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

四则运算练习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四则运算练习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四则运算练习题

第1篇: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多数教师常常为学生的计算能力差而头疼,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总结,从“讲清算理,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形成技能”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培养能力;彰显魅力

数学最古老的名称叫算术,它研究数的性质及其运算,把数和数的性质、数和数之间的四则运算在应用过程中的经验累积起来,并加以整理,就形成了最古老的一门数学——算术。在古代全部数学就叫做算术,现代的代数学、数论等最初就是由算术发展起来的。

我曾经对100张小学数学试卷进行统计分析,直接命名为计算题的分值是25-32分,列式计算的分值是8-16分,解决问题中涉及计算的分值是20-30分,填空题涉及计算的分值是12-18分,选择题涉及计算的分值是6-8分,其它涉及计算的分值是5-8分,100张试卷涉及计算的分值平均分为92分。

可见,从古至今,计算都是数学的核心、重要呈现形式。计算能力的高低制约着学生成绩的优秀与否。计算能力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1 讲清算理,要“我”计算

首先,四则运算的算理是学生计算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为基础,不但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我们应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如:我们在教学四则运算时, “进位加法”为什么要进位?,“退位减法”为什么要退位?,“商中间有0的除法”为什么在商的最高位确定以后商到哪一位不够商1要写0占位置?这些算理要讲清楚透彻,使学生明白它的来龙去脉。

其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学生计算的关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还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去感知和巩固。

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老师就要设计有层次、有坡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

2 培养兴趣,“我”要计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

首先,“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师爱,它是教育好学生的感情基础。师爱是塑造少年儿童心灵的巨大力量。教师对学生的爱,能转化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似母亲,“慈”,就是对学生关心、爱护、宽容、尊重,体察他们的酸甜苦辣,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关心他们的学习、做事、为人、身心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同情他们的痛苦和不幸,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同时,我们还应该努力探索和掌握热爱学生的艺术,把爱撒向学生心田。这样,学生就与我亲近,听我的数学课,乐意地接受我的数学教学,听从我的教育。

其次,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是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必经之路。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应该针对不同底子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练习,时时处处给予表扬和肯定,那怕是困难学生,他也有闪光点,也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在适当的场合给予表扬和激励。这样大家时常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渐对数学计算产生兴趣。

只有这样,学生才热爱计算,对计算感兴趣。此时,你的计算教学已经成功的卖出了第一步。

3 养成习惯,“我”会计算

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距离成功近了一半。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是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

独立完成作业是一个学生必备的优良品质,我们在指导学生作业时一定注意,由扶到放的把握,逐渐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

教学中,同时还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解答计算题的习惯。我们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解答计算题。第一,读题。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数字顺序不能调换,运算符号不能看错,同时理清运算顺序;第二,审题。弄清本题特点,可否利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第三,计算。应用法则规律进行计算,计算时打草稿,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性;第四,书写。书写要求字迹工整,规范。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书写。在卷面上书写更应注意根据空白处的大小合理分配空间,使之书写出来美观大方。第五,验算。学生利用数学法则、规律进行验算,学做小老师,自己判断对错,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有了良好的习惯,一次又一次的体验成功的喜悦,他们对计算越来越感兴趣,从而实现人人会计算,个个计算正确率极高的目标。

4 形成技能,“我”能速算

设计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精确、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数学能力,从而形成技能和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计算规律、性质和推论的讲解与应用,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含义。同时应该设计有效的练习作业,通过有效习题的练习,培养学生进行简算的技能和技巧,从而能迅速准确的进行计算。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每一节数学课我有3分钟的听算,要求学生准备好练习本,全神贯注等待老师念题。每次,我都要针对当节课的内容设置练习题。每一题我慢念一遍,学生将答案写在练习本上,不会做的留出空格。练习完毕,一生念答案,其余学生正确的记“√”,错误的记“×”。然后对结果进行简单的统计,全对的进行表扬,有进步的进行鼓励。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计算练习,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

每学月举行一次速算比赛。比赛内容为100道计算题,每题1分。要求学生20分钟之内完成。如果提前1分钟交卷总成绩加1分,提前2分钟交卷加2分,依次类推。对得分超过110分给予2个本子的奖励,100-109分的给予1个本子的奖励,对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1个本子的奖励。刚开始学生不适应,随着次数的增加,学生在5-6分钟完成的同学越来越多。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计算的速度,还训练了学生计算的准确度。

通过不断的练习,学生形成了计算的技能技巧,能够进行熟练的速算,并且正确率极高。

第2篇: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教研中心编写的这册教材,是在总结京、津、沪、浙四省市课本试用经验的基础 上,吸收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成果重新编写的,供五年级第二学期使用。

    一.本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新知识之前,教材均安排了适量的准备题。有些准备题是复习与新知识有紧密关系的、针对性很强 的旧知识;有些准备题安排了观察、操作活动。所有的准备题都是根据一般学校学生的情况编排的,教师可根 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些调整。但要本着既有利于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必要的铺垫,又有利于学生通过旧知识 发现新知识的“生长点”,便于他们获取新知识。

    (二)注意渗透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教材在编排上除了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具体到抽象外,另一个特点 就是注意渗透教学方法,以便教师在讲新课时有所遵循、少走弯路。

    (三)加强了基本概念的教学

    本册教材的概念较多,它们是学习有关后续知识的基础。在讲解概念时,教材注意提供适当、具体的感性 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而抽象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最后建立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概念的建立、巩固和运用,要使概念经常处于运动之中。因为,已知概念是由形象 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决定性催化剂,而形象思维则是由已知向未知转化的决定性支柱。只有以已知概念和原 理为基础,才可能转化为有关的新的技能和技巧,同时,只有以已知概念和原理为基础,才可能转化为新的概 念和原理。

    (四)重视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统计知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本套教材加强了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在本册教材中选取了小学生生活、学习、锻炼身体的事例,以及反 映我国工农业生产大好形势的事例,向学生讲授搜集和整理数据,制统计表的意义和方法,并教他们会看简单 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分析和回答一些问题。教师要重视教材中编排的实习作业,认真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 所能及的社会调查活动,在制统计表时,往往要计算一些项目的平均数,所以在这单元中安排了稍复杂的求平 均数应用题。学生在计算时要注意总数量与总份数相对应,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

    二.本册教材各单元的主要内容和编写意图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

    这一单元,主要内容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 计算,学生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从计算物体表面的面积到计算物体的体积,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和丰富他们有关形体的知识及提高计算技能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建 立表面积、体积等概念时,力求从具体到抽象。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比较,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 过观察实物和教师演示教具、学生操作学具,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在理解了体积和体积 单位的基础上,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以及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紧接着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 掌握容积单位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安排了观察、制作、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方面的练习题,以巩固所学 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练习题中还编排了一些在生产和生活中,常遇到的需要计算长、正方体表面积 或体积的问题,指导学生解答这些题,可以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统计初步知识

    这一单元主要内容有: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初步掌握数据 的收集与整理的方法;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对统计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会解答稍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 。

    (三)数的整除

    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的 基础。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除性的知识,同时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因式分解做些准备。教材明确 指出数的整除是在自然数范围内进行研究,把0排除, 是为了避免由此而带来的一些小学阶段没必要研究的问 题。在讲数的整除时,只讲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些数的特征浅显,学生容易掌握,在分数计算中用 到的机会也比较多。

    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是重要概念,教材先通过准备题引导学生找出1~10、12、13、15、19各数的全部 约数, 然后按照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及特点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给出质数、合数的概念。同时说明1既不是 质数,也不是合数、再通过例1加深对质数、合数的理解。在讲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教材 的编排,注意通过实例讲清概念和计算方法,并编写了多种形式的练习题,讲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求几个 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教材都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分解质因数法,另一种是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这两种方 法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只讲了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方法以及两个或三个 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一部分知识在今后计算分数四则运算以及中学学习因式分解中经常用到,因此应让 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数目较小的应能口算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为了减少书写上的麻烦,教材还 采用专用符号表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时,教师要认真加以指导。

第3篇: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

四(1)、四(2)班绝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上课遵守纪律,但也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有怕做作业不守纪律的坏习惯。因此,仍要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进行说服教育。同时这两个班的学生在学习上还是有一定潜力的,需努力挖掘。

四(3)班学生基础较扎实,思想品德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形成“守纪、惜时、善思、创新”的学风。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混合运算(二),三步计算应用题,年、月、日的认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简单的统计(一),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本册各部分内容都很重要,其中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和应用题,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的重点,三步计算应用题是本册的难点。

提前按排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乘法和除法的验算方法,培养验算的习惯,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继续渗透方程思想。

三步混合运算式题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整数计算的能力,而且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列综合算式解应用题作了准备。

三步计算应用题部分安排了三组一般应用题和求路程的行程问题,通过这些应用题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这些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方法,而且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掌握由条件推向问题或由问题寻找条件的分析方法和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年、月、日的认识,是在时、分、秒认识的基础之上,通过观察、比较,教学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24时计时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大关于时间的知识范围。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这部分内容可以为以后小数、分数的计算打好基础。对于运算定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逐步做到计算方法的合理和灵活。

简单的统计是统计知识教学的起步。在过去教学中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正式教学统计和初步认识。教材重在让学生初步认识统计的过程,包括收集和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和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这部分,首先让学生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垂线、平行线和角这些几何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学生掌握了这些概念,才能进行几何知识的学习。

接着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行和梯形,认识这些图形,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和一些性质,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初步掌握乘、除法运算中各部分的关系,会根据这些关系求未知χ。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整数计算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年、月、日的,掌握24时计时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大关于时间的知识范围。

4、培养学生用各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6、使学生会列出含有未知数χ的等式解答一些简单应用题。

7、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四则混合运算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逐步做到计算方法的合理和灵活。

8、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过程,初步学会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9、使学生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垂线、平行线和角这些几何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学生掌握了这些概念,能进行几何知识的学习。

10、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结合有关数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渗透教育。

2、结合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3、结合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尊敬师长、互相帮助的好品质。

5、结合练习题进行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6、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措施

1、严格遵守教学六认真进行教学活动。

2、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3、注意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4、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灵活地处理教材,以适应大纲要求。

5、计算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的能力。

6、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强调“认真刻苦学习”,不允许一个人掉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

7、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创新意识。

8、教学中发扬教学民主,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有序的教学和学习氛围2、充分利用电器,教具,学具,加强直观性教学。

9、接班后,对所有学生进行成绩摸底,排好、中、差,平时课上提问就有针对性,把提优、补差工作作为首要任务,为后进生找“小老师”,做到一帮一。

10、在教学中既要加强笔算训练,又要加强口算训练,使笔算口算互相促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计算题做到大面积“丰收”。

六、课时安排

内容课时

一、期初复习2

二、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6

三、混合运算(二)7

四、三步计算应用题12

五、年、月、日4

六、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25

七、简单的统计(一)5

八、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2

九、期末复习5

第4篇: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

1.加强小数与整数的联系。由于小数与整数在计数形式、计算方法等许多方面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教材注意在已学的整数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学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如通过具体例子,着重说明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与整数乘、除法基本一致,不同的主要是小数点的处理。讲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时,指出对小数同样适用。由于突出了小数和整数的联系,很多内容就不需要完全当作新知识讲,可以引导学生把已学的整数知识迁移到小数中去,然后区分与整数不同的地方。这样既节省教学时间,又使学生易于掌握小数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2.改进应用题的编排,加强解题方法的教学。本册教材在应用题方面,先复习已学过的两步应用题和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在此基础上总结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适当扩大应用题的范围,出现一般的三步应用题以及有相遇关系的行程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加强动手操作,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教材继续通过实际观察、制作、测量、拆拼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有关图形大孝特征的深刻印象,清楚地理解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

同时,教材注意在操作过程中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如数学变换思想,使学生把有关的图形知识很好地联系起来,促进新旧知识的转化,既可以帮助学生总结概括出计算公式,又可以发展空间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积累直观经验。

4.适当加强简易方程。简易方程属于代数知识。在小学数学中适当引入一些代数初步知识,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可以使一些整数、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主要是逆思考的)化难为易,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街接。下面就本册教材各单元的主要内容和编写意图作一简要介绍。

一、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一)小数乘法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小数乘以整数和一个数乘以小数,积的近似值,连乘、乘加、乘减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小数乘以整数和一个小数乘以小数,教材都是先讲意义,再讲计算方法。在教学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时,先启发学生想怎样把小数乘法的计算转化成整数乘法,然后根据因数扩大倍数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过程,最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帮助学生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学生在做整数乘法时已经形成积总是大于被乘数的印象。学过小数乘法后,发现乘积有时比被乘数反而小,有些学生会产生困惑。

为此,教材在本节的最后引导学生把例题中的积和被乘数的大小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积与被乘数的关系。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小数乘法的意义认识得更清楚。在小数乘法中,求积的近似值,是在求小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实例说明在小数乘法中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教材中的练习题一般都注明得数要保留几位小数,但是也有些题目没有注明要求,而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是在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首先复习整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然后再进一步说明小数的运算顺序同整数是一样的。接着通过一道例题教学小数连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乘加和乘减没有单设例题讲解,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类推的。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这部分教材的安排同小数加减法基本相同,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应用了哪条乘法运算定律,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此外,还要提醒学生,以后在做练习时能用简便运算的就要用简便运算。

(二)小数除法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小数除法的意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和简便计算。小数除法的意义是在整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首先是通过一组应用题,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也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然后,通过一道要求根据小数除法的意义写出小数除法计算式的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变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材先通过例题着重说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教学的重点。教材通过一道例题着重说明如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关键问题,再通过一道例题讲解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少的情况。最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上面两个例题总结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商的近似值的教学,由于前面已经教学过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值,在这个基础上,教材通过一道计算题,让学生自己想象商的近似值。然后再帮助学生总结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取近似值的方法除了“四舍五入法”以外,还有“去尾法”和“进一法”。

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定用处。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又少,对后两种方法不作为共同要求,只在练习题中安排了星号题,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增加一点知识。循环小数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两道除法计算,使学生看到由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循环节、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等概念都是本册教材的选学内容。

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一)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总结和提高。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学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正确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但没有用第一级和第二级运算来叙述,本节教材通过例题明确提出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了概括总结。为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时,可以结合例题告诉学生,在计算混合运算式题时,为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时虽然整个题目不能每一步都用简便计算,但是有的步骤能用简便计算的,要尽量用简便计算。在列综合算式时怎样使用中括号,本册教材是在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时引入的,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能力。学生在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应用题时,特别要注意括号的使用,如果有的学生直接列综合算式有困难,也可以让他们先分步列式,再改成列综合算式。

(二)应用题这一节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总结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进一步扩展一般应用题的解题范围。后部分教学以反映两个物体运动为内容的相遇问题。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掌握两个物体同时运动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行程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解答一道应用题总结整理出来的。通过这样的归纳、整理和总结,便于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时,可以按照教材提出的问题,依次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关于应用题的检验,教材在原有检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第二种方法(把得数当作已知数,一步步逆推,看得数是否符合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由于这种检验应用题的方法比较难,要给学生讲解一下,同时还应向学生强调,检验是解答应用题的重要一步,既使题中没有要求检验,自己也要先检验,再写答案。归一、归总的三步应用题是在归一、归总的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材先通过复习题复习已学过的两步计算的归一题,然后通过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引出归一的三步应用题。之后,教材还在“做一做”中进一步提出:如果把复习题的问题改变该怎样解答?使学生明确在两步题的基础上,不仅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把它变成三步题,而且还可以通过变化问题的问法把原来的两步题改为三步题,以加深学生对两步题与三步题的联系的理解。有关计划与实际完成数相比的应用题,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有必要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但是考虑到学生对这类问题接触不多,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例题进行讲解,并在例题和练习题的选取上注意选取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

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准备题,说明什么叫“相向而行”和“相遇”。然后再通过例题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四步计算的应用题,大纲中规定不作共同要求,也不作考试内容。但考虑到教学这些应用题不仅可以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应用题,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因此,本册教材把这些应用题专门作为一段,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供有条件的学校和班级选学。

第5篇: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

苏联对数学教学进行重大改革(以下简称“大改”)是从1969年开始的。在这以前,小学是四年制,设算术课,主要内容有整数四则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简单的几何形体知识(包括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中学第一年(称五年级)和第二年(称六年级)的第一学期继续设算术课,系统地学习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比例以及几何初步知识(包括三角形和圆的面积等)。六年级第一学期算术课每周4课时,另外2课时开始学习代数。因此可以说,中小学一共以五又三分之一学年的时间教完算术全部内容。这在当时各国的算术教学中,是进度最快的,教学质量最高的。但是在苏联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负担重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材的选择与安排问题。60年代初曾把一至三年级的教学内容顺次向下一个年级移一些,例如把100以内整十数四则运算从一年级移到二年级,把1000以内整百数四则运算从二年级移到三年级,把三位数乘除法从三年级移到四年级,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是内容和要求偏难、偏高,在安排上也有重复。此外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得比较死,教学效率不高。

早在1957年,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就开始研究小学教学改革问题,着重解决教学与学生的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理论问题。与此有联系的是建立小学各科教学的新体系。1957年开始实验,到1961年,学生用4年的时间除学完原来小学四年级规定的算术内容外,还学了五年级的一些内容。以后继续进行改革实验,结果以3年的时间学完原来小学四年的算术内容,还多学了一些代数初步知识,从而初步建立起小学三年的数学教学新体系。后来他在实验总结中谈到他的新教学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1.把教学建立在高难度的水平上(当然要严格掌握难度的分寸);2.高速度地学习教材(也要注意速度合理,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提高理论知识的比重。这些教学思想的改变,对当时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个很大的冲击,对后来算术教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 60年代末至70年代一至五年级数学教材的改革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有较快的发展,1957年卫星上天是一个重要的标志。随之而来对数学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后来公布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所指出的,“要求学生在数学的发展和知识、技能、技巧方面,必须为他们学习在现代生产条件下从事实际活动,为他们学习较高水平的课程(物理、制图、化学等)以及进一步在高等学校学习达到一定的水平。”当然,1958年以后,美欧各国的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对于苏联的改革也有一定的影响。

1964年末开始了起草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工作。1967年初公布了小学(改三年制)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大纲中吸收了赞可夫以及其他专家的实验研究成果。1968年公布了中学(四至十年级)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69年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1970年四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后来对大纲曾做了一些修订,相应地各年级数学课本也做了一些修改。

(一)这一时期一至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

一至三年级:在算术方面,除教学多位数四则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外,还增加了一些作为口算加、减、乘、除法的基础的运算性质,如和加上一个数,一个数减去和,和乘以、除以一个数等。新增加一些代数初步知识,如不等式,用字母表示数,求代数式的值,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等。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同原来的大纲相比,增加了圆的认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但删去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移到中学)。

四、五年级:除了把原来的中学算术内容学完(只教正比例),在代数知识方面,增加正负数,一元一次方程;在几何知识方面,增加的比较多,如合同图形,角的二等分线,补角,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对称,平移,简单的尺规作图等。此外,还增加了集合的初步知识,如子集、交集、并集、集合的分类等。

可以看出,前五年不再单纯地学习算术,而编入一些代数,几何的一部分知识,并适当增加现代、近代的数学知识,形成一个综合的数学课程。这同原来的算术课程相比,是一项重大的变革。另外同欧美各国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后的五六年级相比,数学水平仍是比较高的。

(二)这一时期一至五年级数学内容的编排体系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减少整数的循环。例如在小学取消了20以内的四则运算这一圈,删去20以内的乘除法,而把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入100以内的加减法;把原来小学四年级的整数四则运算的系统整理并入新的四年级(中学第一年)。

2.加强知识间的联系,算术、代数和几何齐头并进,相互配合。在小学,以算术知识为主,适当出现一些代数、几何初步知识。讲10以内加减法时,就出现最简单的方程,如x+5=8,x- 3=5。以后还出现列方程解一步应用题,二、三年级逐步增加难度。一年级还出现直线、线段、多边形、直角。二年级出现折线、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等。三年级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四、五年级则以算术和代数知识为主,配合几何知识,把算术和代数打通,按照数概念的发展统一编排,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四年级首先讲自然数和自然数四则运算,结合除法出现分数概念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时配合出现等式、不等式、解方程、角、长方体体积。然后讲小数概念和小数四则运算,配合出现米制计量单位、百分数、比例尺、统计图、角的度量、三角形内角和及面积、尺规作图等。五年级先讲正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大到全部整数。配合出现集合的运算、合并同类项、解方程、对称、平移、几何作图等。然后讲有理数,以正分数运算为主,适当出现一些负分数四则运算,还配合出现比例、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一些几何作图。在具体安排每一部分内容时也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改变传统的加减分编的方式,使有关的加减法互相穿插和对应。对简单应用题,则把有联系的加以分组,适当集中教学。

3.按照理论知识指导数学概念和计算的原则来安排教学顺序。有些概念如角、邻补角、合同图形等用集合观点来定义,把这些知识放在集合的初步知识之后。讲口算加减法是以“和加一个数”、“一个数减去和”等运算性质作为算理的依据,就先通过直观讲有关的运算性质,然后再讲口算方法。

4.统一了编写体例。60年代,小学算术课本基本上采用习题汇编的形式,对新知识举例讲解比较少;而中学算术专有课本系统地讲解新知识,另外有一本习题汇编供做练习用。这次统一采取了以习题汇编为主、适当讲解新知识为辅的形式,只是四五年级讲解的部分比小学的稍多一些。

这套大纲和课本经过几年的使用,出现了不少批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新增加的内容,学生难接受。例如,一年级要求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二年级出现含有两步运算的方程,如72-(54-x)=52,学生形式地接受了,但不理解。四五年级教学集合的概念,并用集合的观点定义一些概念等。有些专家认为,“不应该把集合理论作为阐述中学数学的基础。”第二,教学内容过多,学生负担过重。第三,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有所削弱。

1978年开始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课本做了一些小的修改,主要有:一年级完了只要求学好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并能解答简单应用题,不要求必须学会解答两步应用题,同时把列方程解应用题移到二年级;二年级删去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三年级删去和差积商的变化,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四五年级数学涉及中学数学全部课程内容,由不同单位拟订了几个大纲的修改方案,因为争论比较大,没有确定下来。

三 80年代一至五年级数学教材的改革

进入80年代,苏联对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和课本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1981年,苏联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纲目。一至三年级,强调数学课程的任务是“学习自然数的算术运算及其对最简单的量的应用,直观地介绍几种几何图形及其性质。”这就是说,代数初步知识不再作为小学的一项主要教学任务。只在教求每种运算的未知项时出现方程的形式。同时对除数是二、三位数的笔算除法适当降低了要求。四五年级数学课程的任务,强调“对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发展,为学生学习系统的代数和几何课程做准备,学习代数和几何的极其初步的知识。”这就是说,降低了代数、几何的要求。具体调整的内容有:删去了有关集合的知识,等式的性质,几何的变换,较难的尺规作图(如把线段二等分,作角的平分线,根据所给的条件作三角形)等;简化了对称、解方程(改按已知数和得数间的关系来解),增加了最大公约数、球的认识,以及已知两点的坐标求它们的距离。1982年公布了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不再以集合论的观点处理中小学数学,较多地注意发展和巩固计算技巧。具体内容与1981的教学纲目基本相同。

1984年,苏共中央制定了《苏联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决定把小学学制延长一年,提早到6岁入学。1985年2月苏联公布了普通学校(小学4年,中学7年)的标准教学计划。稍后,又颁布了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其中四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在原三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要求和程度基本相同,但是为了适应四年制小学提早入学的特点,把教学进度放慢,大体上把三年制小学前两年的内容安排在三年内学完,一年级改为每周4课时。二、三年级改为每周5课时。四年级的内容和教学要求与三年制小学三年级的基本相同,每周都是6课时。此外,大纲中还有以下几点修改:1.在10以内数的认识前面加强了准备课,主要增加比较物体大小、长短、形状,认识空间方位,初步认识时间,物体群的比较等;2.把11—20各数的认识和计算单划为一个阶段,加强了进位加法表和相应的减法的教学;3.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教口算的同时增教笔算;4.进一步简化方程,小学只出现最简单的,如x-356=478,6×x=426之类,用方程解应用题也只限一步的;5.适当加强了简便算法;6.有些内容推迟出现,如大于号、小于号改在二年级教20以内加减法时出现,线段和用字母表示点、线段、角移到四年级。经过这样修改,切实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习负担。但是目前仍是少数小学试行,大多数小学仍实行三年制,七岁入学。在制定四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同时,对三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做了相应的修改(第一部分准备课没有变动)。新学制五、六年级数学教学大纲则在原来四、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有:1.删去对称、合同图形;2.增加反比例的概念;3.增加计算器的初步知识。

1986年起,按照新大纲编写新课本陆续出版了一部分。这些课本除了在内容上符合新大纲要求外,初步看到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的编排更加系统,前后联系更加紧密。比过去的课本重点更为突出。例如,过去几何安排较乱,同算术知识联系较差,现适当集中,同算术知识联系有些改进。2.增加了例题,加强了新知识的讲授。四年制小学课本还部分地改变了习题汇编的形式,教学新知识与学生的练习适当分开,题量也适当减少。3.注意适应学生的差异。如另编有练习册或在原课本中编有难易不同程度的练习题,供选择。

总的来看,80年代苏联一至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和要求,发生以下几个较大的转变:1.从算术、代数、几何基本上并重转为以掌握系统的算术知识为主,学习一些代数、几何初步知识,为系统地学习代数、几何做准备;2.从重视理论知识忽视技能、技巧转为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并重;3.从强调用集合论的观点、变换的思想等处理教学内容转为删去这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转变并不意味着恢复到六十年代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以前的情况。由于加强了算术和代数、几何之间的联系,采取了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并重,扩展知识面的同时注意了降低难度、减轻负担,不是使改革全部后退,而是使改革更符合当前苏联的实际,同大改前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前进和提高。

四 近二十年来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苏联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

苏联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相应地开始进行的。改革以前,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50年代采用的主要是讲解法,尽管在讲解时注意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但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时运用问答式的谈话法,但是往往是知识的再现,而缺少启发思考。大量地运用着练习法,目的也主要是巩固和熟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到60年代,由于提出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在教法上有了一些改进。强调谈话法要注意启发性,在某些情况下还采用实验法或独立作业法。但是这种独立作业只是带有自学的性质,并作为教师讲解的准备。例如,课本中给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竖式,让学生研究分析,找出乘法的简便方法,然后由教师讲解并加以概括。少数有经验的教师开始注意让学生独立研究一些例子,独立作出结论。

第6篇: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

一、明确目标,制订复习计划

小学毕业班数学总复习知识容量多、跨度大、时间长,所学知识的遗忘率高,复习之前教师必须再次钻研教材,进一步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和编排特点,还要重新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把握好教学要点,并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全面摸底,然后确定复习目标,制定复习计划,主要包括:复习的内容有哪些,分几节课完成,设计好每节课的内容和目标。例如,制订数的运算这一单元复习计划:第一节复习四则运算计算方法及其关系,第二节复习运算定律,第三节复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样才能使复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克服复习盲目性、随意性或简单地以教材上的复习题为内容,让学生照书做完了事的思想。

二、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多,分布在每一册的各个单元里,复习时,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作纵向、横向联合的归类、整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平常所学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辨。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纵观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1)数的概念(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包括数的意义、性质、各部分名称、读写法、大小比较、互化等。(2)几何知识,包括图形名称、性质、特征和分类,有关图形的周长、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等概念和公式,还包括量和计量单位。(3)数的整除概念,包括整除、除尽、因数、倍数、素数、合数、公倍数、公因数等。(4)比和比例的概念,包括比、比例尺、正比例、反比例、比值、最简比等和相关的名词术语。(5)式的概念,包括等式、不等式、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例如[:复习因数与倍数时,教师先让学生把所学的概念整理出来,然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组长负责记录,并向全班交流整理的情况。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以便记忆和运用。

三、设计练习,全面提升能力

小学毕业总复习是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一环,设计练习也是复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复习课的目标之一,旧知的复习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的巩固,更应该着眼于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课的练习不能等同于新授课中的练习,总复习中的习题,概括程度要高,综合性要强,覆盖面要大,要具有适度的挑战性、开放性、应用性;总复习中的习题题量要少、题目要精。比如,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小山羊、小白兔、小松鼠在草地上各围了一块菜园(小山羊围的是一个边长为6.28m的正方形。小白兔围的是一个长宽分别为6.56m、6m的长方形。小松鼠围的是一半径为4m的圆)。(1)它们各用了长多少米的篱笆?(2)谁围的面积大?谁围的面积小?(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要使用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该问题的精彩之处在于通过对面积和周长的对比,猜测、发现一条规律:同样的周长,围成圆形的面积最大。这样的练习题既有利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又有利于能力的提升。这些练习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较强的适应性,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四、精讲精练,提高复习效果

复习课不能上成新授课,也不是旧知识机械简单的重复,教师不能从头讲到尾,包办代替。应当有重点的启发性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归纳,把知识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条理、提示知识的发展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使学生深化对原有知识认识与理解的程度,以达到“温故知新”的复习效果。在复习课中应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例题运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方法。如复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两个已知条件:“向阳电视厂去年上半年生产彩色电视机4000台,下半年生产5000台。”让学生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提出几个不同问题,然后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序地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逐一解答。

(1)上半年产量是下半年产量的百分之几?

(2)下半年产量是上半年产量的百分之几?

(3)上半年产量是全年产量的百分之几?

(4)下半年产量是全年产量的百分之几?

(5)上半年产量比下半年产量少百分之几?

(6)下半年产量比上半年产量多百分之几?

(7)去年产量比前年增加20%,前年产量是多少?

(8)今年产量比前年增加20%,今年计划产量是多少?

(9)去年产量比前年减少20%,前年产量是多少?

(10)今年产量比前年减少20%,今年计划产量是多少?

第7篇: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激发兴趣;就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85-0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要学习必需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上一定要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纵深发展,这种因材施教的理念已渗透到了小学数学的每一课当中,尤其是每节课的练习也有所反应。小学数学的教学就应该以练为主,学生通过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通过练习,可以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所以,练习是小学数学授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学习练习的强化训练。

一、在小学数学的练习中,教师一定要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才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认真探究,从而取得进步,再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思维更加活跃敏捷,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所以,小学数学教师授课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快乐的练习中学得知识,提升能力。

1.数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去领略学科以外的精彩。数学的练习设计时,教师一定要设计一些综合学生所学的科目习题,设置情境主题,穿插其他学科知识,丰富小学数学的内涵。比如可以把语文学科的古诗引入应用题的编制中,在优美的古诗意境中,让学生既学得了数学知识,又温习了古代文化常识。

2.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一定要新。传统教育的满堂灌已不适应当代的小学生了,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一定要改变之前的陈旧教学方式,精心设计一些活动,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笔者经常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设计一些游戏环节,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号来学习质数与合数、奇数和偶数,说到哪一种类的就请哪一批学生站起来,比一比谁的速度快。在激烈的竞赛和欢声笑语中,学生就掌握了数学知识,并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也培养了学生勇往直前、不甘落后的良好品质。

3.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做练习的时候题型一定要新颖。教材中的题型设计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练习的形式比较单一,所以,教师一定要挖掘快乐因素,让学生在完成练习时,可以设置一些闯关游戏或竞争机制。

笔者经常在处理练习题的过程中设置一些数学灯谜会、幸运抽大奖等活动,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充分体现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开放性。

二、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数学被称为思维体操,它承担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推理分析,进而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思维的训练需要开放式课堂,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

1.小学数学教师要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笔者在让学生做练习的时候保持长久的兴趣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强调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不同的进步。在设计练习的时候,笔者都会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其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在讲授“角的认识”一节时,给了学生三根粉笔,让学生摆出不同的角,看谁摆得多。这道题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兴致高昂的动手活动中感悟到了学习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也认识到了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的重要性。

2.小学数学空间的灵活性。没人有规定小学数学课堂一定是学生规规矩矩从头坐到尾的课程,在笔者的课堂中,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教室的每个角度、每一样东西都可以作为学生的练习场地。如果课程需要的话,笔者还会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真正地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众所周知,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既枯燥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笔者为了把这部分内容讲活,特地带学生到超市去逛一逛,买到教师让买的东西,并把过程说一说,把此过程中花到的钱用四则运算做一做,看结果如何。通过这项活动,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从而产生了成功的体验。

三、小学数学教师要提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8篇: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

学生的作业是把书本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财富的过程;是根据教学教科书的要求,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发展智力和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实践活动。

在此实践活动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较重,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保教育部《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的实施,教师布置作业必须掌握如下艺术:

一、明确布置作业的依据

教师布置作业的内容是丰富的,布置作业的方法也是多样的。但不管内容丰富还是方法多样必须有依据,那就是教科书。教师除深钻细研教材内容外,还要全面理解小学教学目标的含义。如新编小学数学中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有“三条”“:(1)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知识;(2)能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力,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具有健康的思想品德。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依照这个依据。

二、作业的内容要精选

精选作业内容是减负的要求。精选习题时在内容上要注意抓住知识的本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将基本练习题与综合性习题搭配好。为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布置作业是必要的,但习题的数量不宜过多,难度不宜过大,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大部分作业应该在课内完成,大量的课外时间要留给学生自己去支配,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

1.目的性。布置作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一方面要针对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要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出发,认真分析学生应掌握哪些概念、公式、方法,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应达到怎样的学习水平,然后进行选题编题。还要针对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比如,哪些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哪些知识容易混淆等情况。精选或设计出目的性强,难易适度,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将作业完成。

2.计划性。教师布置作业要有明确的计划。以小学数学来说,理解和掌握概念可设计比较和抽象概念练习;掌握运算法则可设计演绎练习;理解运算性质可设计推理练习;培养运算技能、技巧可设计综合性练习;突破应运题难点可设计弄清数量关系进行对照比较的练习。要根据数学目标,扎扎实实地,不搞形式主义。

3.阶梯性。布置的作业要注意阶梯性,即坡度和层次。一般宜先安排基础题,以模仿性和情节变换的习题为主,培养再造性思维;接着安排综合题,用变式、多解或自编等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再安排发展题,为教学后续课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因材施教性。设计的作业题要以大多数学生为出发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大多数学生应该掌握而且必须掌握的基本习题。同时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所谓差生或暂时学有困难的学生完成的作业的过程中要加强个别指导,努力使他们达到教学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对于精力旺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展示他们的才华,发展他们的才能。不要搞“一刀切,齐步走。”

5.创造性与实践性。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培养能力和独创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等实践活动探究、发现或验证某些数学定律、法则和几何形体公式。这样布置作业学生的兴趣高,所获得知识印象深、记得牢、学得活,不仅提高了学生能力还锻炼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三、作业的形式要多样

形式多样是指作业的题目类型多样、解答方法多样。要使学生用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不同的角度认真练习,运用一些基础知识、基本定义、定律及基本技能技巧,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设计的作业易形成单一性,产生思维定势。一旦条件或结论发生变化时,学生便无所是从、卡壳,一时找不到解题的途径。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更谈不上培养创造力。所以布置作业的内容、习题的设计要灵活多样,广开解题思路。特别是每学完一个单元的知识后,更要注意作业的多样性。

四、作业的量要适当

第9篇: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

1、空间要灵活

我们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教室的每个角落,每个同学都可以作为学生的练习场地与合作伙伴,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与社会。作为自然科学基础课的数学只有实现回归自然,融入生活,教育的多向性目标才能实现。比如,《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生活巩固这部分知识,我要求学生到生活用品超市去逛一逛看一看,或者买此所需的物品,回来后把活动过程说一说,议一议,编出相应的小数四则运算习题,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争当“小电脑”处理遇到的各式情况。学生练习激情很高,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发现或试过的。通过练习,还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产生成功的体验。

2、思维要灵活

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练习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参考互联网上某位教师的设计,设计了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用三根小棒,你能摆出哪些图形,数一数,有几个角?”这道题的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层次要灵活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致,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如《认识钟表》这一课中,我第一个练习是连线练习,(把钟表与时刻对应起来);第二个练习是看钟表说时刻;第三个练习就是按照钟表的时间把缺少的表针画出来;第四个练习学生回答各种能够看到时间的场合、事物,老师在学生回答后,出示电子表,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电子表,你会看吗,说一说:电子表上的时刻是什么时刻?练习从给钟表和时刻连线到看钟表说时刻,再到看生活中具体情境的时刻,继而是画表针,最后向课外延伸到电子表,这样练习的难度逐步加大,使学生易于接受。

二、求近――揭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1、解决好课本的习题

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练多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抽象而单板,如果教师能创造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入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如《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中的例题,二年级四个班的小朋友排队准备分乘两辆汽车前往博物馆参观。各班的班牌上写着二(1)班36人,二(2)班30人,二(3)班35人,二(4)班34人,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大家两辆车都限坐70人。请同学们算一算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在学生列出算式弄清算理后集中讨论这个问题:二(2)班和二(4)班的小朋友可以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100以内加法的算理,又对加法的含义有了深入的理解,同时还渗透了“优化组合”的数学思想。经过教师智慧的闪动,使这一个数学题耳目一新,产生的效果也是天壤之别。

2、寻找生活中的练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体现练习的生活化,在讲授小学数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练习题:“超市购物”。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看哪位营业员收钱、找钱既对又快,哪位顾客最会计划用钱,买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事先准备好商品及标价)。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熟悉人民币面值的基础上认识商品标价,因此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而且可以巩固人民币的认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等,亦是一举数得。我们不难发现,老师只要精心设计,练习无处不在。课堂生成的这些练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数学的应用意识。

3、创造生活化的习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是留意,就会发现,要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老师就是一面镜子。我们老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创设贴近生活的练习,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做数学练习,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练习,具有活力的东西。如在教学“速度×时间=路程”这个数量关系前,根据我班同学曾经组织去过我市温岭风景区春游这一生活体验,我设计全班同学坐大巴去锦屏公园旅游这一情境,出示例题:我们坐的大巴从箬山出发,每分钟行驶900米,经过了40分钟,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你们能算出箬山到达目的地有多远吗?通到计算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和时间就可以用乘法计算出路程来,从而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这个数量关系,这样就把数学知识用到了生活当中。我们的数学课堂也是一个生成练习的平台,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比赛,产生数据,再生成和本课时有关的练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