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乡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家乡文化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乡文化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第1篇:家乡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社区 美术教育 课程资源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并指出美术的学习应“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反思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堂缺少整体创新,学生缺乏对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的理解,审美观察与思考停留在表层;而我们生活的社区环境中蕴涵着原生态的丰富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人文的和多样的美术教育空间。

利用社区美术资源,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不等同于教材和教科书,有学者将课程资源定义为“课程资源指供给课程活动并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它包括构成课程目标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活动进行的设备和材料。”①我国课程专家吴刚平则将课程资源按其功能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②按空间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社区,是一定地理区域内人们共同生活、学习、工作、栖息的一个有秩序的空间群落。由许多相互影响的附属部分构成,是一个动的体系。

在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推进的现阶段,对于传统课程资源匮乏的普通农村初中来说,对课程资源的再认识以及社区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在此背景下笔者和同事开展了课题《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策略研究》,对本地区的美术教学资源进行了初步的搜集整理和教学实践研究,希望以此促进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和教师的自我成长。

二、开发应用社区美术教育资源要把握的原则

(一)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开放性教学的关系

应用社区教育资源的美术教学场所因教学时间等的局限性,因此更多的可以“请进来”,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社区中的人、物或无形文化三类资源。

(二)处理好美术的学科特色与综合性的关系

在社区资源利用教学中,原生态综合的美术资源往往与社会知识、生活知识整合在一起,难免良莠不齐,必须认真甄别和选择高质量的与美术学科联系紧密的课程资源,避免上成语文或历史课。

(三)要处理好美术课的人文性和视觉性的关系

在运用社区资源的美术教学中,既不能太偏重美术的人文性的解读,把美术课上成历史课,又不能抛开文化把美术课上成美术技法课。例如,笔者在上《民间剪纸》一课时引导学生了解本地民间剪纸中既有趋吉辟邪的传统观念,也有简练秀美、万剪不断的视觉风格。

三、开发应用社区美术教育资源的途径和策略

(一)通过美术课堂教学途径,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策略

以美术国家课程教科书为基础进行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往往表现为对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如果说美术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走出去”,那么通过美术课堂教学活动途径,开发应用社区资源就是“请进来”。笔者把社区美术教育资源归纳为“人”、“物”、“无形的文化”三类资源。“物”的资源:例如地区的特色工艺品、秀丽的自然风光、古镇建筑、学校、地区特产、纪念馆、博物馆。笔者在上《泥塑》一课时,由于农村初中购买陶泥不便,于是我就带领大家找到本地可用于雕塑的泥。如在笔者上的课题公开课中,就实地拍摄了本地优质资源博物馆和恐龙园中的图表,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人”的资源有:各类设计人员、艺术家、手工艺人、民间艺术的继承者、流行文化传播者。可以请进来的社区美术教育资源也包括“无形文化资源”:风俗习惯、历史传说、等。例如,笔者就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多个本地传说和习俗展开连环漫画教学。只要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比较深入的解读,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同时具备开阔的眼界和心胸,会发现可以吸纳进来的社区资源异常丰富。

(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途径,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策略

在社区中进行的综合型美术实践课对学生意义,在于提供了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原生态的审美情境中欣赏、判断、交流、创新,自由地快乐成长。

1.利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美术教学

对于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教师应尽量利用学校统一外出活动时进行。如笔者和另一位实验教师就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在07年组织了以美术活动和家乡传统文化的调查为主要内容的《水乡古镇南杨桥》综合实践活动、《家乡的变迁》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对家乡水乡古镇进行调查研究,写生、摄影和采风。

2.利用暑期学生小课题组实践活动,进行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美术教学

在07年暑期,我针对社区中各种美术形态和文化传统,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暑期调查研究活动。首先,是教师准备阶段。我先对本地美术教育资源作了大量的收集和分类工作,还设计了《学生暑期课题研究指导方案》、《如何进行社区美术资源调查与访问》,以及空白调查报告表格、空白调查问卷表格和学校介绍信。其次,是学生前期准备阶段。我利用美术课对学生加以培训,每班成立一个小课题组,并选出组长。在暑期调查开展过程中,学生按课题小组、确定采访人群设计问卷、实施考察、测量、调查和访问,写调查报告等,在学校的两个回校日,教师对学生的研究展开了检查、交流和调整。暑期过后,各小课题组上交整理好的调查报告及其他成果,教师对课题进行整理总结和展示。经过师生努力,活动形成了多种作业成果调查报告、调查问卷及分析、摄影、书画作品、剪纸和实物等。促进了师生对生活于其间的社区和对本地传统文化和美术形态和知识的了解,也促进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通过校本课程途径,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策略

笔者主持了以美术活动和家乡传统文化的调查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水乡古镇南杨桥》的开发,对应用社区美术资源的教学研究成果予以了总结。围绕水乡古镇杨桥的建筑、风俗、文化、环境编写了校本教材,形成了应用社区资源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研究实践中笔者感到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教师要注意应尽量取得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充分准备和合理的组织,对社区原生态的美术资源认真甄别和选择,转变观念及提高理论、知识技能和研究能力。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指导学生从兴趣点入手,使学生在社区这个综合原生态的美术教学场所中思考、辨析、沟通、表现,从文化角度看,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创新,从视觉艺术角度看有利于学生提高对生活中各种原生态的视觉艺术影像思考、解读、辨析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兆熊.课程资源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2篇:家乡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科教兴国观念的深入人心,我国高校扩办不断在发展,以及生源不断的在增加,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化,毕业生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这些不仅改变了当今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心理状态,以及择业方式等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今,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成了广泛关注的对象。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特别是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的转变进行调查研究,这对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增加就业率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简单抽样的方法。

(二)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报告的对象来自于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以及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等四所院校。样本从大一到大四这四个年级中随机抽取。

(三)问卷状况:本次共发放问卷800份,每个高校200分,回收且有效740份。回收率92.5%。其中大一人数为80人、大二为80人、大三为320人、大四为320人,男生364人、女生376人。涉及范围较广,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三、结论分析与讨论

(一)对当今就业形势的认识。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对目前就业形势的判断,其中39%的人认为形势严峻,就业困难。25%的人觉得形势正常,25%的人认为形势正常、易找工作,11%的人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还不是很了解。从这个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的人对待同一件事观念是有差异的,因为本次调查是针对所有的大学生,因此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可能还只是在享受校园的安逸生活从而不是很了解就业形势的严峻,从而导致就业观念的模糊。

(二)对专业的认同性以及择业观念的分析。在本次调查报告中,18%的人认为所学专业很有前景,24%的人认为较有前途,40%的人认为前景一般,18%的人认为较无前途,基本没有人选完全没有前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由于所选的院校涉及面较全面,而且专业都是一些较热门的专业,所以导致大家对就业前景觉得较为可观。

(三)对就业单位选择的分析。在关于就业单位的选择中,本次调查中有41%的选择国有企业,19%的人选择名营企业,20%的人选择三资企业,16%的人选择政府部门,4%的人选择自主创业。由此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仍是广大毕业生的第一选择,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国有企业的工作较为稳定。二是三资企业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并且工资较高,因此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其他两个,从某种上来讲,需要自己投入的较多,这对一个应届毕业生而言,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资本,而且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大家也都意识到这一点。

(四)就业地域的分析。一直以来,沿海地区就是大家就业首选的地方,在本次调查报告中,有65%的人选择留在广州或深圳,22%的人选择回到家乡城市,6%的选择出省,7%的人选择其他二三线城市。由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沿海城市的广州和深圳是大家最为关注的地方,确实,这两个地方各方面条件都优越,大家难免都会青睐。而回家乡城市发展也是一部分人考虑的,毕竟回到熟悉的地方,会有不一样的机会,而且吃住这种大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五)择业标准的分析。从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38%的人选择工资不高但是有发展前途的,25%的人选择工资一般但比较稳定的,28%的人选择工资很高但工作不稳定的,7%的人选择其他。虽然选择其他的人很少,但是我们也可以看成是就业的茫然的一种表现,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都还是理智的就业观,但是依旧有一部分的人选择高收入但是不稳定的工作,并不是说这样完全不好,但是这样风险很大,选择的时候还是应该谨慎择之。

(六)关于毕业后打算的分析。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出,67%的人选择毕业后直接职场求职,18%的人选择考公务员,8%的人选择继续深造,3%的选择出国留学,4%的人选择自主创业。这些结果表明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想毕业就踏实找工作,毕竟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的,当然自身的一种投资也是一种工作,只是继续深造或是出国留学或是公务员,都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以及金钱,因此广大的学生从实际考虑出发的话,还是可以先工作,然后再看一下进一步该如何选择。

四、思考与建议

(一)大学生应该认清现状的就业形势,理性的看问题,正确的认识现在的就业趋势,把握就业机会,切忌心急乱投职,因此,学校应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端正就业观和择业观,从而提高就业选择能力和竞争力。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二)大学生应该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当代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就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竞争和合作意识,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或者一些学生组织,这可以锻炼自己的协调能力以及组织能力以及为人处世与人沟通的能力。因为只有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使自身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三)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人才的供需矛盾突出,其别是高校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各种矛盾不断加剧,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尤为重要。广大学生应改变等待就业、第一就业的就业思想,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克服思想压力和心里负担。同时,大学生还应转变非大城市不去、非高薪不干的就业思想,自觉地把个人成长和国家需要相结合,到基层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应该抛弃那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想法。

第3篇:家乡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一、以合作小组的形式组织活动

语文活动因其综合性、探索性致使研究内容深且广,研究时间长且散,组织起来有较大困难。为了让活动在课内课外都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有所收获,惟有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活动的精彩与美妙。

(1)各类专题活动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配套的专题活动,切实有效地展开各类语文专题活动能进一步推动语文学习。在课堂上采取活泼多样的交流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研究成果,并说说自己在此次活动中的感悟。“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语文活动中我们要多给学生一点合作研究的时间,让学生在探索中思考,在合作中培养情感,在自由讨论中放飞思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活动的快乐。

(2)“感受大自然”活动

首先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自结小组,分组活动。小组内设有观察员、搜集员、画师、诗人、编辑。当该组确定研究内容,如研究“我心目中的春”后就要开始分工合作了。观察员负责在校园或社区选择春天的植物或动物,观察记录,辑成“自然日志”;搜集员则在网络、书籍或有关人员中搜集与春天有关的俗语、谚语、歌曲等;画师除了搜集与“春”有关的绘画、图片等。还要选择一些写“春”的诗,为其配画;诗人搜集有关“春”的诗文,并写一些诗歌。编辑则负责把这些内容编辑成册,以出墙报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活动成果。

活动不是目的,在实践中生成能力与素养是关键。

(3)“我阅读,我快乐”活动

基于当今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组织开展了“我阅读,我快乐”的语文活动,希望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文学品位,促进人格发展。活动步骤如下:①由学生自愿结对,组成4-8人的“课外阅读学习小组”,共同商定所选作家,并制定本组阅读该作家作品的研究计划。②每位小组成员利用假期自读选定的课外书,并完成读书笔记。③开学后两周。小组成员交流读书心得,集思广益。归纳完成研究成果。④在研究成果展示时同样让各位组员各司其职,各显其才,围绕该作家作品的手抄报、网页设计、文学评论集、读书报告、影视改编等一应俱全,力求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学生感受到各个作家、各种风格文章的魅力,给更多的学生展示的机会。从选题的确定、研究步骤的安排、资料的搜集整理到结论的形成和成果的展示、都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合作完成。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许多小组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这就是探究意识的一种提高,而这,正是创新的前提。

二、从生活中挖掘学习资源

1.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活动

学校生活是学生最熟悉也是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因此,以学校生活为话题的语文活动,更接近学生的心灵、情感生活,更具亲和力,因而易于操作实施。如《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语文活动,说“如花岁月”。回忆在初中的美好生活,话题可以有:①我第一次与____的相识②我最快乐的一回③我最痛苦的一回④我最感动的一回⑤我最想对____老师说⑥我最想对同学说⑦说说我这三年。活动既生动有趣,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课堂内外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在真实的氛围中,在活动的过程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在信息的整合中收到了极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2.结合家乡特点开展语文活动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认为可以从学生身上能感触到的人和事出发,本着让学生认识家乡,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情感的目的展开语文活动。我们常州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才辈出。让学生借助图书馆或网络对自己家乡的风景、风俗、特产、民情等做一细致的调查,从而掌握丰富的相关资料。有条件的还可以对感兴趣的某方面进行有目的的访问,占有第一手资料。事实证明,在研究过程中各小组展示了各自的特色。其中一组研究“常州名桥”博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他们以报纸、刊物、小论文、课件等形式向全班展示成果。诸如:美妙动人的桥装饰、清新宜人的桥诗、浪漫神秘的桥传说、丰富多彩的桥名、蕴涵丰富的桥意等。

3.结合新闻媒体开展语文活动

这个活动的构想源于一次“街头错别字调查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承包”一段街道,寻找错别字。诸如商店的店名、服务公约、商品名称等。各人将查得的错别字汇总,写一份调查报告,把这些调查报告分别送到了各个有错别字的商店。学生没有满足于此,渐渐形成的对社会语言使用的敏锐感使他们发现,身边的新闻媒体也常常出现类似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后。选定一份报纸连续一月跟踪阅读。选定电台、电视台某项节目连续收听或收看,对其中的语言错误进行记载,写成文章后直接寄给有关媒体,并完成调查报告《一月来我的错别字统计》,以照片、文字、课件等形式向大家展示成果。

4.结合生活经历开展语文活动

(1)展示照片,重睹祖国大好河山。把你过去旅游时拍下的照片精选出来,举办一个图片展,让大家共享你的美好瞬间。每张照片要为它取一个独特的名字或为它写一段精彩的话,可以是描述照片画面,也可以是拍此照的经历。最后大家评出“最佳摄影奖”和“最佳文字奖”。

(2)网上旅游,浓缩神州的人文精华。组织一次独特的网上,旅游活动。搜集当地的人文资料,如历史沿革、文化精品、地方风情等。将搜集到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编辑后命名,并加上前言和后记,最好制作成网页。

第4篇:家乡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乡土作文;观察;教学

乡土作文是表现地区特色政治发展、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作文。指导学生写乡土作文,是让学生深入地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真实地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环境中的人、事、物,能有效的激发学生情感,从而能写出富生活气息的好文章。培养出学生写作乡土作文的能力,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家乡意识是写好乡土作文的前提。学生们只有真正的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去关注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具有家乡文化特色的乡土作文。当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有关课文如:《济南的冬天》的讲授,指导学生体会出作者在描绘家乡时候所包含着的乡情,同时联系家乡实际,了解自己家乡的可爱之处,反映出家乡的面貌,抒发对家乡的眷恋喜爱之情。在节假日,组织学生旅游参观。如组织学生爬山,不但让学生领略到我们家乡美丽的自然景色,还让他们知道我们澉浦的一些古迹。还有一些宝贵文化遗产,借此来促进对家乡的热爱。

2、养成学生观察乡土作文的素材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而对现实乡土生活的观察则是取得写作素材的主要方式。指导学生用朴实的语言写自己真实的感情,写出自己亲见、亲闻、亲历、亲感的真实的生活。尤其是江南名家杯征文,以“爱我家乡,爱我江南”为主题的比赛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

3、提高学生的反映能力在学生掌握了足够的生活素材以后,如何将其所见所闻反映出来,确是一个关键问题。一方面利用主题班会,围绕一个中心畅谈家乡的各方面情况,让更多的学生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还可以邀请先进人物到校到班作报告,报告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这又是一次口头表达的锻炼机会。在书面表达训练方面,除了正式的作文,比如说组织学生们去参观和访问,写好每一次参观访问记录;组织学生调查某一单位,从不同角度写成若干调查报告;组织学生访问先进人物,写好人物访问记等等。

乡土作文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而兴起来的一种作文模式,它依托乡土文化、乡土特色进行作文活动,丰富了教学的活动,优化了教学的结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为语文教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反而言,它也对乡土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1.乡土作文的源泉

乡土作文离不开“乡土”,“乡土”为教学者提供教学文本资源,为学生提供习作资源。教师编写的教学文本必须依赖于乡土素材,学生写作同样也离不开乡土素材。整个教学的过程,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乡土”都一以贯之。“乡土”是特定地域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是特定地域物质和精神的总和。通俗的讲,是这个地方人们世世代代生活的积淀和延续。这些积淀和延续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谓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蕴含丰富,包罗万象,本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当今人事等,无所不包。它们有如春雨,滋养繁茂着乡土作文这棵新的绿化之树。可以这么说,乡土文化既是乡土作文的源泉。有了源泉,乡土作文之树才能茁壮成长。

2.乡土作文教学核心

乡土作文教学绝对不是为乡土而乡土,仅仅是对乡土文化进行简单地描述或者观照,那是对乡土作文教学的一种歪曲。乡土作文教学也不只是为作文而乡土,旨在改变学生作文空洞无物、烦燥泛味的现状,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这种说法过于片面。乡土作文的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现代语文教学和乡土文化互相的融合、相互的碰撞、相互的作用过程,是教师依托乡土文化,进行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的活动,从而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建构和完善学生们的人格特质,并反过来对乡土文化进行进一步投射和润泽的过程,这正是乡土作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第5篇:家乡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一)引导学生关注认知家乡的民间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培养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先生就提倡美育教育,认为美育问题不仅限于学校、学生范围之内,而是从学校的美育出发,扩展到全社会的美育问题;从学生阶段出发,扩展到整个人生。这种美育实施的方法,与20世纪初的以“歌谣运动”作为标志的中国民俗研究与民间艺术的复兴是有联系的。乡土民间艺术最具地方性。四川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乡一品,一地一特色,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地域之一,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文化艺术宝库。但是,当今的高职院校学生不少脱离了自己的乡土乡音,对本土民间艺术知之甚少,甚至对“民间艺术”这一概念都十分陌生。引导他们关注和认知家乡的民间艺术、中国的民间艺术,离不开教师。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为例。2013年,该院在省内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了《民间艺术》院级公共选修课程。在第一堂课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介绍、提问与互动,唤起学生的记忆:竹编、剪纸、糖画、皮影、年画、面人(面塑)......一个个民艺代表门类,激发起他们对家乡民间艺术的文化认同感和亲近感。在民艺教学的初期阶段,教师设计以“家乡的民间艺术”为主题,安排学生利用国庆假期进行家乡民艺采风,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自己查询搜集,制作出丰富多彩的介绍家乡乡土民间艺术的视频、幻灯片等。在讲解民间艺术理论的同时,引导学生展示家乡特色民间艺术的种类、工艺特点、产品特色、文化价值和市场现状、传承人故事、影响力等,并辅之以教师点评和学生讨论,不仅在教学互动中实现乡土民间艺术资源共享,而且在通识教育、素质培养方面,唤起高职学生对于祖国、家乡的民间艺术的热爱,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等,并对年青一代建立本民族文化自信也将大有裨益。

(二)将民艺地域元素与学生所学专业有机融合,提升其就业与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民间艺术教育研究从文化产业的视野看,将着重探讨培养高职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现代文化产业的转化与应用能力,诸如传统与现代的工艺制作、采用民间艺术元素进行现代创意设计等,以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因此,除了充分利用学生家乡的乡土民间艺术资源外,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进行教学实践,是民间艺术教育的又一种有益方式。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开设的《民间艺术》课程,选课学生涉及多个系别、多种专业。在民间艺术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启发学生将传统与现代的工艺制作融合、采用民间艺术元素进行现代创意设计。比如应用技术系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民间艺术的年画、皮影、剪纸、中国结等元素运用到网页设计中,设计出独具风格的网页作品;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一位学生,抓住了民艺内涵中的两大精髓——审美与实用,将民艺“剪纸”融合到高跟鞋的立体造型设计中,剪纸和高跟鞋的结合,以剪纸的镂空为主要表现形式,将鞋的透气性这一实用功能充分展示,空间感体现得颇为贴切,高贵、现代,同时又赋予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环境艺术专业、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利用极具本土特色的元素,制作了年画、熊猫剪纸等民艺作品;而烹饪与营养专业的学生,则启发他们利用民艺元素设计餐厅的布置。民间艺术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极富趣味和挑战,极大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民间艺术内涵的理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民间艺术与生活日用融合在一起的审美与实用的精神体现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民间艺术可能会获得研究与应用的新生,同时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对于民间艺术在现代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新与应用能力,这将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三)教师先行,引领学生开展区域民艺田

野调查①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在《民俗》发刊辞上呼吁:“我们要探险各种民众的生活,民众的欲求,来认识整个社会!我们自己就是民众,应该个个体验自己的生活!”②实地体验各种存在于乡野的民间艺术,是民艺教学教研的重要路径,尤其需要调研区域民间艺术资源。而高职院校所在地方区域的民间艺术资源,作为民艺的教学资源,既具有田野调查的交通的便利性,也有建立校外民间艺术教学实训基地的可行性、优势性与长期性。所谓的区域民间艺术资源,我们认为存在于两种场所,一是存在于地方的民间艺术,二是存在于文化机构。以四川为例,它的民间艺术资源丰富,这源自它是一个人口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省。各民族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资源。四川深藏着不少民间艺术技艺和人才,一些民族民间工艺品在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相当地位。可以说,四川的每个市县乡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四川区域民间艺术资源存在于地方的民间艺术,如泸州分水的油纸伞、甘孜州的巴塘弦子、绵竹的木版年画、成都的糖画等;存在于文化机构,如成都金沙博物馆里的中国最古老的黄金剪纸“太阳神鸟”、四川大学博物馆的皮影等。这两种场所的民间艺术,在作为教学资源共享上,可以互为文本,相互补充。获取地方区域性民间艺术资源,“教师先行”十分必要。所谓教师先行,就是通过先期田野调查,为学生“探路”,事先掌握有关民艺的亮点特色、文化价值,搜集第一手鲜活资料,联系接洽学生田野调查的有关事务,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田野调查,设计田野调查的计划、线路和程序。例如四川商务职业学院《高职院校民间艺术教育研究》课题组在开展民艺教育研究和教法探索的同时,先于学生积极进行区域民艺田野调查,先后走进实地,调查访问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郫县安靖蜀绣村,参加绵竹年画文化节活动,采访了绵竹年画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分水油纸伞厂等重要民间艺术圣地,访问非遗传承人,考察地域民艺演变历史,了解原料特点和工艺特色,探寻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调查生产规模和市场现状,询问保护传承措施等。先于学生的田野调查,可以让教师胸有成竹地拟定教学重点和主要教学环节;落实到民间艺术教学中,则充分利用成都的区域民艺资源,采用教师给出田野调查或参观考察的题目,以班级统一安排校车出行(或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前往)的组织方式,学生分别参观、考察、调研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郫县安靖蜀绣村、温江陈家桅杆、成都文殊坊藏羌织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都锦里、宽窄巷子等地。需要指出的是,对初次从事田野调查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当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地指导学生学习田野调查方法。除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社交礼仪和禁忌,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锻炼社交能力之外,我们重点培养学生的田野调查计划写作能力、现场观察能力、收集资料与实物标本的能力、详细记录有关工艺流程的能力、人物访谈技巧等。田野调查结束后,指导学生完成以田野调查报告为主的各项访谈与写作的作业,并且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延伸提交有关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整理发掘、利用开发的方案、创意等成果。在民艺田野调查课程进行过程中,还应指导学生撰写调查计划书、设计调查问卷表等一系列文案,通过实地访谈、录音、拍摄、资料整理,再到调查报告的完成,全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读”、“问”、“听”、“写”、“图片拍摄”、“资料查询”等各项综合能力,使民艺田野调查成为学生最有收获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

二、民艺课程教学设想

在持续的民间艺术教学中,通过对于高职院校民间艺术课程特色的提炼,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探索一种适合于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民艺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一)专职教学与兼职教学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安排聘请民间艺人走上大学讲台,走到师生之间,用其本色语言讲述自己的创作甘苦,弥补学院与书本教学之不足。在这方面,天津职业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该院在艺术专业上,设置了年画方向,专门骋请天津杨柳青年画传人,走上讲台为大学生传授年画工艺。而艺术专业的师生走出校园,走向民间,走向原生态的民间艺术,通过田野调查,既为区域地方文化建设做一些具体工作,同时增进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知,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建立民间艺术教学基地

民间艺术是一项传授性极强的艺术活动,一项民间艺术往往是家传或以师徒相传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与民间艺人合作建立传习所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民间艺术的做法,是建立校外民间艺术教学基地的好方式。在民间艺术的考察调研中,我们发现民间艺人在地方政府扶持下,已经走在了前面。比如,郫县安靖镇的蜀绣传习所、泸州分水油纸伞传习所,都是政府出资,民间艺人出技艺办起来的民间艺术学习基地。因为这些民间艺术的传习所一般都是免费的、对外开放的,高职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地方的民间艺术资源,建立民间艺术教学基地。这样既可以作为教学的实训基地,也可以作为学生寒暑假自愿学习的基地。

三、结语

第6篇:家乡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有效性;生活;学习空间

我们究竟该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本文就从以下两点,对此论题进行阐述。

一、将课程教学寓于学生的生活之中,拉近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使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鉴于此,作为一名品德与生活教师,我们就不能只是单纯地给学生讲解枯燥的理论知识点,不能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脱离,而是将此课程寓于学生的生活之中,进而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地参与课堂学习。

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中《我的一家人》这节内容时,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每人带一张家庭生活照,课堂上,每位学生轮流对照片上人物的具体情况进行介绍,如,年龄、职业、爱好、习惯以及发生在家人中的趣事等,这样,我通过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一方面拉近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了家庭的含义和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等,同时也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了锻炼,为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扩展学生学习空间,使学生深刻感受学习的愉悦和乐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若将他们始终局限于封闭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注意力很快被其他事物所吸引,而且变得越来越不爱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我们自然也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我们就不能将学生的学习场所只固定于教室,而是扩展学生学习空间,比如,让学生在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汲取,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和乐趣,进而在以后学习过程中以饱满的热情和情绪投入。

如,在学年级下册中《我爱家乡的山和水》这节内容时,我就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观察、访问、查找,对自己家乡的风景名胜、家乡故事、文化生活等进行了解,并且依据所调查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其中要写出自己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地方、认为家乡最美的地方、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家乡小故事等等,如此,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将学生拘泥于封闭式环境中的教学方式,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这就为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我们一定多开动脑筋,积极探究、总结符合小学生学习兴趣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营造一个欢乐、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有效性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获得最大幅度的提高!

第7篇:家乡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年级:六年级

活动时长:4个月

活动准备:①教师准备:制定各个阶段的指导方案与要点;有关民间棋文化的图书与影像资料;②队员准备:准备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照相机、活动记录表……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①活动时间:课内1课时。②阶段目标:能让队员围绕主题生成研究子课题,建立课题小组,学会并着手制定小课题研究方案。

创设情景,引发兴趣。师(出示各类民间棋):“民间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我国民间的棋类游戏丰富多彩,是古今广大棋类爱好者共同智慧的结晶,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认识华容道的故事,引发兴趣,导入主题。分组交流讨论,集体交流,确立社会调查活动的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布置调查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合作,把社会调查付诸行动,学生从各个渠道搜集信息,进行交流、选择、整理,然后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①活动时间:课外4周~7周。②活动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采访有关人员,也可个人实践。③阶段目标:按预定的方案,分工合作,通过上网查资料、问卷调查、采访等形式,多方获取各种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按预定的方案采访有关人员,录音、拍照、摄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和交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活动总结阶段:①活动时间:2课时~3课时。②阶段目标:做好资料的汇总,形成结论,做好展示的各项准备。

各小组组员对本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研究、筛选,形成结论。指导队员对实践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完成结题报告,指导老师帮助修订后定稿。讨论课题展示内容、形式。分小组准备课题展示内容,做好展示时的人员分工。

第四阶段——活动成果展示阶段:①活动时间:1个月。②阶段目标:我们以培养队员的良好意志品质为目标,充分创造充满民间棋类的特色活动,搭设队员表演展示舞台,以展示为激励手段,让队员积极参与,在民间艺术大舞台上展示自我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体验艺术快乐,从而促进队员参与学习民间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队员以各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要善倾听,会发现,能质疑,巧答辩,为后期的修改完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

各课题小组到前面进行各种形式的展示,其他队员提出想法和问题,请他们解答。把各小组的成果和“我的成长记录袋”摆放在桌子上,举行了一次“班级成果交流会”。把评出的各组较好的成果资料在“六一”儿童节举行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实物展”。

第8篇:家乡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此项调查报告以成都的藏族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结合访谈法、文献调查等其他调查方法进行调查,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着重研究了藏族大学生学习汉语的环境、方式、态度以及实践等方面,并且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希望广大读者以及关心藏族大学生以及藏族文化的人们能够通过这份调查报告增进对藏族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了解。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汉语学习;民族团结;文化环境

藏族主要活动在青藏高原地域,同时分布广泛,遍及四川、云南、甘肃和青海等多个省份,因处于较高寒的地域,使得藏民族有着很强的生存适应能力。藏族是我国历史文化积淀最久远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一直吸引着包括国人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随着越来越多的藏族大学生离开藏区去到祖国其他地方学习和生活,他们也越来越成为藏族文化传播的使者,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群体,我们针对成都的藏族大学生(其中大部分来自西南民族大学)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包含其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1、普通话的学习

大部分藏族大学生都可以熟练的运用普通话与人交流,其普通话的学习主要来自于课堂,可见现行教育制度极大的促进了藏族大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藏族大学生他们内部交流时最常用的的还是藏语,其实这也很正常,老乡遇老乡,说几句家乡话会让人倍感亲切。与此同时,现代传媒也对其普通话的学习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藏区经济整体来说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发达,但在国家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藏区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藏族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改善和提高,这就为影视、电台、网络等传媒的普及提供了物资基础,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传媒将在藏族同胞的学习生活和甚至以后的工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报考大学时有65%的同学没有考虑过语言差异的影响,整体来说他们对快速的融入新的环境是很自信的,当然这也可能是为了获得更加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所以把语言作为了次要因素来考虑.

2、对爱情与家庭的看法

随着藏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的不断开放,藏族同胞在爱情方面对非本民族人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这在藏族大学生这一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有55%的藏族大学生人选择可以接受不会说本民族语言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在子女教育问题上,58%的藏族大学生愿意让子女从小就学习汉语。

3、日常生活与个人心理

尽管大部分藏族大学生都可以熟练的运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但毕竟汉语不是母语,在加上文化上的差异,使得藏族大学生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课堂等方面存在过语言交流问题的高达75%(共计181人),其中尤以在人际交往方面可能遇到交流问题的人最多,交流上出现的问题也给藏族大学生心理方面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曾有研究表明,藏族大学生在成都就读与在拉萨就读在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因子及总应激量上达到显著水平。在此项调查中,曾经因为语言差异而感到自卑、沮丧、难融入圈子或产生其他负面情绪的有118人(50%),其中这种负面情绪有很多的有17人,有一些的有101人。这是非常值得大家所注意的一点。

4、学习方言

中国是一个方言极为丰富的国家,方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扮演者重要角色,对于任何一个外来着来说,如果要想深入的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方言是一个不可不提的因素。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在成都学习的藏族大学生,他们毕业后会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留在成都或者四川的其他地方工作,所以,四川话也就成为藏族大学生生必须了解和学习的部分。而四川话和普通话相比是有较大差别的的,在此项调查中有59%(137人)的同学认为四川话是“来成都后遇到的最大的语言障碍”,毕竟藏族大学生中的绝大部分在成都学习和生活的时间不长,所以这个结果也在情理之中吧,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越来越适应天府之国的文化和生活环境。

随着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对藏族文化的了解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而藏族大学生也必将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本文为西南民族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第9篇:家乡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把小笼中的小鸟放在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欲使德育生活化,就必须打破“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或德育资源”的观念,直面变化着的生活,积极开发和利用鲜活的德育资源。

乡土资源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最肥沃的土壤。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身边的事物总有着特殊的亲切感,更有深入了解的强烈愿望。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更能使德育教育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全方位、立体化转换,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德育的质量和效益。

二、利用乡土资源,创新德育方式

课堂教学案例:

寒假前,教师布置任务:常州正在火热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作为常州人应该也是必须了解常州历史的点点滴滴,因为这是我们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队、自由选择一项或几项作为活动的内容……

(一)节日风俗文化:收集、调查传统节日期间的饮食习惯、婚嫁礼节、宗祠拜祭习惯、各种娱乐形式;

(二)本地区历史文化遗迹的考察:主要调查本地区古人类活动遗迹、现存祠堂、古乡镇村落、寺院、文物保护单位等内容;

(三)历史名人事迹,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

(四)对本地区姓氏文化的研究。

(五)其它自己认为可以活动的内容。

寒假后,学生成果展示:

PPT: 我所知道的圩墩遗址

手抄报——青果巷民居介绍

学生讲述恽姓由来的小故事

小品表演:我们的春节见闻

小论文:西夏墅工业发展与环境问题

……

教师:(趁热打铁)一方面补充相关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我们在开发乡土资源时,必须在立足用好乡土资源的基础上,为“用”而“开”。这就要求我们挖掘课堂生成资源。

比如说:在这次活动中,有一组学生撰写了《西夏墅工业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小论文,虽然有些偏题,但是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生成资源,在之后的一节课中,展示了学生的这篇论文,并由撰写这篇论文的同学讲解,图文并茂,真正“激”起了学生为环保而忧的“情”,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课后进一步去了解本地环保现状,深层次分析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尝试制定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案。最后在课堂教学上让学生交流各自成果和心得,通过学生的辩论,进一步优化方案。虽然师生花费了不少精力,学生的成果可能也显得比较幼稚,但通过学生亲身参与,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动手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容易达到环境教育的真正目标:实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转变,从而为学生由“意”到“行”的转变奠定思想基础。

2.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德育的实践性原则认为,德育过程不同于教学过程,德育过程是以活动和交往为基础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对乡土资源的利用,可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并且以各种方式呈现:可以是慷慨激昂的演讲;可以是规范实用的调查报告;可以是图文并茂的手抄报、黑板报;还可以是稚嫩的小品表演……实践活动以新颖的形式,浓郁的乡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积极的情绪体验,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学生在品德践行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情感再次得到了丰富和提升。

3.构建和谐的隐蔽德育,营造全面的、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现代德育至关重要的一条策略是: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所谓隐蔽德育意图,就是德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在工作中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当前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德育的状况,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内容,实现学校德育的终极目的。

学生通过对家乡环境的调研和各类学习活动,充分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动力。班级里的很多学生开始从自己周边的事做起:开空调时,尽量高开一度,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尽量不用一次性的筷子或餐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