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学院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标准;监控督导体系;长效评价机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过程。目前医学院校预防医学、药学、生物技术、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等多个专业进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科学研究素养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毕业论文也是本科生毕业、申请学士学位的前提和依据。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相关的法规也对毕业论出了原则性规定,指出完成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是本科学生取得毕业资格和学位资格的必备条件。但是,在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的背景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整体质量下滑现象,如何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成为当前高等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因此,加强本科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和提高地方医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1.学生对毕业论文缺乏足够的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安排不合理。
2.论文的选题不科学,存在选题过大过小、论文题目与研究内容不符、理论价值或实际价值偏低等问题。学生查阅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能力比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薄弱,观点、见解缺乏创新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写作能力整体偏低。论文基本格式、图表不规范,分析方法欠科学,抄袭现象存在。
3.指导教师带教学生多,投入精力有限,不能对毕业论文进行详细和深入的指导,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扩张的招生要求,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难以保证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质量。
4.教学资源经费投入不足,现有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环境不能满足学生收集、查找资料和获取实验研究数据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5.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制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和监控欠规范,毕业论文答辩要求不严格,对毕业论文工作过程管理和监控力度不够[2]。
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探析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五年制学生大四上学期即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搜集查阅文献、开题等工作,并定期开设论文写作专题辅导讲座。
2.建立研究生、本科生互助机制,提倡团队合作完成有意义和有难度的论题,强化大学生科学研究创新基金制度,加大扶持力度和数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全面实施导师制,实行校内外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指导学生尽早明确学习、研究方向,及时发现自己的学术研究兴趣,选择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强化指导教师科研能力和责任心的培养力度,强调指导教师应加强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实验调研、撰写答辩的全过程指导。
4.加大对教学资源基础设施的投入,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尽量满足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必备的物质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平台。
5.树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观,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督导体系,建立健全质量监控长效评价机制[3]。①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完善毕业论文管理规范和实施细则,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质量评价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表,严格毕业论文质量标准,将质量标准作为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和评定的依据,注重论文的创新性、专业性、规范性和学术性。②实行毕业论文(设计)前期、中期、后期“三期”检查指导,实施学校、教学院系、教研室“三级”监控督导,抓好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三个环节,规范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程序,强化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三期”检查指导:(1)毕业论文(设计)前期。优化选题设计,做到选题新颖、难易适中,密切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兴趣,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重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从宏观上判断选题的研究价值和可行性,及时调整难度和工作量。(2)毕业论文(设计)中期。加强中期检查与指导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抽查指导教师工作记录、定期研讨情况及学生论文进展情况,进一步拓展学生研究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毕业论文(设计)后期。做好预答辩及正式答辩。预答辩是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的基础,正式答辩是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状况的全面检查和检验。实行答辩资格审查制和全员答辩制度,统一答辩要求,严格评分标准、规范论文答辩程序。建立健全评优制度,做好成绩评定工作,对不合格者督促帮助其整改,促进毕业论文质量整体提高。“三级”监控督导:教研室通过把好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报告、实验(调研)、写作和答辩等环节,注重对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监控督导,扎实做好毕业论文的具体工作。教学院系通过精心组织和安排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及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及成绩评定工作,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过程监控督导,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学校定期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的专家开展毕业论文(设计)专项检查工作,主要是针对毕业论文质量和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质量:包括毕业论文的选题、撰写及完成情况、学术水平,毕业论文格式的规范状况,以及各院(系)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管理情况及管理措施。学校组织专家组以随机抽取、集中检查评价的形式,对各院(系)、各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督查评估,并以现场督导调研的形式参与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发放指导教师、学生调查问卷,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专项调研。重点是检查毕业论文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以及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及答辩环节,依照定量与定性的方法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估,综合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并及时提出和反馈整改建议。学校通过建立抽审机制、现场调研、问卷调查和反馈制度,形成“检查—反馈—改进—检查”的闭合循环监控系统和长效督导评价运行机制,实施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全程监控督导,从而强化管理与监控力度,推动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确保毕业论文质量[4,5]。对于本科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及学生都应给予高度重视。学校应该着力加强毕业论文各环节的科学管理,提高全员意识,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增加指导教师的责任感,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不断优化、逐步完善毕业论文全过程监控评价保障体系,从而全面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庄波.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8,(14):536.
[2]廖元秀,周生明.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10,(11):69-71.
[3]乔瑜.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高校教学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4):7-9.
[4]王蜀磊.试论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的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1):20-23.
[5]吉文华,周畅.本科毕业论文状况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6):62-63.
关键词:体育新闻;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37-02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目前有近 20 所高校开设体育新闻专业,为新闻学教育增加了新的教学与研究领域,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创办于 2005 年,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已经初步构建并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2012 年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下开始实施 2013 版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针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成、课程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梳理,使之规范化和系统化,并突出和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学生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依据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首先是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新闻学是特别强调应用的人文学科,体育新闻专业更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对专业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如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对采写编评及摄录采播技术与能力的要求,实践能力也恰是体育传媒行业对当前教育的要求,只有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又能胜任各种岗位技能操作和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其次,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要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出发,提出本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将其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在 2013 版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的要求是系统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和体育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专业素养,熟悉我国新闻、宣传的政策法规,了解新闻与体育行业的发展变化,能够在新闻、出版、宣传领域从事策划采编、媒介经营管理及文化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新闻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实施方法
(一)完善教学计划,制定合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要围绕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体育新闻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性,突出了应用性,将体育新闻专业的 23 门专业必修课分为三大类,学科理论课程、技术性的实务课程及实践平台课程。
理论性课程如《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等采用精讲的方式进行,以点带面着重介绍重要的理论,其余内容通过课外阅读书籍和讨论,研究论文等形式完成。如《中外新闻事业史》首先为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大体脉络,挑选重要史实和人物精讲,其余内容以作业和课外阅读形式进行,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查找报纸原件,探寻历史人物足迹等方式来还原历史,并在课上进行讲演。
对技术性的实务类课程如《体育新闻编辑》、《新闻评论》、《体育摄影》、《体育赛事报道》等增加了课程种类及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周。每个重点实务环节必须进行实践练习,如在《体育新闻编辑》教学中,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从教学开始阶段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设计并完成一份报纸”,每人要从报纸的媒介定位、产品设计、报道的策划与组织、稿件的分析与选择、稿件的修改、新闻标题的制作、版面设计、实际版面制作几个环节,将报纸从设想到完成一份真正的报纸,实践整个报纸编辑环节,实现了人人动手、一对一的进行实践操作与指导。
实践平台类课程如《电视摄像与编辑》、《图片编辑》、《电视节目制作》、《体育播音与主持》、《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等,依托实验室将三分之二的教学环节安排在实验室或课堂之外,所有课程都要安排各种作品的实践,期末试卷不做纯理论与文字考核。
(二)完善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和实验室是推进体育新闻专业改革的基础工程和保障,将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重要基础设施来实施,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得实训基地与实验室在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体育新闻专业计划建设及升级演播厅(包括录音室)、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平面排版与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体育主持模拟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这六大实验室针对不同课程和实践要求,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功能,同一个实验室能承担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增强学科专业的适应性,提高使用效益。从功能上看演播厅、电视编辑实验室、体育主持实验室将直接服务于电视媒体模块课程包括《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摄像与编辑》、《体育播音主持》等课程,平面排版设计实验室与摄影实验室服务于平面媒体模块课程包括《图片编辑》、《新闻编辑》、《摄影基础》等课程,新媒体实验室服务于新媒体模块课程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新媒体营销》等课程。
同时,实验室与实训基地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大开放力度,帮助学校及其他专业进行技术培训、会议保障、科研与科技服务等工作,使得实验室成为学校科研发与人才培养的基地,为鼓励、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将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纳入要求,强化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第二课堂及校内外实习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充分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开放型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课堂活动将密切结合体育新闻专业的特点,利用体育学院的体育术科项目优势,使得学生深入了解体育运动项目,为今后从事相关项目报道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可以丰富课外生活,加强身体锻炼。第二课堂提供了足球、篮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等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在固定时间提供场地,由运动训练专业指导员进行辅导。其次,针对专业技能定期开展各种知识和技能竞赛,如海报设计大赛、报纸版面设计大赛、体育解说员大赛、微电影创作大赛,学生通过这一系列校内实践活动,能够对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与锻炼。同时,还与图书馆、大学生体育馆、继续教育学院进行全面合作,建校内实习平台,提供志愿者,新闻宣传等服务。
此外,赛事志愿者活动是长期坚持下来的特色,每年在北京举行的“斯诺克中国赛”、“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羽毛球冠军赛”等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中,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已经成为了固定的志愿者团队,在赛事期间提供了球员接待、赛场服务、票务服务、场地保障服务、媒体服务等工作,在多种志愿者活动中,许多学生通过接触赛事、球员、规则、体育记者,对赛事流程,运动项目,培育兴趣爱好,新闻技能实践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锻炼,已经成为该项赛事的准专家。
在校外实习方面,将实习与社会实践作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来落实,相继与《北京日报》体育部、中央电视台《体育星探》栏目、人民体育出版社、《田径》杂志社、乐视网等 20 余家媒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
(四)构建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体育新闻专业的毕业设计之前全部为毕业论文的形式,大部分毕业论文更偏向于理论和科研性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与考核明显欠缺。在新版的培养方案中,对毕业设计进行了明确细化,毕业设计可以以毕业论文和毕业作品两种形式来完成,毕业论文对选题、格式规范、研究方法的使用、论据论点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毕业作品可从平面、电视、新媒体三个模块中选择相应的新闻作品做为毕业设计,同时对毕业作品在设计、主题、数量、规范、展示等方面提出要求。
三、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助力实践教学
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不能仅停留在传授理论知识体教师,要形成联系实际,以实战出发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观念,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二)加强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支撑实践教学
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是体育新闻专业的基础工程和根基,对实践教学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逐步整合教师资源形成平面、电视和新媒体三个研究方向,争取每门课程能够由两到三名教师进行讲授互助提高,形成专业强势。
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鼓励教师横跨两个或三个研究方向。每学期对教师要进行单独或集体的专业技能培训,如运动项目知识培训、摄影摄像技术培训、网络技术培训、新媒体行业进展培训、电视包装培训、演播室节目创新、平面创意培训等等,通过各种培训、培养途径,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对表现出色的教师及实验室进行表彰和奖励。
在教材编写方面,目前已经有两套系列教材,体育新闻传播系列教材及体育新闻实训系列教材,同时对国外体育新闻实务研究的系列著作正在编译中。届时将形成三套系列教材,能够对体育新闻专业实践从理论和实务层面进行指导,并具有一定国际视野。
广泛与校外名师及体育新闻行业工作者合作,通过校内讲座,项目合作,邀请进入课堂教学等环节。
(三)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护航实践教学
科学管理必须要有规章制度进行保障,为使实践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的精神下,将逐步修订和制定各门课程的课程要求、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第二课堂管理规定》、《毕业设计工作方案》、《新闻实验中心管理规定》、《新闻实验仪器设备管理规定》、《本科毕业实习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使实践教学管理更趋于规范化,为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提供了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 郭盛,黄刚,王峰.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关键词:民间体育项目,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体育课程
我国的民间体育,是各族人民在历代生产和生活斗争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健身的内容简单而易行,是用来强身娱心的重要手段。毕业论文,传承与发扬。民间体育项目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学生的身心规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受到学生的喜爱,如果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师的支持,进入学校体育教学课程,则能够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多重目的。毕业论文,传承与发扬。经研究、整理和改编后完全可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运用,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目前民间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的现状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民间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综观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教学,无一不把本国民族民间的优秀体育活动项目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以继承和弘扬。体育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是没有国界的。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引进吸收国外的,具有鲜明的世界性特点。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民族民间的传统体育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少,也不被教师所重视。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民间体育资源非常丰富,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既有利有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又简便易行,特别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高。但是,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参与民间体育活动人数逐渐减少,参与项目类别也不多。经过调查,教师对民间体育进校园态度也很积极,并肯定了民间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不亚于其他体育项目, 民间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但是师资队伍、场地器材和民间体育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整理、开发。目前,会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师较少,另外,没有专门针对民间体育项目的体育教材。在体育教学中,民间体育项目往往不被重视,很少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出现,即使部分涉及,也常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小游戏或者辅助教学内容。毕业论文,传承与发扬。
二、民间体育项目进入高中体育课成的重要意义与紧迫性
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必然要寻求与我们大国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地位,要想在国际纷繁多样的文化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重视和加强本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是最佳途径。当今世界,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正如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一般,体育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强势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中国体育所受到的挑战也愈来愈激烈。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主要地位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引进过来的西方体育项目。调查发现,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尚能发现我国民间体育项目的存在,然而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基本上已经消失。由于民间体育项目教育的缺失,导致大部分学生和年轻人认为西方体育项目是时尚的、前位的,而我国很多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则被扣上了“落后”、“老土”的帽子,在他们平时的体育锻炼中基本消失。高中阶段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对学生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们了解到我国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和充满希望与光明的前景,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有近千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之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这块蕴藏深厚的民族文化宝藏,对于弘扬东方体育文化、发展人类所共有的体育事业的价值,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为过。教育应承担起传授文化的义务和责任。
三、民间体育项目进入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我国民间体育项目历史悠久,摘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2001年国家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特点之一,是加大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增加了选修教材的授课时数比重。毕业论文,传承与发扬。从选修教材的内容看,扩大了民族、民间的体育内容。新大纲的说明中还明确提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蕴藏着丰富的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项目,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增选或置换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课程标准》和“新大纲”的灵活性与选择性为发展本地区民间体育活动提供了可能。因此,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当地实际,将当地民间体育项目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当中,自主制定与民间体育项目向适应的专用教材,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制定相关的教学、考核办法,促进民间体育项目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深入开展。
四、民间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程时要善于创新利用
民间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程虽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在正式进入课程之前,要根据高中学生特点对民间体育项目加以改造和创新,使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喜爱。经过改造的民间体育项目要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知识需求、可接受性、实用性和价值观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还要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环境条件、学生情况等进行选择和应用。中国学生作为中国体育未来的主人,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他们更是中国文化的传人,他们必须要懂得接受我们民族的固有文化,也需要有现代意识、现代精神。将民间体育项目作为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要注意导入现代体育观念,合理地继承与消化异域输送来的养料,博采兼收,融古今中外于一炉,使之符合时代潮流并具备中华民族特色,从而使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获得更为强大的生命力。毕业论文,传承与发扬。中西兼容的教学内容,既能发扬我们的传统又能吸收他人的精髓,既能传承我们民俗体育中的宝贵精神,也能普遍提高下一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培养新型的体育人才。毕业论文,传承与发扬。
结束语 :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传统体育文化是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源流发展起来的,并从中汲取重要的精神力量。它所蕴涵的伦理精神、艺术精神、生命精神都体现了要求个体、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终极思想。我国绚丽多姿的民间体育项目,蕴涵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民族情感的强化,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体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丰富内涵,能够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动以及全面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间体育项目进入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有责任在充分继承和有条件创新的基础上,保持民族体育文化的优秀成分,以特色鲜明的文化吸引世人的关注,重建传统体育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卢铎.论体育的本质及社会性表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6)
[2]陈颖川,吉建秋,吴明.东方传统体育文化现代演变[J].中国体育科技, 2004,40(3)
[3]国家体育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文选[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4]徐永昌.中国古代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5]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所编.体育史论文选集[M].成都体育院体育史所,1992
[6]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体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7]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8]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9]胡小明.体育人类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建设周期内,体育教育专业力争拥有一批在省内乃至国内体育教育专业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并以此为核心打造一支结构更加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具体措施如下:“内培外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继续加强现有师资的对外交流与培训,有计划地派遣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同行业院校进行专题学习交流,或中短期的顶岗工作交流,拓宽视野,提高素质。二是在国内同行业领域引进一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完善队伍结构。三是聘请国内知名学者、教练员、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负责培养青年教师和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实体依托”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以体育教育学院现有的省级培训基地、市级培训基地、市级学术组织、省级教学团队等实体为主要平台(学生体质与学校体育研究基地、辽宁省体育传统项目培训基地为省级基地,辽宁省田径裁判员培训基地为省级培训基地;沈阳市体育教师培训基地为市级培训基地,辽宁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教育专业委员会为市级专业学会;体育教育学教学团队、田径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以校级实体性学术组织、院级教学团队(体育教育研究中心、心理研究中心、体操教学团队)为辅助平台,组建若干学术研究团队,明确研究方向,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传帮助引”加速青年教师的培养。老教师和中年教师要在帮助广大青年教师作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的特长和优势,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训练经验,帮助和引导广大青年教师确立科学研究方向,带领广大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从而全面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自身的发展和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更加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师范专业为根本、以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所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具体措施如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密切关注和科学预测社会、行业的变化趋势,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始终将学生必须做到“把握一个规律(学校体育工作规律)”、“具备两个能力”(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三个基本(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全面适应”(适应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科研、管理与社会体育指导多项内容)为基本准则,不断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为培养中小学合格的体育教师做好顶层设计。以全方位信息反馈为依据,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建立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同类院校、用人单位、实习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及家长组成的立体型的信息反馈平台,依据各种途径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以教师培训基地为平台,开展学生毕业后的跟踪培训,延长培养过程。体育教师培训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后持续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体育教育学院是沈阳市教育局指定的体育教师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要对沈阳市近200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目前已完成7期),通过培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专门的培训网站。网站包括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将对在校学生和本专业的毕业学生免费开放,同时能够互动。通过这种远程教育,真正实现了对毕业生的跟踪培训,延长了培养过程,拓展了培养的空间,为广大毕业生的快速成长搭建了坚实平台。以体育教育专业委员会为依托,整合省内同类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实施联合培养。2011年9个体育教育专业院系组成的辽宁省体育科学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和辽宁省学校体育学会体育教育专业委员会先后在沈阳体育学院成立。体育教育学院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牵头单位,正在积极倡导和筹划学会成员单位联合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相关事宜,得到了成员单位的高度认可和行动支持。这种联合培养模式可以促进院系之间优势教学资源的共享。共享可以通过互派优秀教师到校讲课、互派学生代表到校学习、组织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大赛、组织体育教育专业论文报告会等多种途径实现。
3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突出“以需求为导向、以师范专业技能为基础、以体育专业技能为根本”,通过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改造,突破传统课程内容竞技化、理论化给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提高课程社会适应性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以课程内容更新与改造为突破口,建设一批符合当前形势和发展需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系列教材。具体措施如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在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准确把握就业市场的前提下,适时地对课程的结构进行调整,增加社会适应性高、发展前景广阔、对人才培养规格实现和学生就业贡献率较大的新兴课程,删除社会适应性低、发展空间狭小、对人才培养规格实现和学生就业贡献率较低的陈旧课程,从而实现课程体系的科学化和系统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传统课程的更新与改造。以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以强化师范专业的基本技能和体育技能培养为目标,加强对传统课程(尤其是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改造,构建符合师范专业特征、体育专业特色突出的课程内容体系和培养策略。以课程内容更新和改造为突破口,加强特色教材建设。以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改造为突破口,重点做好传统课程(尤其是传统术科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改造,删除部分竞技化、理论化过强、社会适应性较低的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强、社会适应性强、易操作的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为特色教材建设打好基础。以打造精品课程为目标,尝试开发研究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导向,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从就业岗位和社会服务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若干综合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实施有计划的建设工作,督促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4实践教学改革
建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一般性社会实践与专业性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层次实践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具体措施如下:加强基础性专业训练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基础性专业训练平台主要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三者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学生通过第一课堂的课内实习、教育见习、教法观摩、教学体验,掌握体育专业必备的专业实践能力;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掌握师范类专业必备的基本技能;学生通过裁判等专业性社会服务活动掌握专业必备的技巧与方法。加强综合性专业实践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性专业实践平台主要是指教育实习。实习作为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个综合性末端环节,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学生教育实习的关键在于实习基地的数量和实习指导过程的质量。因此,要通过双优评选活动(优秀实习基地和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等激励措施来扩大实习基地的规模和提高实习过程指导的质量。2012年,联合共建基地建平县实验中学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典型案例。加强综合性社会实践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挖掘社会资源,建立岗前教育与培训基地,通过假期社会实践进行职前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2012年4月,我院与深圳菲普莱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达成联合培养协议,并于当年9月共同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加强学术实践平台建设,培养学生学术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毕业论文,参加学术论坛、听学术报告、参加论文报告会等都是培养学生学术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完成毕业论文。因此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并从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各个环节进行监控,确保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真正得到锻炼。加强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专业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宗旨。目前已经完成了8期沈阳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和1期的辽宁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2012年,与沈阳市教育局达成协议,体育教育专业辅修教师专业方向的学生将分批次在沈阳市所属区县进行顶岗实习。
5教学方式改革
改革“教材+教师、课件+教师”等传统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技能传授和学生能力培养并重,符合体育类课程本质规律,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新型教学方式和授课模式。具体措施如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符合条件的学科类课程教学中尝试“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在强化运动技能掌握和教学能力培养本位目标的指引下,在术科课程的教学中探索“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的最佳实现形式,为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方法保障。以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为核心,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授课形式,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知识技能运用的针对性。
6教学管理改革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懂专业、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体育规律的教学管理队伍;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形成教学质量控制的长效机制。具体措施如下:吸收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高层次人才进入教学管理队伍,选派中青年教学管理干部到综合性院校参观学习、到同类院校交流考察等措施,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修订和完善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坚持和落实学校教研活动制度、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听课评课制度、教育教学工作过程性督查制度、教学工作的办公会例会制度、教职工教学例会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专家治学制度、考核激励制度、竞赛制度、科研制度。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由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等管理部门组成的行政监控体系,以及由教师、学生、社会组成的社会性监控体系。两套监控体系相互支撑、共同作用。
7小结
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功能与构造产生很大的改变,然而体育教育中以学科为核心的课程设置与按竞技名目实施分类教学的传统形式却从未发生变化。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川师大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在严峻就业压力下的现状和目前川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为川师大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议,最终为社会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通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以四川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当前社会需求为研究对象,指出在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社会的需要现状进行讨论研究。
关键词 川师大 体育教育 培养目标 指导思想
一、选题背景
四川师范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在成立于1993年的四川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前身为四川师范学院基础部体育教研室,2002年更名为体育学院。
本研究在总结川师大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把教学计划作为切入点,深入全面地分析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的现状,探究其中的规律性和特殊性,通过连结国内外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特点,重点对川师大体育教育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川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的革新与发展提供参考以及对课程的设计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四川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指导思想。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体育教育”“培养目标”“本科”“指导思想”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ALIS高校学位论文库、图书馆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期刊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新闻报刊、访问相关网站以及查阅相关书籍等途径收集资料。
2.逻辑分析法:本课题在研究中运用了演绎法、归纳法等,对川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和探讨。
3.比较分析法:本课题通过对川师大体育教育专业有关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及社会需求状况的比较研究,对比国内各高校及国外高校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找出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分析
(一)川师大体育教育培养目标的分析
川师大体育教育培养目标为造就具有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能从事体育科学研究、指导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管理等工作的体育专业人才。2003年《课程方案》中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培养目标都为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同的是川师大体育教育专业突出了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展现了社会对人才的专业化要求。
(二)川师大体育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安排之间存在的问题
1.川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和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选修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拓展选修课。
2.培养目标和课程安排之间存在的问题。体育教育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是从事学校体育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体育专业人才。虽然主干课程中设置了必修课也设置了选修课,但是开设较多的选修课并不代表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更好的适应面。
专业课比例大,基础课比例小,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与全面素质的提高。在选修课中,专业理论性课程、深化知识课程及传统课程学时所占比例较大,而术科课程、拓宽性课程及应用性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必修课比例大,选修课比例小,不利于学生特长的发展。
(三)川师大体育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问题分析
1.当今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需要分析。随着社会意识的进步,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社会需求方面来看,中小学以及社会服务类行业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主要就业领域。
2.川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的问题。理论课方面,教学理论的课程较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技术课方面,较多的是在学识运动技术方面的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难发挥作用,这就要求课程设置的内容应贴近社会需求。
选修课安排较少,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学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学生的就业面狭窄。而在人才市场上对于体育教育人才需求量少,所以更需要学校相关部门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
四、建议
(一)关于优化课程体系方面,在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方面应在保留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增加交叉学科,互相结合,增加对新领域的涉及、拓宽学生知识面。
(二)学校应根据学生情况,适当浓缩必修课课时,相对增加选修课的课时,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拓宽学生视野,达到学生个性化、科学性和创新性培养。
(三)在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应加大力度,对学生的自身发展进行指导,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的建设,深入开展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当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更好的适应社会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史国生,王正伦,张蕴琨,等.对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评析――关于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之一[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8.16(4).
关键词:对象;内容;方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ElsevierSDOL期刊全文库、SpringerLink期刊全文库和LexisNexisAcademic数据库进行了相关研究的检索,结果发现:国内既有对探究式教法的研究,也有对探究式教法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国外只有部分对探究式教法的研究,没有对探究式教法在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因此,只选择了部分国内具有代表意义的论文进行了阅读研究。我们从中发现:在我国,探究式教学法的研究还处于初始状态。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我国的教育教学方式非常单一、教学中普遍存在“灌输”现象,对探究教学的研究可以说仅仅是来源于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
选择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高尔夫2个教学班的本科生共计60人,分为(1)班30人为实验班、(2)班30人为对比班。
二、研究内容
在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计算机课程中,针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分别采用探究式教法和传统教法进行授课。通过比较以确定探究式教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习成绩有很大的提高。
笔者自执教以来发现在计算机教学中同行们用的教学模式均为: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上机练习这样的传统模式,导致学生有一种“被学习”的感觉。而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学习新知识前给学生提出了要求:对教材的内容提前预习、分析、提炼知识点、完成教师根据本节内容设置问题对应的任务,学生从“被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从角色的转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从而提高自学能力。本研究对象为大一新生,随机分班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出两班的差异很小。通过一学期按照不同的教学模式授课后继续对两班学生情况进行调查和测试,以确定应用探究式教学法教学的效果要优于传统模式教学法。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要求,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ElsevierSDOL期刊全文库、SpringerLink期刊全文库和Lexis Nexis Academic数据库等网站进行了相关研究的检索,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资料,并对所获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分析。
2.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在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调查。
3.实验法
通过实验来验证探究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是有效的、可行的。
4.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分析实验得出的结果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善,并对数据和结果进行比较,以期使本研究效果更客观、更可靠。
四、结论与分析
1.学生方面
一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了考核,从考核结果来看,实验班对本教材各知识点的掌握都要优于对比班。尤其是上机操作部分,实验班的正确率较对比班要高很多。鉴于此,笔者认为,将探究式教学法引入计算机教学中是可行且效果非常显著的方法。
2.教师方面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知识点,教师就要在问题的设置、学生兴趣的培养等问题上多下工夫,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
(1)在探究式教学法中问题的设置相当关键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从整个教学实践过程看,探究式教法中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探究式教学法中问题的设置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课题。
(2)教师投入精力的多少决定着实验的成败
在探究式教学法中,要想体现其核心――探究,就得解决学生愿意“探究”与否、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能“探究”多少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在问题的设置中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参与进来后,就会随着教师的引导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进行“探究”,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游德有,吴敏丽.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与网络,2010(1).
[2]丁小文.探究式教学在高职技能类课程中的应用: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3).
[3]李莉.探究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基本原则[J].教育革新,2010(2).
[4]杨小艳,张海娟.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2009(6).
课题来源:河北体育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2J
YZIC08
作者简介:
尹素清(1977―),河北省张家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研究。
关键词 乒乓球 竞赛规则 沿革 发展
乒乓球竞赛规则沿革是乒乓球运动发展的不歇动力,竞赛规则修改是国际乒乓球联合会推动此项运动发展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乒乓球竞赛规则研究历来被学术界认作是推动乒乓球运动发展的一大突破口。乒乓球竞赛规则从产生那一刻起直到今天,已经革新许多次,这种沿革不是盲目的、随意的,它遵循着自身沿革特征以及固有的基本规律。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目前关于乒乓球竞赛规则沿革及发展趋势的文章。
(二)研究方法
1.专家访谈法。通过走访乒乓球教学和训练方面的有关专家和教师,了解乒乓球运动的特点。
2.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查阅国内外有关运动竞赛学、乒乓球竞赛规则方面书籍、期刊论文、文件、报纸和视频资料。通过INTERNET检索乒乓球竞赛规则相关信息。为论文选题、结构内容的确定、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一)运动竞赛学关于运动竞赛规则的研究
当前,学术界对运动竞赛规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个运动项目竞赛规则的研究,而对运动竞赛规则整体性的研究相对甚少。王蒲在《运动竞赛理论与方法研究》博士毕业论文的研究中,对运动竞赛规则进行定义。对运动竞赛规则定义就应该是对运动竞赛规则这一事物的本质或范围进行的扼要说明。”
刘建在《竞赛规则演变的外部动因与发展趋势》中通过对促进竞赛规则发展变化的外部动因分析,提出外部动因是促进竞赛规则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并通过对部分奥运项目竞赛规则的研究,提出竞赛规则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为:改变比赛办法,缩短比赛时间,加快比赛节奏;更加注重比赛的观赏性和精彩性;更加注重技术的稳定性和对抗的激烈性;更加注重评判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加大了反兴奋剂的力度。
(二)关于乒乓球竞赛规则历史沿革的研究
乒乓球竞赛规则是乒乓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教练员始终要遵守和执行的规范性的标准与要求。它是由国际乒联根据乒乓球运动的技术、战术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和制订的,定期向全世界各成员协会公布,各协会遵照执行并且在竞赛活动中进行实际检验,不断修改和补充。自1926年第1届世锦赛以来,规则的不断修改和完善一直推动着乒乓球技术、战术、器材、训练等多方面的创新。特别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乒乓球竞赛规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乒联相继推出了多项意义重大的规则改革,许多专家和学者力求通过多方位来透视这些变化,从而认识和把握乒乓球竞赛规则演变和发展中的规律。
(三)竞赛规则修改对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影响研究
黄雪琳《世乒赛竞赛规则改革对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影响》一文中提出针对新规则,应继续坚持以往的方针积极应对,加强思想认识,认真剖析现行规则的特点,掌握其内在规律,根据不同运动员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尽快适应新的变化,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保持中国世界乒坛的优势地位。
程云峰在《乒乓球国际比赛规则的变化对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推动》中具体就80年代球拍和发球的规则演变,80年代改变选手服装、器材场地、改善乒乓球比赛场地的气氛;21世纪增大“球体”、实行“11分赛制”、“发球无遮挡”这些重大举措,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随着商业化在国际体育运动中迅速发展,乒乓球运动中的商业化进程也大大加快;而随着弧圈球技术的成熟和控制旋转变化能力的突破性进展,乒乓球比赛出现“观众难理解”、“选手难掌握”的危机,以及中国乒乓球队长期处于世界乒坛“领先”的地位,很长时间内一直垄断了世界乒坛,尤其是中国的发球和发球抢攻以及接发球抢攻,使对手很难适应。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当前学术界在乒乓球竞赛规则的相关研究主要分可三个部分,即运动竞赛规则理论、乒乓球竞赛规则历史发展和竞赛规则修改对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影响等研究。研究成果丰硕,价值意义重大,但在竞赛规则历史沿革方面研究的不够系统,涉及方面不够广泛,没有深入分析沿革的特征。而在竞赛规则修改对乒乓球运动发展影响的研究中,研究思路主要局限于竞赛规则修改影响了技战术,从而影响乒乓球发展。笔者认为竞赛规则与运动发展的关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所以,建议研究视觉可以换一面,重点研究影响竞赛规则变化发展的因素,因素改变是否会使竞赛规则发生改变,变化趋势如何。纵观当前关于竞赛规则的学术研究,不难发现学术界主要是从中国队怎么样适应新竞赛规则和赢得比赛胜利的视角出发,然而面对当前世界乒坛格局严重恶化的形势,学界没有承担起怎样促使乒乓球更健康和谐发展的科学研究义务。
参考文献:
[1] 王蒲.运动竞赛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5.
[2] 王化冰.影响运动竞赛规则的社会因素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5.
[3] 刘建.竞赛规则演变的外部动因与发展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63-65.
[4] 裴伟民,成波锦.近20年来乒乓球竞赛规则的演变规律初探[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2):88-90.
[5] 陈小华,黄莉芹.从近期规则的变化看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1):57-58.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培训;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12-0079-04
Research on Building the Training Index System of th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LV Qing,ZHU Hongbi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uses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expert interview,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adopts the judgment matrix based on the expert advice,uses reverse scoring method,and gets the weight factor of each layer to build th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index system,including five index in the standard layer,14 index in the child criterion layer and 44 index in the scheme layer,and finally determines significance sequence of the index so as to provide theory basis for the teacher training agency.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index system
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紧迫任务,在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我们必须立足于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依靠新型的教育观和教学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我国的高校教师培训并没有形成完整培训体系,教师评价多以定性评价居较多,定量评价较少。基于此,采用多目标决策法中的树形多层目标体系将高校教师培训的目标分成多层,每个下层目标唯一隶属于一个上层目标,通过专家对各层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重要性顺序的排序,结合等间隔赋分的方法,来确定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的权重,从而构建了高校体育教师培训评价指标体系,以期能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依据,并为有关部门科学规划和指导高校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自1990年以来有关高校师资培训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及有关政策规定,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收集和归纳有关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方面的各项指标。
1.2.2专家访谈法本研究中专家是指从事师资培训工作5 a以上的副教授、教授、师资科长、教务处长以及多次从事师资培训方面研究的学者。
从文献资料中收集的相关指标,对教师培训方面有经验的9名专家(3名教授、3名教务处长、3名师资科长)采用走访和电话访问的方式进行咨询论证,征求构建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添加、筛选和完善我们最初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体育教师培训各项指标,设计出调查问卷,并对设计出的问卷再次对这9名专家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可行性论证,结果见表1。
1.2.3.3问卷信度检验为保证问卷发放的可信度,在问卷发放过程中,采用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见表3。
表3问卷重测信度检验一览
重复测量人数两次间隔时间相关系数P172周0.88
1.2.4专家排序法请专家按照下层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按重要性的次序依次进行排序。用专家的排序结果作为依据,来确定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影响的先后顺序。
1.2.5数理统计法全部的数据在SPSS16.0中选用相应的统计过程和方法进行处理。
1.2.5.1排序的一致性检验由于每一层中的各子目标之间专家的排序是关联的,但排序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用肯德尔和谐系数进行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肯德尔和谐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W=∑R2i(∑Ri)2N112K2(N3-N)
其中,W为肯德尔和谐系数,K为专家人数,N为某一层目标下的子目标数,R是第i个子目标的得分和。
1.2.5.2权重的确定方法第一步,先按专家排序结果进行等间隔倒序赋分,即假设一个目标层下有n个子目标,则排在第1重要位置的子目标赋n分,排在第2重要位置的子目标赋n-1分,……,依次类推。
第二步,计算各子目标的均值。子目标的均值越大,说明对应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的重要性程度越大。
第三步,对各子目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即用各子目标的均值除该层子目标的均值总和,所得结果即为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的权重。
由于采用树形多层目标体系结构的方式构建多层目标体系,由此可知,最后方案层的各指标对最上层总目标的权重,可用该指标对上一层的权重依次乘以相对应的上层各子目标对应的权重即可得到。
2结果与分析
2.1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2.1.1建立层次结构根据多目标决策法中的树形多层目标体系的设计要求,我们根据问题的性质、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和隶属关系,把问题层次化,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同一层次的各元素作为准则对其下一层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其本身亦受上一层元素的支配。这种自上而下的支配关系可形成一个递阶层次结构。建立在9名专家调查基础上形成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它包括准则层5项指标,子准则层14项指标,方案层44项指标。它同样得到了17名专家的认可(表4)。
长期脱产2.1.2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及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的重要性专家排序不一致时,我们很难得到各子目标究竟哪一个对上一层目标更重要的结论,因此,在求均值比较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的重要性之前,首先要对专家的排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在一致性前提下,再得出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的重要性顺序。
2.1.2.1准则层各子目标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及各子目标的重要性排序结果准则层各子目标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的结果见表5。在准则层各子目标间重要性程度相同的原假设下,接受专家排序结果一致的备择假设犯错误的概率P为0.000
由于培训目标均值最高为4.47,其次是培训内容均值为3.88,培训形式均值为2.59,培训考核与评价均值为2.35,培训管理均值为1.71, 因此,在准则层对总目标影响最大的子目标是培训目标的确定,其次为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考核与评价,而培训管理对总目标的影响最小。
表5准则层子目标的均值排序和检验结果一览
准则层均值排序检验统计量培训目标4.47专家数17培训内容3.88肯德尔系数0.520培训形式2.59卡方35.388培训考核与评价2.35自由度4培训管理1.71概率P0.0002.1.2.2子准则层各子目标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及各子目标的重要性排序结果子准则层各子目标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及各子目标的重要性排序结果见表6。由于所有子准则层各子目标计算得到的接受专家排序结果一致的备择假设犯错误的概率P均小于0.05,因此,检验结果表明,专家对子准则层各子目标的评定是一致的。
表6子准则层各子目标的均值排序和检验结果一览
子准则层均值排序检验统计近期目标1.82肯德尔系数0.419远期目标1.18卡方7.118自由度1.0概率P0.008职业道德2.53肯德尔系数0.280知识2.00卡方9.529能力1.47自由度2.0概率P0.009在职培训2.47肯德尔系数0.197半脱产培训1.94卡方6.706脱产培训1.59自由度2.0概率P0.035在职培训考核与评价2.59肯德尔系数0.481半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2.18卡方16.353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1.24自由度2概率P0.000在职培训管理2.35肯德尔系数0.180半脱产培训管理2.12卡方6.118脱产培训管理1.53自由度2.0概率P0.047在影响准则层的培训目标中,近期目标要比远期目标重要;在影响准则层的培训内容中,最重要的为职业道德,其次为知识,最后为能力;在影响准则层的培训形式中,在职培训最重要,其次为半脱产培训、脱产培训;在影响准则层的培训考核与评价中,最重要的为在职培训考核与评价,其次是半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而在影响准则层的培训管理中,在职培训管理最重要,其次为半脱产培训管理和脱产培训管理。
2.1.2.3方案层各子目标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及各子目标的重要性排序结果方案层各子目标专家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及各子目标的重要性排序结果见表7。同上一样,由于所有方案层各子目标计算得到的接受专家排序结果一致的备择假设犯错误的概率P均小于0.05,因此,检验结果表明,专家对方案层各子目标的评定是一致的。
因此,根据各子目标的均值大小,可以排定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影响的重要性位置。
在子准则层的近期目标中,影响最大的是知识培训子目标,其次为能力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在子准则层的远期目标中,影响最大的是职业道德培训,其次为能力培训和知识培训;在子准则层的职业道德培训中,影响最大的是爱岗敬业,其次依次为终身学习、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在子准则层的知识培训中,影响最大的是核心知识、其次为相关知识;在子准则层的能力培训中,影响最大的是执教能力、其次为科研能力和指导训练能力;在子准则层的在职培训中,重要性依次为是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助教的培训;在子准则层的半脱产培训中,影响最大的是不定期半脱产,其次为连续性半脱产;在子准则层的脱产培训中,最重要的是短期脱产培训,其次为长期脱产培训;在子准则层的在职培训考核与评价、半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及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中,最重要的均为过程性评价,其次是终结性评价;在子准则层的在职培训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师资管理,其次依次为经费来源、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和学员基本情况;在子准则层的半脱产培训管理中,最重要的是课程管理,其次依次为经费来源、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和学员基本情况;在子准则层的脱产培训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管理,其次依次为师资管理、课程管理、经费来源和学员基本情况。
3结论
1)构建了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包括准则层5个指标、子准则层14个指标和方案层44个指标,为教师培训机构提供理论依据。
2)在高校体育教师培训体系构建中,分层分析和专家排序法能综合考虑专家的知识和经验,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排序结果能真实地反映实际。
3)在专家咨询和专家调查基础上建立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以及用专家排序法建立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各层各子目标总权重系数表,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依据,并为有关部门科学规划和指导高校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国定,张润楚.多元数据分析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123-126.
[2] 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0-65.
[3] 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学位毕业论文,2004:49-60.
[4] 吕青. 高校体育教师培训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09)7:96.
[5] 骆秉全,郑飞.首都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11):24-33.
[6] 韩春利. 2005-2010年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组织管理与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8-14.
[7] 郑汉.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5):107-121.
[8] 王港.我国体育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影响因素的体系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学位毕业论文,2008:36-58.
[9] 陈雁飞,潘建芬.专业化视野中体育教师培训策略的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6)135-137.
作者简介: 陈阿娜(1976―),女,福建漳州人,集美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摘 要] 体育院系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关键就是要狠抓学风建设。本文通过对体育院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管理实际情况出发,分析目前体育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体育院系;学风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24-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12[本刊网址] http://省略
一、引言
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优良的学风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天职,也是学校工作的根本着眼点。高校学风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学风主要包括学习动机、态度和效果等几个方面。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它能够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态度是学风的核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调节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强度、力度和深度;学习效果是对学习活动好坏的综合评价。良好的学风既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又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优良学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无形的群体行为,是高校提升社会知名度的品牌,是高校师生激情励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标尺,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与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财富,对学生的健康成才和全面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体育院系学生学风状况总体上是好的,有理想、有追求已成为了体育院系学生的主体形象。但也发现有的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少数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一些学生就是为了混一张文凭,急功近利,忽视专业理论知识,淡化技术,技能的学习;打架斗殴、违反校纪班规的人数较多;诚信意识薄弱,不认真学习,考试作弊,考试不及格率偏高等。尽管多年来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了体育学院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在实践中做了许多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体育学院学风建设的实际效果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如何在社会转型和世界巨变的新时期提高体育学院学风建设的实效性,构建和创新体育院系学风建设体系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为高等体育院系优化校风和搞好教学管理制度的教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二、体育院系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一)体育院系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体育系学生报考体育学院的动机,通过调查得知:有52.1%的学生是有一定思想准备的,他们都是凭着自己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报考的。但有6.1%的学生是为了混个文凭,他们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一张文凭可以终生受用,动机过于务实。有少数学生是受教师和家人的影响报考的。部分学生入校后,产生无序感和失落感,这种心理情绪影响了其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等。
2.“重体轻文”思想严重,忽视全面发展
为数不少的学生只学感兴趣的术科课,表现出重体育轻文化、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不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人文素养相当缺陷,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请假条、借条等应用文格式都不能很好地掌握。
3.学生纪律观念淡薄,旷课率较高
体育院系专业学生在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专业技能培训课(术课)中,学生准时到课率较高,而且学生上课纪律好,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但是在英语、“两课”和专业理论等课堂教学课程中,学生旷课率较高,上课纪律也较差,还存在少数学生在上课时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看与上课无关的书籍或报章杂志,甚至有睡觉或发短信聊天。
4.治学不严谨,考风不端正
治学不严谨集中表现为学生对待论文写作、实验设计、考试等环节的不良态度。学生中抄袭和请人毕业论文的现象屡屡发生,尤其是考试舞弊现象较为普遍,而且考试的手段越来越高明,将现代科技手段都运用到作弊上,个别学生甚至贿赂老师,偷盗试卷,请人代考,考风极不端正。
(二)影响体育院系学风建设的主要原因
1.生源质量较低,学习基础较差
随着生源多,可选择的人才相对较多,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应该较高。然而现在大多数体育考生在中学阶段未从事业余体育训练,甚至到高三估计已考不上普通高校的分数线后,才改报考体育专业。这种没有良好体育基础的考生,考上体育院系后,普遍存在没有专项,体育技术、技能较差等问题。相反真正从小从事业余体育训练的考生,体育技能好,而文化素质又相对较低。造成在本科的学习一堂课中出现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消的现象。体育专业学生的入学基础相对较差、底子薄,从而导致学生尊重知识的意识相对稍差,学习的紧迫感不强,学习能力、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偏弱,再加上专业技术特点原因及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气自然不佳。
2.学生自身因素
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人际关系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精神上容易产生自我满足现象,失去了高中时的奋斗目标。同时,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众多的佼佼者,心理上没有了优越感,又没有除体育以外的其他特长,不少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兴趣相对缺乏,同时,在思想和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学体育的学那么多理论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尤其是一些看似跟体育没有关联的课程,他们认为以后工作是教术科,不教理论知识,对理论知识没有足够的兴趣。体育专业学生的原本科课程就消耗学生大量体能,再加上一些学生还要经常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临近比赛日期更是加大运动量,使学生训练过后,体能消耗过大,无精力继续学习其他文化知识。还有一些学生干部组织参加学生活动过于频繁,消耗过多时间,致使学习时间减少。
3.社会因素
社会上不同的文化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涌进校园,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物质至上、享乐主义、超前消费意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等不良倾向严重影响着学校文化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导致浮躁、功利、散漫、虚荣等不良学风现象。另外,管理者作为校园的一分子,他们的言行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由于有的院系辅导员是新手,管理不是那么到位,学生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而学风建设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也是教师的事情,更是管理者的事情。
三、加强体育院系学风建设的具体对策
针对体育院系的学风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治理。
(一)全校上下齐动员,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
在新的发展阶段,要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第一生命线的思想。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和好坏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树立人人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的大局观念。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良好学风的形成有赖于教学、管理、服务部门的齐抓共管,更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通力合作。因此,要将学风建设纳入到学校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为优良学风的形成提供管理上的支持。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难度大,行为管理要求高,学习引导任务重,全校上下必须从思想上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加强管理,坚持贯穿“成长、成才、成功”这一主线,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年级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和管理措施,围绕教学中心工作做好更多、更细、更实的工作。
(二)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学风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体现,加强思想教育是优良学风建设的前提。
优良学风建设先要从学生的思想工作上抓起。教务部门、学工部门管理人员要研究学生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每学年开展一次学生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的抽查工作,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以及存在问题。针对问题,针对学生不同特点,采取不同形式、内容的思想教育;针对学生不同层次、学习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等,帮助绝大多数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转变学习态度,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使人才培养目标得到落实。
(三)深入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自我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借助科学的人才测评软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分析环境和职业状况、确立自身职业目标、拟订职业生涯策略、不断的反馈与修正,让学生明确“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已具备什么”“我还缺少什么”“我该怎么做”。在此基础上,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确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模块,实现个人目标、兴趣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匹配,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学风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一系列的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科技竞赛活动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推动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为此,一是美化校园环境。学校必须认真组织开展校园环境的整治活动,保证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基础文明管理、基础文明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同时要加大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力度,营造有文化气息、科技含量、艺术涵养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它激励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优良学风的形成奠定基础。
(五)健全学风监督评价体系,加强学风建设过程管理
大力加强考风建设,把考风建设与学生诚信教育结合起来,贯穿于学风建设的全过程;施行学生干部选拔、推优、入党等与班级学风和个人学习成绩挂钩的政策导向;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状况和表现。
四、结论
学风建设是育人的重要途径,根本是引导学生在探析自身素质的基础上,结合所学专业,确立合理的学业目标和生涯目标,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学风建设是关系到体育专业学生能否成才,能否成功关键。体育专业的学生有其自身特点,我们要仔细研究,结合实际地开展工作,及时总结改进,严格管理,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营造出更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伊爱焦.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学理论,2010(5):182-183.
[2]刘连红.对体育系新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2009(35):134-135.
[3]胡斌.浅论体育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