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建复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机化学知识是历年高考必考内容之一,例如有机物的分类、结构与组成、有机反应类型、有机物的相互转化、有机物的制取和合成以及石油化工、煤化工等,考生历来把这一单元的考题作为得分项目,不会轻易放弃或疏忽,既使略有小错,也会懊丧不已。然而这些知识大都与日常生活、能源、医疗、环保、科研等密切相联,融于其中,还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这就增加了这部分考题的广度和难度,学生要熟练掌握,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和讲究复习的技巧,方能事半功倍,达到复习的最佳效果。
一、有机化学的考纲要求
1、了解有机化合物数目众多和异构现象普遍存在的本质原因。
2、理解基团、官能团、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能够识别结构式(结构简式)中各种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基团和官能团。能够辩认同系物和列举异构体。了解烷烃的命名原则。以一些典型的烃类化合物为例,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结构。掌握各类烃中各种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3、了解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和环保的概念。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了解糖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产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原理
4、通过上述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综合应用各类化合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鉴定、分离、提纯或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简式,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二、有机化学复习方法
笔者认为:用熟练的化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和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自已的化学知识,是复习有机化学的好方法。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要比大量零散的知识更具价值,在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对于考试时准确、快速调用相关知识是非常有效的。
1、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衍变关系
依照官能团的顺序,列出某种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这样交叉复习,足以达到基础知识熟练的目的。熟练的标准为:一提到某一有机物,立刻能反应出它的各项性质;一提到某类有机特征反应,立即能反应出是哪些有机物所具备的特性;一提到某一官能团,便知道相应的化学性质。物质的一般性质必定伴有其特殊性,例如烷烃取代反应的连续性、卤代烃的水解和消去反应、l-位醇和2-位醇氧化反应的区别、醛基既可被氧化又可被还原、有机物燃烧的规律、官能团相互影响引起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改变等,这些矛盾的特殊性往往是考题的重要源泉,必须足够重视。
2、突破口
(1)根据有机物的性质推断官能团 根据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烃的衍生物的顺序,依次整理其结构特征、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化学性质中的反应类型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各种有机物的制取方法,例如: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红色沉淀的物质 ②能与金属钠反应产生H2的物质 ③能使Br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物质 (2)根据反应条件推断有机物质的类别和反应类型 按照有机化学反应的七大类型,归纳出何种有机物能发生相关反应,并且写出化学方程式,例如:
①NaOH/乙醇卤代烃的消去反应②浓H2SO4170℃(或)醇的消去反应
(3)根据有机物的知识网络推断
(4)根据新信息、新情景推断
三、高考有机化学题结构
例如(2010年广东)
四、有机化学的解题思路
首先是剖析题意,分析已知条件和推断内容,弄清被推断物和其它有机物关系。其次是抓好解题关键,找出解题突破口,然后联系信息和有关知识,应用规律进行逻辑推理或计算分析,作出正确的推断。
1.审题做好三审: 1)文字、框图及问题信息。2)先看结构简式,再看化学式。3)找出隐含信息和信息规律.
2.找突破口有三法: 1)数字;2)化学键;3)衍变关系。 3.答题有三要: 1)要找关键字词;2)要规范答题;3)要找得分点。
五、近年高考具体考法
1.紧扣教材,考查基础及主干知识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有机试题,主要考查的仍然是有机物同分异构、有机反应类型、典型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重要有机物检验、制备,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实验。
例(2012年山东)10.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考查】 1.油脂和苯的化学性质。 2.甲烷和乙烯的化学性质。 3.葡萄糖、果糖的组成 4.乙酸、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2.创设意境,灵活新疑,注重能力的考查
提高陌生度,考查学生的自学、观察、思维、推理等多种能力是近几年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以教材中各类有机物的基础知识为基点,源于教材,超越教材,综合题给信息与基础知识,将知识进行重组与迁移,解决实际问题,突出考查推理能力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要求学生规范使用化学用语、填写化学方程式、结构简式、分子式等,因此也考查学生的学习品质与科学素养。
例(2011广东)直接生成碳-碳键的反应是实现高效、绿色有机合成的重要途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是近年备受关注的一类直接生成碳-碳单键的新反应。例如: 化合物I可由以下合成路线获得:
(1)化合物I的分子式为________,其完全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注明条件)。 考查----分子式书写,大小写,元素顺序 考查-----酯的水解反应,完全水解,反应条件,方程式的配平,规范结构简式的书写。
(2)化合物II与足量浓氢溴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明条件)。
考查---醇的性质,正确书写方程式。
(3)化合物III没有酸性,其结构简式为;III的一种同分异构体V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化合物V的结构简式为。
考查-----不饱和度概念,醇的氧化反应,规范结构简式的书写羧酸的性质,根据条件写出同分异构体。 (4)反应①中1个脱氢剂VI(结构简式见右)分子获得2个氢原子后,转变成1个芳香族化合物分子,该芳香族化合物分子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
关键词:高考;化学;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8?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63-02
随着高考第一轮复习工作的结束,二轮复习将接踵而至。尽管这个阶段时间较紧(约两个月左右),但对学生应考能力的提升仍具有很大的作用。结合具体的教学进度可参考以下建议进行复习。
一、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做到心中有数
中学化学的教学依据是课程标准,高考的依据就是《考试大纲》。每年三月份,一年一度的《考试大纲》及配套《考试说明》就会与师生见面,它反映了命题的内容、特点和方向,必须认真研究。研读考纲,不但可以从宏观上掌握考试内容,做到复习不超纲,而且可以从微观上细心推敲对众多考点的不同要求,分清哪些内容只要一般理解,哪些内容应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又要求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复习中,要结合课本及复习资料,对照《考试大纲》把知识点从整体上再理一遍,既要横向串联,又要纵向并联。对《考试说明》中部分示范性的习题最好能要求学生认真练习,然后老师再仔细讲解。尽管《考试大纲》对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试卷结构等进行了规定或示范,但高考试题并不拘泥于《考试大纲》,由于高考试题容量有限,不可能涉及所有的知识点,因此在复习中只有以“按《考试大纲》进行全面的复习”的不变应对“高考考试内容”的万变才是最可行的方法。
二、注重双基,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
从历年高考所考内容来看,高考所涉足的主干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几种重要有机物及其性质、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及选修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等。具体来讲包括三大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热化学反应)、三大理论(结构理论、平衡理论、电离理论)、有机化学和化学实验,抓住了主干知识,就等于控制了化学学科的主要得分点。离开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任何有关提高考生能力的方法都是徒劳的。因此在二轮复习时应以以上几个专题为主线,结合《考试大纲》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近几年,高考试题回归教材、回归基础的特点启示我们,高考复习一定要降低难度,构建知识网络,扎扎实实完成教学任务,全面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考纲的每个知识点都要认真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形成坚实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那些在考纲中要求层次较高的知识点,理所应当是复习的重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改变观念,筛选侧重能力考核的例题、习题,精讲精练
我们不提倡题海战术,但决不可否认典型习题在巩固学科知识、训练解题思路与方法、提高实践与应用能力中的作用。但是过于迷恋做题、陷入茫茫题海、为题海所困往往只是低级的重复。做题的原则在精而不在多。做题要重视建立化学思想和解题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一是审题,全面挖掘题示信息,抓要点;二是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推理,深入严密思考;三是表达准确、规范整洁,避免出现书写上的低级失误,从而造成会做却没能得分的结果。在复习中要树立“让教师下海,让学生上岸”理念,也就是说教师在复习中要接触、拥有最大量的资料,通过精心研究、分析、比较、筛选,把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习题推荐给学生,并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训练。对近几年的经典的高考试题,要陈题新做,或将曾经练习过的试题再进行变形、分解、重组等等,进行在加工、再利用,尤其是近几年的新课标高考试题特别值得重视。试题讲解应注重方法,归纳技巧,培养锻炼学生正确的思维模式。另外近年来高考化学试卷中对计算能力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大,值得重视。
四、加强实验复习,提高实验能力
实验一直是化学试题中的重点考查内容,而且分值较高、相对难度大并有很好的区分度。从近几年高考实验试题的编制可以看出,高考化学对考生的实验能力要求较高。对实验的复习,要求考生能根据实验的目的,进行实验设计,选择仪器和药品,合理设计实验步骤,进行正确的操作,在实验中进行正确的观察和认真的记录,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给出正确的解释和评价。对实验的复习可分步进行:
1.对每一个课堂实验再回忆一遍,部分重点实验有必要重做一次,加深印象。做实验时,不能仅仅会“照方抓药”,还要带着问题进行试验。对每一个实验不仅要知道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会出现怎样的后果。有了坚实的功底在遇到创新实验题时才不会“手忙脚乱”。
2.掌握实验基本操作、仪器的用途和相关演示实验,明确这些化学仪器的作用与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
3.领会教材中的每个实验的原理、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产生的现象并会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与此同时带着相关的问题思考,如能否用其他方法或装置完成该实验或类似的其它实验等等。
4.培养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能力。这方面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属于比较高的能力层次,平时的复习中要多训练,通过一些有代表性试题的练习,写写实验方案,训练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
[关键词]移民搬迁;扶贫路径;建议
[作者简介]张春美(1969―),女,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移民资金绩效评估和财务管理;韦晓梨(1991―),女,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江西南昌 330045)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移民搬迁扶贫路径选择及其绩效评估问题研究”(14GL20);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选择及其效应分析”(16ZK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补偿政策对特别困难地区农户减贫驱动机制及政策优化研究”(16ZK35)
江西省是著名革命老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导致全省大部分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深山区、库区和自然灾害频区,涉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县58个、国定罗霄山连片特困县17个,国定、省定贫困县25个。自2003年以来,江西省对生存及生产环境较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移民搬迁扶持。2016年江西省完成76万人脱贫,贫困人口下降到113万,贫困发生率降到3.3%。贫困地区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达到9110元,收入增长率达11%左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升,江西省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退出。江西的移民搬迁扶贫路径选择及取得的成效,形成了独特“江西版本”。
一、江西移民搬迁扶贫路径及其取得的成效
(一)财政补助扶贫
建立移民搬迁扶贫资金统筹整合机制,提高搬迁移民扶贫补助标准。移民建房补助由人均3500元,提高到人均4000元。县城或工业园区移民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由500元提高到2000元;乡镇移民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由500元提高到1500元;中心村移民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由500元提高到1000元。对建档在册的水库搬迁移民每年可获得600元的直补资金。对搬迁移民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及特困户实行差别化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建房补助在人均4000元的基础上,每人增加补助10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特困户,建房补助在人均4000元的基础上,每人增加补助2000元。对实行差别化扶持后仍然存在困难的特困户,发放扶贫解困慰问金和生活必需品。
(二)健康扶贫和社会保障扶贫
据调查,因病致贫占比45.25%,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因素。建立完善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做好健康扶贫和社会保障扶贫有助于保障搬迁贫困移民的健康,防止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风险。[1]为此,江西省为移民搬迁贫困户购买每人每年90元的重大疾病商业补充保险,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大病保险、农村贫困人口重大疾病商业补充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结合的医疗保障体系,贫困移民个人自负费用比例预计将下降到10%左右。同时充分发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低保政策、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兜底”功能,确保应保尽保。2016年江西省设定移民搬迁农户低保标准为月均270元(3240元/年),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达到月均290元(3480元/年),分别比国家贫困标准线高出13.5%和21.9%。
(三)产业扶贫
江西省立足贫困区域的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产业,增强搬迁移民群众的“造血”功能。江西省已建立“高效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信贷扶持+组织帮扶”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在条件成熟的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到户,一揽子解决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目标不准、资金短缺、经营分散等难题。例如井冈山市因地制宜,培植优势产业,建立了“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群;贫困户以产业扶持资金、以土(林)地承包经营权参股农民合作社、股份制企业,每年可获得20%的产业分红收入。井冈山整合乡村景点资源,实施“红色旅游+扶贫”战略,让贫困户分享旅游产业发展红利;井冈山市开创了“农产品+合作社+电商平台”“红色旅游+电商平台”,利用电商平台开发“红土地绿生活”资源,打通农产品外销渠道。
(四)帮扶就业扶贫
针对搬迁移民开展就业扶贫,对符合条件的移民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或创业培训等免费就业创业信息服务,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江西省针对深山区、库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的贫困人口较多、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的现状,开创了移民搬迁进城进园新模式,以县城工业园为龙头,将偏远山区贫困群众搬到城镇工业园区附近集中安置,并就近到工业园就业,扶贫移民搬迁进城进园集中安置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不仅解决了工业园区招工难问题,而且稳住了搬迁移民,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发展“一村一品”帮扶就业、开发扶贫就业、专岗保障就业和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等多种有效的就业扶贫政策。[2]
(五)教育扶和培训扶贫
唯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致贫的落后思想观念,提升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源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江西省对贫困户的子女实施教育扶贫,基本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免”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了从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教育扶贫体系全覆盖。对贫困家庭儿童资助每人1500元,对义务教育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对高中贫困生免除学杂费,对中职学生免学费,对贫困生高考招生倾斜“四个专项计划”。对特困家庭学生,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拓宽社会资助渠道,建立“心连心”爱心资助工作平台,引导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扶贫捐款资助,保障搬迁移民子女接受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同时,组织搬迁移民的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移民的就业能力和劳动效率。
(六)金融信贷扶贫
江西省金融机构对有金融服务需求的贫困户和能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企业提供了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按1:8的比例提业发展贷款资金,破解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缺技术、缺服务、缺资金等问题,促进了贫困地区产业升级。截止2016年7月底,全省贫困户累计贷款户数8.5万户,发放贷款34.96亿元。主要扶持了涉农惠农项目,支持地方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在金融信贷扶贫中,开创了“油茶贷”、“光伏贷”“金穗油茶贷”等“一揽子”特色农贷产品,重点支持“公司+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产业扶贫运作模式,并实施了就业金融扶贫、教育金融扶贫、医疗健康金融扶贫。同时,开展了普惠金融服务,并尝试“电商平台+益农信息社+惠农服务点”的服务新模式,从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
(七)安居扶贫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扶贫
江西省2013年开始将居住在恶劣环境的群众搬迁出来,集中安置在城镇、园区,解决其住房和就业问题,实施安居扶贫。搬迁农户不仅可享受低价购房政策,而且享受移民搬迁、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贷款贴息、旧房拆除补助等扶持政策。例如,武县将深山区、库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安置于武安锦城新区,成为全省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安置小区,对搬迁对象出台了对拆除原住房并将宅基地用于复耕的农户,每户补助3-3.5万元;[3]搬迁人口,每人补助6 千元;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每户补助1.5万元。同时通过帮扶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实施安居扶贫。
二、江西移民搬迁扶贫需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资金扶持渠道单一,资金利用效率不高
移民搬迁扶贫安置所需资金扶持的规模大。但目前搬迁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是财政专项资金。单一行政组织扶贫,加大政府财政负担和财务风险。财政扶持资金主要以中央、省、市、县(区)逐级下发的形式,容易导致扶贫开发项目资金滞后,部分资金结余较多,资金粗放式管理,使用效率不高。
(二)搬迁扶贫效果离扶贫目标尚有差距 移民搬迁扶贫主要瞄准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所涉及的县村。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部分扶贫路径的瞄准偏差,例如扶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中主要以安置区为单位,涉及到户的项目极少,贫困户难以直接从项目中获得自身利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短期效益明显,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后续项目管理和维护机制,项目的长期效益较低,难以落实到贫困户以实现扶真贫的目的;[3]安居扶贫中虽然搬迁户可以获取建房补助,但相比于巨大的建房开支和装修费,建房补助显得微不足道,大部分移民因此背负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且安置房的面积、户型未能满足贫困户需求;安置小区的配套设施不全;移民土地资源在搬迁后难以有效调剂,搬迁后食品基本依靠购买,日常生活开支大;移民搬迁覆盖率较小,整体搬迁任务仍艰巨;贫困户因资金、技能和土地等资源约束,参与到产业扶贫难度较大,最终“变相”扶持了有资金、有技术的规模农户和龙头企业,难以做到扶真贫;贫困户加入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因缺少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处于弱势地位,未能真正有效维护自身利益,无法实现真脱贫;培训和就业扶贫覆盖的面较小,每年有条件接受培训的人次很少,且培训内容的实用性不强,难以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三)群众参与搬迁扶贫的积极性不高
江西省在开展搬迁移民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参与度不高,有些贫困户不能积极有效配合工作,隐瞒收入,虚报开支,以获取政府的各项扶持补助,这种落后的“等、靠、拿”懒汉思想严重阻碍了扶贫工作的开展。部分家庭常年在外务工未能参与到精准识别工作中来,仅依靠邻居或其亲友提供资料,评估时可能存在偏差。由于部分贫困区域的群众存在故土难离思想,顾虑无法适应新的安置环境,以及考虑搬迁的经济成本和重新建立社会关系的社会成本,不愿意参与搬迁扶贫。有些贫困户严重依赖财政资金补贴扶持,对其他扶贫路径响应度不够,对“造血扶贫”工程的参与度低,明显低于“输血扶贫”。
三、破解扶贫问题及优化扶贫路径的相关建议
(一)拓宽扶贫资金筹措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打破单一行政扶贫资金渠道,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财政资金扶持。坚持政府、市场、社会机制有机结合,逐步建立政府为主导,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力,企事业单位业、公益性慈善机构为辅助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扶持体系,形成“财政扶贫资金+金融信贷资金+企业投入资金+社会公益捐赠资金”的扶贫资金池。加强对资金拨付、分配、使用监督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编制体系、完善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严格项目申报、审批、管理、竣工验收、结算,并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防止资金截留、挪用等违法行为,扶贫资金使用到真扶贫项目,提高资金扶持效率和效益。
(二)统筹一揽子扶贫,发挥协同效应
由于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在选择扶贫路径时需根据扶贫对象的不同需求实施差别化扶持,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实现精准扶贫。同时,需要统筹运用一揽子扶贫战略,实施多元化扶贫,并根据扶贫路径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协同运作,发挥不同扶贫路径的协同效应,以实现每个扶贫对象受益最大化的目标,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推进企业参与贫困地区扶贫,帮扶贫困对象就业,并鼓励其以资金入股、土地资源出租或入股等形式参与企业,增加其资本性收益和工资性收入。对参与贫困地区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实施税收减免税政策,培育有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的市场主体参与结对帮扶,健全社会帮扶体系,逐步形成全社会参与扶贫工作新格局。
(三)提高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增强搬迁移民的内生增长能力
提高移民对扶贫搬迁政策知晓度,增强移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责任心。提高移民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发挥移民民主决议机制,使其真正了解不同扶贫路径的意义所在。制定激励机制,鼓励其积极参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和培训扶贫,增强移民自身的脱贫能力,产业扶贫中增加贫困移民参与市场机会,使其有能力分享扶贫成果,由“他扶”转向“自扶”,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
(四)建立多维度扶贫绩效考核体系,加强督查考核
建立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多维度的综合绩效扶贫考核体系,采用分类与交叉、定性和定量考核指标,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督和考核,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严格实施贫困退出机制,严格遵照贫困退出标准、程序、核查方法,严格评估和验收拟脱贫的县市,考虑脱贫的可持续性,确保高质量脱贫。对提前完成贫困退出的实施恰当的激励制度。
[参考文献]
[1]张琦,冯丹萌,史志乐.十三五期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15,(9).
关键词 一体化;医学仪器;技能实验平台;辅助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 G6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4-0045-03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新的医学教学模式已经形成[1]。伴随医学院校相关专业教育职业化过程,高校一体化医学仪器技能实验平台构建日益紧迫[2][3]。在高校一体化医学仪器技能实验平台建设的同时,加强平台辅助管理系统建设是非常必要的[4]。然而,目前还没有与之相配套的辅助管理体系直接对接使用,课题组根据高校一体化医学仪器技能实验平台管理要求,对相配套的辅助管理体系建设问题进行研究。
一、高校一体化医学仪器技能实验平台建设框架
随着医疗改革进程的深入和医疗服务水准的提升,对医疗器械行业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相适应,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应该对医疗器械行业政策、法规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与认知;不断完善所学专业知识体系,通过系统培训获得从业资格认证,逐步提升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5]。据此,将高校一体化医学仪器技能实验平台主体框架设定为:实验室体系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构建、辅助教学体系构建、辅助管理体系构建和技能量化评价体系构建等五大部分。其中,实验室体系构建为主体,其涵盖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限定选修及其他课程中所有实验室建设设计工作;辅助管理体系构建涵盖学生成绩评价与考核、毕业设计、开发环境建设、实验室管理、产学研协同、社会化服务等设计工作。
二、高校一体化医学仪器技能实验平台建设内容
(一)通识课程实验室建设
通识课程中,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提出通识实验室环境建设问题。计算机技术在生物医学中应用标准提高、使用范围扩大,是现代医学仪器诊疗技术水平提升的标志。因此,计算机应用领域技术的学习与开发,是医学生掌握医学仪器技能多的关键。由此,通识实验室的构建则举足轻重。
(二)基础课程实验室建设
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机械制图、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分析、线性代数、模拟电子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工学、脉冲数字电子技术、系统解剖学、生理学、工程力学等。基础课程中,以电路分析课程的实验环节为例,学生需要了解和熟悉模块电路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掌握电路分析、测试方法,了解电路装配、调试过程和模拟信号的处理方法[6],因此标准基础实验室的构建必不可少。
(三)专业课程实验室建设
专业课程包括数据库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生物医学电子学、数字信号处理、医用仪器原理、检验分析仪器、医用影像设备学等。专业课程中,以生物医学电子学课程实验环节为例,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医学仪器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测试技术,各种医用电子技术、电路分析的基本特点,生物信号与电信号之间的转换,医疗仪器典型电路的设计调试,及医学仪器电气安全性测试,熟练掌握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电气安全性能分析仪等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7],因此精密专业实验室的构建为重中之重。
(四)限定选修课程实验室建设
限定选修课程包括数学实验、文献检索、科研设计、医学图像处理、金工实习、医学仪器实验、医用仪器管理与维护、软件综合设计、单片机综合设计。在限定选修课程中,以单片机综合设计为例,在实验环节中,单片机实验系统可以开设单片机软、硬件系列实验,提供教学资源便捷性,让学生了解、掌握微机原理的同时,能够熟练地应用,如单片机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等[8]。
(五)其他课程实验室建设
必要选修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教学中的知识漏洞与困惑,是极好的能量补充;宽泛的兴趣、爱好,可涉猎更多先进的医学应用技术。非限定选修课程中,在医学仪器设备中医用传感器的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便于学生了解呼吸波、脉搏波、心电和生物电极传感器等基本原理,便于相应技术的学习。
(六)“双创教育”实验室建设
“双创教育”即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育环节中要有与之相配套的、以“双创教育”实验功能为主体的培育环境构建设计,其中建立小微、可移动型实验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医学生自主研发、设计、维护和使用测试医学仪器与设备等提供必要硬件支持,有利于激发医学生在医学仪器功能研究方面的创新、创业激情。
三、高校一体化医学仪器技能实验平台辅助管理体系构建
作为高校一体化医学仪器技能实验平台建设的后续工作,健全实验平台相应配套的辅助管理体系,对保证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至关重要。平台辅助管理体系设计应体现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职业化教育的特色。
(一)学生成绩评价与考核
依托实验平台,实现学生成绩评价与考核改革。基于多年专业实验技能管理经验的积累,总结高校医学类学生实验室管理的行为规范,调研广大学生的日常实验技能学习、社会应用实践活动等信息,从而形成评价体系观测点,最终建立一套能够为国内各医学高校所接受的“学生专业实验技能管理”量化评价体系。
(二)毕业设计
依托实验平台,提升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工作是实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前期各个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补充和检验。设备拆解与组装、课题设计与应用、故障诊断与修复,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同时也可提升专业教师的指导水准;毕业设计环节成功实施,对课程、专业、学科建设发展会起到支撑作用,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学校未来定位发展影响深远。
(三)开发环境建设
依托实验平台,优化开发环境建设。研究产品设计、实用新型设计、平台开发系统等,有利于实验平台的广泛应用。如电工电子学实验室、软件仿真学实验室、CPLD开发实验室、单片机系统开发实验室、医学信号采集与医学图像处理实验室等建设问题,有了实验场所或实验平台,才能营造出产品设计开发环境。以嵌入式医学仪器实验箱为例,开发设计性实验、临床应用技能实验等,嵌入式系统开发,不同的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带来了许多附加的开发复杂性[9],同时也给使用者营造出更为广泛的开发环境。
(四)实验室管理
依托实验平台,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使仪器设备的各项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了管理成效。
人员管理:实验室专人管理,利于保持仪器的完好率和维护保养,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对仪器功能的开发拓展;建立完备的档案资料有助于准确掌握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还可作为仪器设备检修维护的重要参考;开放性管理,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管理,大三学生带动大二学生分别管理重要、次要实验室;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我学习区域管理。
物品管理:设备更新替换,设备使用与维护管理;其他主控服务区、移动演示区、设备存储区、管理者专区、空调安装区、监控设备区、衣帽更换区、书包等物品存放区等区域管理。
(五)产、学、研融合
依托实验平台,提高产学研成果转化率。产、学、研相互支撑,利用教学与科研成果可以开发小型医学仪器产品,进而开发市场,形成规模化生产等;对产品进行宣传,以便打开销售市场,让消费群体有所认知,如产品系统构成及原理,包括电路、机械、其他材料构成情况;仪器设备与电子器件识别系统的历史发展认识,如硬件发展历史阶段、产品展示设计;可以通过演示文稿、视频、照片、实物等方式宣传。
(六)社会化服务
依托实验平台,增强社会化服务能力。产品研究与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市场占有率等,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研究成果要更多服务于社会。如实验平台实现网上查询、网上预约等功能;设备信息模块便于用户查找符合条件的仪器,实现仪器设备使用的动态管理;服务信息模块可方便用户全面掌握仪器设备的服务领域等信息;预约模块可由管理人员统筹安排仪器的使用时间;服务反馈模块可接受用户对服务过程做出的评价等。
参 考 文 献
[1]黄晓鹂, 李树民.基于数字医学平台的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与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3):18-20.
[2]王保华.生物医学测量与仪器(第2版)[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浩,李本富.用MSP430 实现腕式心电检测仪的研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5):427-429.
[4]陈洪斌.高校一体化医学仪器技能实验平台建设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32):53-54.
[5]郝冬梅,吴水才.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25-26.
[6][7][8]吴效明,张莉莉,劳永华,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理工科综合型人才[J].医疗卫生装备,2010(2):115-117.
[9]陈露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医学仪器的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05(9):64-65.
Abstract The desig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ive medical instrument skills experimental platform should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dividual practical skills and abilities of students and regard the lab subject function construction as the main design concept. While constructing the platform,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auxiliary management system that is consisted of the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for student performance, graduation desig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laboratory management, production-learning-research integration, social service, so as to create integrative medical instrument skills laboratory.
[关键词] 公立医院;审计;信息化;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信息化条件下公立医院政府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
对于风险的含义界定,各个领域还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两点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公认:一是可能是,也被称作不确定性,指的是会出现某种结果的概率;二是结果与期望的偏离,即事件的结果与原本预计结果之间存在偏差,一般是指造成的损失与伤害(当然风险也有可能带来机遇,为组织增加价值)。
审计风险含义的演变,先后经历了两个时期:传统风险导向型审计风险和现代风险导向型审计风险。传统风险向导型审计风险模型将审计风险分解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模型认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审计人员对其不能控制,只能进行测试评估,在实务中较难加以区分,故将两者合并为一个要素――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即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模型将审计风险分解为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型审计的特点:一是审计重心前移,将审计的起点设在被审计单位的运营战略和实质业务流程上;二是不在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测试评估,而是更加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三是随着审计范围的扩大,审计证据的内涵也在扩大,从内部财务证据转向外部运营证据;四是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技术带来风险的表现
依据现代风险导向型审计风险的定义和特征,可以将信息化对公立医院政府审计的风险的影响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审计内容增多,工作环节愈加繁杂。传统的医院审计更多的关注医院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内部控制的完整性上。但医院的主营业务为医疗服务,按现代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型的要求,伴随着医疗活动产生的相关事项也应是医院审计的重点,而信息化条件下,这些活动产生的信息全部被存储在HIS系统中。因此,医院审计工作的范围不仅要包含医院的财务资料、数据,还要对医疗业务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审计,如病人的就诊信息、住院信息、用药信息、病案信息等,另外药品、耗材、医疗器械的采购、管理、分配和使用等数据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医院信息系统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延伸了审计的职责。而这种职责的延伸和变化经常不为被审计单位所理解,给审计数据的采集、整理、校验和取证等环节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2.审计线索模糊不清,线索更加隐蔽。审计线索是审计人员审计被审计单位相关业务的重要依据,也是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的必要前提。采用信息化之前,医院的一切活动从处方、收据这样的外部凭证,到财务使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都有文字记录,都要经过相关人员的签字,但信息化条件下,上述相关资料的存储介质和流转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大部分信息传递活动都是在HIS系统内部按使用人员的要求自动生成的,传统的审计线索可能会因此中断或消失。在使用了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之后,医院运营的资料不再依靠纸质文档进行保存,而是大量的使用电子磁性介质加以保存,使审计取证工作的难度大幅提升,加之数字化存储的资料更容易被篡改和删除,作弊等活动更容易隐藏,问题线索也更加隐蔽,取证难度更大,如果还按传统审计的思路和方法,肯定会降低审计结果的正确程度。
3.对审计人员、工具和方法的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尚未能完全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因此对新技术带来的新风险认识不够充分,增加了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出现的新线索和新问题的可能性,提高了审计的检查风险。并且受制于医院的管理模式和HIS系统具体问题的影响,还没有专门用于医院的审计软件,而缺少相应的专业审计软件、审计软件不适合医院审计工作或错误的使用方法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审计的风险。
二、公立医院政府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我国现有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和准则体系已不能完全对信息化条件下医院审计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和规范,目前公立医院的政府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只能依据自己的审计经验和专业判断开展医院审计工作,因此难免存在疏忽和遗漏,可能导致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同时,因为现有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和准则体系对被审计单位缺少相应明确的强制性要求,导致其对信息系统的审计工作不理解,配合度不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纠纷。
(二)传统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及流程不能满足信息化条件下的需要
内控制度是单位为了保证其业务正常有效进行,保证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和合法性,防止、发现单位内部的错误而制定和实施的规定和程序。而现阶段,部分医院仅重视信息化建设却未能建立与之配套的完整、有效的内控制度体系,或内控制度未能发挥作用,形同虚设,犯罪主体可以通过计算机设施、输入、输出、软件这四个入口对数据进篡改,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袭击,破坏审计数据乃至整个系统,这些因素导致了审计人员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都在一定程度给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增加了难度,使得需要抽查、审计的内容大大增多。
(三)专业的审计软件研发较慢
国内审计软件系统研发制作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而且目前有能力开展审计软件研发工作的公司数量也不多,现在已有的成熟的审计软件大部分都是通用审计软件,仅能满足基本的审计业务需求,难以应用于专业领域的审计工作,限制了对公立医院计算机审计的发展。且各个医院的HIS系统通常分别由不同软件公司进行开发,因此不同的公司开发的HIS系统内部逻辑结构和数据库系统各不相同,HIS系统数据接口种类繁杂,审计软件较难与之直接链接。
(四)审计人员的职业谨慎和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现阶段,审计人员的知识体系主要由财务、会计和审计等财经类专业知识构成,在信息、网络、计算机和数据库等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不具备信息化条件下医院审计工作所必须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巧。审计人员不再只依赖纸质记录的会计信息,而是大量利用从被审计单位采集的电子存放的数据进行审计,审计人员不仅要会操作审计软件,还要有能力根据审计目标的需要编写代码进行各种测试和审查核实程序,这些都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信息化条件下对公立医院政府审计的对策
(一)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对象的外延范围越来越大,原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对电子数据、信息系统审计等新产生的概念的界定还不明确,审计工作急需建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为基础的、适应时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审计准则体系和相关指导性文件作为指导,以解决审计工作中,因信息技术产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要加大对被审计单位的宣传工作,提高其法律意识,正确理解审计工作的内容,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开展,真正用法律法规制约审计主客体的行为,降低审计风险。
(二)鼓励审计方法创新
应鼓励审计方法的创新和审计软件的研发工作。要勇于探索以前没有审计过得内容,在摸索中对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加以总结,逐渐形成成熟的审计经验。通过设立交流平台等方式,审计人员互相交流审计方法和审计经验,达到审计技术的充分共享。同时,要加快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特别是专用于医院的审计软件,通过技术手段,把审计过程中取得的信息、数据等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到充足的审计证据,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信息化条件下,各个行业对相应人员各专业知识的整体性要求不断提高,审计行业也不例外,审计人员除了要掌握财务、会计等财经类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大量的政策法规,以及计算机和外语等信息化社会必备的知识,才能妥善的完成审计工作中的各种任务。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除了要加大引进既具有计算机知识技术,又具有会计、审计知识和经验的综合型人才外,还要加大对现有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继续加大培养“五能”的审计人员,即“能打开被审计单位数据库,能将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转换过来,能使用审计软件进行查询、分析,能在审计现场搭建临时网络,能排除常见的软硬件故障”,如此审计工作才能在信息化大潮下不断前行。另外,还可以采用外聘计算机专家、网络专家参与审计项目,通过这种强强联合机制,解决目前审计机关内部人员计算机水平不足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胡玲.试论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特点[J].企业经济,2003(1)
[2]王秀芬.论医院审计风险及对策[J].医药产业资讯,2005(10)
[3]吴建萍.浅谈医院审计的风险及防范[J].财经界,2014(33)
[4]曹常乐.网络经济对医院审计的管理策略探讨[J].新财经(理论版),2013(9)
关键词: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尿干化学分析仪;显微镜镜检;红细胞;维生素c
【中图分类号】R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50-01
尿沉渣与尿干化学检查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判断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显微镜检查作为传统方法既费时又难以标准化,人为影响因素多。目前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与干化学尿液分析仪联合检测方法现已为我们增加工作效率,准确性和灵敏度也有很大的提高,但在临床检测过程中常常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因此,根据本科室的Sysmex UF-500i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与尿干化学分析仪的性能制定合理的尿红细胞(RBC)复检规则,对保证检测结果的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非常重要。现已对Sysmex UF-500i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与尿干化学分析仪两种仪器结合并手工的尿液镜检方法进行验证,并对当Vc阳性时,RBC出现假性原因做一个分析,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随机收集笔者所在医院就诊门、住院患者1024例,年龄1~89岁,平均(35±8.5)岁;男602例,女422例,尿液标本1024份,标本收集后2h内完成检测。
1.2仪器与试剂:Sysmex UF-5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与Uritest-200B尿干化学分析仪以及对应公司提供相关配套试剂、试纸条;OLYMPAS光学显微镜。
1.3检测方法:随机收集我院门诊、住院病人尿液,用一次性无菌尿样采集杯收取清洁中段尿。
Sysmex UF500i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与Uritest-200B尿干化学分析仪每天开机检测前先对仪器进行室内质量控制,质控合格后开始检测样本。人工显微镜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规定方法操作。标本均在2h内完成检测。
1.4判断标准
1.4.1UF-500i标准:超出UF-500i报警限值(过筛设置为RBC≥25/uL)为其检测的阳性结果,未超出仪器报警限值为阴性结果。
1.4.2Uritest-200B 尿干化学标准:尿液与尿多联试纸带反应在尿干化学分析仪中进行光学比对,显示半定量结果。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议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324-01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保障和实现基层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广大市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城乡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繁荣生活富裕风尚文明的美丽沙河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在沙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沙河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日前,我们对沙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基层文化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当前沙河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对文化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调研中了解到,当前,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基层普遍存在。乡镇政府没有把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人员工资除外)纳入财政预算,甚至有些经济欠发达乡镇对文化建设基本无投入,致使文化工作举步维艰。其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尽管基层党委、政府在认识上对文化建设很重视,但因为财力薄弱,无力投入;二是基层负责同志长期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虽然财政有钱,但是不愿意投入;三是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所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难以落实,对文化建设没有一个有力的制约措施。
(二)乡镇、农村两级文化阵地设施建设滞后。从乡镇来看,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开展科技讲座、扫盲教育、法制宣传、文艺辅导、文艺汇演、游戏娱乐以及农民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的课堂,也是推广科学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重要阵地,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的情况是虽然大部分乡镇设立了文化站,可是缺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所必需的设施和场所,又不方便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普遍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即使那些有独立场所的文化站,其设施、设备以及投入等也与综合文化站的要求相差很远。从实际效用看,相当多的基层文化设施建成后,由于管理人员、经费难到位,不能有效运行,只满足了“有”,未解决“用”的问题,以至于被群众戏称为“开关中心”,少部分还被挪作他用。农家书屋的藏书数量不少,但普遍缺乏图书更新经费,可读性不高,有的图书灰尘满面,少人借阅。
(三)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薄弱,工作不专一。乡镇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中普遍学历偏低、专业不对口、有文艺特长的不足半数,既懂专业、又懂管理或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十分稀缺,而且仅有的这些人中兼职过多,不够稳定。不少乡镇的文化站人员,不仅要从事文化事业,而且兼任乡镇党政办、社会事业办、驻村指导员、会计、出纳等等大量超出业务所及的工作。由于兼职过多,文化工作只能应付而已。
(四)投资主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目前,沙河市基层文化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主要是依靠国家、省补助资金和政府的有限投入,社会力量投资还处于空白,多元、稳定的投入机制还未形成。一条腿走路的现象致使文化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二、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措施
党的十进一步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全面推进沙河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根据十要求,沙河市应该出台一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规划。建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改、财政、建设、教育、民政、文化、体育、广电等部门协作,各乡镇政府配合,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从改善基层文化设施入手,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动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到2015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每个村有村级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的目标,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服务;满意度;影响
【中图分类号】R16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00-01
计划生育的落后会影响人们对于计划生育的积极性,且影响人们的生殖健康,尤其是女性。随着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的互相渗透,计划生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地控制人口的数量,而是将人类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心原则[1]。本次特选取我区2400名已婚育龄女性作进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法选取我区2400名已婚育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其一般情况为年龄:19-49岁,平均(32.1±3.5)岁;结婚年限:1-32年,平均(26.3±4.1)年;已婚有偶比例为92.3%,离异比例为5.3%,丧偶比例为2.4%。
1.2调查方法
采用查阅资料自行制定,后经专家检验论证的问卷,培训合格的调查人员进行入户调查。回收问卷2200份,剔除回答不全的无效问卷,最终有效问卷2102份。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
2结果
2.1对避孕方法的知悉率
通过回收问卷的结果显示,了解结扎术的人数比例为75.73%,了解避孕药/套的比例为19.88%,了解宫内节育器的比例为6.04%,其它避孕法的了解人数比例为3.85%。详见表1.
3结论
计划生育涉及的内容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达到控制人口数量的目的[2]。这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以来,对中国人口的发展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进行调整后,已转变成以推进计划生育的优质服务为目的[3]。将服务对象的需求作为导向、面向群众、立足社会、提供个性化的生殖健康服务成为了优质服务的一大主要特点,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则是优质服务的重要结果之一。
几乎全部的已婚育龄女性都有避孕的需求,特别在中国人口的发展出现老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流动与迁移人口和人口总量的四个高峰时[4],更应该严格贯彻计划生育制度。现今计划生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满意的避孕方法,部分避孕方法具有可持续性,而使用者对避孕方法的满意度会对避孕方法的持续使用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还会对使用者的生殖健康及避孕方式的转介绍产生影响[5-6]。同时,我国部分经济水平较落后的地区,育龄女性对避孕知识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说明育龄女性对各种的避孕方法原理、使用、优缺点都缺乏整体全面的了解,也表现出应该加强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宣传能力,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日渐增加的服务需求,尽可能地为育龄人群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本次研究通过问卷回收情况清楚地了解到了育龄妇女对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的一般情况,阅读和领取宣传品后满意度度高达98.6%及91.4%,而未曾阅读和领取宣传品的满意度仅有70.1%和81.7%,说明了发放宣传品,让使用者全面了解避孕方法在计划生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是提升育龄女性对计划生育服务满意度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方利文,胡宏桃,赵白鸽等.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生殖与避孕,2002,22(1):40-46.
[2]Rene Glynnis English,Melissa Perry,Mary M. Lee et al.Farm residence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among boys in rural South Africa[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12,47:73-79.
[3]Kanwal Asghar,Ashfaq Ahmad Maann,Muhammad Iqbal Zafar等.Practicing of Women Reproductive Health Rights: A Road Map for HIV Prevention[J].Pakistan Journal of Nutrition,2011,9(3)
[4]熊莉.计划生育指导对育龄妇女计划生育满意度以及影响因素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4):57.
一、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变化趋势
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当中,宁波市吸纳外来人口的总数排在第三,仅次于广州和深圳,外来人口对宁波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为提高城市吸引力、稳定外来人口,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服务为主,兼顾管理”的工作思路和理念,采取提供“1+X”综合服务包、积分落户、促进社会融合等一系列措施,为外来务工人员构建了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开放的城市公共服务软环境,逐步形成了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共服务的宁波模式。截至2010年6月底,全市外来人口共40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40%。其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将近350万,自由经商和务农人员15万,儿童、老人等随行人员39万。近年来,随着宁波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公共服务软环境的不断改善,该市外来务工人员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一是总量大、增速快。全市外来人口从2004年到2009年增加了181.08万,年均增加36.21万。其中,外来务工人员从2004年到2009年净增加了154.55万人,年均增加30.91万。二是文化程度低、技能水平不高。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1.31%,高中及中专占22.30%,大专以上仅占6.40%;无劳动技能的占69.36%,具有初级技能的占22.18%,具有中高级技能的占8.46%。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均较低,大致可以用“两个70%”来概括。三是“80后”已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主力军。在现有外来劳动年龄人口中,“80后”有175.94万,占48.08%;“90后”42.67万,占11.66%。年龄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在就业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一系列的变化。四是儿童、老人等随行人员增速快。根据2009年统计数据,宁波市外来人口中劳动年龄以下人口从2004年的3163人剧增到2009年的241138人,增加了75倍多,年均增加155.1%;劳动年龄以上人口,从2004年的10501人快速增加2009年的36841人,增加了2.5倍,年均增加28.86%。五是长期居留比例高。研究显示,外来人口在宁波长期居留、终生居留的倾向高于其他城市。在宁波市居住5年以上长期居留者的比例为44.38%,其中居住10年以上的比例为11.60%。自2000年开始到目前,大约有36到40万外来人口终生长期居留下来,居住5年以上的长期居留外来人口超过155万。
二、外来务工人员变化趋势对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形成的压力和挑战
(一)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以教育为例,根据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规定,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宁波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教育设施建设规划,逐步提高公办中小学接纳比例,免除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杂费。但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急剧增加,教育领域的资源瓶颈日趋凸现。从2010年春季入学情况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总数是22.8万,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比例由1999年的3.1%增长到34.4%。其中,公办学校接纳16万人,占70.6%。在北仑、江北等区就读的外来学生人数已超过本地户籍学生,相当于在原有的教育资源基础上,学生数量翻倍。各县市普遍存在着经费、土地、校舍、师资等资源不足问题。
卫生方面,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增加,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人群也极大增加。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人群中外来人口的比重超过70%,造成基层医疗机构在编力量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据测算,“十二五”时期,为扩大医疗服务资源供给,在全市需投入120亿新建医院。另外,外来人口的公共卫生问题突出。近年来一些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如疟疾、麻疹、结核病等又有蔓延的趋势,艾滋病防控难度加大。同时,宁波市公共卫生资源严重紧缺,仅市疾控中心、市卫监所两个单位及下属机构。如果“十二五”期间外来人口再增加300万①,医疗卫生方面的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结构失衡的问题日渐严重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强,维权意识以及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诉求不断提高,对整个公共服务体系的资源配置提出了更多挑战,这点在教育领域尤其明显。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本身流动性强,其随迁子女就学的流动性也很强。入学学生数量的不稳定性对各级教育部门制订事业发展规划和合理安排教育资源形成一定的难度。此外,随着政策覆盖和落实范围的加大,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的入学要求也日益提高,目前30%就读于民办学校的外来学生要求转入公办学校,并且希望就读于市属、区属重点的公办学校。此外,外来人口对教育政策的需求从原先的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延伸。这些新情况对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政策的推进都形成一定的压力。
(三)统筹人口发展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
外来人口规模和结构存在较强的不可控性,对当地统筹人口发展带来较大冲击。宁波市外来人口中妇女有181.5万人,占44.9%。近年来外来人口中妇女的生育规模越来越大,从2004年的11202人增加到2008年的40821人,已经接近户籍人口的出生规模,外来人口在宁波的出生率也从2004年的5.27‰上升到2008年的11.35‰,超过户籍人口的出生率。随着“十二五”期间外来人口的继续增加,外来人口的出生规模将远远超过户籍人口的出生规模,在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婴幼儿防疫等方面将带来更大压力。
(四)潜在社会不安定因素转为现实风险的压力陡增
宁波市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比例达到2∶3的水平,78.6%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在租赁房屋内,缺乏组织化和社会化的平台和渠道,总体处于无序状态,极易被人通过同乡、劳动利益等因素利用,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由于职业层次、生活水平、社会融入等方面存在落差,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存在社会心理脆弱的问题,围绕外来人口的刑事案件和民事纠纷频发。从2005年到2009年的统计数据看,在全市刑事案件中,外来人口发案人数平均占到79%以上;在全市看守所羁押人员中,外来人口平均占到75%以上;在全市监狱服刑人员中,外来人口平均占到67%以上;在市劳教所收教人员中,外来人口平均占到74%以上。目前市政法编制都是按户籍人口配置的,在外来人口继续增加的情况下,社会治安和管理力量严重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五)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刚性日益增强
研究表明,根据2000年到2008年宁波市财政支出和总人口规模关系,全市财政支出的人口增长弹性为4.4492,即:人口增长1%,将带来财政支出增长4.45%。按此计算,由于外来人口的增长,全市财政支出在未来几年将保持7%到13%的增长率,围绕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每年将增加107亿到153亿元。尤其随着将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逐步推进,宁波市在外来人口方面的财政支出将会进一步提高。
还以教育为例,按目前外来人口中劳动年龄以下人口的增长速度,预计到“十二五”末,将有约40万人要接受义务教育。如果40万人全部采取新建公办学校接纳的话,则:按照每校标准规模24班、每班50人计算,需新建学校337所,按每所学校占地30亩计算,需要用地10110亩;按每校建设经费0.3亿元计算,需财政资金101.1亿元;按师生1∶15计算,需要增加教师2.7万人;按每位教师待遇10万元计算,每年需要财政投入27亿元,对当地财政而言,压力巨大。
三、对策建议
宁波市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宁波市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对全国推进城镇化发展、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我们要进一步转变社会事业发展方式,更加充分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共同破解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服务供给瓶颈,并为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真正从职业到身份彻底转化成市民构建良好的基础环境。
(一)多渠道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改变单纯由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政府主导、财政确保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前提下,通过购买服务、发展慈善事业、促进社会志愿服务等方式,扩大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的渠道和领域,鼓励和发动包括用工企业、民办社会事业、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志愿服务者等在内的各方面力量,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弥补供给缺口,提高供给效率。
(二)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方式
进一步加大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力度,以社区为单元、以功能为基础,加强共享共建,重点发展功能完备的综合设施,提高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程度,鼓励功能和覆盖人群相近的服务机构进行合并和资源重组综合机构的建设。加强对人口流动的动态监测,改革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方式,由按行政区划配置转向区域覆盖,综合服务人群数量和服务半径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实施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适应城镇化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标准和建设标准。
(三)加快推进社会融合组织建设
外来人口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较低,而当前我国现行的社会服务和管理体制基本上都以户籍人口为基础,已无法适应外来人口增多的大趋势,必须促进社会服务和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不断拓宽服务人群,尽可能用体制内平台(如居民自治组织)或可控的体制外平台(如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吸纳外来人口,提高其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服务和管理网络,以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鼓励和发展多种形式社会融合组织,逐步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社区服务和管理的范围。进一步完善新老居民共同参加的民主议事程序,拓展民意表达渠道和维权途径,搭建外来人口民主参与平台。采取适当形式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社区志愿服务等,为外来务工人员营造包容多元文化、富有亲和力和归属感的城区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完成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身份重构和角色转换。
(四)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测算方法,在测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时,充分考虑人口流动因素,特别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尽可能做到“费随人走”,适当加大对接纳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地区的财政补助力度,有效调动地方各级政府改善辖区内公共服务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