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清明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1. 一年一年的清明,一年一年的牵挂,一次一次的想念,一分一秒的记忆。不会忘记,也不会离去,为了身边的,离去的,好好努力,好好珍惜。
2. 清明时节来扫墓,中华民族重孝道;清明节时去踏青,人和自然相和谐;缅怀先贤学感恩,孝敬亲贤世代传;踏青出游亲自然,感念春天新气象。
3. 生命,其实很脆弱,如陶瓷般易碎。逝去的终究已成过去,不必沉寂在过去。无需感慨生命之无常,无常才是真。好好活着,才是最好。
4. 记忆的潮水慢慢的涌来,逐渐淹没我对你的思念。我知道,你的离去,我无法挽留。唯一能做的是放开胸怀,更好的生活,才是最实在的选择。
5. 逝去的,虽已消散,记忆依旧存在。忘却的是伤痛,不忘的是怀念。选择遗忘那伤心的种种,对你的思念永存心头。清明节来临,愿你忘却烦恼无忧愁。
6. 清明时节雨纷飞,思念浓浓泪儿飞,烦恼忧愁在放飞,关怀问候在乱飞;祝福话语要放飞,快乐好运到处飞,精彩生活在腾飞,美好未来要起飞。祝幸福美满!
7. 清明节到,我祝愿山川大地一清二明;江河湖海一清二明。祝愿你:精神清爽一清二明;做事有序一清二明;生活事业一清二明!
8. 捎去对你的思念,捎去想说的话语,捎去祈祷的心愿,捎去那些纷飞的祝福和梦靥。清明节来到,亲爱的人啊,愿你知道,我们一切都好,慎终追远,不忘先人。
9. 清明节,踏青去,艳阳明,和风吹,燕子飞,河水清,柳笛鸣,脚步轻,身心爽,拍彩照,留佳影,发短信,飞彩信,祝福友,心情好,美逍遥。
10. 云卷云舒,雨后就是天晴;日出日落,昼夜循环不停;月圆月缺,岁月如此亏盈;花谢花开,又是一年清明。祝你:烦恼云淡风“清”,幸福水秀山“明”!
11. 送你清风,表我相思;送你明月,表我祝福;送你星光,表我惦念;送你月光,表我情谊。清明来临,送你短信,表我心意,忘却烦恼,快乐自在满天飞。
12. 清明小长假,给你惊喜无限:让你的烦恼遍寻不见,让你的快乐伸手可及;让你的困苦眨眼消散,让你的幸福难以淹没。清明小长假,想不开心,很难!
13. 清明赠你清山清风清泉,愿清神清爽清闲,赠你明窗明水明月,愿明朗明理明魅,赠你清水清石清天,愿清声清气清韵,赠你明珠明灯明镜,愿明眸明晰明艳!
14. 清明里总有一些花开,这些意象世界里清醇而多愁的花儿,一睁开眼睛和关闭视野都要流泪;也许这雨正是我无尽的伤悲的一场宣泄,宣泄后,一切都好。但凡有人想起清明,总会记起一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是它,带着人们的哀思,在一人又一人的心中吟唱!清明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祭祀前辈,缅怀先烈的传统日子,也是悼念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人民的幸福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
1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不知泪湿与浸透了多少人的心?跟随在这祭奠的人流中,终于到了父亲的坟前,我先是虔城地焚好香,然后摆上父亲生前爱吃的果盘,接着就是烧那一沓厚厚的纸钱,在那烟雾绕缭中我似乎感受到父亲就在眼前,我和弟弟依然是他手掌心里用爱与责任浇灌长大的两棵“小树”,他正在用慈爱的目光深深地注视着我们……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精选1. 今年的清明,我要活出生命,活出精彩,活出属于我的人生!
2. 转眼,又一个清明如约而至。往年,从没觉得清明有什么不一样,可今年,感觉竟是如此的凄凉。
3. 又是一年清明节。清明节既是祭祀扫墓的日子,又是踏青的好时节。
4. 想知道,为何不叫清明祭,而叫清明节?古人对这,是否有着某种喻意?是否告诉我们,对所有已逝去的生命,不管是亲情友情或者任何关系,我们都不要忘记曾经?不要忘记曾经的美好,曾经的警示,曾经的辉煌,曾经的耻辱,曾经的爱与曾经的恨?
5. 我要追逐烈士的脚步,学会无畏,学会坚强。既然我忘不了它,就面对它,不怕伤心,不怕沉沦,因为去面对,就不会退缩,就要学会勇敢,像烈士那样无畏,今年,我要开开心心过清明,就去迎接耀眼的光,接受属于我的光明大道,活出不一样的我。
6. 谁给我过愚人节,我就给他过清明节;谁跟我过情人节,我就让她过妇女节。
7.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8.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9. 清明将至,心又开始隐隐作痛,这种痛不曾消失过。只是在无人的时候,更显得真切。
10. 清明,总是伴着纷纷扰扰的细雨,透着春天的阴冷与寂寞,丝雨细如愁,多少人在这忧愁中徜徉留恋……
11. 鹃声凄切蛙声凄厉,清明时节,雨纷纷泪也纷纷。
12. 花木芳香,草长莺飞,怎奈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使得清明二字在文字深处更增添了几分烟雨迷蒙的感觉。
13. 清明时节来扫墓,中华民族重孝道;清明节时去踏青,人和自然相和谐;缅怀先贤学感恩,孝敬亲贤世代传;踏青出游亲自然,感念春天新气象。
14. 清明时节雨纷纷,怀念先人正时分,文明风俗吹遍遍,海葬树葬为千秋
15. 用感恩的心对待生命,对待生活;用快乐的心感染生命,感染生活;用感恩的心感激生命,感激生活。清明节,关爱生命,开心生活,祝大家节日快乐!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推荐1. 清明节劝你,莫烦恼,莫忧愁,幸福快乐紧跟你,无泪水。无苦恼,健康财运乐逍遥,祝你,笑容开,精神爽,清明小假平安行,踏踏青,气色佳,财源滚滚奔你家。
2. 生活是那美丽的风景,五彩斑斓;快乐是那洒脱的心境,悠闲自在;幸福是那深深的感悟,美好灿烂。清明节到来,祝福我的朋友快乐常在,幸福永在!
3. 清明节是“将生死并置”的节日,一是纪念感恩,二是维护新生。不能把清明单看成是扫墓,在踏青活动中还会放松身心,达到珍爱生命,活得更健康的目的!
4. 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种一粒希望,徜徉成功的海洋;播一粒爱情,收获情深意浓;洒一颗健康,身强茁壮;插一颗吉祥,幸福荡漾;清明节心情如春明朗!
5. 用心感受生命,用心体味人生,用心学会生活,亲爱的朋友,清明节到了,我用心给你发条短信,希望你用心去体会,愿你用心感激生命,感激生活,做一个有心人。
6. 清明节前后,踏青好日头,快乐早早把你等候,如意已在向你招手,平安要伴你左右,好运要跟前跟后,还有那幸福,要同你携手白头。嘿嘿,清明节快乐哦。
7. 清明节日,我祝愿山川大地一清二明;江河湖海一清二明。祝愿你:精神清爽一清二明;做事有序一清二明;生活事业一清二明!
8. 生活是这样美好,趁着清明时节,把不开心的,抛掉;把不喜欢的,甩掉;把不美好的,删掉。这个清明节,希望你高昂起头,继续你幸福的下一站,记得快乐到永远。
9. 清明,总是伴着纷纷扰扰的细雨,透着春天的阴冷与寂寞,丝雨细如愁,多少人在这忧愁中徜徉留恋。
10. 鹃声凄切蛙声凄厉,清明时节,雨纷纷泪也纷纷。
11. 今年的清明,我要活出生命,活出精彩,活出属于我的人生!
12. 花木芳香,草长莺飞,怎奈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使得清明二字在文字深处更增添了几分烟雨迷蒙的感觉。
13. 在这个草长莺飞的清明节里,走在给父亲上坟的路上,顿时心里有一种刺痛的哀伤,记忆中那场飞来的横祸让父亲还没来得及说上一句话就撒手人寰,留给我们的是阴阳两隔的残酷现实和亲人们碎了一地的心伤。
14. 上班生活极其琐碎,为了生计吃苦受累。身心憔悴无处流泪,赚钱不多还没地位。鞍前马后终日疲惫,趁着假日休息陶醉:清明要放假了,祝同志们吃好玩好!
15. 我的思念,风儿载着;我的叮咛,云儿传递;清明时节,万物苏醒,细雨绵绵,春寒料峭;你要用心照顾自己,祝福你。愿你身体健康,快乐永远!
16. 让我们尽情道出对亲人的思念,洒下所有的泪,回忆不再是生活的负担。清明节到了,让我们再次体会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17. 莺飞草长,我们的情谊也随之加深。并不为桃花的落尽,而随之减少。在春风里飘荡的风筝,代表着我的思念,清明节,我们并没有把彼此遗忘。
18. 用温馨的鲜花代替满天飞舞的纸钱,用心灵的思念替代表面的铺张,故去的亲人需要的是我们一颗怀念的心,而不是虚情假意的形式。清明节,让文明祭扫伴你我而行。清明时节雨纷纷,夜里想你欲断魂;借问思情何处诉,拇指一按即发送。窗外月明君有知,我的祝福迟不迟。今年清明复明年,愿你健康到永远。
一、营造书香氛围,激发诵读兴趣
引导学生亲近中华经典诗文,把“经典诵读"”引入语文课堂,创设浓郁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终身受益。多年来,我坚持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诵读经典,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文的语言美,且语感能力得以提高,同时,营造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例如,在诵读“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谈谈感受,再补充诗句背后的古诗,然后再读原句,三读诗句,最后配上音乐;四读古诗。此时已是余音绕梁,煞是动情,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整堂课从容大气,学生理解诗意如水融。长期这样训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学生受到人文的熏陶感染,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并能轻松自如地学习和初步运用经典诗文。
二、提炼课文内容,与经典文化情感相通
利用经典与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因此,教师不仅要站在课程的角度关注经典文化,还要利用经典诗文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肆意烂漫的想象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在不断地诵读和感悟中,打开思维的闸门,去领略思想之美。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把读解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交流及对话碰撞中自行参悟。例如:《论语》中的“为人之道”、“为学之道”、“学而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给学生留下了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印象。学生也产生了用自己的视角去亲近经典记住圣人的教诲。又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时将自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
三、创设积累语言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它就像一杯茶,细细品尝入情入心,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让他们多读些经典作品、好诗,让他们多学、多背,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言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好文章诵读得多,就会有“感”的积淀,“知”的积累,并能灵巧的运用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在写作教学中也可引用有关诗词为写作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之目的。例如布置学生写《郊外的景色》,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郊外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学生通过品味经典诗文,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比较、联想、猜测,而生成属于自己个性化的独特财富,就会把自己喜爱的诗句写到作文里。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陶冶学生的情操,端正品行
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求让经典诗文课堂成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端正品行的平台。趁儿童心性纯净时,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常常耳懦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其气质。让经典诗文伴随学生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学生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现在的学生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看到的尽是爱、智慧、希望与阳光。例如:《诗经》的每一首诗,学生在生动解读名人故事时,能从中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进而掌握美好的词汇,融通美好的事物,培养美好的情感,拥有美丽而高尚的灵魂。又如:学生学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会深深感受到陆游这颗深深的爱国之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能让学生从小做一个爱惜粮食的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能让学生在品味经典中感受到母亲博大的爱,自行约束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仁”、“义”、“礼”、“信”的良好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一、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层次的把中国古典文学知识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使学生多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备课中有意识的附加一些诗辞歌赋等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添加一些诗辞歌赋及中国古典文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平时语文教学日程安排上,要求学生多看、多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传统文化著作,熟记一些传统文学的名言佳句,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2.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情感在传统文化中表现的最为浓郁和强烈,也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在语文教材中国古典文学内容教学时,注重对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讲解,在让学生全面理解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让学生撰写诗辞赏析和读后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诗词歌赋)主题的理解、对诗人爱国情怀的感悟。
3.亲情教育。反映亲情及传统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及对母亲的思念。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溢与言表,感人至深;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充分体现了对亲人的关切、思念之情以及渴望得知亲人消息、家庭信息的一种急迫的心理。在教学中,结合语文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把倡导家庭美德、学生心理健康、行为规范养成等方面的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育学生尊老爱友、孝敬父母,帮助学生维护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亲情网。
4.友情教育。友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情感,友情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之间的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现了朋友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在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结合教材中有关友情方面的文章进行分析对比,让学生自己归纳主题思想,分析梳理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写出赏析和评价材料。学生在学习诗词、分析归纳主题思想、撰写赏析和评价材料的过程,逐步加深了对友情的理解,增进了同学、朋友之间的感情,形成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传统节日、民风民俗在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我在教学中常常将文学名句引入课堂,使课堂意境有所提升,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亮点颇多。
亮点一:文学名句开场白,创设情境趣味多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堂课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想学生上课时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不能小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体现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文学名句作为开场白,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如在学习有关地球的自传时,我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记得同志的诗《七律――送瘟神》中有这样一句话‘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什么坐地不动就能日行八万里呢?你能说说原因吗?” 同学们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随后,我因势利导,说:“其实,真正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今天的学习探究到答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地球的自传吧。”
再如,我在讲“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一节内容时,以诗句“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设置疑问导入新课:“昔日江流所在地为什么现在会成为宅住地呢?”再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原来是因为大江流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所携带的泥沙在另一侧沉积形成新的陆地,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地球自转的意义。
亮点二:教学过程引名句,知识规律易掌握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语句描述了自然现象,概括了自然规律,有助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选择一些文学名句,既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富有诗意,又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地理知识,识记地理规律。
如在学习月相的知识点时,我引用“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来让学生了解农历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为上弦月,又引用“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来了解在农历十五时月亮的形状是圆形的为满月。在学习地貌特征区域差异的表现时,我用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来说明我国南岭的巍峨气势,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用“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来形象生动地说明桂林山水的地貌特征是典型的岩溶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
气候是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一个知识点。知识枯燥且乏味,融入诗句,能让学生更形象地感受气候的分布规律。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惟妙惟肖地写出南方人少见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降温快,冬季寒冷。而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是形象地写出西北地区已不受季风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明确该地受大陆气团的控制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说到锋面,学生也总是难以理解,特别是那些地理术语的理解更是难上加难。通过诗句的生动描写,可让学生理解这些锋面所带来的天气特征。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形象地写出了准静止锋的影响,一句大气豪放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则写出了快行冷锋所带来的效果。
讲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时可用“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等诗句,来描绘出我国西北地区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由于从沿海向内陆水分的递减,形成了“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景观。有关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的诗句就更多了,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亮点三:课堂小结用名句,拓宽视野促学习
在一堂地理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如果巧妙地引用文学名句,不仅可以很好地概括本节课的知识点,扩充教学容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诗经 战争诗 风貌特征 战争观
战争是政治的武装斗争,它总是在一定的政治军事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无疑战争诗所蕴含的思想就有其明显的意识倾向性。而战争所凸显的特征亦是其思想倾向艺术化的表现。故本文旨在从《诗经》战争诗的风貌特征来分析其所蕴含的战争观。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涉及先秦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祭祀、婚恋、农事、田猎等各个方面。其深广繁厚的信息内容也使其自身交构成一个复杂特殊的体系。诗与诗之间可能并不同类,但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古代的田猎和军事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大猎常常用以教战。所以田猎诗和战争诗的划分界限是模糊的。由此可见《诗》三百零五篇并非是单独孤立的存在。孔子就指出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引自《论语·为政第二》,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页)将《诗》三百零五篇合而为一来表达“思无邪”这一核心的思想。所以对于《诗经》战争诗的风貌特征分析不论是拆解或是聚合,不仅需要对其进行明确定位后,还需要对其兼及多方面的探析。
那么在表述《诗经》战争诗风貌特征之前,首先还是得对战争诗的界定做一番考量。因为战争诗的界定标准会直接影响了《诗经》战争诗的分类及其整体风貌的走向。对于战争诗的界定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说战争诗是指纯粹直接描写战争的诗歌;一说战争诗是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强调战争诗最核心的基点要关涉战争,但允许牵涉与战争有关的其它方面;一说战争诗是指所有与战争有关的诗歌。认为无论是直接描写战争还是仅仅以战争为叙写背景的诗都可以统括为战争诗。从这三种对战争诗的界定来看,其范围在一步步扩展。所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去划分《诗经》中的战争诗不仅类型不一样,最直接的表现是在诗的数量上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如袁行霈的《诗经研究反思》以最严格的标准去界定战争诗—战争诗即是直接描写战争的诗歌,所分列出来的战争诗不过十几首而已。另外夏传才的《诗经讲座》指出战争诗是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所罗列出来的战争诗就有了四十多首。而王显臣的《古代兵书杂谈》则以所有与战争有关的诗歌称之为战争诗所划分出来的战争诗却高达一百多首。
既然以不同的标准去界定战争诗,战争诗的分类会呈现一个相当大的差异性状态。因为诗歌材料的差异性,推演归纳出战争诗的风貌特征想必也会呈现出或多或少的不同之处。为保存战争诗整体风貌特征,对于战争诗的界定夏传才先生所确立的标准应该是比较可取的,即认为战争诗是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这种标准既避免了对战争诗严格苛求式的精选而导致的绝对,也免于将战争诗统括成大标准其实无标准的泛化。采取相对中立平和的科学态度来界定战争诗也才能在《诗经》战争诗风貌特征的把握中有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
《诗经》大约产生于商、周之交。历经周的盛衰,至春秋中叶。在这样一个时域内,“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是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诗经》里的诗可以说“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可是《诗经》中的战争诗真正写到出征,直接联系到战争场面描绘的出征诗至多不过十首。如《大雅·常武》言宣王亲征淮夷,威风凛然,军势大振;《大雅·江汉》言召虎率师征讨淮夷,整师前往,气势恢宏;《酌》言武王伐纣,盛赞王之师等等,但这些诗直接描绘战争其实并没有对战争的场面进行刀光剑影的精细刻画,而是将战争的场面以大的视角进行全局鸟瞰。没有详细的战争过程,但却有许多丰富多彩的环境和人物刻画。没有详尽的史实叙述,但却有以情动人的真情抒发。而《诗经》战争诗的独特风貌也就恰恰在于此。其具体表现在:一是采用以点衬面式的表达技巧直接描写战争;二是注重对战前氛围的描写,战后余波的渲染;三是以情动人从不同的侧面共同表达对战争的同一看法。
一.采用以点衬面式的表达技巧直接描写战争
《诗经》中的战争诗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句大都只是一些片段,以一笔带过、点衬面的技巧对战争进行直接描绘倒是最惯用的表现手法。但是这一笔却是选取得最有表现力的一笔。
如《大明》以点衬面式地写牧野之战更是令人惊心动魄。“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在牧野战场上,两军摆开阵势,“其会如林”将军队人员和丛林作比,战场上兵多将广的宏阔场面也就跃然纸上。紧接着通过“檀车煌煌、驷騵彭彭”战车的鲜明闪亮,战马的矫健奔腾表现了军队磅礴的的进取之势,仿佛蕴含着摧枯拉朽的爆发力。横扫千军如厉风席卷寸草般轻而易举的战争态势,使得“会朝清明”,一战而以定天下。这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全诗仅仅通过两个关节点:对丛林般军队的静态描写和“煌煌”“彭彭”战车战马的动态形容就将战争场面表现得生动传神。寥寥数语的重点刻画,着实让这场牧野之战打得惊心动魄。
复习方略:
1.确定范围。《考试说明》所列古代诗词(20首)及文言文(10篇)
2.明确识记原则。重点放在那些有较深的文化积淀、较强的积极意义的名句名篇上。
3.复习时一定要动口、动脑、动手,易错的字一定要动手写。
4.结合原文进行理解记忆。
练习:
1.《观沧海》中抒发作者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大海的句子有:________,山岛耸峙;树木丛生,________。你知道抒发壮志的诗句有:________。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抒发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
3.曹操的《龟虽寿》千古传颂,表现其远怀之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三峡》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意思相似的唐诗是(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
6.根据问题写出诗句。
(1)莲,深受人们喜爱。许多诗人都有咏莲的诗篇。请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常以月亮或月光入诗文。请写出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一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经常引发人们的思索。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雨的句子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时而萧瑟,时而明快。请写出古诗词中对秋景描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以诗人经常在诗词中表现出感国伤时的意味,请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马说》中作者对在位者埋没人才强烈愤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马说》中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人的一生没有十全十美的,形容这种情形,我们常引用苏轼《水调歌头》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中秋佳节,几个朋友相聚小酌。此时,月上中天,清冷的光辉撒向大地。家在外地的小李不禁触景生情,说道:“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古人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也只能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感了。”
1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反映作者矛盾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唐代诗人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别离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赤壁》中抒发历史感慨,以小见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山坡羊》表达对劳动人民疾苦深切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再写出一句相同含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
18.《饮酒》中描写傍晚山间美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作者志趣与爱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包含着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同思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体现边塞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红白映衬、色彩鲜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感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再写出一句相同内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
21.《登飞来峰》中表现作者抱负,蕴含站得高、看得远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着再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
22.《送东阳马生序》中开篇即指出了作者对于学习的偏爱:__________________。再写出两句有关学习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
23.《醉翁亭记》中作者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在文中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此意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醉翁亭记》中表现四季景物的名句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表现酒醉与山水间关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再写出两句描写山水景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
25.《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采用比喻手法表现早春景物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再写出两句描写春天景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
26.古人擅长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离愁别绪。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又如李煜《相见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27.①《破阵子》是_____为_____写的一首表现作者_____词风的词。
②表现练兵场面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运用比喻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作者爱国激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愤慨。
28.《陈涉世家》中,表现陈胜远大志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出师表》中,表现形势危急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向刘禅提出三条建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明诸葛亮志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明诸葛亮一生写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曹刿在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采用后发制人取胜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克之。
32.古人读书很注意学思结合,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教导弟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33.这次分手,我们再见面的机会也许微乎其微,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又何必在乎山水之隔呢?
3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曹操《龟虽寿》一诗中,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年老而壮志犹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我们经常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论语〉十则》中与此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陋室铭》中与古诗“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诗不同,诗里蕴涵的人性也不同:五柳先生的一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山一线,黄菊一枝,把一个特立独行,啸傲林泉的隐士高人活化出来。
39.《出师表》中揭示前汉后汉衰落的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李商隐《无题》中,原比喻对爱情忠贞,现常用来形容对事业执著奉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中抒发惜春伤时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论语十则》中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水何澹澹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5.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6.(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7.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4.我欲乘风归去。
1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7.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18.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2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22.余幼时即嗜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2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2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2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7.①辛弃疾 陈同甫 豪放派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③马作第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9.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3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7.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董小宛不仅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琴棋书画俱佳,而且是一位颇有造诣的出色厨师,正如冒襄《影梅庵忆语》对其描述,食谱菜经莫不精通:“旁及饮食,挑冻瓜凝,秋棠蜜渍,琐瑟米盐,庑下舂爨”,样样皆行。
董小宛很善于汲取历代饮食经验,如“火肉之者煮无油,有松柏之味,风鱼之煮如火肉,有鹿麂之味;醉恰如桃花,醇鲟骨白玉,油鲳如鲟鱼,虾须如龙须,烘兔酥如饼饵,可以笼而食之;菌脯如鸡棕、腐汤如牛乳”,她都“细考之食谱”,一一加以验证。“郇厨中一种偶异,即加访求,而又以慧巧化为之,莫异妙。”
据清代如皋《崇以咫闻录》记载,相传她还有一味菜在如皋流传,叫作董肉,“又称跑油肉,虎皮肉”(今称之“走油肉”),却和“东坡肉”相映成趣。“董肉”曾被抗清名将史可法称为“天下一绝”。董小宛还为“董肉”写有形象而生动的诗句:“眼眼见快,板板吟声,刀刀显功,片片生津。”这是董小宛描述切“董肉”的秘诀。
董小宛烹调时讲究炒、烧、熘、炸、爆、煮、熬、焖、煨等多种方法,正如明末清初的爱国诗人钱谦益把董小宛烹调的菜肴,形象地誉之为“诗菜”,并赞道:“珍肴品味千碗诀,巧夺天工万种情。”其实,董小宛烹调的菜谱,就是“诗诀”。比如“雨韭盘烹蛤”“霜葵釜割鳝”“溺后白虾鲜”等。意思是说,烹蛤应选配雨后的韭菜,釜鳝须挑选霜打的葵叶,白虾要选择“清明”后的带虾子才鲜美,富有营养。
董小宛还会制作花露,会腌咸菜,还会制作糖果糕点。她“取五月枇汁、西瓜汁一瓢一丝遮尽,以文火煎至七八分,始搅糖细炼枇膏,如大红琥珀,瓜膏可与金丝肉糖”。每到大伏天,她必取其汁,“坐炉边静看火候,成膏不使焦枯,分浓淡为数种,此尤异乡异味也”。
一、寓亲情于课堂教学之中
1.在阅读中进行亲情教育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取知识、获得情感享受、提高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透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影响,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且提高思想境界。教师可以从情境的创设入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引发学生强烈的共鸣。教师将课文中所记述的情景和现象真实地还原于学生的眼前,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加深对情感教育的理解。例如在教授朱自清《背影》一文时,教师可以选用符合文章内容的背景音乐,在音乐中用富有感情的声线,为学生朗读“望父买橘”的段落,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很容易被带入戏,在头脑中重现父亲步履艰难地买橘的背影,父与子之间那种与生俱来的爱油然而生。教师再回到学生自身父母的实际:在为生活而起早贪晚、为孩子筹措学费而彻夜未眠……这样可以让学生开始心疼父母,产生感恩父母的想法。教师还可以在教案中加入“懂得感恩、寄托祝福”的内容,并且在有关亲情课文的讲解中,对于突出情感冲突和关键语句,重点培养学生解读分析这些语言文字的能力。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亲情美的教师,才是真正懂得亲情教育的人。教会学生多角度思考阅读内容,充分挖掘人物身上的美,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亲情的感受和体会,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亲情观。
2.在写作中进行亲情教育
写作,需要学生选取适当的材料,整合思路,训练自身的文字组织能力。要想自己的作文能够打动读者,就必须让它充满真挚情感。只有情真意切、融入你对生命真切体验的文章,才能够从内心深处打动读者。教师可以在学生开始写作前进行指导,例如写作“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公益广告《洗脚》和音乐《懂你》,先营造一个温馨感人的气氛;然后教师诵读自己准备已久的感人肺腑之言:“孩子们,是父母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之所以温暖,是因为我们的身边有亲情: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声琐碎的唠叨、一杯香浓的牛奶、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是我们的力量之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味这份属于我们的温暖……”帮助学生从记忆的材料中抽取有关“亲情”话题的古诗词,让亲情与诗意充分结合起来。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排比或者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来描述亲情,增加学生文章的词采,让他们的文章变得生动且文采斐然。为了更好地打开学生有关亲情的记忆大门,可以让他们留意生活中的小细节,从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中提取出“爱”的成分。采取了这一系列的措施,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再是矫揉造作、无病,而是更具实感、有笑有泪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寓亲情于课外活动之中
1.第二课堂的亲情教育
在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教学中,要想完全将亲情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需要在课外语文学习活动中,继续开展对学生的亲情教育,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将读和写的环节融入课外学习中,例如让学生到图书馆寻找有关亲情的诗歌、散文书籍,然后组织主题班会,进行亲情诵读大赛;还可以举行以亲情为主题的校园文学创作大赛,让学生挥洒自己对亲情的感悟。也可以开展感恩亲人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制作礼物送给为自己付出过的每位亲人,增进他们与亲人之间的感情,同时也为他们的情感表达提供一个平台。最后还可以通过文艺汇演活动,邀请学生的亲人团聚,学生在台上进行歌曲、舞蹈、小品相声等节目的表演,献给台下的每一位亲人,让亲情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这样的亲情教育,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积累,升华了情感,还可以改善亲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加融洽。
2.利用课外资源的亲情教育
The“earlyrice”and“laterice”intheSongDynasty
Abstract
Thesocalled“earlyrice(zaodao)”and“laterice(wandao)“intheSongdynastywerenotthesameonesinthedoubleharvestricecroppingsystemofmodernsense,buttheonesthatharvestearlyorlate,manyofthembelongedtomiddleandlate-maturingvarieties.Theso-called“laterice”distributedmainlyinzhexi(nowthesouthpartofJiangsuandnorthpartofZhejiang)duetotaxesandrain,whiletheearlyricebecamemoreandmorepopularintheotherdistrictsforthereasonsofdroughtandfamine.
早、晚稻的划分既是稻作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相结合的产物。虽然早稻和晚稻的概念在宋代以前即已出现,但大多在一些非常偶然的场合,并且早稻和晚稻都是孤立存在。宋代随着稻作技术的发展,早稻和晚稻的概念非常流行,且常常是相提并论,以致后来的一些学者往往以今概古,以为宋代已经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早稻和晚稻,甚至更有人认为是双季稻,从而错误地估计了宋代稻作的发展水平。本文试图从宋人有关早稻和晚稻的基本概念入手,考察早稻、晚稻在各地的分布,并分析形成此种分布的原因,以期对宋代的稻作有个更好的把握。
1、早稻和晚稻的概念及其分布
现代农学对于早稻、中稻和晚稻的界定主要是依据生育期的长短来决定的。而宋代最通行的做法是依据收获期的先后来划分早、中、晚稻,如“早禾收以六月,中禾收以七月,晚禾收以八月”。[1]由于各地的水稻成熟期并不一致,[2]所依据的历法标准也不统一,有的分之以月份,有的别之以节气,即便是都按节气或月份,其差异也是显而易见,所以各地早、中、晚稻的划分不尽相同。如福建三阳,“其熟于夏五六月者曰早禾,冬十月曰晚禾。”[3]陆游有“秋词”三首,第一、二首分别提到七月、八月,第三首依时序当为九月,七月中提到“早禾”,九月中提到“晚稼”[4];又如浙江四明,“早禾以立秋成,中禾以处暑成。”[5]而江西西昌(今泰和)则以小暑、大暑节收割为早稻,寒露、霜降节收割为晚稻。早、晚稻只是相对而称,此外并无严格的科学界定。
尽管宋代的早晚稻概念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早晚稻概念,但各地都已对自己所生产的稻做了早稻、晚稻,甚至于中稻的划分则是事实。早、中、晚三稻在各地稻作中所占比例如何?对于了解宋代的稻作情况来说是重要的。游修龄说:“宋代的水稻,在同一地区已有早、中、晚的不同,一般以早、中稻为多,晚稻较少。”[6]实际上,早、中、晚的播种面积因时因地各不相同。
两浙的浙东地区,早稻多于晚稻,如四明(今浙江宁波):“中最富、早次之,晚禾以八月成,视早益罕矣。”[7]台州:“晚稻……民间所种不多,仅当早稻十之一、二。”[8]越州:“统计会稽八县田亩,……晚稻居十分之四。”[9]十分之六则是早稻和中稻。浙西虽然在“七月初乃见新谷”,证明有早、中稻的存在,但却以晚稻为主,如湖州:“管内多系晚田,少有早稻。”[10]甚至有些地方“纯种晚秋禾。”[11]但这种情况也主要局限于太湖沿岸地区,远离太湖沿岸的浙西一些地区,也是早稻多于晚稻。如临安府之新城县(今浙江富阳县西南)“山田多种小米(即早籼),绝无秔稻(即晚粳)。”[12]
宋代,另一处晚粳种植比较集中的地区,是淮南地区。这里的水稻一般要到夏初,甚至于农历五月方始插秧。“淮南夏早收,晚秧亦含风”[13];“积雨涨陂塘,田塍插晚秧”[14]等宋人诗句描写的就是淮南插莳晚稻秧的情形。而在一些近水低洼地区,甚至到夏初才始撑着一种短小轻便的小划船在稻田中进行撒播。[15]插秧在初夏,收获却在初冬,贺铸有“楚泽初冬正获田”[16]之句,此诗作于历阳(今安徽和县)姥矶,时间是在戊辰十月晦日(十月的最后一天)。苏轼提到,元祐六年(1091),汝阴县(今安徽阜阳)百姓,因旱伤,“稻苗全无”,而被迫至淮南籴晚稻种。[17]乾道九年(1173)十一月,江南东路安抚使奉命收籴粳米,但江东诸州“尽是籼禾小米”,无奈只得“差官往淮南收籴”,可见淮南产粳米之盛。[18]但淮南也有籼米,宋政府在淮南所收籴的粮草中就既有大禾米(晚粳),又有占米(早籼),[19]只是不占多数。
属于江南西路,与淮南西路毗邻的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及其相邻的荆门军(今湖北武汉)也以晚稻为主。陆九渊在“与章德茂书”中提到:“江东、西,田分早晚。早田者种占早米,晚田种晚大禾。此间田不分早、晚,但分水、陆。”不分早晚稻,表明当地的水稻仍然是以传统的一季晚稻为主。南宋王十朋有“途中遇雨”诗,提到“晚稻短长熟”之句,此诗作于某年的八月二十六日到兴国军之后,[20]不久王十朋又入鄂州(今湖北武汉)境,留下了“秋深余晚稻,地旷僻闲田”[21]的诗句。
福建八州,上四州(建宁、剑州、邵武、汀州四州)似以早稻种植为主,而下四州(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则是以晚稻为主。这从南宋乾道六年(1170)六月,提举福建常平茶事郑伯熊报告中可以看出,他说:“福建路八州军府县,自入夏以来,阙少雨泽,其上四州军府虽时得甘雨,犹未霑足,早禾多有伤损;下四州军亢旱尤甚,晚种有不得入土者。”[22]或认为,这里郑伯熊把上四州军入夏后“早禾”雨水不足和下四州军晚稻不能插秧并提,说明下四州军在南宋已普遍种植两季水稻,上四州军恰恰只种一季稻。[23]这种理解是错误的。首先,这个报告出台于农历六月,事发在六月之前,即文中所称“入夏以来”,宋以四月为夏首,入夏以来指的是四月已来,也即四月至六月这段时间,如果是双季稻的话,这段时间正是双季早稻生长到成熟的季节,双季晚稻不能插秧是正常的,并不是一件大惊小怪的事,而作为一季晚稻,六月份尚不能入土就比较紧张,因为一季晚稻一般是在五月前后移栽的。
江西也是以早稻居多,然而各州县有所区别。洪州:“据洪州申……缘本州管下诸县,民田多种早占,少种大禾。其所种大禾,系在向去十月,方始成熟。……本司契勘,本司管下乡民所种稻田,十分内七分,并是占米,只有三二分布种大禾。”[24]此处,占米指的是早禾,大禾指的是晚禾。江州:“星子、都昌晚禾绝少,独建昌邑大苗米居多……此间土产皆占米,晚禾不多。”[25]“敝郡今秋少雨,晚田多旱,除星子、都昌,多是早田,被灾处少,唯有建昌一县,晚田数多。”[26]“夫都昌田禾,例宜早籼,非若星子早田,十居七八。”[27]抚州:“临川境内早禾最多”,[28]“乐安、宜黄两县管下,多不种早禾,率待九、十间,方始得熟。”[29]总的说来是“本州早禾少,而晚禾多。”[30]吉州:“早稻不过二三分”[31],十分之七八为晚稻。
江东诸州“尽是籼禾小米”[32],似也是以早稻为主。荆湖的潭州(今湖南长沙):“早稻甚多,晚米甚少”,[33]早稻约占全州稻谷种植的70%。[34]“只有早稻,收成之后,农家便自无事。”[35]成都府之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似也以早稻为主,[36]苏轼在《眉州远景楼记》中提到:“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卜鼓决漏,取罚金与赏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37]可见眉州的水稻一般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以前收割。范成大在题为“峨眉县(今四川乐山县)”的诗中也有“泉清土沃稻芒蚤”[38]的诗句。
北方地区水稻分布较为分散,但以一季晚稻为多。史料记载,占城稻在皇家御苑中的收获期多在十月。晁说之(1059-1129)“秋吟诗”中有“崔子稻畦晚”之句,诗注云“崔德符监稻田务”,[39]稻田务的所在地在京西北路的汝州(今河南临汝县)一带,证明当地稻田务管辖下的稻田是以晚稻为主。但由于北方易受干旱影响,所以江翱也曾在汝州鲁山县推广一种早稻。[40]
尽管现有的材料还不足以全部勾勒出宋代早稻和晚稻的分布图,但综上所述,宋代南方水稻主产区,除浙西等地区晚稻较为集中之外,其它地区都是早晚搭配,并出现了早稻盛行的趋势。北方地区自古及今则都以晚稻为主。
2、早稻盛行的原因
早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四川、荆湖、江东、江西、浙东、福建等地。这些地方选择早稻种植,从其初衷来看,首先是着眼于抗旱。自古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水稻的主产区,但这个地区的降雨量分布极不均匀,以江西为例,大部分地区春夏两季的降雨量占全年的75%,秋季只占15%。进入小暑后便转入到久晴少雨的干旱期,降雨量明显减少。其他省份,如浙江、江苏、安徽等,也有类似情况。而与此同时,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大,水稻的需水量加大。《种艺必用》引老农言云:“稻苗,立秋前一株每夜溉水三合,立秋后至一斗五升,所以尤畏秋旱”,《种艺必用补遗》则进一步指出:“凡晚禾最怕秋旱。秋旱则槁枯其根。虽羡得雨,亦且收割薄而尠矣。故谚曰:‘田怕秋时旱,人怕老时贫。’诚哉是言也。”提出把立秋作为水稻水分临界期。立秋前后是水稻开始孕穗(古人称为秀,或做胎)的时期,这以后水稻对水的需要量很大。明代《沈氏农书》说:“乾在立秋前,便多干几日不妨;干在立秋后,才裂缝便要车水。盖处署正做胎,此时不可缺水,古云:‘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吓’……自立秋以后,断断不可缺水;水少即车,直至斫稻方止。俗云:‘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又据宋应星的计算,“凡苗自函活以至颖栗,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将刈之时,少水一升,谷数虽存,米粒缩小,入碾臼中,亦多断碎”。从分布区来看,也主要是缺水较为严重的地区,这些地区种一季都显差强,早稻因需肥水较少所以得到垂青。
宋人对干旱危及晚稻多有提及。如李纲在其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任内(1135一1139)曾上奏说:“(洪州)自入秋以来,阙少雨泽,已觉亢旱,又生青虫,食害苗稼……若更旬日内无雨,晚田决致旱伤”,“难以指准。”而早禾则因“春夏之间,雨旸调适,早禾已是成熟收割了当。”所以“管下乡民所种稻田,十分内七分,并是早占米,只有三二分布种大禾。”抚州知府黄震在咸淳七年(1271)七月二十一日《雨旸申省状》曰:“自六月初三日有雨,亢旱一月,至七月初二、初三,而后得雨,早禾虽赖以有收,自七月初三以后,又复兼旬无雨,晚禾凛乎可虑,本州早禾少,而晚禾多,关系非小。”[41]相比之下“临川境内早禾最多,晚禾虽被蝗旱,然所在有大歉之处,亦有大熟之乡,长短相补,亦得半收,早晚禾通计已是七八分成熟。”[42]朱熹在南康军任上也提到:“敝郡今秋雨少,晚田多旱。”[43]陈宓在《与江州丁大监》书中说:“此月初以来不雨,……建昌邑大苗米(即晚稻)居多,遭此晚稻大可虑。”[44]有见于晚稻易旱,宋代的一些地方官员积极致力于早稻的推广。朱熹就曾在晚稻种植面积较大的都昌推广早稻,他说:“夫都昌田禾,例宜早籼,非若星子早田,十居七八。”[45]
早稻需水量少,所以在一些易旱的山区发展较快。闽北山区宋初就有一种耐旱高产的稻种。据宋人杨亿《谈苑》记载:“江翱,建安人,文蔚之兄子也。为汝州鲁山令,邑多旷土,连岁枯旱,艰食。翱自建安取早稻一种,此稻耐肥、旱,实早,可久蓄,宜高原,至今邑人多之,岁岁足食。”[46]这里未言明此种早稻即占城稻,而且出现在有占城稻记载之前,应属早已有之。
除了干旱之外,早稻的推广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避水,早稻的生育期短,可以在每年的大雨到来之前,完成收获。这使得早稻除了适合于丘陵山区种植之外,也适合于在低洼易涝的地区种植。长江中下游流域虽然在入秋之后进入干旱期,但是在一些年份也有暴雨成灾的可能,这对于成熟收获期的晚稻来说是不利的。如,乾道元年九月二十四日,臣僚言:“伏见前月(即八月)以来,天作滛雨,江淮浙闽皆被其害,……稻穗之在田未刈者,经此巨浸已同腐草,高田虽无甚损,亦多芽蘖。”[47]解决办法就是尽量播种早稻。早稻品种之一的黄穋稻即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浅浸处宜种黄穋稻,……黄穋稻自种至收,不过六十日则熟,以避水溢之患。”[48]早稻可以避水溢之患,所以“湖田多,山田少”的豫章(今江西南昌)“所种占米为多,有八十占、有百占、有百二十占,率数月以待获。”[49]又如避霜。一季晚稻常常要到霜降之后才始成熟,如果某年霜早,则要面临前功尽弃。何承矩在河北种稻时,头年因霜,未能收成,险些使屯田种稻难以为继,第二年改种江东早稻,取得成功。还有耐瘠。早稻对肥料的需求量比晚稻少。
丘陵山区往往比较容易干旱,且土壤肥力不及平原,复由于地势较高,易受冷害,所以早籼稻种植较多。如江东徽州,“大率宜籼而不甚宜粳”[50],临安新城县“山田多种小米,绝无粳稻”[51]。这也是宋真宗向高仰易旱之地推广早熟占城稻的原因。早稻与山冈联系在一起,如“早禾饱熟收山场”[52]、“北乡田少尽茅冈,早禾有种何妨种。”[53]福建上四州军,早稻多于晚稻也与此有关。这种格局到近代仍然没有多大的变化,据近人的调查,南京、镇江一带,地势高亢,山田多于圩田,亦只宜需水较少之籼稻。[54]
“救饥”也是早稻盛行的原因之一。宋代一般以晚米为籴纳对象,至于早稻很大程度上是农民自产自销,文天祥就曾提到,“吾州(江西吉州,今吉安)从来以早稻充民食,以晚稻充官租”。[55]农民生产的早稻除了大部分自我消费之外,剩余部份也进入市场,满足中下层百姓的粮食需求。早籼稻成为“自中产以下皆食之”[56]的大众食物。中产以下的大众,由于其自身的经济实力不济,不可能有很多的存粮,一遇青黄不接,就需要有一种早熟品种来接济,这就更为早稻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契机。最早见于宋代方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稻品种,六十日,又名救公饥,其出现即与此有关。“六十日稻,名救公饥。传有孀妇居贫乏食,撷稻中先熟者,以养翁姑,因传其种。”[57]宋代新安也有这样一个品种,名红归生,米粒红,成熟最早,然不广种,少莳以接粮耳。宋人有诗云:“前村后村水车声,伊伊扎扎终夜鸣,皇天不雨四十日,高田何止龟兆出。田家眼穿望早禾,早禾不熟赖饥何?”[58]从中也可看出早稻在抗旱救饥上的用意。
早稻盛行的原因也为近人的调查所证实。民国二十四年(1935)夏秋,江西农业院作物组乘指导农民混合选种及采集单穗之便,附带进行水稻品种及栽培方法之调查,知各县水源缺乏为未种粳稻之首要原因。普遍粳稻生长期较籼稻为长,所需水分总量亦较多,本省雨量最多之月为五、六月份梅雨期内,七、八月以后,遂逐渐减少,故多数地方,均栽早熟籼稻,以期避免干旱之损失,此粳稻之变天然因子所限制而被据弃者一也;又因本省盛行二熟制,早稻收获后,可栽二季稻或其他旱作,如晚大豆、芝麻、养麦等。粳稻生长期较长,不适于二熟制,此受栽培制度之限制而被摒弃者二也;各县所栽之品种,有芒者绝无仅有,盖一般农民对于有芒之品种,多感脱粒之费力,调制之不易,交租时又被田主所拒绝而厌恶之。粳稻品种有芒者居多,此不合农民心理而被据弃者三也。[59]由于饥饿和干旱古已有之,因此,我们估计,早稻出现的时间比实际材料中的记载更早。
虽然早稻的种植在于抗御自然灾害,但它的存在毕竟为多熟制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早稻可以避旱、救饥,但产量不高,救得一时救不了四季,同时在早稻收获之后还有较长的生产季节可以利用,于是古代农民可能很自然地就在早稻收获之后,种上晚稻或其它作物,以弥补早稻产量的不足。于是多熟制形成了。宋谢邦彦诗:“嘉谷传来喜两获,薄田不负四时耕。”[60]说的就是早稻的存在为多熟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太湖地区种植晚稻的原因
然而,在宋代水稻的主产区,拥有“苏湖(常)熟,天下足”美誉的浙西地区,早稻仍然没有取代晚稻的地位,在水稻生产中仍然是以单季晚稻为主,并且一直保留到了近代。江南地区的晚稻一般是五月插秧之后,入秋后才能陆续成熟,直到九、十月份。宋人有词曰:“……,重来雨过中秋……看黄云、还委西畴……信吴人有分,……重到苏州。……”[61]从中可知,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时,水稻尚未收割。浙西晚稻收获的临界日期是霜降。苏轼有“乌程(今浙江吴兴县)霜稻袭人香”[62]之诗,曹组亦有“霜落吴江,万畦香稻来场圃”[63]之词,楼璹《耕织图诗·收刈》亦云:“田家刈获时,腰镰竞仓卒。霜浓手龟圻,日永身罄折。”从上述诗词中可以看出,当时浙西地区的水稻一般都是在霜降以后收获。诗中不提别的收获期,显然表明浙西地区的水稻一般都是在霜降前后收获的。回过来再看看播种期。苏轼有“种稻清明前……分秧及初夏”的诗句。表明北宋时期,湖州是在清明(四月上旬)前下种,立夏(五月上旬)初插秧。杨万里诗句:“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吴盐雪花白,村酒粥面浓。”又表明南宋时期的吴中是在农历二月初(比清明稍早)浸种,四月中(比初夏稍迟)插秧。也就是说,太湖地区的水稻一般是在清明前后播种,霜降前后收割。即农历的二、三月到九、十月这段时间。一季晚稻的种植情况在许多品种的生育期上可以得到反映。
何以在各地盛行早稻的同时,太湖等地区依然以晚稻为主呢?游修龄总结了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和宋代的温度变化有关。籼稻和粳稻在最低萌发温度方面,籼稻要求高,粳稻可以耐低温;在最低萌发温度方面,籼的要求强,粳的要求弱。总之,是籼的耐寒性弱,粳的耐寒性强。现在一般籼稻地区年平均温度在17度以上,粳稻地区则在16度以下。宋代气候转寒,北宋时期,我国东部的气温略低于现今,[64]南宋时期杭州的4月份平均温度比现在要低1-2度。[65]在这种温度条件下,太湖地区发展为粳稻中心。[66]二是稻麦两熟制扩展后,因小麦收迟,以种晚稻为宜。因而晚稻的比例扩大了。太湖地区晚稻品种的多样化,同宋以后稻麦两熟制发展有密切关系。[67]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太湖地区选择晚稻还有社会经济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从经济上说,宋代政府的籴纳政策是太湖地区种植晚稻的一个重要原因。自然隋唐大运河开通以后,太湖地区是稻米的主要输出地,政府规定收纳一律以晚米为准,这可能与晚米的品质及贮藏寿命有关,晚稻的品质好且耐贮藏,适合漕运并供给政治中心的居民,而早米在这两方面的表现较差,故不在收纳之列。舒璘在论及粮食贮藏时说:“古之积储在谷不在米,验之于今,藏米者四五年而率坏,藏谷者而无损,而谷之中又有高下焉。有大禾谷,有小禾谷。大禾谷今谓之粳稻,粒大而有芒,非膏腴之田不可种;小禾谷今谓之占稻,亦曰山禾稻,粒小而谷无芒,不问肥瘠皆可种。所谓粳谷者,得米少,其价高,输官之外,非上户不得而食;所谓小谷,得米多,价廉,自中产以下皆食之。”[68]孝宗乾道九年(1173)十一月十二日知建康府洪遵在上奏中也提到:“秈禾小米,久远不可贮储。”[69]由于晚粳具有食用品质好,耐贮藏的特点,所以规定晚稻为赋税征收对象,这不光是太湖地区如此,其它地方也都是如此,政府还将税收的起征日期放在晚稻成实之后。[70]适应政府的政策,虽然宋代各地都有晚稻栽培,但由于赋税较轻,有些地方在满足税收需要之后,可以种植早稻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太湖等地的农民由于赋税负担重,必须大量种植晚稻才克完成,不仅如此,一些邻近地区由于自身产生晚稻不衍交纳税收,也到太湖沿岸地方来收购,如,临安府之新城县“山田多种小米,绝无秔稻,一岁所收,仅足支民间数月之食,虽丰岁亦须于苏、秀邻境籴运交纳。”[71]由于对晚稻需求量大,所以太湖沿岸的农民种植早稻的选择余地较小。这也是太湖沿岸地区,这里自古以来直到近代一直是以一季晚稻为主的原因之一。江南赋税负担沉重可能与晚稻种植相互关联。
无独有偶,在其它一些赋税较重的地方,晚稻的比重也比较大。北宋时期,发运到京师的米超过百万石的除两浙路一百五十万石外,还有淮南一百三十万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万八千九百石。[72]淮南是晚稻的重要分布区已如上述。江西各地早晚稻比重不同,也可能与赋税轻重有关,在江西的一百二十万之输中,以吉州所占份额最多,宋人曾安止估计“漕台岁贡百万斛,调之吉者十常六七”[73]。李正民也说:“江西诸郡,昔号富饶;庐陵小邦,尤称沃衍。一千里之壤地,秔稻连云;四十万之输将,舳舻蔽水。朝廷倚为根本,民物赖以繁昌。”[74]从漕粮一项来说,吉州“实为江西一路之最”。[75]适应漕运的需要,这里种植的水稻十分之七八是晚稻,只有二、三分种植早稻。
从自然条件来说,我们认为,水旱变化比气候转冷对太湖地区晚稻种植的影响更大。这里再具体地分析一下雨水状况对于江南地区稻田种植制度的影响。明李乐《乌青志》中说:“种田之法忌过早,本处土薄,太早则虫易生。若其年有水,则必芒种前后可插莳也。如遇旱暵,即不妨迟至夏至。”可见决定当地水稻移栽早晚的因素主要在于水旱,而非冷暖,当然水旱也与冷暖有关。这段话还转辗于明清时期的乌青、乌程等方志及《沈氏农书》等之中,应该是浙西地区农民的共识。翻开所有的中国农书,几乎种田的趁早,早有诸多的好处,惟独在太湖地区提出,“种田之法,不在乎早”,这与太湖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提到了虫、水、旱三个方面的原因,实际上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同样面临,就浙西而言,我们认为水灾是导致浙西地区种植晚稻的主要原因。
浙西地区在在入冬之后至春夏之交有个较长的降水过程,如果在这一段时间播种插秧,势必面临水灾。元祐四年(1089)十一月初四日,两浙西路兵马钤辖龙图阁学士朝奉郎苏轼状奏,“勘会浙西七州军,冬春积水,不种早稻,及五六月水退,方插晚秧”[76]。可见,冬春积水是浙西七州军选插晚稻的主要原因。积水不仅影响到插秧,还影响到下种。元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苏轼在一份奏状中又提到:“窃以浙西二年水灾,苏湖为甚。……自下塘路由湖入苏,目睹积水未退,下田固已没于深水,今岁必恐无望,而中上田亦自渺漫,妇女老幼,日夜车畎,而滛雨不止,退寸进尺。见今春晚,并未下种。”从这个奏状中可以看出,苏、湖一带的水田在当年,地势低的可能整年都种不上水稻,因此收成无望,而地势较高的,也由于淹水,到了三月下旬,所谓“春晚”,还没有下种。所以苏轼接着又说:“自今(即三月二十三日)已往,若得滛雨稍止,即农民须趁初夏秧种。”[77]也就是说,苏、湖等地的水稻播种期须推迟到四月以后,加上不少于一个月的秧龄,水稻移栽的时间最早也得在五月初以后。一些在五月或五月以前即已播种移栽的水稻,如果不幸赶上大水,则需再种。如,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十一日诏,“浙西州军大水,……官为贷其种谷,再种晚稻,将来秋成,绝长补短,犹得中熟。”[78]淳熙九年(1182)五月十六诏,“近者久雨,恐为低田有伤,贫民无力再种,可令浙东西两路提举常平官,同诸州守臣,疾速措置,于常平钱内取拨借第四第五等以下人户,收买稻种,令接续布种。”[79]“用心补种被水去处田亩”[80]虽然能够起到绝长补短的作用,但已付出了人力和物力(如种谷等)的浪费,因此,就宋代始人们便有意识地推迟播种和移栽的时间。明代宋应星说:“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81]这种做法在宋代的太湖地区就已普遍采用。苏轼说:“去年浙中,冬雷发洪,太湖水溢,春又积雨。苏、湖、常、秀皆水。民就高田秧稻,以待水退。及五、六月,稍稍分种,十不及四五分。”[82]刘攽在一首自问自答的诗中写道:“种田江南岸,六月才树秧。借问一何晏?再为霖雨伤。”[83]其它一些低洼地区,如淮南,种植晚稻也都出于同样的原因。甚至岭南地区种植晚稻也是受到了雨水的影响。苏辙在“次韵子瞻连雨江涨二首”诗中提到由于连雨江涨,引发水灾,对于“东郊晚稻须重插”[84]。叶绍翁也有“田因水坏秧重播”的诗句[85]。除水灾之外,太湖地区盛行晚稻还有其他的一些考虑,如虫、旱等。如“五月将次尽,早秧都未移,雨师懒病藏不出,家家灼火钻乌龟。”描写的就是由于干旱,早秧不能及时移栽,家家以龟卜占雨的情景。凡此种种,都是浙西种植晚稻的重要原因。
太湖地区的一季晚稻一般是在农历四月底五月初移栽,至九、十月才能收获,自宋代以后,随着大小麦及油菜在南方的发展,有些农民开始在收获水稻的稻田中种植大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而大小麦及油菜等都必须在农历次年四五月以后才能收获,收获过后,再种早稻显然已来之不及,所以只得种植晚稻。正如清《潘丰豫庄本书》所说:“田有宿麦,遂废春耕,而大概莳秧在刈麦后。”因此,稻麦二熟水旱轮作进一步强化了一季晚稻在太湖地区的地位。
4、宋代早稻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