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课教学范文

文化课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课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课教学

第1篇:文化课教学范文

一、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中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课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家长,老师,学生对文化课程学习重要性的理解不够充分。认为艺术类中职生只要能够树立相对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人生观即可,而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就才能帮助学生在社会上生存。

更有部分家长把职业学校当成是管理问题学生的场所,只要学生不犯原则性错误,对学生的学习问题不予重视。

(二)文化课教学内容对艺术中职学生而言难度较大

由于艺术类中职学生有高考需求,在文化课堂上普遍采用是普通高中文化课教材,对于中职生而言,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另由于中职生在课程安排中还需同时学习专业技术课程,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往往只有时间将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后巩固,答疑等课时严重不足。种种因素都导致现有的艺术类中职文化教学课时无法满足中职学生学习文化课程的需求。

(三)艺术类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

就现状而言,目前艺术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水平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且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部分学生对文化课学习有排斥甚至抵触情绪。文化课学生到课率低,课堂参与度低等问题一直是困扰中职教师的难题。

(四)艺术类中职文化课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

对中职文化课教师而言,在有限的文化课教学时间内,面对本身文化基础薄弱又缺乏学习兴趣的中职学生,教学难度要远远高于普通高中。除了常规的课程设计、教研、教学等压力之外,艺术类中职文化课教师还要处理学生的各种学习障碍问题,在心理上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的教学对策

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现代化德、智、体、美综合素质高、艺术气息浓厚的从业工作者。教育部强调深化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对艺术中职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以下是几点创新改革对策:

(一)加强文化课教学管理

提高文化课程在艺术类中职教育中的地位,文化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并重。从学校层面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贯穿于整个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中。

艺术类中职文化课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拉近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距离。关心,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及现实需求,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提升学生对文化课教师的认同程度,从而提高文化课吸引力。

(二)科学规划文化课的教学课程安排

根据文化课教学经验和学生文化课学习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水平,和合理分配文化课专业课课时占比,专业文化两手抓,两不误。在不同年级采用不同比例安排,例如,在高三阶段,上学期考虑学生艺考需求,在满足复习要求的前提适当降低文化课占比;而下学期则以文化课教学为主,帮助学生全力冲刺艺术类文化高考课程。同时,根据艺术中职生的实际文化基础水平,合理安排文化课程各科目学习时间。例如,在对艺术类中职生的调查中显示,语文学科的课时占比可相应提高。原因如下:首先,语文是最基础的学习课程,学生掌握程度高,学习效果显著。另强化语文学科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能够引导学生在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有相应的提升,帮助学生提升其对其他艺术事物的理解能力,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意识。

(三)优化艺术类中职学校的教学手段

艺术类中职教学的教学手段也需要作出相应的更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当引入艺术思想与文化课的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适时的引入一些课堂游戏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另外,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增加教师培训机会,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四)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

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学校更应该与时代接轨,增加对媒体式的课程教学,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互联网也能将文化课书本上显得枯燥的文字更加具现的展现出来,让文化课的学习摆脱枯燥,利用新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2篇:文化课教学范文

论文摘要:企业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文化管理阶段。企业文化逐渐从一开始专家学者关注和呼吁,发展到有远见、个性的企业和企业家重视;从企业开展文化培训,发展到走进大学讲堂,成为管理学诸多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企业文化正以全新的思路和视角使企业管理得到升华,但也正如哈佛大学主讲企业文化的佩恩教授所说,“这门课是全新的”,其极具时代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驱使我们在传统教育观念还盛行的当今,加强对大学企业文课教学的理性思考。

一、企业文化教学探讨价值之当下定位

1.满足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学教育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著名管理学大师程思危曾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缺少资金和技术,而是缺少管理,缺少现代企业管理。”当今世界正在实现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与工业时代经济增长边际递减效应相比照,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增长呈现几何递增现象,因而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成为一种趋势和抉择,成功的企业无不是在此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智慧,企业文化管理也应运而生。企业文化管理克服了传统管理中重视物的因素,而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是一种发散人的思维、激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管理,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日本二战后的发展奇迹中可见一斑。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也曾指出:“国家的富强靠经济,经济的富强靠企业,企业的发展靠企业文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备受国际资本和市场煎熬的同时,也正在利用全球化的浪潮,全力以赴地以后发展国家的优势来发展自己,成为全球制造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企业要强大,实现管理的“跨越式”发展,在全面推进科学管理的同时,文化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承担着为社会培养管理人才的责任,对高校企业文化课教学模式的思考,有利于促进高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

2.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求。目前的大学教育模式是传统式教育占主导,往往既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大众教育模式下大学卿顶利就业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正如保罗·罗莫所认为的那样,“我们的大学体系没有培养私有企业所需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我有卫见在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模式仍然是学术模式,科学家和工程师仅仅是他们的教授的复制品。”一方面是社会急需大量的人才,一方面是大批大学毕业生找不着工作,处于待业和半待业状态。出现这种就业和需求两难境地,原因很多,在这里不作理性的梳理,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大学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需要改革。企业文化作为一门管理专业的课程,对其教学进行理性思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保证顺利就业。

3.满足大学教学改革的需求。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企业文化虽是纷繁复杂的大学课程中的一门,但作为一种对现代教学模式的一种探讨,是共性与个性相连接的。对其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思考和凝炼,对其他课程乃至推动高校的教学改革,实施“再现型”教育向“发现型”教育的转变,实现教育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提升,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动意义。

二、企业文化教学之当下困境

1.主体实践基础缺乏。受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影响,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基本上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所谓“十年寒窗”,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缺乏企业的工作经历和感性知识,有些人连企业最起码的印象和概念也未具备,给企业管理类课程教学增添了难度。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现代教育教师角色将“从知识的供应者转换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调停者”,企业文化是实践性和社会性极强的学科,教师丰富的实践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但大部分高校教师,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平时可利用的企业“资源”也很少,只能实现从书本到书本的往复,理论和实践脱节,苍白无力。

2.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成熟度不高。企业文化是个新兴学科,十几年前才引进中国,要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完备的体系还需要时日,有很多尚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首先,可供实习的单位较少。在目前的中国,特别在内陆地区,企业文化做得好的企业很少,原则上企业文化教学实习单位可以随机选择,但要真正把握企业文化的塑造真谛,到优秀企业进行文化实习是最好的选择。其次,可供教学选择的国内案例较少。国外虽有不少优秀的案例,但总的来说,“他山之石”味道较浓。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健全,一些优秀企业企业文化的发展也同样不成熟,今天是企业明星,明天就可能陨落,如三九文化与赵新宪等,给企业文化教学经常带来尴尬和无奈。特别是企业文化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很多企业还是建设真空。

这些困境和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交织在一起,迫切要求我们打开思路,规避误区,抉择出一条有效的教学路径,此乃本文立论之根本所在。

三、企业文化教学之当下对策

对企业文化教学对策进行探讨,不仅在于对探讨价值和当下困境的解读,同时也建立在对企业文化两个基本特点的认识之上。其一,企业文化的人文性和艺术性。 “一半科学、一半艺术”,这是对管理学的真实写照。管理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企业运作,牵涉到环境和人两个方面,而环境和人都是变化的,形成解决问题途径的不唯一性,这也就是管理的艺术性。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学与文化学的结合,在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同时,其艺术性更强,个人的创新思维和人格魅力更突出。其二,企业文化的实践性。企业文化教学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一种思维范式,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突发和多变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鲜明的实践性。 当我们把关于企业文化的这些认识和感悟,放到现代教学理念的背景下来思考,也就是定格在学习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时,那么教学改革方略便很清晰了,“企业文化课的受训目标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上,重在创造性思维与实际相结合,并将人文素质的提升与审美艺术的引导渗透其中”,为此,应将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教学、多媒体技术和科学考核融为一体,构建多维立体化教学平台。

1.艺术化课堂讲授。每门课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运用讲授法能够使传授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教给学生全面系统的知识。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在给企业文化课讲授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饱满激情的同时,也增添了驾驭难度。讲授中要把握要领和技巧,做到繁简得当,方式多样,抓住问题链,层层深人。有些章节以口头激情表述为主,以增强学生的兴趣,体现企业文化的特点,如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文化的体系等。有些章节要增加信息量,以多媒体课件展示为主,如企业使命、企业价值观的讲解,企业CI的设计等。有些章节枯燥无味,没有提炼价值,为避免引起学生听课的厌烦,可采取学生自主探讨式。

2.经常化案例教学。管理实践的无限性和管理者接触实践的有限性是一个很难协调的矛盾,作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诞生了。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案例教学可改变课堂呆板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被德国心理学家称为“顿悟”和“发生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内化知识、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解决Hills教授所阐述的NIH现象,即书本知识的时滞性。企业文化强烈的主体艺术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在教学中要经常性地开展案例教学,把随堂开展和专堂进行相结合。案例要具有新颖性,难度要适中,篇幅要适宜,答案要有启发性,不求唯一解。案例的选择要宽方位,做到国际(如丰田、IBM、微软)和国内(如海尔、联想)案例相结合,成功和失败案例(如“太阳神”的陨落、“巨人”的败北等)相比照,经典案例和人为设计案例相补充。

3.多样化实戏环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引导学生把外在的社会认识变为内在的社会经验的过程。企业文化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应多样化,主要应采取两种形式。其一,请有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开展讲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就聘请江淮汽车公司有关人员来校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讲座,效果较好。其二,抓好教学实习这一关。针对目前学生实习时间短,实习经费较少的这一现状,某些学校采取的“分散实习—相互交流—总结提高”的实习模式很有借鉴价值,可广泛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教学中,可把这种形式与重点实习基地建设、模拟实验室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现场实习与虚拟实习相补充,构建立体化的实习模式和效果。

4.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教学模式。“若不把新的科学理论及时渗透到教学当中,就会出现培养出来的学生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运用现代技术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师的选择。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投影、幻灯和视频,进行现场模拟教学,实现虚拟现实,把学生带进活生生的企业现场,企业文化的艺术性和实践性借助现代技术的载体,将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第3篇:文化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职 文化课 教学 思考

一、中职学生现状分析

我对我校近两年招收的近2000名新生中考成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新生语文课的平均成绩67分,及格率为32%;数学课的平均成绩为56分,及格率为23.2%;英语课的平均成绩为52分,及格率为12.1%。有些学生的成绩(尤其是英语)令人难以置信,在入学初进行的英语测试中发现:20%以上的学生不能正确掌握26个英语字母的大小写,很简单的常用单词都不会写。很多学生写个请假条或情况说明既不懂格式又错字连篇,数学成绩就更不用说了。学生上课时睡觉、考试作弊或胡乱填几个答案就交卷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现象能全怪学生吗?课堂上,面对较高的要求和较难的知识,学生想听听不懂,想学学不进,无所适从。作业和考试时,他们也想认真做好和考好,可就是不会,有什么办法?干脆放弃对学生的文化要求,只抓技能训练,行吗?这当然不行,既对不起社会特别是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也不符合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因为很多专业知识是需要文化基础的。如:微机、电子专业的学生都需要物理知识;模具数控、建筑专业的学生需要看图、制图;服装、财会的学生需要数学基础等。学生如果文化基础太差,专业课也不容易学好。

二、导致现状的成因

(一)社会原因

网络和手机等媒体和通讯工具的日益普及也使一大批未成年人沉溺于游戏不能自拔,无心去搞学习。社区、村子里、住宅楼上的麻将馆、游戏室吸引不少成年人的同时也避免不了对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有所干扰。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劳动准予标准不严格,一些企业在招收员工时根本不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甚至连初中都没毕业,没有任何技术的学生只要有熟人引荐,进厂之后的待遇与中专生的待遇没有区别,有时可能还要高些。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了跟不学没有区别,谁还愿意好好学技术呢?

(二)家庭原因

中职生中有一大批是独生子女,而包括农村在内的家庭环境都大大改善,经济条件日趋好转,国家还有资助,费用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所以他们没有丝毫的经济压力。爷爷奶奶的隔代溺爱、父母亲的宠爱、亲戚朋友的关爱都让大多数孩子优越感十足。部分农村的家长把孩子留给老人照看,他们只能照顾孩子的生活,管不了孩子的学习;部分城里的家长因忙于工作、压力大等原因疏忽和放松了对孩子的管理。

(三)教师原因

很多文化课老师认为中职生基础差、学习习惯又不好,不值得教或教不好,所以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上课时不认真教学生知识,只希望把学生管住不出事就行。

(四)学生原因

中职生大多数是中考失利者,从小学到初中都没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就因为文化课没学好才进了中职学校。到了中职学校之后只想学点专业知识,对文化课毫无兴趣,所以厌学现象特别严重。有些中职生找不到学习的方向、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寻不到被关注的感觉、得不到关爱的情感,他们普遍处在自我放弃自我堕落又不想放弃不想堕落的矛盾中。

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和观察分析,我认为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降低内容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今后教学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面对新的形式,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必须树立开放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育人观和“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特长、张扬个性”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反映在教育观念上,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地表现和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让学生自己从学习中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把抽象的文化理论知识转换成形象的思维。另外,转换师生角色,让课堂成为师生交流和对话的场所。在文化课教学中,特别是要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时,教师要把学生和自己的地位放平等,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让那些找不到学习方向、看不到成功希望、寻不到被关注感觉、得不到关爱情感而在自我放弃自我堕落又不想放弃不想堕落矛盾中的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尝到成功的甜头,以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适度降低内容难度

针对中职学生文化课尤其是数学、英语基础差,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专业课程却比较重视,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语文课主要开设普通话、应用文写作。对于中职学校语文教材,我们可以选教一些学生感兴趣且与我们生活贴近的内容。数学课可以在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挑选一些学生能学懂、学得会的内容。英语可以开设《英语900句》之类的口语课程。当然,降低难度并不意味着没有难度,更不是没有要求,而是要在降低难度、选定内容、制定目标要求之后严格要求,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既定目标。

(三)优化改进教学方法

第4篇:文化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 文化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一、前言 

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文化课是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重要区别之一。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培养适用人才,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得力措施,是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特别是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有效之举,同时缓解了高考压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文化课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1.生源质量不高,大纲要求高于学生实际水平,文化课教学面临尴尬。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高中的普及,中专卫校的生源素质逐年下降,文化基础普遍较差,文化课的教学因此出现“教”与“学”不适应的问题。 

从各科看来大纲要求几乎都不比高中逊色,并且加有与专业相关的内容。以数、理、化为例,高中生学习这些课程用5-6学期,而中专生则用1-2学期将其学完,显得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而学生的实际水平则是:入学前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欠佳、学习兴趣差、意志力薄弱。而过高的教学要求,不仅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作用不大,反而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厌烦。 

2.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不适应。教学内容的设置有两个出发点:一是希望能通过文化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扩大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终身教育的需要打好基础;二是为学生学习医学课程打下文化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职教系统内部认识偏颇,使文化基础课缺乏分量,得不到学生重视。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为了抓住专业技能这根中职教育的生命线,从主管部门到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失去平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 

4.文化课教师负担过重,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中专卫校扩大招生,班数增多而教文化课的教师并没有增多,文化课学时减少但内容并没有减少,这就使文化课教师负担加重,教学质量下降。而文化课教学的评价机制不完善也不被重视,所以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很宽松;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更是宽松。这便导致了文化课教学的考核评价不够客观,起不到激励作用。 

三、中职教育文化课教学的改革方向 

1.结合实际调整教学内容,注意将文化课内容与医学知识结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例如,护理专业物理课的电磁学部分中“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这一知识点对专业学习帮助不大,教学过程中可将类似的内容删掉;原子能级是在化学课已经学过,物理课就可以不作重复教学。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结合医学实际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医学知识的学习要有文化课的知识作基础。例如,在物理的教学中将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和体温计相联系,用气压的知识去讲血压计的工作原理;将光学知识与生理、病理知识有机渗透,使学生学到光学知识的同时明确透镜知识与眼的成像、近视、远视的矫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知道光学发展对医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等。当然,这就要求文化课的教师学习一些医学知识,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便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结合。 

2.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中职教育要根据生源状况来改革、完善文化课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对文化课教学的认识。文化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培养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因此,要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3.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树立教师“教”是为了学生“学”的思想。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重点内容专门设复习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内容,指导学生练习,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纠正出现的错误;非重点内容结合医学实际大胆取舍,或以简单的图表归纳比较,降低教学难度。 

4.充分利用现代

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质量。根据文化课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教师可发挥现代在教学手段的作用,以增强学生直观认识,提高课时利用率和教学质量。 

例如,在语文课《雷雨》一文的教学中,播放话剧《雷雨》的一些片段,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故事的背景等有直观认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数学课在讲授复合三角函数图象时,将复合前简单的三角函数分别画在不同的投影片上,根据需要组合,得到复合函数的图象,解决以往课堂上板图耗时的问题,提高了课堂利用率;物理课在《血液流动及血压计》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动态效果、血管的动态变化过程及血流声响效果与解说相结合,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从生动形象的画面中接受知识。 

四、结束语 

劳动者文化水平的高低,既是民族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劳动者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中职教育的生命线是传输专业技能,是短期行为;而提高文化基础知识是提高专业技能的保障,是长期行为。学校不但应该根据终身教育理念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还应该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解决对学习的认识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应康,凌培炎,王丕.中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第5篇:文化课教学范文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愉快教学法的前提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动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因此,培养教师对学生的爱,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如课堂上教师温和的微笑、机智幽默的语言、关爱的眼神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愿意亲近教师,自然会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课后更是教师展示人格魅力的时机,像朋友一样与学生轻松地聊天,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所知所想,建立良好的“情绪场”,使学生在教学中产生积极的反馈,从而营造出融洽和谐的教学气氛。因此,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愉快教学法的前提。

二、创新教学方法是愉快教学法的关键

传统的“我讲你听”、“说教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厌学,自然就达不到教学目的。改进与创新教法,尊重“愉快教育法”的学生主体性原则,根据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运用自主活动、情境教学、教师讲授等多种方法,把更多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从而寓教于乐,体验愉快教学。

1.自主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主持,教师则成为一个“旁观者”,有针对性地作最后总结。并且,这类自主活动,可在室内室外进行。如,在草坪下、树荫下同学们可以很投入地一起分析,一起背诵。又如,在阅读《汉堡港的变奏》《都江堰》这样的文章时,我们可以抛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联系对比:你崇拜这样的人吗?你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吗?请你搜寻几个当代企业家从业创业的故事,你有什么发现吗?通过讨论学生不难领悟到严谨、求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忠诚奉献的人格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努力培养自己职业素质的热情,也就实现了职业学校文化课为专业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的目的。

2.情境教学。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如图片、录像、案例、多媒体、听音乐和朗诵等,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这犹如一面镜子,在教师有意无意的提示下,愉快地掌握知识。学习应用文,我们可以模拟一个现场招聘会,设置接听电话、推销商品、接待顾客等场景。编演课本剧也是很好的方式。因为通过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塑造形象,学生就像亲身经历了优秀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人物与自我融为一体,人物优秀的品质和职业素质会在学生心里刻上永久的烙印,灵魂也会受到巨大的洗礼。

3.教师讲授。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听课45分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讲授时教师的语言要机智幽默;善于提问,注意提问的时间、内容、方式;避免家长式的唠叨与说教,讲授时穿插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堂课都有新鲜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

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过于程式化,也会停滞、缺乏活力,唯有教师创新地教才会有学生创造性地学,愉快地学。

三、让学生感受成功是愉快教学法的核心

第6篇:文化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日本文化教育 一刀切式 固有观念 自主学习 网络普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105-01

一、《日本文化》教育的变迁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以社会文化、社会语言能力两个方面的习得作为支柱的。在中国如何开展日本文化教育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宿久高于2003年在《中国日语教育的现状与未来》一文中指出:在教授语言,如何把日本文化融入教学,把包括日本历史、文学、社会、风习等日语的文化背景教授给学生,成为教育者们面临的新的课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没有提出如何教授日本文化这一课题具体的解决方法。今年国内也有一些这一课题的论文,但绝大部分都是从公共外语课或第二外语课的视角来阐述的,而从专业日语的视角审视的相关研究却寥寥无几。

二、在日本国外开展《日本社会文化》教育的问题点

本文主要就在日本国外开展日本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探讨。Jourdain指出在国外的日语教育过程中教授日本文化时,很容易变成教师的一刀切式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通过教材、影像资料以及教师的经验单向地向学生灌输某方面的知识,对于学习者来说不仅欠缺趣味性,而且学习效果也不佳。且这种知识的传授方法往往会将日本文化一般化、统一化。因此很难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日本文化观。

笔者认为应让学习者对日本文化首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能够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判断筛选,因此在教授《日本事情》这门课程时也是首先采用一刀切式教育法,将日本文化多角度地介绍给学生,同时利用大量的影像资料加强学生在视觉上的印象。

三、对中国学生进行《日本文化》课教育的注意点

对中国的教育者来说,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日本社会文化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是在中国开展日本社会文化教育与欧美一些国家又有所不同。尽管对于在非母语环境中的学习者与真实的日本社会接触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学习者仍很有必要自主地构建日本文化观。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日本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样的。当然要做到上述并非易事,其中既存在着教师软件方面的原因,也存在着教学条件环境等硬件方面的原因。但笔者认为应在现有的条件之下尤其是师资力量不是很雄厚的院校尽量努力做到该门课程的效果最优化。在《日本文化》课上,教师应明确地教育学生如何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对待日本文化,既不夸大也不贬低,认真客观地分析解决问题。努力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批判的、多元的文化观。

四、中国网络的普及和日本文化的接受

近年来高校硬件设施的提高、校内网络的铺设、电子产品的降价也为网络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变得完全可能了。

学生的信息源变得丰富多彩,不再像以往那么单一,在这种新形式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陈燕生的《现代视频技术手段对日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一文中,作者也写到“教师使用何种形式的视频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取决于学习内容的进展程度,学习者当时已掌握的外语能力和水平,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教学环境对教学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在接下来笔者主要以动态视频图像为例,阐述网络的普及都让学生知道了什么、又给教师带来了怎样的新课题。

现今的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开始看日本的动漫,到现在看日本电视剧、电影。通过这些对日本的政治、历史、地理;日本人的风俗、习惯、信仰都能有一些比较直观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也未必就完全正确,未必具有全面性。而对于这一点学生的认识却不到位。容易将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故事等无限大地真实化。

网络的普及使得学习者可以在网络上得到最新的来自日本的信息,当然对于他们学习外语学习外国文化都是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在如此现状中如果教师仍止步不前,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大概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日本文化知识都是自学得来的。面对现状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新环境下教师的职责。笔者认为上网是一个自主选择的过程,得到的知识虽然生动但有片面性,而在课堂上接受的是比较系统的教育,这两者若能完美的结合起来就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换言之,当今的教师必须在互联网信息与学生之间构筑起一层过滤网,学生从互联网浩瀚的数据中摘取到的信息在课堂上教师要加以筛选、过滤,达到去伪存真的效果。于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加上教师的指引这二者相辅相成将是今后日本社会文化教育的大趋势。

五、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在中国开展《日本社会文化》教育的困难和现存的问题点。为了能让学生不片面地理解日本文化,在中国以及东亚各国教授日本文化时教师一定要提前进行大量的备课工作,在课上从多个切入口、多个角度地向学生介绍日本文化。在学生接触日本文化的初期,不需要过多地考虑一刀切模式教育法的弊端,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所在就是将日本文化的各种信息多角度地传输给学生。以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的、多元化的文化观。

而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给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模式上所带来的改变是不可忽视的。教师也必须认清形势,跟上时代的脚步,充分发挥网络和教师相辅相成的互补作用以利于学生更真实、更准确地把握日本文化。

参考文献

1 細川英雄.日本語教育は何を目指すか[M].明石書店,2002

2 小川百合子.文化“知識”としての“日本事情”再考[J].21世紀の日本事情第4号,2002

3 長谷川恒雄.「日本事情その歴史と展開[J].21世紀の日本事情 第1号,1999

4 宿久高.中国日语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兼谈《专业日语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2)

5 李杰.日语教学与文化导入[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

第7篇:文化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文化基础课 教学现状 解决策略

中职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是各类职业学校根据不同培养目标的需要分别设置,旨在使学生具备基本文化素养,为学习各类专业课以及将来深造打下必要的基础的课程。它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计算机、体育、音乐等课程。究其在整个中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文化基础课是中职生学好专业课的基础,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力工具。然而,随着近几年来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的调整,各类职业学校为了突出以 “就业为导向”,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人为地使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之间比重失衡。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陪衬。结果是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转岗再就业能力低。这种仅仅着眼于跟前,而忽视人的长远发展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大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源差,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当前,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在选拔考试中被淘汰的学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文化课学习没有热情、没有动力,更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因而导致文化基础课成绩差强人意。

第二,认识上的偏颇,导致文化基础课未能处于应有位置。众所周知,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等职业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甚至提倡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这就导致学生和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把文化基础课放在了次要位置。

第三, 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缺乏评价机制。在职业教育中,由于专业课程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和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无论教师或学生都把是否能够取得专业技术证书作为评价学生专业课学习成绩好坏的标准。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则缺乏一定的外部评价和内部激励机制。与普通高中相比较,职业学校没有升学考试和会考,对学生、教师、学校没有一个基本的衡量尺度,教学随意性强。在成绩考核上,基本上是学校自行组织,谁教课谁命题谁改卷,教考一体。这种考试缺乏客观性、科学性。对文化课教师来讲,教好教坏无所谓,与自己的利益没有关系;对学生来讲,考好考坏无所谓,不会影响自己的就业。这就验证了一句老话:没有考核的机制,就没有动力,就不会出成绩。

第四, 文化基础课未能准确定位,教学难以把握。绝大多数中职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那么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究竟是以补习初中知识为主,还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课程,这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确有一定的难度。如何面对学生的程度,掌握教学的深度,保证教学质量的高度,如何针对职业教育的特性定位,文化基础课教学是需要高度关注、尽快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第一,改进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师要善于挖掘中职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包括学习方法在内的多方面能力;学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欣赏每一个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欣赏我”,“老师在期待我”,当他们在文化课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当他们有进步时,教师要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和鼓励,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从而有效的改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主行为,让学生朝多方向发展,增强他们学好文化课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纠正思想观念,摆正文化基础课的合理位置。

专业课与文化课间并非是矛盾对立的,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例如,机电专业的学生,离不开物理基础知识;化工专业的学生,离不开化学基础知识;文秘专业的学生离不开语言文字知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所谓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不过是空中楼阁。总之,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

第三,加强文化基础学科的教学改革,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

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不断强化评价功能、完善评价方法,对于提高文化基础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科品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文化基础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第四,加强认识,对文化基础学科进行合理定位。

目前,中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如何进行改革,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定位。本人以为,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下,中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适用、实用、够用”为原则,通过与专业课的紧密结合,达到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的衔接,从而对专业知识起到深化和指导作用。这样的合理定位才能使得文化基础课在中职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令人堪忧,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必须加强,但这种加强不是靠增加学时完成的,而是要靠提高单位学时的效益来实现,这就对我们职教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攻克这一难题,完成时代赋于我们职教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志立.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与改革 [J].科技信息 .2007(21)

[2] 李春霞 陈良 中等职业教育弱化文化课的反思[J].现代教育论丛 .2009(10)

第8篇:文化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 本科院校 旅游文化学 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 Tourism and Culture Course Teaching

QIN Meiyu[1], LI Zhao[2]

([1] Management Faculty,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25;

[2] School of Humanities,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9)

Abstract Tourism and Cultural is the basis of professional tourism management course. There are still critical issues to be resolved in Tourism and Culture course teaching, the paper from the status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school starting, th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urism and Culture Studies disciplinary position,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in-depth discuss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high-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ourism and culture; course; teaching

1 旅游文化学课程现状

旅游文化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及与旅游相关的各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的入门课程。由于不同的教育层次决定了旅游文化学课程地位与作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教学环节上的差异,笔者通过浏览各大院校精品课程网站及CNKI相关论文查询发现,对应不同教育层次的旅游文化学课程建设系列内容针对性不强,不能较好地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理清与完善。例如,通过中国知网以“旅游文化 课程”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查询,收集到19篇相关学术论文,其中高职类14篇,高等本科院校仅为5篇,加之对其研究内容梳理不难看出,本科院校旅游文化学课程相关教学内容较为凌乱,未能达到本科教育层次对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要求,课程设置与建设没有真正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

本科院校开设旅游文化学时遇到最大问题是:旅游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学术研究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学科理论研究薄弱,旅游学的学科基本体系框架和理论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同样,关于旅游文化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仍存在较大分歧;旅游文化学课程教材版本较为单一,内容选材普遍存在陈旧问题,现有教材与民俗学、旅游地理内容有大量的重复。应该说,本科院校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中有不少问题尚待深入探讨,尤其有必要在教材、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特色化建设。

2 旅游文化学教材

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层次较多,具体包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本专科、成人教育本专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以及外国留学生等。①不同教学层次和教学对象需要不同体系与结构的教材相匹配,也将影响课程教学的实践效果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目前旅游文化学教材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沈祖祥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文化概论》、由谢元鲁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文化学》为代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旅游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较好地实现理论性、实务性、前沿性相结合;一类则是以旅游文化命名的教材,例如张文祥《旅游文化》,该教材具有知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较为适合高职高专教育层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体系较为完整,但应用于旅游管理本科层次教学中教材理论性强。经过对教材具体内容梳理得出,第一类教材是对旅游文化概述、特征和传统等进行剖析,理论有余,但实用性不足;第二类教材是对与文化相关的旅游进行梳理,实用性很强,但理论不足,深度和难度不足。可以说现有旅游文化学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本科院校教育层次需求,缺乏适合本科学生的旅游文化学教材。

3 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旅游文化课程建设起步较晚,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科基础建设理论论证期,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文化学学科应用性发展期,至今旅游文化学初步形成了学科基础理论体系,并伴随着旅游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旅游实践的纵深发展,旅游文化学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扩大,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给予指导与参照,②特别是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建设应首先做出改革。由于各院校及专业特色不同导致目前本科院校的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结构认知与理解存在差异,呈现出旅游文化类型概述和三要素理论两大课程体系结构特征,尽管大多学者都认为围绕旅游主体、客体、媒体三要素展开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结构安排较为合理,但由于教材、专业特点、学科基础理论存在争议等原因,旅游文化学实际课程体系安排仍沿用旅游文化类型的概述,再加之本科院校旅游地理、旅游民俗、导游理论与实务等课程间具有极强的交叉性,未能满足本科院校“强理论”与“重实践”的双重课程体系建设要求。

笔者依据多年教学经验,认为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框架应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基础、旅游文化基础、旅游文化区域发展完整理论教学体系内容,即以文化旅游化与旅游文化化两大主线展开课程内容安排,充分体现本科院校对课程体系设置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特征。首先,结合中国传统旅游民俗文化相关内容纵向探讨旅游文化植根的土壤以及生成原因、特征,揭示旅游文化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其次,结合不同院校和专业课程间统筹内容,弱化旅游文化形态的比重,创新旅游文化学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例如结合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系统说”加强课程教学中旅游目的地、客源地以及旅游通道的基础理论内容,以此完善目前旅游三要素课程教学体系;最后,针对区域旅游实践中旅游文化相关理论与方法具体运用,形象理论讲授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中国旅游文化产生、发展及变化趋势。

4 旅游文化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结果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为“视听”,占到94%,并且二者搭配比例也直接影响接受效果,③而目前传统填鸭式课堂讲授方法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养和解决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上,首先,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倡导“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理念,明确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角色分工,在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同时给学生以专业意见与建议。因此,可以尝试案例教学、现场实践教学、专家进课堂、辩论赛等适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多样化教学形式,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旅游专业的感性及理性认识。

对本科教育层次而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与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学手段上应该通过课程安排与课程组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团队建设、主题模块、学生互评、案例讨论、多样化多媒体技术运用等教学手段建立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将抽象化理论及业界疑难杂症等具有广度与深度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形象化处理,促成学生理论与知识互相转化能力的提高,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

和我国旅游学研究的年轻化特征一致,旅游文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完善将成为较长一段时间内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课题和教学工作,其课程教学改革系列问题将不断调整与完善,有效促成本科院校对旅游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而为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注释

① 陈红玲等.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高教论坛,2007(5).

第9篇:文化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文化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6-0018-01

当前,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以及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推广,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为国家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术专长、有文化又有技术的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作为为卫生系统培养、输送优秀医学人才的卫生学校也在大力提高在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课程的教学工作,力争为祖国的医学界培养出有技术专长、有文化素养,德才兼备型人才。本文就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文化课程如何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進行探索性研究,提出几点看法,希求引起从事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文化课教学工作者的共鸣。

一、提高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文化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处理好文化课程与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相关性延伸之间的关系,使文化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产生一定的关联性,并能够很好地为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和将来的技术应用服务

目前,我国中职医学专业的招生现状是大多数初中时期各科学习成绩好、文化课程好的学生,选择了升高中,继续深造,向大学进军。而一部分不喜欢学习,文化课程不好,继续升学无望的学生,选择了读取中职专业类学校,争取在这样的学校学得一技之长,准备将来就业。可见,这类学生的学习能力、文化课程的基础水平是相对较低的。要知道,文化基础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意志力等方面,单纯地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同样是需要一定的文化课基础的,如果学生的文化程度低到影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钻研的程度,那么一定会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活动。作为一名中职医学专业的学生,其文化课水平与其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领悟能力、继续学习、自我学习等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一定水平的文化课基础,是很难学会像中职医学检验这一类学科的。所以,要帮助学生摆正学习中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与学习文化课程之间的关系。科学地安排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课时比例、课程内容,提高授课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最大效能地完成对文化课程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打好文化课方面的基础,为将来所要从事中职医学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做到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努力使学生成为适合未来医学发展需要的既懂技术又有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二、在完成正常文化课程的同时,适当安排与中职医学检验这一专业相关性较大的特色性文化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其对相关医学文化知识的了解,实现文化课与医学检验专业的完美融合,使文化课的开始更有效用

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开设文化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扩大知识面,陶冶情操,为其个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也是为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技术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文化课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课程的开设必须具有一定的目标定位性。对不适应中职医学专业的文化课程内容可以适当地对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完成正常文化课程的同时,适当安排与中职医学检验这一专业相关性较大的特色性文化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为了更好地增进学生对中外相关医学文化知识的了解,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中外医学检验文化史类的东西,给学生讲解关于我国古代医学大家为患者治病的逸闻趣事,也可以谈谈国外医学家严谨认真的科学实践故事,还可以通过把相关的实验课程实现文化课与医学检验专业的完美融合,处理好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文化课的开始更有效用。

三、建立科学的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文化课教学工作规划和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注重对教学效果的科学合理性进行评估

在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文化课内容方面,一般表现为内容量较大,但给予文化课的课时分配量又是较少的,所以,文化课教师的授课负担还是较重的,在这样时间紧任务重的背景下,要想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又耗时量最少,非常考验文化课教师的授课水平。因此,文化课教师必须做好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价值,抓住重点,纲举目张地完成每一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反馈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内容的实时信息情况,做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动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学校方面也要对文化课教学评价机制不断进行完善。对文化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进行跟踪评价,适当抽查,从学生的信息反馈中评估教学效果,对文化课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文化课的有效性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合理安排,科学布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使文化课更好地为专业课的学习服务,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作者:郝岩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