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保障措施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新疆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xx-20xx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xx-20xx学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新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4分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1、20xx.10.24专题讲座《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2、20xx.11.22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3、20xx.12.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20xx.12.19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20xx.4.17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20xx.6.18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4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20xx-20xx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20xx-20xx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20xx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20xx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4、做好20xx级新生UPI普查协调会;
【关键词】心理咨询;大学生;学生公寓
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基础保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随着高校后勤化的改革步伐的加快,公寓逐渐成为了大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并且是塑造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优化育人环境、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许多由于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而造成重点事件发生的场所,因此,大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心理教育最前沿、最有利的战场之一。如何将心理辅导工作引进公寓,应该成为大学心理咨询发展的新方向。
一、心理辅导工作进驻学生公寓的重要意义
1、心理咨询有利于优化公寓环境,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学生公寓作为大学生日常活动最为密集的地点之一,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生活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精神面貌,也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公寓,可以及时帮助大学生营造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
2、心理咨询有利于提高公寓服务质量和水平
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是公寓服务的重要组成元素,公寓是学生课余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区域,如果公寓有心理安全员及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和调节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3、心理咨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公寓的延伸,有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公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真诚、信任的心灵沟通模式,可以使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经过自我选择而排除心理矛盾,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将思想政治工作无法涉及的方面进行有益的补充。
二、以学生公寓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途径
以学生公寓为载体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宣传活动,可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减少和消除心理问题,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但要落到实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队伍是工作的保证
首先,各级领导重视。领导重视是心理辅导进公寓工作是有效开展理辅导、咨询的前提。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公寓管理部门都要为在公寓内开展心理辅导、咨询工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办公地点和设施,解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在工作量计算、职称晋等方面给心理辅导老师必要的倾斜,这样才能吸收更多的老师积极热心从事这项工作,干出成效。其次,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层次不同的、专职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再次,心理辅导老师、辅导员、公寓管理人员通力合作。
2、机构是基础,建立学生公寓的心理咨询组织机构
要以学生公寓为载体作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就必须建立学生公寓的心理咨询组织机构。至少应该保证在每幢学生公寓中都有专门的场所,有专人负责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坚持值班制度,并在日常主动关注公寓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在遇到存在重大心理问题的学生时,应当有组织地帮助其进行心理治疗。尽量使得大学生在学生公寓这个环境中能够方便地进行心理咨询,日常生活中也有人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并且要注意及时建档,及时预案,与学生的管理相结合,真正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合理采用方法,保证学生公寓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
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是一种相对专业化的育人工作,咨询工作者仅凭个人的智慧、阅历和潜质是不足以胜任的。在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应该注意采用合适的方法,以最经济的方式得到最优先的结果。最基础的是要与与学生“共情”,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在进行一系列心理咨询活动时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谈,了解他们对生活学业、感情、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困惑,力图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些良好的建议。第二,充分发挥寝室信息员作用。在做到班级有心理委员的前提下,寝室有心理信息员。寝室同学之间彼此又都是同龄人,因此,许多学生不愿意对老师说的话,会和寝室同学沟通。如果寝室同学中有人能懂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向学校老师反映许多悲剧将不会出现。心理咨询宣传活动必须以寝室为宣传动单位成立小组,让学生在寝室较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心理咨知识,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增进同学之间感情。
三、心理辅导工作进公寓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心理辅导工作要严格和灵活相结合
心理辅导办公室要严格遵守开放时间,因为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走进办公室进行咨询,是经过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如果学生一旦下定决心要行心理咨询,却发现无人,这对学生原本脆弱的心理将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制约学生的积极性和主性。针对这种情况,心理辅导工作可以采取定时服务与预约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辅导老师留下联系方式,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可与老师联系,方便约定时间、地点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二要对有障碍但不主动前来咨询的同学要主动出击,在掌握学生状况的条件下,热心邀请学生前来交谈,也可以主动深入学生宿舍内或选择操场、树林等学生能够接受地方进行心理辅导。
2、要有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
心理辅导进公寓,是一项造福大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举措,而非权宜之计,要有期工作的思想准备,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辅导工作也要不断加强。要及时总结经验和得失,培养和善后备人才梯队,将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下去。
3、心理辅导老师、辅导员、公寓管理人员要注意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他们深入学生之中,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作用。心理辅导老师、辅导员、公寓管理人员要严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把握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方法,优化学生心理环境、围绕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把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作为基本要素、不断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疾患,增强了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社会生活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2]李正云,岑国桢.学校心理干预的技术与应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3]陈,姜雪凤.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的结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2):52-54.
[4]梅国英,庞杰.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9).
[5]张志雷,王业兵.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进公寓[J].中国科教新导刊,2007(9).
[6]梁晓凤.探析以学生公寓为载体开展心理咨询工作[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学学报,2009(1).
[7]梅延海,赵尊强.新时期心理辅导工作进大学生公寓的思索[J].高校后勤研究,2008(4).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218-02
一、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社会结构的分化,利益分配的调整,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思潮有冲击,我们的大学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情感危机和神经衰弱等。面对日益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高校教育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guidance)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咨商,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领导者根据成员问题的相似性或成员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越性在于将团体作为一个微型环境,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在这个宽松的环境中,参与者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能讨论彼此的心得体会,并不断审视改进自己,培养成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团体心理辅导可用来满足各种特殊群体的需要,是当展最快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形式之一。团体心理辅导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高校经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形式在我国虽然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水平参差不齐。在研究中,辅导人员的活动设计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教师在设计、性质、目标和对象上要全面考虑,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此外,辅导人员的知识水平,是否受过系统训练,都影响活动的设计,最后也会影响到辅导效果。院系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要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目前高校中常用易操作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很重要和常用的技术。20世纪20年代,为了培训有效的生产领班,心理学家莫雷诺根据他自创的团体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剧改变提出了角色扮演培训方法,其方法是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不同技艺和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用来研究困难情境中不同行为的可能结果的优点。此法对于大学生增强人际关系尤为有效。
在实施角色扮演法时,受训者扮演分配给他们的角色,并获取有关背景信息(如工作或人际关系的问题)。当然,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学员对他所进行角色的把握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对学员在培训中的要求可能更高。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角色扮演这一沿用至今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展现出来更多的活力和其培训的实用性。
2.行为训练法: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其中行为训练法应遵循从易到难、示范性、及时强化原则。其程序为情景的选择与描述――确定训练目标――团体讨论――提供示范――正式训练――总结与评价。
3.心理剧: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组员扮演。心理剧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它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通过演出这个角色,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并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的目的。在大学校园当中,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编排一些反映实际情况的校园心理剧,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达到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共鸣,以取得较好的心理辅导作用。
4.游戏辅导:此类心理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心理游戏进入高校课堂,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当代大学生因为价值观的多元化,加上社会竞争激烈,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周围存在的关怀已开始慢慢淡化。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体验到意外的发现;另一方面也能通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了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念。
5. 音乐心理调适训练:音乐可以说是最能表现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艺术形式。借助音乐旋律的节奏,可以调节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使之趋于和谐、平衡并逐渐向健康发展。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丰富情感,有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其原理是运用音乐体验的形式,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心理健康,其心理机制是审美反射的生理机制和联想的认知心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起着调节情绪,陶治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作用。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一)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我观念问题。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会意识到原来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可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形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
(二)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目的在于发展的功能,这是咨询心理学遵循发展模式的直接体现。通过团体活动可以改善成员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尤其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能给予正常学生以启发与引导。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可以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组成员的相似境遇使得团体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动中成长。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人际交往的体验如何,是影响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丁瓒曾说,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造成的。有关资料显示,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培养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训练中,成员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决定,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等。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四)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通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增进理解,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
四、团体心理辅导的前景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这些都是积极变化。另外,有研究者把心理辅导从即时影响转向了辅导后的长效影响,这为大学生今后良好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日益成为我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白羽.改变心力――团体心理训练与潜能激发[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3]黄学规,金瑾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Group counseling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I jing,MA Xiao-hong
(Humanities and Law college,jiaxing university, 314001,China)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研究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与教育界的重视,但是,在日益开放与复杂纷繁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学生发病、自杀、危害家庭、危害他人与社会的现象屡见不鲜。
近年来,我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以期探索出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为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尽绵薄之力:
一、加强管理
科学的工作思路必须以科学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我院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心理咨询室认真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确立了建好“一个中心”、“组建三支队伍”、“开通多种渠道”、“建立工作机制”的教育管理措施,逐步形成了点线面立体交叉的工作网络和灵敏高效的工作体系。
(一)建好心理咨询中心。(1)严格人选条件,配备精兵强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的专兼职教师皆为心理学专业毕业,并且经过系统培训,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2)加强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新近兴起的专业,专业人员不足是客观现实。近年来,我院加大了对工作人员的在职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在职培训,并提供经济上的支持。(3)加强中心工作环境建设。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院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咨询辅导室以及相应的电脑、光电读卡机、WJZ心理测验软件、多媒体音像系统等工作设备以及热线电话、办公家具等。
(二)组建好三支队伍。(1)不断提高工作待遇,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充满爱心的工作,教师每天接触“负面信息”,自身承受着“心理净化”、“技能提高”等多种压力,学院各级领导非常理解工作人员的职业困惑,在各个方面给与优厚待遇,使工作人员心态平稳,避免了职业枯竭。(2)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政治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每学期进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业务轮训,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助人技能”、“班级团队建设”作为轮训的重点内容,不断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意识水平,提高基本的工作技术能力,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能力。(3)加强指导,促进大学生心理互助队伍建设。指导教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工作,积极发展、补充会员,壮大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丰富学生生活、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助人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开展多种教育渠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效的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宣传心理健康观念,介绍心理卫生知识,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途径。我院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在学院无线广播电台开办“心灵之声”栏目,播放大学生关于生命意义、心理健康的精彩文章;宣传栏由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组织有关稿件;在各种文艺演出中,融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每周周末免费放映“心理电影”。另外,在校园网上专设心理咨询网页,方便学生网上咨询。
(四)建立规范的工作机制。(1)违纪事件防范机制、危机事件应急机制。院系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通力配合,本着早排查、早发现、早干预的原则,帮助学生度过困惑期,预防恶性事件发生。(2)日常信息上报机制。从不同的渠道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每周有汇报、每月有汇总,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3)教育措施反馈机制。所有教育活动的开展,事后都必须做出总结,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向负责领导汇报,为制定教育措施和教育计划提供参考。
二、研究规律,探索模式
(一)研究教育模式。我院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分析大学生人格成长特点,研究大学生人格发展的规律,设立学生在不同年级的成长任务,确立由“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设计”、“健康人格培养”、“职业心理教育”四大模块组成、交叉重叠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重点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教育规律,探索教育方式方法。
(二)完善课程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作为必要的支撑,目前,我们已逐步形成了公共课、选修课、训练课组成的课程体系。(1)面向全院学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讲授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知识和基本调试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自助。(2)逐步开设系列选修课程,包括“生涯规划”、“职业心理”、“人力资源”、“人格成长”、“人际关系”、“人际沟通”、“情绪管理”、“积极心态”、“两性关系”、“爱情心理”、“压力管理”、“团队合作”、“潜能发展”、“自我探索”等。(3)开设“团体训练”、“专题讲座”等辅助教育内容。
三、开展活动
近年来,我院按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年度工作计划,开展了多项教育活动。
(一)认真组织好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在每年五月由省高校工委举行的心理健康宣传月和每年十一月由学院统一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举办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现场咨询、电影放映、文艺晚会、系列讲座、团体训练、谈心活动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二)认真做好日常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系列讲座、专题报告、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咨询、团体心理训练等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是我院人数最多的学生社团,指导开展了演讲比赛、专题讲座、征文比赛等多项主题活动;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开展相关活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途径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218-01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自从教育部在2001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进行了各方面的探索与讨论。有部分人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划等号,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顺利、有效的开展。由部分人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辅导员的工作。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有失偏颇的。笔者在本节中拟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出发,谈谈自己对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几点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同属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者都有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这个共同目标。但是这两者却不能等而论之,在形式与方法、工作内容上两者都存在着明显分别。思想政治教育着重关注的是培养学生建立起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侧重于大学生道德、政治、思想的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调适、矫正、帮助学生塑造出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
二、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分析
大部分辅导员都是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刚刚毕业就加入辅导员队伍,他们的年龄与大学生相仿,知识阅历、生活经验与大学生接近,这种角色可以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淡化,使辅导员更容易与大学生交流,发挥榜样示范的功能。从时间上讲,相较于其他教师,辅导员与学生相处时间更长,对学生各方面的了解也更加全面、及时,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性与时效性得到保证。
此外,高校配置辅导员的方式一般是以院系为单位。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专业、年龄、家庭情况的不同存在一些差异。这种配置方式可以使学生的辅导与管理更有针对性。同时,辅导员既是学生的学长,也是学生的朋友,可以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学生共同分享。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可以帮学生出主意、想办法,这些会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辅导员作为教育工作者产生的疲惫、苦闷情绪会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导致对学生缺乏应有的耐心,甚至出现侮辱学生的恶性事件。因此,提高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题中之义。这需要个人、学校与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学校要提供条件,能够经常对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教育;社会要理解辅导员,不能给辅导员过大的压力;辅导员自身要对压力本身有着辩证看待的态度,不断充电充实自身,端正职业理想,教育信念,不仅对学生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二)多角度了解学生,重视从心理角度分析问题
传统教育观念习惯从组织纪律,道德品质方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从心理角度认知、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受到忽视。譬如学生撒谎的问题上,辅导员一般会从学生思想品德上分析,认为学生不诚实。但是从心理的角度出发,这是学生因为害怕责罚采取的心理防御措施;再如辅导员鼓励学习优异的学生参加竞赛活动或者竞选班干,学生却不参加,辅导员一般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孤傲自大或者不愿为同学服务、缺乏服务意识,但是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这是因为学生在这样面缺乏自信、害怕遭遇到失败的结果,了解学生的角度不同,教育方法就不同,当然教育效果也不一样。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看待学生的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应该多从心理角度了解学生,重视从心理角度分析问题,使工作更加理性化、科学化、使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树立平等意识,进行心理换位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校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发展,自我人身观与价值观逐步确立。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树立平等意识,从学生的眼光、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辅导员要不断了解学生的思想、体验学生的感情、走进他们丰富而又敏感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加强学习心理学知识,加深对人的理解、加深对学生的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尊重学生。只有做到换位思考,才能更好地了解到学生问题的症结。在工作中,辅导员要放下教育者的架子、淡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角色、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做好辅导员工作奠定稳固的心理基础。
(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被辅导者。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对于发展不好的学生,要相信学生仍有积极的一面,努力发觉他们的潜能;对于发展较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五)重视网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为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维、新方式。有人戏言“学生不一定都会去上课,但学生一定会去上网”。如果教室寝室家里找不到学生,通过QQ 我们很有可能找到他。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QQ空间、个人博客辅导员可以了解学生的交友状况、心情状况、心理问题。网络上层多次出现在博客等流露出自杀倾向的学生及时得到教育者干预的案例。通过网络这张心情晴雨表,辅导员可以更加及时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状况。这需要辅导员提高运用网络的技术能力。辅导员可以开辟QQ班级群、心理信箱、飞信群帮助那写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诉说困境,有针对性地在QQ群上开展有意义的讨论,对学生的焦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网络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魅力, 不仅在于它的方便和快捷,更在于它这种无声的文字交流方式,能唤醒人心底最真实的情感, 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效果。实践证明,网络这种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方式是广大学生最能接受、最受欢迎、效果最好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的方式。
(六)以班级建设为支撑,重视朋辈辅导的作用
良好的同学关系是进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故而,辅导员应该把加强班级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作为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支撑。辅导员应组织丰富多彩的体积活动,协助学生在集体中寻找自我认同,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帮助他们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辅导员要重视学生干部的重要作用,学生干部可以更好的深入到同学中间,及时发现违纪,展开朋辈辅导。
参考文献:
[1]吴少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7:37-40.
[2]邱显清、李龙.高校辅导员应当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0:64-66.
关键词 贫困学生 心理辅导 策略 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72
On College Poverty Students' Psychology Counseling Strategies
XIAO Liquan
(Hu'nan Judicial Polica Vocation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31)
Abstract Poverty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ve always been the group with low psychological and health level among students due to family poverty reasons, etc. Therefore, college education workers, especially student counselo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trategies and methods in the process of conducting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poverty students, and assist them in facing up to self problems via concrete measures including creating fair and healthy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ing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Key words Poverty students, counseling psychology, strategy, psychological quality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居民家庭经济条件普遍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高校扩招,大学生生活费用逐渐提高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等原因,我国高校贫困生比例一直维持着较高的水平。据统计,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仍保持占在校生人数的20%上下,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①近年来,关于“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调更是在网络上甚嚣尘上,这些言论看似残酷,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寒门学子上升通道相对闭塞的客观事实。这些现实困难让贫困学生背负着比普通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②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掌握针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有效策略,要努力使他们能在大学校园里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学习、生活,帮助他们更加自信的迈出人际交往、择业就业的关键一步。本文讨论的即是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境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生辅导员,在心理辅导中所应当采用的应对策略。
1 营造公平健康环境――重要基础
家庭贫困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本身就面对了诸多的不利因素,他们无法和富裕家庭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无法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甚至在精神层面也相对匮乏。进入大学以后,贫困学生与家庭富裕学生这两个经济条件迥异的群体,经过群体认知有意无意的反复刻划和强化,产生了对大学生内隐和外显行为都带来明显消极影响的“裂痕效应”。③这不但直接作用于贫困学生和富裕学生,也对中等经济水平的学生产生了直接影响。其后果是强化了大学生的原始身份等级观念,恶化了校园人际生态,削弱了大学生应有的求学进取精神,让贫困生易于产生对学业的焦虑、对社交的自卑、对社会援助的疑虑。因此,高校教师、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公平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原本总体处于劣势的贫困学子在大学里能有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让他们看到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的希望,从而重拾信心,乐观生活,积极向上。
首先,高校教师应从自身态度出发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帮助学生淡化物质色彩,为学子们创建一个全新的、相对公平生活、学习氛围。其次,要扶正大学精神,充分认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坚持与努力取得的成就,鼓励优良的学习风气和勤劳自立的生活习惯,让认认真学习、独立自强、努力投身科学研究和自我建设的学生脱颖而出,成为大家的榜样。第三,高校教师在与贫困学生交流时要关注他们自卑、敏感的特殊心态。与其互动时要注意自己的表述方式和对方的心理感受,尽量优化自己的言行,将不必要的刺激和心理伤害降低到最小限度。④
另外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很多教师往往对贫困学生在道德品质上有着更高的隐性要求,比如认为贫困学生就一定要更加自立自强,一定要学习更努力,品德一定要更加高尚等。然而,在实际中我们看到,贫困学生虽然从不缺乏自立自强的典型代表,但毕竟他们也是普通人,甚至是比一般家庭的孩子缺少关爱、缺少教育,更敏感、更脆弱的普通人,他们也可能上网成瘾、厌学、消极、懈怠甚至染上一些不良习惯。如果我们对这些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或先入为主地给他们贴上标签,不仅无助于改善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反而会加重贫困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心理辅导的开展。因此高校教师不妨把他们看作普普通通的学生看待,摈弃那些固有标签,包容他们的各种缺点不足,对他们多鼓励,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待贫困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真正公平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2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方式与内涵
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贫困大学生,且贫困程度较重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更为显著。⑤贫困学生其窘迫的家庭经济状况容易使其形成敏感、自卑、封闭的特殊心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大量的案例也证实了这一点:家庭贫困学生往往性格内向,较为自卑,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少数贫困学生不能正视自己贫困的客观事实,觉得贫穷是耻辱,感觉自己无法出人头地报答父母,并将痛苦深埋在心中,对生活和学习丧失希望,因此产生焦虑心理;一些贫困学生在面对社会中各种物质诱惑时心态失衡,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淳朴,在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上逐渐表现出与自己条件不相符的举动,表现出虚荣的心理特征;另一些贫困学生因多次获得助学金,产生了对助学金和社会援助的依赖心理,一旦助学金减少或未能获得,就心生怨气;还有一些贫困学生由于长期的挫败感,产生了很强的戒备心理,看待问题狭隘,遇事易钻牛角尖,不能正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无法正确评价客观事实,因此容易做出不理智行为。而以上种种现象归结起来,是贫困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的缺失。因此,我们在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对其心理素质提升的训练。具体策略如下:
2.1 敞开沟通之门,重拾交流信心
针对贫困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封闭的心态,心理辅导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措施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在辅导过程中,可以开展以人际交往训练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训练,让贫困学生掌握与他人交往的知识与技巧。⑥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在某些方面有所长,因此我们应有意的让贫困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从而使其得到身边同学的认可。例如某贫困生会做饭,可以在集体组织出游时安排他做一桌好菜给大家吃;某生在家经常帮父母干农活,可以在主题班会上让他介绍田间地头的趣事和农民们的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知识。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贫困学子们敞开心扉与同学交流互动,而且互动过后得到的积极反馈又能帮助他们获得自信,让他更愿意与他人交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2 正确面对挫折,锤炼毅力心智
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交友、恋爱甚至学习上都会遇到很多挫折,更加棘手的是他们对挫折的耐受程度也相对较低,如果无法正视挫折,容易产生焦虑、懈怠甚至自暴自弃等等不良情绪。因此我们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应把握几个要点:首先,要教育学生正视挫折。要告诉他们生活中没有人能够避免挫折,古今中外有所成者,无一不是经历了我们难以想象的无数次挫折,而经历挫折正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其次,要教会他们克服挫折。对于一些由于自己的过错和失误造成的挫折要勇于承认错误,担当责任,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人际交往上的挫折――与寝室同学产生矛盾,首先心理辅导老师要全面了解事实经过,再通过客观分析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症结,是由于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还是交往中的误解?一步步帮助他们理顺思路,从而能够自行化解矛盾。第三,要教会他们避开挫折。避开挫折不是逃避困难,而是教授他们通过分析客观现实而选择解决困难的最佳路径的一种能力。最后,要教会他们从挫折中总结经验。吃一堑,长一智,让挫折不再击垮他们,而是帮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睿智。
帮助贫困学生正视挫折,在挫折中成长,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高校教师在对贫困学生心理辅导时的最重要的一课。
2.3 端正价值观念,消除负性情绪
在对贫困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也尤为重要。一些贫困学生自卑于自己的家庭出身,不愿让同学朋友看到自己贫穷的一面,因此产生了相对扭曲的价值观念,极力包装自己。另一些贫困学生在获取了国家助学金后养成了等、靠、要的不良习惯,⑦甚至部分学生因为争夺助学金而产生矛盾。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一方面要告诉学生,一个人的出身是不能选择的,家庭的贫穷也只是暂时的,不应为此感到羞耻;而个人的人生态度、努力程度、行为准则、学识高低是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完全可以不逊于他人。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通过正确引导,使得学生的经济补助中无偿资助的比例降低,而通过勤工俭学和奖学金资助而获得的收入比例增加,让学生从经济上做到自立、自强,从而消除他们因经济窘迫和争夺助学金而产生的负性情绪。
总之,教师在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不仅要全面了解学生本人的性格和家庭背景,还要充分了解其所处的人际环境,并针对具体的问题采取具体措施,以帮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积极应对贫富差距的挑战。对于那些正处于 “心理断乳”的大学生,应要求其接受必要的心理辅导,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卫和心理完善手段来调适消极心理。对于一些羞于参加心理辅导的贫困学生,我们也要耐心向他们解释心理辅导的普遍性和必要性,让他们敞开心扉,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逐步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解开心结,接纳自我。
本文系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院级课题“家庭贫困学生心理辅导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曹成刚.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初步探讨――对渝西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4-70.
② 梁军,何丽萍.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探析――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J].社会科学家,2011.6:109-110.
③ 胡年珊.大学生贫富差距的“裂痕效应”与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评论,2008.3:48-51.
④ 肖汉仕,苏林雁.湖南省部分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10:857-858.
⑤ 胡春红.不同贫困程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方差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3:333-33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185-03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展的中后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在人生发展的这一变化时期,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多样,来自学习、经济、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适,往往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据近期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我国有近3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每年有5%因为躯体疾病退学,而高达95%是因为心理问题。学生因患有心理疾病、精神障碍或心理问题而自杀或伤害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如令人发指的“马加爵事件”等。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尚不到30%。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急剧加速和与之相伴随的心理问题的明显增长,中国精神卫生工作队伍无论在人才和经费投入上都缺乏足够的准备。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应当承认,我国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起步是落后的。这也与我们“重理轻文”的传统教育观念有关,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人文类学科占的比重很大,尤其是医学院校,人文学科课时占到总学时的1/3,而我们高校目前的人文学科还处在弱势,亟待加强。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实力非常单薄,人才匮乏。据悉,目前我国每百万人口中只有2.4个心理学工作者,其中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不足2%,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跟不上社会的需求。
具体来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尚存在下列问题。
人员配备不足。香港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个专职心理辅导员,而在内地,每5000名大学生都没有一个心理辅导员,并且很多心理辅导员是兼职的。
教材建设问题。目前我国尚没有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教材。一些教育学者认为,应当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项必修的基础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开设不同的课程。
教师培训问题。高校从事心理指导的老师多以兼职为主,主要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多数缺乏正规培训,急需系统培训。
网上心理咨询尚在探索阶段。有些人心里所想不愿当面与人谈,新的网络空间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什么问题都可以摊开来讲,但在网上进行心理个案方面的咨询还未开展。
教育理念问题。目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教育理念的落后,其工作还停留在“被动”的地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还只是停留在“救火”阶段,往往在学生事故发生之后,才采取相应的措施。
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是针对全体在校学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不应是解决、排出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而应是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解能力和适应能力;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终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高校的性质及工作特点决定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工作重点,心理治疗则是由社会医疗机构来完成。首先,高校是以教育为目的的组织,并不是医疗机构,与社会医疗机构相比并不具备心理治疗的工作优势;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使被动的治疗疾病转变为主动的预防疾病,有效提升心理素质,早教育、早预防,将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预防和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健康的大学生是健康社会文明的倡导者和示范者,全面提高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对提升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有实施方案的针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干预,使其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健全个性的教育活动。一方面要注重预防各种异常心理及心理障碍的产生,对潜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适时的干预和治疗;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各种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珍爱生命预防自杀的讨论、成瘾行为的干预、艾滋病预防和性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适时调试情绪,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主体意识,并加入相关心理疾病的案例在学生中进行案例讨论。…经过总结和思考,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1、认知发展教育。认知教育是指通过常规或特殊训练,使大学生了解认知规律、特点及自身认识发展水平,从而发掘自身的不足,并学会对错误认知进行调控。
2、情绪稳定教育。情绪调控是为了避免自身情绪的大起大落或两极化,通过有效的调控手段调解自我情绪,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形成适度的情绪反应能力与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避免心理失衡,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
3、意志力优化教育。意志力优化教育是使大学生学会调节激情,应付挫折打击,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意志行为水平,从而避免产生心理偏差,具备自觉、果断、坚持与自律的优秀品质。
4、健全个性品质教育。个性教育是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矫正不良的个性品质,促进完善的个性心理,从而形成开朗、活泼、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良好性格。
5、人际和谐教育。人际和谐教育是帮助大学生了解人际交往问的特点和规律,使得在群体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善于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才干,达到高水平的自我实现。
6、积极适应教育。积极适应教育是指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使大学生积极适应自身、环境及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调控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保持心理健康。同时深入认识自己、认识自身心理变化的特点,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在学会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基础上优化和调解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控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开发潜能,适应学习生活。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而繁琐的工程,要使其能正常有序地运转,既要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施可行的途径与方法。
1。建立“三理”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心理、择业心理、动力心理、创造心理、情绪心理、挫折心理、性与恋爱心理、人际关系心理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产生这些心理问题有着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观原因主要的是因为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在生理发育晚期,心理正处走向成熟而未成熟的阶段。
客观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方面的影响。一是社会的影响。社会的复杂环境,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物质上、精神上和文化上都存在各种弊端,必然导致人们价值观的扭曲,消极的社会风气对成长中的大学生存在各种积极、消极的影响。二是学校教育的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学习压力、成长压力、就业压力等都不同程度的冲击考验着当代大学生稚嫩的心理。三是家庭的影响。家庭氛围、家长的教育能力、家庭结构以及家庭经济基础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总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着心理、生理、伦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建立“三理”相结合的模式。在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同时,加强生理教育,注重伦理教育,将生理、心理、伦理这“三理”有机整合在一起。
2.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学校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其中包括信息网络,心理教育理念网、心理问题预警和援助网、家庭学校联络网、师生互动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等,形成人人主动参与、全社会积极配合的大网络体系。在建立网络体系时,承担心理教育的主要人员应勇挑中担,积极开设课程和讲座,宣传与普及心理知识,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室、心理交流论坛,完成网站网页制作,给大学生广阔的心理沟通平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形成一个以专业人员为主,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社团为辅的工作体系。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
(1)把握教育原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这种教育原则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学生人群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任务绝不仅仅限于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而是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教学、心理测查等在内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这既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又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只有建立健全在符合心理发展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深入人心,在学校成长的这个大背景下,促其得到最大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也只有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目标上,即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确立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才能真正成为人格完善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2)规定教育目标,唤起学生对心身健康的向往和自觉,提高其心理素质。在预防、纠正和发展三者相结合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规划,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3)讲究教育方式。以“活动一感悟一心灵成长”为主线,以课堂、网络、社会实践活动为途径、以课堂讲授、演讲辩论、社会实践、心理测试、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情景设置、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为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自我发现、自我调解、自由提升。
(4)开展心理训练。训练共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印象训练、语言训练、肢体训练和开放自我训练。训练中将学生进入某一个特定的主题情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中获得感受,理解每一个角色的心理,并相互交换心得,帮助彼此之间建立并加深对不同人际关系的理解,消除误会,在认识上飞跃。
(5)做好身心健康教育,即躯体疾病的预防和心理素质的强化。其中躯体疾病的预防主要分为健康行为的确立和有害行为的干预;而心理素质的强化重点是健康心理的培养、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心理辅导的开展。在课程教育中应重视心理辅导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辨别能力,以增强他们在复杂环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帮助他们积累成长的经验和方法。
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高校开展的心理辅导是辅助型而非治疗型,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疑惑,排除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促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方面发挥内在潜力,逐步走向成熟和成功。心理测试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工作,对学生人格发展、情绪、行为、适应性和职业兴趣等方面进行专业测试,建立健全的学生心理档案,从中发现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其规律,找出有心理疾病的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建设专业知识强的教师队伍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从心理发展水平来说,最一般的情况是: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⑴。正确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对于培养心理健康、具备一定挫折承受力的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做了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⑵。另有调查结果表明:20%的学生有心理问题,约20%的学生心理问题虽不直接表现出来,但一遇到问题就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发作,可以说有约1/4的学生心理处于一种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状态,可以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与生理亚健康一样,心理亚健康状态并不是心理疾病,所以不一定有某一方面突出的症状。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等⑶。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常常在心理动力系统、适应性、情绪调控等方面都有表征,在行动上往往表现出动力不足、行动欠缺积极性、个体能力低下、情绪调控能力低、常受不良情绪控制。本研究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心理亚健康大学生进行干预治疗,并对团体辅导方法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人群心理健康状况改善的效果进行评估。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整群选取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608名学生进行心理亚健康人群的筛查,将筛查出来的心理亚健康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心理亚健康人群的筛查使用国际通用的康奈尔医学指数简化问卷(CMI)进行调查,根据量表所附神经症识别图对人群心理状况进行识别分类((健康、准健康、准神经症、神经症),对所有落入“准神经症”区域的人员进行精神科访谈排除高度怀疑为神经症或其它心理疾病患者,所余人员不良心理状况持续2周或以上时间者,被确定为本研究的“心理亚健康”状态。
(2)团体的建立本次研究共筛选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101名,由实验人员向筛查出的心理亚健康大学生发出参与团体辅导的邀请,收到邀请函的大学生主动报名,实验人员与自愿参与团体的心理亚健康大学生面谈,最终确立38人的团体作为实验组,其余筛选出的心理亚健康大学生为对照组。
(3)团体辅导干预①团体辅导前一周,在安静的教室里,由施测者使用标准指导语对团体成员和对照组成员进行心理量表测查。测查的量表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②以系统论和整体论思想为指导,根据理性情绪疗法、行为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在参考大量国内外团体治疗实践基础上,参照学校心理拓展训练计划制订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团体辅导在舒适、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历时2个月,每周1次,分8次进行,每次2小时左右。③团体辅导结束后一周,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团体成员和对照组成员进行心理量表的测查。测查的量表包括:康奈尔医学指数简化问卷(CM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
3.团体辅导方案
第一次:有缘千里来相会。其目的是消除团体成员陌生感、孤独感,让成员之间互相沟通而相识,制定团体契约,逐渐形成团体合作互助、成员间无条件接纳的气氛。活动内容包括:签订团体合约书、轻柔体操、刮大风、滚雪球、投物识友、棒打薄情郎、心有千千结。
第二次:信任之旅。其目的是使团体成员之间进一步接触、相互了解,以逐渐建立信任的关系,相互接纳,减少防卫心理。活动内容包括:盲人走路、让我支撑你、信任百步行、盲人看世界、综合讨论。
第三次:我思故我在。其目的为促进成员自我探索,深化自我认识,勇敢地开放、表达自己,树立自信心和勇气,以形成健康的自我形象,增强自觉的能力;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进而认识别人接纳别人。活动内容包括:20个我是谁、20个我应该是谁、他人眼中的我、玫瑰之旅探索未知的我、勇敢地自我欣赏。
第四次:意义的找寻。其目的是通过活动和讨论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了解他人的价值观,在比较与交流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生命中最重要的、自己最需要的,确立清晰的人生目标。活动内容包括:生存选择、拍卖人生、写遗嘱、火堆救物、丧失训练、团体讨论。
第五次:沟通无限。其目的是在活动参与中,学习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使成员之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以增进正确生活管理的能力和良性的人际互动,并能从他人身上学习新的处理事件的方法和经验。活动内容包括:信息传递、两人三腿跑、球场任务大挑战(学会沟通、学会拒绝)、群策群力、反思作业。
第六次:理性之箭。其目的是帮助成员拥有一个较实际、较宽大和合理的人生哲学,引导成员学习接纳现实,组织和调节自己的思想,对己对人宽容和忍耐,减少对自己和他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树立理性信念的人际交往观。活动内容包括:理性情绪理论和人际关系指导专题讲座、“你心有我知”心理剧表演、哲理故事会、讨论与反思。
第七次:友情大提升。其目的是指导成员欣赏、关注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在行为层面上能主动有所改变,尝试人际交往的新行为。活动内容包括:集思广益、倾听测试、学会赞美、同舟共济、呼拉圈游戏、团体讨论。
第八次:我在团体中成长。其目的是成员共同分享在团体过程中的收获,结束团体活动,合理处理分离情绪,激起小组成员关注他人的热情,彼此给予他人欣赏与期待,在辅导活动结束时,找到丰收的感觉,并对今后有所期待,帮助组员带着祝愿走向生活。活动内容包括:回顾团体经历的过程、讨论如何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的方式、心里话大传递、共唱一首歌(如友谊地久天长)、用一个体态语言表示你对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小组的收获并拍照合影。
4.数据处理团体辅导前后测得数据,用WJZ2000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SPSSl1.O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实验组干预前后康奈尔医学指数问卷(CMI)得分比较
活动干预后,实验组在CMI得分和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O.05,见表2-1);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2.实验组干预前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得分比较
活动干预后,实验组在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的分数和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见表2-2);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3,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SCL-90各指标的变化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敌对指标上比较,实验组有显著改变(见表2-3)。
4,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见表2-4,得分表明干预前后实验组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O.05),干预后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三、讨论
团体辅导(GroupCounseling)(又称团体咨询、小组辅导、集体咨询或团体训练),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⑷。作为一种逐渐兴起的、能有效解决大学生个人发展问题的辅助教育形式,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改善学生情感体验等方面效果显著。
本次团体辅导效果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增强了成员自信心。自信心的高低会影响心理健康的状态。大学生自信心不足主要来源于自我内心高期待和社会普遍低评价之间的矛盾,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缺乏对他人的信任、缺乏社会经验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等。团体心理辅导的良好氛围能使成员产生一种安全、温暖、依赖、接纳的感觉,当他们发觉团体内其他人员同样有心理困扰,其个人心理问题并不特殊、罕见时,就会逐渐改变自我评价,进而改变其观念,而这种观念改变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②改善情感体验,克服焦虑、恐惧、孤独、情绪自控力差、不善表达等。团体辅导的特点、氛围使参加者易体验到共性,有被人接纳之感,从而充满希望和改善的力量;团体活动中期,团体凝聚力使成员进一步产生风雨同舟的感觉,进而放松自己、减少排斥敌对、降低心理防卫,互相帮助;团体对成员的支持更使成员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很多成员抱着改善的态度加入,加上被他人接受、关心,更进一步加强了信心,并从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③发展适应行为,注重交往技能、技巧培养,提高成员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参与者学会倾听、--接纳自我、赞美与欣赏他人,增强沟通技巧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比,它能提供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团体就像+社会生活实验室,成员可自由观察、分析实验场所表现的资料,进而体验自己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成员还可相互学习、交流经验,获得直接、间接的劝告。此外,团体活动还有助于学习社交技巧,成员抱着改变的愿望去积极模仿适应行为,从而改善社交技能与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④针对大多数大学生情感反应不够细腻,自我反思不勤或程度不深的特点,每次团体辅导后都要求成员对该次活动进行总结,督促成员深刻反思,及时总结辅导收获和4"A问题所在,在辅导结束时,几乎所有成员都养成了多角度看问题和反思的习惯。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可行,并且有一定的优势,但将团体辅导作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进行推广时仍有需要注意及探讨的内容,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等著,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
[2]KoplikEK,DeriwAJ,Problemsoffreshman:Comparisons0fclasses0f1976and1986,Journal0fCollegeStudentPer-sonnel.1986,27:124-131。
关键词: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治疗
近年来,高校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中数量不断增加,从最早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问题,发展到现在涉及各个方面:学业、恋爱、人际交往、就业、性等。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工作重点逐渐从原来的治疗性模式向治疗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模式过渡,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以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主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有必要建立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的文件中指出,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各级各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二级院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适合本院系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作为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二级学院,缺少符合学科特点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往往效果不明显,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促进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开展符合学科特点、学生兴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目前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试图设计一整套适合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3+3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发展性与治疗性相结合的3+3模式,即预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预防问题的出现;同时对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并且采用家庭治疗模式,为家长提供心理咨询,转变家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1.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对全体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让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能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调节,减少心理问题出现。(1)组织机构。建立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设立专名专职心理辅导员,负责本二级学院的心理健康工作;每班分别设立一名男心理委员、一名女心理委员,负责本班级的心理健康工作。心理辅导员要掌握本二级学院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重点学生要进行跟踪治疗,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同时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各项符合本学院特点的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各班的心理委员要掌握本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水平,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如果发现异常立即向心理辅导员汇报,每学期认真填写班级心理健康记录本,配合心理辅导员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系列讲座。大学生在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的方式,改变大学生不合理的认知,进而消除产生困扰的源头。通过调查,笔者总结了各个年级的凸显问题,设计了针对性的系列心理讲座主题。通过这些讲座,能及时解决大多数学生面临的问题。例如,大一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开设适应心理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尽快融入集体生活;大二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学习上的问题,开设学习心理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寻找学习动力和技巧;大三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恋爱与性的问题,开设恋爱心理讲座,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爱情、婚姻与性,理性解决因为感情引发的心理困扰;大四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就业压力,开设就业技巧及就业心态心理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积累面试技巧及改变就业认识和压力。此外,每年面对全院学生开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和人际关系讲座,有针对性地解决高发心理问题。(3)系列活动。设计开展符合时代特点、形式新颖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活动,例如趣味运动会、表演心理剧、拍摄心理微电影、主题班会等。通过这些活动,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学生主动观察、发现、关心、解决自己及他人出现的心理问题。
2.治疗性心理健康教育
(1)危机干预体系。在二级学院建立危机干预体系: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心理辅导员——辅导员——心理委员四级干预制度,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和权力,在紧急情况发生时立即进行危机干预。(2)心理咨询。在二级学院开设心理咨询室,由心理辅导员负责本二级学院的心理咨询工作,安排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辅导员担任咨询师,这样能解决由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人员不足,学生预约心理咨询排期过长的问题。(3)对个别家长进行心理咨询。每个学生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都有家庭的印记,因此,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有必要了解和解决家长的心理问题,从根本上消除学生不良认知的来源,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高校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虽然目前高校很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与党团建设相比,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二级学院在开展心理教育的相关活动时,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及缺少专项经费的支持,很多学生不知道活动的举办及举办该活动的意义,导致自愿参与的学生很少,无法真正达到覆盖全体学生。在二级学院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辅导员多数都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的,虽然都学习并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后期没有机会深造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及心理危机干预等相关内容,导致缺少具体实践经验,在进行心理咨询及危机干预时没有掌握具体的心理学方法,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心理委员对本职务不明确、不重视。由于缺少系统的培训和管理,多数心理委员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少部分心理委员工作热情高涨,但是并不了解心理健康工作的方法,收效甚微。
三、解决高校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途径
1.提升二级学院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
以“点面结合”的思路开展工作,即治疗性和发展性两手抓,在开展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为学生解决学习、人际关系、恋爱、就业等方面心理问题的同时,注重对全体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特点,帮助广大学生完善人格,增强适应环境、承受挫折、自我发展的能力,树立现代心理健康新观念,逐步建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朋辈互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配合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抓住互联网的宣传阵地,通过微博、微信等工具,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加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经费,开展喜闻乐见、效果明显的活动,提高二级学院师生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2.提高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
从事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要经过专业心理咨询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有充足的能力和精力从事个体咨询、团体训练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工作;学校和二级学院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的成长和健康,定期提供参加相关培训、学习的机会,定期举办案例交流会和心灵休息站,排解负面情绪。
3.强化二级学院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采用朋辈教育理念,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一项关于大学生在心理压力诉求对象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有压力时选择将同学和朋友作为倾诉对象的占到了32.2%,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更容易从朋辈群体中接受有价值的观念,模仿有益行为,同学之间“同住、同吃、知情、关心”能更好地了解对方,因此“让同学告诉同学”的方式效果突出。从院学生干部、班级干部、心理委员三方面入手,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有效地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作者:曲径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荆玉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校、院二级工作模式的创新与探索[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