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模式范文

教学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模式

第1篇: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模式;模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7017502

作者简介:刘丽(1986-),女,山西晋城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江玲,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

0引言

“模式”一词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经常见到,它的应用范围也极为广泛,经济、社会、科学、教育、文化等多种领域都能看到“模式”。《汉语大词典》(1989年)中对“模式”的解释是:“事物的标准样式”。 “模式”兼容了实物与形式两大类,它不只是实物的“模型”,还可以是非实物的“模型”。

1 什么是模式

1.1模式的来源

模式来源于思想,它是以感性的事实存在为起点,但又不停留在感性的当下,而是要创造出感性存在中不曾出现过的东西,所以模式并非只是思想感性的再现,也是理性的思想创造。例如“教学”这一模式就是人们为了满足“经验传递”的需要,经过思考而产生的。人们为了满足自己需求而进行思考,进而产生思想,经过对思想感性的认识后,进行理性的构造产生了模式。

1.2模式的形成过程

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它是为了满足主体的需要、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简化、抽象、假设重要条件下,理性地再现原型客体或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作为中介,是可以帮助主体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构建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如图1所示。 

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是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模式/模型是对原型的否定,获得的新型是对模式/模型的否定。其中用到了相似、简化、抽象等科学方法。等模式建立之后人们往往会把它用到一个实例中去证实、检验、修改。所以模式构建的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

图2中,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但此时的模式只是一种假设,在未证实之前它决不是理论,但被证实后,即有可能形成理论;另外在理论的指导下,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到实践中加以应用,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促进实践发展。模式可以来自实践,也可以来自各种理论,所以模式还是实践与理论之间的中介,模式可以上升为理论也可以指导实践,这个过程也是双向的。模式是客观实物的相似模拟(实物模式),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数学模式),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图像模式)。抽象程度越低,模式结构就越复杂庞大;抽象程度越高,模式结构就越简单。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模式的构建过程实际上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属于认知范畴的。

1.3模式的正确认识

模式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只要存在人类活动就会有新的模式不断产生,并且用模式与客观环境发生作用。模式是人类主动构思、主动创造的,世界上绝对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让我们来使用,没有一个绝对恒定的模式来供作万世沿用,也绝对不会有一个万能的模式,能应用到实践的各个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我们要不断突破旧有的模式,创造出符合时代使用的新模式。这是历史现象,也是模式的功能与作用的体现。我们不能否定模式,否定模式就是在否定人类活动的特殊本质;我们不能贬低模式,贬低模式就是意味着贬低思想的价值与作用;同样,我们也不能拒绝对模式的使用,拒绝模式的作用就是在拒绝思想对行动的指导。

模式同人类思想的发展一样,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古人构想出来的模式,今人试行过的模式,都是我们创造自己模式的资料。所以模式也是一种用来记录和传播经验的工具。模式还具有指导的功能,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完成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应用模式时要辩证地看待它,在使用它时还要注意它的情景性,不能死搬硬套,不能把它看成是实践的唯一标准,不能让它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形成教条主义。应该在时代的要求下创造性地应用它,这才是模式的本质。

2教学模式的形成

教学模式的出现是有目的性的,它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解决教学问题。根据以上对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教学模式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概括、提炼出教学模式;二是从教学理论出发,提出假设,设计模式,然后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改而后形成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学模式的形成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的方法:前者为归纳法,后者为演绎法。

归纳法研究教学模式的起点是教学经验,是对众多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再根据某种理论,把其升华为教学模式,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模式。这种实践形态的教学模式通常是理解、领悟,是情境性和个性化的,通常具有不可言传的特点。这种模式的形成理论依据不足,理论概括层次不高。演绎法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提出假设,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模式,再将设计的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反复对其进行实验、修改、完善。这种以教学理论为依据设计的模式,目标明确、理论基础充实,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

第2篇: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 教学模式 模式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

4fe4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教学模式,是一种大的教学框架或规则,并非针对具体的、细小的教学内容。教师到底是要根据某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还是要各展其能,开展个性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从学科教学方面来说,教学需要模式

1.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正如乔伊斯和韦尔所说:“每一个模式都有一个内在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它们的创造者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说明我们为什么期望它们实现预期目标的原则。”教学模式所赖以建立的教学理论或思想,乃是教学模式深层内隐的灵魂和精髓,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方向性和独特性。比如,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则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中的统一。

2.学科教学模式化建设的内容

以教学内容的模式化为例,教学内容模式主要包含了广度、深度、顺序三部分。关于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也许有人会说大纲已经有了规定,个人不必多此一举,其实不然。大纲的内容是比较笼统的,而平时的知识点则是具体的;平时的题目,有些是超纲的,这就要求教学上做相应的调整;教师个体的水平是有差异的,对大纲的理解程度不一,需要有个参照系,等等。关于教学的顺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但是在一个教研组内,多种的教学顺序显然不利于相互交流与协作,势必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因此,建立一个教学内容的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3.学科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1)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

教学模式的这种中介作用,一方面,教学模式来源于实践,是对一定是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加工的结果,是为某一类教学及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操作框架,这种框架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理论依据,已经具备了理论层面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学模式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方式,它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象征性的符号、图式和关系的解释,来反映它所依据的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程序性的实施程序。

(2)教学模式的方法论意义

教学模式的研究能指导人们从整体上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从课堂教学方面来说,教学要拒绝模式化

在各种教学模式不断出现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如“洋思模式”、“黄冈模式”、“杜郎口模式”等,过分强调遵从于某种教育模式,不仅会导致教育教学的刻板化,甚至会影响学生创造性。因此,新课程应该拒绝统一的模式化教学。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一个百家争鸣、不断创造的动态过程,具有即时性、多元性、难预料性、差异性等特点,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都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而抛开实际情况,把某一种模式作为标准推广就会误导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结构一成不变、僵化固定,这与新课程课堂教学背道而驰。其次,教育也可说是艺术,既是艺术就见仁见智,一样的课有百种上法,一样的课百家评。既然是创新,就不允许固守统一模式化的结构,就需要不断汲取外地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旧有的教学模式。有时异地的经验用在本地也许是教训,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地“拿来”,而不是“照搬”,更不能固守,并要求人人遵守。最后,教育因时、因地不同,教育的方法亦应随机应变,教学模式也应百花齐放、不拘一格,课程标准诠释了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哪一学科的课程标准能制定统一的教学模式或方法,供大家推广。

三、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需要等进行施教,即学生需要什么,老师就教什么。我们提倡个性化教学是因为:

1.人才培养的本质需要个性化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并在教学建议别指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意味着教学活动中再不能以一个不变的模式去将知识强灌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寻、吸收、消化所需的知识,并形成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以自由探索,个性发挥的空间,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通俗地讲,我们要培养的是各不相同,独具特性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这已不是运用模式化教学能达到的境界,所以说人才培养的本质需要个性化教学。

2.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呼唤个性化教学的到来

第3篇: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网络;教员;信息素质

一、“异步”教学模式的含义

“异步”教学模式简单的说就是非同步教学模式,即充分重视学员个性差异,发挥优势潜能,在基本保留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利用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通过人机交互等多种途径对不同个体的差异加以区分,实现教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使学员在主动发现、探索和思考中分批次的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采取“过关分流、超前学习”,最终实现发展个性,培养学员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异步”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齐步行军、定量供应”的弊端,通过“异步”的教,达到异步的学,反映了“非均衡发展”的创新教育思想。

二、“异步”教学模式的作用

使教员和学员的地位发生了转变。教员将由原来的传授者转变为学员学习的指导者,同时学员将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

“发挥潜能,突出尖子”是异步教学模式的精髓,因此与传统模式相比将更有利于学员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员潜能的进一步发挥;

充分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引进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教学环境,将教学媒体由传统上只作为教员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员学习的认知工具,转变为学员的认知内化点。

三、实施“异步”教学模式采取的方法

(一)改革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改变过去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方法,采取“小步距启发引导”、“联想类比”、“讨论式”、“交互式”等教法以及自主学习方法,使学员变“被动”为“主动”,促使他们主动的去“超前”学习;同时还开展“三分钟导航”活动,即每次课结束前,留出三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他们介绍后续章节的内容、主要问题、学习方法以及对已有知识加以扩充等。

(二)改革教学手段

充分应用了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比如在多媒体教室授课,配合使用教员制作的学电子教案,既形象生动,又简洁易懂。另外,开发了试题题库,随时为那些尖子学员提供相应的试题及习题。

(三)改革现有考试模式,实行“随申请、随考试”,把“要我考”变为“我要考”

在试行“异步”教学法的过程中,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满足了学员“随申请、随考试”的要求,而且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还将开发“网上考试系统”,采取“网上考试”与“实做”相结合的方法,以考核学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四)实行学员“考核合格分流制度”

参加提前考试的学员,考试成绩达到80分以上即认为考试合格。对于这些提前考试合格的学员,采取担任辅导员、实验员、上习题课、批改作业、专题研究、科研开发及选修其他课程等多种途径,为学员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在“异步”教学模式的试点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异步”教学模式试点过程主要是在一个教学大班中进行,由一名教员尝试完成的

这本身虽能实现异步的“学”,但却不利于教员实现异步的“教”。为了使“异步”教学模式更趋完善,可以推行异步的“教”,即由不同教员担任同一课程不同部分的授课任务。以普通物理学为例:一名教员教授力学部分,一名教授电学部分,另一名教授热学部分等,同时开课,学员可以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开始跟班听课,当他在教员的帮助下,提前自学完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转到另一个班去继续听其他部分的内容。这样不仅减轻了教员的授课难度,而且有助于学员随时根据自己的自学情况从课堂上获取相应的知识。

第4篇: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模式;课堂

《高级财务会计》一直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师们常常为了如何上好一堂生动有趣的课而苦恼。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无非进行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堂学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为:一堂课90分钟左右,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枯燥的企业会计准则就将花费60分钟左右,教师们对《高级财务会计中》所涉及的财务处理方法不停的总结,不停地向学生灌输,造成学生听课累,老师讲课累的普遍现象。最近根据国家教委相关指示文件,就“创新人才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学校进行对传统教育模式改革进行试点,我的课堂也作为试点课堂之一。现将我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如下:

(一)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

在我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对《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通常是教师先讲理论,其次讲解例题,最后学生完成练习,整个课堂结束,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改革后,首先,教师一上课让学生总结上堂课的内容,教师进行纠错;其次,我先让学生自习本堂课的内容,然后教师在黑板上或PPT上进行本堂课的重要财务处理“未完式”总结,关键部份由学生填空完成,让学生们记住要点、难点;再次,让学生讲教材中的例题,从而锻炼学生们的口才和胆量,在学生讲解例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在例题出题点或关键问题上进行反问式提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可以重复加强本课堂的重点难点理解;最后,进行习题的演练,同样课堂上由学生们唱主角,教师的作用只是纠错,离整个课堂结束十分钟左右,老师对整个课堂进行概述,并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阐述。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参加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合理划分小组使学生共同学习进步。

在大学传统的学校课程中,特别是《高级财务会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课时量,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通常教师只要认为学生跨过及格门槛就继续往下教。我们通常存在这样的情况:第一节课上完课后,张同学距学习目标差了一点,第二节课后张同学距学习目标又差了一点,第三节课后张同学距学习目标再差一点,三节课后就差三点了,这样每节课后距学习目标的差距累积越来越多,到了大三下学期,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控制消除“误差”,并且在不断制造“误差”。“误差累积”后“差生”就被制造出来了。改革后,在班级上根据学生表现的强弱以及对《高级财务会计》学习的热忱,把全班六十人合理划分为十个小组,每组六人并推选出责任性强的组长,以强带弱,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平常的练习和考核教师要以小组为整体单位,特别是对《高级财务会计》中的实务处理题,小组成员可以根据不同角色进行账务处理的情景演练,组长为财务总监,其余五人角色依次为:营运总监,财务经理、总帐会计、成本会计和出纳,然后让各组之间进行经营业绩的考核。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兴趣为主,从而带动整体班级水平,不会产生“差生”。

(三)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课堂的主宰是教师,学什么、何时学、怎样学、学多深、学多快、学多少都由教师掌控,学生无论如何都摆脱不掉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因此,传统课堂上任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努力都是在编造严肃认真的笑话。真正的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己能掌控学习的内容、时间、程度、进度、方式和节奏。教师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优质教学视频传至网上,学习者何时看、在何地看、何时进、何时退、何时停都完全由自己掌控,他们可以在任何不懂的地方暂停、重播而不用觉得尴尬不安。例如我的学生王某他的接受能力真的是要慢半拍,他坦言反复看了视频七八遍后才能理解《高级财务会计》中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大学生中没有任何一个活生生的教师会坐在他的身边,不厌其烦地将同一个问题重复讲十遍以上。这种方法的核心优势,就是学生可以独立地、随时、随地、随意地,一遍又一遍地访问课程内容,真正实现了“按自己的步骤学习”。当学习可以被自己掌控时,自主学习就真实地发生了。

(四)创新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大学的课堂上,除了实训课是专门的实训室上课外,大多数课程还是要通过传统的课堂来完成的。《高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大多数教师都是模仿以往教师的教学风格而进行延续,课堂枯燥,学生逃课现象普遍。教学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今年我试图进行改革,把传统的课堂也变成实训课堂。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把教师的讲台挪到了教室的右角,把原来的讲台位置变成了师生共同表演的小舞台,教师可以在这里做各种演示,学生也可以在这里做各种表演。原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教师的身体可能会挡住一部分黑板,现在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原来教师需要做一些动作,受讲台的影响不能充分展开,现在没有讲台的阻碍,就可以彻底放开,学生也是一样。现在一般教室里都有各种多媒体,把各种媒体的控制开关都设置在讲台上,教师可以运用自如。教师可以坐着讲课,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平等中的“首席”。

第5篇: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口译教学 模式 初探

为满足社会对口译人才急剧上升的需求,国家加大了对口译人才的培养力度。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将口译课纳入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要求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以求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的口译课程的设置必须目标明确、特点鲜明。但实际上大多数应用型高校的口译课程设置都是照搬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使用与普通高校相同的教材和评估手段等,既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性,也没有考虑自身教学资源的不足与限制,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1 明确应用型高校的课程培养目标

近年来,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成多样化趋势,既需要高端的专业口译,包括法庭口译和会议口译,同时也需要中低端的陪同口译、导游口译、商务口译等。根据非官方的从业人员统计,全国能够从事同声传译的高端人才不超过500人,更多的是能从事各种会议交传和一般际活动的联络陪同译员。因此,结合市场需求、并立足根本,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具有较扎实的双语思维、转换能力和口译技能,能够从事一般性会议口译、陪同翻译、商务接待及谈判、涉外导游等口译工作的应用型口译人才。

2 优化课程设置,提倡课外模拟实训、实习、实践

笔者根据齐艳教授(2011)对我国高校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应用型学校可根据学生需求开设相关的语言提高和百科知识学习的选修课,如高级口语课、高级听力课、语篇分析课等。第六学期的基础口译建议以技能教学为主,包括口译记忆、口译笔记、数字传译、困境应对等,第七学期的高级口译则根据课程培养目标,以联络陪同口译和简单的专题口译为主,内容可涉及致辞、旅游、外贸、风俗、教育、文化等。同时各学校可立足湖北,充分发挥地域特色,结合各自优势专业及资源,尝试构建“口译+旅游”、“口译+商务”、“口译+教育”等课程模式。

3 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

刘和平教授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包括市场的需求)和实际水平编写或选择教材”(2005:104),照搬普通高校的口译教材在应用型高校使用是行不通的。目前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的教材主要四种模式:以专题为主线的北外模式和上外模式、以技能为主线的广外模式和厦大模式(何妍,2011)。无论哪种模式,这些教材的难度较高、专业性较强,且教材内容较书面化,应用型高校的学生使用起来有很强的“挫败感”。

4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语言+技能的培养

口译训练到底是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还是提高语言技能为主?仲伟合教授(2007)认为口译训练应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陈菁(1997)认为语言技能的训练是口译教学的内容之一,但不是重点。Gile(1995)认为学生在学习口译之前必须已经具备扎实的双语语言知识(A语与B语),且知识积累丰富,掌握口译的基本原则及技巧。因此应用型本科英语口译教学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口译技能训练,通过视觉化、定位法、逻辑线索法等提高短时记忆,通过纵向阶梯式结构、结构松散多分行、少字多画多符号等原则的把握来提高口译笔记,通过“数级”转换、繁杂零琐数字的练习提高数字口译技巧,通过“张口说三道四”法提高公众演讲技巧进行演练等。除了通过强化听译和阅读训练来提高双语转换能力以外,学生还应当在平时加强英汉对比研究的学习,了解汉英分别为分析语和综合语,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同时还要进行汉英翻译技巧的学习,如:增译、省译、正话反说或者反话正说等。

本文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编等方面探讨了口译教学的优化策略,并提出口译教学要结合市场需求、立足根本、优化模式,以期提高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菁. 口译教学应如何体现口译的特点[J]. 中国翻译,1997.6

2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

3 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5

第6篇: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3+1教学模式;英语写作;批判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008-01

一、引言

作为英语教学中基本和关键的一环,写作教学既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就大学英语写作而言,多数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中缺乏思辨能力,何其莘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到,“在语言技能训练中我们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文秋芳在一项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的实证研究中也发现此问题,120人中仅仅约20人的作文能论据充分、逻辑清楚。这表明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面非英语专业学生有着严重不足。

二、现状

当今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注重语法知识、写作构架和技巧,评阅强调语言形式和篇章结构,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写作课上大部分学生几乎处于思维空白的状态,较难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分析论述他们的观点。学生的习作大多立意浅显、逻辑表达混乱,无条理性,作文多罗列事实,内容空洞,没有深入分析和说理,缺乏批判性思维。

三、批判式思维培养与“3+1”教学模式写作结合的尝试

批判性思维,Richard Paul认为“它是一种个体思维模式,在此思维模式中思考者熟练地控制思维的内在结构并应用知识标准来评价它们,借此改善自己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相关,也与创新思维能力密不可分。逻辑思维能力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换位思考能力等;创新思维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认知技能与以上所述三类思维能力都相通。大学英语写作也是认知和思维的一种构建过程,包括作文构思、成文到修订改错,批判性思维贯彻始终。

大学英语“3+1”教学模式是我校推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其具体内容是:在现有的一、二学年16个学分不变的情况下,由每周4学时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改革为“3+1”模式,即每周开设3学时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听说课、精读课等),加1学时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如写作课等)。随着大学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3+1”课程教学的实施为批判性思维引入到写作课程中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3+1”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写作中注重把思考技巧融入到课堂教学,整个授课中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首先,教师转变角色,将自己定位为批判反思式教师,教师需要改变过去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思想,放弃填鸭式的满堂灌的角色,自身秉承开放的心态去在不断的判断和反省中和学生共同学习。这种情况将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主动进行学习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性地分析事物的技巧和能力的课堂环境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会逐渐形成并为学生们所习惯。另外,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中,我们惯用的形式——小组协作。

针对“3+1”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1学时的大学英语写作课程中,采用批判性写作教学模式,它给我们了以下启示:

首先,它有助于学生合理认知结构的构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课堂中注意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从教学中的知识学习转为体验内在思辨,认知知识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写作表达更加多样化、更加个性化。通过在不同的情景使用不同的背景知识,语言表达方式变的更加多元,学生通过实践能逐步的、多角度地对问题进行深入客观和独立的思索。

其次,它还有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学生写作不仅停留在日常用语表达的初级阶段,仅关注语言写作形式和篇章构造,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应用这门语言尝试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达到增强年轻人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目的,更好的适应这个信息变化越来快的全球化社会。

在“3+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模式下,把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机的结合,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写作和思辨能力,即通过了解写作过程的特点,找准写作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切合处,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关注审视评判的标准和内容,这对大学英语写作课程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在提出这些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训练学生和老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相信,在以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中,随着实践的日益深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将会在大学英语写作中扮演越来越举足轻重的角色。

参考文献

第7篇:教学模式范文

“学、议、导、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首先,考察学习,转变教学观念。城南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领导小组学习山东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理论材料,学校领导赴江苏洋思中学考察学习。学校领导学习回校后随即召开了全体教师动员会,就学校推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有关工作进行广泛地宣传动员,使教师们认识到:办学理念决定学校的发展,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其次,树立教育理念,确定课改目标和模式。城南小学站在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高度,树立“教孩子六年,想孩子一生,对孩子的一生幸福负责”的教育理念,一方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确定“学、议、导、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明确目标,自学感悟。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目标,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的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如教授语文,就要求学生查一查、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教授数学,就要求学生看一看、做一做、猜一猜、证一证。学生要在教材、学案上圈、点、批、划,完成自学要求,掌握知识并形成能力。

“议”——分组探究,展现提升。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学”环节中的问题来讨论。学生充分展现自我,落实学习目标,掌握知识。此环节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学生大多喜欢表现自己,教师只有充分让学生展示,才能激发学生比、学、赶、帮、超的兴致和愿望。这能让学生们共享学习成果,共同解决学习疑点。

“导”——教师点拨,释疑解惑。教师针对“学”、“议”环节中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讲解,使教师的“教”真正效力于“导”,服务于“学”。教师要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通过教师的“导”,实现教学相长,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练”——练习测评,巩固重、难点。教师让学生当堂练习、巩固,当堂对其评价。练习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练”这一环节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一是学生利用课内充裕的时间,把作业做完,课后可以快快乐乐地玩,真正实现减负。二是课内有安静的环境,有利于提高练习效率。三是当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后,进行当堂评价,师生共同评议,让学生自我校对,可以使学生及时发现错误并及时订正作业。这样当堂校对、当堂更正,把错误消灭在课内,可以及时弥补知识缺漏。所以说“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过重负担的有效环节。

第8篇:教学模式范文

一、笔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兴趣与职业选择的衔接不够

目前来看,很多学生对翻译比较感兴趣,但是,真正从事笔译工作的人数却相对不足,这严重的制约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速度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其主要原因:英语专业女生相对较多,其常常认为教学工作是更为理想的职业选择,而相对辛苦、回报低的笔译工作只是适合作为“副业”。加上教师对笔译工作的引导力度不够,才造成了现在的局面。另外,翻译学习同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也是学生选择其他职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经典教材严重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的外语专业在进行笔译教学工作中,使用的教材差异较大,在教材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混乱。很多学生甚者认为教师自行编制的教材相对于统编教材还要好一些。但是,这些教材由于非国家统一编制,在推行中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大家普遍认可、可以作为统编教材范本的著作。《英汉翻译教程》和《汉英翻译教程》虽系全国统编并由教育部审定的翻译教材,但译例和练习内容陈旧,过于集中于政治领域,选材不广;只侧重词法、句法翻译,没能给予语篇翻译足够的重视;只限于文学方面 的翻译,很少涉及法律、旅游、经贸等文体。不仅如此,翻译教材单纯讲理论或单纯谈技巧的比比皆是,但真正做到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讲评中融入理论的很少”。

(三)翻译教学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各个高校的笔译教学师资力量上看,很多院校的翻译教师的职称比较低,多以年轻教师为主;并且,翻译教学课时也是严重不足。很多学生的翻译课程仅仅设置为一年甚至半年。严重的违背了新的教学大纲要求。

(四)学生翻译实践严重不足

目前,很多学生的翻译实践工作数量严重不足,很多学生都是将“实践”局限在课本上,或者购买的一些“辅导书”中,并且,很少有学生通过笔译资格考试。如此脱离实践的教学模式,势必会使学生与“社会实际”脱节,在找工作时,也很难提供相应的实践经验给用人方,从而严重的影响到笔译工作方面的就业率,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要受到影响。

二、加强笔译教学工作质量

(一)借助笔译兴趣,引导求职意向

翻译学习者真正所学的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是导致学生选择其他职业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参与或从事翻译行业并为之奋斗。

(二)加强教材的编辑工作

翻译统编教材的编写势在必行。在教材编写时,应结合三方面的情况进行编写:一是根据新形势下社会需求和《大纲》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翻译课程的定位、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尤其在翻译教材的编写内容上,应体现有关近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社会需求方面的新信息;二是应增加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的内容,提高双语转换的技巧;三是应增加平行语料库与翻译方面的知识。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料库方面的知识在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因此,教材编写体系上应有翻译理论、英汉语言对比、篇章翻译、各类文体翻译、摘译、编译、应用文本翻译和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等内容。

(三)给予笔译教学应有的重视

从师资队伍和授课时数看,翻译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仍停留在把翻译教学看成是提高学生语言知识水平的手段上,没有站到翻译教学是提高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度。鉴于此,我们应给予翻译教学足够的重视,不止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落到实处,应在师资方面、课程设置和授课时数等方面加以体现。尤其在翻译教学师资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应尽量安排教学经验和翻译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从事翻译教学。在师资缺乏的学校,也应加大翻译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同时,对于翻译教学实力强的高校,尤其是设有翻译系和翻译专业硕士、博士点的高校或研究所可利用假期为普通高校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开设培训班。各高校也应选拔和鼓励英汉双语语言基础好、对翻译感兴趣的教师进行在职进修或专业培养,以弥补翻译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

(四)注重实践,改革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

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各种翻译大赛、参加笔译职业资格考试的成绩等因素按一定比例纳入课程考核体系。

三、结论

第9篇: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英语 教学 模式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素质教育成了时展的需要,但我国外语课堂教学依然是一种“知识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学成了知识的“搬运”,教师就语言论语言,就交际论交际,忽视了语言与学生的意识、思维的不可分割性,没有很好地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指导,导致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滞后。因此,我们必须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而“导学式教学”模式就体现了这些特点,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适应于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造性人才。那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导学式”教学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导学式教学“实施的过程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因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而传统的传授型教学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学生成了装载知识的器具,从而丧失了把握主动学习的机会,禁锢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所以,要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就必须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将语言知识转换为语言技能,学会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另外,在“导学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给学生只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即教师的导学主要是探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舞台,采取多种生动活泼教学形式来体现出学习的快乐。对于这一点,英语学科有很大优势,它可采用句型对话、英语游戏、英语表演及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但教师决不能成为学生思路后面的追随者,要时刻基于学生的反应采取引导和促进作用的教学策略,设立特定的教学目标,需要把教学中各方面的因素协调起来,如教学内容、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设计等,并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真正体会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坚持启发性原则,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启发就是引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提示或问题的刺激,唤醒学生的记忆并决定思维的方法,进行有效思考。“启发”与“导学”大同小异,“启发”主要是针对解决某一问题而实施,而“导学”则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从始至终实施。然而,没有某一问题便没有整体的解决。因此,在“导学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启发的手段,抛弃“惟我为标准”的说教,换之引导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研究,让学生经独立思考探索或互相讨论启发而获得知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现出自身价值的存在。久而久之,不但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更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正如斐斯泰洛所认为:“人们若只靠本能发展他们的能力,却不受其它的指引,则将使从动物的恶性特征中解放出来的进程变得极为缓慢。”这就意味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从旁的正确教学指导不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方法的种类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应当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与品质为目的,而不是只传授书本知识。而传统教育只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因此,启发性原则符合教学的根本宗旨,它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