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乡的名人作文范文

家乡的名人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乡的名人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乡的名人作文

第1篇:家乡的名人作文范文

北京奥运会举重冠军张湘祥是福建龙岩人。他8岁开始练举重,16岁就进入国家队,17岁获得亚洲冠军,同年参加悉尼奥运会并获得56公斤级铜牌,成为中国举重史上最年轻的奥运奖牌得主。

正当他满怀信心,准备在下一届奥运会向金牌发起挑战时,一次医疗事故让张湘祥的举重生涯险些终止。可是,张湘祥不愿就此放弃举重,他不断地告诉自己:我要活,我一定要活。只要我还活着,就不会放弃举重。凭着这份信念,倔强的张湘祥选择了坚守,开始了恢复性训练,然而一切谈何容易,张湘祥面对的不仅仅是身体条件达不到要求,而且那种从未有过的挫败感更是让他在心理上难以过关。一年,又一年,毫无好转的现实令张湘祥更加痛苦,虽然如此,但是张湘祥依然再坚持,在面对只举起20公斤杠铃的情况下,张湘祥毅然做出了痛苦的决定:转到男队总教练陈文斌手下举行系统训练。在陈文斌教练的指导下,张湘祥的成绩也开始稳步提升。但是,张湘祥知道,中国男队可谓人才辈出,要想在奥运会上夺冠就必须刻苦训练,才能脱颖而出。最终,张湘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举起了320公斤的总成绩,成为北京奥运会上一颗炫目的明星。

人人都说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但我却从张湘祥身上看到了永不言弃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作为一个龙岩人,我欣赏张湘祥那娴熟的技巧,更钦佩他那种面对不幸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只要有理想、有目标,就不要轻言放弃,只有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就一定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指导老师:林夏慧

第2篇:家乡的名人作文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我觉得要帮助学生解决习作时无话可写的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并多方开发习作资源。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了解家乡,积极开发地域资源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6 ――家乡的名人》时,我引导学生充分开发地域资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搜集资料,走近名人

我布置了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搜集家乡的名人资料,可采用上门采访、上网查资料、询问家人、朋友等方式,对家乡名人的外貌特征、突出成绩、典型事例、精神品质等有较全面的了解。没想到的是,同学们热情很高,对这份作业兴趣浓厚。他们准备了采访提纲,或同桌、小组结伴,或让家人带领,特意到位居岳王西街的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家里采访她的妈妈,到闵知行的奶茶铺采访他们夫妇,到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蒋学焦的蒋氏绿色产业合作社参观,到举重世界冠军顾薇的老师处采访……

这样的社会实践,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同学们的友谊,也为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互动交流,自主选择

对于课件,我也精心设计,选取了“太仓―岳王,古代―现代,男―女”各方面的人物进行介绍,如果学生知道的,我就请他们讲,不清楚的再补充,这些准备为学生打开了写作思路。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我让他们小组交流前置性作业,互相补充后再全班交流。而有的学生不是苏州、太仓或岳王的,可写他们家乡的名人,或写学校、班中的小名人。我尊重他们的生活经历,尊重他们的人生体验,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学生乐于动笔,也有话可写了。

3.积极推荐,激发兴趣

本次习作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习作,如唐王淳介绍蒋学焦,季安琪介绍闵知行,徐梦晓、刘国琴介绍王一梅等,我将他们的文章作为范文在班内推介,向学校红领巾广播,《太仓日报》等推荐,并陆续有学生的习作发表,更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二、校企合作,积极开发活动资源

蒙台梭利说过:“儿童对于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强烈。”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发活动资源,通过活动让学生的感官回归到生活状态,通过活动丰盈儿童的习作体验,通过活动为习作教学搭建起一个动感开阔的平台,通过活动在师生之间构筑起共同的言语世界。

1.参观学习,开阔眼界

2013年10月,学校组织我们班到岳王台资工业园区安佑集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首先参观了安佑集团的猪文化博物馆,猪的品种、猪的发展、猪的养殖、猪的屠杀、猪的工艺品……一切与猪相关的文化都可在这里看到,令参观的师生大开眼界。同时,徽派的建筑、布局的美观、物品的丰富也使师生啧啧赞叹。安佑集团“安猪安宅安全家,佑国佑民佑天下”的理念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感恩猪,感恩亲人、朋友、同事,感恩社会的精神让师生获益匪浅。

参观后,同学们还到集团的培训室进行了画猪比赛,大家各显神通,认真作画,最后集团领导给5名优胜者颁发了证书和奖品,给每位参观的学生发了小猪徽章和水彩笔,同学们兴奋异常。尤其在得到集团还将专门针对这次活动组织《我与小猪的故事》征文比赛,并要评出10名优胜者的消息后,同学们的写作热情被点燃了。

2.评比激励,树立信心

因为有活动的基础,同学们对猪有了全面的了解,有了精神的领悟,更增添了喜爱之情,所以写作有了良好的素材。在随后的习作中,佳作频频出现,项娟娟写了猪文化博物馆中学到的知识,王仲宇写了他画猪的过程、体会,李雨竹介绍了她和猪之间发生的趣事……我将这些佳作推荐给了安佑集团。

第3篇:家乡的名人作文范文

一、明确乡土语文教学范畴,立足于农村教学实际。

乡土语文是广泛的一个概念名词,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特点,搞好乡土语文研究有利于增强家乡成就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操。

多年来,民乐镇是北流市亮点多多的乡镇,该镇有全国农业旅游点罗政村、广西历史文化名村萝村、投资2.5亿元的中国青春大世界旅游项目、国家级大容山森林公园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课题研究的材料比较充分,可挖掘的历史名人、语文素村很全面,利于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一开始就制定了操作性比较可行的计划,组织好学生学习家乡、热爱家乡,说出一二个家乡的名人与故事;家乡中有哪些先进优秀人物,农村中蕴藏有什么历史文化。通过两个学期材料准备,通过材料带动了学生的写作,特别是萝村的国学大师陈柱勤奋好学的事迹感动了许多学生,学生们在平时作文中的记叙文,除了对家庭成员有所温情表达之外,难以形成妙笔生花,空洞无物。经过乡土语文的教学实践,原来家乡是如此多的精彩文化,学生在作文中可写的题材就多了,有了活水,学生的写作源泉就多了。

据统计,2010年春季期九年级语文段考成绩比上一学期提高了平均10.2%,而且优秀作文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乡土语文实践中的成功之处。

二、科学探究乡土语文途径,提升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

乡土语文研究不能够简单等同于印发历史资料、学生抄写事迹的初级手段,而是从研究中提升语文文化的涵养能力,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材料收集与研究应用同步。在学习罗政村钟耀荣支书先进事迹中,课题组就成功地将生态家园文明的理念引入了“低碳教学”理念。既然农村是进行了生态优美的建设,那么在学校中也应该实现生态化的教学,也就是“低碳教学”理念的形成。要知道,农村初中管理成本因各种原因是比较高,老师费力不讨好,表面上看似是老师能力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是学校管理与教师育人方式转变的问题。农村初中学生由于视野狭窄、可接触的现实社会有限,直接影响了发散性思维的扩展,就造成了学生在校不知道如何学习,更加谈不上进步了。

所以,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有效地引入乡土语文“低碳教学”的理念,让语文教学回复简单清新的面貌,让人文思想回归自然,自然就会引起教师观念的转变,将“低碳教学”发挥得自如有加。

2、拓展课题宣传力度,提升课题的影响力。自一至终的课题研究,凝结了课题组成员的心血,只有通过有效的宣传,才能体现研究劳动的价值所在。2010年6月7日《玉林日报》和玉林教育信息网均对该课题研究进行了充分报道,吸引了周边学校的注意,而且了课题组顾员林秀兰老师的《罗政村旅游资源调查》的综合实践教学设计获得了玉林市教育学会评比一等奖。

3、优化课题研究的途径,建立科学评价模式。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当中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课题组按照表格化、质量化、应用化的“三化”模式构建了评价规格体系,每一个课题成员都能够从细节中强化乡土语文自觉行为,然后通过课题中期研究会,不断优化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有章可遁。

三、综合乡土语文资料整理,设计课题研究开发方案。

根据研究计划,可通过相关书籍、网络、电视报道、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要求学生学会向村民或村支书、主任及镇政府人员进行采访,弄清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或已有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等。各调查小组在调查结束后应将收集的资料,所做记录及相关设想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写成调查报告。

比如说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以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领略了不同的旅游文章写作与美景,比如,巴东三峡的雄奇秀丽,周庄水韵的“中国第一水乡”美称,青海湖如梦如幻的美境,还体验了纽约的勃勃生机异域风情。然后引导学生这样设计:在你的家乡有尚未开发的山川湖泊或名人名村吗?有成片的果园可以让游人去观赏采摘吗?有特色景观的风土人情可以吸引游客吗?已有的旅游景点,又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

第4篇:家乡的名人作文范文

关键词:土家文化 语文教育 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校地处鄂西南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这里是巴人故里,土家先民的聚居地。勤劳勇敢、富有聪明才智的土家人在清江两岸生息繁衍,酝酿出醇香的土家文化。这里有古朴的民俗风情,优美的土家传说,富有哲理的土家谜语、俗谚、对联、笑话,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特别是老一辈长阳文化名人在挖掘、整理土家文化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一部部土家文化著作闪耀着土家人智慧的光芒。这些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是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它走进语文教学,必将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几年来,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大力营造以土家文化为题材的语文教育氛围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学习。我们也深知,人才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文化氛围中熏陶出来的。因此,我们着力营造以土家文化为题材的语文教育氛围。每学期各班以土家文化教育为主题办一二期黑板报。在办报、赏报的过程中,土家族优秀的文化也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我们在校报《清江石》上开辟“土家文化”专版,发表学生以土家文化为题材的习作,采风收集的土家谚语、谜语、格言、对联、诗歌,以及老师们在土家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看到,每当《清江石》征稿时,收到稿件最多的是“土家文化”专版:每当《清江石》发下来时,学生先睹为快的是“土家文化”专版:课余,学生津津乐道的还是“土家文化”专版上的内容。

我们在红领巾广播中专设“我说土家文化”栏目。播音内容由清江石文学社成员选定。每当广播响起,我们见到的是一个个凝神静听的学生,以及那被播出文章的学生脸上洋溢的自豪和幸福。广播的声音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土家文化的魅力感染着校园的每一位师生。

二、编辑“土家文化教育读本”,为学生提供优质阅读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六年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可是,学生手中没有一本可由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为此,我们编辑了一套命名为《清江清,长阳长》、《我的家乡盛开着鸽子花》、《泡米花茶》的“土家文化教育”读本,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方便。三本读本紧扣“土家文化”这一主题,精选了土家族作家创作的作品以及写长阳写土家族的文章113篇,内容丰富,特色突出,深得学生的喜爱。一位学生曾以“土家文化读本就是棒,读了一遍舍不得放”这样一句广告语表达了同学们的心声。为了促使“读本”的使用,我们每年还组织全校学生参加的“土家文化教育读本朗读比赛”,在全校掀起了读“读本”、读土家文化书籍的一股股浪潮。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土家文化

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是课堂,因此,老师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觉地融进土家文化,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巧妙地运用“土家文化教育读本”,把教材只是作为一个“例子”,使语文教学真正走向了多元,走向了开放,走向了厚重。

如在教学《谜语》后,老师们往往又以“土家文化教育读本”上谜语课的内容予以拓展,然后鼓励学生把自己在课外收集到的土家谜语进行交流;学习《拔苗助长》后,组织学生再读土家族寓言大师萧国松的《龟兔再次赛跑》,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寓意的理解;学习《海滨小城》后,以学生优秀习作《游叹气沟》、《游观音阁》拓展阅读;学习《索溪峪的“野”》后,让学生畅谈家乡的美景,并仿写习作。

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为我们的土家文化走进语文教学指出了新的途径。

开展“土家文化”采风活动。开学后,每人上交一份采风作业。翻看这一本本作业,我们读到的是孩子们满心的喜悦。满载的收获。

开展“土家族风俗民情作文大赛”活动。为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我们先是请长阳文化名人来校作土家文化专题讲座。

组织“我心中的土家名人”习作竞赛。土家名人,是一种鲜活的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围绕土家名人多次开展了习作竞赛活动。孩子们洋洋洒洒挥就文章,盛赞家乡名人建设家乡、报效人民的拳拳之心,感叹成就事业所必备的锲而不舍、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并立志学习名人,做成功之人。

组织广告语比赛。有了感性的认识,生动的范例,老师再讲创作的方法,学生会了,一条条广告语闪现脑中,跃然纸上。因此,便有了这令人叫绝的千余条广告语。

开展“土家文化手抄报、剪贴报”办报活动。办手抄报、剪贴报是很多学生喜欢的一种语文学习活动。以土家文化为主题办报,资料丰富,随处可得,学生更乐意。在办报的过程中,学生无意间接受了土家文化的熏陶,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语文能力。

五、开展文学社活动,拓展语文学习阵地

第5篇:家乡的名人作文范文

一、准备素材――搜集相关资料

在指导这类习作时,应该在学生动笔写作前就布置他们去搜集相关的资料,以丰富表象。学生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搜集资料呢?网络是查找资料最方便快捷的途径,可以提倡学生使用。书刊也是必不可少的资料来源途径,学生应充分利用起来。当然还可以通过调查、访问、请教别人等方式。只有让学生搜集到相关资料,他们才会对写作对象渐渐熟悉,作起文章来才能言之有物。例如,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是《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它可以是农副产品,也可以是工业产品;可以先介绍它的外部特征,再写出它的价值或用途等。在进行习作指导前,我带领学生参观食用菌基地、水蜜桃基地(我们家乡素有“食用菌之都”“水果之乡”的美誉)。在学生大饱眼福后,我要求学生快速确定出自己想写的产品。然后,我相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所选产品的外部特征,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及时地记录下来。我还启发学生向有关人员询问一些该产品的问题,也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当参观完后,如果学生还没有详尽地了解该产品,我就鼓励学生回去查阅有关资料,并将查找到的内容制成资料卡片。这样,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不仅有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还有翔实可靠的文献资料,写起作文来,就不愁“没米下锅”了。

二、精心构思――筛选可用资料

教学实践证明,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搜集信息的能力,但处理资料的能力很低,经常是把搜集来的资料一字不漏地搬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当然不会让人满意。而在潜意识中,学生还觉得文章容易完成,久而久之,就助长了他们的惰性和依赖性。所以,指导学生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适当的筛选就显得十分重要。应让学生先通读搜集来的资料,从中确立出符合习作要求的主题或角度,用笔标注出和主题有关的内容。然后,根据筛选出来的资料进行精心构思,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筛选,再删去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经过一层一层的筛选,就可以有效避免资料的滥用、内容的叠加。如,教学习作《介绍家乡的名人》,由于学生受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制约,平时对家乡名人所知并不多,即使知道一两个,了解得也很粗略、肤浅。为此,我比较早进行了启发指导,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家乡名人的事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们搜集到许多有用的资料,有的学生带来了厚厚的书,有的学生打印了好几页内容,有的学生甚至还带来了图像资料。面对着如此繁多的资料,我要求学生先认真地读一读资料,并想一想:从这些资料中,你最敬佩哪个名人的什么品质?接着,我让学生再次阅读资料,画出能体现名人优秀品质的具体事例。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精心构思,并交流习作构想。由于学生精心搜集资料并进行了适当的筛选,因此本次习作学生笔下的名人特点就比较突出,无关的内容并没有在文中出现。经常进行这样的指导,学生就会逐渐掌握筛选资料的一些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动笔成文――巧妙使用资料

第6篇:家乡的名人作文范文

一、激发强烈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重要的推动力,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写作将会变成一种乐趣。

1、参与游戏,培养习作兴趣。一次在上人物描写的习作指导课上,我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然后让每一组抽一个题目(这些题目都是他们朝夕相处熟悉不过的同学的漫画像,人物的特点都通过漫画夸张地表达出来),再要求他们先用语言把这些同学的特点表达出来,再要求必须把这些同学的动作、神态和语言都描写出来,但不能写出他们的名字,最后让同学猜出是谁。每个小组可以进行个人构思,集体创作,由组长发言,各组进行抢答,优胜者加十分。一时间,各个小组进行争先恐后的抢答,热闹非凡。各组同学的人物描写生动、形象。在猜谁时,大家都能根据人物的特点回答出所描写的同学的名字。此时此刻,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这种寓激发兴趣于游戏活动之中,效果备增。

2、模仿试作,增强写作信心。阅读教学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每篇课文都是学生习作的例文。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每次学作都苦于不知怎么写,从何而写。因此,摹仿课文结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进行写作,也是提高习作能力的方法,如教学《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狗》;教《蟋蟀的住宅》仿写《游天柱山》;教《猫》我让学生仿写《狗》;教《蟋蟀的住宅》仿写《我的卧室》其效果颇佳,学生的习作不再发难。

3、作文接力,品尝习作乐趣。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开展了“作文接力活动”。发给组长一人一本笔记本,每天安排一名习作较好学生写,作文题材,内容不限,但必须写真人真事,写出真情实感。每天早会课利用几分钟进行评赏,写得好给予表扬奖励并转载在板报上。第二天同一小组的另一名同学又接着写下去,如此循环,到半个学期,平时不爱写作文的同学,竟然也参加到这项活动中并得到及时的表扬。这样,学生的闪光点得到赏识,写作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

二、充实生活丰富内容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可以说生活有多丰富,作文就有多丰富。

1、从劳动中吸取生活素材。教师应鼓励并让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我要求他们每人至少要掌握3种以上的劳动技能,争当家庭小能手,并在班队会上相互交流,评比再引导他们把做的过程和感受写下来。例如:三八妇女节,帮妈妈做上一道香喷喷的菜肴;利用双休日自己洗衣服,下地摘菜,到菜市场买菜等。他们亲自参与生活,感受劳动的苦和乐,既锻炼了自立能力,又丰富了情感,为写作开启了鲜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2、在组织活动中寻找写作素材。生活无处不飞花,大自然的人文都是我们写作的对象,为了丰富写作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自家的小动物,给他们喂食和它们玩耍。组织学生游览无家乡的名胜古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产,在活动和调查访问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积累感性的材料,丰富写作内容。这样《我家的小猫》、《家乡的芦柑》《家乡的夜景》等一批充满生活情趣的作文就这样在同学们的活动中诞生了。

三、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日积月累,方能成悟”如果说丰富生活,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那么广泛的阅读就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不会写的困难。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知识经验,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掌握写作技巧。

1、鼓励订阅报刊。《素质教育博览》《快乐语文》《读写天地》等小学生课外读物,富有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订阅,同时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室或县图书室借阅书籍及时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适合学生口味的好书,让他们快活地遨游于书海,在生动曲折的情节和朴实自然的语言中找到乐趣,积累词汇。

第7篇:家乡的名人作文范文

【关键词】乡土资源;乡土教材;乡土作文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生什么都可以选择,唯人出身不可以,乡村的孩子出生在农村,他们生活环境闭塞,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较少,阅读面较窄,生活模式较为单调。如何突破这个桎梏农村作文教学发展的瓶颈呢?《淮南子・人间训》上说:“智者离路而得道,愚者守道而失路。”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们要因地制宜,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认为作为乡村一名教师应当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土的优势,挖掘乡土资源――把当地的乡志祖谱,农村风光、风土人情、田间耕作、民间游戏等作为写作题材内容,让学生写出纯朴无饰的充满乡土味的作文。

一、观赏乡土教材,抒写个人观点

乡土教材是指国家统编教材以外的,由当地政府、学校等机构在课程标准范围内,结合学校所在地主的实际和特点而编写的教材,内容涵盖当地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经济民展、风情习俗、语言文化等等。大量的阅读乡土民间教材,也能使学生眼界开阔,增长知识,从这些纯朴的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为写作奠定基础。因此,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了解地域文化,我筛选出《泗洪名人传》、《泗洪乡志》、《黄草编织》、《课改,让师生共发展》等反映本土文化的书籍让学生阅读。学生读后感触很深,有的对历史名人啧啧称赞,有的热烈讨论着地名、人名的传说,有的慨叹自己知识的浅薄……可见,乡土教材并非是土得掉渣的,它同样是一种文学作品,也能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更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欣赏乡村景物,描绘鲜活画面

农村虽然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更没有灯红酒绿的街道,但是这里却有波光粼粼的池塘、纵横交错的田埂、一望无际的禾苗、古色古香的老屋……因为我校所处区域偏远,但这地方特色十分浓郁:田间有农妇在辛勤地拔黄草,檐下有老人在悠闲自在地搞编织,村口有儿童在无忧无虑地嬉戏,小巷有商人在南腔北调地叫卖……充分利用这些乡土资源为写作服务,让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描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老屋是木头造的,外墙是木板,木板上粉刷了一层厚厚的白石灰。墙的低处是我和妹妹作的画――脚印,墙的高处留有爸爸小时候的涂鸦,加上爷爷造房子时画的朱红色装饰线,真是三世同堂啊!现在,爸爸在村里造了一座崭新的三层楼,可我还是喜欢老屋,喜欢老屋的那堵外墙。文章语句纯朴,视角独特,写物含情,真实地写出了小作者对家乡、对老房子的依恋、喜爱之情。

三、游赏田间地头,述说亲身经历

常言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相对于都市的学生,农村的孩子虽然没有看到花花世界,但他们亲身经历的劳动题材更多,体会更深――田间插秧收割,地里耕耘收获,水中捞鱼捕虾,村头打谷晒场……每一种劳动孩子们都可以亲手参加。但是,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学生常常重复地写着“老师送我上医院”、“我送老奶奶过马路”等话题,恰恰忽视了干农活这个题材宝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开展了名为“牧童骑黄牛”的主题系列写作活动:春天记录水田插秧的心情;夏天记叙采摘瓜果的经历;秋天品评田间拔草的滋味;冬天体验雪地大战的刺激。时常让学生参与到喂鸡、养猪、放牛、种大棚蔬菜等的活动中去,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有针对性的习作训练,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多多益善!

四、鉴赏风俗人情,述说纯朴乡情

农村有农村的特色,农村有农村的乐子。浓郁的民风民俗更是作文的好素材。虽然时代在进步,生活日渐殷实,但各地的农村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民风民俗。教师要善于发现契机,善于思考细节,善于引导视点,把春节时的爆米花、端午赛龙舟时的小粽子、重阳登高时的小茱萸……引入作文课堂,落到作文笔端。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丰富了他们的作文素材库,又让他们受到了家乡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让孩子们对当地的风俗习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开展了名为“乡俗大荟萃”的系列写作活动,鼓励孩子们用搜集、调查、请教等方式深入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习俗。孩子们用细腻的手法写出了《迎财神》、《过大礼》、《赛龙舟》、《上坟》等习作,呈现出浓浓地方特色。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一旦经过孩子的眼睛便别有一番趣味了。

五、玩赏民间游戏,再现童真童趣

城里的孩子忙于电子游戏,农村孩子更热衷于民间游戏。民间游戏具有浓厚区域文化气息,玩法简单易学,趣味性强,对孩子的智力和体力都有极好的帮助。在我所处区域流传着“十子”游戏:踢毽子、跳房子、捡棋子、扯铃子、打弹子、抽陀子、套球子、滚圈子、套环子、斗鸡子……只要一放学,孩子们便到村头、屋后、院内做起了游戏。我想,小学生年龄小,爱玩,好动,如果教师抓住乡土游戏作为教学契机展开作文教学,势必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8篇:家乡的名人作文范文

关键词: 作文 创作之源 乡土资源

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丰富的源头活水,才会有清澈活跃的溪水。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提起笔来总觉得无内容可写,写出新意、作文创新更是无从谈起。教师命题,学生闭门造车,所以每当作文时学生就唉声叹气,搜肠刮肚写出来的也大都空洞乏味,或者徒有形式而言之无物,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成为一大难题。学生作文为何会无物可言?因为他们缺少对生活的观察,缺少对生活的感悟,而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观察少,胸中便无积蓄,无积蓄,作文便无话可说。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

要使学生写出内容丰富、情感真切而富有文采的美文佳作,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地,开拓学生的创作之源,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值得思考探讨的问题。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有效地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是拓展学生创作之源的一个有效途径。

宜兴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悠久的历史,它们可以成为学生笔下跳动的文字。

1.悠久的历史根基。宜兴自秦时建县阳羡,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三国孙权携母遣任阳羡长,相传孙权母亲所植的柏树至今依然青葱耸立。1000多年前,北宋时期改名宜兴,大文豪坡一度寄情宜兴山水,隐居于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宜兴发现的归径骆驼墩文化遗址告诉我们,6000多年前,先民就开始从事农业和制作陶器。宜兴有着纵横千古的悠久历史。

2.深厚的文化底蕴。宜兴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陶瓷文化在此产生,茶文化、紫砂文化更是名冠天下,可谓“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有着“一门七博士”的美谈,有着“教授之乡”的美誉。范蠡与西施隐居制陶,梁山伯祝英台相约化蝶,碧鲜庵、祝陵、慕蠡洞等遗迹诉说着曾经的往事和凄美的故事。宜兴书画诗词名家辈出,明代蒋如奇的书法,蒋捷、陈维崧的词,近现代徐悲鸿的奔马,钱松坏纳酱ê臀夤谥械乃墨,无一不登峰造极。周王庙、徐太师家庙、卢忠肃祠等庙祠,徐悲鸿、周培源、等名家的故居,东坡书院、岳飞遗踪等众多的历史遗迹见证了历史名人与宜兴的不解之缘,这些积淀了宜兴厚重的文化底蕴。

3.独特的地理环境。宜兴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有山有水有平原,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的美誉。南部有天目山余脉群山,东部有浩渺太湖,城中有两鸹繁В因此形成了一种独具江南特色的、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善卷洞、张公洞,竹海、龙池山风景区,茶园、森林公园、团鸱缇扒等名胜古迹和生态景观创造了神奇的洞天福地和山水秀地。宜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蕴藏着大自然的宝藏。

4.丰富的物产资源。正因为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所以宜兴物产丰富。濒临太湖,所以盛产银鱼、白虾等湖鲜,太湖沿岸出产的百合,被称为“太湖人参”;南部山区盛产板栗、白果、毛竹等,以及名扬天下的茶叶,“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最出名的就是紫砂壶,紫砂工艺名家云集,享誉全球。宜兴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产资源。

我们的家乡,从历史中一路走来,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她带给我们的既有古老的文明,又有现代的活力,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创作资源,都为我们的写作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如何让乡土资源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成为学生笔下感性的文字呢?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1.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乡土资源,培养热爱之情。可以通过教师的介绍、参观游览、指导发掘等来发现认识这些资源。教师在教授《想北平》、《江南的冬景》等文章时可适时地介绍一些家乡的人文地理、人情风俗;可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实地考察,真实地了解这些乡土资源;可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探究发掘,走访民间,查阅资料,搜集尽可能丰富的资料。在认识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对乡土的热爱之情。有了丰富的积累,充分的认识,勃发的热爱,才能为写作的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谓“笼天地于形内,方能挫万物于笔端”。

2.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现,激发创作之愿。可以通过品析、朗读名家的乡土文学作品,积累好词好句,熟悉写作的思路,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创造美的热情,可以通过模仿写作、片段练习等来鼓励学生创作。有目的地学习、欣赏如老舍的《想北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鲁迅的《社戏》等文章,鼓励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激起他们的创作愿望,进行初级的模仿和简短的练习,使他们愿意积极地写一写自己的家乡,夸一夸自己的家乡,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3.带领学生多次实践,指导创作之法。可以通过教师下水作文、学生二次作文、习作赏析评价等活动加强实践与方法指导。老舍说:“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所以要带领学生不断实践,多写多改。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教师下水作文与学生作文,比较自己前后的两次作文,比较同学之间的作文,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同时总结写作的方法,并运用于修改,让学生尝到进步的喜悦与收获成果的兴奋。

4.引导实践反思,巩固收获之果。可以通过广泛地积累课内外作品中关于乡土的写作,结合自己的实践,归纳反思,博采众长,发现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如何在各类写作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乡土资源,丰富文章的内容,凸显文章的亮点,让乡土资源在更多的场合闪耀自己的光芒。

通过先期丰富的积累与了解,通过这些方法的指导与实践,我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这些历史、文化的素材,让心灵与之结合,做到情动而辞发,以小见大,写出独特的感受与评价;引导他们去细细地感受、品味家乡的环境、物产,深入了解,让他们在自己的作文中闪耀,丝毫不用吝啬自己的笔墨与自豪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写作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基础的。当地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是值得充分利用的,广泛、深入地去了解那些我们“熟悉的陌生事物”,才能发现它们的美,发现它们丰富的内涵,发现它们背后的故事,才能情动于衷,辞发于笔端。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宜兴地理.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第9篇:家乡的名人作文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作文教学 体验式 策略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是学生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必须要有真情实感。但我们学生的作文大都变成了与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为了得高分,不愿抒发自己的情感,惟恐它不高尚;为了得高分,不愿表露自己的思想,惟恐它肤浅、片面;为了得高分,不愿用自己的语言,惟恐它太幼稚、不成熟、不深刻。于是作文中充塞着虚伪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惟独丧失了学生自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体验,写出自己真实的、独特的感受。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一套"体验式作文"的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用笔写心、用笔抒情,让学生笔下绽放心灵之花。

一、开启学生"心灵之眼",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观察练笔范围广,方式多,它对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使人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开启学生"心灵之眼",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例如,可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春天淅淅沥沥的小雨,捕捉它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观察奇峰怪石、山川激流,体会大自然的匠心独运、巧夺天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性,领悟大自然赋予它生命的意义,等等。这些都能成为学生作文的好材料。有了这样的积累,学生必定会写出文思独特之佳作。

二、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丰富学生社会体验

语文教师要善于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广纳信息,加强实践,增加体验。不仅要积极主动地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思想政治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还要舍得花一些语文课的教学时间精心组织一些与作文紧密联系的社会实践。要做到美好的书报读了写,精彩的影视观后写,生动的叙述听了写,感人的事件见了写,奇妙的想法想着写,好玩的活动搞了写。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联系对照社会实际,使之进一步深化感受,更形象、具体,更自由地感悟作品中的景、情、理。例如,可组织学生参观名人故居、革命博物馆、科技成果展等;调查家乡的今昔, 家乡的建设成就;可访问革命老同志、当地名人、先进青年典型等等。通过眼观、耳听、分析、讨论、交流, 锻炼学生认识事物、思考社会的能力,达到增加学生社会体验的目的。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使学生的作文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

三、让学生记录"心灵之语",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真实生动的写作,应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带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是一种物我同化的心理过程,得有一个放松自然的心态,才能渐入佳境。

日记松开了学生的手脚,为其插上翅膀,把他们引进了一个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学生可以尽情的抒写自己的耳闻目见、喜怒哀乐,小至花草宠物、风云雨雪、家庭琐事、校园新闻、学习心得、人际交往,大至社会新貌、天下大事......日记不拘形式,不限文体,不计篇幅,贴近生活,心有所悟,笔触所至,让学生回归到写作的主人位置上来,觅得一份自由舒展笔触的感悟。正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天天练写日记,有利于作文习惯的养成。

四、采摘学生"心灵之果",让学生体验写作的成功感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激励学生写好作文。反之,如果一个人办事总是感受不到一丁点成功的体验,再坚强的人也难免丧失信心,何况是小学生。作文是学生的"心灵之果"。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摘,充分发挥作文成果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小学生的作文从整体上讲,是很稚嫩、粗糙的,真正优秀的,符合文章要求的还比较少。教师的目光不能只盯住学生作文中的缺点,不能成天只对学生讲这里写得不行,那儿写得不好,说得一无是处,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作文难和怕作文的心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表扬强化的重要作用,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优点和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为达到"让学生体验写作的成功感"的目的,我编印一本班级作品选,让每个学生都有作文入选,都能品尝一下"发表"作品的喜悦。这样不仅优生的作文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较差生也为自己的作品居然上作品选而受到鼓舞。同时,我还创造机会强化"记日记"的功效,让学生的日记得以发表。经过我仔细修改,我开始在早读上读他们的日记(在学生允许的前提下,尽量不涉及隐私),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当我在读日记的同时,许多同学都向写那日记的同学投去羡慕的目光,慢慢的在我的"安排"下,他们的日记都能通过我的嘴巴"发表",当他们尝试到这种快乐时,我发现他们写日记时更认真了,而且效果也很好。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体验生活、体验社会的条件,让学生"用笔写心、用笔抒情",引导学生从"要我作文"转变成"我要作文",在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