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医疗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颅骶疗法的应用
1颅骶疗法的适应证
颅骶系统的颅和脊柱是人体的中轴支架,对维持人体正常体态和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颅骶系统对脑和脊髓的生长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这个系统在结构上失衡或者在生理上受限,都可能引起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障碍以及其他的神经症状。与中医按摩手法治疗相类似,颅骶疗法也有相应的适应证[11]。在临床上,颅骶系统的不协调可以产生很多疾病,颅骶疗法可作为一种单独的疗法为患者解除病痛,也可预防和延缓疾病的发生,尤其对与头颅和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最为有效[12-13]。通过触感手法调校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调节血液、淋巴液、脑脊液等体液的均衡分布[4]。从整体调节入手着重于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脏腑和经络)的“调平”(以平为期),包括调节各个系统和器官(脏腑和经络)功能趋向正常水平和相互间的平衡。治疗方式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则与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相关,如颅骨骨折、急性颅内出血、颅内动脉瘤以及颈椎受伤等不适合使用颅骶疗法治疗。到目前为止,临床上已知的不良反应皆发生于成人,尚未见小儿案例[6]。
2颅骶疗法在国外康复治疗的应用
颅骶疗法是由整骨疗法发展而来,治疗师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手法技术。早期,颅骶手法技术主要针对骨和关节病变以及损伤的治疗,尤其是用于治疗头颅和脊柱的损伤和功能障碍[14],后来被用来解除肌筋膜紧张和疼痛[15]。Cas-tro-Sánchez等[16]将92个纤维性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颅骶疗法、对照组接受间断磁疗设备的安慰治疗,结果显示颅骶疗法能明显改善中度的疼痛。Curtis等[17]用低强度静态磁疗法与颅骶疗法治疗偏头痛作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疗效和患者的接受程度等方面,颅骶疗法均好于低强度静态磁疗法。这些研究显示,颅骶疗法在消除疼痛和解除肌筋膜紧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18-19]。Upledger及其团队[6]注意到包裹在脑和脊髓表面的被膜,尤其是脑脊液的脉冲性流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颅骶疗法的基础理论和手法技术,将颅骶疗法的应用推至更深入和更广阔的领域。在儿科[20-21],治疗因生产引起的婴幼儿颅脑损伤及后遗的脑瘫,随后用于治疗小儿自闭症、学习障碍等,都取得良好的疗效。在妇产科[22],用于痛经、月经不调和盆腔炎等的治疗,轻柔的手法也用于孕期和产前的护理。最近,美国癌症协会将颅骶疗法作为癌症患者的辅助治疗,在减轻疼痛和消除抑郁症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23]。颅骶疗法在神经精神和身心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也显示出卓著的疗效[24-26],可从躯体、心理和意识等不同层面介入,应用于心理治疗和神经精神系统的康复[27]。
3颅骶疗法在国内的应用
国内李君等[28]对42例慢性失眠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颅骶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的总有效率为88.10%,对于男女患者同样适用,对年龄较轻、病程越短、轻证、虚证和肝气不舒者疗效较好。吴靖国等[29]运用颅骶疗法治疗不同类型偏头痛患者64例,对不同中医辨证分型偏头痛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对肝阳上亢型和痰阻脑络型疗效更好,表明该疗法较擅长于疏肝理气、疏通经络、镇静脑海、减轻疼痛。颅骶疗法也可以与其他疗法结合使用,在国内尤其可以与中医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配合治疗疾病。吴靖国等[30]对62例偏头痛患者采用了头针配合颅骶疗法治疗,与单独使用头针比较,可明显减少疼痛持续时间。李君等[31]对65例慢性失眠患者采用针刺配合颅骶疗法治疗,针刺配合颅骶疗法在睡眠质量的提高和减少催眠药物用量等方面有较为突出的作用。这显示了针刺配合颅骶疗法能够提高慢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改善因长期失眠引起的不适,减少辅助用药,帮助患者日间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我们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颅骶疗法配合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仅用康复技术治疗[32]。结果显示,两种治疗对偏瘫肢体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显示将颅骶疗法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1 如何着手写作
1.1 写作的主题,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性的文章,包括日常工作中的各种发现,经验总结,有意义的个案等,属于回顾性的;而前瞻性研究,是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进行科研设计,通常是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的设计,对科研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然后才有针对某一方向的研究文章,一般是科研论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主题,看书、看杂志、复习文献是产生写作的基本动因。
1.2 组织文章的结构时,要充分考虑投稿的要求。医学杂志属于科技期刊,对稿件的总体的要求大致相同。文章结构的通用模式是IMRAD,即引言(Introduction)、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结果(Results)和(and)讨论(Discussion)。临床研究的文章以临床资料来代替材料与方法。除此之外,为了节省编辑部和读者的宝贵时间,上个世纪60年代国外首先提出科技论文应附摘要,《中华医学杂志》(CMJ)英文版1972年也提出要求附摘要。但是,在写论文之前,最好还是好好阅读杂志编辑部对稿件的要求,或者叫做稿约说明,稿约一般在杂志每年的第一期。论文的具体写作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2 要结合疗养院工作的性质,突出疗养医学论文的特点。疗养院不同于治疗医院,不是干部休养所,更不是托老院。疗养院与治疗医院有明显不同的地方。从性质上来说,疗养院是利用各种疗养因子,对人体健康起促进作用,对疾病起康复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机构。从治疗手段来说,医院是利用药物、手术等为主要方法,对病人进行治疗,达到挽救生命、消除病痛的目的。从服务对象来看,疗养院是以健康休养员和患慢性疾病的疗养员为主要服务对象;而医院是以患者/病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因此,疗养院的性质决定了疗养治疗手段的特殊性。
干部休养院(所)是离退休干部离开工作岗位后一定时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它的选择要交通便利、医疗保障充足,具有居家生活的特点。而疗养院通常选择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自然疗养因子丰富的区域建造;而且疗养生活通常有一定的疗养期限。疗养院担负着疗养康复的任务,干部休养所一般不具备这一功能。由于疗养院所处的地域不同,经纬度不一样,疗养区的疗养因子也各不相同。根据疗养因子不同,把疗养院称矿泉疗养院、海滨疗养院、湖滨疗养院、山地疗养院、森林疗养院、草原疗养院等。例如,鼓浪屿疗养院是一个什么单位呢?是以海滨自然疗养因子为基础,以现代疗养理论为指导,在合理的生活制度安排下,为增进部队指战员体质、伤后康复、疾病防治的医疗保健机构。疗养院的医护人员所从事的业务工作,涉及临床医学、疗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心理学、医学气象学等许多学科的内容,如果担负着特殊勤务的疗养任务,还需要航空生理、潜水生理的专业知识,也就决定了疗养院撰写学术论文内容的特点。
3 要紧密联系疗养工作的实际,总结疗养工作经验,探索研究成果,推广具有普遍指导的疗养方法。疗养学是研究自然理化因子为主的各种疗养因子的性质,疗养因子对人体的作用机制,以及利用这些因子预防和治疗疾病,增强体质,促进机体康复的学科。特色是突出疗养和疗养因子。在自然疗养因子的研究方面,如“鼓浪屿疗养地开展沙疗的可行性分析”,文章探讨鼓浪屿疗养地沙温与气温的关系,夏秋季节不同月份沙温的变化,以及天气情况对进行沙浴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了鼓浪屿疗养地夏秋季节的气候条件、海沙温度适合进行沙浴疗法的结论。在疗养因子的作用机制方面,如 “沙疗对兔膝骨关节炎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通过研究沙浴对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周围血流、膝关节滑膜及软骨的病理改变的影响,得出了沙疗能增加治疗部位的血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消退,对正常关节无不利影响的结论,为中老年人膝骨关节炎的沙浴治疗提供依据。在疗养因子的利用方面,如“沙浴疗法对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选择夏秋季节晴朗天气情况下,在鼓浪屿疗养地天然海沙滩上利用清洁干热的海沙包埋患肢30min~40min,观察沙疗过程中病人反应和疗程结束前后疼痛、活动能力等进行评价,得出在适当的沙温条件下进行限定时间的沙疗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确实,也是安全的,值得有条件的海滨疗养院推广应用的结论。
总而言之,作为疗养院医护人员,思想上要重视论文的撰写,按照疗养学的要求,根据各自疗养院的特点,依照科学论文的写作方法,一定会写出好的文章。
随着芳香医药在世界范围得到迅速发展(欧盟香药已经进入药典,法国芳香疗法为独立医疗体系,澳洲皮肤疾病多数首选香药治疗),中国的芳香医药领域也迎来全新发展机遇。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主办,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芳香医药分会承办。安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协办的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第三届全国芳香医药学术会议暨民族医药芳香疗法培训班于2015年10月23日~26日在上海七星唐朝酒店开班。
参加会议代表有118人,来自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法国、美国、中国台湾与香港、澳门的代表。参会人员覆盖芳香医药从业人员广泛代表性领域,如芳香医药分会理事、会员(含单位);医院、医学院校、政府相关部门、医药审批及监管机构、芳香种植企业、芳香生产加工企业、芳香科研机构、芳香治疗机构(医疗单位、疗养院、养老机构、健康教育机构、芳香培训机构、美容院、按摩SPA中心)从业人员。
会议编写了论文集,共收集到会议论文43篇,有27篇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与报告,交流与报告论文涉及面极其广泛,几乎涉及芳香医药的所有领域,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与世界接轨芳香疗法体系:各少数民族不同香药及其临床应用案例与体会。特别是针对我国芳香医药三大核心问题:“源头控制,标准建立,临床应该”方面,更是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认真讨论。
会议还邀请法国、美国、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芳香医药、芳香疗法知名专家作了专题讨论及学术报告。特别是法国著名药学家、演说家、芳香治疗师多米尼克博士做了《芳香疗法是神话还是现实》的专题讲座,将法国芳香疗法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完美结合,特别是芳香疗法在法国“治未病”方面研究与应用,如癌症化疗与放疗副作用的预防,给与会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响。
本次学术会议召开暨培训班举行无疑会为推动我国民族芳香医药事业,加强芳香医药工作者、芳香疗法从业者之问学术交流、积极推广传统芳香医药实用技术在医院、社区保健中心、疗养院及养老机构的实施,推进芳香种植、生产加工企业、芳香医药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学习和掌握中国传统医学芳香疗法理论和应用,推进中国芳香医药与医疗标准建设,使芳香医药与芳香疗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保健、康复与健康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脑卒中;卒中单元;医疗模式;VCD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等多种因素,脑卒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但是至今尚未有一种特效的药物或手段来治疗。目前国内外开展对卒中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卒中单元”是治疗卒中较为有效的手段[1,2]。然而,目前我国的“卒中单元”仅在部分大医院进行,没有向基层社区医院延伸,更没有被患者及家属认识和掌握,在卒中的防治中是一个严重缺陷。
为了克服这个缺陷,提高卒中的防治效果。我们把我院五年前建立的“基层医院卒中单元医疗模式”(已取得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制成VCD教学和康复训练示教片,旨在向人们宣传卒中防治知识和介绍卒中单元的内容,更主要的是给患者在康复功能训练中根据自身残障模仿此片相关动作进行康复训练,实施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VCD片的主要内容 ①介绍卒中单元的内涵,包括卒中单元产生的背景、内容及运作模式、卒中的防治基础知识等。②运动疗法包括运动疗法的机理、意义和运动模式,③作业疗法④失语矫治等。
12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00例,均符合诊断标准[3]。同时以头颅CT或MRI扫描图片作为诊断依据。其中脑出血10例,脑梗死90例,男56例,女44例,年龄33~88岁,平均59岁,病程05~3 d,平均15 d,为了不违反医学伦理道德,用本人在“基层医院卒中单元医疗模式的临床研究”论文中对照组80例作为本文的对照组,其中脑出血12例,脑梗死68例,男48例,女32例,年龄42~80岁,平均60岁,病程05~6 d,平均18 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伴发疾病积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疗效评定标准 ①根据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治疗前后的变化及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病残程度)评定疗效,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内,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死亡:包括卒中本身或/及其他因素而致的死亡,②卒中四种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③一个月后对观察组进行VCD片掌握程度的评定。
14 实施模式 ①患者入住卒中单元病房后12 h内完成必要的检查确立诊断,由治疗小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②急性脑损伤注意脑保护,避免或减少缺血性或/及灌注性脑损伤,③向患者或及家属介绍并观看VCD片的内容,学习康复训练的方法并实施,④全程心理医师介入以消除或缓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障碍,提高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性,重建自信心,⑤健康教育贯穿全过程纠正不良生活方式,⑥加强支持疗法,包括由营养师及主诊医生共同制定患者的饮食计划。
15 统计学处理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经治疗一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 两组常见四种并发症发生率 卒中常见的压疮、泌尿系感染、呼吸系统感染和关节僵硬四种并发症,观察组共有7例(7%),对照组19例(23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060 P
23 一个月后测评患者对VCD内涵的认识及掌握程度 ①观察组健在患者对卒中的防治知识有所认识,消除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提高了自信心。②入院前有嗜烟酒的8例和抽烟的12例均已戒烟酒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③进步以上的患者均已掌握康复训练的动作并能在医务人员或/及家人的指导、陪同下或独立进行康复功能训练。
3 讨论
卒中单元是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它采用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功能训练、心理治疗、健康教育以及营养支持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全方面干预,体现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这是它具有良好效果的原因[4],由于基层医院受到设备技术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开展正规的卒中单元,我们根据卒中单元的内涵而自行设计一套适用于适合于基层医院的卒中单元医疗模式应用临床也取得良好效果,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常见的压疮、泌尿系感染、呼吸系统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把基层医院卒中单元制成VCD光碟,不仅有利于把卒中单元的内涵向基层医院、社区及家庭延伸,不仅为患者的康复功能训练提供模式,而且对于宣传卒中的防治知识,提高患者的自信心,纠正不良生活方式,预防卒中的复发有极大的意义,本文对卒中患者的测试结果已证实了这一点,此外,用VCD光碟作为卒中防治宣传教育等方面费用较少,简单可行,实用性较好。
参 考 文 献
[1] 杨新荣脑血管病管理治疗新模式卒中单元中国医院管理,2002,22(12):22.
[2] 杨锐,王拥军.卒中单元的研究进展.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1):779781.
吸引这些人先后来到此地的理由如出一辙,他们都试图在这里获得在未来可以撬动骨科医疗器械领域巨额产业的技术杠杆。其中活跃的一个身影就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尚鹏。
专注辅佐人类骨健康
尚鹏一直以来专注于骨科医疗器械领域,研究方向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植入人体的可修复骨材料;二是植入后的运动康复设备。两方面在时间顺序上一前一后,紧密关联。当骨骼受到病变、外力损伤及肿瘤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再承担支撑功能和运动功能时,就必须通过新型外来材料植入的方式,以代替原来的关节软骨,从而让骨骼重新承担起支撑和运动的作用,这是第一步;在人工关节植入后,必不可缺的要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下也需要进行康复,就是因其他病变而导致运动功能受损,比如下肢中风导致的偏瘫,或因肌肉萎缩而无法行走。
康复训练不是简单的活动肢体,必须是科学且有效的。有研究表明,如果病人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日常训练,恢复日常行走及生活功能的可能性将大幅度增加。基于此,尚鹏和其研究团队逐步开发了针对不同部位的康复机器人。它们均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能够根据患者状态,个性化选择执行经过多年临床实验所获得的科学康复训练方法。“比如某个关节部位、肌肉要训练多少次,运动的强度是多少,运动的频率是多大,是采用电刺激还是机械运动来诱导肌肉增加活性等,我们把这一整套科学训练方法集成在一个软件里,再通过硬件的执行使相对应的关节或部位产生科学合理的运动,由此来恢复它的运动能力”,尚鹏介绍道:“目前的康复机器人主要是针对下肢,但我们慢慢会继续研发针对上肢的康复机器设备。”
其实,康复产业在我国尚且处于起步阶段,这与我国注重治疗但不重视康复的理念不无关系,因此这也是尚鹏关注这一领域的原因之一。再加之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拥有2.12亿老龄人口,康复保健自然成为社会保障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医学上必须先期提供一个好的方法,以应对老龄社会所带来在医疗保健上的巨额支出”。尚鹏任重而道远,为此也付出着不懈的努力,由他针对老年人而设计的“基于手机蓝牙控制的多生理参数按摩一体机“曾获得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发明梦工厂”节目的报道。
助推成果造福大众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尚鹏不断散发着光和热。他曾多次参加、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63”项目,获得国家、省市、地方科研项目资金扶持累计2000万元;先后在国际会议\知名刊物发表54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10余篇,EI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科研专著4部;申请、获批专利50余项。
在亚洲人体关节方面,尚鹏及团队完成了对样本的数据采集,并基于测量数据开展了运动学、动力学分析研究,并完成了相关大数据的储备。
在表面改性PEEK人工椎间盘方面,他们已完成人工椎间盘总体结构设计、椎间盘材料PEEK表面改性技术细胞以及动物植入实验、整体植入后运动学、动力学特性,植入后的应力分布、磨损测试等,并已经汇同某上市公司进行了产业化运作。
在脑血管实时介入移动式手术机器人系统研发方面,他们同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及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针对心脑血管微创介入手术,突破了低剂量X线影像平板探测、三维心脑血管重建、介入导管置入辅助机构、组合导航等关键技术;研制出心脑血管实时介入机器人样机系统,实现血管高精度实时三维重建以及介入导管在血管中的定位、定向与实时引导,借助机器人实现导管的自动置入。目前正在进行不少于10例的临床试验,并申请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据尚鹏介绍,针对他们所研发的人体下肢脊骨系统运动康复机器人,已有公司投资3亿元在国内某城市建立运动康复机器人产业化基地。这样的规模在国内康复医疗领域当属首屈一指,是真正打破了科研和产业的双重空白。科学家不同于企业家,不擅长企业运作,尽管拥有医疗器械方向丰富的研发经验和清华大学EMBA的双重身份,但面对科研产业化的现状,尚鹏仍急在心里,“我们拿着国家大量的科研经费搞研发,必须使投入科研的资金有所产出!”他的话语坚定而中肯。
目前尚鹏所在团队拥有50余项专利授权,“我们的研究都比较接地气,侧重于研究完成后可以形成一个产品,带动一个产业”。在后期产业化运作中,他们多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入股,也就是相当于担任企业中CTO一职。而在当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大背景下,尚鹏也表现出对未来的雄心勃勃,他立志不仅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同时也要围绕产业化作出最大的努力,争取建立起基于我国本土的瞄准康复产业的龙头企业。为此,他依然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
科研脚步绕地球一圈
“作为科研人员来讲,在国内学到一定程度后有必要到国外去看看,进行学习交流,或者深入的工作”,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尚鹏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后出站后,便飞往了美国。
“刚到国外时很震撼,发现别人比我们思路更开阔,眼界更广,关注问题更全面,所用的方法也更先进”。第一站,尚鹏来到了美国西北大学做博士后。在那里,他主要研究人体褥疮机理,以及轮椅改进的方法。“那个时代美国有很多瘫痪病人,坐轮椅的人很多,而久坐后很容易形成褥疮,我们的项目就是研究其发生的机理”,从实验的设计到志愿者招募,再到最终项目结题,尚鹏及团队共花费1年的时间,不仅成功改进了轮椅,产品也得到了产业化应用。随后,尚鹏又研究了植入人体的骨科关节超声导航,“这个项目当时有很多人一起参与,所以做得也比较快,在西北大学临床医院进行临床验证后,由全球最大的骨科及医疗科技公司之一的美国史赛克公司改进并产业化。”
2008年离开西北大学,尚鹏转赴美国耶鲁大学出任项目科学家。这次他主要研究的是人工椎间盘研发及在车祸状态下的运动力学及生物力学,“美国的车祸率很高,有些接受椎间盘手术的人也会驾车,这就要保证植入的椎间盘在遭受车祸等状态下的安全性,不能使其危及人体生命,因此就要研究在这种状态下的生物力学和动力学机理”。当时,尚鹏和团队使用了大量人体颈部以上部位的标本,在实验平台上集成50种传感器后模拟撞车情景,通过高速相机捕捉动态表现及运动状态,再分析相关实验数据。最后,他们给出了椎间盘在安全状态下的数值范围,并提供给美国专业机构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
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国家就把工伤保险的立足点放在预防上面,通过法律、规章制度等强化预防工作,强调把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职业康复相结合,甚至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强调康复和重返工作岗位。到20世纪末,工伤社会保险不仅从人道主义出发,而且以保障公民人权为原则,形成了包括工伤预防、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三大环节在内的职业伤害社会保险体系。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西方国家早就形成了一套极为健全并且执行得很好的工伤保险制度,无论从立法原则、具体内容与精神理念上还是执法力度、管理细节与技术措施上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之处。
在工伤保险立法上,曾经长期存在有制度而没有法制的时代,大量的行政性红头文件取代了法律法规。从工伤保险法规本身来说,2003年4月7日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里面没有关于工伤事故与职业病预防的规定,存在着制度漏洞。我们很多人还习惯上把“工伤”理解为工作中的人身伤害这种不规范、不准确的片面看法,缺乏工伤保险方面的常识性知识。这些法规对当今涉及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威胁与生存危机问题避重就轻,因为工伤不但是一种职业伤害,而且还是一种负外部效应极强的社会风险和社会问题。回避现实生活中民众的生存问题,从长远来看这种现象并不是学术界的福音。
学术论文关于工伤保险研究的国际比较
我国目前对国外工伤保险的情况介绍与研究,从数量上看极为稀少,从地域与国别分布上看,涉及的国家与地区极为有限与集中,主要限于欧美等极少数几个国家,其中德国相对突出一些。对这几个国家以外的其他100多个国家工伤保险介绍完全是空白。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关于国外情况的介绍与分析比较起来,工伤保险的国外情况介绍与研究是最薄弱的、最落后、最为忽略的。这种极为落后的状况反映了对工伤保险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史以及先进经验的极端漠视,而且对于发达国家完善的工伤保险制度经验的漠视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当今矿难频发及其引起的严重社会问题也许可以从这里窥见一些社会思想与文化矛盾根源。
从时间上看,我国对工伤保险的探讨起步非常晚,从实质上说,是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并且有明显的时间分界点,特别是2003年是工伤保险研究的一个突出分水岭,即在2003年以前研究从文献数量上都非常稀少,在2003年以后有较为显著的增加。从内容上看,2003年以前在研究质量上处于极为低级的初始状态,在研究范围上比较狭窄,根本无系统性、整体性可言,这种状况在2003年以后有比较明显的改观。从时间变化过程来看,2003年以前变化不明显,或者说简直没什么变化,在2003年以后变化显著,而且这种变化的趋势很可能还会延续下去。从学位论文方面来看,博士论文很少。在硕士论文方面,在数量上几乎没什么差别,数量都很少。从时间上看,都是2003年以后的毕业学位论文,说明这方面的研究时间非常晚。从内容上看,关于工伤保险法律制度、赔偿等方面的内容稍多,探讨的范围都很狭窄,研究水平基本上处于较低层次,缺乏系统性与理论深度。从专业分布角度看,法学、社会保障专业稍多一点。在学校分布上,都比较零散,这方面研究没有非常突出的高校,其中武汉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稍多一点。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工伤保险研究的落后状况。
从文献主要内容来看,属于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占据的比例太大,而研究性、理论性方面的内容太少。在这部分文献数量比较少的制度性、理论性研究方面,没有像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研究那样具体明显的不平衡性特点,没有特别突出的方面,即没有出现畸轻畸重的现象。对国外工伤保险情况的介绍与研究基本上是空白,对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对于他们注重工伤事故预防,强调把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职业康复相结合等目前为我国极为缺失的方面介绍得极为不够。对于本国的工伤保险研究处于边缘化状态,特别是对于事故受害者的权益维护、储备金问题、风险防范、意识培育等基础性、迫切性问题几乎没有述及,不管这种现状是研究者的一种主观上的故意回避还是思想意识上的原初缺失,这种现状与工伤事故成为当前中国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亟待解决的迫切要求极不相称,远远落后于当今的社会现实,更谈不上为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先导性思想指导了。
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关键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问题;管理对策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医疗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助于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然而,在当今社会,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也不完善,所以需要我们多方力量去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进步。
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含义与内容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指在城市社区的服务范围内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在政府的领导下,社区参与,上级医疗机构指导,为社区居民提供从身体到心灵的预防保健内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包括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具有连续性特点,从新生儿到老年,持续为居民服务。
二、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是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医疗保健知识,使人们更加注重生活中的健康问题,确保了居民的基础健康问题,有助于调整医疗服务结构,降低医疗成本,提高了城乡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对推动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一定的作用。
2、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有助于提供人们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提高了人们的预防保健意识,。当居民去医院的时候,不仅仅关注的是身体上的病痛治疗,更在意的是以后的预防治疗,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3、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的就医压力
据可靠数据显示,绝大部分的病症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可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如果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更加完善,那么人们更多的去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治疗地,就会缓解大医院的压力,有利于大医院研究疑难杂症,从而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对社区卫生服务观念认识不足
在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依然有很多人不重视,包括政府本身在内,不注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因循守旧,限制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忽视了预防保健,只注重治疗服务,只一味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忽视了长远发展。
2、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短缺,政府投入不足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不足,造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差,设备简陋,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要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却缺少正常的资金来源和经费补偿机制,影响了卫生服务中心的建立,更是达不到医保定点单位的要求。
3、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不足
城乡缺乏专业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大多数服务人员学历较低,难以承担复杂的卫生服务内容;城乡缺少全科的医学人才,也没有培训人才的能力;人员流动过大,没有稳定性,大多数人不愿留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追求更高待遇的服务地点。
4、双向转诊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双向转诊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所当然的还有很多不足。双向转诊只能往上不能往下,转去大医院的多,转向社区的少。只重形式不重实质,没有确定的制度,也没有标准的转诊制度。很多人只知道向大医院转去,却不知道简单的病可以转回社区,能转也不会转。
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对策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政府要加大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居民熟悉这项服务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促进这项服务的普遍性开展。培养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意识,使人们感受到预防、保健、康复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持续性的服务的好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服务开展初期,应主动为人民服务,使人民积极参与到这项服务活动中。政府也要鼓励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
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服务补助资金,用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活动,扩大政府预算,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2],减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担,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更好的为居民服务。同时,要调整经费分布结构,把大医院的经费向基层医疗机构分流,合理分配资源,使资源利用最大化。
3、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建设
要全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就要控制人员总量,提高个人素质,加强对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将培训结果与未来待遇挂钩,加大服务人员的学习动力,大力引进专业的服务人员。完善资金分配制度,人事安排制度,有助于稳定社区卫生服务队伍,避免人才的流失。还有,也可以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标准,把居民的评价作为考核人员的一部分内容。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仅仅是考核的唯一标准,服务态度也很重要。
4、加快建立完善双向转诊机制
为了更好的让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医院连接在一起为人民服务,需要加快建立完善双向转诊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是实现双向转诊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国家和政府要确立确切的转诊制度,有一套完整又标准的转诊秩序。实现“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理想目标。
五、结束语
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在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3],它产生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够忽视。因为这些问题影响了城乡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心和期待,也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不过,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国家也大力投资医疗卫生事业,从而渐渐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也会得到很好的改善,进一步的为城乡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梁万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期刊论文]-中国全科医学 2002(01)
(天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300000)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采取居家养老模式,实践证明其弊端甚多,对传统机构养老模式的更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后对养老服务提升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和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基本现状,认为向社会化养老过渡,引入“医养结合”机构模式,将医疗与养老功能相结合,是应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新思路。
关键词 : 老龄化; 机构养老; 医养结合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6-0009-03
收稿日期:2015-05-06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已于20世纪末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而且老化速度快,1990年代以来年均递增3.4%。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居家养老的模式,实践证明其弊端甚多。现今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加上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矛盾重重,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则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的方式。而现状却是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医疗和养老分离。纵观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历程,对传统机构养老模式的更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后对养老服务提升的必然要求,服务整合和养老机构转型也已是必然趋势。向社会化养老过渡,引入“医养结合”机构模式,将医疗与养老功能相结合,是应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新思路。
一、何谓“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
.所谓“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内容的充实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更加关注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以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突破了传统医疗和养老分离状态,是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基础养老设施、生活照料程度、无障碍活动范围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还覆盖了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治疗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医疗健康保健服务项目。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慢性疾病、易复发、大病恢复期、残障及绝症晚期老年人,为其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的内容是为需要医疗护理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但医疗水平因人而异,因为一般对医疗技术含量要求不会很高,因而应当至少达到一级医院的医疗水平。因此,相比于普通的传统养老机构养老模式,“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中,服务内容除了传统养老机构提供的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休闲娱乐服务外,疾病诊治、住院护理、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一定水平的专业医疗服务项目也是“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最重要的服务内容。老龄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服务的提供主体需要政府部门发挥宏观调控主导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元素,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多方服务主题资源,使其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责与任务。一方面,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包括民间私人资本和慈善基金等)进入“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市场;另一方面,引导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志愿组织和其他公益组织共同参与到养老服务提供中来,使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能够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得到适宜的、持续的医疗和养老服务。
二、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基本现状
.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等特点,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1.8 亿人,占目前总人口的 13.3%,其中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了一个亿,占目前总人口的 8.9%。与 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中国 60 岁与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率分别上升了 2.9%和 1.9%。据推测,2025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将达到25.6%。纵观发达国家老龄化发展历程,都是属于先富后老或者富老同步,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却是未富先老,在经济尚不发达、仍未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特定的生理决定了其对医疗服务需求较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显得尤为突出,庞大老年群体的医疗养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目前,老年病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规模小、数量少,大部分医疗机构仅对老年患者提供门诊和病重时的短期住院。近年来由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规划指导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给予支持和资金上的支持,许多城市的社区养老卫生服务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然存在服务水平发展不平衡、业务能力有限、辐射面窄等问题,仅能满足其周边生活自理能力尚可的老年人的一般医疗服务需求。究其根源,主要由于社区养老医疗护理时间较短、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健全、专业水平过低、人力资源缺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科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就曾经对媒体表示:社区养老除了缺少全科医生外,医务人员普遍素质都不太高。传统的养老机构同样也存在数量少、资金匮乏、组织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大多医疗设施配备简单,没有规范的医疗管理,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同样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实际需求相比尚存巨大差距。由于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照料服务分割、各级服务机构之间服务供给分散,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医疗卫生和社会照料处于分割状态,服务碎片化,最终导致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低。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老年人都希望在晚年时期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得到生活照顾和医疗服务。通过宋宝安等对2 196位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发现,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是其最主要、最基本的需求项目,在问卷提出的问题中,医疗护理高居首位,比重达83.3%。而“看病难”的问题则是老年人尤为担忧的问题,占受访者的56.7%。问及原因,大多数老年人表示,全科医生缺少,老年病专科医院及老年病专科门诊少,医务人员普遍素质都不太高,一些老年人的常见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见,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医疗机构受利益驱动机制的影响,时常出现小病大检查等不负责任的问题,给失能或半失能、收入相对偏低的老年人造成了“看病难”的困境,既耽误老年人的治疗,也给家庭增加了负担。据此,近年来国际社会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提出了“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的理念,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逐步下降的过程中不需要不断变更养老场所,尽可能使需要不同程度照顾的老年人能长期在熟悉的环境中居住并得到良好的照顾和医疗服务,使老年人晚年最终能够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三、“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主要的创新思路和做法是针对有长期就医需求的老年人群体,从政策层面促成或者机构之间资源达成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合作,整合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从而有效解决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根据原国家卫生部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人均患有疾病2—3种,慢性病发病率53.9%,是调查人群平均水平的4.2倍。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的、持续的、综合的医疗康复护理,因而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发展“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的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社会化养老事业引入了“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的理念,步入了由居家养老模式逐步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阶段,许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纷纷促进“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北京市胸科医院改建为北京市老年病医院,北京市化工医院转为老年护理医院,开设了长期接受有病老年人住院的病区。上海市于1997年就已经设立的“88547”(拨拨我社区)的社区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温州市万福养老护理中心,由原温州万福医院转型而来,并且已完成登记成为温州市首家获批的“医养结合”民办养老机构,为入住老年人和社会老年群体提供临床医疗、急诊救助、康复、预防保健、临终关怀等专业医疗服务。重庆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兴建了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第一家由大型公立医院主办的青杠老年养护中心,对“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广州市友好医院、青岛圣德老年护理院等机构也开展了“医养结合”形式的服务。在“医养结合”探索过程中,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多方式结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得到有效共享,实现了优势互补、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为自理、不自理和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营养配餐、保健医疗、康复调理、修身养心等高品质照护服务,减轻家庭子女的负担,有助于解决现阶段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前述问题。综合以上分析,医疗行业属高投入、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准入标准高,因此,以医疗机构承办养老或者依托医院转型为养老机构尤为适宜。由其开办养老业务可以依托自身医疗卫生资源,直接设置实行“医养结合”机构模式的老年人专门科室,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强化服务与管理,而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一批具有较高医疗水平的“医养结合”机构从而减少资金投入,缩短建设周期。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克服碎片化服务、增强服务的连续性,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政府资金投入以及机构网点分布,引导社会资本(包括民间私人资本和慈善基金等)进入“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市场;另一方面,对以“医养结合”方式经营的医疗或者养老机构给予政策扶持,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规范等方面给予帮助,引导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志愿组织和其他公益组织共同参与到养老服务提供中来,并鼓励其用“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的理念去经营,使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能够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得到适宜的、持续的生活照顾、健康监护、疾病治疗甚至临终关怀等医疗和养老服务。同时,明细的收费标准、公开透明的收费细则,国家养老、医疗保险的保障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能结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把“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定点机构,并加强监管,使养老基金和医保基金能有机结合、合理使用,将有利于老年人在负担得起的前提下享受到基本的养老和医疗服务,减轻社会、单位和家庭的负担。
参考文献:
[1]郑晓婷.我国城市社区养老研究分析[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3-14.
[2]王荣欣,等.我国老年人医疗服务现状及医疗服务需求[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2).
[3]于卫华.“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的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3,(4):91-92.
[4]刘国萍.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6-7.
[5]李健仁.大型医院扶持社区医疗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8,(4):28-29.
[6]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7]刘红.中国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9,(4):59-64.
[8]邱刚.上海养老机构社会化运作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徐冬英,陈珊珊,覃秀英,等.广西养老机构现状调查[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4):110-112.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病冬的心理特点及有效护理。方法总结32例老年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从护患关系、治疗环境,疏导负性心理情绪等方面进行护理。结果32例老年病人通过心理护理达到最佳的治疗状态。结论加强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能加速病人早日康复。
【论文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特点护理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老年人是健康较脆弱的群体,不仅身体各器官老化、功能衰退,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同时心理因素也是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老年人在住院期间,护士要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加强其心理护理,对病人恢复健康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作者对32例老年住院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1敏感的自尊
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年人具有较深的资历和阅历,喜欢周围的人恭顺他。可是一旦住院,处处受约束,当不甘“任人摆布”的心理与现实发生矛盾时,自尊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强烈,也极易受到伤害。
1.2孤独感
老年人因病住院,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陌生,家人往往因工作、家庭等事情不能陪护,医护人员又不能时刻照顾在身边,情感脆弱的老年病人极易产生孤独感。
1.3焦虑、猜疑和恐惧
病人的焦虑主要来自身体不适、家庭因素、经济压力、医院环境等方面。恐惧主要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病人怕误诊、误治,怕检查、治疗及护理操作带来的不适。猜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老年人若长期处于此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心理失衡,直接影响治疗,不利于身体康复。
1.4退化表象
(1)自我中心加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一切事物和人际关系是否有利于自我存在为前提,常被指为自私自利;(2)依赖性加强:老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需要别人的照顾,但过分依赖使老年人对自己能做的事也懒得去做,这种心理不利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兴趣狭窄:只关心自己的身体,不仅对以往兴趣事物表现淡漠,更无增添新兴趣的动机;(4)强化角色:老年人往往在病情好转或接近痊愈时,仍然安于患者角色,小病大养,自信心减弱,不相信疗效,对原来担任的社会角色恐惧,不愿出院。
2心理护理对策
2.1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
环境对老人心理活动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护士要根据现有的住院条件,尽可能地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在病房设置、病员安排、病房周边环境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使其安静、整洁、舒适、美观,尽量减少不良环境对患者的刺激。
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护患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护士对患者情况掌握的准确程度,护士在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下,可以对症下药。在和患者接触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交往的分寸和技巧,以融洽和患者的关系。患者一旦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护士即可通过言语、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和感染患者,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和行为。
2.3疏导患者负性心理情绪
(1)维护自尊,消除孤独感:热情接待新人院患者,做好人院介绍。耐心介绍医院、病区环境,介绍同病室病友及医护人员,使其尽快适应陌生环境。医护人员要理解并尊重老年人,称呼恰当,言语礼貌,行为端庄大方。对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妥善解决,对一般无原则性问题尽量迁就,适当照顾他们固有的生活习惯。而对不能解决或违反原则的要求,要耐心地给予解释,说明原因,使其能够接受,避免产生抵触情绪,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
为消除病人孤独感,护士应经常深入病房,对病人充分理解和同情,使病人视护士为亲人,宣泄内心的感受。与此同时,重视家庭支持的治疗作用。动员家人经常看望,对危重病人应以疾病康复为目的,留陪护且勿多人探视。护士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在病区开展趣味不同的活动,分散病人注意力,消除孤独感,保持愉快的心态。
(2)消除焦虑、恐惧和猜疑的情绪:护士首先要细心观察,了解病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若因生活、经济上有困难,护士应尽量帮助解决或尽快与病人家属联系,给予妥善处理。若因病人对疾病本身不清楚,护士应进行细致的疾病宣教,讲解有关的科普知识,使其对疾病有所了解。在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及检查前要做好解释工作讲解时应注意声音宏亮,语速宜慢,内容简明扼要,且根据病人的理解水平来讲解,使其尽量清楚。对一些特殊检查、治疗及用药后的反应、副作用,应事先向病人及家属讲清楚,消除其紧张情绪。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及时了解检查结果,明确治疗与康复过程及方向。鼓励病人尽可能参与疾病的医疗决策活动。护士在病人面前要表现镇定从容、耐心、处事果断,语言上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也不应随意议论病人,以免病人猜疑。护士应多举一些好转或痊愈的病历,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危重病人及癌症患者需实行保护性医疗,但应与病人家属交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