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端午节由来和风俗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它又被称作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节日端午活动材料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传统节日端午活动材料一
20__年6月25日为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它又被称作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然而我们班有些同学在外求学,离家比较远不方便回家,所以我们团支部决定端午节聚餐:所有没有回家的同学一起在校外聚餐,庆祝端午节,希望他们不觉得孤独,感受节日的气息。
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最容易唤起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亲和力。在端午节这一天,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里,涌动着共同的情感和期盼,这是最令人激动和自豪的事情。我们大家一起享受这最令人激动和自豪的事情。同时希望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大家交流感情,轻松地生活,开心的过节。
在端午节这天,我们没有回家的班委,早早的预定座位,学委负责买粽子,团委请大家喝饮料。大家欢庆过一个热闹的节日。我们负责联系同学们通知他们聚餐的时间,地点。有些同学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参加这种活动,我们班委跟她做工作,终于他们答应来参加聚餐;有些男生特意在聚餐之前跟我们说要喝酒,我们定了一箱啤酒给男生,女生喝饮料,同学们的建议我们采纳,只希望所有同学在这喜庆的节日能过得开心。
同学们都在下午5:30到达,我们采取AA制的形式,大家一起点菜,每个人都点自己喜欢吃的菜。我们开始举杯庆祝,同学们都相互祝福:端午节快乐!我们吃粽子,享受节日气息,让我们在远离家乡得异地也有在家过端午的感觉,加深了我们对班集体的感情。同学们分别讲述自己地区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的讲述,我们聚餐的同学来自:陕西,山西,新疆,湖南,江苏,广东等地区,这些地区的端午节有一些差别但是端午节总的.习俗还是没变,如吃粽子,赛龙船等。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在吃饭期间,同学们彼此敬酒,交流,谈笑,畅所欲言,气氛活跃,每个人脸上都是发自内心的笑容。同学们也提出了班上存在的问题和自己对班级的意见、期望,让我们感触很深。这次的团组织生活,加深了同学们对班级的同学之间的感情,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彼此。
这次聚餐,十分有意义。我们通过感受传统节日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能够使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力量,这对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是难以磨灭的。我们作为中华儿女体会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我们大家聚会之后都觉得以后应该多庆祝中国传统节日,感受祖国的伟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
传统节日端午活动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了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__年6月9日,君融天湖幼儿园开展了端午主题活动之快乐包粽子活动,中大班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亲手包粽子,而小班的小朋友则自由参观,有的小朋友还积极参与进来呢,大家都体验到了包粽子的快乐。
活动前几天,老师们就已经给孩子们讲解了许多关于端午节习俗。孩子们被老师讲述的故事感动着,其中最为孩子们津津乐道和印象深刻的就是“屈原的故事”,通过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及意义,了解了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及文化。
幼儿园里的老师们也早早的准备好了包粽子的材料,首先孩子们认识了棕叶、糯米、黑芝麻馅料、火腿肠等材料,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准备包裹粽子。
代老师先给大家演示粽子的制作方法,孩子们认真地倾听着。演示完毕后,孩子们也迫不及待的行动起来,只看到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忙碌“的穿梭在一张张翠绿欲滴的粽叶间”,几分钟后,在孩子们辛勤的努力下,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粽子跃然桌上,虽然不成样子,但蕴含着孩子们甜甜的心血。
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活动的开展,小朋友们都知道了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有吃五黄、挂五端、染红蛋、佩香包、赛龙舟、品粽子的习俗。
在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中,孩子们在浓浓的节日气氛里学习了包粽子,既锻炼和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获益匪浅。
传统节日端午活动材料三
本主题活动是以“端午节”为基本材料而生成的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之一,源于幼儿对生活中所熟悉的事情“端午节”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为幼儿的好奇、兴趣而及时调整、修正、设计的活动。整个活动的展开是以幼儿参与适宜引导为主。活动采用让幼儿回忆、谈论端午节,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上,通过图片、出示实物、讨论等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强化了对端午节的认识。并且将幼儿的学习地点还扩展到了家庭,体现了幼儿是教育的主体和教师尊重幼儿个体学习方式的意识。我们的主要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进餐前后及午睡前向孩子们讲述了故事《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风俗》。
2、学儿歌。同样利用进餐前后及午睡前的时间,教孩子们学念了三首既通俗易懂又琅琅上口的儿歌《端午》,孩子们非常喜欢这首儿歌,在短时间内就将儿歌学会了。
3、装饰制作《小粽子》并用它来装饰环境。
4、制作彩蛋。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孩子们在在蛋宝宝的身上利用彩纸剪、贴、画出漂亮的图案,从制作的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次活动。
5、考虑到六一家长刚刚来园活动,因次本次庆端午就不邀请家长参加,把家长到园包粽子活动更改为请家长将孩子在家包粽子、吃鸡蛋等端午习俗用相机记录下来,发给老师,然后在幼儿园交流分享。
6、孩子从家里带来端午的食品一起分享。
7、认识各种蛋、蛋制品。
衷心的感谢所有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相信在我们的合作下孩子们会有更出色的发展和表现。
传统节日端午活动材料四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白艾、挂菖蒲、饮抹雄黄酒等。利用端午节,开展主题活动,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也是纪念屈原、秋瑾等先辈的特殊日子,可以借端午节,缅怀先辈,传承民族精神。
1、教师、家长、幼儿一起收集资料有关端午节的新、老照片及相关声像资料,了解端午节有关的知识和风俗习惯。并通过宣传栏、家园联系栏、网站等多种宣传形式,让师生进一步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增强幼儿热爱祖国之情,鼓励、引导幼儿走进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2、通过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诗词、民间传说,搜集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在班内分组交流学习,表达我们对他的怀念、崇敬、爱戴。
3、倡导热心家长给与幼儿包粽子的指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粽子”,感受着民俗文化。食堂帮忙煮好。让幼儿品尝、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4、制作并相互赠送端午节贺卡,鼓励幼儿动脑的同时也多动手,并互相传达节日的问候。
5、结合“六一”庆祝活动,各年级组组织幼儿举行“绘美丽祖国”绘画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幼儿园;传统节日;开展;探析
我国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民族精神与民族生活的仪式和典礼,更重要的是它在提高人们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认同感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现阶段的大多数年轻人,甚至中年人,都对“洋节日”趋之若鹜,却对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不熟悉,甚至陌生[1]。因此,我们也殷切的希望看到身边的孩子在这片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土地上,接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也只有如此,民族文化的传承才会后继有人。从2008开始,国家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纳入纳入了法定假日当中,和谐社会的发展再一次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作为了重要的议题,这表明了国家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决心,也肯定了传统节日的价值。
一、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一)帮助幼儿形成中国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延续就像一幅美丽的文化长卷,卷中诗情画意,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缩影,其中包括亲情凝聚、家庭和睦的春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也有尊老敬贤、追念先人的清明节与端午节。节日的礼仪与风俗完全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了出来,深深内化着我们的行为习惯与道德意识。时至今日,中国传统节日中所包含的审美内涵与道德伦理,依旧具有重要的人生意义与社会意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就是在幼儿园中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从幼儿园的角度看, 虽然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人的社会化,但它不是幼儿教育的全部,家庭,社会同时也是促进幼儿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外部因素。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是带领孩子们认识新天地, 推进社会实践教育的一个大课堂。 节日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社会活动,通过节日这种特定的文化情景让幼儿感受其特定文化,当这些“文化”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幼儿的思想并使之内化, 就促进了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各种传统文化节日热闹的气氛可以将幼儿的眼光从狭小的个人天地吸引到广阔的社会环境,在举国欢庆,全民参与的节日中,增加独生子女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进行深入的了解,增强社会性发展,防止以“个人为中心”的情况出现。
(三)给幼儿带来身心愉悦,体会爱的情感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亲情和友情味道浓厚,借助中国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以使幼儿渐渐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特色,感受到那祥和欢乐的氛围、温馨浓郁的亲情,身体与心灵感受双重的愉悦。例如说,在欢度春节时,每家每户都要热热闹闹的放烟花爆竹,写贴春联,欢聚一堂吃团圆饭,亲戚朋友间走访拜年,给孩子压岁钱,幼儿可以在这节日的气氛中感受到家庭团聚的热闹与喜悦,感受父母与家人的“爱”和“被爱”,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得到发展,特别是现阶段,大多数都为独生子女家庭,亲情的传递与延续更加离不开传统节日这一形式的维系。
二、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教育的策略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在这片传统文化丰富、历史悠久的土地上,该怎么坚定而正确的保持传统文化的自觉,将真正反映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教育顺利的开展下去呢?
(一)以节日核心为契机进行教育
幼儿教师在对节日教育活动进行组织和开展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传统文化节日内涵的把握上,真正意义上的对传统文化节日中包含的教育意义进行理解,找到并且抓牢传统文化节日的核心意义。作为幼儿园教师,应当对传统文化节日的文化底蕴进行积极寻找,然后再借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可操作的空间进行探索,让传统文化节日教育活动具有文化底蕴并且简单易行[2]。以“贴春联”为例,“贴春联”简单直接的反映了我国的春节传统,在放寒假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写春联活动,准备好墨汁和红纸,评选优秀作品并张贴在校内以示节日气氛,未能入选的作品,让孩子们带回家中张贴。在写春联、贴春联活动中,幼儿在劳动成果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不仅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也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亲密接触。又如端午时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品粽子、做龙舟,并告诉幼儿端午的由来和风俗。通过亲身体验,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来源和故事。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中实施的项目应当与幼儿的年龄、智力、能力和发展规律相适应。
(二)营造节日氛围,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幼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各种机会想幼儿传授传统节日风俗知识[3]。在传统节日来临之前,幼儿教师应当提前营造节日氛围,满足幼儿的心理期待。到节日当天,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将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即使节日过后,也不会出现“完了就丢”的情形。如在端午节中,幼儿园可组织幼儿观看赛龙舟比赛、晚会,教师也需要配合幼儿园的晚会准备相应的节目,让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体验节日带来的乐趣。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家长的力量,请孩子和家人共同参与“包粽子”比赛,看看谁家的粽子包得既好看又好吃。相信在这几个活动中,一定能够使幼儿更深层次地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过节方式,也让幼儿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树立民族意识,感受传统节日对我们生活的重要影响。
(三)家园共同参与
日常接触认识固然重要,但幼儿对新事物接受能力的提升还依赖于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的转化,依赖于领悟口头描述向切实体验的过度。这就意味着,传统节日前的准备工作是幼儿萌芽情感、积累经验和丰富知识的绝佳时机,如果让孩子充分参与到节日前的准备工作当中,就会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节日的期待,提高幼儿的过节积极性。例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幼儿教师应当引导幼儿在家中与父母一道收集与中秋节相关的故事、图片和视频等,并带到幼儿园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在中秋节当日,幼儿教师应当邀请幼儿父母到幼儿园,与幼儿一起聆听中秋故事,学习中秋知识,品尝月饼,并参加丰富多趣的节日游戏,在游戏中感受家人团圆的愉悦。教师还可带着孩子们去敬老院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过节,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意识,养成关心他人的品质,增加责任感。
(四)同一选材,不同教法
创造力培养是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一直非常主张的教育思想,即“人人都有创造力”、“幼儿也有创造力”。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幼儿教师自身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中,以创新的教学方法加深幼儿对传统节日的影响[4]。同一选材,不单只有一种教法,只要加以创新和尝试,我们就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完成一种选材的教学。例如,元宵赏灯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而灯笼正好可以作为幼儿园的重要教学题材,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欣赏、设计、制作灯笼,以及说灯笼和猜灯谜等活动,让幼儿参与其中。而这所有的教学办法都是为了让儿童对元宵赏灯习俗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以看、说、画、动于一体的教学活动,加深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底蕴的认识。
总之,在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的几天,国人在推崇“洋节”的同时,也不应忘记本国的传统的节日,这是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所以,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要从小抓起,传承光大我国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蒋煜.浅议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1):36-37.
[2]李敏.试论加强幼儿传统节日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1):23-25.
[关键词]传统节日;淡化原因;保护建议
[中图分类号]G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9-0075-02
1传统节日在生活中的意义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形象写照,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得以形成的,它们作为中华文明在民间社会最直观、最生动的表现形态,也已成为民族主体意识的主要载体与鲜明象征,是中华文化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的形象写照。传统节日所凝聚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在寻根爱国意识、安定圆满意识等两方面。
2传统节日的生存现状及原因分析
21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中的生存现状
211年味变淡
满溢着喜庆和温暖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发展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虽然“年”还是年年过,但明显的“年”味不再像以前那样浓郁,不但过年的内容和形式都起了不小的变化,就是内心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了。于是感叹,这年味怎么越来越淡了呢?其他的传统节日更是没落。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的断裂有着社会经济原因,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审时度势的传承。
212传统节日面对外来节日的“尴尬”
比起春节,其他同样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就更显颓落了。虽然我们依然会在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包粽子,但是参与的热情却与日俱减,更不要说“人胜”、“中和”、“上巳”这些几近消失的节日了。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舶来的“洋节”却是越过越红火,青年人尤其是都市里的青年人在圣诞节、情人节间迸发出的热情,也足以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
22传统节日淡化的原因
221百姓生活城市化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经济迅速发展,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少的人继续在田间劳作,更多的农民兄弟进入城市,渐渐远离了农时节令。这无疑是使人们疏远节令,淡忘节日的重要原因之一。再者,如今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在一年四季里都可以吃到任何时令季节的瓜果菜肴,鸡鸭鱼肉也是日常食品,这样的情况再次使人们对节日的渴望程度降低。
222思想越来越开明,对迷信活动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我国的传统节日几乎都和祭祀有关,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辈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对鬼神、先祖有着一种神圣的敬畏,这便致使人们在每一个约定的日子里对鬼神先人进行祭拜。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这些祭祀的日子变得神圣,从而更增强了人们对节日的重视。
在思想高度开化的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鬼神,人死之后也并不能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无神论”被更多的人认可。这就导致更多的家庭在节日里少了祭祀这一形式的活动,在无形中也冲淡了对节日的重视。
223政府的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语言教育的误区,导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缺乏认同感
第一,政府对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不够。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并且需要长期进行的系统工程,这就令其很难进入部分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逢年过节放放假了事,无法形成浓厚的节日大氛围。
第二,传统节日的危机,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割裂传统、破坏文化的结果。在1921年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各地纷纷响应,到1929年甚至废除了农历。20世纪50年代以来,政府发动大规模社会运动破除节庆、婚庆、丧葬习俗,试图代之以新风尚。到了20世纪80年代,很多城市禁止民众燃放烟花爆竹。这种做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两三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使得他们没有通过家庭这一节日礼仪和风俗传承的主要载体把这些传给自己的孩子,从而使孩子们过传统节日的文化本能趋向微弱。传到我们手中的文化也仅存一些形式上的东西,难有吸引力。
第三,青少年之所以热衷于洋节日,与目前我国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外国语言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不无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把他国语言被强调到不切实际的程度,甚至超过本国语言,那么,外国文化“乘虚而入”乃至“后来居上”也就在所难免了。
224商家为获利而对洋节日进行炒作,冷落了传统节日
洋节日文化个性化强,没有固定模式,对好奇心强、爱赶时髦、爱模仿的年轻人有吸引力。商家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商机,使出浑身解数将洋节日演绎成一个商味十足的“消费日”,其威力甚至让传统的春节消费相形见绌。例如,每年2月14日情人节与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相差仅有几天,情人节的风头显然已经盖过了传统的元宵节,各大商家为情人节所做的准备远远超过了为元宵节做的准备。玫瑰花、巧克力、情人套餐、情侣手机、情侣饰品、甚至内裤卷成的“玫瑰花”等极具特色的情人节商品风靡整个中国。
225对传统节日的挖掘和创新不够,只停留在物质消费上
我国有很多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但这些传统节日缺乏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以至于对于节日内涵的理解越来越单面和一元。
在古代社会,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最热闹的节日,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丰富多彩。但遗憾的是,今天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吃”字上做文章,其他内容已被遗忘。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份调查显示:536%的年轻人是“为了快乐才喜欢洋节日”;571%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消费上,而洋节日更注重精神交流”;607%的女性认为“洋节日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
3传统节日保护建议
31重视传统节日应从政府、媒体、社会各界人士做起
311政府出台政策
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力度,充当先锋的作用,我们应该设立更多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需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定节假日系统。最近几年,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传统节日的保护,进一步调整了传统节日的放假时间,新增了端午节、清明节等放假日,在时间上为人们提供了欢度传统节日的有利条件。
我国应积极向联合国申报民族传统节日这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律上把我国传统节日确定下来,从法律的角度有效地把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避免出现文化流失的问题。
312政府对其他媒介的干预
政府可以规定传媒和商家参与宣传民俗文化的重任,有系统的对民众进行传统知识的普及。例如建立专门电视节目介绍传统节日,设立专门网站等。
各商家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到来之际,进行各种商场包装、促销等。如果操作成功,不但会丰富传统节日文化,也会为企业和商家带来丰厚的利润前景。20世纪2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通过广告重塑圣诞老人的形象,使圣诞节和可口可乐产品一道成功进入众多非基督教国家。今天,我们利用商业途径重建传统节日的文化体系并借此传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也是一条值得考虑的策略。
32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去其糟粕求其精华,重建节日文化
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创建“统一安排、分项承办、部门配合、责权包干”的新组织机构,按照“谁主办,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积极吸引民间力量介入,真正起到社会办节日、办群众文化的作用。对作为民族标志象征的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节日文化,如剪纸、年画、戏剧、皮影,以及重要的文化方式,如除夕团圆守岁、闹元宵等,进行传承保护。与此同时,需要将西方节日文化中的文明的、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吸纳进来,充实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做到中西结合,共存共融,促进中华节日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让世界更加细化而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为人类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树立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他们接受传统节日的优秀文化内涵创造良好的环境。
33积极发挥学校在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重建中的作用
少年强则国兴旺,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它的未来是否有更好的发展力。年轻人作为当代文化最主要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扬者,应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自我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且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全面深刻地认识中西方节日,培养自觉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的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传扬中国传统文化而奉献自身的力量。关于这一切思想的宣传教育,各类学校责无旁贷。学校要有一种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与传播责任感,要培养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包括民俗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要通过学校校报、网站、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融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起源与发展、内容与形式,认可其内在的民族精神和人文价值,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赵美玲,赵以保对“洋节”热的思考[J].当代社科视野,2008 (6)
[2]韩晓东断裂、整合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N].中华读书报,2005-02-07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关键,也是重要的精神内核,因此在育人方面价值非常高。中职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构建和形成期,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误导和影响。所以做好引导极为重要,语文课程是文化集成而来的,本身就包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学应利用课程优势,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教育,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要求,又兼备良好德行的人才。这样中职学生在就业中就会更有竞争力,文化素养也会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缺乏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
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思想上懈怠、不够重视、缺乏研究的问题。语文教学因受应试教育影响,为教学服务考试,很少去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中职语文课堂中就会出现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难以通过优秀文化达到熏陶和育人的作用。教师虽会在语文课堂中介绍传统文化,但由于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致使在教学中只是象征性提及。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是简单概括、强行灌输,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学中看似渗透了传统文化,不过缺少实际作用和效果,流于形式,学生根本无法掌握传统文化[1]。学生很难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优秀文化的魅力以及对自身的促进性,自然也就不能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进而影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本身就是文化载体,是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平台,故而应发挥这个方面的优势。通过引导学生高质量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确保其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为了腾出足够时间进行知识、技能教学,经常会省去学生针对传统文化的讨论环节,直接总结或者告诉学生结论。即使让学生讨论,也会草草了之,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要求,便是记住相关文学常识,以应对语文考试。学生虽然在课堂中接触了传统文化,了解的却只是皮毛,未能真正掌握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最终,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成效差,且影响文化传承。因此,从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看,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存在未能让学生成为主体,忽视学生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从个人角度看,学生是未来文化的传承者,其自身素质问题取决于传统文化的熏陶,经过语文素养的培养才能更有底蕴,从而走得更远。从社会角度看,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更要有责任与担当。教师的使命就是做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确保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落实生本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中职语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教材,组织和引导传统文化学习
2020年的新版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课程目标,指出“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增强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培育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依照新课改要求,渗透好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就要从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包含的这类文化,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高效完成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审美情趣等提升的文章,且具有育人价值[2]。其中也包含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在备课中要挖掘传统文化要素,然后思考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以确保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有的放矢。这里要注意,立足于教材的传统文化学习,必须要做好规划和安排。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既不能本末倒置,占用其他目标学习时间,又不能三两句就概括完。教师要在课堂中平衡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其他部分教学的关系[3],就要在备课上下功夫。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并且适当拓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以《清明上河图》这篇文章为例,主要评价了一幅非常珍贵的绘画作品,对作品内容和特点以及重要价值做了全面介绍。在实际教学中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绘画,了解我国古代的建筑特色、经济发展情况、风俗人情等,同时还要让其明确这幅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为深入地认识传统文化,并激发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从内心不由自主地生出民族自豪感。另外,语文教学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课堂资源会更为丰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立足生本原则,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坚持生本原则,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学亦是如此,应当让学生自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并相互讨论,从而深入认识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礼仪仁孝、精忠报国、尊重师长、中庸之道、谦虚诚实等美德,也有很多造诣高深的艺术作品和经典著作以及诗词歌赋等。中职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会不自觉被陶冶和影响,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还能汲取精神食粮,从而以其作为言行指导和规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不要灌输传统文化,而要培养学生的喜爱之情,使其自觉去讨论,在交流和讨论中认识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掌握的同时不断内化。传统文化学习教学就能在育人以外,促进这类文化持续传承。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发现优秀传统文化,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展开话题讨论。避免局限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要延伸到生活[4]。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让学生反思现实,从而在生活感悟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警示和教导作用。总之,语文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平台,使其自己学习、思考、探索、创新等。以《我的母亲》这篇课文为例,教学中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现在中职学生基本上都是娇生惯养,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所以在教学中要弘扬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投入感情阅读课文,并在过程中感受母亲善良宽厚和勤俭朴实以及身上所具有的待人热情真诚和坚韧顽强的品质。这个部分不要分析和讲解,而应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在学生读完之后,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其展开对课文内容的探讨,谈谈阅读感受。学生在了解和体会作者对母亲敬佩、感激、怀念之情后,会从现实出发,回想父母对自己付出的爱并说出来,这样有助于唤醒其感恩之心。教师进一步引导,使学生明确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所以每个人都要传承下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如何用行动去回报和孝敬父母。
(三)立足教学效果,探寻教学方法多样化,增强传统文化教育活力
中职语文教学要提高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就要让学生对文化感兴趣,乐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这需要契合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心理,通常情况下要通过多样化教学实现。中职语文课要让学生诵读经典,比如在学习《声声慢》《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古诗词时,不能一味翻译,或者分析古诗词,而要让学生作为主体,反复诵读,在过程中进行思考,领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和精神等。这样就能自我教育和消化,在诵读中感知意境美和韵律美,掌握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语文课传统文化教学还要创设情境,利用视频、图片或者影视片段,再现诗歌所描述意境,或者是再现情境的方式[5],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领悟。另外,学习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作为导演,让学生进行表演,再次呈现文章内容,以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了解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思想价值观等。除了这些之外,传统文化学习的教学也可提供话题,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以《冯谖客孟尝君》这篇课文为例,要求学生将课文内容,通过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在认真分析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呈现事件中,会获取直接感受,对课文理解会更深,同时也会在过程中了解战国时期历史风貌以及养士和用士的习俗。
(四)立足学生体验,组织传统文化学习实践活动
中职语文教学要组织好传统文化学习,除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渗透外,还要为学生营造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教室中张贴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名句,读书角开辟一块地方,摆放上介绍传统文化的书籍。定期举办书法大赛、国画比赛等,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到传统节日,教师要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比如端午节要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就是有哪些庆祝方式和风俗等;组织学生动手包粽子,在无法组织学生划龙舟的情况下,使其观看划龙舟比赛视频,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此外,平时课外活动要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传统文化和继承优秀文化,组织剪纸、制作油纸伞、观看皮影戏和教其动手制作等。学生会逐渐喜欢上传统文化,在实际生活中会自觉了解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就突破课堂限制,向着课外发展,同时提升学生文化学习自主性。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并要求学生制订经典诵读计划,除了要检查诵读情况,还要组织经典诵读大赛和诵读交流会等,促使学生自主进行传统文化学习。
三、结语
中职语文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多种传统美德、人文情怀和思想理念,取其精华可促进育人效果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这类文化中,除了能了解中华民族风土人情、艺术文化、道德价值观等,还能在过程中接受熏陶,更加热爱祖国文化,培育文化自信,完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勇于承担时代和社会赋予的重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朱永红.浅谈中职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策略[J].数码设计(上),2018(12):138-139.
[2]贺岩.谈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对策[J].孩子天地,2020(9):240-241.
[3]石英.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9):6.
[4]王瑞.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课内外,2019(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