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药化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教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教学大纲范围内的课程理论体系,二是掌握与理论对应的实际操作技能。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式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案例式教学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教师通过案例,引领学生去思考、分析、判断,把分析、解决问题的空间留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克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过分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不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弊端,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并为学生营造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二,案例式教学是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有效手段。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实践型人才,学生通过讨论案例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培养他们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三,案例式教学可加强与其他各学科如:药物合成、药化、药理等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自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1)用休克尔规则判断环丙烯、环丁二烯、苯、环辛四烯、轮烯、轮烯、轮烯哪些有芳香性?哪些没有?为什么?
(2)环上带有电荷而具有芳香性的物质很多,它们是一类重要的非苯芳烃。请同学们列举出带有电荷的芳环化合物,同时列举出一些已经合成出的非苯芳烃衍生物。
(3)内酯、内酰胺、环状酸酐、环醚为什么没有芳香性?吡啶、呋喃、噻吩等杂环化合物为什么有芳香性?问题提出后,把学生按每十人一组进行分组,要求他们以组为单位进行准备,统一时间集中讨论,老师最后把关。芳香性和休克尔规则是有机化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也一直是化学工作者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芳香性的定义虽然在国际化学会议上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有机化学家们都同意的定义。因此休克尔规则也一直是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难点,是历届学生感到难以理解与掌握的一节内容。学生们经过准备、课堂分析讨论,归纳如下:
(1)用休克尔规则判断:环丙烯没有芳香性,理由是环丙烯分子中有一个碳原子是SP3杂化,不是一个具有平面的离域共轭体系环;环丁二烯、环辛四烯体系中π电子数分别为4与8,不符合4n+2,没有芳香性;苯为单环共轭体系,且π电子数为6,符合休克尔规则,有芳香性。轮烯、轮烯、轮烯π电子数分别为10、14、18应该有芳香性,但在轮烯分子中,双键如果是全顺式,由此构成平面环内角为144°,显然角张力太大。要构成平面且符合120°,必需有两个双键为反式,这样在环内就有两个氢原子,他们由于空间位阻相互排斥而破坏环平面,因此虽然具有4n+2个π电子,但非平面结构,故是非芳香性的。轮烯也是非平面结构而没有芳香性。轮烯虽然环内有6个氢原子,但环较大,可以是平面环,因此有芳香性。
(2)同学们列举出带有电荷的芳环化合物有:环丙烯正离子、环丁二烯双正离子、环丁二烯双负离子、环戊二烯负离子、环庚三烯正离子及环辛四烯双负离子,这些带电的单环状共轭体系均符合休克尔规则,它们的π电子数分别为2、2、6、6、6、10;同时列举出的已经合成出的非苯芳烃衍生物有:二茂铁、环丙烯酮及杯烯等。
(3)内酯、内酰胺、环状酸酐、环醚不符合休克尔规则,因而没有芳香性;吡啶、呋喃、噻吩等杂环化合物符合休克尔规则,组成环的每一个碳原子、杂原子均为SP2杂化,是平面共轭体系,且π电子数为4n+2,因而有芳香性。通过用休克尔规则对化合物芳香性案例的判断、分析、讨论,使多数同学对共轭效应、立体效应以及杂原子孤对电子的作用、中性分子和离子等概念有了较深入的理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为满意。
案例二:烯烃分子中的碳碳双键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加成反应是通过共价键的异裂而发生的。烯烃的加成反应属于亲电加成,为了证明该反应为亲电加成,首先我们做如下实验:在干燥的无水四氯化碳溴水溶液中通入干燥的乙烯气体。
问题
(1)溴水会不会褪色?
(2)如果在该体系中加入一点水会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3)如果在这个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发现产物中有CH2ClCH2Br生成,又说明什么问题?会不会有CH2ClCH2Cl生成?(4)写出这个反应的反应机理。
经过同学们的准备、分析、讨论,教师最终总结归纳:
(1)在干燥的无水四氯化碳溴水溶液中通入干燥的乙烯气体,溴水不会褪色,因为烯烃碳碳双键的加成为离子型反应,是通过共价键的异裂进行的,而乙烯与溴均为非极性共价键化合物,发生异裂需要有外电场(极性溶剂)极化。
(2)如果在该体系中加入一点水溴水会褪色。说明该反应是离子型反应。因为加入少量水后,乙烯和溴分子会在水的作用下发生相互极化,反应的结果证明了该反应是离子型反应。
(3)如果在这个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发现产物中有CH2ClCH2Br生成,说明烯烃碳碳双键的加成为亲电加成反应,即试剂中正的部分首先加到电子云密度大的双键碳原子上,形成碳正离子中间体,然后反应体系中的带负电部分再加到碳正离子上,最终的生成物主要是CH2BrCH2Br,还有CH2ClCH2Br,但不会有CH2ClCH2Cl。(4)该反应生成的中间体是CH2BrCH2+,分两步完成,碳正离子的生成是关键步骤,一旦碳正离子生成,马上体系中的负离子部分就加了上去。
通过上面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讨论,同学们的思维得到了提高,对离子型反应、亲电反应、马氏规则及后面要介绍的亲核反应都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与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就明白了什么是亲电试剂,什么是亲核是试剂。
3结束语
1大学英语加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1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由于社会文化不同使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语言表现形式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交流环境中,由于文化认知不足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根据科学统计,文化错误现象出现的频率要远远超过语言错误现象,并且语言技巧出现失误至多会造成词不达意,不能清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而文化错误往往会使跨文化交流双方产生严重的误解。只有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才能有效的避免这种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对英语文化具备一定的认知。同时,加强文化领域的教学可以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表达技巧的提升。此外,将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1.2加强跨文化教育是新时代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加深。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贸易顺利进行、国际事务的处理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国的国际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还要充分了解国外的文化以及交往礼仪,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为了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的力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根基。
1.3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人是一种社会型动物,每个人又拥有特定的社会角色,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就必须使自身适应社会,不断加强自身对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以及自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知,提升社会阅历,从而塑造适应自身的情感、经验、知识、能力,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道德。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的社会交往对象以及社交方式都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跨文化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有效的促进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
1.4加强跨文化教育是实现民族自立自强的需要
目前,中国经济在国际上仍旧处于弱势地位,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就必须不断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交往也越来越频繁,面对异域文化,中国对于了解国外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跨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英语文化的距离,另一面也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有鉴于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5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我国对于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的认知与了解,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行创新探索,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可以说,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进步关键性措施。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环境也在随之变化,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可谓意义重大。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会增加,国家对于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必须重视跨文化教育。其次,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促进本国经济与国际社会的交流。英语是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工具,因此,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
2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现状
2.1教师缺少跨文化教育意识
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都没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的相关语言培训及生活经历,对于英语语言的教学只停留于语音、语貌、语法、句法、篇章等方面的教学,教学内容多以考试所涉猎的内容为主,可以说应试教育的理念大于通识教育。由于缺少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习俗的切身感知,导致其对教学中所出现的跨文化问题不是十分敏感,往往不会提及或一句带过,不会深入挖掘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内涵,不能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能联系事实热点、社会信息将跨文化内容渗透到教学中,不能透彻地分析两种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源及应对策略。这种“重语言输入轻文化输入”的教学现象,导致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不强,教学效果不加,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
2.2教材中跨文化教育教学内容所占比重低
大多数高校英语教材的编写侧重于词汇、语法、句法、篇章、写作等方面的训练,内容紧密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范围,应试教育的目的性强,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英语教学实用性的要求。教材中涉及跨文化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虽课文内容涉及相关的文化知识,但在课文之外未做扩展,没有进一步介绍跨文化的知识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忽略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3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的主体力量以国内教师为主,且少有海外留学或进修背景;教学中能匹配英语外教的高校所占比例也不是高;学生第二课堂的英语活动也缺少跨文化教育的锻炼。因此,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导致了学生接触跨文化教育的资源有所局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解决,当学生真正面对跨文化问题时,会产生理解困难,无法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无法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3.1平衡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教育
在进行语言课的教学时,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民族文化生活相关的知识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了解认知语言文化的规则以及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当前阶段,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于跨文化教育缺乏详细的规定,导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缺乏一定的指导,在英语教材中关于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因此,想要顺利的实施跨文化教育,就必须使英语文化教育与纯粹的语言知识的教学达到一定的平衡。首先,国家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添加跨文化项目,为跨文化教学做出指导。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技能的同时,也要强化培养跨文化教育。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跨文化教育的经验和成果,明确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英语跨文化教育内容,确保跨文化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持久性。以此为基础,可以在教材编写时添加一定数量的文化知识,切实落实跨文化教育,改善教材偏重语言知识的状况。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的积极效用。高校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也是英语文化的传播者,高校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有关跨文化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内涵,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树立中西方文化观念,客观公正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积极引导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最后,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要同时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集合起来,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共同提升。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能充分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案例进行解析,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国外媒体,如报纸、新闻、电影等语言材料,将英语知识的教学同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相结合,通过对比分析及延伸,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及习俗,真正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3.2将跨文化教育与跨文化交流实践结合起来
想要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切实提升,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中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对此,教师集合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材料,有针对性的设计案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讨论分析。第一阶段:组织学生通过阅读熟悉案例,获取语言文化知识,提升阅读能力。第二阶段: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考探索。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活动,对学生的辨识能力以及判断能力进行锻炼,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第四阶段,教师针对实践活动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精准。教师也可以进行情境模拟训练,挑选一个主题,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语境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拓展课外英语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期兴趣为根本动力,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根本目标。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找出存在的差异,分析其根源及原因,找出将差异或矛盾缩小的办法。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寻找文化差异,有意识地感知,真正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3构建跨文化教育多维平台
由于跨文化教育不仅包含英语学科的专业知识,还涉及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可以通过构建跨文化教育平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高校可以对英语学科的课程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设置一些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一个跨文化知识学习的课外平台,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的英语课堂还应积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其次,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整个大学教育中,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堂及课外的跨文化教育确实有限,且英语语言的学习无法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求学过程。学生一旦结束了大学英语的学习,就会降低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别说积极主动培养跨文化知识了,因此在专业课中进行有关跨文化知识的渗透和讲解十分必要。例如,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就可以在讲授专业课时适当的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再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一个专门为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提供服务的网站,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激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兴趣,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将其所整理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案例分析、优秀课件等资源到网上,使学生在课下也方便下载,共享学习资料。最后,高校可以通过与跨文化相关机构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锻炼自身的能力。跨文化知识的获取并不能仅仅凭借书本上的介绍和教师的讲解而真正获得,其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必须要到实践中去。因此,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积极的参与者与主体者。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的工程,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真正实现高效、切实可行的跨文化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更应主动担负起改变现状的重任,教师只有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才能有效的落实跨文化教育,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作者:国佳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参考文献
[1]尹立颖.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工作探析[J].高教学刊,2015(11):34-35.
[2]刘珊珊.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渗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247.
[3]董兵.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培训,2016(8):159.
【摘要】
英语教材的内容涵盖了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广泛知识,因此英语教学中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是相当重要的。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并更准确学习和运用英语,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英语教学;策略;方法
一、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可能主动自发的学习,并深入钻研。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文化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进入与中华文化同样古老和宏伟的西方文化殿堂,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感受西方社会不同的风俗习惯。如在《Abraham Lincoln》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林肯从一介平民到美利坚总统的奋斗历程,让学生感受一个伟大的人格的永恒魅力;在新教材《Olympic games》中,可使学生更好地明白奥运会的相关知识和体育竞技运动的发展史。
二、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个学习外语的问题。他们觉得,只要会外语,剩下的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解决。然而,常识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行为,换在某个外国的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在某种文化下属于很礼貌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被视为无礼;一种文化下的人怀着敬意说出的话,另一种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带侮辱性的话;拿汉语的习惯去套外语,有的时候套得对,有的时候则会套错。有些人将跨文化交际等同于外语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四会能力当然很重要,它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是它远不是问题全部。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仅能够运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能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
三、培养与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
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不同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四、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英语达到交际、交流的目的,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并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够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够实现沟通,大面积、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从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文化渗透;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互相影响,互为作用,相互渗透的。了解文化才是语言学习的核心,掌握一种语言并不非是学习语言本身,还应该了解语言后面的更深层次文化。语言的学习与语言背后的文化的了解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知识的灌输和引导,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性认识,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语言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其中听是主动输入,只有输入了,才有有效输出的前提。所以听是语言实现有效交际的基础,听力技能的提高使说、读、写技能也相应得以提高。文化教学必须要渗透到语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听力教学。
一、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1)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英语听力能力低。作为西部边陲民族地区的二本院校,其招收的学生大多都是边疆少数民族学生。 民族地区的英语教育也相对滞后,况且在高考这个指挥棒下,老师更多的是注重应试教育,更注重升学指标。英语听力的练习指导相对就少了很多,这样使得英语水平本身就不好的学生一下子要听懂很多英语材料是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不但词汇量缺乏,更没有听力技巧,要练好英语听力是难上加难的事情。(2)大学英语听力教材内容难易度不统一,跨度太大。虽说目前大学英语听力课本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也能紧跟社会的发展变化,尽量选择学生们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但是在内容的设置上,要么太简单,要么太难,单元主题没有一个好的过度。同时,教材也尽量选择了英语国家本土的语言文化,或者选择本土语言者来表演主题,但是由于语速太快,吐字发音等都让同学们有了畏难心理。这就让听力基础差的学生更加难以提高听力水平了,也难以达到教师授课的预期目标。(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大学英语课堂的学生人数一般都在60人以上,其中英语基础好的同学没有几个,能听懂对话的寥寥几个人,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课堂气候,不利于同学的听力学习和提高。大多数同学都会有着听不懂,索性就放弃的心态。进而使得大家对英语听力的学习没有了信心和激情。(4)课堂模式比较单一。尽管大学英语听力教材的内容很丰富,设计的课堂活动也较多,但大多还是在被动的灌输,机械的听,因为学生没有兴趣,没有基础,什么活动都难以开展。所以目前听力课堂大多是单词简单讲解后进入听力材料,对于听前材料的问题导入也是教师唱独角戏。
二、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首先,由于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中西方社会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汉语和英语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这种巨大的差异背景下,让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去学习英语,并要很好的应用英语,那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与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乃至生活习惯,社会习俗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难以接受。这种差异就直接体现在了语言上,语言的不同导致文化交流的障碍。所以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文化的导入为前提。英语听力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更应该通过西方文化的导入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其次,作为一般二本院校的非英语专业的大学本科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普遍较差,很难理解英语听力材料的内容,就难以提高积极性和英语听力水平。而这一现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尽管学生也很努力地尝试着提高语言基础知识,训练听力技巧,但效果一般。由此可见,任何一门外语的学习都要在其相对应的语言环境里进行,在该语言产生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才是有效的。
三、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文化的导入
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文化的导入一定要遵循导入材料的多样性、灵活性和适宜性。只有教师在课前导入的文化知识是灵活多样的,且是适合学生兴趣或适合学生听力水平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首先,文化导入方式的多样性,不仅能增加课堂的知识性,还能避免课堂的单一性和重复性,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进而更好的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来提升英语听力能力。其次,文化的导入要注意灵活性原则。听力是通过听觉来感知语言的,学生难免会不习惯,有心理障碍,进而产生消极或排斥心理。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情况和课本内容的取舍来灵活调整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顺序,尽量避免按部就班的完成内容。其次,要掌握适宜性原则。教师要掌握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上适度。导入的文化背景知识要适合学生里水平,让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理解掌握并能听懂听力材料;导入的文化背景知识要跟教材内容一致,或是教材内容的补充,能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听力内容,掌握听力技巧,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只有在很好地掌握了以上三原则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文化导入方式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能力,才能使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更具实际意义。
具体所采用的文化导入的方式如下:(1)直接介绍法。此方法应该是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就是针对听力内容而介绍文化背景。(2)快速阅读法。就相关内容的小篇幅文章,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快速阅读,自行找到文章的主题。(3)影视欣赏。可以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短片作为课堂的导入,当然现在大学英语听力课本本身也配有相关的短片,但是要根据情况进行选择。有的难易度适中,演讲者语速适中,表情到位,这种种都是选择的影响因素;而有的可能难度太大,或语速太快,或讲解太过生硬,这样就不适合选择使用。影视欣赏可以让学生处于一种模拟的语言环境中来练习,交流的对象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他们的语音语调、面部表情,语速以及肢体语言等等都能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加深他们的影响,更好地了解背景并帮助他们顺利听懂课本内容,激发学生听力学习的兴趣。(4)专题介绍法。 教师可以根据所学习的内容来制作PPT, 配以适当的图片来辅助,进行专题介绍。文字和图片的组合,简单直观,一目了然。这样也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背景知识,了解所听内容的方向,减轻学生听力的心理障碍。(5)音乐熏陶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过优美的音乐来导入主题,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这有利于学生的感性共识,专注于某个点来拓展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情感的无意识牵引下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6)文化的比较法。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巨大,可以就某个点进行对比来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如中西方的饮食习惯、中西方法律的不同,中西方服饰对比等等。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方法并非囊括所有,只是旨在采取不同的文化导入来使英语听力课堂多样化,帮助学生在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下更好的学习,掌握英语听力技巧,提高英语听力能力。总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只有在语言教学中很好的进行文化教学,才能使学习本身有质的飞跃。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听力教学不应仅仅是听力技能的培养,而应注重文化知识的注入。只有重视文化,才能真正提高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外语教学
1.序言
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最早出现于美国哲学家1938年的《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一书中。他认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它涉及对符号的来源,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产生的作用研究。这一观点得到了一部分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认可,其中Carnap 认为“如果一项研究明确地涉及语言使用者,我们就把它归入语用学的领域”。从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来看,语用学的提出无疑推动了语言的发展。因为指示语,前提,会话含义,言语行为,会话结构等是语用学研究的对象,语用学的任务就是对这些成分进行动态研究。随着对语用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意识到语言学习不仅意味着获得语言系统如语音,语法和词汇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环境中有效使用语言的能力,这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于美国的一门与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翻译学和语用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跨文化交际是跨越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际形式。所以作为研究语言使用者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和理解语言的一门学问,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研究跨文化交际主要是语言使用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从而有效地避免语用失误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在外语教学发展的当今重视交际和语用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外语学习者应用能力的关键。下面从词汇,言语行为,话语结构三方面论述这种关系的重要性。
2.词汇层面
在外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跨文化交际和语用对词汇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词汇富含的文化内涵,习惯用语和称呼语的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何谓词汇负载的文化内涵,由于文化的多样性,词汇的理解和使用最能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特征,是文化差异的标志。因此文化负载词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在中西两种文化的交流中,无论是文本还是口头方面都有大量的这一类词汇,通过学习可丰富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比如在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主流的社会,人们对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理解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进取和创新;二是独立做事的能力;三是个人隐私。相反在东方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文化群体中,人们对个人主义的理解通常定义于自私自利,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汇。再如英语中经常使用的equality 一词也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其深沉的文化根基。自美国移民时代到国家的建立,追求平等和自由成为了支撑国家的主流文化,无数代美国人为实现这一梦想不断奋斗,演绎了许多经典的故事,美国独立宣言明确指出: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is is self-evident truth. (人与生俱来平等是不言而语的真理)。美国历史上的许多运动诸如五一芝加哥和三八妇女争取权利的斗争诠释了这一词汇的文化含义。再如landlord(地主)在中西理解上也存在内涵方面的差异,在封建制的旧中国,地主是代表剥削阶级,是劳苦大众的吸血虫。而在英美国度里地主一直作为土地和财产的主人使用,是一个中性词,没有褒贬之意。所以在中西文化价值体系内,个人主义的内涵决定了人们理解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交际和语用方面的失误,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握好词汇传递的文化意义,避免交际和语用中的误解,真正实现对话语和文本的有效掌握。
词汇层面的另一特征是习惯用语,简称习语。习语是一种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语言,有鲜活的生命力或口语性,让人口口相传,意思明确。习语和典故在语用和跨文化中所表现的作用十分明显,这是因为习语是植根于其民族文化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明画面,富含文化的多样性。例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鸡蛋里面挑骨头等等。下面以中西典故的表现来论述其特点。一般说来,英语典故结构比较灵活,可松可紧,有长有段。长者几字,十几字,乃至完整的句子,如“Hair by hair you will pull out the horse’s tail” (矢志不移,定能成功);” “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短则片言只字,如 “Ark” (避难所), “Eden” (乐园)等。相比之下,汉语典故则结构比较固定,多为三字或四字结构,偶有字数较多或单独成句(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洪洞县内无好人”等等)。汉语典故绝大多数充当词或短语,而英语典故除作词和短语使用外,不少则可作单独的句子使用。由于中华民族与英语国家在历史 p地理p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别,致使各自的语言文化带有显著的民族色彩。如paint the lily (W.莎士比亚:《约翰王》) 中表示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典故中lily (百合花)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历来显得格外美丽和高贵,谁要是给百合涂抹脂粉,自然会被看成在做徒劳而可笑的多余的事。再如Pitty Crawley 源出英国作家W.萨克雷(W.Thackeray)的名作《名利场》(Vanity Fair),Pitty Crawley 是小说中一位继承了一大笔财产而又贪得无厌,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今用来喻指吝啬鬼,守财奴。
3.言语行为层次
言语行为(speech acts)在跨文化语用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进行话语交流或书面写作时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则,才能达到有目的的言语使用。语言学家奥斯丁(Austin)和塞尔勒(Searle)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无疑为理解语篇或话语奠定了基础。
根据塞尔勒(Searle 1976,1979)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有五大分类涉及到人们言语表达的特征。一是指令性特征(directives),它反应说话人试图让听话人去做某事,具体含有请求,要求,命令,挑战等特点。二是承若性(commissives),它表示说话人对某一将要发生的事件承担责任,如担保,保证,发誓等。三是表情(expressives),表达说话人的各种情感,如祝贺,欢迎,同情,愤怒等。四是宣告(declaritives),表明说话人的语句导致事物或情景的外部条件的产生或改变,如命名,主持,辞退,辞职等。五是表实(representatives),说话人对一个陈述的真实性表达自己的信念,如肯定,报告,假设,总结等。事实上,由Austin 和Searle 倡导的言语行为理论是迄今为止跨文化研究者们所选择的最为普遍和频繁的研究领域之一,他们就同一种言语行为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差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尽管这些研究的语料来源还往往局限在书面完型填空(written discourse-completion)等形式,但是这些研究还是解释了言语行为理论在不同文化中的变异(何自然,2004)。下面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芝加哥的获胜演讲为例分析言语行为的五个方面特点,从中领会话语的文化和语用含义。
1)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 who left their home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jobs that offered little pay and less sleep. 这句话表达了演讲者对新生一代的肯定,驳斥了现代一部分人持有的对年轻人的错误评价和偏见,激励了青年一代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信心和力量。属于表示性特征(representatives)。
2)But I will always be honest with you about the challenges as we face. I will listen to you, especially when we disagree. And, above all, I will ask you to join in the work of remaking this nation, the only way it’s been done in America for 221 years―block by block, brick by brick, calloused hand by calloused hand. 在句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演说者对人们发出的重要信息:国家面临的挑战,民众的呼声,社会的建设。说话者应用得体的言语行为号召人民为建设国家发挥光和热,体现了一种团结和民主的精神。属于指令性特征(directives)。
3)Sen. McCain fought long and hard in this campaign. And he’s fought even longer and harder for the country that he loves. He has endured sacrifices for America that most of us cannot begin to imagine. We are better off for the service rendered by this brave and selfless leader. I congratulate. 句中的言语行为道出了说话者对参议员在竞选中所作的努力和牺牲,是演讲者流露情感的真实写照,属于言语行为的第三个功能特征―表情(expressives)。
4)It drew strength from the not s0-young-people who braved the bitter cold and scorching heat to knock on doors of perfect strangers, and from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 volunteered and organized and proved tha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later, 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has not perished from the earth. 句中蕴含了说话者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与义务,是表达承若(commissives)的言语行为。
在以上的言语表述中可以看出说话者的语言使用风格和隐含的话外之音,言语中在传递某些信息。第一段中提到的年青人是指80后的一代,然而却唤起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如60到7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以及之后的社会变革等。第二段和第四段对美国社会所体现的价值观如进取p开拓创新p民主等都得到了反应。总之,言语行为中渗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4.话语结构方面
中西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往往影响着话语的结构,换句话说,组织信息和表达信息的方式会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西方人尤其美国人在构建语篇的过程中经常把总结性的话语放在语篇的开头,对所陈述的观点有开门见山和主题鲜明的特点;而汉民族的话语结构则表现出一种含蓄的特点,在语篇结构布局上先提出理由,然后得出结论,也就是遵循因为―所以的话语结构。产生这样的差别是东西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英语句型结构更精确,更有逻辑性,而汉语句型结构则较模糊,更有主观性,这一点是与西方开放的、分析性的文化及中国主观的、天人合一性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英语教学中有必要介绍一些文化知识,这将有助于学生提高他们的语言和交际能力。下面就中西话语结构的差异是如何影响交际的活动作一比较。
以上的话语交际特点所表现的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对语用和跨文化的学习,同时也要意识到随着当今文化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对话语的理解要有灵活性和针对性。
5.结论
外语学习是语言与文化学习的过程,是用人类语言反应文化的过程。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学习应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语言教学所带来的困惑一定会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中得到解决。外语教师不仅要具备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和知识,而且更要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Carnap, R. 1948.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关键词:英语文化导入 英汉翻译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1 引言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吸取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获取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进行跨文化交际,参与国际活动。“因为有翻译,哪怕是不免出错的翻译,文化交流才成为可能(王佐良,1989)”。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更确切地说,是文化的转换。王佐良先生(1989)曾经指出“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可见,在英汉互译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导入。
1 翻译教学中的语言环境和文化障碍
1.1 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是人类获取语言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一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学生接触外来语的机会很少,他们在日常交往中习惯了使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而由于民族语言与汉语存在语义上的差异,汉语与英语又有很大的不同,民族地区的学生以汉语为中介学习英语,往往存在着相当大的语义困惑和障碍。他们按照自己的母语来理解和表达汉语,致使汉语的很多地方对他们来说都难以理解,再用这样的汉语来理解英语,其难度可想而知。再者,学生的英语学习始终处于汉语的大环境中,缺乏语言练习所需的真实环境,学生易受汉语语法、篇章结构以及汉语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英语表达不够准确、不地道。
1.2 文化障碍
由于英语的文化导入不够,受到自身民族语多元文化的影响,学生在翻译时经常出现字对字的中文式英语。如,学生在翻译个人简历时,把“政治面貌”译成 “political appearance”,把“eat one’s words”译成“食言”,把“clock-watcher”(老是看钟等下班或下课的人)译成“看钟人”。这些译文都是由于对汉语原文或对英语词汇的含义理解不正确以及对英文文化不了解造成的。鉴于此,在英汉互译教学中增强学生跨文化的意识,导入英语文化,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民族的相关文化,了解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的成因以及如何跨越文化障碍,使翻译教学取得成效。
2 翻译教学中要注重文化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2.1 注重文化差异
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翻译离不开文化,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渗透着文化的影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容忽视。只有了解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邓炎昌、刘润清,1990)。比如“apple”这个常见词,如果有人说:“Oh, that is an apple.”若是翻译者只知道“apple”为“苹果”,他很可能会出错。(曹青,2000)因为apple在英语中具有象征意义,意为诱惑。又如“red”一词,在汉语中意味着喜庆和吉利,但英语中“red”却有残暴、不吉利的意思,意味着流血。如“The murderer ran away so as not to be caught red-handed”(凶手跑开了,以免被当场抓住。);而在另一个句子中,“Talented as he is, if the new manager is not given full power in personnel management, he will fail to get the company out of the red just like his predecessor(新经理虽然有才干,也将和他的前任一样无力扭转公司亏损的局面,除非他可以全权管理人事)”。又如“peasant(a person who works on the land, esp. one who owns and lives on a small piece of land; a person without education or manners)”一词,其英语的含义和汉语的“农民(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意义并不对等,但是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只要父母是农民的,都把自己的父母统称为“peasant”,在翻译时,也把“农民”一律译为“peasant”。而事实是,“中国现代农村(尤其在农业发达地区,多种产业并举的地方)的农民,应译为farmer;而那些至今在山区耕种小片土地并以之为生的农民仍然译为peasant(杨复兴,2007)。”因而,不难看出,注重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相当重要。
2.2 增强文化意识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蕴含于文化之中。翻译中的大多数障碍是来自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联想意义的差别,成语与典故的翻译就属于这种情况。典故传说是历史的精髓,是文化的浓缩,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的英语典故的翻译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英语里有很多由《圣经》里的人物、事件构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词语。如,“David and Goliath”,意为“大卫和歌利亚”,大卫是个牧童,在与巨人歌利亚交战时用弹弓将巨人射死。后人以此来比喻弱小者与强大者之间的斗争,结果是弱小者取胜。又如汉语中的“他壮得像头牛”,在英语中却要说“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因为在中国农村,牛是农民的好帮手,而英语国家早期则是用马来耕地的(许文胜,1997)。
而像“‘高原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水光潋滟晴方好’,转眼已见‘山色空蒙雨亦奇’,早上出来穿毛衣,中午只能穿衬衫,到了晚上又得披大衣了” 这样的句子,在汉语中文化负载十分丰富,有些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尚费劲,更不用说在英语里找到十分满意的译文。因而,在英汉互译教学中应该多注意导入英语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差异意识, 使学生善于识别句子、段落、文章中的文化术语和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从而使他们学会如何处理文化差异。
3 加强教师在英汉互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老师,最大限度汲取文化知识,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能在课后通过自主学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可以通过原文向学生传授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通过收集文化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导入教学,使学生逐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社会习俗、民族习俗以及民族心理、道德、行为规范和传统观念,从而优化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跨文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4 结语
翻译不是两种语言在文字上的简单转换,也不仅仅涉及对相关语言的熟练程度,还必须要注意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注意文化知识的积累。丰厚的文化知识和强烈的文化意识是学生学好翻译必备的基本条件。要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使之成为合格的翻译人才,在翻译教学中就必须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导入。
参考文献:
[1]曹青.宗教文化与翻译[A]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0.
[3]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学生对其他社会文化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养成的,因为文化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后,这种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有很大的帮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呢?具体地说,就是把所学的语言知识与社会的文化习惯和思想观念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环境和对方思想、情感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话语,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在英语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就必须重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外的文化背景,首先让他们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英语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因此,英语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仅是沟通的信息载体,而且是了解他国文化最直接的手段。所以让学生养成文化意识,首先就必须让其掌握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那么,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对异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在跨文化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英语教师所要引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必须密切相关,而且尽量与日常交际或生活当中常涉及的语言知识有关,这样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同步传授。第二,英语教师应该制定一个阶段性的文化教学方案和计划,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阶段性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如何做到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呢?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让学生从学习文化的基础内容开始,对他国文化有个最初的认识,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其次,教师应通过设置一定的文化知识导入,让学生在初步了解他国文化的基础上,同时,让学生对引起这种文化现象的原因和深层次的内容有一定认识。再次,英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文化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提高自主文化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够自发地学习文化,培养文化学习意识。
三、教师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多的是以传统讲解式方法来授课,但这种授课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英语课堂了。另外,有的英语教师只是简单地将所讲授的内容通过直接翻译,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收效甚微。但是为什么还有相当多的英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而并未作任何改变和调整呢?原因在于他们对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还十分模糊。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授课方法和传统授课观念。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呢?教师首先应该认清英语教学的目的,尤其是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教授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必须苦练内功,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采用新颖有效的授课方式,有效引导学生。具体来讲,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注重自身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加强自己的文化学习。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英语教师应该争取更多的外出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出国学习的机会,这样,教师才能更近距离地接触和感悟到异域文化,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意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影响学生对多种文化的学习。
四、结语
不论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还是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最终任务就是使学生能更多了解他国文化,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教学中的热议话题,并且该领域里的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在不断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亟待解决现如今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只有
教师正确地处理好自身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有效地将文化知识渗透到教学当中,找出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2]陈国民.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馆;合唱 排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保障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成了我们群众文化人的基本要求。然而传统培训方式已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了,科技时代的到来让大众有了更多的学习和欣赏的机会;随便一搜索,各个名家都把自己的上课教学视频上传至网上,这对我们直接和群众面对面教学的群文老师来说既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挑战,如果你上课的方式方法,学生觉得不好甚至不对,那你就会面临淘汰的尴尬境地。
在群文辅导的序列里,合唱的教学又占有很大的一个比重,不管是哪个年龄阶层都喜欢音乐、喜欢唱歌。来文化馆活动的群众有一半左右都是来学习声乐的,而在文化馆的声乐培训中按参加人数又分为单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我觉得单人及小组都不具代表性和实用性,我主要以集体合唱形式为主要研究讨论对象。
首先应该按照性别、声音条件选拔团员,可以通过模唱和小段演唱等方式进行选拔,根据声音条件划分声部,通常为四个声部,男高、男低、女高、女低声部。四个声部基本比例是1:1:1:1。然后高音部再加10%,低音部减10%。如40个群众的合唱队,高音部加4个,低音部减4个,这样的声部是最平衡的。
接下来我主要介绍一些我的训练方法及评价标准,我一般先练呼吸。歌唱艺术由四部分构成:气、声、字、腔。吸气要适中,该多就多,该少就少,具体地感觉到,吸气象闻花,就是很好的比喻,吐气象是血压水银柱慢慢下降,急吐气,象秤砣掉下来。开始用“S”练吐气,分匀吐、急吐、停顿等。这个练习可以让学生找到保持气息的感觉。而且,有一个人气不稳,就会出现“咝咝”声,便于纠正。在放松的基础上,肩不动才是好的,因为这样气肯定是往下吸的 接下来就是起声练习,有两种,一种是结合音乐进行,一种是不结合音乐进行。主张两种同时进行。无音乐的起声练习:例如哼鸣“ng”,象回答人的话,不保持一定的音高。这种练习好处是它打开声音而不受声音高低的限制。再是,找到气息有比例地通过声带发音的感觉。如同拉提琴弓子碰弦,弓压着弦,声音难听,只沾一点弓毛,声音又太飘。只有通过这个练习,才可以找到正确的比例。
开始时,一切都要中等。力度、音高、气息、不强不弱、不高不低、自然地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同学们们找到最自然的感觉后,在无乐音哼鸣保持的气息状态时,他张口的有乐音的声音比例就对了(一个合唱队在演出以前,也应该作这个练习)。
起声练习:我们一般是由哼鸣到母音“吗、呜、衣”进行训练的。刚唱哼鸣时,要让孩子不断地找,找到一个最好的地方,延长它,让他记着这个感觉。当哼鸣很好的时候,改唱母音“吗”。这个音张开时,有个标准,下牙别看到就是对的,这时声音就全打开了。
起声练完后,可唱各种练习曲,但不要把它当成例行公事。这一方面指挥的选材很重要,再有音色模仿也是很要紧的。同学们心中有一个美好的声音,在合唱队里又听到合于心中的声音,逐渐去靠,这样就形成一个统一优美的音色,当然,这是在正确的呼吸起声的前提下进行的。
好的合唱团,它的标准是演唱作品风格、演唱技巧、演唱形式的多样性。
1.正确的演唱姿式和统一的发声状态。这就是松弛、自然。把不该紧张的部位全部放松,该紧张的部位要支撑住。2.要有正确的母音唱法。“阿、衣、埃、欧、乌”是非常重要的母音,因为你的音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音的唱法。3.不管声部有多少,都需要圆润、丰满的共鸣位置,特别是上部的共鸣位置。4.做到相应力度变化的幅度。我们这个合唱团不是凭声大取胜,而是靠变化。5.要有调配各种音色的能力。“阿”母音是一种音色,“衣”母音是一种音色,“乌”母音是另外一种音色,要随着字的变化而变化音色。6.有清晰音乐化的语言。在歌曲中的语言,是不能离开音乐的。音乐有时要求语言夸张,有时缩小,有时虚,有时实,让它具有语言的色彩的旋律线条,这样的语言才是有价值的。7.良好的音准和节奏。我主张合唱的最基本训练要从无伴奏合唱开始,从多声部开始,从感觉入手。用正规美声方法训练的群众合唱,音域更宽阔、声部更和谐,音质和旋律的高度统一能达到一种辉煌和美妙的境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扎实的基础,基础训练和美育教育做得扎实。
业余的团队,专业的水平,这绝对做得到,只有艺术修养一步一步地提高,艺术人才才会用之不竭。
群众训练中,要注意使群众会用假声唱高八度,即掌握真声与假声两种方法。歌唱是气、声、字、腔、情组成的。气、声、字、腔是手段,情是目的。
一个好的合唱团要做到合唱技巧的多样性,合唱风格的多样性,合唱表演形式的多样性。美丽的音色是学生们自己寻找出来的,他们心中有一个美好的声音,在合唱队里又听到合于心中的声音,逐渐去靠,这样就形成一个统一优美的音色,真正代表一个国家综合音乐实力的是合唱团和交响乐团。
参考文献:
[1]刘波.合唱艺术概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7.
[2]石一冰.中国当代大型合唱创作[M].西南师大出版社,2010,8.
关键词:学生;寝室文化;行为习惯;重要性
现代的社会,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更需要高素质的国民,高素质的国民教育要从学生抓起,这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初中教育指明了德育培养方向。
一、寝室文化是住校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
教育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高尚的行为习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美化生活,提高审美能力,但现在的农村中学学生行为习惯在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缺点:一是寝室卫生差:床上床下乱七八糟,不会打理;一片混
乱。二是个人卫生习惯、环保意识差:乱丢纸屑、
瓜皮果壳、食品包装袋;乱倒脏水;随地吐痰。三是学习行为习惯差:不会预习新课;没有时间观念,上课铃响后仍在操场上游逛;不按时作业,随心所欲;人生没有奋斗目标;得过且过混日子等等。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素养,素养铸就人生。”不好行为习惯有损学生的健康,有损学生的文明形象,降低了自己的人品,这无疑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了使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环境的熏陶,我们深感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寄宿制学校是学生除了学校规定和法定放假休息时间以外的所有时间原则上都将在所在的学校。寄宿制学校的寝室文化是由住校生在生活领域的相互作用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精神的产物,以及其创造过程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住校生生活、交往的最基本场所;是学生群体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住校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这个阵地的活动方式、内容,如何才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待于我们探究、归纳、总结应用。行为习惯是指出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的、高度自觉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的好与坏,是关系到学生个性品质发展,关系到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关系到促进学生其他良好行为习惯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对学生后期的发展起至关重大的作用。
二、寝室文化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好习惯,会让人终生受益;坏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让人陷入恶习深渊,影响人一辈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体现学生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体现着一个学生的道德修养,初中阶段是形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如何把握好这一黄金时期,如何让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学寄宿制学校寝室文化建设有效地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变化、健康发展,值得我们一线教育者深思。
学生的生活能力、行为习惯从小父母就开始培养,经历学前班、小学的几年教育,具有初步感悟、领会行为是非的能力,慢慢地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行为习惯。进入初中,环境发生改化,社会视野逐步扩大,开始了寄宿生活,要整理床铺、收拾房间、又要参加户外活动,增大了劳动量,由于身心处于发展时期,好奇心强,加之多数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父母常年在外,学生成了“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既特别关心,又十分溺爱。这样,“惰性”行为渐渐产生,思想上的“固执、任性、不听话、”,成了今天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学教育的难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课内外结合,创设适合寝室文化教育的情景、场面,培养学生的行为意识,对寄宿制学校要利用学生朝夕相处的寝室场所,形成有特色的寝室文化,传播先进思想、名人文化,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因人而教,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全方位地发展健康的思想意识。
结语:
总之,初中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里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是增长知识、接受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可塑性大,叛逆心理严重,抗挫折意识和能力极其薄弱,所以抓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