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肉牛养殖论文范文

肉牛养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肉牛养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肉牛养殖论文

第1篇:肉牛养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综述了青海省化隆县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同时介绍了配套的调整措施,包括加强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市场建设搞活畜产品流通等,旨在明确调整目标,指导下一步的调整工作。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发展,化隆县畜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实现温饱的需要;另一方面,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极大地提升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创造并增强了消费优质产品和追求生活质量的能力,引起了消费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根据这两种特征表现,我县按照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围绕提高品质、优化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在畜牧业结构调整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践中尚未制定比较系统的结构调整规划,所以其目标与措施尚需进一步明确,便于指导今后工作。 

 

1畜牧业结构调整重点目标 

 

畜牧业结构调整要适应市场规律变化,就必须在结构上突出质量,把提高畜产品质量作为生产的结构灵魂,增加高品质畜产品的生产,增加能够满足多样化、优质化消费需求的畜产品供给能力。因此,要在产品层次、上市层次、贸易层次上进行结构优化。一方面要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动物产品安全,提高动物检疫标准,逐步建立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运行机制。根据农业部、省农牧厅关于加快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的意见,我县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目标是“两稳定、两加快、两突出”。总体上要抓好奶牛、肉牛羊、细毛羊、绒山羊、生猪和肉鸡等六大产业基地建设。要大力发展肉牛生产,积极发展奶牛业,加快发展乳品加工;保持羊的适度发展规模,加快肉用羊品种改良,大力发展优质细毛羊生产,稳定山羊数量,改进羊绒品质;加强生猪品种改良,发展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良品种;加快发展优质肉鸡生产。同时,本地区优质牦牛、肉兔以及特种养殖也是今后市场消费的增长点,要加以扶持培育和开发,形成地方特色经济。 

 

2实现畜牧业结构调整重点目标的措施 

 

2.1加强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 

畜牧业保障体系包括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动物安全体系、饲料生产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 

2.1.1良种繁育体系。加大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实施畜禽良种工程。要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逐步形成一套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稳定合理的投资机制。鼓励、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兴办畜禽繁育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种畜禽生产经营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种畜禽管理,强化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规范种畜禽经营行为,加快推行种畜禽品种标准和质量标准,开展种畜禽测定工作,提高种畜禽质量。 

2.1.2动物安全体系。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动物疫情测报、诊断监测和兽药残留监测系统,继续组织实施好动物保护工程。增加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的专项经费,落实防治预案,强化对饲养、流通、屠宰等环节的防疫检疫监督,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建立完善的动物卫生质量体系,开展畜禽产品安全监督和检测,将畜禽产品安全纳入法制化、标准化管理轨道,确保畜禽产品卫生安全。 

2.1.3饲料生产体系。在继续抓好农副产品利用的同时,促进专用饲料生产,培育和发展饲料工业,填补我县无饲料加工企业的空白,提高饲料加工的整体效益,确保饲料质量与安全。 

2.1.4信息服务体系。建立现代化的信息传输网络,实行畜牧业信息制度。尽快实现省地县畜牧部门之间的计算机联网,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传播系统,加强对畜牧业经济运行状况的监测和掌握,引导生产者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实现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对接精准化,防止畜牧业生产大起大落。 

2.2充分依靠科技进步 

畜牧业结构调整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质量,增加效益。要充分利用科技增收计划等,推广一批重大先进实用技术。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建设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推广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普及。加强对畜牧科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采取短期培训、岗位培训、绿色证书达标培训相结合,更新知识结构,充实养殖技术知识,提高劳动者素质。 

2.3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草地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发展草地畜牧业,加快草地生态建设步伐,有利于畜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要把草地建设作为治理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来抓。要坚持草地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方针,加大人工种草、改良草地和围栏封育的力度,科学管理,合理利用,进一步防止草地生态恶化,全面提高草地生产能力,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加强市场建设,搞活畜产品流通 

继续坚持放开市场、多渠道搞活畜产品流通的政策,鼓励产销直挂,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鼓励各类生产合作组织、经纪人、技术服务组织参与畜产品流通,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加强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设和规范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强管理,逐步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畜产品市场体系。 

第2篇:肉牛养殖论文范文

一年来,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业厅的指导下,全市畜牧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及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优质肉猪、肉牛、肉羊和奶水牛四大基地,紧紧抓住生猪市场好、国家扶持力度大和群众养猪积极性高的有利时机,狠抓扶持政策落实、科技推广和行政执法,促进了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2009年畜牧业生产形势回顾

(一)主要成效

——畜牧生产发展态势强劲,存出栏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预计实现肉类总产23.2万吨,畜牧业产值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0%。生猪存栏216.57万头,肉猪出栏225.38万头、猪肉产量19.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94%;、 7.4%和11.78%。牛存栏60.08万头,牛出栏14.05万头,牛肉产量1.9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75%、8.16%和16.57%;羊存栏40.63万只,羊出栏23.86万只、羊肉产量0.54万吨,存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出栏和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62%和12.5%。家禽存栏539.62万只、家禽出栏760万只、禽肉产量1.69万吨,禽蛋产量9727.8吨,同比分别增长5.49%、10.8%、8.3%和2.42%。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之一。

——产业基础得到夯实,发展后劲增强。2009年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5家;民营种畜禽场18家,新增12家;规模化养殖场(大户)快速发展到78户;养殖示范村、养殖小区建设稳步发展,示范村165个,标准化规模养猪小区11个,养牛小区9个。XX年-2009年,中央财政投资的1310万元,扶持78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拉动社会投资近6000万元;全市72个乡镇883个行政村动物防疫配备了冷藏设备。随着产业基础的不断夯实,我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防疫冷链体系初步得到了健全,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为加快全市现代化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畜禽养殖模式有创新,现代化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在畜牧部门的协调下,农村信用社通过“找路子、出点子、送票子”支持尹家坝养殖小区以“信用社+养猪协会+农户”养殖模式发展生猪生产取得成功。信贷支持规模养殖新模式得到了省委白恩培书记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腾冲县推行“正大畜禽一条龙”养殖模式,2009年3户养鸡示范户实现销售收入210万元,纯收达12.3万元。按照省农业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出台的《关于加强与泰国正大集团合作加快全省现代化畜牧业发展意见》的要求,市县(区)畜牧局正在寻求与正大集团更大范围的合作。

——挖掘培育了全国唯一的河流型水牛品种,扩大了**猪的选育,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宝贵的种质资源。2009年,我市加强了与省农大的技术合作,以市种猪场为载体,以遗传资源保种场项目建设为支撑,扩大了**猪的选育。目前该场已选育纯种**猪408头(能繁母猪386头、公猪22头),共九个家系;已向社会提供纯种**猪216头,优质二元杂母猪1217头。同时加强了奶水牛业基地建设,通过选育扩繁及相关试验研究等工作,“槟榔江水牛”于2009年8月25日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认定公告,结束了我国无河流型水牛的历史。目前在腾冲县建立了500头以上的养殖场2个,200头以上的养殖场(小区)2个,100头以上的养殖示范村6个,水牛奶产量2009年有望突破XX吨。通过挖掘培育全国唯一的河流型水牛“腾冲槟榔江水牛”品种,扩大地方优质猪种“**猪”的选育,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

——全面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部门服务职能增强。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省、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我局积极推进基层兽医体制改革。五县区的兽医体制改革工作年底前可全部结束,基本建立了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技术支持、执法监督三大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了畜牧兽医队伍建设,为全方位搞好服务提供了保障。

(二)完成的主要工作

1、抓好疫病防控工作,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一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兽医工作方针,抓好以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的畜禽强制免疫工作,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据统计,全市春秋防期间累计免疫猪瘟1350.58万头、猪蓝耳病293.5万头、猪牛羊口蹄疫免疫472.15万头只、禽流感599.82万只。平均免疫密度达85.85%、71.86%、78.93%、67.29%。二是认真对基层春秋动物防疫工作情况进行调研,督促检查落实保政办发[2009]64号文件精神,层层签了防疫责任状。三是根据市政府对动物疫情测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分别在五县区建立了周边动物疫情测报网点,适时掌握市外疫情动态,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堵。今年获取重大疫情信息四起,收到了提前防范的明显效果。四是认真组织开展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监测,2009年共完成疫情检测3089份,完成免疫效果检测4144份,完成病原学监测采样送检527份,完成专项病监测采样送检172份。五是配合市人大农环委到五县区对贯彻实施《动物防疫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通过采取综合防制措施,自去年9月以来,已连续15个月全市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2、抓市场监管工作,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进一步加强动物检疫监管。今年全市共开展畜禽产地检疫149.38万头只羽,检出病畜308头;畜禽屠宰检疫45.67万头只羽,交通运输监督检查生猪5225车次、20.51万头,牛1220车次、1.21万头。二是切实加大饲料、兽药安全使用等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今年,全市共组织出动执法人员1184人次,对32个生猪定点屠宰加工厂、82个肉类销售市场、72个畜牧业生产资料市场进行检查,共检查兽药、饲料经营户562户,整顿市场297个次。三是组织开展了兽药饲料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2009年共完成兽药质量抽检120批,检验120批,合格66批,合格率为55%;完成饲料产品抽样送检80批,检测120批(含德宏州送检40批);对23户养殖大户、重点户使用的饲料进行库房内抽取饲料样品,进行违禁药物抽样送检30批;动物性饲料产品抽检5批;饲料标签抽查109个,猪尿中盐酸克伦特罗及莱克多巴胺检测200份,圆满完成了全年的目标任务。四是及时开展生鲜牛奶生产、鲜奶收购加工、饲料生产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行动。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按照市人民政府和省农业厅的部署要求,我局高度重视,迅速反应,全力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检查面达到100%,取得了专项整治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保证了全市生鲜牛奶和奶制品的安全,保障了牛奶市场的平稳供应和奶业生产的健康发展。五是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今年全市共查处各类畜产品流通经营违法案件52起,罚款123738元。通过加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对畜禽贩运户起到教育和震慑作用,保障了畜产品交易顺畅流通。

3、抓其它工作,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一是积极协助省农业厅、省奶协会在腾冲召开“云南奶水牛发展战略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我市向大会提供交流论文5篇,展现了中国唯一的河流型水牛资源;协助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在腾冲召开“槟榔江水牛现场审定会议”。6月14日腾冲槟榔江水牛遗传资源顺利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初审,7月11日正式通过国家审定。二是围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构建社会和谐”这一主题,在系统内认真组织开展了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认真贯彻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三是以推进机关“三力”建设为切入点,严格建立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行政问责“四项制度”;使机关作风有了明显好转。四是认真抓了党风廉政建设和献爱心活动。今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后,局党组及时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解囊相助,踊跃捐款,全局系统共筹得救灾款和特殊党费63392元,为灾区的灾后重建尽了一份力。11月份又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及时将2050元善款送到扶贫点的贫困户手中。

4、抓好扶持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全市畜牧业发展。一是落实兑现能繁母猪补贴强农惠农政策。2009年能繁母猪补贴(按100元/头的标准)已下达各县区,可望在11月底以前兑现结束。二是XX年年完成母猪保险19.55万头,参保率达90%以上,2009年度的母猪保险工作正在有序的开展中。三是落实生猪良种补贴政策。指导施甸县按照省厅的要求,组织实施了160万元的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四是落实了腾冲、昌宁两县奶水牛良种补贴项目。五是落实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扶持政策,XX年—2009年度投入1310万元。通过落实兑现中央、省、市等一系列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强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山区畜牧业的发展。

5、抓项目的申报和实施,推进了全市畜牧产业化进程。截至11月底共争取到中央、省畜牧兽医专项扶持资金3402.32万元。其中:①省级畜禽商品基地、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畜禽品种资源保护项目资金215万元。②2009年施甸县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生猪产业项目资金300万元;③2009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510万元,目前实施方案已批复;④2009—2009年中央扶持奶牛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250万元;⑤中央财政扶持低温冰雪灾害恢复畜牧业生产资金100万元; ⑥省级动物疫病防治、畜产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91万元;⑦中央财政支持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195.32万元;⑧中央省市2009年度能繁母猪补贴1741万元。通过上述畜牧兽医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及与国际小母牛组织、正大集团等的合作,有力地推进了畜牧产业化进程。

6、抓好畜牧科技术推广,提高了畜牧科技含量。为规范全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小区)的选址、规划、猪舍建设、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污物处理等建设标准,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编制并下发了《**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规范及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结合“科技帮扶”工程的实施,采取结对帮扶、驻点指导等形式,重点开展了以生猪标准化养殖、奶牛科学饲养、饲草饲料开发利用、牛的冻精改良、猪的人工授精等畜牧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培训,提高了畜牧科技含量和养殖效益。据统计,2009年全市共引进推广良种猪21545头(其中:良种母猪20925头,良种公猪620头); 开展牛冻精改良30681窝(其中:黄牛改良10527窝、水牛改良19344窝、奶牛810窝);开展生猪改良43.56万窝,其中人工授精改良28.3万窝;完成农田种草11.08万亩;推广青贮饲料49.72万吨,氨化饲料11.66万吨;辖区饲料企业生产配合饲料7500吨,推广配合饲料18.52万吨;派出科技人员200名,重点挂钩帮扶30个新建科学养畜示范村,500户养畜专业户,20户龙头企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3篇:肉牛养殖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业院校;工学结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063-02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然而,工学结合的实施对外涉及学校、企业、行业等多个层面,因学校类型、专业设置的差异而面临不同的机遇与困难。对内涉及教学计划、学生管理、就业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一项“牛鼻子”工程,很容易走形式、摆架子,千人一面,缺乏特色。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陕西省成立最早的一所农业特色鲜明的省属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在长达7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了农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五种模式,已成为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学院在继续加强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审时度势,调整思路,面对农业院校服务对象规模小、经营松散、企业化程度低、组织困难等特点,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探索适合农业院校特点的工学结合新途径,在完善和创新产学研合作五种模式过程中,确立了“校县合作搭台、工学结合切入、五种模式运作、育人服务双赢”的新思路,使工学结合更贴行业特点,更富学院特色。走出了一条符合高职教育规律,贴近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农业院校办学特色的工学结合强校之路。现对五种模式进行浅谈。

一、技术服务型

技术服务型就是依托学院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种模式已被学院辐射推广到陕西渭北旱塬、关中平原、陕南秦巴山区、甘肃河西走廊四个不同生态地区的8个县。在具体服务地方经济过程中,渗透穿插任务驱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项目导向等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使教师有所得,学生有所获。

1988年,学院在陕西南部秦巴山区的凤县平木乡建立了林科教示范基地。多年来,学院不间断地派出科技人员住基地锻炼,帮助山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脱贫致富。在实践中,创立了山区林业经济开发与技术推广的两个示范模式,一是“河谷粮油,丘陵果药,浅山牧菌,深山林木”的林业产业开发模式;二是“林科教结合,政技物结合,产供销结合,贸工农结合”的技术推广组织模式。到2006年底,凤县平木乡粮食用地由原来的3.6万亩减少到2万亩,而粮食总产由原来的400万公斤增加到434万公斤,人均43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390元增加到1240元。

2007年,学院结合凤县产业结构调整,组织动物工程和生态系6名教师、畜牧和林业技术专业180多人次,学生在基地指导农民发展花椒种植和土鸡养殖。先后举办科技知识讲座7期,受训农民600多人次,帮助该县13个乡镇发展土鸡70多万只。在具体生产过程中,使畜牧专业学生掌握了土鸡孵化、育雏、养殖、鸡病防治等技术。驻点教师编写工学结合教材2本,撰写科研论文4篇,完成科研课题5项,在社会服务中实践了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

二、基地示范型

基地示范型就是学院结合开办专业及师资现状,将学院有关科研推广项目,按其项目特点,集中到同一区域,依靠地方政府的统筹职能,由科教人员组织村组、农户参加,采取“政府+科教人员+农户”的模式,通过树立典型,促进成果转化,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其他农户共同发展。这种模式适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一般水平,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比较高,对农业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强的地区。在基地示范型模式推广中,可以实践项目导向、工学交替、产学一体等工学结合模式。

学院最早于1984年在陕西渭北旱塬的国家级贫困县――彬县小章镇建立了农业科学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紧密结合当地区域经济的特点,抓点带面,辐射全县,服务渭北地区,实行农科教三结合,实验、示范、推广三结合,农业开发、科技开发、智力开发三结合。近两年先后选派了13个专业的42名教师在基地蹲点,建立科技服务体系,狠抓农民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普及推广实用技术。先后将“小麦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研究”、“旱地烤烟配套栽培技术推广”等49个旱地农业研究和推广项目集中在该基地实施,由学院与彬县政府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管理。特别是近几年,以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和持续、高效利用为主攻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的技术开发、改造为重点,提升农业产业结构的层次,使农科教结合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新的突破,在陕西被誉为“小章经验”。2003年全镇多经产值达到4125万元,比1999年3617万元增长了14%;粮食总产8946吨,比1999年7870吨增长了14%;人均纯收入1840元,比1999年1320元增长了39%,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21.8%。仅果业一项2000年就带动当地农民创经济效益1.7亿元。自基地建立以来,先后承担省部级农业研究课题49项,获省级成果奖励3次,部级奖励2次。先后有两名教师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省劳动模范,一名教师被授予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小章镇曾被评为“全国科技兴村示范乡镇”,学院也被评为“全国科教兴村先进集体”。2003年,陕西省教育厅与学院合作,将彬县基地建成“陕西省教育厅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按省级重点实验室同等对待。

2007年,为积极实践工学结合模式创新与改革,学院选派3名教师常年驻点。生物技术专业3个班130多名学生在基地开展小麦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大田作物测产等课程实训锻炼,指导农民发展沼气386口,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有80多名。园艺技术专业学生3个班123人帮助农民修剪果树860多亩,推广设施农业、绿色果品等新技术12项,示范基地所在村人均增收368元。园艺技术专业学生掌握了果树整形修剪、花果、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有3名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实践锻炼,承包了6亩果园,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科技包村型

科技包村型就是由县政府确定年度目标任务,学院选派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承包团队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院可以实施探索任务驱动、顶岗实习、工学交替、项目导向等工学结合模式。

2001年开始,学院选派40多名教师500多名学生,深入学院所在地杨凌四乡一镇12村,开展科技包村及实用技术推广工作。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促进农村由传统农业向集约农业转变,经验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变,为杨凌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开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努力实现农民增收1000元的目标,解决杨凌“灯下黑”的问题。学生进驻养(种)殖场,具体参与生猪、奶牛、肉鸽饲养,参与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园艺专业学生掌握了蔬菜选种、栽培、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学院在所包的12个村共设立13个科研推广项目,并在包村中配套相应的物资和资金,累计总经费达到40万元。累计下乡教师3247人次,共指导设施大棚1094座,绿化、果树、花卉苗木874亩,建设畜牧小区5处,存栏奶、肉牛1561头、生猪1125头、羊899只,指导果园400亩,总产值620万元。所包12个村2003年人均年纯收入达3323元,比2000年增加1678.8元,最高的梁氏窑村达到1785元,《中国教育报》以“增加农民收入,教育大有可为”为题做了头版头条报道,并加了编者按。

四、专家大院型

专家大院型就是由县政府出资建设专家大院,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学院选派专业人员进驻大院,带领学生开展科研推广,组织生产性实践技能训练。在生产实践中可以探索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007年6月,学院与宝鸡千阳县签定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宝鸡市政府投入专项资金10万元,市农科所投入6万元,杨凌示范区也注入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20万元,在千阳县南寨村为学院专家教授建成集科研、办公、生活为一体的专家大院。其中建筑面积410平方米,种子晾晒场400平方米,购置了部分实验仪器,承包了30亩实验用地,初步满足了专家开展科研推广的基本需要。学院派育种专家赵瑜研究员进驻专家大院,带领5名青年教师和生物技术、园艺技术260多名学生开展旱地农业技术推广,举办知识讲座4期,培训农民600多人次,推广学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武农148”3万亩。学生在乡镇农技推广站具体承担农业技术员工作,指导农户开展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工作。基地进一步促使学院教师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把教学、科研、生产、推广有机结合,为锻炼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有机对接。

五、企业带动型

企业带动型就是依靠合作企业,广泛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带动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在这种模式实践中,可以探索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产学一体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2007年,学院在165个校企合作企业中聘请119名企业管理和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有11300人(月)的学生在合作企业完成了顶岗实习任务,占在校生总数的86.9%;1028名学生已与合作企业签定就业协议。

生物工程系副教授杨安平利用自己的专利产品“优比侵种剂”开办了杨凌恒立科技公司,员工基本由生物工程系教师和学生组成,定期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参与产品的生产全过程。生态系副教授陈祺开办杨凌五维园林咨询有限公司。设计、绘图、施工全部由该专业学生来完成,企业员工基本为学院毕业生。2007年9月,学院园林专业4名学生参加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动物工程系副教授杨和平担任兴平市星光良种猪繁育养殖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有17名学生在该公司顶岗实习。今年5月26日总理到该公司视察,杨和平副教授和6名顶岗实习学生受到温总理亲切接见。

杨凌职院工学结合的新视点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完善的。面对涉农企业密集岗位少、大型龙头企业少、企业顶岗实习需求少和专业与农户结合多、组织农户与政府联系多、学生生产实习与季节关系多等“三少”“三多”的矛盾,学院立足涉农专业现状与优势,以有为求有位,把着眼点放在新农村建设上,按照专业类型的不同特点,把学生带到农户的田间地头,带到农户的果园、设施蔬菜大棚、畜牧养殖小区,让学生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去学习、去实践、去生产。既培养了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良好思想道德,巩固了专业思想,又练就了过硬的建设新农村的业务技能,实现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双赢”。杨凌职院的做法,可以说是立足专业培养目标,实现“工”与“学”有效对接的有益探索与实践,具有创新性和借鉴性。

参考文献

1 刘永亮.以特色和品牌 破解“三农”难题[M].职教论坛,2004.1

第4篇:肉牛养殖论文范文

国外农产品价格调控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全文如下:

摘 要:从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视角出发,全面系统地归纳总结了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农产品价格调控方面的具体做法,并对这些做法的共性进行了抽象概括;同时,在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指出了国外农产品价格调控经验对我国的启示,认为我国要确保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政府应从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每一个环节着手,不仅要重视农产品的均衡稳定供给,还需要重视农产品的流通与销售。

关键词:农产品; 价格; 价格波动。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产品价格基本上是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农产品价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先后出现了 19821990、19901999、19992002、20022006、20062009 年等 5个完整的波动周期[1]

近年来,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问题表现得尤为明显,从蒜你狠到姜你军,从豆你玩到糖高宗,从药你苦到棉里针,从苹什么到玉米疯,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

1 国外农产品价格调控的具体做法。

1.1 美国。

美国是全球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其城镇化率超过 82%,农业人口数量远低于发展中国家,但美国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都处于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列,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程度高,农产品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1.1.1 从农产品生产的角度来看 高效的家庭农场为农产品的均衡稳定供给夯实了基础,为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提供了保障。 以销售额 25 万美元为界,将美国家庭农场划分为小型农场和大型农场, 在全美约 205 万个家庭农场(平均规模 193.4 hm2)中,小型农场约 180 多万个、占 90%以上,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公司农场也接近 10 万个。 与传统的分散农户相比,农场土地实行集约化经营,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大力推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有保障,在供求规律的作用下, 市场上农产品价格不可能大幅度波动。同时,不同区域之间的农场还非常注重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区域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产地农产品品牌效应明显,肉牛、奶牛、猪肉、禽肉、羊及羊毛生产基地也较为集中。 以肉牛产业为例,肉牛一般多在西部的密苏里等州放养,到了一定的阶段,农场主将肉牛运往德克萨斯、 加利福尼亚和中北部玉米带的科罗拉多等州催肥,最终将肉牛屠宰销往世界各地市场。

1.1.2 从农产品运输的角度来看 便捷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为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创造了条件。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美国拥有高度发达的公路及铁路运输网络,在农产品产地较为集中的情况下,农产品能够快速及时地运往国内外销售市场。由于是家庭农场式作业,农产品收获后,可迅速地将农产品运往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的装卸、包装企业进行包装,然后再组织发货。 据统计,美国近 80%的农产品是从产地经过配送中心直接配送到零售商, 仅 20%左右的农产品通过车站配发市场进行销售。此外,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美国专业的装卸公司、运输公司、加工和分类配送中心等极为发达,甚至银行和邮局也参与其中。 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农产品的运输涉及的机构众多、服务齐全,这些机构不仅有利于农产品的快速运输,对于降低农产品的价格也有重要作用,农产品滞销的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以目前美国交通网络和农产品流通机构的服务能力为例,按照常规的运输方式, 东海岸农场主收获的农产品可以在 2 d 内运到西海岸,部分生鲜农产品基本上可以做到当天收获、当天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 总体上看,美国农产品运输渠道相对较短,运输环节较少,运输效率远远高于一般国家,这对于确保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1.3 从农产品销售的角度来看 高度发达的农产品销售体系为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提供了支撑。美国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主要有产销地批发市场、 车站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大型超市)等。 一般产销地销售市场主要位于生产地和销售地的中心,农产品收获后可以快捷地销往销售中心,由销售中心进行分级定价、质量检测、包装处理等,再将农产品销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车站批发市场一般位于城里,地理位置便利,来自其他产地的农产品多在车站批发市场集中,由车站批发市场销往外地,转运、销售非常便易;零售市场(大型超市)往往更接近消费者,特别是近些年来,大量零售市场(大型超市) 更多地涉足批发领域, 超市农产品进价成本更低,出售价格也较以往低,更符合普通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1.2 欧盟。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体,欧盟在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竞争力越来越强。 欧盟农业的发展不仅在确保欧盟内部农产品均衡稳定供给方面夯实了基础,还为欧盟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创造了条件。 无论是 1992 年以前的欧共体, 还是 1992 年以来的欧盟,重视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已成为广泛共识, 这为欧盟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提供了保障。

1.2.1 从农产品生产的角度来看 欧盟高度重视农业环保,重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夯实基础,为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创造了条件。 在农产品生产方面,欧盟政府为确保高品质农产品的供应,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的方式,引导农民减少化肥、农药和灭草剂的使用,鼓励农民减少牛和羊的存栏量,支持农民自觉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为避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浪费行为,欧盟政府鼓励农民放弃农业利用价值不明显的土地, 抛弃粗放型耕作方式,鼓励农民休耕。 表面上来看,欧盟政府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产品的播种面积,但是,随着大量高科技的投入,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农产品总量不降反增,保障了高品质的农产品供应,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 从长远来看,重视农业环保,重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欧盟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为欧盟农产品的长期稳定均衡供给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 特别是休耕方式的实施,一方面可有效减少农产品的总量,科学调节农产品的供求,为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夯实基础;另一方面,休耕的方式可以为土地资源的长期使用创造条件, 为未来欧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此外,欧盟政府还非常重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注重对山区、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援助,为农产品在不同区际间的均衡供给创造条件。

1.2.2 从农产品运输的角度来看 欧盟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运输的软件环境建设,为农产品的流通创造条件,有利于确保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 从欧盟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来看,农产品的运输总体上较为便捷,特别是 1992 年以来,欧盟政府着力改善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新建农产品运输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欧盟政府在重视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 还高度重视农产品运输的软环境建设。 例如,欧盟政府高度重视储藏补贴政策在稳定农产品价格方面的作用,在农产品集中上市的旺季,欧盟政府会向农产品生产者或经销商发放补贴, 让他们将农产品储藏一段时间,然后再投入到市场中,尽量避免农产品集中进入市场导致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 此外,欧盟政府还注重对涉农运输企业的引导, 鼓励企业尽量到政府修建的物流中心转运农产品, 切实发挥现有物流体系在农产品转运销售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欧盟内部,政府制定统一的标准,对农产品包装、质检、转运提供一切便利,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创造条件。

1.2.3 从农产品销售的角度 来 看 欧盟对内实行价格支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 欧盟农产品的销售主要通过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等进行。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是, 欧盟农产品对内实行价格支持的政策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包括目标价格、干预价格和门槛价格 3 个方面, 目标价格主要针对农产品的生产者,门槛价格主要针对进口的农产品,而干预价格则针对欧盟内部农产品的销售。 按照规定,当市场上农产品价格低于干预价格时, 市场管理组织将会以干预价格无限制地收购农产品, 最大限度地维护农产品生产者的切身利益。 很显然,干预价格代表了欧盟内部市场有关农产品的最低价格,也就是农产品生产者的最低收入。从长期来看,干预政策能够有效调动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产品均衡稳定供给提供保障。

1.3 日本。

日本虽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日本本身的资源比较匮乏,山地和丘陵占日本国土面积的 80%,土地贫瘠,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碱土居多,可耕土地面积有限。虽然资源有限, 但日本农业的发展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其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农产品价格总体上来看也基本稳定。

1.3.1 从农产品生产的角度来看 日本高度重视农协等涉农组织的作用,为有限土地资源的精耕细作提供保障,为确保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夯实基础。 针对近年来日本国内老龄化日益严重、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日本农户开始成立公司、组合、农协等组织,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与过去的分散农户相比,各种农业组织力量更为雄厚,各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有限的农业土地资源得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率也有了显著提高。 例如,日本农协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对个体农户提供全方位的生产指导,从农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到农户种子、农药、化肥的选择等均提供咨询指导,保障了农产品的品质, 农产品单产和总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日本各种农业团体接近 10 000 多个, 涉及种植业、 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为日本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也为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夯实了基础。

1.3.2 从农产品运输的角度来看 高度重视以农协为代表的涉农组织的作用, 为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日本物流业的发展极为迅速,农产品流通的专业化程度、自动化水平都很高,而且对物流信息的处理手段也很先进。 日本的农产品从农民(农协或产地经纪人)手中,往往会经过批发商、经纪批发商、采购商,然后经超市进入消费者手中,农产品流通渠道复杂、环节多、手续繁琐,但是,消费者所购买的农产品品质能够得到保障。

这是由于有农协等专业涉农组织直接介入农产品的各个流通环节,农产品的检测、包装、存储都能够得到保障,农产品滞销或损坏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为了保证农产品能够准确及时地到达消费者手中, 日本政府对涉农产品运输的企业进行了相关的规定,对运输工具、过程细节、包装方式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总体上看,尽管日本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经过的环节多, 但由于有政府的介入,各类涉农组织基本上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农产品供应有保障,农产品价格也能够保持基本稳定。

1.3.3 从农产品销售的角度来看 农协在农产品销售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确保农产品价格处于平稳的高位运行状态。 在日本,农协的力量强大,可以利用加工、包装、运输、保险、信息网络等现代化优势,依赖自己庞大的组织系统,将农产品从农户手中收购,并进行统一销售。 随着近年来大型连锁超市的发展, 农产品终端销售也越来越向超市集中。 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农产品统一销售的优势也非常明显。 农协统一销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数量,也有利于避免小农户难以面对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的问题, 对于调节市场上农产品的均衡供给也有显著的作用,有利于抑制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

当然, 农协统一销售也有其显著的弊端, 如造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链条中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 按照日本《零售法》 的规定, 批发商收取 4%管理费, 中间批发商10.9%,零售商 43%,农协等 43.6%,生产者仅占 28.5%[2]。

总体上看,日本农产品的销售专业化程度较高,市场上农产品能够均衡稳定供给,但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手续复杂,相应最终农产品的价格也是处于平稳高位运行态势。

2 国外农产品价格调控的经验。

2.1 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均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都是不容动摇的。 农业的发展不仅满足城乡居民的饮食需要,还可以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夯实基础, 农业基础性地位的稳固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国家的安稳程度[3-4]。

正是认识到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性,无论是美国、欧盟,还是日本,均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对涉及城乡居民饮食需求的农产品均衡稳定供给问题尤为关注。 美国和日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重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稳步提高农业生产率,竭力确保农产品有效均衡稳定供给,为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夯实基础。 虽然与美国和日本的侧重点不同,欧盟更为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以休耕为代表的政策, 不仅有利于直接调节市场上农产品的均衡供给、稳定农产品的价格,也有利于农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因为过度耕种只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枯竭。

2.2 在行动上, 卓有成效地实施了一系列适应本国国情的农业政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如何将这种共识全面贯彻到实际行动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却存在很大的差距,美国、欧盟和日本在此方面做得极为成功。 虽然美国、欧盟和日本在发展农业生产、调控农产品价格方面都采取了迥然不同的政策,但这些政策都是适合这些国家和地区实际情况的。 美国是名符其实的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不可能采取个体农户耕作的方式来发展农业生产,只可能走集约化农业发展道路;在农产品运输和销售方面,美国交通体系和物流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高度发达,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水平高。 欧盟国家绝大多数属于发达国家行列,但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要确保欧盟农产品的均衡稳定供给, 确保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必须考虑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而资源极度匮乏的日本,要尽量减少农产品的进口,确保农产品的供应,保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精耕细作,有组织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一切农业资源的浪费。

2.3 在保障上,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保驾护航。

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涉及到农产品生产者、运输者、销售者以及政府等多个不同的团体和个人, 要确保农产品的均衡稳定供给,保证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不仅需要涉农产销主体的努力,还需要高度重视政府的作 用[5]。 无论是美国、欧盟,还是日本,在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过程中政府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预;但是,考虑到农产品的特殊性, 要确保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和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必须发挥政府的干预作用,切实将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置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中[6]。

3 国外农产品价格调控对我国的启示。

3.1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重视农产品的均衡稳定供给。

中央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确保出台的相关系列兴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强化对政策贯彻落实的监督,为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创造条件,为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提供保障; 地方政府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兴农惠农政策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区域的资源比较优势,科学合理地引导农业生产, 杜绝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一哄而上盲目生产的现象发生,并积极大力探索新型家庭农场的发展,创新农地流转方式,支持、鼓励和引导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为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和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提供支持[7-8];涉农生产主体(包括个体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中小企业)应本着节约资源、务实生产的原则,积极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在充分保障农产品产量的同时稳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确保物美价廉农产品的有效供应,夯实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的基础。 针对当前城镇化进程加快的现实,地方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对土地资源的使用, 重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产品的旱涝保收创造条件。

3.2 从行动上重视农业价格波动问题, 出台有利于农产品流通的政策。

针对农产品进城困难的现实,要确保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需要畅通农产品流通的渠道,积极探索产地政府在城镇开设农产品专卖店的经验做法, 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转运农产品中的典型经验做法,探索寿光模式在产地市场实践的经验,千方百计为农产品进城畅通渠道;针对农产品流通中的效率低下问题,政府不仅要科学规划产地物流体系,强化产地及城镇农产品市场建设,还需要大力扶持涉农主体从事农产品的转销工作, 缩减农产品流通的环节,为农产品便利快捷地流通创造条件[9-10];针对农产品流通中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 政府应该强化宏观调控政策,有效降低城镇超市农产品上架的费用,有效分配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利益, 让更多的利益主体参与到农产品流通的过程中来; 针对农产品流通中的违法乱纪行为,政府应该强化监管力度,高度重视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强化农产品的产地标记意识,重视产地农产品品牌建设,切实保障农产品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3.3 完善有关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相关配套政策。

在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过程中, 要重视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 切实让农村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经营,有效解决涉农主体的融资诉求问题;要高度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不仅要全面调动涉农主体购买农业保险的愿望,还需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品种,切实保障购买农业保险的利益群体的利益; 要高度重视财政税收政策的作用, 对涉及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主体,应从农业补贴、税收优惠、税收激励等方面作出努力,切实保障农产品均衡稳定供给和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大力完善我国应对国外农业反倾销的举措,尽量避免我国农产品市场受到国外农产品的冲击, 确保农产品市场的稳定[11-12];高度重视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过程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完善工作,为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提供法律保障, 为整个农产品市场的繁荣稳定创造条件,为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提供保护。

参考文献:

[1] 李国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分析及其调控思路[J].农村金融研究,2011(8):8-14.

[2] 杨菁。国外的农产品贸易与市场流通[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05.

[3] 鲁钊阳,邱新国,廖杉杉。农产品价格稳定的民生效应分析与对策[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3(1):23-27.

[4] 廖杉杉。农业职业教育对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的影响[J].管理现代化,2012(5):57-59.

[5] 廖杉杉,鲁钊阳。基于民生导向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重构研究[J].农业考古,2013(1):89-92.

[6] 廖杉杉,鲁钊阳。农产品价格风险的成因及规避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3(3):27-30.

[7] 顾国达,方晨靓。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国内传导路径及其非对称性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3):12-20.

[8] 鲁钊阳,廖杉杉。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的增收脱贫效应研究[J].求实,2013(3):86-88.

[9] 卢凌霄,周应恒。农产品流通效率衡量的研究 :一个文献综述[J].财贸研究,2008(6):40-44.

[10] 黄季焜,王晓兵,智华勇,等。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1(1):4-12.

第5篇:肉牛养殖论文范文

1推进基地建设及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实践

服务体系建设被视为“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主要内容[2]。在新农村建设的综合需求和本区域发展的创新需求驱动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对接了相关地市及其下一级的农业相关部门,按照《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的指导思想,展开了新农村服务基地的建设工作,在打造多功能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布局分布式的服务站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并为地方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务。1.1以联合打造多功能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为纽带,深化和丰富校地战略合作内涵。我校拥有多学科的优势和明显的区域特色,农业学科建设历史悠久,涉农专业全面,服务新农村有很大的潜能。学校早已积累了一定的校地合作经验,在原有基础上,以新农村发展研究为平台,与多地签订了共建多功能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协议,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校地战略合作内涵,提升了校地合作工作实效。例如,学校本着“真诚合作、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南宁市良庆区人民政府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在此基础上,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良庆区农林水利局签署了共建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协议。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组织力量对良庆区农业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趋势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对良庆区的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进行了战略研究,并针对良庆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支持和攻关行动,其中良庆区南晓镇先期示范水肥药一体化种植节瓜新品种项目已得到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积极认可,辐射带动效益明显。目前,正在协助良庆区开展“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在新农村整体规划、生态环境治理等多方面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构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区域中心,为基地范围内农业从业人员提供便利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销、土地流转等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在线咨询、电子商务等全方位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加强了良庆区农业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深化了双方人才培养工作,依托示范基地,学校不仅着力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而且为良庆区培养和培训了一批区域基层干部、企业骨干和农民、农村技术能手及致富能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构建科技人员、大学生和区内有志于现代农业发展人士的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其通过独资、合资、入股、承包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农民或农业合作组织等联合创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经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整合学校现有资源投入基地建设后,集农业成果转化推广服务、人才培训、农技服务和学生实习创业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将会促进良庆区的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1.2以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广西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亟待科学技术的支撑来实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精心整合学校丰富农业科技资源,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地方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取得较好的阶段性成果。在与百色市农业局共建田七特色产业基地过程中,学校特别组建了科研团队,经常派遣专家到现场指导,已将避雨栽培、通风型遮荫棚、病虫害综合防治、土壤生态调控等技术成果推广于当地田七种植。目前,示范基地面积已超20hm2(300亩),辐射推广面积上千亩,创造相当可观的经济价值。油茶是贫困县那坡的优势特色产业,现有的6000多hm2(9万多亩)油茶林因管理粗放,产量极低,效益不佳。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先在达腊村实施了百亩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建设,该项目先期投入近4万元,已完成高接换冠1hm2(15亩),并培训熟练嫁接工指导村民改造6.7hm2(100亩),已辐射推广6个贫困村的低产油茶林近200hm2(3000亩)。改造后油茶的丰产期可维持50a,每亩一年可采摘生茶果1000kg以上,出产茶油40kg以上,仅此一项就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3000多元。为培育好油茶产业,同时该项目还将成为那坡县高产油茶的采穗圃,将为那坡县其他乡镇提供优质的高产油茶接穗。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现已建成为一个技术改造精良、经济效益明显的示范基地,并正在努力建设成为百色地区的技术改造示范基地、高产油茶的采穗圃以及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1.3以部署村镇分布式服务站为路径,构建贫困地区多元化公益性推广服务平台。为及时掌握和满足广西区域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求,广西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协同涉农学院2015年和2016年都派出科技特派员近120人去农村生产第一线面对面指导,为农民传授农业技术。另外,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主动与学校派驻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对接,依托村镇布局8个分布式服务站,主要分布在百色那坡、巴马等扶贫点,并派出科技特派员和相关专家为各服务站带去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帮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例如,指导那坡县城厢镇口角村村民种桑养蚕,打破了当地村民不敢养蚕、不会养蚕的陈旧观念;在者仲村建立标准化示范养牛基地,选择优良牛种,开始着力发展高效肉牛养殖产业;在念头村示范种植黑灵芝,带动了一大批农民积极参与,并与公司合作开始试验种植;在巩固山豆根等中草药原有产业基础上,逐步投入资金在百林村建设牛大力苗示范种植基地,为那坡大力发展地道中草药种植产业奠定了基础。另外,在分布式服务站构建过程中,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还组织当地农民参加各种技术培训,从种植管理技术到销售渠道都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服务,力争构建完善的贫困地区多元化公益性推广服务平台。

2从基地建设实践工作审视地方高校发挥的社会服务功能

依托地方高校教学和科研资源进行的新农村服务基地建设,在提供科技服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引领地方经济和文化等几个方面彰显地方高校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2.1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展现地方高校的科技服务功能。新农村服务基地搭起了地方高校成果转化与地方科技需求之间的桥梁,能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3]。由于多数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校内课堂教学与实验室科学研究,他们的科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需要学校科技成果推广管理部门和校外相关中介的服务才能顺利完成。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的推介乏力,难以及时获取和掌握详细的科研成果供需信息,科研成果被闲置现象是大多数教师的心病[4]。由于农作物生长受地域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环境影响显著,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还受到地域的制约,基于本地域环境下完成的农业科研成果很适合在本地域推广。地方高校教师依托新农村建设基地获取当地农业技术需求资源,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当地农民,在服务互动过程中提升了农民对地方高校科研成果的认识和接纳程度,使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在基地建设中直接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基地为本校教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承担了载体功能,从而充分展现了地方高校科技服务魅力。2.2培养多样化的农村实用人才,凸显地方高校教育服务功能。[5]为本区域新农村服务提供充足、技能过硬、乐于务“农”的多样化人才是地方高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根本、最直接的社会功能。农业科学实际上是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其发展离不开众多学科的支撑,农村实用人才包括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社会服务型和技能带动型等多学科的专业人才,地方高校多科优势为培养了多样化的农村实用人才创造了条件,新农村服务基地建设则为本校学生到新农村服务及实践创造了机会。[6-7]学校不仅安排学生到基地实习,还有部分学生主动到基地去为农民服务,为掌握服务农村的实用技术打下良好基础,也了解了农民、农情,植入了到基层一线工作服务三农的理念。同时,直接面向农民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及面对面的技术传授,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具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销售管理等实用性技术复合型人才或专业人才,在当地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2.3推动地方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发挥地方高校促进经济发展功能。[8]地方高校在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过程中,主动研究和适应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走势和需求,立足区域,强化特色,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人才和科研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龙头作用,全方位为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寻找途径和方向,提供了多元化的技术支持和指导服务。通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校地双方良性互动和协同规划,地方高校新技术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壮大了农业特色产业规模,优化地方产业结构。随着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农村经济结构也逐步得到改良,拓宽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2.4弘扬教育科学文化,发展地方高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9-10]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认为大学有引领社会的责任,应如灯塔一样照亮社会前行,成为唤醒民众聪智的明灯。教师在基地服务工作过程中,给农村传播科学技术同时也植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物质文化,为乡村播种了先进的科技文化意识,促使农民集脱贫致富的思想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上,强化了村民“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价值观,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弘扬了地方高校教育科学文化,引领当地民众在文明和野蛮、高尚和媚俗、科学与伪科学之间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更好地体现了地方高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11]。

3制约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的要素及成因

3.1建设经费短缺,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影响了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地方经济不发达,地方高校经费筹措能力相对较弱,校内和校外能投入的经费有限,制约了地方高校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让服务的区域受限。自带科研课题去基地工作的教师往往在用完经费后无法得到后续支持,在基地的工作可能就告一段落了。经费不足还导致学生在基地服务和实习实践的时间缩短,削弱了实习效果。因为经费紧张,推进新技术时要购买的新设备难以及时到位,基础设施的建造计划滞后或搁置,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试验。教育培训因为资金缺乏进展缓慢,覆盖面小,成效有限。3.2服务队伍变动大,积极性不高。尽管多数教师对肩负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的重任认识充分,但因激励机制不健全,到基地从事教学科研的专家教授积极性不高,人员经常变动,去基地服务的专家队伍并不稳定。当下,在基地工作的教师经常受经费和工作条件等方面制约,学校对农业推广成果及奖励关注不够,认可度不高。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评定还是着重考虑科研论文和项目经费,教师在基地工作的实践和农业推广成果没有被视为重要支撑材料,故教师到基地工作的热情不高,在基地工作的责任感不强,教师普遍认为在基地长期从事服务工作难以实现个人发展目标,所以很多教师在基地工作时间不长,服务队伍缺乏稳定性。3.3校地管理协同性差,服务机制不完善。有效沟通是地方高校了解和引导地方农企及生产经营者服务需求的基础,因而基地建设及服务工作需要与当地农民形成良性的沟通互动机制。长期以来,当地政府为深化“三农”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显然比高校更明晰当地农民需求、地方习惯和禁忌,在与当地村民进行沟通时具有良好的优势。在基地建设推进过程,虽然已有地方政府介入,但校地双方没有建立共同管理工作制度,尚未形成良好的沟通、协同管理服务机制,影响了基地建设工作的推进。3.4服务能力亟待提升,服务成效不显著。人力资源是高校新农村服务基地取得实效的关键。由于经费不足、激励措施不力、管理手段欠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参与基地建设的教师范围不够广泛,教师很难在基地持续工作较长时间,对基地建设研究不深入,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因而基地服务团队的整体能力有限,基地能提供服务的范围、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取得显著的服务成效。

4提高和彰显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策略

4.1加快基础建设经费投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12]因经费制约,基地的技术产品及服务供给难以满足农民的切实需求,对基地建设的进度影响很大,相关的基础服务设施不能及时到位已成为地方高校为地方服务的主要瓶颈。多数地方高校所处区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政府投入和自身的融资能力有限,且往年的“科技下乡”服务活动都存在短期性和单一性缺陷。如果基地每年没有固定经费持续投入,用于服务的基础设施都无法维修和添加,基地建设服务活动则难以保持持续性和多元化,从而制约地方高校服务能力发挥。为此,地方高校要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基础建设的投入经费,并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一方面,要做好预算,设立基地建设专项经费,保证每年有稳定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制定适切的优惠政策来促进校企、校地合作,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基地建设,高校要鼓励基地专家教授们依托基地建设开展与政府、企业之间项目合作,不断拓宽基地建设筹资渠道。同时,要科学管理基地建设经费,规范经费使用情况,杜绝浪费和滥用财力、物力现象,切实提高基地建设经费使用效益。4.2强化激励措施,提高教师投身基地建设工作的热情[13]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基地已成功地实现了与农村的直接对接,在研发和推广新农技、对村民多元化的指导和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主要来自基地教师们的辛勤付出。基层一线基地的工作环境相当艰苦,没有合理的激励措施很难吸引教师投身于基地建设工作。地方高校需要进一步强化激励措施,激发广大教师到基地工作的欲望,提高教师投身基地建设的工作热情。(1)以科研项目经费吸引教师投身基地建设工作兴趣。教师的科研热情一般都很高,地方高校的科研资源有限,青年教师经常苦于经费不足无法进行更多的科研工作,资历深厚的教师也不一定长期有经费维持科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科研能力提升和科研活动的持续性,地方高校如能以科研项目形式安排专项经费吸引教师投身基地建设工作,效果应会相当明显。(2)用经济激励稳定基地建设工作教师队伍。有经济做后盾,能稳定和巩固基地建设工作教师队伍。物质生活条件没有后顾之忧,教师才能致力于基地的教学科研工作。因此,地方高校要重视在基地工作教师的经济激励,从工作绩效、奖金分配等方面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于物质生活条件上力求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以此保证他们的能长期专注于基地建设工作,从而稳定基地建设工作的教师队伍。(3)运用职称激励激发教师投身基地建设工作的内生动力。在人们心中,职称高低与学术水平高低正相关,高校教师都相当关注来自学术水平的荣誉感,故教师对职称评聘工作极度重视。科研项目和论文成果仍是当下高校职称晋升评审的主要支撑材料,到基地从事新农村建设服务和农业成果推广工作的老师实践成果,在职称评定中的作用不显著,削弱了教师投身基地建设工作的内生动力。学校应重新审视职称评审标准,合理承认在基地工作教师的实践成果,增加他们职称晋升优势,使职称评审机制成为教师到基地工作的动力机制。(4)以赏识激励增加教师投身基地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赏识激励重在及时认可基地建设教师的工作成果。对教师在基地获得的成绩,学校要通过校园网络、表彰大会等有效途径大力宣传,及时表扬和奖励,增加教师的荣誉感。教师的需求因社会环境、条件变化和自身成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高职称、高水平的专家教授,经济收入较高,经济激励和职称激励已对他们说也许意义不大,声望、尊敬及社会认同更可能铸就他们工作的动力。因赏识激励集聚教师成就感后,会强化教师因为担当和责任而获益的感受,进而提升他们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5)以监督激励提升参与基地建设教师的工作绩效。监督激励虽然是一种强制,但可以促使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自身的行为后果。所以,地方高校要尽快从工作程序、岗位职责、评价制度等方面制定行之有效规章制度,提醒基地建设工作人员的责、权、利,合理地规范和约束个人的自身行为,从而保证和提升他们在基地建设的工作绩效。4.3组建校地协同服务机制,优化管理组织的协调功能。(1)基地服务农村建设渠道的通畅,亟需当地政府的参与。校地协同组织管理,共建起协同服务的机制和平台,是促进基地各项服务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的有效举措[14]。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基地同时承担了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农”的任务,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力求能借助社会资源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希望能促进学校产出更多实用性和创新型的科研成果,加速教师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地方政府希望从基地提供的服务能为当地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推动当地产业发展,优化当地产业结构,达到既定的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增效目标。校地应就双方的目标愿景,协同双方的发展目标,组建校地协同服务机制,优化管理组织的协调功能,消除两个管理主体之间的壁垒和摩擦,保持服务渠道畅通无阻。(2)寻求共赢基础,协同制定管理制度[15]。依靠情感来维系校地双方对基地的服务管理工作,难以长期保证服务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因此,合作主体间的职责、权力、义务必须要靠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来明晰。校地要夯实双方共赢的基础,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则,制定以分工合作的管理条例,明确管理双方主体在各项服务任务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避免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现象,确保多元化、深层次、交互性的服务工作高效开展,从而提升服务质量[16]。(3)加强有效沟通,提升工作成效[17]。有效沟通是校地之间传达准确信息,增加双方感情,消除误解分歧,达成彼此共识的过程。由于校地双方体制不同,学校和地方之间文化差异明显,对基地服务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不同的见解。当地政府对如何融合高校的资源来促进本区域发展的考虑,可能与高校的思路差别较大。因此,必须加强有效沟通,协同组织管理,加速双方在信息交换、资源配置和工作业务处理等方面共识的形成,使学校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更加信任,进而提升双方的管理成效,提高基地的建设成效和服务成效。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