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同步作文范文

小学生同步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同步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同步作文

第1篇:小学生同步作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小学生 写作能力

有效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写作是其中的难点及重点,如果做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今后进入高年级语文知识的学习。然而,怎样才能真正的使小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一个层次,达到一定的水平呢?下面我将分别从“听”、“说”、“读”、“写”、“改”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及阐述怎样有效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一 、引导学生“听”作文

“听”是辅助小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途径。听作文也就是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听,学会听以致用,将自己所听到的感触及认识写到作文中来。记得有一次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出去郊游,在郊游的过程中我们有说有笑。当时我随意性的给学生们讲了关于感恩的一个生活故事,故事大致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个乞丐在下雪天乞讨时,没有乞讨到一点点东西,后来有一户人家看着乞丐快不行了,就接济了他,十几年以后,乞丐自己做生意有了钱,就回来报恩这么一个故事。我意在让学生们通过这个故事,学会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当时学生们都没有太在意,后来在我布置的以“我的家”为题的作文中,有一个学生引用了这个故事,还谈了自己的看法,谈到自己家的每一个人,感恩自己家里的每一个人,充分地将自己的认识体现到整篇文章当中。因此,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听作文,是非常重要的。

作文来源于生活,只有我们认真到生活中去听作文,才能将作文的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听作文能够锻炼学生的听读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听生活中的作文,听大自然中的作文,在听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识别所听之物为何,判断所听之物的好坏,在通过自己的总结及思考将所听之物性质表达出来,这是听作文的一个过程,需要长期坚持,长期训练,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如教师在作文课上,可以放一首歌,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让学生们听,听完后,在让学生们对所听到的音乐及音乐所展现的场景进行描述,有利于提高学生听作文的能力。

二、引领学生“说”作文

“说” 作文有多种方式方法。在作文课上,学生说作文占据80%时间。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第一种先说部分,将文章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个总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说。教师可以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文章开头,如果文章的开头好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也就跟着出来了。在学生说出开头的同时,引导学生评议作文,开头部分好,好在什么地方,开头部分不太好,那么,应该怎么修改,应该补充哪些内容等等。只要将文章的开头作好了,文章中间及结尾就不是太难了。第二种是说全篇,在学生将文章全篇整体说出后,引导学生评议及修改。第三种是看图说作文,小学生的一大特点是喜欢图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作文教学。给学生展现一幅图画,让学生描述图画上所画的景别,或写出景别所作的含义等。

说作文的不仅仅能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锻炼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完整有序的表达自己以的意思,还能发挥能力强的学生的传、帮、带的作用,给作文有困难的学生带条出路。可见,说作文在有效是高小学写作能力的过程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要求学生“读”作文

“读”作文的方式有三。一是读自己写的作文,要求小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作文,有感情的朗读自己的作文,才是“读”作文的训练重点。只有反复读、大声读,学生才会知道哪一句话有没有语病,哪一句话需要修改,哪一句话是多余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是否合适。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作文,实际上就是在自己的作文中寻找毛病,寻找不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二是读别人的作文,可以读同班同学的作文,可以读同龄小朋友的作文。要求小学生读他人的作文,实际上就是学习他人写作写得好的地方,取长补短。三是读小学生优秀作文,小学生优秀作文都是经过评比及修改过的,是文章的最终成品,是值得小学生借鉴的作文。

四、指导学生“写”作文

勤写,是“写”作文的关键。多读多写多练才能达到一定的写作水平。勤写有两大方法,一是多自己写,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路进行写作,写自己想写的,写自己爱写的,写自己命题写的等等。二是多仿写优秀作文,仿写文章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大重要途径。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因此无论是自己立题写,还是仿写都要勤写。好的作文基本上都是平日写出来的,在教学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建立课堂小练笔记,帮助学生养成勤写的写作习惯。

五、教会学生“改”作文

“改”作文有两种方式,一是自我修改。强化自我修改,发展学生自己动手修改作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养成动手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学生自我修改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通过朗读,发现不足,找出自己文章中的病句,再动手改,改后再读,读后再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修改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二是相互修改。在作文课上可以同桌之间相互修改作文,也可以建立小组,小组之间相互修改作文,找出对方作文的不足之处及优秀之处,相互学习,相互补足,从而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

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所以文章写得怎么样不太紧要,最紧要的是文章改得怎样,优秀的作文往往不是一触而就的,而是经过多次推敲及反复修改出来的。改作文还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帮助,帮助别人的优秀品德,使学生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总之,要想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关键在于“听”、“说”、“读”、“写”、“改”这几个方面,只要将这几个方面如上述认真的做好,长期的坚持及训练,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2篇:小学生同步作文范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吉林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北方儿童出版社期刊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1-1726

国内刊号:22-1048/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1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3篇:小学生同步作文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个性化;作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创新能力。从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看,习作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化创造实践活动。小学作文教学应特别重视学生作文的创新。本人围绕这个问题,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强积累,诱导创新

古代文坛诗豪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习作时必然腹空笔涩。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有益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习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习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习作规律。培养学生广泛观察、大量阅读,教师还要注意导向性,并注重创造观察与阅读的机会。一般来说每道作文题至少选三个材料,以便“多选一”――优选法,才更有新意。

二、丰富体裁,引发创新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小学生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单一的记叙文有它的作用,而诗歌、童话、寓言、故事等形式却比较符合他们的兴趣。指导小学生写童话类想象作文不仅符合他们心理发展规律,这必将促进他们心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步发展。在学生少儿时期学习诗歌、童话等体裁时不妨让他们随意模仿,自由习作,作为记叙文的补充。

三、开发内容,有益创新。

作文教学中唯教材为本,不利于学生作文的创新。教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改进或补充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内容,使作文内容更具时代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特级教师于永正针对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严重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的弊病,进行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他的改革性作文教学值得教师借鉴。

四、实践练笔,促进创新

小学生的兴趣特点之一,就是“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在实践性活动中练笔,就能以实践性活动本身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一般先不提作文,即使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在活动中进行观察,也不与作文挂上钩,让兴趣和爱好吸引学生去参与活动,去思考问题。学生有所认识,有所感受,“情动而辞发”,练笔就成为实践性活动的延续和深化,而不致于成为一种负担。

五、借助媒体,利于创新

多媒体进入课堂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认为多媒体设计以活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来展现作文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作文就会成为他们的主动追求和热烈的向往,从而有利于作文的创新。在作文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设计,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更好地促进作文的创新。

六、广辟途径,有效创新

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落实新课标对作文的要求,课内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把作文教学放在一个大的语文学习的环境中,即要有大语文的教育观。为此我们必须广辟训练的途径,丰富训练的形式,才能拓展学生个性发挥的空间,有效地激发、孕育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让习作有效创新。

参 考 文 献

[1]刘文霞.个性教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第4篇:小学生同步作文范文

一、提高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因此,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必须严格遵循兴趣性原则。只有当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学生才能写出好作文来。对于小学生,他们都是刚接触作文,所以我们出作文题就要紧跟形势,与时代同步,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要尽量新,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有话可写。

二、让学生写生活中的作文,写出农村独有的特色

农村虽然比不上城市的热闹,但农村孩子从小就经常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为农村孩子奠定了丰厚的素材基础,只要学生平时认真观察,就能为其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农村学生的活动也别有一番情趣,如上树掏鸟蛋、下塘堰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童年趣事给孩子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喂猪、放牛、锄草、插秧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了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形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样就为学生今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并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可以从中学到知识,又可以积累素材。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材料

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脑亩炼孕醋鞯淖饔梅矫婵矗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科书中的文章多文质兼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读赏结合,读写结合。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布置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外,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阔学生眼界。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当然,这非一日之功,必须长期坚持,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提高。

四、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展开生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小学生之所以畏惧作文,是因为感到作文无从下笔、无话可写,这是写作思路狭窄所致。小学生阅历浅,生活空间有限,观察能力不强,无意注意占优势,许多现象、事物无法观察到,再加上学生没有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对生活中很多东西体会不深,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熟视无睹,写起作文来就容易“卡壳”。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按认知规律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细致观察是指导写作的前提。而多媒体手段的利用能再现生活现实,将学生无法看到的人、物、景搬到屏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观察生活,提高观察能力。

如在教学“描写动物的外形”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抓住小动物的形态特点、生活习性来写作。教学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动物的静态画面和活动图像,并配上提示引导说明,把课件提供的有关小动物的信息整合到认知结构中去,使观察形象鲜明、要点突出。

五、作文批改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评

作文评语是激发学生奋发的动力,应当通过评语让学生把准努力的方向。叶圣陶先生在有关作文的书信中说过:“必须使学生真正明晓教师之用意,且能用之此后之实践,乃为有效。”要实现这些要求,要使评语能用于此后之实践,就必须注意评语的启发性和鼓励性。

对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评语中给予热情的鼓励,用美好的期待去引发他们,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都有自尊心,如果我们总是以厌恶冷漠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作文中的不足,势必导致学生精神沮丧,失去作文的兴趣。相反,我们常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学生定会倍受鼓舞,日积月累,作文水平便会逐步提高。如有的学生作文写不成句,但字迹工整,老师应写下这样的评语:“书写很认真!你有这种‘认真’的精神,相信你会把话写通顺,写好作文。”相信,他在下一次作文中会有明显进步的。

六、评讲作文要多给予学生鼓励

作文评讲时,不要面面俱到,要找出全班带共同性的问题,指点迷津。要善于从幼稚的、粗糙的习作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讲评差生作文时,即使他们全文仅有一两个用得恰当的词,一两句精炼的话,也要加以鼓励,使他们能鼓起作文的勇气,下次作文时有所进步。

第5篇:小学生同步作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051―01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提起笔来就抓耳挠腮,觉得无内容可写,写出来的文章难以表达真情实感。对此,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写好作文,做到写作文“言之有物”呢?下面,笔者在这里浅谈几点看法。

一、仔细观察,捕捉素材

观察是认识生活,积累材料的最基本、最初始的行为。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善于观察才能发现问题,才会有东西可写。如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写作素材自然贫乏,所以说观察力是写作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巴尔扎克说过:“什么叫生活呢?无非是些细小的情况,而人类最伟大的热情就受这些情况管制。”因此,仔细观察生活,捕捉细小的情况,是解决“没啥可写”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要教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让学生善于发现,从自己平实的生活中去捕捉素材,积累素材,使学生的写作素材不断丰富起来。

二、博览群书,勤写多练

鲁迅先生给《颜黎民的信》中谈到,知识要像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个意思很明了,小学生作文材料的积累,需要博览群书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首先,课本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课本的内容从句子到段、篇、章,都是作文的典范。其次,要大量阅读优秀刊物。它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到许多社会知识,开拓视野,还能使学生学到别人的文章是怎样组织材料、怎样布局谋篇、怎样安排详略、怎样表达感情的。这样通过借鉴别人文章中的有用部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说写结合,加强训练

对一个学生进行说写能力的培养,关键要靠教师扎实的训练。从作文教学来看,农村小学生普遍忽视“说”的训练。学生到大自然去看了、听了,就会有很多话要说,教师就要尽量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说话的能力靠培养,语言能力的训练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学生所写的作文都是自己的亲身体验,作文就是把自己要说的话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他们还未掌握足够的文字时,应不失时机地发展其口语表达能力,到了中、高年级,可采取先说后写,以说促写的办法,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步发展,提高写作水平。

四、表扬学生,鼓励进步

1. 朗读自己的作文。首先,调动了全体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登台朗读作文,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优生”暂且不说,那些曾被遗忘的“学困生”,能被推荐上台朗读自己的文章,会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看到希望,增添自信。其次,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小组里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朗读,并希望自己被同学或老师推荐登台,这说明学生已具有了参与意识。再次,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由于学生读的是自己写的文章,朗读时更能进入情境和角色,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最后,培养了学生的听评能力。一人朗读,其余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谁写得好,好在哪里,谁哪里写得不好,怎样修改,学生心中有数,评议时,再发表自己的看法。经常开展这个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听、评能力。

第6篇:小学生同步作文范文

一、提出问题

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诸项任务中既重要又困难的任务。从目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仍存在着序列不明,路子不清,方法不当等问题,影响了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改革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形成重点训练项目的具体的训练序列,增强作文训练的科学性、计划性,铺好提高作文水平的台阶;二是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验积累,使之储备大量的写作素材,充实作文内容;三是形成与综合训练相配套的同步单项训练系列,解决作文基本功问题;四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使学生经常练笔,使动笔写文章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解决练得少的问题。

1987年我校开始了"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的专题实验。在县教研室的帮助下,通过招聘,自愿报名,领导考核,择优录用的办法,选聘了朱耀元同志担任实验班老师,并制定了《试验方案》,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跟班实验到六年级学生毕业,为第一轮的实验周期。

二、实验的目标与方法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是一项整体系统性的实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

(一)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当众、独立地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努力达到"能说会道"有的学生还要"能言善辩"。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重教给学生的观察方法,使学生视野开阔。在观察中,有计划地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精确性、细微性,以及观察的敏锐性。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作文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要求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意见。

(四)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摸到习作的门径,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写作水平。

(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作文系列训练中,通过各种活动促使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品质等个性特征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为培养一代合格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的主要方法是: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的"序"为核心,形成"纵向贯彻,横向渗透,同步穿插,内外交流"的系列训练体系,使作文教学向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改革方向发展。

三、实施措施

(一)纵向贯彻

纵向贯彻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形成纵向的作文训练体系,保证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能够得到贯彻。再根据整体训练系列,和每学期重点训练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定出一套学期训练内容,构成语言文字、知识技能、智力活动和思想内容相互联系的学期训练系列,纵向组成训练台阶。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重点训练项目共有26个,按训练内容,我们把这些项目分成三大类,即"观察"、"思维"、"表达"。然后根据各年级同一类不同要求的重点训练项目,纵向编排序列。如"观察"类别的训练,三年级第一学期"侧重于抓事物特点的训练",第二学期"抓特点,进行描述",四年级第一学期"体现事物的特点";五年级第二学期"描写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使文章更加生动;六年级第一学期"写出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编排训练序列时,充分体现作文训练的"序"。如要求抓特点写人,三年级要求写人物的外貌;四年级要求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五年级全面要求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六年级还要求展开合理想象,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样遵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形成"滚雪球"之势,逐步使学生在训练中知、能入链。

第7篇:小学生同步作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审美

一、小学语文教育和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的教育中,很多人认为教育所追求的都是对个体和社会实用层面有工具意义上的价值,这种对教育实用功能的过分看重,导致了教育中对人的个性、情意态度、价值观、美感能力等方面发展的忽视,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很多人在教育中过分强调教育的实用价值,因此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偏重于实用技术的教授,很多家长也都希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长,因此对一些人文学科,技术性较弱的学科不重视。这是我们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造成的必然结果,但如果一个学生在自我修养和道德情操方面的修养不能够得到同步的提升,那么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小学生处在各个方面开始成长的年龄,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正在处于开始构建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更应该注重对他们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区别善恶美丑,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我们目前在小学语文和对小学生审美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对小学语文教学育人之“道”的泛化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基本任务就是要教会小学生识字,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老师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读书、看图、说话、作文等。因此小学语文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门学科,然而正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种功能,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小学教育可以无所不能,很多人认为小学语文既可以教授学生知识,又可以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还可以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从而加强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等等,这实质上是对小学语文育人之“道”的泛化理解,没有分清主次。

2、小学审美教育中“手段”化的误区。我们很多人一说到审美教育,往往会将审美与启迪真理与智慧,审美引导善良等联系起来。其实这是很多人将审美单过是教育的手段来认识。我们承认审美可以作为求取真理,学会善良的手段,但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在于培养完美和谐发展的人,是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为目标。而无论是小学教育也好,审美教育也好,其根本目标都是要培养真正合格的人才。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任何教育都不应该只是训练和灌输知识的工具,而应该成为真正立足于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每一个受教育的人变得更加美好,语文教育是如此,审美教育亦是如此。

二、语文教学在小学生审美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小学教育中,审美教育主要是为了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更好开发,能陶冶情感,培育良好的品德,促进小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语文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内容,在小学生的审美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是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字,再让他们运用自己掌握的阅读和书写能力去发现和辨别生活中美的事物,这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构建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传承中,汉字历经数次变革和发展,而汉字的每一次变化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小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汉字的过程中,通过体会汉字的发音和书写的优美,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此外,中国数千年来由无数大家创造传承的诗歌、散文、戏曲等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小学生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和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是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正确审美。

2、为审美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当然小学语文教育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只在于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更多的是它为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内在的动力。

小学生正处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起步阶段,对很多事情还不能有正确的判断,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有限,但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很多课文都是节选了众多优秀的、感人的生活故事和历史神话故事等等,这些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对内化小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文章上文已经叙述了小学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只有把二者相互结合起来,把二者相互内化,就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的更加的成功。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审美教育实践的基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任何教学成功的必要前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更要注重这一点。简单举例来说,我们的汉字博大精深,很多小学生在初学的过程中总是有一些字很难掌握,一些教师就会表现出不耐烦甚至是对学生进行惩罚,这必然导致学生对其心理上的抵触,从而对整个教学环境产生抵触,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失败的,同时对小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其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强调,在课堂上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要形成审美的教学气氛,首先要形成审美的人际关系,老师要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要以平等开放的形态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只有在活跃的、自由的状态下,审美教育才能够得以实施,而教育的效果也才会有更大的体现。

2、对小学语文教育要有正确的目标认识。在我们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有两种。其一,小学语文教育的工具化倾向,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其工具性,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其内涵和意义的解读与传授。目前的语文教学在知识点与技能训练方面几乎耗尽了师生的所有精力,而在培养学生做人,在情感和审美的熏陶方面却着墨不多。

据调查,目前小学生有限的课外阅读多是一些作文辅导材料,如: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小学生作文精选、作文指导、作文大全、教你写作文、作文100篇等,而真正能够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课外书籍却是少之又少。

其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审美素养培养的缺失。目前我们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思想性”的认识有其一定的时代背景,亦是有其合理之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对“思想性”的把握往往容易出现偏差。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教师一提到“思想”二字,习惯地将它与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因此语文课除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外,就只剩下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授课中大道理连篇,大口号不断,唯独缺少了对人本身以及人生感受,把一些生动活泼的事例变成了空洞的标签和说教。

文章认为,小学教育中应该要有包容性,要有“人文性”,要能够把思想认识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很好的结合与融合起来,这样我们的小学教育才能够发挥它最大的积极作用。

语文教育是一种放松的,美的享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素养,那么,这样的语文教育必定是成功的,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应该追求的最高理想。

参考文献:

[1]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第8篇:小学生同步作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策略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01-0105-02

作文体现着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能力。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往往突出地反映在作文上,因此各国的语文教学都非常重视作文教学。

目前国外的写作教学呈现出以下趋势:小学写作教学提前(以美、日、俄等国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小学一年级就开设写作课),重视实用,与现代社会交际相适应,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注意写作训练与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同步。从我国的新课程标准来看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在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练习写话,第二学段(3~4年级)和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不同层次的习作。从时间上来看,我国写作教学开始的时间与国外很多国家没有差别,可见,国内也已认识到了作文对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影响。

笔者通过对某作文培训中心上百名学生的观察发现,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一些现象。

一、小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高频问题

通过了解得知,小学生在写作文时最爱的问的几个问题是:“开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下一段写什么?”以“开头怎么写”这一问题为例,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问到此类问题时,教师一般会进行例文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练习,让学生明白文章开头的几种形式,如声音式,设问式,以景衬情式,等等。此后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再问到“开头怎么写”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就开头的形式给予提示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选择教师所提到的开头形式中的一种完成开头部分的写作。

但是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经过多次写作练习,学生在写作文时还会反复问到此类问题。通过了解得知,到了四、五年级,大多数学生依然不能够根据自己要写的作文灵活地或者创造性地完成作文开头,在老师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面对作文题目,学生或敲脑袋做冥思苦想状,或两眼望老师表现出焦急、无奈状,期待老师给出提示,教师稍加提示,大部分学生马上做顿悟状,能够较快写出文章开头,但学生所写的内容仍然套用之前所了解过的形式,不能够灵活性或创造性地运用教师提示的方法。在“下一段怎么写”、“结尾怎么写”之类写作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也都出现了类似的现象。

二、基于作文知识结构的原因探析

学生写作文都需要什么类型的知识呢?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等人从知识的本事出发,即从研究知识表征出发,把个体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梅耶综合加涅和安德森的知识观,将知识分为类:语义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现代心理认知心理学家将各类观点综合起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指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步骤。策略性知识指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包括应用策略进行自我监控等。

在写作文的过程中运用到的知识也包括这几类知识:作文的陈述性知识、作文的程序性知识和作文的策略性知识。作文的陈述性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章知识、文体知识等。作文的程序性知识是解决问题写作问题的步骤,包括学生应用言文字的技能,如学生能够文体、风格的变化选择合适的语言,记叙文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书信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等等。作文的策略性知识即是关于如何写作的知识,其实质是一套如何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和修改文章等方法或规则支配作者构思和修改文章的活动,策略性知识对作文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认知心理学认为,策略性知识的掌握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1.了解阶段。在这个阶段,策略性知识以陈述性知的形式被学生学习,学生首先需要理解有关概念、规则、事实和解决问题的步骤等,并纳入到个体的知识结构中。

2.知识转化阶段。这一阶段通过多次应用上述知识,使策略的陈述形式向策略的程序形式转化,即每当遇到同类任务时,就能用同一策略去解决。此时,相应的策略已经开始支配学生,策略性知识开始内化,外在的策略开始向内在的、个性化的、自己的策略性知识转化。

3.策略熟练应用阶段。策略性知识完全支配人的学习活动,可以达到自动化的水平。

这说明,“策略”在开始阶段也具有外在的形态,经由内化过程而形成个体的策略性知识结构。[5]

学生在写作文时,问“开头怎么写”、“下一段怎么写”、“结尾怎么写”之类的问题,就表明学生在写作文时不知如何构思,不会谋篇布局。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按部就班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说明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写作需要的一定量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只是不知如何运用自己所掌握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进行写作。

小学三年级阶段,教师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明白写作文的方式和技巧有哪些,每种方法是什么样的运用程序。此时,作文的策略性知识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被学生所了解,即策略性知识掌握的第一阶段。

到了四、五年级时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提示选择一种应用到写作中去,但仍然不能在遇到类似的写作任务时将所了解到的作文策略性知识顺利提取出来,说明这一阶段学生的作文策略性知识仍处于陈述性形式,还没有完成策略性知识向程序形式转化,这就是小学生针对相似写作问题反复提问的关键原因。

三、作文策略性知识的建构对策

根据策略性知识的特征和学生掌握作文的策略性知识的三个阶段,要让小学生掌握写作的策略性知识,并做到创造性地在写作中运用策略性知识完成作文,教师可在教学中从以下几点入手。

1.注重相关背景知识的积累。策略性知识不是抽象的,更不是游离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外的东西,而是以相应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为基础的,策略性知识必须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平常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了解、记忆不同文体的写作规则,写作技巧,各类修辞手法的特点。另外要培养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生活、常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为作文积累素材,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写出的作文空洞无物。

2.引导学生感受写作策略。在学生了解了作文的策略之后,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掌握了好的策略,体会到该策略能给自己带来的好的改变,才能为学生反复运用策略性知识打下基础。

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策略进行写作,对学生的尝试给以积极评价,让学生感受到策略性知识的运用带给自己的成就感。

其次,引导学生阅读名篇佳作,让学生从名篇佳作中感受名作家写作时的构思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运用作文策略性知识的意义,让新的作文策略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3.运用适当的模式练习。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多次运用同一种写作策略完成写作任务,让学生能够在看到类似写作任务时运用同一种策略解决写作中的问题,尽快使策略性知识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走向程序化。

4.尝试即兴写作和变式练习。在掌握了多种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尝试即兴写作和变式练习,训练学生对各类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写作规则的灵活运用能力,让作文的策略性知识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最终走向个性化。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9篇:小学生同步作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问题;解决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体现。对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自学水平有关键性影响的阅读是语文的重要形式之一,听、说、读、写中,有三项都与阅读密切相关,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界对小学语文阅读给予了足够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

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

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一系列努力和实践,我国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所提高,但也存在着典型性问题。

1.忽视了“阅”与“读”的关系,偏“读”轻“阅”

教师在教学中,单纯注重字、词、句和内容的分析而忽略了文章背后的思想内涵,错失培养小学生基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的机会,导致阅读课成为识字课。

2.“以生为主”成为形式

小学生刚刚走出启蒙阶段,具有求知欲望强、精力却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教师一味地讲解阅读内容而忽视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学生失去阅读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阅读课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重视课前预习,主要包括查阅工具书和通读两部分

任何学科,预习都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对小学语文阅读课而言更是如此。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知识积累极其有限,文章中的生僻字、词是阅读的一大障碍。课前预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课下借助工具书的帮助,查阅不认识的字、词,可以读通、读顺文章。在预习之前,教师可以设定几个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了授课效率,避免了无效劳动。

课前预习也能促进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在“接受任务―查阅―通读”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学习的途径,即使他们意识不到,这也将成为他们渐进积累的模式,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进而不断发现新的方法,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切不可越俎代庖。

2.采用总―分―总的教法

笔者通过多年的一线课堂实践,体会到总―分―总的学法最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按照此种学法的逻辑顺序,通过课前预习以及课上阅读,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根据中心思想层层剖析,寻找支撑观点的句子、段落等,最后经过详细分析课文,重新体会、理解文章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这种阅读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条理清晰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抓住文章中心内容的能力。比如,四年级上册同步阅读中的文章《一个苹

果》,通过课前预习,整合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一个苹果,体现战友之间的相互关心、谦让。然后,让学生寻找体现中心思想的句子、词语,最后再次总结全文,重温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与其他方法相比较,此种教学法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近几年,教育界一直在强调“把学生作为主体”,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某些教师忽视了“把学生作为主体”的原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架构上,片面地认为拓展课外知识越丰富就越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脱离小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致使课堂上“热闹多于知识”、条理性缺失的现象频频出现,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学习极为不利。通过这种总―分―总的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正规的学习模式,同时有助于在挖掘文章内涵、提高阅读质量的前提下保证阅读的趣味性。

3.重视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小学阶段语文科目的目标之一是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其实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写出精彩的文章,离不开日常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广博、高效的阅读。同时,写对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借此布置相关写作题目,通过学生的写,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教师要注意要求学生写作的内容与所阅读文章的关联性,使读与写有效结合。

总之,阅读是沟通学生、文章以及日常生活的纽带,教师应该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宽松的课堂环境、灵活的阅读方式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阅读。

参考文献:

[1]张晓艳.学法指导在阅读教学中的优化三探.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07.

[2]李旭.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小学语文,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