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肿瘤学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怎样使学生具有“发现交流”的能力呢?
一、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发现交流”的本领
指导小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逐步进行渗透。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此,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同语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
二、创造机会,锻炼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当然更谈不上熟练地运用。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发现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才加以点拨,加以启发引导。转贴
三、确切地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发现交流”的兴趣
要在课堂内实施“发现交流”,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发现交流”的兴趣。为此,我十分重视正确评价学生“发现交流”的积极性,对学生发现交流得好的,常常是发自肺腑地赞一声:“你讲得真精彩。”“你真会动脑筋,想得比老师还深。”“你能紧扣中心,理解得很有层次。”……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更注意给予真心实意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充满希望的:“你今天讲得真好,说明你有能力学好语文。”“你的发言令人对你刮目相看了,进步真快。”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在评价学生时注意紧紧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和魅力。
四、重视课外阅读,拓宽“发现交流”的知识面
语言文字产生于生活、生产,运用于生活、生产。如果教师只是把眼光停留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只是停留在一学期教二十几篇课文,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很困难的。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质量水平很大一方面取决于课外的学习、生活。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浩瀚无垠的社会,引向课外读物。经常表扬一些课外阅读好的学生,介绍一些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丰富的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水平。
课堂教学的改革,为了适应学生的发现交流,我备课时首先做到目标明确。不仅是每一课的目标明确,而且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年级乃至整个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使我能把每一课的教学放到语文教学的整体中进行考虑,知道每个知识点在整体中的地位。
还有就是在备课时心中要有学生,要对学生的知识基储思维能力有清楚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交流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在阐述思维能力中指出“要求学生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解决问题能力中“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在阐述能力培养时“要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的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1]但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形:学生对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说不出,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提不出问题。这说明我们的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很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
1.什么是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交流能力就是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技巧过程中“想到的”“说”给别人“听”,对问题发表看法,讲道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能力。所以,数学交流是一个接收信息、加工信息以及传递信息的反复、复杂过程,主要采用语言、动作直观与书面形式进行交流,集逻辑思维、操作能力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于一体。
2.培养中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在数学教育中的意义
2.1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数学交流能帮助学生达成对事物的深刻理解。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认知方式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同,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标准的理解。通过数学交流,可以使学生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对问题的全方位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从而逐渐内化为良好的认知结构。
2.2数学交流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数学思维是借助于数学语言在头脑中默默地进行的,可以说数学思维就是数学语言的“内在表达”。内部语言活动不像外部语言活动那样具有较强逻辑性和条理性。它们常常是简化的、压缩的、跳跃的。数学思维是在一种简缩了的结构中进行的,这个结构内部的一系列中间环节被“略去”。正是思维活动的这种简缩、跳跃,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主体突然领悟到数学对象的某方面本质,从而迅速作出估断。然而,此时主体的数学思维可能仍处在一种混沌状态,其思维过程和结果都具有模糊性。如何使思维活动的这种模糊性得以澄清呢?数学交流提供了一条使学生把内部思维转变为外部语言的途径,这是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再现,语言是通过交流再现思维的。利用外部语言对思维活动进行加工、整理,可以理清思维过程,巩固思维结果。当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用数学语言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时,处于混沌状态的思维活动才能逐渐明晰起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3数学交流能有效的促进情感教育。
数学知识“不仅凝结着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事物的特性、规律等),而且凝结着人类主观精神,包括能力、情感、意志、思想、品德等,发展到当今时代,更富有自然、社会、历史、人文等丰富的文化内涵”[2]。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包括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等,这也就是学生认识世界,接受文化熏陶,德、智、体等素质发展的过程。因此,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数学教育过程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合理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情绪,深切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自豪感,继而培养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
3.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3.1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第一,设置合作交流小组,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形成宽松的交流氛围,同时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流,教师要引导并关注学生的交流心态,并适当进行调节。第二,定期开展数学活动课,给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舞台。定期开展数学活动,可以给具有较强数学能力的同学一个表现的舞台,同时也可以提高其他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2加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因此,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培养。
3.2.1引导学生“说数学”。
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从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规范学生的语言,先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交流方式。教师特别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
3.2.2引导学生“写数学”。
课堂交流大都时间是以语言进行交流,教师还可以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写数学”,就是引导学生把他们学习数学的观察发现、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交流,也可让学生写解题反思,或学生在作业、测试过程中,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让学生写下来。
3.3师生、生生进行广泛交流。
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数学交流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改变那种教师“包讲”或者学生仅只是在教师设计的框框里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课堂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和讲,教师设计适当的探究情境,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引起学生的“交流”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教师设计具有内在联系和一定梯度的问题,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教师只需作必要的提示和示范性的板书,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索、观察、试一试、做一做、想一想、读一读”等栏目,提供充分探究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数学与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做多方位的探究。[3]
总之,学会“数学的思维”,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是我国初中数学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轮转医师肿瘤专业知识的匮乏,导致了缺乏肿瘤临床思维肿瘤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要求从事肿瘤治疗的临床医师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肿瘤学在本科教学中没有单独设置课程,各学科也不可能专门对肿瘤进行临床带教,临床医生在前往肿瘤科轮转前掌握的肿瘤学知识较少,因此,轮转医师对肿瘤学的知识了解比较局限,缺乏肿瘤治疗的临床思维。
(二)缺乏统一的带教标准,导致肿瘤的临床带教无统一章法可循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防治体系,但是肿瘤学的临床带教却始终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大部分医学院校课程体系中未能专门设置肿瘤学课程,各脏器肿瘤只是在相应的学科中讲授,造成内容分散,基础与临床联系不紧密等。在卫计委公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与方案中,也未设置肿瘤学住院医师的轮转培养方案及至肿瘤科轮转时的培养标准、带教要求,如何带教肿瘤科临床医师,并无标准的、统一的章法可循。
二、肿瘤学临床带教方面的探索
虽然在肿瘤学临床带教方面面临诸多的问题,国内也缺乏统一的培养标准及带教要求,我院还是在肿瘤学临床带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并实践。
(一)开展多学科的临床讨论,并请轮转医师一并参与多学科工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模式,是两个以上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固定工作组,针对某种疾病进行定期的临床讨论会[2]。通过MDT,各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针对某肿瘤一并探讨,发表各自意见,共同研究治疗方案。我院定期举办各科肿瘤的MDT,如肺癌的病例讨论会联合呼吸科、胸外科、放射科、病理科等相关科室共同参与,相关专家均会对展示病历提出见解,给轮转医师一个很好的综合学习平台。带教老师可针对所带教的临床医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切实提升轮转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MDT为来肿瘤科轮转的临床医师提供了一个多学科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有助于轮转医师开拓视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值得推广应用。MDT在国外的大型医院已经成为疾病治疗的重要模式,英国癌症诊治指南规定,所有确诊肿瘤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必须经过相关MDT会诊[2]。
(二)利用床边教学培养轮转医师的临床思维轮转期间,带教老师应选择诊断明确、症状典型的代表性病例作为临床教学的主要病例。引导轮转医师从肿瘤学的思维进行病史采集,规范体格检查,发现并记录阳性体征;引导轮转医师注意肿瘤病例的血液学、影像学等检查结果,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引导轮转医师对所学的病例进行综合分析,帮助轮转医师建立肿瘤学临床思维。在带教过程中,可定期选择一些疑难病例进行病例讨论。让轮转医师积极发表见解及看法,对轮转医师提出的疑问进行深入讨论,可使轮转医师从带教老师及其他临床医师的发言和讨论中真正学到有益的思维方式,从而切实提高轮转医师肿瘤学的临床分析思考能力。
(三)鼓励实践,切实加强轮转医师临床能力的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培养临床能力为主。轮转医师按照培训计划,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在相关科室开展临床工作。对于在肿瘤科轮转的临床医师来说,轮转结束后应达到肿瘤专业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低年资主治医师的水平,要求掌握肿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解决部分肿瘤科的疑难病例。带教时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在临床带教工作中鼓励轮转医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其解决问题。提高轮转医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定期让轮转医师对某个疑难病例进行独立分析和讲解,带教老师之后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临床带教目的主要是“授人以渔”,给轮转医师原则性、方向性上的引导和指点。鼓励轮转医师实际动手,在轮转医生从事临床操作时“放手不放眼”,及时纠正错误的手法,确保轮转医生经过临床轮转后,能够达到肿瘤专科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低年资主治医师的水平。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的综合疾病,会并发各系统的并发症,因此,胸穿、腹穿、腰穿等基本操作是肿瘤科医师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只有放手让轮转医师操作,然后指出其不足之处,才能切实加强轮转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
(四)加强循证医学思维培训对于从事恶性肿瘤治疗的医生来说,如何选择最适当的检查手段、最佳的治疗方案,是必需面对的问题,合理科学的临床决策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节约患者及社会支出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科学决策的前提,取决于循证医学的证据。循证医学的目的是要求医生“在为患者诊治过程中,准确、公正并自觉地运用现有的最佳证据,做出相对正确的临床决策”。循证医学强调的是个人经验与最佳临床证据的有机结合。肿瘤学的NCCN指南平均每1~2个月就要更新一次,每年全球肿瘤学ASCO会议以及中国肿瘤学CSCO会议就有大量新的临床结果发表;以前曾经是临床一类的证据在知识的不断更新中很有可能会降为二类证据,而以前是二、三类的证据也有可能最后逐渐上升为一类证据[3]。因此,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肿瘤治疗的方案更新速度之快,远非书本知识所能企及。在进行肿瘤临床带教的同时,应该加强循证医学思维培训,让轮转医师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学会从快速涌现的医学成果中吸收有用的、正确的以及最新的临床证据,学会用循证医学思维去评估各种临床问题。
三、结束语
[摘要]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在留学生脑血管病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方法 在留学生脑血管病理论教学中,引入PBL方法。PBL教学模式在设计上遵循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调查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结果 教学结果调查表明,PBL教学法能很好地调动留学生学习积极性(98.3%),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95.0%)和理论实践相结合能力(94.2%),留学生能熟练掌握诊治脑血管病内容。 结论 PBL教学法提高了留学生脑血管病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脑血管病;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b)-0147-04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heory teaching for foreign students
XUE Shouru HAN Xuefei CAI Xiuying DUAN Xiaoyu DONG Wanl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Jiangsu Province, Suzhou 215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teaching method o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 theory teaching for foreign students. Methods In theory teaching of CVD for foreign students education, the method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was introduced to evaluate the teaching quality. PBL teaching mode was designed to follow the case as a guide and the problem as a basement, with the full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BL teaching method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PBL teaching method could help to manipulate the primitive of foreign students (98.3%) and improve foreig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related to CVD (95.0%, 94.2%). Foreign students could master CV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y using PBL teaching method. Conclusion PBL teaching model has also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VD course, and it is worthy of recommending.
[Key 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 Theory teaching
[基金项目] 苏州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编号2009-sz-027)。
[作者简介] 薛寿儒(1967.4-),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脑血管病和神经变性病的基础和临床。
国内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脑血管病教学内容极其重要,占据临床神经病学教学的核心地位。在传统教学中,遵循“灌输式”教育,即“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和教材为主”模式,该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存在思维不够活跃、动手创造能力不够强、探索未知领域意识薄弱等缺点,其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钩。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1-3]。PBL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病。其特征是教学效果得到质的飞跃。由于脑血管病教学内容繁多,涉及的各种症状体征复杂,采用传统的灌输教学,留学生常常感到枯燥难懂,教学效率低,因此,十分有必要应用PBL教学方法改善脑血管病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接受该教学方法的132名留学生(共4个班)课后随机发放120份调查内容相同的问卷,并全部回收,回收率为100%。
1.2 PBL教学对象及实施方法
1.2.1 留学生课前预习 上课前2周告知留学生脑血管病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通知学生课前认真学习脑血管病课的内容,主讲教师通过校内局域网发送脑血管病章节的学习目标和相关问题,让留学生(每班分5组)围绕学习内容查阅资料,并鼓励留学生上互联网查询脑血管病最新进展信息。由学生分组讨论(每5~6人一组)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主要有:①如何问诊,即详细的病史询问应该主要包括哪方面内容?②如何体检,即针对病史体格检查主要包括哪方面内容?可能的体征是什么?为什么?③如何辅助检查,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按轻重缓急顺序,主要安排哪方面实验室与辅助检查?实验室与辅助检查的可能结果是什么?④如何诊断,脑血管病的的临床诊断标准为何?应该如何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⑤如何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原则是什么?每一小组负责制作并讲解其中的一部分幻灯片。对小组讲者的要求:幻灯片张数适中,每张幻灯数不能超过5张,每张幻灯字数不能超过20个;要求其思维清晰,语言流利,讲解完需准确回答听者提出的问题。对听者的要求:积极配合提出问题,并可能回答讲者不能回答的问题。
1.2.2 教师教学素材的收集和教学课件制作 应用我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多年来在脑血管病教学研究工作中收集的大量典型病例、脑CT、MRI、MRA、MRV、DSA、CTA、SPECT、PET等典型影像资料,结合既往典型病例的腰穿脑脊液资料作为素材。以PBL教学方式为先导,围绕脑血管病的两大要素:主要脑血管分布和脑功能区分布及构造设计学习目标的问题,并围绕脑血管病的两类主要问题,即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和脑栓塞)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1.2.3 知识梳理安排 各组分别展示课件,讲述有关内容。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可针对一些关键知识点提出问题,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例如:有肢体瘫痪的患者一定就是脑血管病吗?回答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学生回答不出的问题,教师根据情况决定由自己回答或将问题布置为课下作业,由学生借助各种学习工具获得答案。教师对学生课件制作的质量、讲授水平、课堂提问与回答的踊跃程度等进行简要小结。
1.3 临床PBL课实践
病史询问:指导1名学生按时间顺序,沿逻辑思维进行问诊,其余同学倾听。教师需在病史询问过程中对学生的病史询问方法进行必要的引导,如病史询问所用词语不能过度专业化,询问顺序不能杂乱无章,不能偏题,不能有重大遗漏等。病史询问结束后可由其他学生补充。
体格检查:指定1名学生进行神经系统针对性的体格检查,注意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前后上下顺序、手法以及查体过程中爱伤观念的体现。查体结束后首先体检者汇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阳性结果,然后由其他学生进行神经系统查体部分的补充与纠正。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由指定学生根据前述的病史询问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结果,提出为确立临床诊断进一步需要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由学生进行分析。其中,脑CT、MRI、MRA等典型影像资料与脑脊液结果的分析是重要基本功,教师要结合病例,对典型影像资料的临床意义、脑脊液结果的判断与临床价值、脑CT和MRI的阅读顺序及异常表现进行必要的讲解。
诊断的提出:指导学生用专业语言精简总结,并提出临床诊断及其依据。
鉴别诊断的分析:由指定学生提出主要的临床鉴别诊断及其依据。
治疗原则:由指定学生根据临床资料,制订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包括用药原则和一般治疗,要求注意观察判断病情进展的指标及必要的处理方法。例如:1例脑血管病患者,如考虑缺血性脑血管病,首选的治疗措施是什么?如果用药3 d以后效果不佳,应考虑有哪些恶化的原因?应给予患者哪些检查?如何调整用药?对于学生回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可布置为课下作业,并推荐主要的参考文献或网络资源供学生查阅参考,待下次课由学生做出回答。
讨论总结:讨论围绕临床脑血管病病例引导出来的学习目标进行,留学生和教师一起分析病例的临床特点,最后提出诊疗意见。如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头痛、呕吐和肢体瘫痪,相应提出如下问题: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原因、瘫痪血管分布特点及如何处理等。留学生围绕问题运用新学知识综合分析、判断,经过讨论做出正确的处理。讨论过程中注重充分运用教学课件演示脑血管构造及分布。对课堂上尚未解决的学术问题通过局域网进行交流探讨,以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上的不足。
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定: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做出小结,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2 结果
PBL教学法在脑血管病理论教学中效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留学生对PBL教学形式与效果普遍评价较高,大多数留学生认为PBL结合多媒体教学法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实践相结合能力。见表1。
3 讨论
3.1 我校留学生的教学特点
我校自2006年起开始招收临床医学类留学生,我校留学生主要来源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和极少数欧美国家的应届高中生,目前在校生400余人。我校留学生的基本情况是:①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留学生之间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差异较大,但其医学知识相对匮乏;②来自亚洲国家的留学生主要受英联邦国家语言环境的熏陶,他们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英文阅读和写作水平普遍较好,虽然大多数留学生入学时能用英语交流,但由于留学生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带有浓重的地域口音,而英语毕竟不是他们的母语,表达相对不够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之间的互动式交流;③这些学生大多信仰印度教或伊斯兰教,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深受该文化背景影响;④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强,课堂气氛热烈,随时可能会打断教师授课而提出问题,但组织纪律性较差,上课迟到、早退时有发生;⑤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回国参加本土医师执业资格或执照考试。尽快熟悉这些情况,使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在授课前应该熟悉和尊重来华留学生所在国的国体、政体、民族、文化、宗教、历史等特点,并将这些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减少师生间的陌生感,建立师生友谊,为对外医学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营造一个亲切和谐的师生氛围,这是取得留学生信任和认可教师教学权威性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助于利用有限的高校资源改善留学生的教学效果。因此,对留学生用英语授课,要求任课教师同时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4]。目前神经内科留学生的授课教师主要由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和出国留学经历的中青年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在语言、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较易与留学生沟通,且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而脑血管病理论教学时间达4课时,占整个神经病学理论教学的1/8。因此,选择脑血管病内容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其目的是以病案为基础、问题为核心,培养留学生运用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达到熟练掌握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3.2 PBL教学法在留学生脑血管病理论教学中的意义
PBL最早始于1969年,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得到推荐,此后在国内各医学院校开始尝试,并得到较快发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是以重视能力培养代替重视知识传授、以综合课代替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培养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医学人才。PBL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互动,因此密切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人际交往和互助共事的交流能力;同时,PBL教学还可以提高组织调查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创造开拓能力等。在脑血管病教学中应用PBL教学,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充分调动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留学生对脑血管病内容产生深刻准确的记忆,加深对脑血管病知识的理解。
3.3 PBL教学法体会
PBL教学的特点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以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案等问题为核心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它弥补了传统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进步。它推动高等医学教育理念的变革,成为近年来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热点[1,4-5]。留学生由于思维较为自信活跃,敢于发言提出问题等特点,采用PBL教学非常适合留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激发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神经病学理论教学内容枯燥难懂,尤其脑血管病理论教学更加如此,PBL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汇集了图片、录像、动画等音频及视频材料,使抽象、枯燥难懂的脑血管病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直观易懂,有利于学生对脑血管病各类抽象症状体征的理解。
PBL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要积极主动、勇于参与、善于表达、乐于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并分享学习体会。因此,PBL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充分调动其交流积极性。研究中有98.3%的学生认为PBL教学能够提高其自身主动积极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兴趣,可见其调动了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充分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精神,活跃课堂学生的学习气氛。在PBL教学中,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学,查阅资料并加以归纳整理、分析总结,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和记忆,强化专业知识的吸收,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效果。研究中,有91.7%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有助于知识的创新和理解记忆。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需要全面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完整的体格检查,合适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才能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采用PBL教学后,学生需要自己发现临床疾病的不典型性,并加以鉴别诊断,最后才能形成准确的临床诊断。95.0%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有助于增强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虽然在基础学习阶段,学生习惯了课堂上被动听教师上课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充满激情活力的PBL教学,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愿意接受的。研究结果中,有95.8%的学生觉得能够适应PBL教学。可见,PBL教学在临床神经病教学中是值得推广和实践的。
传统教学中,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在PBL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发生了角色互换,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了组织协调和指导帮助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开拓创造性,达到使学生有效掌握当前所学知识的目的。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PBL教学法的组织设计和有效管理以及对学生积极参与的帮助和激励促进。因此,PBL教学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PBL教学虽然在国际上发展较为成熟普遍,但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尚属起步阶段,而且各个医学院校实施的方法也不同,目前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普及该方法还有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5-7],包括:①全才型的优秀教师严重缺乏,全才型师资力量薄弱。②缺乏系统有效的PBL教学教材和配套培训资料。③典型病例难易程度的控制。病例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病例过于复杂,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④有些学生对PBL教学法不适应。⑤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PBL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灌输法教学,突然转变教学方法,有些学生感到学习负担加重,不能有效适应。
总之,PBL结合多媒体教学应用于脑血管病教学,有利于调动留学生学习积极性,这对解决当前医疗环境下教学资源短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10]。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依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PBL教材及配套培训资料的开发和典型病例难易程度的控制[5,11-13]。该教学模式弥补了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的动手能力较差和创造性思维不强的问题,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Dolmans DH,De Grave W,Wolfhagen IH,et al. Problem-based learning:future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J]. Med Educ,2005,39(7):732-741.
[2] 王沁萍,陈向伟,李军纪.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现状[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2):1071-1074.
[3] Hofman K,Hosokawa M,Blake RJ,et al. Problem-based learning outcomes:ten years of exper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School of Medicine[J]. Acad Med,2006, 81(7):617-625.
[4] 姜春明,王竹颖.PBL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1(9):1348-1350.
[5] 尚宏,王鹏军,付锦,等.七年制临床神经病学教学改革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2):1483-1485.
[6] 张旭祥,念馨,左帆,等.PBL教学法在内分泌专业临床见习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医药科学,2011,1(9):156-157.
[7] 厉岩,马建辉,雷红英,等.综合性大学医科PBL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59-61.
[8] 姜东辉,曹赋韬.医学双语教学的研究和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8(32):65-66.
[9] 石玮玮,杨正刚,张丽平,等.PBL教学法在医学化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1,1(8):149-150.
[10] 李海燕,曹励民,贺红艳,等.PBL教学在临床血液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15(8):73-75.
[11] 杨淑华,刘艳阳,李碧丽,等.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 (7): 38-41.
[12] 陈丽仙,卢传坚,陈延,等.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方向临床课程PBL教学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9):909-911.
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他们的情感,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多是古典音乐、传统歌曲,再加上枯燥的音乐专业知识,导致大部分学生不感兴趣,其实在当今流行音乐广泛传播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将其合理地引导到音乐教学过程中,这不但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的原则
1.适度原则,避免过度消费
在当今社会,流行音乐成为乐坛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种音乐形式,很多流行歌曲被人们广泛传唱,具有非常显著的大众化特征,但其实如果与传统古典音乐相比,流行音乐在文化深度及教学价值上都比较欠缺。因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可以引入流行音乐,但必须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不能取代传统古典音乐的主要位置,避免过度消费而喧宾夺主,音乐课堂最关注的是教学价值,而不是为了娱乐消遣,要保障传统经典优秀乐曲为主流的基础上,适度引人流行音乐,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起到活跃教学气氛的作用Ⅲ。
2.筛选原则,合理挑选歌曲
目前流行音乐虽然广泛传播,口口传唱,但歌曲质量却是良莠不齐,掺杂着很多消极的、不健康的音乐,或者是毫无意义的音乐,因而并不是任何流行音乐都适合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不是都可以引入进来,必须要進行严格的筛选。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标准进行判别和选择:一是歌曲内容必须积极健康。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很成熟,还不能对外界各种事物有个较强的辨别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影响而走入歧途,那些消极不健康的网络音乐非常不利于青少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会影响音乐教学的正常秩序,因而必须要选择具有正能量的歌曲,例如汪峰的《怒放的生命》、Beyond的《海阔天空》、葛林的《林中鸟》等,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二是歌曲形式要符合教学要求。流行音乐的隐忍与一定要以教学价值为标准进行判别,而且要能让学生能够接受,比如《忐忑》这首歌曲虽然蕴含着很高的延演唱技巧,也对演唱者的神韵有很高要求,但并不适合进行演唱教学,而《新贵妃醉酒》很好的表现了真假音的切换演唱,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特征,引入到音乐教学中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的策略
1.教学化引入
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所有歌曲都是经过相关教育专家认真甄别选人的,每首乐曲都对某个音乐知识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某一层面音乐知识的应用,因而初中音乐教师一定要以教学主题为基础再引入流行音乐。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及教学水平,深入分析教材知识,全面了解教材中的所选音乐,更加透彻地分析其中的各种知识点,同时也要对所要引入的流行音乐进行全面认知,这样在引入时能够保障传统音乐的教学价值;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探索尝试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把流行音乐的相关成分渗透进去,充分发挥流行音乐对歌词独特见解及动感旋律的特点,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同一首歌》这首歌曲时,就可以把张杰的《我们都一样》引入到教学中,这两首歌曲在表达主旨上有着很大的相同点,但是表现手法却完全不同,因而通过二者的相互对比,就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教学歌曲的理解,真正发挥出流行音乐的辅助教学作用。
2.欣赏式引入
在初中要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讲解演唱基础技巧,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注重引导他们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当前很多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去欣赏那些传统的古典音乐,但往往学生们却很难听懂,没有学习的兴致,更不可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也就到不到乐曲欣赏课的教学目标。因而,此时教师就可以把流行音乐引入进来,选取那些经典的佳作,让学生对熟知识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评判,以实现教学目标。例如《青花瓷》、《最炫民族风》等歌曲,这些流行歌曲也融入了很多的民族韵味,这些流行元素有助于拉近与传统民族音乐的距离,这样学生就能够逐渐对中国风歌曲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入流行音乐时,一定要注重避免产生负面效应,应该科学合理的引入,除了上述两个必须坚持的原则以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问题:一是教师要制定合理细化的教学目标,确保有计划的开展教学活动,不能只为了创设新颖的课堂形式,就随意的进行引入,进行盲目的教学;二是教师要规划正确的引入策略,要借助流行音乐的丰富形式来辅助教学活动,而不是要让学生沉迷到流行音乐中;三是音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引导他们了解和热爱音乐文化,实现放松身心的效果,而不是要培养未来的歌手,因而要更好地教学与流行音乐欣赏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而不能使学生出现音乐是王道,学习是浮云的错误认识,不能对流行音乐产生依赖心理,应该恰当地将其引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这样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教学艺术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这个“本领”既有对教学规律的服从,也有对教学方法创新性的发挥,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营造“经历学习过程”的语文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开放式”教学模式,积极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交流活动,达到共识、共享、共知。
一、引言
在高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使其能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所有高职语文教师倍加关注的问题。而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挥其创新潜能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是教学能够进行的必要前提,师生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活动。教好语文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建接触和使用语言的环境并使其乐在其中,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尽可能多地进行听、说、谈、写的仿真训练,使学生感到是他们为求知而上课,是他们自己的课堂,而不是教师的课。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这个“本领”既有对教学规律的服从,也有对教学方法创造性的发挥,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从“交流互动”教学模式中我们深深体悟到语文教学的艺术乐趣,它不仅要使得学生愉快地去学习语文,而且也要使教师欣欣然地去教语文。教学艺术在关照教学对象的同时,也是对教师自身的关照。要达到这个境界,就离不开创造性的教学谋划和创造性的教学行为。高职语文教学设计,更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谋划中的运用,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艺术、对学生学习力的判断艺术、对自我教育力的估价艺术是谋划的科学依据。对课文教学目标的确立与陈述、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结构的安排,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行为。可以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课堂之上。语文教学艺术中谋划的物化产品就是教学设计方案,这是我们对高职语文教学艺术的相对静态的认识。而它的动态性特征则表现为教学的具体行为艺术。实现高职语文教学课堂的“交流互动”,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必然要求,是这一行为艺术的本质特征的外现和升华。
二、“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创新意义与特征
“交流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不是单向和单一的,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群体之间,通过各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而构成的认知和情感和谐、多向互动的格局。这种格局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是它交流的主客观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主要包括:师为主生为客,生为主师为客,个体为主、群体为客,群体为主、个体为客,群体为主、群体为客,等等;二是交流的互动性,也就是主客观之间的位置是不断转化的,形成多向互动为主体,相互作用的交流体系,这样才能为全体学生的探究、思考、参与提供充分的空间和充足的信息。因此,建立多向互动的交流格局是势在必行的。“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共处所构建的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教学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如校内外的山川、草木、房屋、街道、教师、教学材料等,这是蕴藏着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要很好地开发利用。“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物质的教学环境,适时适宜地向学生传递这种文化信息,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这种文化信息。教学心理环境指师生的心理交流,包括思维、情感、人格、需要、兴趣的互相传递、接受、共鸣等。只有师生心理的相通、相知,交流互动才能真正地动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具有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获得身心愉快的乐学功能。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爱好并力求认识与掌握语文的感情倾向。学生是有主动性的人,强迫学生学习是违反心理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都是受兴趣和需要支配的。对于教和学的关系而言,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对高职生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创造环境我和你一块学习”。“强制”与“吸引”,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同时导致的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强制”学习,学生以学习为苦,越学越乏味;“吸引”学习,就是教师运用精湛的语文教学艺术,创造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越学越有味,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总之,“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并非指一堂课或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代表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体现出教师对教学艺术的娴熟驾驭和教学观念的进步。
三、“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创新与运用的内容
(一)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发诱导学生去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交流互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所以教师的选材应贴近生活、贴近行业的最新的动态,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以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使课堂互动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为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学习《大豆》一课时,第一步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不改变体裁的情况下,改变课文结构,改变写法,改变视角,重写《大豆》,百花齐放,各显神通,最后教师从中选出优秀作品与原文进行比较。第二步可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此文后得到的启发,学生们个个七嘴八舌,想出一个个美妙的世界。第三步由此总结说明文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让每一个同学都要举一个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这样,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开阔了思路,展示了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了一种探求知识的欲望。对于学生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教师要从正面加以肯定,以启迪和活跃他们的思想,扶植他们的批判精神。要培养他们善于质疑,善于否定,善于超越,“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品质,从而不断有所创见。
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学习本课的学习目标及要求,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等方法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这样让学生自始至终有“我是其中一分子”的感受,使学生感知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强烈的教学节奏,特别是让“学困生”没有“被遗忘”的感觉,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长知识、增才干、大大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二)营造“经历学习过程”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多少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获得语文知识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他们只有在经历这一过程的活动中,才能使才智得到发展,才能学会怎样去发现问题、怎样去分析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才能产生求知的欲望,获得创造的能力。“经历学习过程”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它是“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事实上,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一人登台授课的弊端逐渐显现,教师一人的三尺讲台最终将被学生多人表演的舞台所替代。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多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教学策略、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就能调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潜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营造“开放式”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的开放。即高职语文教学内容要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语文即社会”,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教师要不断地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东西引进高职语文课堂,切实把握时代脉搏,正如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主张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围绕“时”“事”不断变换教学内容,把学生的眼光由高职语文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激发学生关心社会问题、思考社会问题、探讨社会问题的强烈欲望。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开放。受市场化和商业性的影响,高职语文课堂的“商业经营模式教学法”也应运而生。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社会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关注的呼声越来越高。专家、名师明码标价进课堂,吸引学生走进课堂。事实上,无论教师知识多渊博,学生就是不去听他的课,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学生的课堂到座率越来越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采取“商业经营模式教学法”,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
3.思维的开放。不同的人,由于所处的角度不一样,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程度也不一样。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对于一些问题,可以不设标准答案,允许各种不同的观点存在。教师要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向书本挑战,向传统挑战,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怀疑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
4.学科之间的开放。现在,许多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在大学一年级并不分专业、不分学科,但学科是客观存在的。高职语文应在学科与学科之间建立起横向的联系,创设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养成在更广的范围、更多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构建“多媒体”高职语文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法”已成为历史陈迹。“多媒体课堂”“网吧式课堂”“体闲娱乐课堂”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主流课堂。依据教学相长的原则,学生可通过网络同教师一样根据自己的兴趣,非常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系统更具个性化,并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知。
总之,实现高职语文课堂的“交流互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早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现代的“交流道、交流业、共释惑”。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基本能力。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可以给予学生更多、更好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人。正如王克先在《学习心理学》一书中说:“一个人的学业成绩由两个因素来决定:一是智力,二是动机。”语文教学的艺术在于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交流互动”教学只是无数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模式,而不是全部。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语文教学艺术,并通过艺术化的教学谋略与课堂教学行为,充实高职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关键在于一个“活”字[J].课程·教材·教法,1991(10).
[2]朱其蕤,冯显灿.教学言语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5).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预防、医疗、保健体制的不断完善,经典传染病发病率大幅降低,只有病毒性肝炎仍维持较高的发病率,这样在客观上造成绝大多数传染病科病员收治数量不足、病种单一,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均有空泛之感[1]。因此,本教研室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对传染病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现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改革体会总结如下。
1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指教师不必用一特定的教材而按社会的需要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而通过全面了解学生,正确评价学生,有效启发和引导学生来体现。
作为临床教学的主体,临床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诊治技能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其具体标准为: (1)具有扎实的临床技能和完善的基础理论知识;(2)多年临床或基础课程带教经验,尤其是传染病学课程带教经验丰富;(3)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从教师的医德水平、临床知识和技能结构、教学经历或实践能力综合衡量教师带教水平是否优秀或者合格。教师在带教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阶段性思想道德、行为举止、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相互论证、自我调控,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带教老师的规范性和自主性,从而促使医学生学习这种严格规范的行为,进而培养其完备的临床和科研素养。而且,每年举行教学比赛,通过比赛过程让年轻教师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同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及申报教学科研课题。通过教师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促进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创造性教师的产生。
2 重视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由于现代医学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目的不再是生物学中的人,而是社会医学的人,因此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更应有良好的医德,严谨的医风,还应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协调能力[2]。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导致的医患之间互不信任、缺乏尊重的背后折射出医务人员对医患关系本质认识的偏差。告知缺失、尊重缺失、换位缺失已经成为目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主要原因。在医学实践中我们要遵循的伦理原则包括: 知情同意原则、保护隐私权原则、推进医学科学发展原则[ 3]。保护患者的隐私权是对医生基本职业道德的要求。传染病作为一类特殊的感染性疾病, 在其防治中存在着与其他疾病不同的伦理学问题。涉及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医源性歧视、强制隔离等问题。
在传染科教学中引入医学伦理学,重点解决的是临床实际存在的医患之间的人际冲突问题。根据传染科诊疗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通过职业道德教学途径的多样化,提升其道德情操,强化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这些可以为其以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导入专题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 专 题 式教学法就是打破以“课”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方式,将内容相关的“课”有机联系起来组成一个专题,进行专题讲座式教学。
目前的传染病学教材按照病原分类法将主要传染性感染病分为肮毒体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原虫感染及蠕虫感染等章节。按照各类感染病的共性特征,我们将主要章节拆分为病毒性肝炎、发热待查、感染性腹泻、发疹性感染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等专题进行专题式教学。以肝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各类病毒性肝炎及非病毒性肝损害归为病毒性肝炎专题,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如伤寒、疟疾、出血热等)和非感染病(结缔组织病、肿瘤等)归人发热待查专题,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病等归为感染性腹泻专题,以皮疹为主要特征的麻疹、风疹、水痘、及猩红热等归为发疹性感染病专题,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森林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及真菌性脑膜炎等归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专题 。某些不适于列为专题的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等则仍然按照单病种讲解。上述专题基本上涵盖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另外,我们还增加了医院感染、免疫缺陷者的机会性感染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等专题,增强了学科的完整性,使传染病学真正成为感染病学。这样学生不仅系统学习了经典传染病中的伤寒、疟疾及结核病,也学习了新发感染病中的艾滋病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同时对发热的鉴别诊断程序有了全面的了解,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可谓一举两得。创新是素质和能力的最高体现,但却是包括医学生在内的中国学生最薄弱的环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经常在大班课上向学生介绍与感染病研究有关的重要创新故事、当前国际上的主要难题和最新解决思路,并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培养怀疑精神,敢于向传统思想和理论挑战。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及课后有关教学内容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明显增多,有些还颇具创新性。
总而 言 之,传统的传染病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如果不变革,前面的路将越走越窄,最终必将走入死胡同。通过近年探索改革的经验,我们认为这种改革是必然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改革是初步成功的,学生们对感染病学表现出了更大的热情,和求知欲望,学生平均成绩大幅度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也明显增强,取得良好效果。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改革是长期的、与时俱进的过程,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会很多,还需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探索和不断的总结改进。
参考文献:
[1] 孙庆丰;杜庆玮;丁继光等. 新形势下提高传染病学教学质量的研究.现代医药卫生,2013,5(3):454-456.
[关键词]干扰素α-2b;α1胸腺肽;慢性乙型肝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5)22-46-04
当今在世界范围内乙型肝炎病毒(HBV)较为流行,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较高的国家,平均每年会有将近100万人口死亡于HBV所致疾病中。其中机体对病毒免疫应答与病毒不断复制会持续损伤慢性乙型肝炎肝脏,因此清除病毒感染为最基础治疗。即便使孕妇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阻断或者降低乙型肝炎遗传率,但未能控制患者自身病情,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传统治疗主要经过干扰素治疗,但疗效欠佳。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经干扰素α-2b联合α1胸腺肽治疗,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全部患者均为HbeAg阳性。其中男89例,女71例,平均年龄为(39.4±5.3)岁,HBVDNA载量为(7.4±1.1)拷贝/mL,排除存在肝硬化、脂肪肝、严重心脑肾疾病、精神病、糖尿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其他类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及近6个月内使用抗病毒或免疫调节药物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分组经患者及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且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经干扰素α-2b(北京凯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0030030)治疗,行肌肉注射,500万U/次,1次/d,连续两周后即2d/次,疗程1年。
观察组:基于对照组经α1胸腺肽(内蒙古白医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03322)治疗,皮下注射,1.6mg/次,1次/d,连续4d后即2次/周,疗程6个月。
1.3临床观察指标
(1)治疗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检测ALT、AST肝功能指标;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sAg;经放免法检测HBeAg;经PCR检测HBVDNA。(2)治疗前、治疗6个月、12个月患者采用生存质量(QOL)测量量表测定生存质量。其中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四领域,26条目,1~5分/问题。生存质量与分数为正比关系。(3)观察治疗期问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6、9、12个月时ALT、AST复常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6个月ALT、AST复常率分别为45.0%、50.0%,对照组分别为18.8%、1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6、9、12个月时HBsAg、HBeAg转阴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6,9、12个月HBsAg转阴率分别为21.3%、3.12%、32.5%,对照组分别为5.0%、12.5%、1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6、9、12个月时HBVDNA转阴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6、9、12个月HBVDNA转阴率分别为58.8%、62.5%、62.5%,对照组分别为31.3%、36.3%、36.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治疗前、治疗6、12个月QOL各领域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6、12个月QOL各领域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6个月生理、社会关系评分分别为(63.1±10.2)分、(60.4±12.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2个月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评分分别为(65.4±11.1)分、(64.6±13.5)分、(62.4±12.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照组中16例发生头痛、恶心、全身乏力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观察组中15例发生全身不适、轻度鼻塞、头痛等不良反应,不行反应发生率为18.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2.038,P>0.05)。全部患者不良反应均与1周到半个月后消失。3讨论
当今乙型肝炎病毒为十大死亡原因之一,世界范围内越有3.5亿人鞋带乙型肝炎病毒,每年世界上约有2百万人死于肝硬化、肝衰竭、肝细胞癌等慢性并发症。其中HBV复制为病情发展的重要原因。
干扰素α-2b可广谱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肿瘤。其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细胞则会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之后会将细胞HBV mRNA降解,阻碍病毒蛋白翻译,进而控制细胞内病毒繁殖。同时还可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淋巴细胞毒性与杀伤性细胞功能。现临床将α-干扰素视为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用药。但仅仅应用这一种药物,疗效欠佳,患者病情易于复发。α1胸腺肽为多种氨基酸构成的多肽,可调节并增强人体细胞免疫能力,促进T淋巴细胞成熟,促进生成细胞因子,提高B淋巴细胞抗体应答,促进分泌免疫球蛋白,进而达到抑制HBV复制作用。此外还可促进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提高抗感染能力,控制损伤肝细胞免疫,进而达到快速修复肝功能目的。同时α1胸腺肽可促进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蛋白表达的更加充分,进而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降解细胞中残留HBV cccDNA,从而有效清除HB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