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风险评估论文范文

健康风险评估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风险评估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风险评估论文

第1篇:健康风险评估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育活动风险;参赛风险;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列表排序法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2-0004-03

Abstract: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risk in exercise and sport, and reviews summarily the advance in risk of exercise and sport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Finally, the advice and opinions on the risk research of exercise and sport in China in the future are given.

Key words: risk in exercise and sport; competition risk;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assessment; taxis method

1 关注体育活动风险

我国体育风险研究刚刚起步,没有多少可供借鉴的文献资料,开展这方面的创新研究难度很大,需要勇气和毅力,更需要环境、氛围和条件。我认为,鼓励创新,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落实到行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自由,需要更多鼓励与支持。如果在研究初始阶段“鸡蛋里挑骨头”的话,很多有创意的研究就会被“扼杀”于萌芽之中。

这几年,国内体育活动风险研究逐步增多,这是好事,说明大家已经对此有所认识,并开始重视,我们也一直坚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我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已经有多人完成体育活动风险方面的硕士论文,同时,博士研究生也参与了该领域的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与其它社会活动相比,体育活动风险问题是比较突出的。研究体育风险不是赶时髦,更不是换个新名词,而是体育实践的呼唤和需要,也是一种学者社会责任的体现。

2 体育活动风险理论与方法

在研究运动员参赛风险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参赛风险,而要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来,需要先知道什么是风险。尽管对于“风险”概念的解释有不同的说法,但共同的一点是指不好的或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按照逻辑学上的概念界定的“属加种差”方法,所谓的参赛风险是指运动员参加体育竞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好或不利的事件。[1]

以往研究经常讲比赛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但基本停留在实践的层面上,而这类问题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归属。把这样的问题用参赛风险一词来表述,实际上是从风险的视角来审视运动员在比赛中可能遇到的不利事件。这应该说是找到了一个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风险管理工作着眼于未来,是将来时,是“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借鉴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技术,有助于系统、深入地研究比赛中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及出现的问题,这在以往的同类研究中是没有的。实际上,不管研究什么风险问题,都离不开风险管理的三大环节或步骤,也正是这三大环节或步骤让我们在纷繁复杂、不确定的环境中,提早发现可能的损害或损失,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我不敢谈什么研究创新,但起码在这个问题上,我率先提出了“参赛风险”,也尝试着建构了运动员参赛风险管理体系。虽然这样的研究本身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起码勇敢地迈出了“一小步”,同时希望看到这一开创性的研究能使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迈出“一大步”。

在研究运动员参赛风险之前,国内体育活动风险研究大多集中在赛事风险与运动员伤害风险上。2003年,由于“非典”问题,原计划在我国举办的女足世界杯改在美国,让国人首次领略了赛事风险。近年来一些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前和比赛中发生的伤残事件以及学校体育活动中发生的学生猝死事件,使得这样的问题倍受人们关注。

实际上,体育活动风险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体育锻炼中到处都存在各种风险。最近几年,大中小学校里发生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伤和死亡的事件,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此外,在健身房和其它体育活动场所也不时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不幸事件。其实,此类事件决非现在才有,而是一直存在。过去经常听到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口号是:健康第一。我倒是觉得,如果非要找到第一的话,应该是“安全第一”,没有安全作保障,也就无所谓健康。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中小学体育活动风险问题的研究以及老年人体育锻炼风险的研究,[2-4]正在进行大学体育活动风险问题的深入探讨,同时也即将完成学校体育竞赛风险研究。另外,体育旅游风险的研究也在进行中。当然,运动员参赛风险问题还在继续深入研究中,重点放在运动员参赛心理风险上。下一步我们要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借鉴国外风险认知研究方法[5],力争在体育风险认知(The Perception of Risk in Sport)方面取得一些研究进展。

目前,在体育活动风险研究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体育活动风险分类的问题。尽管风险有各种分类方法,但是不等同于体育活动风险就有了合适的分类标准与办法。具体到不同的体育活动风险研究,必须首先面对和解决风险分类的问题,然后才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的问题。

3 体育活动风险研究的方法问题

风险是指未来发生不好事件的概率。它指向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不是过去和现在。我们可以基于过去发生和现在出现的事件,对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做一个基本判断,但这种判断的结果只能是一种概率事件,即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风险管理上有一句名言:只要它可能发生,它就一定会发生。今天不发生,迟早有一天会发生。这也正是为什么要进行风险管理研究与应用的意义所在。

现在有的城市天气预报开始采用概率预报,不再像过去那样提前告诉你明天下雨还是下雪,而是把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多少告诉你,充分考虑到“天有不测风云”。体育活动风险研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无法预测明天或今后的体育活动中一定会发生什么,但是可以根据以往的历史资料和目前的数据分析指出未来体育活动中可能或很有可能发生什么、这些风险发生的程度及危害性等。

在体育活动风险研究中最重要的是体育活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方法。尽管许多风险管理著述中都介绍了一些方法,但具体到体育活动的风险研究与应用上能使用的方法还很有限。因此,有必要在借鉴学习基础上,开发体育活动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的专用工具。

在运动员参赛风险研究中,首先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前提下,构建运动员参赛风险源,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出《运动员参赛风险识别表》,用于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识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编制《运动员参赛风险识别表》过程中,对以往资料上记载、教练员和运动员口述以及其它研究报告的资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整理归纳,尽可能囊括运动员在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虽然也知道要囊括运动员参赛的所有风险是不可能的,但是必须要有这样的想法,并竭尽全力去完善。可以说,运动员参赛风险识别的工作量很大,仅历年的《新体育》杂志和《中国体育报》就翻阅了两遍,加上大量体育相关文献的收集和阅读,真是费时费力。最初提出的参赛风险条目上千,后经过反复归纳删减才保留到现在的236条。

在运动员参赛风险研究中,最困难的是如何进行运动员参赛风险评估,一开始计划采用层次分析法,但是在预试中发现实测难度大,且效果不理想。后来,提出采用帕累托分析,就是先让教练员回答运动员参赛可能会遇到哪些风险这样的开放式问题,然后计算项目的频数和累计百分比,最后找出主要参赛风险。后来的调查数据统计表明,这种评估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科学研究本身也有风险,决不是“旱涝保收”。考虑到调查对象是国家队教练员,一旦调查失败的话,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于是,必须想办法寻找一种更加简洁、实用的参赛风险评估的方法。时间过得真快,半年过去了,调查工作还有半个月就要全面开始了,但我的另一种方法还是没有找到。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更加偶然的机会,刚从网上订购的一本风险管理的著作启发了我。这本书提到“列表排序法”[6]正是我这么长时间一直在寻找的评估方法,令我激动不已。于是,我忘记了吃饭和睡觉(现在想来简直就是废寝忘食)根据这种方法的思路,编制《运动员参赛风险评估表》,当全部编制完成的时候,离外出测试仅余一天的时间。带着打印好的调查表,我踏上了飞往南方某地的航班。这个时候,更深刻感受到什么是“车要山前必有路”,同时又不免暗自庆幸。

我们近年来的一些体育活动风险研究大多采用了我上面提到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方法,所不同的是根据研究的内容差异重新设计编制各自的风险识别表和风险评估表,效果都还是不错的。

当然,体育活动风险研究还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前面提到的“层次分析”法之所以最后没有采用,不是方法本身的问题,主要还是考虑到方法的可操作性问题,至少在我研究的这个问题上,它不是最佳的方法。因此,就体育风险研究和应用的方法而言,可供选择的方法和手段很多,适合你所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4 体育活动风险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本体育活动风险管理方面的教材,也没有哪个院校开设“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的课程,这方面的学术专著也只有我在2005年出版的那本博士学位论文。令人可喜的是,近5年来在体育活动风险管理方面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在逐步增多,特别是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风险问题开展的研究“独领”,也开始出现国家资助的体育活动风险方面的课题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领域研究论文的质量还有待提高,特别需要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而不是仅仅是停留在简单方法的介绍或大谈意义重要上。鉴于一些研究者自身对风险认识的局限,有些研究在概念界定、分类和研究方法上还存在不少常识性问题。

国外体育活动风险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是美国Herb Appenzeller主编的《体育风险管理:问题与策略》。最新版本是2005年出版的第2版。这本书收录了近40位作者的43篇论文。这些论文被分成6个部分,包括导论、侵害责任问题、医疗问题、项目和设施管理问题、风险管理关注的事以及风险管理发展趋势等。[7]

另外,美国John O.Spengler等(2006)撰写了《体育与娱乐风险管理》一书。全书共分11章,包括下决心管理风险、医疗紧急行动计划、保护儿童、体育与娱乐中运动热症、照明安全、血液病原体、心脏骤停与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药物检查、装备、前提、指导与监管、运动场安全以及水上运动安全等。[8]

还有一本书是英国John Severs等(2003)撰写的《小学体育安全与风险》(教师手册)。这本书从以下12个方面来阐述:教师与法律、教师与儿童、教师、设备与环境、风险管理原则、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策略的设计、体操与舞蹈、小器材练习、游戏、追逐活动和接力、竞技、户外和冒险活动、包括游泳和跳水的水上活动等。[9]

在以上3本这方面的学术著作中,大多是突出实际应用部分,理论探讨的内容相对较少。实际上,风险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就是要帮助人们解决在生产和生活等实践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因此,关注与处理体育活动中的具体问题是体育活动风险学科的重要任务,也是这一学科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动力之所在。

国情的不同使得在体育活动风险研究和应用上也会有很多差异。风险,作为一个新概念,在我国需要有一个接纳、认同的过程。体育风险也不例外。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在2002年12月的博士论文开题以及2004年5月博士论文答辩期间,经常遇到那种对待参赛风险“不屑一顾”的态度,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在2007年,有关部门为此专门召开了奥运选手参赛风险的研讨会。我也被邀请参加国家课题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实际上,有关北京奥运会风险管理的论坛早在几年前就举行了。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们面对的问题还是那个老问题,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体育活动风险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也可以认为是新兴的学科,其研究的视角变化了,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先进了。

2005年11月14日发生在山西沁源的学生在公路跑操出现的特大交通事故震惊全国。我们在随后的实地走访中,更加感到加强体育活动风险(特别是学校体育活动风险)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0]

长期以来,在体育活动的宣传上,一直突出“体育活动有益无害论”,很少,甚至没有告诉参与者可能出现的风险。在出现重大伤亡事件时,又归结为个别现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采取有效对策,而这种个别现象对于出事的个体来讲就是百分之百。这种不符合辩证法的说法与做法流行了很多年。体育活动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体育锻炼不当,不仅会发生各种伤害事故,而且还会导致死亡。近年来,这方面发生的伤亡事件已经不少了。[11]

因此,作为学校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有告知的义务和责任,应该把体育活动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前告知参与者。告知的方式有很多,国外常见的形式是书面协议。如果大家签了这个协议,就说明组织者尽到了告知责任,而参与者也愿意接受这种风险。当然,学校或体育活动组织者还要在场地设施和服务方面给予参与体育活动者充足的安全保障,而参与者也应该加强自我保护,避免和减少不利事件的发生。有人担心,如果提前告知体育活动风险的话,就没有人敢来上体育课了,把大家都吓跑了。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从国外的情况看,登山运动是所有项目中死亡率最高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勇往直前”地去选择登山运动。[12]

目前,需要加强体育活动风险的理论研究,开展体育活动风险教育,体育行业要制订体育风险管理的行动计划,编制出具体、可操作的工作手册,而不是上级发一个通知文件,然后下面开会传达。从体育实践上讲,体育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在先,然后才是如何防范体育活动风险等操作层面的问题。

展望今后我国体育活动风险研究,还有很多的理论问题亟待解决,如运动项目的风险识别与评估、不同体育教学与健身活动内容的风险分析、不同人群参与体育活动风险管理以及建立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的常效机制等。

虽然体育活动风险研究在中国刚刚起步,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体育实践的需要,但是发展前景看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不仅要有自己的体育风险理论,出版体育活动风险方面的教材和开设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的课程,更希望看到的是,中国体育活动风险研究能在理论和实践上“顶天立地”,更好地为中国的体育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石岩.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 高进.太原市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李瑛.太原市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风险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 王苗.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问题与风险防范研究-以太原市为例[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 Paul Slovic. The Perception of Risk. London and Sterling, VA: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2000.

[6] 邱菀华,等.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 Herb Appenzeller, et al. Risk Management in Sport: Issues and Strategies (second Edition). Durham: Carolina Academic Press,2005.

[8] John O.Spengler, Daniel P.Connaughton, Andrew T.Pittman. Risk Management in Sport and Recrea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2006.

[9] John Severs, Peter Whitlam, Jes Woodhouse. Safety and Risk in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 guide for teachers. London: Routledge.2003.

[10]刘红,石岩.我国中小学生“公路跑操”现状、成因及对策[J].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7,30(5):135-139.

第2篇:健康风险评估论文范文

[关键词] 吉林省;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6.3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Internal control consists of five factors in terms of the control environment, risk assessment, control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monitoring. Internal control of SMEs in Jilin has the problems in terms of wake awareness, lower level of risk assessment, unscientific activities, and lack of follow-up monitoring.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 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strengthen risk prevention control,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vities, maintain the smooth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enhance the supervis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MEs in Jilin.

Key words: Jilin, SMEs, internal contro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一、引言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推动经济发展、丰富经营结构、活跃市场、吸收剩余劳动力和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吉林省内,中小企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企业数量占99.5%,经济总量占47%以上,上交税金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接近1/3,就业人数占全省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总数的70%以上,中小企业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是实现富民强省的重大举措。在吉林省有关的政策扶持下,中小企业近几年的发展也取得了飞跃发展,并且发展态势良好,但是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机制的缺失。解决其内部控制的问题迫在眉睫,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探索系统的解决对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吉林省中小企业的难题,从而推动吉林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推动吉林省的经济振兴。

二、内部控制的理论

所谓的内部控制,它是一个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保护其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和资料的准确可靠,并能够保证企业经营方针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同时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而在企业内部自我调整、约束、计划、控制和评价方法手段的一个通用的措施。COSO的内部控制报告中规定的内部控制五要素的框架结构是目前被较多人认可的经典框架,即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构成的。内部控制的要素基本覆盖了企业所有的业务环节和事项,特别是控制活动贯穿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若想了解和解决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可以从这五个要素着手。

三、吉林省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

(一)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控制环境是一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否有效执行的基础。目前吉林省中小企业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包括:经营者重经营轻控制,经营者主要把精力放在如何留住老客户,扩大企业业务方面上,无暇顾及内部的管理事项,对内部控制缺少关注;内部控制意识薄弱,从管理者到员工都没有形成系统的内部控制知识体系;组织结构设置不科学,职责不明,大多依靠血缘,亲情维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不规范,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估员工的能力,对于员工胜任能力没有足够的重视;不重视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和落实,缺乏良好的控制环境。

(二)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每个企业都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这些风险都必须加以评估。吉林省中小企业目前的风险评估意识已经逐步形成,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风险评估,但是整个风险评估的意识和水平还属于比较低下的水平;由于中小企业间的信用观念薄弱,信用缺失严重,进行风险评估困难重重,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难度较大,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也没有进行配套;没有建立整体的目标,缺乏具体业务流程层面的计划,当监管和经营环境突然发生变化时,缺乏应急措施;对于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和发生新的交易可能带来的新的内部控制相关的风险,缺乏评估的规范机制。整体而言,吉林省中小企业大部分的风险评估工作还处于浅层阶段,缺乏科学的、深层次的探究。

(三)控制活动存在的问题

控制活动是企业管理阶层辩识风险,继之应针对这种风险发出必要的指令,是企业内部控制最实在的一个环节。吉林省中小企业也重视企业的控制活动,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知识体系,再加上中小企业裙带关系严重,采用以家庭利益为指导的管理方式,很多岗位都是家庭成员担任,造成控制活动缺乏科学性,存在漏洞。无论是授权、业绩评估、信息处理还是实物控制上都存在不少的纰漏。具体包括:采购缺乏质量标准,采购的材料质量参差不齐;生产环节更多的是注重生产的速度,对产品的质量验收缺乏控制;缺乏付款和收款管理制度,没有制定完善的付款计划和收款管理,付款环节严重的赖账现象影响企业的信誉,收款缺乏管理,对客户的信誉没有系统的评估,缺少坏账管理的意识。财会系统混乱,没有严格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处理。整体来看,吉林省中小企业的控制活动还不具备科学性。

(四)信息系统与沟通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规模小,所以在内部的沟通上主要向上级和几乎所有的员工进行直接的信息传递,吉林省中小企业在内部沟通上同样是这样,不存在太大的问题;集中的主要问题是财务会计不够专业,不少企业聘请兼职对企业的会计业务进行处理,质量参差不齐;管理层更多注重经营业绩的财务数据,而忽视资产负债的情况;缺少与外部的沟通,对于客户的反馈多是零散的,没有系统的整理和记录,主动联系客户进行沟通的情况更是少见;供应商和企业的关系不稳定,多数企业对每次采购选择的供应商有采购价格决定。

(五)监控存在的问题

管理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建立和维护控制并保证其持续有效运行,对于控制的监督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在吉林省中小企业中,监控这部分的问题尤为突出。吉林省中小企业由于管理者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理论知识,控制活动缺乏科学性,因此后续的评估控制监督活动也是杂乱无章的,没有独立于业务环节的类似内审委员会等监督审核部门,其经营过程也没有专人进行监督,往往都是经营者的突击检查,甚至存在知错难改,知错不改的现象。由于中小企业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营上,对于控制活动都缺乏投入,监控环节所引起的关注就更加少。

四、吉林省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第一,加强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完善管理层的内部控制知识体系。要使吉林省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提高一个层次,最重要的就是要让管理者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具体措施可以是阅读相关的书籍,邀请专门机构的研究人员过来交流,政府或者相关行业组织通过举办内部控制知识讲座,学习指导等形式让管理者深刻了解内部控制体系的优点和作用。第二,书面和口头的形式结合,落实企业文化的营造。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和落实,用人唯才等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也是更好地完善整个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所需要。这就需要管理者身体力行,起表率作用,同时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向员工进行传达,对违反有关行为规范的情况进行惩罚。

(二)加强风险防范控制

第一,提高风险意识。这需要从管理者的管理素质抓起,提高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加强风险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很重要。第二,风险识别和分析能力的提高。要防范风险,首先要有风险意识,然后要有识别和分析的能力,我们在进行风险事件的识别时,可以从目标入手,把总的战略目标细分为小的目标,如经营目标、期末报告目标、资产管理目标等,再分别根据这些具体的二级目标确认相应的风险事件。而对于风险的分析,需要先调查和收集风险事件的资料,然后定性和定量进行分析,最后进行表述。第三,制定策略应对风险,需要结合控制活动进行风险的应对。中小企业自身资金并不雄厚,但是它们具备灵活性的特点,所以尽早识别和评估风险,尽早进行转变应对风险就至关重要。

(三)重视控制活动的落实

第一,需要对管理者进行内部控制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学习;第二,要使控制活动科学合理并且有效率,必须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在授权,业绩评估,信息处理,职权分离和实物控制等方面都要做好。具体的解决对策是:首先是要对主要的经营活动建立必要的控制政策和程序,采购和付款环节的控制、销售和首款环节的控制、生产环节的控制;其次,管理层在预算和经营业绩上需要有清晰的目标,以识别差异,并对差异进行调查;不同人员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相分离,特别是要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建立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实行会计预算控制;建立授权保护措施,保护公司的资产和机密以及公司的安全经营。

(四)保持信息系统和沟通渠道的畅通

由于吉林省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需要报告和传递信息的层次也比较少,要实现有效的沟通:首先,要有信息观和沟通的意识,对于财务信息,经营状况要及时的了解;其次,要及时了解财务信息,聘请专业的财务人员,运用专业的财务系统,使财务信息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的状况,为识别风险,制定经营方向做准备;最后要使企业的沟通渠道畅通,透明。要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得以完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得以真实的反映,来自各个层次的信息很重要,这对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很大的帮助。

(五)加强对控制的监督

首要就是要加强全体员工对内部监督的理解以及管理层的监督意识,对于吉林省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培养或者聘请一个专业的监督人员难度很大,所以从原有的员工身上作出努力,加强其对内部监督的理解更加实际,而管理层的监督意识和能力提高则是最有效的方法。其次,如果条件允许,对于很多中型企业来说,增设内部审计机构很有必要,可以保证监督活动使其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企业的监督活动落实到日常化的工作中,监督活动要透明化,提高权威性。

[参 考 文 献]

[1]刘玉廷,朱海林,王宏.中国内部控制改革与发展[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09:90-91

[2]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2(2):54-56

[3]李光辉,刘文曲.中小企业如何加强内部控制[J].内控与审计,2010(9):79-80

第3篇:健康风险评估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念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重视。金融机构评估对手方信用风险的方法、模型合理与否,关系到评估结果的优劣。本文概要阐述了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方面的相关理论依据和基本做法。并对银行间市场完善授信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信用风险评估理论

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大致有统计模型、CAMEL模型和专家判断模型等三种理论依据:

(一)统计模型

利用统计模型进行信用评估的前提条件是有足够的数据积累,一般至少需要连续3年的相关数据。

1.违约概率(ProbabilityofDefauh,PD)理论

违约概率是预计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评估结果与违约率的对应关系是国际公认的事后检验评级机构评估质量标准的一项最重要的标尺。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或履行相关义务的可能性。如何准确、有效地计算违约概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十分重要。不同评级机构所设定的违约定义可能不同,所反映同一等级的质量也因此而不同。只有违约定义相同的评级机构,其评级结果才可以进行比较。有了对应违约率的资信等级才能真正成为决策的依据。商业银行违约概率常用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基于内部信用评级历史资料的测度方法;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测度方法。

2.违约损失率(LossGivenDefault,LGD)理论

违约损失率是指债务人一旦违约将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数额占风险暴露(债权)的百分比,即损失的严重程度。在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加大和创新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银行对资产风险的量化和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因过于简单、缺乏现代金融理论基础等原因已经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和银行监管的需要。以独立身份服务于全社会公众投资者、以公开上市债券为主的外部信用评级对银行内部以信贷资产为主、与银行自身有着特定联系的资产组合的适用性也越来越小。因此,银行开始开发类似外部信用评级但又反映内部管理需要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以适应上述市场和内部管理发展的需要。随着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认识到LGD在全面衡量信用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评级体系的结构开始由只注重评估违约率的单维评级体系向既重违约率又重违约损失率的多维评级体系发展。历史数据平均值法是目前银行业应用最广泛最传统的方法,新巴塞尔资本协定的许多规定也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以其简单易操作而获得欢迎。

(二)CAMEL模型

CAMEL评级体系是目前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等进行的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和指标化的综合等级评定制度。其有五项考核指标,即资本充足性(Capital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当前国际上对商业银行评级考察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未跳出美国“骆驼”评级的框架。“骆驼”评级体系的特点是单项评分与整体评分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评级风险管理能力为导向.充分考虑到银行的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层次,是分析银行运作是否健康的最有效的基础分析模型。在具体CAMEL模型的指标及其权重选取及校验过程中,大多采用了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

(三)专家判断模型

银行信用评估的起点是对其财务实力的综合判断。应从定量定性两个角度综合评估。经营战略、管理能力、经营范围、公司治理、监管情况、经营环境、行业前景等要素,无法通过确切数量加以计算,而专家打分卡是一种更加偏向于定性的模型。在缺乏外在基准值,如信用等级、违约和损失数据等的情况下,开发专家判断模型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专家判断模型的特点是:符合Basel要求.具有透明度和一致性:专家打分卡建模时间短,所需数据不需要特别的多:专家打分卡可充分利用评估人员的经验。

二、信用风险评估的通常做法

(一)信用风险评估的基本思路

评估方法应充分考虑风险元素的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引入大量的精确分析法,并尽可能地运用统计技术。另一方面,不浪费定性参数的判别能力,并用以优化计量模型的预测效能。除CAMEL要素外,还需考虑更多更深入的风险因素。评估要素主要包括品牌价值、风险定位、监管环境、营运环境、财务基本面。

(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造

数据准备是模型开发和验证的基础,建模数据应正确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特征以及评级框架。定义数据采集模板。收集、清洗和分析模型开发和验证所需要的样本数据集。影响交易对手违约风险要素主要有非系统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非系统性因素是指与单个交易对手相关的特定风险因素,包括财务风险、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能力、基本信息等。系统性因素是指与所有交易对手相关的共同风险因素.如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商业周期等。既要考虑交易对手目前的风险特征,又要考虑经济衰退、行业发生不利变化对交易对手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影响.并通过压力测试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敏感性

(三)变量选择方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anla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层次分析法的内容包括:指标体系构建及层次划分;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相对优势排序;比较矩阵一致性检验。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也称主分量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在保留原始变量主要信息的前提下起到降维与简化问题的作用,使得在研究复杂问题时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从多个原始指标的复杂关系中找出一些主要成分,揭示原始变量的内在联系,得出关键指标(即主成分)。

3.专家判断

关键指标权重和取值标准设定是通过专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共同讨论确定,取值标准是建立指标业绩表现同分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取值标准的设定应能够正确区分风险,取值标准应根据宏观经济周期、行业特点和周期定期调整,从而反映风险的变化。

(四)模型校验修改

模型构造完成后.需要相应财务数据的不断校验修改。财务数据可直接向对应机构索取,也可通过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获得。直接获取数据的方式准确性较高,但需对应机构积极配合.且需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数据录入、核对和计算。通过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获取数据效率高,但需支付一定费用,且面临数据不全、数据转换计算等问题。在违约概率模型的开发过程中,通常遇到模型赖以建造的数据样本中的违约率不能完全反映出总的违约经历,需进行模型的压力测试,确保模型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获得合理的结果.并对模型进行动态调整。

(五)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

根据完善授信评估模型,撰写授信评估系统业务需求书.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提高授信评估效率。授信评估系统还应与会员历史数据库、限额管理系统、会员历史违约或逾期等信息库无缝连接,避免各个环节的操作风险。

三、对银行间市场完善授信评估的启示

(一)完善授信评估可积极推动银行间市场业务发展

银行间市场会员信用评估水平的提高。可有效防范银行间市场系统性风险。为防范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市场成员需及时、合理、有效地对相应会员银行或做市商进行信用评估,并根据会员或做市商资信状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为其设置信用限额。

(二)引进成熟的授信评估方法、模型和流程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监管要求,国内大中型银行都已经或正在国际先进授信评估机构的帮助下,开发PD或LGD评估模型。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应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授信评估方法和模型。在消化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国际先进咨询机构作为顾问,构建授信评估方法和模型。

(三)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

为防止操作风险,提高授信评估工作效率,实现授信评估与机构内部相关系统的连接,银行间市场参与者需根据授信评估方法、模型、授信资料清单、分析报告模板、建议授信计算公式等内容。撰写系统开发业务需求书,或引进先进的授信评估系统并进行客户化改造.或选择系统开发商进行自主开发授信管理系统。

第4篇:健康风险评估论文范文

关键词:风险评估;安全教育;实验室;研究生

高校实验室是我国培养研究生的重要阵地,他们都将活跃在科研、生产和管理的一线岗位,充分的安全意识和过硬的安全技能对他们尤为重要。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典型高校实验室安全事件,有70%来自国内高校,52%的安全事件起因于违反实验操作规程和实验操作不慎[1]。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分析结果表明有80%的事故发生在科研实验过程,且引发事故的群体有89%来自学生[2]。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特别是实验过程的安全教育,使其在开展科学实验之前就掌握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对于预防和减少实验室安全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现状

高校实验室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始终是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一大难题,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事故致因理论认为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的安全事故占有很大比例。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认为大多数的工业伤害事故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人的不安全行为诱发了约85%-90%的安全事故[3-5]。因此,加强人的安全教育,提高实验室安全准入门槛,已成为国内外高校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主要途径之一。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历来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较早实施实验室安全学习与准入制度。美国密西根大学新生在进入实验室前必须接受一系列安全培训并通过考试,实验室有组长(一般为研究生)进行监督提醒[6]。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EHS部门开发了实验室与化学品安全、环境安全等安全项目,为师生提供专业的监督、咨询和培训服务[7]。加拿大材料技术研究所对通过安全学习的发放“准入卡”,限定进入实验室权限和使用设备权限,“刷卡即责”[8]。澳大利亚同步辐射中心新进人员必须通过安全培训后才能进入科研机构,中心经常组织疏散演习和实际撤离[9]。牛津大学的实验人员通过安全培训后,还要导师和实验室负责人同意,才能进入实验室[10]。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重视度日益提高,已取得较大进步。江南大学2011年开始对全校师生实施强制性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和准入制度,并通过本科生选课、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和新教工领取教师资格证等环节设置约束门槛,取得了良好效果[11]。清华大学化工系在2015年建立了化学实验室准入制度,在常规安全学习基础上,增加实验室安全“告知+分析”环节,并通过门禁授权进行约束管理[12]。但是,实验室安全准入仅是安全管理的第一步,要充分保障实验室安全,还需要加强实验过程管理。

二新加坡国立大学实验室风险评估管理的优势

新加坡国立大学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世界级顶尖大学,一直都将安全与健康誉为其核心价值之一。本文作者之一曾在该校工程学院访学,亲历其严谨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制度和培训体系,感触颇深。例如,每个实验室必须配备一名有安全资质的专职教师作为实验室安全员,监督和管理实验室活动。实验人员在开展实验项目前须填写《风险评估报告》,由实验室安全员评估通过后,方可开展相关工作。学院开展风险评估应用培训,要求人人参与,目的是让大家学会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措施最大化降低风险等级,减少伤害。危险源识别是风险评估的第一步。首先将一项工作分解成几个连续步骤,再努力识别每个步骤中各项操作任务的可预见危险和处于潜在危险中的人,最后将每个操作任务中的危险源单独列出,并详尽描述其对应的危害后果,只有已被识别的危险源才可以得到控制。识别出危险源后,就是确定风险等级。通过审视现有的风险控制措施,评估危险源带来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将严重性和可能性量化后进行乘积,就得到风险等级(详见表1)。确定了风险等级,最后就是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并持续检查以确保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只有高风险被降低到允许或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后,才能执行相应的操作任务。当风险等级等于1或2时,表明该任务属于可以接受的低风险水平,可以直接开展工作,但需要经常回顾以确保风险等级的精准;当风险等级等于3或4时,表明该任务属于中级风险水平,要对危险源进行仔细评估以确保在一定时间内能降低风险,或采取加强管理等临时性措施,才能开展工作;当风险等级在4以上时,表明该任务属于高风险水平,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将高风险降至中级风险水平及以下,才能开始工作,临时性措施在此不适用,也不能过度依赖于个人防护设备。风险控制的措施或行为要具有可操作性。一般来说,控制风险最好是尝试消除危害或采用危害性更小的替代性办法。当消除及替代方案都不可行时,再选择一个较强的干预措施,其次就是建立管理机制,最后是增加个人保护装置。个人防护用品仅是应对风险的最后一道防护,不能作为首选的风险控制办法。

三风险评估在本校材料学科安全教育的借鉴与实践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实验室具有危险源多且复杂的特点,由于研究生招生指标限制,多数实验室存在科研任务重、科研力量不足等状况。长期以来,无论是导师还是学生,虽有安全第一的积极态度,但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轻安全的问题。因此,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不仅要从学生着手,更要增加导师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充分发挥导师第一安全责任人的作用。

(一)研究生安全教育实施方案学院2013年开发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要求所有研究生参加安全知识考试,并以考试通过作为实验室准入条件。2017年,学院借鉴新加坡国立大学实验室风险评估培训经验,对研究生开展实验室安全培训。要求研究生在通过实验室安全考试后,必须再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实验室安全培训并通过实验风险评估考核,才能获取实验室准入资格。同时,在日常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对需要购买、使用管控品的研究生,要求必须提交由导师认可的《实验风险评估报告》,方可购买并用于相关实验。

(二)研究生安全教育效果评价及改进机制学院自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以来,已对2012级起的1215名硕博士研究生组织了安全考试(详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参加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和实验室安全培训的人数比例呈稳定上升趋势,说明学生逐渐意识到参加安全学习的重要性,并做到积极参与。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通过率平均为99.6%,表明研究生对其学习领域的实验室基础安全知识掌握较好。实验风险评估考核合格率平均为82.7%,由于是人工考核,考核结果相对来说具有一定主观性,但仍能反映出整体情况有待提高。通过与师生谈话、实验室走访等途径,总结问题如下:(1)准入监管不到位:对于实验风险评估考核不通过的学生,一方面学院对准入管理没有门禁控制和人力监督,另一方面导师也无暇对不通过的学生采取准入限制,从而使风险评估考核缺乏约束力;(2)安全意识薄弱:学生自认为已通过学校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该考试效力应高于学院考核,因此没必要再参加学院考核,并且侥幸认为实验室安全事故不会发生到自己身上;(3)科研压力大,功利性强:学生未能真正领会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没时间”参与科研以外的各种活动。针对以上问题,学院拟采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优化实验室安全培训和考核模式。充分利用超星系统在线建设实验室安全培训课程,设置学习时间段、考核试题和合格要求,通过系统审批和查阅考核结果。通过在线课程建设,既可以方便研究生自由选择学习培训时间,又可以节省学院安全教育的人力和时间成本。课程建设完成,还可以拓展应用到学院本科生实验室安全教育乃至全校师生实验室安全教育,增加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第5篇:健康风险评估论文范文

关键词:土壤污染;调查;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生态健康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X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7)21-4031-04

老化工厂搬迁遗留下来的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使得土壤污染修复研究成为当今环保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1,2]。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乡镇化工厂大量兴建,由于环保意识薄弱、环保措施不当,大量工业废渣、废水直接被掩盖于场址土地之下[3]。随着国家环保监察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小工厂被关闭,对场址土地重新利用时,其造成的土壤污染日益显现出来。

本研究通過对江苏省某地某生产农药的废弃化工厂进行实地走访调查,采集土样、水样,送检,根据测得的数据确定了调查区域污染物种类以及污染程度,通过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4-7]和毒性风险评估法[8-1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该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治理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区域概况

调查区域地处某化学工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北部。该区域原为丘陵,随着周边用地规划调整作为工业用地开发,形成了目前工业园区、村庄、农田与工厂混杂分布的局面。该厂区南边濒临河流,北边绿山工业大道经过,交通发达,占地约28000m2,主要生产乙烯利、2,4-滴、敌敌畏。目前调查区域内相关企业已经全部停产搬迁,厂房空置,煤渣浅埋在土壤表层,污染严重,空气中能闻到明显的刺鼻气味。

1.2样品采集与处理

通过走访现场和企业老员工确定采样点分布,按采用厂内和厂外相结合的原则设置了11个采样点,用便携式手持GPS定位,样点分布如图1所示。1-5号点在主要污染区,9号点在生产区域边上,其余点在厂外路边。采样时间为2016年4月和12月共2次,用螺旋钻采样器采集表层和浅层土壤于密封袋中,贴好样点标签,保存待用。

土壤放于风干盘中,去除沙石和杂草等杂物,研磨过18目筛,风干后进一步研磨,过60目筛,保存于密封袋中待测。

1.3检测方法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采用便携式光离子化检测器(PID),现场测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含量;土壤于密封袋中2h,传感器进入密封袋中2s,读取数值。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检测法,委托南京索益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检测。重金属污染物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委托常州大学理化中心检测。

1.4数据分析方法

1.4.1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计算法[11]某地多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计算如式(1)所示。

RI=Eri=Tri×Cri=Tri×(1)

式中,Ci实测为重金属i的实际测量值;Cni为该重金属元素的评价标准;Cri为重金属i的污染系数;Tri为重金属i的毒性响应系数,参考Hakanson数值[12],即Hg=40,Cd=30,Pb=Cu=Ni=5,Cr=2,Zn=1。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为某一点多个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的综合值,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RI<150为轻微生态危害;150≤RI<300为中等生态危害;300≤RI<600为强生态危害;RI≥600为很强生态危害。

1.4.2暴露风险评估法[11,12-17]

1)经口摄入土壤的致癌风险公式为:

CRois=OISERca×Csur×SFo(2)

式中,CRois为经口摄入土壤途径的致癌风险,无量纲;OISERca为经口摄入土壤暴露量(致癌),0.4187×10-6kg土壤/(kg体重·d);Csur为表层土壤中污染物浓度,mg/kg,现场实地测量获得;SFo为经口摄入致癌斜率因子,(kg·d)/mg。

2)皮肤接触土壤的致癌风险公式为:

CRdcs=DCSERca×Csur×SFd(3)

式中,CRdcs为皮肤接触土壤途径的致癌风险,无量纲;DCSERca为皮肤接触土壤暴露量,0.2289×10-6kg土壤/(kg体重·d);SFd皮肤接触致癌斜率因子,(kg·d)/mg。

3)吸入土壤颗粒的致癌风险公式为:

CRpis=PISERca×Csur×SFi(4)

式中,CRpis为吸入土壤颗粒途径的致癌风险,无量纲;PISERca为吸入土壤颗粒暴露量,0.0049×10-6kg土壤/(kg體重·d);SFi为呼吸吸入致癌斜率因子,(kg·d)/mg。

4)经口摄入土壤的非致癌风险公式为:

HQois=(5)

式中,HQois为经口摄入土壤途径的非致癌风险,无量纲;OISERnc为经口摄入土壤暴露量(非致癌),1.2059×10-6kg土壤/(kg体重·d);RFDo为经口摄入参考计量,(kg·d)/mg。

5)皮肤接触土壤的非致癌风险公式为:

HQdcs=(6)

式中,HQdcs为皮肤接触土壤途径的非致癌风险,无量纲;DCSERnc为皮肤接触土壤暴露量,0.6594×10-6kg土壤/(kg体重·d);RFDd为皮肤接触参考计量,(kg·d)/mg。

6)吸入土壤颗粒的非致癌风险公式为:

HQpis=(7)

式中,RFDi为呼吸吸入参考计量,mg/(kg·d);PISERnc为吸入土壤颗粒暴露量,0.0143×10-6kg土壤/(kg体重·d)。

2结果与分析

2.1场地土壤主要污染物识别

对污染场地的样品检测,所测主要结果如表1、表2所示。检出挥发、半挥发性污染物23种,污染物检出率28.04%,污染物主要有2,4-二氯苯酚、邻苯二甲酸二甲酯、菲、荧蒽、苯并(b)荧蒽等。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2,4-二氯苯酚,因为废弃化工厂生产除草剂的主要成分就是2,4-二氯苯酚,苯酚类污染物有刺激性气味,对眼睛、黏膜、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对身体危害大;多环芳烃大多具有致癌的危险,因此要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污染土壤中主要包含锌(Zn)、铜(Cu)、铅(Pb)、镍(Ni)、铬(Cr)、镉(Cd)和汞(Hg)等重金属,可能是废催化剂倾倒掩埋所致,样品中检测的重金属含量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4号点Zn,2号点Cu,4号、7号和9号点Ni,2号、3号、4号和6号点Cr等都超出国标二级限值(GB15618-1995),对地下水的污染和人们身体的健康都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2.2便携式光离子化检测器分析

PID可以现场快速测定土壤挥发性有机气体浓度,对于土壤现场调查及采样选择有指导意义。以mg/kg为单位的有机气体浓度数据读数作为污染评价指标(PI),判断标准为PI<10,场地无挥发性有机污染物;10≤PI<100,场地存在轻度挥发性有机污染物;100≤PI<200,场地存在中度挥发性有机污染物;PI≥200,场地存在严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由表3可以看出,编号为2的样品PI最高,为826.7,场地存在严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编号为6到11的样品PI均小于10,场地无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因此,厂房所在区域存在严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随着距离的增加,PI减小,厂房外的PI均小于10,场地污染程度极度轻微,可能是汽车尾气或者附近居民喷施农药残留影响所致。

2.3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

根据污染场地重金属的实际测量值(表2)以及公式(1),计算出单一元素的污染系数(表4),由表(4)以及公式(2)、(3)计算出土壤中某一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和RI(表5)。

由表4可以看出,6号至11号样点的Zn、Cu、Pb和Cr的单一污染指数都小于1,属于无污染;2号至4号样点Cr的单一污染指数在1~2,属于轻度污染,Hg的单一污染指数大于3,属于重污染。废弃工厂内的重金属污染明显比工厂外的污染严重,重金属可能来自于工厂掩埋的催化剂。

由表5可以看出,1号、2号、4号和5号样点的300≤RI<600,属于强生态危害。工厂内大量使用的催化剂、煤渣等废弃物直接掩埋在厂区,重金属转移到土壤和地下水中,遗留下难以解决的土壤污染问题;路边上的样点RI基本上都小于300,属于中等生态危害,可能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中的重金属。

2.4暴露评估

调查区域附近有河流和居民区,污染物可能会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土壤和呼吸吸入土壤等3种暴露途径进入人体并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物Cr、苯并(b)荧蒽和2,4-二氯苯酚浓度取1号至5号点的平均值,分别为0.1502、0.1504和1.6416mg/kg。由表6可以看出,不同暴露途径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差异明显。重金属Cr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土壤和呼吸吸入土壤的致癌风险分别为3.14×10-8、6.88×10-7和2.45×10-7,均低于可接受的风险水平1.0×10-6,不会给附近居民带来潜在的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也均低于非致癌的风险水平1。苯并(b)荧蒽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也低于可接受的风险水平,表明重金属和苯并(b)荧蒽不会给附近居民带来致癌和非致癌风险。2,4-二氯苯酚的非致癌风险为6.60×10-4、3.61×10-4和4.59×10-7,低于非致癌的风险水平1,不会带来非致癌风险,但是在检测的样品中2,4-二氯苯酚的浓度最高且易挥发、高毒性,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易造成严重的身体健康问题。

3结论

经采样及检测确定该农药厂污染场址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2,4-二氯苯酚、多环芳烃和Cr等。厂区内大部分调查样点都属于强生态危害,厂区外调查样点基本上属于中等生态危害,以厂区为中心点,向外辐射,危害逐渐减小。2,4-二氯苯酚、苯并(b)荧蒽和Cr的非致癌风险均低于可接受的风险水平1,苯并(b)荧蒽和Cr的致癌风险也低于可接受的风险水平1.0×10-6,但是长期生活在这种低毒性的环境中也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本研究对该场地及类似农药污染场地污染调查、风险评估及土壤修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修复设计参考价值。

作者:陈冬

参考文献: 

[1] 宋宛桐.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现状及其成因[J].农业与技术, 2016(8):245. 

[2] 庄国泰.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控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 30(4):477-483. 

第6篇:健康风险评估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深和我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正成为大势所趋、潮流所向。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内控制度发挥作用的重要方法。从内部控制评价出发,以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为基础,首先回顾了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评价理论的发展演变,继而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实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我见。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内部审计;COSO框架

1 内部控制评价理论

1.1 内部控制概述

(1)内部控制溯源。

①“内部牵制”阶段。

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时期属于“内部牵制”阶段,是内部控制的萌芽时期。内部牵制是指将一项业务交由多人去执行,同时规定业务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客观上造成了业务执行者之间相互牵制的关系,从而减少了错误及舞弊行为的发生。

②“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在内部牵制制度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主要以内部会计控制为核心,重点在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③“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跳出了“制度二分法”的限制,不再区别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并强调了企业经营活动中控制环境的重要性,被认为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上的突破性成果。

④“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财务舞弊案件的频频发生,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法规文件,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步入成熟时期。

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机构委员会颁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即COSO报告),并于1994年进行增补,COSO报告堪称内部控制理论发展上的又一里程碑。

(2)内部控制的发展:《萨班斯法案》。

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法案》。纵观整个法案,最主要的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新的更严格的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及财务成果的披露提出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失效提出了严厉的处罚。

(3)内部控制的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2004年9月,美国正式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基础上,该框架将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增加到八个: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

1.2 内部控制评价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建立之后,企业应该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因此,为促进企业全面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规范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和评价报告,财政部等五部委专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南》。指南第二条规定:“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1)内部控制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内部控制评价真正受到关注并得以发展,是与审计需求的不断提高息息相关的。

①内部控制评价引入审计领域。内部控制评价最初受到关注,是因为外部审计师在审计实践中发现可以将内部牵制系统的评价与审计范围、重点等的确定联系起来,利用这种评价可以减少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

②制度基础审计下的内部控制评价。

19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制度基础审计也逐步发展起来。在制度基础审计下,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审计程序的一部分,其目标主要是为审计服务,确定审计范围,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③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内部控制评价。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管理舞弊的盛行,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不确定性的增加、竞争的激烈等因素导致了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经验风险越来越大,制度基础审计的弊端逐渐暴露,制度基础审计已不再适合于新的环境。

2 内部控制评价概述 1 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COSO框架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

(1)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企业的基调和氛围,是其他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基础,决定着企业员工的内部控制责任意识,包括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政策及实践、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参与情况,以及权力和责任的分配等。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对企业内外部相关风险进行识别、分析的过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动态变化的环境中,风险评估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和内部审计人员在必要时采取行动来管理风险。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一系列的政策和程序,存在于整个机构的所有职能部门,为管理层指令的贯彻执行及风险的有效管理提供合理的保证,具体包括批准、授权、查证、核对、经营业绩评价、资产保全及分工活动等。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立足于企业中信息的获取和流通。沟通信息应该在企业的各个层面得以传递,以帮助企业管理层掌握公司运营情况,同时有助于企业员工更好的了解自己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责任,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企业经营成本的提高。

(5)监控。

监控是指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估,以保持其有效性。具体可以通过持续监督、独立评估或两者的结合来实现。 2 审计需求下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

内部控制评价目标随着审计的发展而变化。早起的审计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审计人员从公司的账目、凭证出发,进行全面详细的账账核对、账证核对,在那时内部控制评价对于审计的作用尚未受到重视。

而在当今风险导向审计的需求下,内部控制评价目标是通过对控制风险的评价来确定相关的审计程序,从而控制审计风险。审计师的主要目标为向公众揭示被审计单位诸如经营风险、现金流风险等潜在风险,揭示企业未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利益相关方的决策有效性,避免报表被误读。

2.3 内部控制评价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1)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发现并克服内部控制缺陷。

内部控制本身是不完善的,这不仅仅有制度本身的原因,也因为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漏洞。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找出内部控制的缺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克服。

(2)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寻找并改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

(3)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内部控制评价既是维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企业成功的动力机制。内部控制评价提高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保证组织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4)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要途径。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独立监督、评价活动,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要途径。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以对企业及各部门组织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帮助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二是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从而不断完善企业的内控系统。

3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内控意识薄弱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监管机构监管力度的加大,不少企业制定了内控制度,并组织企业内部控制的梳理工作,但大部分企业只是在形式上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并未将内部控制融入到日常经营活动中。事实上,多数管理者认为实施内部控制增加了运营成本,使得内控制度流于形式,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错误认识往往使得内控制度残缺不全或是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在这种条件下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存在很大困难,也达不到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最初目的。 2 内部审计职能弱化,独立性较差

简言之,内部审计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通过协助管理者监督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以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笔者曾经对企业内部审计实效性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43.3%的人员选择了“一般”或“很差”,可见,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差,未发挥实质意义。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下几点:①由于资金及人事约束,我国内部审计机构一般依附于公司管理层,故而不能客观、真实、有效地开展工作;②由于企业管理层的不重视,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与内部审计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正确识别风险,这将造成企业内控的弱化。 3 内部审计的评价标准倾向于定性标准,对内部控制的现状反映不够充分

我国以COSO框架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建立,但并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评价提供实质性的指导,从而导致不同公司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大部分公司的内控评价规范也只是停留在定性标准,很难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内控体系的整体现状,从而使得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4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之我见 1 加强内控意识

大部分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最初动机都只是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由于其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认识不到位,导致内部控制收不到实效,从而造成成本的增加,却得不到应有的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更进一步使得管理者无法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作用。事实上,健全的内控体系将内控理念融入日常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各部门的高效运行及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其次,企业管理层可能仅仅考虑到实施内部控制的成本费用,而忽视了内部控制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因此,企业应该由外部推动转为内部主动,使管理者加深对内部控制内涵的理解,将内部控制无缝嵌入到企业业务活动之中。 2 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第7篇:健康风险评估论文范文

关键词:钢铁行业;存货质押;运作模式;风险管理;流程

中图分类号:F275.6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作为一种新兴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为商业银行开拓了新的市场,同时也为各个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拓宽了融资途径。各行各业纷纷试水供应链金融,钢铁行业存货质押业务尤其火热。然而2012年,全国钢材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自2012年8月份以来,从钢铁生产企业、贸易商到物流仓储企业,已有多家公司公告,坦承涉入与钢贸相关的纠纷中。11月,银行集体诉讼大批钢贸企业利用虚假质押骗贷一事引起了行业内的高度关注。由此可见,钢铁行业存货质押业务火热的背后,隐藏的是风险管理巨大的漏洞。因此,如何控制好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风险已成为热点问题。文章将针对此问题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说明论文的文献研究来源,第二部分主要为结合文献与调研实际总结得出的钢铁行业融资现状,第三部分主要说明此现状产生背后的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及原因说明,第四部分则针对第三部分提出的问题及原因,从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及创新业务开展模式两方面提出建议,第五部分总结本文主要论点及结论。

1 文献研究

对于存货质押风险管理的研究,国外集中在对风险度量指标的定量研究,国内则较多通过定性分析评价风险。Barsky和Catanach[1]建立了融资业务风险分析概念模型,这个模型将业务风险划分为五种:业务过程风险、环境风险、信息技术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和基本结构风险。盛巧玲,吴炎太[2]认为供应链存货质押融资风险主要包括六大类风险,并基于此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来评价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风险。

总而言之国内外针对存货质押融资模式下的风险研究大都从风险类别出发,提出风险管理建议,而缺少对于风险管理流程的探讨。本文从风险管理的流程出发,分析风险控制问题,并据此提出银行规避存货质押风险的解决方案。

本文所依据的主要阐述如下,对于风险管理体系,钱军[3]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控制等流程方面的现状,提出了基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基本对策。段伟常,张仲义[4]认为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三个典型过程。关于钢铁行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问题,孔月[5]认为银行在业务开展中存在专业水平低、评估指标不合理等问题,而陆岷峰,栾成凯[6]认为信息非对称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提出构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化解个体钢材市场危机是当前保持商业银行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措施。关于风险应对策略,杨海明[7]认为应从现金流量控制和结构授信安排两方面加强管理,而陆岷峰,栾成凯[6]认为应从加强风险管理和创新产品策略两方面应对风险。

2 钢铁行业存货质押融资现状分析

(1)钢铁行业盈利能力缩水,利润率下降,融资企业违约严重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钢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钢材价格一路走低,导致钢铁行业盈利空间不断缩小。钢铁生意往往资金占用较大,因此中小型钢贸商在资金链中出于劣势地位,对大型钢铁生产企业不能赊账,对客户销售又需垫付资金,从而造成资金链两端吃紧,需承担很大的资金风险。因此,当钢材价格波动激烈、销售情况不理想时,资金链出现大缺口无法填平,因而常常无法偿还贷款而造成违约。

(2)信贷政策审批标准不合理,中小企业融资难,造假现象频繁

银行为了减少贷款业务的风险,设置了很高的准入门槛。对贷款企业资质进行评估时,最需要融资的中小型的企业往往很难达到银行的贷款标准。为了获得贷款,部分中小钢贸企业不得不冒险,编写虚假材料以骗取贷款。由此导致虚假质押和重复质押的情况频发,银行面临高信用风险。

(3)钢贸业务成为融资平台,资金挪用严重

由于钢铁行业利润率低,一些取得了贷款的钢贸商为了获取更多利益,将利用钢贸生意贷来的款项逐渐投向房地产、股票期货市场、金融公司或民间借贷市场等高收益行业,几乎所有的资金都在体外循环,钢材市场已慢慢成为纯粹的融资平台[3]。在此状况下,银行所贷出的钱无法解决钢铁行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一旦体外循环的资金不能及时补充进来,资金链就会断裂,整个供应链也受到极大的挑战。

(4)过度授信过度担保现象严重

2008年国内扩大内需刺激措施推出,钢贸企业融资平台作用发挥到了一个高峰。在此期间,银行受利益驱动,降低贷款的审批标准,大肆鼓励钢贸商进行贷款,盲目对钢贸企业授信,导致过度授信、过度担保现象严重。

3 钢铁行业存货质押融资风险管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总结存货质押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认为主要包含评估与监管两个环节,具体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基于上面的存货质押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流程,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发现:由于目前供应链金融体系还很不完善,业务的各个环节的操作没有一定的规范,缺少科学地评估和准入的体系,供应链信息不对称和风险管理意识差等原因,银行现行的风险管理存在很多漏洞。这些漏洞体现在业务风险管理操作中的各个环节。下面将对存货质押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3.1 风险评估与准入

(1)中小钢贸商报表数据失真,委外风险评估误差大

对于钢铁行业存货质押融资的过程中存在委外评估导致的风险估计误差大的问题。在授信前,银行需要对借款企业的资质进行评估。但是对于银行而言,其自身并不具备风险评估业务能力,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大多是与固定风险评估机构进行合作。由银行向风险评估机构出具业务数据文件,如融资公司报表、质押物价格等,风险评估机构则根据银行提供资料进行分析评估,为银行出具风险评估报告,银行根据风险评估机构提供的评估报告进行风险利益平衡,决定是否通过钢贸企业融资要求。而这一操作流程实质上存在比较大的漏洞,一方面,由于具有融资需求的钢贸企业大都为中小企业,而风险评估机构的主要针对对象是大型企业,因此存在指标要求与实际对象不符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现实中,不排除借款钢贸企业的经营道德水平低下的状况,报表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的状况。因此银行期望通过专业风险评估机构获得风险评估的准确结果,往往因为钢贸企业的利益驱动而希望落空,风险评估结果往往远低于实际值,这样直接导致了银行的风险提高和决策失误。

(2)准入标准不完善,物流企业资质能力不足

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的重要主体,物流企业的选择至关重要。而目前对于物流企业的选择尚缺乏一个完善而全面的准入体系。在存货质押业务的不同模式下,物流企业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因此存在的问题也大有不同。在委托监管模式下,物流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仓储企业,银行对于物流企业大多仅考察其物流运营与存货监管的安全条件及其他条件是否符合质物的仓储要求等,而对于其是否具有完善的日常监管制度、专业人才等以及风险预警能力往往并不做要求。一方面,这源于中国物流仓储企业普遍水平低,大多数物流仓储企业作为中小企业难以满足全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商业银行缺乏对于物流仓储企业资质的重视,风险管理体系存在漏洞。由于这种妥协式不规范的准入体系,导致不合格物流企业进入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甚至出现钢贸企业与物流企业勾结骗贷,导致重复质押、虚假质押问题频发。而在统一授信模式下,物流企业大多是大型综合物流企业,综合能力较强,品牌与信誉较好,综合监管技术水平高于一般物流企业。对于此种物流企业,银行的主要评判标准为业内评价和规模组织架构,而往往缺乏对于合作意愿的考察。由于综合性物流企业主营业务盈利水平高于一般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仅为增值性扩张业务,因此难以受到企业战略性重视,监管责任意识缺乏,业务监管力度低,导致操作风险增加。

3.2 业务监管环节

(1)供应链信息不对称,质押物监管水平低下

现在的存货质押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银行大多将对质押物的监管事务交由物流公司负责,银行会定期派遣监管员进行现场检查[8]。这样的监管模式中,物流企业在质押物监管的环节中掌握着来自市场、借款企业和银行三方面的信息,而银行往往只能从物流企业处获得关于质押物的信息,供应链上下游间信息不对称,极易导致借款企业和物流企业勾结骗贷的情况发生。另外,尽管银行会派遣监管员进行现场检查,以期监督质押物,降低风险。但由于监管员通常不具备专业的物流知识,很难对钢材的价值和数量进行准确的评估,存在较高人工风险和操作风险,因此银行派监管员的办法并不是减小风险的有力措施。在这样的监管模式下,质押物的监管水平较低,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和人工风险居高不下。

(2)风险管理意识差,对资金流向的监控力度小

钢材市场的融资中存在严重的资金外流现象,主要由银行对资金去向监管不力造成的。钢贸是一个利润空间非常小的行业,很多钢贸商运用质押钢材进行贷款后到房地产等高利润空间的行业去投资,专款不专用。然而银行在对贷款资金去向的监管方面明显意识不强,力度不够。借款企业在银行贷款时需在银行设立专门账户,但在银行的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很少涉及对专门账户资金流向的管理,这使得银行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当市场发生波动,某一钢贸商资金链断裂,不仅银行难以回收资金,甚至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带来巨大的供应链系统风险。

(3)风险预警意识差,风险应急控制难度大

风险的预警和应急控制属于银行业务管控的一个重要环节,预警机制的存在可以使银行进行存货质押业务的风险大大降低。然而在现行的融资业务流程中,对风险预警的投入极少,大多数银行缺少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一方面银行缺乏风险预警的意识,另一方面由于业务操作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标准不完善导致预警困难。

4 钢铁行业存货质押风险管理建议

在上述的风险管理问题及原因中,分析了存货质押业务目前开展的主要管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针对以上风险管理问题,认为主要应通过完善风险管理流程体系,从流程环节上解决风险管理问题;另一方面,诸如信息不透明等导致风险管理问题的根源,究其根本是其模式开展本身存在问题,由此认为从根本上解决如上问题,需从业务模式上展开创新。在风险管理建议中,将主要从完善风险管理流程体系与创新业务模式开展两方面展开。

4.1 完善风险管理流程体系

(1)加强评估力度,降低钢贸企业信用风险

评估和准入作为一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端,银行必须加强对于环节的重视。一方面,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因此银行必须完善现有风险评估体系,制定符合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评估指标,弱化对于财务指标的要求,加强对于非财务指标的要求,保证评估指标能够切实有效地把握项目风险,避免“报表决定一切”的评估方法。另一方面,培养熟悉钢贸业务的专业人才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对钢贸企业的业务情况及相关合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把握和掌控,降低由于钢贸企业造假导致的信用风险。

(2)严格准入标准,降低物流企业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由于供应链金融实际操作中,银行缺乏物流管理能力,需要借助物流企业的帮助开展业务,因此物流企业的监管能力和道德水平极大影响了业务开展的风险水平。对于物流企业的选择,银行应加强对于准入体系的完善,可采用招标合作形式,根据业内评价及初步考察选定部分物流企业作为初步合作意向对象,向初选名单企业发放招标邀请书,由意向物流企业投标,结合投标资料并对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由专家进行评估后确定合作物流企业名单,确保物流企业的物流监管能力和风险预警能力。另外,对于物流企业的考察指标,特别是大型物流企业,应加强对于合作意愿的权重要求,保证物流企业对于该项业务的重视程度和责任意识,降低由物流企业导致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3)完善质押物监管体系,银行需对物流企业形成制约

完善的质押物监管体系有利于提高质押物监管水平,可以防范物流企业失信现象的发生,有效降低信用风险。一方面需选择信誉度高的物流企业,督促物流企业加强质押物监管。另一方面,银行自身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物流专业水平,培养自己的物流管理人才,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质押物资质认定和后期的质押物仓储管理方面对物流企业形成制约。

(4)加强贷款账户的管理,实时追踪资金去向

银行需要加强对借款企业贷款账户的管理,发挥供应链金融的特色优势,为借款企业的上下游企业设立业务往来账户,实时监控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往来状况以掌握发放的款项去向,确保贷款企业专款专用。在借贷合约中进行规定,严格限制贷款资金流出钢铁行业,设置大力度的违约处罚;与物流企业联合进行严密的监管,确保实时掌握借款企业的财务状况。

(5)银行联合物流企业建立全面的风险预警及应急控制系统

由银行或物流企业单独建立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是片面的,对存货质押业务的风险预警不能仅仅停留针对某个单一对象或某个单一环节,要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全面的管控,银行需要通过预警系统对借款企业、供应商、下游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有效的监控。建立全面的风险预警和应急控制系统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可以由银行和物流企业联合设立专门的预警应急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各自的职责,有效改善与经营有关的流程,提高信息交换的效率。在第一时间发现风险,并且快速做出反应,及时分散转移和规避风险。

4.2 创新业务开展模式

(1)建立集成的电子信息交易平台

信息不对称导致存货质押业务开展问题频发。针对这一问题,可建立全面集成的电子信息交易平台。在这样的电子信息平台下,贯穿整个产业链的集商流、资金流、物流于一体的信息资源可以实现及时透明的共享。平台之中的成员不仅可以共享信息,还可以共享平台的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建立这样的信息交易平台,不但可以降低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避免物流企业与贷款企业勾结骗贷;更有利于银行收集借款企业的交易信息进行风险评估,降低风险评估成本。

(2)银行与物流公司联合,设立物流银行

物流企业责任意识差、银行专业水平低妨碍业务开展。由此,可成立物流银行,将银行的资金流与物流企业的物流进行结合,形成专业化的战略联盟。银行与物流企业实现了完全的责任和利益捆绑。合二为一的银行和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拥有共同的目标,这就直接避免了物流企业监督责任意识差、与贷款企业勾结骗贷带来的信用风险。

(3)引入信用保险,丰富风险规避手段

目前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一旦业务出现授信风险,管理方式单一,大都采取风险自留或与物流企业及担保企业风险共担的方式。因此,银行可考虑在此种业务中引入信用保险和监管保险,保证一旦在供应链金融中出现授信风险,仅靠贸易自偿性难以及时、足额地收回授信时,银行就可通过保险公司的信用保险来及时化解授信风险。信用保险开展,既能解决供应链中企业的融资问题,又能解决银行授信的担保问题;同时,保险公司又开辟了一个新的业务领域,是一项企业、银行、保险公司三方共赢的创举[9]。

(4)引入第四方风险管理商,加强物流企业监管

由于目前中国物流企业普遍小而杂,自身道德水平低,物流企业与钢贸企业勾结骗贷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认为有必要存在第四方能够对物流企业进行监管,确保物流企业操作的规范合法性,降低由于物流企业自身道德水平低导致的操作风险。第四方风险管理商可为银行提供业务全流程的风险控制方案,降低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监控物流企业及担保企业参与主体的业务操作,有效弥补了银行自身监管能力不足的漏洞,银行可专注于金融业务的开展,符合供应链发展专业性分工的大趋势。

5 结束语

2012年频繁爆发的钢铁行业存货重复质押事件,可以看出存货质押业务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管理漏洞。本文首先结合文献研究以及现场调研,说明了钢铁行业存货质押业务的现状问题。而这些问题来自于银行风险管理的漏洞,对此,文章从风险管理流程角度分析,认为银行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监管存在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在问题分析基础上,文章从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与创新业务开展形式两方面给予建议,认为银行要加强评估准入体系建设,提高对于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质物与资金的监管水平,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并可以考虑通过建立电子信息平台、与物流公司联盟、引入信用风险以及风险管理商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Barsky N P, Catanach A H. Evaluating business risks in the commercial lending decision[J]. 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 2005,20(3):3-10.

[2] 盛巧玲,吴炎太.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链存货质押融资风险模糊综合评价[J]. 科技管理研究,2012(11):52-57.

[3] 钱军.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之构建[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4-86.

[4] 段伟常,张仲义. 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1(4):14-17.

[5] 孔月. 大型钢贸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探究[J]. 铁路采购与物流,2012(7):39-41.

[6] 陆岷峰,栾成凯. 非对称信息下钢材市场融资风险应对策略[J]. 华北金融,2012(11):8-12.

[7] 杨海明. 浅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两个重要手段[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2):71-72.

第8篇:健康风险评估论文范文

关键词: 水环境系统风险;识别;控制

中图分类号: B84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By recognizing, predicting and evaluating non-sudden water environment system risk and sudden water environment system risk, this thesis illustrates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control plans in order to reduce and minimize loss brought by the risk.

Key words: water environment system risk; recognizing; controlling

作为风险研究的一个分支,水环境风险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1]。本课题中的水环境系统风险表现为水质超标,它是指某一水体,由于人为活动造成对水环境的冲击,引起水体中的生态结果或物理化学组成发生严重破坏或改变,水体丧失了其部分或全部功能,给人类生存环境、水体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危害,并且此种危害只有在施加一定外力下才有可能得到部分或全部修复的一种自然——社会现象。

一水环境系统风险识别

水环境系统的风险识别需要了解水环境系统中的危险是什么?这些危险有哪些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效?目前,对于水环境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法和专家经验法。一般意义上,水环境分线分析可以分为两类:非突发性水环境风险[2]和突发性水环境风险[3]。

1突发性水环境系统风险识别

从风险原因分析来看,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有自然灾害、核污染事故、溢油事故、有毒化学品的事故泄露等原因造成污染物突然排放等多种类型,并涉及众多行业与领域。对每一类事故,引起的污染因素很多,表现形式也是多样化的。且在生产动作的各个环节均有发生污染事故的可能。其作用机制为有毒有害污染物突发性地进入水体,并通过水媒介迁移、转化、富集,然后反作用于环境,最后形成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的风险事件。其风险扩张的趋势一般与水流方向相同,并会随着时间推移向下游迁移,影响范围较大。

2非突发性水环境系统风险识别

非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有水文条件变化、引水源头水质波动、认为调度不力、污水的连续排放和非点源污染等的原因造成的水质指标不满足水质标准。非突发性水环境风险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一些有毒有害污染物由于人们的消费和生产过程排入水体中,日积月累,沿着生态系统复杂的生物链,不断迁移、转化、积累与富集,或者由于出现水量很小的变化过程,导致水环境系统中污染物的浓度超过地表水取用水的水质标准,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水环境风险。非突发性水环境风险一半有较长的潜伏期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人们往往忽视其发展过程,但当这种风险一旦发生,其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有的水体甚至生态平衡破坏后,永远难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水环境风险的发生必定有一个主要的关键风险因子存在,但是要真正形成水环境风险,还必须受到一定的外部条件触发,也就是说必须有一个关键风险因子的存在,这是水环境风险与一般自然灾害风险不同的地方。一般的自然灾害风险如地震,只要在地层某处的能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而水环境风险则在一定条件下还需要有一个触发机制。由于水环境风险的发生不仅与水体水质本身有关,还与水体的水文特点、当地的气象条件甚至地质条件等外界因素有十分重要的联系,在研究水环境风险的成因和作用机制时,需要结合水体水质与外界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得到客观准确的结论。

二水环境系统风险预测评估

水环境风险的预测评估就是在潜在的水环境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水环境风险之前,对其能形成风险的概率进行研究,研究从风险发生的演变过程,以及相应形成的水环境风险的强度。通过预测水环境风险的发生,能够减少水环境风险造成的损失和规避风险。充分了解水环境风险的发生机理和水体的自身特点,是进行水环境风险预测的必要条件。对于不同类型的水环境风险,其预测内容也不完全相同。

1突发性水环境系统风险预测

突发性水环境风险的形成时间和发生时间很短,因此在预测时难度较大,但是突发性水环境风险也同样存在可预测性。对于特定的水环境风险(如船舶漏油、存储有毒物质的容器泄漏等),预测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已经发生的该类风险进行分析,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总结风险发生前的异常特征,然后提出相应预防措施或做好风险预警和紧急防治措施等;同时在风险发生之后,根据水体流动的方向,向风险转移方向提出预警和防范措施。

2非突发性水环境系统风险预测

非突发性水环境风险的行程时间一般较长,只要对水体进行连续的监测,总结水体污染物形成和富集的规律就可以对这类水环境风险进行预测,主要考虑造成水环境风险的主要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建立主要的、关联因子较大的几种污染物的形成和演变模型,预测水体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并根据已经发生的或建立的水环境风险指标体系中污染物的最大限定标准,在某一污染物浓度超过阈值时发出水环境风险预警;同时研究水环境风险的出发因子,了解水文、大气等触发因素对水环境风险的影响,并根据上述影响修正或调整指标体系中的警报阈值。

三水环境系统风险控制与管理

通过风险识别和风险预测之后,风险分析的下一步工作就是采取管理措施对风险实施安全控制,以确保风险被减低或消除。为了降低或消除水环境系统所涉及的被评估的风险,管理部门应识别和选择合理有效的安全控制,使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安全控制的选择应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依据,与威胁相关联的薄弱点表明什么地方需要保护,且应该采取何种形式的控制。然后管理部门应根据控制费用和风险平衡的原则,严格实施并保持所选择的安全控制。在实施选择的控制后,总是有剩余的风险,硬按照风险评估确定的风险测量方法对实施安全控制的剩余风险进行重新测量,确定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对于“不可接受的”风险应该考虑再增加控制,知道将其消除或者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1水环境系统风险管理

目的是要以可接受的费用识别、控制、降低或消除可能影响水环境系统安全的风险过程。风险管理通过风险评估来识别风险大小,通过选择适当的控制目标与控制方式是风险得到避免、转移或降至一个可被接受的水平。因此在风险管理方面应考虑控制费用与风险后果之间的平衡。

水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主要从法律、管理等角度来制定水环境风险评价标准,建立水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水环境风险信息档案并加强预防、应急和处置工作的管理。

2水环境风险控制

水环境风险控制是从有风险因子作用引起水环境系统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开始,一直到风险作用于承受体,针对造成危害后果的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设计相应的控制方案和采取相应的控制对策。从水环境系统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开始,污染物可能排放,污染物可能汇入输水水体的途径,汇入后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方式,直到在迁移转化过程中造成受体承受并产生危害后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根据污染物在相应环境的作用机制和特点设计相应的控制方案:

⑴ 河流水环境风险控制方案设计主要体现在:控制沿线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量;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入河路径;在水体的输移过程中,充分利用水体的自我降解和稀释能力;在水环境风险转向承受体的过程中,仍然可以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来减少风险发生的损失。

⑵ 湖泊水体水环境风险的控制方案设计要按照湖泊水环境系统中风险源的产生,风险的传输途径和风险承受体的特点,风险控制方案设计作相应的调整。针对其污染源的特点,对于点源、面源和内源分别提出水环境风险的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陆垂裕,肖伟华,赵勇,等.复杂水环境系统数值模拟及其风险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第9篇:健康风险评估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号:1004-4590(2006)06-0036-05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safety problem in primary spor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ut forward system of risk prevention.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document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the safety problem in school sports in domestics and oversea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concept of safety and composition of safety system in primary sports. From risk management techniques,the paper recommend the theory system of retain the risks、transfer the risks、reduce the risk and avoid the risk by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risk of primary sports.

Key words: primary sports;safety;risk prevention

1 引言

当前,我国小学体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健康体育成为现代体育教育观念,小学体育教育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体育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还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我国小学体育活动一直没有摆脱的安全问题的考验,纵观我国近些年来频频发生在全国各地区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意外事故(见表1),给有关教育部门、学校和师生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这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严重影响了小学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从这些事故的发生可以看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涉及到小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伤残、死亡等事件。安全问题不仅表现在不同的活动类型中,还可能发生在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出原因复杂、后果严重的特点。

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伤害事故表面上呈现出不同的直接的和外在的原因,而在偶然因素的背后隐藏着更多深层次的矛盾,风险事件的突发性实际上隐含着一定的必然性。在体育活动过程当中,来自行为、心理、环境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风险因素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加上诱发因素的作用,事件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

2 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问题研究现状

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对体育活动安全和风险的研究较早,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课程活动项目(national curriculum physical education)的安全管理;学校特殊体育活动(specific sports)和野外探险活动(outdoor adventure programs)的安全管理(Mike McNamee,2001);体育活动伤害(sports injury)的预防策略(prevention strategies)(Jozefa sobski,1999);体育活动环境与设备的安全管理(John Ginnever,2001;Frost JL,1990) ;学校体育活动安全责任(responsibility)认定(John Ginnever,2001)。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具体探讨的问题包括了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safety education)、体育教师胜任能力(coaching competency)要求、体育活动环境的监督(supervision)、体育活动设施的维护(maintenance)、医疗条件的保证(medical insurance)、传染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的控制等。实证研究的成果体现在学校体育活动伤害事故模式(School-injury patterns)与风险管理计划(risk management planning)制定的领域(Kelm J, Ahlhelm F,2001;L Abernethy,2003;J.?Kelm,2004)。Laflamme,Lucie(1998)对一年内1260起学校伤害事故进行了分析,其中探讨了不同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背景、原因与特征,建立了伤害事故的模式,创建了一门针对性很强的安全策略学,为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建议[1]。

国外关于体育活动安全问题的研究对体育活动安全管理的实践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技术化的角度对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作了较全面的考察与分析,如对学校体育活动环境的安全评估(security assessment),John Ginnever(2001)对体育活动的各类环境设施确定了不同的安全指标,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定量表(Likert-type scale)对各项安全指标作excellent 、good 、satisfactory、 poor and dangerous 五级评估,目的是为管理者更新与维护体育活动设施提供依据[2]。另外在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的研究中,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Jozefa sobski(1999)对体育活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类分析,指出来自体育活动人员和环境的风险种类,具体分析了可能导致的风险事件(risk event),并提出一系列风险管理策略(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3]。

我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中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和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曲宗湖等(1999,2003,2004)对我国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并且深化了对“健康第一”思想的认识;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研究,包括成因分析(李晓燕,2000;杨刚,,2001)、预防分析(霍炎,2003;吴国正,2004);学校体育活动中小学生心理伤害专题研究(舒华2005);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卫生要求(傅兰英,2000);学校体育教育组织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杨亚琴,2005),其研究探索利用风险管理的某些思想元素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

国内研究的立足点主要是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做了经验性的总结,但是缺乏对中小学体育活动安全问题发生背景、原因和特征作深刻剖析,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面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问题日趋严峻,体现出突发性、偶然性、破环性和复杂性的特征,现有研究方法的单一性,描述性的工作已经无法对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从本质、发展规律中得到正确认识。

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研究需要从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框架体系,从系统的角度对参与者、体育活动环境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和探讨,借鉴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技术,为解决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从而为中小学体育活动的风险管理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3.1 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的界定

安全(Safety)是指免受不可接受的风险(risk)的伤害。不可接受(承受)风险的发生,通常会带来人员伤害或物的损失,因而,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可称为安全[4]。

小学生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时空特征和活动特征,安全问题的表现由于不同体育活动类型的环境要素和空间布局不同而有所变化,还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差异,在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上表现也不同。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具有全程性、整体性的特点,学生在活动中的任何时间和环节出现了安全问题,整个体育活动的安全工作就是失败的,所以,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就是指在体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和心理安全。具体地讲就是学生、教师的生命、身体不受危害,体育活动环境和体育器械、设备避免破环(damage)和损失(loss),学生在整个体育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受到来自外环境因素的骚扰和威胁,同时避免遇到危险的情况。

根据上述定义,体育活动安全管理(Safety Management)的对象主要涉及两个问题,即环境(environment)和行为(behavior),安全管理的核心=环境管理+行为管理。安全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通过探求风险发生、变化的规律,认识、估计和分析风险所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当方法处置风险,尽量避免危害和减少损失。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体育活动中人人都享受安全,人人都享受健康。

3.2 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钱学森(1988)认为系统(system)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系统是由体育教师、学生和体育活动环境共同组成的,在体育活动安全问题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考察安全问题的时候一般涉及两个系统对象,事故系统和安全系统。认识安全系统要素,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而从事故系统的角度出发,对指导我们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海因里希(W・H・Heinrich)(1931) 就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模型(Accident-Causing Theory),他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孤立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但却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管理失误是间接原因,却是本质的原因[5]。

依据上述理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形成 “人一机一环境事故系统”(man-machine-environment-system或MMES)[6],系统要素包括: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最直接的因素;机――器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的直接因素;环境――不良的活动环境会对人的行为和机器设备产生负面的影响;管理――管理的欠缺是事故发生间接的但却是重要的因素,因为管理对人、机、环境都会产生作用。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教师与体育活动环境、器械设备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整个过程的安全性不仅取决于人的行为,还取决于物的状态。

3.2.1 人的风险因素

小学生体育活动中人的因素包括体育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不安全因素体现在行为(behavior)和心理(mentality)两个方面。

3.2.1.1 行为风险因素

小学生体育活动具有离散性(decentralization)特点,离散性是指活动人员在活动过程中分散于各个部位,尽管有各种规章和计划,但当他们遇到具体问题时,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判断作出决定。小学生对是非、安危的辨别能力差、情绪易波动、自我约束力、调节控制行为的观念较弱、对突发事件缺乏预见性和应变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对体育活动当中的身体异常状况不能正确应对,这客观上决定了他们行为的不安全性。另外一方面,体育活动过程中行为风险因素重点体现在教师方面,如果体育教师不能将教学计划合理化,组织教法和教学手段不正确、教育方式不当、疏忽管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专业理论和技术不过关、对学生照顾不周、不了解安全防卫知识和伤害急救措施等就很难适应一直处在变化中的人一机一环境系统,长期下去给体育活动造成安全隐患。

3.2.1.2 心理风险因素

人的行为是受其心理状态支配的。当人的心理处于消极状态下活动时,其感知觉、思维和反应的机能就不能正常发挥,差错增多,导致事故发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保证安全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引起认识差错而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7]。

叶龙(2005)将事故发生前的人的心理状态总结为侥幸心理、冒险行为、思想麻痹和心理挫折状态。体育教师和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事故发生的心理状态(见表2)。

3.2.2 体育器械、设施风险因素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器械(equipment)、设施(facilities)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设计风险、安装风险和使用风险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体育器械的设计不合理、安装不牢固;体育活动器械分布、位置、距离和相互关系不合理;运动器材陈旧、破损;运动器械是不适宜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非标准器械等。小学生体育活动器械、设备因素除了供学生和教师使用的体育器械本身之外,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装备也应严格要求,如符合严格标准的体育运动服装和对随身佩戴物的检查。

3.2.3 环境风险因素

小学生体育活动具有单个性(uniqueness)特点,单个性是指学生每天进行的体育活动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体育活动类型的风险多少和种类是不同的,同一活动类型在不同的环境中面临的风险也不同。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每一天面对的环境是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风险因素表现在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inclement weather conditions)和活动场地两方面,自然气候条件包括酷热、严寒、暴风雨、雪等给体育活动场地造成的破环和对活动造成的不便;活动场地的风险因素包括学校占地面积小,供体育活动的场地受到限制;活动场地畸形,布局不合理;体育活动场地条件差,卫生条件不达标准等。体育活动场地的风险因素从另一角度是表现在活动场地类型(type of playground)的差异上,如娱乐活动场地(creative playgrounds)、探险活动场地(adventure playground)、传统项目活动场地(traditional playgrounds)、水中运动场地(water playgrounds)、硬化地面场地(hard surface playgrounds)、户外、自然环境活动场地(natural playgrounds)等,不同类型的场地存在的风险不同,安全管理和安全指导的要求也不同,如果出现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疏忽,就很可能导致意外发生[8]。

3.2.4 环境与行为的相互关系

根据轨迹交叉理论( Orbit Intersecting Theory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出现时,将发生事故与伤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互为因果,有时物的不安全状态诱发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反之,人的不安全行为又促使了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发展,或导致新的不安全状态的出现,人流和物流两条轨迹交叉呈现出复杂的因果关系。

在体育活动当中,事故发生的原因不能考察单一的因素,事故的发生不仅有关键因素,也有推动因素的共同作用。必须以客观、全面的视角进行审视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本质。为了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同时采取措施消除教师、学生的不安全行为和环境中的不安全状态。

3.2.5 管理因素对行为和环境的影响

管理失误能够影响和改变导致事故发生的一连串事件中的至少一个环节。管理者应当认识到在所有的事故发生之前都有一连串的事件发生,而且管理实际上对每一个事故链上的某些事件都能够加以控制,甚至通过有效的管理,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9]。

体育活动中的管理疏忽体现在没有严格遵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规则;对教师、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指导缺乏;教师、学生的安全训练不到位;体育活动场地规划不合理;对体育工作的支持不够;体育活动环境维护失效;学校对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缺乏足够的经验;医务监督不力,体检工作不能落到实处。

管理失误多种多样,这些因素会加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环境的破坏,如安全教育的缺乏会导致学校师生对安全知识的认识不足,淡化安全意识;对环境管理的失效会加重校内人员和外环境人员对环境和设施的破环;体育活动场地规划不合理经常造成正在从事不同活动学生的相互影响,极容易引发事故;学校医务监督不力使体育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在教学中没有区别对待,由此给学生造成严重的伤害,例如体育活动当中一直无法避免的猝死现象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4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防范体系

风险防范体系是在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及可能性等因素进行考察、预测、收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包括风险识别(Risk Identification)、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和风险应对(Risk Treatment)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10]。

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风险防范体系是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与体育活动组织的特点相结合,吸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风险特点以及解决方法的途径,提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管理方法。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借鉴风险管理技术对体育活动中外显和潜在风险进行界定、分类和特征描述,对多种风险因素同时形成的复合效应进行评估,从而提出风险应对措施。

4.1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识别

4.1.1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识别的含义和特征

风险识别是风险主体对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潜在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性质的过程。风险识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感知风险,即通过调查和了解,识别风险的存在;分析风险,即通过归类分析,掌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以及风险所具有的性质[11]。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多变性特点,风险识别过程中,还要受到体育活动组织管理者专业素质和风险认知、风险洞察力的影响。风险识别是否全面、深刻,也将直接影响风险决策(risk-based decision)质量,进而影响整个风险管理的最终效果。所以,风险识别是一项系统性、连续性、制度性的工作,风险识别的过程不能仅局限于某个对象、某个环节、某个具体风险,而要分析体育活动作为完整主体所具有的全部风险。

4.1.2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的来源及类别

风险的种类是指那些可能对小学生的体育活动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源,为了深入、全面地认识风险,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有必要将风险分类。按风险的来源我们将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内部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个人或组织的过失、疏忽、恶意等不当行为而给体育活动带来的风险,风险来源分为教师、学生和校方三个方面,教师方面的风险主要是行为风险、组织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教学经验风险、心理风险和自我管理风险;学生自身的风险包括体能风险、健康风险、伤病风险和心理风险;校方的风险主要是管理经验风险和决策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指体育活动场地、器材风险、环境风险,环境风险又可分为自然环境风险和人文环境风险。

4.1.3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识别方法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识别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法主要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PHA),目的是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从大体上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风险因素。定量研究采用《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检查表》的方法,《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检查表》是在对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总结和归纳之后一一列出,采用“二择一”的方式,要求体育教师从“可能出现”和“不可能出现”中选择,最后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汇总和分类。在第二阶段对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因素进行项目分析,主要以探索性因素分析(EFA)为主,确定量表的初步内容;对正式调查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通过验证理论假设,确定中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的类型结构。

4.2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评估

4.2.1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评估的含义及内容

在小学生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似乎每项风险单个发生的概率都很小,甚至几乎可以认为不会发生,但当大量的小概率风险事件累积在一起时,发生的概率就非常大了,很可能就形成必然事件。风险评估就是指在风险识别基础上,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大量的详细资料加以分析,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12]。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评估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风险的存在和发生时间分析,即风险可能在哪个阶段,那个环节上发生;第二,风险的影响和损失分析,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可能带来的损失,某些风险发生的概率不大,但一旦发生会造成恶劣影响,如学生猝死事件;第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通常用概率表示风险发生的大小;第四,风险可控性分析,风险原因研究是为预测、对策服务的。有的风险是可控的,如课前周到细致的检查工作,有的是不可控的,如自然灾害风险。

4.2.2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评估的方法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评估主要采用《风险评估调查表》和帕雷托分析(主次因素分析法)(Pareto analysis)的方法。《风险评估调查表》是在确定风险项目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评估,采用逐项评分的方法来量化风险大小,事先确定评估标准,然后让体育教师对预先识别出来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可控性一一打分,然后三个分值相乘,得出不同风险的风险量(Rv),列表排序采用5级评判。帕雷托分析的目的是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出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风险因素、一般风险因素与其它因素。用帕雷托分析法对中小学体育活动的风险进行评估,有助于针对性对主要风险因素进行控制。

4.3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防范策略

风险防范策略是风险研究的根本目的,风险防范策略一般是包括风险回避(avoid the risks)、风险转移(transfer the risks)、风险控制(reduce the risks)和风险自留(retain the risks)等措施。在体育活动中对于哪种类型的风险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是建立体育活动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内容[13]。

4.3.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考虑到风险事件的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通过回避风险,可以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完全消除某一特定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回避风险具有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的优点,能将风险的概率保持为零,从而保证活动的安全运行。

在小学生体育活动过程中,如在暴风雨、雪天气造成活动场地泥泞或是给学生活动过程带来不便或危险性,一般要停止上体育课;对于个别学生有特殊疾病或伤病的情况,依据情况应该禁止参与某些项目的活动。严格遵循风险回避的原则客观上遏制了体育教师在教学当中的侥幸心理和思想麻痹。

4.3.2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一些单位和个人为避免承担风险损失,有意识地将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嫁给另外的单位或个人去承担。风险转移的方法种类很多,对体育活动中的风险,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保险,通过专门的机构,根据有关法律,签订保险合同。当风险事故发生时,就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补偿,从而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学校可以为体育教育相关人购买人身安全保险和财产损失保险等。

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往往家长与教师、学校之间很难划分责任界限,轻者兴师动众、赔礼道歉,重者对簿公堂,无论结果如何,对双方都造成沉重的负担和打击。风险转移的方法客观上可以减少学生家庭同学校及教师的矛盾和纠纷,也减轻了学生和学校的经济负担。

4.3.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损失发生前消除损失可能发生的根源,并减少损失事件的频率,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减少损失的程度。所以损失控制的基本点在于消除风险因素和减少风险损失。

风险控制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是最主要的应对风险的方法,小学生体育活动中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来自学校和教师两方面的工作(见表3)。

4.3.4 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又称承担风险,它是一种由活动组织自己承担风险损失的措施。风险自留有时为主动自留,有时为被动自留;有时为全部自留,有时为部分自留。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于像器械丢失现象,如果找不到责任人,就要由校方承担风险;体育活动场地、器械的消耗,也应该由学校承担风险。

5 小结

5.1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日趋严峻,需要加强体育活动安全与风险的理论研究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进一步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实践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5.2 小学生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时空特征和活动特征,安全问题表现出全程性、整体性特点,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包括在体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和心理安全。

5.3 小学生体育活动事故系统形成“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系统要素包括:人、机为事故直接因素;环境对人的行为和设备产生的负面影响;管理缺失对人、机、环境产生的影响,管理因素是事故系统的最重要的因素。

5.4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防范体系包括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识别、评估和风险防范策略。借鉴风险管理技术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Laflamme,Luciea. School-injury patterns: a tool for safety planning at the school and ommunity levels.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1998, 30(2):277-283.

[2] Ivan lewis.Safe Practi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Sport[M].New York, 2004:180-202.

[3] Jozefa Sobski.Guidelines for the Safe Conduct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Schools.Duputy Director-general (Development and Support), 1999, (10):71-78.

[4] 金龙哲,宋存义. 安全科学原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161-180.

[5] 隋鹏程,陈宝智等. 安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35-50.

[6] Firenze B. Labor Safety System Research.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1, 45(2):31-37.

[7] 叶龙,李森. 安全行为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20.

[8] Mike Mcnamee. A Survey of Sport Spectators perceptions of the Values and norms of Selected Professional Sports. Executive Summary, 2001, (10):20-27.

[9] 蔡天富,张景林. 对安全系统运行机制的探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3):4-8.

[10]石岩.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 北京体育大学2004届博士论文

[11]范明志,陈锡尧. 对我国重大体育赛事风险识别的初探. 体育科研,2005, 26(2):26-29.

[12]杨亚琴,邱菀华. 学校体育教育组织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5):84-88.

[13]汪忠,黄瑞华. 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进展.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27(2):25-31.

[14]Peter J P, Ryan M J. An Investigation of Perceived Risk at the Brand Level.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76, (13):184-188.

[15]Ivan lewis. Safe Practi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Sport. New York, 2004:121-132.

[16]Sosin, D M,Keller, P S. Surface-specific fall injury rates on Utah school playgrounds. Public Health, 1993:733-735.

[17]Richard A. Johnson.study of school sports accidents reinforces need for coordination and basic motion training. Clinical Cornerstone, 2001, 3(5): 61-62.

[18]张进福,郑向敏. 旅游安全研究[J]. 华侨大学学报, 2001,(1):15-21.

[19]李晓燕. 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0,2(3):98-104.

[20]韩振勇. 校园伤害事故对中小学体育课的负面影响[J]. 中国学校体育, 2002,(3):26-29.

[21]杨刚,等. 对学校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事故的探析与思考[J]. 湖北体育科技, 2001,20(4):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