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题西林壁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资源 课堂教学效率 精用 活用 实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54
信息技术由于整合了图形、影像和网络等多种元素,无疑为新课改后的数学课堂教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究其教学效果来看,并不十分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盲目依赖信息资源教学,却没有潜心钻研教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味地追求浮华。那么,数学教师如何合理使用信息资源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精用――好钢用在刀刃上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需要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再开发。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精心备课是必要的。一般来说,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导入――新授――练习――总结”这几个环节。所以,教师要把这节课所能用到的关键资源考虑全面,不能被信息资源牵着走,而要果断删除花哨、重复的内容,让信息资源真正起到突破重难点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充分考虑到这节课教学的特点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我没有应用“班班通”资源库中现成的课件,而是提取其中的一些资源重新设计,制作“盲人摸象”“小摄影师”和“题西林壁”等课件,分别用在课前导入、课中探究和课后总结上。虽然信息资源不多,但个个能击中要害,使有限的资源与这节课的各环节内容有机整合,从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玩”,牢固掌握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懂得“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物体面的个数也不同”的道理,可谓印象深刻。所以,数学课要精用信息资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二、活用――该出手时就出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我们运用信息资源时,要把握好呈现的时机,在学生似懂非懂,求知欲非常强烈时才运用多媒体来揭示“谜底”。让学生自己发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效果会特别显著。
例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后,出示“呼啦圈”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圆的图形面积怎么计算。学生一下子就联想到已学的图形公式,有的说把它拉成正方形来算,也有的说压成长方形来算。我并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先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剪、拼。当他们看着手中拼成的近似长方形时,我再问:“能不能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去计算圆的面积?”有的学生点头,有的学生摇头。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出示了准备好的圆的面积推导动画演示课件。当学生看到屏幕的圆被分成越来越小的若干等份,再拼凑在一起变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时,他们一起欢呼:“可以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至此,再让学生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就轻松多了。所以,资源的呈现要掌握好时机,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运用。当教学中预设和生成之间有冲突时,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才会让学生理解得透,掌握得牢。
三、实用――不要人夸颜色好
数学课堂需要激情,但不能煽情。五彩缤纷的教学资源,虽然能让人赏心悦目,但往往会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件的表面上,而没有使学生很好地去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这样的信息资源虽然好看,但不中用,导致教学偏离了“班班通”开通的初衷。
例如,教学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时,为了创设情境,教师在导入时用了一个春天里动物园的短片:在风景如画的公园里,河里有三三两两的鹅和鸭,岸上有一群群的兔和羊,树上还有活蹦乱跳的猴和松鼠,场景煞是热闹。短片放完后,教师接着问:“看了这些,你们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有的学生说有几只小兔,有的学生说有多少只鸭子,还有的说小猴比松鼠多多少……弄了大半天,学生的注意力还是回不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所以,这样的信息资源运用,不但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突出重难点的作用,反而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数学课的多媒体课件应从实用性角度去思考,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管实用便是真。
关键词:语文阅读 多媒体 例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1
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多媒体被广泛地利用到中小学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技术为语文阅读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学习效果。
1 用多媒体让阅读教学更生动
阅读教学需要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每次朗读,教师应根据朗读的时机、目的,创设出切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情境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就被简单地理解为要学生读书,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反复地阅读课文。有的教师还运用默读、朗读、个人朗读、分组阅读等多种方法去指导学生阅读,有的就让学习自由阅读,学生读了几遍就失去了阅读兴趣。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利用录音和音乐配合学生阅读,这样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范读后,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诗的情境画面,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引导下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反复阅读。学生就不会有疲劳感,他们一边看课件一边朗读,兴趣很高,效果也很好。
阅读过程也要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去引导学生加强阅读理解。注重阅读效果,对学生的阅读,要及时反馈评价。多媒体的运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分散。有时候,学生看到多媒体的画面时,往往只看画面的形式,不能把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同时,在课件的选择和制作时,要注意课件的形式不要离开课文,要根据教学内容去选择多媒体的形式,坚持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语文阅读课上,发挥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是关键。小学生学习热情高,但往往不能持久,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阅读,可以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也可以改变学生单一阅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更好地去阅读。例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推荐语文阅读目录或通过播放故事去引导学生阅读,这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教学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小学语文阅读要提高效果,关键是看学生通过阅读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阅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去理解阅读内容。阅读是理解的基础,不通过阅读,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船长》一课的阅读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主人公哈尔威的性格特征和高尚的人格。学生通过录像看到主人公哈尔威之死的情境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英雄哈尔威壮烈地牺牲了。你们看到哈尔威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呢?你们应该向主人公哈尔威学习什么样的品质呢?学生通过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更加感受到了哈尔威行为的伟大,学生对主人公哈尔威为拯救大家牺牲自己的高尚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狼与小羊》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去理解狼的霸道,去认识小羊的的聪明和善良。由于故事有许多对话,可以让学生先看故事录像,要学生分析狼和小羊的性格特征。为了加深理解,可以选出一个男生扮演蛮不讲理的狼,找一个女生扮演可怜的小羊,让他们朗读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通过学生的表演和朗读进行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羊在狼的威逼下,那种恐惧、委屈、又不敢申辩的可怜的心境。多媒体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语文阅读中,为了读出效果,教师可以用录音去代替教师的范读。还可以配上一定的画面,有景有情的范读可以更好地感染学生。该高的地方读音要高,该低的地方读音要低,该慢则慢,该快则快。要帮助学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去理解课文,让阅读有更好的效果。在课外阅读中,也可以要学生利用网络去收集阅读材料,有计划地阅读课外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学生可以在网上查找自己有兴趣的故事、诗歌、寓言、神话、小说等去阅读,从而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朗读的形式应该多样化,教师的范读、分组朗读、学生的默读等形式可以交替使用,单调的一种朗读方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朗读方式教学中可以把学生的个别读、分组读、班级齐读、朗读、默读等配合使用,使学生情绪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百读不厌,其乐融融。
(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中心小学,江苏连云港 222200)
参考文献:
[1]王燕骅.现代小学阅读教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6).
【关键词】 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古诗教学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多媒体课件以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动画、音乐、视频等,创设古诗的意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乏味,让古诗教学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一、课前,利用多媒体全方位了解诗及诗人
进行古诗教学时,我们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到网上查询搜集古诗作者及当时的写作背景等资料,既可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在教学《望天门山》一诗时,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和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往往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各自去查询与诗人相关的资料,使同学们对当时的写作背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啊!
二、课堂,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诗意学习
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进行古诗教学,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应用,可使图、音、像并茂的情景代替静止的画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作用与个人优势。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美
古诗很讲究意境及韵味。因此,我把古诗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创设情景上,利用多媒体课件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的方正沉稳,隶书的凝重端庄,草书的狂放不羁,行楷的活泼灵动……营造出或悠远绵长的意境(如《山行》、《枫桥夜泊》),或悲凉凄惨的情境(如《蚕妇》、《陶者》),或愤懑激昂的氛围(如《杂诗》、《示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美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如教学《鹅》这首充满童趣的古诗时,先用多媒体演示一段大白鹅下水的动画。绚丽多彩、富有童趣和生活气息的画面,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三)拓展意境,让学生想像美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比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近景、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然后我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着开展讨论: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角度地观察。
(四)以情激情,让学生体验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怀。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以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引导他们体验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
比如《锄禾》一诗是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对于如今五谷不分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让他们体验农民耕作的辛劳,从而教育他们珍惜劳动果实,是本诗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农民劳动的录像,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无需过多解释,学生便深深地体会到米饭来之不易以及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从而激发起对劳动者的同情与热爱之情。
三、课后,利用多媒体拓宽渠道学习古诗
摘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协作能力。因此,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先学后导,自主互助”的教学模式,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在操作中感悟。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是不同的。在操作、推理、反思的过程中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养成有序思维的好习惯。
关键词 :教学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22-02
《观察物体》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学生初步学习观察物体知识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可大大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引题。
师:平时经常听到同学们背诵古诗,今天数学课上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首古诗,(出示课件《题西林壁》),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谁来说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表达了什么意思?(生说)
师:同样是庐山,为什么一会“成岭”,一会又“成峰”?
生: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2.水到渠成,出示目标。(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1)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知道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依纲自学,探究新知。
教学案例1:
(1)自学指导1:认真看课本第38页,然后进行以下操作。首先,小组议一议。四人一组,拿出学具中的长方体,边观察边回答下列问题:①在你的位置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②你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分别是什么面?③你能看见所有面的位置吗?④注意:观察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
由此,通过观察长方体物体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笔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思考,理智分析。)
(板书:最多看到三个面。正面,侧面,上面)
(2)小组画一画。从不同角度观察下面四个物体,把你从各个角度看到的形状画下来。
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怎么样?在这个环节中,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平面图形。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在活动中产生思想,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空间,以动脑思想的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操作中探索知识,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前沿,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主动权,使学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
(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各不相同。)
(3)检测。课件出示三道练习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案例2:
(1)自学指导2:某博物馆被盗了两件古董,被盗当天门窗都是锁好的。(形状如下)
“冒险小虎队”突然发现房梁上有一个洞。接着,他们找到四个犯罪嫌疑人,他们每个人都画了自己看到的古董的形状:
思考:他们谁是小偷?为什么?他们分别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把难点利用故事化简,把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2)检测2。课本例2补充完整。
4.自主互助,巩固新知。①练习八的第1、2题。②课本39页的做一做。(在学生需要巩固动笔时,水到渠成地“挤”进练习题,使练习与教学和谐共振。
5.品味数学,总结延伸。师:同学们,我们不仅学数学,还要品数学。今天我们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不同。同样,在生活中,我们看人、看事也要多角度观察,再下结论,愿大家都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反思
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协作能力。因此,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先学后导,自主互助”的教学模式,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笔者有如下想法:
1.在情景中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动力,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尊重教材的编排,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推理的故事情景,让他们参与到“冒险小虎队”的侦探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位置关系,丰富课堂教学中的现实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2.在探究中发现。本节课教学围绕“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主线循环往复学习。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通过一个推理情节和两个活动的设计,力图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在观察、交流和探索中,根据自己的经验,感悟出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推理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学会学习。
1 精湛的教学环节的预设与生成
1.1 精妙绝伦的点题情境预设与生成
记实1 3号参赛老师:刚上课,老师一言没发,直接用多媒体播放手影戏的片段,此时无声胜有声,播后老师接着说:“同学们你在享受这形象逼真的手影戏时,是否思考着它是怎样形成的?其原理又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老师顺手板书了课题.
点评 精美的手影戏,寥寥数语,轻松愉快、自然有趣、快捷提神地营造出了一个学生所想要迫切解决的一个数学悬念,切中了课堂主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的精、气、神.
记实2 6号参赛老师:上课铃刚响,在多媒体里播放出我国某次阅兵式的部分记录片,它从不同角度展示出让人为之震撼的军威,顿时学生精神大振,停播后老师平静的说:“如此逼真传神、反映全貌的动人立体场景,它的拍摄技巧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投影与三视图”.
点评 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并把学生的情绪调控到最佳学习状态时,进行主题教学,自然合谐又高效.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记实3 4号参赛老师:从《题西林壁》不同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发现,不同的感受的特点点出了课题,接下来又介绍生活中的三视图的应用,从汽车到飞机,从生活到军事展现出三视图用武之地.
点评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由文学诗歌引入数学概念,体现了教师的“亲和力”和学科之间的“联系性”,从中说明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生活,展示了数学的深层价值,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三视图画法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了自然过渡的铺垫.
1.2 一题多变步步攀高的变式预设与生成图1
记实4 7号参赛老师:
如图1所示,以概念形
成的长方体的三视图素
材为中心,通过平面的切、割手段为主线,在空间几何体作出对应三视图的指令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集体合作,进行反复思辨,逐个作出对应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系列过程中,突出了一个几何体“变”字,变出了一组相互关联各有侧重的趣味题组,变式1是由长方体沿底面对角线竖切一半后的三棱柱;再旋转180°为变式2,突出眼见为实,不见为虚的线条画法,与同一几何体正视面不同,画法难度不同,三视图也不同,由此得出画实体的三视图,合理确定正视面的重要性;变式3是由变式2沿两侧底面对角线切去一半的三棱锥;再将长方体切去一角为台体的变式4.
点评 问题演变亲切自然又有趣,这些变式,变在了当变处,抓住了重点,切准了关键,练在了该练处,突破了难点,提升了能力;一题多变多用,使学生在较为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步步升高,由简单到复杂囊括了常见几何体柱、锥、台,不仅省时省力,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又暴露出问题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对于三视图的理解与应用更广更透;例题、习题的选择不追求“新、奇、特”,不使用大量缺乏相互关联的题目,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的连贯性、目标的明确性、概念和方法的目的性.
1.3 水到渠成自然过渡的衔接预设与生成
记实5 6号参赛老师:在学习完第一个问题――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后,教师给出了一幅画面,画面上一翩翩少年坐在环境优美的公园里的一个长椅上,紧紧依偎着一个后脑勺微微卷发的“人”身旁,炯炯有神的眼睛凝视着对方面庞,老师让学生猜一猜他俩是什么关系,学生窃窃私语,指名一学生回答时,他面带羞色地道出是情人,绝大多数同学点头识可,接着老师又给出了这“人”本来面貌,学生几乎都惊叫了起来,原来是一只家犬,这时老师平静地说道:“两图片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的视角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物体面貌,我们必须从多视角观察物体,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三视图”.
点评 老师仅用两幅图片,不足一分钟的时间,引入了学习主题,谐趣自然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拓宽了学生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联想与类比能力.
1.4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预设与生成
记实6 7号参赛老师:把学生按前后座位分成六组,每个小组分给若干个积木,问题指令是各组自由组拼积木,画出对应几何体的三视图.各活动小组首先对几何体组拼、测量、画主视图、侧视图、俯视图等工作细化分工,老师也参与到各小组进行交流指导,并提醒学生要细心观察和认识几何体的几何特征,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亲自实践、合作交流完成了三视图,最后选择各组的典型错误和优秀作品,用实物投影展示,在全班交流分析,对画法的缺陷作补充完善,易错问题得以纠正.
点评 授课老师所选合作交流的主题,抓住了内容的本质与核心,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特点;分组合理,组内分工明确;老师先明确学习目标,教给学习方法;虽然每个小组成员的资源、角色以及责任不同,但能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支持;老师巡回参与监控整个学习过程,最后在全班交流讨论疑难、关键、重要之点,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通过辩论,使原本“填鸭式”的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动态的、闪烁着学生智慧之光的生成过程,实现教学目的,教学效果好.
1.5 提纲掣领、结构严谨的板书预设与生成
记实7 1号参赛老师:如图2所示.图2
点评 最上面写空间几何体,正下方对着三视图,中间用双箭头连接,书写出了三视图的两个核心问题:由几何体作三视图与三视图复原几何体;在三视图下方将三个视图自然摆放,在主视图上方写前后两字用单箭头连接,下方写高宽二字,同样的方式板书侧视图与俯视图,类比书写出概念要义与最本质的区别和联系;在三视图后面写正投影,三个视图之间写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给出了三视图的形成过程,及三个视图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数量关系,从而提升了作三视图的方法规律,让人一目了然,给师生留下深刻印象.
1.6 精导妙引生生互动的全程预设与生成
记实8 2号参赛老师环环相扣的系列活动:
活动1:投影仪呈现两幅桂林山水图片和《题西林壁》诗,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有不同的发现引入课题,而后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引入三视图相关的概念,说明了三视图是空间几何体的一种表示方法.
活动2:以两个放置方式不同的正方体的正视图为例,讨论探究一几何体对应的三视图是否唯一?为什么?
活动3:探究长方体的三视图大小的数量关系,先让学生在三视图上标出对应长方体的长宽高,再由学生讨论归纳出三视图的三个视图在量上的关系为“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活动4:作出四棱锥和圆锥三视图的尝试性练习,方式是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注意留心学生的易错点,评讲时重点突破.
活动5:再作圆台和球三视图的深化练习,并通过两个变式练习巩固加深作三视图的注意事项,其中变式1为:画出圆台和球的组合体的三视图;变式2:通过变化球的大小,探究三视图的变化,从而说明实虚线的画法.
活动6:给出部分几何体三视图说出原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其方式是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教师启发引导.
活动7:能否根据一个或两个视图确定几何体的结构特征问题讨论,从中说明“三视图是统一的整体,片面看待是无法全面把握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的”其中问题是:画出一几何体(小立方拼出的实物图)的三视图并变式练习,变式1为,通过增加小立方体来探究三视图的变化;变式2为,通过给出三视图中的两个来探讨所有可能出现的对应几何体(用小立方块垒出).
活动8:讨论:既然两个视图不能确定一个几何体,那么三个视图可以么?提问学生,并寻找不同意见,引发讨论,刻意形成两种对立观点,为后续活动做铺垫.
活动9:辨析提升,“给定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是否唯一确定一个几何体(忽略几何体内部镂空,忽略尺寸)”.
点评 用恰时恰点的一串串问题搭建学生活动平台,引领驱动学生,在学生的思维最近区设问,以大问牵主题、以小问抓重点、重关键、突破难点;由“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的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步步深入;在思维冲突最尖锐之处精导妙引,掀起了教学的一个个;问题活动序列设计起点低,步子小,师生、生生交流,质疑、讨论等双边、多边活动多,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好.
2 值得商榷的三个问题
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课改上,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进行了情境创设、过程设计、变式设计、活动设计,忽视了教材挖掘与利用,我认为值得推敲的地方有:
2.1 关键点处理过粗
三视图不是零的起点,小学、初中通过最简单的几何体两次出现过这部分内容,学生已有较为全面的感性认识,高中教材是第三次学习,必须要求达到理性的深化,要形成完整理论系统的同时,还应从构成空间几何体的点、线、面三要素揭示三视图的本源.三视图是三个不同方向上的正投影,每个视图其实都是仅改变正方向维度的压缩“饼”,从概念上说应是一个阴影图,为美观又简约,全面突出平面图形中点与线这两个基本元素,画为一个对应多边形的轮廓图,其长、宽、高分别指几何体所在空间的左右、前后、上下的最大距离.一次性投影生成的三视图,学生很难看出问题实质,因此,动作要分解,过程要细化,一要慢镜头投影,先投正视面看到的几何体顶点,再以点代线,由线再定面;二要呈现平展过程,三个视图位置摆放形成过程是,主视图不动,侧视图逆转,俯视图下旋到同一平面的结果.在此埋下伏笔,再由三视图来确定几何体时,自然是前者的一个逆向过程,平展变旋转,压缩变平移或拉伸,即主视图不动,侧视图沿高顺转90°后平移或拉伸,与主视图高对齐;俯视图沿宽上旋90°,与主视图宽重合,由此形成空间几何体的轮廓图后,再连线成面复原出对应几何体.这本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参赛老师都停留在了一个感性认识层面上,给出一个三视图,学生猜出一个几何体,至于为什么,都没有给出正面回答.
2.2 PPT堆积、喧宾夺主式教学
表面热闹非常,又很“现代”,实则是一种严重的“冷堂”现象,反映了课堂教学中主导和主体之间不能产生联动或互动的僵持状态!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围绕教学内容频繁地转换媒体、展示课件,可学生却走马观花,应接不暇,来不及记忆、思考和归纳,对所学知识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
2.3 PPT制作与导学案编写,删减了课本中一些经典习题,增补了大量的资料题,我认为课本课本,一科之本.课堂教学应“以课本为本”,因为教材编写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顺序是专家们反复考量的,语言是字斟句酌的,例题是反复打磨的,习题是精挑细选的.因此,在处理教材时,内容顺序的调整要十分小心(否则容易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例子可以根据学生基础和当地教学环境替换,但所换的例子要反映教科书的意图,要能承载书上例子的教学任务.
3 两点启发与反思
(1)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要更新教学理念,摆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非教非授”教学方式之间,在营造的“感之悟之”学习环境之中,使学生“身心皆行道”.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
一要设计自然流畅水到渠成的教学过程,使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认知过程相融合,在推陈出新中不断归纳和概括数学概念、原理,在多个为什么中加大知识的应用,把数学教得平易近人、精简实用.
二要有问题引领驱动的强烈意识,在情境设置的巧妙处、经验与新知的衔接过渡处、教学环节间的转换处、课堂上的随机应变处、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关键点处、学生理解难点处、当前内容的本质与核心点处,恰时恰点为学而设问.
三要有饭要自己吃的行为方式,使学生在多个为什么中,采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集体交流、相互补充的学习活动中去学习.
(2)落实好集体备课磨课的长效机制,在新课改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活动设计、导学案编写等工作,量大面广、费时费力,每个课时的教学设计都由一人独立完成,困难很大.为此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分工合作,每课时定一位主备老师,广泛搜集整合资料,拿出预案后,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下,由4―5位老师参与备课磨课活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来优化设计,并反复琢磨修定预案.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让学生感受诗词之美
古诗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因此,我把古诗教学着眼点放在创设情景上,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
我们可以按诗歌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教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诗句设置为黑色或深咖啡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教学杜甫的《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的方正沉稳、隶书的凝重端庄、草书的狂放不羁、行楷的活泼灵动、魏碑的古朴淳厚……营造出或悠远绵长的意境(如《山行》《枫桥夜泊》)、或悲凉凄惨的情境(如《蚕妇》《陶者》)、或愤懑激昂的氛围(如《杂诗》《示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抓住要点,提供感知,让学生领悟诗词之美
古诗的语言凝练、形象且含蓄,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处处闪耀着美的情趣。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解释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多媒体辅助教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比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从字面上解释是:庐山从正面看是雄伟奇特的峻岭,从侧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无论是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模样都是不同的。尽管学生对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凭有限的经验难以想象这种景象,也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中的哲理。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图、近景图、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然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呢?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着开展讨论: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
三、优化朗读,培养语感,让学生表达诗词之美
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琅琅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语感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同样的一首古诗,有的教师能读出感情,引起学生共鸣,而有的教师平铺直叙,缺乏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范读教学不尽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效果会更好。由于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还是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得非常到位,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四、开发资源,创造氛围,让学生享受诗词之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创新 对策
一、当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的过于功利化。虽然我国一再提倡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但是应试育观念在传统诗歌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教师在开展诗歌教学过程中,只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于备考知识的传授与强化方面,在诗歌教学中,将对于诗歌的解析转化成为“填鸭式”的背诵与默写课。而学生迫于老师、家长对于成绩的过于重视,常常将重心放在英语、数学等成绩提升较快的学科,从而淡化了对于诗歌的学习。
(二)诗歌教学的方法存在问题。不注重方法的改革,不讲究上课环节,就是老三套,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这个程序成了不少老师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课内古诗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串讲法,即按照逐字逐句地解释,串讲诗意,最后让学生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而且,教学时往往不是从学生已有的基础为起点,比如教学那些学生幼小时就接触过,甚至能背诵如流的古诗(如骆宾王的《咏鹅》,李白的《静夜思》等),教师仍然当作全新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是很好,其实教师可以采用自学点拨法,即让学生先自学,然后交流,老师对难点进行点拨。
二、改进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对策思路
(一)更新科学教育观。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低段诗歌教学时,要以辩证的唯物主义指导思想,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诗歌教学问题,不迷信专家,不盲从权威,不照搬名师,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对古今中外的诗歌教学的经验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勇于创新,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思路:要从只关注教转向不仅关注教,更关注学;要从教学就是教课文的认识转向教材只是个例子,注重语言的运用等方面来。
(二)结合插图,欣赏诗景。插图不仅使课本更加漂亮,也使课文变得更加生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利用插图,进行诗歌教学。例如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将理解诗歌与插图相融合,用插图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初,让学生读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句。先同学之间答疑,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作指导,借助插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如,竹排,可通过看图,让学生知道竹排是用竹子扎成的筏子,是江南水乡的一种水上交通工具。然后演示小竹排的活动状况,让学生知道顺水流的意思。指导学生看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懂得密是树木很多,一棵挨着一棵,而且枝叶茂盛再次出示插图,让学生感受江南鱼米乡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小小竹排就像在画中游,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
(三)将游戏模式用于小学诗歌教学课堂。针对小学生普遍爱玩且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现象,可以将游戏模式用于诗歌教学课堂之上,以使这一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可以在对诗中的意境进行分析之后,制作一些相同的面具来发给学生。然后将他们所站立的次序打乱,让他们猜出周围的人分别是谁。这样一个貌似简单的游戏,在将诗中的寓意进行简化的同时,还能激发小学生们对于诗歌的喜爱。同时,教师也可充分利用小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来创造游戏表演式的诗歌教学课堂。如胡令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钓,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中有“稚子”、“路人”两个角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对诗歌场景进行自由组合式的模仿表演,并对表演较为突出的同学予以相应的奖励。这种游戏与表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也使教学质量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四)激发兴趣,善用诗歌。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比较空洞,仍然处在兴趣阶段。当他们对某一件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非常兴奋,思维也会活跃起来,注意力能够集中,也就会富有想象和创造性。教科版小学5语文6教材中的诗歌能够从同学们的实际生活出发,用多角度、多层次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热爱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山村》(一年级上册),因为小诗简单易记,在20个字的五言诗里,就出现了一至十的数字,孩子们的兴趣就会调动起来,会跟着吟诵。还可以加上童稚的各种动作进行表演,课堂气氛自然而然的比较活跃,就像是一种课间休息。教材中的诗歌都是比较质朴、活泼、纯真、清新、朗朗上口,散发着迷人的气息,在活泼有趣的同时,节奏明快,韵律感强,具有独特的魅力,伴随着孩子们健康成长,充盈他们诗化的心灵。
【关键词】有效引入;潜伏练习;情境设置;注意事项
一、问题缘起
数学具有形式化、抽象化的特点,而对于学生而言,如果仅停留在数学抽象的象牙塔里,将数学活生生的背景抹掉,是无法真正理解数学内涵的。初中数学教学要挖掘新内容与学生已有认知的结合点,通过有效的潜伏式引入,诱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发学生的数学联想,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顺利进入新知识学习。教师通过有效引入,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展示数学知识的生长过程,从而引导学生达到对新内容的“意义建构”,实现有意义学习。
二、有效运用潜伏练习引入新知识
教师根据新课的内容和目标设置一定的练习,以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练习的形式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使学生产生压力感,急于听教师讲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导入新知识的形式。这是一个在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过程,也是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自然过渡阶段。利用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贴近的个别范例引发思考,实现转化。例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由于乘方与幂这两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在教学中可利用如下方法进行:首先以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索新知。
1.相同加数的加法如何简化?
(1)2+2= (2)2+2+2= (3)2+2+2+2=
(4)2+2+2+2+2+2+2+2+2+2=……
2.相同因数的乘法如何简化?
(1)2×2= (2)2×2×2=(3)2×2×2×2=
(4)2×2×2×2×2×2×2×2×2×2=……
为了简便,把相同因数的积记为2×2=222×2×2=23 2×2×2×2=242×2×2×2×2×2×2×2×2×2=210 ……
然后通过以下表格的展示,使学生茅塞顿开,学习效果很好。
上例就是从学生熟悉的加法运算及各种运算的练习及其结果谈起,搭建了学生认识的平台,建立了具体和抽象的联系,使学生理解了“乘方”和“幂”的概念。这样复习旧知识能够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而新问题的提出又让学生充满面监挑战的激情,潜伏练习式的引入将学生导入一个能体会到成功感和挑战性的学习境界里。因此,利用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的练习,找到数学知识的连结点,是学生理解抽象数学新知识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当然,潜伏练习式引入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练习的设置必须切合课程标准、教学新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教师要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学索材,设置好适当的一系列练习题,通过学生参与这些练习的完成,把学生引导进入学习的兴奋状态。因此,练习导入要循序渐进,尤其要把新课的难点有意识、目的地潜伏分散在练习里。因为新课刚开始,过难的练习只能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有梯度的练习可以让基础薄弱的同学也有参与的机会。例如学习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后,如何引入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先复习用代入法解方程组然后问学生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解方程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二方程相加即可消去未知数y,求出x的值,从而引入了加减法解方程组。通过练习和相应问题的提出和回答,起到了承上启下、化难为易的作用,使新知识学习具有意义和价值。
2.练习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有笔答题,也可有口答题,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编写将会对新知识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练习形式以书面为主。这样可以克服少数没有及时进入学习境界的同学开小差,让学生对学习的方向感到具体,可操作;同时有利于老师观察和及时把握学生在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如何开展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更利于教师导入新课,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
3.复习式练习引入应该难易适中。短小精焊,难易适中,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习题导入,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搭桥、铺路,也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在平面几何的学习引入时就常用此法。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时,可以先构造习题: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1)请你添加条件使得AB∥CD?(2)若AB∥CD,则你可以得到哪些结论?这个题目既让帮助学生巩固了旧知,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因此,教师需要制订准确的复习目标,挑选精悍的复习内容,采用灵活的复习方法,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可达到短时高效,平稳之中见力度,快速反馈,使旧的知识得到不断巩固、保持,迅速接触新知识。
适当复习上一课(或已学)的重点知识,起到“学而时习之”的作用。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复习本课要使用的重要知识点,因为数学知识的链式反应非常突出,扫清障碍为本节课作铺垫很有必要。例如在学习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上课先复习配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用配方法解方程:( a≠0) ,直到推导结束后再点明课题。以旧启新是传统教学的瑰宝,也是今天教学中应继承的方法。
4.练习的设计应该具有暗示性启发。练习的设置应该能自然过渡到新课,衔接流畅,让学生感到自然。学生通过对练习问题的思考,达到接受暗示,通过逻辑判断,可以产生新的观念。例如在《扇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⑴某城市的2000年――2005年的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别是:2002年:7600元;2001年8500元;2002年:9000元;2003年:10200元;2004年:12000元;2005年:12800元;如果想要用图形把该城市居民这几年的人均收入直观明了地表示出来,请问应用什么图形表示?(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⑵这个城市近几年的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在不断地增长,但居民的贫富差距逐年拉大,2005年统计表明,人均年收入在15000元及以上的人群占全市总人口的15%,人均年收入在10000―15000元的人群占全市总人口的20%,而人均年收入4000元以下的人群占全市总人口的20%。如果要用图形直观明了地表示这组统计数据,请问应该用什么图形来表示?(学生也能想到应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当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教师请学生谈谈从解决这两个问题中得到的启示,从中催生学生产生“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和调查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这个新观念。
5.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解答练习的指导。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象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尤其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的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
三、有效设置潜伏情境引入新知识
如果学生潜伏练习与讲授新课之间衔接不够流畅,甚至出现潜伏练习影响新课时间的现象,或者引入方式相对太单一,甚至长时间使用潜伏练习引入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逐渐下降,并且潜伏式练习引入不能包打所有课型,单纯的练习也制约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数学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从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就是潜伏情境式引入。
注重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有效地解决问题。比如运用数学故事引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适当的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故事,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教学“韦达定理”,教师可以讲这样的故事:在法兰西与西班牙的战争中,西班牙依仗着密码,在法国境内秘密地发送情报。在这国家和民族的危急关头,一位数学家借助数学知识破译了密码,报效了祖国。这位科学家是谁呢?――著名的数学家韦达。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了解韦达在数学史上的杰出贡献之一“ 韦达定理”。这样导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渗透品德教育。
又如多媒体引入,可以把不便于课堂直接演示和无法演示的数学现象或规律制作成课件或幻灯片,用计算机模拟或放映图片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例如教学七(上)“从不同方向看”一课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大屏幕展示庐山的美景图片(处理为动态,镜头不时拉近、拉远、旋转)旁边配有北宋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的四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先请一位学生吟颂诗歌,再让学生领略庐山从不同角度观看时千变万化的美景,然后让学生讨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位描写庐山的美景,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也就是说要比较真实反映一个物体,可以多角度观看物体。我们又如何从不同方位看简单的几何体呢?从而引出课题。这样引入,不但让学生对北宋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而且体会到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处处存在,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激情,参与讨论的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从我们身边的媒体中、新闻事件中创设情境,正是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策略之一。例如在学习“课题学习 从数据谈节水”时,可以从大气污染、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2008北京绿色奥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社会热门问题找取素材。“神舟”五号飞船的上天,标志着我们伟大的祖国成为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本人在执教“平方根”时,设计了如下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宇宙飞船离开地球进入轨道正常运行的速度在什么范围吗?这时它的速度要大于第一宇宙速度v1(米/秒)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v2(米/秒)。v1、v2的大小满足v1=gR,v2=2gR,其中g是物理中的一个常数,g 9.8米/秒,R是地球半径,R 6.4 106米。怎样求v1、v2呢?这一情境是学生所熟悉的热点话题,也正好作为算术平方根定义的引例。
有效设置潜伏情境引入新知需要注意的事项:
1.“情境”设计定位于真实的、熟悉的现实背景。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抽象程度相对较高的一门学科,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数学学习在很长一个时段需要相对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撑。因此,教师在结合相应课题设计情境时,应避免那些脱离现实的、不真实的情境。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求“真”,而且注“实”,力求凸显数学本质之真实。
2.注重情境的全程性。有相当多的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只出现在课前几分钟,在之后的教学中则置之不顾,忽视情境的全程性。其实,情境不应该只在新课发生前起作用,它应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态度。整堂课应围绕课前的情境这一中心环节展开,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学习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策略,从而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3.注重情境的数学味。数学学习的真谛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认识客观世界的数量变化规律,并利用其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以,创设的情境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内容。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推动情境创设的价值。要区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因此,不能盲目地为用情境而用情境,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数学课堂丧失应有的“数学味”。
总之,数学新知识的引入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只要我们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就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引入方法。只要教师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新知识引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参考文献】
[1]章飞.数学问题情景设计原则与途径[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1-2).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途径
多媒体信息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给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它不受时空限制,直接表现多种事物和现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充分感知,更重要的是,它感染力强,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刺激记忆和应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对课文讲解、字词训练,以及对课文的朗读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小学生认知能力比较低,很多字词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长此以往语文成为了部分小学生学生头疼的科目,甚至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从课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配以美丽的图片,生动的动画,悦耳的歌曲等等,可以创造出语文教学新的方法和途径,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模拟真实环境,使课堂变成学生想象的天地
整合运用多媒体信息手段,直观生活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变成“彩色、立体”而非黑白、平面的。同时,课堂也成为学生想象的天地,创造的源头,益智的场所。
如《题西林壁》这首诗,在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岭”、“峰”的直观现象,教师用课件出示两张图片,展示了庐山两种不同的现象:从正面看,它是一道峭拔的险峰;从侧面看,它是一堵逶迤的山岭。学生从画面具体形象的感受中,不仅明白了“岭”、“峰”两种不同的概念,而且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得的印象也不同。在讲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诗时,老师又适时出示一张图片,展示出诗的情景,创设了诗的意境:因为“我”置身于庐山中间,处在群山环抱之中,不能不受到它的限制和影响,看到的都是些片面的、局部的东西,因而对于它的整体、全貌,反而无法弄清楚。一张具体形象的图片,加深了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进而领悟了诗人所提出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的哲理。
大海是神秘而诱人的, 大海怎么会唱起欢乐的歌呢?课文《大海的歌》描述了大海美丽的景色和海港繁荣的景象,赞颂了祖国建设的新貌。在课中,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一段“浪涛声”。只听得喧哗的浪涛声中传来了几声海鸥的鸣叫,是那么逼真,那么使人神往!学生似乎一下子来到了烟波浩渺的大海, 和大海一起欢歌,一起涌上无数朵感情的浪花……学生和课文中的“我”融成一体,正驾驶语言文字之舟开着一道道“爱我大海,爱我中华”的波澜。同时,在这特定的意境中,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激发起对祖国深深的爱。
再如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文中的寓意,而这个寓意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是教学上的难点。上课时,教师播放一部动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宝剑从船上掉进水里,船开走而落入水中的宝剑却没有随船走动,船*岸后,仍从船舷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宝剑,显然是捞不到的。经教师引导,学生轻易地就领会了课文的寓意: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处理事情,而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问题。像这样深刻的哲理,如果不是借助多媒体动画,小学生是很难学懂的。
二、虚拟独特的课文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同其情”地学习语文
世间万事,情最动人。古人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许多作品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饱含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情感却很丰富。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把语文当作纯工具性的东西,对语言做静态的分割,做技术上的分析,不注意用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贴近生活,把课文中的描写真实地再现,带着他们接触真实的生活,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表现情感的语言文字。
如《桂林山水》一课,制作精美的课件向学生展现桂林那如诗如画的美景,让学生感受荡舟漓江的惬意,为他们营造出水美、山美、人美的情境,激发他们内心对美的追求。《草原》一课,当学生看内蒙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成群的牛羊象是无边绿毯上的朵朵白花,满目翠绿,神情气爽,自然会产生对草原深深的喜爱之情,这种教学效果与教师让学生硬背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不能比的。运用电教手段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心同其情”地学习语文。这就是在虚拟课文情境上的独特作用。
三、提高认知,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教师根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多媒体,提供学习资源,相关的影像资料,电影片断或音乐,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渲染气氛,使生词或短语、语法教学不再枯燥,将知识有难化简,吸引小学生的眼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词语教学总是让学生读词语解释,然后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对词语理解一知半解,不能灵活运用。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将词语的含义与画面相结合,活学活用。
例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难体味到多少美感。教学这首诗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放录音,让学生凝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用投影仪,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片: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熳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再让学生随录音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训练能充分到位,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四十五分钟的效率极高。
如《盲童的画》一课,用夜晚各色焰火在空中竞相盛开来辅助对“五光十色”的理解,学生会记忆深刻。用密密麻麻的爬山虎随风轻轻有节奏地摇摆的画面来辅助“摇曳”一词的词义理解,就十分形象了。这样“摇曳”一词,学生不仅记住了词义,还留下了深刻的美感记忆,在以后类似语境中就会灵活运用。
在一年级的生字教学中,还可利用动画的制作加强字词教学。如教学生字“休”字,可以利用Authorware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一个人走过去靠在树上休息。由形象转向抽象符号――“休”,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又如竞赛的“竞”字,学生总爱多写一横,写成错别字“竟”,而竟然的“竟”字又会写成“竞”。在教学时利用Authorware制作动画,将“竞”字中间的“口”字变成一张张开的大鱼的嘴,这张嘴对学生说:“竞赛就是要打败对方,它是残酷的,就好象小鱼会被大鱼吃掉一样。”并一口将一只小鱼吃掉,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牢牢地记住“竞”字。而将“竟”字中间的“日”做成张开嘴并吃惊地伸出舌头的画面,让学生把“竟”与没想到、吃惊这一含义联系起来,这样就使生字教学事半功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记住了那些难记、易错的字。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多媒体信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与发展。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学生、媒体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媒体,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