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活习惯英文范文

生活习惯英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活习惯英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活习惯英文

第1篇:生活习惯英文范文

【关键词】 冠心病; 心绞痛; 护理满意度; 人文护理

doi:10.14033/ki.cfmr.2016.31.0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1-0103-02

冠心病属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常合并其他并发症,其中心绞痛就是冠心病并发症的典型代表,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在临床上常常处于心理不适状态[1]。人文护理将专科技术和人文关怀相结合,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及提升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有积极意义[2]。因此临床治疗中根据患者病情并结合患者心理情况,采取针对性、特色型、个性化护理对患者病情稳定及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将2014年4月-2015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加强对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的人文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120例,按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上述所有患者均进行检查确诊,对照组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龄45~75岁,平均(75±25)岁,病程2~10年,平均(6±3)年;治疗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42~72岁,平均(72±23)岁,病程1~10年,平均(5±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平均年龄、病程及平均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检查,对照组给予普通常规护理,包括对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的常规病情护理、用药护理等,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行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疼痛护理、运动护理、并发症护理等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环境护理 首先院方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整洁、愉悦的治疗环境,给患者一种回归家庭般的温馨感与幸福感,保持走廊、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地面干净整洁,在公共场所悬挂防滑标识或张贴温馨提示语;护理人员日常巡房中细心观察患者病房温度、湿度、光线是否适合患者静养,如有不适及时进行调整,主动为患者病房开窗透气,保持病房内新鲜空气流通,对病房内可能存在致患者发生危险事件的物件及因素及时排查;定期为患者更换床单被褥及病号服,统一收集清洗消毒;冠心病病程长,大多数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负面情绪,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在岗期间统一穿着颜色淡雅素净的工作装,减少对患者的视觉刺激。

1.2.2 健康教育护理 视患者不同情况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考虑患者发病机制、文化水平、性格特点等因素选择宣传册、口头教育或通过观看视频进行教育,对于部分文化水平有限的患者尽量采取通俗易懂的口头教育或视频教育方式予以宣教,可选择在查房、给药等过程中进行无缝宣教,防止健康教育脱节,将健康教育有效进行延续至出院后,为患者出院后做铺垫,护理人员通过出院电话回访等方式延伸院外护理服务。患者家属同时接受健康教育,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掌握有效、正确的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术,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出院后以更加健康的方式照顾患者。

1.2.3 心理护理 大多数的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都会出现焦躁、抑郁及恐慌等不良情绪,对患者的恢复造成恶劣影响且严重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其生活质量。焦虑、紧张、悲观等不良情绪反过来可引起心绞痛发作[3],人性化护理干预能减少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性,改善消极情绪[4]。护理人员应当加强护患合作、患者和家属参与的健康教育模式,适时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仔细了解患者的心理诉求,通过积极鼓励和劝导使患者放下思想压力,勇敢面对治疗,以此树立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通过心理疏导工作来促进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及日常注意事项,鼓励并指导家属在院期间直至出院后多陪伴患者,配合o理人员及时梳理患者不良情绪。

1.2.4 饮食护理 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可能存在食欲不振等现象,结合每位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及病情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该计划由临床护理人员负责监督并实施,饮食计划的制定必须严格遵循低盐、低蛋白、低热量及低糖的原则,建议护理人员及其家属在为患者选择食物时多选择高纤维食物,患者平时应多进食新鲜蔬果,多饮水,促进肠胃新陈代谢防止便秘,切忌让患者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监督并帮助患者改正不良饮食习惯养成健康科学的饮食作风。

1.2.5 疼痛护理 遇到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的时候,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护,陪床照顾,主动给患者倒水,帮助患者翻身,为患者寻找最佳舒适,可取坐位或半卧位,通过身体姿势的调整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引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肌肉,如有必要,可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止痛。

1.2.6 运动护理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及患者自身机体情况考虑给予患者适当的身体运动,一方面帮助患者恢复自身体力,另一方面通过适当适量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肌梗死复发的机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其次适当的运动可以调节患者心情及精神状态,患者享受运动过程,获得心灵及精神上的愉悦,对患者病情恢复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1.2.7 并发症护理 出院后随访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访6个月~2年,通过电话、信函、邮件、走访、会诊等方式进行病情的跟踪调查,针对随访患者的病情反馈,医护人员应主动给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解释说明,指导患者及家属提高鉴别并发症的能力,当并发症发生时应及时联系主治医师并入院就医,嘱咐患者以及家属必须密切关注院后注意事项,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由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及降低死亡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分为疼痛、精力、睡眠、情绪反应、社交隔离、身体活动等共计100个项目,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所有相关试验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总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总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各项指标总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冠状动脉严重供血不足及心肌的急剧缺氧缺血可诱发冠心病,此外,劳累、情绪激动等因素也会引起冠心病发生,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者出现发作性胸痛。近年来我国冠心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加,人文护理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四个维度对于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全方位干预,患者、家属及护士三位一体化沟通,通过显著改善护理满意度的方式提高冠心病患者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建立康复信心,促进患者康复[6]。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加强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干预,能大幅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7]。本文对人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通过饮食护理、健康教育护理、疼痛护理、运动护理、环境护理等方法加强人文护理,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心理护理为例说明,通过提供心理疏导及心理辅助,给患者减压,抵消患者不良情绪,有效改善患者整体精神面貌,使患者心情放松[8]。通过运动护理患者不仅获得身体上的释放与调节而且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总而言之以上各种护理方法均以人为主要核心,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以促进患者康复为目标,是人文护理渗透于各种护理方法中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陈艳平.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 (31):111-112.

[2]穆荣红,李琼,李娜娜.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2):149-151.

[3]张振香,郑蔚.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39-140.

[4]钐鹛穑周艳,赵梦媛.5种核心期刊刊载人文关怀护理研究的文献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3,28(7):85-87.

[5]龙爱芳.护士分层次使用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病房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133-134.

[6]张洁冰,田芬霞,郭书芹,等.人文关怀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体现[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5):1206-1207.

[7]武悦镜.慢性肾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行血液透析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3):1240-1241.

第2篇:生活习惯英文范文

关键词:英文电影;初中英语;英语教学

对于初中生来说,最为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全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学生对于通过视觉以及听觉相结合所学到的知识,会有一个很长的记忆期,记忆得也会比较牢固。原版英文电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比较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通过英文电影学生可以学习到比较纯正的英文。电影中形象的画面以及丰富的语言,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英文的记忆以及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比较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这对于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于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而丰富多变的剧情则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一、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一直都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开展有关英语学习的教学活动机会非常少,从而导致课堂氛围严肃死板,严重打击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若将英文电影应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便可通过直观形象以及丰富的语言和故事情节,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英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地去学习英语,这对于学生英语的自学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开始的时候,也许很多学生根本听不懂电影里在说什么,必须借助于英文字幕,这部分学生为了可以看懂英文电影,为了在欣赏原版英文电影的过程中不落后于其他学生,他们就会积极地学习英文,以达到不用借助于中文字幕也可以很快地了解电影内容的地步。英文电影会激发生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生活以及生活风俗习惯的兴趣,会促使学生积极地去学习英语,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英语的学习水平,从而使他们加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以及交流。

二、提高听说能力、增加单词储备

在以前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最普遍的方式就是通过磁带一遍又一遍地、不断地、重复地播放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而乏味,使课堂氛围呆板无趣,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但是教师可以借助英文电影的教学方式,在电影的播放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英文,同时增加了学生的视觉感受,以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试听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欣赏英文电影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看到的和听到的及时联系起来,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英文的了解,可以使学生对于学到的知识记忆得更加牢固。同时,借助原版英文的教学,教师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加纯正的英文口语,这样就可以纠正学生英语发音中出现的错误,增加了学生的听力练习。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语言,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可以进行练习外,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练习英语、运用英语的机会,对于英语的实战练习严重缺乏。而作为英语辅助教学方式的英文电影,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英语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在选择英文电影的时候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的英语学习能力以及英文水平,选择合适的英文电影,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 增加学生们对于英语文化的了解

文化背景是语言发展的基础,我们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要对语言的文化发展背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每种语言的情感以及意图的表达方式都是不同的,没有文化背景的语言根本就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表达。英文电影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的发展背景,能增加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生活的了解。每一部电影都是对本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以及民众的价值观的展示,通过英文电影这个载体,学生加深了对于西方民族的了解和认知。学生在欣赏电影的时候,能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知识的环境中学习和了解西方民族的情感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异同。东西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达,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学生要增加对英语语言环境的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出现。在欣赏英文电影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这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英语表达方式的了解,对初中英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督促到位,时刻鼓励学生,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看英文电影的目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借助于原版英文电影实施初中英语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电影中丰富的内容以及故事情节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英语的学习环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练习纯正的英语发音,这对学生的英语口语以及英语发音的练习和提升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加强学生对于英语语言文化的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林虹.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9).

2.程文亮.儒家“仁爱”思想与西方“博爱”思想之异同比较[J].法制与社会,2011(15).

第3篇:生活习惯英文范文

1、商务英语是以适应职场生活的语言要求为目的,内容涉及到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商务英语课程不只是简单地对学员的英文水平、能力的提高,它更多地是向学员传授一种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心理,甚至是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如何和他们合作、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等,在一定程度上是包含在文化概念里的;

2、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教育部主管的一项全国性的英语考试,其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测评服务。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生活习惯英文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学;母语迁移;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6)06-0059-02

在二语习得中无论是研究者、教师还是学生都将面对母语迁移的问题。母语知识对目标语习得的影响有起积极作用的正迁移,也存在起阻碍作用的负迁移。在研究母语迁移的问题上,不能只看到来自语音、语法、词汇与目标语的差异造成的负面影响,还要看到文化、习俗、意识这一层面的不同作用。只有这样,才会对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母语迁移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内涵

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研究的历史过程,我们发现语言迁移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看待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围绕这一问题的研究,经历了由对比分析假设和中介语假设分别位居主导理论模式的两个历史阶段。对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的发展也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的兴盛到60年代后期、70年代的衰落,再到80年代中后期的再次崛起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

通常所说的“语言迁移”中的“迁移”实际上是来自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语言学习的过程,实质是一种心理接受过程。就是学习者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及学习方法对新知识或新技能所产生的影响。学习者将母语中的语言规则用于外语学习时,如果某一语言规则在两种语言中是一致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能的掌握就会有积极的影响,这种迁移称为正迁移。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时如果把一种语言的规则搬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就会产生错误,从而对外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迁移称为负迁移。当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进行外语学习时,他们的母语体系和母语思维习惯已经确立形成。母语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习策略、学习环境互相作用,共同影响着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行为。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原有的习惯会影响新习惯的养成,学习的主要障碍是先前习得知识的干扰。因此对二语习得者来说,大脑中已有的母语规则可能会干扰习得第二语言的顺利进行。但我们在认识母语对二语习得所产生的影响时,要冲破将语言习得视为纯粹的语言体系即语音、词汇、句法习得的狭隘语言观的束缚,从文化的角度发掘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了解母语负迁移中的非语言因素的影响,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和培养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二、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对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

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不仅受到母语语言知识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非语言知识的影响。通过长期的感性积累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语言思维,并且融合其文化背景、认知程度、交际目的和社会化能力从而达到外语学习的最佳效果。但大多数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其潜意识中已有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意识的差异会造成外在语言交际的失败,形成了母语的负迁移。这一文化意识对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差异产生的负迁移。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是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制约作用,同时,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又要由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表达。当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与其学习的目的语的文化有差异时,会对学习者掌握和运用目的语有一定的干扰作用,这种负迁移常常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误解和冲突。因此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应重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英语学习者常常无意识地把母语的文化模式套用在英语上,导致交际场合的汉英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问候、致谢、邀请、禁忌等方面。例如,在中国,遇见熟人、邻居买菜回来时,我们总会微笑的打招呼“您买菜去了”,“出去了啊”等,这些都是寒暄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提问。而将这些看似普通的行为翻译成英语,同样的情况对欧美人士来说无疑是莫名其妙,并会被误认为是干涉他们的私事以及明知故问,从而引起误会。

2.思维模式导致的负迁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二者是人类社会进行交流的重要元素。语言承载思维,反映人类的思维模式、心理特征和民族文化;思维支配语言,引导语言的运用,体现不同的语言风格与修辞方式。语言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过程,更注重培养思维方式形成,而不仅限于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了解与掌握。学习者在明确这一目标后,不但要积累大量丰富的语言知识,更要了解目的语的思维方式特征及目的语与本族语思维的差异性,把握外语学习的方向。

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维时,难免用汉语思维模式生搬硬套在英语表达上,将母语牵强的翻译成目标语,造成交际中违背常规的英语和英语思维的畸形英语,即中国式英语。比如,汉语中有一种习惯表达“红白喜事”,就不能按照汉语的惯用思维将其直接译为“red and white happy occasion”,这会让听到这句话的外国人深感费解,不知所云。这一表达的正确说法是“weddings and funerals”(喜事与丧事),不能将红、白这两种颜色译出来。因为外国人举行婚礼时,新娘穿白色礼服,把白色与丧事联系在一起,会引起其反感,而把“funerals”(葬礼)说成“happy occasion”(喜事)也会使外国人大吃一惊。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中国学生往往通过母语的中介作用来进行思维。在表达英文句子时,由于学生思维过程多以汉语进行,虽然他们用的是英语词汇,表现的却是汉语式的英语句子。例如:Although your suggestion is right,but it is not practical. 在这一例子中,尽管按照汉语的思维是可以将关联词成对使用的,但是在英语中却不存在将“because”和“so”或“although”和but”同时使用的情况。显然学习者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透露出其思维方式或多或少受到了汉语的影响。

三、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外语学习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在显性知识如语音、语法、句法等上面,孤立地、机械地、静止地学习,而应使学习者涉猎和了解有关国家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促进文化间交际,达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从非语言因素的角度对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分析,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的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意识,可以将背景知识的讲授立足于零星的语言点上,或将文化背景的介绍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固定内容,每次上课传授一至多个背景知识点,逐步建立起英语思维体系。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或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要搜集地道英语资料并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尽可能多听英文广播、原版磁带,多渠道地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通过阅读和讨论使学生在文化方面获得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另外,在句型教学或课堂教学中,不要因为担心母语负迁移便因噎废食。教师不单单要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使用,还必须重视语言运用是否恰当,尤其对于学生语言形式使用正确但不符合身分或场合的话要予以指正,多比较英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差异。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交替使用直接法、交际法和听说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乐在其中。可给学生布置足够量的角色替换、情景对话、复述课文、专题讨论等练习,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讲、动笔写,边学边练,边练边比较,在实践中感受两种语言的异同。让学生学到活的语言,以利于他们进行跨文化交际。

2.语言教学课程设计平衡、全面,授课形式多样化。为了使所教授和表现的知识与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拓宽其视野,还可以增加一些有文化特色的课程。如英美文化欣赏课,欧洲文化入门课,英美背景课,英美文学史鉴赏等课程,使学习者从中领会中西方风俗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惯的不同。由外籍教师直接授课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切身感受目标语言的魅力,还缩短了文化传播差异的距离。在课堂活动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来增加学习者的视听感受,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思维意识。

3.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辅材料,重视课外辅导,丰富第二课堂。一本合适的教材不仅可以使学习者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会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为了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目标语言,融会到其文化背景中去,教师要科学的选择适用的教辅材料。采用与语言习得联系密切的风土人情、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辅导材料,可以使学习者置身于目标语言的,陶之中。此外,图文并茂的相关书籍材料对提高学习者中西文化的认知程度也是有所帮助的,可以使学习者对抽象的文化概念和意识思维有具体、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不仅有利于其记忆,而且还便于学习者进行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对比分析。通过举办寓教于乐的活动,比如分角色]出小品、话剧、英文诗歌朗诵竞赛等来丰富课外生活,实践理论知识,延伸课内所学。课外辅导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使用。学习者通过利用这一庞大的资源,可以迅速详细的了解目标语言所涵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地理、人文、宗教等各方面信息,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

四、结语

正确认识母语负迁移对目标语言学习带来的影响,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学生通过不断调整、重组和建构目标语言――英语来完成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存在来自母语的影响,如若能把文化习俗、意识形态、思维方法和生活习惯与语言习得机制有效结合起来,就能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逐步减少母语的负向迁移,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 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8.

[2]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周丽芳.克服干扰 促进迁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1999,(10).

[4]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 学报,2000,(4).

第5篇:生活习惯英文范文

    一 英文翻译中语言多元化的表现

    1.民族语言多样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展示着这个民族进步的全过程。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的语言文化也就各不相同。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等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地规范化,而且随着全球化趋势,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使英语成为了一种国际性语言,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交流的主要用语。

    2.宗教信仰多元化

    不同民族地区,他们所信奉的宗教是不同的。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它没有语言的限制。正是由于语言的复杂多样,使人们的思想和情感逐渐多样,往往需要借助于宗教信仰来满足自己理想化的要求,语言的这种特点促进了宗教信仰的形成和发展。而宗教也为语言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最早的语言就是从宗教中发展而来的。当今世界上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由于它们处于不同的地区,使得人们的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语言也就逐渐多元化。

    3.地理位置不同

    我们以赤道为分界,把地球划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不同地理位置的国家,他们的温度、地理环境、气候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也使得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语言表达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在英语翻译时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很难准确地反映出实际表达的意思。地理位置的不同,使语言文化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如“东风”(east wind)这个词,在中国东风代表希望、温暖,而在英国东风则是寒冷刺骨的意思,主要是由于英国是个岛国,它东临北海,西靠大西洋,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冷的风。

    4.历史文化各具特色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决定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多样性。由于中国的文化丰富多彩,许多词语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合适的词汇,这就使翻译人员很难准确地翻译出所讲的内容。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也使得语言文化呈现多元化,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 英文翻译中语言多元化文化的体现

    1.在实际交往过程中语言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文化具有多样性,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就要找到合适的词语准确翻译。正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多元化,外国人很难准确地理解,经常会曲解语言的意思,产生不必要的困扰。在语言表达上,中国人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通常比较委婉含蓄,而西方人相对比较直接。在英语表达时,要根据实际的文化语言背景,明确语言习惯进行翻译,准确传递所讲的内容。

    例如:在实际的交谈过程中,中国人与西方人打招呼的方式不同,中国人一般问“吃了吗”,“去哪儿”,而西方人则认为这是在打探自己的隐私,他们在打招呼时只是用“Hello”或“Hi”等。在英文翻译中,不同国家的人们对语句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在英文翻译时,了解国家的文化背景是十分重要的。

    2.受教育程度的不同

    世界上的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国民的受教育程度还有一定的差异,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要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而且由于每一个国家生活的环境不同,相应地对同一词汇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说“知识分子”这个词,在中国与外国的理解中,它们所涵盖的范围就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同,有些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称为知识分子,但是对于那些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的地区来说,有一些知识的人都可以被称为知识分子,而在外国的语言中,知识分子的范围是很小的,是具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才被称作知识分子。

    3.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受其影响,虽然现今社会发展迅速,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观点还是遵照传统观念。这种风俗习惯的差异也使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存在很大的不同。如中国人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但在英美文化中,“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语言文化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在英文翻译时,一定要明确当地的风俗民俗。

第6篇:生活习惯英文范文

商务英语是以适应职场生活的语言要求为目的,内容涉及到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商务英语课程不只是简单地对学员的英文水平、能力的提高,它更多地是向学员传授一种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心理,甚至是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如何和他们合作、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包含在文化概念里的。

商务英语证书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合作,于1993年起举办的考试。该系列考试是一项语言水平考试,根据公务或商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对考生在一般工作环境下和商务活动中使用英语的能力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对成绩及格者提供由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颁发的标准统一的成绩证书。该证书由于其颁发机构的权威性,在英国、英联邦各国及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商业企业部门获得认可,成为确认证书持有者英语能力证明的首选证书,同时也是在所有举办该项考试的国家和地区求职的“通行证”。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生活习惯英文范文

关键词: 文化差异 留英生活 影响 对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日益加快,出国留学的人数逐年增多。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留学生开始大批涌入英国。在英国,中国内地学生已逐渐成为除欧盟外的第二大留学群体。英国之所以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有四大理由:1.教育质量好。英国教育以“历史久、标准严、质量高”著称,各大院校享有良好的声誉,所颁发的文凭国际公认。2.语言优势: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3.签证率较高:英国政府将中国列为英国国际学生的重要来源之一。4.学制短:英国大学课程紧凑而严谨。本科学士学位一般需3年。研究生硕士学位一般需1年。博士学位一般需读3年。中国留学生到了英国,周围的社会文化环境突然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必然受到中英文化差异的影响。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群体的显著特征[1]。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文化是一个民族建立在自己的信仰、价值和规范体系之上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本民族的文化中,在文化的同化作用下,人会顺应地吸收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在同一民族的人们有着相同的语言,对人际关系、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观点,从而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

二、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留英生活的影响

文化差异是指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在价值观、信仰、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别。由于不同民族所在的环境不同、历史不一样,不同民族文化存在着差异。中英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留英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深入地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习俗,学好这个国家的语言相当重要。英语语言能力欠缺是接受英国教育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加之当地人的语速快、地方口音重,使得语言障碍更加复杂化。语言障碍直接影响到留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存在语言障碍与其在国内接受的英语语言教育是分不开的。由于国内的英语教学多采用填鸭式,教师侧重语法、短语、语言点和翻译的灌输,学生缺乏口语练习。另外,国内学英语最大的缺点是没有正宗地道的并且可以使学生沉浸在其中的语言环境,“哑巴英语”现象在中国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2]。语言障碍使得中国留学生难以适应英国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从而深感挫折、信心大减。

(二)价值观。

中国文化信奉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人好“面子”,追求和谐共处,提倡中庸之道。而且,中国文化强调尊重权威,把挑战他人或对他人持批判性态度视为对人生尊严的侵犯。中国文化的这些特征使得从小接受中国式教育的学生表现出过于听话、恪守规章制度,课堂上沉默寡言、学习不自主的特点。这恰恰与英国文化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基准,倡导独立自主,强调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背道而驰。受个人主义价值观影响,英国教师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多展现自我,多提问,多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受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的中国留学生往往不习惯上课提问,他们认为上课打断老师是不礼貌的,而且认为老师和书本是神圣不可挑战的,因此上课非常遵守课堂纪律,只希望一味地听教师灌输知识。英国的学生在课上表现很活跃,而中国留学生在课堂上显得很安静,这使得英国教师对中国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产生怀疑。英国教师和中国学生之间存在的期望差,必然会导致中国学生接受英国教育时经历文化碰撞,使中国学生留英的学习生活遭遇困难和挑战。

(三)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3]。中英文化在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西方人是直线型思维,说话比较直接、开门见山;而中国人是曲线型思维,习惯迂回、含蓄、谦虚。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和对事物整体的把握,注重人文、伦理、道德;英国人擅长逻辑分析,偏重自然、科学、实证。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认为世界统一在太极阴阳合和之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方式。由于英国人和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努力适应英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在英国学习和生活的保证。

(四)教学模式。

国内的英语教学模式和国外的教学方式反差极大。中国的课堂还是不能完全摆脱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应试教育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起的作用偏重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英国的课堂弥漫着浓郁的个人主义气息,教学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有讲座、研讨会、辩论、演讲等。英国以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然而中国留学生,特别是初到英国时,往往难以适应英国如此自由开放式的课堂氛围。英国大学导师制下的精英教学模式强调教育是一种互动性的文化,最高层次的学术形式是学术论文,照本宣科是低层次的教学方式,因此英国的大学没有固定的教材,学生要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在英国,论文写作贯穿学习的始终,然而在国内的英语学习中,写作往往不太被重视。批判性思维是英国教育所倡导的学习精神,而中国留学生往往在写作中不擅长用批判性的思维模式,论文写作是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学习要面临的重大挑战。

(五)民俗习惯。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民族风俗及生活习惯,中国留学生来到英国必然会受到当地风俗习惯的冲击。例如,在中国,熟人或朋友见面时常用“吃过了吗?”、“干什么去啊?”等表达来打招呼或进行问候,然而英国人习惯用“How are you?”“Fine day,isn’t it?”等;中国的交通规则人、车都靠右行,而在英国正好相反,人、车都靠左行;英国人非常讲究礼貌,“thank you”是英国人挂在嘴边的话,被用在各种对别人表示感谢的场合,不管事情有多么微不足道,而在中国,“谢谢”不常用在亲近的人之间,因为在中国人看来,跟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说谢会显得生分。

三、留英中国学生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

(一)端正对异国文化的态度。

留学生要正确看待异国文化差异,对待异国文化的态度既不能唯我独尊,又不能妄自菲薄,即一方面,在对自己祖国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的同时,不能对异国文化进行排斥或否定。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存在差异但不存在优劣,在心理上避免对异国文化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对异国文化也不能盲目地崇拜、追随及附和,否则很容易在异国文化的潮流中迷失自我,成为崇洋的人。留学生对待异国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在心理上的尊重、宽容和接纳。

(二)出国前夯实英语基础。

出国前夯实英语基础是成功融入当地文化的前提和保证。英语是留学生与当地人交流的必备工具。英国的课堂充斥着个性化氛围。准确地讲,上课被理解为教师和学生的见面,课堂的核心是学生汇报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在课上的互动性极强,这就要求留英的中国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因此,赴英留学的中国学生特别要加强英语口语训练。英国的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阅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另外,论文写作伴随着大学生活的始终,出国前在写作方面的训练同样是相当重要的。总的来说,讨论、阅读及写作是贯穿在英国学习生活中的一条主线。

(三)出国前加强对英国文化知识的学习,逐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长期以来,留学生在准备留学的过程中“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相当严重。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只是文化内涵的一部分,中国留学生要更好地在英国学习和生活,全方位地了解英国的文化是相当必要的。留学生初到英国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在很大程度上跟其对英国文化缺乏认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有必然的联系[4]。因此,在进行出国准备时,英国文化知识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同英语语言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四)出国后加深对异国文化的思考,努力适应新文化。

留学生到达英国初期,在对异国风情感到兴奋、好奇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加深对异国文化的思考,在心理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尽早适应新文化。到了英国,通过耳濡目染,进一步了解英国的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所谓入乡随俗,留学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适应英国的文化,尝试用异国文化的视角和价值观念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尽可能多和当地人交往,多参加一些当地人的聚会,这样既能提高语言能力,又能消解独居异乡的孤独感。

(五)出国后积极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

在留学期间需要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身在异国的留学生饮食起居都得自己操办,这能有效地培养其独立能力。吃住问题是基础,往往中国留学生都不太适应英国的饮食,经常在外面吃开销也大,因此很多中国留学生选择自己到超市买一些食材在家中自己做中国菜,这使得留学生们练就了精打细算的本领和娴熟的厨艺。平时可以和国内的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感受,家人和朋友的鼓励和支持既可以缓解思乡之苦,又有助于留学生适应在英国的学习和生活。

四、结语

文化差异是由于文化的民族特性造成的,各国之间的文化存在差异是自然的现象。留英中国学生要正确地看待中英文化差异,同时要在心理上接纳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知识本身的学习固然重要,进一步加强对英国文化的了解也不可轻视。中国留学生只有把英语语言知识和英国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在英国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严璇璇.对高校跨文化管理的思考[J].科教导刊,2009,(7):126-127.

[2]李晓红.影响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因素及解决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9):114-115.

第8篇:生活习惯英文范文

1、英语谚语的特点表现

首先是词汇简洁,句式规整,比如说Outofsight,outofmind.眼不见,心不烦。其次是音韵协调,朗朗上口,比如Emptyvesselsmakethemostnoise.滴瓶不响,半瓶叮当。再次是比喻形象,含义深远,比如Greatmindsthinkalike.英雄所见略同。

2、对英美文学作品殊语句言语的误解

英美文学作品中有特殊语句谚语出现的时候,经常会翻译失误,比如莎士比亚的剧本TheMerchantofVenice中有这样一句谚语“Itisawisefatherthatknowshisownchild.”对于这句话,梁实秋翻译为:“聪明的父亲才能认识他自己的儿子呢。”朱生豪翻译成:“只有聪明的父亲才会知道他自己的儿子。”《袖珍英语谚语词典》译为:“只有聪明的父亲才认识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贤父知其子或者知子莫如父。”《英语知识》中《关于父亲的名言》把Itisawisefatherthatknowshisownchild.译为:“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明智的父亲。”等很多版本的翻译,但却没有一句是完全译出了原著的表达意思。《翻译的技巧》将这句话译成:“任何聪明的父亲都不见得完全知道自己的儿子。”《英文疑难详解》翻译为:“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知道自己的儿子。”《英语惯用法大词典》解译成:“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都了解自己的孩子。”这些都是正确的翻译。

3、正确理解和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殊语句谚语

只有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翻译,如果不能完全理解原文的表达意思,就不能正确的翻译出来。在英美文学作品殊语句的英语谚语与普通的陈述表达语句是完全不同的,它没有表达强调的意思,是需要反译的特别语句。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在主句中加入表达强调语气的词语,包括“再”或者“即使是”等。另外将原文的肯定与否定分别反译过来,比如说Itisadirty(foolish)birdthatfouls(soils)itsownnest.再脏(傻)的鸟也不会将自己的窝弄脏。也就四,鸟不脏巢,人不毁家;Itisagoodworkmanthatneverblunder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两句谚语的翻译就遵从了上面的方法,这就是对特殊语句谚语的特殊翻译方式。

4、英美特殊语句谚语的翻译方法

因为谚语是表达自己民族特点的文化的精华浓缩,即使是一样的谚语,但是因为不同的民俗文化背景,在表达的时候也有不同的方式。这样一来,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谚语翻译中,要灵活进行,经过总结,一般的谚语翻译有几下几种方法,可以根据其特点灵活应用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第一,同义谚语借用。英语谚语和汉语一样存在很多修辞手法,和对仗排比的运用上都几乎相同,表达的意思也一致,这时候就可以采用同一谚语翻译的方法对作品中的谚语进行翻译,以使其符合原文表达思想,例如Likebegetslike可以译成“龙生龙,凤生凤”。第二,直译谚语。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要保留谚语的原有语言的形式,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以及原句内容,思想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尽量体现原文的表达内容。例如英语谚语Forbiddenfruitissweet.翻译成“禁果分外甜”。第三,意译谚语。对于不能直译的谚语,其本身几乎不存在比喻修饰,一般其隐含的意思都不能直接解读出来,深入剖析,可以解读出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依据原文形式对其翻译了。主要是在翻译谚语的时候重点把握其内容和寓意,使其表达符合全文的发展。例如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应该译成“两雄相争,其斗必烈”。第四,结合使用。因为英美和中国的文化存在差异,其语言表达和习惯都有一定差距,在不能单一的使用一种方法翻译文学作品中的谚语时,可以使用直译和意译两者结合的方式对其翻译,直译可以将原文形象生动的意思保留下来,意译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原文。

第9篇:生活习惯英文范文

【关键词】原声英文电影 口译 自主学习

引言

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大量的英文电影涌入各大影院。作为现代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形式,电影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将高质量的原声英文电影引入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自主学习中,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口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原声英文电影对口译的作用

首先,原声英文电影提供了真实的语言材料,有利于学生听力和口语水平的提高。电影中的语言材料源于日常生活、语境真实、表达地道,配以标准的语音语调、生动的画面和适合于特定语境的交际用语,比书本更具优势;其次,电影可以通过台词、故事情节、场景等,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英美国家的文化;再次,通过观看电影,可以学习台词中的词汇和习语等,还可以通过英汉双语字幕对比,学习英汉互译的口译技巧,从而提高口译水平;最后,口译的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电影生动的故事情节,唯美的画面,极好的音效能激发口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应用原声英文电影进行口译自主学习

1.选择合适的电影进行口译自主学习。哪些电影适合用来口译自主学习呢?可以参考以下原则:(1)语言信息量大。有些火热的好莱坞大片,注重视觉、画面、音效等感官刺激,语言信息量不大,这种大片看起来热闹,实则不适合口译学习。(2)发音清晰地道。清晰地道的发音包括单个单词的发音准确清晰、句子的连读、省音、失去爆破、浊化、重读、语调及节奏把握好。也可以选择不同地区的电影,训练对不同地区英语口音的辨析。(3)题材轻松多样、内容简单、画面对语言说明作用强。可以选择题材轻松的影片如比较流行的肥皂剧,通过剧情学习一些比较地道的口语表达,通过电影画面及情节猜测字幕的含义,避免因听不懂或看不懂而导致的疲劳感或者失去观看耐心。也可以选择一些历史题材的影片,这有助于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进而体会东西方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的差异。

2.边看电影边跟读台词。看电影时,把自己当成局内人融入其中,与片中角色同呼吸共命运,模仿片中角色说话的语音语调,跟读每一个句子。长期坚持跟读,可以有效的纠正语音,帮助学习者掌握发音规则,培养英语语感。一部影片可以跟读多遍,对于经典的台词,能够脱口而出,熟读成诵。

3.边看电影边复述台词。复述是口译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复述台词能对口译学习者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进行训练,尤其是强化视觉化记忆等短时记忆技巧。视听复述练习能有效地扩大短时记忆容量,提高记忆的准确度和完整度。

4.边看电影边做笔记并现场口译。一部电影要反复精听,反复记笔记并口译。并在此过程中,强化口译的笔记法。口译笔记的技巧需要一个长期的强化过程。边看电影边做笔记,可以帮助口译学习者熟练掌握各种口译符号、缩略语及逻辑关联词的记录方法。

5.勤做笔记,勤查字典,建立丰富的语料库。将听不懂的、译错的单词或者句子写下来背熟。同时要挖掘词汇的深层含义。如在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说“I could eat about a million and a half of these.”(我可以吃下一百五十万块巧克力)。此处的“million”一词并非“百万”的意思,而是指“大量的”。阿甘用夸张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巧克力的极度喜爱。

6.将自己的译文和电影的字幕翻译作对比。通过英汉双语字幕对比,学习其中的口译技巧,增加翻译的灵活性和通俗性,从而提高口译水平。

7.挖掘语言背后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尤金・奈达(1993)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翻译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由此可见,理解词语的文化背景是口译的关键。通过观看英文电影,可以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熟记文化词的经典表达,以便在口译实践中,做文化的传递者。

三、结语

总之,原声英文电影能让口译学习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接触地道的英语口语。观看英文电影不仅能锤炼听力、练习口语,而且能领略英美文化、通过英汉双语字幕翻译学习口译技巧。将原声英文电影引入口译的自主学习,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