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物理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一物理 教学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地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
1.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而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处理问题要较多地应用推理和判断。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学生难以适应。另外,在初中阶段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由生活常识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记忆公式,考试就没问题。养成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紧跟教师转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学生因为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每次上物理课,都觉得听不大明白。由于每堂课容量很大,知识很多,而学生又没预习,因此上课时,学生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2.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关键词:教学差异;教学策略;学习习惯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差异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异
初中物理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而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洁,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易
读懂。
2.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差异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
二、高一教材处理与教学策略
1.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与教法
高中物理旧教材第一章是力,起点高、难度大,使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头一章学下来,便有一小半打起了弃学物理的退堂鼓。现在新教材把难学的静力学放到了第三章,且适当降低了难度,而把旧教材的运动学拆分为第一、二两章,使之更好地与初中教材衔接,降低了高中物理的入学门槛。
2.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
3.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总结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本届高一我从第一章开始就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单元总结,并逐份批改、提出建议,选出好的全班展览,同时教师提供一份总结以作示范。
总之,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方能顺利地完成高一物理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一 创设入门台阶,排除学习障碍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内容多而且难度大,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开始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二 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研究重视教材与教法
高中物理教师不单是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阶差",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循序渐进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
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物理模型的建立
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径是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讲解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良好的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
5.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才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其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关键词:梯度;物理模型;学习习惯
进入高中的学习生活之后,学生普遍认为高一物理难学,原因就是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和学生情况,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进入高中的物理学习。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内容多而且难度大,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的涉及到数学知识,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解题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解题方法有基本公式法、平均速度法、推论法、逆向思维法、比例法等。一些物理思想的培养也渗透其中。开始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高中物理教师不单是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从生活中事例出发,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
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多举实例,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物理模型的建立。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
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径是物理习题讲解。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良好的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脑动画再现物理情景。
总之,物理教师应该熟练驾驭教材,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进入高中物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卢丽杨.谈高中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J].龙岩师专学报
[2]李兴英.高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
[3]郑德辉.怎样提高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J].零陵学院学报
一、高一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
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三、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一、要教育学生重视实验
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如自由落体运动的牛顿管实验等,教材中安排的小实验也要让学生认真去完成,如课本中用橡皮绳测量书和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等。课本后面安排的课外实验活动的8个小实验,简单易做,又有利于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也要有计划地安排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如估测自行车受的阻力:在平直的公路上,有自行车、米尺、秒表即可进行。这个实验学生做起来兴趣很浓。
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两个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中学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对于这三个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问题,前面已有叙述。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因为这两个能力的培养,平日在教学中重视不足,但这两个能力恰恰是学生终生受益的本领。因而我们在这里要突出强调这两点。
1、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战略眼光来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确实是一项比传播知识更重要的任务。特别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能力更是青年学生不可少的。我们知道“教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而达到用不着教”,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学生会自学。而学生由依靠老师这条拐杖,转化为独立行走,从高一起教师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做工作。除了经常向学生说明自学的重要性外,在具体方法上要进行指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
(1)首先要让学生认真地去读课本。每节课教师都应抽出适当时间让学生去看书。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重点和有疑问的地方要在书上标出采。开始时教师在课前或上课时留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通过看书使学生初步搞清本节课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初步含义和得出概念、规律的实验基础及正确思路。
(2)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认真读课本到能提出问题,这一步教师要引路。如学习物理运动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中一速度时间图像时,要引导学生搞清楚图线的作法、物理意义以及图线的应用。(即:A、求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B、达到某一速度时所需时间;C、求加速度;D、某一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对于能大胆地提出问题的同学要给予鼓励,能动脑筋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这样坚持下去同学们便习惯看书和提问题了。在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后,一位同学根据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必须要有一个大小不变、方向时刻指向圆心的向心力作用在物体上的道理,提出砂轮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力靠什么来提供?问题提出后同学们运用力学中重力、弹力、摩擦力或它们的合力可以作为向心力,但解释不通这一现象。此时教师点出砂轮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靠的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由于相互作用力有限所以砂轮的转速不能过大。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砂轮在竖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力又靠什么来提供呢?启发大家的兴趣。
(3)要给学生们创造争议的条件。学生能独立地提出问题后,很愿意去和邻坐的同学争议,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去争议,为他们的争议创造条件。当对一些问题有几种不同的意见时要在课堂上公开讨论,这种主动、活泼地学习气氛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又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所以,一些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及一些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应通过争议的形式去进行教学。如速度、加速度、质量、重量;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条件等通过争议的方式进行教学后加深了同学们的理解。
2、总结知识的能力
总结知识的能力是一项综合技能。它是建立在对知识进行认真复习后,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寻找内在联系、系统概括等思维加工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会总结知识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标志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所以从高一起就要抓好这件工作。
【关键词】高中物理 衔接教学 策略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高台阶”。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特别是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当的学生,他们过早地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习信心受到打击。如何搞好物理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高台阶”,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针对高一学生物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加强直观性教学,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加强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二、注重物理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例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例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子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再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三、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四、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一、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差异
要想知道上面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初高中物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差异,经过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差异:一是教学内容存在差异,初中物理知识都是一些直观的物理公式、定理,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找到熟悉的物理场景,有利于建立物理意识;高中物理知识较为抽象,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的物理场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失去了“学习参照”,因此会对高中物理学习产生苍白无力的感觉,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二是教学目的不同,初中物理教学只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对日常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即可,教学要求难度不大,而且只需要固定的记忆、应用公式和定理就算是达到了教学目的;而高中物理则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目的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单纯的记忆公式、定理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已经作用不大,重要的是掌握物理研究方法,这种教学目的急剧转变往往让学生无所适从,会对高中物理学习产生畏惧感,影响物理成绩的提高。三是物理实验的影响,初中物理实验的研究内容都是一些表面的的、单一的问题,对实验结果只进行定性分析;而高中物理实验是一个体系,章节前后的实验之间联系都非常紧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一定的探索和扩展,高中物理实验难度比初中物理实验难度明显加大。四是与其它科目联系程度的影响,初中物理由于教学目的中要求的计算相对简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需要有基础的代数知识和简单的几何常识就可以应对,不需要学习高深的数学内容;而高中物理由于涉及到定量分析,因而对学生的数学知识要求较高,如力学部分就涉及到余弦定理、三角函数以及极值判定等数学知识,在学习到速度这一章节内容时又需要应用数学中的斜率知识,因此,高中生想学好物理就不能再单纯的进行物理这一门学科进行学习,还需要学习数学等其它相关的学科内容,从这一点来说,高中物理学习过程变相增加了难度。
二、做好高一物理教学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
从上面的初高中物理差异分析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进入到高中一年级之后,想要顺利的越过这个“台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觉的做好高中一年级物理教师应该认真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一是做好知识迁移工作,美国物理学家费曼在《物理教学讲义》中针对物理学习提出过这样一种看法,学生容易接受有具体场景的物理知识,而难以接受抽象陌生的物理知识。因此,高一物理教师在衔接初高中知识的时候要做好知识迁移工作,尽量淡化抽象知识讲解,努力营造学生熟悉的物理课堂教学场景,让学生尽可能感受到初中物理的学习氛围,提高物理学习效率。二是做好结识结构梳理工作,由于初中物理的知识点分布比较零散,学生只需要机械的记忆就可以轻松应对考试,但高中物理的联贯性比较强,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梳理知识,保证学生能够从整体上系统的开展物理学习,找出各个物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会有助于物理学习。三是做好学习方法引导工作,初中物理由于内容简单,过程明了,学生不需要深入思考就可以很轻松的解决问题,而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侧重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做好物理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到物理问题的本质,同时还要反复向学生讲述物理思想,让学生在高中一年级物理学习中尽快建立起对这门学科的直观认识。
三、高一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物理学习习惯 养成教育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1 学习物理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物理难学是初、高中学生比较普遍的看法,处理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关系,搭建衔接桥梁,是提高高一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物理教学的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物理的习惯。
我们曾对一些物理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他们中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解出一道物理习题,有的虽记住了物理公式,却又不知如何运用。我们挑了几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分为两小组进行对照试验。其中第一组,在给他们辅导时,非常注重习惯的培养,要求他们在熟练掌握已学过的概念、规律、公式及各物量的单位后,结合一些简单例子把物理知识点、解题习惯和解题规范融入其中,示范给他们,并严格要求他们一步一步按照习惯操作解题。而另一组只是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物理上的疑点与难点。经过一两个月的课后辅导对比,两组辅导的时间几乎相同,结论非常明显:注重习惯培养的这几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都有了很明显的提高,而只帮助他们解决疑难的那组学生虽然也有一定的进步,但是他们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脑中一片混乱,做题时丢三落四,掌握了这题又不知下一题如何分析,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们头脑中没有形成的良好物理学习习惯。
习惯决定成败,对高一新生我们更应注重对他们一些学习物理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2 物理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若干建议
2.1 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加强直观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尤其在习题的教学中,如果我们善于应用图形来分析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所隐含的因素,把物理问题转译为一定形式的图形,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借助图形进行逻辑分析,对于学习乃至研究物理学都将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很多学生在解题时只知用公式计算,很少画示意图,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不习惯用图示法分析问题的占40%,想画图而不会画图的占50%。因此培养高一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呢?经过实践证明采取如下措施是非常有效的:(1)教师要尽可能用作图分析物理概念、规律及解题过程,给学生以示范作用,让学生不断地体会物理图像的重要性,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作图的习惯。(2)作图时要求合理、完整、清晰,这些技巧与方法要由教师教给学生,要结合具体实例讲解,让学生心领神会,把握要领。(3)要求学生将图像要作得略大些,这样容易找出几何关系,特别是图像中的角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发现:高一的男生比女生容易掌握物理,除了心理、生理、逻辑思维的差异之外,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一般男生普遍作图会比女生的大些。(4)在培养学生习惯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落实,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的操作习惯进行规范化训练,经过多次重复趋于稳固行为方式,这样习惯也就养成了。
2.2 培养学生常规解题方法的习惯,帮助学生开启思路
很多同学反映:听物理课易懂,看物理书易明,做物理题易错。经常听到学生说:物理很有趣,就是怕解题。究其原因是能力不足。如何加强能力培养已成为物理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只片面地注重知识概念的传授,忽视了习惯传输和方法传授,这样做是非常不可取的。教师应注重物理习题各种解题方法的分析讲解,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解题方法习惯。而对高一新生更应重视常规的基本解法,而不是过分追求解题的技巧性,重要的是要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要让学生掌握一种基本解题方法,就能解决一大类问题,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3 培养学生归纳反思的习惯,帮助学生拓宽思维
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过的习题,要养成及时回味、归纳、思索的习惯。这样才能摆脱“题海”的苦恼。只有学生有机会再思索、回味和比较,才能在大脑中用正确的记忆程序修改错误的记忆程序, “学而不思则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学中,笔者观察到一些物理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是疲于奔命,只追求做题的数量,满足于完成作业,只做题不想题,可怕的是错在哪里也不知道。要抑制一错再错的现象,就应养成对习题有反思、回味的习惯,狠抓落实,不能做完、听完了事。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深度。
在解题后哪些东西值得反思呢?教师可以提倡学生反思解题结果,确保答案无误;反思解题过程,总结解题规律;反思解题方法,实现一题多解等等。
学生们做完一道题,然后再思考,归纳一下。这是两个过程,其中做题过程用时间多,归纳过程用时间很少,二者能差10倍左右,然而收益却正好相反:前者主要精力用于推理、寻找、记忆很少,而后者主要精力用于归纳、记忆、记住的很多。因此,对高一新生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解题后再反思习惯的培养。
当然,解题后的反思,意在提高习题教学的效益,既无必要每做一题面面俱到一一反思,也不应仅限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反思。而应有选择性地对解后习题进行反思。
2.4 培养学生规范解题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严谨学风
要做到解题规范,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程,实质上也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过程,是培养严格科学态度和培养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过程,我们在初、高中的衔接教学中尤其认识这一点,在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除教师在黑板上讲例题时,经常讲解题规范化要求;讲评试卷时,要有意识结合规范的解题习惯,讲评每一步骤评分及失分情况,反复强化训练,使之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并且良好的解题规范习惯还可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的过程分析能力,因为在很多时候,按严格格式书写就是物体运动过程的呈现,在书写的过程中能够体会物理过程,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学生答题,我们一般要求在书写过程中做到的解题规范:(1)语言规范,要有必要文字说明,比如一些假设,临界条件判断;(2)符号、字母书写规范,不可乱用,甚至前后混淆,张冠李戴;(3)原方程式一定要与书本中直接有关的公式,而不要是自己的推导转化的公式;(4)物体运动过程如果是多个的,在书写过程中要指明哪个过程,比如在匀速阶段中、在匀加速阶段中、在AB阶段中……(5)如果题型中所涉及的物体是多个时,还要指明哪个物体对应哪些公式,比如对小球、对物体A、对物体B……
参考文献
[1] 潘守理.高一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及教学策略.物理教师,2005(10).
[2] 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