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读书汇报会材料范文

小学读书汇报会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读书汇报会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读书汇报会材料

第1篇:小学读书汇报会材料范文

积累――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由此可见,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课外阅读,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我们的做法是,开设好阅读课和举行读书比赛。

阅读课分为五种课型:一是推荐读物课,教学过程为“介绍读物─激发兴趣─课外阅读”;二是阅读方法指导课,教学过程为“阅读方法指导─读书尝试─交流体会”;三是自由阅读课,教学过程为“提出要求─自由阅读─勾画欣赏─摘抄笔记─熟读成诵”;四是阅读汇报课,教学过程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书面成文”;五是阅读欣赏课,教学过程为“佳作欣赏─个人点评─全班交流─熟读成诵”。这五种课型,互为因果,有机结合,完整地体现了读书能力养成的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作用非同小可。

学生进行阅读,既渴求有所得,又期望自己的收获得到教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许。所以在读书活动中,要大力开展“读书笔记展”“读书汇报会”“读书演讲会”“读书擂台赛”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再现阅读材料,培养阅读兴趣。

思维――

思维训练的方法主要有:

描绘词语法,即由一个词展开联想。比如由单字“水”联想到月亮姐姐落下的眼泪、茫茫大海中的一滴水、洪水、泉水、冰水、口水、自来水、汗水、冰激凌……

词语联缀法,即通过联想,把几个互不相关的词编成一个有完整情节的小故事。

实物联想法,即出示实物,让学生进行联想。比如,出示葫芦,学生可联想到糖葫芦、葫芦娃、小雪人、瓢、神仙、灯泡等。

图形联想法,即观察平面图形进行联想,或对图形添图叙述。如,由圆形可联想到太阳、泡泡、纽扣、眼睛、干、苹果、月亮等。

此外,还有音响诱导法、理想设计法、科学幻想法、童话创作法等。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

表达――

教师根据作文要求,改变命题策略,以新、奇、趣为目的,由教师指导作文,逐步过渡到学生快速作文。这一环节分为教师指导作文课和学生快速作文课两种课型,两种课型可交叉使用。

教师指导作文课的教学流程:第一步,文海拾贝,即把与本次作文有关的精彩句段、词语展示出来,让学生朗读,以便作文时运用;第二步,思维拓展,即进行思维训练;第三步,目标定向,根据作文要求确定写作目标;第四步,写法指导,主要指导学生选材和构思;第五步,下水引路,即教师读下水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学生快速作文课的教学流程:第一步,思维拓展,打开学生思路;第二步,进入意境,即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一种特别的情境中,迅速提炼出写作素材;第三步,快速作文,即让学生快速命题、快速构思、快速作文。

评改――

这一环节分为教师指导作文评改课型和学生快速作文评改课型。

第2篇:小学读书汇报会材料范文

一、多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是写作文章的建筑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到哪里去积累呢?我们要告诉学生要善于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语文课本后又是有一些有趣味的小知识、小资料等,这些东西都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供学生在记叙文中展开纵横驰骋的联想;可供学生作为议论文的依据,已足以应付一般性的作文需要了。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语言材料积累的多了,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写作时才能文思敏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多读书

阅读是一种积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大凡写作好的同学,书总是读得多。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开阔学生的思路。学生在写作中就能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自己语言和情感的表达。

首先,教师不应再将目光、精力全放在教材所给的文章上,要从课上、课下抽出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阅读。采用多种读书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和阅览室去读书,也可以把图书馆的书借给学生去读,也可以鼓励学生订阅图书杂志和报纸,让学生从课外的书本上搜集一些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学生都很感兴趣,搜集得很认真。然后,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来的材料,达到了互为补充,共同积累的目的。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故事比赛,读书汇报会,读书心得展……让学生读有所用。读书讲故事,不但可以积累材料,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讲书上的故事,也可以将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读书的感受,背诵优美的语言等。这样学生对看过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牢记在心,在以后的写作中,学生对这些材料就能够自觉地运用。

三、多思考

我们要把生活和作文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学会阅读生活、阅读社会,读无字书,多作情景作文、生活作文,坚持写日记。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成长的必需。

第3篇:小学读书汇报会材料范文

一、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他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2.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

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课外读物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等。只要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意义,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发展有益,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也可以适当推荐给小学生的一些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

3.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

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哪吒闹海》后,教师可介绍《封神榜》;结合《将相和》《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1.保证每天都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

教师可每天抽一定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间可长可短,长一节课,短20分钟时间,每天可抽早读课、午读课或一节语文课来进行阅读。这就为学生每天阅读提供了时间保障,有了时间的保障,学生也非常乐意阅读。

2.寻找课内课外教学的结合点来阅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的内容充分挖掘阅读内容。具体做法有:由文及人,即到课外去寻找介绍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的文章来阅读;由文及史,即到课外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来阅读;由文及“著”,即到课外去寻找课文所在的原著来阅读;由文及地,即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地域风光、人情世俗读物来阅读。

3.利用学校的活动这一平台展开阅读

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三、巧用激励机制鼓励阅读

1.妙用统计,颁发喜报

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方面,我也借用了统计这种方法。由于学生课外书的来源非常广泛,有自己买的,有借别人的,有从图书馆借的等等,学生读完后,如果没有统计,学生自己往往也不知道到底读了多少书,完成了多少读书任务。这不利于学生成功体验的满足。于是我就设计了一种月读书统计表,它包括书名、作者、字数,本数,合计的本数、字数家长的签名等项目,一个月下来,学生完成的读书情况教师、学生、家长一目了然。从表中,从与同学的真真切切的读书篇数和字数对比中,读书多的学生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读书少的学生会找到差距,争取赶上那些读书多的。另外,我也设计暑假、寒假的读书统计表,效果都特别好。使用统计,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还可以在班里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浓的读书氛围,非常易于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开展活动,鼓励先进

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兴趣。对于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开展故事会,表演课本剧;对于语言美的作品,在阅读之前就规定比赛朗读文章的精彩片段,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最有感情,或者指定背诵文章的某一部分,看谁背得快、背得好,把阅读活动转化为一种竞赛活动,在竞争中激发阅读兴趣。

3.定期检查,进行评比

教师还要组织必要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学生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第4篇:小学读书汇报会材料范文

一、课外阅读是小学生知识结构发展的必由之路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升,必定要有大量的阅读量作为基础。教材和书本固然重要,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其实就是个“例子”。“例子”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学会阅读,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大量阅读、大量地接触语言,才能形成连贯的知识网,在学生的脑中建立丰富的“语言素材树”,才能使学生获得充足的语言信息,才能帮助学生巩固识字成果、感悟理解语言精髓,学会赏析,领悟表达,增强阅读能力,扎扎实实提高语文的基本素养。

阅读的基本素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张海迪没有进过一天学校,但是她却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世界语。她最喜欢的是阅读。她最喜欢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还有《古丽亚的道路》《我的大学》《真正的人》等催人奋进的书。她在两年内读完了革县图书馆于她有用的全部藏书,涉猎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名著。她的事例充分证明了阅读对于一个人成长的至关重要。事实也充分证明,阅读能力愈强的人,他的发展能力就愈强。通过大量阅读对语言文字的直接体验,不仅可以有效地构建个人独特的语言文字知识体系,而且可以陶冶情操,促进思考,追求真理,提升人生境界,因而对个人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

1.课内课外融为一体

课内的阅读应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而课外的阅读则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与拓展。课内的阅读可以学会阅读的方法,而阅读真正的收获还是在于课外的阅读。课内和课外有效结合,不但可以使学生从课内学会方法和技能,以便能更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而且能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对课内阅读进行补充、巩固和验证,互惠互利、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因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站在“大语文”的立场上,必须具备课内外一体化的意识,将教材用作“例子”,绝不能就课文教课文,注意将课文与课外阅读相联系,甚至与这一类阅读相联系,与整个单元的大目标或者整册课本的大目标相联系,将教材资源和课外阅读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起一个更加丰厚的阅读教学资源。这样就能高瞻远瞩、因地制宜,减少语文教学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目的性。

2.课内获得有用的方法是关键

想要有效开展课外阅读,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注重对教材中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主要线索等的教学,这些就是学生学会有效阅读的关键。例如,在文章的“表达方式”上,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主体结构、表达方法和写作特色等;在“领悟写作方法”上,要让学生学会圈画批注法,学会抓文章的主要内容、抓故事的跌宕情节、抓文眼、抓关键句、抓中心句,边读边想;学会从联系上下文、联系课题、联系同类文章或自己的生活经历,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思想等方面去思考;还要让学生学会粗读和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如果在课堂上运用此法,再适当选择相类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去当堂练习或者放于课后去练习,日积月累,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利用课内之法行之于课外阅读了。

3.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学生有效阅读,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5篇:小学读书汇报会材料范文

1.读画结合。数学课外阅读常常需要边阅读边画出重点、难点、关键点或者疑点,可以用一些数学符号(如,问题用“?”标,重点用“”记,关键点用“……”注,公式和方法等用“”圈等)做上标记。阅读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P102页的“你知道吗”,学生就可以边读、边画出一些词、句。边读画出这些词、句,学生也就能了解阅读素材的主要内容了。

2.读思结合。“你知道吗”语言凝练,言简意赅。对有些字词、句子或者数学符号要细致分析和推敲,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简洁性和内涵的丰富性。也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者对阅读内容进行评价和注解。阅读上面的“你知道吗”时,学生就可以写出自己的想法:“2000多年前”“1700年前”和“大约1500年前”说明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研究圆周率比较“早”。“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和“他求得密率的时间,至少要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的数值早1000年”进一步说明了“非常先进”。如果学生能有这样的想法,甚至把它写下来,教材的编排目的也就达到了。

3.读练结合。有的阅读内容需要学生把阅读与动手操作或练习相结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P30页的“你知道吗”先介绍了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再介绍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最后介绍了用( )表示最大公因数和用[ ]表示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其中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相对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一一列举的方法要简便,尤其是求较大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更方便。学生可以边阅读边尝试练习。如果学生能自主掌握这种方法,就能实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方法的多元化。如果暂时不能掌握,他们就少了一种选择余地。

二、创设阅读氛围,让数学阅读走向自觉

1.营造教室氛围。在教室的左墙壁、右墙壁上可以悬挂一些读书方面的名言,在黑板上方贴上“今天,你阅读了吗?”在班级黑板报上可以设置“我阅读我进步”栏目:有时用学生的“SOS”,把学生阅读过程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公布出来向其他同学请教……当然,黑板报是经常更换内容的。这些无声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激活课堂氛围。我在讲解某些数学知识时,往往有意识地应用课本以外的一些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单位的意义,我事先有意引导个别学生阅读“池塘水可以装几桶”的故事,当学生引经据典讲述精彩故事时,其他学生都很羡慕。当学生通过阅读在课堂发言闪烁着智慧光芒时……我在表扬学生的同时,都会让学生说说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方法,为其他学生树立课外阅读的榜样。

3.创生课外氛围。教材为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常常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教学“奇妙的图形密铺”后,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正五边形不能密铺。正五边形为什么不能密铺呢?我布置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去查阅资料。这样留白,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还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素材。这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阅读也就越来越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三、培养阅读习惯,让数学阅读走向自然

1.组织阅读交流。我每个月在班级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自己课外阅读的收获和体会。有一次,我布置了一个阅读专题――古诗文中的数学,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和小组合作,从课本、从图书室、从网络……积累了很多资料,经过精心准备,班级召开了阅读汇报会,学生从“一字诗”“一到十的数字入诗”“古诗文中的计算”和“古诗文中的应用题”四个专题进行汇报和交流,非常精彩,令人回味无穷,久久难以忘怀。

2.鼓励数学写作。要求学生分析所阅读报刊上的数学小论文或日记,分析他人的写作素材取自哪里、是怎样写的?结合自己的经验、模仿或借鉴他人的作品,写数学作文,做到学以致用。学生有的写自己如何灵活运用课外阅读获得的方法解决问题,有的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介绍自己发现课外阅读材料中的错误,有的介绍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或对习题的不同解法,有的介绍自己如何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3.编辑数学小报。所有的数学作文经过修改和加工后,或者由我统一设计版面、或者由学生自主设计,把大家写的数学作文或者看的数学题目、笑话等编成数学小报。经过评选,把大家一致认为好的手抄小报张贴到学校橱窗供大家欣赏,并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评选活动柜或者推荐到数学报纸上发表。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阅读成果获得别人的承认,能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数学课外阅读就成了学生每天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6篇:小学读书汇报会材料范文

1、没有阅读的习惯 。 由于农村学生受条件的制约,没有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也没有阅读的概念,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意识和习惯。虽然老师也强调他们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囫吞枣,敷衍了事, 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农村学生无书可读。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大都没有课外书可言。有也是家长买的优秀作文之类的书籍,还有就是家长买给自己看的杂志, 甚至有些还是黄色书刊.课外书主要来自于学校的图书室或班级的图书角,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象样的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所以说农村小学生阅读资源溃乏,近乎无书可读。

3、不懂课外阅读的价值。一是家长的阅读意识淡薄,一些农村家长在孩子的吃、穿、玩、买习题等方面舍得花钱,但能为孩子主动买课外读物却很少。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未吃透,课外阅读实属“多余”。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领导和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分数,认为考试内容与课外读物无关,因此教学只抓课堂,所以学生装的书包内只有课本和作业。

4. 没有课外阅读时间。农村学生一天的时间安排得紧张。早晨很多学校都规定7:30就要到班读书,有老师“看班”,学生读的当然就是课本。午休这段时间,学生除吃饭外,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巩固课堂知识”的课外作业。下午放晚学后,还要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有的还要带弟弟妹妹.等吃完晚饭,语、数作业合起来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完成。做完作业放松一下就得睡觉去了,哪里会花时间再去阅读课外书?这就决定了学生没有阅读时间。

针对以上农村学生存在的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更加需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意识的培养.为了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巩固学生课内所学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使学生有书可读

图书室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每个农村小学应着力建起图书馆或图书室。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检查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午间休息时可以去图书阅览室读一会书,每周可以从学校图书室借阅一本书。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装满知识的黄金屋。

2、要使学生有书会读

我们要使学生有书会读,首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三定:一是定书。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规定好读书的时间。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

其次要有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对于古诗词、名人名篇以及名人名言之类可用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这样学生“得法于课内而得益于课外”,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另外"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3、要使学生要读书

我们肯定学生的成绩要及时给予奖励.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 。 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读以及课间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读书会;评选“智慧王”;开展"我是最佳辩手"“读好每一本书”等活动.让学生能够信口开河、各抒己见, 谈古论今。使学生体味到成功地喜悦, 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很自然地就把要他读变成他要读了。

4、还要多方面的配合

首先是要家长的重视. 使家长明白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和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书籍。

第7篇:小学读书汇报会材料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培养阅读能力;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山区的学生阅读量少,很多学生除了语文书,就几乎没读过其它课外书籍了。因此,让学生有书读,并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好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减少阅读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理应引起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因此,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应考虑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好地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条件。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受到家长和老师的重视

据媒体报道,“一个中国人一年才读0.7本书,与韩国的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以色列的64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国人的最爱是打牌、上网、游戏和看电视,家庭和社会缺少读书的氛围,阅读量少反应在学生身上就是高考逼着学校推行“应试教育”。因此,应试教育导致很多学生没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也剥夺了孩子阅读兴趣和权力,很多家长也只重视单纯的分数,不会特别关心学生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认为要让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从只关心分数转变为关心学生每天是否坚持读书了,关心学生读的什么书,有什么收获等。老师也应改变传统的按字词句段分别讲授的模式,放手让学生读,在读中感悟、体会,进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课堂内外要相互配合,课内学方法,课外去操作。课外书籍内容丰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好书来阅读和欣赏,课外阅读还可弥补语文课堂教学的不知很多弊病。为此, 教师首先应交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并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

1.让学生自由大胆的读,要读得正、流利,读的时候还要有一定的速度,并通过长期坚持阅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2.低年级学生在阅读时要尽量避免唱读或几个字反复结结巴巴的读。

3.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和思是相辅相成的。提问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减少阅读的盲目行。在学习《搭石》这课时,提出什么是搭石?什么情况下人们需要搭石?引导学生具体体会家乡人们怎样走搭石 ,感知走搭石中表现出的谦让美、尊老美、勤劳美……整体理解课文,为具体学文起到铺垫作用。

4.指导有感情地读,体会文章内涵。在教学中,应抓住有感情朗读这一环节,比如:朗读的语速语气、句子的停顿和该重读的地方等,并在初读时加强指导。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为了体会父亲的伟大和执着,在朗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语句时,让学生抓住写时间的词,读的时候,一个比一个读得重,读悟出父亲的执着艰辛,体会出父爱的伟大,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父爱如山,使书面语言还原成具体的情、景、物,使作者的感情完全融入学生身心之中。这样,教师只需稍作点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便能心领神会。

5.指导边读边思,发挥想象,开拓思维,理解文意。要使学生深刻领会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边读边思。如读《黄山奇石》中“天狗望月” “仙女弹琴”这句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让学生大胆想象并联系我们家乡的山进行对比,从而体会到奇石的“奇”,进而对黄山奇石的奇形怪状有更直观的印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6.抓住重点词句段,教给方法,指导读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指导他们品词、品句的读书,这样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得到欣赏,认识事物上得到启迪,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在理解语言文字中理解课文内容。

7.课文内容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升华感情。课文内容来源于生活,理因回到生活中去,比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说说现实生活中的父爱如山的事例,从而使感情得到升华,心灵得到陶冶,进而加强引导,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等美好品德的教育。

三、读书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愿意读书

读书是辛苦的,也是枯燥无味的。因此,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就不能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死读书,读死书, 教师应设计开展一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坚持利用语文课前的3―5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的书,或背一些好词佳句、讲讲一个故事,或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一古诗,或,或明一道理,学生兴趣盎然,阅读兴趣大增,视野开阔,语感增强,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这样即说又读,学生才能读好书。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比赛。为了检验学生课外阅读和培养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可以开展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汇报会,也可以举办故事会、古诗朗颂会、手抄报比赛、作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一定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一旦接触到有保存价值的材料,就可以让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分类贴上在上面,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或交流,老师可以适当的指导、点评和鼓励。阅读中如果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在不能摘剪贴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用的积累本摘抄下来,并定期在班上交流展评,看谁最好。同时,对那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摘抄本,获奖的手抄报、征文等学生作品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里专门设“阅读欣赏”供学生阅览,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第8篇:小学读书汇报会材料范文

【关键词】经典阅读 兴趣激发 活动性策略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 并采用与儿童在校外从事游戏活动类似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或活动中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触发其学习动机,激发其学习兴趣。

经典阅读是从课内延展到课外的阅读活动。它更多需要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如何使学生获得长期坚持阅读的力量,使经典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那就是建构促进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活动策略。

活动性策略是指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内外开放的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活动教学是进行经典阅读的支点,实施活动性策略是实现经典阅读的重要途径。具体实施如下:

一、创设学生自主阅读的环境

在教室角落设立图书角, 建立经典阅读区。图书角是学生自主阅读的主要环境,对学生阅读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学生年段特点选择良好的阅读材料存放在图书角,以敞开的形式向学生开放。图书投放时,把图书分门别类,做上标签,便于学生自由取放。可设置图画、文学、科学、历史等。为保证学生对图书的兴趣,也可由学生自主约定分类,自主管理,或者定期修改分类,定期更换管理模式与管理人员。图书角的书需要定时更换,并做到班级流动。还可让学生自己带书到图书角,和同学交换看,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读物。

二、举办多形式参与的阅读活动

1、经常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

为了给学生创设更加愉快、和谐的阅读环境,让他们体会经典阅读带来的成功和幸福,可定期举行经典阅读读书交流会。读书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我喜欢的图书介绍、我喜欢的经典篇章或段落诵读、夸一夸我喜欢的文学人物、写一写我的经典阅读感受、晒一晒我的经典阅读笔记、画一画我喜欢的经典文学形象、展一展我的阅读摘要和手抄报、讲一讲我的阅读故事等。在这些交流活动中,学生能无拘无束地分享阅读感受和收获,既充分锻炼了他们收集整理资料、选择信息的能力,又进行了口语表达和语言积累训练,大大激发了他们通过经典阅读获得的成功感和自豪感。

2、定期进行班级经典阅读成果展示会

为扩大班级阅读成果的影响,可把班级阅读成果展示扩大到学校,举办学校读书节活动展示、学校诗歌朗诵会、情景剧展演、读书故事会、读书演讲会、主题读书展播等。如:春天来了,举办“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主题读书会,引领学生读一读春天的古诗,背一背描写春天的文章,画一画春天的图画,唱一唱春天的歌曲,看谁读得最多,画得最好,唱得最动听;国庆节到了,开展“致祖国母亲”向祖国妈妈生日献礼活动,引导学生颂读歌颂祖国的诗歌、散文。

在多样的阅读展示活动中,既积累了经典,又进行了情感熏陶,营建了良好的阅读氛围,促进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形成。

3、经常开展经典阅读成果评价和激励

小学生年龄小,一项活动开展久了,容易产生兴趣疲劳。为不断激发学生经典阅读兴趣,结合阅读活动,积极进行阅读评价和激励就显得非常重要。可在校或班级范围经常举行“阅读之星”“优秀书虫”“诵读大王”“最佳读书卡”“最佳读书笔记”“最佳读书小报”等评比活动,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三、构建阅读活动指导策略

在进行经典阅读的过程里,给学生的阅读活动以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阅读档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使学生保持阅读兴趣的重要一环。具体要做到:

1、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让学生各自在日记里制定读书的计划,要求学生遵守并长期坚持下去,让阅读成为学生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让孩子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阅读活动,使孩子走向属于自己的自主阅读。

2、指导学生选择经典读物。

苏霍姆林斯基说:“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

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合适的经典。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可以推荐阅读注音版的读物,要求学生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要会使用工具书(查字典)。同时,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选择能引起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童话、 传说、 寓言 、儿歌等单品集结的经典。

中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始阅读整本的儿童读物。到高年级就可以推荐一些经典短篇小说,经典长篇小说,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杂志等。

3、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

好的方法和活动是阅读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的源动力。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时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摘要式阅读

引导学生读书时先略读,后精读。 先看封面的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等,然后逐页读完,不懂的地方可以作上记号,然后在阅读档案本里把阅读过的短篇经典作品中的好词好句,好的描写段落用自己的摘抄本抄录下来,定期进行展览、评比、表彰。

(2)归纳式阅读

对于整本的经典作品,让学生在档案本里以:故事梗概(或主要内容)、情节提纲(或篇章主题)、人物形象(或描述对象)、我感兴趣的人物(或内容对象)、打动(或吸引)我的地方与原因等板块,对文本内容加以归纳梳理,既加深了阅读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整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这种归纳概括可以是叙述式的,也可以是图表格式的。

(3)角色吟诵式阅读

在阅读活动中采用角色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经典后,在展示汇报会中尝试扮演作品里的不同角色,表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阅读理解读本的过程中,把自己模拟成作家或文本人物的角色,用吟诵或对话的形式进行阅读活动。

(4)仿创式阅读

第9篇:小学读书汇报会材料范文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才可能主动想象,积极思维,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儿童是富有情感的生命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场景,化抽象为具体。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引发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融情入境,情景交融,寓教于乐。

创设情境的手段多样,可以是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可以用情节跌宕的故事烘托气氛,还可以借助于电教手段模拟真实的场面,形象的实物构建立体的情境……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自然地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并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例如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新课伊始,我就和学生一起欣赏了二胡曲《二泉映月》,那委婉连绵的琴声,升腾跌宕的旋律,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孩子们的情感与阿炳已经产生了共振,急切地想要了解阿炳坎坷的生世以及创作《二泉映月》的由来。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去阅读文本,兴趣盎然,津津乐道。又如教学《西湖》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展示色彩绚丽的图片,添上富有感染力的解说:“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再现了美妙的意境。学生的朗读绘声绘色,创造性地领悟文本的内容,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根基。阅读是学生有意义的内化和吸收,从语言形式感受到文本的内容;写作是思想的外化与表达,从整体的感知到具体的语言实践。完整的语文教学,不但是从语言表达到思想,而且也要实现从思想到语言的传承。教育家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和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深化、延续。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理顺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善于捕捉读写的契合点,将读写训练落到实处。

以读带写。苏教版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是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教学中,可以教材为例子,通过精读、品读等形式,让学生吸纳文本中的优美词句,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等,在范文引领下,鼓励学生进行仿写。

以写促读。文本是作者思想的再现,师生情到深处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表达的写下来。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利于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例如教学《船长》时,读到“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我发现学生的眼角湿润了,于是相机引导学生写话,“得救了的人们凝视着无情的大海,面对这样一位忠于职守的船长,有多少话要对船长深情地诉说啊!”学生在写作中领悟到船长以身殉职、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三、适度拓展,延伸课外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想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教师应合理整合教育教学的资源,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建设开放的、动态的小学语文课堂,把语文小课堂与生活大舞台相结合,多途径、多侧面努力,形成一股合力,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阅读是人个体生命的扩展,是语文学习中最普遍的形式,是课堂学习的有效拓展与延伸。教师可以结合单元教学的主题,倡导学生积极地课外阅读,形成课外阅读的场。例如学习《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一单元时,可以向推荐学生一些历史故事的书籍,鼓励学生进行专题阅读。一个阶段后,可以利用班队闲暇时间举行读书展示汇报会。学习《江南春》和《春日偶成》后,和学生一起收集描写四季的古诗,在班级内开展古诗文考级活动。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基础。

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把语文学习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采访本乡镇的先进人物,报道社会新闻,办几期手抄小报,写几份感人至深的倡议书……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