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协同管理模式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

第1篇: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设备维修管理、TPM&,RCM、设备房标识系统

 

0 引言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深入发展,地铁设备维护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加剧,一方面作为大运量的公共客运设施,对设备安全性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设备维修作为其重要保障手段受到关注;另一方面交通论文,设备管理与维修费用已经不再是一项辅投入,而是构成企业成本的重要成分。

为确保设备的可靠运行,减少和预防设备的故障,设备维护通常有两个目标:一是确定设备的维护策略;二是如何经济有效的落实完成现场设备的维护活动[1]论文服务。本文提出TPM&RCM相融合的设备维护策略,正是用来实现这两个目标,并将其灵活地应用到设备房标识系统中,从而有利于提高该系统维修管理水平。

1 TPM&RCM相融性分析

RCM(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Reliability CenteredMaintenance)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保持设备固有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目标,优化设备维修策略的过程和方法,即回答了哪些设备该修、修什么以及怎么修(维修周期)等问题。TPM(全员生产维护: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护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设备维护体系,确保维修活动的落实。

虽然RCM与TPM作为两种不同的维修管理模式具有不同的关注点,但是二者如果能够协同运作,可以达到拥有更精确、更全面的维护数据,突出更重要的维修计划交通论文,明确更明晰的设备维护责任论文服务。简单而言,通过两者协同,一方面,RCM通过数据收集及理论分析确定最经济可靠的维修策略,并依据故障后果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将设备房现场设备管理中可能会影响行车安全、影响运营服务质量的故障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并将其故障现象、原因、后果、处理方法等部分的摘要。

2 TPM&RCM相融的设备维护管理策略

针对设备维护的基本目标以及TPM和RCM相融合的基本原理,TPM&RCM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实施主要步骤包括:设备关键性分级分类、设备FMEA分析、维修周期优化决策、TPM可视化维修指导、规范化点巡检等,其中前三者利用RCM分析手段为TPM落实维修活动提供切实可靠的设备维修策略,而后两者则通过可视化规范化等手段实现这些维修策略的经济有效执行,且为持续的RCM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具体关系流程如图1所示。

3 TPM&RCM在设备房标识系统中的应用

3.1 设备分类分级

为提高设备维护的检修效率交通论文,节约维修成本,实现重点设备重点维护,TPM&RCM相融的维修管理策略首先依据巴累托最优的管理分析法对设备进行关键性分析,确定哪些设备需要进行维修策略优化,考虑到设备的关键性主要由设备的安全性、失效频率以及维护成本决定,因此,选择这三者作为关键性影响指标,按照下式判断设备的关键性得分:

(1)

其中,为某一设备的关键性,为指标的权重,可分别设为5、4、3交通论文,为指标的关键程度得分,可依据实际情况1-9打分评判论文服务。当时,判断该设备属于K类设备,时,属于I类设备,时,为O类设备,这里的KIO分类分别代表Key、Important、Ordinary。

3.2 可视化现场管理

在进行设备的维护维修时,维修人员常常会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无法准确的判断故障的原因;没有规范的维修作业流程;缺乏可视化的操作指导,容易导致错修漏修,维修工作效率低交通论文,也不利于设备的维护和数据信息的积累,因此,为实现维修活动经济有效的落实这一目标,有必要将RCM优化的维修策略等信息与TPM有机融合,采用特定的可视化标牌等手段指导现场维修活动,具体内容见下表所示:

表1 设备可视化维修内容

 

项目

可视化内容

维修操作流程图

设备关键性

K--红牌

I--黄牌

O--蓝牌

操作关键点

红色标

黄色标

蓝色标

作业方式

仪器检测

手动检查

目测

检修周期

双周

第2篇: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关键词:企业协同创新;研究综述;研究方向

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的到来,使得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同时也加剧了资源的相对紧张。在这一背景之下,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增强创新能力就成为了企业非常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而协同创新正是有效的方式之一,牟明善(2006)指出:美国企业研发投资回报率平均为26%,有协同创新的大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达30%,有协同创新的小企业投资回报率更是高达44%,而没有协同创新的企业研发投资回报率只有14%。由此可见,协同创新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然而事实是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企业协同创新的研究和重视都不够;一方面,学术界对于企业层面的协同创新研究力度不够,从中国期刊网络总库收录的文献情况来看,研究企业协同创新的文献还不到研究协同创新文献总数的5%(由每年的协同创新文献总数与企业协同创新文献数计算出)。可见,对于企业层面协同创新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从企业本身来看,企业管理和决策者对于创新的关注重点仍然是创新要素本身,如高素质科技人才、资金、制度和文化支持等等。很少有企业管理者真正认识到企业各创新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协同创新效用。由此可见,企业本身对协同创新的重视也不够。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来看还是实际应用上来看,企业协同创新的研究都有着巨大的意义和必要性。

为了更加清晰地认识把握协同创新以便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归纳国内外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企业层面的协同创新进行述评,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以实现途径为依据,企业协同创新的研究可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企业组织与其它相关主体之间的协同;内部协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组织本身,其实现依赖于企业内在要素之间的协同。

1 外部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关于外部协同创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从横向协同创新和纵向协同创新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其中,横向协同创新主要是指横向企业主体间的协同;纵向协同创新主要是指产业链上企业主体间的协同。具体研究如下表:

1.1 横向协同创新

关于横向协同创新,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各主体横向协同创新模型与运行机制、模式、绩效等展开研究。梁艳等(2006)具体地研究了大中型制造企业的全面协同创新管理模型。同样地,张波(2010)则是研究了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其包括企业间协作模式等互相关联的五种方式。吕静等(2011)也是研究了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模型,这一模型中包含政府、客户、竞争对手等多个主体。张琼瑜等( 2012) 运用多CAS(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建立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程亮(2012)则是研究了横向协同创新的代表性方向: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与之相类似,骆杨等(2012)则是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

1.2 纵向协同创新

关于纵向协同创新,研究的方向可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关于客户协同创新的研究,二是关于供应链协同创新的研究,三是关于协同创新的问题、条件和作用的研究。

1.客户协同创新的研究。王伟立等(2008)研究了客户协同创新中人员分配的建模,提出在客户创意族的基础上建立客户人员分配矩阵;考虑到客户协同创新的绩效,赵川等(2009)研究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客户协同创新评价,从过程、效率和效益三个维度立体地评价酷虎协同创新的绩效。王静等(2009)则是着重地研究了客户协同创新的实现机理,用创意孕育阶段、创意明晰阶段和最终创意形成阶段三阶段模型构建客户协同创新系统。与前几位学者研究不同的是,张雪等(2011)则是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客户协同创新达成的合作博弈。包括博弈条件,最终合作均衡等方面的分析。

2.供应链协同创新的研究。李志宏等(2006)研究了供应链协同创新管理的问题,但其研究对象为中国民营企业,他从民营企业发展路径等角度分析了协同创新的管理问题。何勇等(2007)也研究了供应链协同创新的管理模式,其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在退货政策模式下供应链的创新,指出供应商和销售商应该分担一定的创新成本。与客户协同创新的研究类似,孙晶等(2010)研究了供应链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体系,其核心是用平衡计分卡的方法评价供应链协同创新的绩效。

3.协同创新的条件与作用研究。唐丽艳等(2009)研究了科技中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的作用,包括人才、资金和信息等层面的研究。关于协同创新作用的研究包括人才培养、企业能力和竞争优势等方面。金利平等(2011)则是研究了网络组织协同创新模式和实现路径。张方(2011)从熵理论和耗散结构论的角度分析了协同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指出了协同创新的创新知识溢出效应、创新网络协同效应等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张永康(2012)研究了协同创新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机制。指出了协同创新对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的作用。冉龙等(2012)则是通过吉利汽车的纵向案例研究描述和分析了企业如何通过协同创新实现技术追赶。

2 内部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研究的核心是企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路径与协同效果。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既有理念、模型的研究,也有实证性的研究。其研究大致分为理念和模型研究和实证研究。具体研究情况如下表:

2.1 理念和模型研究

这一类的研究理论性倾向比较明显,具体有内部协同创新的条件与作用研究、企业内部各要素之间协同研究(以技术与市场协同研究为最多)和企业内部要素协同创新模式模型研究三大类的研究。

1.内部协同创新的条件与作用研究。李颖明等(2002)研究了协同效应在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指出无形协同对竞争优势的巨大作用。同样地,应可福等(2004)也研究了协同效应在企业集团管理中的作用。提出了组织协同、财务协同、资产协同等七种协同效应。程虹等(2006)则是研究了协同知识创新对竞争优势的作用。许强等(2010)则具体研究了母子公司组织协同、知识协同对创新绩效的作用。金涛等(2012)则是具体地研究了服务外包企业的协同创新,指出了内部协同创新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巨大作用。贾广敏(2013)则是更加具体地研究了企业战略协同的作用,指出了战略协同效应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2.企业内部各要素之间协同研究。陈劲等(2005)研究了技术与市场的协同,指出了在战略、水平、组织层次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的协同架构。陈劲在同年还研究了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管理,同样指出了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管理架构。陈劲等(2006)进一步研究了中国企业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指出了中国企业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机制内在联系。饶扬德(2008)则是研究了市场、技术与管理的三维协同创新,提出了三维协同创新的协同结构。辛冲等(2011)则是研究了企业组织与技术的协同创新,指出了组织主导型等三种协同创新关系。

3.企业内部要素协同创新模式模型研究。张刚等(1997)研究了技术、组织和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了包括战略选择、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等要素的企业技术、组织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陈劲等(2006)研究了企业集团内部协同创新机理,构建了协同创新与创新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郑刚等(2008)研究了全面协同创新的模型,构建了一个包括接触、竞争、合作、整合、协同的五阶段全面协同过程模型。陈元志(2012)则是以宝钢为研究对象研究协同创新分析模型,构建了包括知识协同、战略协同和组织协同的宝钢协同创新分析框架。谢旭光等(2013)则是研究了基于协同学的核心竞争力转化模型,构建了包括免疫能力、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组织核心竞争力隐性序参量转化模型。

2.2 实证研究

这一类的研究以一系列硕博论文为代表,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协同创新的作用。王方瑞(2003)研究了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管理架构,用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构建了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管理架构模型。郑刚(2004)则是研究了基于TIM视角的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过程,通过对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的影响因素的因子、回归分析,构建了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程度与创新绩效相关性模型。陈光(2005)则是直接研究了企业内部协同创新,通过对各类企业的问卷调查及数据实证分析,得出了通过协同创新企业可以显著提高其创新绩效,且协同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等结论。谢芳(2006)则是研究了企业集团内部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实证分析构建了协同创新影响因素模型。白俊红等(2008)研究了企业内部创新协同及影响因素,通过因子分析验证了创新协同机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刘国龙(2009)则是研究了协同创新对产业成长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了产业内部对象创新系统的协同机制。王建伟(2010)则是具体地研究了协同产品设计的任务管理,通过实证研究完善了协同产品设计流程。杜宝苍(2011)具体地研究了知识型员工协同知识创新,指出了协同团队在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与之类似,刘彪等(2012)是从员工协同创新角度研究信息系统服务价值,通过假设验证构建了员工协同创新与信息服务的关系模型。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企业层面的协同创新问题已经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需要指出的是,协同创新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系统性和研究对象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和研究。

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首先,协同创新的实证研究比较少,特别是案例研究。企业协同创新研究的现实目的就是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如果研究能够将理论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进行案例研究,如选取两个典型企业(其中一个协同创新绩效较好,另一个则较差)进行对比研究,则研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会有所提高。

其次,在现有的实证研究中,研究方法与思路还有所欠缺:协同创新研究的对象是企业即是组织层面,而现有的一系列实证研究的硕博论文和期刊论文中的问卷设计都是针对个人的,因此这就出现了研究的对象与问卷调查的对象不统一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并开发出科学的问卷调查设计是今后学者们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会进一步提升。

3.2 研究的系统性

一方面,关于协同创新的思路、模式、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没有较为一致的认识和结论。在外部协同创新的研究中,纵向研究以客户和供应链的协同创新研究为核心,但其研究思路及理论依托几乎都是各执一词,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研究思路及理论依据;在内部协同创新的研究中,技术、市场、战略、制度、文化等协同要素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机制协同或者说这些要素对协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是什么,这些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和结论。因此,协同创新的系统性和整合性研究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另一方面,内部协同创新与外部协同创新的整合程度不够。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的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绩效,而明显地企业的创新绩效并不单纯取决与内部协同因素或者外部协同因素。因此,如何整合和协调内外部协同创新的研究,为企业协同创新的研究提供一个一般式的研究范式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3.3 研究对象

一是现有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上,很少有以金融业、咨询服务业等新兴现代服务业为研究对象的。而现实是这类行业因为客户需求的特殊性,会对技术市场等要素的协同要求更高。因此,以现代服务业为研究对象,探索出适合其特殊性的协同创新模式也是将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二是在外部协同创新的研究中,应该有更多协同主体。除研究得较多的客户、供应链、产学研三大主体外,协同创新的研究应该考虑更多更广的主体,这样能够增强外部协同创新研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牟明善.协同创新是国际企业发展主流———美国和欧盟政府鼓励创新的做法值得借鉴[N].济南日报,2006 ( 011)

[2]梁艳等.大中型制造企业全面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06,(28):42-43

[3]张波.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5-8

[4]吕静等.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及模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3):81-85

[5]程亮.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完善[J].科技管理研究,2012,(12):16-18

[6] 骆杨等.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研究[J].学术探讨,2012,(5):343-344

[7]张琼瑜等.基于CAS理论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构建[J].商业时代,2012,(11):115-116

[8]王伟立等.客户协同创新中人员分配建模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188-189

[9]王静等.客户协同创新实现机理及应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3):1-4

[10]赵川等.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客户协同创新工作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164-167

[11]Gail L.Rein. "From experience: Creating Synergy between Marketing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4, 21(1/2):33-43.

[12]何勇等.供应链协同创新管理模式研究[J].管理科学,2007,(5):9-13

[13]Suechin Yang, Hsin-Hong Kang.” Is synergy always good? Clarifying the effect of innovation capital and customer capital on firm performance in two contexts”[J].Technovation, 2008, 28(1):667-678.

[14]唐丽艳等.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科技中介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0):79-81

[15]全利平等.协同创新网络组织实现创新协同的路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15-18

[16]张方.协同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1,(8):78-81

[17]冉龙等.协同创新与后发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化[J].科学学研究,2012,(2):201-206

[18]应可福等.企业集团管理中的协同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4,(5):135-137

[19]许强等.母子公司组织协同、知识协同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6):143-146

[20]贾广敏.企业战略协同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3,(2):164-166

[21]陈劲等.中国企业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机制初探———基于“环境-管理-创新不确定性”的变量相关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4):629-634

[22]饶扬德.市场、技术及管理三维创新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4):46-49

[23]辛冲等. 企业组织与技术的协同创新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1):37-43

[24]张钢等.技术、组织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1997,(2):56-61

[25]陈元志.宝钢的协同创新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2):195-199

[26]王方瑞.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的协同创新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3

[27]郑刚.基于TIM 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

[28]陈光.企业内部协同创新[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5

[29]谢芳.企业集团内部协同创新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

[30]白俊红等.企业内部创新协同及其影响要素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409-414

[31]刘国龙.协同创新促进产业成长机制研究———基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三螺旋视角[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

第3篇: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 供应链 合作模式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概述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呈现迅猛增长。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应用已经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此相对应,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发展过程依赖于自身所处环境的资源供应,日常生产经营过程都离不开企业外部资源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承担着资源转换的功能,即输入资源并输出相应的产品或者服务,对于企业来讲其生产的产品或者服务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输入的资源的质量优劣,正是基于此有必要对企业自身所不能够控制的外部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不少企业管理者都认为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在所有方面都管理到位,只需要将关键环节――价值增值核心部分管理到位即可,只要在关键的价值增值环节具备核心竞争力就能够获得竞争优势,这些观念也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应用背景。尽管供应链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实践,但是就我国企业来讲实践过程相对滞后,其对于科学化管理的提升作用仍待于进一步加强。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电子商务正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电子商务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了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外延,扩展了管理范围和管理内容,同时也对供应链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强化电子商务信息的整合运用,提升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成为研究的新课题。在电子商务以及信息化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成员应当密切协作,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提升信息数据的使用效益。通过合作管理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同步化,促进企业供应资金及物流的合理高效流动。与此同时,网上零售渠道的扩展等相关发展问题也对新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机遇和挑战,正是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需求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供应链管理涉及了供应链的四个环节,即计划、采购、生产以及产品配送等,包含了供应商、客户等一系列主体,也包含了产品生产、产品制造、产品供应、产品配送等环节。这些既表明了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同时也表明供应链管理在实际运行中涉及了多个企业、跨多个部门环节的综合管理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电子商务就是企业在电子商务、信息化背景下,有效集成、整合整个企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有效提升企业服务和产品质量,跨部门、跨企业的整体优化管理过程。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供应链管理理念下,企业的采购活动、生产活动以及销售活动等都不再是相互孤立的环节,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管理者也应当突破相关的界限束缚,有效地将企业的生产、销售、供应等相关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关联,并将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通过协调、整合各个主体之间的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等,将各个组织有效整合、集成。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企业以及组织就能够结合成为供应链的有机整体,实现良好衔接、渗透、依存以及互动,形成供应链网络,整个网络中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实现共赢。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就是合作共赢,这一双赢的关系是建立在供应链网络中各个成员相互信任、相互发展的基础上的,能够将消费者的需求最终转化为整个链条群体的整体活动。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有了较大的发展和丰富,正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而且伴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客户需求的不断增加,供应链管理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在20世纪80年代,供应链管理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供应链概念,这其中就包含了企业资源的内部集成与企业资源的外部集成思想,并且在企业中初步实践,这都说明在初级阶段供应链管理模式基本成型。

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供应链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和提高,在这一阶段形成了供应链管理的框架,同时由于信息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的不断成熟,供应链组织中的各个成员尽管跨域部门,但是相互协调已经成为共识。不过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间常常出现信息传递不顺畅、信息失真或者是难以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利用供应链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效率。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新世纪初至今,在这一阶段供应链管理处于全面发展和成熟阶段。这主要是由于新的供应链管理技术不断出现,同时伴随着电子商务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原来的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流动方式和流动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都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创新,例如协同预测补给策略、供应商库存管理、协同计划预测补给等相关技术。上述创新管理技术能够起到促进供应链组织中的各个企业相互衔接、有效配合,积极适应市场变动,提升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积极作用。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联合管理模式分析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兴的贸易方式,作为商业贸易领域的新兴技术,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对贸易领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电子商务是一种动态的商务模式,它将传统的经营理念以及新兴的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将市场的时间形态、空间形态以及虚拟形态等有效整合、能够把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汇集在一起,将市场作为连接纽带,以期发挥最佳效用、收获最大效益。总的来讲,电子商务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对于产品或者服务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这都增加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因此企业应当将优化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合理流动,促进供应链管理的同步性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有效结合电子商务的营销方式,研究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的需求预测。明确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需求预测涉及多个方面因素,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基础上强化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持续有效运转提供支持。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供应商选择与原材料采购、信息共享、分销管理、生产定制以及决策技术的开发等。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商的选择以及企业原材料的采购等相关问题是由电子商务拍卖市场所引发的研究课题。其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在可以接受的风险条件下采购到质优价廉的原材料。在这一环境下,供应商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形成供应商联盟,这能够有效降低供应企业之间的交流成本,继而强化供应商的市场地位。

信息共享则是供应链环节中各个企业有效沟通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各个合作伙伴之间如果缺乏信息沟通或者信息沟通不真实都有可能导致企业之间发生目标冲突。如果是处于供应链管理中的组织属于同一家企业,则会导致企业生产部门以及销售部门在未来的需求预测上发生信息冲突,难以做到有效衔接,加大了生产管理成本。

供应链各环节的合作模式如表1所示。

电子商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现网上交易,电子商务活动包含了消费者行为、商务活动以及电子商务平台三部分内容,在电子商务下消费者可以实现网上购物,并把自身的特定需求和个性化要求及时发送给供应商,同时各个供应商之间也可以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来进行资源共享和互换,实现协作共赢。总的来讲,电子商务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是深远的,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能够获得更多、更具有个性户的消费需求,但是也不能够摆脱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依旧需要缓冲库存来降低自身风险水平。另外,在供应链管理中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显得尤其重要,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就要积极引进电子商务平台,强化自身行业地位。

本文总结供应链不同合作模式的主要特征如表2所示,以期为电子商务环境下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平台,可以有效降低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成本,不仅能够有效强化企业信息搜集和决策能力,同时也会使得企业决策更加可靠。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运营效益及运营效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方式就是实现了网上销售,可以采取网上零售及网上直销方式,扩展传统的供应渠道,实现网络营销商品价格的最优定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营销渠道的运营成本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得企业在获取精准市场消息时成本更低,这提供了决策技术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决策技术的实用性。决策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企业供应链管理者及时发现需求及供应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

总的来讲,生产定制、网络营销等电子商务手段的使用都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能够有效推动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及研究,促进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演臣.广州市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孙德建.HT公司基于ERP的电子商务整合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

3.王庆礼.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4.娄葱飞.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物流采购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

5.廖艳华.中小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第4篇: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2010届毕业论文

基于ERP系统的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of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Based on ERP

学 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专 业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班 级 : 2006级062班            .

学 号 : 106062051                . 

学生姓名 : 吴伟                       

指导教师 : 史红霞                  

二一〇年 五 月

 

浙江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学位论文

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    吴 伟    学号     106062051  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学位论文《   基于ERP系统的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    》,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人员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毕业设计(论文)、学位论文作者愿意遵守浙江科技学院  关于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管理办法及规定,允许毕业设计(论文)、学位论文被查阅。本人授权 浙江科技学院 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在校园网内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设计(论文)、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内容摘要

随着多元化企业的发展,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与日俱增,信息资源整合成为其信息化建设中的必要环节。由此本文从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本质出发,结合多元化企业自身的特点,分析基于ERP系统的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优势和内容。通过参考有关资料,了解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现状和主要问题,综合分析基于ERP系统的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方式,最终提出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解决方案。文中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具体分析,提出了基于ERP系统处理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ERP、资源整合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are increas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is the necessary part of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This paper sets out from natur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uperiorities and contents of the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based on ERP.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materials and understanding the status and major issues of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this paper synthetically analyzes the manner of the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based on ERP, finally proposes some solutions for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of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By Analyzing of the actual example, the paper raise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bout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of diversified enterprises based on ERP.

KEYWORDS:Diversified enterprises,Information resources,ERP,Resources integration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第二节    研究方法 2

第三节    写作框架 3

第二章  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概述 4

第一节    多元化企业介绍 4

第二节    多元化企业的特点 5

第三节    多元化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 6

第四节    信息资源整合的概念解析 8

第五节    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和意义 8

第三章  多元化企业ERP系统整合概述 10

第一节    ERP的概念 10

第二节    ERP的发展 11

第三节    多元化企业ERP系统整合应用方案 13

第四节    ERP对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方式及优势 17

第四章  多元化企业ERP整合内容 19

第一节    ERP中的整合管理思想分析 19

第二节    ERP与相关应用的整合 19

第五章  先登集团基于ERP的信息资源整合案例评析 22

第一节    集团概况 22

第二节    集团信息资源整合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22

第三节    集团基于ERP的信息资源整合应用发展方向 23

第四节    实施效果评价 25

第六章  结束语 26

【参考文献】 27

致谢 28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市场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一些企业集团,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抵抗市场的风险,大多采取多元化的战略。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企业的管理经验不是很丰富,多元化带来的管理问题日趋严重。由于信息化高速发展,以及借鉴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管理的信息化就成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由于多元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复杂,加之目前大部分针对多元化企业集团的管理软件普遍存在缺陷,因此对多元化企业集团实施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

企业信息化建设包含的信息资源非常广泛: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这样复杂的大工程不可能整体实现,一步到位,必须“化整为零”,各个突破。由于这些系统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各不相同,特别是多元化企业内部行业跨度大,行业间无共性,任何一个软件供应商都不易全线解决这种企业的信息化问题,同时多元化企业一般下属单位比较多,各单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建设了大量的应用系统,由于总体规划缺失,在实施当中没有考虑到数据和信息共享以及彼此间的整合,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信息孤岛”现象导致了业务数据的不一致性,信息无法共享和反馈,影响了决策支持。要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多元化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走“第二步”,即“化零为整”,把各自为战的信息系统整合在一起,达到“1 + 1>>2”的效果。

无论是从企业信息化建设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系统规模和功能的角度,ERP都应该是信息资源整合的核心系 统。ERP本身就是一个整合系统,它以供应链管理为基本思想,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内部运作效率为目标,涵盖了企业内部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如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质量控制、财务、成本控制、人力资源等。

在我国多元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在继续扩大ERP系统应用面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推进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企业信息资源整合不仅是现阶段多元化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的主要方向,是体现信息化在业务管理应用方面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同时更是信息化建设向企业战略管理阶段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多元化企业信息信息资源整合是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论文主要针对多元化企业的特点,主要基于ERP系统的视角探讨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第二节    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通过定性分析法结合个案研究法对论文所要阐述的论点加以论证。

定性分析法指的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的目的。本论文通过对各种资料的归纳和分析,得出了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本质和基于ERP的整合运用等重要内容。个案研究法是确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论文通过对先登集团的信息资源整合的实施现状及原因的具体分析,结合企业本身特点,对企业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并分析ERP系统实施过程中信息资源整合的改进,最后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具体来看,论文主要通过以下渠道进行研究:

一、文献检索

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料库查询各类期刊,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检索与本选题有关的文献资料。

二、网上搜寻相关资料

通过对网络中关于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内容进行查找和学习,掌握该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

三、企业调研

通过企业实际案例的调查分析,了解多元化集团公司信息资源整合中ERP整合实施程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四、方案评价

比较实施解决方案后在各方面的变化与改进,从而归纳出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发展方向。

第三节    写作框架

论文首先分析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其次对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和ERP系统的概念、重要性、发展过程做了介绍。通过对我国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现状的分析,归纳出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中ERP的应用,找出制约信息资源整合的深层因素,然后总结出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中涉及到ERP系统的具体运用。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进一步研究,以先登集团为例,首先介绍该企业的情况,再通过对该企业信息资源整合实施现状及原因分析,结合企业本身特点对企业信息资源整合中ERP应用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并分析实施过程的改进和实施效果。

          

第二章  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概述

第一节    多元化企业介绍

多元化经营战略是企业在原主导产业范围以外的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它是与专业化经营战略相对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学者在研究中对多元化的定义各有不同,早期学者认为多元化是指企业产品的市场异质性增加,强调企业异质性不同于同一产品的细微差别化,更不是产品细分化,后来扩大了多元化的概念,即多元化也指进行投资和合资,使单一组织能够增长或降低整体风险。按照Wrigley和Rumelt的划分标准,一般当企业最主要的产品类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小于70%时,这种企业叫多元化企业。

1989年,Ramanuiam&Varadarajan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对公司多元化战略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依据“环境一过程一绩效”的逻辑,提出了多元化战略的研究框架。他们把多元化理论研究划分为多元化决策(多元化的动机)、多元化方向选择、多元化模式选择、多元化特征、多元化与结构、多元化与系统、多元化的协同效应等领域,并将前人有关多元化战略研究的成果纳入其研究框架中。该框架能够反映多元化战略研究领域的全貌,以下对其中的几个领域进行概述:

1.多元化的动机。一般研究表明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直接动机是多元化企业的各业务间存在范围经济,而且这种范围经济不能在企业边界范围外实现。具体表现为:经营性范围经济(包括共享活动和共享核心能力产生的范围经济);财务性范围经济(包括通过内部资本配置、降低风险和税收等财务手段产生的范围经济)、反竞争性范围经济(包括多点竞争和利用市场势力而产生的范围经济)和隐性范围经济(包括雇员、供应商和客户等专用投资引发的多元化动机、债权人的风险降低引发的多元化动机和高层管理补偿最大化引发的多元化动机等因素带来的间接范围经济)。

2.多元化方向选择。多数实证研究表明相关多元化企业的绩效好于非相关多元化企业。

3.多元化模式选择。多数实证研究通过并购实现多元化的企业绩效要好于自我扩张模式。

4.多元化与结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表明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结构的影响大于企业结构对战略的影响。

5.多元化的协同效应。多数研究表明企业实施多元化是为了发挥协同效应,多元化战略能否成功就要看多元化企业的各业务间是否能够发挥出协同效应。实际上,所谓协同效应就是在各业务间产生的范围经济。

第二节    多元化企业的特点

(一)多元化企业的优点

1、分散风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产业升级和产品的新老更替越来越快,任何一个行业或一种产品都会从繁荣走向衰退。实现多元化经营,可以丰富企业的产品线,将不同生命周期的产品组合在一起销售,避免由于单一产品过时或替代品的出现而引起的经营风险。

2、资源利用优势。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通过多元化投资可以产生内部化效应和协同效应,企业能够更广泛地整合自身的研究能力、生产能力、经营能力以及信誉等要素,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最大限度地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

3、追逐利润优势。企业发展的目的在于追逐最大化的利润,如果它的经营范围只局限于某个行业,那么它的利润自然也就局限于该行业;与之相对应,如果企业能够进入多个行业,自然所取得的利润就来自多个行业,且不说新进入的行业一般都是利润较为丰厚的行业,就算某个行业出现了不景气的情况,企业仍然可以从其它的行业中取得利润。

(二)多元化企 业的缺点

1、规模经济的丧失。多元化经营在某种程度上是以规模经济的代价换取企业经营风险的减小。资源分散可能导致企业原有核心竞争力下降,影响原主要业务的竞争力,加大经营压力和风险。随着产业的发展,竞争也越来越集中到技术和资金上,多元化经营使得企业在技术和资金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2、经营管理费用的增加,易致财务失控。多元化经营要求企业管理者选择良好的多元化经营策略,以确保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各项产业的协调发展。企业越是多元化,其机构设置就会越庞大,业务部门同决策部门以及业务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问题就会越突出。

3、资金问题。多元化经营使企业进入了新的业务领域,因此需要有巨额资金的支持。随企业多元化发展,规模急速扩大,可能出现资金短缺、周转不灵、内部协调困难等,都有可能导致财务失控。

4、管理复杂难度大。特别是当企业进入到与原业务相关度不高的新领域时,企业原有的管理理念、模式、组织机构和管理经验可能难以凑效,使协调各种关系的成本提高,并可能导致组织结构不稳定,增大经营管理失控的风险。

5、企业原品牌信誉保持难度加大。多元化经营可以让多个产品线使用同一品牌,扩大了企业声势,也节约了宣传推广产品的费用,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可能出现“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现象。由于产品线过多,要使企业管理者对每一种产品都严把质量关,使每一种产品的质量都无懈可击,难度是非常大的。

   

第三节    多元化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

一、多元化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二十余年的信息化建设,使中国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包括多元化企业在内的各路决策者,对于以信息化的工具和手段去提高效率、增进效益深信不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曾经高额投入、工程浩大的信息化建设大多在中国特有的体制框架下进行,因而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普遍较低,并带有明显的条块分割、信息分散特色,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更为数字革命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 资源整合,迫在眉睫。伴随着IT业的飞速发展,多元化企业在技术、业务及服务等方面均已产生了巨变,为了提高运营效率、促进管理和提升服务,大家纷纷投资完善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多元化企业的信息系统经过多年积累而成的,整个信息系统是由不同的应用、数据库、操作系统、主机,甚至不同的网络组成;而实际应用的增加往往是由于功能的驱使,这些使得系统的整体架构缺乏规划,信息孤岛林立,资源分散无法共享。 同时,在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的经验管理模式正随市场发展不断调整;自身子公司之间的协作及自身与外部的协作均离开信息资源的有利支撑。为此,整合独立分散的信息系统,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已成为多元化对整合需求的迫在眉睫,并希望在保护原有投资、原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透明整合,使人员从繁杂无序的资源处理中解脱出来,并能轻松地驾驭更多的资源。 整合之道,亟须择“门”而入。

例如某家电集团是集制造、科研、投资、贸易于一体的多元化大型现代公司。集团总部下辖30多个独立子公司,其中制造公司10多家,并设有研究院、博士工作站、研究所等科研机构。集团的主导产品包括家电、自动车、机械产品等。信息时代,集团不断推进IT技术在企业的应用,相继建成了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产品数据管理(PDM)、物流系统等。应用至今,集团明显感受到了信息化所带来的效率和效益。但由于各个系统的实施都是单独进行的,缺乏系统规划,目前各系统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应用的深入,迫切需要集团对系统进行整合,使各系统数据资源能够共享,从而为公司更深层次的决策和应用提供支持。为此,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摆在了该集团的信息化建设日程上。

二、多元化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多元化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面临众多的风险与危机,根据赛迪顾问对多元化企业的研究总结,我国多元化企业信息化主要集中以下严峻挑战:

历史遗留系统较多,业务系统必须整合。多元化企业有许多子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总公司管控能力不够,管理不规范、不到位,子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自己已逐步建设和开发了许多应用系统,目前看来,尽管这些系统技术架构比较落后、功能有限,但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这些IT资产不宜推倒重来,需要有效整合并加以充分利用。

系统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效益不高。由于下属各单位的管理模式、业务范围具有很大的类似性,因此存在着企业内部各子企业间应用系统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开发的问题,导致信息化建设整体效率低下、效益不高。

缺乏科学的系统规划,形成信息孤岛。现在一般大的软件开发建设厂商都有一套自己的平台,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系统开发建设可以很好的做到知识积累、易于修改和规范开发标准等,但多元化企业不可能所有的应用系统都由一个厂商来开发建设,因为既不存在这样的系统开发厂商,也不符合风险管理的原则。由于各厂商平台架构、技术路线、遵循的标准等都各不相同,导致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扩展完善、信息共享等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如果不做好系统规划,就容易形成诸多信息孤岛。

信息化难以与业务管理形成动态融合。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不断优化和提升管理模式和业务模式,这样会导致企业信息化业务需求变化快,IT和业务及管理模式很难有效动态融合,IT很难对业务提供持续高效的服务和创新支持,经常出现IT和业务两张皮问题。在实际信息系统建设中我们也会常常发现,有的业务部门在描述需求时能够很系统、很详细的描述出业务范围以及工作流程,便于系统开发厂商做好需求调研和开发工作。

       第四节    信息资源整合的概念解析

“信息资源整合”这一概念,是我国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从局部开发阶段向系统集成阶段过渡时产生的。因此,对企业信息资源整合这一概念,有三种不同层次的理解:

1.信息资源整合的范围是现有的、分散于各信息系统内的数据或信息,其目的在于支持企业集成化信息系统的开发。

2.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企业改变原来的工作方式,进行业务流程重组(BRP),业务流程重组又引发信息系统重构。然而,信息系统重构需要信息资源整合的支持。因此,信息资源整合不仅要支 持集成化信息系统的开发,而且要考虑到业务流程重组的需要。

3.信息资源整合不仅要支持集成化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业务流程重组,而且要考虑到企业的外部信息集成、支持ERP、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信息系统的开发。其整合的范围的范围不仅是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还要考虑到企业外部的信息资源。

综述所述,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收集、整理、加工的活动,使其具有冗余度最低、共享程度高、一致性强、整体性好等特点,以满足系统集成、业务流程重组、企业外部信息集成三种层次应用的需要。

第五节    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和意义

一、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

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将企业内分散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其最大价值,满足本企业包括各子公司及社会对企业信息的需求。

二、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满足企业信息需求者的多元化需求,解决信息不对称状况

当今,多元化企业信息与日俱增,同时信息又分散在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如何快速获取有用信息,已成为影响并制约多元化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可以解决信息资源分散与信息需求多样性的矛盾,使用户在海量的企业信息资源中迅速找到需要的信息。

(二)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信息的价值增殖

多元化企业不断产生大量信息,这些分散的企业信息难以发挥其最大效益,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在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 还可使用信息技术挖掘其中潜在的有用信息,产生新的决策信息,使总公司集合信息的价值得以增殖。

(三)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资源共享

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是从信息需求者的角度出发,突破信息资源的时空限制,建立集成的、统一的、全面的、准确的、有序的企业信息资源体系,从而解决信息资源分散与用户多样化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在不同层面的共享。

(四)有效促进信息资源的有序化

多元化企业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产生的信息分散、甚至杂乱无序,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可以专题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就某一主题相关的各种信息,从而有效促进信息资源的有序化,极大方便信息需求者获取相关信息。

第三章  多元化企业ERP系统整合概述

第一节     ERP的概念

企业资源规划(ERP)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外兴起的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和方法之一。许多企业纷纷开始建立自身ERP系统,尤其是世界大型企业更是如此。企业资源规划是在计算机与网络通信等支持下的多种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它与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相辅相成,侧重于实现企业整个供应链的全面科学管理。ERP系统的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ERP系统仍然以(制造资源计划)MRPII为核心,但是在MRPII基础上引入了联机分析处理(OLAP)、电子商务、工作流等信息技术,同时吸收了供应链、准时生产(Just In Time,简称JIT)和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思想。而且除了MRPII系统的生产、财务、销售等职能外,还增加了分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 CIMS集成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柔性制造(FMS)等信息技术,同时又结合了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OA)以及决策支持系统(DSS)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技术和方法,促进了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ERP主要目的是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进行调整和分配,避免资源和人力上的浪费,及时准确地作出更好的决策,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其最大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ERP主要作用是把公司内部的数据信息化、制度化,加快流程的集成与改进,加速回应客户的速度,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改善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等,更好地规范供应商管理与采购流程, 使订单管理更有效率。

ERP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力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企业单独依靠自身力量来参与市场竞争已明显乏力。企业必须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安排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满足企业的需求,以便进一步提高效率并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 。ERP具有如下特点: 

1、目前多数企业很少从企业整体角度上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所以应用ERP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在建立新的管理系统之前如果没能够把企业的经营策略、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与ERP结合起来考虑,没有对原有业务过程的各环节进行分析,而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用计算机代替了手工操作,那么企业的总体结构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2、ERP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客户需求生产的思想,使得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地变化。企业运行发展中,各种资源相互作用,这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完成客户订单、实现企业价值的基础。通过ERP的使用,企业能及时、高效地完成客户的订单,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使企业能根据客户订单及生产状况做出调整资源的决策。

3、ERP系统虽然只是比MRPII系统增加了一些功能子系统,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子系统的紧密联系和整合。MRPII是通过计划的及时滚动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实时性较差,一般只能实现事中控制。而ERP不同,它强调企业的事前控制能力,它可以将研发、生产、 销售、运输等通过集成来进行各种相关的作业。

第二节    ERP的发展

1990年4月12日,著名的IT系统项目认证与决策权威机构——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在“计算机集成制造”(CIM)专栏上,由L.Wylie主笔的《ERP:设想下一代的MRPⅡ》(ERP:A Vision of the Nest-Generation MRPⅡ)的研究报告第一次提出了ERP的概念。

ERP是从MRPⅡ发展起来的,为便于理解ERP系统中的整合思想,我们从信息整合的角度来回顾一下ERP发展的历程。

一、MRPⅡ的管理理念

企业管理者的一个经常头痛的是“财务数据和生产数据总是对不上号”,财务报表在时间上严重滞后,不能及时地暴露经营生产中的问题,等到发现了问题再处理,已经给企业造成了损失。生产需要的物料,即使有足够分采购周期,但仍会因为资金的不到位而不能及时供应。 销售出去的商品也会由于客户的信誉度、应收账账龄等信息不完整,而不能及时收回货款。

MRPⅡ就是解决财务和业务脱节的问题,首先它通过具有成本属性的产品结构(成本物流单),赋予物料以货币价值,实现了资金与物流静态信息的整合。

其次,通过定义物料流动的事务处理(物料位置、数量、价值和状态的变化),对每一项事务处理赋予代码,定义会计科目上的借、贷方关系,实现了资金流同物流的动态信息整合的问题,做到财务与业务同步,或“财务账”与“实物账”同步生成,随时将生产状况通过资金运行状况反映出来,提供给企业的决策层,便于不误时机地纠正和处理。

MRPⅡ在MRP基础上增加的主要管理理念是管理会计的应用。会计可以理解为一种信息系统,现代会计学把主要为企业外部提供财务信息(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会计事务称为财务会计,而把为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财务信息(如成本控制、盈利分析、产品发展分析等)的会计事务称为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之所以不足,其要害就是忽略了管理会计。

能否做到资金流信息同物流信息的整合,做到财务同业务的整合,是判断企业是否实现MRPⅡ系统的主要标志,也是区别电算化会计同MRPⅡ系统的主要标志。没有业务信息,财务系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各项业务流程之间是整合的关系,不是以谁为中心的问题。

二、MRPⅡ到ERP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独立生存,它必须依赖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等合作伙伴的支持。进入到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的供需关系和市场竞争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世界。这时,仅仅有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显得不足了。要把信息整合的范围扩大到企业的所有上下游,也就是同企业所有的供应商和客户实现信息整合,“管理整个供需链”就是ERP(企业资源计划)要解决的问题。ERP之所以能够实现,完全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企业业务流程的改进和优化,也同时需要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

从MRP到ERP的发展过程,就像水的波纹一样,由中心逐渐向外扩张。我们说MRP是制造业ERP的核心,因为它就是处在水波的中心,而且波纹首先就是由它引发的。为了更直观简洁地说明ERP发展历程,我们通过以下ERP历程图3-1辅以说明。

ERP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出现的。按照Gartner公司1990年对ERP最初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4个特点,即:1.产品研发与生产制造集成(技术与管理);2.实现企业内部集成(跳出一个企业的范围);3.管理整个供需链;4.协调运营。 这些要求在20世纪90时代初期提出,有相当大程度的前瞻性。但是,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还不可能全部实现,后来问世的SCM和CRM产品实质上是实现Gartner最初对ERP 定义的补充,它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对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的一种整合管理。

2000年10月,Gartner公司亚太地区副总裁、分析家B.Bond等又提出ERPⅡ的概念,尽管国外对ERPⅡ的定义有不少争议,认为对ERPⅡ所下的定义都是ERP已经包含的内容,是“新瓶装旧酒”,但是Bond的分析报告中有两点是应当肯定的:一个是“协同商务”的商务运作概念,一个是实现协同商务必须具备的技术条件,即“企业应用系统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EAI)。

 

图3-1 ERP发展历程

第三节    多元化企业ERP系统整合应用方案

对于多元化企业集团,在组织结构上设有总公司、分公司,甚至多级分公司;在地域空间上有同一城市的,有跨省市的,也有跨国的;在公司的业务类型上有商业的,有工业的,有服务业,以及多类综合业务的;在总、分公司的关系上,有的是以资产为纽带的,有的是以任务为纽带。当企业规模有限时,管理者很容易进行“集中化”管理。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常常采取“分散化”管理,或部分集中、部分分散的“混合式”管理。在后两种管理模式中,总部与分支机构地域差异,传统管理手段造成数据传递不及时,分支机构在上报数据时,出现人为误差,分支机构上报仅为简单报表,总部对其业务情况难以及时查询,分支机构作账方式的不一致导致上报数据失实,公司内部的监控滞后,不能反映真实问题。有能力的企业,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开发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软件MIS系统,投资少,见效快,功能局部实用。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开发的系统往往起点不够高,系统整体整合的难度较大。这些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多元化企业的业务发展。因此,多元化企业迫切要求通过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实现总部与各分公司之间的信息整合。

为适应多元化企业不同管理模式的需要,信息化管理也提供了集中式、分布式及混合式的整合应用方案。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都能为多元化企业信息化的不同应用方案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在ERP系统的整合应用方面,有针对性的开发了相应的功能。在软件的技术结构上,采用了客户端、中间层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结构体系。服务器的布局可根据集团公司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既有适用于分公司内部基于局域网的客户端服务器(C/S)的应用结构,又有适用于集团与各分公司之间基于Internet网的浏览器/服务器(B/S)的应用结构,数据库服务器(尤其是多元化企业需要加强管理的信息)通常采用集中式管理(而服务器的物理位置也可以是分布的)。客户端既可以是图形界面(GUI),又可以是浏览(WEB)界面。 在软件的应用功能方面,专门开发了多元化企业的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如集团分销业务管理系统、企业集团战略财务管理应用系统等。实施这些应用系统,能实现企业集团与各分公司之间的信息整合,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整合,实现集团公司业务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绩效考核的全面管理。

根据多元化企业组织架构的要求,结合ERP的总体结构和功能特点,最终提出了适用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ERP的组织架构方案设计,结果如图3-1所示。

 

图3-2 多元化企业ERP的组织架构图

从图3-2中可以看出,此系统除了解决多元化企业集团信息共享的问题之外,同时在这一个架构上参考了集中式的数据处理模式—软件即服务,即在集团模式的基础上将应用的范围扩展到服务平台的软件应用模式。

 ERP组织架构图的各个组织单元的说明如表3-1所示。

表3-1 多元化企业ERP各组织单元介绍

序 组织单元名 组织单元说明

1 主题数据库 主题数据库是所有的组织结构中最高的层次,在多元化集团公司之上。通过主题数据库的设置,可以实现多个公司在同一数据库中同时运行的效果,为软件即服务的运行模式提供组织架构上的支持。

2 多元化集团公司 多元化集团公司是主题数据库下一级的组织,对应集团企业公司集团这一级。

3 信用控制范围 信用控制范围用于对客户的信用额度进行控制的组织机构,主要对应的是集团级之下公司级之上的组织单元。

4 会计科目表 是财务会计科目表的分类,对应不同的国家或者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会计准则。实现一个多元化集团企业公司里可以同时存在多个财务会计准备的情况。

5 成本控制区域 主要用于公司之上集团级之下的管理会计对应的组织单元,用于成本控制相关的业务。

6 获利区域 获利区域用于对集团获利分析段进行划分,为集团级获利段获利能力分析所提供组织单元。

7 业务区域 业务区域是多元化集团公司建立在公司之上的内部会计单位,可以根据业务区域识别负责区域的损益情况,是同一会计准则的细分虚拟企业,内部资产负债表可在任何时候通过业务区域来创建。

8 公司 代表独立的会计单位,独立法人,是财务对外的财务报表的单位对应的组织单元。

9 工厂 工厂是制造中心的最高级组织单元,不仅包括工厂基本信息维护,一个工厂里所包括的资源还有工作中心、设备、质量等

10 采购组织 采购组织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工厂向供应商采购商品,也有权利谈判采购合同。采购组织可以专门为特定工厂采购,也可以为多家工厂采购,也可以跨公司代码为多家工厂采购。采购组织主要目的是报告,分析和考核采购业务

11 

采购组 一个或一组采购员的组织,它们一般有责任完成规定他们采购的某类物料或服务。

12 成本组 不同于成本控制范围,成本组是在工厂之下用于核算生产成本的组织单元,用于生产成本的核算过程的细分。

表3-1 多元化企业ERP各组织单元介绍(续)

序 组织单元名 组织单元说明

13 计划组 计划组是生产活动过程计划的组织单元,将不同类别的生产计划用不同的计划组分开。计划组所在同一工厂里所用到的资源是共享的,如在途库存资源、库存资源、设备能力等等。

14 仓库 仓库是工厂之下的资源之一,一般用于代表存储物资的地点,用于区分不同的存储场所。仓库是工厂独有的资源,即一个仓库只属于一个工厂,仓库的管理中一般还划分到货位等更详细的地位位置管理。

15 销售领域 是销售组织、销售渠道和销售大类的组合起来定义不同类型的数据所用,销售领域是公司代码下一级的组织单元。

16 销售组织 一个公司下的销售实体,销售组织也是公司下面一级的销售组织机构单元。

17 分销渠道 分销渠道是分销模式的销售组织单元,是产品从制造企业到最终客户的途径。

18 产品组 产品组是销售管理中的对应产品分析类别的组织单元,用于产品的销售情况分类统计。

第四节    ERP对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方式及优势

一、管理体制整合——服务网络代替官僚机构

ERP为多元化企业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企业建立公共平台,把主要的商业过程联合在一个软件模块中,从而把企业置于一个具有系统性和灵活性的业务处理环境中。它是实施事先计划与控制、事中控制与实时控制,以及事后业绩报告与分析的完整管理信息系统,成为电子化的、全球化的协同电子商务操作系统。ERP的兴起与发展,要求建立以人为本的竞争体制和以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迫使商业执行基础从官僚操纵机构向信息化的服务网络发展。ERP帮助企业实现体制创新,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功能集成,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ERP的实施,不是对企业目前运行状态的系统模拟和计算机化,而是对企业供应链中各要素的整合。它通过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工作信息化和商务活动电子化,实现多元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和网络化。

二、经营组织整合——组织机构的虚拟化

ERP深刻地影响着多元化企业的组织机构、生产过程和工艺流程、人员与资源配置、商业程序及管理模式等方面。随着ERP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成熟与普及,以及两者的结合,企业管理模式、信息系统和生产方式可以得到全面提升,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迅速转向虚拟化。在虚拟经营模式下,企业组织不再是原来那种庞大笨重、大批量生产的紧密实体,而是变成小巧轻灵、个性化定制的松散虚体,成为一个社会协作系统。这种虚拟化的企业只保留传承核心能力和优势能力的小规模实体,而将非优势能力的业务通过外包或定制的方式向其他具有相应优势能力的企业购买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在虚拟化经营的供应链中,各企业作为供应链一个孤立的环节或传统意义上的实体,将趋向小型化,作为一个由其优势能力影响所及的虚拟体,它能够延伸到比传统实体规模更大的范围,而且其业务和规模也将更加灵活可变。

三、模式的整合——全球化电子商务

在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下,多元化企业需要一个按照统一框架开发的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以提高企业决策的集成程度、改善客户订购的处理过程、更好的集成技术及其过程、巩固和统一商业功能,以及确保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和整体运作的高效率。为实现协调工作的最简化,ERP系统着眼于有效地塑造、集成和监控影响整个供应链的商业行为和过程,以及散布于全球范围的虚拟组织。这就促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必然走向协调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多元化企业参与未来合成化社会的国际竞争,不断优化企业经营活动的主流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正推动着ERP的应用发展。ERP面向协同电子商务,通过横向集成和纵向整合,正在彻底改变包括多元化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全球商业游戏规则。企业在21世纪取得成功和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将是ERP投资与电子商务创意的整合。

今天,电子商务的效益与优越性已获确认,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成长,这些效益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正如麦卡夫定律所言,“E网络的效用与威力是使用人数的平方”。电子商务是企业竞争的利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力与贸易竞争力,如果不参与电子商务,必然会失去良机,在竞争中受挫。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重在企业的参与 ,为了成功地整合多元化企业范围的电子商务系统,必须建立ERP系统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

 

 

第四章  多元化企业ERP整合内容

 第一节    ERP中的整合管理思想分析

前面我们从ERP发展起源的角度分析了整合思想在其中的体现,下面我们在对ERP中所包含的整合管理从各个角度进行一个描述。

管理思想:强调多元化企业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的内外部信息资源的整合。

管理方法:作为一项新的管理思想和整体管理技术,集多项管理方法为一体,如库存管理、计划管理、生产能力管理、财务管理、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管理等;同时,作为一项系统集成管理技术,ERP在企业的不同层次上展开整合,如厂级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车间工序级作业计划的整合。

整合行为与机制:ERP是使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管理单元)按统一的计划、协同有效的工作。从整合行为角度来看,ERP主要突出系统协同性作业和协同行为方式;同时,要保证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生产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始终与预期的目标相一致,负反馈是必不可少的,即ERP的信息反馈与控制功能。由此可见,ERP是企业系统协同行为的客观要求,是整合管理协同行为方式的具体体现,协同机制是ERP协同有序的内在规律。

第二节    ERP与相关应用的整合

在ERP系统中,通过各个功能模块的实施,能够实现多元化企业内部核心业务的信息资源整合,也能够实现企业外部相关业务的信息资源整合。信息整合体现了企业业务流程的整合,加强了企业管理功能的整合。随着ERP系统应用的不断发展,在企业ERP系统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解决ERP系统与其他计算机应用系统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尤其是多元化企业企业面临着独特的应用整合需求。

一、ERP 与SCM 的整合

随着“价值链”和“过程链”管理思想的发展、Internet/Intranet和网络计算的热潮的再次掀起、多元化企业的国际化倾向以及信息技术的深化,企业的效益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流程的加速运转和自动化,还将取决于企业将这种效率传递给由它的客户以及供应商(包括子公司与其相应的客户与供应商)组成的整个业务系统的能力,即把效率传递给它的整个供应链的能力。而传统的ERP 达不到这种要求,因为ERP 面向企业内部管理,无法承担企业之间的集成和协同。

供应链管理(SCM)是指把供应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等处于一条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都联系起来进行优化,从而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最后到达有消费需求的消费者手中。它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减少库存而且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网络、组织网络实现了生产及销售的有效连接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相比于ERP 系统SCM 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1.SCM 把生产行为突破企业的限制而将其视为整个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在这条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是一个互利互惠的整体,彼此共享信息资源,共同使利益最大化。

2.SCM 采用了许多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数学模型,使其在编排计划时更合理并具灵活性,模拟性更强,因此更具指导性。

3.与ERP 固定提前期不同,SCM 系统可以动态计算提前期,这些使得生产计划排产的时间大大缩短,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此外,SCM 还涉及了很多ERP 中没有涉及的模块或功能,比如:供应商关系管理、供应链决策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支持平台等。

尽管SCM 有很多优势,但离不开ERP 的数据支持。例如在SCM中的可供定货量的计算,就必须与ERP 的订单、库存、BOM、工艺路线和采购系统相连接。所以,两者之间的整合是必不可少的。

二、ERP 与CRM 的整合

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多元化企业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以往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所以,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龙头应该是客户资源管理。虽然ERP 也有销售模块,但ERP 的核心主题是生产计划,客户的数据分散在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的销售、市场、客户服务、库存等各个子模块内,使企业无法对每一个客户有统一、完整的认识,也就无法对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弥补了ERP 的不足,它既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理念,也是一套完整的软件系统,它的目的是降低销售成本,发现新市场和渠道,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客户忠诚度。CRM 把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内分散、孤立的客户数据统一起来,运用数据仓库技术建立客户的企业全局视图,在此基础上,运行数据挖掘技术从大量的客户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知识。有了这些知识,企业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运用营销手段吸引新客户,留住老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针对客户的现实或潜在需求提供不同批量的个性化产品成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新法宝。客户有什么个性化需求,这要靠CRM 系统来发现;但能否及时按量做出这样的产品,这就要依靠ERP 了。所以要想更好地发挥两者的作用,必须将客户的需求、企业的生产制造活动和供应商的制造资源进行整合,将企业内外部资源产生的价值形成一条增值的价值链。整合后的系统核心还是企业的客户资源,企业的其他资源和生产经营活动都应该围绕这个核心进行分配和组织。

三、ERP 与PDM 的整合

目前,CAD 等设计软件在多元化企业得到了普及,已经替代了工程师传统使用的图板和绘图仪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如图纸管理标准不统一,图纸管理的调用不一致等。作为3C(CAD/CAPP/CAM)的集成管理平台,产品数据管理PDM 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企业运用CAD 软件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PDM 的基本功能包括图纸文档管理、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分类与查询管理(零部件管理)、项目与工作流程管理。

长期以来,由于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的PDM 和ERP 分期实施,难免形成信息孤岛现象:首先,ERP 系统所需的产品数据不能从PDM 系统中自动获得,而必须用手工重新录入;其次,由于PDM 系统无法对生产制造过程中数据的频繁更改进行跟踪和反馈,因此不能保证系统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实践证明,只有将两个系统整合才能使设计和制造部门之间快速、精确地传送信息,加速工作流程,促使整个企业 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协调工作。例如:通过整合,ERP 系统的基石-产品基础性数据可以从PDM 系统中获得,包括产品、部件、零件的属性定义,产品结构,工艺路线数据,工艺规程中的工序顺序,工序名称,每道工序所用工装编码,零件材料定额,每道工序的工时定额等数据。因此,在产品开发的整个生产周期中,PDM 和ERP 的整合是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第五章   先登集团基于ERP的信息资源整合案例评析

第一节    集团概况

先登集团位于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太湖南岸——湖州市双林镇西,毗邻江苏、上海等省市。申嘉湖杭高速公路入口处紧靠厂区,到上海仅需80分钟,到省城杭州60分钟,距苏州85公里,交通运输非常便捷,区位和地理优势十分突出。

公司创建于1988年,现为浙江省“五个一批”重点企业、浙江省民营百强企业和湖州市明星企业。公司由特材科技、钢结构、管件、冶金实业、机械设备、地产等控股型子公司组成,主要业务领域覆盖制造、贸易和投资等。到2008年底,公司总资产达15.04亿元,占地面积1013510.33平米(即1520亩),员工2000余名。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34.51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利税与上年基本持平。公司为浙江省“五个一批”重点企业、湖州市明星企业,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500强。

第二节    集团信息资源整合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先登集团经过长期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建成了各种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在生产、管理、决策及科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需求建设的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 如设备管理、计划管理、缺陷管理、试验管理、工程管理、库存管理等系统,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且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数据定义缺少相应的规范,各类编码缺乏统一的标准;业务流程实现技术、操作系统平台和数据库系统各异。

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逐渐暴露出以下几方面问题:

(1) 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但难于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和综合利用。缺少统一的规划和标准,造成了数据类型、数据格式的定义等不一致,导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利用过程当中,遇到数据格式不能转换或数据转换后丢失信息等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数据资源的有效共享。且相互之间缺少交互的接口,与上级单位和其他单位的系统也无法实现有效的纵向或横向数据资源共享,因此严重影响了已有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

(2)各系统由于设计、实现和采用的开发技术的不同,提供的数据信息的可靠性、一致性难以保障,且数据冗余现象严重,导致数据资源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降低,无法为综合分析和辅助决策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支撑。

(3)各系统业务流程管理相互独立,且业务流程实现固化,难于适应业务流程的规范管理和进一步优化。

(4)由于各系统运行平台的差异性,导致网络资源和硬件资源不能充分共用, 造成系统整体效率低下,系统运行维护复杂、管理成本增大。

上述问题正逐步成为制约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目前迫切需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从根本上解决信息资源孤岛问题。通过基于ERP系统的建设,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的有效方法之一。

第三节    集团基于ERP的信息资源整合应用发展方向

从企业存在的问题来看,实施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是发展的迫切需要。只要进行整合才能消除信息孤岛,使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能够协同发展,企业才能解决生产、销售、库存等一系列的问题。

明确了自己的需求,接下来就要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与其他一些没有ERP系统的公司相比,先登的信息化起点比较高,它有靠自己开发的ERP系统,对整个流程比较熟悉。而问题在于适应现在多元化发展的变化与需求。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需求,在企业信息资源整合中,企业主要从ERP系统层次、企业内部应用整合、企业内外部ERP整合等方面进行。

一、ERP系统层次

第一阶段是财务,原先,成本通过手工进行核算,每个月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要将收发存的报表交到总公司财务部门,财务人员需要输入很多包括数量,原物料,金额等方面的数据,工作量非常大,现在通过拥有的协同运作机制,在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等每一结点发生供、产、销等业务活动过程中,就能及时将其中的财务信息并行送入财务系统进行处理,并将产生的结果反馈给各个业务系统,保证了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协同进行处理以及整合各种管理信息,也打破了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的信息孤岛现象。这样财务部门能够方便地获取所有子公司、下属单位、相关部门的相关数据,他们所要做的只是数量核对,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准确率。

第二阶段做配销,包括采购、销售、库房管理等方面,是企业内部管控生产成本的另一关键。系统实施前,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的仓库和采购各自的台账经常不一致。一方面是由于库存不准、积压较多,形成浪费;另一方面也因为供应跟不上,容易增加生产调度的难度,难以保证及时交货。对此,系统在实施的时候便以销售为中心,完整地构建了采购、库存、制造闭环的物流链,对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从而使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及时反应,通过系统完整有序地在总公司层面上控制了销售、库存、采购和生产的运作。

第三阶段是制造部分,也是最复杂的一部分。因为作为一家以制造为主要产业的多元化企业,无疑制造环节是最多,需要协调的方面也是最复杂的。针对制造业,先登的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制造状况,系统的制造模块帮助企业在创新、速度和柔性方面提供工具完善管理及时了解生产状况,从而协助企业建立起弹性的生产管理机制。原来管理部门对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的在制品的数量模糊不清,且对生产成本不能准确进行计算,需要经过大量的表单统计和繁琐的计算并通过盘点才能知道相关的信息。但现在通过系统可以及时得知在制品的数量和分布,同时还能够针对各制造子公司、下属单位进行成本的计算。这样就可以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掌控,并根据各子公司下属单位的成本制定相应的措施以降低生产成本。

二、企业内部应用整合

(一)主数据申请与ERP的整合

主数据申请在ERP系统中有许多主数据需要创建,如物料、客户、供应商主数据。这 些主数据往往由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首先发出申请,再经相关人员审批后由总公司主数据维护岗在ERP系统中手工创建的。这种主数据申请、审批、创建的手工流程,不仅业务效率低,而且流程中的每个环节不透明。因此需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数据第一时间进入系统的原则,通过先进的应用集成技术,完成ERP主数据维护流程的优化,实现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进行主数据申请审批流程,通过审批的数据直接进入ERP系统,达到从申请到主数据录入系统的连续操作,实现数据及时进入ERP,提高主数据申请的响应速度和数据维护的高效率。

(二)电子分销系统与ERP的整合

电子分销系统通过集成平台从ERP系统中实时获取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产品的价格及库存数据。当用户在电子分销系统中选购产品后,提交订单,通过集成平台自动在ERP系统中创建销售订单,同时,当业务人员在ERP系统中修改订单后,通过集成平台,自动将订单更新数据返回到电子分销系统。从而实现B2B 的产品选购、下单等业务流程与ERP中销售、交货等业务流程实现无缝连接。

(三)立体仓库控制系统与ERP的整合 

通过对这两个应用系统的整合,实现了以下功能: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立体仓库中入库信息,包括物料、数量、存储位置等等,能够实时传送到ERP系统中,从而更新总公司ERP系统中的库存信息。ERP系统生成交货单后,通过中间件平台立即向立体仓库控制系统发出交货指令,启动立体仓库控制系统中的交货流程。ERP系统中的盘点指令通过中间件平台实时传送到ERP系统中。

三、企业内外部ERP的整合

通过集成中间件平台,将不同企业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使得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流程更加完整、流畅。先登的ERP系统与各主要供应商的ERP系统的整合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先登与主要供应商ERP系统的整合过程中,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的供应商每天将其产品信息定时发送到先登的ERP系统中,并在供应商的配置平台上配置产品,确认后,系统自动在先登的ERP系统中生成采购定单,并将采购信息发给供应商的ERP系统。供应商的ERP系统将每张采购定单的不同状态信息发送给先登的ERP系统,同时,系统自动发出电子邮件给相应的子公司、下属单位和相关部门。

第四节    实施效果评价

从整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由于先登的ERP系统在企业中已经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系统,并正在承担公司的大量业务,因此进行信息资源整合时最好以不影响现有系统的正常运行为前提,于是公司决定将整合的中心围绕ERP系统来进行。该公司的整合方式对很多已经实施ERP系统的多元化企业来说都具有可借鉴性。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将分散的应用系统的数据与ERP主应用系统实现共享。

对于已经实施了ERP系统的多元化企业来说,鉴于ERP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要将ERP系统作为信息系统整合的核心。然后,需要在企业内制定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数据标准,使各个子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各个部门能在统一的标准下工作,便于总公司决策层进行管理。最后,其余各大系统都可与ERP系统进行一对一的集成以完成企业信息资源的良好整合。

第六章  结束语

在我国,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还只是刚刚开始,其理论和方法都还不十分成熟,所以整合道路还很漫长。各多元化企业在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这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去解决。同时,各多元化企业应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本企业的信息资源整合之路。

ERP是多元化企业实现管理信息整合共享,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以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产业的一套现代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全文的信息资源整合是针对多元化企业的,在具体的研究的角度也主要面对的是ERP系统的实施,缺少对其他类型企业和其他方面的研究。而且本人在实习期间只了解和初步掌握一个实施项目即先登公司的ERP项目管理和发展规划,此文只是针对先登ERP实施在对企业信息资源整合上的解决方案,未必适合其他企业的信息资源整合,因为各个企业应用的实际情况是复杂多变的,有很多不确定性。还有本人是在借鉴企业规划蓝图的基础上,对该企业进行了实际的分析,但对一些业务的实施还了解的不够细致、深刻,并且对实施的后续状况没有做持续的追踪,提出的实施策略、思想还需在具体的实践中加以充实和修正,以做到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希望论文的分析研究和先登的案例分析可以对多元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和应用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劳帼龄.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资源整合建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7-41.

[2]秦铁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66.

[3]金蝶软件.ERP系统的集成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48.

[4]傅湘玲.企业信息化集成管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59-62.

[5]陈启申.ERP-从内部集成起步[M].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31.

[6]康荣平,柯银斌.企业多元化经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77.

[7]王莉娜.论企业的多元化发展[ J ].企业管理,2007,(6):36-38.

[8]魏满涛.我国企业专业化与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比较与选择[ J ].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9]范玉顺,黄双喜. 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M].北京: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04.

[10]刘莉明. 管理技术的新概念—ERP 系统[J]. 海洋技术,2002,(3):71-74.

[11]黄 健 于 洋:CRM与ERP的整合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1):15-18.

[12]夏 虹 姜大志:ERP与SCM的集成[J].商场现代化,2007,(1):131-132.

[13]周至明 闫 鑫:PDM与ERP集成研究及其实现[J]. 工程机械,2006,(2):4-8.

[14]蒋明炜:SCM与ERP、CRM的关系[J]. 信息化论坛,2006,(8):81-83.

[15]陈启申. 企业资源计划(ERP)[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1-31.

[16] Elisabeth J. Umble, M. Michael Umble. Avoiding ERP implementation failure[J]. Industrial Management,2002,1:211-212.

[17] Carolyn Sprague.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J]. 2000, 43(4): 22-26.

. Apress, July 11, 2003: 31-48.

第5篇: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关键词】 学位授予 二级学院 研究生 系统模型

1 引言

学位授予是研究生符合在校培养的各个环节要求的最终结果;因此,负责学位授予的管理部门需要收集并审核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各类信息,把握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出口关。

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量的增加,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及增长速度有了很大提高;而研究生管理人员的岗位数却基本没有增加。以我校机、材、电、信4个学院为例,各个学院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基本上在1500名左右,而各学院的研究生管理机构基本上设职员1-2名,且要担负起研究生日常教学管理及学院相关的科研管理工作。

目前,绝大多数学位信息管理系统都比较适合一级管理模式(校级)[1-2];然而,实际中,一级学位管理部门内设机构各有分工,各有明确的工作重点,例如教学、导师管理、学科建设、学位授予、课程及成绩管理等;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诸多的具体事务全部下放至二级学院,再加之研究生学位管理工作的自身特点,导致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管理内容幅度大和工作强度高[3],进而造成对信息的反馈和处理困难,对部分培养环节难以进行有效落实;原有的手工操作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扩招形势下研究生学位管理工作的要求[4]。

由此可见,学位管理部门,尤其是二级学院,应充分利用成熟的信息技术,搭建符合研究生二级管理的网络平台,将研究生管理人员从繁重的、重复性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学位管理工作的效率及准确性,使得管理人员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工作中去,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5]。

本文以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学位授予的实际工作为例,分析了二级学院研究生学位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角色及权限、系统使用流程及各模块主要功能。

2 系统角色及权限分析

2.1 系统角色

从我校研究生学位信息二级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学位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具有多种角色,且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该系统模型的主要角色有系统管理员、研究生、导师/论文评审专家、格式审查专家、学科负责人、主管院长、答辩秘书、答辩委员会主席。

2.2 角色权限分析

(1)研究生角色权限。该角色是系统的重要用户,具有较多的操作权限,如填写和保存人员、学位基本信息、上传电子版学位论文、在线填写答辩相关表格、查询格式审查专家、查询本人格式审查结果、根据审查结果修改论文格式、查看本人的匿名评审返回意见、在线填写“答辩材料”、下载“答辩材料”、查询本人的答辩记录等。

(2)导师审批/论文评审专家。该角色可对研究生提出的答辩申请进行审批、查新本人指导研究生结果,评审其他导师的研究生论文。

(3)系统管理员角色。该角色是这个系统的管理者,除负责系统用户的维护工作外,还具有研究生答辩环节的多项管理功能,例如审核申请答辩人员信息内容,导出申请答辩人员信息汇总表;审核答辩人员导师审批,导出导师审批通过人员名单汇总表,随机分配格式审查教师;分类上传下载的学位论文,结果上传;创建答辩组,分配答辩学生;随机或是人工分配学位论文,查看并导出匿名评审结果;导出学位信息统计,管理维护格式审查人员库、校内论文审查评委库。

(4)格式审查教师的主要权限是:查看本人需要审查格式的电子版论文、提交审查意见。

此外,答辩秘书的主要权限是在线撰写并提交答辩记录、评语等;学科负责人权限是对学生的“答辩材料”学科负责人签名处使用电子签名;主管院长角色权限是:对学生的“答辩材料”主管院长签名处使用电子签名;答辩委员会主席角色权限是在签名处使用电子签名。

3 系统模型使用流程分析

研究生首先登录系统填写答辩申请及相关个人信息;导师进行申请表审批;管理员进行研究生答辩资格审查;审批通过后由学科负责人、主管院长填写电子签名。对学生上传的学位论文进行;如果论文符合学校规定的答辩标准,系统将把论文随机分配给各位格式审查专家。格式审查通过后,研究生参加预答辩并按答辩委员会提出的修改意见修改后,再提交论文进行盲审。盲审通过后,安排答辩相关工作,最终完善学位授予的相关信息。

研究生学位信息管理使用时的总体流程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研究学位授予的前期管理将均被该系统覆盖,从而使得繁杂的管理流程得以大大简化。

4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结合系统用户的角色权限及使用流程,依据“高内聚、低耦合”的模块设计原则,该系统应划分的主要模块及其功能描述如下。

4.1 系统用户管理模块

该模块实现对系统用户的增、删、改、查等功能,并可以指定用户的角色权限。系统用户的登录名统一以学生学号及教工工号为标准。用户登录系统时,系统首先根据登录名验证其对应的角色权限,并进入相应的操作界面。

此外,学生用户时,还应从其学号中提取相应的年级、专业、硕博类别等信息,以判断其是否符合毕业年限的要求。

4.2 学位信息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对预答辩研究生学位信息的分散采集和集中管理,包括基本信息录入、答辩材料的逐页填写、误填漏填提醒、评阅书及答辩材料的打印等;最后形成授予学位人员数据表,便于学院上报学位人员授予数据库。

4.3 答辩申请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各类研究生在线提交答辩申请及学位论文的功能。

研究生登录系统填写基本信息后,上传学位论文,在线填写申请答辩人员信息汇总表、申请答辩导师审批表。学位论文上传成功后,需经过导师审批、管理员审批、学科负责人审批、主管院长审批后,系统将通过知网的系统,对学位论文进行,并根据率来给出相应的结果。

论文结果的评判算法为:在扣除与本人文献的重复率后,率20%以下,可以进行答辩;在20%-30%之间,申请者需要撰写相关说明,并请导师、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席签字;在30%以上,则不允许参加本次答辩。答辩申请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4.4 格式审查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格式审查过程的管理,包括格式审查专家的选取及授权、格式审查论文的分配、格式审查意见的填报与汇总等。

系统首先将参加格式审查的论文分配审查专家,并向专家发送电子邮件进行提醒。格式审查专家登录系统,查看本人需要完成审查格式的学位论文,进行在线格式审查,并提交格式审查意见。学生登录系统后,可直接查阅自己的格式审查意见,并根据意见进行论文修改。

4.5 论文评阅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学位论文的网上匿名评审业务,包括内审评阅人的选取,外审评阅单位的选取、学位论文的送审、评审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和评审结果的回收及汇总等。

4.6 答辩委员会创建模块

答辩委员会创建功能是系统管理员的一个重要功能。可依据要答辩的学生情况,由系统管理员创建一个或多个答辩委员会,并可指定答辩委员会主席、委员及秘书,以及在该答辩组进行答辩的研究生。答辩组成员及研究生可通过登录该系统,查阅与自己相关的答辩信息。

5 结语

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经验及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一套网络平台来对与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的全程工作;经过系统梳理,构建了高校二级学院研究生学位信息管理系统模型,并对该系统的整体使用流程、各主要模块的功能及流程进行了分析,为开发出一套符合实际、面向网络、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二级学院学位信息管理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同类系统的开发具有有益的参考价值。

同类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将使研究生管理人员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政策研究制定之中去,进而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研究生培养机构能够为社会的经济发展输送更加优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善文.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科技资讯,2008,(16):245-247.

[2]高志同,沈苗,来天平等.多部门协同合作下在职研究生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11:1-9.

[3]赵瑶丹.地方院校两级研究生管理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58-60.

[4]冯果,田维毅,柏静.高等院校二级学院研究生培养及管理工作初探[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26(6):41-43.

[5]王洪江,闻世宇,武瑞.对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和建议.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10):16-17,175.

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2025A078);项目名称:高等院校二级学院研究生学位信息管理系统模型

第6篇: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针对我国尽管加大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但原始创新并不显著,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从实现路径角度科学界定了科研经费绩效,并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创新性运用到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中。围绕质量管理的原则,具体论述科研经费绩效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方法,并提出运用质量创新管理工具对科研活动行为绩效和成果绩效进行评价。最后据此理论,对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全面质量管理未来方向提出有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科研经费绩效;全面质量管理

当今世界处于繁荣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各国为了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力的制高点,纷纷加大对科研领域的投入。如何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绩效,提高科研成果投入产出比例,是各国科研管理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国也不例外,为了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有数据表明,2008年-2012年5年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总额增123.10%,其中在科研创新方面占据天然优势的高校占据了全国科研经费将近一半以上,而此期间,全国登记科技成果总数5年间增长43.79%,对比科研经费投入增长率,科技成果产出的增长率远远低于科研经费的增长率[1],这反映出我国科研经费使用绩效不高,创新效率有待提升。因此如何创新管理高校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绩效,是中国高校面临的严峻挑战。

全面质量管理(TQM)起于产品领域的质量管理活动,是企业提高自身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菲根堡姆提出的,他认为“TQM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该理论强调顾客满意、组织领导与战略、组织结构、学习与持续改进、精确度量、向员工授权、考核与激励等,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质量控制,使质量管理定量化,从传统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转变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7年国际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中经历四次修改完善,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抽象得更为一般化,使其运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如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环境系统管理等[2-4]。最早将全面质量管理引入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是英国,之后大量学者围绕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开展大量研究,如魏欣亚[5]借鉴全面管理思想,构建高效科研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张志生[6]提出了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实施和评价持续改进的途径和具体措施,提高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运行的有效性;赵醒村[7]通过对现行科研课题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因此目前研究大多数从科研质量管理模型角度开展理论分析,大多数集中在落实科研质量管理步骤和措施上,对科研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研究相对较少[8]。在科研质量管理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领域,大多数学者集中在对科研经费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构建、体制机制建设[9-11]等方面研究,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运用于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系统中的几乎没有,故笔者在前人全面质量管理在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应用研究基础上,科学界定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创新性提出其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加强过程质量控制,以激发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系统中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推进科研成果产出效率,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一、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的科学界定

目前,管理领域对绩效的理解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将绩效视为结果,典型代表是Bernardin,他认为:“绩效应该是工作的结果,因为这些工作结果与组织的战略目标、顾客满意度及所投资金的关系最为密切。”[12]第二类是将绩效视为行为与过程,典型代表是Compell等一派人,他们认为:“绩效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本身,是人们实际做的并且可以观察到的行动或行为。”[13]第三类是前两类的的综合,典型代表是Brumbrach,他认为:绩效指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工作的人表现出来,将工作任务付诸实施。行为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其本身也是结果,是为完成任务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的结果,并且能与结果分开进行判断”[14]。本研究倾向第三类观点,认为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应该是从高校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研究实施、中期评估、结项验收等全过程中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活动或行为表现,以及科研成果产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法性、环境性的结果表现。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或行为表现主要体现为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科研人员学术责任、科研管理人员监管责任等五方面的执行程度。这里的经济性是指在保证科研项目研究目标的前提下,科研经费使用降到最低;效率性是指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成果产生数量和质量的对比关系,即在相同的科研经费投入条件下,科研成果产出的周期更短,数量更多,质量更好;效果性是指将实际产出的科研成果与预期成果进行比对,预期成果目标实现的程度,尤其是在产业推广中的价值;合法性是指科研活动过程中,科研经费是否诚信、合法使用,科研成果是否是诚实自主研发结果,而非剽窃结果;环境性是指科研成果本身或产出过程对环境的友好性,对社会群众身体健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程度。以上科研经费管理全过程的活动或行为表现影响着科研成果产出的结果表现,科研成果的产出结果表现又是活动或行为表现的具体体现。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创新管理方法

(一)全面质量管理引入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创新管理的方法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从系统和全局出发、为用户服务、预防为主、基于事实与数据分析与决策、不断改进、以人为主体贯彻群众路线、质量与经济统一、突出质量的管理等八个方面。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思路可以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即在科研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把握基本原则,分别是将科研经费绩效作为关注点、高度重视高校科研项目顶层设计、鼓励与科研有关的全体人员参与管理、强调过程管理、坚持质量管理的系统性、注重持续改进、基于事实分析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产研关系。

1.将科研经费绩效作为关注点如上述所述,将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活动或行为表现,以及科研成果产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法性、环境性的结果表现作为关注点。一切科研经费管理围绕着“持续改进活动或行为表现和提高科研成果质量”这个中心。

2.高度重视高校科研项目顶层设计有效的科研项目顶层设计是决定科研经费绩效的重要因素。作为科研经费主管部门,在科研经费绩效质量管理体系中应发挥以下作用:高层领导重视科研质量战略与规划,设计真正符合国家、社会需求的项目申报指南,强化自上而下的学术责任意识,建设统一的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制定绩效方针目标,健全管理、成果评价与监督机制,寻找持续改进的机会等等。科研项目顶层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

3.鼓励与科研有关的全体人员参与管理与科研有关的全体人员主要包括高层领导、科研管理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研发人员、教师、后勤保障人员等都应该参与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中,对经费绩效负责。从文化氛围、管理精细化分工、考评机制上鼓励全体人员分层参与管理。领导者应统领全局,优化学科布局,开拓新研究领域,保证科研经费流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管理者应加强思想、业务培训,强化服务意识,精通管理业务,为研究者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力求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管理者,为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保驾护航;研究者应把握研究成果进度和质量,及时攻关科研难题,合理使用经费;专家应对项目评审、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过程进行严格把关,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的价值。

4.强调过程管理根据PDCA(戴明循环)管理模式加强科研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它包括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研究实施、中期评估、结题验收、后期成果转化推广等全过程。在项目申报阶段,为了防止相似项目套取不同来源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的申报必须基于同一管理平台上申报。项目申报的范围必须事先经过社会调研、专家论证,优选符合国家、社会重大需求的研究方向申报项目。在项目立项阶段,项目各类支出预算须经过财务专家核算才可立项。在项目研究实施阶段,项目主持人应对课题组成员的实施目标分解任务执行状况和科研诚信度进行督促检查,实施单位财务处需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科研处需对项目完成进度进行严密跟踪管理,后勤资产部门应对采购各类设备、器材进行严格审核、统一进仓管理,环卫部门应对研究活动的环境友好性进行跟踪管理,经费绩效领导小组应随时对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能进行监管。在中期评估阶段,应对项目中期预期成果进行评价,对于无进展项目视情而处,撤销或继续监查,后期经费暂停拨放,防止经费浪费。在结题验收阶段,召集专家举行评审论证会,严格对照项目合同书检查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合法和效率性,同时评价研究产出成果的质量并予以奖惩,建立全过程管理记录档案保存。在后期成果转化推广阶段,一方面加强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创造项目成果企业对接的平台,加大成果推广应用力度,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以上各阶段的过程管理可以抽象为基于过程基础的TQM模式,如图3所示。

5.坚持质量管理的系统性科研经费绩效质量管理的系统性,即六大系统,分别是顶层决策系统、质量资源系统(人力、设施、设备、环境)、质量信息系统(信息管理平台、科技档案系统)、质量审核系统、质量过程系统、质量操作系统(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监督作业规程)。质量系统运行情况可以通过科研成果质量、领导重视程度、全员参与度、经费使用效率、资源保证度、过程控制力、持续改进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

6.注重持续改进在科研经费绩效质量系统管理中,通过内审、外审发现问题,找到偏差原因,并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科研经费绩效水平。持续改进在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中具体表现为高度重视质量管理系统建设,创新管理方法,适时制定新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系,规范操作规程,从而提高科研管理和研究活动的行为表现,以及科研成果产出的结果表现。

7.基于事实分析的决策方法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决策准确性取决于及时、可靠、真实、全面的质量记录、质量信息和数据分析。制定质量目标是基于决策方法的典型过程。制定质量目标的方法可以遵行平均先进性、关键性、激励性、调节性原则。平行比较本单位科研经费以往绩效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寻找关键突破点,将质量目标分解到院单位,再分解到每位人员,明确每位人员质量目标和在实现质量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激励措施保证每个质量控制点的目标实现,并且及时调节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8.互利的产研关系互利的产研关系要求以科研主体为中心,把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一个三方利益共同体,实现供需互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具体来说,首先三方达成供需一致,建设协同创新合作关系,接着通过知识流、资金流为合作创新奠定基础,然后通过项目集群、基地集群等方式,攻克技术难题,推广应用到生产中,表现为产品[15],最后协同创新中输出的人才、技术资源进一步应用于三方中。而这种互利产研关系可以通过建立和健全相关机制实现,即科学的协同学习机制、完善的创新推动机制、规范的组织管理机制和有序的联合攻关机制[16-17]。互利产研关系的实现可以大大提高科研经费绩效,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增强知识的溢出效应。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创新管理工具高校科研经费行为绩效创新管理主要是对顶层决策系统、质量资源系统、质量信息系统、质量审核系统、质量过程系统、质量操作系统等六大系统运用管理工具进行过程控制管理。高校科研经费成果绩效评价可以通过评价工具进行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合法性、环境性等方面的评价。

1.系统行为绩效分析工具借鉴QC新七大工具,可以对各个系统的流程控制点状况进行分析。第一,系统图法。把实现达到目标与需要采取的措施系统展开分析,明确问题的重点,寻找最佳手段解决问题;第二,关联法。把原因关系复杂、互相纠缠的问题和因素用箭头连接,从而找出主要因素和问题症结所在;第三,亲和法。把收集到的事实、意见或构思等语言资料,按照其相近性归纳整理,找到问题重点,制定改善对策;第四,矩阵图法。从问题事项中,找出对应因素群,分别排成行和列,找出行列关系或相关程度大小,明确首要关注解决的问题;第五,矢线法。通过组织与问题相关人员的小组讨论,对项目实施进程建立最佳的日程计划并落实追踪管理,使其顺利完成;第六,矩阵数据分析法。在矩阵图上分析各元素之间量化关系,定量计算分析结果;第七,PDPC法。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达到目标状态的措施,同时针对提出措施预先列举出将要出现的结果和问题所要采取的措施和方案。

2.系统成果绩效评价工具系统成果绩效评价工具常采用层次分析法,或是直接打分法。而评价工具必须依托相应的评价体系才能实现。根据前面对科研经费绩效的定义,系统成果绩效评价就是对科研成果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法性、环境性的评价。经济性可用经费实际支出总额指标表示。效率性可用预期科研成果实现周期和单位经费任务目标完成比例等2个指标来表示。效果性可用专利、标准、收录论文数、出版论著数、论文质量、奖项、推广转化效益等7个指标来表示。其中,专利包含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集成电路布图)授权数、专利转让收入等2个子指标;标准包含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等3个子指标;收录论文数包含SCI收录论文数、EI收录论文数、ISTP收录论文数、国家一级核心期刊收录论文数等4个子指标;出版论著数包含专著和译著等2个子指标;论文质量包含国际三大名刊(SCIENCE、NATURE、CELL)数、各学科顶尖期刊数、ESI热点论文数、SCI收录论文被引次数等4个子指标;奖项数包含国家科技奖和省科技奖等2个子指标;推广转化效益包含签订合同数和经济产值等2个子指标。合法性可用经费使用情况合法、合理性和学术诚信度等2个指标表示。环境性可用研发过程的环境友好性和研发成果的环境友好性等2个指标表示。系统成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结语

在当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加大对高校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力求以更多的原始理论创新借助协同创新平台带动技术创新,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优势,故高效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科研经费绩效作了科学界定,揭示了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基本路径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善科研活动全过程中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行为表现,二是提高科研成果产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法性和环境性的结果表现。其次,本文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创新性引入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中,围绕基本原则论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和管理工具,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根据本文理论分析,对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全面质量管理的未来方向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1)优化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结构和方式,合理配置财政资金。一是加大对科研活动基础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解决科技资源布局条块分割、科技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从而为科技活动提供良好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有效避免经费重复投入的情况。二是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和稳步增加基础研究和重点、重大新型产业领域的经费投入,合理配置科研经费。(2)强化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内外联控监管能力。一方面要强化内部控制,以资金流向作为切入点,对科研经费使用全过程进行跟踪。相关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系统,在资金方面形成预算、核算、结余决算三阶段控制节点。另一方面强化外部监管力度,积极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外部审计,依托科研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科研活动全过程透明化,接受公众监督,启用信用管理系统。(3)拓展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不断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并组织专家小组,对科研项目前期、中期、结题及之后阶段的成果表现进行论证评估,降低科研经费下拨风险,提高科研经费投入的科学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参考文献:

[1]顾浙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以G高校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3-14.

[2]CardyRL,DobbinsGH.Humanresourcemanagementinatotalqualityorganizationalenvironment:ShiftingfromatraditionaltoaTQHRMapproach[J].JournalofQualityManagement,1996,1(1):5-20.

[3]JungJY,WangYJ.Relationshipbetween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continuousimprovementofinternationalprojectmanagement(CIIPM)[J].Technovation,2006,26(5/6):716-722.

[4]MilesMP,RussellGR.ISO14000totalqualityenvironmentalmanagement:Theintegrationofenvironmentalmarketing,totalqualitymanagement,corporateenvironmentalpolicy[J].JournalofQualityManagement,1997,2(1):151-168.

[5]魏欣亚,张武军,徐宁.高校科研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1):152-154.

[6]张志生,张冰.持续改进在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6):25-28.

[7]赵醒村,刘辉,刘影,等.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适用性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3(3):91-94.

[8]方勇,郑银霞.全面质量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2):28-34.

[9]李佳.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教育财会研究,2011,22(5):31-35.

[10]苏立利.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研究[J].财务与管理,2014(5):19-21.

[11]夏文莉,李渝红.大学科研经费有效管理的路径探析-基于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6):48-51.

[12]H.J.Bernadin,J.S.Kane.PerformanceappraisalAcontingencyapproachtosystemdevelopmentevaluation,secondedition[M].BostonMA:PWS-Kent,1993:10-30.

[13]Combell.J.P,FranciscoMurphy.G.Humanresourcemanagement,6theditionchapter12[M].NewYork: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jectManagement,1993:3-15.

[14]Brumbrach.PerformanceManagement[M].London:ThecronwellPress,1988:12-56.

[15]刘佳.2011计划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组织管理保障与政策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0):1-6.

[16]MirjamKnockaert,DeninzUcbasaran,MikeWright,etal..Therelationshipbetweenknowledgetransfer,topmanagementteamcomposition,performance:thecaseofscience-basedentrepreneurialfirms[J].TheoryPractice,2011,35(4):777-803.

第7篇: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1.1构筑高水平学科平台

南方医科大学现有医学、理学等7大学科门类,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5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等一大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著名学者、专家,形成了一批人才济济、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和学科群,并以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建设与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两条线提高学科平台水平,以精品学科为龙头,探索多学科协同创新培养的路径,创建开放、创新、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筑起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学科平台和学位授权体系.

1.2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大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师德水平、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和指导水平.为适应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南方医科大学实行导师分级分类制度,将导师分为两级五类,即学术学位博导、专业学位博导、学术学位硕导、专业学位硕导和兼职导师.分级分类制定导师遴选标准和条件,学术学位导师侧重科研项目级别、经费等条件,专业学位导师侧重专业技能和应用特色技术指导能力.近年来,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实际情况,南方医科大学加强了与校外医疗单位深度合作与实质性融合,建立了40余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在基地聘请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能手为南方医科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目前,南方医科大学拥有学术学位博导315名,专业学位博导95名,学术学位硕导258名,专业学位硕导379名,其中203名专业学位硕导来自联合培养基地.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南方医科大学加大了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了导师聘任培训制度、任期考核体系和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制度,切实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的责、权、利,既能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奖助学金申请等方面的主导地位,又能引导和规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行为.

2注重质量监控与多元评价探索,强化协同创新与成效

2.1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

一是实行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选拔有科研潜质、综合素质高的优秀研究生.加大优秀本科生推免招生比例和提前攻博、硕博连读、本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二是实行大学科集中复试,加大按一级学科和跨学科招生力度,加大复试所占比重,采取双向选择和内部调配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导师,尊重培养单位的录取自,尊重导师和考生的双向选择权[3].三是优化研究生招生资源配置.研究生招生名额在院系、学科、导师间的分配是一项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结构质量、指导质量的全局性工作,学校在招生资源配置方面要有明确的导向来调控[4].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招生计划分配采取了“三重一扶,分类下达”的基本原则,即:向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导师倾斜,同时扶持重点发展或具有良好科研发展潜力的学科.

2.2科学把握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

为积极引导和推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结合学科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能动性,探索出多样化的学位标准和评价办法.为体现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层次以及培养目标的差异,学校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所辖学科、专业具体情况,制定不低于学校标准的硕、博士学位授予条件,学位授予标准呈现出多样化.另外,个别优秀学生因学科或导师科研工作需要,不能按学校要求发表学术论文,通过一定程序的学术评价,两级学位委员会通过评审也可以准许其毕业并授予学位,使学位评价体系在内容上具有差异性,评价标准上具有科学性,评价结论上具有权威性.

2.3鼓励团队协同创新

建立并完善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为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新标准[5].为激发研究生创新激情,提高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使研究生及时了解最新科研信息,拓展视野,并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协调能力,南方医科大学大力倡导和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组指导下开展跨学科专业的联合攻关,其研究成果归研究团队共享.为鼓励研究生参与高层次团队协作攻关,南方医科大学规定凡共同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视影响因子可以使几个人同时获得学位.

2.4严把研究生学位论文关

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南方医科大学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严把“出口关”,一是为避免论文完成后出现统计方法错误或统计分析错误,学校要求所有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都必须先过统计审核关,才能提交评审、答辩.二是加大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力度,在职申请学位及全日制博士学位论文盲审率达100%,并规定研究生只有通过论文盲审才能申请论文答辩.

3注重激励机制与育人环境建设,提升创新动力与活力

3.1以研究生为本,建立了多层面、全方位的奖助体系

研究生奖助分为国家、省级、学校、培养单位(科室)、导师五个层面,院士奖学金(优秀奖学金)、普通奖学金(生活补贴)、“四助岗位”助学金和科研奖金四大类别.优秀奖学金奖助级别分国家级、省级、校级奖励三个等级,奖助标准为10万至5000元不等;普通奖学金(生活补贴)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覆盖面为100%,费用实行导师、培养单位、学校共同分担制;“四助岗位”助学金面向所有全日制研究生设立“助管、助教、助研、助医”岗位;科研奖金主要为学校科研部门针对有突出科研贡献的研究生的科研奖励.新的奖助体系实施以来,对研究生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保障激励作用.一是实现全覆盖,即确保每名没有生活来源的研究生得到不低于同类院校的生活补贴;二是保证重点,即重点向基础科研和博士研究生倾斜,较大比例提高奖助金水平;三是注重创新,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创新项目,重奖创新成果.

3.2健全学校、培养单位、导师、研究生四级管理体系

改革研究生管理模式,做到责任明确,重心下移,重点发挥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自我管理作用.公共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移交培养单位管理,由培养单位负责研究生的行政管理和党团组织建设;科室、导师将研究生纳入科室集体管理,对业务学习、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文体活动等负有全方位管理义务和责任;研究生充分利用研究生党团组织、研究生会的凝聚力,发挥研究生骨干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摸索出“一二三四”德育工作新模式

研究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6],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紧抓“两个重点”,重点改革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三个阵地”,一是研究生党建工作阵地,二是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三是网络舆论阵地;发挥“四方力量”,一是研究生工作部的决策指导和监督控制作用;二是导师育人关键作用;三是研究生辅导员促进作用;四是党团组织、研究生会的自我管理作用.

4结语

第8篇: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关键词:冶金企业,铁路运输,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

 

0.引言

钢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冶金企业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各企业大显神通弥补不足,提高效益。其中冶金企业现行的铁路运输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生产要求,为了提高生产的可靠性、安全性、高效性,在对目前铁路运输管理系统运作模式、职能划分以及基层作业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铁路运输综合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建成以后可以大大地提高铁路运输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将为公司领导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全面快捷的信息,生产作业更加流畅。

1.系统总体构成

铁路运输综合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涉及铁路运输的各个方面,能及时、准确地为各运输调度指挥管理部门提供现代化的调度指挥管理手段及平台。该系统由生产指挥控制中心网、运输部中心网及车站设备构成。

2.职能管理部门的系统划分

针对宣化钢铁公司具体情况,运输部中心主要负责协调各作业区之间的运输调度和管理,并协同路局准确统计路局车辆在工厂作业区、成品作业区、西车务作业区以及炼铁作业区发生的交接、调入、待卸、卸车、空停待装、装车、交出等八个主要业务活动和解冻、维修两个辅助业务活动的滞留时间及业务活动的时间间隔;准确统计路局车、自备车装/卸运量、停时以及班组运量、停时、运送时间;实现在厂车总数、车种、品名、交接时间,各作业区路局车总数、车种、品名、交接时间、站场股道占用情况,当日内到达、发出车数、车种、品名、收货单位、发货单位的查询;通过网络查询车辆挂钩计划的编制和执行情况、股道详细信息及车辆详细信息;还可通过调度监督系统掌握厂内铁路全线列车的运行情况。论文参考网。

生产指挥中心主要负责下达月、周、日的运输计划,实现运输的应急管理,协调运输调度指挥,实时掌握厂内车的位置和状态,查询和统计各种运输调度信息。

车站设备主要完成各种作业基础信息的录入,调度计划的输入、发送,调度监督、微机联锁、机车信号信息的采集等功能。论文参考网。

3.系统功能简介

3.1货车实时跟踪管理系统

该系统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通信技术,以车站为基础信息源点,收集、处理和交换车流信息,由计算机网络向各级车号、调度提供日常计划和调度指挥所需的各种货车资料。一方面提高各岗位生产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使运输组织人员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车流和货流,组织有计划装车、卸车和排空车,从而保证均衡运输和良性循环,提高运输生产的能力和效益。通过该系统可实现对整个运输系统中的机车、车辆、原料和产品的位置及状态的实时跟踪和管理,同时自动生成各级查询和统计报表,为各级调度人员和运输部领导进行生产指挥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

3.2运输调度管理信息系统

运输调度管理信息子系统是提高运输效率、实现厂内铁路运输自动化指挥、集中管理、集中监视、集中控制的必不可少的系统。通过该系统可直接指挥行车,实时掌握列车运行状况、信号设备显示状态,完成运输计划的编制、调整及调度命令的生成和下达等功能,并进行信息汇总、处理;可对列车的运行进行实时监视并具有历史查询功能;还可为调度指挥管理人员提供管辖范围内信号设备状态及列车运行状况。

3.3调度命令无线传送系统

一般情况下,调度作业指令的传输是通过调度手写调度计划,再用人工的方式将调车计划单交给调车人员和机车上的司机。这种方式严重限制了机车的作业范围、导致了机车作业的不连续性,降低了机车的作业效率,给生产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不变。为此我们可以安装使用调车计划无线传输系统,即在各站设立调度命令无线传送控制中心,并在每台机车上加装机车信息台,地面控制中心接收铁路货物车辆实时跟踪管理信息系统的调度作业指令,通过无线方式发送到机车信息台上,机车信息台通过液晶显示器显示调度作业计划单并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作为机车作业的依据,同时机车信息台还将机车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反馈给地面控制中心和铁路货物车辆实时跟踪管理信息系统。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机车的作业效率。

该系统由中心局域网和基层网两层网络组成。其中基层网由微机监测系统构成,是面向用户的开放性设计的系统,使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更加方便、简捷。

3.4智能计算机联锁系统

我们现在正在使用智能型计算机联锁系统,它是模块化系统,采用了双机热备的冗余结构以保证其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实践证明该设备安全、可靠、实用。该系统具备有进路的选排、锁闭、解锁以及信号操作、道岔操作、特殊操作等联锁功能。操作和显示均通过电气联锁上位机实现,同时可根据需要,给车站值班员配置若干台监视器,以达到安全行车的重要目的。

4.结束语

铁路运输综合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适应铁路运输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完全实现了运输管理的自动化。论文参考网。如果完全投入使用,将会彻底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系统对于我公司的铁路运输管理将有极大的使用价值,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效益。目前,我们虽然只使用了部分的无线传送系统和计算机联锁系统,但是运输效率却取得了质的飞跃。相信未来,我们的无线平调系统将更加完善,铁路物流将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平调无线调车系统.

[2]微机联锁系统技术.

[3]网络系统的集成管理.概念、体系及其应用.

第9篇: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关键词:自组织管理模式;施工管理困境;作用

中图分类号:TE42 文献标识码:A

自组织管理理论

自组织管理理论是以自组织理论为科学基础,以市场经济为社会环境,研究管理系统的演化规律和动力机制的理论,自组织管理理论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管理的开放性原理

管理系统的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和中观环境。管理系统的宏观环境是指国家范围内的大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等,它们组成的共同合力始终对管理系统的开放性起主导作用;管理系统的微观环境是该管理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时首先要考虑的环境因素,管理系统的开放性和有序度首先且最终是同微观环境建立输入输出交换关系:管理系统的中观环境是指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之间具有煤质作用的环境系统,它一般包括行业环境和地理环境。

管理系统的开放在于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管理的开放性原理要求一个现代的管理系统必须满足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管理系统要同时对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开发,尽管管理系统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有不同的开发方面,有所侧重,但环境是一个综合整体,它们综合起来对管理系统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管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也是开发的。实践证明:建立相对稳定的开放管理系统乃是保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

1.2管理的整体性原理

整体性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充分调动和利用各子系统成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系统整体重在提供机会!条件和创造一个促进各子系统能量释放和一协同发展的环境,通过子系统的发展和一协同作用来实现系统的整体目标,同时对于系统整体来说,管理目标不再是控制每个子系统的行为,而是在明确整体目标的基础上使各子系统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善自己的结构和行为,充分发展自己,并通过相互协同实现系统整体目标。

1.3管理的非线性原理

管理的非线性原理是指管理系统要发展到有序状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各要素内部之间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交换中,彼此约束、选择、协同、放大,是一种非单一的、非对称的、非加和的非线性关系,即相干性关系"管理的非线性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思想:自组织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对管理过程应该建立非线性管理机制,如事业部式管理、矩阵式管理,而不是直线式管理;管理方法多样化。

1.4管理的突变原理

突变性原理在自组织管理中主要表现在由一种管理模式过渡到另一种管理模式,当一种管理模式的功能己经发挥殆尽的时候,要继续推进系统的发展并达到新的目标,就必须及时的实现管理模式的突变。

2国内施工管理的困境

2.1“挂靠现象”较为常见

工程中,往往是一个无任何资质或者资质较低的建筑企业,挂靠在资质高的企业下面承揽工程,中标后向高资质企业缴纳约定的管理费,,名义总承包和实际总承包共同管理项目,这在我国己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2.2建筑工人文化素质低,技术培训缺乏

目前我国施工项目的直接作业人员大多数是民工,都是农民出身,专业素质非常低。他们由一个包工头带领出来包活干,项目经理与之签订承发包合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工人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流动性非常大,而工程项目管理方又不对其进行应有的培训,所以有些技术方案难以实行,造成每个工程项目之间的差别非常大。

2.3信息传递过程复杂

一般的房地产建设项目,都会组建分工严格的项目部,项目部由项目经理和各种主管构成,权利层次较多,而且甲方的管理针对监理机构(这是区别于国际模式最显著的特点),由监理机构管理施工单位,再有施工单位管理包工头,包工头管理班长,班长管理工人。信息的传递过于复杂,传递的路径过于冗长。

3自组织管理模式对解决我国施工管理困境的作用

3.1自组织管理模式(Self一"rganiZation一pattern简称SOP)关注施工阶段的管理,重视对建筑工人子系统的管理,它的理论依据是自组织管理理论。在自组织施工管理模式中,参与项目的人力资源被分为两部分:管理者和劳务工人。在项目授权中,只有管理者被授予了项目的决定权,而劳务工人仅仅是决定的执行者,因此管理者和劳务工人的地位既不能是平等的关系,也不能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自组织管理新模式SOP中采用了激励与被激励的关系。这样的设计模式与当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太大冲突,易于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劳务工人子系统处于整个施工管理系统的中心地位,并协调各个子系统运行。

SOP模式以经济合同管理为主,心理契约管理为辅,关注施工系统中各类人员的心理活动,在心理契约管理中,提出签订心理契约协议的方法来保障建筑施工项目中的心理契约,因此这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是施工管理的发展方向。既然层层分包问题在短期内无法避免,那么就着眼于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控制,以项目为单位,提高建筑工人的技能和文化素质;以劳务管理为重点,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劳务工人的直接管理,使得施工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途径大大减短;以自组织理论为指导,对施工过程建立了自组织型组织架构,并加强了对农民工的激励。

总之,SOP是一种协调管理模式,正是用“和谐的运行”换取各种效率的提高,用关注施工系统来代替其他无法控制的因素来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

3.2自组织管理是管理者在自组织理论的指导下,对自组织型组织的管理,施工项目自组织管理即是工程管理人员从自组织的角度对建设项目中的四类资源的管理,当然这个定义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一个项目中的四类资源可以构成一个自组织型组织。在这样的管理下,既发挥了劳务工人的自觉性,又充分利用了现代管理已有成果的高效性。

第一:建筑管理中四种资源组成的自组织系统,是在人力主导下的自组织型组织;

第二:不考虑管理系统自身是不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只是对当前的管理系统在自组织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改善,改善的目的是有利于促成一个包括了人力、机械、材料、资金在内的自组织型组织;

第三:这个“自组织管理”是对一个自组织型组织的管理,因此在管理方法上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对系统成员进行管、卡、压式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理者对系统成员的激励和优化系统内部结构,促使建筑资源系统自组织演化,从而实现对系统最高效的组织管理。

参考文献:

[1] 韩远祥.建筑施工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分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2] 杨海龙.谈“目标责任制”项目施工管理模式[J]. 陕西水利.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