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学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筑学,绿色建筑,建筑设计,教学方法
1构建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面对当今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两大发展难题,经过对建筑业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总结,发展绿色建筑是破解以上两大难题的“金钥匙”,势在必行。究其原因,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要获得预期的目标,都离不开绿色建筑技术的支撑。针对建筑学教育来说,培养能够设计绿色建筑的人才是新时期的客观要求。为了顺应形势的需要,有建筑学专业的院校应及时对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改革。
2建立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方法
2.1建筑学原有教学方法的剖析
建筑学一直看重建筑的艺术性表达,建筑学教学中自然侧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建筑学专业教学设置基本是以建筑设计为主线,这一主线就是要培养学生以艺术表达为核心的建筑设计创新能力,建筑技术基本上是从属地位。要设计绿色建筑,就必须注重建筑技术。注重建筑技术的绿色建筑要得到应有的发展,就需要结合建筑技术要求的提升来实现建筑艺术的表达。把绿色建筑的人才需求导向纳入教学,改变教学中只注重专业知识为艺术的模式,而是要强调教学中建筑艺术性和建筑技术性的双重统一。要达到培养学生能够主动设计绿色建筑的能力,就须把建筑学专业的技术与艺术进行整合。
2.2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解析
图1是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示意图。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体系中,最核心的就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像高铁的两条钢轨一样,为钢轨上融入绿色建筑教学的建筑设计课的学习、掌握、应用的快速进行提供基础和保证。打破原来重建筑艺术,而轻建筑技术的教学格局,从而保证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课程的学习紧密结合重点突出,使建筑设计课中的绿色建筑教学获得实效。
2.3摆正建筑技术课程的地位
建筑设计课是建筑学专业学习的核心和主线,建筑艺术性培养和建筑技术课程都是要为建筑设计课服务的,各建筑学院校大都一直强调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的艺术表达,建筑技术只是陪衬,建筑学学生自然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与艺术相关的建筑空间和造型等方面,至于建筑物理、建筑构造等建筑技术知识的学习则不够深入[2]。到了绿色建筑将成为主导的时代,设计绿色建筑需要建筑设备、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多方面建筑技术的支撑,只有学好建筑技术课程的应用,才能实现绿色建筑进而实现其艺术性表达。同时,新技术、新材料的更新换代对绿色建筑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建筑技术的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拓展整合建筑技术教学内容,增设与绿色建筑紧密相关的技术专题。
2.4强化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互动性
强调建筑技术的重要性,不是要减弱对学生建筑艺术的教学,而是要强化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学习的互动作用。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任何建筑形式的实现都离不开建筑技术,建筑要达到艺术的高度更需要精巧的建筑技术做后盾。如丹下健三的代代木体育馆之所以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就是因为建筑师采用了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使建筑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形象。可见没有悬索屋顶结构,无论如何代代木体育也达不到现在的建筑艺术高度。对于绿色建筑,要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对建筑技术应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要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对建筑艺术的表达也需要特色鲜明。
2.5实验教学模式的延伸
实践出真知。建筑学专业有大量的实验教学环节,包括建筑模型实验、建筑物理实验、建筑构造实验等来为建筑技术的理论学习提供支撑,但却并没有延伸到建筑设计课程中,也就是与绿色建筑教学的需要不接轨[3]。要打破以上的弊病,就应延伸实验教学模式到建筑设计课上,使其真正为绿色建筑设计服务。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把不同阶段的建筑实验和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内容相对应,并要求学生必须依据实验结果或数据来进行设计,从而加深对建筑技术的理解并提高其应用能力。让学生的实验结果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得以展现,这也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符合绿色建筑教学需要的体验式教学
传统建筑学专业的学习往往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注重言传身教,以学生一套设计图纸来定学生的成绩,再有就是通过一张考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形式就是布置设计任务,讲解设计原理,学生抄绘、收集资料,接着完成从草图到正图的设计,对于绿色建筑的问题缺少关注。
3.1体验式教学方法
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体验式教学法就是一种互动的教与学模式,师生之间注重彼此的情感交流,强调师生的双边情感获得。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指导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同一个设计题目,共同解决设计中的绿色建筑问题;师生交流设计体会和感受,让老师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提高[4]。
3.1.1实践教学法
对于需要建筑技术支持的绿色建筑,其涉及建筑技术的内容多是实践应用。因而在建筑技术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把原来集中完成的实习分成小的专题,结合学生的学习体验,老师有针对性的组织实习和实践。如参观建好的或者是在建的绿色建筑,建筑技术的任课老师或邀请工地技术人员对绿色建筑应用的技术(如墙体保温、建筑采光、建筑材料等)进行现场讲解,使学生明白绿色建筑技术理论的同时掌握实践应用,达到对绿色建筑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1.2分析教学法
建筑学专业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设计课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分析各种成功案例来讲解绿色建筑技术原理和实践。在今天进行技术资料收集已不仅仅局限于书籍,网络支撑的手机、电脑等平台快捷、方便。老师把设计案例、技术应用等分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比选;经过多次分析教学法的学习和理解,分析法自然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并有效地应用到绿色建筑设计中。
3.2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体验式教学的实践,具体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评价的多元化。绿色建筑对技术的要求是一个完成的体系,要注重对绿色建筑技术实现每一步的过程评价和最终的结果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2)强调评价的针对性。绿色建筑的技术涉及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多方面的内容,不同的设计有不同的技术侧重点,要根据具体的技术内容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才是科学的。3)体现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指导老师的评价角度和学生的评价角度不同,要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成分,实现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化。
4结语
建筑学专业必须以培养未来的绿色建筑师为己任,踏实、认真地进行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为了跟上绿色建筑发展的需求,为了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设计绿色建筑的能力和实现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的优化,就必须注重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结合。研究和实践符合绿色建筑教学需要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把绿色建筑的学习有机地融入到建筑设计课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方法是对原有教学方法的继承,也是为适应绿色建筑教学需要的必要拓展。
参考文献:
[1]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周嫱.绿色建筑理念融入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整合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
[3]葛坚,朱笔峰.绿色建筑教育为导向的建筑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15(3):86-87.
关键词:凯里学院;建筑学;专业建设
凯里学院建筑学专业自2012年开办以来,秉承良好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整合办学资源,努力挖掘办学潜力.从开办至今,建筑学专业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实践平台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各项硬件和软件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1建筑学专业建设规划的整体目标与思路
从专业分布看,贵州省内高校仅有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学院、凯里学院开办建筑学专业,这些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远不能滿足本省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筑学专业建设规划依托黔东南州深厚的苗侗文化背景,顺应贵州省和黔东南州建筑行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对人才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以“地方性、民族性、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在开放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民族建筑研究和教学为一体的专业特色[1].在培养方案制修订方面我校不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而且依据实际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及实训内容.建筑学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进度计划和教案,教学计划体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课程设置上,将通识教育课程15门、专业教育课程40门、生涯教育课程3门、特色教育课程1门、实践教育课程10门相结合,构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生涯教育课程与特色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专业教师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将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少数民族建筑概论、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等理论课程,在建筑设计课程内容中设置了民族建筑专项设计.在实践环节上,设置了《建筑认识实习》、《建筑测绘实习》等民族建筑实践调研,另外还进行了社会实践、公益劳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综合素质教育、各种学科竞赛、科研活动等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
2专业建设过程及管理
2.1夯实理论教学
教学是专业之本,建筑学作为新建本科专业,教学队伍年轻,理论教学的经验还相对欠缺,因此专业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夯实理论教学.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建筑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过程管理规定,在教学大纲编写、教案撰写、教学进度填报、教学日志填写、课件制作、试卷分析、毕业论文指导、新进教师主讲资格审定等方面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保证了教学质量.通过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项目式教学,每门课程或每个教学专题均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3],采用项目调研、初步方案、方案反复评审修改、得出设计成果的过程,整个过程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课程学习阶段就接受工程训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2.2加强实践教学
建筑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关键一步.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结合专业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修订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要求课程中实践学分保持在25%~30%,同时在实践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同时将实践教学成果化.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加强与黔东南州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地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创建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实践基地,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极就业.同时指导学生与同济大学、镇远县住建局、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多家合作单位和机构进行民族建筑文化的相关调研与建造活动,让学生参与各种科研课题的研究,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4].
2.3构建教学质量监控
为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学院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保障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打造良好的教风与学风.目前已形成了常规化的教学检查制度,包括教师听课制度、班级教学日志制度等.建筑工程学院有专人负责管理教学档案,建立了完整的招生、学籍、试卷、成绩等教学档案,并实行校、院、教研室三级督导听课制度.在教学管理中,首先是教务科在每学期开学前下达教学任务,让所有教师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其次是教研室主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每学期认真做好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进度及教案的检查工作,按时制定教研室活动计划,并认真做好教研室工作总结及活动记录;三是教研室组织建筑学专业全体教师进行听课、评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院教学督导对教学进行监督,不定期进行听课、评课,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五是认真落实学校制定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各班纪律委员每天负责填写当天的课堂教学日志,并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分管领导签名并提出整改意见;六是专业教师严格按照凯里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好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教案编写、教案更新等工作;七是加强试卷管理,试卷制作核查严格规范,试卷保存及试卷的批改、登分、装订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考风考纪教育.建工学院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丰富活动载体,完善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打造优良学风,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建工学院还鼓励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学术讲座、建造节等与专业能力塑造息息相关的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总之,该院采取各种举措,打造建筑学专业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教风、学风[5].
2.4加大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学院现有的教学模式虽然历经了多次变革和更新,成绩斐然,但始终未能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制约了人才的培养与塑造,既不利于人才本身的成长与创造,也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了人才和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继续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
2.4.1夯实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学院根据建筑学专业每年的发展情况,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以建筑设计类为核心进行展开,重点打造建筑技术教学群;同时增强校内几个专业培养方案的联动性,通过课程安排的协调,减少任课老师工作量,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比例,充分利用课外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2新知识、新理论和特色文化引入教学
分院要注重将BIM、绿色建筑、民族建筑等相关课程及国家注册建筑师考试内容等纳入课堂,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标准与内容融合到专业课程中,校企共建,开发体现工学特色,突出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密切相连,融职业技能要求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举办建筑学建造节活动,将创新思维融入实践中,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动性;建立丰富的第二课堂,利用学生社团等机构,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以学生项目、课程调研报告等形式开展专业第二课堂[6].
2.4.3实践教学成果化、可视化
改变以往大部分实践课程考核以报告为主的情况,将实践教学成果化、可视化.如测量实习,绘制苗侗村落聚落情况和典型的建筑,用激光雕刻机雕刻出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生实践成果.
2.4.4构建竞赛体系,成立专业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建立多层次的专业竞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识图、测量技能、模型制作、民族建筑知识等竞赛,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学风.
2.4.5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建立各种教学评价规章制度,尝试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教学模式,以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建立科学、民主、主体多元、与企业对接的教学评价体系[7].
2.5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方面注重选拔、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建立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和素质的机制,提高教师的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优化建筑学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学缘、年龄等结构,形成以中年教师为骨干,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师资队伍.而且还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历丰富的建筑学专业专家,组建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不断加强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8].
3结语
近年来贵州省房地产业、工业园区、美丽乡村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使得建筑学专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建筑学专业发展建设要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切入点,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化设计,立足民族建筑文化,培育民族特色,提炼民族元素.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构建竞赛体系、规范管理等方面夯实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从而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邱微,南军,袁一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课程体系及其特色———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土建类工科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64-167.
[2]刘晖,谭刚毅.理性、创新与实验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本科特色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J].建筑学报,2013(2):106-109.
[3]于秀开.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毕业设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3):167-167.
[4]刘廷,赵继龙,仝晖,等.面向区域创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7):34-35.
[5]郇筱林,戴素娟.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课程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5):103-105.
[6]柳立生.BIM与高校土建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武昌理工学院学报,2016(2):75-77.
[7]张广平,徐茹.基于建筑学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研究[J].重庆建筑,2017,16(1):28-29.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改进发展
一、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存在的不足
1.模式陈旧,没有特色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建筑群体不断出现,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遇到了很多的新情况、新内容。但是,从当前各级各类院校建筑学专业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模式陈旧和没有特色是主要缺陷。美术基础教学与建筑学专业教学需求之间不协调,更不能相互促进。
2.内容与课时设置不科学
一些院校建筑学专业的美术基础教学内容,仍然以面面俱到的写实素描为主,基本上是全因素素描,把2年4个学期的美术基础课程分成素描、速写、色彩、平面构成以及美术史的学习。这种内容和课程安排设置不科学。
3.方法僵化不灵活
一些院校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写实素描能力,而与写实素描同样重要的临摹教学就比较淡化,教学方法不灵活,效果不佳。此外,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手段僵化、针对性不强,不能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创新教学方法的现象。
4.学生认识不足,学习效果不强
素描和构图是建筑设计的基本技能。美术与建筑设计密不可分,建筑物或建筑群体的直观效果图需要建筑设计人员具备高超的绘画能力才能完成。有的学生认为建筑设计不是画画,学会建筑施工即可,对美术课不感兴趣,不肯苦练基本功。
二、改进美术基础教学的策略
1.从内容上充实写生和色彩教学
(1)打牢素描基础
实物素描是学生通过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运用线条进行绘画造型的基础,这对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十分重要。学生通过结构素描和光影素描的学习和训练,逐步掌握形体结构在光照后的变化规律,能够把握复杂形态物体的内部结构和形体特征,增强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中的素描教学,其目的在于提高设计能力,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分析、研究、表达,提高思维能力。所以,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必须使学生打牢素描基础。
(2)强化速写教学
长期的速写训练使学生对视觉造型的具象美和抽象美的发现能力、捕捉能力、想象能力、发挥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气质和审美品位,为学生掌握建筑设计技能储备了强劲而持久的发展潜力。大量的速写练习可以让学生收集建筑设计的素材,为日后设计运用打下基础。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速写训练,注重观察各类建筑的形态特征和设计亮点;另一方面,要提高课内速写教学水平,针对某种建筑的特色及其在建筑群中的作用、对环境的影响等,不断加强训练,提高速写能力。
(3)提高色彩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色彩构成教学作为重点,培养学生从色彩直觉和心理效应出发,通过思维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根据色彩在空间的变幻规律,组合并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新的色彩效果。
2.从教学方法上创新模式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一,触摸法。在光线较暗或没有光线的情况下,使学生通过触摸形体,领悟形体的质感和肌理。第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视觉形体色彩的重构,开拓学生的奇思妙想,增强其想象力。第三,针对不同的建筑风格对学生进行审美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点评经典艺术作品。
(2)集中授课法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最有效的教法就是集中授课法,集中课时和训练,对素描、设计初步和设计技法等教学内容进行集中授课,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步。其一,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专心;其二,可以使学生对美术学习更加重视;其三,专业化训练可以使学生的绘画技能与技巧快速进步。
结语
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与一般的美术教学不同,专业性较强、技能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教研机构、院校、教师根据各自的职责,不断加强对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的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炼教学特色。教育者应针对建筑业市场竞争激烈的人才需求趋势,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多渠道配套改革,综合运用各种积极因素和条件,丰富教材,活跃教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挖掘潜能;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卫星遥感技术对建筑物、建筑群体乃至城市的形象进行观察,判断形态、分析构成、研究设计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朱宇.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策略探析.现代企业教育,2014(24).
[2]夏媛媛.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策略探究.才智,2014(23).
[3]刘燕.建筑学专业美术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级:建筑
姓名:
指导老师:
实习时间:XX.12.1-12.4
这次我们去了xx大学城,xx展馆等地方参观其建筑及学习,以下是我的内容!
我们到了xx的第一站是xx展馆。xx展馆是大型的刚结构建筑物,主要以曲线作为整个建筑的主调,整体像坦克,充满动感的曲线让人感觉整栋建筑都在运动,充满生机!
xx展馆局部
后来回来后经查阅,其特点优势可总结为一下五点:(1) xx展馆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档次最高,能满足大型国际级商品交易会、大型贸易展览等需要的多功能、综合性、高标准的国际展览中心 (2) xx展馆是高科技、智能化、生态化完美结合的现代化建筑,按照国家5a智能化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建设中大量应用国际高新科技,智能、通风、交通系统体现了世界先进水平;层高、地面负荷、电力供应可满足大型机械展、帆船展等各种对展馆条件要求苛刻展览的要求。
(3) 单个展厅面积均在1万m2左右,且各馆门面设计合理,一、二层的十三个展厅各有开阔的门面,多个展览可同时举办,互不干扰。展厅无柱空间大,利用率高,特装效果特别好。
(4) 展馆周围建设与会议和展览相关联的配套设施如酒店、写字楼、银行、商业服务、博物馆等,能充分满足客商的商旅要求。
(5) 交通便利,设有地铁站台,东、西、南、北向均有城市干道。已开通的地铁二号线和未来四号线将在这里交汇,地铁三号线也将从附近经过。目前已有137、203、206快线、229、262等多路公交车在这里设立站点。
xx展馆正门
然后接下来的两天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大学城里的十个校区。而xx科技中心则是在那一带的一处建筑物。它位于xx大学城所在的小谷围岛内,占地45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3.75万平方米,是xx省政府投资19亿元兴建的大型科普教育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建筑面积和规模最大的科普场馆。
xx科技中心远观
选用正统的或者是方方正正的外形都不太适合,所以用了一种充满动感的建筑形态,使建筑物融入到所处的自然环境中。
俯视图
而且在建筑物的另一边设计了一个人工湖,使整体建筑呈现一种在水上漂着的感觉,建筑物在水中间产生倒影,距离感也很美。
局部
在水中屹立的xx科学中心,犹如一艘蓄势待发的科技航母。“‘科技航母’是建筑的整体形象,展厅呈放射性,大小相间,空间面积大而深。入口有一个‘眼睛’造型,富有灵性,“眼睛”实际是一半的地球,蕴含着张开眼睛看世界、充满发现追求的思想内涵。
科技中心正门
走进大厅,迎面而来的是一整幅巨大的“信息流”墙,
科技中心“信息流”墙
给人一种探索、追求、神秘的实践体验,也体现出xx科学中心“问题比答案更重要”的科普教育思想精华。
关键词:适应;社会发展;建筑学;专业人才;课程体系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之下,建筑设计行业以及建筑设计专业教育同时也在高速发展中,建筑学专业已成为国内应用型专业中国际化、市场化、职业化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专业之一.一方面,与职业化配套的相关培养与认知机制实施推进较快:1992年开始国内专业教育评估,1995年开始实施注册建筑师制度,2008年签订《堪培拉协议》,8个成员(美国、英国、英联邦、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韩国、墨西哥)相互对等承认建筑教育评估认证体系.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建筑教育人才市场推动下,国内建筑院校数量急剧增加,设立背景更加多元化,教育质量控制面临严峻挑战.学生的培养规格能否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毕业以后能否尽快适应职业化要求,参与激烈的行业竞争,目前成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来衡量建筑学专业得教育质量.
1课程体系特点
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具有文理结合、理工结合,多学科综合交叉等特点,主要是源于———建筑学科具有理性抽象思维与感性形象思维相结合、技术突破与艺术创新同步、社会性课题与专业性研究相互交织等特殊的学科特点;建筑学专业教育也与校内其他专业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是五年制的学习周期较长,对学生在课外知识积累、理念创新、自主研究等方面的自我提高能力有较高要求;二是建筑学专业学生虽然入校时的高考成绩普遍很优秀,但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在学习方法、感性认知、问题分析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能力差异.
2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当前高校综合性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在各级学科的知识融合发展中,出现了部分课程建设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情况.建筑学科兼具科学与艺术的双重特性,尤其需要在学科课程体系中进行系统化梳理.应该说当今社会最深刻的变化是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社会的运转主要是由政府制定的计划所控制,尤其是涉及到基础建设方面的管理运行一定是事先计划好的,所以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在进行.但当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整个社会后,人们发现事物的变化不再遵循一种简单的方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前提条件,而很多的条件由于与其它的事物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于是产生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导致事物发展结果更多可能性存在.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身在其中,不同的行业都面临的是同样一个现实,如何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住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市场中始终能站稳脚跟并处于不败之地.这样的局面不仅表现在社会对专业人才数量上的需求大幅增加,而且表现在对专业人才的质量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随着建筑学专业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各大、专院校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教学体制和方法的改革以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然而我们也看到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学手段、设施、方法,培养目标、标准、计划等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际上我们始终没有停止对这样一个问题的思考———如何协调建筑学专业教学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社会多元化的趋势促使我们反思现行的教学体系,反思教与学的关系.我们试图通过对建筑学课程体系的研究分析及改革,找出适应这些社会发展需求变化的教学途径,从而对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3高校建筑学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当前高校综合性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在各级学科的知识融合发展中,出现了部分课程建设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情况.建筑学科兼具科学与艺术的双重特性,尤其需要在学科课程体系中进行系统化梳理.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持续教学改革探索与经验积累,国内各主要建筑院校已形成贯穿5年教学过程的专业教学课程模块和以此为基础的师资队伍.然而,由于这些课程在目标、手段、组织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彼此之间还缺乏深人细致的协调与融通,还没有真正形成互补效应.为了弥补这种缺憾,各个高校试图通过探索新的教学体制以及通过教改的方法来满足这种需求的变化,并有所成就.如上,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事实上如何使建筑学专业教学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从未停止过思考.我们不断的反思社会多元化对现行的教学体系的影响,不断的反思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此次我们希望能够从建筑学课程体系改革中,分析研究出新的教学途径,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并以此为客观依据,不断的补充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
4建筑学专业教育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研究趋势
国内外建筑学科为探索建筑学专业教育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目前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研究趋势:(1)在市场竞争条件下,自主创新成为建筑设计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与此相对应,培养未来建筑设计从业者的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成为当前建筑教育的核心目标.(2)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及海量知识更新,带来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转变;在教学目标上,从“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从教师传授为主的类型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研究型教学模式.(3)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与建筑发展问题,建筑学科的专业内涵与外延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广义建筑学成为未来建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建筑学专业更加强调其各二级学科科之间的知识综合,更加强调培养学生判断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筑学专业教学更加强调对其它相关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知识的了解与运用,从而形成与社会实际结合更加紧密、专业性与通识性教育并重的广义教育体系.
5课程体系研究思路与方法
5.1研究思路
分析当今社会发展特点及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系列课程建设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持续教学改革探索与经验积累,国内各主要建筑院校已形成贯穿5年教学过程的专业教学课程模块和以此为基础的师资队伍.然而,由于这些课程在目标、手段、组织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彼此之间还缺乏深人细致的协调与融通,还没有真正形成互补效应.因此,本课题从课程体系建构的整体视野出发,以阶段教学目标为依托,合理组织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搭配、相互支撑的关系,充分发挥原有的课程建设资源与教师队伍优势,从而达到教学课程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必须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系列课程建设,才具有针对性和现实可操作性,起到实效.现代城市发展与全球化趋势,使建筑学科的专业内涵与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由此带来教学目标与方法的根本性改变.为此,在建筑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过程中,在学生培养计划编制、教学大纲制定、课题类型选择、课程项目匹配、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贯彻以特色为核心、以质量为目标的建设思路,拓展专业系列课程建设的内涵与外延.
5.2研究方法
5.2.1建构各系列课程的纵向体系框架
课题将建筑学专业系列课程建设体系划分为设计主干系列、专业学科系列、基础教育系列三个类别,此划分构建了贯穿建筑学专业五年制教学全过程纵向框架.主旨在于协调各系列课程纵向的衔接关系,完善各阶段课程的内涵建设.
5.2.2建立以设计主干系列课为中心的横向关联机制
设置以设计主干系列课为中心的“教学单元”,形成课程群的横向框架体系.整合各单元内“理论课程”与“体验课程”之间的关联互动性、有机协调性,形成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
6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创新
6.1优化
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点是拥有较强的实践性,人才培养规律也与其他专业不同.即需要针对市场的需求,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目标,完善专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培养手段;同时,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下,建筑学本科教育必须在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又使其具有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研究、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体系、内容、方法上逐步与建筑学专业评估和注册建筑师考核制度接轨,与国际教育模式接轨,并形成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教育特色与优势.本课题把建筑学专业系列课程建设体系归纳划分为设计主干系列、专业学科系列、基础教育系列三个类别.
6.1.1设计主干系列课程建设应着重研究综合性与知识拓展性避免以往的因为系列课程建设又形成新的条块分割.主要是在原有优势课程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阶段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
6.1.2专业学科系列课程建设研究的重点是提高设计主干课程的针对性与应用性.一方面扩展专业基础理论课内容,形成历史、技术、景观、人文等方面的概论系列课程;另一方面注重对实验教学课程的建设和完善.
6.1.3基础教育系列课程除学校要求的公共必修课程外,其余课程应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与学生的学习特点,以选修课为主,在于加强学生对人文社科性知识的了解与实际运用能力,核心是强化学生的交流、表达、研究等方面的能力.目的是使其具备更好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通过建立全新的三个系列的课程体系,优化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6.2创新
如今建筑学科的专业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此,在研究建筑学课程体系改革的进程中,在学生培养计划编制、教学大纲制定、课题类型选择、课程项目匹配、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贯彻以特色为核心、以质量为目标的建设思路,拓展专业系列课程建设的内涵与外延,本文在优化建筑学专业系列课程建设体系的基础上,分析当今社会发展特点及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并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培养目标,形成针对性的重点系列课程建设.为了网络化各系列课程体系,在内部纵向递进各系列课程模块的知识层次,强化基础性内容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性,在横向互补与融合各系列课程模块之间的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对知识运用的融会贯通与创新思辨能力.
6.2.1建构各系列课程的纵向体系框架
建筑学专业系列课程建设体系划分以下三个类别:设计主干系列、专业学科系列、基础教育系列.此划分构建了贯穿建筑学专业五年制教学全过程纵向框架.主旨在于协调各系列课程纵向的衔接关系,完善各阶段课程的内涵建设.
6.2.2建立以设计主干系列课为中心的横向关联机制
设置以设计主干系列课为中心的“教学单元”,形成课程群的横向框架体系.整合各单元内“理论课程”与“体验课程”之间的关联互动性、有机协调性,形成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建立课程群体系框架,制定课程群内涵大纲,明晰课程体系中的纵向、横向框架.目的之一是突出设计主线课程的核心特征,合理划分设计课程个阶段,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科学设置各阶段的课程体系,框架明确,循序渐进,使贯穿5年制建筑学专业教学全过程的设计主线课程体系脉络清晰、衔接有序;之二是建构课程体系的横向教学单元,使单元内理论课程支持设计主线课的功能明确.同时通过课程群改革的综合实施实践实施,可以更好的检验和完善我们的改革研究工作.
7结语
本文从课程体系建构的整体视野出发,以阶段教学目标为依托,合理组织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搭配、相互支撑的关系,充分发挥原有的课程建设资源与教师队伍优势,从而达到教学课程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系列课程建设,具有针对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并做到切实有效.
参考文献:
〔1〕谢浩,朱雪梅.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建筑学专业为例[J].人才开发,2006(12).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技术素质教育; 现状和分析;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国际建协(UIA)章程中在“宗旨和职能”一节里强调:“国际建协要求其成员以最高的职业道德和规范赢得和保持公众对建筑师诚实和能力的信任;强调与质量、可持续性发展、文化和社会价值相关的建筑的作用和功能以及与公众的关系;通过重建遭到毁坏的城市和乡村,更有效地改善人类居住条件;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人群和民族,为实现人类物质和精神的追求而继续奋斗;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维护和平,反对战争。”这段文字高屋建瓴,从全球的角度表述了作为职业建筑师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
建筑的生产活动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项复杂的、体系化的活动,它涉及诸多专业人员,也涉及上至社会的公共效益,下至个人的个体利益,需要对国家、社会、城市有概括的理解与把握,需要尊重历史,要遵守基本的建筑设计原则,还需要精准的建造、客观的评价等等。然而,建筑师的工作绝不是个人的表演,而是一个要在整个体系中不断交换想法的过程,正是这些想法丰富了整个设计过程,使建筑尽可能地满足各方面的要求与利益。
建筑师们用其智慧和劳动以独特的方式丰富了建筑历史。但冷静而深刻地审视过去,一些问题也让我们深深地思考建筑的未来,环境与能源的危机、城市特色的消失、建筑个性的渐弱以及地域建筑文化多样性的衰弱等。面对诸多问题,在新的世纪里,建筑师应秉承什么建筑理念,如何理解建筑的本质以开拓建筑的未来,建筑师的素养和学校的素质教育与此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关系。
建筑院系是培养建筑师的摇篮,建筑师的素养除了在建筑工程实践中积累丰富以外,其建筑启蒙教育和在学校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由于对建筑师的素养要求多向、全面,所以在学生学习期间应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主题重点抓好人文素质教育和技术素质教育两个方面的素质教育和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当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给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文科学生应当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素养,理工科学生则应有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生不但要能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够把握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进而具备了解社会、分析社会需求和把握社会发展的一定能力,因此应大力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更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经济意识;既有科学功底,又具备人文素质的通才,而不是只懂一门专业的专才。
建筑学学科的特殊性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学并不是单纯的理工科。吴良镛先生在《广义建筑学》中,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理论思想,认为建筑学是一门具有多元特性的知识学科体系,任何反映人工环境整体的认知都属于建筑学的研究范畴;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上通过的《北京》等都证实: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面极广的学科。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仅靠素描、色彩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大力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开阔学生视野,使人文素质和专业学习相互促进。
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应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从单一型转向复合型,以便容纳更多门类的知识,比如可开设一些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选修课,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其次,要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使学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觉地进行知识更新。另外,人文素质的教育还应走出课堂,拓展到学生的课余生活。比如,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可结合专业课的学习内容联系当地的历史文化,参观一些历史建筑或做一些相关调研,这样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也了解了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教师的人文素质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时,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社会的大环境及文化氛围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技术素质教育
我国建筑教育长期以来“重艺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片面追求造型、色彩等感官艺术形式,轻视对建筑技术的推敲及运用,极不适应当今建筑业的发展。注册建筑师制度的确立和实施对技术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一个注册建筑师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还应掌握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否则很难协调各专业间的关系和专业之间的配合。
如何加强学生的技术素质,可从课程设置入手,对现有的技术课程应进一步强化。由于教材存在滞后于实际运用的通病,在教学中可结合实际工程,组织工地实习或参观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提高技术素质的自觉性。在课程设置上,技术课程既可部分单独设置,又可部分结合主干课程(如建筑设计)设置,并不一定要在某学期或学年学完,这样不仅可使各课程之间相互促进,而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牢固,融合性会更强。
对高年级的建筑设计,则可结合建筑结构、设备、物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建筑,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也是学生形成科学建筑观的必要手段。由于建筑教育中的技术素质并不仅限于建筑结构、物理、设备等方面的知识,它是一个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变化的范畴,因此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一些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等。
技术素质的培养还与教学体制、教师素质等诸多因素有关,教师应首先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加以重视,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加强学生的技术素质,达到未来建筑师的技术素质要求。
建筑是一门终生的事业,一门伟大而又艰辛的事业,一门前赴后继的事业。要想杜绝建筑界存在着的种种不良风气,提高中国建筑的整体素质,必须从建筑专业教育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具备以上提到的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假若不具备良好的心态,导致未能迅速地融入行业和社会,对于建筑系毕业的学生来说,因为心态而耽误了自我发展的时机,太不值得。作为即将踏入社会怀揣着梦想的我们,如何拿知识更好的武装自己,是每个人需要深深思考的问题!
职业建筑师面临的现状和分析
2005年夏天,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库哈斯这样调侃中国同行:“中国建筑师的数量是美国的十分之一,设计收费标准是美国的十分之一,在五分之一的时间内设计了相当于美国五倍数量的建筑,这就是说,中国建筑师的效率是美国同行的2500倍。”此话被媒体多方报道,有的人是赞叹有的人是嘲讽,建筑师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但终究没有讨论出个结果来。反正那时对于建筑师来说,似乎遍地是黄金,有的建筑院系学生还没毕业就被甲方追着买设计图纸了。
中国建筑师满足于“图纸一交,设计费到手”就万事大吉,至于建筑建成后好不好用,使用者有什么意见,则不闻不问。我觉得这是妨碍建筑师设计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使得许多设计弊端,一犯再犯;使得许多不合时宜的设计方案,代代抄袭。我认为,如果建筑界也像其他行业一样,注重使用后调查;建筑设计评奖,也要求建筑物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再参加评选,并且邀请建筑使用者代表参评,这样慢慢就会培养出良好的风气。我国建筑设计水平也将会因此而有明显的提高,许多创造性也会从中得到发展。
1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建筑结构课程主要包括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三大结构体系的内容,而这三大结构体系的系统学习不但需要数学、物理、力学、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还需要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所以,建筑结构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涵盖的知识面广,课程内容存在“四多”,即通常说的概念多、公式多、符号多、规范规定多。然而,在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完善的针对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教材,现有建筑结构的教材大体上都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的简单删减,或难度降低、或课时量减少,而未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特点。此外,我国近几十年来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各类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涌现,相关规范及规程也随之不断更新,而现有建筑结构教学教材却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内容相对陈旧,比如与建筑结构课程相关的一些规范及规程,现行规范或规程中某些条文条款已经废止,教材还在继续使用并有大篇幅介绍及说明。一直以来,建筑学专业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艺术、轻技术”的观念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学生只重视建筑设计等主导课程的学习,从而忽视了建筑结构等工程技术类课程的重要性,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建筑是建筑师的事,结构是结构工程师的事”,建筑学课程和结构课程没多大关联,学不学无所谓,不重要等。
2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教学的探讨
基于目前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对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进行提出了一些建议。
2.1教学内容
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作为一名未来的设计师,建筑学专业学生并不需要像结构专业的学生那样,必须具备扎实的结构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精确的结构计算方法,但建筑业专业的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了解现有的结构体系,掌握一些实用的估算方法,能与结构工程师良好地沟通、紧密地合作,以能合理地进行结构选型,合理地进行建筑平面、立面的布置,鉴于此,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应改变以结构专业特点所形成的教学内容,不应将结构专业的教学内容浓缩后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根据建筑学的专业特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结合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制定适合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2.2教学方法
建筑结构课程专业性强,教学内容多,基本概念、公式和规定多。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偏难,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2.1多媒体教学法和板书授课方法相结合
建筑结构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单纯的板书授课方法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板书授课所呈现的资料有限,另一方面对实践性比较强的知识,特别是实例教学部分,靠老师手绘比较费时;若仅仅单纯地口头讲解,无法做到直观效果,学生普遍难想象、难理解、难学会,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此方面的不足。
2.2.2案例教学法
建筑结构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而单纯的理论知识如果不与实际案例结合在一起,学生往往容易厌学,且容易造成学后不知怎么用,实际应用能力差。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在讲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同时,紧密地结合学校及学校周边大量工程实例,来阐述分析建筑结构丰富的理论内涵。此外,为了强调建筑结构知识的重要性,还把事故案例融合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结构重要性的理解。
2.2.3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建筑结构这门课程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三方面的专业知识,内容多。而目前各学校中建筑结构这门课程总学时基本上不超过48课时。
3结语
6、了解建筑物的建筑装修构造。(三)建筑材料通过去建筑工地和工厂实地参观,了解以下内容:1、了解水泥、砖、砂子、石子、钢筋等主要材料的规格、标号、特性及使用要求;2、了解混凝土、砂浆的配合比、标号、生产工艺所用设备以及养护要求;3、了解各种钢筋加工情况;4、了解火电厂发电的工艺过程(四)建筑施工通过去施工现场参观,要求了解以下内容:1、了解各施工工种的工艺过程,生产特点以及各工种之间的配合及穿插作业情况;2、砖混结构施工工序,现浇构件的施工工序;3、建筑工程与安装工程的施工配合及工序要求; 实习收获和总结:在孙超法和肖四喜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了工地相关的规章制度,了解各种工程程序;通过阅读图纸,了解设计的意图、设计方案、施工细部;了解在工程建设中可能发生的实际问题,并学习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等。(一)建筑学知识参观东,南院单体建筑及建筑组群,分析如下:学校的总体布局采用有利于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细胞模式系统化布局。各建筑组团有序发展,各组团都有自己的中心,并有便捷的步行系统于相邻组团联系,形成多个独立高效运作的系统。同时也改善各专业封闭独立的传统布局,以整体集中、个性独立的方式***既满足学科交叉、高效便捷的要求,又满足各局部功能相对独立的要求。新校区规划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人与自然共存。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营造高雅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在单体布局中尽可能满足节能通风和环保的要求。充分利用基地现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规划不仅对原有环境进行保护,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突出建筑群布置的层次感,同时加强校园环境景观的配套设计,还注意从更高层次来创造一种学府氛围,把人文环境的营造与自然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
校园的规划除了生态环境方面的考虑,还体现在不用尽现有资源,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采用动态发展的原理进行规划,制定利于扩展、具有弹性的校园总体规划,不仅考虑分期建设的可行性,整合新建筑与现有校舍的功能布局,做到远近期结合,注重节约用地,给远期发展留有足够余地,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化工楼参观时发现屋面设有好多的消防管道,同时又设了安全通道。也在景湖弯的地下停车场设有自动消防管道,一有险情就会感应到,自动打开喷头,及时解除险情。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建筑的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二)建筑施工通过去参观天伦城,景湖弯,南院在建工程现场情况,一进到施工区,我们一眼就看到了建筑的结构主体,当时结构主体给我的感觉就是不像建筑和不好看。这个可能是因为它和我所看到的过的
已经建好并投入使用的楼不同。主体前面有个很大的场地,这个场地是堆放建筑材料用的,可以看到所堆放的建材主要是钢筋,有水泥、砂、石之类的建材,我们跟着现场管理员上了楼,我们踏上用钢管和铁网搭接成的梯子,开始觉得很危险,四周都有伸出来的钢管或铁条。二三楼的模板和支架已经拆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撑上部重量的柱子很大,大到使我们都觉得层高变小了。在承重柱的四周有很多构造柱,它们是用来加大墙的强度的,以避免因墙身过长导致容易坍塌。一路上去,我们看到上面几层楼板的支架还没有拆,这些支架是用钢管和模板组成的,钢管很密,可见要承受完全没有强度的混凝土板和梁需要很大的支撑力。上到最上层,我们看到工人们还在绑扎钢筋,柱和梁的钢筋已经绑扎好并放到了模板预留的槽里。我观察了其中的几条梁和柱,就像老师说的:梁的下部是首力筋,主梁有九条,次梁有六条;上不是架立筋,主梁和次梁也不同;受力筋和架力筋之间用箍筋绑扎。而柱子就不一样了,三四条梁要交汇于柱,就必然要使梁的钢筋穿过柱子,这样使得柱头的钢筋十分密集,同时浇筑混凝土时也要注意密实。板的配筋一般有受力筋和架力筋,受力筋在下方,分纵横两路;架力***筋在上方,也是纵横两路放着。摆好的钢筋就要用铁丝绑扎好,为了保证面筋不被踩低下去,还要用马蹄筋将其抬高。在看板筋时我们发现连同钢筋一起铺设的还有电线管,这是电专业和结构专业合作的一个体现。在工地我向工人也了解了一些情况,比如, 在砌墙的过程中,如遇到墙要转角或相交的时候,两墙要一起砌起来,在留槎的过程中,可以留斜槎,如果要留直槎,则必须留阳槎,且要有拉结筋,不能留阴槎。比如,钢筋的绑扎,底层基础钢筋的绑扎首先要放样,每一跨度里钢筋的接头数只有25%,即4根钢筋里只有一个接头,另外,接头要尽量放在受压区内。
天伦城的建筑物都是采用框架结构, 它的墙体都是用填充的方法实现的,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地方已经填充好了,有些地方还没有填充。南院的综合教学楼和学生宿舍都是采用砖混结构,同时在南院学生宿舍当时正在搞基础,我们也看到了它采用的是桩基础,由于那的地基比较好,基础只有2米。在南院的时候工地正在打桩,我把打桩的全部过程也大概看了一下,也向工人师傅了解到了打桩机,他们所用的是柴油打桩机。在工地上看到很多地方都有裂缝,我就不明白钢筋混凝土现浇板也会产生裂缝,经过老师的说明和我到网上了解到钢筋混凝土现浇板也会产生裂缝的, 二、按裂缝所处的状态分,裂缝可分为运动、不稳定、稳定、闭合和愈合等状态。对于处于运动和不稳定扩展状态的裂缝,应考虑加固和补救措施。而对于稳定、闭合、愈合裂缝则可持久地应用。三、按裂缝形状分,分为表面的、深入的、贯穿的、断续的、纵向的、横向的、斜向的、对角线的、上宽下窄的、外宽内窄的等等。
就现浇板裂缝对房屋建筑影响而言,现浇板微裂缝不会影响工程质量,过宽的裂缝会引起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降低结构的耐久性,损坏结构的外观,影响正常使用,严重的还会影响结构的安全。我国现行建筑规范规定,处于正常条件下的现浇构件(如现浇板)允许最大裂缝宽度为0。3mm,处于正常条件下的屋架,重级工作制吊车梁,以及允许出现裂缝的一般预应力构件允许最大裂缝宽度为0。2mm。裂缝的 住宅楼现浇板裂缝控制技术措施:住宅现浇板裂缝的防治,材料是基础,设计是前提,施工是关键,管理是保证。 二、设计:(1)住宅的建筑平面宜规则,避免平面状突,特殊条件下采取在不规则处设置双层双向钢筋网片或暗梁的方法进行处理。(2)屋面板应设置保温、隔热层,保温层厚度应根据材料的参数进行热工计算,然后确定其厚度。(3)刚性屋面防水层应按规范要求及屋面节点设计详图设置分格缝隙,分格缝内应嵌填密封防水材料。(4)住宅建筑平面较为复杂或因工程需要建筑物长度超过规范规定的伸缩缝间距时,宜选用相应的结构计算软件进行砼楼板的温度分析。确定温度应力集中的部位,从而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5)适当加大板厚,单向板厚不小于1/30l,双向板厚不小于1/35l,且楼板最小厚度不小于90mm,屋面板最小厚度不小于100mm。(6)住宅楼工程结构伸缩缝设置与砼构件保护层厚度应严格按照相应规范的规定执行。(7)当现浇板强度等级大于c30时应优先使用高性能砼。(8)现浇板的裂缝隙控制应根据其建筑与结构特征,采取结构加强与必要时释放应力的设计原则进行处理。
四、后期管理:住宅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建设单位、物业管理单位应加强住宅的管理和养护,严禁破坏屋面防水层和保温层、防止温差引起楼板裂缝,严禁用户在现浇楼板上开凿沟槽,预埋管线,防止削弱楼板截面,楼板上堆放的物品重量不得超过设计荷载。 :(三)建筑材料通过去建筑工地和岳阳水泥厂以及岳阳华能新型材料研究所实地
建筑学专业的室内设计课程对建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措施与对策,以适应我国建筑学现行教育体系的发展。
【关键词】
建筑学;室内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室内设计课程是我国建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课程的学习以空间处理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室内设计要紧紧依靠建筑专业的要求,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1.建筑学专业开展室内设计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建筑学本身的教学内涵。建筑设计是室内设计的前提和最具体的载体,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入,[1]在这种意义上,室内设计可看作建筑设计的组成部分,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处理也是建筑师工作的一部分。而今的建筑设计,建筑师更多考虑建筑外部的因素,比如建筑物的体积感和立面效果、建筑物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的关系,这些研究是必需的,但这样厚此薄彼的做法对于完整的建筑教育来说非常不利。通过学习,让学生跳出建筑学本身的局限,从室内设计的角度来思考建筑学,使其设计的建筑空间更深入、细致,更具感染力,使室内设计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逐渐提高中国建筑整体质量和艺术品位。[2]同时,能更全面具体地认识建筑设计,建立起环境设计的整体观,提出综合能力更强、更有价值的建筑设计方案。(2)建筑学专业扩大就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众对于住房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为室内装饰设计行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室内设计人才市场素质参差不齐,这对优秀室内设计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建筑学发展到现在其教学体系已相对成熟,如果室内设计能依靠这些有利因素,从而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空间变换和改造的能力,为社会提供大批室内设计人才,同时拓宽了学生的及就业方向,缓解近年建筑行业就业紧张的局面。
2.建筑学专业室内设计课程现状
目前大多数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室内设计课程难以达到其本来的教学目的,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出现各自分离,具体表现如下:(1)在教学教法上,沿用艺术设计专业的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单纯的用美学的思想来指导设计,没有从建筑学自身的专业特点出发,导致所授课程内容对建筑设计的帮助不大。(2)学生对室内设计课程不重视。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分离,让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到建筑和室内之间的密切关系,做方案时仅仅片面地追求建筑造型的艺术性和立面的美观性,有的学生甚至把室内设计理解为装修,从而导致室内设计课程的学习只是单纯的完成作业应付老师,而没有真正的感受该课程对于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
3.对策与措施
对于建筑学专业《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要求教师要把建筑学专业的特殊性作为核心问题,分清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联系与区别。改革措施具体如下:(1)授课的内容要突出重点首先,将学生先修课程中与本课程授课内容中相重叠的部分进行排查,然后适当地简化处理。如之前开设的《住宅设计原理》课程就与《室内设计》课程中讲授的针对不同人群分别进行的室内设计知识点相重叠,而《室内设计》课程所讲授的空间的组织与序列等知识点又包含在《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内,这些重叠部分我们大可点到即止。
其次,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因材施教。和建筑设计相比,室内设计是对内部空间进行更加细致的处理,因此,授课中应该从他们擅长的理性思维入手,把室内空间、室内界面、室内造型元素及部件的装饰设计等这些内容进行分类概括,形成清晰又有条理的知识点,以便学生掌握。(2)深化“空间”、“尺度”概念的理解“空间”是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对建筑学专业学生进行室内设计教育时,要从专业优势出发,不断强调、深化“空间”概念,要求学生从人体功能学出发,分别感受室内外空间的差异,并对空间细部进行深刻研究。建筑设计多用1:500-1:200的比例,而室内设计比例增大至1:50,以便能进行更细致的功能空间设计,考验学生在细部上的把握及处理能力,这个“尺度”的转换是做好室内设计的关键。在这项教学上,可通过让学生测绘学生宿舍或教室,近距离感受宿舍和教室空间,强化学生不同空间尺度的感受,形成正确的室内“尺度”概念。(3)合理地运用多样的教学媒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大量建筑室内设计经典案例的图片和视频更加直观的介绍给学生,如经典案例的设计图纸及现场照片、室内设计相关的纪录片、《梦想改造家》、《交换空间》等轻松且实用的节目录像等。通过观看这些案例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向学生系统地介绍室内设计的设计方法和原则,汲取经验,更好的展现室内设计对建筑空间的指导意义。(4)加强实践教学室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建筑设计相比较,两者既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室内设计更为细致,与人的生活更加紧密。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建材、家居展览及施工现场,教师现场授课,让学生了解各类建筑、装饰材料的特性和发展动向。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学专业的室内设计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找出教学中的特色与不足,关注室内设计对于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创造型和应用型的建筑学人才,适应当前我国建筑学教育体系的发展。
参与文献:
[1]许丽,隋杰礼.建筑学专业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