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审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们在引用他人的论点、数据等内容载录下来,在论文引用的地方标注出来,把它的来源作为参考文献列出来就可以了。关注学术参考网,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关于校园网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校园网论文参考文献:
[1]张胜利.局域网内网格计算平台构建[J].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工业大学,2007.3.
[2]殷锋,李志蜀,杨宪泽等.基于XML的校园网格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12.
[3]殷锋.网格关键技术及校园网格应用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6.
[4]王海燕.基于.net的校园网格异构数据统一访问接口[J].计算机工程,2010.6.
[5]韩旭东,陈军,郭玉东,等.网格环境中基于Web服务的DAI中间件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5.
[6]郑荣,马世龙.网格环境下基于XML的异构数据集成系统[J].计算机工程,2008,34(22).
校园网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春霞,齐菊红.校园网安全防御体系的相关技术及模型[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4(1):122-124.
[2]智慧.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4(3):94-96.
[3]高杨.浅谈网络安全技术及其在校园网中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4(11):135.
[4]樊建永,薛滨瑞.网络安全审计系统在校园网络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7).
[5]李斌.学校网络安全审计系统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4).
校园网论文参考文献:
[1]沈卓逸.校园网贷规范发展策略[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5):812.
[2]包艳龙.“校园网贷”发展情况调查与分析[J].征信,2016,(08):7375.
[3]谢留枝.如何解决大学生网贷出现的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6,(19):7374.
[4]林丽群.网贷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培育探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4850.
[5]马俊.浅谈高校校园网的管理[J].长沙医学院学报,2008(7):93.
伴随着大学扩招的逐步深入,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大学生也越来越成为了就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使更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严峻考验, 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这一现实,学术界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整理了与经管类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的文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调研了唐山市多家招聘单位的招聘要求,从招聘单位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并结合分析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毕业生所认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考察了招聘方要求和学生观点之间的差别,以期对经济管理类会计学本科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等制定产生积极影响。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由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指所有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则指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专业性实践能力。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除了具备所有大学生均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外,还体现在他们接受了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科研训练,同时还表现在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将基本限于具有经济管理行业背景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的经济管理类岗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必须首先满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般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即具备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还必须具备包含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在内的专业实践能力。所谓专业经验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经验;所谓专业态度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形成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态度,主要包括工作责任心、勤恳敬业精神、细心认真精神、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态度及事业心等方面;所谓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从专业知识的来源看,专业知识包括从学校的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和从相关实践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则专业知识能力中也涵盖了专业经验能力的一些要求;所谓专业工作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养成的处理业务的相关能力,包括工作作风、工作抗压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等;所谓专业道德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与潜在良好职业道德形成相关的品德能力;而专业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以及在专业业务中不断创新进取的专业能力。
目前的文献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一般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般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仅仅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构成,并未对相关的能力要求展开阐述;同时,也未结合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与市场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相适应,高校的会计学教育方向特别是会计本科教育逐步向能力导向型转变,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会计学专业建设中,如何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技能,提高创造性地应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会计学专业的发展潮流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来自于他们亲力亲为的实践感受,来自于模拟现实工作环境场景下手与脑的自如配合以及知识的灵活迁移。这些活动的实现,都要依托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安排, 而这恰恰是现有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薄弱之所在。具体表现在:
(一)体系中各环节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构成。 但这些环节之间并非等量并重的处在同一层面上。就社会实践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而言,三者之间是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的: 没有实践就难以形成论文,特别是会计学本科论文多要求以当前实际存在的会计问题作依托、体现实际应用价值;而实验与实习、 社会实践之间可以并列,属不同的认知途径。由此可见, 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简单罗列在一起,是缺少系统性思想作统驭的, 逻辑关系不够清晰。
(二)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会计学专业也莫不如此。会计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注重他们对实际业务的操控能力,而这种实际操控能力来自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感受和感悟,它不能脱离“干前学”,但它更依赖于“干中学”。它是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亲力亲为的切身感受,是学生对专业认知的必然阶段和过程,是不能被代替和剥夺的。在实践教学中,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该怎样做”,他们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这与理论教学中习惯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是不同的。然而,目前学生的主体地位尚不明确,教学观念的改变是迫切的。
(三)校外会计实习效果不佳 现在一般高校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很容易流于形式,原因主要是缺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一般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因此各高校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时往往会遇到来自企业的阻力。其次,校外实习点多面广,教学管理难度大。由于企业财务工作比较忙,其办公场地空间有限,每个单位一次只能接纳2~3个学生。这样每位指导教师要负责几个企业的学生实习,困难较大,加上有些企业对实习学生管理不严,放任自流,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三,实习时间安排与理论教学脱节。从各学校的教学组织来看,校外会计实习主要集中在学生全部专业课学习结束后进行,一般需要实习的内容较多,但学校受实习经费的限制,往往安排的实习时间有限,再加上会计理论教学与实习时间上存在差异,学生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书本上没有搞清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及时消化书本所学的知识。最后,学生对校外会计实习的兴趣不大。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处理,并承担相应的会计责任,而指导会计实习的人员由于担心出现账务处理的错误而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实习单位很难接触到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因而实习中“只看不干”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对校外的会计实习失去兴趣,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实习收效不大。
(四)忽视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2007年起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对金融及其衍生品的驾驭能力,对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特殊业务事项的掌控能力,对公允价值的灵活运用能力。新准则的出台,是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而生,这势必在客观上导致会计学研究对象更加复杂和多变。不仅如此, 对一名会计从业人员来说,仅仅将这些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作出专业处理远远不够,还要善于与环境沟通:与工商税务保持良好的沟通界面,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交流顺畅, 与生产销售部门分工协作等。高质量的会计人才不是在书斋中长大的, 也不是通过完善的理论逻辑训练达成的,从学生成长为一名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是重要保证。 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知, 才有可能激发出灵感,创新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也正是社会所期望的。
三、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实践环节间逻辑关系的理顺,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在更宽视角下进行教学资源的配置,用好、用足校外企业资源,以及重新审视和看待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是当前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 基于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训、实作为主线, 笔者提出构建创新型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基础性实训模块 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实训模块是针对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单科结束后,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基础性实训。在实训资料的选择上,应首选企业真实业务和数据,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同时,注意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广泛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提高实践教学含金量。为了更好地熟悉会计准则中有关金融业务与产品的规范,应增加适当比例的金融专业实训课。在实训中应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培养沟通能力,使其尽量适应会计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二)综合实训模块这是在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基本完成之后进行的综合性实验。 此时, 学生已将升入大四, 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也应重视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并积极搭建两者沟通的平台。在实训阶段,应尽量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托,保证实验资料的鲜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地进行试验程序的设计。 针对具体业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开放式的答案和个人见解。
在实训阶段虽然还要依托学校的综合实验室,但在指导教师的配备上,应优先选择有科研项目以及具有双师背景的教师,同时还应邀请相当比例的企业会计实务专家来共同完成,这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通过实训教学模块的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完成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为下一步进入企业开展实作做好铺垫。
(三)实作模块 经过在校内的基础性和综合实训后,学生对一般会计操作流程已较为熟悉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准。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以及体验真实的会计工作界面与场景,就必须将其放在更大的专业背景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安排最重要的环节――实作模块训练。实作,即在真实的专业场所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学生对特殊业务的处理,与工商税务界面的沟通,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的交流,以及与企业内其他部门的协调等工作能力的培养,均是通过实作教学环节来实现的。实作教学模块的目标决定了该环节只能在校外的专业场所进行,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实战锻炼。
(四)专题写作与毕业设计环节 无论是专题写作(包括学年论文)还是毕业前的综合论文的设计与形成,均是以基础性实训、综合性实训及实作三大模块为基础形成的,是对前面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结和认识上的提升,也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环节应注意对学生写作思路与方法的指导,领会前期三大模块环节形成的数据的经济含义,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悟性、创新思维和科研意识,使其尽快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除了上述在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创新外,为了保证会计实训的系统性、仿真性、趣味性,还应改革现有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基础会计课程实训》可以选择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全部模拟实验的形式,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练习全部岗位的模拟实验内容,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全面地熟悉和掌握整个企业的会计业务。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训》可以选择分组、分岗共同完成实验的形式,将会计模拟实验室布置成一个模拟财会科,分设若干个会计岗位,如:出纳岗、资金岗、存货岗、成本岗、往来结算岗、总账岗、稽核岗等,此外还应设置开户银行结算处、纳税申报处等。在每个岗位上要标出岗位名称、岗位职责、规定每个岗位分管的会计科目及所属的账簿、确定经济业务发生后凭证的传递程序等。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增强会计实验的仿真性、趣味性。
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能否达到预定目标,关键在于是否建立配套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并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高校要主动与企业建立起合作平台 高校应在与企业沟通中阐明这种合作平台的搭建,是以双赢为基础的, 是双方共建共享的资源。高校对企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向企业提供受过良好教育的毕业生。为了适应企业需求,高校应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 对专业方向、 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等做出调整, 为企业培养高质量人才。同时, 高校提供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和在职教育机会,为企业举办员工培训班, 做专题学术讲座,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 相对应的,企业接纳学生参与企业会计实作,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作场所、资料、场景,增强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协调和沟通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岗位需要达到零距离。该合作平台的建立,一方面,高校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能够为社会培养所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较低的成本拥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储备。单纯的高校研究容易脱离实际,单纯的企业研究容易就事论事,而双方结合,可以互补互利,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共同承担课题研究,实作教学基地为高校教师承担科研课题提供了条件,为科研数据的取得提供便利;企业在与高校的科研合作中,利用高校科技资源,增强了企业会计人员的科研能力。
(二)导师的配备由具有一定比例的企业会计实务专家与高校教师共同构成 在校内实训期间,要有企业会计实务专家入校对学生进行实践辅导;在入企实作期间,要由企业会计实务专家与高校教师共同组成实作导师组,共同负责实作环节指导,随时把握实作新变化。同时,专家与导师之间应加强联系与沟通,更大限度地产生协同效应,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教师的特长为企业服务,同时也使高校教师更多地了解企业实际,更好地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服务,使学生、企业、学校均受益。
[本文系唐山学院教育科学基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0013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诚信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1]。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社会诚信教育的构成部分[2]。诚信缺失已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并体现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各个层面。如何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问题。
1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1.1 在教育领域的表现
1.1.1 考试作弊:大学生的诚实更多体现在学习成绩上,在现实中考试作弊现象很多。据《中国青年研究》报道,一份对892名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82.74%的大学生曾有过作弊行为,包括夹带纸条、传答案、代考、高科技舞弊等[4]。作弊者手段越来越高,忘记了诚信对他们的约束。
1.1.2 抄袭作业及试验数据:在学习上缺乏兴趣和刻苦钻研精神,只想坐享其成。抄袭作业和毕业论文等现象比比皆是。毕业在试验中调整试验数据,抄袭剽窃别人论文。这在许多学生学习生活中已习以为常了[3]。
1.1.3 借图书馆资料不还:部分大学生借图书馆资料不归还,更有甚者撕下自己所需要的资料章节。以及涂画图书现象。
1.1.4 就业资料弄虚作假:现在大学生实行双向择业,在利益的驱动下,在求职就业中弄虚作假,伪造假文凭、假证书等。
1.2 经济上的表现
1.2.1 拖欠学费:国家规定大学生实行缴费上学,有部分学生确有家庭经济困难,一时拿不出应缴全部学费,学校不容易分清谁是最困难的学生,这就给有意欠费者造成可乘之机。就出现部分学生产生从众心理,互相攀看,将父母所给的学费存入银行或挪作它用。
1.2.2 不及时偿还助学贷款:国家采取的助学贷款方法,对家境贫困的同学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其中部分学生毕业后不及时偿还贷款,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的境界。调查资料结果显示,一年级欠缴学费最少不足5%, 二年级后,不按时缴还助学贷款利息和本金的学生大约20~30%,毕业班成了欠费追缴工作的老大难。还有一份调查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还账比例高达10%[2]。其结果也使后来的贫困大学生上大学之路越发艰难。
1.3 生活上的表现
1.3.1 手机恶意欠费:部分学生利用电信部门购手机卡不需登记本人详细资料,以及话费结算时间的可以滞延,就频繁换号,有意欠费。
1.3.2 恋爱动机不诚: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在校谈恋爱结婚的成功率不足12%。对大学生恋爱动机进行分析,其中性满足、情感亲密、自我确认、自我证明占较大比例,结婚动机的比例很小。很多大学生对恋爱呈现出非责任化,对恋爱的态度不严肃,缺少最基本的诚信。
1.3.3 人际关系淡漠:北京某大学在对42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在“对他人的态度上”有近一半的人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在对“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要小心”的回答中,表示完全赞同的达45.8%,而完全反对的只有0.5%。现实中部分同学没有把诚信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
2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2.1 加强诚信教育: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包括三方面,教育工作者要让大学生自觉建立道德防线,把诚实守信作为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家庭教育也很重要,父母也要做好学生的表率,从各方面给孩子施以影响。还要深入社会,在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中受到教育。教育工作者也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诚信教育中的好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使诚信更富实效。
2.2 完善监督机制:在诚信教育中,不仅要增强诚信意识,培养诚信理念。而且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对不诚信行为进行规范、监督、约束和制裁。北京大学生首次实行信用卡,让信用成为一张社会“通行证”、“公证书”。通过制度建设,严格规范每个人的行为,培育良好的信用秩序。(1)建立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为了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可产生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另外,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如设立光荣榜、标兵网等,以宣传和树立典型榜样为主,表彰鼓励“诚信”的好人好事。对失信行为给予相应的惩戒,既可以在道义上谴责,也可以政治上予以惩处。(2)建立信用政策法规和监督机构:建立信用政策法规是构建大学生诚信管理体系的前提,使大学生在诚实守信方面有章可循[6]。建立大学生信用监督机构,对大学生的信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3)创建诚信测评体系:诚信测评体系主要用对大学生诚信状况进行测评,测评结果要作为大学生评优评先、组织发展、信用贷款发放等的主要依据。这样,诚信问题才能引起大学生的足够重视。赵宏强等[5]设计测评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学习诚信、经济生活诚信、精神生活诚信、择业诚信。并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守信、较守信、不太守信、不守信四个等级。定期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老师评议,考核学生的诚信状况,三者的评分分别为20%、50%、30%。
2.3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有助于督促学生重视诚信,自觉维护自己良好的信用。朱慧媛[4]认为大学生诚信档案应包括:诚信承诺书,诚信纪录的个人意见,部门意见和学校意见,诚信测评结果等。这份诚信档案应与学生的人事档案一起,将诚信记录延伸到社会,这一全过程是对大学生最好的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 姬道兴. 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探索[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5):114.
[2] 高 健,谭 冲.浅谈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J].职业圈,2007,(19):78.
[3] 黄笑伟.大学生诚信缺失及诚信教育[J].工会论坛,2007,13(5):116.
[4] 朱惠媛.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4(3):108.
一、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
近年来,会计专业招生在逐年升温,但是受当前经济增长及国内企业发展状况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创业、就业难,已成为他们面临的严峻现实。从产生大学毕业生择业难、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来看,不外乎以下几点。
1. 学校方面
一是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部分高校在大力提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教师在上实践课时只是照本宣科,大学生只能了解肤浅的实际工作过程,教学效果不理想。二是重讲授、轻消化。在教学学时分配上往往是理论学时大大高于实践学时,有的甚至把习题课都省掉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给学生对答案或发答案。由于受到总学时的限制,教师上课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直在讲授新内容,给学生自我消化的时间少之又少。三是教学方法单一。在会计教学方法上,目前还存在填鸭式满堂灌的旧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采用科学的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大学生讨论式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教学、互联网教学、线上线下互动教学、场景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多注重会计理论,忽视了理论与实务的密切结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拓展性。四是教学手段落后。目前,部分学校的会计教学,依然是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或一台多媒体作为会计教学的主要教学工具。再加之教材的滞后性及教师学习能力不强,一些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能及时融入教学之中。五是考核体系不科学。会计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的试题相对简单,且大多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为主,分析性综合题和会计实务题比重偏低,无法进行各部门业务往来程序的考核,而这正是大学生毕业后在会计岗位上需要完成的实际工作。因此,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实践常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上手速度过慢,培训成本太高。
2. 大学生方面
一是本科教学中大多数应届毕业生重理论、轻实践、少经验,眼高手低,所学知识脱离实际。二是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不足。三是薪酬要求高于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等。
3. 用人单位
一是用人单位需要有工作经验的或上手快的大学生。二是要求上岗人员专业能力强且是复合型人才。三是需要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应变能力强的大学生。
上述三方面情形即形成了就业难的局面。就学校教育而言,如何突破现有办学理念,增强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其发展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理念
1. 以教育供给侧改革为导向深化会计专业建设
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上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日前突出,化解结构性矛盾的出路就是教育供给侧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会计是具有技术性、应用型集成特点显著的专业,应该积极投身于教育转型的浪潮。未来会计教学应重点发掘专业发展潜力,突出专业特色,适应经济发展的财会类人才需求和专业发展动态,进行专业建设是会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师要树立培养应用型技术性人才的理念,以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
2. 以创业大潮为助力改革教学模式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创业教育的大潮汹涌澎湃,如何让创业教育在财会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是一个新的课题。为适应创业教育的需要,教师就应在会计教学模式上进行系统、深入的改革。
三、互联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举措
针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走势,为了提高就业质量,高校会计教学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重视职业规划指导工作,重视个人特色培养,重视校合作机遇,避免过度形式化、同质化。
1. 构建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就业需要的实践教学平台,培养有较强能力的会计人才。形成模块化、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案。根据市场动态需求设置实践性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对会计人才需要为出发点,设定多个实践教学模块;在教学活动中由第一至第八学期八个学期不断线地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活动中的全过程;从理论教学中的单项实训、独立的课程实训、岗位和业务流程实训、会计软件的仿真模拟,到线上线下的互联网实务操作实践;再到企业实际业务实习,实现模拟教学形式和教学环境的全方位。
(1)模块化。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化是指根据会计实践业务、岗位、项目和流程等设置实训模块,进行单项技能与综合能力的模块化训练。实施方案分为业务实训模块、岗位实训模块、项目实训模块、商战演练及竞赛模块。1)业务实训模块分为一般业务模块和特殊业务模块,一般业务模块包括会计凭证模块、会计账簿模块、错账更正业务、会计报表、申报纳税等,特殊业务模块包括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外币业务等。2)岗位实训模块由记账会计、成本会计、主管会计、出纳会计、审计、纳税会计实训模块等组成。3)项目实训模块由企业经营流程实训模块、ERP沙盘模拟实训模块、VBSE财务版实训模块、审计之友模块、财税一体化实训模块、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模块、VBSE综合版实践教学平台(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训模块组成。4)商战演练及竞赛模块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有ERP沙盘模拟、会计手工技能大赛、财商技能大赛,校外有会计知识大奖赛、会计手工模拟竞赛、会计信息化竞赛、中华会计网校财会大赛、大学生创业经营模拟大赛、ERP竟赛。
(2)全过程。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全过程是指实训教学不间断地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始终。第一学期基础会计实训,第二学期财务会计(一)实训,第三学期财务会计(二)实训,第四学期成本会计实训、企业经营流程实训,第五学期审计实训、税务会计和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实训,第六学期财税一体化实训、沙盘对抗模拟实训、综合业务模拟实训、VBSE财务版实训,第七学期会计岗位模拟实训、VBSE综合版实训,第八学期企业实习。
(3)全方位。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全方位是指实现模拟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环境的全方位。1)模拟教学内容全方位,分为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专项实训: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实训、审计学实训、纳税实训、网上报税实训、网上报表实训;综合实训:综合会计业务模拟实训、沙盘对抗模拟实训、会计岗位综合实训、企业经营流程实训、财税一体化实训、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训。2)模拟教学形式全方位,采用典型案例教学、场景模拟教学、岗位角色转换、分组讨论、课堂辩论、企业参观、社会调研、寒暑假到企业见习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方法;采用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审计报告、纳税申报表、网上报税、网上报表。3)模拟教学环境全方位,分类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综合模拟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财务软件应用实验室会计岗位综合实验室大商科会计模拟实验室。软件条件:用友财务软件金蝶财务软件成本会计软件审计之友软件会计手工模拟软件沙盘模拟系统纳税申报软件、财税一体化软件、VBSE财务(综合)版教学软件。
2. 探索有特色的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同知名网校进行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方式,改变高校现有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利用网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和在线教学平台,拓展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渠道,聆听会计实务专家实际操作技巧和方法;通过会计云平台创建产业基地提供会计实习岗位,使用学习行为分析系统记录大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各类数据,形成分析报告和大学生能力肖像,为企业提供匹配的人才,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1)专业共建。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和云平台技术,为高校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支持(如师资培训、精品课讲义、配套作业题库、机考试题库、名师课程),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考核过程都有记录。利用掌上高校APP支持教学互动搭建无线网络可实现免费学习的机会。(2)真账模拟。由网校提供真实企业的会计业务,高校教师和网校实务专家共同授课,通过线上线下、手工和电算化混合式教学模式,云平台电算化,随时随地反复操作演练,提高大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3)岗位实习。通过会计云平台计算,由网校向各地的创业基地提供本单位所需要人才进行会计实习。进而促进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完美结合,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4)就业推荐。利用大数据手段对大学生日常理论学习、真账实训、岗位实习成果进行记录和分析,产生学习档案和能力肖像供企业准确识别大学生能力。精准地匹配企业所需岗位人才的特征,并对就业情况进行跟踪,提供后续教育服务。(5)考核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达到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现场授课+远程讲解,混合式教学培养双证人才。通过这样的学习和考核方式,改变了以考试成绩为准的考核模式,能促使大学生在毕业时既有本科毕业证,也有职业资格证,又有实务操作能力,真正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3. 特色的双师培训
通过双师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水平。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职业证书,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利用网校信息资源进行教学活动拓展,掌握多种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利用PPT演示、思维导图、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混合式教学。定期进行网络交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应试技巧和总结,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学本科;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E232.5
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以能力为本位,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突出理论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其人才对应岗位为“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主管、大型企业的会计、财务工作人员、会计师事务所项目负责人”等,主要从事财务管理或会计实务工作。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企业或组织需要的、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有足够的基础理论,重点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好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了达到这些培养要求,本文着重从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探讨如下。
一、理论课程的设置
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教育为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支撑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质量的高低。国外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领导能力、全球意识和应变能力。合理设置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它圈定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范围,涉及到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否为将来的工作、深造和立人服务,综合素质能否全面提升等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设置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围绕高考而准备,因此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和生活能力差。学生进入大学后,高校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这些方面的再教育。
对大一新生来说,进入高校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此时,他们或许非常迷茫,所以高校需要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教育,让他们明确自己将来干什么,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按照单位用人的要求不断塑造自己。常言道:“要做事,先做人”,在学校要做一个遵守校纪校规的好学生,走上社会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大学生在法治社会必须知法守法,大学要加强“校纪校规与普法”教育,否则,学生被开除学籍或身陷囹圄后已悔之晚矣。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说,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礼仪礼貌素养和语言沟通能力,这是高素质人才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大学必须开设“口语表达与礼仪”课程。作为中国的大学生,必须要知道本国的国情,了解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建设情况,将来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所以大学生有必要学习“中国特色理论”。大学生不仅要能说,而且对各种实用文书要熟悉和会写,所以大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实用文书写作。现代信息社会计算机已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工具,大学生在大一必须学习计算机基础(如word、windows、excel和网络应用)等知识。作为社会人,我们的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市场,我们的任何计划和行动希望有序高效,大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知识和管理学知识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不可或缺。为了学生以后能够深造,为了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大一学生需要开设实用英语、经济应用数学、体育等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设置
大学二年级,应用型会计学本科要开设专业基础课,如会计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电算化、金融学、财政学、会计信息系统、税收学等,实用英语可以继续开设,此学期要为大三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三)专业课设置
大学三年级,应用型会计学本科要开设专业课,如商业企业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现代会计学(英文版)、审计学、财务报告分析、会计综合实训、审计电算化、国际会计、电子数据处理会计等。这些专业知识能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方向选修课程群设置
大学四年级第7学期开设方向选修课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去选择某个方向的3至4门课程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可选择的专业方向如:财务管理方向、注册会计师方向、国际会计方向、其他相关方向等,每个专业方向可选修3-4四门课程。这一学期同时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使学生在生活自理、心理素质、自主创新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五)毕业准备
大四第8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用理论指导实践,强化动手能力,熟悉工作流程,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和论文答辩,准备毕业。
四年制应用型会计学本科8个学期课程安排参考资料:
这种教学计划注重基本素养和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夯实基础;其次,可以突出专业的核心课程,科学地构建专业大类共同的知识平台;再者,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群,学生可以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这样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能够较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
二、实践教学的设置
实践教学包括模拟实训、顶岗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它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为了保证实践教学取得好的效果,要认真编制教学大纲,加强专业实训室、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的强化和创新,将实践教学与正常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毕业时真正成为实用型人才,为此,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一方面要注重校内专业实训,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顶岗实习。
(一)校内专业实训
校内专业实训是理论课的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的初级阶段。理论课与实践操作课的课时比一般为7:3,比例高一些则为6:4。学校必须要加大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训室建设的投入,确保本专业所开课程学生的实训,努力做到让学生把知识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然后化为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期的校外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二)校外顶岗实习
校外企业顶岗实习是应用型会计学本科进行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上升为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学校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双方共同打造实用型人才,学校要根据实习学生规模,与企业合作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外实习岗位,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对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和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等也具有很强的支持作用,教师也可通过与企业接触了解社会改革动向,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三、素质拓展训练
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不仅要懂会计理论、会计实务、法律、政策,具备较强的专业判断和沟通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当今的大学生必须要进行专门的综合素质训练才能成为高级人才。综合素质训练包括通过独立生活训练使大学生能够生活自理,通过社交能力训练使大学生能够彬彬有礼、沟通自如,通过团队精神训练使大学生能够以大局为重、合作协同,通过自主创新训练使大学生能够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等等。此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职业训练、科技创新、专业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及个性发展。
因此,学校要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人才,必须设计合理的培养机制,科学地设置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等等,并且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具有社会责任感,分析解决问题果断,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能与他人团结合作,有创新意识,深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只有这样,应用型会计学本科才能实现其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复旦教育论坛,2003(3)
[2]汤正华.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江苏高教,2006(4)
[3]韩伏彬.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衡水学院学报,2007(9)
[4]高晶.金陵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设计研究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全面衡量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运行状况不容乐观,许多见怪不怪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使毕业论文回归它的初衷,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传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写作周期太短,难于达到预期效果
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习惯于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写作周期约三个月。然而,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仅仅靠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实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查找文献资料,写开题报告,制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和资料整理,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等。如此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理解、熟悉和消化的过程。特别在此之前缺乏前期性的训练,部分学生就更加感到困惑了。比如,许多学生面对众多的参考选题茫然不知所措,处于“什么题目都可以选,什么题目又都不能选”的矛盾之中;又比如,如何收集资料,收集哪些资料,如何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什么,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学士学位,迫不得已,部分学生只好赶鸭子上架,走向另一个极端,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抄公”、“掺水”现象不时而生。
(二)就业压力过大,论文写作应付了事
由于目前大多数院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且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求职的时期,所以二者的重合给毕业论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好的工作岗位自然会把毕业论文放到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班,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所以无论是找到工作与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毕业论文的撰写。
(三)写作基础薄弱,撰写论文力不从心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论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都需要扎实的知识和理论的支撑。没有宽厚的知识和理论背景,就很难有什么新发现。目前学生缺乏写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课,在校时各门专业课的考试又大多以试题考试为主,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受到专业论文的写作训练。即使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学校安排了几次专题讲座,但不少学生实际动笔时仍感觉到困难重重,不知如何展开研究工作。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非常缺乏论文写作能力,在论文写作时对于自己所论的问题、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事无巨细的将一堆材料没有逻辑联系地堆砌在一起。
二、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创新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其中的矛盾,本文探讨了“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思路就是构建一套有理论支撑,有实践基础,具有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具体模式见图1:
模式中的“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写作基础知识》和《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目的旨在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写作基础。其中《大学语文》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基础》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这种安排既保证了课程先行后续的合理性,同时又保证时间上的衔接性,而且也体现了大学与中学知识的延续性。
模式中的“8”是指围绕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会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等八门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课程论文写作达到毕业论文前期性专业写作训练的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可多种多样,如读书体会、学习心得、文献综述、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小论文等形式均可。具体要求可视课程的内容和难易程度确定。比如刚学习《基础会计》时,考虑是专业入门课程,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或读书体会即可;《财务管理》可考虑案例分析,等等。专业主干课程论文时间安排与课程安排同步。通过这一系列的写作,既可初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专业基础。
模式中的“2”是指开设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一次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可安排在第七学期前半学期完成。首先,安排论文指导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讲授2至3次论文专题讲座,主要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论文研究方法和论文规范性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把握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查询资料的方法、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摘要的写作等。随后安排5~6周时间进行学年论文写作,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在写作学年论文时,可以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和教学问题,事先拟定选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并通过师生交换意见,实现双向选择。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寻求学生感兴趣的科研切入点和师生之间协调的结合点。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旨在为毕业论文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此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为后期撰写毕业论文选好题。论文选题无论来自教学或科研,都应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行性,难度太大和太小的题目都不宜作为学年论文的选题。难度太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难度太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达不到学年论文的质量要求。题目的难度应以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为基础。其次是深入实习单位,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学会如何搜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等,此阶段要达到毕业论文写作前期模拟训练的目的。
模式中的“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笔者建议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不断深化升华,使内容不断充实。理想状态应是学年论文的扬弃而不是抛弃,这样做的目的是减轻最后一学期毕业论文的压力,使研究具有延续性,将毕业论文与学年论文连为一体,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能较好地解决就业求职与毕业论文撰写的矛盾。
按照上述模式组织毕业论文教学,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其一,能较好地解决目前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较好地解决求职与论文撰写的矛盾。其二,循序渐进,分阶段训练,有利于夯实写作基础,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其三,这种新模式能克服原来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滞后及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专业课程论文训练、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须注意的问题
首先,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交叉性课题之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学校日常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以及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密不可分。只有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形成共识,明确思路才能提出创新的教学方案。其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指导老师、学生和教学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只有三者形成共识,密切配合,实施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是动态的,是一个由不太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这其中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规范各阶段具体操作规程,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难于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华,蔡晓波.关于提高财经类本科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1,(1):54-57.
[2]徐群.法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23-26.
关键词:审计;批判性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158-02
一、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 thinking的直译。它是以逻辑方法作为基础,结合人们日常思维的实际和心理倾向发展出的一系列批判性思维技巧。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法》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教育部教高[2007]2号文件里谈到“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这两份文件里都谈到了“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对社会的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开发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创新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也可以说创新是建立在对旧思想或具体事物批判的基础上的。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批判的目的和本质是创新。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在我国的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批判性思维与审计的联系
从已有文献来看,审计产生的原因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主要观点有审计源于会计观、理论观、财政监督观、信息经济观、保险理论观、冲突理论观、受托经济责任观。总结分析,受托经济责任是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其目的是确定或解除被审计单位的受托经济责任。
蔡春教授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目的性体现在审计里是审计人员基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以审慎的态度和质疑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一切,去伪存真,透过现象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最终做出合理的判断,提出恰当的审计意见,对被审计单位是否有效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提供合理的保证。由此可见,审计判断的过程实质上是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莫茨和夏拉夫在论述会计和审计的关系时指出:“......审计与会计计量和认定的基础有关,审计是分析性的,而非构建性的;审计是批判性的、审查性的。”这是关于审计批判性的经典论述,也是审计与批判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强有力的论证。
审计人员在执业的过程中要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这种基于客观事实、但不盲从权威、不被表象所迷惑的理性反思,与批判性思维是一脉相承的。
三、批判性思维在审计教学中的缺失
审计人员的职业怀疑态度是批判性思维在审计中的具体体现,它应该贯穿于审计执业的始终。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审计目标的有效实现,有助于高质量的完成审计工作。所以审计人员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
学校应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而会计、审计类专业学生将来会从事审计工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但是从目前的教育环境来看,批判性思维在审计教学中实际上是缺失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巨大的升学压力、繁重的学业负担,使我们的学生从上学伊始就很少有时间去多想老师所说的一切。而在一切以分数为主的形势下,家长也会灌输“老师就是绝对权威”,不允许孩子“瞎想”。在以升学率高低作为学校好坏的评判标准下,学校不可能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在教学中也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渐渐地,我们的学生不愿意去主动思考,只懂得全盘接受,失去了思想的主动性,丧失了去探索、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种惯性思维一直会延续到大学,习惯了被动听课,听课只是为了考试,以考证为目的。
其次,具体到审计课程的设计上,也很少关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第一,没有引入逻辑性课程,不培养逆向思维,没有将与批判性思维训练相关的课程纳入审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第二,在教学方式上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而是大多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样就会存在“重知识、轻批判,重接受、轻思考”的倾向。第三,对专业的考核侧重于知识点的记忆,考核的内容强调知识点的掌握,忽略了技能的训练。
四、在审计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建议
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应该在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各个年龄层次都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多提问,敢于质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同时只有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素质的教师,才能通过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体到审计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继续推广案例教学
现在大多数的学校已经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以案说理,通过案例进行实景再现,给学生展现一个真实情景的同时,可以为理解知识提供一个深入分析的范例。因此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策略。比如在讲解审计抽样发展历程中的三种抽样方法:任意抽样法、判断抽样法、统计抽样法的区别时,老师可以以一个项目同时用三种抽样法,让学生自由讨论不同的方法得出的效果如何。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又可以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开展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使得学习内容从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它只局限于学生想、老师讲或学生讲、老师补充的“纸上谈兵”的阶段,而没有进行真正的实务操作,学生无法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感知。实践教学通过增设模拟实训课堂或者创建实习基地等方式,模拟审计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实际操作,既可以增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加学生对审计实务的感性认识,又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引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训练逆向思维能力
审计通常与会计信息系统有关。事实上,审计大多数的证据也是来源于会计信息系统。因而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从本质上看会计是一个产生有用的、可定量的经济信息的创造过程;而审计通常不产生任何新的经济信息,它只是一个收集有利于作出判断的信息的鉴定过程。通过信息的鉴定,判断真实的经济状况,进而复核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审计是对包括企业财务信息在内的全面信息的解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一种逆向思维,即从结论进行反方向思考。作为审计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逆向思维训练可以加强学生行为的目标和推理思维的技能,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有效可行的方法。
例如某企业的财务信息显示,本年度购入的原材料明显比上一年度多,审计人员就需要采用逆向思维进行分析来获得本年度多购入原材料的合理解释。在了解到本年度的生产规模和上年相仿以及生产工艺没有发生变化后,审计人员来到仓库,盘点原材料,发现账实不符,那么账面比实际多出的那部分原材料哪去了呢?最后通过查阅原材料明细账和核对原始凭证发现,企业有一笔退货没有做账,隐藏了销货方开来的用于冲销的红字增值税发票,制造了购进原材料的假象。实际上企业这么做的真实目的是为了逃税。老师可以再课堂上对学生这一系列推理加以引导,目的不在于是否正确地回答了问题,而着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整个过程。
(四)进行总结评价,树立“开放型”作业观念
建议在每个大知识点教学完成之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表述出经过思考后的观点,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至少一个有争议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可以先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筛选,找出一到二个重点,让学生自己先去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这样有助于唤起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批判精神、有助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去辨别是非。比如审计的技术方法中的顺查法和逆查法如何运用,两种方法对于什么样的审计目标会起到怎么样的作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些实例进行对比,加深知识的理解。同时,老师还要经常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要求每人完成一些小论文,这些小论文必须是经过严密的思考后写出的书面评论或小短文,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各抒己见。因为写作不仅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更有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SGSY2009ZDO28);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09SJB790004)。
作者简介 黄海艳(1973-),女,江苏阜宁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南京审计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谢茂拾(1958-),男,湖南长沙人,南京审计学院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趋严峻,文章在文献梳理与访谈的基础上,确定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求职行为的主要表现,运用大五人格量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分类,并进行求职行为的测试,运用方差分析不同人格特质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求职行为上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五种人格类型在“您会积极通过求职网站来获取职位信息吗”这一问题上差异不显著,在其他题项都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求职行为;人格特质;应届本科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6-0061-04
求职是职业生涯中一个非常主要的环节,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对应届毕业生来说也是一段痛并快乐的历程。求职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关键组成部分,有效的求职行为可以提高求职成功率并缩短求职周期,节约求职成本。求助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着重研究五种人格特质的大学生求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他们分别在求职行为的哪些指标上的差异显著。期待研究结论能够更好的指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工作的选择;大学生培养单位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用人单位也可借助研究结果在招聘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员工。
一、理论回顾:国内外关于求职行为以及人格的研究
1.求职行为的相关研究
求职行为定义的定义很多,从职业探索角度来看主要有三种[1]。Steff,Shaw和Noe从信息搜寻角度来定义,认为求职行为是求职者对职业信息的数量和适用性进行探索的行为。Bretz,Boudreau和Judge也是从信息搜寻角度来定义:求职行为是花时间和精力获取有关劳动特定行为,包括准备求职行为和实际求职行为,不包含求职动机因素及求职结果。Soelberg认为,求职是包括识别理想职业、制订搜寻计划并选择工作、确定并接受选择结果等四种彼此相关行为,该定义仍关注信息搜寻和制订决策,没有关注准备求职简历和参加面试等行为。Kanfer等将求职行为定义为:动态的、循环的自我调适过程,是一种有目的并受主观意愿驱动的行为模式,开始于就业目标的识别,进而为实现就业目标付出努力[2]。在上述几种定义中,都将求职行为当作是指向目标的活动,目的是为了缩小目前状态与就业目标之间的差距。
西方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个体的求职行为,建立了个体求职行为的心理学模型。西方学者一般都以态度―行为模型为基础来构建个体求职行为的心理学模型,其主要包括费西宾和阿正(Fishbein,A jzen)的缘由行为理论、阿正(A 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菲泽尔(Feather)的期望―价值理论及布兰特(Bryant)的前景理论[3]。西方经济学家的求职模型中大部分是研究失业者的求职而对在职人员的求职研究较少。西方主要关注求职行为、求职结果,预测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毕业生、失业者、待业者和在职人员等,研究求职行为时,主要从求职者对工作信息资源的利用、求职强度和求职努力性等角度进行描述与衡量。目前中国针对大学生的求职行为的研究,主要有陈仪梅、周红萍和张淑华[4] (2007)运用实证方法得出大五人格特质对求职行为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外倾性人格特质与其求职行为显著相关,其中开放性特质的个体,在求职活动中,表现出积极、向上,敢于冒险,善于尝试,不怕失败,研究结果未显示神经质与求职行为的相关性。
2.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人格指一个人习惯化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反应方式。人格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成年后比较稳定。严格地说,人格并无好坏之分,但是人格会影响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方式,会成为一个人成长的有利或者不利条件。因此充分的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一个人就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和社会。Kobasa[5](1979)人格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一定的人格特质包括对自身的赞许、对环境的积极态度、正确的自我观念和内部控制等在应对压力事件中起积极作用。Kanfer(2001)研究表明人格、期望、社会动机等与求职行为成显著正相关。
“大五人格”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由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较为一致的共识而提出的人格五因素模式。大五人格主要包括适应性、社交性、开放性、利他性和道德感五个人格倾向。适应性主要表明个人情绪和行为的稳定程度,强适应性的特点为能自律和克制,情绪反应较平缓,接受规则;社交性则表明一个人的内外倾向及其程度,高社交性者往往很热情、较能接纳他人,有信心、乐观、渴望成功;开放性主要表明自身对外界和自我内心的开放和接受程度,高开放性者对新事物敏感,追求新奇,易于沟通,乐于接纳自己,也希望给外界留下良好印象;利他性主要表明个人的社会生活取向和环境认同程度,这方面较好者往往很谦虚,适应他人和环境,不易发生冲突;道德感则主要反映个人的诚信、责任心及道义感,高分者重视个人诚信,愿意承担责任,富有同情心。
实践研究表明大五人格模型能有效预测人类行为,如Salgado选取欧共体的研究做元分析,结果表明责任心和情绪稳定性对所有职务和所有绩效的效标都有很高的预测效度,并能很好地预测培训成绩效标(丁立平,2004)[6]。在求职行为中,Wanberg(2000)的一项研究表明大五人格模型中的外倾性、责任感与求职行为呈显著正相关[7]。
根据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提出研究假设1.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在人格特质有显著差异。
二、数据调查与分析
1.调查对象与问卷
本次调查共在南京6所高校的大四学生中进行,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这段时间为应届本科毕业生求职高峰期。笔者认为,在此段时间他们对求职行为的感受最深,也最感兴趣,对问卷的回答比较认真。调查中将大五人格量表与大学生求职行为问卷一起发放并回收。共调查了500个样本,其中女生为307人,男生为193人;专业包含经济管理类、工程类、计算机类等。问卷主要请教师或班长组织班级集中现场发放并回收的方式。回收493份,其中有部分问卷的大部分题项的选择为1或5,认为该部分被调查对象在填写问卷时的态度或状态有点问题,故在统计中去掉了该部分问卷。有效问卷为439份,有效回收率为87.8%;其中外倾性80人,所占比例为18.3%,神经质97人,占22.2%,开放性75人,占17.1%,随和性90人,占20.2%,尽责性97人,占22.2%。
大五人格量表是建立在大五人格理论的基础之上,由美国心理学家科斯塔和麦克雷在1987年根据大五人格理论编制的,编制者前后共经过两次修订,并于1992年出版了NEO人格问卷的修订版(NEO-PI-R)。NEO人格量表自中科院的心理学家张建新教授修订并引进之后便被国内不少学者使用,由于NEO人格量表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在广泛的实践中已经被证实,因此,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大学生目前的人格特征,并作研究与分析,为大学生人格培养提出正确对策。本大五人格量表共25个题目,并分适应性、社交性、开放性、利他性和道德感五个维度进行测评,每个维度设置了5道题目。本研究采用的量表是由张建新教授修订后的。
大学生的求职行为问卷主要借鉴了山东大学的王同军(2007)的硕士论文《大学生的职业归因风格――职业价值观――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求职行为的关系》中的求职行为的问卷的一些条目,以及暨南大学汪璞的硕士学位论文(2008)《广州市应届毕业大学生的求职行为结构及相关研究》的有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初步的题项,根据初步设计的题项对30名求职已经成功的大学生进行访谈,进而确定求职行为的主要表现。最终确定18个题目,具体问题见表1。问卷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项目计分从1到5为“从不”到 “非常多”,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0.880,2符合研究需要。
表1. 求职行为问卷的题项
2.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者用SPSS for Windows 11.5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 “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去除因子负荷小以及双重负荷、甚至多重负荷的条目,建构应届毕业生求职行为的初步模型。根据黄胜兵(2002)和周志民(2003)的观点,项目在因子分析中,单独成为项目的因子应首先删除,其次经旋转后因子负荷值小于0.4或者同时在两个因子上的负荷值都大于0.4者删除。本研究在第一次因子分析中根据特征值大于1,旋转因子负荷大于0.4的原则,共提取了6个公因子,其中第9题和第16题的因子负荷较低,在除去这2道题后,再次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了5个公因子,具体数据略。
运用方差分析五种人格特质在求职行为上的差异,分析结果见表2。描述性统计数据(具体数据略)表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行为具有一些共性,同时不同特质的大学生在求职行为上的表现各异。
(1)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行为具有一些共性。在16种大学生求职行为中“您会等待家人帮忙张罗工作吗?”总体均分最低,说明现在的大学生的自立意识比较强,不会依赖父母帮助寻找工作。“为找工作,您会买价格不菲的正装,或做美发等吗?”、“您会合理的缓解求职的心理压力吗?”以及“您会积极复习专业及其相关知识吗?”得分均较低。“为找工作,您会买价格不菲的正装,或做美发等吗?”得分较低,说明大学生在求职中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素质,而不是外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经济问题,如支付不起高档服装或其他美容项目费用。“您会合理缓解求职心理压力吗”得分低,可能源于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对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抱有怀疑态度。“您会积极复习专业及其相关知识吗?”得分较低,可能也源于大学生求职的压力,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寻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往往会选择一些与专业不相关或相关度很低的岗位。“您会有针对性的准备简历吗?”总体均分最高。“您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吗?”、“您会通过诸多求职网站来获取职位信息吗?”、“网上搜到的相关职位,您都会网投简历吗?”、“您会积极学习有关求职的礼仪吗?”4个题项上得分也偏高,说明大学生对求职定位有很好的认识,会利用网络这一比较便利、便宜、快捷的求职手段,在求职过程中为保证求职成功会有意识的学习有关求职礼仪。
(2)不同特质的大学生在求职行为上差异。外倾性的人在“您会有针对性地准备简历吗?”,
“除在高校所在地的求职活动外,您会去远一点的地方参加面试、笔试或者招聘会吗?”,“您会等待家人帮忙张罗工作吗?”3个题项上得分最低。在“您会合理的缓解求职的心理压力吗?”、“您对自己找工作方面的事情充满信心吗”,“您会努力争取有可能的面试机会吗?”、“您能客观地接受笔试、面试结果吗?”、“您会通过诸多求职网站来获取职位信息吗?”5个题项上得分最高。神经质的人在“您会积极主动地向他人寻求与自己求职有关的帮助吗?”,“您对自己找工作方面的事情充满信心吗?”2个题项上得分低。在“面试或者笔试前,您会积极搜集单位的笔试、面试题目吗?”,“您会积极总结自己的笔试面试经验吗?”,“您能合理的缓解求职的心理压力吗?”,“您能客观地接受笔试、面试结果吗?”,“网上搜到的相关职位,您都会网投简历吗?”,“找工作,您会买价格不菲的正装,或做美发吗?”6个题项上得分最高。开放性的人在“面试或者笔试前,您会积极搜集单位的笔试、面试题吗?”1个题项上得分最低。在“您会有针对性地准备简历吗?”,“您会积极学习有关求职的礼仪吗?”,“您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吗”,“除在高校所在地的求职活动外,您会去远一点的地方参加面试、笔试或者招聘会吗”4个题项上得分最高。随和的人在“您会积极复习专业及其相关知识吗?”和“您会等待家人帮忙张罗工作吗?”2个题项上得分最低。在“您会努力争取有可能的面试机会吗”,“您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吗?”,“您会通过诸多求职网站来获取职位信息吗?”,“找工作,您会买价格不菲的正装,或做美发吗?”4个题项上得最高。尽责性的人在“您会积极学习有关求职的礼仪吗?”,“网上搜到的相关职位,您都会网投简历吗?”2个题项上得分最低。“您会积极总结自己的笔试面试经验吗?”1个题项上得分最高。
“您会通过诸多求职网站来获取职位信息吗?”这一问题上,五种人格类型都没有差异,都表现出对网络利用的较高热情,均分为3.710,7。其他题项在人格类型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假设1.绝大部分得到验证。
三、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研究假设绝大部分得到验证。说明了不同人格特质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行为有显著差异,这其中有些行为是有利于与求职成功的,有些则会导致求职的失败,如“不能合理缓解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求职的积极性,有时还会造成更大的后果,如自杀等。不重视“复习专业及其相关知识”,可能会导致在求职的面试或笔试中得不到好的成绩,而与期望的职位插肩而过,导致求职失败。
2.建议
大学生作为求职过程中的主体,掌握求职行为的主动性,应在正确认识自我人格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地定向培养自己的人格倾向,努力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优化自身优势与岗位的配置,让人格特质为自己的成功求职加分。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应平衡自己的心态,在面试官面前做到不卑不亢,展现真实的自己,用自己的知识积累、技能素养来打动面试官。
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人格特质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求职的大学生,应该清楚自己人格特点中的优势与劣势,合理地学习各种求职技巧、缓解求职压力,在求职过程中合理地展示自己的实力。招聘单位可以在招聘过程中,在考察求职者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可通过考察其求职行为来挑选适合招聘职位的员工,做到人岗匹配,提高招聘的成功率,以节约招聘成本。
[参考文献]
[1]汪 璞.广州市应届毕业大学生的求职行为结构及相关研究【D】.暨
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Kanfer R, Wanberg C R, Kantrowitz T M.. Job search and employ-
ment: A personality-motivational analysis and meta-analytic review
[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 (5):837-855.
[3]刘永安,赵曙明.西方个体求职行为心理学模型述评[J].商业研究,
2008(3):30-32.
[4]陈仪梅,周红萍,张淑华.大学生人格特质对求职行为作用机制研
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90-95.
[5]Kobasa S C. Stressful life events, personality, and health: an inquiry
into hardnes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9,
37(1):1-6.
[6]丁立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人格与社会不适应[J].山西财经大
学学报,2004(1):7-11.
[7]Connie R W, Joseph T B, Rtuth K. Predictors and outcomes of net
working intensity among unemployed job seekers [J]. Journal of Ap
plied Psychology Washington,2000,85(40):491-503.
Differences in Job Searching Behavior of Fresh Graduates with Bachelor Degree in Perspective of Personality
Huang Haiyan,Xie Maoshi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唐山学院,唐山 063000)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会计学专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全程化的创业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 创新能力;创业教育;会计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22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阶段性成果;唐山市科技计划项目“唐山市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与创业教育模式研究”(13140210a)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刘朝阁(1979-),男,河北广宗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0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国家,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1 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受国际和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胜出,大学生就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创新能力正成为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日益成为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的主要指标。据笔者对唐山市某高校经管类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的调查,对影响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因素评价中,87.5%的毕业生认为创新能力很重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习能力、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语言表达、文字表达、组织协调、时间管理、分析能力、信息处理、抗压承受挫折能力、执行能力、情绪管理、创新能力等诸多能力的评价之中创新能力得分最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作任务的复杂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毕业生创新能力的缺乏正在严重影响着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影响着其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2 会计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创新能力不足同样存在于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之中,形势不容乐观。调查显示,对影响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因素评价,只有50%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认为创新能力很重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项能力的评价,创新能力同样是比较缺乏,用人单位给学校的建议集中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人文社科素养的培养方面。会计学专业学生本身对创新能力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创新能力在今后处理会计实务、进行财务分析与决策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的缺失。造成会计学专业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影响,主要与我国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当今的教学制度和教育环境等方面密切相关。大学教育中重知识传授轻理性养成,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教学方法使用程度不高,教学评价手段单一,往往通过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标准答案限制了师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满足于单纯的知识识记和基本技能的机械重复。大学会计教育应强调对终身学习所需的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及富有创造性[1]。
3 培养会计学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开展创业教育
从广义上讲,创业不仅包括创办自己的企业,也包括在原有的岗位上创建自己的事业。创业教育不单纯是指导学生创办企业、培养少数企业家的教育,从本质上说是素质教育,是培养创业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包括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它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我国未来人才体系构建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创业教育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进行创业教育,传授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更具灵活性和适应力,另一方面它也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会计学专业学生可以通过接受创业教育提高其创新能力,在创业训练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开拓进取的能力,有助于成长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创业型、复合型会计人才。
4 会计学专业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
4.1 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构建和完善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 就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者而言,许多高校教育管理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他们很难真正理解其人才素质培养的内在价值,因而不愿在教学层面推进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更不用说将其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了[3]。创业教育是适应时展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是一种素质教育,必须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列入常规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调整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通识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创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开展全员化系统化创业教育,结合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创新创业意识渗透,这是会计学专业进行创业教育的核心。在课程设置方面,把《创业学》、《大学生创业导论》、《创业管理学》、《创业财务管理》等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普及创业知识,同时加强对创业有很大帮助、实践性强的原有课程,例如《审计实务》、《审计案例分析》、《财务会计案例分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灌输创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和风险规避能力。
4.2 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际需求,不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调查显示,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校外实践、小组讨论这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更受学生欢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交流、团队合作、顶岗实习,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主体性,形成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提高创新性教学方法的使用程度和实际效果,可以有效激发会计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就会计案例、审计实务、企业营销案例进行分组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理性思维。
4.3 依托第二课堂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会计学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是会计专业课内教学实践活动的有益补充和发展,主要注重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性质,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实现学生的创业活动面向现实需求创造了条件[4]。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注重塑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组织举办会计信息化比赛、会计案例大赛、点钞大赛、沙盘模拟大赛等学科技能竞赛,组织 “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意作品大赛、营销策划大赛、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其自信乐观、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创业品质。
4.4 搭建创业实战新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把创业教育融入实习、实训、创新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实践环节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的积极作用,提升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加强校企合作,创设创业基金,建设高校创业园或建立校外创业实践基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吸引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入创业园进行实习,对于比较成熟的创业项目,可以在创业园中成立工作室或创办公司,进行创业实战。会计学专业学生可以结合专业提供创意,成立财务管理与咨询类的公司开展业务。
参考文献:
[1]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1):25-35.
[2]李家华.创业教育亟须突破三大困境[OL].jyb.cn/high/sjts/201206/t20120615_498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