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济南的冬天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意识;培养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诸多衍生作用,包括当前所推广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及分层教学模式等,都依赖于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养成下形成探究能力。不难理解,若仍是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则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上述教学模式的开展要求。由此,探讨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问题意识上的培养模式,则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各学科共同完成。由此,初中语文教学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归纳能力和联想能力等的建构,是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上的重要职能。这一职能的作用发挥,又将助力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构建。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功能解析
1.支撑语文学科的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建构其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不仅需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还需要针对其思维习惯给予优化,从而实现“问题意识―探究活动―自我总结”的学习逻辑。可见,小组合作学习和分层教学模式都依赖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2.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还应起到促进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作用。初中所开设的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课程,都有需要通过阅读材料来进行自我归纳、总结的板块。因此,学生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增强联想能力的基础上将有助于学生完成以上学习任务。
二、解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的知识板块并不局限于阅读理解,但从培养问题意识的手段来看,阅读教学将承担着主要的培养工作。因此,这里需要结合现状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为下文的培养模式提供切入点。
1.针对阅读教学目的的反思
传统视域下的阅读教学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向学生传递语言文字类知识的任务。对此笔者表示认可,但也需要指出:部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因过于重视对文字类知识点的传递,在适应了应试教育的同时,弱化了对学生语感、问题思考、问题联想等能力的培养。
2.针对阅读教学手段的反思
从现阶段初中所进行的教改活动中也可以感知到,初中语文教学手段的创新获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支撑下,基于音视频的开放式教学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境界。然而这里还应注意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并无法完全替代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当前仍存留着单向教学反馈的痕迹。
三、反思引导下的培养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模式可从以下两个部分进行构建。
1.理论探索部分
(1)转换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因教师存在着应试教学的惯性,从而在阅读教学中弱化了三大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应在教案设计上前置性地规避这一现状。即:在新课讲授前在教案上根据内容进展,预设出若干个小问题,并交由学生自主解决。这里需要注意,若干个问题之间应形成连贯的逻辑链,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
(2)优化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在现有教学技术的支撑下,还应在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上下工夫,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主探究问题意识。这里需要注意,分组应打破班级内部的行政分组,且小组成员不应过多(如以5~6人为宜),选派组长(可由语文成绩不甚理想的学生担任)。
2.实证分析部分
以《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演示PPT或是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从整体上展现济南冬天真实景象。在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后,要求学生构建起本地冬天的特征。这一教学活动可以由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承担,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回答。如有小组学生代表就说了,“我们这里的冬天有时会起雾,站在家里的阳台看去朦朦胧胧”。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本地冬天的特征进行景物描写,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再配合以往所学习的背景知识,就能对课文所要阐述的内容主线有整体的把握。
四、小结
本文认为,培养模式包括转换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以及优化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张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广西教育,2013(42).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教研教改;专业成长
一、高效运用电子白板,优化课堂教学,营造课堂氛围
1.交互式电子白板强化感性认识,拓展教学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就像演讲家,从来不管学生学得怎么样,只要教师能当好演员就行,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白板以其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感染力使学生更能适应,提高听觉和视觉信息强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教师通过网上丰富的资源(可以是图像、动画、视频、文字等),不断自觉学习和实践新课程理念,分析了解学生心理,储备自己的语文知识,教学时能注重积累,既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又把趣味性、知识性融于一体,增强了师生之间互动性和教学趣味性,因此寓教于乐,能有更多的时间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教学事务和学生的问题。交互式白板的运用可以拓展教学空间,开阔视野,使语文教学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使学生有更多接触各层面的机会。例如学习《济南的冬天》,白板显示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和温性的特点。动画的设计,适合初中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据此课文全面分析济南冬天给人的美感和无限遐想。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交互式白板的使用让学生的关注不仅只局限于书本的内容,同时也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生活,在知识拓展的同时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对问题有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2.提高课堂效果,突破教学重难点
初中语文所选的教学素材范围小、覆盖面广,很多内容学生觉得抽象、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甚至厌学,尤其是在学习一些内容相对来说较为陌生和抽象,单调的说教让学生不是那么容易接受,而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就很容易实现。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教学难点,要实现最优课堂教学,取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突破教学难点是不可忽视的。许多难以名状,而又与科学知识的概念、定义或某种规律直接联系的实际事物,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跨越时空,成为“直接”的动感经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变深奥为简单,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消除学生厌学和不理解情绪,恰当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起来轻松,教师也从繁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学生,真正成为授业解惑者,而不是演讲家。
3.注重学生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演示功能,教师受课件情节的影响,完全围绕着课件讲课,在课堂教学中只能以教师的事先安排顺序依次呈现,教师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和解说者,根本难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由于课件的内容无法更改,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参与双边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只能跟着教师的演示被动学习。教学中要努力尊重学生,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把评价和话语权交给学生,用交互白板制作的教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地把自己上课需要用到的各种教学资源保存到交互白板资源库中,以便课堂上随时调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白板呈现相关的资源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思考和探究。学生也可以在白板上进行实际操作,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更加积极愉快地进行语文学习。通过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展播、自评、互评,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实现学生自我发展,教师也可以腾出更多时间观察学生、辅导学生,发现学生的不足和需要,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班有位学生张x不爱学语文,总认为语文学习是背、死记,运用白板后他积极性高,总是自觉学习语文,成绩也提高了,还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我们县的重点高中。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促进语文教研,教师专业化成长
交互白板的运用使语文教师的学习意识越来越强,要求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白板的操作能力以及常用软件的制作、处理能力,语文的教研教改水平都有了提高,获得专业成长发展。语文教师的自我调节、自我反思趋于自觉,自我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常态。交互电子白板为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实现了教师的教学反思由浅入深、以点带面的转变,激发了教师的潜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堂常规教学之所以难以真正实现自我反思和资源共享,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无法完整地记录和储存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艺术和学生的双边活动程序,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自我反思时往往出现遗漏,从而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反思。同样,教研组在开展评、议课时,也只能是凭着自己的印象和听课笔记,对某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些简单的描述,缺乏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入思考。
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录像和存储功能,我们能利用此功能弥补传统教研的缺陷。电子白板能够自动存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或者学生在电子交互式白板上对课件做的任何活动,同时这些宝贵的资料教师还可以在课后整理、存储到自己的文件夹中,成为教师今后教学的电子档案和课程资源,方便教师进行教学总结及反思。因此,借助电子白板的自动储存功能,不再需要动用其他设备和专业人员,就可以方便地进行课堂实录,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反思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
记济南市平阴县龙山小学教师——孔祥慧
从踏上讲台的那天起,她就在青春的芳草地上编织着一个美丽的梦,那就是要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十年来,她辛勤耕耘在教学这片沃野上,用爱心、耐心,更用慧心把梦想变成了现实。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骨干教师、济南市教学能手、济南市思品学科带头人、济南市小语会学会先进工作者、济南市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98年在济南市语文、思品课堂教学评比中分获一等奖。有人说她是事业的宠儿,成绩总是微笑着向她走来,而她只坚信一句话——勤勤恳恳地做,踏踏实实地走。她就是济南市平阴县龙山小学的优秀教师——孔祥慧。
于无路处闯路
学校本应是知识的海洋,学习生活应该使孩子的眼神越来越有智慧之光,而现实的教育却往往导致不少孩子上学后,亮晶晶的眼睛反而变得暗淡无光了;不少上学前能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竟连一个为什么也问不出来了。说实话我也厌倦了那种把学生当算盘珠子"我拨你动"、"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所以99年,当学校被省教科所确定为创新教育实验基地,承担了"小学互动交往创新性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时,她第一个报名参加了课题组。"创新"对于当时的她来说,只不过是脑海中又多了一个新名词而已,更何况要创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面对困难和机遇,她没有退缩,她坚信哲人的话:"最感困难的时候,往往正是接近成功的时候,就看你能不能坚持,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了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高质的教育,她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的夜晚,连吃饭时也在苦苦思索,常常端着饭碗呆呆发愣,忽而又放下饭碗到书桌前写上几段,寻求突破口成为她日思夜想、终日寻觅的目标。"梦里寻她千百度,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家杂志上刊登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一段话引起了她的注意。
"人的教育不过是帮助自然本性按自己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我认为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需求,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顺其天性'去学习,让他们真正体味到求知、探索、积极思维和创造的快乐,就是让他们生活更充实,胸怀更宽阔,内心世界多姿多彩。"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她再次翻阅《学习的革命》一书时,对"更好的语文教学方法是简单,简单,再简单"这句话的感受与前几次读的时候迥然不同。现在的语文教学是不是人为地复杂化了?可不可以把学习目标告诉学生,来个先学后教只教学生不懂的?她把这个想法连同"基础尝试,确定学标,了解书面知识--自主学习,因势利导,理解书中知识--创造运用,激励评价,活化书背知识"的教学模式框架向学校领导作了汇报,并得到了肯定与支持。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四年中,她潜心钻研,精心实践,用创新教育、赏识教育的理论指导我的研究;把宋君老师"用辩证唯物主义联系的观点组织教学"引进了自己的课堂,注重了语文课前后知识的联系,语文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课堂内外的联系;同时把特级教师于永正、支玉恒深入浅出方潇洒自如的风格融入了自己的教学之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理论上,验证了模式的可行性,细化了教学模式,优化了作业设计,确定了"教学民主、延缓判断、适时发问、激励进取"四条创新思维培养策略。99年底赴江苏学习后,她又将交往引进了课堂,构建了课堂交往网络,使"互动交往创新教学模式"由原来独自行走的羊肠小道成为老师们纷纷效仿的阳光之路。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也被另一番景象所代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语言生动,敢问敢说,语文课堂成了学生最向往的地方。二年级下学期,在一份"你最喜欢哪门学科"的调查问卷中,学生无一例外地写上了"语文"两个字。
迎接学生的挑战
每到语文课,孩子们都兴奋异常,一个个问题也如洪水般势不可挡。一千多年前,韩愈曾告诫人们: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今天看来孔祥慧老师比别人更先一步面临着受教育者的挑战。以前学生自学时,总是转转看看,学生在课本上标了哪些不懂的问题,以便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而不知何时起,孩子们竟然悄悄地用手去遮挡自己的课本,还加上一句"老师,上课时再向你挑战怎么样?"孔老师愉快地接受了挑战。从教十年,也算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她从不固步自封,而是长期坚持不懈地钻研教材,改进教法,力求常教常新。因为白天忙于上课、批阅作业,还有年级组、教研组的事务,她只能晚上回家深入备课。有时为设计一个教学步骤,拟写一个教案,广泛查阅资料要花费几小时的劳动。家人有时不解地问我:"你都教过一遍了,怎么还老是备不完的课?"而她说:"教学的提高是没有限度的,天天在备课,就要天天有收获,我怎能炒冷饭来打发学生呢?"正是由于孜孜不倦地钻研探索,促进了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每每谈起自己的老师,同学们总会这样说:"有问必答的孔老师……"神情中带着无限的崇拜。在学生感到困惑的时候,要想做到有问必答,就要求教师理解教材要深,知识面要广,不仅要懂得语文知识,还要懂得自然科学、现代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涉及课文内容的时候。诚如省实中刘敏老师所言: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教师应该尽量少对学生说,对不起,我不知道。
在付出爱中已获得爱
人曾说,教育艺术就是爱的艺术;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一年级学生刚入校,地扫不干净,孔老师一下下扫给他们看;桌旁有几片碎纸,孔老师拾起来丢进垃圾筒;上课有的学生呕吐,孔老师用土盖上,然后扫干净;王岩的鼻子出血了,孔老师马上给她洗好,用卫生纸堵住。孔老师还随身带个削笔刀,哪个学生的笔不好用了,就给他削一削 ……耳濡目染,孩子们学着做,渐渐学会了友爱、理解、互助。
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只是充满爱意的生活环境,更应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最具魅力的学习环境。她觉得小学生对形、声、色最敏感,形象的比抽象的易于接受,记得也牢固,孔老师童心未泯,尤善把握这一点。以此作基础,她精心设计着巧妙施教的最佳路子,重实践,多趣味,既求教得扎实,又求教得灵活。一张张自制卡片,一幅幅简笔画,孔老师都视之为助讲的好工具,用得充分又恰当。除此以外再辅以手势或一段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于是乎,书本上原本死板的字母和文字全然活了起来,一个个形象鲜明,仿佛小精灵吸引着孩子们去捕捉,然后牢牢收藏进记忆的仓库里。
是的,孔老师很平凡,但她想在孩子面前不凡,更想使所教的孩子不凡。她固执地认为,语文教育一直以来在应试牵制下挣扎于困境之中不能自拔,走不出一条新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将学生束缚于课本、试卷之中,使他们远离了生活,消逝了激情。时常有家长问起:"昨天学的什么?""智力大比拼!""今天呢?""成语大决战!"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滚雪球"、"一日一谜"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识字量;"百花齐放谈比喻"、"拟人句快乐城"不知不觉中渗透了修辞知识,不但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写作水平的提高。在"送垃圾回家"活动中,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感到心疼,那一张张纸屑仿佛一只只蚊子叮咬着大地妈妈的皮肤。"除此以外,还有"一天一背一小记"、"颂春会"、"趣字园"、"新闻会",三八妇女节开展的"我为妈妈策划惊喜",班内璞玉轩、凌云斋的"诗词碰碰碰",假日里的"心灵之约"……用崔贺同学的话讲:"上孔老师的课,比看武打片还来劲儿,她似乎老爱带我们做游戏。"没错,只要有一腔师爱,就会有不尽的灵感与动力。实际上,哪项活动里都蕴含着她的良苦用心,便在这般适应儿童特点的趣味活动中,巧手洒甘霖,将许多教育内容悄然传输到了孩子身上。
孔老师认为,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由衷的、发自心灵深处的关爱,它至少要具备三个要义:一是同情,对弱小者、落后者、不幸者的同情;二是宽容,对幼稚的原谅,对错误的包容,对冒犯的宽恕;三是赞赏,由衷地赞赏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材,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珍视他们的体验、感悟、潜能、智慧,鼓励他们一次次微小的进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从一年级刚入学她就借鉴《哈佛女孩刘亦婷》中婷婷妈妈的做法,让学生播报每日新闻,从每天"上学--放学--做作业--睡觉"的单调生活中捕捉有趣的事回家告诉爸爸妈妈。一学期后开始布置写日记,一开始偷偷放在办公桌上的只有十几本日记,但没有灰心,而是"拿着放大镜"去发现每本日记中的闪光点,并在妙语处划上一道波浪线,写上几句赞美、鼓励的话。终于,每次发下日记本后,这些孩子首先便是去看老师给自己的评语,看得了几颗星,画了几处波浪线,一旦发现了波浪线,灿烂的笑脸便如花一样可爱……渐渐地,桌上的日记本由一摞变成了三摞,日记本上鲜红的波浪线也越来越多,一个月下来,大部分同学已会用日记记录生活,但也并非每个学生都是这般聪颖出色。班里有个叫孙凯的同学在这方面的表现就比较差,孔老师并没因此丢下他,只是在一天放学后专门开小灶给他辅导,一起边说边笑,一起回忆前一天发生的事情,又拿出其他同学的日记看他们是怎样记下这一共同经历的,他若有所悟。当晚,这孩子的日记竟真写出来了,而且记的就是这件事。其中这样写到:"……今天要下雨,孔老师让我回家再好好写,老师真疼我,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说出了他的真实感受。读罢,孔老师马上鼓励了他,又以此启发其他孩子,告诉大家日记如何才能写得好。结果,不仅促使孙凯进步了,也使全班同学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人要有情,文贵写情。
爱,岂止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而且,亦是启迪孩子智慧的金钥匙啊!孔老师从大处着想,而把心血实实在在地洒在基础工作中,良苦的用心换来了孩子们活跃的思维,主动的学习习惯,也正因如此,她带的学生在朗读、书写、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上,与同年龄段的孩子比,总是技高一筹;知识面也广得很,仅就造句一项说,全班几十人一起写,从内容到形式,雷同的现象几乎没有……
良好的方法是正确解决问题的保证,是确保少走弯路的捷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唯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做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去读、怎样去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没能切实地去解答,就不能很好地算注重了方式方法。”在给学生日常授课和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白他们要去读的是什么,要有明确的方向感和指向性,目标要明确,还要明白怎么去读,怎么去理解。对于不同题材的文章,它们有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行文脉络。不同的作者在写相同体裁的文章时也会因为个人文学修养、意趣爱好、侧重习惯等的不一样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写作习惯和突出的语言文字风格等。
在给学生授课和指导时,要引导学生精细阅读,逐渐去发现这些差异和不同,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分类,以提高其学习能力。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记叙文时,首先要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旨,重点去品味叙述部分和议论抒情叙述部分。一般来说,初中学段学生所接触到的议论文,其论点往往出现在句首或句尾。但偶尔也有出现在句中的,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能因为一般性特征而湮没了特殊性存在,亦不能一概而论。学习说明文时要仔细分析其课文内容,明确课文的说明对象,找出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并根据关键字词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体裁文章不同的知识点去进行有针对性的归纳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的知识点,以循序渐进式地提高现代文学习和阅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是关键。
二、鼓励学生适度扩大阅读视野,涉猎课外美文,加大阅读量,进行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分析
能力的有效训练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课外读物,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语文这一门课程的特点是其阅读量积累量是没有限度的,是没有上限的。从古自今,没有哪一个大文学家敢说自己读尽了天下书,识尽了天下字。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也是积淀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阅读是积累,是吸收,是消化,是把阅读材料内化为自己阅读能力的关键步骤和必须方法。我们应该鼓励新生代学生放宽视野,不要做井底蛙、蜀地犬,在学好教材里面的课文之外,还要广泛涉猎那些内容健康、思想性强、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读物和文章。在选取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选择那些符合初中学生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读物,尤其要注意思想情趣方面的精细选择,要挑选出那些能激发学生正义感和有助于培养学生真善美特性的文章。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也说:“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量的长期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课外阅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起了强化和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符合法度,显然跟吸收密切相关。”无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是针对语文考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当今时代赋予当今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任。
三、问题式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1.具体措施实施问题式教学法的首要任务是精心设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着手去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初中课本所选篇目都是著名作家作者的优秀作品,在词语的使用、句子的把握上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此为学习的典范,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在知识积累之余深化文意认知。比如,朱自清的《春》《背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冯骥才的《珍珠鸟》、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等佳文中,词句运用写作技巧无一不蕴藏着作者无限寓意、深情,教师可在学生掌握字词、句子的基础上,设置与课文写作背景、引申含义、留白手法等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逐一思考、解答,进行知识的拓展训练。其次是逐步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即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时应作出具体的思路解析,对学生的优缺点要有所掌握,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加以引导,详细说明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考虑,如何考虑以及注意事项等。再者是增进交流,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析,确定教学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进而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法使自己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还要对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2.注意事项据笔者教学经验,建议采用上述以问题为基础的互动式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前计划,即在计划实施问题式教学法的基础上,先行制定本季度或年度的工作规划,并将该教学方法融入到整体教学计划之中,从而妥善分配课时。二是设计新教案,即教师先要全面加强对此教学方法的学习,积极借鉴以往教学案例,并对此展开纵深层的研究、分析,学习相关教学技巧与经验,在已有的教案基础上创新。三是充分教课准备,即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应大致介绍本堂课采用的教学法的概念、作用和意义,使学生能够对问题式教学法有所了解。四是充分备课,即根据课标要求选择应实施互动教学的章节,结合知识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并于课后调查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五是将课堂提问设置为开放性。语文学科并不像数学、物理,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和既定的答案,所以,将语文问答设作开放性的答题方式,能让学生自由发挥,使想象力和联想力得以充分锻炼。以笔者教学经验总结,在解答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会有更多尝试性的思考,能紧扣文章主旨,进一步深化对文本内涵的认知。
3.效果分析采取问题式教学法,结果显示,学生“睡觉不听课、听讲但不互动、听讲且参与互动、积极提问与考试成绩”等课堂指标调查结果均优于传统教学法授课的学生,同时,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学习兴趣的调动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由此,说明了问题式教学法对学生课堂表现、提升学习成绩等改善作用显著。
一、就题讲题多,引导分析少
我们常说,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高度,是的,这话的确不错,也许是由于教师在备课时(教案和学案)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所以对自己所设计的那条题目挖掘得也不是很到位,所以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缺乏充分的准备。我们常说,没有想不到,只有看不到,一旦题目展示以后,如果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教师事先预设的思路和方法出现偏差时,教师不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不是帮助学生去理顺思路,而是立刻加以制止,甚至去纠正学生的思维结果,试图让学生的思路回到老师预设的轨道上来。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个性的差异,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或深或浅,或对或错,不管深浅如何,对错与否,它都是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后的产物,作为教师,切不可用自己已有的思路去界定学生的思路,更不能加以嘲讽,要知道学生的不同思路不论对错都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思维的灵活发散。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注意引导,引导他们去分析什么样的答案才是最科学的,什么样的答案才是最合理的。这里我们必须指出的是,有的学生答出来的答案远远超过老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如果对这样的答案不予以肯定,那么怎么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在听《甜甜的泥土》这堂课时,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为什么泥土是甜的?教师不是从文本所揭示的主题去分析,而是就题论题,甚至不去引导学生分析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像“济南的冬天”为什么是响晴的。
二、急于提示多,耐心等待少
当老师把一个题目展示后,老师不是等学生思考,甚至不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看得出有的学生才开始思考,老师就迫不及待地给予提示点拨。比如完全可以让出一点时间给大家读一读题中的关键词语,但是有的老师不是这样,而是直接传授此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的提示或点拨导致的最终结果是,问题解决了,问题的答案也很快就出来了,但是效果如何呢?我觉得并非老师所想象的那样,一定有不少学生根本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诚然,这种模式大家都乐于接受,尤其是在有不少老师听课的公开课上,一来可以节省时间,二来可以让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如期完成,以避免一些公开课上出现的尴尬局面。殊不知,这种反刍式的讲题方法,彻底扼杀了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虽然做出了习题,但他们的思维仍然囿于教师划定的圈子里,始终不能走出老师思维的圈子,所以解题的最终目的没有达到,充其量也只能是从教师的桶里舀水去装满自己的碗。长此以往,如何去谈培养学生的自知、自解、自创能力?比如,我在听《“诺曼底”号遇难记》这堂课时,老师设计了这样一条题目: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家雨果笔下的哈尔威船长的这种行为可信吗?诚然这道题是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题目,但是教者在讲这道题目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学生会作出怎样的回答。课后,我跟几个学生交流时,发现学生的答案确实是丰富多彩的,也是言之有理的。试想如果我们的老师多一份等待,多给学生一点时间,也许这样的答案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更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我们的语文课也就更有情趣。
三、教师讲解多,学生参与少
这里说的教师讲解多,指的是一个题目出来之后,教师生怕学生答不上来,就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完成把学生放在一边,学生只能做观众、听众,教师完全把有思想、有情感的学生当成容器注之、灌之,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严重的错位。我们知道:教学活动并非教师的单边活动,它应该具有教与学的双边性。也就是说,灌输、传授知识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向交流的开放式教育形式,而不是一言堂,更不是满堂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之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去感知、去探索、去创造。
四、运用多媒体成了“时髦”
教学态度的更新,是构建新课堂模式的前提。教学态度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学生参与和评价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俗话说:“一只手掌拍不响。”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除了教师这只手掌外,还少不了学生积极参与的那只手掌。作文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使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拨动他们投入的心弦,是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之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情投入,可以采用讨论、演示、辩论等多种手段,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们可以从学生亲身所见所感入手,也可以牵动学生的猎奇心理,还可以以多表扬学生的闪光点为突破点,“拨一发而动全身”。如教学《散步》,可让学生体验家庭亲情;教学《山市》,抓住学生对“鬼”“山中蜃景”的好奇展开……只要老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做到不包办课堂,并运用巧妙而恰当的授课方式,那么,学生的参与度必将提升,“课堂”这块蛋糕才更香甜可人。
另一方面,评价学生的方式要灵活、富有变化
笔者曾聆听一些公开观摩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得可谓神采飞扬,一节课下来自然少不了鲜花与掌声。可仔细品味,白璧也有微瑕,师生间做游戏般的一问一答,正确者,师曰:对了;不正确者,师曰:错矣。如是再三,反反复复。这样评价学生,公开观摩课尚且如此,长此以往,效果自然不佳。
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课堂评价理念,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新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及教师要学会鼓励与赞美,要有为人师者的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一个热烈的掌声、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机智的话语,都将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热情地给予学生多一些支持与鼓励吧,从单调的十几次甚至几十次“你答对了”“不错”中解脱出来,善于采用灵活多样、富有变化的语言,诸如“恭喜你,答对了”,或与学生握握手,或竖起大拇指等行为,我们的课堂也将会多几分生气。
比如有位教师在一堂作文点评课上走下讲台,带着赏识的眼光评价学生的作文:“这是我看到的很不寻常的见解,可以展开写。”“能恰到好处的模仿课文句式,学以致用,这也是创新的开端。”“全文新颖的选材,巧妙的结构,看的出你真费了一番心思。”“观察细致,勤于动脑,你是个热爱生活的人。”“联系上下文,想想怎样过渡才行?”“你的进步我们有目共睹,别自卑,昂起头,继续前进吧!”“这么优美的语句配上工整的书写该多好啊!”诸如此类的评价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引导和期待,是教师一腔关爱的真挚流露,这样的评价必定会深深打动孩子,并能使孩子不断进步。
教学手段的更新,是构建新课堂模式的关键。那么,课堂教学手段更新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要注重引题的巧妙性
好戏开演前,少不了激越的锣鼓,以壮声势,吸引观众。精彩巧妙的引题,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路标,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如同序幕,预示着演出的、结局。我们引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情境导入、释题导入、故事导入、表演导入、图画导入、音乐导入……无论哪种方式,只要联系实际,捕捉学生急于求知的迫切心理,恰到好处,便可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引题的巧,要有四两拨千金的功效,引题的妙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于漪老师教《春》时,先给学生描述了美妙的春景,给学生以春的生机与力量;然后让学生背诵描绘春景的古诗,带学生进入一个诗情画意、如沐春风的境地。再如讲授《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可让学生观看录像《开国大典》中的有关片断导入新课;而讲授《杨修之死》时,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关杨修的片段引入新课,这些创造情境、营造特定的气氛导入新课的方法,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要注重讲授方法的多样性
在传统教法中,教师“以本为本”地传导知识,呆板而单调。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手段的转变作了相关阐述:要改变过去以练为主,以讲为主的教学,提倡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不同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标新立“异”,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苗。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讲究教法的多样性。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以朗读感悟其中之美;教学《皇帝的新装》,让学生动手参与,编课本剧;教学《金色花》,可用由内(明中心)到外(写法和特色)“拨笋式”的教法;还有《花的话》,采用表演式教法;《愚公移山》,采用辩论式教法……一句话,教法应该多样化,才能顺应“新课标”的要求。
三、注重媒体技术在课堂的广泛运用性
传统的教学媒体“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本教案”早已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多媒体教学如幻灯、录音、录像、投影、激光视盘在课堂上的运用是大势所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授课,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声、形、色等情景教学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