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春天的旋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一年四季之中,春天当数最短的了,可春天的景物却是最美好的,最珍贵的。
春天的风是轻柔的凉爽的,它不像夏天的风那样闷热,不像秋天的风那样冷酷,更不像冬天的风那样刺骨,它使人舒适,使人惬意,使人所有疲劳与苦闷都释放,送来了春的消息,使人喜爱春天。
春天的花是清新的,淡雅的,它虽不如夏天的花那样灿烂,但它不像秋天的花那样凋零,它虽不如冬天的花那样傲雪,但它也有坚强的品格。春天的花使人心情舒畅,它增添了春的生机,使人钟情春天。
春天的动物是活泼的,可爱的,它不像夏天的动物那样懒散,不像秋天时的动物那样忙碌,更不像冬天时的动物那样沉睡,春天的动物使人感到愉悦,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它增添了春的活力,使人赞美春天。
春天的树是富有生机的,它如夏天的树那样茂盛,但不像秋天的树那样衰弱,更不像冬天的树那样枯燥,它能使人放松身心,感受到春天的来临,它是春最重要的部分,使人歌颂春天。
大家早上好!
前两天,中央电视台用感动拉开了2009年春天的序幕,这份感动沉淀在你我的心里,也将铭刻在所有中国人的记忆中;而今天,我们将用超越去开启夷陵中学春天的旋律,这份超越也将印刻夷陵人每一步奋斗的脚印!
超越,让我们远离了刀耕火种的流离生活;让电灯照亮了生活中的每一个夜晚;让人类的思想在网络上尽情地畅游;让奔月的神话成为现实……没有超越,原始人不会直立行走;飞机不会飞上蓝天;地球不会成为村落;人类也将永远茹毛饮血!超越,是成长的催化剂;是腾飞的翅膀;超越,是成功的法宝!
1900年,著名教授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及普朗克公式。由于他不敢破坏牛顿权威的经典力学理论,最终取消了自己的假设。而25岁的爱因斯坦却敢于冲破这个权威的圣圈,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并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一举成名,成为一个更伟大的权威!
普朗克在权威面前败下阵来,他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学识,而是由于他不拥有那份超越所需要的勇气和自信!
超越是勇气的显露,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需要“初生牛犊不怕虎”和“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勇气;超越是自信的勃发,“会当水击三千里”,方能“自信人生二百年 ”。拥有了自信,就会有“虽千万人我往矣”的决心;超越是力量的酝酿,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力量在日复一日的冬练三九中,在年复一年的夏练三伏中,在挥汗如雨的实验室,在烈日炎炎的田间地头……
同学们,你有超越的勇气吗?你面对的,也许是一个强大的对手,也许是一个更高的目标,也许是自己曾经梦寐以求的希冀。你是沉着冷静,从容应对,还是自乱方寸,无所作为?
你有超越的自信吗?当新的任务来召唤你,你有勇挑重担的自信吗?当新的目标来吸引你,你有圆满完成的自信吗?当新的对手来挑战你,你有从容应战的自信吗?
你有超越的力量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平时付出了多少,就会有多少回报。所以,你要先自问一句:我的付出够多吗?
长江后浪推前浪,从来新人换旧人。当你卧薪尝胆,终于战胜顽强的对手;当你开足马力,终于抵达理想的彼岸;当你倾尽全力,终于实现奋斗的目标,你将为超越而幸福,而快乐,而自豪。
去超越你的朋友吧!尽管你们亲如兄弟,情同手足,但要记住,真正的朋友需要你来超越,你们的友谊也会因此而更加醇厚;去超越你的对手吧!要知道,强弱是相对的,此消彼长。只要敢做敢为,敢打敢拼,没有爬不过的高山,没有趟不过的长河;去超越你的老师吧!也许他是那样让你景仰,让你尊重,但要懂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越老师,社会才能发展,时代才能进步。
然而,我们最难超越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自然界中,有数不胜数的庞然大物,渺小的蚂蚁却获得了“大力士”的美誉,因为它可以举起比它自身重13倍的东西,它所超越的,正是自己!
在家里,你是否超越了自己娇气的大小姐脾气;课堂上,你是否超越了上课不敢举手的胆怯;冬日的早晨,你是否超越了惰性的防线离开温暖的被窝?……请时刻提醒自己:只有勇于超越自己的弱点,你才会进步地更快!
关键词:赫玛尼诺夫 音乐意义
他注重音乐的自然性,不做作并也不刻意修饰,一切跟随自己的心,他一直追求自然和舒适的生活创作坏境,他一直在追求着自然的创作风格。所有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也不难看出有很多描述春天的音响形象象征的作品。这些象征性作品多数是以音响效果为主要体现特征。在俄罗斯的文化中,春天向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象征着严寒的终结和生命的迸发。拉赫玛尼诺夫就春天这个象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激动的感情,就如同德彪西喜爱用海的形象表达内心复杂的心情。同样的,在拉赫玛尼诺夫热情欢喜的音乐想象中,春天无疑是这种情绪的象征。
他作为一个音乐画家,描绘了一系列俄罗斯最优美的风景,他歌颂大自然不屈的美丽,把生活情绪中深刻的矛盾蕴含其中,被压抑的充满矛盾的人的形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中寻找心灵创伤的慰藉和庇护。
拉赫玛尼诺夫春天主题的作品大多是以浪漫曲见多,借用象征主义诗人的诗词谱曲,通常是以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形象来抒发自己心中对未来或对革命美好的期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其主题音乐作品有:康塔塔《春》、歌曲《野》、《瑟凡亚宁》、《春潮》、《紫丁香》、《绿色之歌》、《越过小河》、合唱曲《松鼠》、《雏菊》等。
《紫丁香》是一首短小但却汇集深厚感情的二段式艺术歌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春天象征的代表作。这首歌曲无论从旋律或是钢琴伴奏上都洋溢着春天万物复苏,积极向上的感觉。全曲分为两段,每段是两句各四个小节的方整型乐句。第一段描写着早晨的丁香花会令人心旷神怡,因为丁香花一般为四瓣的花,鲜有五瓣的。于是在俄罗斯有着这样的一种说法,谁找到了五瓣丁香花,谁就能找到幸福。所以在第二段讲述着作者相信自己的幸福会像丁香花在某处悄悄绽放。曲子有简短的引子和尾声。两段的对比虽然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后段在细节上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又和歌词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全曲的旋律以和谐的大三度和纯四度进行为主,风格明亮、清新。
全曲是降A大调,首先从中音区展开旋律。第一段从三个音的小乐汇开始,接着旋律逐渐拉长,局部乐句在中间增添音符,使句子显得紧凑,给人一种慢慢舒展开的感觉,并且在歌词和视觉想象上给人一种风景由远逐渐拉近的感觉――从清晨、朝霞再到小草和露珠,从新鲜的空气到远处的丁香花。这段采用六连音的伴奏织体。给人梦幻般的流动感,伴奏三四度分解和弦的向上进行,表现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感觉。
第二段由强有力的音符开始,与前面的第二句有相似之处。接着有一个向下属小调的离调。接着旋律不断停留在三音上,最后一句又与前面相呼应。紧接着又有一个的出现,再次停留在三音上,给人一种逐渐消散的感觉。在伴奏织体上较于第一段有些细微的变化,第二段的开始伴奏变成了一种和旋律互相辉映的诉说的形式,给人一种看到丁香花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激动的感情。两个小节之后,继续着春天的伴奏形式。
整首乐曲宁静典雅,伴奏织体和旋律的紧密结合,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但是又略带一丝感伤,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想象。全曲以自然音为主,音乐质朴生动。将春天的形象同自己的愿望融为一体。
其中浪漫曲《春潮》也是这一象征形象的代表作。这首曲子是由丘特切夫作词,描写了北国大地回春,残雪尚未融化。冰河的消融和潮水拍岸,预示着春天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该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于19世纪十月革命爆发前期,拉赫玛尼诺夫期盼着黎明的到来,胜利的消息,因此创作了这首曲子鼓舞士气。
《春潮》是一首带有引子和尾声的单主题展开的二段式结构。其中《春潮》的动机是曲子开头两个小节的引子。伴奏的右手是成涌动带状的六连音分解和弦,形成了一种海浪拍打沙滩的音响效果。其中加入降Ⅵ级和弦外音并且左右手形成了八度的同步运动。使原本单调的伴奏丰富了起来。六连音和三连音的结合形成了前进和稳定的矛盾效果。形象的勾勒出了春潮不安涌动的效果。在力度表现上,拉赫玛尼诺夫在整体都是p的基础上将春潮动机加入了渐强和减弱,生动的描绘了潮水潮落,跌宕起伏的效果。
动机过后,作者采用旋律下行的并两次回转的上行的形式来配合潮水的翻滚。并在第一段中采用了顶针的手法,使音乐使于主音并终于主音,明确了降E调的调性。左手的伴奏织体由春潮的东西转化为右手不断的二度回转上行随后又不断的回落,浪潮缓缓流淌,开始频繁的有小,的而左手也由单音变化为柱式和弦。春潮动机音与音之间的密度加厚,力度也不断在加强,肯定了春潮的来临之势不可阻挡。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对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够。唱歌时课堂上传来嘹亮的歌声,学生开心,老师舒心。而欣赏音乐时,学生调皮,老师头疼。怎样才能让音乐欣赏教学也能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在十多年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笔者在思考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笔者结合一节公开课《春天来了》,谈谈初中音乐课欣赏教学的一些感悟。
《春天来了》是苏少版《音乐》7年级下册第5单元中的一首民乐三重奏的欣赏曲目,作品取材于福建民歌《采茶灯》,由高胡、扬琴、古筝演奏。根据学生的特点笔者制定了教学目标:能熟悉民乐三重奏《春天来了》的主题旋律。通过聆听、模仿、演唱、律动等活动,体验、了解重奏及乐器间的相互配合方式;能够感知高胡、古筝、扬琴的音色特点,了解各自不同的演奏方法;能够分辨独奏、重奏、合奏的演奏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兴趣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体验春天的愉悦欢欣和生机勃勃,加深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
一、激发音乐兴趣不可少
俄罗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有句名言:“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对音乐的兴趣是学生对音乐及音乐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态度,有了兴趣就会对认识、参与和探究音乐充满激情。音乐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激发、强化和巩固音乐教学行为的动力因素。
《春天来了》是由民歌改编发展而来的。民歌是民族器乐曲创作的源泉,用民族乐器来演绎经典的民歌,会使之散发出迷人的芳香。但民歌离城里孩子的生活比较远,经常会被认为是“老掉牙的内容”而排斥它们。三重奏这种演奏形式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这样的兴趣贯穿欣赏学习的整个过程呢?
1、形式
课堂上笔者运用了一些小道具,这些道具的出现给了孩子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在导入环节教师直接拿来了扇子和竹篮花灯,并亲自表演了一段《采茶灯》的舞蹈。学生感受到了民间歌舞的魅力,为接下来器乐作品的欣赏做好了准备。整个教授新课的过程中又准备了日常生活用品――筷子。别小看了小小的一双筷子,它是一个多变的角色:学唱时用来划拍,敲击节奏;欣赏体验时用来伴奏;表现音乐时是一件很好的乐器,在整节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了小道具的帮忙,学生感受到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内容
新颖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精彩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兴趣得以长时间的延续。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通过聆听、模仿、演唱、律动等活动,体验、了解重奏及乐器问的相互配合,体验春天的愉悦欢欣和生机勃勃,从而加深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
二、专注聆听最重要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美国作曲家、指挥家科普兰说过:“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倾听音乐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是音乐课堂教育的首要任务。
听什么呢?民乐三重奏《春天来了》中可以听的内容有很多。比如:音乐表达的情绪、作品的主题旋律、作品中速度、力度的变化、乐器的音色、不同乐器之间如何默契配合等。每一次请同学们听音乐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当然这个问题应是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能够达到的。
怎么听呢?可以初步听,深入听,整体听,分段听、分层听、闭上眼睛静心听、看着乐谱仔细听、写下感受思考着听等。笔者在教学《春天来了》这节课时将听音乐分成了重点聆听和浏览性聆听两部分。重点听的是作品的A段落,首先是初步听,让同学们对A段落有个整体的印象。同时感受音乐的情绪,了解乐器的音色特点。接下来深入学习的时候,进一步聆听并思考:这段音乐中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出现乐器之间是如何合作的?因为整部作品篇幅较长,课堂上的时间很有限,笔者剪辑了作品中每一部分的主题音乐,按照作品中的出现顺序进行组合。让学生浏览性的聆听,这样对原作结构也有了整体的印象,为课后的自主学习,完整欣赏原曲打下了基础。
当然听的时候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氛围,一个安静的环境,讲解也力求精简、生动,同时注意讲解和引导的时机。
三、综合体验效果好
音乐是富于实践性的艺术。学生需要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奥尔夫说过: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七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音乐欣赏教学要注意发挥“通感”的作用。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到音乐中去。
笔者将音乐体验贯穿在欣赏《春天来了》的整个过程中:感性的认知―理性的分析一表现和创造。每一个环节都引导学生在专注聆听的基础上亲身参与体验。
如何体验呢?聆听了《春天来了》第一部分,教师请同学们尝试演唱主题旋律。体验用歌声表现欢快、喜悦之情。聆听了三件不同乐器的演奏以后,同学们用筷子模仿不同的演奏方式,用象声词“na”“dang”“beng”分别模拟高胡、扬琴、古筝的音色。了解重奏及乐器问的相互配合方式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设计了分组学习的方式。同学们在聆听时思考所代表的那件乐器每次出现时分别担当了什么角色?并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
一、抓住音乐旋律,让学生在音乐鉴赏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旋律”也称为“曲调”,是建立在调式和节拍基础上的高低、长短、强弱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序列组织起来的单声部进行的线条,包括旋律线、旋律的走向、音程关系等等。旋律走向有上行、下行、平行等等。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欣赏《辛德勒的名单》。这首作品的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民族惨遭德国法西斯迫害,有600万人丧生,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就是以此为背景拍摄的。音乐是如何抒发犹太民族饱含苦难的心声的?我在教学时特别强调抓住旋律线的走向进行体验。在短短的忧伤的引子之后,小提琴如泣如诉地奏出了主题乐段,旋律极为动人,最大的特点是连续向下大跳进行,形成一种凄美哀怨的情绪,主题又在高八度上以明亮的音色反复和扩充,进入中间段。音乐虽然不像文字那么直接,但它更能激起人的联想,引起人的感情冲动。我让学生尝试画出旋律线,自己则在黑板进行示范画,效果较好。
再如我曾经执教过七年级上学期《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在《奉献》的背景音乐中我走进课堂:“同学们,我们的生命因为有别人的奉献,才感到格外绚丽,今天老师来担任主持人,带领大家参加一次爱心之旅,一起来分享人生路上所感受到的美好情感,体味人生路上爱的芬芳。”然后围绕“爱心”这个主题,选择了一组有代表性的,表现不同主题爱的音乐作品。《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部分旋律线从高点出发逐渐成下行,产生逐步放松的感觉。这首歌表现的是师爱,像甘泉一样,清纯有益,源源不断。《朋友》旋律线趋于平缓,这会产生宁静的气氛。这首歌表现的是朋友之爱,如珍珠,共同串缀起朋友之爱。《生死不离》部分出现四、五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表达的是关爱,仁爱,人间大爱,这种爱抛却了个人恩怨,亲切而真实,是爱的最高形式,让我们感到力量的传递,生命的传递。这些歌曲的不同旋律表达了相同的爱的主题,抓住旋律的走向进行分析,学生听来兴趣盎然,为本节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音乐旋律就像是魔法师,通过音乐旋律的变化使音乐更加生动感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妙不可言的旋律配上一段优美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梦一般的迷人境界,学生“耳醉其言,心醉其情”,磁铁一样被吸引,神游在美的课堂教学之中。
二、多变的音乐节拍节奏,带来神奇的音乐效果
在音乐作品中,旋律固然是音乐的灵魂,但节奏节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节奏与节拍在音乐中永远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以音的长短、强弱及其相互关系的固定性和准确性来组织音乐,即使表现相同主题的音乐作品,选择不同的节拍节奏所达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大海啊,故乡》选择了一组表现大海的中外歌曲、乐曲,如《大海啊,故乡》《天蓝蓝,海蓝蓝》《白帆》《海港之夜》等。怎么样让学生感受大海的变幻多姿呢?我着重抓住了音乐的节拍、节奏进行教学。《白帆》是一首简单天真的二部合唱曲,学生听了一遍就能感受到作品表现了少年儿童乘风远航的快乐,让学生分析歌曲采用的节拍节奏,很显然是二四拍。这种二四拍节奏强弱明显,活泼跳跃,非常形象地表现风平浪静的大海。《大海啊,故乡》学生最能体会到歌曲旋律起伏的特点,身体会情不自禁地随音乐进行摆动,原来是节拍起了很大的作用。三四拍的强弱规律:强—弱—弱,这种三拍子极富有荡漾感、韵律感,把对大海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讲授《天蓝蓝,海蓝蓝》时,我首先请同学们拍手、跺脚或作摇橹状,大家几番练习之后,很能体会一种在渔船上劳作的气氛。跟上面几首作品对比,同学们会发现节奏多变了,舒展与密集相间,为了表现渔民不怕风浪、不畏艰险的精神,曲作者选择了四四拍。这种拍子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
在这几首作品的赏析中,学生能很清晰地通过下表进行对比:
当然在赏析作品时,音乐的各种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如在以上几首作品中,旋律、速度、力度、调式、音色等元素也都起了不同的辅助作用,我们不能将音乐元素孤立起来看待,正因为有了这些音乐元素的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多彩多姿、变幻无穷的大海。
三、调性、色彩等其他音乐要素对表现主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春天的脚步》,教材选择了女生独唱《春天来了》和男生独唱《北国之春》进行比较赏析。我在执教这节课时除了从唱法、拍子方面让学生进行对比,特别提出从调性和音乐的色彩方面让学生体验。《春天来了》采用了大调式,赋予旋律以明亮的色彩,从大自然的春天引申到艺术的春天,大调式的色彩让人感受到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的壮丽景色。《北国之春》是一首日本民谣,曲调为五声音阶,色彩带有忧伤与感慨,学生能体验到远离故乡的游子对北国之春的无限向往,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在教授这两首作品时,从色彩上加以区别,往往最能让学生感知音乐的差异。
再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参军去》,这是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著名的费加罗的咏叹调片段,内容为费加罗规劝童仆不要整天想着谈情说爱、讲究打扮,应勇敢地当兵上战场。整首曲子巧妙地用了主和弦、属七和弦的分解音构成,大调式的色彩非常明显,在教唱时我抓住调性色彩让学生在学唱中感受,学生入境比较快。
文∕黄璜
春节一过,天气依然冷得很,春节那喜庆的爆竹声还依稀不断,那喜庆的红春联常常伴随着酒肉香,可我在闲暇之余总感觉到了一丝春的气息,因为新春的风是从南方来的,偶尔的一丝凉意抚慰了我躁动的心情,我于是尽力寻找着春的气息,有人说,桃李杏是春的使者。我看未必,至少说是不准确,倒春寒的那场雨雪夜,那撕心裂肺的雷让别人胆战心惊,课我这些天的劳累却没听到,那雷雨给别人的,好像与我无关,有人说怪雷伤人,或者说有天灾人祸,还好,第二天只听说肥东梁园镇发生了2。3级地震,许多肥东当地人没觉察,当然也就没有什么让人揪心的事情发生,看看新闻,春天还是喜事多,那夜的雷雨是春的前奏,说明春天已经来了,我踏雪找寻着春天的绿,是在家院向南的墙角找到的,那鹅黄色的小草穿过冰雪,穿过了水泥出来了,鹅黄鹅黄的,原来春天是从某个角落悄悄的来到了人间!
人们总说今年的春天来的迟,来得慢,我似乎不太同意。记得我小时候,一到阳历四月就想下河洗澡,可如今的四月天,我的衣服还没减少,再看那些孩童,他们很多孩童都只穿一件单衣服了,学生告诉我,他们的春天早已经到来,还穿那些衣服干吗?哪像您,已经老态龙钟啦!我愕然,心想我真老了吗?可是,是我先发现春天的啊,我在与孩子们狡辩着,狡辩归狡辩,可孩子们的春天的确是早到了,我的春天始终是慢了半拍,看样子春天还应该属于孩子们的啦!
我在心里却不敢落后,于是想多接触春天,这几天突然的阳光明媚,那春天也突然来的飞快。昨日墙外那棵梨树还是一夜梨花,可今天就穿上了绿色的新装了;昨日那杨柳还只是面带微笑的绿意,可今日就柳絮飘飘了;昨日早晨窗外还静的很,可今日一早就听到鸟鸣啾啾了;昨日我还是一身冬装,可今日却连脱去了几件衣裳。走出去看看吧,又让我吃了一惊,田野青青,河水青青,杨柳依依,菜花黄黄……一位老农驾着铁牛忙于春耕,他说:“春耕时节,做好春种准备。”原来春天也属于勤劳的人们。此时我才明白,不是春天的节奏变快了,而是我的生活被禁锢了,春天不会等着一个被禁锢人的。
冬日的阳光不像春天那般缠绵,不像夏天那般热烈,也不像秋天那般灿烂,冬日的阳光如少女红润的脸蛋,透出一股诱人的柔情,沐浴着暖暖的阳光,让疲惫的心静泊于温暖的记忆,捡拾起被岁月渐渐遗落的心情。翻开那往日的笔记感觉是真的很温馨、很惬意。
在这个“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寒假,不用为自己找任何借口,只管尽心地梳理自己零乱的心情。45°仰望着冬日阳光照射下的自然景观:蓝天白云下房屋、田野显得格外清晰;悠悠辉映着的小桥流水、花草树木,斑驳着冬日飘絮的欢歌;阳光洒落在落光了叶子的树干上,光秃秃的树枝不再显得那么生硬。以前貌似听说过,冬天的阳光是只“笑面虎”,灿烂的背后是寒风的侵袭和无法抵御的严寒。但我觉得并不尽然;记得柳宗元的那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真是意境深远,冬日阳光虽没有春阳明媚、夏阳炙热、秋阳烁烁,但很值得细细品味。
在沉静中,许多美好的往事溢上心头;以前很多未想明白的事情,也在这一刻省悟了;一颗躁动的心,在冬阳温情的抚慰下,一下子变得宁静释然了,青春忧伤不应该是它的主旋律,听着那“白色羽毛”熟悉的旋律,仿佛慢随在那片法国梧桐下静望着你。
美的心灵——“海,天空,大地“
海,给了鱼儿一片蔚蓝的天空,鱼儿,也给了大海一片生机;大地,给了树木成长的厚土,树,也反赠给大地一片荫凉;天空,给了鸟儿自由翱翔的天堂,鸟儿,也赋予天空一片快乐。
大海无语,却有鱼儿为它编织的图案;大地无语,却有万物为它谱写的乐章;天空无语,却有鸟儿们为它演唱生活的美好。
大海,大地,天空凭借他们美的心灵使他们的良心得到慰藉,付出得到回报,他们用心灵谱写出动听,美妙的华丽乐章。
美的奉献——“化作春泥更护花“
春天来了,花骨朵儿绽放了,叶儿极少,每个花瓣都玲珑剔透,带着股高贵典雅的气质!
我深深沉浸在眼前的美景中。一阵微风,送来了缕缕清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啊!那花儿也随着枝条一起随风摇动,仿佛在朗诵一首赞美春天的诗。
有时一阵微风吹来,零星的落下了几片花瓣,我很诧异,自然想到了花期的短暂,不由轻轻道了声“可惜“,可忽然又想到了它的价值,它的开花时间虽短,可它不是已把那秀美的姿色和清清的香气献给人间了吗?花虽会凋谢,但它扑向了大地,滋养了泥土,明年的花会开得更美,毕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关键词] 音乐欣赏;音乐要素;体验
一、适时巧妙渗透音乐要素
1、音乐欣赏中情景变化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如在欣赏《苗岭的早晨》一课中,我就注重了音乐场面是由许多音乐要素的变化发展而来的。欣赏完乐曲后我问学生第一段、第二段音乐分别表现什么?学生答:第一段表现苗岭早晨的美和宁静,第二段表现了苗族人民歌舞、劳动的热烈场面。我进一步问,你从什么地方听出来的?学生答:第一段音乐慢、轻;第二段音乐快、重。虽然学生表达能力不强,但是他们通过对乐曲慢与快、轻与重的比较已能体会出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的变化。
2、音乐欣赏的情绪变化中要渗透音乐要素变化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情感主线,不断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同音乐情感和谐沟通。音乐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面上,要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更深层次的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如在欣赏《鲁冰花》时,将第一部分凄婉伤感的情绪和第二部分激动欢快的情绪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旋律的上、下行,及音乐色彩等要素的变化会使音乐的情感发生变化。
3、音乐欣赏的体裁形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一、二年级对音乐体裁的了解是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如《玩具兵进行曲》是进行曲体裁,在欣赏过程中,应与玩具兵的步伐相结合来了解“进行曲”这一体裁,让学生懂得音乐与行进的步伐是统一的。
二、通过多种形式 体验音乐要素
1、闭目聆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并在聆听中感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基础。通过闭目聆听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音响中进行听赏,同时,又可充分发展学生思维想象力,让学生自然地感受了音乐美,这适合于旋律较优美、抒情、宁静的情绪以及某些意境式的音乐片段。
2、充分想象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 音乐作品是与一定事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如在欣赏莫扎特作曲,奥弗贝克作词的《渴望春天》后,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渴望春天、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此时,你们脑海中呈现起怎样的情景?学生有的说:“我仿佛在效外散步,温暖的阳光照在绿草地上,花儿在点头,鸟儿在歌唱……”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同学们迎着春天的朝阳,到学校去学习……”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但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中,这就是联想产生的创造教育效果。
3、演唱主题
主题是贯穿于整个音乐作品的主线,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跟随主题哼唱主旋律,能辨别出主题的再现或变化及发展,有助于其强化感受音乐的能力,更好体会各音乐要素在旋律中的表现。如欣赏弹拨乐合奏《快乐的嗦》时,教师通过自己的范唱、弹奏等方式指导学生唱主旋律。在唱的过程中,主题旋律已深深印在学生记忆中。当再次欣赏作品时,他们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乐曲中那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抒情优美的主旋律,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弦,他们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使学生更入情入境。
4、旋律舞动
音乐欣赏课中要给学生“动”的时空,努力营造动态的课堂,使他们在动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音乐表现力,激发对音乐的创造欲望。如《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第六曲《袋鼠》上、下行断奏与圆滑奏连结的主题,有速度和节奏的变化,易于激发学生的律动反应,教师让学生随音乐用身体动作来反应声音,从中体会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感受袋鼠的形象。还可让学生在理解了乐曲描绘的内容后,跟随音乐创编律动、舞蹈表演的形式来参与音乐,使学生在深入把握音乐作品内在意蕴的前提下,把对音高、力度、速度、情绪等音乐要素的体验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总之,音乐教育要成为真正的审美教育,首先必须是音乐的教育,即让音乐本身来说话,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到音乐特有的魅力,也才能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音乐教师应该继承传统并超越传统,注重音乐的本质和本体,紧抓音乐表现要素,揭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才能使音乐欣赏教学不断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斌,《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