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镶嵌工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喀什维吾尔族花木箱;制作工艺
新疆喀什维吾尔族花木箱的种类繁多,按制作工艺来分,可以分成三大类:镶嵌花木箱,雕刻花木箱,彩绘花木箱。花木箱镶嵌的图案,有彩色菱格式、花卉图案式、彩漆印花式,我们先认识其中一款,用小铁钉将金银色马口铁皮细条镶成图案的叫镶嵌花木箱。一般镶嵌木箱的正面、两侧和顶上,采用方形或菱形等多种形式镶成对称的图案,底色有黑、红,棕等颜色,花纹细密紧凑。另外,还有雕刻花木箱,彩绘花木箱、无论是哪一种,都堪称艺术品。
镶嵌花木箱按装饰来分有十几个品种。根据喀什花木箱制作者所言,镶嵌花木箱的造型到现在一直没有改变,而装饰纹样在不断的创新,因此本论文研究仅限于现在已存在的品种。出于文章写作需要,笔者已将所收集的大量资料最后另行做表。本文从新疆工艺美术的基础性研究角度出发,试图针对新疆喀什维吾尔族花木箱的制作工艺,装饰特征,种类等进行整理,分析;重点对其制作工艺与装饰特征进行研究。首先对喀什镶嵌花木箱的制作工艺进行细致分类。
1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镶嵌工艺花木箱制作工艺
镶嵌工艺花木箱,雕刻工艺花木箱与彩绘工艺花木箱这三种花木箱的制作工艺互不相同,工具材料也不同。笔者在喀什调研过程中几乎没有见过彩绘工艺花木箱也没有收集到足够的资料。工匠们所言现在喀什地区大多数维吾尔族的需求是镶嵌工艺花木箱跟雕刻工艺花木箱,最近最流行的是雕刻工艺花木箱。彩绘工艺花木箱几乎没有人做,这种花木箱是最老的一种款式。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下喀什镶嵌工艺花木箱。
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镶嵌工艺花木箱的制作是一种细致的工艺。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镶嵌画木箱制作的始终,工匠将选材到镶成各种图案这样的操作过程,直到完型。工匠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制作过程中,掌握镶成图案过程的变化和线条走势;受力需均匀,始终保持箱子各部分各种匀称。新疆维吾尔族镶嵌工艺花木箱制作规律一般先制作成白皮木箱,然后用小钉子钉上铁皮,后来用各种铁皮被裁成细条,用它们在箱子的边缘镶成图案来进行制作。
1.1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镶嵌工艺花木箱制作步骤
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镶嵌工艺花木箱的制作特点是手工精细。为制作一个花木箱工匠们必须从选材料,定型,镶上铜皮,镶成图案等各个方面的技术来完成。
镶嵌花木箱的制作工艺分成两个阶段来完成。1)白皮木箱:木头锯成长方形――不同长度的杨木片来组装成箱子的模型。2)镶成各种图案的镶嵌花木箱:已完成的白皮木箱上面打一层石膏――用小钉子将白皮木箱钉上铜皮(钉在正面,两侧,顶面,背面)――在已钉完的铜皮上用冲子将刻成图案――在图案上用小铁钉将金银色马口铁皮细条镶成各种图案。
1.2制作具体流程
第一步:选材料,品种多为白杨木。第二步:木头锯成长方形;根据箱子的固定尺寸来锯成长方形木片。木片的厚度大概1.6~1.8。第三步:将扁长的木板用钉子钉装成箱子形状,制作成白皮箱。在箱盖与箱体之间装上合叶。第四步:在白皮箱的上面打一层石膏。打石膏的作用是为了遮盖裂缝,使木箱表面平滑.第五步:用小钉子将木箱钉上铁皮,钉在正面,两侧,顶面,背面。在已钉完的铜皮上用冲子刻成图案,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在铁皮上面用小铁钉和铁皮细条镶成图案,以防出错。然后再安装箱扣。第六步:木箱刻上花纹,镶上铁皮小铁钉将金银色马口铁皮细条镶成图案。第七步:镶嵌工艺木箱的正面、两侧和顶上要采用方形或菱形等多种形式镶成对称的图案,背面与地面没有任何装饰图案,也没有钉成铁皮。这些繁复的制作流程对手工技术要求相当高,一个镶嵌画木箱从选材到镶成图案大概需要3~5天的时间可完成。所以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镶嵌画木箱的制作流程与制作工艺直接影响着镶嵌画木箱的质量与价值。
2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雕刻工艺花木箱制作工艺
手工木雕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跟民间传统工匠学习雕刻技艺,加上刻苦钻研,逐渐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木雕工匠。维吾尔民间手工木雕制作技艺传承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既要传承维吾尔木雕传统技法和纹饰,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木雕艺术所蕴含的维吾尔文化。
2.1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雕刻工艺花木箱制作工艺
喀什雕刻花木箱的材料与制作流程跟和田雕刻花木箱不同;主材料为普通的压缩木板,更何况木箱子的整个雕刻过程由雕刻机来刻画省时间不费功夫,不用工匠们亲自去雕刻,制作过程。雕刻结构和造型也不是很复杂,收藏价值不是那么高,容易破旧,因为它的整个过程或材料都很简单。雕花木箱图案一般不着色,用各种花卉、几何纹、壶、罐、瓶等组成纹样雕刻在本色木箱面上,显得朴实无华,古香古色。蓓蕾、实、枝,自由组成。以前喀什花木箱和和田雕刻花木箱同样用工匠亲子手工雕刻而近几年来由于工匠们随着社会的发展用雕刻机来雕刻花木箱,这种方法虽然很简单又很节约时间可作者而言这种雕刻方法制作的雕刻花木箱不如以前工匠们亲自手工的花木箱,更何况材料的质量变得更糟糕,不像以前用的各种,反而用的是压缩版。压缩版的寿命很短不能比红木、黄杨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和田雕刻花木箱雕刻的上等材料,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木头的特性及选材木头有的松软、有的粗硬,一般木头松软的易雕,粗硬沉重的难雕。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的称之为硬木,如红木、黄杨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优点,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适合雕刻结构复杂的、造型细密的作品,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和保存时不易断裂受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只是雕起来比较费工夫、容易损伤刀具。一般说来,造型起伏越大,木纹的变化越丰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状动态越婉转、流畅,木纹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出乎意料的好看,极富装饰性。当然,这种木材的造型设计应是以高度概括为主,过于复杂和过于小的体积,不仅会破坏木纹,还会造成视觉上的反差。以上说法的材料与过程都是关于和田雕刻花木箱的知识。
2.2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雕刻工艺花木箱制作步骤
1、漆画独特的艺术美感
当代漆画,以其独特的形式,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积淀,再加上色泽典雅温婉,变幻莫测的视觉的效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和魅力,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漆画的美包括三个方面,材质美、创作过程美、形式美。漆画因材质的特殊性而不同于其它画种,除了蛋壳、螺钿、漆皮等的镶嵌外,还有大漆的层层栗涂,再加上新材料的使用,例如贝壳、麻布、铜丝等的加入,使漆画的材质语言更加地活泼、生动;再通过打磨、抛光等技术手法,使得看似表面光亮如镜的漆画深邃斑驳;具有绘画性和工艺性双重属性的漆画,在传承立体漆艺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表现形式的创新,使其在室内装饰中更好地与室内设计的风格完美统一,深受人们的青睐。
2、人们消费观的改变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消费观念也越来越理性,出现了“轻装修,重装饰”的家装观,同时更加注重陈设的民族特征、文化内涵、审美情趣等,这些都为传统漆画走人家装市场奠定了基础。漆画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材质语言,它不仅拥有材质美、肌理美、意蕴美,而且能够与室内装饰的家具环境相结合,创造出独特、个性的家居环境,越来越多地在室内装饰中绽放它独特的魅力。
3.漆画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完美融合
漆画作为从依附漆器存在,到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也就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然而,它却同样蕴含着中国几千年来,在漆艺术上的悠久历史传统。如今的漆画,在继承传统漆工艺技法的同时,不断丰富着漆的材质语言,越来越多的材料和技法被应用到漆画的创作中去。例如天然石料、贝壳等材料的使用,使漆画作品更加璀璨夺目;再加上对漆画技法的丰富,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不断丰富着漆画的艺术魅力和时代特色。
漆画艺术家运用对漆材料的掌握和把控,在加入个人创作理念和特色的基础上,更多地是对传统漆艺的继承和发展,丰富了漆画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创作语言和表现形式。
漆画与现代室内装饰的完美结合
1.室内家居空间
漆画在家居设计中主要是以软装的形式存在的,根据家居环境的大小、主人的兴趣爱好和审美特点、经济情况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而体现出家居环境的独特的艺术氛围。漆画在室内装饰中作为构成整个环境界面的部分,因其深沉内敛的色彩表现,各种镶嵌物的应用,材料语言所体现出的质感、肌理特征,以及独具特色的工艺特点,在室内环境中占据着重要的装饰地位。
漆画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还必须讲究整体性和协调性、艺术性和装饰性,将局部和整体有机统一起来,使漆画作品与室内环境的整体氛围保持一致,产生一种和谐统一的视觉美感。
2.公共空间
漆画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多以大型漆壁画的形式出现,漆壁画将漆艺的传统工艺技法与壁画的基本特征相结合,能够很好地组织建筑空间,把握整个环境界面的公共空间基调。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人们大会堂的福建厅,其主墙的画为漆画《武夷之春》,以真金银箔为底,以绿为主调,使画面大气磅礴,富有生机。突显创作者尊重传统文化,强调人文和理性精神,是漆画这从历史土壤吐纳的新芽,迎合时代需求的又一真实写照和最高典范。
漆画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发展趋势
1、绘画性与工艺性并存
漆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应具有绘画性和工艺性的双重属性,利用对漆材料语言的认识,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诉求表现在漆画中,使作品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独特的装饰性。漆画的工艺性源于它源自古老的漆艺传统,漆画的绘画性使漆画体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时代主题。
绘画性是本质,工艺性是本源,工艺性决定了漆的隽永意趣,绘画性决定了漆的精神内涵。因此,在漆画创作中,应在绘画性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工艺表达,才是能使漆画有长足的发展。恰如乔十光先生所说”漆画是画不易、画是漆画也不易“,漆艺和绘画完美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漆画的最高境界。
2、以人为本
无论是哪种艺术,只有扎根大众的生活,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漆画创作者在掌握漆特性的基础上,应大胆尝试,融人生活,以人为本,使漆画作品更广泛地运用到室内装饰及人们的视野中。漆画艺术家可根据室内环境的整体氛围来创作出符合环境需要的艺术作品,它不同于漆画艺术家独特个人风格的表达,而是与室内环境相结合,从而达到和谐、舒适、更艺术化的目的。
另外,漆画所用的漆料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天然液汁,是一种优质的天然涂料,对人体无害,符合现代室内追求绿色、环保、生态等新的设计要求。这也正是漆画在室内装饰中“融人生活、以人为本”最本质的体现。
3.多种表现形式共存
漆画作为用古老又年轻的画种,其未来的发展必将经过不断的实践、创新,从而达到更加繁荣的局面,今后的创作的风格将朝着多种多样的方向发展,如写实、抽象、小品、镶嵌、堆塑、人物、动物、植物、风景等,以及各画种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等,必将使漆画,这
“既老又新”的画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又璀璨明珠。
结语
漆画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绘画性和工艺性的完美结合,是建立在良工与美材之上、构建在漆与技之上的艺术,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将其作为室内收藏和装饰的艺术品。在我们今后的漆画创作过程中,应在追求工艺“完美”的同时,更多的要关注社会,关注当代,重新给漆画注入新鲜血液,充分发挥漆画艺术的视觉优势,强化漆画的本体语言,使漆画能够健康多元发展,更好地融人人们的生活。
论文关键词:义乌,饰品出口,对策
义乌饰品行业发端于80年代初,当时一些义乌商人去广东进货然后在义乌进行销售。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饰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义乌的饰品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义乌凭借着品种齐全、价格低廉的优势先后超越了广东、青岛这两个饰品生产基地,成为了全国最大的饰品生产地和销售地并占据了全国销售量的70%。义乌饰品行业目前已有多达八千余家企业并吸纳了近15万人就业,它已经形成了从产品开发、原材料加工、配件生产到销售的一个完整的产业配套链。因此义乌饰品行业集聚效应在国内无出其右。
坐落于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的饰品区域是义乌市场中生意最旺的区块,这里共有将近3000个商铺8个大类80万种商品,年销售量200亿人民币。借助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的市场优势,义乌饰品70%出口国外行销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占据了世界市场客观的份额。
一、义乌饰品行业整体存在的问题
从零发展到全国最大的饰品产销地义乌饰品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成绩。然而尽管发展成就令人侧目,但饰品行业也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饰品生产方式落后,设计人才缺乏
饰品的价值高低与否与加工的工艺、生产的方式直接相关。目前义乌饰品企业制造方式依然以手工和半手工操作为主,先进的制造设备应用很少,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产品品质控制困难的问题。受生产设备所限国际贸易论文,镶嵌工艺以及点钻工艺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某些工艺环节比如电镀工艺还存在着污染严重的问题。企业的饰品开发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基础,然而总体而言仍然有待提高。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义乌饰品行业中的不少企业已经拥有自己的设计力量,但除了新光饰品这样拥有国际化的设计团队的龙头企业外,普通企业中高水平的设计师依然是凤毛麟角毕业论文范文。因此较低的设计能力加上仍需提高的制造工艺使得义乌饰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缺乏竞争力的低附加值产品位置。
(二). 企业良莠不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由于饰品生产所需的资金以及技术门槛低,产品利润率相对较高,因此造成了饰品行业整体庞大,大小企业数量众多的现象。虽然义乌饰品行业也孕育了以“新光饰品”为代表的大企业,但相对于八千多家的企业总数规模企业比重很低,绝大部分企业还是以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的小型家族式企业,甚至是小作坊为主。这些企业均为纯劳动密集型,它们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存在着生产设备简陋,产品档次低的问题。由于经营者缺乏长远眼光,热衷于模仿市场上畅销款式,依靠低廉价格优势招揽生意,因此造成了市场上饰品产品相似度高,相互压价现象严重的现象。
(三).饰品出口渠道过于单一
饰品企业主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依赖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辐射作用从事国内贸易,很少去做开发市场的工作。因此他们普遍存在着重视销售,忽视开拓销售渠道的问题。在从事饰品出口业务时企业主要也是等待外商来市场进行直接下单采购,或者通过外贸公司进行出口,真正通过自身开发的渠道进行外销的企业则是少而又少。这种单一的出口方式致使生产企业没有开拓国际市场的主动权,造成了商品的利润大部分为中间商所攫取,生产厂家所获取利润空间相当有限的情况。
(四). 饰品原材料面临安全考验
义乌饰品企业目前普遍使用铅锡合金做为金属饰品的制造原料,然而铅锡合金所含的铅合金含量稍微过高就会对人体血液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因此发达国家对含铅、镉成分的合金在饰品上的应用给予严格的限制。由于一般企业对国外相关检测标准了解很少,它们片面注重饰品的造型,因此企业内部普遍缺乏控制有害物质的质量监督体系。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只有1.6%的经营户能够提供原材料的检测报告国际贸易论文,因此义乌饰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阻击的风险很大。在2007年欧美就发生过要求大规模召回铅含量超标饰品的事件,使相关的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类似召回事件对义乌饰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带来了严重影响。
义乌饰品出口企业总体上面临着设计能力缺乏,技术力量薄弱,销售渠道过于单一,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由于大部分企业不具有设计、技术、品牌方面的竞争力,其产品出口一旦面临市场波动便陷入了被动局面,如前两年的次贷危机导致的出口订单减少就使千余家饰品企业关了门。此外,由于越南、印度等国家的生产成本更有竞争力,因此已经有了外商采购对象从义乌市场转向印度等市场的现象。随着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加上欧美各国饰品进口环保要求的逐步提高,义乌饰品的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将逐步丧失,其出口前景不容乐观。
二、多种措施并举,扩大饰品出口
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出口形势日益严峻,饰品企业单纯依靠“薄利多销”,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益的生意法则将难以为己。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企业要着眼于长远的利益,努力培养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重视人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引进高端设计人才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捷径,如新光饰品就拥有一支由国外设计人才组成的团队,他们能够紧随世界时尚潮流,及时推出大量设计作品。对于普通的企业而言,由于条件所限引进高水平的设计师较为困难,更多地只能依靠现有的团队,因此它们的设计能力得到提高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行业协会可举办设计师进修班,可教授电子化打版,三维设计等实用课程以提高设计师的创新能力。此外企业可以引进受过正规设计教育的人才来充实设计团队,行业协会可以同中国美院等设计院校联手国际贸易论文,建立人才选拔机制,从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的设计人才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设计血液。
(二).强化出口饰品质量管理
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收集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开办培训班或技术讲座,向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就有关的变动情况向各企业进行通报,督促企业调整工艺,做好相关的检测工作;另一方面职能部门应成立专门的检测中心对企业出口的饰品进行质量控制,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于采用有毒材料或者检测多次不合格的企业可采取公示的方式进行警告,对于情节严重的企业要给予严厉处罚以维护义乌饰品出口的质量声誉,对于产品质量好的企业则给予政策支持。
(三).企业之间应加强协作,形成专业化分工
目前义乌企业普遍存在着小而全,分工少的问题。有关部门可以引导中小企业同大型企业接触,鼓励大企业将附加值相对较低的流程承包给他们去做。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少市场上的仿冒现象,使大企业减少因恶性价格竞争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分工从大企业处学习到相关的技术,逐步提高其生产水平,在某一个工艺环节变得具有竞争力毕业论文范文。
(四).积极研发新型材料应对国外贸易壁垒
欧美国家不断提高的技术贸易壁垒使义乌饰品出口难度日益加大,因此开发环保型的原材料已是饰品行业的当务之急。企业可利用大专院校的雄厚的科研实力,建立合作关系来破解上述问题。如饰品界的龙头企业“浙江新光饰品有限公司”会同高校研发了环保型金属饰品高塑性锌基合金材料,该材料的有害成分远远低于国外标准,有力地提高了新光饰品在欧美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企业应对积极争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以及OHSAS18000职业安全标准认证,它们有助于提高企业声誉以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目前饰品行业依旧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饰品生产中繁多的加工环节基本上靠人工完成,因此需要大量的年轻劳动力。一方面随着劳动力薪酬水平的不断提高,饰品生产的成本也不断;另一方面饰品企业的员工流动性也相当大,使企业中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出来的饰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稳定饰品的质量,饰品企业实现新型设备代替人工操作以提高生产效率将是必由之路。
(六). 积极拓宽饰品出口渠道
企业应当改变销售观念,更新商业模式国际贸易论文,突破传统销售渠道,从“坐商”转变成“行商”以争取更多的商机。饰品企业可以跳出义乌国际商贸城,去国外参加诸如米兰珠宝饰品展等展会,一方面可以了解国外饰品流行趋势,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展会推销企业产品,结识客户。对于实力雄厚的企业可在有关国家直接收购国外的饰品企业或者是开设分店,例如新光饰品就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二十余家分公司,它们有效地拓展了该公司的销售渠道,扩大了出口业绩。而对于实力有限的普通企业则可以针对饰品高价值运费低的特点利用“环球资源”、“诚信通”、 “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外市场。此外针对国外消费者网购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企业可在拥有3亿多的注册用户覆盖了全世界150多个国家的Ebay开设专门的网店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销售。另外企业也可以利用专注于提供小额批发的“速卖通”平台向国外小型经销商直接销售饰品来扩展业务。
目前义乌饰品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实行了年销售额200亿人民币,占据了中国饰品出口额的三分之二,产品开始销往欧美国家。但总体而言饰品出口依旧缺乏竞争力,相关企业仍需在产品设计、原材料质量、销售模式等方面进行努力。据统计欧美日每年珠宝首饰的进口额达到了200亿美元,义乌饰品企业应当将市场重心转移至发达国家并向中高端市场发起冲击,如能够获得成功,出口市场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参考文献:
[1]曹前.浅析义乌饰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9,(10).
[2]楼晓靖.义乌饰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07,(5)
[3]钱栋、黄艺.义乌仿真饰品行业发展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0).
[4]王虞薇.义乌饰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 现代物业,2011,9(7).
论文关键词:日本传统发饰品审美情趣形式表现
论文摘要:成熟于江户时期的"日本发"及其装饰品,有着大陆文明的影子。而岛国特定的自然条件限制、特有的工艺发展方向、传承的民族审美意识和都市文化的繁荣发展,则共同影响了日本传统发饰品的审美情趣和形式表现,表达出其独有的民族个性风味。
日本传统发式的形式变化,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早先,古代女子的发髻只简单地束于头顶,奈良时代(8世纪)因吸收汉文化也梳高髻、插发饰。其后是平安时代(9世纪-12世纪),即“国风时代”,日本完成汉文化向和文化的过渡,应合民族文化中原始神道的朴素、真实的审美观,贵族女子自然地垂下长发,摒弃任何装饰,显示出高格调的美感。在民间,妇女用简单的线绳将长发结束成各种低垂的样式并一直保持到室町幕府时期。其三是桃山时代至江户初期(16世纪末-17世纪),因商品经济和都市文化的兴起,出现了高而利落、男子气的发髻,改变了垂发的清幽格调,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青春爽利的新风格。第四阶段是江户中期至后期(17世纪末-19世纪),在现世主义、享乐主义和个性解放的思潮下,大众娱乐形式“歌舞伎”的风行与青楼市井人物的标新立异,推动了发式的不断翻新,其上的装饰品也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了现在称为“日本发”的复杂华美的传统发型。
可见,日本传统发饰品是近世江户时代的产物,其历史不算久远。发型共分成四个部分,前额中间隆起的一份称“前发”,面庞两颊打开的部分称“鬓”,发在头上盘卷的部分叫“”,后颈部分叫“”。发饰品主要分栉、笄、簪、布四种,装饰部位各不相同。“栉”就是发梳,一般插于前发和之间。“笄”是一种两边对称的长条形发插物,可以同栉配对,有扁、方和圆头棒槌型(中文的笄与簪同义),通常插在“栉”的后面,和“布”一起用于固定的造型。“布”由宽窄不同的布条结束而成,颜色以红、白居多。“簪”的材料多为金银和龟甲,有一足、两足(中文名钗)和多足,头上为耳挖,足和耳挖之间有一个略宽的平面称为“镜”,是主要的装饰部位。“簪”的品种很多,通常装饰鬓的两侧或者鬓的后方。
日本发饰品的原材料不算丰富,但盛产木、金、银。由于是海岛国家,除了贵重的龟甲、珊瑚,还常用螺钿、水晶、贝、珍珠。其它用来点缀的还有象牙、琥珀、玉、翡翠、绢、铁、玻璃,甚至还有瓷。工艺有打磨、漆绘、漆雕、描金、透雕、镶嵌、浮雕、切雕等。
就日本发饰品的审美情趣来说,虽然在传统文化中,“物哀”、“幽玄”和“闲寂”占据了审美精神的主体,在艺术追求上大多表现出简素、纤细、冷澈、淡泊的意境。但江户的“日本发”却与此相反,它的夸张与装饰所代表的却是另一种奢华、精美、浓烈、世俗的感官情趣享受。一方面,这与当时日本的主情思想有一定的关系,即从神道精神的“真实”出发,以自然的本能欲求为美,使满足纯粹的官能美成为一种合情合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与武家文化金碧重彩、明丽绚烂的装饰风格相吻合,反映了庶民日常生活中现世享乐的情态和欲望。不过分析这些精美的器物,又发现在许多方面遵循了自然、洗练的传统审美,并不是一味地热闹繁杂。综合来看,日本传统发饰品的审美情趣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澄”、“寂”、“艳”、“赈”。
“澄”,就是清澈、通透、明净。古代日本人以纯洁、清明代表美的理想,如热爱“雪、月、花”圣洁的白。同时,崇尚自然的真实,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表现美,如伊势神宫以木、苇、茅草作材料,无色无装饰,追求物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千利休的“空寂茶”则是在至简至素中达到纯一无杂、和敬清寂的理想境界。
“寂”是日本审美的中心。它代表了从自然风物中领悟到的美与情感:静寂、闲适、悠远、冷逸和感伤,流露出余情缭绕的风雅情调。日本发饰品的表现题材大多为自然景物或者日常生活,既有雪、月、花、木、草、雀、鱼、虫、流水、云霞、竹林及四季之景,又有甲虫、豆芽、藤瓜、鱼篓、竹笼、葫芦、团扇等田园情趣。仅此还不足,还要以动物与物的对比来拟示自然界的动静和谐。
“艳”,是艳丽、艳色,指带有光泽的美,漂亮、光彩的感觉。这是大量使用了描金、漆绘和螺钿而使色彩变化强烈的效果。此种风格源于日本古老卓越的装饰技艺——漆艺。自桃山时代以来,迎合武家和富商口味、与空寂的“禅文化”相对的“黄金文化”盛行,在服饰器物上也追求奢华精致,木制的发饰品非常适合用精美的漆艺来装饰,特别是栉和笄。
【关键词】云南;乌铜走银;视觉审美;意识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乌铜走银概述
乌铜走银作为一种濒临灭绝的云南独特的古老制铜手工工艺之一,始于清朝雍正年间,已延续近300年之久,是滇文化的代表之一。2011年6月,“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种工艺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式花纹图案,之后把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使其在庄重的黑底上衬托着银光闪闪的灿烂纹饰,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精雕工细,独具一格,器物尤显雅致。由于一般以镶嵌白银为主,故称之“乌铜走银”。传统的乌铜走银器物类型以文房清玩居多,伴随现代社会对该工艺认识的加深、市场需求的扩大,乌铜走银也渐渐走出之前的书斋阁楼,种类随之扩充,日益大众化、多样化。这些工艺品因材质贵重,身价不凡,深受文物界和收藏界的珍爱,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意义。
二、造型审美分析
(一)器型
器型指的是器物的外在形体,即创造出的物体形象。乌铜走银目前多应用于手炉、文房四宝、花瓶、烟具、酒具、茶壶、首饰、如意、香炉等器物。这些器具随物赋形,大多呈圆形或“S”型曲线,圆润而饱满,结构均匀,比例和谐,具有原始形态之美。乌铜走银的器物审美就总体而言,有表层与里层之别,表层审美指的是器物的造型与外貌所蕴含的象征意义,里层审美则强调器物深层的文化精神内涵。
乌铜走银的象征性体现在器物的外观器型方面,工匠所择选的器物往往蕴意吉祥,如葫芦形的酒壶寓意多子多孙,其源于葫芦有很多供以繁衍的种子。精神文化内涵涉及器物的深层审美,乌铜走银肇始之初,多见于瓶炉砚壶等文房清供,与文人日常起居息息相关,实用色彩浓烈。后期,在乌铜走银的流传与播散过程中,由于器物以金银等贵金属为材质,制作耗时费力,价格高昂,久而久之,器物的装饰性压倒实用性,成为文人雅士案头把玩的器物。
(二)纹饰
纹饰图案是乌铜走银艺术审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表现内容来说,可分为三种:一为汉字书法,二为写意纹样,三为吉祥纹样,例如:万字纹、寿字纹、梅兰竹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龙凤鹿鹤、山水美景等。
随物赋形是乌铜走银纹饰的首要特征,功能不同,器具所绘图案亦有所不同,从而在保留器物基础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兼备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器物造型与艺术审美相得益彰、互为生发,如在乌铜走银墨盒制品中,常用的图案是山水、书法、梅兰竹菊,而在祭祀的香炉中所用的图案是万字纹、蝙蝠纹、寿字纹和荷花纹等,茶壶、茶杯等茶具上除了有万字纹、寿字纹、云纹等图案之外,大面积的装饰是一些具有文化意蕴的人文典故画面、场景。
1.隐喻性
乌铜走银纹样并不只是一组元素符号,相反,它有很强的暗示性与隐喻性,是典型的东方文明的审美特征。以常见纹样“梅兰竹菊”为例,梅之欺霜傲雪、兰之王者之香、竹之虚心独立、菊之斗寒争妍,环肥燕瘦,各有千秋,均为传统士大夫独立人格的象征与表率。而其他的吉祥纹样“d”字纹象征富贵不断;盘长纹象征回环贯彻、一切通明;方胜纹象征双鱼相交、生命不息;双钱纹通过谐音为“双全”与蝙蝠、寿字纹组合在一起象征福寿双全。这些富有寓意的传统文化符号也体现了古人积极入世的幸福观和以艺术来记录生活、美化生活和寄寓信仰的艺术观,反映了一种市俗和浪漫的美学倾向。
2.东方审美意趣
中国古代山水画和花鸟画在乌铜走银的图案上得以高度概括和运用,例如:山水楼阁、丛林茅屋、寒江独钓、奇峰怪石、桥近山远、树影婆娑、雾凇雪梅等事物在乌铜走银不同器型上都有体现,这种把中国传统的绘画与乌铜走银特有的民间工艺合二为一的创造,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了东方审美意趣。从乌铜走银的佳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气韵意境,以形传神,形神兼备。除此之外,乌铜走银上錾刻的图案纹饰以线刻为主要手段,这恰恰和中国画以线绘形的造型方式相吻合。在胎上以金或银填充图案,这些图案栩栩如生,经过着色胎变成黑色,黑白分明,阴阳相生,虚实相间,雅致意境油然而生,这也使中国传统绘画方式与乌铜走银工艺的结合成为必然。
同样,汉字书法也是乌铜走银中常见的纹样之一,这种中国由古至今的特色艺术与乌铜走银这一民间手工艺相结合,无疑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书法特有的形、神、意融合到器物中,民族艺术特色更鲜明,中华文化意味也更深厚。
三、意识审美分析
(一)历史因素
从整个“乌铜走银”手工技艺发展的脉络来看,它的兴衰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由雍正到乾嘉,见证了乌铜走银艺术审美的变迁。
雍正审美品位相对较高,推崇简约纯朴之美,在位期间,社会崇尚天然意趣,使得刚刚萌芽的乌铜走银呈现出一种质朴明快的原生态美感,纹饰简单,实用性强。及至乾隆,一方面伴随乌铜走银技术的娴熟完备、可发挥余地变大;另一方面受帝王自身好尚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工艺品逐渐脱离雍正一朝的审美倾向,弃简从繁、弃实用转装饰,渐渐朝繁缛、装饰化演变。受这股思潮的影响,乾嘉之后的乌铜走银慢慢舍弃前期的实用性与朴素审美,走向一条繁缛华丽之路。纵观这一时期遗传下来的器物,器物线条稠密,有很强的装饰色彩。例如:清代所遗传下来的烟膏盒,不仅走银纹样丰富,且器物中雕刻有镂空人物图,单耳和顶部有狮像高浮雕,器型简单却装饰繁复符合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二)地理因素
清朝乾嘉年间,国力鼎盛,是“乌铜走银”技艺得以发源的重要时期。国家的繁荣致使货币系统的需求大量增高,以精铜为主的铸币原料得以不断开采,由此一来的铜工业使得石屏这个小小的县城具有了浓厚的铜矿加工及铜工艺品打造的氛围,让这精湛的手工技艺制品得以诞生,清代云南为中央王朝提供重要铸币材料铜成为了此技艺形成的契机。此后,乌铜走银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滇文化,同时不断融合吸收着汉文化的精髓。
四、结语
在雍乾时期社会整体审美与云南多民族文化审美的共同作用下,乌铜走银这一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应运诞生了。它在保留云南地区多民族杂居下的文化特色的同时,更体现了模仿、糅合汉文化,尤其是古典东方文明的显著痕迹,这在器物的器型与纹饰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乌铜走银拥有其独特精湛的工艺和东方审美内涵,对它的审美分析研究不仅是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东方,郑小强.虽方寸之间;却情理之中――略谈乌铜走银的装饰[J].现代装饰(理论), 2014(6).
[2]胡俊.云南晋宁乌铜走银工艺的综合特征[J].艺术设计研究,2012(S1).
本论文受“综合材料装饰画教学中的本土化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YSXJG1110)支持。
摘 要:本文着重对综合材料装饰画的材料运用和陕西本土化表现进行创新性研究与探索。“综合材料装饰画”是建立在材料语言之上的,其本身是一种运用高度概括的美学语言,体现作者意识和审美观念的艺术形式,人们可以在具象和抽象的广阔视野里,毫无拘束的探求,大胆地运用形式美的规律,用夸张、变形等手法,通过对自然物象、材料等进行加工,来美化环境,美化人们的生活。本文结合综合装饰画的材料属性,进而探索民族性的本土艺术形式对其产生的巨大推动和影响,从陕西民间艺术中常见的几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分析综合材料装饰画的本土化发展意义。
关键词:综合材料 装饰画 工艺 本土化
作者简介:李云歌(1982.9.9-),工作单位:陕西榆林学院艺术系,研究方向:工艺美术、绘画、设计、逻辑、哲学。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7-0100-02
前言
当前,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促进了我国现代艺术尤其是装饰艺术的发展,随着人们美术欣赏观念的更新,美术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现代对造型语言的追求,装饰画恰是连接绘画与工艺装饰的桥梁,它既可使绘画向工艺装饰趣味方面延伸,也可使工艺装饰注入绘画的生动性体现。由于装饰对象的不同,工艺制作手法和材料的使用更是丰富多彩。大自然赐予人类美的享受是无止境的,从名贵的金银、宝石到废弃材料;从现代化材料到木、石、叶、果壳,从鸟、兽、鱼、虫的皮毛到产品的剩余边角下料,只要利用得当,因材施艺,都可以成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装饰画佳作,为工艺美术增添新的内容。
一、综合材料装饰画的材料运用及制作工艺
作为综合材料的装饰画,因其自身所要体现的特点和要求,以及装饰趣味和装饰效果,在装饰画的制作过程中,包括两种表现技巧:一是以绘制为目的的各种表现手法,二是因材施料巧用各种材料进行工艺加工的技巧,而大量装饰画都是这两方面的巧妙结合。
1.综合材料之美
我们可以将丙烯颜料,漆,陶瓷,金属,玻璃,纤维或木材,石材等有机结合,比如一幅精美的装饰画在制作之初,可以先将木板做基础的打磨和上底的处理,接着可以附着漆料或者丙烯颜料作为基准色调;接下来根据具体的主题要求而将准备的材料一一粘贴到画好的底图上制作进去。那么这里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材料所赋予的材料属性和肌理质感均不同,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表现语言.例如金属材料显得刚硬有光泽;木质材料本身纹理柔美自然;纤维材料可塑性很强,石材不易加工但是效果突出;一些自然材料比如植物的果实、树叶、粮食作物之类使用起来又非常淳朴生动;另外还有一些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塑料瓶盖、订书钉、铅笔头、蛋壳等)更是能使作品既显得丰富多彩,又提高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2.工艺技巧之妙
作品所采用的材料往往通过彩绘、蚀刻、浮雕、编织、镶嵌、焊接等工艺的综合运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当我们发现可以利用的各种材料时,就更加能创造具有独特材质质感的作品,就能认识到周围的世界是充满了具有各种表情的质感环境。创作中可以使用粘贴、拼贴、蛋壳粘贴、螺钿镶嵌,掐铜丝,刀刻、印染、堆叠、钉珠罗列等诸多工艺手法进行制作,甚至还可使用一些生活废旧物品再次创作利用到作品中,比如易拉罐、废旧金属零件等。我们要懂得运用材料语言来表达装饰画独有的艺术美感,没有什么比适合的材料和精致的工艺结合更美妙的了。
二、对于陕西本土化表现语言在综合材料装饰画创作中的探索
材料的美感与属性自身具有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但是一幅真正耐人寻味的优秀综合材料装饰画的产生不单是材料应用的精巧,更重要的是主题构思的精到。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材料与主题完美结合的艺术之路。浏览和揣摩装饰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主题突出、材料运用精妙的作品总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情感上的共鸣,而这类作品往往与其恰到好处地融合了民族的本土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作品既能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感,又能折射出各民族、各地域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显示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魅力。
1、追求回归生活与自然
陕北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历史最悠久、最广泛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集中体现了传统民间美术的特点,蕴含着陕北劳动人民创造和审美活动中最本原的精神。传统民间剪纸纹样的构图,大量采用了平视构图的方法。在诸多剪纸作品中,很多物象的刻画手法是通过正面或者侧面的形象来处理的,甚至有些场景采用平视和水平排列的构图手法罗列,还有的依次展开铺满画面。这样做简化了复杂的空间透视关系,形象特征更加明显又非常便于夸张变形,便于装饰处理,便于将复杂的对象条理化,这是传统民间剪纸典型的构图形式。除此以外,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追求理想化不受时空局限的构图形式。例如传统剪纸作品中在某种动物身体中剪出小动物;或是在本是侧面人物形象上却剪出了正面的眼睛以及其他正面的图形等,创作者抛开了物象自然实体存在的真实,让主体占有一定空间的真实,依照作者对客体的原发性视觉认知形状来安排对象。这种多时空形象的融合,使人有既是此物又是彼物的联想,从而也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和艺术张力。那在装饰画的创作过程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我们经常在设计构图的最初,根据主题去设计,运用适当的夸张变形手法去塑造视觉形象物体,比如教学过程中,有同学的一幅名为《陕北印象》的综合材料装饰画,在构图方面就受到了陕北剪纸平面化构图的启发,整个作品的构图中远山、农田、农舍、窑洞小院、人物等均做由上到下依次排列的手法安排,虽然没有了很强的透视关系,但是从材料的安排和颜色的变化却能把远近关系处理得当,而这样的构图手法不仅显得画面生动自然,富有趣味性,同时浓浓的陕北乡土气息和憨厚的民间情韵喷薄而出,使观者领略到作者追求回归生活与自然的那份心情,那么作品无疑是成功的。
2、注重表现语言和形式美
陕西皮影作为陕西民间艺术中的集大成者,对综合材料装饰画也起到了很强烈的影响作用。皮影艺术本身广泛吸收了地方戏曲、民间剪纸、民间年画艺术的造型特征,其造型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传统吉祥图案,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观念,既丰富和充实了皮影的造型,又迎合了民间大众的集体审美意识。如在皮影片中出现的“古钱纹”为富寿双全之意, “盘长纹”又被陕西人称之为“蛇盘九颗星”,意为四环贯彻,一切通明之意。另外还有众多取谐音讨口彩的复合图案,如梅花和喜鹊为“喜上眉梢”,石头和雄鸡为“市上大吉”, 鹿和鹤为“六合同春”等,均体现了民间美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造型传统。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都对综合材料装饰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启发意义,我们从装饰画的创作经常看到许多的构图样式、格局、主题、体裁以及图案的创意都离不开传统构图的套路和沿袭,更甚者有将传统纹样直接加入其中进行润色图样的做法。皮影艺术中注重表现语言和形式美的手法对今后的创造仍然帮助很大,我们在传统图案的取舍中进行提炼和创新,希望将此更好地吸收和融入到综合材料装饰画的艺术形式中去发扬光大。
3、体现材料美和技艺美
对综合材料装饰画影响非常巨大的当数陕西的粮食画,因为前两者提到的是装饰画的构图与形式,而综合材料装饰画最关键的是材料的应用与工艺技法的使用。粮食画是用人们日常食用的五谷杂粮和植物籽粒为材料,运用独特的技术手法所表现的一种画面。制作粮食画工序繁杂,对籽粒要严格筛选,再进行浸泡、熏蒸、风干、烘烤、晾晒等防虫、防腐、防风化处理(保持原天然色彩),以构图、仿形、色彩明暗选配的临摹手法,粘贴而成的富有立体感的精美艺术品。它的特点是具有天然色彩、绿色环保、乡土气息浓郁(可长期保存)。粮食字画的问世,填补了国内外五谷文化艺术史上的空白,它以独特、典雅、高贵、时尚的品位而独占鳌头。粮食画的这种制作手法如今已普遍性的应用到了综合材料装饰画的制作手法中了,很多综合材料装饰画也像是一幅丰富的五谷粮食画,有些画面通体都是使用粮食铺成,红豆、扁豆、绿豆、黑米、大米、玉米粒、小米、松果等应有尽有,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材料的使用,同时由于谷类和植物籽类的颜色和肌理的丰富性,能将所要创作的对象诠释的更加丰富多彩,赋予了更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大众的喜爱和欣赏。在我们的很多学生作品中,将粮食画那种原始的体现材料美的技法更多地融入到了综合材料装饰画的创作中,能将不同材料的不同技法结合使用,更好的凸显了综合材料装饰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4、追求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鲜明陕西本土化特色
笔者认为,一幅优秀作品,不仅要使人产生视觉上的美感享受,同时,也应起到打动心灵、引发共鸣的作用。有了好的构图形式,好的表现语言,又有了适合的材料使用和工艺技巧加入,最重要的还要有一个好的主题风格。比如一幅有陕北窑洞主题的装饰画,可以使用蛋壳粘贴房子的墙壁;将松果掰成小片粘贴成屋檐;使用铜丝将房屋的建筑结构和窗格描绘粘贴出来;也可将绿豆、大米、红豆等谷类作物应用到房屋的图案中去,使得这幅装饰画的表现效果大大加强,一幅栩栩如生的具有陕北民间乡土气息的综合材料装饰画就由此诞生,同时也起到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更美化了环境、装饰了生活。
我们应当立足陕北黄土文化的厚土,追求深厚的陕西民族文化底蕴,利用有限的资源优势,研究如何深入发展综合材料装饰画的本土化特色领域,创作出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优秀作品出来。当然,这条将艺术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路子还需不断去研究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总结。笔者坚信,一条民族化、本土化的艺术之路正在我们眼前展现,我们有信心走下去,并且走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袁玲.论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对现代装饰画创作的启示[J].安徽文学,2008-2.119
关键词:雕塑材料;雕塑
一、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雕塑发展
《圣经》云:上帝用尘土按自己的模样创造出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中国神话也载有女娲“抟黄土为人”。似乎人类一开始便与万物结下不解之缘。雕塑的起源不是本论文的主题,但雕塑的产生与物质材料分不开,雕塑形象是借助物质材料呈现出来的。雕塑史的发展,撇开雕塑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外,与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制造工具,后创造形象。从削制的石头工具和用黏土涂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经火烤而成的陶器工具开始,似乎雕塑这个词的“雕刻和塑造”的内涵已经具备。后随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在雕塑材料里添加新的成员,再由铜制、铁制工具的使用,使大型的石雕、木雕成为可能。随科技的发展,不仅雕塑形体的尺寸不断扩大,制作工艺的精细也成为可能,当然这里涉及到材料来源和其他诸如运输、安装等基础科学技术。在传统雕塑中,材料只是作为一种媒介,从属于选择地位,雕塑几千年的发展,对材料的运用已非常成熟。
中国古代掌握雕塑材料的情况如下:
* 130~50万年前:原始人群时期。打制粗糙的石工具。
* 2万年前:母系氏族初期。打制兼能磨制石、骨工具,并在贝壳上钻孔穿连,用为装饰,形成雕刻艺术雏形。
* 6000年前:母系和由母系向父系过渡的氏族时期。磨制各种各样的石器工具,雕磨玉、牙等装饰品,烧制泥塑的各种陶器以及简单的人物、动物造型,成为中国最早的雕塑的起源。
* 4000年前:父系氏族时期。除各种石、玉、牙、陶等器具和装饰制品外,人像和人体雕塑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 殷商时期:已熟练地冶炼铜锡等金属,雕铸为各种青铜器用具、象形青铜器,雕琢玉石象牙等装饰品和人物动物雕刻制作。官府手工业,有土、金、木、石、兽(皮革)、草(苇席)等六工。
* 周代:更有珠(翠)、象牙、玉、石、木、金、革、羽等八材之分。
* 战国:雕塑艺术走向精致。在青铜器方面,镶嵌错金银技术有突出的发展。
* 秦汉:雕塑走向成熟,在制作大型雕塑方面已有丰富的经验。
* 唐代:在雕塑表现形式上,所有的石雕、铜铸、木雕、泥塑、陶瓷塑以及夹纻、锤碟等,唐代已普遍盛行。在雕塑材料上,紫檀、黄杨、玉石、犀角、象牙以至竹根等,已是应有尽有。在雕刻技法上,雕、琢、镂、刻、剔、嵌等,亦无不刀凿兼施,五光十色。
* 宋、元、明、清时期:宋代有雕瓷出现。元代在工部以下,有出蜡局、铸泻局、银局、镔铁局、玛瑙玉局、石局、木局、竹局等。这个时期,除雕漆以外其他工艺美术,如石雕、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工艺无不得到发展。
二、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审美
雕塑是造型艺术中与材料最直接相关的一门艺术,虽然材料只是一种媒介,但在雕塑的审美中,材料占有重要的位置,没有它,美就没有形象性、具体性和直观性,就不能作用于人的感观而成为审美对象。由于雕塑形象的呈现是借助物质材料而呈现的,材料本身的表面肌理也构成了形象呈现的一个方面,使得与触觉相联系的质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但另一方面,在传统雕塑中,材料本身质地与雕塑作品二者的审美结果不一定成正比的。一件大理石的作品或许是失败的,一件泥制的作品可能是杰出的。雕塑作品的审美就其本质而言,是有和物质材料不同的特征,它不能归结为物质的特征和属性。一件作品的泥稿、石膏、铸铜三个形式,其审美价值应该在浇铜之前已经存在。当然,媒介材料有时也直接对雕塑的人物性格起象征作用。同一作品用大理石或花岗岩雕成,前者温柔,后者刚硬,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在所有传统雕塑材料中,对材质美感的认识方面,其他材料是很难与玉石相匹敌的。在古代中国,玉器的被注意是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青铜器渐次萌芽之时。玉质的天然美既深得奴隶主的爱好,而玉工的传统技巧又得到新工具(青铜器)补助大有提高,故大量玉器被制作。
因硬玉和软玉都有温润之光和不可描写之色,深为人所好。“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糜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礼记·聘义》第四十八篇)。这里不仅把玉看作坚贞温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的象征,而且把玉作为人生行为至好标准的代称辞(如玉人、玉色、玉立等)。似乎玉石的材质审美已高于用玉石做媒介的雕塑本身。
象牙与黄金也是贵重雕塑材料,象牙不仅稀少,而且材质纯洁光润,所以很珍贵。黄金为贵金属,产量不多。材料本身的珍贵使得雕塑的审美效果大大提高。
在传统雕塑中,人们最爱用而且用得也最广泛的材料是青铜。以中国青铜器为例,根据历代著录及发掘所得,大约成品已超过万余件。虽然铜的合金有好几种,但由于长期受腐蚀,最终的质感差别不大,铜制雕塑数量虽多,其材质美感已成定式。木材与石材一样,材料资源丰富,石材坚固永久,木材的人工雕凿肌理丰富,两者加工工艺成熟,很受广大制作者青睐。
纵观中国古代雕塑,一方面与绘画相比,雕塑只是工匠们的“皂隶之事”,使得雕塑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思维形态,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雕塑实物资料,却没有留下系统的雕塑史论的专著。另则雕塑一直没有摆脱宗教与墓葬两大服务,由于题材和仪规的限制,极大地妨碍了雕塑工作者的艺术想象。对雕塑材料的探讨也仅局限于工艺品之类。
再者对雕塑材料的探索还跟材料的加工工艺紧密相连,在工业文明之前,手工工艺从某种意义上也有其局限性,其耗费的精力远大于机械加工手段,机械加工所带来新的材质美感从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雕塑审美的发展。
关键词:蒙古族服饰;发展变迁;文化价值
0 引言
蒙古民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的规模较大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蒙古服饰以其独有的特点和美学价值广受人们喜爱,随着蒙古族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蒙古族服饰的发展也是变化万千。服饰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是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对一个民族服饰的研究,我们能够分析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延续和文化特征,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直接识别民族的形象标识,保存好完整的服饰进化记录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1 蒙古族服饰的演变
1.1 蒙古族早期服饰特点
早期蒙古草原上生存着很多部落,大风、寒冷的自然环境,游牧狩猎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服饰主要以保暖和易于骑射为主。13世纪之前,蒙古族的服饰多是以动物皮毛和毡子为主要材料,服装造型比价简单,因为那时人们制造服饰主要是为了保暖、防身,生存的基本要求使他们对于服饰的审美基本没有任何要求,那时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较低,服装样式较为单一。
成吉思汗对于蒙古族的发展功不可没,他是建立元朝的领导者,随着各部族的逐步融合,蒙古族逐渐成形,服饰文化也相对统一,北方蒙古民族人们性格粗狂、彪悍,服装也多是以宽松和实用为主,慢慢发展,宽松肥大的长袍样式被人们广为接受,白天作为衣服,晚间可作为铺盖,在骑马时可以保护肚腹部,这种实用性较强的服饰一度成为蒙古族的服装样式代表。蒙古族还有一种高耸的冠帽,在草原上很远的距离也能辨认,是蒙古族根据环境研发出来的一种帽子。这一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状况,服装还是相对单一,样式和颜色不多。
1.2 元朝兴盛时期蒙古服饰的演变
随着元朝的建立,社会经济一度进入到一个繁荣兴盛的阶段,元朝是我国历史上扩张版图最大的朝代,可见成吉思汗带领部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贸易繁荣和生产力的提高变相促进了衣着服饰的演变和发展。这时期的蒙古族服饰呈现出百花齐放、色彩斑斓的特点,甚至一些王公贵族的衣服上镶嵌有珠宝,服装很是华丽。
由于成吉思汗西征,元朝版图的扩张,西域文化传入中土,对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域的纺织品源源不断地流入蒙古地区,一些优质的皮毛被蒙古人广为使用,一些精细的棉纺织品和丝织品成为了蒙古服装的主要材料。
1.3 明清时期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变化
元末明初,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畜牧业逐渐衰退,蒙古族草原手工业逐渐消失,一些服饰商人转而不做,使得曾红极一时的高等纺织物生产很少,一些纺织品禁止流通,蒙古的服饰样式也逐渐减少和简化。直至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回暖,服饰才开始又有所发展,一些纺织品被重新启用,款式相对丰富起来。明代的宗教对蒙古服饰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蒙古族服饰和喇嘛服饰有一些关联。
由于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体型彪悍,性格粗狂,清朝一直将其视为存在威胁的部落或组织。因此,在管理上很严格,划分界限并颁布一些禁令,导致部落之间服饰差异很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 蒙古族服饰的文化价值
蒙古族服饰对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优秀精神有着重要作用。服饰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的直接展示。因此,研究蒙古族服饰可以透视蒙古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点,蒙古服饰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
2.1 民族文化的传承
蒙古族由于地域原因及其他原因,早在清代就形成了不同部落,不同服饰风格。不同的服饰风格代表了不同的地域特征,如巴尔虎服饰传统实用、鄂尔多斯服饰高贵典雅、乌珠穆沁服饰华丽夺目,不同的服饰特点呈现出来的外在形式是不同的,研究服饰特点就是研究文化特点的途径,服饰是文化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我国蒙古族历史悠久,服饰文化也是源远流长,一些关于蒙古服饰的图书资料近些年倍受学者关注,作为研究蒙古族文化的资料,为文化传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2 审美价值的体现
蒙古族服饰以其美丽的外表和文化属性得到了很多学者的青睐,服饰是集中反映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的载体,对于人们提高审美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研究服饰就可以看出蒙古族人们的审美特点和性格特点,一些服饰的制作是很复杂的,这种工艺研究也是服饰研究的重要内容,工匠的制作手法和装饰手艺也是服饰艺术的一种展现,我们看到的一些蒙古服饰精美绝伦、配饰精致,有些甚至成为很多民俗爱好者收藏的藏品。
3 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3.1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组织,建立传承和保护体系
国家和相关部门要重视对蒙古族服饰文化的继承和保护,要出台和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各管理部门要结合蒙古族服饰的发展现状,制定文化保护措施和方案。其次,各地可以建设蒙古文化场馆,将服饰作为主要展览内容,充分发挥展览馆的宣传作用,使人们认识到蒙古服饰研究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3.2 致力于保护文化的基础环境
“原生态”是近些年被热议的词语,我国现在正致力于原生态保护,包括环境、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等方面,蒙古服饰是蒙古族文化的代表。因此,保护原生环境,使服饰文化有其生长和发展的土壤。蒙古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是现代服饰风格形成的基础,因此要保护服饰产生的基础环境。
3.3 加强对服饰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蒙古族服饰的美感源于手工匠人精湛的手艺,服饰的美学价值要通过工艺技术运用才能表现出来,传统服饰都是由一些手工艺人制作完成的,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此要重视其地位,要加强服饰工艺的保护和传承,鼓励年轻人传承优秀技术,为传统文化的弘扬做些实际的事情,在继承的同时要创新服饰工艺,促进蒙古服饰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
4 结语
蒙古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据,构建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波水份仪,制丝线,测量曲线,温度补偿
烟丝的水份(又称含水率)是烟丝物理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品质、提高产品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在设备改造、技术更新、提高自动控制水平等方面,均把选用在线检测烟丝含水率仪器——水份仪放在首要考虑的地位。
青岛卷烟厂99年设备改造时,在叶片加料、烘丝入出口、加香等工序安装了多台微波水份仪。使用初期我们发现微波水份仪在线测量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微波水份仪测量性能,受平板式感应器安装位置和安装方式的影响。如果感应器安装不当,会导致测量性能不稳、零点易漂移现象,显示值与实测值之间产生较大偏差。
2.微波水份仪用同一测量曲线测量不同品质的物料时,测量值会受物料的密度、颜色、结构等品质特性的影响。
3.对同一种物料进行测量时,物料温度或环境温度、湿度等方面发生变化时,微波水分仪测量值会受到影响。
为充分发挥设备先进功能,提高在线测量精度,我们对微波水份仪的应用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讨:
一、正确安装微波水份仪平板式感应器
微波水份测量仪是一种在线式测量仪器。为能准确、迅速、稳定地测量物料水分,须保证平板式感应器能够全面接触被测物料,被测物料流经感应器时要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以消除测量性能不稳、零点易漂移现象。根据测量对象及物料传送方式的不同,我们对感应器设计了镶嵌式、斜坡式、挡板式三种方式。
1.镶嵌式:物料水分小,流量较低。
2.斜坡式:物料水分小,流量较大。
3.挡板式:物料水分大,流量大。
二、建立和标定多条微波水份仪测量曲线
为消除物料密度、颜色、结构等品质特性对测量值的影响,建立和标定多条测量曲线。。对不同配方物料,使用不同测量曲线进行针对性的测量,以提高测量精度。因此建立标定测量曲线是应用好微波水份仪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标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测量结果的正确性:
1.参与校正标定样本的水分值必须覆盖正常工艺流程中所测物料水分值的范围,不可过分集中于一点,要求至少取5个不同水分值的校正点。
2.在静态校正过程中,平板式感应器应被完全覆盖,采样时对各样本必须施加相同均匀的压力。。
3.动态校正所用的样本和静态样本必须有着相同的状态,样本应该直接取自实测物料的生产线,。
4.使用烘箱测试等直接测量法测量样本水分值时,必须注意使用烘箱测试法测量样本和使用水分仪测量时取样本的时间间隔,应确保样本的水分不被蒸发掉,或者吸收空气中水分。使用直测法的准确性如果较差,所需校正点的个数就应多一些,以抵消校正点过少引起大的平均误差。。
三、应用微波水份仪温度补偿功能
为消除物料温度或环境温度、湿度等方面对测量值的影响 ,应用微波水份仪温度补偿功能。
1.如果被测物料温度较高,为避免物料温度对感应器表面温度影响,应将感应器预加热到与产品相接近的温度。
2.如果生产过程中,物料温度变化在较小的范围(+/-5℃),可以不考虑对测量曲线设定温度补偿功能。如果物料温度有一个较大的波动范围,需对测量曲线设定温度补偿功能。
3.由于感应器温度变化会引起感应器空状态的偏移。感应器实际温度要达到设定的预加热温度时,才能确认其空状态。
四、微波水份仪日常保养
1.主机和感应器之间有三条信号电缆,需把这些电缆捆扎在一起,最好再套上保护管,以减少外界信号干扰。
2.使用过程中如发现传感器表面有残留的杂质,用干燥、柔软毛巾清洁干净,否则会影响测量精度。
3.生产完毕后把平板传感器、主机上残留物用干燥、柔软毛巾清洁干净。
以上经验的应用,微波水份仪测量精度及稳定性得以提高,产品水份在线检测得到快速响应,设备的先进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了产品的内在品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