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外教师论文范文

中外教师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外教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外教师论文

第1篇:中外教师论文范文

(1)外科学总论部分有很多疾病都是依据中医学知识来治疗的

例如:麻醉方面,历史上曾有华佗使用中药汤剂麻沸散进行麻醉;外科感染方面,一些局部感染可以使用消肿散、鱼石脂软膏、芙蓉膏、黄金散和玉露散等药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消退肿胀;烧伤病人的护理方面,Ⅰ°烧伤使用京万红软膏治疗,II°烧伤使用湿润烧伤膏和麻油纱布包扎治疗;毒蛇咬伤使用季德胜蛇药治疗;肿瘤治疗五大手段其中就有中医的扶正祛邪、通经活络、化瘀散结、清热解毒和以毒攻毒方法。

(2)外科学分论中与中医学有关的内容包括乳腺囊性增生病可以口服逍遥散和小金丹等中药治疗

肠梗阻病人可以使用大、小承气汤,针刺双侧足三里等方法通便;痔疮治疗使用马应龙痔疮膏,苦参汤坐浴;胆石症治疗使用消炎利胆片、消石片、消石散等药物;胆道蛔虫病使用乌梅汤驱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使用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尿石症使用金钱草颗粒利尿驱石;骨科病人护理涉及中医骨伤学知识;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采用中医推拿、按摩、理疗等方法。

(3)皮肤病和性病病人护理也涉及许多中医学知识

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就提出治疗湿疹采用“浸疮,黄连粉主之”的治疗之法;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可以使用中药雷公藤;系统性红斑狼疮采用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的方法,用雷公藤、青高素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治疗,还可口服火把花根治疗;色素性皮肤病(如白癜风)使用中药丹桃冲剂配合黄芪口服液治疗;银屑病可以使用一些凉血解毒、活血化瘀的止痒方剂(黄连解毒汤和五味消毒饮)治疗。

2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的优势

2.1培养护生人文素养

中医作为国粹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脉相承。中医的诸多理念就是从我国古代哲学中衍生而来的,譬如阴阳五行理论、相生相克学说、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等。故《素问》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也。”指出学习中医者须通晓天文、地理和医道等。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渗透中医学知识,进而温习中医历史,讲叙如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中医名家的故事,无疑对提高护生人文素养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弥补医学院校人文气息薄弱的缺陷。

2.2促进护生身心健康,为护生人生导航

我校护生绝大多数是女生,在教学中讲授一些中医学知识,可以教会护生预防和治疗感冒、腹痛、痛经等常见病,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抵抗力。在讲授西医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古代中医名家的经历和治病救人的事迹,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吸引力。

2.3培养护生严谨的医学态度,树立整体护理理念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这与现代外科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在外科护理学课堂上讲授古代中医名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于培养护生认真的医学态度具有积极作用。现代护理注重整体护理,以实施护理程序为方法,恢复健康为目标,为病人提供计划性、连续性、系统性、全面的涉及身心、社会、文化综合因素的优质护理。中西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整体护理要求,对于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中医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历来讲究医护不分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这也符合整体护理观念。

3外科护理学教学中中医学知识的渗透方法

3.1邀请中医护理学教师参与集体备课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体研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订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的一系列活动。邀请中医护理学教师参与外科护理学教研室的集体备课,让其从中医角度阐述外科疾病治疗方法,而外科护理学教师也提出建议,希望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注入外科疾病中医治疗方法的讲解。这样的备课别出心裁,使教师受益匪浅。

3.2鼓励学生参加继续教育学院的中医职业技能培训

我校继续教育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开展了诸如中医按摩、中医针灸和中医推拿等项目的职业培训,并且可以授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和级别认定证书。应动员和支持护生参加这些培训,使护生医学技能多样化,成为拥有一本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多本职业技能证书的人才,而这些技能也可以在外科护理中得到应用,如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等。

3.3改革外科护理学教材,适当增加中医治疗和护理内容

目前,我校高职护理专业使用的外科护理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外科护理学》(2版),该教材实用性强,内容翔实,但缺点是对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方法介绍较少。可在“骨科病人的护理”章节适当增加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让护生了解中医治疗骨伤的方法;对肿瘤病人的中医护理方法只用一句话带过,没有详细讲解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和药物,护生普遍希望能适当增加这部分内容。因此,可在适当的时候编写校本教材,增加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内容,从而适应新形势下复合型护理人才需求。

4结语

第2篇:中外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 文化知识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049-02

由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汉语热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学习汉语。优秀的汉语学习者不仅能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本功,还要有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灵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汉语文化知识的导入,并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懂汉语,成为汉文化的传播者。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的必要性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交际能力的强弱便成了衡量语言水平高低的一种尺度。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语言,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中国学生学外语,大部分精力都用于记词汇、短语、句型。只要把词汇关过了,应付考试就轻松了。但是实际交流却存在许多问题,这是由于中国的老师、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考试。只注重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跨文化交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师如果把自身学习外语的应试经验运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在教学环节中恰当地渗透文化知识。避免让学生学片面的语言知识。

研究发现,二语习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如果教师处理不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就会阻碍教学效果。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交际是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语言的交际是双向的。母语文化对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并通过其与汉语文化的比较,促进汉语课堂教学。如果学生掌握好了汉语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表现出语言的得体性。在听到中国人的一些不同于自己母语习惯的回答时也不会感到莫名其妙或无法接受。

例1:刚到中国的美国留学生Joe会讲一点中文,他到学校超市买东西,售货员没注意到他,他打招呼说“对不起”。售货员没有任何反应,他又大声说了一句“对不起”。售货员见周围没别人,只有她俩,Joe肯定是在对她说话,顿时觉得莫名其妙。

例2:Joe在街上向一位漂亮的中国女生问路。得到帮助后对对方表示感谢,并夸对方漂亮。结果女孩回答:“哪里,哪里,你过奖了。”这样的回答让Joe觉得一头雾水。

以上两个例子体现了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文化的导入,既要有汉语文化,也要有学习者母语文化。

二、课堂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互动

(一)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应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中国文化。要想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要了解中国文化。优秀的中华文化需要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传播。在文化互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桥梁,能够有效地连接起不同的文化。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应深刻理解学生的母语文化和中国文化,努力使自己成为两种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能够在教学中较自如地应对文化差异给学生带来的汉语学习障碍。帮助学生扫清障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也有利于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

汉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主流性原则。重点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方面。第二,实用性原则。向学生介绍交际中用得上的,常使用的中国文化知识。

(二)结合教材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如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等。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指出其文化意义。教师将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结合起来进行语言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在赏析李白的诗歌“静夜思”时,学生由于不知道月亮和思乡情节的关联,所以体会不了这首诗的意境。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中秋节和月亮之间的联系,以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学习完后学生还可以举一反三。例如,学完这首诗后再听到“月亮代表我的心”或看到与月亮有关的文学作品时,学生就会联想到月亮和思念之间的关系。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中国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讨论活动。让学生收集一些典型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材料,进行扩展性的介绍和讨论,并与自己的母语文化作比较,分析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并写出报告。

例如,中西方对称谓的差异比较。留学生会发现中国人往往把亲属关系的称谓词用于非亲属关系。称老年人为“爷爷”“奶奶”,称比自己年长者为“大哥”“大姐”,称与自己父辈同龄者为“叔叔”“阿姨”,称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为“弟弟”“妹妹”。这样的称谓表示了一种亲和的情感关系,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是由于中国人一向重视人伦和人际关系和谐的民族情感心理。而西方社会强调“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较多采用对称的称谓方式,强调平行的社会关系,因此不会像中国人一样把亲属关系的称谓词用于非亲属关系。其根源在于西方人注重核心家庭。孩子成年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并组建自己的核心家庭,所以,最看重的是父母,子女。对于其他亲属不如中国人看得那么重,不像中国人那样重视血缘关系。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都会得到培养。

三、建立跨文化的学习氛围

(一)布置教学环境

英语国家的教室布置往往与众不同,座位的排列也很新颖。中国的教学环境相对传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调整学生的座位排列。在鉴赏古典名著和诗歌时可以使用传统座位排列,让学生感受古人在教室里读书的场景。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可以采用西方的座位排列,便于学生讨论、交流。同时,可以在墙壁上布置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栏目,如中国的山水画、谚语、成语等。教室环境的布置也可以不断更新。

(二)举办专题教育讲座

定期举办文化专题讲座,有助于学生在一种有别于课堂的轻松的讨论文化的氛围中学习文化知识。讲座的内容应有计划性,如一学期讲重大节日。教师可以将讲座的次数分配好,一周或两周讲一个主题,并与学生自己国家的一些相似的节日作比较。一段时间后,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了解会有系统性的提高。

(三)利用教育网站

当前,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大量地运用于现代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挑选适合学生学习的有关文化的内容运用到课堂上,比如电影短片、小品、相声、歌曲等,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方面都受到冲击,这样学生也会觉得有趣,接受度高,学起来也轻松。

(四)利用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主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以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教师可以自己制作中国文化的相关微课,让学生观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给每个小组一定的题目,让他们到网上查资料,完成相关微课制作。学生会对同学制作的微课感兴趣,从观看同学的微课和自己制作微课中受益匪浅。

四、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留学生在学习中文的同时也在学习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让语言被赋予文化的内涵,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会极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

[5]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

第3篇:中外教师论文范文

一、英语语言文化简史及概要

谈到英语语言文化,我们不可能不谈英国和美国。英国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出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发展趋向。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目前,全世界有3.8亿人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大约2.5亿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另外还有10亿人正在学习它;全球大约1/3的人口每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它;并且据估计到2050年,世界上一半的人都能比较流利地使用这种语言。它是全球化的语言,广泛应用在国际商务、政治和外交领域中;它也是电脑和互联网的通用语言。诚然,这种在14世纪的英格兰只有“下等人”才讲的口语,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演变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因此,中国要走向世界,不仅要理解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让西方更多地了解中国;外语教学要变得有效且符合实际,要避免成为某种优势文化统治的工具,就应当遵从“双向文化知识”导入的原则,使外语学习者在自由运用目标语的同时获得一种升华,即同时超越本土和目标语文化的狭隘界限,既了解和尊重学习新语言时形成的多文化现象,又对外来的思想准则和价值观念做必要的审视,使自己成为思想开放的双语文化的新时代人才,避免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陷入被淹没的境地。

二、语言文化对人类文化发展所起的认知作用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而文学作品又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因此,开展外国文化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有效提高外语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

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手段和途径

首先在教材选编上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同步发展。因此在语篇选取时要考虑那些语言精华的文学作品和介绍语言国家风俗习惯的语言材料。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文化愈益显得重要,教材中便可以选入一些反映深层文化的语言材料。

其次在文化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用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化教学,注解,实践,对比,融合等都是常用教学方法。

第4篇:中外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秘书;中西文化;交际用语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19-01

1.涉外秘书交际用语在中西文化差异中的体现及重要性

语言可以用来表达文化,更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各不相同的文化造就了语言特点上的差异,因此就形成了中西方迥然有别的思维模式和语言特征:中国式的直觉感性思维及其悟性语言,西方式的逻辑分析思维及其智性语言。

从涉外秘书工作中协调人际关系,进行人际交流的核心出发,交际用语就成为人际传播的重要媒介,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下,秘书怎样使用交际用语是秘书综合能力的体现之一,根据场合情境选择话题以及用词的准确度都会对涉外交流活动中外方人员的满意度造成影响。

2.秘书在中西文化差异下正确使用交际用语

2.1礼貌问候、尊重隐私。在汉语文化中,我们一般用上级的职位名称来称呼上级领导,如"李局长、王科长、赵组长"等,在对比较熟悉的人称呼时,我们往往会在开头加上"老、小"等来称呼,如"小张、老王、小李"等。不同的职位,不同的熟悉度之间需要用不同的称谓。在西方文化中,称呼问题要相对简单一些,人们一般用Mr.,Mrs.,Miss,Mr.加上姓来称呼,如Mr.Smith,MissWhite,Mrs.Brown等等。

在中国文化中,我们习惯在打招呼的时候问"最近去哪儿了?","吃饭了吗?"等包含个人隐私的问题,这些以询问作为寒暄语的方式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普遍和可以理解的情况,人们在询问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想打听个人隐私的意图,只是一种关怀式的问候方式。在西方注重隐私的文化氛围中,如果我们不注意场合,套用中国式的问候语,就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2.2适時告别、挽留有度。在日常的交往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再礼貌告辞是一项基本礼仪。离开前总会用一定的告别语,来表明自己要离开。中国人分手时通常说:"再见。"相当于英语中的"Good-bye"、"Bye-bye"。但是在说"Good-bye"、"Bye-Bye"或"再见"之前,还要说些客套话,中西方由于社会文化习俗不尽相同,告别用语也各具特色。在中国文化中,在表示告辞的时候,通常是把对方放在首位考虑。例如,IthinkIbetterleavenow,youmustbetired.(我想我最好走了,您一定累了。),IguessIshouldleave,youhavetogetupearlytomorrow.(我想我应该告辞了,您明天还要早起。)。这样的告别方式本意上是要说明自己不想打扰到对方,以一种相对被动的姿态离开,但在西方文化中,这样的情况有时会被看做先入为主的思想。

上面讨论了自己在告辞时语言使用的情况,然而在回应对方的告辞时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汉语文化中,在客人表示离开的意愿时,我们经常会热情地挽留对方,这不仅是热情好客的表现,也是一种礼貌的表示。但在西方文化中,过度的挽留会使对方感到一种强迫的意愿。在对方表示离开意愿的时候,只需要用一两句礼貌温和的挽留语并表达一下期望便够了。

2.3直白应答、大方亲切。赞扬和恭维常常放在一起讨论,赞扬是指对别人用美好的辞藻表达一种敬佩之情,而恭维则更商业化一些,恭维不一定是真心的赞扬,有时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期望和目标,不管二者在主观意愿上有什么不同,其在运用时的技巧是通用的,特别是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下,怎样正确使用称赞语关乎语言交际的成败。称赞语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语言褒贬的使用。积极的语言氛围是称赞语的基本构架,出现在称赞语中的几乎都是正面评价语言。例如,虽然中国和西方恭维语的主要功能都是保持双方和谐一致的关系,但西方恭维语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而汉语则侧重于表示尊敬、关心对方。由于汉语文化中谦逊含蓄的特点,在面对赞扬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否定自己,以免流露出过分的张扬,例如"哪里哪里","我的能力还差得远呢"等之类的话语都是对赞扬表示谦虚的意思,如果把这类谦虚的回答运用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就会出现歧义。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感谢方面的用语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有一些细小的区别。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关系是密切相连的,在关系密切的亲人之间几乎不用致谢。但是在西方文化中,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同事朋友之间,互不相识的人之间,只要你对对方提供了帮助,对方都要向你表示感谢。所以,在英语文化中,"Thankyou"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3.结束语

第5篇:中外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能力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09

很多成功的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在年少时都进行了大量的课外阅读。教师通过与平时同语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沟通了解到,这些学生也在课后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有专家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要真正的形成语文能力,其数量需要是语文课本的四到五倍,换而言之,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阅读三十万字的课外书四到五本。当然,这并不是一个绝对值,只是做一个参考。因为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形成语文能力的快慢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阅读两三本书即可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部分领悟能力较弱的学生,拿到一本书后进行反复细致的阅读,对书中的每一处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其语文能力也能顺利形成。

例如,我在所任课的班级就极力推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班上的学生也较为配合,基本每个学期平均每人都要阅读三到五本课外书籍,部分比较喜欢阅读的学生差不多是一两周就完成一本课外书籍的阅读。在日常语文测验中,学生写作文笔表现得较为流畅,语文整体成绩也较其他未推广课外阅读的班级要好,在期中和期末的语文考试中班级均分每次都要高出那么三五分,这说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还是很有效果的。

一、语文的学习在于阅读

语文能力的形成在于阅读,其实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在于语文的阅读。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不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潜在的后进生”,因为,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沟通交流的工具,而书面语言是学校教育知识的载体,如果学生连阅读都不愿意,那么其阅读能力处于何种水平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这类学生在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遇到读不懂书本上的内容,读不懂题目意思的尴尬情况。从这些方方面面可以看出,要想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就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这里的阅读包括课内对语文课本的阅读和课外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当学生对阅读不屑一顾时,就是学生成绩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语文,学好其他学科。通过“新课改”十来年的不断深入推行,语文课本的内容安排较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为语文课本注入了一丝生机,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对阅读这一板块更为注重,同时对课外阅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始提倡让家长和学生一起精心阅读,这是很好的一个变化。学生回到家后,同家长一起进行阅读,既能同家长进行情感交流,又能在家长的帮助下加深对阅读书籍的理解。

二、小学是阅读的关键期

随着科学的进步,很多现象都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是需要遵从大脑发育的时间表的,阅读就是小学阶段学生先进行发育的技能,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抓住学生大脑技能发育的高峰期,适时的安排课外阅读任务,效果就会体现得十分明显。学生在进入小学前语言能力就已经得到了初步形成,学生的想象力关键期是从2岁开始,一直要持续到小学二年级阶段的,同时小学一到四年级是学生的文化敏感期,因此阅读对小学生来讲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在这一阶段课本的阅读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只有通过课外阅读的适时补充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地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学生家长为孩子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家长在了解孩子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丰富的n外阅读书籍,书籍的内容涵盖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借此来满足孩子对文化的强烈需求。同时教师要将其中的利害关系告知学生家长,如果在这一阶段不对孩子的求知欲进行满足,孩子就会将注意力迁移到其他方面,如捣乱、多动、沉迷于电子游戏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家长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问题,让学生家长能够在家中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适当的配合,这样就能顺利的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培养,并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

当然,在对学生的文化敏感期进行重视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黄金阅读期进行合理把握。学生的黄金阅读期和文化敏感期是有重叠的,二、三、四年级的学生既处于文化敏感期,又处于黄金阅读期,这一时期是需要教师进行重点把握的。在这一时期种,语文课本的知识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仅对语文课本阅读,那么就会长期处于一种“吃不饱”的状态,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开始大力推广课外阅读,着手在班上建立图书角,同时给学生列出推荐书目的清单。在家长会上也应该强调这一时期的重要性,让学生家长明白孩子在这一阶段的生理、心理、教育的发展将影响其一生。如果学生家长不协同教师把握好学生的这一关键阶段,学生在今后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就会暴露出难以弥补的不足,这我们可以把它称为“阅读能力的先天不足”,这样的“先天不足”是很难在短时间进行弥补的,这个时候学生可能要通过十倍、二十倍于小学阶段的阅读量才能有所改善。

三、小学生适合读哪些书

第6篇:中外教师论文范文

2011年3月学校教科室、教导处分析研究制定《校本教研五年规划》,新规划以课题统领,重点明确,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主动性凸显。在此基础上,学校启动了学校课程规划、教研组五年主动发展规划、教师个人主动发展规划。规划的制定,让教师的发展目标更清晰,措施更具体,变化更实际。每一种规划的制定过程,就是一个对自身综合诊断的过程,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一个主动谋求变化的过程。

课题引领――让课题研究成为教师更新理念的过程。

我校现有国家级课题二个,区级课题五个,校级课题若干,内容覆盖德育、学校发展、学生教师发展、资源开发等方面。学校建有教科研专题管理,每一个课题都有专栏,课题研究有计划、有总结,初有交流、末有分享。学校有完备的教科研管理奖惩制度,有教研日、科研日确保研究的时间。每周二---周四下午都有专门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尝试教学理论实验研究》、《作文个性化实验研究》是我校十一五全国重点规划课题,作为统领学校发展的核心课题,学校以制度的形式保证研究的时间,确保课题研究按计划扎实推进,作为其核心子课题――《利用尝试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研究》、《作文个性化》课题组吸引了学校58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日活动,大家集中一起或上课研讨、或专题学习、或聆听讲座,在体会专业学术生活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快乐。因为研究扎实,本课题在申报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时得到肯定,被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课题。所有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课题研究的理解。扎实研究过程、提高研究品质,让教师在研究中时刻保持着一种教育理念的清醒认识。

阅读浸润――让专题阅读、成为教师丰厚的过程。

国家督学成尚荣曾说教师成长需要五块基石:读书、思考、实践、研究和总结。作为教师成长而言,读书积累、实践反思、研究总结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我校正全力打造个性校园、阅读乐园,提供阅读的内涵需要不断积累,分享他人的智慧需要话语的对等,前提都需要不断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厚自己的专业素养,需要阅读浸润。如何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是第二小学在努力的方向。《营造个性校园,阅读成长快乐》是我们的课题之一,阅读已经成为常规,阅读已经成为专业的必须,学校利用各种机会进行“专题阅读”,如数学组要求全体教师阅读郑毓信教授的系列专著,从《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开放的小学数学》到《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希望从本质上去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语文组则为大家提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中外教育经典名著速读》等,既有技术层面的剖析,也有人文底蕴的沉淀。为大家精心筛选有关课程、课程意识与资料进行学习。教师在读书中丰厚,在悄然无息中成长。

专项推动――让主题活动成为教师展示的过程。

教师成长需要不断的激励与推动,需要不断提供“展示”的舞台。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外出培训和校内培训等活动的推动,让一大批的教师快速成长。

作为“学校课程引领教学变革”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讨。参与教科研活动,我们每次都派出多位教师全程参与各个学术的交流研讨,选定教师参与规划与展示,在一种开放氛围中交流、对话、彼此分享,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学术活动中得到最好的彰显。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参与与分享并存、欣赏与展示的培训活动,教师们都倍加珍惜,在每次参与这些活动后教师们都对教科研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每一次参与,我们都进行专题式、主题式培训,注意活动的前延后续,让每一次活动体现应有的科研品质。

反思提升――让论文写作成为教师转型的过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