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乘法交换律教案范文

乘法交换律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乘法交换律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乘法交换律教案

第1篇:乘法交换律教案范文

(一)探究式学习被少数成员主导

探究式学习通常采用的是组间异质的方式,将知识水平、言语表达、质疑程度等表现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形成探究小组,目的是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但是在实践中因为中小学成绩因素的影响,探究式学习常常被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主导。例如,“几和第几”的学习中,教师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分为三个探究问题:第一,“几”的数学含义;第二,“第几”的数学含义;第三,举例说明“几和第几”;第四,在小组间开展“几和第几”的练习。以第一个问题为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总结含义,即回忆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过几,举出十个例子,分别说出具体例子中“几”的含义,探究小组由8个成员组成,但是在小组发言中只有3名小组成员发言,即使其他成员有相对应的补充,也都被这3名成员予以否定,在该小组的展示中,也只是由这3名成员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其他成员要么没有展示,要么是根据3名主成员的安排,进行一些简单问题的回答,或者是读数学含义。这样的探究式学习成为少数学生展示和讨论的舞台,没有成为促进小组内每一个成员发言和能力发展的机会,这是与探究式学习的精神相悖的。

(二)探究式学习没有发挥教师的促进作用

探究式学习不仅需要与同伴进行交流,而且也需要教师发挥促进作用。在实践中,可以看到教师将小组学习的任务布置给小组后,便开始自己看教案,或者在小组间随意走动,等待小组合作的结束。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新知识都能通过生生交流解决,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疑惑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间交流规则的遵守需要教师的监督。例如,在“通分”第一课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通分是需要把不同分数的分母用相同的分母表示的内涵”能够理解,但是学生在找公倍数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以及对于最小公倍数如何确定存在疑难,通过学生间的探究并不能完全解决,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已有知识进行讲解和说明,提升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

二、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组织探究教学的内容

小学数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第一部分是要求学生识记的概念的内容,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的认识,这是学生结合实物可以掌握物体的基本特征,并在生活中进行辨识,这部分内容没有思维分析和理解的难点,只需要学生借助实物进行认识,不需要以探究教学的方式开展。第二部分是需要补充大量逻辑知识,或者需要超越学生年龄特征的数学分析能力才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个过程中需要联系学生之前关于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更为重要的是涉及进位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在学习阶段,教师应该为学生示范做出标准作答的步骤,引导学生按步进行计算。对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说,探究进位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许多解题错误,影响学生规范解题习惯的养成,这些内容还是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比较适合。第三部分是要求学生理解的一些教学内容,例如,在“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过程中,交换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熟悉的,而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也是比较简单的,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结合已有的知识就可以解决,像这样的知识的课堂教学可以探究教学的形式开展,一些知识的扩展式练习中,例如,“钟表”的认识,这个知识学生在学习后知道了识别的方法,但是要真正认识时间,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学习,进行不断的练习和训练。

(二)合理组织探究式学习的形式

第2篇:乘法交换律教案范文

关键词:反思;必要性;内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173-01

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教学反思,即教师通过总结课堂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本文在分析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学反思的内容及策略。

一、数学教学反思的内涵及必要性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和“学习”结合起来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二)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1、新课程理念的需求。新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师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教学反思更是重中之重。

2、数学课改实践的要求。新课改理念实施以来,数学教师面临很大的新的挑战,遇到了不少的困惑。面对新理念,教学方法改进中如何找到恰当的载体?课堂中学生“动起来学”与课时计划的完成发生矛盾怎么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等等。这些困惑,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靠教师的自我学习和反思,在不断地交流、比较、碰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与对策。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

(一)对教育观念的反思。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指导着行动,教育观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纵观那些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除了他们有着执着的追求、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育艺术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有着比普通教师超前的教育观念

(二)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反思可从多角度进行,从数学思想方法角度反思数学教学内容,既是对蕴藏在数学表层知识下的极为丰富的数学精神、思想、方法、原理、规则、模式等深层知识的挖掘;从数学教材角度反思,数学教材作为数学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数学教师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特点,教材变迁,知识的呈现形式,教材的加工处理,例题习题的选择和功能等进行反思。

(三)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反思。对学生及其数学学习活动反思,不仅要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数学学习基础,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等),学生数学学习活动过程,数学学习失败的原因,数学学习结果评价方式等进行反思,而且还要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反思。

(四)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包括对教师的数学教学决策过程,教学行为过程,教学结果,教学技能与技术有效性的反思,也包括对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如对某一具体内容的教学问题反思,对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的反思,以及对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反思。

三、数学教学反思的方式

(一)写好札记。新课改后,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非常需要教师课后把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把满意与否的环节和片段、把成功的感悟和失败的体会都及时地记录下来,作初步的思考和简要的分析,为进一步交流与反思提供第一手的素材。例如:在教学“交换律”这节课后,通过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自我反思。通过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所评价,然后会努力提高自己以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当教师的努力获得成功时,会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骄傲,同时批判性反思通常能给教学和教师专业进步带来更深刻的变化。在数学教学中批判性反思主要包括以下一些问题:我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的态度反应是否热烈,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是否积极;我是否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引导学生质疑,提问;我是否引导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我在教学中是否重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我对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得是否充分等等。

(三)评析交流。教研组教师们聚集在一起,针对课堂上的问题,各抒己见,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得出最优方案为大家所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研活动把教学过程中最典型的、需要探讨的教学现象集中起来,对它们进行全面深人的剖析、研究、整理和提炼,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探索适应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

教学反思不仅仅关注所反思的教学活动过程本身,而且要对其进行完善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进行指导。是教师专业化成长和走向成熟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3篇:乘法交换律教案范文

如何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使主题图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使我们的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主题图呈现方式多样

1.主题图故事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美丽的童话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小谜语是他们乐于接受和愿意思考的学习内容和表现方式。因此,对于部分有故事情节的主题图,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演绎主题图的情境,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2.主题图动态化

教材中的主题图虽然色彩鲜艳、内容丰富,但由于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的注意力无法持久,如果课堂上只是看这么一幅静止不变的图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主题图需要动态演绎才能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把主题图处理成可操作的动态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中感受数学知识鲜活的状态,使它的内涵变得更丰富、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

北师大教材第二册《乘车》一课,我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模拟现实生活中乘车的过程,使静止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过程,让孩子们觉得上数学课像在看动画片一样,觉得新奇、有趣,特别符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3.改变主题图呈现顺序

北师大版第一册《有几辆车》原主题图是书本中就已有的,新主题图是本节课练习中的一道练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看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并使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为了让主题图更好地发挥作用,我改变了主题图的呈现顺序,并这样设计教学:

(1)师:请把左手伸出来,把掌心对着自己(等学生伸出左手后,让他们像老师那样把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

师:认真观察,左边有几根手指,右边有几根手指,你想到了哪个加法算式?

师:把手掌翻转过来,掌心向外,再观察左边有几根手指,右边有几根手指,可以写一个什么加法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1=5 1+4=5)

观察两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后汇报。

小结:两个算式中交换4和1的位置,得数不变,也就是4+1=1+4。

(2)师:伸出左手,动动你的小手指,先掌心向内,再掌心向外,观察之后思考可以写出哪些算式。

小结:观察的角度不同,可以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3)师:淘气和笑笑也在停车场发现了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主题图。)从主题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师:观察淘气和笑笑列出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为什么笑笑与淘气同样站在停车场上,却列出了不同的算式?

……

二、增、删主题图的内容

教材给我们提供的主题图和例题,仅是教师在编写教案时所思考的依据。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认真分析教材,对主题图进行信息增补和删减。

1.增加主题图的内容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三册《抛硬币》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我除了利用书本的主题图外,又另外增加了一些情境图,并利用增加的情境图让学生充分体会有些事情是“一定”发生的,有些是“不可能“发生的。

(1)体会“一定”

师:老师带来了一些球,看看是什么颜色?(白色、黄色、红色)

师:喜欢红球吗?(喜欢)。

师:如果我们想摸红球的话,你会从这三个袋子里选择哪只袋子去摸呀?

电脑出示三个口袋:1号袋4黄2白,2号袋3红2白,3号袋4黄2白。

生表示要选3号,追问:为什么要选择3号?

生:因为全是红球。提示:那我们去摸的话——摸到的全是红球。

生2:每次摸到的都是红球。(让多个人说)

总结:你们的意思是在全是红球的袋子里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是这样吗?

板书:一定。

(2)体会“不可能”

师:都是些聪明的孩子,都选择了3号袋子。想摸红球,我知道你们不可能会去选——1号袋子。为什么?

生:因为里面没有红球。(让多个人说不可能摸到红球的理由)

师:是呀,没有红球还有可能摸到红球吗?

生:当然不可能摸到红球了。

……

2.删减主题图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主题图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实现其价值,学生是主题情境演绎的经历者,是情境意义的建构者。但学生有时受到主题图中的画面色彩、画面内容的影响,往往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很难发现主题图中蕴涵的数学问题。如,北师大教材第一册第84页:美丽的田园。(出示主题图)

师问:你从图上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1:天上有12只小鸟。

生2:草地上有6只白羊。

生3:池塘里有许多白鹅。

生4:树上停着4只小鸟。

……

当五六名学生说了以后,仍有许多学生高举着手,因为本主题图包含的数学信息实在很多,如果不让学生说,就扼杀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如果让学生全部说完,花费的时间很多,况且本节课的重点不是找数学信息,而是让学生利用图上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主题图做些处理,删减一些动物,如删去羊啊、小鸟啊,这样主题图会单纯许多,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开展,突出教学重点,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三、灵活改编主题图

教材主题图作为一个通用教材,必定有其局限性和缺陷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有的主题图不符合本班孩子的实际认识水平,脱离了孩子的认知水平。因此,在利用主题情境图的教学中,本着扬长避短、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包含着丰富数学信息的主题图进行灵活改编,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情。

如,北师大教材二年级《儿童乐园》一课,书本呈现的儿童乐园的情境图信息量大,图中事物总数量少(用数数就能直接得出结果),致使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学生在不理解乘法含义的前提下很难找到相同的加数,凸显不出用乘法计算的必要性。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这样组织教学:

师:1只青蛙几条腿?(4只)2只青蛙几条腿?能用算式表示吗?(4+4=8)

师:3只呢?4只呢?5只呢?

生:4+4+4=12(只) 4+4+4+4=16(只) 4+4+4+4+4=20(只)

师:那么9只呢?更多呢?

当学生一口气报出9个4连加的加法算式时,师接着说:老师都听糊涂了,到底是几个4相加呀?

师:这么多4相加,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呢?

……

这样,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活动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出乘法的必要性,同时也使学生在计算青蛙腿的过程中理解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第4篇:乘法交换律教案范文

一、我对改革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在学校领导下,在探索适合学情的有效课堂教学实践进程中,我感受深切:

其一,有效课堂教学应该有有效的准备策略――即有效的备课;有效的指导策略――即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启发、有效倾听;有效的课堂管理――即有效的学法指导、有效的学生参与和体验、有效的层次性引领和激励,等等。实现这些策略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自身。

其二,对于农村小学的学情,要实现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单单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论学习,单单凭着对学生尽职尽责,单单花气力下功夫,很难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方式,更难以言及对学生的有效培养。

其三,走教学改革之路,才会摆脱陈旧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是最好的教学改革”。

所以,我认为,有效课堂教学的落实应该定位于确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师学生双向发展的课题实验研究上。

二、我在构建有效课堂教学中的行动策略

在进修学校教育学会专家的指导下,学校紧紧围绕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标准、基本问题,确立了“双向五段教学模式的构建”这一科研实验课题,力求通过课题牵引,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建设步伐。在校领导的引领和悉心指导下,我也投入了“双向五段教学模式的构建”这一科研实验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努力做到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双向五段式”的核心思想。

“双向五段”教学模式遵循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也遵循于课程改革理念,遵循于学生发展的规律。“双向五段”中,双向是指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五段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个交互过程中的五个环节。双向五段教学模式从环节到内容,均是由课内向课前、课后延伸的。双向五段的切入点在师生的课前准备,落脚点在师生的课堂展示。比如在讲《乘法交换律》一课时,这课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我打算一课时完成。因此课前我认真备课,编写出自悟学习提纲,并把检测题也备好,打印出来,课前先把自悟提纲发给学生,让生按要求自学。一上课,学生就准备展示交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经历交流、评价、讨论、再交流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检测效果较好。双向五段教学模式旨在通过五段式教与学,通过教师自身的教学感悟、团队交流、实践研培、改进完善、交互评价和对学生的指导、启发、引领,检测、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内交流、深入探讨、训练巩固、总结评价,达到师生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双向共同提高。因之,双向五段教学模式是着眼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做好“双向五段式”的基本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紧密结合,通过五个教学环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自悟学习。

我设计并给出具有指导性的数学自悟学习提纲(把握资源、设计问题、体现层次)。例如:我设计《小数的性质》的自悟提纲是 ①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变了吗?②填单位名称1( )=10( )=100( ),③观察:0.1=0.10=0.100你发现了什么?④总结小数的性质。⑤自主探究例2、例3。

学生根据我给出的自悟学习提纲完成预习任务,并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深入地提出疑难问题。如:整数怎样变成小数?效果还真不错。

2.互动交流。

我在备好课的基础上,在我校数学教研组内,根据学习提纲,针对教材章节重难点、学法指导和训练检测等所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与组内教师们开展讨论交流,进而完善我的教学预案,促使有针对性、有实效性预案的形成。

学生则在我的指导下,在学习小组内有层次性地进行交流,通过完成预习提纲,交流自学收获,提出疑难,互帮互助解决问题;之后,在班级内有层次性展示,展示收获,巩固学会的知识,提出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我采取和学生动口动笔结合等形式交流,通过我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解决共性的问题。

3.启发点拨。

我经常在教研组内的合作研讨、集体备课中受到启发,根据数学教研组内的研讨意见,适当调整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帮助学生解决共性问题,注意使问题有梯度、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

学生们根据我的教学设计,通过我和他们之间的互动,通过我的演示、学生们的实验等多种手段方法,进行感知、体验,深入理解知识。

4.检测训练。

我在备课中,设计出内容体现层次性、形式具有多样性、形式内容既体现梯度性的,又知识与应用结合的,针对本节课、本单元基础知识、重难点的数学训练检测题,在知识学习结束后布置给学生。

根据我的要求,学生认真完成练习和检测任务。在这之中,我通常采取的是三种形式:一是课堂上训练,在全班范围展示检测情况;二是课后小组合作开展训练检测活动;三是通过家庭作业或能力测试个人自主完成训练检测任务。

5.评价总结。

就自身而言,我每节课都进行自我反思评价,以达对教学工作的总结、完善、改进和创新;我也通过对学生一节课、一个月、一个学期的评价,在评价学生过程中自悟学习、互动交流,拓展创新,评价中,我十分注重评价方法的纵横比较、激励赏识。

在评价总结这一环节上,我一是注重指导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学会反思;二是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着重评价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三是注重学生对我的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评价我的师德形象,我对学生的关爱、学习指导、组织教学、面向全体、寓教于乐等,我所采取的是口头形式与书面问卷式相结合的形式。

三、“双向五段式”使我对有效课堂教学形成的新认识

在有效教学课堂里,教师从教学设计到课堂讲课,要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要使学生思维和情感高度投入,要让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知识的生成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师应该使学生内心充满着明理的喜悦、践行的冲动,分析解决问题的尝试,从内心深处发出“我懂了”、“我能解释给你听”、 “让我来试试”等情感。

有效课堂教学还应该着力突出以下几点:

1.学生参与度高。

1)全员参与。(不是少数几个尖子学生参与)

2)全程参与。(不是短短几分钟的训练)

3)有效参与。(不是简单提问,一呼百应;不是形式主义的参与;应该是一个从内心需求到理解的过程)

4)心灵、情感、思维的参与。(让学生处于思考、表达、尝试、质疑的状态)

2.实现学生“三动”。

动脑――即我听讲我思考,别人发言我思考,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体验,而不是容易走神或心不在焉。

动口――即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别人的观点敢于质疑或纠正并说明自己的理由,或对老师、同学的观点进行补充。不是一呼百应,不是简单地照书回答。

动手――即上课动笔的习惯。不是干坐无所事事或动笔乱涂乱画。

3.坚持“三化”教学方法(即问题化、要点化、情景材料化)

(1)一堂课,要解决哪几个问题,要在教案中有明确的反映;在课堂讲课时、板书中要有明确和清晰的反映。问题来源于课标,来源于教材、教参,来源于生活实际。(2)课堂上,属于识记的内容,通过师生分别举例,帮助学生掌握记忆方法等强化记忆。属于理解的内容,教师要恰当举例,分析清楚,也可采取师生共同举例的方法。(3)课内属于运用的内容,教师要备好情景材料、数据、图表,引导学生分条缕析。教师要努力地落实课标要求。

4.创设好学习情境。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课堂气氛是愉悦、欢乐和合作的,课堂上应该多几分幽默,多一些欢声笑语、多一些神采飞扬。

5.给学生以充分展示的机会。充分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展示自己,体验成功,增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