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

第1篇: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712 [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化教学概述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我在本汽车教学案例中信息化教学设计呈现的形式是以PPT演示文稿为主,其中链接了一系列动画、音视频、及汽修教学专用软件,集图、文、音、视、动画等大量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用来丰富教学内容,储备教学资源,辅助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设计形式既能包含大量的信息,又能使学生直观的通过视频及软件的演示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期达到教学效果,显示了信息化教学的无穷魅力。

二、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车轮动平衡的检测无论在现代汽修厂还是4S店中应用频率非常高。对于汽修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掌握车轮动平衡检测对将来就业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车轮动平衡检测一般应用在有轮胎故障的车轮上,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故在情境设置时教师将实际应用中的情境设置好,引导学生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常规的处理方法,避免学生走弯路。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高职二年级汽车电子专业的学生,19岁左右的他们有着良好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汽车构造专业知识基础和维修技能,但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偏弱。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喜欢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一本教材、一张黑板的死的教学模式,喜欢新奇的动画、视频,有成就感,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在专业技术课方面,他们喜实践厌理论,欠缺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总结、归纳的能力。综合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车轮故障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本节课内容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我把本课例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①了解动平衡、静平衡概念及不同之处;②掌握车轮动不平衡的危害;③掌握车轮动平衡操作方法。能力目标:①通过布置课前任务以及相应的情景设置来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兴趣;②通过让学生讨论、讲解总结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③通过任务情境设置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技术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和实际操作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素质目标:①通过解决任务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感悟情境中涉及的问题实用性;②通过工作组合作,互相交流促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③通过让学生解决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④通过学生组成工作组自主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就感,为自主、主动地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例的重点:动平衡、静平衡概念及不同之处;难点:动平衡的操作方法;突破重难点关键: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演示手段,及教师亲自动手示范为主,化理论为实践,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一步步的有条理的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在教法上本次课的内容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知识网络上只与车轮定位参数有关,学生其他章节学习的好坏基本不会对本节课的授课效果产生影响。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任务教学法,并在讲授时注意书本知识与驾驶和汽车使用的实际相结合。①复习纠错:复习上次课学习的汽车悬架特性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②提出任务:随着汽车行驶速度悦来越快,对车轮高速转动时的平衡度要求越来越严格;③分析任务:分析车轮不平衡的原因、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④解决任务:讨论如何调整才能使车轮平衡,学习检测车轮是否平衡(使用车轮平衡机)和根据检测结果校正车轮平衡度的方法,以教师演示为主;⑤实训:用离车式车轮动平衡机检测并校正车轮平衡度,学生练习;⑥总结、归纳、提炼要点:总结车轮不平衡的原因,车轮不平衡对使用性能的影响,提炼校正车轮动平衡的操作要点。

三、教学的主体设计

主体部分由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两大部分组成。按照设置的情境步步引入,层层深入。

(一)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本课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前导读问题。通过课前的复习内容,让学生扎实掌握这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也是引入本节新课的铺垫。并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预习新知。①教师准备相应的动画及任务的讲解视频;②教师准备任务用设备。

(二)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

任务情境的创设是通过实用问题的提问增加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及其积极参与其中。

(2)提出问题

所有情境的创设都是由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逐步引出的。问题引出车轮对汽车的重要性,从而引入动平衡的概念。

(3)解决问题

①教师演示

②分组操作

学生根据“任务实训报告书”中的任务要求来按照操作步骤一步步操作,让学生学会怎样操作动平衡检测仪。

(4)操作总结

①操作结果

教师记录每个工作组完成此项目的时间及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和强调。

②得出结论

根据记录的结果工作组讨论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能力。

③问题汇总

每个工作组出现的问题都具有差异性,记录问题的过程是工作组增长实践经验的过程。让出现问题的工作组说说自己组里的问题,以及最后的解决过程或者希望得到其他工作组或者老师的帮助,来解决本组的问题。

(三)归纳总结

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车轮动平衡仪的检测使用方法。在情景设置的前提下。增强了本节课任务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汽修操作技能。

(四)课堂评价

自我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及完成过程中的体验;工作组主要评价参与程度;教师则总体把握评价。通过评价,激励学生找准弱项,不断进步。

四、教学反思

1.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通过图片将情境真实化,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运用视频讲解工作注意事项,使操作更直观、形象;通过教师亲自示范讲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各小组分别计时并扣分的原则激励工作组内部合作和工作组之间的竞争。

2.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

将操作步骤的学习和任务情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实际操作中体会,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工作任务的规划、研究、实施和总结等,处处体现 “做中教”、“做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继新.信息化教育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第2篇: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教学单位; 档案管理;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G6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7-0168-02

随着社会各领域的信息数字化不断深入,社会信息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种信息数字化技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在高校各领域管理中大量运用,网络化、数字化使得校园资源得以充分共享,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显然不能满足信息网络化、数字化校园发展的需要,也必须快速适应信息数字化的要求,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二级教学单位的档案是高校档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数字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学校档案为高校的发展、学生以及社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高低。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档案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档案工作一般由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档案工作信息反馈三部分构成。档案实体管理和信息反馈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储备资源、提供信息,而档案资源信息开发则会促进档案实体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达到更好地为利用者服务的目的。”[1]档案信息这一原生信息源必将在社会和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档案数字化、网络化也是社会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因此,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时代要求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档案数字化、网络化为学院、师生的办公自动化提供日常工作所需的共享数据,以形成决策咨询系统,对实现院系各项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起到重要推进作用。不断创新档案工作模式,改进档案利用的方法和技术,电子文档、档案收集全程信息化管理进入档案管理领域,及时、准确、全面、系统地将档案信息进行有效的微缩、储存,并使用文档一体化技术,建立完整、高效、安全的档案信息网络,以适应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网上信息的转换,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2. 档案数字化、网络化为充分利用和开发馆藏档案信息、及时收集现实档案创造条件,将大大缩短档案形成和利用的周期,扩大档案收集范围,最大程度避免归档过程中不及时、不齐全等现象。同时,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有利于节省库房空间和档案装具等实物空间,节约人力、财力、物力,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二、当前高校二级教学单位院系的档案管理现状

在校园信息共享与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二级教学单位院系档案管理与利用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院系档案工作经过数年建设,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档案工作基本满足需要。但是,与校园信息网络化、共享化要求还存在巨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认识不足,重收集轻利用。由于部分院系工作人员对档案工作存在思想上的偏差和认识依然停留在低层面,认为档案工作就是收集、归档和必要时的开放。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原因,加之缺乏现代信息处理设备和手段,院系档案管理工作往往立卷归档一收了事,束之高阁,谈不上对档案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和必要的提炼。档案管理工作始终停留在低层面的初级阶段。其实不然,档案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必是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以及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一方面,教学、科研等档案信息需要共享。另一方面,由于档案是事物的客观记载,如果对档案进行科学的整理分析,提炼出有用的二次产品供学校管理层和社会利用,这样才能体现档案工作的价值之所在[2]。

2. 机构设置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合理。建立与学校信息化整体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机构是做好院系档案工作的必要保证,是积极推进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基本要求。虽然院系都配置了兼职档案员,建立了档案室或资料室,但档案管理职责不明确,绩效考核管理机制缺位。正是这种机构、管理体制的问题,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几十年一成不变等局面。

3. 管理手段落后,缺乏工作创新模式。目前,多数高校的档案数字化建设严重滞后于学校各方面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作为二级教学单位院系的档案工作更是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层面上,遵循几十年来的老一套管理手段。虽然现代化办公设备一应俱全,但使用范围仅局限于文档目录著入,(这样也只能够)只做到档案快速查寻。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进展缓慢。

4. 档案队伍不稳定,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受到编制的限制,院系的档案员大多由办公室工作人员兼职。兼职档案员的工作重心自然不在档案工作上,再加之队伍不稳定和非专业人员等原因,造成档案工作不如人意,更谈不上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等专业技术工作开展。

三、加强高校二级教学单位院系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建议

1. 规范技术要求

1.1 档案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唯一性和凭证性,档案的本质特征是原始性和记录性的统一[3]。档案数字化处理过程中必须做到信息的不遗漏,结果的不可变更。纸质档案信息处理须采用图片扫描的方式,并做到对页面内容的不可修改;电子文档要做到草稿、修改稿、发文稿和正文的一并归档;音像、图片资料形式的档案须做好备份工作。

1.2 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必须做到检索、下载、复制的方便和快捷。检索软件支持各种分类检索,如按时间、档案号、文件标题与时间分类检索等;同时,档案使用者可以下载、复制单页文本文件中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包括图片式扫描的数字化文本文件。

1.3 档案数据库的安全管理是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档案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是由档案本身和档案管理的性质决定的,档案数字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安全问题,处理好方便、高效与安全的关系。

1.4 档案数据库的软件开发与应用需各职能部门使用的软件具备兼容性。使用统一的数据录入系统和查询系统,建立一个达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这样才能确保各职能部门应归档数据及时进入档案信息数据库。使档案数据库成为单位信息化和现实工作共享信息的核心内容,成为全面、统一、准确的权威信息。

2. 加强档案工作者业务培养

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档案数字化的建设要以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后盾。全面提高院系档案工作者的工作技能和素质,可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1 严把院系档案工作者入口。为提高人员素质,在充实档案队伍过程中,要严格考察新增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术能力,尽量招聘档案专业并具备一定计算机技能的人员,杜绝人情岗位。

2.2 加强专业技能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要立足于对现有院系档案工作人员档案的现代信息技术学习,学校档案职能部门每年可组织举办专业性较强的专题短期培训班或研讨会。“请进来,走出去”,定期或不定期邀请资深档案工作者举行专题讲座。同时,组织到有先进经验的兄弟院校考察交流,学习先进的档案运行系统和档案信息技术,造就一支既熟悉档案业务又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院系档案队伍。

2.3 建章立制奖优罚劣。为调动院系档案员的积极性,提高业务素质,应引入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按照考核细则标准,对其工作内容、质量要求、完成时间、评比标准、得分、扣分等具体项目按表操作,自我评分。在此基础上,学校档案职能部门对各院系档案工作进行总结评比,在学校档案工作会上进行表彰奖励,形成程序化、制度化的长效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许庆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理的开放系统[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6).

第3篇: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24

0引言

高校教学档案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学以及科研实践管理重要的记录材料,对于实现高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以及精细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方面应用的不断拓展,在高校教学档案资料管理中借助信息技术,提高高校教学档案资料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实现高校教学档案资料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以及电子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特点分析

高校教学档案作为高等院校日常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记录材料,其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高校教学档案资料的种类形式较多。对于高校而言,不同院系以及专业的教学活动种类较多,各种各样的课堂内外教学活动、实验课程、社会实践、实习考察等教学内容,均会产生各种各样形式复杂的原始教学材料。这些原始的教学材料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纸质文本、影响照片、标本以及样本等,因此也造成教学档案资料的保存方式的多样化。

(2)高校教学档案资料的专业性较强,对于档案保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较高。高校档案资料中,除了与学生管理以及党建生活等资料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外,其余的资料都与高校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由于不同院系以及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在教学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以及保存上对于保管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教学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周期较为固定。由于高校的教学以及活动都是按照提前预定的教学课时以及学期计划安排开展的,因此教学档案资料的产生以及整理周期性较强。

(4)高校教学档案资料的数量较多。高校院系以及专业划分多,因而导致教学的原始资料也较多。除了这些教学档案资料外,高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学生活动、学生管理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教学档案资料,而且这些档案资料的内容丰富、涉及范围领域较广,因而数量规模也较大。

2高校教学档案资料管理问题分析

(1)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落后。当前我国在对高校教学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上,仍然采用路后封闭式的管理模式,高校内部教学档案资料在管理上对于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重视程度不足,因而造成了大量的高校教学档案资料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资料的信息资源价值也得不到有效的开发,教学档案资料一旦整理归档后,便很少得到二次开发利用,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而且对于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长期开展十分不利。

(2)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当前部分高校对于高校档案资料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因而对于高校教学档案资料的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少,甚至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购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所必须的软硬件设施,因而导致高校档案资料信息化管理方面基础条件较差,直接制约了档案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

3高校档案资料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策略研究

(1)转变管理观念,提高对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确保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必须转变高校教学档案资料管理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学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管理的重要性,针对高校教育档案资料信息化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与可行的落实措施。其次,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强化信息化管理措施的落实力度,可以采取自上而下垂直管理的方式,大力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2)加大对于高校教育档案资料管理的投入力度。为高校教学档案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充裕的资金支持,是保证信息化体系建设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部门应该为档案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预留必要充足的资金,用于购买信息化建设所必需的计算机、服务器、复印扫描设备以及存储器等基本的数字化硬件设施。同时也应该购置功能完善、安全性高的档案资料处理应用管理软件,通过这些措施为高校档案资料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针对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构建网络平台。首先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利用高校内部的校园网络,逐步构建以教学科研管理部门、院系以及专业班级为层次的档案多级管理体系。其次,由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资料网络平台进行维护,重点是针对访问权限的设置、信息数据库的安全以及软硬件设施的检查方面,进而保证网络数据库状态的安全可靠。通过这些措施,充分提高高校教育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

(4)强化培训教育,提高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由于高校教育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因此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教育,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确保档案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培训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主要集中在新的档案资料管理理念、档案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要求、档案管理内容已经实施手段、各种计算机以及服务器的维护操作、各种档案管理软件的使用,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整体能力水平的提升,为档案资料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以及智力支持。

结语

高校教学档案资料管理信息化作为当前高校教学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校档案资料管理体系改革的关键措施。因此,高校档案资料管理部门应该充分明确高校教学档案资料管理的特点,并结合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对高校教学档案资料形成系统、长期、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建设,以此提高高校教学档案资料整体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进一步规范高校基础信息资料数据库的建设,为高校的科研教育以及日常管理提供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丹,赵娜.浅谈计算机网络在高校离退休处的应用与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4)

第4篇: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20xx》也被选送苏州。20xx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课上,我把数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 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20xx年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第一、二届张家港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20xx年被评为张家港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

第5篇: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提高了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1.异步而行,备即可用

学校建立了信息化课程平台后,教师可在家里登录平台,实现了以个体为单位在网络上进行集体备课。我校的网络电子备课系统已成为全球通式的“备课本”。教师把教学资源上传在可以实现知识化管理的课程资源平台上,便能够形成资源的共享。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将教学资源平台、网络电子备课系统和博客等平台进行松散整合,方便师生开展基于资源的教学活动。

2.随时修正,磨课成纲

通过应用、比较,我们发现在纸质集体备课中,虽然初备、集体交流、形成教案等流程齐备,但始终只闻其声,不见其实,无法形成真正的交流。而网络电子备课系统,初备之时,大家就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集体交流,便可明见其实。

3.挖掘资源,转换形式

在信息化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备课不仅要备教材传统的文本性材料,还要备网络上的有关教学资源。我们充分考虑多媒体的作用,发挥其优势,在备课中,尽力发挥电子备课易与多媒体交汇的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入课堂。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沟通快捷,备中实现师生互动交流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学生要有参与课前准备的机会,教师备课之时,让学生预习课文。学生预习当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通过网络电子备课系统反映给教师,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归纳,了解其实质,最终在自己的备课上体现出来,大大加强了备课的针对性,提高了备课的有效性。

2.菜单选用式,流程灵活

以往的集体备课,往往有两大薄弱环节。一是教师个体参与热情不够,交流不够深入;二是形成教案后,照本宣科,忽视个性化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因此,学校规定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后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情况及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对集体备课的教案作深入的推敲、斟酌。我们利用网络电子备课系统的模块化结构,可根据班级授课时的实际情况选用教学内容模块,甚至颠倒变换教学流程,真正做到在不同的班级根据不同的学生上不同的课。

第6篇: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关键词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高职组;教学设计分赛项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2-0043-04

一、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简述

(一)背景简介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始办于2010年,第一届主要参赛对象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赛名称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自2012年起,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纳入大赛参赛范围,大赛更名为“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此项赛事由教育部主办,教育部职成司、教师司、信推办、工信部人教司和承办省教育厅共同组织实施,是考核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国家级赛事,致力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1]。

(二)赛项设置

6年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从参赛院校级别到分赛项设置都发生了较大变化。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只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信息化教学设计两个分赛项;2011年,增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教学分赛项;2012年,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纳入参赛对象;2013年,中职组比赛取消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教学分赛项,增设信息化实训教学分赛项;2014年,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赛事都取消了多媒体教学软件分赛项,增设信息化课堂教学分赛项,同时参赛选手由个人参赛拓展到团队参赛;2015年,高职组取消网络课程分赛项,增设信息化实训教学分赛项。至此,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职组和高职组均设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实训教学、信息化课堂教学3个分赛。见表1。

二、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举办成效

(一)引领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是目前在信息化教学领域唯一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性赛事,大赛的权威性以及影响力不言而喻。仅2015年,就有来自全国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和的989件作品,2277名教师参加了全国总决赛。由于进入全国总决赛有严格的名额限制,竞争激烈,所以参加国赛的选手基本都是经过校赛、市赛、省赛层层推荐、选拔才获得国赛参赛资格的。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5万~6万教师直接参与该项赛事,大赛开办6年来,累计教师参与人数达30万人次。

从2011年起,在大赛官网上专门设获奖作品视频展示专栏,供教师观摩、学习。这些优秀获奖作品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开发、教学组织实施、教学成效、特色等在信息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一定引领作用,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普及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二)提升参赛教师个人信息化教学能力

校、市、省、国家4级选拔的竞争机制有力激发了教师学习、应用信息化的意识,由“被动茫然”走向“主动认知”。此外,从2011年起,大赛组委会在国赛期间增设了专家报告。省、市、校等各级组织单位在选手备赛期间,围绕大赛开展的各类专项培训,从教学顶层设计、教学组织实施、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仪态仪表等多方面提升了参赛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执教能力。据大赛发展报告统计显示,平均每位参赛教师在备赛期间参加的各类专项培训时间累计达2.35个月[2] 。

大赛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和深远影响远不止赛前、赛中,更体现在赛后。据调查显示,赛后90%的教师能继续推广、应用大赛作品和成果、坚持开展信息化教学,78%的参赛教师能通过经验介绍、讲授公开课、组建信息化教学团各队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3]。另外,参赛教师在参与信息化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技术应用、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主动性更强了,绝大部分参赛教师成长为学校信息化教学方面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个别教师成长为该领域的专家。

三、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发展趋势

(一)从重技术走向重应用

第一届大赛就设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分赛项自2014年起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信息化课堂教学分赛项;高职组也在2015年取消了网络课程分赛项的评选,增设了与中职组相同的分赛项――信息化实训教学。从中不难看出,在大赛的开办前期,更重视技术开发,强调信息技术和手段的先进性。而这几年的大赛,整体导向是偏运用,更强调信息化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如何推广与应用。先进的教学软件、优质的网络化教学资源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发挥它的价值,才能体现它对教学的贡献。

(二)从重设计走向重效果

2014年、2015年,大赛组委会对各分赛项的评审指标进行了调整,其中教学设计分赛项原来的一级指标“内容呈现”和“技术应用”被“教学过程”指标取代,分值调整为30分。同时增设了“教学效果”这个一级指标,增加了“创新”指标的分值。见表2。

从教学设计分赛项评审指标调整来看,单独列出“教学效果”这个一级指标,而且分值为15分,说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期望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从重教学设计走向重教学实施,从重教学实施走向重教学效果,实现了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理想与愿望。

(三)从重参赛走向重普及

2014年,大赛组委会将个人参赛拓展为团队参赛。赛制调整的引导性显而易见,就是让更多的职业院校教师参与到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中来,让更多的职业院校教师将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此外,在一级评审指标“总体设计”中,增加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设施,系统优化教学过程”这一表述。见表3。强调学校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整体布局要能有效支持信息化教学的普及。从而,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化大赛已不是单一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开发与应用,更关注学校乃至于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与推广。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分赛项参赛分析

(一)选题是成功的开始

比赛不同于常规教学,主题要有突出的特色和现实意义。换句话说,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于参赛。有些教学内容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是核心课程的重点内容,但由于过于专业需要有一定基础知识才能理解,所以这样的选题虽然“重要”,但不“大众”。例如,《成本会计》中的成本会计报表的编制,需要有成本项目核算、产品成本计算等相关知识做铺垫,非专业人士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听得明白,搞得清楚。还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对非专业人士讲得明白,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实用,属于热点内容,但往往会出现撞车现象。例如,《财务管理》中的“资金时间价值”,2015年全国高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分赛项中入围总决赛的参赛作品共计127件,分“公共基础课程组别(英语)”“农林牧渔大类”“交通运输大类”“财经大类”“旅游与公共事业大类”5个组别进行比赛,平均每个组别25项作品。“财经大类”组别中以“资金时间价值”为选题的参赛作品为3件。此外,“公共基础课程组别(英语)中”涉及“商务会餐”“酒店服务”“英文求职、简历撰写”的选题也很容易冲突。

虽然关于选题,在评审指标中并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优质的选题可以让作品在评审时增色不少,同时也有利于推广、传播和应用。在选题时,除了要关注其特色和现实意义外,还要考虑这一选题所涵盖的教学内容是否对信息技术有较强的依赖;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对学生有效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是否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如果常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难点和重点,没有引入信息化元素的必要,这样的选题也是失败的。

(二)总体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分赛项,核心是“设计”,所以对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设计是大赛考核的重点,历年大赛评审指标中关于“教学设计”的分值都是最重的。

2015年关于总体设计指标的内涵描述可以概括为:

有依据。指标描述除了要求“教学目标明确”,还要求“有据”,即要对职业院校的教学对象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要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求,教学重难点要得当。

有策略。教学策略一定要符合国内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近年来,国外比较流行翻转课堂,国内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所以很多作品中都提及该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无法实现,反倒弄巧成拙。

有技术。大赛要求作品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设施,这是对“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但不过分强调技术的高精尖,而是更注重技术的应用价值。

有反思。比赛作品应该是已经在实际教学中实施过的教学任务,所以要求有完整、规范的教案。所谓完整,隐含着包括教学反思、教学过程调整等在内的,留有教学实施痕迹的,课程组教师能根据教案上课等在内的诸多细节体现。

(三)教学过程

教学组织实施过程要淡化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所以纯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不会引起特别关注。反之,分组研讨、组间对抗、课堂汇报等这些能体现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等理念的教学组织形式却非常容易被接受。同时有真实实践环境的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没有真实实践条件的要通过虚拟信息技术让学生模拟操作,这样职业教育“做中教、做中学”的优势与特色才能被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载体和手段要突出“信息化”。视频、音频、图片、课程网站、QQ、微信、百度云平台、虚拟软件等都是信息化的体现,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必不可少”“适合使用”为宜,切勿“堆砌”“拼多”。在考核与评价方面,大赛也更鼓励多元化,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带来片面的考核结果。这一点,恰巧可以与信息技术无缝对接,比如虚拟软件自动评判分值、比如多项考核指标的综合评判等。当然,传统的评价方式也可以采用。

(四)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大赛作为一项比赛,在引领教师理念、技术、教学能力等方面提升的同时,却不能直接带动课堂教学的变革”是大赛自开办以来受到的主要质疑[4]。如何让优秀的大赛作品在实际教学中推广与应用,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一直是大赛举办方的不懈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召集相关部门及专家多次召开会议研讨,对评审指标进行调整,增设“教学效果”这个一级指标,同时淡化对技术本身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是对“技术应用”的关注。从大赛评审指标的调整不难看出,信息化技术已经不是“用不用”的问题,而是“用得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教学效果一定要在参赛作品中有所体现,而且还要对比说明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后效果的改进与提升情况。当然,教学效果不仅表现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更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了、学习主动性更强了等学习态度、学习意识的转变和提升。这些都可以用教学现场学生学习过程的图片、视频来体现,既真实又具有感染力。

另外,通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模式等的重构与改变也能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可以结合教学总体设计来阐述并组织实施。

(五)特色创新

即便特色创新在历年大赛的评审指标中所占分值不断调整,最高时20分,最低时10分,2014年、2015年都是15分,但这项指标始终都在一级指标评审体系中,足见创新的价值。创新包括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教学组织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等。创新要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与课程相结合、与职业院校学生的特色及认知规律相结合,而且这种创新不能曲高和寡,要具有较大推广价值、要具有普及性,契合大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这一主导作用。

(六)作品展示

所有信息化教学设计作品都需要提供讲解视频(不超过10分钟)、教案、说课稿等相关资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讲解视频。其基本理念是:让外行听懂作品中讲授的知识,让内行认同作品中的教学组织形式,让观者有视觉上的冲击、听觉上的享受。“听懂”就是要将深奥的问题生活化、实例化,有“原来如此”的感悟;“认同”就是要将杂乱的知识点串成线、程序化,有“提纲挈领”的逻辑;“冲击”和“享受”就是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让专家评委有继续欣赏的渴望,信服该教师团队确实有这样的能力应用信息化手段上好该节课。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通知[Z].教职成厅函[2015]21号.

[2]谢传兵,侯小菊,张少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14(12):84-89.

[3]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闭幕式上的讲话[BD/OL].[2016-03-08]. http://.cn/FrontEnd/ZZBMDS/NewPaper.aspx?NewID=5b1f335f-98f7-48a2-9fcf-02b15ee22e74.

[4]谢传兵.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标准解读[J].江苏教育,2015(5):24-26.

Abstract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school information teaching competition is the only National Teachers’ teaching competition sponsor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information teaching field. Since started in 2010,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school information teaching competition has attracted 300 thousand front-line teachers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It has played positive roles in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improving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the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nformation teaching level of teachers, and promoting the wide usa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effect and trend of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school information teaching compet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what should be prepar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pet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design sub-competition of the advanced vocational school group.

第7篇: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传统地理教学 教学资源 能力培养

一、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地理教学整合的重要意义

⒈何为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地理教学整合

“教学整合是指将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教学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与教学整合才是有效的。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教学教具一样成为教学的内在组成部分”。

⒉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地理教学整合的过程

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地理教学整合的过程就是学科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过程。它作为教师的教具和学生学习的学具,与其他媒体不同的是,必须首先将课本等教学资源信息化,即将教学资源数字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这是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地理教学整合能够实现的前提。

经过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基本元素材与教学集成元素材两类。基本元素材包括: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集成元素材有微课件、课件、课案等。基本元素材供地理教师自己组合课件时使用,集成元素材是已经组合好的课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直接使用。

教师应选择适合于具体教学内容的素材,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教师教学的逻辑顺序,采取适当的学习策略,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节完整的电子教案,并施行教学方案,加以反馈评价,完成教学的全过程。

二、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地理教学整合的基本要求

教学整合将多媒体技术看做是科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多媒体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多媒体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多媒体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

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地理教学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多媒体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它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科学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多媒体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地理教学整合中,强调多媒体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多媒体技术,把多媒体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地理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还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地理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通过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地理教学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三、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资源中的应用

1.电子课案的设计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课案设计制作,应当以教学设计理论、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目标,制订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实行方案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和修改的过程,包括课程、章、节及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的体现,又是一种现代教育技能。区别于传统教案编写的地方是,它把教学看成一个整体,从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出发,按照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求,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收集、选择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并在设施和评价的过程中检验设计的效果。

2.电子教案的实施

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变得丰富、复杂,不仅要求地理教师具有地理教学的专业技能,而且应当具备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发生变化,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方式,以适应教育的现代化。

四、结语

随着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整合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必将向着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化,教学环境的社会化、网络化,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促进学生素质和教师职能的提高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作为认知工具的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第8篇: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模式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人才

    1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着特点:

    (1)教材多媒体化。教材多媒体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

    (2)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它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3)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4)学习自主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5)任务合作化。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

    (6)环境虚拟化。教育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等等。

    (7)管理自动化。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2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结构形式。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主体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由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构成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见附图)。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如附表所示,传统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之相适应。

    3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很多,像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学设计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设计出高水平的信息化教案,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体现和渗透。

    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展示的中、美老师分别制作的同名课件《影子》,给笔者印象很深。由中国某师大附小老师制作的《影子》曾获全国“金海航”杯多媒体大奖赛二等奖。它采用office软件,以动画的形式,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的朗读,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内容——人与影子的关系展示出来。其目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文内容。而美国教师的《影子》课件就很简单,只有一天中影子变化的动画设计、影子变化的测量数据、影子的照片、有关影子的知识等内容,其界面也很简单。它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甚至使学生们立刻产生了一种愿望:到太阳上去,看自己的影子。《影子》的较量,关键不是技术,就在于开发思想。如果从开发平台、制作技术方面讲,与国外教师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国内课件多是再现书本知识的呈现式学习,学生足不出户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色彩了解许多课文的知识。虽然课堂容量大,精美的界面能吸引学生,但学生仍然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第9篇: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 体验教学理论; 信息化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