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茶文化会展策划范文

茶文化会展策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文化会展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茶文化会展策划

第1篇:茶文化会展策划范文

茶博会围绕福建省委、省政府建设“两个先行区”的战略部署,体现福建“茶之乡,美;茶之祖,亲;茶之道,深;茶之缘,广;茶之韵,浓;茶之链,长;茶之用,多”,按照“茶系民生,茶是产业,茶有文化,茶连社会”的要求,挖掘闽台两地深远的茶文化渊源和福建茶文化底蕴,通过茶产品的展览展销和旅游活动的有机整合,以及高层次的国际性论坛和旅游文化街等系列活动,推动海峡两岸及全国各产茶区的茶业交流、贸易与合作,提升闽茶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全省及海峡两岸旅游合作与交流,促进茶产业、茶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打造“全国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经贸和旅游盛会。

凸显四大特色

一是指导思想上有特色。武夷山市把筹办本届茶博会作为贯彻省委、省政府“两个先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落实“四个专题”调研部署的具体行动,力争办出成效、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进一步打响闽茶品牌,推动茶业强省建设;同时以此为契机,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促进武夷山市茶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上新水平。

二是目标要求上有特色。武夷山市力求把本届茶博会办成全国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盛会。一方面,通过创新思路,持续运作,借助国内专业会展最成功的经验,增强展会实效,使之真正成为全国一流的茶博会;另一方面,通过展示武夷山独特的山水人文景观、深远的茶历史和深厚的茶文化积淀,扩大对外宣传,更多地邀请国际茶界参与,使之在国际上更富有影响。

三是办会形式上有特色。主要是突显“三化”:一是特色化,把茶业博览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茶旅互动;二是市场化,突出茶业展览和展销,委托专业会展公司协助策划,打造国内一流的茶业信息交流和产品交易平台;三是国际化,立足全省、全国及海峡两岸茶业展览展销,放眼国际化茶产业发展的交流与合作;四是活动安排上有特色。主要突出“两大亮点”,一是展示了武夷山“双世遗”品牌;二是同期举办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经济年会。

展现武夷风情

本次茶博会的开幕式借助武夷山优美独特的自然山水实景和浓厚的茶文化积淀,形式创新,隆重热烈,体现武夷山地域和文化特色。

茶博园占地123亩,由节庆广场和地下场馆、茶博馆、游人中心、演艺看台等部分构成,茶博园为武夷山游客增加了一个游览景点。武夷山滨江景观大道度假区段道路在茶博会期间全线贯通,设计有步行观光道、电瓶车游览观光车道、绿化景观道和各类景观造型等,是全面提升度假区旅游度假品质的一条沿溪景观大道。此外,“第二届中国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在武夷山同期举行。禅茶文化节以“缘结武夷,茶和天下”为主题,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论道,通过茶为国饮的普及性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提升茶产业的文化品味。来自日、韩、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海峡两岸的佛学界、文化界、茶学界、企业界精英会聚武夷品茶论道。

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本届茶博会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台湾省农会、台湾茶协会、台湾制茶工业同业公会等联合主办,展会上设台湾展位,积极邀请海峡两岸各茶叶产区的负责人和企业代表参加,旨在推进海峡两岸农业和旅游业的交流、贸易与合作。

展会期间,围绕开发“台湾-金门-厦门-武夷山-大金湖”海峡之旅新产品和“山盟海誓、土楼见证”福建之旅新产品,开展闽台旅游合作研讨茶话会等旅游节系列活动。组织海峡两岸旅游界、航空界专家、学者进行研讨,推出精品旅游线路,签定旅游合作协议,打造具有海峡旅游特色亮点的“海峡民俗文化风情街”。

茶业国际高峰论坛全方位展示海峡两岸深远的茶文化渊源,纵观全球茶叶经济发展新形势,研讨“中国茶”的现代营销模式,促进茶叶国际交流、提升闽茶国际影响力。

此外,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组织召开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第四届经济年会,全国各地约400名代表参加经济年会。

展会活动丰富多彩

本次茶博会,展览展销以茶叶为主,兼顾茶饮料、茶保健品等茶产品,以及茶具、茶叶加工机械、生产加工新技术、传统制茶工艺等,同时举办书画展、摄影展、壶艺展等茶文化活动,举行福建茶业投资项目暨茶叶订货合同签约仪式。展馆夜间向游客开放,安排万人品茗、茶艺和茶歌舞表演、篝火晚会等活动。

第2篇:茶文化会展策划范文

全县现有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6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2个,茶叶初制加工厂200余个,年加工能力4000吨。发展茶叶大户4200多户,遍布全县10个镇、124个行政村,带动茶农人均茶叶增收1800元。

目前,商南县已研发生产出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系列茶产品。县茶叶联营公司、金丝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沁园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商南荼”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商南县先后荣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叶示范县”、“中国茶叶之乡”、“全国名茶百强县”、“中国名茶之乡”和“陕西省茶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等多项荣誉。

尽管如此,商南茶叶在发展中仍存在茶园基础差,单产较低;茶叶产品单一,深度开发不足;品牌繁多,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茶叶加工规模小,设备更新慢,机械化程度不高;茶文化氛围不浓,需要深度挖掘等问题。

为此,应在茶产业转型升级中寻找以下突破点:

一、建设现代茶叶产业基地。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茶叶种植集中区,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10000亩,配套建设无性系良种采穗圃和繁育基地,建成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茶艺表演、品茗娱乐为一体的万亩生态观光园;加强茶园管理,禁止茶园使用任何农药,减少化肥使用量,推广有机肥,对群体种茶园实施低产茶园改造。按2000亩集中连片建成高标准茶园,每年无公害、绿色认证茶园10000亩,有机认证茶园5000亩,实现茶叶产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飞跃;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茶园使用权流转,适度向龙头企业或专业大户集中。

二、推广茶叶清洁化生产技术。按照标准化、规模化、清洁化生产要求,抓好茶园生态建设,建立优质茶叶种植基地,进行相关认证和追溯体系建设;加大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技术提升,实行茶叶加工的清洁化、机械化配套,完善制作工艺流程,实现茶叶的精深加工,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对分散、粗放的小型加工厂进行提升改造,逐步迈向清洁化、自动化加工;同时进行茶叶保鲜库、冷链储运建设,保证全部产品保质储运。

三、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按照“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支持、专业运作”的原则,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立足生态优势,研制开发新优产品进行品牌培育,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统筹品牌宣传广告策划和投放,集中力量打造以“商南泉茗”为主的茶叶品牌,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品牌集中,增强商南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积极引导茶企业参与各种大型会展、茶叶节会和茶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商南县茶叶的知名度。

四、加大茶叶产品的深度开发。在稳步发展以商南泉茗为代表的绿茶生产基础上,逐步加大适销对路的红茶、茯茶生产比重。规范现有杜仲、连翘、牡丹等非荼饮料的生产销售,加强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开发研究。

五、挖掘弘扬陕茶文化。把深度挖掘、弘扬陕茶文化作为茶叶产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茶文化休闲功能,择优支持“茶产业、茶文化、茶乡游”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开发茶文化养生、体验、休闲观光等项目,推动茶产业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为实现以上突破,可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是推动茶叶产业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通过龙头企业的培育,实现清洁化生产加工,提升开发优势产品,延伸发展精深加工,逐步完善营销网络,积极开拓境外市场,从而带动茶农增收、荼企增效,荼区发展,形成有机种植、清洁化生产、品牌响亮、科技支撑、现代化营销的商南茶产业体系。

第3篇:茶文化会展策划范文

武夷山这个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城市,就是走创意产业发展之路崛起的。从2006年开始,该市根据武夷山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灵山秀水的特点,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在保护环境和和发展经济上,作了有效的尝试和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总理今年在福建厦门考察时指出:创新赢得实力,创新赢得领先,创新赢得发展,创新赢得尊严!据国际经合组织的统计,服务业比制造业的发展速度高出一倍,而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比服务业高出三倍,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

为了宏扬创新精神,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本刊特发表通讯《茶都武夷 创意之城美如画》,以飨读者。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地处闽、赣两省交界地带。武夷山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地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中国的“天然氧吧”,

武夷山作为中国四个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圣地,同泰山、黄山、峨眉山一样,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令人神往。用武夷山改革和发展局局长林明生的话说:武夷山的每一块石头都有一个故事!

是的,武夷山的历史文化底蕴太深厚了,可谓“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让武夷每一块石头会“说话”

武夷山的每一块石头都有一个故事,但是,石头自己是不会开口说话的。武夷山的石头会不会说话,如何让石头开口说话,让武夷山千年的历史文化和武夷的灵山秀水与时俱进,突破武夷山发展的瓶颈,就成了武夷山需要考虑解决的首要问题。

提起武夷山,人们就自然想起了武夷茶,武夷山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武夷大红袍,更是茗扬天下。如果说武夷山是中国的茶都,那是当之无愧的。

武夷人的创意可谓上天入地,惟妙惟肖。基于武夷岩茶的茶韵,武夷人创意出茶艺、茶歌舞、茶文化节、《大红袍红天下》的歌曲;在紫禁城外的端门大殿内隆重举行“乌龙之祖,国茶巅峰一―武夷山绝版母树大红袍送藏国家博物馆”仪式;在福州、北京组织“浪漫武夷,风雅茶韵”活动,“茶旅联动”,推介武夷山旅游,推介国茶大红袍;基于武夷良好的生态,创意出“回归自然,健康饮食”为主题的原生态美食节,举办中国(武夷山)老年文化旅游节,成立“中华不老城武夷山基地”;在旅游市场营销拓展上,开展“百座城市靓武夷”营销活动,与台湾阿里山建立“姊妹山”,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城市签订《区域旅游合作宣言》、《对台旅游合作意向书》;基于“大王峰”与“玉女峰”的民间传说,创意出“中国七,七情人节”等等。

经过两年多的策划和运作,武夷人已搭建起“一个园区、一个学院、一个中心”的科学、有序的发展构架。

“一个园区”,即“武夷山创意动漫产业园区”。是创意产业研发、展示的平台和各类创意人才、创意龙头企业、创意成长企业的集散地,将形成动漫作品开发、软件制造、影视创作、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品创作等综合配套产业群。

“一个学院”,即动漫学院。由武夷学院引进外来投资者建设的“武夷动漫学院”项目,将成为软件和动漫人才的培养基地、软件及动漫产品的研发基地。

“一个中心”,即“大红袍发展中心”。这个中心旨在推进“大红袍”茶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策划,开展茶叶高附加值、深加工以及关联产业研究,探索茶叶多种功能产品开发,拓展和延伸“大红袍”品牌价值,探索“大红袍”品牌在旅游工艺品、食品等领域的有偿使用等。2008年11月,有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大红袍》正式开工了。这将是武夷山未来的一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更是武夷山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印象大红袍》以茶为主线,是融武夷山特质的历史、民俗、山水、茶文化于一体的实景演出。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创意完善、项目设计、具体创作阶段,并将按照进度组建项目公司,计划在本地招募400多名演员,建造可容纳2000多名观众的360度旋转看台。

印象大红袍实景表演,将会赋予武夷山的人文历史,灵山秀水以生命,以灵魂。让武夷山的每一块石头用她用自己的语言,告诉你武夷山一个怎样的传奇故事。

我们曾经被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宏伟场面所震撼;也刚刚被国庆六十周年庆祝晚会的实景表演所感染。可以想象,还是有张艺谋执导的《印象大红袍。,在宛如一幅水墨画的武夷山,进行实景表演,那又将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无论怎样,当千年武夷撞击你的心灵,当你与大自然相拥而吟,当你不知不觉融合在武夷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时,自然就能听懂武夷山,看懂武夷山。武夷山就自然走进世人的心里了。

创意武夷,已经撩开了她动人的而纱!

领导干部要有超前的经营理念

武夷山在创意策划方面所作出的这一切努力,取得的成果,与武夷山各级领导超前的经营理念,敢为人先,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是分不开的。南平市委常委、武夷山市委书记郭跃进曾在林明生关于茶产业的调研报告上批示:“大家应尽量少些应酬,多些思考,一定有助提升各项工作的层次和实效”。武夷山的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响应郭跃进书记的批示。在武夷,各级领导干部用心思考,用心工作,用创意带动各项工作的氛围无所不在。上至书记市长,下至基层干部,无论是工作场合,还是访客会友,三句话不离创意。在武夷期间,记者偶遇武夷山交通局的领导,也是抓住机会,见缝插针,反复与记者探讨交通局管理的一片区域,如何策划,才能成为武夷山的一个亮点,其心切切,溢于言表。整个武夷山,俨然一座创意之城。

对一个双世遗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武夷山就是一个创意的源泉,创意的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今天的武夷山已经名副其实的成为了中国一座创意大工场。

武夷山搞创意,搞策划,不仅仅是停留在理念思路等研究层面,武夷创意产业的特点就是以文化为主线,以项目为承接,以大红袍为主体,以闽北大武夷茶区为整体,通过打造“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提升、促进武夷山社会经济全面快速的发展,加速海峡两岸茶产业经济带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推动闽台文化交流和祖国和平统一提供新的思路,为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全球软实力上的影响提供区域经验。

武夷的每个项目均立足武夷、辐射闽北、勾联闽台、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武夷山创意产业的象征――正在规划的

气势浩大的“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将会把武夷山表现的更加秀美。更具国际影响力。整体项目拟划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力求在2009年至2012年的第一阶段立足武夷茶业现有基础完成本项目的布局工作;在2012年至2015年的第二阶段完成本项目的主体工程,并使之发挥社会、经济及生态各方面的综合效益;在2015年至2019年的第三阶段对本项目运作进行完善与提升,切实造就“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充分发挥其在中国以至世界茶文化、经济领域的博览、观光、教育、信息、交易“五个中心”地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彰显文化软实力效用。

创意产业已成为全面提升武夷山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成为武夷山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武夷山跨越传统发展的老路,实现裂变式的发展,使武夷山直接迈入信息和创意经济时代。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已经证明,只要有创意,创新的源泉就不会枯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创造出新的辉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武夷山市创意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预计创意产业的增加值,到2015年将达到GDP的15%以上,基本达到世界创意产业先进城市的水平。

创新武夷经济发展模式

武夷山市委市政府为了适应新的市场发展变化,提升干部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全市开展了创业竞赛。要求全市各级干部群策群力,找到武夷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林明生,这个土生土长的武夷人,在发改局一班人的有力配合下,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结合武夷山的自身优势,发现了一个武夷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创意产业。为此,林明生在福建《闽北日报》上发表了《发挥旅游特色优势,把武夷山打造成创意产业城市》的调研文章。指出创意产业能把武夷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出来,有机的把武夷山的历史文化和智慧、科技结合起来,从而使武夷山能够扬长避短,迅速腾飞。因为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跨领域,强辐射,高增长、重人文的特点和优势,符合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林明生和发改局其它同志提出的在武夷山发展创意产业的理念和构想完全与南平市领导要在武夷山发展创意产业的战略不谋而合。得到了南平和武夷山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并把创意产业作为武夷山的重点工作加以推广和落实。在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领导下,林明生和发改局的一班人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忘我的投入、参与和服务到创意武夷的工作中去。

创意,创新,创业,这是今天武夷山的主旋律。

武夷山发改局和其它有关职能部门一样,为武夷山的创意产业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勤于学习,善于总结的林明生,还参与编写了《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建设规划》,引起了福建省陈桦副省长的高度关注,要求作为全省茶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加以扶持。林明生撰写的关于发展创意经济的文稿被市委书记郭跃进批转给武夷山市各个部门进行学习。林明生还把创意经济的理念引进到了发改局挂点帮扶的乡村,通过实地调研,发表了《认真编制新农村发展规划打造魅力旅游小镇》――关于吴屯乡的调研报告,这篇用创意思维编写的调研报告,为新农村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市委副书记批示要在全市推广学习。在短短数年内,凡发改局帮扶的乡村,都迅速脱贫,并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富裕之路。

为了给市委市政府对武夷山创意产业的战略部署提供依据,正确决策。林明生带领发改局旅游跃升发展调研组,对武夷山作了全面的,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几易其稿,形成了《创意跃升发展武夷山旅游业,推动全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极具前瞻性、建设性、可行性的调研报告。对武夷山的创意产业的宏伟目标、可以利用的资源、需要努力的方向、实施的具体手段、步骤和方法,作了全面的、完整的、系统的阐述。让人振奋,使人鼓舞。

林明生和发改局一班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汗水,当好了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助手,为武夷的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开拓了武夷山发改工作的全新的局面。林明生也因此连续多年获得由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创业竞赛”和“十佳科局长”评比第一名。

在从吴屯乡街路村回市区的车上。林明生动情的说,发改局为武夷山的创意产业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总结和提高。武夷山发展创意产业有今天的局面,主要是市委市政府思路清晰,措施得力,行动果敢。郭跃进书记高屋建瓴,总揽全局,运筹帷幄,重大决策都是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作出的,可操作性很强。听他的报告,经常会产生强烈的创业冲动。

武夷山有今天成就,是许许多多象发改局这样的职能部门和干部群众,为了武夷山的美好明天,用他们聪明的智慧,勤劳的双手,默默的努力、奉献着。

创意产业商机无限

武夷的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是建立在武夷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有着深层次的内涵和无限活力。武夷山发展创意产业,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效果明显,为武夷山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作了有效的探索和积极的尝试。武夷山以创意来推动产业的发展,运用智慧对资源进行产业开发,提升资源在市场上的价值,达到产业倍增效益。具有较好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武夷山的创意产业已经融入世界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潮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将“创意”发展成为一个“创意产业”,还是近十几年的事情。

在上世纪90年代,英国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并定义为: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等。我国有学者和领导认为,创意产业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各行各业都有创意问题,它是全方位的。创意产业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就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巨大的创意产业热潮。

根据国际经合组织的统计,服务业比制造业的发展速度高出一倍,而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比服务业高出三倍,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

任何产业的形成,必须要有完整的产业集群的集聚,形成产业链,才会有大的发展。武夷山的创意产业,要可持续的快速发展,也必须形成自己独有的、系统的、完整的创意产业集群,实现创意产业集聚,并做强做大,才能形成自身的创意产业链。否则将出现短板效应,形成发展瓶颈,创意产业的发展将难以持续。

第4篇:茶文化会展策划范文

西博会从2000年恢复举办以来,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十年来,西博会年年办、年年新,逐步成为了杭州城市发展的“金名片”。今年是西博会恢复举办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更加注重西博会的创新发展和举办实效。本届西博会将于10月16日至11月6日举办,主题为“创新西博・和谐城市・品质生活”。在策划创意上,本届西博会重点关注了与上海世博会的接轨,着力在提升国际化办会水平,引进整合推陈出新上下功夫。在项目安排上,更加注重全年精品核心项目的打造。至目前,已预安排会议、展览和节庆活动项目119个,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会展的架构。其中,冬季版块以“经济与休闲”为特色,重点助推休闲经济的发展。主要项目有:户外家具及休闲用品博览会、国际妇幼婴童用品产业博览会、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业博览会等杭州优势产业的专业展以及西湖美食文化节、梅花节、山花节和桃花节等。春季版块以“文化与旅游”为特色,重点推进文化与旅游资源的互动结合以及交流与合作。主要项目有:国际名茶博览会、杭州艺术博览会、国际电子信息博览会、人居环境展、服装电子商务峰会以及西溪龙舟文化节、西湖现代音乐节、淘宝嘉年华等。夏季版块以“生活与健康”为特色,重点促进产业发展,彰显品质生活。主要项目有:循环经济产业博览会、国际游艇展、家居博览会、婚庆博览会、网货交易会、中华老字号精品展、横渡钱塘江比赛、钱塘江冲浪嘉年华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秋季版块以“城市与宜居”为特色,举办一系列重点精品项目。要着重介绍的是:秋季版块是西博会的主会期,也是内容最为丰富精彩的一个板块。今年,这一板块将举办西博会开幕式及西湖国际烟花大会、玫瑰婚典、投资合作周、科技合作周、世博会“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主题论坛、国际友城市长峰会、世界旅游文化大会、世界茶业大会、杭商大会等60余个会议、展览、节庆活动项目。西博会四个季节各种项目的举办,不仅将吸引大量的宾朋参加西博会,更将吸引大量的游客到杭州休闲旅游。同样,也为业内人士来杭投资创业搭建了沟通渠道和合作平台。

第12届西博会的总体特色

1、本届西博会更加注重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今年,杭州市紧紧抓住世博会在上海举办这一契机,通过“家门口”的国际大平台,策划推出西博会“国际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与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60余个国家的驻沪总领馆以及意大利驻沪商会、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等国际组织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集聚国际资源;与哥伦比亚、巴西、丹麦、古巴、希腊、俄罗斯等国的100多个世博会国际表演团队进行沟通对接,积极引进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项目。同时,通过对各类资源的整合,安排了国际循环经济产业博览会、世界铸造大会、国际传输与覆盖研讨会、世界汽车瓢移赛等一系列国际性会展活动项目。通过相互合作以及国际性项目的举办,在为各国、各地的特色文化和品牌项目提供交流、展示、合作平台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西博会的国际化水平。这是本届西博会与往届相比最具特色的方面。

第5篇:茶文化会展策划范文

一、节庆活动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正在兴起

节日与庆典简称为节庆,它是通过特定的主题活动将公众聚集起来,分享和庆祝在社会

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节庆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被称为节庆文化。现今,我国的旅游节庆正在全国各地闪亮登场,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层出不穷,也日益成为旅游业一项新的生力军正蔓延开来,而全国各地也将旅游节庆作为一种树立旅游形象,提高旅游知名度,改善神会环境的大事来抓,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旅游节庆更是作为市场运作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那么,为何它有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下面,我们就来简要探讨一下究竟旅游节庆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主要我们从旅游节庆对旅游业的影响上来说明。

二、节庆活动对旅游业所产生的的影响

(一)分析当前的节庆旅游的现状,和对与节庆旅游的分类

将旅游节庆归为城市事件的旅游活动。据资料显示,中国城市事件旅游活动在类型,规模,强度等多方面都存在者明显的地域差异。现今的事件旅游的特点:东部城市事件旅游络绎不绝,西部稀疏松散。东部城市事件旅游大规模为主,西部中小型为主。东部城市事件旅游类全面广,西部突显特色:从内容上看,东部地区城市事件旅游种类齐全,文体赛事,博览展会,商务会议,节庆活动一应俱全如上海,大规模的节事就有国际马拉松,“大师杯”网球公开赛,上海电影节,电视节,旅游节,国际艺术节,国际旅交会,ICANN上海会议,中国企业IT应用论坛等,涉及了政治,文化,生活,经济,科教,社会公益等各方面。西部地区城市事件旅游多以体现当地民俗,民情的节庆,博览为主。相比,对照中国的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交通不好,通达性又差,实在是一块荒蛮之地,但也许就是这样的荒蛮之地,孕育了丽江这样一个淳朴的民风,孕育了一个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节庆的圣地。

(二)节庆活动的弊端

1.造成了伪民俗现象的出现。在节庆旅游发展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的弊端。我们知道市场的规律在所难免,由于我国现在运作的节庆旅游还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各个发展要素都不成熟,但是我国在发展节庆旅游的同时,却遭遇到了很多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其中“伪民俗”就是一大阻碍。所谓的“伪民俗”,指的是受商业利益驱动的、趣味低俗的、粗制滥造的“民俗”。其虚假与肤浅的特点破坏了民俗的自然与淳朴,其动机是为了营利,而不是恢复传统民俗、民间文化中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缺乏对民俗、民间文化的真正兴趣,缺乏心灵上的认同,也缺乏情感上的共鸣。“

2.容易出现一些意外事故,如踩踏事件等。随着节庆活动的开发,人们在一昧做好产品设计的同时,却没有想到做好一些安全的设施,导致出现了很多的意外事故,如每年的西班牙奔牛节都要死人,每年钱塘江观潮都会出现踩踏事件,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应该同步认识到旅游行业的脆弱性,它是最经不起伤害的一个行业,稍微有一点负面消息都会影响人们的出行,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得出,人们出行第一考虑的因素就是安全因素,而人们到达一个旅游目的地初期的心理需求也是求安全,求新的心理,所以希望读者们在以后节庆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这一点。

三、丽江节庆活动的积极效应

(一)提高丽江城市的知名度

一个城市要发展,据目前来看,毫不犹豫的要么是“天生丽质”,要么是“先天不足,后天弥补”,中国的丽江就是一个典型,他它坐落在一个原根本就没有人会去关注的西南边陲,再加上不高的可进入性,可随着国家首批5A级国家自然风景名胜区―玉龙雪山以及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以及世界物质遗产“丽江古城”的驰名,当然,还有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东巴文,更是有轰动世界的雪山音乐节,尤其是08年的雪山音乐节,请到了艾薇儿这样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明星以及国内名声大震的李宇春,张震岳等歌手,或许从某一方面来说,如今的雪山音乐节已经成了丽江的一个代表节庆,因此,发展旅游节庆可以说为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传播丽江地方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当很多城市对于我们而言不再陌生的时候,去过的人不仅仅是记住了那个地方,那边的生活的人。很多人去过云南的楚雄,或许没有记住太多那儿的风景,而是始终都记得那边居住着一群特有民族―彝族,而且有过火把节的习俗。同样很多人来到丽江以后,肯定会记住丽江古城,但是对于丽江泸沽湖的摩梭人却永远难以忘记,因为她们至今仍保留着男不婚,女不嫁的阿夏走婚制,他们记住的是丽江的纳西族,她们走路慢慢悠悠的频率,和天天只是晒晒太阳喝喝茶的闲趣,当然还有丽江束河的情人节,为什么在丽江这个地方过情人节就显得更特殊呢?因为丽江的纳西族自古就崇尚纯洁的爱情,他们愿意为了爱情,而放弃自己的生命。节庆旅游的发展不仅仅增加了城市的知名度,更是传播了地方少数名族的文化,可以说,节庆已经作为一种有效的与旅游者沟通的无形,但又易于让他们接受的渠道了。

(三)构成丽江旅游品牌效应

很多的旅游者去过一个地方旅游,当再次提起那个地方的时候,或许已经不是当初的侃侃而谈,因为很多年过后,记忆已经很模糊了,已经想不起那里的风景有多美,那的山有多高,那里最漂亮的杜鹃花长的什么样子,但是唯有一样东西,能够勾起他们的往事,例如提到北京,他们会说北京地坛文化庙会,提到上海,他们会说,对!就是那个举办茶文化节的地方,当然,如果提到山东的潍坊,料想会提到什么呢?毫无疑问,自然是潍坊的风筝节。潍坊的风筝节是潍坊的代表作,城市可以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就想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吸引一样,喜欢的方面很多,但是最喜欢的只有一样,这也是潍坊将风筝节发展为城市一大亮点的原因,因为它构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品牌效应,如香山的红叶,钱塘江的观潮一样,在人们的心里已经打上了深深地烙印。

(四)增加丽江旅游产品的特色与创新

节庆旅游的开发增加了当地旅游产品的特色与多样性,从开发产品的角度上看,也是产品的创新。那些很细微的活动,将它串联起来,于是它就又成了一个新的旅游产品,虽然产品的组合方式老套,但是它又不单纯是产品的组合,而是将丽江特有的“玉龙第三国”的爱情神话运用其中,让整个活动都有了一个爱的氛围,实在是节庆旅游的一大创举。

四、队当前丽江的节庆旅游提出的建议

(一)建立一支精于策划运作各类旅游节庆会展活动的本土专业人才队伍

必须建立一支精于策划运作各类旅游节庆会展活动的本土专业人才队伍。束河中国情人节虽然有当今中国最有实力的北京森淼旅游传媒策划公司策划,并嫁接到了全球瞩目的丽江旅游品牌当中,形成了品牌叠交、强强联手的高起点策划思路。但是再好的策划思路和有市场卖点的旅游项目,一旦没有一支精于业务尤其是熟悉本土文化的人才队伍来实施策划思路和完成项目的开展,是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

(二)不断拓展休闲度假和旅游节庆的外延空间

当今社会是品牌的社会,品牌象征着潮流和时尚,品牌外延所产生的商业力量是当今世界最有威力的核武器。丽江旅游品牌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形成了无穷的商业价值链,成为最先进的生产力,并成为国内外许多知名品牌企业拓展市场的合作对象。束河中国情人节仅局限于几家旅行社在旅游行业领域单枪匹马做全国性的旅游产品,所以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面是有限的。今后应该试图努力与海尔集团、香格里拉酒店联盟、娃哈哈、西门子等社会认知度较高、公众影响力较强的品牌企业联手共同打造商业顶尖,以此来加快和提升丽江旅游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做到强强联合,发挥各自的强大优势,做到资源互补。

(三)丰富活动内容,不断更新发展,创造更多契机

任何活动都必须有其主题和活动特色才能显示出精神层面的实质意义,节庆活动也是如此,例如河北承德的国际旅游节,其特色就是向游客展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姿,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精髓,探寻清代皇家文化神韵。丽江是一座古老历史文化名城,以其神奇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丽江古城、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风情、纳西民俗等经及玉龙雪山、泸沽湖、虎跳峡、三江并流老君山、长江第一湾、黎明丹霞风光等构成了丽江旅游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最美丽的自然景观,在如此绝伦美幻的旅游天堂里,自然就造就了一个“艳遇之都”的美誉,因此在丽江举办情人节的时候,也可以毫不吝啬的选择艳遇的主题,使情人节又赋予了一层情感色彩,为丽江旅游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文化亲和力。

(四)是要建设和完善适应休闲度假,旅游节庆活动需求的基础设施和场所

尽管近几年来丽江旅游业形成了功能齐全的旅游接待体系,基本满足了休闲观光旅游活动的接待需要,但是针对高级别的休闲度假、旅游节庆活动的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的建设和完善,尤其是设施利用上要改变传统观念,杜绝设施闲置和以次充好现象的发生,玉龙雪山高尔夫球场、古城湖畔高尔夫球场以及官房、大港旺宝五星级酒店等高端旅游产品要加大力度开拓对应的客源市场,充分发挥休闲度假接待的功能,另外要尽快投资建设举行大规模、高级别商务会展活动的丽江国际会展中心,为丽江市开发高端商务旅游产品奠基坚实的基础。

(五)努力做到形成地方特色的强大品牌

品牌是需求的保障,品牌的魅力也是金钱不可衡量的。作为一个旅游节庆而言,要达到效果,就必须把特色与品牌结合起来,利用丽江的本土文化根基,以及特有的地方性共同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品牌优势。文化是无国界,是全世界的人民共有财产,与物质层面的相比,更加具有价值,也只有从文化方面下手,才能真正做到品牌效应。同时鼓动当地民众与外来游客共同参与,做强,做大。

五、结论

第6篇:茶文化会展策划范文

会展活动在国际上主要有两个含义:(1)狭义的会展定义,认为会展是会议和展览的综合。在欧洲被称为C&E或者M&E。(2)广义的会展定义,就是通常说所的MICE(包括会晤meeting、奖励旅游incentivetravel、会议convention、展览exhibition)。

会展产业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展活动,提供信息交流平台,促进贸易达成,并利用会展业的扩散效应促进运输业、餐饮业、旅游业、酒店业、广告业等其他行业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一般涵盖四个层面的产业类型:核心行业、延伸行业、辅助行业与支持组织;按有关分析研究的一般看法,我国现有会展产业构成主要包括

核心行业:会展组织者、会展场馆、会展展览设计和搭建公司;

延伸行业:会展策划、会展广告、会展物流、新闻出版;

辅助行业:会展社会服务业、公共公司、行销整合公司、媒体制造业、会展设备业等;

支持组织:旅游业、运输业、餐饮、会展信息、会展咨询等会展服务的周边厂家。

在本规划中,我们采取了广义的会展定义。我们认为会展产业是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集体性活动的综合,其内涵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围绕一定的特定主题,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不定期、制度或非制度性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活动;其外延包括各种类型的博览会、展览会、展销会、大中型会议、竞技运动、文化活动、节庆活动、庙会活动等。由于奖励旅游和体育赛事、演艺的特殊性质,同时考虑到区和市的实际,为使规划更有针对性和延续性,本规划所探讨的主要集中在会议、展览和节庆活动等方面。

二、区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现状

我区作为市中心城区,会展业在全市会展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承载着会展业的角色作用;可以说会展业的发展史,就是我区会展业的发展史。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年以来,以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标志,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国际石材展等一批与本地产业紧密相关的展会应运而生,蓄势成长、展览的规模和数量连年增长,显示强劲的发展势头(详见附件一)。另一方面,近年来,等地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商协会及大型企业集团纷纷把各种工作会议、研讨会、订货会放到召开。年,在我区辖区内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68场,展览面积50万平方米;外来会议1316场,参加会议总人数达23.1万人次。

(二)龙头企业

截止年底,我区涉及会展业务的公司有111家,总收入2.3亿元。按照企业年度主营业务收入排名,会展业前5名的企业是:励诚会展有限公司,2553.6万元;会展金泓信展览有限公司,2252.6万元;契合展览服务有限公司,2064.3万元;市凤凰创意发展服务有限公司,1341.6万元;兴华商展览服务有限公司,1219.1万元。此外,会展中心场租收入近1亿元。

(三)发展优势分析

1.地理区位优势。是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商务营运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区是市的政治、经济、商贸、金融、文化、教育的中心,辖区内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等设施齐备,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资源相对密集,是中心城市功能的主要载体。随着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深化及两岸“大三通”的全面启动,会展业与台湾互补合作空间巨大,完全可以在新一轮发展中“水涨船高”。同样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关系,我市与港澳及东南亚也有着长期的经贸往来。

2.旅游资源优势。是我国著名的海滨风景旅游城市,环境优美,四季如春,拥有“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具有旅游度假、举办会展的良好城市环境。区集中了全市绝大多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旅游资源的聚集地,接待功能齐全,旅游环境渐趋完善。

3.交通港口及通讯优势。是全国重要的进出口贸易口岸、航空港和海港口岸、国际邮轮主要口岸,与港澳、东南亚、东亚的主要城市都有直接通航,空港海港的吞吐量名列前茅,铁路、高速公路发达,交通便利。同时,口岸具有外国人就地办理特区旅游签证或访问签证和台胞落地签证等较为宽松的出入境政策。信息港建设已初步完成,是国内首个3G无线城市。

4.经济实力及产业优势。在全国同类型的15个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区中的经济排位靠前;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光电、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商贸、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产业优势不断增强,商务营运中心、区域性总部经济中心初步显现。

5.城区服务聚集优势。区正在着力增强城区辐射力和集聚力;辖区内会展专业队伍呈现多方位、多层次相结合的格局,已建立了一套包括招展、组展、展览工程、展场租赁、会议管理等在内的会展服务体系,可以为重大会展节庆活动提供完善、高效的综合协调保障。理工学院会展专业是省内唯一的本科会展专业,国际会展职业学院是全国最早的会展专业院校,可为会展业培养、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6.配套服务设施齐全优势。目前,我市拥有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人民会堂等15多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的会展设施。会展中心和国际会议中心是目前国内最好的会展设施之一;作为传统旅游城市和沿海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拥有69家星级酒店,可以为会展活动的举办提供完善的条件。其中90%以上的展览面积和酒店在我区辖区内(详见附件二)

7、经验保障及政策优势。是国内会展业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成功举办了“台交会”、“投洽会”、“中加论坛”、“国际马拉松”、“全国帆船冠军赛”等大型活动,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城市综合保障能力强。年市制订了鼓励展览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扶持政策和办展机制。区于年在省率先出台了12条扶持高端服务业的措施,加大对11个重点发展领域包括高端旅游、品牌会展在内的扶持力度。

(四)主要存在问题

1.城市经济总量不大,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弱,限制了展览业发展的空间。虽然我市及周边大部分地区产业门类分布较广,但产业集群较小,支撑展览业发展的产业基础薄弱。同时我市地处东南一隅,远离珠三角和长三角等经济中心,铁路、公路等内陆交通网络还不够顺畅,对内陆地区的产业带动性不足,对内经济辐射能力较弱。

2.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会展资源匮乏。工业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链短,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低,尚未完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弱,信息、咨询、会计、律师等中介服务的比重较低,造成了与会展业相关的服务中介力量严重不足;同时,会展专业人才和机构,尤其是高端会展专业人才的匮乏正成为制约会展业发展的的一个主要因素,影响了会展组织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3.会展的国际化、社会化、品牌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足。从展览上看,总体规模小,品牌会展少,展览公司的整体实力不足,市场化程度较低。现有办展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综合实力不强,难以承办大型会展活动。从会议上看,起步晚,知名度不高,比较少有大型国际性、专业性会议在(我区)举行。节庆活动零散,缺乏整合性发展,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较小。

4.城市知名度不高,缺乏与国际会展市场的互动。我市目前还没有策划组织面向世界,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城市整体宣传推介;目的地营销工作、城区营销等都只是处于初始的阶段。城区国际知名度不高,缺乏有针对性的会议展览市场开拓。

5.周边地区同业竞争日益激烈。周边地区政府也开始重视会展业的集群效应,正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会展软硬环境;同时,市内各区对于会展业的定位、客源市场同化明显,竞争日益激烈。

6.会展发展规划与管理不到位。长久以来,我市的会展业由市级统一管理,区一级会展发展情况归入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中,因此无法对全区会展产业相关数据进行系统的完整的统计,管理和规划上存在一定难度。

7.行业协作联动力度不够。行业间的各相关企业特别是与会展活动举办有关的航空公司、会展场馆单位、宾馆饭店、景区(点)和旅行社业之间无法在会展活动的招徕、承办中形成合力、发挥出整体联动效应。

三、区会展业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为指导,以打造“西岸经济区重要的消费购物中心、商务营运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为目标,以适度优先发展会展业作为我区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重点,以更准确的定位、更高的起点和更可行的目标,更强的执行力度,突出“”优势和特色,先行先试,适度超前,培育和完善会展服务产业链,不断拓展会展业发展的空间和规模,巩固并优化我区重要会展名城区和商务旅游会展中心的优势地位。

(二)基本原则

立足,服务周边,链接东岸,面向世界,突出“国际性、涉台性、消费性、商务性”特色,以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为目标集约经营,以“品牌项目”加速会展市场培育,做大会议业,做强展览业。同时通过办展办会,宣传企业、宣传、宣传,引导投资,宣传企业产品,促进产品销售,使企业之间建立经济关系,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努力营造发展会展业的良好氛围,带动人气、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推动区经济快步发展。

(三)发展重点

1.会议业以申办招揽国际性会议、大型国内会议为主,自主培育举办为辅,以奖励旅游和国际性会议为重点;展览业以自主培育专业展览为主,招揽引进为辅,尽量扩大国际性和对台性的展览会规模,适度举办对内消费类的展览展销,以扩大内需。

2.积极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推动会展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细化旅游市场,加强会展旅游产品促销和开发力度,完善会展旅游综合服务能力,优化会展和旅游的关系,从战略高度强化会展和旅游、文化、商贸、体育等产业的互动,形成完善的有机集成体系。

3.充分利用我区现有会展平台,发展会展业。一是充分利用市里组织举办的各种会展活动,组织企业参与,扩大企业及产品知名度。同时积极引导参展人员,尽量在区完成吃住行游购娱消费;二是充分利用市会展中心文化艺术广场等设施,争取市政府的支持。积极引进全国性专业展,如糖、烟、酒类,副食品类、鞋类、体育用品类,医疗器械等。

4.充分利用我区总部经济资源优势,依托总部企业龙头及优势产业的带动效应,摸清现有总部企业每年办展办会需求,引导鼓励我区总部企业在我区举办各种产品订货会,展销会、研讨会、企业高层年会等活动,支持产业的各种行业会议、技术会议和培训会等。

四、区会展业发展目标

(一)规划期限

区会展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期限分近、中、远三期

(二)发展具体目标

1.近期发展目标:年底,全区举办展览总面积达58万平方米;参加会议总人数达30.8万人次;会展直接收入达10.98亿元,会展行业收入约为21.6亿元。

2.中期发展目标:2013年底,全区举办展览总面积达64万平方米;参加会议总人数达37.28万人次;会展直接收入达14.53亿元,会展行业收入约为28.8亿元。

3.远期发展目标:2015年底,全区举办展览总面积达70.4万平方米;参加会议总人数达45.12万人次;会展直接收入达19.22亿元,会展行业收入约为40亿元。

——争取在区定点举办的大型会展与节庆活动25个以上,其中全国性或国际性大型展会10个以上。

——争取举办全国性重大商务会议或国际专业会议10个以上,会议场次和与会者数量平均增加15%以上。

——争取会议收入占主要酒店、宾馆收入的比例提高25%。

(三)总体布局

以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大学及各星级酒店为基础,加大功能整合,做好规划提升,错位发展。不断完善这些区域在商务、通讯、展示等方面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按照会展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对这些区域在宾馆、会议中心、商务楼、餐饮以及相关休闲娱乐业态等商务配套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规划引导。

1.会展中心区形成大型国际性综合会展集中区;

2.文化艺术中心-广场区形成文化艺术展览、群众性互动性节庆活动集中区;

3.北路——轮渡——大学形成学术性、商务型会议集中带;

4.推进中山、富山、会展商圈的建设,使之成为商贸型展销活动的主要区域。

五、政策举措

根据区会展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在政府机制、项目培育、人才引进、配套设施、产业链打造等层面开展工作:

(一)协调领导,优化环境造氛围

1.加强组织领导。参照市政府鼓励会展业的组织体制,成立区发展会展产业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促进会展产业的发展,包括会展集中区周边配套规划和土地控制、产业政策制定、会展业中长期行动计划拟定;同时完善与市级重大会展活动对接制度,专人对接市里重大会展项目,建立大型会展专题会议制度,对我市重大会展活动的保障、配合进行统一部署。

2.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在参照《市鼓励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适用管理办法》奖励标准基础上来制定操作性强、有力度的扶持会展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新引进的会展项目、会展企业,新培育的会展品牌项目、企业、个人的扶持奖励,特别是大型国际国内展会和国际性会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专项资金和配套支持,与市里的扶持和鼓励政策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局面。

3.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辖区内所有可提供会展服务的酒店、旅行社等场所的建设管理,完善各种硬件设施;继续发挥现有的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展酒店等专业场所作用,加大对其他大型文体场所、酒店的开发利用,作为举办小型会议、展览的重要补充;鼓励星级酒店对展览设施特别是会议设施的配备和升级,为我区会议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协助市政府加强会展集聚区业态配套研究和建设,加大会展商务区(含观音山商务区)的建设,如餐饮、娱乐、停车泊位、交通等与旅游、会展相关的配套。

4.完善政府管理服务模式。(1)建立会展统计指标和评估体系,加强会展业的统计和分析;将统计指标纳入区经济社会年鉴中,为品牌展会的培育、扩大宣传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制定政策、加强领导提供依据。(2)探索建立会展旅游商标注册、品牌认证体系、安全保障机制、评价会展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会展行业统计标准体系以及会展项目后置管理社会化的分工责任主体,规范市场运作管理规范和竞争秩序。(3)研究出台会展服务业集聚区域的相关扶持政策,吸引会展相关配套企业(广告、公关、搭建、物流、咨询等)入驻,形成集聚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5.强化社会参与,提升会展人文环境。把会展活动作为节事来办,加强政府宣传引导,增加居民和群众对会展事件的关注和支持,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参观。同时,通过“好客运动”、“志愿者活动”的形式,让市民更多地参与,培育良好的好客环境,从而全面提升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明确定位,差异发展求特色

1.大力发展国际性会议业。加强会议经济研究,建立完善制定发展会议经济的扶持政策、优惠措施及扶持体系;加强与国际会议组织和商务会议公司的沟通联系,申办、合办或自办国际性专业会议、商务会议,比如论坛、奖励会议、采购会议、产品推介会等,尤其是争取和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国际会议中心协会(AIPC)、国际协会联盟(UIA)等国际会议组织机构建立联系,积极争取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会议落户我区。展览会期间,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策划举办相关的配套会议,带动会议业的专业和市场化水平的提升。

2.加强对接台湾会展业。一是加强现有展览的合作,重点加强“台交会”、“旅博会”、“文博会”、“图书展”、“食博会”、“汽博会”等现有项目合作办展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和台湾行业协会的沟通交流,广泛邀请参与“游艇展”、“素食养生展”等新展会的主办或协办,打造会展和相关产业合作的平台。二是利用大陆广阔市场和地缘优势及良好办展办会环境,争取和台湾相关机构合作举办新的展览或承接台湾品牌展会,吸引大企业来我区举办年会、论坛等会议活动。三是从更高层面上,加强与台湾展会的深层对接(-年仅台北国际专业展就有39个),充分挖掘和共享两岸会展资源。

3.整合培育特色节庆文化。一是整合辖区内现有节庆资源,形成品牌效应。目前区会、展、赛、演、节等资源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但是主题比较分散,缺乏强烈的特色,因此需要从更高的战略角度进行整合,以适当的主题、时间、文化等方式进行归口分类管理,呈现节庆主题化和活动系列化的发展格局,强化节庆包装和项目营销,形成品牌效应,如凤凰花旅游节、元宵灯会、博饼节、郑成功文化节等。二是创新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利用特色商业街举办商贸节、结合展览展示以及增加消费娱乐体验活动的项目等方式,做到“月月有活动,次次都精彩”,努力打造“到过节去”的会展旅游品牌形象。

4.积极拓展省外和国外市场,实施会展业“走出去”战略。倡导和扶持优势项目走出,如支持佛事展拓展港澳台、东南亚市场;办好两岸图书交流会等。积极鼓励有一定规模的优秀会展企业走出,参与省内国内的竞争,不断提升我区会展业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鼓励企业加强与其他地区同行业机构的沟通联系,透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互为或共同主办,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三)引育并举,凝聚力量铸品牌

1.支持各类会议机构积极申办、招揽各类会议前来我区举办。特别针对我区总部经济集聚效应,大力引进企业订货会、年会等,做大以服务我省各地优势产业发展为主的会议市场,增加会议数量和规模。高度重视国际组织及其分支机构的落户对当地会展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应大力鼓励引进。

2.加强与台湾知名会展机构的合作,特别是随着两岸“大三通”的全面启动,我区会展业与台湾有互补合作的大空间,通过台湾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的联系,以申办、引进、合作等方式,联手创办一些可轮流在两岸举办的展览和会议,以“”主题挖掘会展题材,共同打造“”展会品牌。

3.培育新展览项目,选取省、尤其是南地区集聚度高的产业,集中力量举办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专业展览,为优势产业提供一个贸易洽谈、新产品开发、信息交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平台,促进优势产业的持续发展。

4.推动会展和旅游、商贸、体育、文化等相关行业的有机结合。精心策划和组织如元宵灯会、中秋博饼文化节、南文化艺术节、凤凰花旅游节、三角梅旅游节、全国帆船冠军赛等各类大型节庆、赛事等大型活动;发挥“”先行优势,创新对台旅游政策,争取以“特例个案”的形式,考虑开发“、金门、澎湖跨越之旅”、“金门一日游”等旅游产品,以此作为卖点,既可吸引内地会展机构来我区办展,又可使台湾参展商更方便参加大陆展会;拓展南文化旅游项目和品牌,推动有本地特色旅游纪念产品等衍生品的开发,提高旅游收益。

(四)内外兼修,市场竞争育主体

1.提升会展主体规模和质量。明确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做好会展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整体宣传推介工作,营造会展发展的软环境。政府主导型会展通过招标或评议方式交给会展企业承办,形成一批会展的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等企业主体,增加会展主体数量,提高会展主体的策划、组织、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2.加大会展龙头企业培育。鼓励在企业集团和有实力的旅游公司积极参与会展活动,通过入股、收购、合并等形式,组建大型会展企业,从政策扶持、项目培育、人才引进、交流培训等方面重点扶持和培育,提高会展企业的策划、组织能力,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3.挖掘新的会展题材。宣传辖区创业导向,壮大产业基础,扶持中小企业成长,引导会展企业挖掘新的会展题材。如近年来,在推进总部经济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鼓励企业参与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沙滩文化节,国际动漫节、全国帆船冠军邀请赛、论坛、郑成功文化节等。通过节庆展销活动,促进商品消费,带动相关行业消费,如国际食品展、房车展、养生素食展等关系民生的商贸型会展,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

4.精心策划和培育重大节事活动。包括“同根?同庆”春节系列节庆活动(元宵灯会、两岸同庆元宵晚会、两岸同放烟花节)、中秋博饼文化节、花车巡游、旅游购物节、南茶文化节、啤酒狂欢节、南文化艺术节、国际风筝节、七月流火摄影大赛、重大体育赛事(马拉松、全国沙滩排球)、论坛(论坛、南语论坛)等。鼓励辖区街道等部门利用各种节庆活动时机举办促销活动,开展独具特色的节庆展览活动,成为新的办展主体。延伸参会者消费范围,促进本地商贸业发展。继续支持“一街一节”活动,请专家进行评估,对于有特色、有潜力的节庆活动,也可享受与品牌会展同等的扶持政策。

5.共享资源,建立会展联盟。提高政府资源的透明度,如城区经济发展蓝图、支柱产业的量化诉求、未来投资的方向和规模、外来投资和国际合作的领域等。与市内周边城区紧密合作,在会展资源上共享,建立相应的联系制度。与经济区周边的城市,甚至东岸地区的城区建立会展业的战略联盟,推进区间会展、会议的合作,共谋发展。

(五)整合营销,宣传推介展形象

1.积极参与市级相关部门开展的城市整体宣传推介。推动宣传部门在各级主流媒体进行整体宣传推介,提高城区的知名度,加大会展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力度,共同策划、组织会展与旅游的整体宣传推介,形成以旅游促进会展,以会展带动旅游的良好发展态势。

2.注重传播工具选择,拓展宣传平台。要充实和加大会展业宣传平台建设,整合建设会议展览专业网站,特别是加强对国内外著名会展机构有针对性的宣传推介,积极以申办、引进、合作等方式,招揽全国性、国际性巡回展览。

3.协助会展企业邀请买方组织。在政府招商引资、整体宣传城市品牌中,积极帮助会展企业邀请潜在顾客和买家,考虑以国外相关产业公、协会为对象,鼓励他们组团前来,特别是在“品牌会展项目发展扶持基金”上可以划拨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卖家的邀请、组织和接待。

4.重视会展行业机构招商。重点引进专业会议服务公司(PCO)、目的地管理公司(DMC)、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国际组织和机构以及广告及文化策划公司等。建立会展项目信息库,把会展业对外招商列入政府组织对外展商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的国家、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主题招商。

5.盘活资源,整合营销传播。树立品牌管理理念,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加强对每一个项目策划、整合与营销工作,从项目的定位、市场调研、配套服务、品牌促销、人员策略、发展策略、品牌移植策略到发展名牌组织者等入手,最大限度盘活专业协会、领导型企业、第三方认证机构、有影响力的媒体等资源,为展览项目运作和管理服务。

(六)多管齐下,合作共赢育人才

1.引进高层次会展人才。鼓励协助会展企业引进各种会展紧缺人才,尤其是要从城区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入手,有针对性地加大高级会展策划人才与服务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实行业队伍;实行网络化管理,建立人才信息库,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

2.加强政产学研结合。从研究、政策、规划、建设等方面,推进政产学研的结合,加强对城市与会展经济及其管理方面的研究。积极扶持辖区内高等院校培养会展专业人才;建议与理工学院合作成立会展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推进会展经济与管理的理论研究和策划应用能力。

3.强化专业培训。加强与境内外会展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借助会展协会、专业院校等专业机构力量,积极开展各类会展专业培训、交流与调研,推动会展策划等会展从业人员资格的培训和认证工作的开展,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七)促进融合,完善会展经济产业链条

1.加大会展业和旅游业合作,成立专门协调机构,统一产业发展规划思路、出台旅游会展扶持办法,强化会展旅游、商务旅游、节事旅游等,实现会展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融合。

2.加强会议设施的建设、会议资源的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会议、奖励旅游,形成以会议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会议的良性互动的模式。

3.积极鼓励大型旅行社或旅游企业成立专门的旅游会展公司,为壮大会议和展览业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4.从旅游产品、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相关服务行业协作等方面加强会展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提高社会化协作效率,进而推动会展业与其他行业如交通运输业、零售业和信息服务业等其他服务行业的融合,推动产业链延伸。

说明:

一、会展产业定义

为行文方便,以“会展业”简称之。

二、数据来源

1.本文中所有涉及市会展数据主要从《市会展产业集群-2015年发展规划》中获得;

2.由于目前缺乏区辖区内会展产业相关数据的完整统计,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区级数据及发展目标阐述暂时按照相关市级数据乘以80%进行估算,待未来的统计评估体系建立后再作进一步修正;

年,我市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85场,展览面积62.67万平方米;外来会议1644场,参加会议总人数达28.9万人次。

会展产业发展总体目标:(1)年发展目标:年底,全市举办展览总面积达72.5万平方米;参加会议总人数达38.5万人次;会展直接收入达13.73亿元,会展行业收入约为27亿元。(2)2013年发展目标:2013年底,全市举办展览总面积达80万平方米;参加会议总人数达46.6万人次;会展直接收入达18.16亿元,会展行业收入约为36亿元。(3)2015年发展目标:2015年底,全市举办展览总面积达88万平方米;参加会议总人数达56.4万人次;会展直接收入达24.02亿元,会展行业收入约为50亿元。

三、认定国际会议的标准

第7篇:茶文化会展策划范文

一、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市城镇郊区和旅游景点周边就出现了一些依托农村和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吃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和休闲农庄,并且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以旅强农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市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

据初步摸底调查,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园区12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500万元)园区或企业24家,从业人员1.7万人,其中农民工1.65万人以上,2011年全市各类休闲农庄接待总人数超过200万人次,营业收入过1亿元。

我市各地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条件,基本形成富有特色的各功能类型的休闲农业格局。

观光观赏型:农业特色明显,浮梁的茶叶、乐平的蔬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还有瑶里的油菜花、三龙的绿化苗木、西湖和瑶里的山珍、德宇生态园的继树、根雕等,为开发观光观赏型休闲农业项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是观光园艺、观光特种农业、观光林业等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建设中的德宇龙头山庄、生态路休闲农业观光长廊、乐平镇桥特种蔬菜基地、浮梁优质茶基地,都是观光观赏型休闲农业的典型。

参与体验型:我市参与体验型休闲农业的发展始于城郊周边,主要以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的“农家乐”为主体,“茶乡农家乐”、“菜乡农家乐”、“水乡农家乐”、“瓷文化农家乐”等一系列产品现已初具规模。据调查,参与型采摘项目普遍受到旅游休闲者的欢迎,如湘湖、三龙的草莓,王港、历居山的杨梅、早熟梨、葡萄,镇桥的大棚蔬菜,浮梁的有机茶叶,乐平的特色蔬菜等名优特果蔬生产基地,以及遍布各地的水上垂钓基地等均已经或准备开发这类旅游项目。

休闲度假型:我市森林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如汪湖原始森林、高岭古矿遗址、金竹山寨、冷水尖风景区、洪源仙境、历居山等地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天然“氧吧”。不少地方已经或正在利用其优质的生态环境建立各式各样的度假村。市郊则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建立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给人提供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田园风光、乡村休闲度假、农业公园等场所。

民俗节庆型:我市地域风俗、节庆活动特色浓、类型多,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让人陶醉享受其中。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陶瓷节、浮梁茶文化节、浮梁农民艺术节、瑶里原始森林音乐节、乐平农民趣味体育运动会、元宵龙灯会、瑞午龙舟赛等节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让人流连忘返。

二、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成效

1、省、市各项政策的出台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基础

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绿色家园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业产业大省建设若干意见》、《关于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工作任务分工方案》、《省乡村旅游十万人创(就)业行动方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等,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市旅游业总体规划(十一五)》和市委、市政府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系列规划、决策、意见的相继出台,2011年3月我省还启动了“省居民旅游休闲三年行动计划”,标志着省、市各级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的高度认识及信心和决心,力求打造“生态瓷都、绿色家园”品牌,明确了全市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2、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全市涌现出以浮梁瑶里、金竹山寒、王港、湘湖,乐平的历居山、洪源仙境、文山,昌江区的荷塘等为代表的依托旅游景区和特色农业产业等条件而建设的休闲观光农庄、观光示范园、果蔬采摘园、科普教育基地和具有乡村特色的农(渔)家乐休闲旅(餐)馆。开发了以瓷文化游、浮梁茶文化游、乡村风光山水游、特色产品采摘游、古村落游、油菜花游等为主题的精品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民素质,促进了村风文明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了休闲旅游带来的实惠。

3、休闲旅游农业的示范效应有效促进了全市现代农业和旅游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休闲旅游农业作为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休闲旅游农业不仅带动了餐饮、旅馆等服务业,也带动了当地农村的种养和加工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型。例如,浮梁瑶里的瑶园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与旅游景点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当地的竹笋、香菇、苦槠果、农家土猪肉和粮食等农业自然资源,相继开发出了笋尖、花菇、苦槠豆腐、农家腊猪手、碱水粑等有机休闲观光食品供应游客。还有乐平高家庄食品有限公司、盘圣食品有限公司、浮梁景瑶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赣森食品有限公司、市西湖珍芝天然食品有限公司、老曹土特产、市桃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无不是立足本地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出系列旅游食品供应游客和全国各地。

4、农业休闲观光已经成为主要节庆活动的主角,有效推动了我市农业经济的发展。

中国国际陶瓷博览会、瓷文化旅游节、浮梁茶文化节、浮梁农民艺术节、瑶里原始森林音乐节、历居山杨梅节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大力打造文化山水游、度假休闲游、绿色生态游、陶瓷艺术游、乡风民俗游、科普修学游、果蔬采摘游等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充分展现出我市旅游市场和休闲旅游农业的喜人局面,推动了我市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5、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促进了农民工创(就)业,实现农民的就业增收。

省委、省政府去年7月下发了《关于印发省乡村旅游十万人创(就)业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件,旨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旅游开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工作作为一项富民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吸纳农民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返乡农业工纷纷当起了导游、厨师、农家乐老板或服务员、民俗演员等,有的到景区做起了小生意甚至做成了老板。例如浮梁瑶里镇的瑶园食品加工厂老板张顺标、西湖珍芝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的老总丁来保、乐平高家庄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焕春等就是返乡农民工回景区创业的典型代表。返乡农民工在家乡就业后,有了较稳定的收入,对促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能交叉,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休闲旅游农业涉及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行业,管理部门多,职能交叉,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从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注册登记、农业生产、总体规划、旅游管理、监督检查、环境保护和治安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引导和培育规范的消费市场。

2、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发展不规范。目前我市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仍处于自由发展状态,缺乏统一规划,一些休闲旅游农业项目未经过规划和论证,存在建设随意、项目雷同、低水平重复开发、特色不突出、效益低下等问题。

3、企业资产产权不明晰,导致企业融资困难。由于休闲农业企业大多是租赁农村集体或从农民手中通过流转方式使用的土地,存在土地使用权证手续不够完备、地面建筑物产权证办理困难、种植的果林没有果(林)权证、养殖的水域办理不了养殖证等问题,企业资产产权不明晰,企业不敢扩大投资规模。当企业需要扩大发展规模需要融资时,其土地、房产、林产、养殖等资产不能进行资产抵押登记,给企业造成融资困难,制约了企业发展。

4、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政策相对滞后。目前我市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大都是由民间或工商私人资本投入,政府在财政上缺乏专项支持。当前我市各级政府尚未制定专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政策措施,规划审批、登记管理、市场监管、标准体系、行业管理等重要的管理制度体系尚未建立,政府部门也没有落实专项管理经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

5、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我市休闲旅游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存在知识层缺失、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管理和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规范化、标准化服务的需求,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6、休闲旅游农业普遍层次不高,品味较低。我市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迅速,但大多数局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采摘体验、垂钓、打麻将等休闲观光项目,对功能性、高品味的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开发不足,特别是休闲旅游食品加工、销售产业链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市场未得到有效开发,其附加值没有得到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四、进一步推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建议

休闲旅游农业无疑是一项朝阳产业,要推进休闲旅游农业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就必须要强化对休闲旅游农业的政策引导,积极推进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具有鲜明瓷都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休闲旅游农业纳入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进行推进。市政府应成立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统一负责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工作,及时解决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有关政策的实施和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各涉农涉旅部门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加强协作,优化服务,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市、区)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机制。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所需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市级(包括市级)以上的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建设,主要用于休闲旅游农业重点建设项目的补助、休闲旅游农业示范企业的认定与奖励、休闲旅游农业行业协会建设、休闲旅游农业整体宣传推介等。各县(市、区)政府都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3、着力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旅游农业发展。鼓励各经营主体通过对废弃园地、林地、荒地、荒山等进行开发整理,盘活集体存量土地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妥善解决休闲农业发展的用地问题,对其涉及的非农建设用地,在其选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同时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开发休闲旅游农业,通过资本嫁接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发展一批主题突出、科技含量高、设施配套的品牌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和产业,进而带动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4、加强行业规范管理。结合本地实际,着手制定休闲旅游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重点要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适当放宽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市场准入条件。加强休闲旅游农业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发展休闲旅游行业协会、休闲旅游农业专业合作社及中介服务组织,促进行业间合作与交流。积极组织开展市场拓展、人员培训、行业交流等活动,促进休闲旅游农业有序健康发展。

5、组织实施示范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出台认定办法和验收标准,开展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园和示范点的创建活动。每年评出若干个示范园区(或企业),对被确定为市级及市级以上的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单位的园区和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扶持。近期工作重点: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将市生态路打造成为一条集市民休闲观光、现代农业展示、生态高效农业示范等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路;二是依托现有资源,利用政策引导,将“景瑶线”培育成一条集度假休闲、采摘体验、科普教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瓷源茶乡休闲游”精品旅游线路。

6、开发旅游食品新品种,开拓旅游食品新市场。建立休闲旅游农业及旅游食品销售产业链,以旅游市场人气带动旅游食品销售。以茶叶、蔬菜(山野菜)、食用菌、绿色水果、油茶等名牌农产品观光、采摘等形式,吸引旅客,促进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扩大旅游食品宣传,塑造休闲旅游农业及旅游食品的整体形象,推动分散的旅游食品走向集约化的旅游市场。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绿色健康的旅游食品新品种,打造名牌,培育精品,以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游客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活动,如茶文化节、杨梅节、草莓节、菜博会,品果观花,不断促进休闲观光旅游,拓宽旅游食品销售渠道。

7、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制订休闲旅游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保障培训所需经费开支,培养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高级管理人才,保证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促进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休闲旅游农业及旅游食品龙头企业的良性发展。

8、建立农村农业金融支持和融资担保机制。我市休闲旅游农业正处在发展上升期,需要大批的建设资金,由于抵押贷款金额有限,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融资。建立融资和担保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适当扩大担保物范围,满足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组织开展休闲观光农业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根据信用等级,确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

第8篇:茶文化会展策划范文

关键词 成都会展旅游 竞争力要素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对策

会展旅游是各类专业会议、展览会和博览会、奖励旅游等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我国学者对于会展旅游的内涵存在较大争议,但多数学者都将会展旅游与国外的MICE产品对应。MICE是国际市场上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细分市场,包括会议(meetings)、奖励旅游(in―centives)、大会(conventions)、展览(exhibitions)和节事(Events),反映出旅游与会议、展览、节事等相互渗透,会议、展览、旅游相互交叉;展中有会,会中有展;奖励旅游、会后旅游成为会展、节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中国,会展旅游现已成为各大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会展旅游可以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影响力,通过参展商、旅游者的切身体会、口碑宣传,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同时,会展旅游有利于拉动城市的经济增长,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据研究,会展业带来相关的经济效益直接投入产出比为1:5,间接的可达到1:9。会展旅游不仅推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前,我国会展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已经成为我国一些会展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点。

一、成都会展旅游发展现状

(一)成都会展业

成都会展业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起步较晚,但发展的速度较快,成为“中国会展第四城”。成都会展从1984年举办春季首届全国糖酒交易会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全国性大型展览170多个,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电子、机械、汽车、建筑、花卉、食品、医疗设备、家具等。经过了近二十多年的探索,成都会展业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我国整个西部地区,成都会展业无论是场馆建设,还是参展规模都占居领先地位。近几年,成都会展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2006年,成都举办展会节庆活动超过210个,主要场馆总展出面积达101.2万平米,突破100万平米大关,同比增长23%。2006年在成都举办的中欧洽谈会是中外会展业界的一件大事。此次盛会创造了欧洽会1997年进入亚洲国家举办以来的多项历史记录,是在亚洲国家举办的规模最大、欧盟出席领导规格最高、人数最多的欧洽会,欧盟25个成员国首次均有企业代表参加,大大提高了成都会展城市的影响力。2007年成都市承办了中国体博会,2008年成都市举办了第四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CEFC02008),而且成功引入德国慕尼黑博览集团、德国汉诺威展览集团与成都合作办展。

(二)成都旅游业

成都市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绮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中国三个最佳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呈以下特点:一是人文景观多。全市现有人文景观172处,类型多、规模大、分布广、价值高。二是自然景观全。成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景、水景俱全。三是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形成以成都市区为核心,组合不同、风格各异的八个国家及省市级风景片区。四是旅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成都处在由剑门蜀道、九寨沟、成都、峨眉山、长江三峡等旅游胜地组成的四川旅游环和由北京、西安、成都、昆明、桂林、广州等旅游中心组成的全国旅游环的联结点上,是内地前往的主要通道,这些都为开发利用丰富的成都旅游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7年成都市接待国内游客425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2%;国内旅游收入395.4亿元,增长22.0%。全年组织出境旅游人数14.0万人次,同比增长145.8%。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78.6万人次,增长35.5%;旅游外汇收入2.6亿美元,增长31.0%。旅游接待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市三星级以上饭店98家,旅行社258家,其中国际旅行社达39家。

优良的会展设施和旅游资源为成都市会展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会展旅游成为成都市旅游发展的新动力,城市发展的新名片,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会展业和旅游业都属于服务业,二者关系密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会展的发展为成都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对当地旅游业的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交通、购物等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而旅游则为成都会展业提供了与之要求相配套和接待服务,以及优美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会展的举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节约大量成本。成都会展旅游正是在这两种产业相互依存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日渐繁荣又充满竞争活力的新兴市场。

二、成都会展旅游竞争力分析

通常来讲,会展旅游的竞争力研究可以从旅游资源、会展设施、基础设施等条件进行分析。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由于旅游资源有不可移动性和垄断性的特征,成都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展馆面积和设施居中西部前列,劳动力成本低,因此有学者和官员认为成都获得了会展旅游发展的竞争优势。当然,优良的旅游资源、会展设施是一个城市取得会展旅游竞争力比较优势的因素,但并不是取得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笔者认为,用比较优势理论阐释成都会展旅游竞争力有很大的误导性,容易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

首先,会展旅游产品并不完全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单纯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是无法与知识性、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会展旅游产品进行竞争的。其二,比较优势理论所论述的比较成本仅仅是对本国或地区的产品比较而言。实际上,随着生产要素、资源的区域流动,高新技术的应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区域竞争中已不具有垄断优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成都市会展旅游竞争力仅仅依靠比较优势是远远不够的。

显然,比较优势理论不能圆满地解释会展旅游竞争力,特别是会展旅游持久竞争力,在实践上很容易陷入“资源禀赋论”的陷阱,对成都会展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危害很大。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并没有成都那样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其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也不能与成都媲美,人力成本高,参展费用贵,但仍然成为世界知名的会展旅

游之都。因此用比较优势理论阐述一个国家或地区会展旅游竞争力没有科学的说服力。

那么,什么是会展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呢?怎样才能科学地阐释会展旅游竞争力?在竞争力的研究中,我国多数学者运用了美国竞争战略专家波特教授竞争优势理论。波特教授认为,一个国家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由该国国内四个要素的组合所决定的。这四个要素分别为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企业经营战略、结构与竞争方式。另外机遇、政府行为对竞争力也有重要影响。受篇幅限制,本文主要将主要分析成都市会展旅游竞争力的要素条件,提出增强成都会展旅游竞争力的对策。

根据波特教授优势竞争力理论,我们可以将要素条件归纳为天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基础设施、城市综合实力等要素。要素又可分为初级和高级要素。初级要素是自然天赋,或继承而来的资源条件;高级要素则是通过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投资获得的,是获取一个国家或地区优势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就一个城市的会展旅游而言,影响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基础设施、场馆建设、旅游资源、区位条件、人力资源和城市综合实力等。下面,本文将就影响成都市会展旅游竞争力的要素做简要分析。

(一)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对会展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交通、通讯是汇集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重要载体。成都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已经逐渐建立起铁路、公路、航空相结合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目前境内有宝成、成渝、成昆、成达四条铁路干线,铁路客货运输量居西南地区之首。双流国际机场与国内53座城市及新加坡、曼谷、加德满都、巴黎、东京等地开通了航班,年客流量居全国第四位。此外,川陕、川藏、川滇等国道公路横贯境内,成都地区的公路密度是全国公路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成都还是全国六大通信、交换中心,西南地区计算机互连网中心,全国九大邮政通信一级处理中心之一。便捷的交通和发达的通讯在成都聚集大量的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其影响力辐射整个西部地区,为成都开展会展旅游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也是成都会展旅游持续发展的保证。

(二)场馆建设

成都会展场馆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场馆设施位居中国中西部城市前列。目前,成都拥有四川省展览馆、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天府博览中心、成都花园国际展览中心和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其中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是西部建筑规模最大,功能设备最完备,设备最先进的多功能会议会展中心,每个展位都配有IDD电话,计算机接口并配有6声道同声翻译装置系统,具有西部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先进会展设施。成都会议功能区还从城市中央会议区辐射到全国著名旅游胜地都江堰会议区和九寨沟会议区,两个会议区都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此外,作为展会必不可缺少的住宿设施,成都拥有香格里拉、索非特万达、总府皇冠假日、凯宾斯基、锦江宾馆等13家五星级大酒店;新华国际酒店、四川宾馆、成都花园城等四星级大酒店28家,另外有大大小小的三星级酒店98家。这些酒店大都具有一定规模的会议室,并配有多媒体、同声翻译系统等会议辅助设备。全市旅行社258家,其中国际旅行社达39家。优良的会展硬件设施,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完全可以保障种类大型会展、节事、旅游活动的开展,成都会展旅游的硬件设施已经达到我国一线会展城市先进水平。

(三)旅游资源

会展旅游顾名思义是会展活动与旅游活动的结合。旅游业是会展旅游的基础,而成都又是一座拥有天然自然景观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成都是国家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07年被命名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位居全国三个最佳旅游城市之首,旅游资源、人文资源极为丰富。全市现有人文景观17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个。成都市的都江堰――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以成都为中心的世界级旅游风景区有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中国大熊猫栖息地以及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深厚的巴蜀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和休闲理念,赋予了成都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2007年成都市接待国内游客4253.6万人次,增长6.2%;旅游收入达415.2亿元,增长22.0%;接待入境旅游者78.6万人次,增长35.5%;增速比上年提高19.6个百分点;旅游外汇收入达2.6亿美元,增长31.0%,增速提高16.2个百分点。由于成都旅游资源丰富,数量多,品位高,成都会展旅游的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具有开展会展旅游良好的资源和环境。

(四)区位条件

区位是自然天赋的条件,也是影响会展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研究会展旅游竞争力不能不考虑区位问题。从旅游系统的角度来考虑,参展商和旅游者的区域流动是旅游系统中的引力和外力相互作用产生的。在一定的引力和外推力作用下,参展商与旅游客流量的大小与举办城市的吸引力成正相关关系;与参展商所在地之间的时空距离成反相关系。参展商与会展举办地之间的距离近,参展商和旅游流量就会增大;相互距离越远,流量就会减少。这就是距离衰变规律,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会展旅游市场的结构和分布,是研究会展旅游竞争力的参考系数之一。

目的地的区位对一个城市的会展旅游竞争力的影响非常直观。从国际会展业来讲,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是国际会展业主要的参展国。我国距世界欧美等主要参展国距离遥远,受距离衰变规律的影响,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的参展商和游客到中国由于旅行时间长,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相对较高,加之语言、文化、货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在国际会展旅游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从国内会展旅游分析,成都市地处我国西南内地,与沿海省份和城市相比,地理位置更为不利,区位条件不及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会展旅游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都会展旅游的发展。目前,成都还未能进入中国一线会展旅游城市,虽然成都在中西部具有较强的会展旅游竞争实力,但仍然是会展旅游二线市场。

(五)人力资源

会展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行业多,产业链延伸长,组织管理需要专业人才,如会展项目策划、会展工程管理、会展项目管理、会展财务管理、展馆营销与服务、会展设计、展品运输操作等专业人才。会展旅游的竞争不仅是硬件设施的竞争,更是软实力的竞争。会展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对会展

的成败都起着关键作用,其管理部门(市政府、旅游局、行业协会等)、经营企业(旅行社、会展公司等)、专业技术人员与服务人员(专业会展筹办人、专业视听人员、同步翻译人员、导游人员等)对会展旅游质量的高低有着重要影响。根据近几年对成都市会展旅游的抽样调查,成都大部分会展人员都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系统、全面的专业教育,也没有接受专业的系统培训。成都市无论是会展组织者,管理者还是从业人员或是为会展提供其他服务的人员,总体素质未能达到国际会展要求的专业水平,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会展专业人才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成都高等院校至今尚未设置会展或会展旅游专业,也没有建立会展旅游专门管理机构,会展现隶属成都市对外贸易促进会,旅游隶属成都市旅游局,专业人才缺乏,严重影响了成都会展旅游竞争力。

(六)城市综合实力

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直接影响到会展旅游竞争实力。根据波特教授竞争优势理论,相关产业对会展旅游竞争力也会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二线会展旅游市场带有强烈的区域特点,展会的内容与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关联性。成都市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合理,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达,经济增长迅速,经济总量大,“十五”期间经济总量与其增长幅度都比较高,其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3%左右。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24.4亿元,居我国中西部城市第二位。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993.2亿元,社会总消费品总额1357.2亿元,占17个中西部城市消费总额的11.7%,居第三位。成都属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甲类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城市,与周边城市、东部沿海地区和国际知名城市都有着广泛的经贸往来和技术合作。2007年,成都市进出口总额95.2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为66.2%。近年来,成都又连续被评“中国内陆投资环境的标杆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尤其是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为成都城乡一体化和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不仅使成都经常举办区域优势产业展览会,而且也开始举办国际展览会,其中2006年在成都举办的中欧洽谈会最具影响力。

从成都市会展旅游竞争要素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会展旅游竞争力诸多要素中,成都市的基础设施、场馆建设、旅游资源等条件具有比较优势;经济活力位居中西部前列,西部第一,会展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强;但区位条件和人力资源竞争力处于劣势。那么,在这些竞争力要素条件中,什么要素条件最可能影响成都会展旅游竞争潜力?

笔者认为,分析会展旅游竞争要素不仅要看要素的多少,而且还要区分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一般要素和专门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与其他要素条件的组合。竞争力要素有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一般来说,会展旅游发展初级阶段,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好的会展旅游目的地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取得比较竞争优势。成都市旅游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被誉为“天府之国”,用于发展自然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旅游初级要素和一般要素十分丰富。旅游资源、自然资源、场馆建设、基础设施等为成都市会展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相比,除区位条件外,成都会展旅游并不处于劣势;在中西部城市中,成都会展旅游应当说具有比较竞争优势。

但是,会展旅游的竞争力并不完全取决于要素条件中旅游、场馆、环境等初级要素,而是取决于通过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投资获得的持续发展竞争力。会展旅游中人力资本、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是要素条件中的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是一个城市会展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企业经营战略与竞争方式等的组合对会展旅游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成都会展旅游产学研结合不够,具有国际视野和富有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不多,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缺乏;会展市场需求相对简单,从展会的内容来看,本地和区域特征明显,没有国际性会展品牌,具有全国知名度的会展品牌只有糖酒会、家具展览会等少数品牌;会展与旅游还未真正有机结合起来;会展和与旅游企业规模较小、未能建立现代会展旅游企业制度,竞争方式主要是依靠价格竞争。在全球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今天,仅仅依靠初级和一般要素发展会展旅游产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消耗的是一个城市的存量资源,无法提供一个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成都市要提高会展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增强会展旅游的创新能力,不断开发会展旅游的高级要素,以科技创新、吸引人才、培育市场、打造品牌作为会展旅游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三、提高成都会展旅游竞争力的对策

不可否认,一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对会展旅游有捷足先登的作用,因为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条件,世界具有竞争力的会展旅游目的地大多是在良好的比较优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都现有的基础设施、旅游资源、自然资源、场馆建设、城市经济等为成都市在中西部会展旅游的竞争中确立了比较竞争优势,问题的关键是成都市应当怎样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为此,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加快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成都市会展专业人才少,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影响了会展旅游的水平和效益。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就是软实力的竞争。我国加入WTO以后,成都会展旅游市场不仅面临中西部地区会展旅游城市的竞争,而且面临与国际会展旅游大都会的竞争。成都会展旅游专业人员与国际同行的差距,将影响到成都会展旅游的竞争力。因此,加快会展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已经刻不容缓。解决会展旅游人才短缺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四川高等院校应当面向市场,开设会展旅游专业,设置相关课程;一方面要与国外会展机构合作,为会展旅游从业人员开设培训课程,从行业中选拔培养会展旅游专业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会展旅游专业人才队伍。

(二)会展旅游的市场化运作

企业经营战略、结构与竞争方式也是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会展旅游业的发展中,市场化程度过低,没有形成会展组织者、目的地接待者完整的接待服务体系。国际会展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会展组织者、目的地接待者分工体系是会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成都市无论是会展旅游企业还是政府都较关注目的地接待者,对于会展中最为重要的会展组织者缺乏认识。当前,成都展览业基本上是政府主导会展市场,对场馆建设等方面参与过多,而对会展管理体系、服务体系

建立等方面参与较少。成都虽然成立了专门的会展管理机构,但隶属成都对外贸易促进会,与旅游管理部门分离,市场化运作很低。因此,应当成立专门的旅游会展机构或协会,鼓励会展、旅游企业联合,形成新的会展旅游市场和有序的市场竞争结构。

(三)打造会展旅游品牌

众所周知,品牌是影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会展旅游城市通过人才、资本不断投入获得的持久竞争力。一个市场的需求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产品的品牌上。如果一国或地区的顾客需求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产业就可以获得竞争优势,而只有良好的品牌才能培育高层次的需求和市场。目前成都会展旅游的数量和规模偏小,影响力不大,缺乏会展品牌。盲目、重复的会展不仅浪费会展旅游资源,而且不利于打造会展旅游品牌,提高会展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成都举办的展会中,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展览会为西部地区及成都的行业展览会,并且此类展览会的参展商及专业观众的地区性非常明显,影响力有限,成都还没有像“青岛啤酒节”、“广州广交会”、“大连国际服装节”、“深圳高交会”那样响亮的会展城市品牌。今后,成都市不应当片面追求会展数量和场馆利用率,而应当细分市场,树立自己的会展旅游品牌,打造会展旅游城市新形象,提高会展旅游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四)加强会展旅游区域合作

第9篇:茶文化会展策划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互动发展;旅游资源;民族文化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文化与旅游互动融合而衍生出的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会明显加强;与旅游产品结合,会使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升。研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首先要认清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系。旅游就是从温饱步入富足阶段的一种文化消费,若将文化与旅游割裂开来,文化将成为无本之木,旅游也只能画地为牢,在低层次徘徊不前。贵州省作为一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探究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系

研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首先要认清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系。从文化产业角度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重要内容,任何旅游活动过程及内容无一不以文化为内容,并与文化密切联系和接触,以至于有旅游就必然有文化,文化消费是旅游消费的重要内容。从旅游产业角度看,旅游活动是一种流动的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流过程,随着旅游者的流动就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及民族文化的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而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渠道,旅游发展过程就是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频繁交流的过程。[1]

二.贵州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必要性

(一)发展背景

贵州属于“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贵州省的贫困人口在全国未脱贫人口中占的比重较大,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另一方面,贵州尚未脱贫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具有民族文化独特、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浓郁的特点,迄今仍然保留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要使这些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二)现实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好贵州的资源优势,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不仅能使贫困地区沉默千年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成为对世人的吸引物,更能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中国有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的就是文化对自然的辉映和升华,文化赋予自然以生机和灵气。对于贵州省依托丰富的、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遗产而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实现文化与旅游的互动融合发展,可以从根本上将多数乡村从贫困状态下解救出来。文化产业以其高附加值、强融合性、高品牌影响力、永续更新性等特点为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增值点,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产品深度化、多元化结构调整,为促进贵州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改传统旅游“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稟赋型发展模式,开拓了旅游产业向创意化、知识化发展的新视野。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路径

文化旅游历来相生相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贵州省是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拥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风光秀美旖旎,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文化底蕴深厚绵长,然而目前贵州旅游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旅游产品仍处于初级开发阶段,缺乏文化含量。因此开发和保护好这些资源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在旅游精品中彰显文化魅力,通过旅游产业实现文化价值,当我们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作为一个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构想时,不仅文化产业建设是具体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充满了生机活力,二者共同发展形成贵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利用优势资源,让旅游植根于文化而繁荣发展

贵州古朴醇厚、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与优美的自然环境相映衬,多层面地呈现出原始文化色彩斑斓的神秘基因。走进贵州民族村寨,人们常常会发现,古老的生活习俗汉晋遗风、盛唐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等在许多苗乡侗寨、布依石寨被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除了这些物质遗产,还有更多的非物质遗产,不同民族村寨里的节日种类繁多、别具特色、精彩纷呈,如松桃花鼓艺术节、龙里苗族草原跳月、布依族三月三活动、大方县彝族文化节、台江苗族姊妹节、天柱黔湘四十八寨歌会等等。此外,各种健身、美食、采茶、赏花等活动,包括黔东南越野跑国际挑战赛、赤水独竹漂漂流大赛、百里杜鹃花节、黄果树瀑布节、乌江美食文化旅游节等也别具特色。贵州还是国酒之乡,民间酒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风土人情似乎浸泡了千年的佳酿。贵州还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在贵州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大量光辉业绩,留下的宝贵资源成为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贵州旅游产品的一大卖点,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文化和历史遗存以其独有的美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的青睐。

贵州的这些历史特色、山水特色和民族特色(如贵州的夜郎文化、洞穴文化、服饰文化、蜡染文化、节日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傩文化等)都是贵州的优势旅游资源,可以满足不同层面游客回归自然、寻踪探秘、休闲度假等多种心理需求。贵州的旅游正是因为深深植根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中,才展现出无穷的魅力,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利用优势资源,让旅游根植于文化,能够让贵州旅游更上一个层次,同时也能让贵州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及更好传承下去。

(二)深挖民族文化,发展支柱产业,创新旅游产品

要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就应该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贵州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即将贵州打造成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多彩贵州”的文化旅游品牌近几年已经深入人心,但要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仍需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做大做强以贵州的民族歌舞、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戏剧、影视、动漫等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同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创新旅游商品,旅游商品从某种意义上是创意文化产业,目前80后、90后占旅游消费者的大多数,因此旅游服务、旅游商品都要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将贵州的地方文化、地方特色、旅游魅力以文化创意体现在旅游商品中,使旅游商品在具有观赏性、实用性和便捷性的同时,更具有文化性、艺术性和纪念性。

(三)抓项目,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全方位营销模式

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文化资源尤其是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多民族文化产业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贵州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要求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新形势,贵州省应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努力搭建政策和服务平台,为推动贵州旅游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必须有若干具体项目来支撑,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把重点放在互动项目的策划、优选和开发建设方面。[2]据统计,2008年以来,贵州省通过财政拨款、财税减免、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等措施,每年都在1亿元以上。2011年,贵州省财政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由2010年的2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全年对文化改革发展的投入近2亿元。在对外营销方面,“多彩贵州风”自2005年公演以来,已赴28个大中城市巡演,出访了英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法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持续演出2000余场,观众逾180万人次,2011年演出收入3000余万元。贵州省杂技团转制后开发精品剧目,在日本演出取得成功,又远赴加拿大开展商演。贵州出版集团公司结合转企改制,引进四川文轩共同组建新华文轩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了贵州最大的书城。贵州省还出台了《文艺作品高端平台展示奖励办法》,极大地激发了文艺创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目前已有《幸存日》、《邓恩铭》、《绝地逢生》、《雄关漫道》、《水凤凰》、《奢香夫人》等20多部影视剧在央视和多家省级卫视播出,“贵州制造”不断闪耀在全国大小荧屏,尤其是《奢香夫人》在央视热播后反响强烈,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再如近几年来,通过组织举办多彩贵州文化系列活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以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展”等公益性活动,打造了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一大批旅游工艺精品和民族民间工艺人才脱颖而出。目前“多彩贵州”商标已实现全面注册,广泛运用到演艺、博览、网站、动漫、主题公园、酒店等十余个产业。

贵州省要将文化与旅游更好地互动和融合,就必须突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挖掘资源潜力,强化和丰富贵州四季旅游产品“春赏花、夏避暑、秋风情、冬温泉”的文化内涵,打造一批休闲体验、探险科普、体育健身、避暑疗养、健康美食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让“醉美多彩贵州”形象更加深入市场、深入人心。

四.结语

作为一个产业来说,文化不是孤立的,其效益的体现往往与旅游业紧密相连,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常常是旅游热点之地。旅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根本上取决于人们对外部世界好奇的探索、审美、求知、休闲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其追求的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观光,而且是对文化的享受和民族风情的体验。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实现1429.48亿元,在全国位居14位,同比增长34.7%,接待旅游总人数1.7亿人次,同比增长31.8%,旅游总收入已占全省GDP的7%,旅游产业即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2011年贵州省文化产业总收入达394亿元,增加值140.23亿元,占GDP比重2.46%,收入和增加值分别比上一年增长22.49%、24.97%。在此基础上强调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对于进一步提升贵州旅游产业品质、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全省整体开发水平的提高,都是立足现实的最佳选择。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广泛融合中实现良性互动发展,应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贵州建设文化旅游大省、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的战略构想的根本出发点。只有突出文化特质,才能吸引广大旅游者,带动旅游消费和经济活动,从而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必须尽快改变仅仅依靠自然资源打天下的局面,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优势,精炼文化内涵,注入文化引资,盘活沉睡资源,用文化来提升旅游发展档次,打造旅游特色品牌,实现贵州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

参考文献:

[1]罗明义.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9(9):1-5.

[2]刘建华.形神兼备共融互进:关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思考[J].旅游研究.2005,1(1):3-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R].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