱潜意识。像《岳阳楼记》一文“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全文多四字句,读起来充满韵律美和节奏感。学生怎会不喜欢用自己清朗的声音传达美好?此外还可以通过竞争比赛来激发学生参与读的兴趣,如师生比读,小组赛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揣摩、体味,身临其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热望,又解决了文言文语言的学习问题,使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水到渠成。

2、“问”是“自育式”文言文学习基础

问题不仅是学习的开端,而且是教学活动的主线,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在引导学生“自育式”学习文言文时老师要预设学生乐于探究“贴”进学生有助于引起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思考和把握的主问题。如《与朱元思书》一文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朗读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富春江山水天下独绝令人神往,如果你有机会去旅游,你会选择重点游览山还是水?你会看到什么景色?结合文章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说一说。”这一问题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创造性地解读了文本。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们更要鼓励学生基于问题进行质疑。如学习《桃花源记》时学生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介绍刘子骥?这个问题顿时激起了学生讨论的兴致,最终明确,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不管是不守信用的人也好,品德高尚的人也好,都找不到桃花源,说明桃花源是现实世界中没有的,是作者虚构的。让学生在问题的情景里,不自觉不断追问课文的本真,理解文意,领会感情,达到“自育式”学习文言文的境界。

3、“品”是“自育式”文言文学习突破

有人说,中国的语言文字最美在文言。这种语言高度准确凝练概括,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所以我们教学文言文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意读懂课文有知识增加和积累,还要品味、揣摩、赏析文中优美的景色和浓郁的感情。例如《桃花源记》中作者借对桃花源美好生活图景的描绘“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比,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自育式”学习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引导学生学会用作品中的人物经历及精神来自我激励,鼓舞自己求真、向善、至美。如品味《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中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以贬谪之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达则兼济天下,穷亦忧民忧国的博襟和高尚人格!学习《陋室铭》、《爱莲说》中刘禹锡、周敦颐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

4、“积累”是“自育式”文言文学习的沉淀

第4篇:文言文字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自主阅读;自主学习

一、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文阅读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积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很重视这种作用,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课程目标・总目标)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80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7~9年级)

3.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施建议・评价建议)

二、对文言文自主阅读教学的尝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通常都采用教师分析讲解的方法,逐字逐句逐段地串讲,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根本不懂得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的知识。我们知道,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只有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习惯和教会他们自主阅读的方法,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新出路。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不断尝试以自主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言文时,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1.范读创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言文感兴趣了,才能把它学好。《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形象,所以上课时,我不让学生看课文,而是先听我范读。在朗读过程中,我根据不同人物不时转换语言风格,表现友人时,生气、暴躁,表现元方时义正辞严,尤其在说道“非人哉”这句话时,学生已然笑了起来。全文读完,学生已经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通过我绘声绘色的朗读,作品中的文字信息被直接斥诸视觉、听觉,产生了直观的魅力,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2.授人以渔,理性认识

在前边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动用工具书,自己把文章翻译出来,有问题的把它圈画出来,讨论解决。与此同时,再次强调翻译原则:要重视于原文;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文字优美,简明、优美,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只有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才能拿着这把钥匙去开启文言文学习的天地。尤其这篇文章有多处人称的省略,需要学生适当补充,同时也了解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学生也圈画出了几处不容易理解的地方,但经过讨论后都得到了解决。

3.再塑场面,亲历其境

这篇文章的故事性还是挺强的,如果直接分析文章情节,归纳中心,学生大多会觉得索然无味、毫无激情,如果能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以戏剧表演的方式来学习课文,理解人物性格,不仅可以淡化古今差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愉悦。所以,我让两组学生进行了即兴表演,并在此基础上对文中的实词虚词再进行了点拨,学生很快就归纳出来友人和元方两人的特点。整个课堂紧张严肃又活泼热烈。

4.以古观今,古为今用

文言文教材中往往有许多熠熠生辉的前哲圣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对于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如何“以古观今,古为今用”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讲《陈太丘与友期》时,就有学生提出:最后友人已经和元方道歉了,为什么元方还要“入门不顾”?这也是失礼的。马上又有人说道:这并不失礼,因为是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是情有可原的。这时的课堂变成了一场辩论,是一场关于“礼”的辩论,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也得到了延伸。

5.拓展阅读,巩固延伸

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上的文言文,还要多读些课外文言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以引导,一方面要求学生阅读与课文同步的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延伸相关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增加了同样是选自《世说新语》的《王戎尝李》的故事,故事浅显,既锻炼了学生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有了信心和兴趣。

第5篇:文言文字范文

关键词:通假字;文言文;语文教学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其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这对教师有更高的文言文理解要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认识通假字,实现教学目标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即古已有之,今又造字。如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睹”和“”。通假字,指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要教好学生更好地了解通假字,教师就要在课后多总结引导,加强对通假字的学习,并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教学,积极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对通假字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更进一步认识中国历史的变化。

二、注重积累,培养学习通假字的习惯

通假字的学习,需要学生积极地学习。基于通假字的特点,通假字学习需要积累,特别是需要不断背通假字,对特殊的通假字要细品,并把通假字的意境及蕴含的意义体会深刻,不断积累通假字相关的知识,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对通假字的教学要分步进行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在文言文中,对通假字的教学,应该分步进行。首先,从文言文句中找出通假字;其次,弄清通假字通的是哪个字;再次,理解通假字的意思;最后,对通假字进行分析,与作者身份联系,并列举常见的通假字,要求学生记忆。教师不能只是讲一点,而要全面讲解,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四、“通”与“同”通的区别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它们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通”――表示通假字,是指“写错或印错的字”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同”――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

五、积极引导学多读文言文,发现通假字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学习能让学生不断成长。文言文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悠久文明和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对于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是一种文言文代号,把握通假字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要求,更是一种认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参考文献:

第6篇:文言文字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 六步 自主阅读 教学法

一、抄读

所谓“抄读”就是先把教材上的文字按照一定格式转抄到一个专用“文言文抄读笔记本”上。 取一本比较厚的横行抄写本,先把文章的标题和作者抄好,然后下面空行的第一行留空,待以后学习时补充注解用,接下来第二行就用来抄写原文,注意要把课文下面的注解抄在相应的字词后面,并用括号括起来,第三行留着待以后写译文用……如此依次往下进行。这样所有的行就被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三行。这里还要注意的是,抄写原文最好用蓝色笔,文下和后来补充的注解用红色笔,译文用黑色笔。这样,抄写的各部分色彩鲜明,易于识记。另外还要说明的是,最好在每页的右边留下一定的空白,用来写学习心得和笔记。

二、研读

这个环节初中阶段应该在课堂上进行。在研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读懂课文大意。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边看自己的抄读笔记边结合各种参考书、工具书在小组内学习交流,可以指定四位同学成立备课小组,在认真预习、摘抄出疑难点的基础上,通过找资料,翻阅工具书、互相讨论等形式充分交流。其他同学把预习中碰到的自己一时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按一定顺序(如字词、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写作特色等)依次向备课小组提问、质疑,由备课小组逐一回答。备课小组不能解答的问题,作好标记以待下一步解决。

三、解读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稍做准备后,由各备课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把自己小组的疑难问题让课代表逐一在黑板上板书以进行交流。在交流释疑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也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敢于“怀疑一切”,发表不同意见。

四、译读

翻译这一环节要由学生自己完成,不能由教师代替,要先给学生介绍“留、补、删、调、换”的文言文翻译方法和“猜译”的方法。具体做法是选学生上讲台对课文逐句进行直译,老师和其他学生边听边纠正,目的是检测和反馈。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该改变观念和思路,改变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传授学习方法的倾向,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丰富的情感观。要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时,能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突出那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五、评读

所谓评读就是在领悟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读,读出神韵。方法上应该灵活多样,不宜死板,一成不变。主要有以下这几种模式可以采用:1.“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通过操作实践、模拟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体会,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自主地建构知识,形成学科模型;2.讨论式:出示讨论题——定向学习教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辩论式:学习新教材——出现辩论题(或找出学生间的不同想法)——分组准备——两组辩论——辩后小结。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语言运用技巧,在讨论、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接受别人有益的观点。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掺入一个“悟”字,他们学到的东西才有可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

六、引读

引读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达到学以致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应引导学生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作者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随后,说出自已的心得、看法或疑问,作出独到的评价,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已的写作实践。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孙波.猜译与朗读处理[J].中学语文教学.2006(3).

第7篇:文言文字范文

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我按照“自主预习――合作释疑――鉴赏评价――练习巩固――拓展阅读”等步骤开展教学,构建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文言文“五步”教学模式。现以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为例,赘述具体做法如下:

一、自主预习──夯实学习基础

预习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卢元说:“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如果学生课前对课文一无所知,那么上课往往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解,很难主动地进行思考、提出问题,自学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将学生的预习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写批注和做学案。

首先,让学生采用卢元提出的“圈、点、画、评、摘”五字法进行自主预习,意在疏通文言字词和把握文章内容。学生写批注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特别要求学生把不懂的词句和有疑问的地方摘抄在小纸条上统一由课代表交给我,以便个别答疑或在课堂上作为共同现象重点突破。

其次,学生完成教师编制的自学学案。学案既是学习目标的导引,也是后续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学案设计坚持“文”“言”并重的原则,通过目标导引、课文导读和问题导学让学生基本扫清字词障碍,解决“言”的内容,让学生初步理清文章思路,解决“文”的内容。学案包括文言积累、内容理解和思考导读三部分,既注重语言训练,也注重思维训练。在思考导读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在这些事中又有着怎样的矛盾冲突?

⑵请用几个词语概括蔺相如的形象特征,并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预习可以让学生或多或少体会到自己读懂文言文的快乐,避免教师串讲模式所导致的被动接受的枯燥和乏味。预习是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形成一丝不苟的习惯、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的有力措施。

二、合作释疑──实现交流分享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生要“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的要求。教学文言文时,教师要创建“学习共同体”,发挥同伴互助作用,用合作学习取代教师讲授。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学案中的内容,分享学习成果,并让学生将通过交流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进行讨论,再次合作学习。两次合作学习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自然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当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有效选择。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的最佳的方法就是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有效点拨,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生在翻译“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一句时遇到了困难。我便引入学生学过的“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和“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三句话让学生先翻译,再比较译文与原文语序的异同,进而概括这三个句子句式上的共同特点。这个活动后,学生的问题也自然迎刃而解了。

当然,学生的问题无法涵盖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相机提出自己依据学情预设的问题,组织学生采取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以完成教学目标。

合作释疑是一个相互批评指正的过程,也是一个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这一环节,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和学习主体。教师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相关资料的提供者以及必要内容的讲解者。

三、鉴赏评价──体会文言精妙

解决“言”的问题固然是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但学习课文谋篇布局的章法和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更该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在学生完成“言”的疏通后,我着手进行文本语言赏析和写作手法分析。

首先让学生完善自己在自主预习环节写的批注。要求学生对有所感的词句进行简评,对有内涵的句子进行分析,完成对文本的语言赏析。然后组织学生分享学习成果。要求在学生读自己的批注过程中,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与思考,并记下对自己有启发的批注。学生也可以针对同学的批注进行补充。通过不断的补充、争论与完善,学生的意见会渐趋一致。当然,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对此我采取的原则,让学生课后通过查找资料,完善或修正自己的意见。

通过试写批注和分享交流让学生认识了文言文语言特点,增强了他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当然,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是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

让学生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精妙,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的内涵的理解,也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定的裨益。在这一环节我借助问题探讨的形式开展教学,师生探讨这两个问题:

⑴作者在写“渑池之会”时,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⑵文章用大量篇幅写蔺相如却简写廉颇,这种布局合理吗?请阐明理由。

通过思考和交流上述两个问题,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在人物形象塑造、文章构思技巧等方面的理解,也体会了文言文在“文章”和“文学”上的独特的魅力。

四、练习巩固──进行有效诊断

文言文教学要有必要的语言训练和思维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学生完成“思考与练习”是一种常见的训练方式。学生通过练习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三点:一要体现基础性,即面向全体学生,以考查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和初步运用为主;二要体现适度性,即数量要适度,限于学生单科学习时间有限必须少而精;三要体现针对性,针对学生的疑点设计练习,让学生能进行有效思考。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了如下的三个练习:

1.翻译下列句子,想一想要注意哪些问题。

⑴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⑵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⑶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⑷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仿照示例,编写一副对联概括课文故事情节,并对人物进行评论。

例:完璧归赵,辱秦臣,相如大智大勇;负荆请罪,护赵王,廉颇有胆有识。

3.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决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李晚芳《读史管见》)

这些练习侧重文言字词的理解、文本内容的把握和写作特色的分析,也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具有实效性、层次性和针对性。

教师要检查学生练习完成情况,并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转化。

五、拓展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文言文学习不能只关注课内学习,课内所学的文言文基础知识需要在课外阅读中进行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目前教材中的文言文总量偏少,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要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就必须注重课外阅读,让学生阅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只有实现了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并从语言积累和鉴赏评价两方面布置适量的主观练习题,以确保和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除了相关的语言积累题目外,我还在练习中设计了两道简答题:

⑴文章从哪些方面对世所称誉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予以否定?请分条概括。

⑵作者认为蔺相如能完璧归赵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怎么看待?

这两个题目不仅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意在培养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开展相关篇章的阅读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强化对课内文言文基本知识运用,巩固已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自读能力,也进行拓展延伸,深化学生的认识,课内文章和课外文章有机勾联。

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文言文“五步”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自主学习。该教学模式或许可以消弭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弊端,也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8篇:文言文字范文

一、不忘本义,学习用词之精准

词本义指文献中反映出来的造字时的字义,它是派生其他词义的根源。现代汉语中虽然有些词的义项由假借而来,但多数词的义项是由其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演变。根据研究,在2500个常用汉字中,约七成字可以通过构形分析来了解其字义,抓住了本义,一切引申义的学习就有了基础,学习诸项词义也就容易摸到门径。如,“万念俱灰”到底是什么意思?要能准确理解,灵活运用,关键是要理解“灰”字的本义。“灰”是个会意字。灰,死火余烬也。从火从又。又,手也。火既灭,可以执持。“灰”字是用手拿火来会意。火炽热,是无法用手直接去接触的。但火熄灭慢慢冷却了,就可以用手去拿。能用手去拿的“火”就没有热度,没有温度,就冷凉了。“万念俱灰”意味着没有一点热度与希望。“灰”字的这种含意,体现了我们先人造字的高度智慧。理解了“灰”这一本义,就能举一反三,深刻地理解,准确运用如“心如死灰、心灰意冷、灰心丧气、死灰复燃”等一类词语。把握了“灰”的本义,就容易理解其“颓废失望”的比喻义。容易理解、运用“灰色作品、灰色人生、灰溜溜”等词语。灰质轻,颗粒小,易飞扬,颜色黑白。认识了这些特点,也就容易理解、运用“不费吹灰之力”“灰飞烟灭”,对形容词“银灰、灰白、灰暗”,对方言词“灰不溜秋”也就容易理解与运用。可见,准确理解字义,尤其是字的本义,是透彻理解词语的基础,十分有利于学生对字义准确、深入而又融会贯通的把握,利于学生学习精确用词,是学习运用词语的根本。

二、注意“多义”,学习近义之活用

汉文字的表意性使得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十分普遍。如,同样说“睡觉的屋子”,可称房间、可称卧室,可称寝室等,同样一个“好像”,可以是“仿佛、犹如、宛如、如若、酷似”等,这就给汉语言文字的使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关注词义的多元性,灵活使用,能使表达气势如虹,文采斐然,撩人心扉,也能使表达娓娓道来,入情入境,使人心旷神怡。如,《猴王出世》,其中有这么一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文中“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字数相等,结构一致,尽用短语,使文章富有节奏,朗朗上口;“草木、涧泉、山花、树果”抓住典型穷尽了“吃”的各种食物;“狼虫、虎豹、獐鹿、猕猴”很具代表地囊括了相处的各路伙伴;文中“食、饮、采、觅”尽是“吃”之近义;“为伴、为群、为友、为亲”全是“友”的近义,一系列的近义活用,十分鲜活地表达了“吃”的自然与丰富,“友”的广泛与亲密,让人扼腕慨叹。依据汉语言文字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无疑对学生的表达提升大有裨益。

三、巧练妙导,学习修辞之实践

汉语言文字的表意特征,语音节奏,词义词性的深厚广博,形成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当然,有些修辞手法是各种语言共有的现象,而有些却是汉语言所特有的,尤其是在文言文、古诗词中所含有的修辞手法,更是具有汉语言的鲜明特色。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汉语言这一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次习作课《体验“失明”》,大意是让学生回家蒙上眼睛扮演盲人,体验盲人生活的种种不便,把体验过程和感受写下来。习作讲评课上,一位学生写道:“我趴在草地上,抚摸着柔软的小草,却看不见她的可爱;我闻到浓郁的花香,却看不见她们的娇艳。”应该说,这位学生文笔流畅,文字优美,写得挺不错。如果就因此点赞一番,也无不可。可一位教师具有敏锐的语言意识,在点赞的同时不失时机地点拨:你是用了两个句式相同,字数大体相当的句子,如果能再加上一句,那就是排比句了。接着列举了排比句:心灵――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继而恰到好处地讲了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然后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修改排比句,经过一番推敲琢磨,不少同学写出了类似这样的文句:我静趴在草地上,抚摸着柔软的小草,却看不见她那可爱的葱绿;我挪步在花园间,吮吸着沁人的花香,却看不见她那绽放的笑脸;我仰头望着天空,倾听着小鸟的欢叫,却看不见她们飞翔的身影。这就是因为教师胸中装着汉语言文字的修辞特点,敏锐地抓住讲评的契点,机智地进行诱导,所以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四、实质对比,学习构段之精巧

教学中,我们常常用置换词语、对比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准确用语、句式表达、层次的安排以及构段之奥秘等。可不少的教学硬生生地强塞进一个词语,硬生生地拉来一个句子或硬生生地改写一个段落,为比较而比较。有的被用来作陪衬的比较内容,或本身存在严重缺陷,或明显劣于原文,或与原文有一定的相似度、可比性,然为什么逊于原文,稀里糊涂没说清,未道明,反正学生已有思维定势与僵化认识:课文的肯定最好。这样的对比,没有依据汉语言特点,致使教学陷入了形式主义和费时低效的泥潭。依据汉语言文字特点,进行用词、造句、构段的比较,能让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学生的感悟与收获展现出一片崭新天地。如《秋天的雨》中有“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教学时,可这样进行――

1. 谁能给“五彩缤纷”找几个近义词?学生立刻找出: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五彩纷呈、色彩纷呈、万紫千红、姹紫嫣红、色彩绚丽……课文中为什么用“五彩缤纷”而不用“五颜六色”呢?

2. “五彩缤纷”这个词中哪些字意思不能准确理解?学生说:缤纷。教师让学生用“缤纷”搭配词语,学生说:落叶缤纷、落英缤纷。这时教师出示古汉字“缤纷”,引导观察这两个字的左半部分为“丝”与丝织品有关,字的右半部分为“宾”“分”,与字的读音有关。并明白“缤纷”指古时候“旗帜后面缀连的上彩色的飘带”。试想,那彩色的飘带风一吹就会飘拂游动,所以很具“动感”很具“变化”。

3. 请读课文,看看文中句子哪里写了“缤纷”之动感?学生恍然大悟,文中所有句子,所写的颜色均有变化之动感:黄黄的银杏叶“扇哪扇哪”,红红的枫叶“飘哇飘哇”,金黄的田野像海洋,海洋无时不在晃动,橙红色的果子“你挤我碰”,多彩的“频频点头”。

4. 一个“五彩缤纷”把秋雨给秋天带来的颜色变化这动态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整段话围绕着“五彩缤纷”这一颜色与变化的主线,构段别致精巧。而“五颜六色”却只有“颜色”而体现不了“变化”。

这样根据汉语言文字特点,进行实质性对比,学生对文字、文句、文段的理解感悟是入木三分的,从中感悟习得的构段表达之技巧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朗读吟诵,提升语感之敏锐

汉语言文字音节简短,铿锵流转,跌宕起伏,和谐悦耳,十分适合朗读。应当让学生读得忘我投入,入情入境,沉浸其中,从而感受汉语言的音韵之节律、张弛之起伏、意味之绵长,并耳濡目染,熏陶感染,增加积淀,形成语感。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涉及松潘草地的一段资料:“位于川西北草原,纵横300多公里,海拔3500多米。草地气候十分恶劣,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大片无规则的沼泽。沼泽上水草盘根错节,结成茫茫的草甸,让人分不清虚实。行军时,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语感能力强的人,能够“一目十行”迅速捕捉关键词:西北草原、纵横300多公里、海拔3500多米、气候恶劣、零度以下、风雪无常、茫茫沼泽、难辨虚实、稍有不慎、灭顶之灾。

同样,表达方式的选择,表达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只有充分阅读感受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文句的构建,才能让各种表达方式烂熟于心,了然于胸,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运用时,语感就像一根神笔,能迅速地形成意思,形成表达方式,能迅速地捕捉、比较选择合适语词,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迅速地形成思路清晰,表意贴切的独特语言。所谓“读书万卷,下笔有神”说的就是这个理,因为它体现了汉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

六、重视文言,提升表达之洗练

文言是汉语言文字的独特表达方式、特有现象。文言文的凝练传神,惜墨如金,以一当十是它特有的质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定文言文功底的人,很难说它具有深厚的汉语言理解与表达水准。文言文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了解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种文化积淀又可以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的内功。教学文言文时,除了完成一般的文言文任务外,要特别注意语言运用能力的练就。如,教学《杨氏之子》,在学生读懂课文后,可适当拓展培养表达能力。

1. 根据提示试着把白话文改写成文言文。

①你吃饭了吗?――汝饭否?

②希望能得到你的回复,万分感谢!――静候回音,不胜感激!

③足球比赛,我们学校获得了第一名,大家都非常高兴。――足球之赛,吾校荣居榜首,皆欢;足球赛,吾班冠,甚是欢。

2. 根据提示说说名言警句。

①君子应该成全他人的好事。――君子当成人之美。

②谦虚谨慎会获得好处,骄傲自满会带来损失。――谦受益,满招损。

③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 根据情境选择名言警句填空。

①在玩捉迷藏游戏中,“狡诈”的小明虽然躲藏得十分严密,但( ),最终难逃我的火眼金睛。

②( ),我们要记住这次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戒骄戒躁。

第9篇:文言文字范文

中国汉字形体美主要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剖析:象形美、意蕴美、结构美、艺术美。

首先,象形美。中国汉字最早起源于对自然的摹写,在自然万物的启迪下“依类象形”。在抽象线条的勾勒组合中展示出感性的生命形象,比如()马;

其次,意蕴美。中国汉字有着数千年的文化历史,集结了古人丰富的智慧和想象,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反映了古人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意识。在汉字教学中充分挖掘汉字意蕴之美有益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乐’字为例,繁体‘樂’,甲骨文直接就是丝弦之形,表示一种弦乐器。《说文解字》:“乐,五声八音总名。”本义当为乐器。引申也指音乐,音乐使人愉快,因此又读‘le’,寓意快乐。

第三,结构美。汉字讲究对称美、平衡美,比如:本、木,豹、虎等,汉字还讲究对立美、差异美和流动美,‘素’上半部分整齐、庄重,下半部分给人印象是多变、轻松,两部分从视觉形象上是对立的,还有‘美’,从整体上看左右对称,给人一种静态美,单看‘大’向两边延展,给人一种动态感,体现了汉字的对立美。汉字偏旁及笔画复杂多变,避免了汉字的平淡单一、呆板的感官刺激,实现了汉字在感觉上的灵活性和变化性。汉字的对称、平衡、对立、差异等特征促成了汉字结构上的流动性,通过不同笔画的组合产生千变万化的面貌,使汉字流转飞扬,体现了汉字形体的流动美。

最后,汉字书法还蕴藏着艺术美。汉朝以后人们开始追求汉字的形体美,进而出现了专门表现汉字书写形状和技能的文字作品,也就是书法作品。汉字书写分为:篆、隶、行、楷、草五大类,篆书遒劲有力,自然率真,隶书圆润简洁、结构规范,行书笔顺流畅、活泼灵巧,楷书力度内藏、刚劲外露、宽静肃穆,草书潇洒飘逸、一气呵成。

二、运用汉字形体美知识进行汉字教学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汉字形体美的认知,实现“以形说义”,通过对字形的分析,了解记录字的本义,实现汉字教学的目的。以汉字形体美开展汉字教学,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汉字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汉字形体美,用美的力量去唤醒学生汉字学习的欲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充满审美的课堂氛围,让汉字学习由负担变为享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通过分析汉字形体美,发掘汉字本义,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汉字的理解、记忆与应用。比如‘豆’,今天解释为豆类植物,豌豆、蚕豆等,在古代却并非此意。甲骨文中‘豆’字形状像一个盛食物的器具,《说文》解释:‘都,古食肉器也’。所以可了解‘豆’本义指高足食器,在学习文言文“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意思了。

3.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在汉字使用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因不了解汉字本义,运用而书写错误。

4.通过对汉字形体美及汉字本义的解读,可激发学生对汉字和汉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汉字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聚集了古人数千年的智慧与情感,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汉字教学,挖掘汉字形体所蕴含的美的因素,必然能激起学生对汉字和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实现我国国学文化的有效传承。

三、如何在汉字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汉字形体美辅助教学,提高汉字教学效率

上文已经详细讲述了汉字形体美教学对汉字教学的意义,接下来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概括并创新了如下教学方法:

1.通过讲解,并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再现汉字的审美意象。比如在讲述《关雎》“窈窕”一词时,可告知学生“窈”本字应为“夭”,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两袖低昂,轻舞的样子,比喻婀娜起舞,引申为姿态轻盈,文静美好。通过字的本义再现,必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提高学生汉字及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生动的作用,既能节约教师板书时间,还能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画面及影像中学习知识,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2.形义结合,探究汉字所蕴含的的文化之美。

首先,追溯同一字形所体现的不同文化信息。每个汉字的本义都依附于生动的、形象的、有理可说的字形,每个汉字的引申义也都源于其合乎逻辑的、有理能推的本义。因此,汉字教学一定得因形析义,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字的本义,同时还可帮助其了解词义系统。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字为例,《说文》解释为‘断丝也’,本义为截断。渡河不是逆行也不是顺行,而是穿过河流,垂直行驶,由此便可理解“而绝江河”中‘绝’的意义了。

其次,通过对汉字形体美的探析,发掘汉字形所蕴含的古人思想及古代风俗,拓宽学生知识范围。汉字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汉字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产生并运用的,其中必定包含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及社会风俗。在汉字教学中,通过发现并挖掘汉字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风情,使学生接受文化熏陶,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3.开设书法学习课程,创设书法艺术氛围。俗语讲:字能识人。练就一笔好的笔法,不仅陶冶学生情操,也能愉悦他人。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达,一些大学生尤其是一些在职人员,多用计算机打字,平时手写字的机会极少,培养学生书写兴趣,提高其书法水平,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很重要。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先从基本的笔画、结构和章法入手,掌握一定技艺后,接着再临帖、摹帖,学生在临摹优秀书法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与学生自身实践必定能发掘优秀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的艺术美。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课外活动、班会、节日等让学生设计黑板报,举办书法展览等活动,为学生创设书法艺术环境,帮助展示自身书法技艺,激发其积极学习训练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单利勤.汉字形体分析与识字教学[J].安徽文学,2010,(0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