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梅花的古诗范文

有关梅花的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梅花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关梅花的古诗

第1篇:有关梅花的古诗范文

【教学设想】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意境美,语言美、人格美的特点不仅能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性情。根据《墨梅》题画诗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领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诵读感悟诗意 ,品读领悟诗情,思读探索诗的外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意。

2、感受诗人借咏梅贞洁自守,淡泊清高的情操。

过程与方法:

1、以读感悟,体会诗情。

2、文图合并,感受情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诗人借墨梅自喻,表达其淡泊名利、清雅高洁的高尚追求。

2、激发学生爱梅的情感,学习梅花的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墨梅自喻,表达其淡泊名利、清雅高洁的高尚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梅花历来是诗人们吟诵的对象。你知道哪些写梅花的诗呢?(指名朗诵)无论谁赞颂梅花,都不能同李清照的诗。而说到画梅那就要数画梅圣手----王冕。王冕爱梅花,在隐居九里山时,他植树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他善画墨梅,万蕊千花,自成一家。所作的“墨梅图”与“墨梅”诗均名扬天下。他的“墨梅”,可用“神韵秀逸”四字来概括。

(出示王冕的《墨梅图》)

2、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我们来一起欣赏欣赏,你觉得画得怎么样,画中的梅花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注意把话说完整。

3、一枝墨梅横斜,画中无论是开着,还是未开着,虽然没有颜色,但透着勃勃生机,这是王冕的墨梅画一组画其中的一幅,是王冕最喜爱的一幅,就连唐寅也题了诗,王冕自己也题了一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言题画诗——《墨梅》。看着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侮》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二、初读古诗,读准古诗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学写生字

2、指名读,读正确。

3、指导诵读读。谁愿意来试着读一读?在吟读古诗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它的节奏、韵律,这是一首七言诗,你觉得怎样停顿比较好呢?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读出节奏来。

5、说说你有没有难写的字。

6、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抄写本,端端正正地把古诗抄写一遍。做到美观大方。谁能到黑板上来写。

三、品古诗、明诗意

1、指名读,出示古诗。画出带点的字词,让学生说自己的的理解。

吾、洗砚池、淡墨痕、清气、乾坤

2、根据你对以上这些词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3、联系古诗,想想、说说王冕笔下的这株梅花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生交流,出示:

生长地点——洗砚池头 形态——个个花开

颜色——淡墨痕 气味——清气

4、赏《墨梅》画,在交流中理解古诗。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1)王冕为什么要强调“吾家”呢?这句诗中包含什么样的典故?那么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什么?(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读出王冕学画的勤奋。)

(2)请同学们欣赏着墨梅画,说说你对个个花开淡墨痕的理解。

(3)指导朗读,表现出墨梅花开色淡如墨痕的样子

(一株墨梅临立于砚池旁,每天耳濡目染王冕是那样勤奋地读书学画,墨梅也是那样的飘逸洒脱、清新自然,不流于世俗。谁能读出墨梅花开色淡如墨痕的样子。)

(4)墨梅的飘逸洒脱、清新自然,不流于世俗还表现在哪儿?指名说,出示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1)请同学们一边欣赏着墨梅画,细细品品这两句诗想想从中你还读出墨梅的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讨论交流。

(2)同学们,想想假如你置身于这株墨梅前,我想问问大家,你闻到的又是怎样的梅香?(在交流中理解“清气”,联系其他植物的香,比较体会其中那种淡淡的、幽幽的、静静的特点,并能用“清”来组词,如“清幽、清淡、清雅”等来形容梅香。)

(3)从“满乾坤”这个词你又读出什么?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发挥你的想像描绘一下的你的感受。(在对话中体会“满乾坤”中无处没有,无人不知的意蕴,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

(4)那么诗人为什么不用清香而用清气呢,从中你又读出什么。(清气给人一种清香流动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墨梅让自己的清香弥漫于人间,给人类送去它的清香,更让我们感受到它的那种不向世俗献媚的高贵、高洁、,不在意别人的夸耀,更不需要别人的奉承的清正的气节。)

(5)师指导说出自己的感情,并感情朗读。(重点读出“清气”和“流”的动态美。)

(6)指导朗读。朗读表现梅香清雅的特点。(这株墨梅受主人的熏陶,它是这样的淡泊,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清香充满人间。请同学们带着你的感受朗诵这两句诗。)

(7)指名读,评议。齐读。

5、指导朗读全诗。

读着这首诗,想着画中的梅花,你看到这株梅花了吗?喜欢这株梅花吗?请根据自己的感受朗读全诗。

四、赏墨梅,悟诗情,品人格

1、同学们,画是无声诗,诗是无声画。让我们再来欣赏王冕的墨梅画和官梅的区别。王冕想通过这画告诉人们什么呢?是如何通过画表现出来的?

补充王冕的生平资料。

交流感知王冕的“淡泊”与“清高”之意。。

2、讨论不同版本的墨梅之间的区别。

(1)出示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孩子们,“个”与“朵”,“流”与“留”你觉得哪一个好?

(“个”可以理解为个人,诗中有诗人的情操,“朵朵”有官梅之嫌,“个个”让我们感受到野梅的含苞欲放地洋溢着蓬勃的生气,令人感到清新,自然。“流”让梅花的高洁,流到很远的地主,似乎梅花的清香、诗人的品质永远流在人们的心中,流在我们的心目中,流淌到的每个人的心中,源远流长,在人世间传诵。)

3、再读古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的品质。

4.墨梅寄托着王冕的情怀,诉说着王冕的志向,表面写某一事物,其实是在寄托自己的志向,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五、拓展延伸

1、王冕人称“梅花屋主”一生写了一百多首梅花诗,你还收集了那些?

2、学生汇报,并集体诵读

3、读着这一首首描写梅花的诗,我们眼前仿佛有一束盛开的繁梅,正敖立于风雪之中,幽幽的散发着它的清香。它就像王冕一样,面对人生的不如意,面对世俗的诱惑,都保留着一种清高的气节,拥有一颗清亮的心灵。愿同学们都有一颗高尚的心灵。

六、作业

搜集有关花的诗句,办一期以“咏梅”为主题的小报

板书设计:

墨梅

王冕

第2篇:有关梅花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诵读;古诗韵律;潜移默化

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结晶,它具有语言简练、意境优美等特点。学习古诗对幼儿认知能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有良好的发展,同时,有益于孩子陶冶情操,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让幼儿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益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利于孩子陶冶情操、丰富语言能力,为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品格修养都有好处。根据幼儿园的大课题,笔者和孩子一起学习了许多简单而且意义较深刻的古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把古诗文教学插入其中,并不强求孩子必须学会多少首古诗,也不要求孩子能够完全地掌握古诗,只是希望他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幼儿一生的修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教师示范诵读,引领幼儿体会古诗的语言、节奏之美

作为幼儿园老师,在进行古诗教学前首先应该想到面对孩子年龄的特点。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虽然这个时期是记忆力发展迅速阶段,但理解能力毕竟有限。有些古诗就算教师按字义词意解释给幼儿听,但大多数的孩子还是一知半解,这就会影响到后面的诵读环节。因此,在教古诗前不仅要将事先学古诗的有关资料,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关键字词的解释等都了然,而且还会在电脑上找出古诗的教学视频,让幼儿去聆听教学视频中诵读的字音和节奏。

每次教古诗都是先示范诵读让幼儿倾听欣赏,然后让幼儿找出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和不理解的地方。对于幼儿提出的疑问进行解释和讲解,然后再简单介绍整首诗的含义。在幼儿对要学习的古诗有所理解后再进行诵读,如在学习古诗《蜂》时,找到几个不同的视频,其中诵读诗句“为谁辛苦为谁甜”时,都是在辛苦后停顿了半拍后再继续念,这跟以前学过的古诗有所不同。先是提醒幼儿找找诵读这首诗特别的地方,再让幼儿理解这么念是带有感叹的意思,感叹蜜蜂的勤苦与奉献。

2 幼儿有效诵读,使幼儿品味古诗的音韵、意境之美

朗读对于学古诗是一项基本功,读古诗要让幼儿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初读:古今汉文的差异很大,古诗的语言跳跃性很大,幼儿不是很容易读好。笔者经常是花比较多的时间指导幼儿正确诵读,并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一开始就注意诵读过程中的停顿、重音、语调一定要到位。如古诗《劝学》中“正是男儿读书时”和“白首方悔读书迟”两句中的“时”和“迟”,幼儿一开始总是搞混了。教师就应该解释“时”就是时候,“迟”就是晚了,并注意纠正幼儿的读音。品读:既是品,就是要慢工出细活,教师注意创设情境,并要抓住重点词句和幼儿一起边读边悟。如学习古诗《梅花》,教师结合视频中的图像并在教室里创设情境,让幼儿在学的过程中犹如身临其境。幼儿在念到“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时都不由自主的嗅起鼻子,仿佛真的闻到了梅花的清香。真是做到物我两忘,完全融入了诗中。诵读:在理解了词意和诗意,品味了情境和意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幼儿自主诵读。当然诵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只要幼儿喜欢就能使幼儿在自主诵读的基础上对古诗意涵的领会再深入理解。

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自由诵读

3.1 方法多变、游戏诵读

俗话说:“厚积而薄发”。在理解古诗的大意,体味其情感的基础上,就要让幼儿能背诵古诗。这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语感,丰富幼儿的语言和文化底蕴。背诵古诗的方法有很多,比较适合幼儿的有:(1)形象背诵法。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一首好诗的标志,幼儿能通过视频中的插图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记忆就更牢固,背诵也就流畅自如。(2)头字背诵法。幼儿背诵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明明背的很熟的却会产生记忆障碍而记不起来。这时如果教师和幼儿提醒诗句的第一个字或词,下文就自然而然地连接起来。(3) 接力背诵法。在集体诵读时经常会用这样的方法,好像是接力赛,几个幼儿一起你说上句我说下句,并且我会不时的换其他小朋友来接力。这样背诵时幼儿在动脑筋,听的幼儿也是集中注意力在默默的背诵。这样就在游戏中兴趣盎然的将古诗背熟。

3.2 融入生活、潜移默化

第3篇:有关梅花的古诗范文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⑴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

A 游说 B 说和 C 话说 D 学说

答案:C(本题考察对实词的理解“说起梅花“的”说“意思为提及、提到。A “游说”中“说”的意思是用话劝别人。B “说合”中“说”的意思是从中介绍,说和。C “话说”中“说”的意思是提及、提到。D “学说”中的“说”意思是言论、主张)

⑵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 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 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答案:D(本题考察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 选项为因果颠倒,作者虽然觉得这个名字极美,但又觉得梅这个名字太俗,闷声闷气,难以启齿,所以才给自己起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B 作者只是说这个意大利人有艺术感染力,并没有说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期待。C 作者并不是“无意识”的表现。D 文章中出处提及梅花,并且梅花也象征民族精神)

⑶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 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

C 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 “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答案:B(题目侧重考察文学常识。B选项林和靖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众芳摇落独喧艳,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体裁上来说是七律,所以是近体诗,近体诗是在唐以后才出现的,所以不是魏晋时期所作)

⑷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答案:从作者的名字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线来谋篇布局,对梅花的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与丰富,凸显梅花独特的美感和魅力,构思巧妙而自然。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名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隔膜,流露出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⑸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6分)

要点一:万木萧瑟,大雪压境,凌霜傲雪的风骨

要点二:千年老梅,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

要点三:淡云晓日,薄寒细雨;小桥清溪,明窗疏篱;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超凡脱俗的品质

⑹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书香”“诗心”传达了历代文人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赋予了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梅花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内涵。

第4篇:有关梅花的古诗范文

花卉对人类有很多好处。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增添生活的乐趣。许多花卉,都是人类长期以来,根据美观的要求选育和培植出来的,是前人心血的结晶,是人类文化艺术遗产的一部分。在千姿百态的花卉中,红、橙、黄的颜色为暖色,使人兴奋,乐于活动;蓝、绿、白的颜色为冷色,使人安闲清雅,心境舒畅。她白色似玉,红色似火,有的色彩绚丽,妩媚妖娆;有的素洁高雅,芳馨清香;有的花繁叶茂,挺拔潇洒……花卉,古往今来,人人都喜爱它。自古诗人墨客为之吟咏挥毫,尽兴讴歌,赞美它的素洁和艳丽。人们在工作之余,节假之时或清晨饭后,在花丛间散步,欣赏各种花卉的色、香、形、姿、韵时,既能赏心悦目、调节精神,又能陶冶性情,增添生活乐趣。养生学家认为,经常观赏花卉,对治疗各种慢性病患者大有益处。

据有关资料考证,常年生活劳动在百花丛中的园艺工人,护林人员,身体都很健壮,这是由于花草树木生长的地方,空气清新,阴离子积累也多,呼吸了这些阴离子,人就获得了充足的氧气。同时又经常在这花红草绿的小天地里,种植、培土、灌水、收获,也能把一些烦恼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调节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为防癌和抗癌提供了有利条件。据西班牙《生活》周刊报道,西班牙目前有35%的花寿老人是园林工人。不久前,西班牙科学家们调查发现,在首都马德里东部还有一个90多个百寿老人居住的山村,发现那里的环境特点就是鸟语花香,森林翠绿。

花卉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或浓或淡的花香还是一剂保健养生良药,使人怡情、醒脑、安神、祛病。

花卉与养生,关系密切,休戚相关,我国民间早就流传着许多养生保健谚语,如:“花中自有健身药”,“养花是雅事,悦目又养生”,“养花种草,不急不恼,有动有静,不生杂病”,“常在花间走,活到九十九”等等。

花卉入药,养生健身,已为世人所共识。绝大部分花卉都有药用价值,也是中药材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医药学家经过研究还认为,花的颜色对疾病的视觉疗效也很显著。红色的鲜花能增进人的食欲;紫色的鲜花可使孕妇心情恬静;蓝色的鲜花对高烧的病人有镇定作用;棕色的鲜花能吸收阳光紫外线,减少对眼睛的刺激,保护视力。再从各种花卉的香味来说,也是各有其长,有的能使人身心爽朗,轻松愉快;有的能激发人们温馨缠绵的心情;有的有能使人变得轻松、文静,并能引起美好的回忆。

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宋代大诗人坡对的评价是:“菊黄中之色,香味和正,宜观赏,又可药也。”,性凉,味甘,苦,它不畏严寒,傲霜绽放,素有“延寿客”之称。《本草纲目》记述:“利五脏,调四肢,治诸风头眩。”含有挥发油、胆碱、菊苷等有效有成,具有疏风清热、抗菌消炎、降压明目等功效。

兰花 是我国名贵花卉之一,栽培历史悠久,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素有“香祖”、“王者香”之誉。江苏的春兰、浙江的夏兰、云南的雪兰、贵州的金棱兰、四川的惠兰、甘肃的素心兰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台湾兰花有100多种,高雄市有一种花朵形如蝴蝶,艳丽娇娆,这就是驰名世界的蝴蝶兰,曾在第三届国际花卉展览会上被评为群芳之冠。兰花可盆栽供观察,其性平,味辛,能清除肺热,肺结核等症均可治疗,花香闻之有安神,镇静的效用。

水仙花 形态美,开花多,香味浓,深受人们喜爱,它栽培历史久远,唐代就将它作为宫廷装饰品,多为盆栽,因其不可缺水,故名水仙。尤以福建漳州水仙久负盛名,它鳞茎较大,香味浓郁,畅销国外市场。水仙素有“凌波仙子”之雅称,它茎叶清秀,花香宜人,含有香油酚,苯甲醛,栓皮醇等挥发油,常闻可祛风除热,提神醒脑。

梅花 色香并佳,艳而不妖,香味清雅,姿态清秀,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我国古代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又以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桥头、溪畔、篱边、庭院、窗前,都是梅花适宜的栽培之地。梅花既适宜在风景区大片栽植,也可用盆栽供人观赏。梅花插瓶可经久不谢,闻之有舒肝开胃、解郁除烦之功。

牡丹花 雍容华贵,姹紫嫣红,花大而美,素有“花王”和“富贵花”之称,是我国传统名花,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就是宫中观赏花卉。我国安徽亳州、河南洛阳、山东荷泽等地都盛产牡丹。其中尤以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美称。宋代大诗人坡的“一朵娇红翠欲滴,春光回照雪霜羞”名句,便道出了牡丹花千姿百态的嫣美。牡丹无论是在公园,医院,学校或家庭院落都宜栽植,它可净化空气,释放氧气,其花瓣可食用,其根部的皮叫“丹皮”是名贵药材,可治高血压,散瘀血,闻其香味,可令人舒心爽志,振奋情绪,提高工作效率。

月季花 形优美,色彩艳丽,芳香浓郁,深受人们喜爱,素有“花中皇后”之誉。宋人杨诚斋有诗赞道:“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辰是季冬。”此花花期长,是公园、机关、工厂、学校、家庭绿化,净化,美化,香化的最好花卉之一,其花品种繁多,色彩各异,有白、绿、黄、橙、粉红、桃红,大红,紫黑色,玫瑰色等等,若将各种颜色的月季栽培于一园,真是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此花及根叶可作药用,有活血、消肿、解毒之功,闻之给人提神、醒脑、消闷。

茉莉花 花朵洁白,清香袭人,此花别名抹丽,取其香味压倒众花之意。宋代坡有诗赞曰:“暗香着人赞茉莉,红潮登颊醉香槟。”元代诗人江奎渭也有诗赞道:“他年我若修花史。列入人间第一香。”据《乾淳岁时记》栽称:宋代孝宗皇帝曾令内待在宫庭院中置茉莉花数百盆,香溢满殿。茉莉花除可入茶饮用外、还可提炼高级香精,畅销国外,其根入药,是佳品。闻其香味,可治头晕、目眩、头痛、鼻塞等症。

荷花 素洁美丽,出污泥而不染,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志士为之大唱赞歌。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更是令人回味无穷。盛开的荷花,犹如少女在水面上,亭亭玉立,使人目不暇接。荷花花若红云,清香飘溢,可使人观赏后养心益肾,消除眼睛疲劳,解除烦躁情绪,其根(藕),莲子可食用,花、梗、叶、须均可入药。

当一个人在花间漫步1小时左右,就能呼吸1000升花味的空气,这些花味空气对人体大有裨益,能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花香疗法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世界各地都纷纷利用花香制剂来调节人的情绪和治疗疾病,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新加坡、法国、英国、加拿大已建立了花疗专门医院。利用花香治疗气喘、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神经性官能症、精神病及流感等疾病,效果非常显著。

近几年,日本非常风行以鲜花的特殊“气味”来治疗一些疑难杂症,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有一座著名的“健康医院”,这座医院里既没有高档的医疗设备,又不需要给病人打针吃药,只是在病房内外和走廊里,到处都摆满了万紫千红、香气宜人的各种鲜花,让一些患有神经衰弱等疾病的患者,安静地坐在花丛中的椅子上,一边静听着悦耳动听的音乐,一边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很快便“花到病除”,恢复健康了。可见花香的“魅力”非比寻常。

第5篇:有关梅花的古诗范文

一、立足课堂,激发兴趣,提高古典诗词鉴赏素养

与新课程标准相匹配的新教材,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需要出发,增加了古诗文的分量(新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篇目约占41%),因此,借助这些课内篇目的学习,将目光聚焦在课堂教学上,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基本素养,在鉴赏方法的传授上做文章。

(一)学会诵读,激发阅读兴趣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的“熟读”,首先是准确的朗诵。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1.读出古典诗词的韵味。语文老师都知道,读诗一定要读出韵味,这韵味一是要准确断句,按古诗词平仄、押韵、抑扬的基本要求流畅地读下去;二是能读出一些古音,诸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一句中“衰”的读音,就不能读成“shuai”,而应该读成“cui”。“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中的“斜”就不能读成“xie”,而应该读成“xia”。“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的“得”,就不能读成“de”,而应该读成“dei”。

2.培养诵读能力。在利用教材提供的文本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应该提出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是普通话朗读的要求,尤其是农村中学,由于学生说普通话的环境差,很难迈出说普通话的第一步,语文教师一定要执着,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朗读常识和技巧,诸如五言诗、七言诗断句的位置,不同词牌的词断句的位置,以及古诗词在平仄、押韵、变读有哪些要求等方面的基本技巧,采用教师领读或跟着朗读磁带朗读的方式,从模仿开始,通过自由朗读、齐读、男女声读、小组比赛读、品味性自读等方式,培养学生准确朗读的能力,为鉴赏奠定语言基础。

(二)驰骋想象,理解诗词含义

鉴赏诗词,最基本的就是先要理解诗词内容,所以,在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将诗歌熟读成诵后,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了一些关键词和关键句后,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将诗词以书面形式,改写成散文,要求语言准确,流畅而优美,让人读后有美感,以达到理解诗词内容的目的。

(三)教给方法,培养鉴赏能力

新课程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是我们经常强调的,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教给学生阅读鉴赏的基本方法。概括起来,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有四个要点,即读题、识人、辨文、看注释。具体是:

1.外部感知:(1)读诗题:就是读诗词的题目,了解诗词所写内容属哪一方面,也可从试题中直接解读出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题目本身就是诗词整体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韩琮的《暮春水送别》,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是一首送别诗,那肯定抒发的是离情别绪;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我们也能看出是一首怀古诗,抒发的当然就是世迁,物是人非,借古伤今之情了。(2)识诗人:就是了解诗词的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有利于诗歌的阅读鉴赏。例如,同样的诗歌题材,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当然不同。例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都以“柳絮”为题,写过一首诗,由于她们,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作叛逆者知己,一个为卫道而说教。两人的出身和目前在贾府中的地位不同,尤其是两个人的性格不同,对“柳絮”的理解也就大相径庭。林黛玉写道“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柳絮在东风中任凭摆布,也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不但是借柳絮来感叹自己的不幸身世,也是对她自己将要到来的悲惨结局的无可奈何的哀叹。薛宝钗却写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反平时为人处世的安分守愚,志得意满之态跃然纸上。整首诗用语平易,不露声色,与宝钗内敛性格极似。这一番表白和诗中表达的意境都可以约略看出她在大观园里的春风得意和自命不凡。所以,了解诗人,应该是阅读鉴赏古诗词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了解诗人时,一方面可以调动文学常识记忆库中的知识储备,诸如在教材提供的文本中接触过的诗人、词人;另一方面,借助现场的材料――诗词后面的注释。(3)辨题材:古典诗词按题材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羁旅诗、宫廷闺怨诗、送别酬答诗、咏物写景诗、寄兴咏怀诗等,阅读鉴赏时,就要根据题材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辨认,有助于对诗歌情节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4)看注释:注释往往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有些注释还能替我们解释一些生僻难懂的词,介绍有关典故的出处和提示用典的意思,所以,看注释,有助于我们直接进入诗歌的鉴赏环节。

2.象境体悟:这里的“象”指意象,“境”指意境。(1)品“意象”:所谓意象,指含有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作者创作时选取的对象,完全是根据内心情感和表达志趣的需要。一般来讲,有些意象,有着传统的文化象征意义,意义比较固定。如鸿雁象征相思和信使,象征清高和坚强等。“梅花”是傲雪、坚强、身处逆境但不屈不挠的象征。“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柳”与“留”谐音,经常暗喻离别,又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等等。但是,有时候,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所表达的寓意是不同的。例如,严维写的《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和韩琮写的《暮春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两首诗中同样写到了“水”这个意象,但寓意却有所不同,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用“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因此,品意象,最重要的是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寓意,决不能直接拿某一意象的固定意义硬套。(2)味“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即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三个方面。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鉴赏古典诗词,一定要处理好景、情、境三者的关系,要让学生明白,诗词中写景的句子,都是为了渲染和烘托气氛,为抒情主人公抒发思想感情服务的,绝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许多句子,在写景的同时,已经将感情寄寓到了景物描写中,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而诗歌在描写景物时营造的氛围,就是诗歌的意境,这样,就达到了三者的完全交融。

3.技巧品赏:这部分主要是教给学生一些鉴赏古典诗词的技巧,包括一些专业术语。一般来说,鉴赏古典诗词可以从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烘托渲染、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对偶、用典、夸张)、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方面入手。具体步骤是:(1)明色调:就是明确诗词所表达的感彩。人的感情或热烈欢愉,或淡泊明净,或黯然悲哀等等,这些反映在诗中往往让景物带上了主观的感彩,所以,鉴赏诗词时,就要通过阅读,首先把握感彩。例如,韩琮的《暮春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整首诗将友情以及对历史,人生的感慨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所组成的画面中,用叶子和花的暗淡色彩来渲染作者与友人的惜别之情,而夕阳昏黄之景犹如日薄西山的唐王朝,潺潺流水又如同时光的流逝,蕴含了诗人对朝代兴亡,历史变迁的感慨。(2)觅诗眼:散文有文眼,诗歌有诗眼,所谓文眼,就是贯穿全文内容的一个字或者一个短语,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个短语就是文眼,起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绿》的文眼就一个字“绿”,同样起了线索作用。所谓诗眼,也指贯穿全诗的一个词或者几个词,这些词,有的明显,有的含蓄。如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中诗眼就明显,词中写道:“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其中“却是池荷跳雨”一句中的“跳”就是诗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水打在荷叶上又反弹起来的情景以及雨之急、雨之大。王安石的《葛溪驿》诗眼就比较含蓄,诗歌写道:“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全诗以“鸣蝉更乱行人耳”一句中“乱”字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黄的灯光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名“乱”的部分原因,为他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步;尾联用衬托的手法,借“鸣蝉”、“疏桐”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乱”是全诗的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的内容,使诗歌内容丰富集中。(3)析风格。诗词的风格有多种多样: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鉴赏时,首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其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最后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语言玩味:这部分就是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方法等方面所体现的个性特征。它往往与诗人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有关。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古典诗歌语言多种多样,要鉴赏,就得先了解常见的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鉴赏语言风格特色,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赏析。

常见语言风格及其特点有:清新雅致、朴素自然、明白晓畅、含蓄蕴藉、委婉含蓄、平实质朴、华美绚丽、绚丽飘逸、豪迈雄奇、雄浑豪放、沉郁顿挫、朦胧隐晦、幽默讽刺、慷慨悲壮、婉转缠绵等。

鉴赏诗歌语言特色风格时,首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然后用诗中语句具体分析,再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运用专业术语,不同角度鉴赏

要进行诗词鉴赏,就要运用专业术语,而鉴赏角度不同,所用专业术语就不同。

1.语言的角度。首先要掌握语言风格方面的专业术语:清新雅致、朴素自然、明白晓畅、含蓄蕴藉、委婉含蓄、平实质朴、华美绚丽、绚丽飘逸、豪迈雄奇、雄浑豪放、沉郁顿挫、朦胧隐晦、幽默讽刺、慷慨悲壮、婉转缠绵等;其次,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赋比兴、象征、双关、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等。

2.形象的角度。古诗词中的形象分为景物形象(意境类、意向类)、事物形象、人物形象。(1)景物形象就是把景物中所营造的意境与氛围。所用的专业术语有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2)事物形象即“物象”,古典诗词中的咏物诗词,一般都是为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所以,所咏之物,都有其特殊内涵,所用术语,必须与这一物象包含的内涵相一致。如“梅花”象征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象征坚韧不屈,凌寒怒放,甘于寂寞;“杜鹃”象征凄凉哀伤,悲苦无依;“鸿雁”象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等。(3)人物形象包括诗中的人物形象与抒情主人公。所用的专业术语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战,爱恨情长等。

3.表达技巧的角度。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所用的专业术语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2)表现手法所用的专业术语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或对照、抑扬、照应、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起兴、虚实结合等。

4.评价作者思想内容的角度。“诗言志”,鉴赏诗词的重点就是把握诗词的主题,古典诗词的重要主题分为情感类、诗体类。情感类主题一般用的专业术语是: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思乡怀人、别恨离愁、隐者情怀、生活杂感等;诗体类主题一般用的专业术语是:咏史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别离诗等。

二、研究试卷,把握题型,教给解题步骤与方法

这一环节是将课堂教学和应试能力衔接的桥梁。只有了解了高考试卷中古诗词鉴赏的题型和基本的答题步骤,才能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研究试题,明确解题步骤

不论是“大纲卷”还是“课标卷”,古典诗词鉴赏的主要题型有: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情感和主旨型、炼字型、判断和评价型、一词领全诗型、赏析语言特色型等。根据不同的题型,相应的答题步骤分别是:

1.分析意境型。(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分析技巧型。(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3.情感、主旨型。(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若无特别的技巧则可省略这一步);(3)抒发什么情感。

4.炼字型。(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判断和评价型。(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答题时还要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要紧扣评论关键词

6.一词领全诗型。(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7.赏析语言特色型。(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运用术语,分类解答问题

第6篇:有关梅花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代诗词;审美教育

古代诗词,是灿烂的古代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准确,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学习古诗词,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思想,培养人的情趣,提高人的修养。

一、课本中诗歌的美育因素分析

诗歌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它有着其它文体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美育资源。纵观现行语文教材入选的诗歌,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性诗歌,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首诗都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

(一)美在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陆机《文赋》中写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以思纷,悲落叶以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鲁迅曾说:“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感到愉悦。” 可见情感是诗歌美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凡优秀的诗歌,往往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游子思乡之情,《关雎》中的男女恋情,《乡愁》中的渴盼统一之情,《沁园春雪》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等,诗歌美育教育讲究以情动人,就是要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感动和震动。

(二)美在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臻于精粹的一种艺术,处处闪烁着美的光华。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它既有精炼含蓄的特点,又有优美生动的神韵,因此,语言美是诗歌中的主要审美因素之一。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曾用过“到”“满”“过”“入”等十余字,最后才选定为“绿”,它看似平凡,却动静结合,表达内涵更加丰富,不仅描绘出江南春意的盎然生机,也暗示了作者再次进京的喜悦之情。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这与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咬”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锤炼以后才写入诗歌的,内容表达贴切准确,在浓缩的诗句中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具有极强的美感和表现力。

(三)美在形式

诗歌的形式美,一是表现为思路结构美,即诗歌的构思很讲究“精”“妙”“新”。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诗人以白雪作为全诗的背景和贯穿始终的线索,从雪写起,又以雪终篇,前后关联照应,浑然一体。而《马嵬》这首咏史诗,则是以倒叙见奇,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二是表现为建筑美。从诗歌的外在形式来看,往往具备一种建筑美,即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

(四)美在意境

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或多幅美丽的画。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韦应物《滁州西涧》则有静有动,以动衬静,雨前涧边的春景构成一幅幽深的画面,雨中西涧的景色同样也很深邃,都流露了诗人心情的闲适和恬淡……可见诗歌的意境美是诗人的审美意识对现实美的能动反映和创造,因而渗透着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从而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美。

二、诗歌美育实施策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往今来,大量的诗词作品为这句话作了很好的注脚。

美存在于自然中,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热爱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高尔基曾经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艺术家创造美的形象,以之美化人的心灵,使之向善,此之谓美育审美教育,亦称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美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育内容。

(一)感受诗人情操之美

诗词,以情感表达为主。在教学中可结合他们的生平及时代背景等介绍,使学生从理性上了解到时代及诗人。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解释了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真实内心;体味到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叹;捕捉到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入仕心情……;感受了屈原的坚韧,苏轼的豁达,李清照的纯情……;更学到了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教学生学做文、学做人。

如学习屈原《离骚》,懂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杜甫的《春望》,懂得诗人由“春望”而生情,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思家的感情,含蓄地表现诗人的爱国情怀;学习岳飞的《满江红》要求学生领会“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含义是欲光复国土,实现统一大业;因此,鉴赏古诗词中的美的情感,既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其神,感受诗人惊天地泣鬼神的情操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

中国古诗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读诗歌要细读,把其中的“妙处”读出来。 如王维的《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对仗及动词的运用,意象十分鲜明;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潜”字,一个“细”字,十分精当,诗人受雨之情溢于言表;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怎不叫人“能不忆江南?”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把梅花的姿态、品性、神韵都写活了;夸张比喻,虚词连接,很有特色。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从中我们还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形象性、韵律性、凝练性。真可谓“无数言外意,尽在一字中”。

(三)感受诗歌的人性之美

人性,一直以来似乎是人们议论的。但今天,歌颂人性美、人情美,倡导向美的人性,则是提高人的素养的道德水准的前提,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崇善、尚友、尊长、尽孝等等都是人性美的内容。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送别诗,展现送友别离的场景,发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歌颂友情的千古绝唱。王维的“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人们佳节思亲的引用频率最高的诗句。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意味深长。”教学中我们将这些诗句讲深讲透,人情之美就随之凹现出来。

(四)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意境,诗化了的生活。何为意境?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明王世贞“意境”描绘为“意象”;清王夫之又把“意境”概括为“情景”;近代学者王国维发展了“境界说”,他在《人间词话》中对于“境界”多有精辟见解:“境非独谓景物见,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其实,所谓的境界,即诗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即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和“神”;所谓的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的统一。

要把学生引领进诗的意境,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懂得诗的美不仅包含着语言风格,艺术手法,表现形式。诗的美应当是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意和境统一的结晶体,是这种结晶体放射出来的艺术美!教师只有采用恰当的方法,启发学生产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如历其境,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诗的内涵,真正体味到诗词特有的意境美。具体方法如:

(1)大胆指导学生“吟读”

“吟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诗意、诗情进行“吟读”。如示范吟读《游山西村》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时要启发学生读出意境来,即用轻读重现山村月下的静谧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品味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2)引音乐、美术入语文课堂

教学古诗词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和诗词相和谐的一段古典乐曲,或指导学生画出心中的那幅画面。多媒体的适当运用,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有助于重现、品味诗词的意境。如教学《秋词》,在充分理解诗的表面意思后,可指导学生画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画面,尤其是鹤的“排云”的动作、诗人“引”的情态,一定要画出来。

(3)说出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在学生感悟、理解诗的意义、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用新的语言形式再创意境。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分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品味鉴赏意境,相互启发,说出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挖掘了学生的文学审美潜能。

三、升华美的境界

诵读古代诗词,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积累感悟,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更要引导学生实际运用,拓展美的领域,升华美的境界。具体方法如:

(一)归类积累法

如按作者分类,情感分类,内容分类,体裁分类……学生的知识系统了,又可以充分领略古诗词的精妙绝伦,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了古文的修养。

(二)今曲唱古诗法

把当今乐坛、影视剧中流行的音乐,经过精心选择后,套进古诗词中,然后唱诗。教唱、齐唱、轮唱、独唱……以前枯燥的吟诗变成了充满乐趣的活动。这样,真正做到了把教育寓于审美愉悦中。

(三)联系生活法

第7篇:有关梅花的古诗范文

文章所写的童年的片片段段的回忆,其间没有任何联系,会不会杂乱无章呢?有可能的。因此,作者采取了两个办法:第一,所写都是跟雨有关的;第二,因为下雨,才有了不同于平时的欢乐。要注意,“用雨珠子穿起来”这个比喻,不是说说的,而是在结构上起贯穿作用的。这一点到文章最后才可以看清楚。

才六岁,下雨了,妈妈不用早起做饭,就可“多睡一会儿懒觉”,要妈妈讲故事。妈妈讲了瞎子“好坏”的事,但妈妈宽容他,同情他的“穷”。这给孩子留下了“菩萨”的感觉。文章中,不着痕迹地用一系列并不强烈的词语,如“母亲暖和的手臂弯”“热被窝”“最幸福的”“吵着”“闭着眼睛”“这瞎子好坏啊”,等等,营造了一种温馨、善良的心理氛围,而孩子则自然地享受着宠爱。善良,像菩萨一样的善良,是第一个回忆的基调。

回忆中的第二件事,就比较复杂一点了:欢乐与学业的矛盾总是隐隐存在。孩子喜欢下雨,是因为教师来得晚,可以晚一点被捉进书房,可以在阴沟里、烂泥地上任意玩水。“大人们个个疼我”,下雨天就更有了逃学的借口。为了不要被逼着认方块字,甚至一心期望有脚气病的教师,在来路上摔个大跟头。这不是很不善良了吗?但是,贪玩中、自私中有孩子气的天真。她对患脚气病的痛苦还没有体验,也想象不出学业荒废的后果。从理论上说,这就叫做“审美情感价值超越实用价值”。对这一点作者似乎有些偏爱,笔墨有点不厌其烦:文章后面还有趁大人打牌,“丢开功课”,躲到楼上“造反”“偷吃”的描写。

孩子的活泼天性虽然把学业的压力挤开,但是下雨的欢乐渐渐不像童年时期那么单纯了。下雨天孩子的欢乐本来和母亲的欢乐是一致的,但是越到后来自己的欢乐和他人的忧愁越是形成对照。除了老师以外,还有一笔反衬:懒惰的四姑抱怨下雨天“讨厌死了”,“伤风老不好”。而且这样的话,还是她在写情书的时候,被作者偷偷看到的。这和作者享受下雨天一对照,就很有点幽默感了。

对下雨天的第三种欢乐的感觉,就更丰富了。母亲为黄梅天到处“黏溻溻”而烦恼,而父亲则端着茶壶坐在廊下赏雨。这么大的感情反差,用笔却十分精练,都是叙述性语言,几乎没有描写和渲染。从文章开始,一直就是如此。哪怕写到雨中的花,多种多样的花,仍然是比较简约的:

院子里各种花木,经雨一淋,新绿的枝子,顽皮地张开翅膀,托着娇艳的花朵。冒着微雨,父亲用旱烟管点着它们告诉我这是丁香花,那是一丈红。大理花与剑兰抢着开,木樨花散布着淡淡的幽香墙边那株高大的玉兰花开了满树,下雨天谢得快,我得赶紧爬上去采,采了满篮子送左右邻居,玉兰树叶上的水珠都是香的,洒了我满头满身。

这么多花,本该有多少形容,多少渲染,但是,除了玉兰花连上面的水都是香的以外,其他的可真是点到为止。为什么?因为只有玉兰花的香气和作者内心的欢乐、善良密切相关。

下雨天的第四种欢乐,又不同了。大家都欢乐,但是各有不同,这是一种复合的欢乐。

从孩子这方面来说,有她的贪玩、好吃、调皮、任性、自私和善良,所有这一切都统一在“做喜事的感觉”与“说不出的开心”里。在热闹的氛围中,不同的人欢乐是不相同的。母亲的善良和对穷人的宽容,前面已经写了一笔瞎子的故事,这里又浓浓地写了一笔:在听唱鼓儿词的时候,为古人担忧,眼圈“哭得红红的”。父亲的高雅,这里也补了一笔:在这样热闹的时候,他却一个人去作他的“唐诗”去了。注意,这里的唐诗是有引号的,非常含蓄地暗示,只是他自己以为是唐诗罢了。这一笔有双重的结构功能:一是在这里好像是顺带一笔;二是在后面写到父亲的死,还要和诗联系在一起。那是文章很有特色的地方。

文章写雨,按着一年的顺序,写过了黄梅雨,就写八九月的台风雨了。这里的欢乐,就更有特点,更加孩子气了。一方面,是妈妈为阴雨使得稻谷发霉而忧愁:另一方面,则是孩子因为可以不读书了,整日拣霉曲,“这工作好好玩”,“真开心”。“下雨天,真好”,到这里,这个“好”字,又写出格外特殊的味道:和母亲的“忧”以及家庭的经济损失交织在一起的。孩子和母亲对雨的感受有了反差,这个“好”和上面的逃学比较起来,就更加显出孩子的天真无知了。

写到这里,所有的下雨天在孩子的感觉中都是快乐的。接下去,如果再这样写,要避免重复,难度就大了。于是作者换了一种写法。到杭州念中学,离开家乡了,这时下雨天好不好呢?不上体育课,一个人撑着伞,孤独地溜到树底下,感到雨点滴在大伞上,“思念远方的母亲”,“心里有一股凄凉寂寞之感”。这似乎没有什么欢乐可言了,但还是很好,好在一个人想念母亲,回忆下雨天缠着母亲,“雨给我一份靠近母亲的感觉”。这种“好”和前面的“好”很不相同,—方面是凄凉的,一方面仍然是很美的。从这里可以看到,美、诗意,并不一定就等于欢乐,痛苦也可能是美好的,即所谓“凄美”。

这里,文章的主题深化了,人也成长了,欢乐和美好的关系开始有区别了。

接下来的一段,是写父亲的死,则完全谈不上欢乐,但是仍然写得很美好。先写回到故乡,父亲的书斋(没有忘记贴近题目点一下“听雨楼”):

书桌上紫铜香炉里,燃起檀香。院子里风竹萧疏,雨丝纷纷洒落在琉璃瓦上,发出叮咚之音,玻璃窗也砰砰作响,我在书橱中抽一本白香山诗,学着父亲的音调放声吟诵。父亲的音容,浮现在摇曳的豆油灯光里。

要是一般的作者,一定是要着重写父亲的死,可是这里却没有,而是着重写重回父亲的书斋,模仿父亲诵读古诗,用这来构成一种怀念的境界,让父亲的音容浮现。这就让悲痛的成分减少,让悼念的美好情绪增强。由此而引起回忆:

记得我曾打着手电筒,穿过黑黑的长廊,给父亲温药。他提高声音吟诗,使我一路听着他的声音,不会感到冷清。可是他的病一天天沉重了。在淅沥的风雨中,他吟诗的声音愈来愈低,我终于听不见了……

写父亲的死,本来应该是很悲痛的,但是,这里没有一点悲痛至极的情绪,而是一种淡淡的哀愁。这是因为:第一,作者故意把它放在回忆中,拉开时间的距离,如普希金的诗:“那过去的一切就成为亲切的怀恋”;第二,把这放在诗的吟诵里,就是死亡也转化为诗歌吟诵之声的缓慢消逝:第三,缓慢的死亡过程,也用诗的吟诵声沟通父女之间的心灵。所有这一切笔墨都表明,作者有意把悲痛的病和死转化为诗。病和死都是不欢乐的,但是在诗的氛围中病和死却是美好的。只字不提死亡,是独运的匠心。文章题目“下雨天,真好”,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好”下来,从童年的无忧无虑的欢乐的美,到长大了感受到生命消逝的悲痛,都由着雨的媒介,走向把病和死诗化的美。应该说,对父亲的死写得比童年的美更有特色。

最后一个场景还是雨,是在西湖边,偏爱雨中沉静徘徊,想象古代诗人咏梅的的名句,流连忘返。在这样的情境中,忽听得悠扬的笛声,吹笛者慢慢走来,说了一句“一生知己是梅花”。接下去是:

我也笑指湖上说,“看梅花也在等待知己呢。”

对吹笛者,不叫“吹笛子的”,而叫做“弄笛的人”。这个“弄”字,大有古典趣味。“弄”是戏弄、把玩,用在音乐中,指奏乐,也含“玩赏”之意。当年司马相如到卓王孙家饮酒,就以“弄琴”把卓文君迷住了。古典琴曲有《梅花三弄》,这里笛子与梅花之间,用一“弄”字,就颇有韵味。而且这种沉郁的古典韵味,竟使得弄笛者和“我”之间的关系有点朦胧,读者只能从情调上感觉到,这里似乎有恋情,但是和写父亲时只字不提死亡一样,这里也是只字不提恋情,只有“知己”两个字算是线索。当然“知己”也可能是友谊,但是,友情不会这样缠绵:

雨中游人稀少,静谧的湖山,都由爱雨的人管领了。衣衫渐湿,我们才同撑一把伞绕西泠印社由白堤归来。湖水湖风,寒意袭人,站在湖滨公园,彼此默然相对,“明亮阳光下的西湖,宜于高歌,而烟雨迷蒙中的西湖,宜于吹笛。”我幽幽地说。于是笛声又起,与潇潇雨声相和。

第8篇:有关梅花的古诗范文

打 歌

牛街彝族人从小看的第一支舞蹈是打歌,从小听的第一支歌是山歌。打歌是牛街彝族独特的一种文化习俗,“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调子就飞”。彝族人从懂事起就会打歌,成人后人人爱打歌,个个善打歌,打歌是彝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彝族打歌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民间艺术,是一种大众的、健康的娱乐活动,是歌、舞、乐三者合一的综合舞蹈,具有较高的表演和欣赏价值。山歌极具地域风情和文学氛围,舞步粗犷亦不乏轻盈灵动,音乐旋律优美欢快,歌场热闹非凡,精彩纷呈,是当地民间文化的大套餐。时至今日,打歌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从侧面折射出牛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活富足。这些深藏在哀牢山深处原汁原味的古老文化遗产,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为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族文化锦上添花。

打歌又名“跳三弦”、“跳脚”、“三跺脚”、‘左脚舞“、“叠脚舞”、“跳歌”、’跳芦笙”,其起源和功能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祭祀活动。古代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祭农神、祭龙、赶庙会)都涉及到欢庆祝贺的礼仪,这种礼仪最初由祭祀巫师执行,后来为突出欢庆祝贺逐步演化为参加活动的人集体狂欢。二是纪念活动。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后,云贵一带统治安稳、政治清明,官方为庆祝盛世,纪念平定功绩,主办系列庆祝活动,沿袭至民间流传开来。三是反映劳动现象。就如劳动创造人,劳动产生语言的学说同理,劳动产生了打歌,并促进了打歌发展。打歌舞蹈的动作很多是劳动的姿态,内容大多涉及劳动生产以及狩猎活动。体现了彝人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淳朴勤劳的情操。四是表达爱情。爱情是一个古老永恒的主题,和文学艺术渊源深厚,相伴而生,相辅发展,许多年轻人为爱而打歌。打歌是彝族青年追求爱情、向往美好的一种激情舞蹈,打歌促成了爱情,爱情使打歌生生不息。可以说,打歌场就是人才交流市场,打歌就是才艺大比拼,青年男女就是通过打歌来挑选意中人的。

在同一歌场上,往往多种功能同时凸显,相互融汇贯通。但在后来的演化发展中,劳动、爱情的成分越来越重,越来越突出,体现出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爱情,向往幸福的思想愿望。随着科技进步,时代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交往沟通合作的方式越来越多,甚至可以跨越时空,彝族人的打歌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最佳方式,通过打歌来调节身心,表情达意,展示自我心灵,成为向外界宣传本民族文化的媒介。

歌和舞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牛街彝人爱唱山歌小调,他们在田间劳动、喜庆日子、谈情说爱时哼唱山歌小调,用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彝家有歌谣“不弹弦子不上路,不唱山歌不出门。男弹弦子绕路去,妹唱山歌绕拢来。”

山歌是一种文学艺术成分较高的民间小调,由词曲两部分组成,像律诗一样凝练简要,像对联一样工整对仗。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对劳动、生产、生活、爱情、亲情、友情作阐述表达,或讴歌或诉怨或讽刺。其涉及内容广博庞杂,生活就是内容,情感就是内容。可以说山歌是打歌艺术形式中最具时代感和活力的部分,一般均由男女对唱。

山歌的词有一定的格律,由主体部分和衬词部分组成。每一种格律的山歌衬词部分固定不变,主体部分则可自由替换。牛街彝人山歌多为“古诗式”和“对联式”。不同的格律衬词也不同,主要有“阿苏则尼哟了”、“好是好玩尼就是害呀害羞羞”、“阿苏则尼翘着,细绳尼个甩着,大风丫口等着,阿表妹上搂着”等。

牛街彝人的曲调主要有欢快式、忧伤式、深情式三种。山歌最本质的部分不是格律,也不是曲调,而是词所反映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山歌的思想内容即主题部分有典故式,一般和故事传流有关,如采茶调、赶马调;即兴式,根据实际情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如“我是你上想极了,你是我上给挂着”);套路式,有固定的章法和套路较为格式化。(一般以“唱玩来来唱玩来,一家一调唱玩来”开头)。

山歌的思想内容,即主体部分,一般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表达爱慕倾心,如“细白皮肤瓜子脸,水细腰条称郎心”,“妹是山中牡丹花,郎是蜜蜂来采你”,“丢失黄金不可惜,可惜小妹嫁别人”。表达思念和牵挂,如“白天想你打瞌睡,晚上想你睡不着”“好久不走这条路,好久不遇小心肝”“铁打眼睛望花了,路边石头望成人”。表达叙事讲理,如“世人都说牡丹好,桂花还比牡丹香”“上杠牯子母牛下,当官少爷婆娘养”“相交只为妹人意,拆离只为妹收心”。打趣嘲讽,“这种日子咋好过,半斤小鸡着伤风”,“木匠老婆住破房,卖油媳妇水擦头”。反映自然现象,如“下雨不是天之过,那是龙王浇花水”,“自从开天地,日出日落定四方”,“柳树开花不结果,柿子结果不开花。”难怪著名诗人何其芳称赞彝族民歌“很有特别的色彩,就像在辽远的寂寥的山谷中忽然出现的奇异的迷人的音乐。”

牛街彝族每逢婚丧喜事和庙会节庆都要打歌。打歌开始前,先在歌场中间烧上一堆大火,然后以火为圆心,根据人数的多少和场地大小,自然围成一圈或数圈。圈内有一人吹芦笙,称为“歌头”,有数人吹笛子,还有多人弹三弦,可一人带一圈或多人带一圈无严格规定。其他伴奏的乐器还有口弦、树叶、铜鼓,甚至饮料瓶敲击手掌均可,主要起到指挥和拍打节奏的作用。舞步主要以十二步为一组舞步,十二拍为一小节。另衍生出“三步一蹲”、“六步翻花”、“半翻半转”、“三翻三转”等舞步。一次大型篝火晚会,一般都是通宵达旦,舞不停、歌不停,盛况空前。“打歌打到太阳出,一碗豆腐两块肉”就是欢乐热闹的打歌情景的真实写照。

跳 菜

跳菜,由打歌发展而来,也叫端托盘舞,牛街彝族聚居的村庄一直保留着跳菜习俗。跳菜只用于婚庆,这源于一个古老而又动人的传说。在很久以前,牛街彝寨有一个像花一般美丽的姑娘名叫桃花女,嫁给了邻村一个像门一样端庄标直的小伙叫门槛心。到结婚这天,门槛心高高兴兴地把桃花女娶回家中,迎亲和送亲的朋友围在桌边等着上菜,一位厨师端着放有八碗菜的托盘高举着从厨房走出来,此时竟意外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新郎门槛心突然暴病倒下。亲友们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他抛下桃花女离开了人世。端着托盘的厨师为难了,把菜放到客桌上还是把菜端回厨房都觉不妥,放下不行,端回也不行,呆呆的站着更不行,只好用打歌的步子给旁人让路,后来就流传发展成了跳菜。难以想象,如今风靡各地的彝族跳菜,竟与这样一个古老的悲剧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跳菜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喜庆婚礼上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和婚庆礼节。牛街彝族跳菜从出菜到端盘都是很有讲究的。婚庆前主人要事先请托盘手,一般要选择那些粗壮有力、性格外向具有表演天赋的年轻人。托盘手要自己准备托盘,当然也可以向别人借。

牛街彝族婚庆起落是要三天的,第一天叫请助,第二天叫正喜,第三天叫散客。三天中放菜的先后顺序和位置有所不同。一个托盘放八碗菜,八碗菜预示着发财、富贵,其中必须有一碗是豆芽菜。豆芽须由主人亲自培植,培植豆芽的成功与否,暗示着以后生活的好坏,所以主人都倍加细心。迎亲时要把豆芽菜放在客桌的东边,表示娶亲已经有希望了,送亲时要把豆芽菜放在西边,表示豆芽菜已生根发芽,意味着女方已经名花有主,在婆家安家落户了,娘家人可以放心的回去了。

跳菜从出菜到开始,八碗菜放在一个托盘中,客人按八人一桌围坐好。鸣锣三声后,厨房到客场的人纷纷让出一条路,唢呐吹响,托盘手和接盘手按照唢呐节奏踏步起舞,舞步铿锵有力,欢快轻盈,极富节奏感和感染力,同时会有围观客人的欢呼声增强喜庆氛围。托盘手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小指的指尖稳稳顶住托盘,托盘手和接盘手的舞蹈动作相互对应,他们身子有时半蹲,有时单脚下蹲,有时半转身,有时全转身。不论身体如何歪斜,动作怎样滑稽,端托盘的一只手总要保持托盘平衡,盘中菜肴点滴不泼。接盘手的任务主要是伸手接盘,如果没有接到,则双手抱拳向在座的客人表示致歉;如果接到菜盘,端菜盘也有规律,每次端的菜要对角两盘一起端,以保持托盘平衡。把菜放到桌上后,双手握成拳,向客人表示再等。如此重复,一直到把菜全部端完为止。

菜碗从托盘中端到桌上,也有固定模式:在正喜那天第一碗菜放在外边,依次往内摆,最后一盘放中间,表示主人有喜事,请大家聚拢来这里同喜同乐;散客时则先放中间一盘,然后往四周散开,由中间向外开花,表示主人热情好客,但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大家不得不分开。牛街彝族跳菜以唢呐音乐为伴奏,用一个托盘和八碗菜为主要道具,托盘人和接盘人为演员,需要的演员对数以客场的桌数为依据。所有的端托盘人和接盘人构成一个集体,即托盘队。在跳的过程中,各队托盘手相互之间交叉跳舞时要遵循后让前,左让右的规则,以免发生碰撞,影响表演的流畅自如。所有的托盘手一齐踏歌起舞,只见人影穿梭,白色毛巾随手飘动,动作热烈奔放,形成一个完美、恢宏的舞蹈场面,彰显彝家人热情、奔放、好客的性格特征。

服 饰

从全国范围来讲,彝族服饰如按地域来分,大体可分为凉山、乌蒙、红河三大类,牛街彝族服饰属于“乌蒙”类。美妙的大自然启迪了彝家男女编织美好生活的灵性,历史和地理环境更赋予了世居在高山之巅的他们一种厚重、质朴、热烈的审美情趣。牛街彝家男女,最乐于在那悠悠白云和红花绿树的辉映下,将他们那巧夺天工编织而成的片片五彩斑斓展示给世人。

牛街“迷撒拔”男子,其服饰特点是:头戴白头巾,上衣多套穿羊皮领褂,也有穿青布领褂的,裤子多穿大裤脚的摆裆裤,老年人只穿满襟长衫子(已少见),头戴绸缎帽或扎青布包头。“迷撒拔”妇女的衣裤,多以青、蓝布料制作,上衣为前襟略短,后襟稍长的大襟右扣式。衽边、衣角、袖口多镶以单行或双行的带花纹的细辫条。在胸部的衽边,常镶有比较自然大方的素色星云图案。在上衣之上,套加简洁明快的青色无袖小褂。裤子大多为不分前后的大裆宽筒式,脚穿满帮绣花的自制布鞋。在“凸”字形的满胸围腰上,绣有精美的叠层花,并以银质梅花链分别从颈部的两侧垂于胸前,最后与围腰头扣相挂。

凡成年妇女,一般都有“包头”和“发髻网”。“包头”一般用黑布丈许按纵向折叠成宽约4厘米的长条,按各自的头型圈叠如帽状戴在头上,在后脑的部位配钉一银质插花座,上面分插三枝长约10厘米,每枝有8朵以上的彩绒花团。戴这种“包头”有一个明显的象征意义:证明着装者是已婚妇女或已许有配偶的姑娘。未婚姑娘只戴头巾,留一束或两束辫子,绝不能戴“包头”,否则让人笑话。“发髻网”是用指粗的布条圈成直径约12厘米的环,再用红丝绸裹缠后配以金、绿、蓝色花纹,再钉以2至3行闪闪发光的玻璃珠组成。人们先将发辫盘于脑后,将“发髻网”紧紧覆于发髻之上,再戴上包头,既显得俏丽多彩、又典雅庄重。

“罗罗泼支”男子的服饰与“迷撒拔”相差无几,一般不戴白头巾,但是妇女的服饰相差却很大,明显地保留着古朴高雅的南诏遗风。在她们围腰的前胸部,由领口至腹部,左右各垂挂一条缀有串珠、针筒、响篾(口弦)一类饰品和生活用品的银质项链。人一走动,全身的小苏铃就响,声音悦耳动听,形象美观大方。额头前还围有一块翠绿色的“桂花绑”,绑上钉有银质小泡泡200多颗,价值不菲。这一点可谓与“迷撒拔”妇女头饰最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