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场地特征,风景园林,西湖风景区,湖滨和北山路景区,规划设计
场地特征,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规划、设计的“原点”,其对规划、设计的后续工作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回望历史,园林规划与设计优秀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尊重场地基址的基础上形成的,都深刻地体现了自然环境、历史风貌、社会文化等场地特征。近20年来,中国风景园林建设虽然飞速发展,但是在景观建设中也出现了诸如“千城一面”、“众景一面”等忽视场地特征所带来的现象。
1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1.1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作为人类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所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使之达到和谐完美的状态。
1.2场地特征的概念
场地,大至风景区和城市,小至区级公园、广场绿地,都有它的特征或者个性,是一块场地与其他场地的区别。场地特征包括场地的自然特征和场地的人文特征。园林景观把握好了自然特征就在土地上有了归属,把握好了人文特征就在使用者心中得到了认同。
风景园林师所涉足的场地,往往具有或强或弱的自然特征。其作为设计师可供借鉴的宝贵资源和设计题材,同时也决定了设计师应采取的处理态度。设计师应从理解自然演变规律等特征出发,顺应自然规律采取处理方式。
2场地特征的分类与内涵
2.1场地的自然特征
自然特征包括(天)气候、(地)地形地貌两方面,它是因场地所处位置不同,受不同的自然力量作用而呈现出不同的特性,这种特性影响甚至制约在该场地上的景观设计。把握好了这种特征,景观作品就会与这块场地和谐相处,场地自然力也为景观提供维护,景观给场地增添色彩。
2.1.1天——气候:
气候对植物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种类的植物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色。任何优秀的园林景观都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乡土树种的使用可以使景观保持长久,可以保证景观作品独一无二的个性魅力。
2.1.2地——自然地形地貌:
各地地形地貌由于自然力量的作用呈现不同的景致和格局。这种景致和格局是该场地的一个重要特征,景观设计时必须把握好这种特征。如果忽视这种特征,人造景观会与所在场地格格不入,甚至破坏场地的原有景观。
2.2场地的社会特征
2.2.1建筑环境
不同的建筑形式、周边环境以及城市机理,会产生不同的景观空间体验。把握好了建筑环境,才能创造出协调、统一的园林景观。
2.2.2人文特征
人文特征的把握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作用犹为突出。人类在大地上生活留下的印记以及从事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文化氛围就是人文特征。挖掘场地历史文化并提炼出场地的人文特征是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把握表达了人文特征,景观才能保持所在场地的历史延续性,创作才更有依据。
3结合场地特征的设计理念
随着近几年设计领域的体制改革,场地设计这一课题在现代园林景观建设中越来越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指导性的设计理念对景观规划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
3.1遵从周边环境
遵从场地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就要解决好车流、物流、人流、道路走向、空间组合等。在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出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符合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规律的景观。
3.2传承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源于一定地域生活的经验所形成的地方传统、风俗礼仪、建筑风格、园林样式等,能唤起人们对场地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而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趋同化导致了部分景观设计师对地域文化的忽视。应该充分利用场地内历史遗留的痕迹,在规划设计中传承地域文化,来建造富有场所精神的地域性景观。
3.3选择地方材料
材料作为园林的表皮,可分为植物材料和硬质材料两类。设计师在重视植物景观视觉效果的基础上,更要营造出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群落类型。在硬质材料的使用上,应尽量考虑地方材料。在园林中展现地方材料的特性,使园林融合于周围环境之中,有利于地域特色的创造。
4结合场地特征的景观规划设计在杭州滨水街区的体现
滨水区往往是城市最早的建成区,遗存的历史文化丰富。城市滨水区经过较长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和建设积淀,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也是城市人文资源的集中地。并且,西湖是自然和人文相融合的杰作,是杭州整个城市景观基质中的一个重要的景观要素。因此面临西湖的街区必定在结合场地特征的规划设计上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湖滨景区和北山路做详细分析。
4.1湖滨景区特色营造
湖滨街区处于西湖风景区与杭州主城区之间的过渡地带,有着强烈的“城景交融”的空间特征。
4.2.1湖滨景区历史沿革
湖滨路全长1315m,原为杭州西湖的西城墙。1916年拆除钱塘门和西城墙,建成碎石路面的湖滨路,从此市区与西湖连成一片。1929年改成沥青路面。后,湖滨路的西侧沿西湖一带陆续辟建一至六公园。湖滨路东侧一带建起了西湖饭店和环湖旅馆等。
近年,在西湖保护工程中把湖滨路的沥青路改为为花岗岩条石路面,在沿湖水下建西湖隧道。同时,在绿地上还建了古城墙标志,路东侧的建筑物焕然一新,南段仍保留了民国初年建筑的“骑楼”风格,风采依旧。这一带今统称湖滨景区。
4.2.2湖滨景区结合场地特征的规划分析
4.2.2.1延续整个街区的自然肌理
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中,吴山、宝石山—南—北嵌入市区,使南北约4km的临湖地带形成了“一面城”,也就是城市舞台的“台口”,而湖滨街区正好位于城市舞台的中心位置。
湖滨景区延续西湖的脉络,以原有的滨水空间为核心,使街区和滨水自然渗透为一体化区域。40m宽的湖滨综合休闲绿地,充分考虑了原有树木的保存,精心保留了高大的悬铃木,衬托着街区的建筑,将西湖水面和湖滨街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步行、休闲为主的多样化街区;并且与南山路、西山路、北山路的悬铃木一起,形成了镶嵌在西湖边的一圈绿色项链。
4.2.2.2湖滨景区人文特征的传承
绿地、水面、骑楼、连廊、广场、庭院及各样的商业街构成了建筑与景观的过渡空间,形成了湖滨街区的休闲特色,并成为西湖景区与主城区的有机过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湖滨商业街是重建的,但是在重建的基础上又是继承了原有街区的格局。沿湖滨路的建筑体量处理成一条连续的骑楼,保留了原有的空间特征,各具特色。湖滨路改造中创造一种“新”的语言,在尊重历史上赋予它新的气质,使之更符合现代的功能。这就是“似曾相识”在延续文脉上的表达。
4.2.2.3现代材料与传统材料的交融
湖滨街区周边的建筑,在保留原有的青砖等传统建筑材料的同时,运用现代材料产生对比映衬。玻璃材料与青砖材质的强烈碰撞,减弱了青砖体量的压抑感。纹理清透的木质材料和清澈通透的空白玻璃,与青砖墙面相互映衬,使建筑更加亲切、动人。
街区内保留了传统里弄、庭院、天井等空间类型,结合传统与现代,承载了原有街区的文脉和肌理,使得建筑群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这样就形成了空间的流动和渗透,形成了湖滨向城市内部的过渡。
4.3北山路景区营造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西湖北线,东起保俶路,西至华北饭店、栖霞
岭,北起栖霞岭、葛岭、宝石山南麓。
4.3.1北山路历史沿革
北山街历史街区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以秀美山水为依托,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以近代建筑为特色,成为集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地域环境。北山区有自秦以来的各个朝代历史印记。明清时期的北山街山峦叠翠,楼阁错落,翼角飞萃,俨然一幅绝佳的山水画卷,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清末民国初年,西湖边出现了中西结合的建筑。1912年杭城拆除城墙,城市功能由传统模式转向现代功能。随着北山街拓宽,城市公交的开通,大量私家别墅以及现代功能的旅馆、餐饮设施在这里兴建,中西合璧的近现代文化不断渗透,呈现出文化的多元化。
4.3.2北山路结合场地特征的规划分析
4.3.2.1场所精神的自然体现
北山路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宝石流霞这一著名景观就位于此。北山路沿湖一侧没有建筑,利用其通透的滨水岸线,使其与人行道结合成一体。在原有的滨水岸线做成亲水平台的形式,很好地拉近了街区与湖面的距离,营造了湖面和街区统一的宁静氛围。
植物配置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植物选择上,优先考虑本土树种(如樟树、桂花、小叶黄杨、海桐、杜英、柳树等),并开发利用本地的新型园林观赏植物种类,这样既强调了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又为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3.2.2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
只有生活的延续,才有文脉的延续。北山路上不再适合居住的中式木结构寺庙庵堂,融入新的文化,成为旅游景区的一部分。比如恢复原貌的玛瑙寺,已成为葛岭景区的亭台楼阁。
原有的依山而建的中国古建筑和欧式古典建筑的保留,使这里的历史环境呈现出宗教文化、名人居住文化等多元特色。让游客不仅能感受到自然景观的优美,更可以勾起对历史的回忆。对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空间和场所进行重新诠释,使之获得了鲜明的场所特征。
4.3.2.4街区风貌的延伸
通向山的私密性巷弄,通过层层台阶通往宝石山上的各处景点,曲折而自然,在两旁植物的绿荫下更显示了一种幽雅、宁静的氛围。这些巷弄把游览的人流引向山上,保持了沿湖的宁静氛围,同时也加强了湖与山的联系。
北山路街区,保留了大量采用中西融合风格的历史建筑,成为联系传统建筑与欧式建筑的纽带,不仅保持了街区整体景观的和谐,并且素雅、平和,与周围的山水和谐统一,成为西湖风景区独特的景观。
5结语
突出场地自然特征和地域文化内涵的景观设计,既是风景园林行业综合性和独特性的体现,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对场地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杭州西湖风景区的湖滨和北山路规划设计提炼了场地已有的景观特征,依托自然条件,以人文元素为主体进行空间塑造;同时深度挖掘西湖周边以及杭州当地的文化景观,营造了一个展现杭州地域景观特色的自然山水型风景。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7):3-4.
2 吴威.园林的场所精神初探[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3 杨云峰,朱建宁.营造具有场地特征的城市公园[J].中国园林,2009,25(12):76-79.
4 张伶伶,孟浩.场地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林菁,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16-24.
6 刘卫星.城市园林景观中场地设计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09,25(5):60-64.
7 熊瑶,杨云峰.地域性风景园林设计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4(5):171-176.
8 朱建宁.以自然为师的现代植物景观设计[N].中国花卉报,2005-08-11.
9 张川.基于地域文化的场所设计[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10 许一洁.“生态”与“野趣”的回归[M].华中建筑,2007,25(8):105-107.
11 廖婧琳,段红梅.地域文化与自然风景区的旅游开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1):18-21.
12 王业社.场地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华中建筑,2008,26(3):124-128.
[关键词]山水之城;现代国际社区;人文h境;景观设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34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1
1 娄底愿景・山水链城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前期分析
(1)区域位置:愿景・山水链城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娄底市是湖南省中心战略腹地,被誉为长株潭融城的后花园。娄底市是一座南北通达、东西连贯的要衢,随着经济发展正在不断崛起。
(2)人文历史:湖南省娄底市自汉代建县以来,涟水流域已经有着2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千年水府庙,璀璨涟水河,千岛林立,磅礴大气。优越的生态资源,农林渔牧得到全面发展。
(3)交通环境:湖南省娄底市位于长株潭一小时生活圈。娄底市的立体交通,已经全区覆盖,已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无障碍出行。洛湛铁路和沪昆铁路在此交汇;建设中的沪昆客运专线和安张娄衡铁路将使娄底成为国内少有的米字型铁路枢纽。上昆高速公路与在建的二广高速公路、娄怀高速公路、长娄高速、益娄高速、娄衡高速在这里相交;207、209、210、217、225等5条省道横贯南北。空运亦相当便利,距黄花国际机场168 km,交通便利。
(4)生态环境:娄底市内的湄江风景区、波月洞风景区、洛阳湾古建筑群、水府庙水库等旅游胜地各具特色、风光迷人,给景观设计打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氛围。
(5)自然资源:娄底煤炭资源,以及链钢等企业,是大自然赐予的这块宝地的财富,物华天宝,矿产资源丰富且矿种齐全。
2 娄底愿景・山水链城环境景观设计项目目标
愿景・山水链城,着眼文化,保护生态,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创造最适宜、最诗意的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居住小区绿色文化艺术生活,以国际化视野,在娄底打造一座全新的生活新城,以卓越的品质,开娄底全新宜居生活之先河。
涟水河畔,富饶之地,坐拥沿江风光带,区域发展潜力巨大。一座国际化配套成熟小区,在山水环抱中,完美展现。四通八达的交通系统,小学、医院等完美配套,一应俱全。
3 娄底愿景・山水链城环境景观设计
(1)景观特色:以人文文化为主控元素。考虑该元素,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要从风水学、住宅朝向、道路和植物等因素综合考虑地域文化;二是对场地中固有的文化要素或者能够表现地域特色的一些元素符号等进行利用,同时考虑与现代新材料的结合,以突显地域文化特色。整个设计大量应用当地传统文化符号,将娄底的传统文化以国际化的形式大方而从容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而实现人居环境的更高境界。
(2)景观分区设计:小区内“五区二带”特色规划彰显现代城市复合体之尊荣。涟江边万国风情商业娱乐休闲带:10 000 m2的天然沙滩,20 000 m2露天泳池,100 000 m2沿江绿化风光带,涟江第一排,奢享品质休闲生活。主题公园、沿江风光带、人工沙滩等休闲设施图片展示,表现一个活力、休闲的人居环境,
(3)配套商业街区:主要树立娄底新的商业地标的概念,可以实拍现有的商业模式进行对比,强调愿景国际街区对未来娄底整体商业的推动。步行商业带由双塔六星级酒店、剧院、SOHO办公区形成娄底新区新型商业中心,沿江风情街,颠覆传统商业模式,荣耀娄底,鼎立湖湘。
愿景・山水链城,由特色别墅洋房高端居住区、高层、洋房组成的居住区,大型写字楼组成的SOHO办公区,高尔夫训练馆、九大球类场馆、室内游泳池组成的运动休闲区,医院、学校、图书馆与剧院等组成的配套服务区五大区域组成,配套完善,生活无后顾之忧。
小区建成后的国际人居环境分为五大类:一类是商业街区,体现都市白领生活状态;二类是住在小区的人在小区散步,展现休闲的生活状态;三类是在沿江风光带休闲,展现惬意的生活画面;四类是沙滩公园;五类是城市高尔夫基地等生活场馆。
未来的生活状态是住在城中心,生活在风景里。出则尽享城市繁华,入则私藏生活本意。涟水风光带,咫尺之间,回归生活,享受自然。
4 娄底愿景・山水链城环境景观设计项目重点解决的问题
愿景・山水链城,作为娄底品质楼盘,它将大大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娄底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加速娄底开发区的城市建设,加快娄底中部重城的建设步伐。项目建设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税收问题,项目开发过程中本身将产生数亿元税费,另外,项目建成后入驻大量企业,单位及经营商业将产生可观稳定的税源。
第二,安置问题将会得到妥善解决,同时,将提供数万个就业岗位,帮助当地政府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第三,沿江风光带、风情商业街区、主题沙滩公园及高尔夫训练场等文娱设施,丰富娄底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5 结 语
21世纪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尊重居住者,在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创造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健康、生态住所,使居住区景观环境具有生态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行为尺度;物理环境;慢行系统
Abstract:A humanized planning and design comprises two aspects, i.e. (1) the physical attributes of a space, and (2) the subjective perception and the behavior of people.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design of the Hefang Streat, the part of Qinghefang historical culture district, in four aspects: spatial restriction, seat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ransportation, and evaluate generally the level of its humanization design by incorporating the humanization design indicators of commercial streets we built and the data information we investigated. Eventually, as for its deficiencies,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design improvement in hopes of its meeting the need of pedestrians to the maximum in the future.
Key words:behavioral scale;physical environment;pedestrian space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7-21(6)
1引言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脚步,商业街也经历了一个从纯粹的购物场所到聚购物、展示、观览、社交、娱乐、餐饮于一身的综合体的演化过程。从人性化设计思维来分析,只有更好地满足人们需求,进行人性化的设计才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才能使商业街成为了公共活动最频繁、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场所,真正化身为城市重要的标志性空间和城市形象的精华所在。
本文以城市设计的实践教学与设计实习为基础,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建立商业街人性化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实地测量、记录与人员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对杭州河坊街进行细致的调研,再应用软件进行相应的图片处理及数据分析,在研究河坊街设计的基础上对其人性化作出评价,并提出相应改进意见。
河坊街保护整修工程于 2000年4月动工,2001年10月18日正式竣工。改造后的河坊街,成为了粉墙黛瓦、飞檐雕窗、旗飘灯摇、热闹有序的传统商贸步行街区。保护整修后的建筑,其门窗、牌匾、壁挂、灯具以及桌椅板凳、屏风茶几、楼道扶梯无不透出清末民初以来历经百余年的久远气息。在河坊街还恢复或引进了一批杭州城及外地的老字号特色店铺、艺术馆、博物馆,形成以街引商、以街带商、以商兴旅、以旅促荣的良性循环,增添了展示传统生产、交易模式的独特风景线,对一些缺少文化内涵的店铺进行调整、清退,形成了餐饮文化、药文化、茶文化、古玩艺术、市井民俗、建筑古迹等六大特色。
研究结合已有的商业街舒适性设计评价研究等相关研究成果,从行为尺度(空间限定、逗留空间、建筑与步行环境的融合)、物理环境(建筑环境和交通)等几个方面建立对商业街人性化设计的评价指标。
2空间限定
商业街作为一个购物、休闲场所,其空间格局应以商业价值的实现者――人的行为活动为基准,体现人性化设计。当街道空间给人视觉上的舒适感时,人们就可以怀着稳定和舒适的心态进行各种活动。创造一个充满舒适感的空间,需要从以下几点来考虑:步行的距离、街道的比例与尺度、起终点空间限定。
2.1步行的距离
步行作为商业街的主要交通类型,有利于人们的交往和社会活动,为满足人性化的要求,步行街必须要有一个适宜的步行环境,才能让步行者真正的达到自己的出行目的。步行者因为体量、心理以及步行目的等原因会选择不同的步行路线和步行距离。调查研究表明,对大多数人而言,在日常情况下步行400~500m的距离是可以接受的。对于儿童、老人和残疾人来说,合适的步行距离要短的多。同时人们在进入商业街后,看见远处没有异常时就会在看得清处进行走路、购物、娱乐等活动,这是一种源自人类视觉的安全感。我们一般认为:人眼分辨率,即眼睛能够分辨两个相邻点或线的能力,通常以刚能被分开的两点或两线对眼睛瞳孔中心的张角来表示,是6分,即0.1度。按照这种理论,我国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另加鞋厚度为1.69米,要想被“看清”,相对观测者的观望距离不应大于L=968米。这个长度是理想值,实际情况还要受城市结构、经济水平、中心地级别、车辆等因素的影响[1]。
2.2街道的比例和尺度
街道空间面积的大小、造型和人体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尺度。这种关系是决定街道空间特征,以及行人产生何种亲身体验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处理好空间比例与人体尺度的关系,产生宜人的空间感,才能满足人的行为特征,从行为尺度来体现人性化设计。购物行人横向关注范围一般在10米~20米之间,当街道宽度控制在10米~20米之间时,才可引导消费者顺着“之”字形来回于街道两侧进行购物。这更大程度地扩大人们的活动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购物过程中的舒适性和趣味性。而街巷的尺度通常通过街宽W与围合它的建筑高度H的比值来描述。比值不同,人们的空间感受也就不同。表1采用了街道平均宽度和建筑平均高度的比值来反映空间给人的总体感受。处理好W、H和人这3者之间的尺度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街巷空间[2]。
当建筑高度与街道的宽度比例为1∶1时,街道与两边建筑高度之间的空间保持相对完美的平衡,人在街的另一端,其45°的圆锥视角可覆盖对面建筑物从底部到顶部的全部立面。在高宽比为1∶3时,覆盖建筑物的锥形视野的角度将缩小至18°,街景的闭合感非常低,且建筑物立面细节部分的显示开始消失。建筑开始充当空间边缘的作用,而不是作为一个包含空间的垂直面而存在。所以街道高宽比在1~2是比较理想的数值,并以不超过3为宜,从而可以判定建筑物的适宜高度。
河坊街为带状步行街中的单一线形商业街,即商业设施沿一条道路展开,西起吴山广场东至中山中路。街道的长度测量值为460米,远小于968米。这个长度对人们来说是一个步行的适宜距离,使人们以一个稳定的心态去游逛和购物。河坊街宽度的测量值为12米,处于10米~20米之间,会让人们自由地选择行进路线,如“之”字形。其街道界面组合合理,街道空间尺度恰当,建筑基本以两层为主,面向街道,檐口高度基本一致。
如图1所示,利用PHOTOSHOP建立几何线,并用度量工具求得以上A、B两条垂直线的参数分别为:W:00.00,H:19.88;W:00.00,H:81.86。已知作为参照物的同学身高(包含鞋高)为1.75米,利用三角形相似定理,求得河坊街两旁的两层建筑高度为7.2米,街道的宽度为12米,则W/H=1.67,处于1~2之间。由表1可知,河坊街既有比较舒适的封闭感,又满足了现代步行空间的需求,同时产生了舒适的外部空间。这使河坊街具备了形成一条为人们同时提供饮食、购物、休闲、观赏的历史文化特色街的必要条件。同时,街内明清时期传统的双层民居建筑与留存至今的几处高许些的西洋建筑错落有致,如图2所示,并且不存在巨形体量的现代商铺。
2.3起终点空间限定
建筑空间是一种人为的空间,因为人类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完成。通过围合、分隔、渗透、延伸、泛化等空间限定方式来塑造人们所需的各种使用空间。商业街作为一个驻留行人进行购物观赏的空间更应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街道前后同样需要空间限定物来标志其起终点。商业街的出入口可设置灵活性路障或踏步等,使街道形成一个没有屋顶的内部空间,起到框景作用,其本身是街道空间的重要景观,同时也是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起着组织与引导空间的作用。对于商业步行街来说,起终点的限定物还起到将步行购物空间与车行交通空间隔离的功能,为步行者提供一个比较安定与舒适的步行环境。
3逗留空间
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基本的线性开放空间,是人们公共活动的场所,为保证更多的人使用公共空间,让其成为富于活力的街道,必须改善街道逗留场所的条件,鼓励人们在街道上停留较长的时间。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的“边缘效应”中指出人总是倾向于站在建筑物四周等空间边缘,因为背靠建筑物既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保持私人领域,同时又能注视周围各色各样行动着的人们。阴角空间是指在领域上包围广场,包含于内侧之中的空间,我们可以通过阴角空间的创造来满足人的这一行为需求。阴角空间的创造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建筑物后退形成显性后退,创造出小广场等供人们停留和休息的小空间;另一种是利用连续柱廊等手法形成隐性后退,在保证步行街导向性的前提下,既创造了休息空间,又协调了高大建筑与人之间的尺度关系(如图3所示)。
在满足人的“边缘”需求同时,也要考虑休息设施的设置对步行者的重要性。关于人步行疲惫感的研究显示,青年人的步行速度约为60~70米/分钟,疲劳间歇期为30分钟左右;老年人和儿童步行速度约为40~50米/分钟,疲劳间歇期为20分钟左右(如图4、图5所示)。规划者在商业街的设计中通常通过路线的丰富与空间景观的变化来延长人们在街道内购物的停留时间,以实现商业的最大经济效益。再者,人们在空间尺度适宜的步行街,也会无意识地“之”字形来回于街道两侧的商铺,因此根据以上的平均时间间隔可折算出以30米的间隔布置专门的休闲座椅为宜,最大间隔不要超过120米。
4建筑与步行环境的融合
舒适的步行环境不仅与街道的空间有关,同时与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也是非常重要。建筑与街道的融合性主要体现在控制建筑的体量与形式,以使街道有宜人的尺度和空间形态,以及各种建筑材料与街道环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的相互协调性。
4.1建筑体量与形式
为保证建筑与步行环境的融合,对建筑体量与形式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沿街建筑必须进行控制,以保证街道空间中的绿化有良好的光照条件。
临街建筑容易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开发时易倾向于提高沿街建筑的高度和容积率,从而形成狭长的空间,影响人们的视域范围,使得街道空间失去宜人的比例。因此应该对沿街建筑的体量与形式做出一定的控制,让建筑与步行环境相互融合,给人们舒适的感受。
(2)控制建筑的外墙面,以限制和避免在人行道旁边出现高大的实墙面,创造视域上舒适的街道环境。保护街道上的历史建筑,为保护其文脉关系、空间尺度、视线景观而对周围建筑进行协调控制。
商业街的底层立面可强调通透性,使室内活动与室外活动相互渗透,相互吸引。通过各个立面的细部斟酌,在第一时间抓住消费者的眼球,激发购物潜力,在创造视觉趣味的同时,减缓步行疲劳,增加购物舒适性。商业街两侧的商铺作为街道两个主要的围合面,是商业街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设计在讲究各店铺独特个性的同时还要考虑整个街道的韵律感、与商业街历史文化主题的协调性与整体性。一般来讲,底层建筑立面适当的细部装饰可使人们更好地感知环境,当街景中的变化因素与协调因素大致为1:1.6时,既不会破坏整体性,也不会失去店面的特色,反而会增加商店的个性,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在保证了商家利益的同时,也顾全了消费者的心理。
4.2铺装材料
地面作为人们一切活动的载体,首先要考虑它的安全性。地面铺装要平坦,尤其是管道井井盖的处理,尽可能减少与地面的高差变化。在地面铺装材料的选择上也要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选择不同性能的材料。如在南方炎热多雨的地区,应选择吸水性强、表面粗糙防滑的铺装材料;而在北方寒冷地区则应选择吸水性差、表面粗糙且坚硬的铺装材料,防冻防滑、除雪时不易损坏。在地面铺装中还要注意眩光问题。当晴天街道温度在30℃以上时,有反射作用的步行街面的温度还会高很多,应避免使用白色花岗岩之类反射性强的材料做室外步行环境的地面铺装。但也要注意暗色吸光材料在多雨天或阴天易造成阴暗压抑的感受。
其次,不同性质的步行空间,需要不同的地面铺装尺度。大分格的地面铺装尺度,使人们易有快走的感觉,可以调整心理尺度;而小分格的地面铺装适合于人们散步、慢行。另外,可通过地面的铺装来限定空间,标志空间领域,增强识别性,同时考虑美观大方,提高观赏价值。如对地面的图案、色彩、质感的精心设计可以调整步行街街道空间的氛围,并形成整体的尺度感和秩序感,提高了环境的舒适性。地面是空间意义的非语言表达,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古街的开发设计上,其节点的铺装形式应深入挖掘地方的历史文脉,结合开放空间体系形成不同风格的小主题,来提高步行街的文化艺术品位,提升步行者的精神追求。
5建筑环境
5.1风环境
良好的风环境指的是,在某一区域的特定风条件下,人们通过规划、设计手段为自身的工作、居住生活与活动营造出一个安全而舒适的风环境,来满足人们安居乐业的需要。其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规划设计使区域特定风直接产生的不良影响减至最小,而对良好风条件加以利用;二是避免建筑群体布局和单体体量与外形设计间接产生的不良风环境。
商业街作为人们频繁活动的场所,良好的风环境是其必备条件。它的实现同样遵循以上两种方式。对应前者,商业街的走向设计要充分考虑区域主导风向。如对北方城市来说,街道走向应与当地冬季风向相垂直,减少冷风沿街廊空间穿堂而过,并尽量与夏季风向一致,以保持夏季空气流动,降低炎热感;而对南方城市,冬季多刮偏北风(北风、东北风、西北风),夏季多刮偏南风(南风、东南风、西南风),主要考虑加快空气流动。对应后者,街道两旁的建筑要采用高度不同的建筑形式,利于街道通风,避免形成街道峡谷,降低风的渠化作用对行人产生的不适感。同时,由于风力的加强会影响向风一侧的步行、休憩等行为,尤其是在缺乏日照的空间里,其负面影响更加严重,表2为风速与行人舒适度的关系。因而,需调整建筑物的尺寸与形状到最佳状态,避免巨大商业建筑物周边近地表空气流动对街道风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5.2热环境
随着空调的日益普及,其排出的气体对室外热环境的负面影响也越发明显。同时据有关研究表明,当气温高于12.7℃时,街道公共空间中散步、站立、闲坐人的数量会有相当大的增加。当夏季来临时,如果空调机位置过低,炎热的天气再加上空调排放的热量会大大降低游客的舒适感,并且使休息场所造成拥挤的情况,因此必须对空调机的高度有严格的控制。国家对空调机设置的位置规定为高于地平2米,但其所带来的热影响仍然在人的地面活动范围以内。商业街,一个高密度活动场所,其空调机位置要相应抬高,并尽可能避免空调排风机面向主街道,而应该利用风将热量带走,或者利用树木、水体等降温作用吸收热量[3]。
如图6所示,红色虚线为河坊街的走向,可知街道并不处于该地区的主导风向处。因而河坊街具有稳定的气流环境来构筑一个购物、观赏的适宜空间。据调查,河坊街两侧共分布着10条与街道垂直的大、小街、巷,将河坊街的商铺分割成5个区块。街区的路网加速了空气流动,为夏季炎热的河坊街带来了几许凉爽。
5.3日照环境
人们对阳光的感觉是两面的。冬季人们喜爱阳光,夏日人们回避阳光。基于人性化的需求,步行性街道的环境既要考虑对阳光的接受,又要考虑夏季适当的遮荫。对此可以运用植物和建筑设计做到夏季遮荫,如遮阳棚、建筑底层设计成街廊;对建筑高度进行适宜的控制,使街面四季都有阳光照射。同时据有关研究表明,当气温高于12.7℃时,街道公共空间中散步、站立、闲坐人的数量会有相当大的增加。应考虑到夏季步行环境中,各种场合阳光与阴影之间的规律,运用合适的环境设计和植物搭配,适当地改善小气候。
6交通安全性与便利性
交通安全性是指人们在交通过程中不遇风险的一种心理需求。在所有交通装置中,步行者是明显的弱势群体。因此商业步行街设施的设计,必须以步行者的安全性为第一目标去执行,比如通过禁止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进入街内,来保证顾客在商业街内安全通行。为此,世界上有许多商业街通常采取全封闭或半封闭的办法来保证顾客在商业街内通行的安全。全封闭式是指人车完全分离,禁止任何车辆通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交通管制。一是平面分离,即车辆除紧急消防或救难外,其他车辆绝对禁止进入步行街区;二是垂直分离,即设立高架桥,人在地面上, 车走高架桥,或者汽车在地面行驶,人在地下活动而形成的地下购物街。半封闭式指允许车辆进入,但有所限制, 可以在时间段进行限制或是局部地段进行限制。但要考虑汽车的进出,该设计受汽车道的限制,故其景观上不能完全发挥。与此同时,要避免货运车辆直接穿行商业街,应规划出货车的专用通道和停车场,或者让货车夜间通行,或者在街后绕行。也可在步行街旁增加城市支路,引导非游览、非购物人流通过,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
交通不仅要满足人安全性的需求,也要给人们创造便利的出行渠道。公共交通是顾客到达城市商业街的重要手段,应确保城市公交车中约有50%在商业街周边设有站点,其标准应是保证顾客从车站到商业街的步行路程在5分钟之内。除公共交通外也要考虑自驾游客的需求,设置停车场。关于停车场位置的选择,《商业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步行商业街的各个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停车场地。《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商业步行区附近应有相应规模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或多层停车库,其距步行区进出口的距离不宜大于100米,并不得大于200米。在停车场与城市道路之间应设置缓冲区,使车辆借助缓冲区来实现从城市快速交通到停车场慢速交通的转换[4]。
参考文献:
[1]李捷芳.现代商业街规划设计研究[J].广东科技,2008(3).
[2]周芸,曹麻茹.古朴雅致,尺度宜人――岳阳楼景区传统风貌商业街空间重塑设计构思[J].中外建筑,2007(9).
关键词:奥特莱斯 演变 购物场所
0、引言
“奥特莱斯”,为Outlets的中文直译,其英文原意是“出口、出路、排出口”的意思。在零售商业中专指由销售名牌过季、下架、断码商品的商店组成的购物中心,因此也被称为“品牌直销购物中心”。早期(1970~1987年),奥特莱斯是美国一些大型服装工厂和日用品加工企业利用工厂的仓库来改建的购物场所;中期(1988~1996年),随着顾客的增加,一些品牌开始将工厂与直销店集中在一起开设,因此也称为“工厂直销店(Factory outlets)”;近期(1997~2010年),奥特莱斯商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态,营销形态发生了实质的变化:地点由郊区向城区靠拢,顾客由中下收入人群转向中上收入人群,品牌由单一转向多样化,配套设施也在逐步增加。在中国,随着第一家“燕莎奥特莱斯”的创办(2003年),这种商业模式便以迅猛的速度开始发展。由于国内外的收入差距,中国的顾客基本上以高收入人群为主,对购物场所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照搬欧美的奥特莱斯设计,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1、对国内外典型项目的分析
1.1 纽约Wood Bury Outlets
项目位于美国纽约州Central Valley,属于郊区大型商业街区,是北美最大的奥特莱斯,总共有221间商店,几乎所有世界著名品牌店均能找到,一些著名品牌店所占的面积几乎就是一个小商场。开业时间为1985年,经过1993年、1994年、1998年三次扩建,项目可经营面积约为7.8万m2。
店铺的设计带有强烈的美国购物村风格,再加上布局复杂,如同迷宫一般。规划分为五个购物区,并在购物地图上按颜色区分。每个区根据地形及步行街的发展,形成“自然生长式”的步行街布局,并配以对应的服务区和停车场,使游客从任何方向都能便捷地到达店铺。同时在中心设全区服务中心,包含餐饮及其他休闲场所。建筑设计为一层直接进店的独立房子,并顺应步行街,连成商业街区,大型品牌店占据一栋房子,小型品牌以铺面为主。建筑风格为北美乡村风格,样式简洁。
1.2 伦敦Bicester Village Outlets
项目位于英国伦敦,在牛津郡心脏地带,属于郊外花园式奥特莱斯村,为欧洲九大奥特莱斯购物村的始祖。项目可经营面积为4.5万m2,总共有130多个国际知名品牌店铺,开业时间为1995年4月。
由于用地狭长。规划布局为带状式步行街。主要店铺沿一条略带曲折的步行主街分布,局部设次街。村设大型室外停车场,村内设有游客指导中心、休息场所和咖啡厅等餐饮设施。建筑立面为典型的英伦风格,以积木式小屋形成美丽的街景。墙面颜色以白色为主。部分为褐、黄、蓝等色,屋顶为典型的英式双陡坡屋顶。
1.3 北京燕莎奥特莱斯
项目位于北京市东四环工大桥西北侧,总规模9.5万m2,开业时间为2003年11月,是国内第一代奥特莱斯的代表。不同于室外商业街形式,此项目为仓库式商场,购物环境比较简陋,简单的商品陈列,大型停车场,主要以低价名牌吸引顾客。规划分为A、B、C三座集中式商场,A、B座为一期建筑,由现状厂房改建而成,C座为二期新建建筑。建筑平面为大商场布局,建筑立面设计为现代简约风格,看上去更像一个大型超市。
1.4 上海青浦奥特莱斯
项目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该地是上海西部新兴城市化地区。项目总规模11万m2,开业时间为2006年4月,是目前国内“花园式”奥特莱斯商业的代表。
引入景观系统是此项目最大的亮点,绿化面积达6.3万m2,并引入大量水景,还设计了儿童娱乐区域。商业街众多的绿化广场更使整个购物广场的绿化景观在视觉上相互连贯,不同区域的景观环境各具特色。整体规划依据南北向用地划分为三大区域:A区由凹形双排东西向单层建筑组成,面向音乐喷泉广场及停车场,构成奥特莱斯的正面及主入口;B区由南北向单层和局部2层建筑体组成;C区由半圆形双排3层建筑体组成。三区共有23栋造型别致的建筑。广场总体布局采用了环形连续空间。中间设水系。
建筑层数为1~3层,店面主要以沿街商铺形式出现。商铺以8m×16m及8m×20m为基本单元,大型店面为两跨相连。建筑立面造型借鉴了地中海地区的风格,用形似和简练的手法加以简化,并增加了一些金属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的运用,使传统的形似具有新意。整个商区采用橙红色坡顶和白色粉墙。
2、国内奥特莱斯的设计理念
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的分析可知,国外奥特莱斯重点强调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基础上快速打折销售,因此对购物环境无太高要求。国内奥特莱斯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早期以“工厂式”为主,由于在国内购买人群为中高端客户,对环境要求高,因此目前基本上以“花园式”形态为主,具备三大特点:知名的品牌、超低的价格、舒适的购物环境。围绕这三点及国内市场的发展变化,国内奥特莱斯在设计理念上,基本趋势如下。
2.1 选址原则
(1)远离城市中心,可以大规模降低地租成本,也避免对城市中心区正价商品的销售产生影响。
(2)交通便利,与市中心、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之间有便捷的交通,如高速或城市快速路、高铁、地铁等。
(3)靠近高档社区、度假中心、风景区等,或将休闲和度假结合在一起整体规划。
2.2 规划布局原则
(1)明确的功能分区
由于国际品牌众多,且又分为一线、二线、运动、休闲、正装等,因此明确的购物分区很重要。一般在最主要的街道上设一线品牌,再根据商品分类进行分区,各类商品的主力店设在各区两端或广场处,中间设一般店铺,这样在主力店的拉动下,实现资源互动、人流共享。
(2)清晰的步行街流线
根据用地的不同,基本分为“环状”及“枝状”步行街,如用地较方,一般采用主街加环状步行街;用地狭长,可采用枝状步行街,以一条曲折主街、局部设次街相结合。流线清晰是设计关键,既要顺畅不迂回,能方便到达每个商铺,又不能有死角。一般步行街按10~12m左右的宽度设计,并适当设计绿化景点,两侧商铺各有3m左右柱廊,主街配大型园林环境,形成中央休闲景观区。
(3)充足的停车位
由于奥特莱斯大多位于近郊,客户群又定位于高端人群,因此充足的停车位设置非常有必要。一般奥特莱斯会在入口广场处设有地面停车区,并配以绿化种植,同时受用地限制,在部分地区设有地下停车库。
2.3 营造休闲购物氛围
随着国内中高端客户对购物要求的提高,奥特莱斯购物公园作为奥特莱斯的升级版,集购物、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升级业态正悄然在中国各地散布开来。
(1)“花园式”休闲购物步行街
目前国内奥特莱斯项目基本上设计为“花园式”步行街。通常占地较大,密度较低,层数以1~2层为主,局部3层,建筑多采用欧式,并注重室外环境及景观的精细化设计,适当配以绿化、餐饮,创造一种郊外休闲购物环境。
(2)绿化景观体系
所有的奥特莱斯会有明显的主次入口和景观轴,以及联系各分区的中心广场节点,并在各节点设置雕塑、水景等丰富的景观元素,有些还创造地形,形成台地、坡地、下沉广场等。园林设计呼应整体规划风格,一般以创造异国情调风格的园林为基础,再配以休闲设施。
(3)完善的休闲配套功能
较国外不同,国内的休闲配套部分面积比例会更高。一般在特定区域设计餐饮、娱乐、休闲等场所,甚至设置大型儿童活动中心、影院等。经营路线为精致、品味、享受、雅致、特色型。体现一种独具“小资”特色的生活品味。
2.4 有地域文化的建筑风格
由于奥特莱斯概念从欧美传入中国,因此在立面设计上体现一定的欧美地域风格。如“地中海”、“北美”、“英伦”等。同时在国内属于高档购物场所,在用材及节点上较国外更精致及讲究。
2.5 灵活的空间布局
根据品牌店铺要求,一般一线品牌每铺约250m2~300m2,二线品牌约130m2左右,而运动系列的商铺约在300m2左右。设计时一般开间约为8~8.4m,进深15m(单面开门)或16~16.8m(双面开门),一般商铺为一跨,大型商铺为两跨相连,个别大型店铺一、二层可以连通。
2.6 生态化的倾向
国内有些项目开始运用绿色技术,营造郊外公园气氛。在技术手段上体现为:大面积绿化种植,采用节能的围护材料,采用适应当地气候的平面形式和规划布局。尽量采用自然光,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运用太阳能技术等。
3、天津滨海奥特莱斯
3.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天津市塘沽区海洋高新开发区,南侧紧邻京津塘高速路出口。项目用地面积为11.2万ha,总建筑面积为14.9万m2,其中地上为13.3万m2,地下为1.6万m2,机动车停车为1179辆。
3.2 总体规划设计
(1)休闲式购物主轴
沿用地核心区设计了一条南向休闲主轴,宽约20m,并在局部放大形成广场。主轴上布置室外休闲设施,广场布置活动空间便于人员停留。同时以主轴为中心,辅以环形及枝状商业街,店铺沿商业街分布,充分利用商业人流。
(2)清晰的购物流线
购物流线以主轴为主中心,环形商业街为次中心,枝状小街为末端,形成清晰的购物流线。步行街分段设计,每段根据建筑物的灵活退让留出各种形状的休息庭院,每个庭院和下一程步行街的衔接明确,既循序前进,又不迂回。次一级步行街按11m左右的宽度设计,两侧的商铺各带有3m的柱廊,方便顾客进出店铺。
(3)充足的配套休闲区
沿用地东、西、北侧设计商业的配套用房,其中东北角为配套主区,设有影院、餐饮及儿童娱乐区,北侧及西北侧设有仓库、办公及员工快捷酒店等配套设施。
3.3 立面设计
立面风格延续欧美奥特莱斯做法,使得顾客在文化上有亲切感。本项目立面设计为南加州风格,平缓的层顶和拱券形成独特的韵味,突出体现产品的地域文化。同时引入一些新材料,如玻璃和金属材料,使传统的形式具有新意。
1.1以自然为主,减少人工痕迹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其主旨就是尽量以自然为主,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让植物自由生长,然后根据植物的特点进行利用加工规划,并设计出最适合的植物景观,尽量不去破坏植物间原有的特色。杭州西湖园林的规划设计就是根据植物之间的特点,结合植物自身的生活习性以及身边环境的特点,保存植物原有的生长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将山水树木灵活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减少了人工雕琢的痕迹,从而让杭州西湖拥有了很好的自然景观,也让杭州西湖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得十分完美。
1.2景观特色明显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有独有的特色,每个植物景观的规划都要有鲜明的特点,可以让观赏的人们清晰地知晓此景观的寓意,并且能够很好地带动观赏人进入意境,进而舒缓身心。杭州西湖中这类植物景观设计就很有特色。像曲院风荷花园、花港观鱼公园等等,每个景观都有独特的景观特色,而且十分的鲜明,很容易让观赏的人们感受到景观的寓意及特点。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公园就是通过连绵不断的荷叶,远远看去就像与天接壤一样,在荷花盛开的时节,让人眼中全是优美的荷花,整个曲院风荷公园就是以荷花为主,简单地人工辅助一些绿色草坪,最大化地将景观的特点呈现出来,从而让观赏的人们感受到景观独特的魅力。
1.3植物间的特点
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利用植物间的特点不同,来设计景观的特色,利用植物生长特点不同进行景观针对性设计,对于空旷的景观地点,多多利用高大成林的树木来更好地映衬景观的大气,有些景观比较紧凑,就尽量使用密集生长型的植物进行装饰,从而更好地将景观呈现出来。
1.4颜色搭配合理
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植物间色彩的搭配合理,并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植物色彩及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气候时期,呈现的颜色是不同的。要尽量设计出景观四季颜色都要保持鲜明,像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公园,大量利用荷花的同时,还注重草坪的种植与养护,可以在荷花凋零的季节,依然使此景观的颜色不至于枯燥,还能够保有一丝绿意,充分保持了景观的游览性与观赏性。同时,在同一季节,也要保证一个景观内的颜色搭配要合理,各植物间的颜色不要过于统一,这样很容易让观赏者出现视觉疲劳,要合理地搭配植物色彩,呈现景观应有的特色,吸引观赏者的眼球。
2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2.1丰富植物的种类
现如今,我国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上植物种类较少,各地景观的植物景观规划经常会出现一些重合的地方,这就使得各地的景观缺乏特色,从而让观赏者失去欣赏的意愿。如杭州西湖的景观设计,就只是大量利用了当地的一些植物进行设计,而没有去丰富植物种类,使得一些景观过于类似,出现审美疲劳,因此,在对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去丰富植物种类。
2.2区域特色
在我国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每个区域都要保持自己本区域的特点,以此来规划设计植物景观,以更好地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植物景观。像杭州西湖植物景观设计时,就充分利用起当地的植物特性,以及其独有的特点来设计景观,从而更好地凸显了杭州西湖植物景观的特点。
2.3提升设计新意
在进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去提升设计的新意,不断去创造出更好的设计理念,从而将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做得越来越好。而杭州西湖植物景观的设计,也是经过了许多设计工作者的不断创新与研究,从而将杭州西湖打造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园林景观。
3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杭州西湖园林景观的分析,清醒地看到,现如今我国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进行更多的特色设计,并且更好地去利用植物间的特点,不断地丰富植物景观中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越做越好。这不仅能够很好地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很好地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缓解精神疲劳。
作者:廖哲峰 单位:葛洲坝(上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颜婷.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索[J].中外建筑,2014(10):69-71.
城市夜景观是城市景观在夜间的再次表现。广义城市景观与城市夜景观的概念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城市夜景观概念是对城市景观概念的补充,它使城市景观的含义更加明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城市夜景观重视不够,一到夜晚城市环境或一片漆黑或一片杂乱,这正是忽视了它们在夜间的表现效果造成的,所以有必要对城市夜景观进行单独的规划设计研究。
1 城市夜景观与夜景观规划设计
1.1 城市夜景观是城市自然科学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的集中体现
夜晚的城市为夜空间环境提供所需的必备机能,如:商业机能、娱乐机能、休闲机能、交通机能,并通过各种高科技演光手段对城市夜间景观环境进行二次审美创造,为市民夜生活提供必要、舒适的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环境。城市夜景观可以表现自我,也可以通过城市夜间的各种物质组成要素间接展现出来,如:灯光、建筑、广告、橱窗、小品、绿化……一个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和整体审美层次。
如果说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是舞台背景,那么社会科学文化表现则是夜景观的主题,背景始终是为了主题的展现而烘托气氛,并随着主题的展开而不断变换。它通过人的各种夜生活行为来展现,如:商业活动、娱乐活动、交通活动、节日活动……同时它还决定着自然科学文化的表现形式。高质量的城市夜景观环境可以通过它的夜间照明水平来体现,但现代城市夜景观环境不仅仅包括高质量的城市照明体系,它更与城市居民的活动体系交融在一起。
1.2 对城市夜景观认识的两种误区
误区1:城市夜景观=城市夜景观照明
城市夜景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并反映为城市夜景观照明,但照明在意义上仅属于科学文化的一种表现手法。舞台背景表现得再好,但如果主题的展开却不能令人满意,那么其总体效果也不算是成功的。城市夜景观与城市的交通体系、文化背景、市民的消费及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误区2:城市夜景观会造成经济与能源的浪费
在能源紧缺的今天,节约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题,而城市夜景观照明需要大量的电力能源无疑是与这一主题相悖的。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事故率和犯罪率的高低与之有着相当的关系,现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夜景观照明。另外,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灯光照明技术来改善城市夜景观会对发展城市的旅游观光业、改善居住环境等产生积极影响,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所以,提高城市夜景观环境质量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1.3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规划师在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经济历史社会和区域发展的前提下,对城市夜环境提出总体的及分区的宏观意向构思,并提出详细要求和限定条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城市建设的不同情况,有两种操作系统:一种是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独立操作系统;一种是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或已建成的城市和城市中的传统街区或城市已建成区域的夜景观规划设计采用第一种操作系统较直接一些,而且见效快;而对于新兴城市或城市某一区域的重新改造,采用第二种操作系统会使城市夜景观特色更加统一、完善。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夜景观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第一种操作系统实际上是对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补充完善。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夜间环境形态作出的合理组织,是城市美学在夜晚中的体现。之所以把城市夜景观从城市景观中提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是因为城市夜晚的景观与白天的大不相同,规划设计者必须熟知这些变化,哪怕是极微妙的一点,如果运用得当,也会创造出令人感动的城市夜空间效果。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从城市空间在白天的特征这一角度来考虑,还要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改变日光下形态很差的空间及相互间没有关联的存在形式。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跨越多门学科,最成功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作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美国,主要通过完善的教学体制、法律制度、雄厚的财力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体制来使其夜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付注于实践。在我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与城市不同的建设发展历史给夜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成果纳入城市规划(主要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便使其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性、可依据性和政策性。此外,在进行夜景观规划设计时要依据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来进行,所以说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本身也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
2 我国城市夜空间环境的现存问题
2.1 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人们的活动势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应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机能,如:旅游、购物、散步、娱乐、休闲……有活力的城市夜景观必具备丰富的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夜生活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夜空间环境往往围绕着商业机能展开,其中又以购物为主,这样势必造成了城市商业中心明亮一片,而在多数居住区、文教区或其他无明显经济效益的城市片段却漆黑一片。可就是那些夜景观环境较为丰富的城市街道、商业地段,也存在着盲目西化、千城一面的倾向,这些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我认为在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表现城市的以下六点来形成特色:
(1)自然景观特色
城市自然形体是城市夜景观形成的基础;是背景;是活跃城市夜景观气氛的要素之一,更是表现力极强的夜间标志点,最能增强城市在夜间的可识别性。但在景观利用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
(2)季节特色
季节的变化对北方城市街道结点处的水池最有影响,这些水池在冬天大都放空停用,从而改变了该点的夜景观特征,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做出相应的冬季夜景观变化措施。例如,哈尔滨城市街道充分利用冬季积雪,制作成冰雪雕塑,把雪作为突出街道夜景观个性的背景,来形成具有寒冷地区城市特色的夜间景观。其实对于大自然中的季节变化、气候、晴雨天等天赋的因素,只要认真加以研究利用,都会成为丰富城市夜间景观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3)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即使到了夜晚也是如此。夜景观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光对城市空间进行二次设计,考虑到建筑的文脉,从弹性驾驶城市夜空间的管理法规和艺术入手,包括对建成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材料质感、风格及色彩的二次表现。这种驾驶并非是硬性、僵死的,而是弹性、动态、阶段性的,这正是“规划”概念的体现。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与以往的城市夜景观照明规划相比,在处理夜间建筑物形态及其组合方式方面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更注重物质形态背后隐含的深层文化底蕴。
(4)科技特色
利用高科技演光手段美化城市夜空间。即便在没有艺术品点缀的情况下,也能达到美化市容的效果,甚至建立独特的空间个性,如各种激光灯的灵活使用等。
(5)节日特色
中国传统节日的确定和节日娱乐的安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逐步臻于定型,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习俗。每个节日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而这些节日的游戏娱乐活动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色,如舞龙灯、除夕夜、元宵观灯、中秋赏月……这些活动均需要有一定的设施与场所来支持。
(6)人文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间活动特色,所以在城市夜景观规划组织人文景观时,可与当地的民间习俗联系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夜生活”场所。
2.2 缺乏尺度感
主要反映在夜间硬质景观的表现上,普遍的问题是宏观有余而细部不足。许多在白天为行人设置的小尺度设施到了夜间反而成为路障,而且灯具无论在造型还是尺度上均缺乏细致的考虑。事实上,城市空间中的各种灯具是联系白天与夜晚景观的纽带:白天可以点缀空间特色;入夜则是人类的“第二只眼睛”,能充分发挥其指示和引导作用,而且其本身的造型也是夜间标志城市尺度与特色的活跃因子。
2.3 缺乏整体性
受经济观念的影响,许多行业在夜间不同程度的利用各种灯光技术树立自身形象,这样就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景观问题。德国哲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指出:“……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唯有整体才是美的。”整体概念是审美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不令人满意的夜景效果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体观念造成的。
2.4 缺少规划
在许多大城市,单体建筑照明百花齐放,但缺乏统一,具体表现在:色彩杂乱;照明灯具、广告灯箱随意摆放,影响行人的心理舒适度与人身安全;缺少发展眼光,照明技术落后,以至于经常性地进行更换,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浪费。虽然从另一角度来说,大大小小、色彩纷杂的照明广告(尤其是霓虹灯招牌)也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但如果在毫无规划的情况下,并不会令人引以为豪。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把无序的混乱变为有序的丰富。
2.5 交通不便
城市多数居民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停车场、步行者安全性与夜生活时间成为影响市民夜生活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
3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体系构想
如何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认为,可以把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其中每一步又均可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融。
3.1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从宏观上解决城市夜间景点的分布,景点之间的联系,主次的确立,性质特征及照明技术上的和人文活动的宏观问题,以及节假日夜景观系统问题,即在宏观上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限定。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直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以下内容进行:
(1)城市人口、用地规模、规划区范围;
(2)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布局结构、市中心区位置;
(3)城市道路系统、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广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4)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总体布局;
(5)需要保护的自然地带、传统街区等的有关保护措施;
(6)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中,包括总体规划文本和图纸。在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时,应对城市夜景观实现所带来的一系列技术、经济问题也有所涉及,并提出其实施步骤和方法建议。
当总体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与框架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调整或修改时,对有关的夜景观总体规划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改,因为城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是城市夜景观规划实施与实践的直接影响因素。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还有一部分内容反映在城市分区规划中。当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分布;城市主、次干道形式;绿化系统、河湖水面、风景名胜的用地界限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后,要对城市夜景观做出进一步的规划安排,为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这一部分成果也应纳入分区规划文件和图纸中。
城市夜景观总体布局是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是在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在市民夜生活的基础上对城市夜间各景区、景点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城市夜景观总体布局是城市一定历史时期、自然条件、一定的经济、生活要求下的产物,通过城市夜景观建设的实践得到检验,不断发现问题,修改完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规划布局所表现的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2 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
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景区(商业街、校园、居住区……)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到景区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建筑、设施、环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根据属性确立要创造的气氛,根据特征创造特色,根据重点确定主景,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配景、底景等创造整体效果。
在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过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就是:结合城市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及历史背景,充分考虑到人对夜生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在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成果相应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和图纸中;在当前开发修建地区,则是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的一部分。
3.3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是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对景区景点的夜景观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景点设计要以造型、美学等为出发点,但与前两部分内容相比较,它更需要与电气工程师的紧密配合。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成果可以作为城市详细规划成果的一部分。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每一步工作应在充分尊重以下五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即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受:
城市性质的制约;
城市规模的制约;
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能力的制约;
城市发展要求的制约。
(2)城市整体美的原则;
(3)以人为本的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环境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 高质量的城市夜空间环境是城市设计理论与照明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同于城市景观照明设计。虽然夜景观离不开光,需要通过合理的照明来表现,但光的因素只是景观空间特性中的一种,而且单从光的特性来讲,它又包含了美学与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传统城市夜景观照明往往会由于景观设计师与照明工程师之间的互不理解与让步而带有令人遗憾之处。
【关键词】 城市滨水空间;改造与更新;规划
1、引言
城市滨水空间改造与更新规划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措施。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城市市民企望得到更多的城市滨水自然空间和生活空间,而城市的发展和品位的提高,也要求创造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得城市能立足于发展的多样性竞争之列,构筑山水城市大空间结构,加快城市环境建设成为当务之急。鉴于此,本文结合岳阳南湖风景区湖滨大道的改造更新,对城市滨水空间的改造规划进行了一些探讨[1]。
2、城市滨水区域改造更新的研究
2.1 滨水地区改造更新的成因
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规模迅速膨胀,城市滨水空间也随之极剧缩小,为此对原有滨水区域进行改造更新就十分必要。滨水地区改造更新的成因大致包括:1)对滨水地区的开发是重新利用滨水区的良好区位,把单一的港区改为多功能的综合区,以此作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2)城市在发展中一直在寻求新的可以利用的土地。对滨水区的改造和再开发,是为了满足新的开发需求、城市居民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3)通过滨水地区的建设开发,使之成为本城的新的城市形象,最易吸引市民注意。
2.2 滨水地区的规划设计
滨水区是公共开敞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生态、景观等层面与城市设计息息相关。滨水区的规划需要有效合理的城市设计手段,通过利用水体特征、突出滨水空间特色得到高品质的滨水区空间形态,让滨水区中独特的自然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2]。
成功的滨水区规划,在滨水城市的空间整合、景观塑造、提高城市整体质量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意义,并以此带动城市发展。滨水地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型原则。充分利用好诸如河流、江或者山脉丘陵等自然景观要素。根据实际情况和山水特色布局将这些自然要素与水体进行因地制宜的衔接;2)多样性原则。城市空间应充分向水体开放。在距水体较远的区域保持视觉上的可达性,扩大滨水区的心理界限;3)完整性原则。强化滨水地区与城市地区腹地的关系,可以通过道路、绿带、视线走廊等将水面与腹地开敞空间连接起来;建立通向水面的交通;4)特殊性原则。构建面向水面的视觉通廊,并且确保眺望水面的视线的连续,此外,还应创造和引导向水面眺望的视线。
2.3 滨水区域的景观布置
滨水区空气清新,景观视野开阔,视线清晰度高,滨水区域的景观布置应遵循:1)场所的公共性。在滨水区沿线形成一条连续的公共绿化地带成为市民喜欢的公共场所,成为全体市民的公共财富;2)功能的多样性。提供多种形式的功能,结合人们的各种活动组织室内外空间,点线面线结合;3)水体的可接近性;4)在滨水植被设计方面,增加植物的多样性。
2.4 滨水区域的交通模式
滨水区的交通模式应具有健康可持续的特点,城市滨水区应结合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鼓励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出行。滨水区交通模式的规划设计应做到:1)增强公共交通的可达性。滨水区交通模式的设计在城市交通网络规划中就应全面考虑,增强城市市区与滨水区公共交通的连通性;2)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率。在滨水区交通设计时应考虑公共交通的便捷快速性,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3)滨水区交通模式应鼓励非机动车出行或步行,限制机动车出行;4)应增强滨水区两岸的联系。
3、 岳阳南湖风景区湖滨大道提质改造规划设计
3.1 工程概述
本工程位于岳阳市南湖风景区八仙台片区,八仙台片区紧邻岳阳市中心,是风景区重要组成部分,为综合型城市道路,是中心城市西部南北向交通主轴。
现状道路两侧除部分农田及南湖湖区外,大部地区较为平坦。道路行道树为香樟,周边部分地段为野生草丛。目前存在的问题:1)道路等级较高,需协调道路行车安全需要和景观丰富之间的矛盾;2)做为旅游景观道路,绿化带宽度过窄;3)现状道路已形成,要解决经济性和使用合理性之间的矛盾。为此需对其进行改造更新。
3.2 规划设计原则
本工程规划设计原则:1)合法性原则。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及控规要求,符合国家有关设计规范要求;2)安全性原则。满足道路功能要求,提高城市道路安全性,完善道路设施;3)美观性原则。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精心设计,营造良好的居住、行车环境;4)谐调性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打造与自然景观协调的、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5)节约性原则。尽量利用现有道路,节约造价;6)远近相结合原则。考虑交通发展,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设计要远近期结合,具有可持续性,为远景交通发展、路面使用功能的转换留有空间。
3.3 道路工程规划
道路工程规划设计:①注重道路功能设计,提高城市道路的交通安全性,改善城市景观,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②明确建设目的,满足总体规划要求。③以交通功能为主,妥善处理文物、树木、水体与道路的关系。④考虑交通发展,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设计要远近期结合,具有可持续性,为远景交通发展、路面使用功能的转换留有空间。
3.4 绿化、景观工程规划
在道路行车安全前提下,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结合本项目周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植被、铺装、小品、设施等元素的系统布置,分区段进行设计,营造既强调自然又结合城市,既强调统一又能有所区别的生态休闲的城市景观。把湖滨大道打造成生态宜居、文化产业、旅游、休闲的特色城市景观道路。
通过对湖滨大道两厢用地规划布局、南湖景区景观规划及周边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分析,道路景观结构定为:1)一轴。以南北走向干道滨湖路中间行车道绿化隔离带为主轴。2)三段。自然休闲景观段,自八仙广场至湖滨大道与金星路交叉口;生态宜居、现代都市景观段,自金星路口至园艺路口;现代商贸、繁华都市景观段,自园艺路口至铁路跨线桥。3)多点。①八仙广场。在本项目起点位置,引用文化资源,在道路交叉的三角地带布置以“八仙之翼”为主题的绿化广场,为八仙景区文化资源的延伸。②灯柱广场。闲云路的端部,临南湖路布置了半圆形灯柱广场成为闲云路的端景。灯柱广场与南湖小岛遥相呼应、互为对景,成为城市道路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交流场景。③“山之魂”广场。广场由铺地、弧形花坛及代表山体肌理和山神图像的雕塑组成,广场与其西侧道路交叉口相呼应,提升该区域的景观品质及视觉效果。④“花之韵”广场。 “花之韵”广场,广场主要由铺地、多种时令花卉组成,提高交叉路口的观赏性,同时做为进入南湖核心景区的一个前奏。⑤“水之声”广场。园艺路为进入南湖景区的道路,在该处布置“水之声”广场,由于该节点的重要位置,设计将其作为整条道路的景观部分。⑥“古韵香樟”古樟三面临水设置仿古木栏杆,在喧闹的都市中为游人提供一个独享幽静的环境。
分段设计:1)自然休闲景观段。充分挖掘和利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运用“露”“借”“透”“封”等手法,将道路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融为一体。在重要景观节点布置雕塑小品。2)生态宜居、现代都市景观段。本段道路同第一段道路的绿化横断面尺寸,按照生态宜居原则中间2米分车绿带以花卉与片植灌木为主,与第一段道路有所区别。3)现代商贸、繁华都市景观段。本段道路分车带及行道树绿化与第一段道路相同,本段道路为商业金融等用地。根据本段用地性质道路两侧结合商业街区的特点,将5.0米的绿化带临行道树绿带布置,为商业活动留出必要的空间。
4、小结
以岳阳南湖风景区湖滨大道的改造更新为例,对城市滨水空间的改造和更新进行了研究,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滨水区域。城市滨水区域的建设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环境效益,能带动两厢用地的开发,能带动旅游产业,能提升城市品位,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城市夜景观与夜景观规划设计
1.1 城市夜景观是城市自然科学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的集中体现
夜晚的城市为夜空间环境提供所需的必备机能,如:商业机能、娱乐机能、休闲机能、交通机能,并通过各种高科技演光手段对城市夜间景观环境进行二次审美创造,为市民夜生活提供必要、舒适的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环境。城市夜景观可以表现自我,也可以通过城市夜间的各种物质组成要素间接展现出来,如:灯光、建筑、广告、橱窗、小品、绿化……一个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和整体审美层次。
假如说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是舞台背景,那么社会科学文化表现则是夜景观的主题,背景始终是为了主题的展现而烘托气氛,并随着主题的展开而不断变换。它通过人的各种夜生活行为来展现,如:商业活动、娱乐活动、交通活动、节日活动……同时它还决定着自然科学文化的表现形式。高质量的城市夜景观环境可以通过它的夜间照明水平来体现,但现代城市夜景观环境不仅仅包括高质量的城市照明体系,它更与城市居民的活动体系交融在一起。
1.2 对城市夜景观熟悉的两种误区
误区1:城市夜景观=城市夜景观照明
城市夜景观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并反映为城市夜景观照明,但照明在意义上仅属于科学文化的一种表现手法。舞台背景表现得再好,但假如主题的展开却不能令人满足,那么其总体效果也不算是成功的。城市夜景观与城市的交通体系、文化背景、市民的消费及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误区2:城市夜景观会造成经济与能源的浪费
在能源紧缺的今天,节约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题,而城市夜景观照明需要大量的电力能源无疑是与这一主题相悖的。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事故率和犯罪率的高低与之有着相当的关系,现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夜景观照明。另外,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灯光照明技术来改善城市夜景观会对发展城市的旅游观光业、改善居住环境等产生积极影响,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所以,提高城市夜景观环境质量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2 我国城市夜空间环境的现存问题
2.1 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人们的活动势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应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机能,如:旅游、购物、散步、娱乐、休闲……有活力的城市夜景观必具备丰富的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夜生活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夜空间环境往往围绕着商业机能展开,其中又以购物为主,这样势必造成了城市商业中心明亮一片,而在多数居住区、文教区或其他无明显经济效益的城市片段却漆黑一片。
我认为在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表现城市的以下六点来形成特色:
(1)自然景观特色
城市自然形体是城市夜景观形成的基础;是背景;是活跃城市夜景观气氛的要素之一,更是表现力极强的夜间标志点,最能增强城市在夜间的可识别性。但在景观利用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
(2)季节特色
季节的变化对北方城市街道结点处的水池最有影响,这些水池在冬天大都放空停用,从而改变了该点的夜景观特征,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做出相应的冬季夜景观变化措施。以哈尔滨为例,冬季就可以利用冰雕创造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城市夜景观。而在东营市,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问题,加上城市自身景观不足等原因,冬季基本上没有可供人游赏的夜景观。
(3)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即使到了夜晚也是如此。夜景观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光对城市空间进行二次设计,考虑到建筑的文脉,从弹性驾驶城市夜空间的治理法规和艺术入手,包括对建成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材料质感、风格及色彩的二次表现。东营市近几年建筑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在市区也出现了不少的极具现代感的建筑。但是这些建筑的夜景设计却参差不齐,怎样去把这些建筑的夜景观融入到整个城市的夜景中去,还需从长考虑。
(4)科技特色
利用高科技演光手段美化城市夜空间。即便在没有艺术品点缀的情况下,也能达到美化市容的效果,甚至建立独特的空间个性,如各种激光灯的灵活使用等。
(5)节日特色
中国传统节日的确定和节日娱乐的安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逐步臻于定型,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习俗。每个节日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而这些节日的游戏娱乐活动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色,如舞龙灯、除夕夜、元宵观灯、中秋赏月……这些活动均需要有一定的设施与场所来支持。
(6)人文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间活动特色,所以在城市夜景观规划组织人文景观时,可与当地的民间习俗联系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夜生活”场所。
2.2 缺乏整体性
受经济观念的影响,许多行业在夜间不同程度的利用各种灯光技术树立自身形象,这样就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景观问题。整体概念是审美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不令人满足的夜景效果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体观念造成的。
2.3 缺少规划
在许多大城市,单体建筑照明百花齐放,但缺乏统一,具体表现在:色彩杂乱;照明灯具、广告灯箱随意摆放,影响行人的心理舒适度与人身安全;缺少发展眼光,照明技术落后,以至于经常性地进行更换,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浪费。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把无序的混乱变为有序的丰富,尽量减少灯光污染。
3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体系构想
如何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认为,可以把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其中每一步又均可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融。
3.1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从宏观上解决城市夜间景点的分布,景点之间的联系,主次的确立,性质特征及照明技术上的和人文活动的宏观问题,以及节假日夜景观系统问题,即在宏观上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限定。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直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以下内容进行:
(1)城市人口、用地规模、规划区范围;
(2)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布局结构、市中心区位置;
(3)城市道路系统、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广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4)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总体布局;
(5)需要保护的自然地带、传统街区等的有关保护措施;
(6)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3.2 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景区(商业街、校园、居住区……)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到景区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建筑、设施、环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根据属性确立要创造的气氛,根据特征创造特色,根据重点确定主景,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配景、底景等创造整体效果。
在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与具体规划的过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就是:结合城市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及历史背景,充分考虑到人对夜生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3.3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是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对景区景点的夜景观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每一步工作应在充分尊重以下五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即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受:
城市性质的制约;
城市规模的制约;
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能力的制约;
城市发展要求的制约。
(2)城市整体美的原则;
(3)以人为本的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环境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 东营市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构想
4.1总体规划
东营市由于其非凡的地理、历史原因,总体上分为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城区由于其不同的历史、行政、功能,在人口、商业、居住等方面相差较大,在已形成的夜景观中差别也较大;但是东西城的合并是东营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东营市整体的夜景观规划中必须首先考虑到两个城区景观的统一性。
其次,考虑到人口、民俗习惯、经济条件等因素,夜景观总体规划整体规模不应过大,但是数量上应考虑增加景点。以东城区为例,根据我的调查发现,夏季晚上外出散步、休闲的人远远大于冬季:夏季,由于人们夜间室外活动场所的缺乏,在东城区的两大广场(胜利广场和明珠广场)活动的人流量非常之多,到了节假日就更多。而在冬季,由于天气等原因,广场上的游人屈指可数,造成了景夜资源的浪费。所以在规划中可考虑增加夜景观景点的数量,而在冬季游人数量较少时可考虑关闭部分景点。
4.2具体规划
根据总体规划的构想,可将东营市夜景观按照点、线、面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规划
4.2.1点
点即景点,分布于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的各个广场、公园,甚至某一个具体的城市建筑,都可成为夜景观中的点。在东营市已形成的点,如胜利广场、世纪广场、明珠广场、胜利公园、清风湖公园、天鹅湖公园、体育公园等,夜景观的效果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是很高,有些景点需要更新设备,有些根本就没有夜景观可赏,这是对已有景点的浪费。另外须在夜景观的数量上有所增加,以满足人们晚间散步休闲的要求,如可在一些比较大的居住区内设置景点,或在一些主要道路交叉口处设置景点等。
4.2.2线
夜景观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水系和道路系统。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入海口,黄河由此处入海,水系比较丰富。但是市内的水系就很有限了,比较大的如广利河、永丰河等,另外还有一些小的水系如西城区的护城河等。市内的水系有限,夜景开发利用方面更是少的可怜。象流经东西城区的广利河,由于常年的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再加上沿岸的绿化景观没有统一的规划,夜景观利用的难度很大,必须与滨河绿地景观同时、统一考虑。
相对于水系来说,东营市的道路系统可谓非常齐全了。由于东营市建市比较晚,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比较合理统一,所以在夜景观的利用方面就比较方便。道路照明系统虽然不等同于夜景观,但是它也是夜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道路夜景观系统将全市的夜景点联系起来,从而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在道路夜景观的规划设计上,也要考虑周全。为了缓解道路夜景观的单调性,可以在某些道路节点上下些工夫:如可在公交车站牌处设立灯光景观;在一些商业气息比较旺盛的道路边设置灯箱广告;在一些道路交叉口处设置夜景照明系统,既可照明,又丰富了城市道路景观。
4.2.3面
通过对点、线的规划设计,就基本上可以形成东城、西城两个比较大的夜景观系统面,这两个面由点组合而成,而又通过线将之联系起来。而随着东西城区的对接、合并,这两个面最终也会组成一个面,这就意味着东营市夜景观系统的初步形成。
4.3景点设计
通过对东营市区人口、居住、习俗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可对市区内的具体的景点进行具体的夜景观设计。例如正在改造的胜利广场就在夜景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考虑,在一期灯光音乐喷泉、灯柱、地灯等原有夜景的基础上,又在二期扩建中增加了水幕电影等夜景观素材,大大丰富了广场的夜景观。在一些居住小区的小广场内也可以增加一些夜景观素材,既分散了人流,缓解了中心景点的接待承受压力,又使居民在不用走很远的路的前提下也可欣赏到城市夜景观的美妙动人之处;对一些主要建筑进行灯光照明设计,如治理局办公大楼、东胜大厦、市政府大楼等标志性建筑的夜景设计;另外还可以在西城清风湖、天鹅湖等湖区景点的夜景观规划设计上下一番工夫等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规划、设计以及规划的实施,我相信东营市的夜景观一定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届时东营市市民的夜生活文化将更加丰富多彩,东营市的对内、对外城市形象也将得到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主编. 城市规划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余柏椿著. 城市设计感性原则与方法. 中国城市出版社.
[3]胡培生,李景色编著. 现代城市公共照明. 水利电力出版社.
[4]吕文强编著. 城市形象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
如何在设计中突出个性,表现特色,实现“现代中式”的核心设计理念?绕不过与历史的对话,避不开对传统地域建筑形象符号的借鉴与引用.“现代中式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基本内容:一是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二是在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2].其精髓就是用现代的建筑理念和形式来表达传统的文化内涵[3].其所表现的设计风格因为具有浓厚的中国风味而被称为“新中式建筑”或“新中式风格”.“现代中式设计”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也不是简单的两种风格的合并,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新建筑,让传统艺术的脉络传承下去.
现代中式设计以营造清雅含蓄、端庄华贵的东方式精神境界为设计宗旨.注重从传统建筑中汲取营养,注重地域性特色的表现,注重对传统建筑精神、思想观念、审美习惯等内涵的挖掘和提炼,结合新技术的大背景,在弘扬历史文化的同时,对中式元素进行再创造,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从而让中式风格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和创新.基于传统语境的尊重与认同,是本案创作灵感的主要源泉,也可以看作本案构思的重要着眼点.来自于场所文脉的深度溯源及剖析引用,从总体布局有意借鉴唐代“里坊制”特色,传统民居三合院作为商业街区空间模式原型,到唐代古城门原汁原味的异地复原与实质更新;从盛唐园林韵味到河南民居的传统符号片段,无不体现着结合地域特点的构思特色.
总体布局借鉴唐代都城里坊制
“坊”是唐朝官府将城市住民分区居住以实行有效管理的城市基本区划单位.形态上就是城内划分为若干坊,每坊一里见方.坊内设十字街,将坊内划分为四个建筑区,以安排官舍、民舍、苑囿或崇祀场所.这种具有严格等级的封闭式坊市制度,对中国的城市建设影响深远.现代中式设计在空间结构上尽可能多地设计成庭院空间,以追求合院的神韵.院落是中国风水追求“藏风聚气”之地.院落与院落的组合既是传统村落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城市街坊构成的基本要素.隋唐都城典型的里坊制,离开了院落也就无从谈起.隋唐都城中的传统街坊空间层次的过渡:街坊-街巷-公共院落-私家院落,既强调了私密性和领域感,提供属于自己的一番小天地;又强调了共享性,为邻里之间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场所.十字街,丁字街,构成了街坊邻里的独特风景.“隋唐城定鼎门遗址广场”总体空间布局努力借鉴唐代都城的“里坊制”特点,综合考虑商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的配套及居住社区的营造,用布局丰富的生态景观有机贯连,创造具有浓郁隋唐遗韵和地域特色同时满足现代都市生活需求的综合社区(图1、图2).具体表现为:总平面的路网格局表达方正规整的道路流线;建筑物的空间组织体现强烈的秩序性和轴线性;组团空间和院落空间形成极富层次的序列性和节奏感,有效克服了传统里坊制的封闭性,增加了适合现代生活的开放性.
景观构思传达盛唐恢宏气势
唐朝的山水园林,是中国园林全面发展的盛期,光在洛阳一地,就有私家园林达千家之多.诗人白居易在洛阳精心经营的小宅园,园内水池中筑有三岛,岛上有小亭,池中种白莲、菱和菖蒲,池岸曲折,环池小径穿行于竹林间,四周建小楼、亭台、游廊,供主人读书、饮酒、赏月和听泉用.园中还堆筑有形态各异的太湖石、天竺石、青石与石笋,开创了文人冶园的历史先河.历史上的洛阳传统园林,除牡丹之外,就以擅长种竹而名闻遐迩.白居易曾说:“水能性淡如吾友,竹解心虚即吾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具有高雅的气质,善于营造幽静的氛围.“隋唐城定鼎门遗址广场”景观设计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利用地形,水面等现有自然条件,营造多层次的有机生态绿地系统.通过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手段,分片设置主题景区,突出历史风情,传达盛唐意向.从大的布局看,定鼎门城门是整个小区的中心焦点,以城门广场为核心的公共活动区域,紧紧围绕城门组织流线,配置景观,烘托历史景观轴线.定鼎门广场周边布置仿唐朝民居风格的步行文化娱乐街,结合水面、护城河、喷泉、灯柱、绿化等各种景观小品,共同营造具有浓郁隋唐风情的城市广场空间.广场护城河南侧的两条水渠采用层层叠水结合喷泉形成别致景观,与中间的步道平台在走向上产生异趣.叠水喷泉,暗含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理念.从小的布局看,两个居住组团根据自身的地形特点形成不同的景观主题构想.“天香国色”作为东区组团的景观主题,结合整体布局的团城形象,除东侧叠拼住宅区多用竹林置景外,中心水景区绿地可多处遍植牡丹,结合山石花木,共同营造富贵团圆之气象.“洛水游龙”作为西区组团的景观主题,以一道仿若游龙的水景,暗扣洛神仙姿之意韵.平面布局和夜景鸟瞰效果见图3、图4.
古建复原结合现代功能使用
定鼎门作为隋唐城外廓城的正门,是隋唐城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定鼎门城门广场用地面积4hm2,呈南狭北阔T形平面.按照任务书要求,广场的北部异地重建唐定鼎门门阙及其连系走廊城埠.异地重建的隋唐城定鼎门和门前广场居中布置在历史文化景观轴线上,对称布局,城楼坐北朝南,南向场地采用步步上升的手法,台地由南向北呈阶梯状布局,景观随着视线的抬高而升高,最后定格在雄伟的定鼎门上.适当抬高的平台,使定鼎门的形象更加壮观,视野更开阔.定鼎门城门平面组织上将广场南向上升平台底部作为商业用途,广场下设地下停车库.复原后的定鼎门城楼首层设计为商业,二层以上设计为定鼎门历史遗存展览,城楼顶上可辟为观景平台.定鼎门城门广场通过升高的平台,使交通流线人车分流,景观上又创造了步移景移,大大增加市民或游客的活动乐趣.定鼎门平面尺度依照考古挖掘成果,结合广场的实际空间尺度及考虑实际的功能利用做了局部调整.对于定鼎门的复原,既尊重原始的考古发掘资料,又要在实际复原中结合新的城市广场作适当的调整;既能传达古代隋唐都城的王者气派,又能对洛阳新区的城市面貌有新的贡献.毕竟,这样的复原并非真正意图5隋唐城定鼎门遗址广场城楼透视图Fig.5TheDingdinggatesiteofSuiandTangplazatowerperspective义上的原址修复,因此,在布局上作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例如适当缩短东西阙与墩台之间的东西距离,原为34m净宽,现为20m,使整个体形与周边的陪衬古街在空间上可保有必要的分寸感.同时马道的宽度设计为3m,参照大唐第一门“丹凤门”的城墙厚9m,马道宽3.2m,因此取3m马道是适当的,且马道放坡长度也不必严格按古制取13度.定鼎门城门广场南侧部分设置横贯东西的护城河并向南分出两条水渠最后汇入定鼎河.护城河南的两条水渠可采用层层叠水结合喷泉形成别致景观,与中间的步道平台在走向上产生异趣(图5).
造型风格汲取地域传统符号
“隋唐城定鼎门遗址广场”的建筑造型,结合唐朝建筑与河南民居建筑细部的形态进行了再创造,突出群体形态的可识别性,表达浓郁的地方风情,从而在建筑风格上实现现代中式的纯朴演绎,探索与众不同的设计构思与手法表现.从文献记载和已经发掘的遗址可以证明,唐朝的建筑不仅规模巨大,而且气势宏伟.但这个时期的建筑留存至今的却不多,地面上的建筑除了佛教与石窟外,真正的木构建筑,目前只有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与佛光寺大殿,只能从这些为数不多的唐朝建筑和石窟壁画、绘画等间接资料中去认识当时建筑的形象,倒是朝鲜族民居的屋顶,尚保留唐朝建筑形制的重要特征[4].建筑中的板门与直棂窗,则是唐朝民居门窗的主要形式.河南民居的室外装饰,常以青砖墙衬托灰黑色的土瓦屋面,一般装饰重点为屋顶的山墙正脊和檐口,以及正门、临街巷的漏花窗等部位;屋顶正脊常为灰塑而成的通花屋脊或半浮雕花纹的屋脊,也有镶嵌瓷片的脊饰;檐口多以硬木板雕花套色处理;山墙以硬山为主,沿着硬山的斜线以灰塑或彩绘图案装饰;正门,多处理成凹入或带门廊做法;临街(巷)的窗户常用漏花窗式,有砖雕、石雕、陶塑、铸铁等漏花样式[5].所有这些细部特点都构成了对本案构思的有效启迪.在尊重城市历史文脉的前提下,力求在形态设计上创造典雅且独特、富有时代感和可识别性的建筑造型.例如定鼎门的建筑高度和建筑形式,采用的是唐代都城外廓城门的形制.依据的是中国古建专家多年的复原模拟成果以及其他间接资料如敦煌壁画,设计以原汁原味为目标;仿古商业街的建筑形式采用现代中式的设计手法,以隋唐都城民居建筑中的门窗符号和北方民居山墙屋顶女儿墙等细部为范本,通过提炼抽象,化为商业建筑的语法元素,再结合实际功能院落式布局,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建筑形象.同时,在整体风格上,仍然保持与定鼎门的协调呼应;居住建筑群的造型设计继续延续商业街建筑外观的设计思路,但在符号的应用和民居片断的采用方面既有克制简化的一面,又有适当夸张引申的地方(图6、图7).立面处理通过有序的开窗、简洁的体块关系、构架等元素来体现商业建筑和居住建筑特有的高雅、含蓄的特点;立面上通透式玻璃和深色系仿木质铝合金栏杆的相互作用,能产生优美的韵律和对比;以柱廊、实墙、点窗,檐廊之间的虚实关系来丰富变化,力求建筑的外部形象真实地反应内部的功能空间.建筑整体以灰色砖墙为主色调,同时配以带木质花格的点窗、拱券线脚,简化的女儿墙压顶、加之抽象化后偏置的硬山屋顶形式,轻巧的构架,大胆而明快的颜色形成了具有极强个性的城市新景观(图8、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