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双师培训总结范文

双师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师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双师培训总结

第1篇:双师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 “双师型” 合作共享

一、引言

“双师型”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水平,是学校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因素。“双师型”教师培训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优化教育人力资源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教师队伍中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有着重要的意x。

二、双师型“师资”培训的内容结构

“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内容结构应从其素质结构来认识。“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呈三维结构态势,一是作为教师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的教育素质;二是作为专业教学的专任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的专业知识素质;三是作为“双师”素质上的专业技术与技能素质。由这三方面素质所组成的结构就是“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内容结构。

三、“双师型”师资培训的基本原则

1.以专业技术与实践性技能为主要培训内容。从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都已具备“双师型”理论素质,基本能够胜任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双师型”师资的培养重在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使任课教师有能力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进行教学指导,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操作就要求加强在“双师型”师资培养过程中实践操作环节,使专业任课教师在操作技能方面有所提高,从而能胜任和承担教学实践操作。

2.以体现专业教学能力为背景与个人兴趣相结合。体现教师专业教学学科背景与个人兴趣相结合的培训原则,即在“双师”素质培训中坚持以人为本,要贴近教师实际兴趣和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调动教师的兴趣与需求并参与到“双师”培训中来。学校根据教师的情况,挑选具备“双师”素质且愿意参与“双师”培训的教师,进行系统的培养,促成“双师”素质的养成。

3.树立终身发展思想。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双师型”教师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要任务,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培训。一次“双师”培训不能解决产业技术变化给专业人才培养技术实训方面带来的新问题,不能实现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当前是知识型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涌现并得以在产业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双师型”教师培训应有长期的、经常地参加新技术素养的培训,让“双师”能够不断去学习掌握新的技术、理论,充实自身的素质结构。

四、“双师型”师资培养的对策

1.院校自我培训。随着教育发展环境和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应建设较高水平的实验室或实验基地,为教师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学校应按照院校发展、专业发展、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等情况,有计划得进行阶段性的培养,为教师提供多种进修和学习机会,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双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内容的培训,最终实现“双师”素质的构成。

2.合作型培养。合作型“双师”培养是校企合作方面的一种创新。院校应加强与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上的联合,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设备,借鉴企业最新技术发展前沿信息,有利于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合格师资的培训。

“双师”培养的场所可以在企业,尤其是在生产车间第一线上请企业的专家为教师讲授技术发展前沿和新技术要领,使专业任课教师既能掌握技术又能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更能贴近行业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培养更加具有时代气息的“双师型”教师。

“双师”培养的场所可以在学校。以校内为培训场所也需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从企业一线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联合企业共同研究并制定“双师”培训计划,要求企业派出技术工作人员参与培养全程,辅助进行计划实施和监控,通过有效互动与合作,实现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教学实践环节的极大改善。

3.新老合作。从学校的师资中选拔一批师德水平高、教学能力强、专业技术精的优秀教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根据青年教师的专长和具体特点,制定相关计划,对教师以及培训教师的基本任务作出相关的规定,并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和考核。

“新老合作”的方法有利于缩短新教师熟悉和适应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时间,对促进新老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有着显著的作用。教师在掌握一定理论教学及基本功的前提下,采用“新老合作”的方法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加快其成为“双师型”教师。

4.交流和共享型培训。交流与共享型培训是解决当前一些高校“双师”资源不足的有效方法,其有助于促进“双师”培养、优化“双师”培训效益,交流共享型培训方式是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其借助于信息网络打造“双师型”教师网络,共享“双师”资源,对解决当前“双师”师资缺乏和水平不高的现状有着积极的作用。学校应利用“双师”共享平台积极组织与各个学科相关的培训专题,集思广益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题。

五、总结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本文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结构、原则和方法的研究,希望能够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培养出更多优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双师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 教师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31

Abstract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an better improve the service value of open education in countries, for in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 of TV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of open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build pers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chool teachers are the core of the team construction, and has important valu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VU distance and open educ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ath to carry on the elaboration, is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model construction,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 teachers of double division type cultur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spirit and team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well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promote the requir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ization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high-tech.

Keywords modern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交集。①国家开放大学成立,地市电大面临向开放大学转型的关键时期,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更高的时代要求,教师们需要顺应这种发展趋势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才能促进地市电大的转型发展。地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主要是从服务学生的基本点出发,改变以往的固定教学模式,开展一定的创新性路径去改善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这些不仅需要一定的高科技的融合,还需要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才能转化和发展得更好。

现如今,地市电大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缺乏,“双师型”教师的严重缺乏,教师们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不佳,教师们的队伍结构不完善等等,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路径需要一定的探索和思考。笔者主要从这个基本的观点入手,来阐述对地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的分析和总结。

1 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培训模型的构建

远程开放教育中存在很多因素成为制约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影响因子,对于远程教育教师培训模型来讲,需要充分考虑这种培训模型使用之下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和效益,关于这个角度出发的路径探索,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旨在将地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专业化的素质发展进行初步的摸索和总结。

(1)将教师培训的被动性转变为主动性。目前地市电大的教师培训主要采用集体组织形式培训,但培训内容不是根据教师意愿而来,而是根据主管部门的安排进行。很多时候,外界的环境因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既要进行一定的集体组织模式,又要进行一定的自觉意识之下的自愿的参与培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并对教师们的最终培训结果有一定的提升。②

(2)根据培训内容需求制定制度和政策。在远程开放教育中,每一位老师自身负责的学科内容和授课内容是不同的,在一些基本的技能培训方面可以共同进行,但除此之外的一些不同之处的培训需求需要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专业教师可以得到有针对性的专业训练,才能解决教师的专业特殊需求,使得培训工作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应有的价值而不是只走一种形式。

(3)远程培训技术和方式的优化。现代开放教育远程式培训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培训,培训者将培训内容制成软件或网页资料,培训者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自学,并通过这些高新技术与培训者进行交流,同时接受培训者的指导。这样就分离了受训教师的学习过程。自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进度,使受训教师在认识上的主体地位得到确定,充分体现了其个性化及专业化特征,替代了以培训者为主体的满堂灌的他控式教学,也可以缓解培训与工作的冲突。③

(4)设立基金委员会支持教师培训。资金的支持和投入可以促进培训的顺利开展,需要基金委员全力支持,培训中产生的费用和开销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去支持,所以,在地市电大的远程教育发展中,要想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优化,就需要对教师进行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进行大幅度提升,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和完成路径的优化。有了基金的支持,必要的硬件设备就有一定的保障,并且很多的技术仪器可以长期使用,既产生价值又有一定的节约性。

2 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双师型培养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这种特殊的管理形式决定了教师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授课技能,还需要对新技术的熟悉和掌控。此外,这些硬件的基本条件满足之后,还需要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拥有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等等。所以,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双师型”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通过这个途径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1)建立教师的实训工作室。教师的培训需要基本的场所来实现,在一些专业知识讲解培训的时候可以使用教室等场所来实现,但是当需要一些实践演练的时候,就需要主管部门针对教师的授课内容的需求特点进行一定的场所制备,所以,根据不同专业领域建立相对应的实训工作室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些基本的条件满足之后,可以为教师们的专业性授课奠定坚实的基础。④建立教师的实训工作室可以帮助实现培训的实践意义和目的,这种教育模式之下的实训是一种创新性强的实训,需要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一个整体提升。

(2)鼓励教师向双师型转变。教师们的授课能力直接决定了后续远程教育的开展情况,所以,对教师们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技能的要求就非常重要,不仅需要在教师们的专业水准上深入挖掘,还需要不断的进行考核和筛选。地市电大需要对教师们的“双师型”转变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通过不同的环节进行考核和筛选,将“双师型教师”作为一种职称,使教师们能够很好地加入其中,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此外,适当提高教师的双师型转变后的福利待遇,鼓励更多教师进行转型发展。⑤

(3)精选外聘兼职教师的加入。外聘兼职教师就是聘请一些高校和企业的退休精英骨干教师的参与,这些教师一般都是专家教授级别的教师,这些教师的加入可以壮大内部队伍,并且也为在职的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教师们可以通过专家级别的教师们的一些沟通和交流中探索问题、总结经验、提升技能等经验,从而在上进的氛围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外聘兼职教师不仅可以将知识带来,还可以将从教的精神带来,外聘教师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领域,对不同专业不同地域差异下的学生们的了解很多,外聘教师的引进可以对教师专业化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3 加强教师团队的精神面貌和团队合作的建设

(1)加强教师团队合作的建设。教师们的团队合作技能在建设中需要当作一项基本的技能来提升,对于教师们的团队合作,需要双方都能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保证最终任务的完成。目前,远程教育教师队伍的长远发展与壮大单依靠教师培训是不够的,只有组建教师团队,才能更好地巩固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使教师的个体水平不断提高,使远程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教学和科学研究都需要同时进行,远程教育的特殊性模式导致教师与教师之间必须要进行合作才能同时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都圆满完成。

(2)改善教师团队的精神面貌。远程教育教师团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们的精神面貌和团队的精神面貌都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和机构的发展,地市电大远程教育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不断的改善,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团队的进步和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团队的合作和交流很重要,尤其是当任务繁重时,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合作能够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

4 结语

地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期间需要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学科的专业性差异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找到薄弱的环节后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笔者主要从教师培训模型的构建、教师的双师型转变、教师团队精神的构建三方面来阐述,每一个角度都需要教师们的努力实践,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地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化更好的发展。

注释

① 王美林.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12:43-45.

② 李静,杨亭亭.远程教育基层教学点教职工职业发展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12-18.

③ 覃凤梅.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民族地区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高教论坛,2015.6:54-57.

第3篇:双师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终身教育;高职院校;双师建设;措施;展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7-063-03

一、终身教育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最先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各国今后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这是第一份提出终身教育理念的国际机构文件。终身教育是人在一生不同阶段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其主导思想是:人只有在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更新、深化和充实所获得的知识,才能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终身教育的特征是终身性、普遍性、主体性、灵活性、整体性和多元性。

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终身学习法议案》,并将其作为《高等教育法》修正案第一节的B部分予以实施,由此诞生了美国《终身教育法》,体现了法治化的内涵。德国对终身教育的重视和推动始于1970年,当时德国教育审议委员会制订了《教育制度结构计划》,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并指出终身学习是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日本在1988年由文省部设立了终身学习局。为完善终身学习体制并保障终身学习机会,日本于1990年颁布了《生涯学习振兴法》,从而逐步建立起终身教育发展的政策框架与体系。为共同推进终身教育事业,日本政府、民间及学术界都积极参与其中。

我国于1993年才首次将“终身教育”写人政府文件。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再次重申了建立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性。相比发达国家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的终身教育不仅要靠政府的高度重视、强大的经济和理论支持,还要依靠社会力量,同时要摒弃“只有学校教育才是正统教育”的学习观念。

二、终身教育与高职教育

1999年,在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前十年计划》指出,要加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将其作为终身教育一个重要的内在组成部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要面向可持续发展;要提供全民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在2013年12月召开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经验交流会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3年年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明确指出:“把职业教育摆在与平台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系统构建从中职、高职、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成长‘立交桥’。”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职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高职教育不但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为终身教育提供了学习场所,而且高职教育“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关键能力培养,将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根据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高职院校的教师只有努力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随着生源结构的日益多样化,教师还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双师型”概念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以来,其内涵得到深层次挖掘和延伸。1997年召开的全国首次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强调,师资工作要“以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为重点”。这既能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内在需求。

此后的十几年间,“双师型”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作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双师型”概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扩展,即“双师素质”。在骨干建设过程中,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完善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途径,以更好地探索“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新模式。然而,高职院校的“双师”队伍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师实践技能缺乏

这些年来,国内高职院校在大力发展过程中,受客观条件所限,从企业引进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并不多,教师主要来源于应届毕业生。这些新人职教师虽然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但实践技能相对缺乏,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教师通常在人职前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理论进修,这样的教师方可从事一线教学。很多发达国家还要求“双师型”教师必须至少具有5年的职业工作经历。

(二)培训效果难以考量

为了全面推进“双师”队伍建设,各高职院校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双师”培训,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企业实践。在“双师”培训或企业实践结束后,教师取得培训合格证书或提交企业实践考核表和实践总结。培训效果只能用证书或总结的方式来表现,参与教师在实践能力上有无提高、提高了多少等都是未知的,难以准确考量。以下事实具有相似性: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经过了正规高职教育,通过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然而,用人单位却抱怨,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并未达到岗位的要求。

(三)政策导向

各类先进或优秀评选、工资补贴等没有充分地向“双师”教师倾斜;在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中,还没有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量化为职称评定的重要参数,归根结底还是重论文和课题、轻专业实践。即使教师有很多有分量的专业实践获奖或指导学生获奖,也不能代替论文和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对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终身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政府层面

1.政府支持。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组织4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培训10万名,省级培训35万名,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尤其是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

为了配合教育部、财政部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苏教师[2012]35号)。江苏省计划“十二五”期间每年组织4000名高职院校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培训项目包括学科专业带头人高端研训、骨干教师提高培训、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培训、培训管理者专项培训、国外培训等。

2.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第一,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大都承担了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但是,为了评职称,他们又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放在科研上,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应适当降低科研能力要求,相应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要求的比重,真正发挥职称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改变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重论文、轻教学,重研究、轻应用”的局面,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双师”教师的特性。第二,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时,如果不是项目合作开发,大部分企业并不欢迎教师进行调研或锻炼。所以,政府应充分发挥相关企事业单位在师资培训中的作用,鼓励这些单位参与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同时,对高职院校以及教师、承担培训的机构及相关行政部门等各方,都应制定出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以及相应的单项条款和实施细则。

(二)学院层面

1.学校重视。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为受教育者提供的教育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其对经济发展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所以,高职院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终身培训制度,以市场为导向,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就业推荐、订单式培养、教师和企业员工交流培训、项目合作开发等方面,积极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只有学校联合企业搭好了舞台,教师才能在这个舞台上尽情施展才华,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好的培训。

2.完善鼓励措施。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督促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进修。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人才培养工作被评估为“优秀”、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以来,非常重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工作,每年都花大量的财力、物力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进修或培训,如学历学位进修、江苏省组织的培训项目、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培训、企业实践等。在参加进修或培训期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都会给予相关教师经济支持或减免工作量。随着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学院每年都对专任教师进行一次“双师素质”认定。目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双师队伍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现有专任教师419名,“双师素质”教师365人,双师比例达到87.1%,计划在骨干建设验收时,“双师素质”比例将达到90%以上。

(三)教师层面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就业精神。刚成年的大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三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人事处负责实施建设的“以‘校企混编’为特色的双师结构队伍建设”项目,其中一个子项目“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的具体实施办法是:每年督导办公室都会组织一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包括师德师风、教学基本功、督导听课、名师座谈、教学沙龙、校本研究、优秀评比等。目前已举办四期,基本覆盖了全部青年教师(包括所有非双师教师),极大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水平。

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也是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传播者。随着科技、教育的迅速发展,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应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主动汲取新知识,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培养自己的知识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具体的工作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技能与技术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第4篇:双师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青年教师双导师制;教育教学能力;职业素养

一、“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实施背景

导师制起源于十九世纪的西方高等教育,主要是针对研究生的培养,其最大特点是密切师生关系。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加以引导,因材施教。近年来我校引进的青年教师比例逐年增加,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在慢慢发生变化,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我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加上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和制造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更适用的要求,这就对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除了培养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外,如何提升他们的企业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成为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何让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尽快掌握职业教育特点,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人才培养的需求,我校建立了“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即学校给被培养的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校级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实践这一制度成为规划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和职业素养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学校希望青年教师这一后备力量能够快速稳健地成长,从一个“教学生手”能迅速进入职业教育教师的角色,获得成长空间并尽快成长为“教学能手”。“双导师制”顺应职业教育领域对教师具备企业实践能力和具备职业素养的要求,它提倡校企双方导师与青年教师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传授知识与技能、引导青年教师具备企业化的职业素养和积极参与技术项目、社会服务。

二、“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主要目标

教师素质决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抓住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人才培养,就抓住了学校建设全面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建设一支不但具有教育教学新理念、而且能具备企业化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将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到课程教学中,是深入实施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实践“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目标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责任感和荣誉感,实现青年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共赢,从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的运行。青年教师在校企双导师的带领下开展双边听课、集体备课、业务学习等环节可以将老教师的丰富经验与青年教师的现代信息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新老教师相互取长补短、互受启发、共同提高;青年教师与校企双导师通过共同参与教学研究和技术项目研究,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获得初为人师的成就感;校企双导师还可以通过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经验丰富的专业优势,指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使得青年教师在大赛平台上崭露头角;校企导师也可以从指导青年教师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吸收教育新理念,导师和青年教师相互促进,形成并提炼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体验到职业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条件保障

学校首先强化了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成效、教育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的全面评价机制,完善了《教师考核办法》,将“绩”与“效”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完善了专业带头人、学科(课程)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与选拔机制,进一步加强了考核奖罚力度,为争先创优健全了机制,建立了平台,形成了氛围;三是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公开招聘、培养与管理工作,优化了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四是制定了《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培养管理办法》,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对新进校的青年教师实行校企导师“一对一”的传帮带,使他们尽快成长并适应教学岗位的要求;五是完善了师资培训和能力提升机制,学校拨专款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和各级各类培训。学校从制度上保障定期选派教师“走出去”参加“岗位实习”、“国培”、“省培”,“请进来”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和指导工作。

四、“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工作过程

青年教师从“教学生手”转变为“教学熟手”再提升到“教学能手”是要经历一个长期历练的过程,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方式,可以使得青年教师迅速和稳步地成长。为了进一步规范导师和被导青年教师的行为,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具体要求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认识

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认识,把培养过程看作是对自己成才的历练,不应认为学校或导师安排的任务是一种负担。导师把职业素养的教育贯穿于日常各项工作过程,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他们不断加强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树立职业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青年教师应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满足岗位要求、提升教学能力、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素养

1、指导教案设计

教案不是教材内容的翻版,教学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授课质量,因此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做好教案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对课程相关的实训基地设备深入专研、阅读相关学材、教材等资料并进行分析思考。指导教案设计依照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进行: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导师考查教案包含几点:①是否与课程标准吻合,注意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对应;②每个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是否明确;③是否提供相关学材与参考资料,对相关知识点有拓展;④是否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过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⑤是否在备课和教学环节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导师若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与被导教师共同探讨,帮助青年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2、经常双边听课和集体备课

青年教师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听取导师的课程,作好听课笔记,学习老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如何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何掌握教学环节,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正确对待学生个性的差异,实行因材施教。要求被导教师在观摩听课中去揣摩导师的“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经验、授课的生动、活跃的气氛”。导师听课主要是了解青年教师教学过程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就不足之处进行探讨,使他们尽快熟悉教育教学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研室通过集体备课和在实训基地业务学习,新老教师共同切磋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跟进学科进展趋势和走向,尤其是注重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并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3、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言传身教

导师“身教重于言教”,要做好“传、帮、带”工作,要注意自己的修养,业务知识要不断地更新,工作上要有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影响青年教师。导师既要关心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导师对青年教师督导有五个方面:①为人师表,严以律己,教书育人;②教学上要做到“三不”: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调课;③作业要及时认真批改;④虚心好学、博采众长、活学活用;⑤坚持写教学日志,把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记下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

(三)提升企业化的职业素养和教科研能力

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对加速职业学校的青年教师的成长十分必要,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为青年教师选配企业导师,指导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和带学生顶岗实习。青年教师通过参加工程实践和带领学生顶岗实习、参与企业技术项目,快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新技术应用能力,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从而能把企业职业人所必备的职业素养带入课程教学中,继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岗位能力。校企导师共同带领被导教师涉足科研领域、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指导学习文献检索、图书和网上资料检索、撰写实训报告与科研论文、参与各级各类项目申报,等。通过企业实践和项目研究促使青年教师有效提高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

(四)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多给青年教师提供外出培训、考察学习的机会。规范外出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校加强了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管理,并做如下要求:①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必须系部、教务处、教学主管院长审核项目申请表,论证外出学习的必要性,对确实能提高青年教师能力的培训必定大力支持。②学习人员应秉承务实上进的态度,尽可能广泛搜集资料,增长见闻学识,真正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对于优秀学员学校给予考核方面一定的加分。③学员要认真整理学习资料,要求写出1000字以上的书面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学习体会和获取证书复印件,附上相关照片以及对相关学科或部门提出的可行性建议。④对于高层次、高级别的境外学习,将由外出学习者在全校作专题汇报讲座,要求学习汇报者做出总结生动、图文并茂的相关PPT课件。其他级别的学习汇报要求在系部进行交流。

(五)搭建青年教师参与各类比赛的平台

教育部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的竞赛序列,为此我校提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用、以赛促新”的口号,搭建平台,大力支持青年教师投入到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当中。青年教师参加竞赛或指导学生竞赛,促进青年教师对技术知识的学习,培养教师和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师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学校的各类比赛先由系部、教务处、教学主管院长审核竞赛项目申请表,对能提升青年教师能力的竞赛在政策和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五、“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工作的成效

实践证明,“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实施使得年青教师们的成长周期短了、成长过程中的“弯路”少了、与中老年教师间的“距离”近了。青年教师勇挑重担,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及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中磨练成长。我校的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能敢于创新,勇于开发,把握各种锻炼自我的机会。在首批实施双导师制的年青教师中人才脱颖而出,2013年我校青年教师蔡干杰参加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教师大赛工业机器人与机器视觉系统编程调试项目竞赛获得一等奖,被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授予为“全国机械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能手”称号。我校青年教师唐太财在江西省第二节“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数控车工教师组竞赛第一名,被江西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我校青年教师董理与康例启同学组队参加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被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授予为“全国机械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能手”称号。“课程是核心,教师是关键,硬件是支撑”,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实施不但使学校师资团队能力提升,并对专业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青年教师在校企双导师带领下参与校企合作的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精品课程与专业资源库;参与企业实践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与研发,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在职人员进行培训;参与技能竞赛,师生发挥特长、崭露头角、提高技能。实践证明,这项工作的实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是学校长远发展和拓展校企合作领域的重要举措。

六、体会与思考

职业教师必须从“书本理论”的阐述者向“实践技能”的操作者转变,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出合格的劳动者、技能型人才。我校在建设中非常重视师资队伍能力提升,不管是导师还是青年教师,若没有实践机会和施展才能的平台,终将是空洞的理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总结经验,摒弃形式主义,做到措施具体,目标明确,结合不同时期工作的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度更加规范,并促使全体教师职业素养提到一个新水平。我校抓住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契机,使改革成果得到推广,成为促进广大师生素质提高、推动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新科,王斌,杨润贤“.1+1+1专业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9).

[2]周明.对高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14).

第5篇:双师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字】:“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绩效评价体系;探讨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a matter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s a whole production line to train skilled personnel as the main target, emphasizing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industr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du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vocational schools level.Keyword: "du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explore

中图分类号:F8

当前职业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一)、职业教育师资发展水平不平衡。职业学校教师担负着专业技能教学任务,有些教师是从师范学校毕业或从普通中学文化课改行教授专业课,善于教授书本教材知识,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不能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学生学不到真正的先进技术,毕业后无法胜任工作,或者找不到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学非所用。

(二)、职业教育岗位整体薪酬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双师型”人才。很长时期以来,职业院校的收入分配制度与人力资本地位不相适合,工资水平的增长难以与职业院校发展形势保持同步,大部分院校为“双师型”教师提供的薪酬远低于其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

(三)、教师的来源单一,缺乏实践经验。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或从其他院校调入。虽然很多院校对专职教师提出了专业实践的要求,但是由于来源单一,工学矛盾等原因,多数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现场指导能力都处于弱势,与职业院校真正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渊博和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职业教育现行的职称评定标准存在着“轻教学、重论文,轻应用、重研究”等问题,这在无形中引导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发表著作和完成论文等硬性指标上,而忽略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的概念与作用

“双师型”教师概念是职业教育界为了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促进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而提出的。根据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的双师资格教师应符合的条件,以及各个职业院校的普遍做法,“双师型”教师的普遍定义有以下几种:①双师即双职称,具备不同系列的两种职称的教师;②双师即双证书,具有教师系列职称,同时获得行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③双师即双素质,既要具备高水平专业理论和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又要具备熟练专业实践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指导学生实践操作。④双师即双来源,既有来自专业院校和教师资格培训院校的教师,还有来自实际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综合以上四种定义,本文所指的“双师型”教师是以专业素质和行业素质为内涵,以教师职称和技术行业职称为外在特征,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熟练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师。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双师型”教师在本专业中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实践工作经验,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把专业教学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完成职业教育理论和技能的教学任务,开拓创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所以,构建“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绩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探讨

目前“双师型”教师资源稀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①引进对口专业的优秀人才。通过文化和技能考试,择优录用专业对口的高校毕业生;到生产一线引进对口专业的工程师。②对本校既有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的任教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相互交叉渗透,融会贯通。例如,技术性强、危险性大的电工专业,电工技术集电子、电工、钳工、计算机等技术于一身,电工专业的教师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应系统培训电工、钳工和计算机知识,并将课程整合;电工专业教师专业应达到技师水平,其他相关专业应达到高级工水平。③到专业对口的合作高校或国外培训。相比较而言,专业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技术水平领先,定期安排职业教育师资到高校培训进修,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对于研究认真和工作努力的专业教师,应适当提供机会去国外培训,让教师学会操作先进机械,掌握高新技术。④深入生产一线,提高实践技能。例如目前十分热门的汽车维修专业,要掌握发动机修理、汽车电子等技术,要能拆装行走系统,钣金校正汽车外壳等,教学难度很大。教师应深入汽车制造和维修工厂,逐个岗位进行实习。

四、“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绩效评价体系细则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扩大招生,各个职业院校生源竞争日益激烈,这给职业院校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然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职业院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师资人才的竞争。建设素质高、高效精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院校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建设“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绩效评价体系则是建设精英教师队伍的重中之重。加强绩效管理,规范绩效考核,综合运用绩效评价结果,让绩效评价结果与劳动合同续签及劳动合同年限确定、职称评聘、学科带头人评选、职务晋升、培训深造机会、绩效工资分配等挂钩,从而催进“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人才。

“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绩效评价体系具体设计方案:

考核对象:所有在岗师资。

考核原则: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

考核组成员: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各年级班主任和教研组长为成员。

考核绩效分配原则:采用100分制,加分不封顶,奖励分值20元并根据学校效益及奖金总额水平定期调整,教师个人绩效工资=绩效考核得分*20元。

考核内容:

第一部分 教学工作量(40分)

规范要求(40分):考核教师自然周工作量多少,自然周工作量包括教师实际上课课时数。按照实际课时情况确定平均工作量,教师满课时分值为40分。

扣分标准:1.满工作量的教师绩效得满分;2.工作量超出的,由考核组成员核定计入加分,班主任教师加5分;3.因学校安排造成工作量不达标的,视为达到工作量;因教师个人原因协商减少工作量的,相应扣分。

第二部分 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教学过程(25分)

备课(5分):备课书写清晰,内容齐全,体现学科特点;教后总结具体充分,能够体现教学情况,总分记5分。由教研组评议,教导处二评和校长室总评,优秀记5分,良好记4分,一般得3分,较差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

课堂教学(5分):教学目标明确,突出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得当,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学态度端正,因材施教。总分记5分。由教研组评议,教导处二评和校长室总评,优秀记5分,良好记4分,一般得3分,较差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多次考核按照平均分数计算最终得分。

实践技能培养(10分):能举一反三,将教学内容反馈到实际操作当中;善于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亲自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具有教师系列职称,同时获得行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总分记10分。由教研组评议,教导处二评和校长室总评,优秀记10分,良好记8分,一般得6分,较差得3分,不合格不得分。

其他(5分):教师应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按时完成记5分,没按时完成的后续补完后得3分,没完成不得分。课时调配由教导处安排决定,教师不得私自调课,发现一次扣3分,上课迟到15分钟以上记旷课,扣3分。

第三部分出勤(10分)

规范要求: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按时参加考勤。有事需提前向校长室请假,电话请假销假后需补齐相关手续。病假需出示医院证明,特殊原因请假者需提供相应证明材料。教师在上班时间外出必须落实外出登记,写明外出原因,不履行登记手续的视为擅自离岗。考勤人员必须公开公正执行考勤制度,不得。

评分标准:一个月内出满勤记10分,以学校考勤部门的统计数据为准。迟到、早退、值班不到岗和无故不参加会议者每次扣1分,累计5次者本项得0分。教师因个人原因请不超过一天的短假,2次以下不扣分,2次以上每次扣0.5分。教师因个人原因请假超过一天,2次以下不扣分,2次以上每次扣1分。教师病假、婚假、产假、丧假等按照学校管理规定进行管理,超过规定时间的按个人原因请假处理。

第四部分教学科研成果(15分)

教学质量(5分):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学校的考查科目质量调查中合格率80%以上,组织参加各项专业相关比赛。合格记5分。

科研成果(5分):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科研培训,不无故迟到、缺席,合格记5分;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参加各种教学论文评比和课件评比,每季度完成一次以上参赛任务,合格记5分;积极参加向有关专业刊物投稿的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文章被刊用或得到奖项加2分;每获得一项相关行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加3分。

学生满意度(5分):每月组织学生民主不记名满意率测评。满意率90%以上记5分,满意率80%以上记4分,满意率60%记3分,满意率60%以下记0分。

第五部分师德建设(10分)

评分标准:遵纪守法,服从学校安排;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成果突出。团结协作,热爱集体,关心学生,有教师风范。合格记10分。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本项记0分:教师有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例如有偿家教、校外违规兼职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无正当充分理由不服从学校安排,未完成规定教学任务。

第六部分其他加分项目

教师主动申请或承担科研课题研究,并按照计划完成,按校、县、市、省、国家等级课题分别加2、4、6、8、10分;

教师个人参加学校和上级组织的各类专业竞赛,获得校、县、市、省、国家等级奖项的分别加2、4、6、8、10分;

教师撰写论文或教学经验材料,在相关正规刊物发表的,每篇按照校、县、市、省、国家等级分别加2、4、6、8、10分;

备注:获得校、县、市、省、国家各类竞赛一二三等奖的,在以上加分的基础上再加上5、3、1分。

【参考文献】:

[1]李永康.试论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2]屈孝初.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学报,2006,(4).

[3]刘正周.管理激励[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双师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双证融通 高职教育 问题 策略

[作者简介]黄平平(1981- ),女,河北昌县人,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四川 成都 6101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研究课题“高职教育双证融通实施策略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ZY11A0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036-02

一、高职教育双证融通的概念

所谓双证融通,是指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取得过程高度融合、无缝衔接和优化配置,即以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结果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以学历证书获得为结果的学历教育,这两种教育形式之间相互认可、相互沟通和相互转化。其实质是将高等职业教育与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衔接与对应,将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与职业资格标准统一起来,逐步构建起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融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为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高职教育双证融通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未能实现自然衔接

大多数高职课程,在开发初期都未能进行必要的市场需求调研与分析,导致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缺乏对应关系。由于未能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习内容,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之间产生脱节。

职业培训注重与职业特点的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现存教育体系中的理论知识,多为多年总结和研究的理论,并不能完全反映迅速发展的职业变化。况且一部分职业也尚未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这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归纳新型适用性理论,又要注重前沿实践的经验。而这一系列若要进入高职课堂,必须加快从理论到实践的总结,并形成便于课堂传授的体系,这对于现行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而言极具挑战性。

(二)教学资源无法支持双证融通的实施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率,但与此同也暴露了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包括师资力量缺乏以及实践环境匮乏。就高职院校目前的状况而言,教育师资力量仍然是以学术型和科研型为主,师资队伍不合理,理论教师超编,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理论教师实践经验少,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而且在大多数教学中,教师偏向于知识体系的培养。教学场所多在教室,鲜有真实的工作氛围。

要做到双证融通,还需要“双师型”教育人才。职业资格证书的最大吸引之处在于对职业能力的彰显。它不应只由应试型的题目组成,而应该是对职业过程当中实际问题的考验。多数职业技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掌握,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要求将实际问题凝练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迅速掌握方式、方法。这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极高,既需要具备行业知识,又需要具备教育传授知识的能力。“双师型”人才的匮乏,也是职业教育当中的软肋。

(三)学生和家长对双证融通制度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由于学生和家长对职业资格证书缺乏重视,从而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实施双证融通的决心。在许多高职学生和家长看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降低了大学生的身份,相反他们更加注重专升本的学历进阶。同时,尚存在很大比重的高职院校未能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获取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因而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能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极小。

根据调查,学生对于职业资格证书的信息大多通过职业院校取得。例如,学校的就业与创业中心关于报名参加某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信息,以及部分教师对于某些资格证书的宣传。学生自发了解职业资格证书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这也与社会公开媒体中对于学历宣传大于职业资格宣传有一定关系。

(四)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不健全

尽管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这些制度相对分散,尚未形成配套体系,加之措施的执行力度不强,使得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同时,对职业资格的认定远远落后于新职业的产生发展速度。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学生产力的发展,某些旧职业逐渐消失,新职业大量涌现。高职院校本质是以就业为导向,与职业岗位完全衔接为目标。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不少比例的学生在未来就业岗位方面没有认定的对应职业,并且没有配套的资格证书考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社会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职业。但是,拥有正式职业标准的职业仅有300个,占总职业标准的比重约为16%。其中因为不同部门管辖不同行业的不同部分,所以尽管是同类型的职业资格证书,其颁发部门也可能是不同单位。这些认证单位中既有行业职能部门,也有劳动部门所属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甚至是行业协会及企业。这就导致证书种类繁多,标准不一。

此外,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渠道缺乏规范性。为了追逐利益,许多机构、社会团体和协会争相展开各种“资格证书”的认定,从而导致职业资格认证缺乏严肃的态度、科学的考量和权威的管理,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顺利实施双证融通制度。

第7篇:双师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国外;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77-02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近年来的大发展、大繁荣过后,现代教育观念如何转变、教师教学水平如何提升、办学投入如何发挥高效益、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技能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在这其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最为关键和棘手。

国际上的高职教育发展较早,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的TAFE等模式发展成熟并各具特色。同时,国际上高职院校在师资的培养、培训及管理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成功做法和经验,需要认真梳理和总结。

一、德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与其职业教育教师发展史一脉相承。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师资,在德国既有相当熟练的专业技能,又具备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德国职业教育重视师资培养,也同时关注在职的继续教育。德国政府把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作为提高其总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规定职业学校教师参加培训进修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要求所有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参加分级分类培训。

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社会地位与待遇较高。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是国家公务人员,与政府官员享有同等社会地位;工资待遇也高于同等资历的工程技术人员,约为其他行业工资的1.5―2倍,在社会上是倍受人们尊敬和羡慕的职业之一[1]。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德国职业院校又一特色。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兼职教师,而且多数来自企业。他们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于培养学生技能水平,掌握先进的职业素质有很大益处。有些职业学校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比例甚至超过1:1。

二、美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美国对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有严格的规定,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比一般中小学教师证书要求更高,其“双师”素质特征十分明显。在美国,要成为一名高职教育教师,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并对所授技术课程有1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及最新经验,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的实际经验,还要求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的能力。不仅职业准入制度严格,在美国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考核也十分苛刻。美国高职院校每年都要对在职教师进行评审鉴定,其内容包括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类[2]。根据这些考核结果,要对教师进行动态评价,不断激励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提高自身的贡献力。

三、日本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非常发达,近半个世纪以来,形成了多层次、开放性、适应日本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日本的“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是指具有技术专业(即机械、电工、家电维修等)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3]。他们主要在职业高中、专修学校、短期大学及公共职业训练机构从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职业训练指导员”是集理论课讲授与实际操作训练于一身的师资。持有教师资格证书者先去企业工作,然后再转到教师岗位上来。“职业训练指导员”的培养有四年制的长期课程、6个月的短期课程和在职指导员的进修课程等。

此外,日本职业教育非常注重立法工作,通过立法解决职业教育中师资的一系列问题如解决师资数量不足问题、师资培养经费问题,并且通过立法确立教师地位。尤其是年文部省修订了《职业教员许可法》,创设了教员特别许可证和特别兼职教员制度,从社会上、企业中招聘具有丰富职业经验与优秀学识的人充实教师队伍,不仅拓宽了师资来源渠道,而且架起了企业与学校之间互利互惠的桥梁[4]。

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澳大利亚TAFE学院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它具有一支与生产密切结合的,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教师培养、教师准入和教师培训几个方面:一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采用多渠道、高质量的培养方案。二是澳大利亚拥有严格的职业教育教师聘任和准入制度。澳大利亚TAFE学院要求教师:至少要有3―5年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则要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三是澳大利亚拥有规范的在职教师培训机制。一般新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到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专门的教师资格培训,由学院资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育文凭)。四是澳大利亚拥有健全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机制[4]。它通过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五、国外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通过前文对国际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德、美、日、澳四国职业教育教师建设的整体回顾,我们看到国外职业教育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起步早,更主要是得于以有一整套缜密的培养、培训和管理机制,其中很多有益的经验带给我国启示。

启示一: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作用。

如前文所述,由于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教学模式和内容也有所区别,因此国外对高职教师的选聘一直比较严格。我国高职院校对教师的选聘缺乏对教师技能的要求,往往把学历标准单一化,认定高学历是进入高等职业院校任教的敲门砖,是否具备专业经验并不是重要因素,而且由于学校没有人事聘用自,有时就是想招也很难招到学校满意的“双师型”人才。导致“双师型”教师从入口就严重缺乏,入职就缺乏职业技能经验,单靠职后短期培训目的是取得某项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功利性的为了凑“双师”而培养出的教师很难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更难以胜任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专业型人才的职责。对此,我国对“双师型”教师上岗前的选拔、培养有一套层次清晰、要求明确、循序渐进的考核程序;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工作要严格把关,从源头上保证高职师资的整体素质。

此外,国外学校通过聘用兼职教师来保证师资队伍中实践性教师的比例,进而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有庞大的人口资源,可以通过设立多层次、多类别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从学校、企业、社会吸纳人才,扩充职教师资队伍,为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此外,还可以聘任科研、企事业单位优秀的科技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行家、技术能手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这样不但可达到专兼职“双师型”的优势互补,增强办学活力,提高效益,而且能够利用校企联合,从生产第一线聘请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途径的一种良好补充。

启示二:高度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是保证职业技术教育能够跟上知识更新和技术发展的步伐的重要工作。而我国企业或高校没有足够的培训基地供高职教师培训,这方面应该说是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困境。但随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要求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应从我国高职教师的实际需求和现有水平出发,把“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验制订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并通过学校与产业部门联合办学渠道,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到生产第一线参加实践,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技能。

启示三:完备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少有效的培训评价和激励体系[5]。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模式,我国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改革评价制度,在评价体系中体现技能水平传授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严格要求,如可对“双师型”教师予以政策倾斜,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再评聘第二个技术职称。学校还可以采取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等政策,逐步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此外,并考虑充分运用补贴、晋升职称等手段,努力为“双师型”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发展的氛围。

综上所述,国外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严格的资格认定,规定高职教师在具有较高学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实际技术资历;校企合作的培养和培训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帮助高职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灵活的管理模式,大量聘用兼职教师,实行任期制管理;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科学的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机制和有较好的社会福利、工资待遇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雷同飞,等.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9):105-106.

[2] 韩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6.

[3] 杨莎莎,等.国外“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7,(6):95-96.

第8篇:双师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师资建设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全国高等教育和模范院校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还存在着建设不完善,“双师型”高级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和未来职业学校教师工作的重点,同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职业学校教师发展中的重点内容。

一、高职“双师型”教师综合能力分析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1.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行为举止,良好的师德和职业道德,注重教育,注重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维护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2.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高职教育委员会面临着来自社会和企业的挑战,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为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打下基础。(二)“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1.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行计划,调整典型的专业活动,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整合、重构和调整,通过知识处理、课程设计、案例教学等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获得相关的生产实践经验。2.课堂把控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培训的可能性,除了为学生提供讨论、观察、实验等活动外,教师还应实时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案例,激发课堂气氛。3.教育和沟通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经常围绕教学主题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流和传递。课堂传达的知识不仅是课程的内容,也是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沟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智慧,掌握知识和专业能力。4.专业方向。基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教师的“双重素质”必须提供一定的职业指导。因此,教师应加强理论培训,掌握职业指导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就业情况。通过实施职业培训来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技能,通过能力竞赛等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工作相结合。

二、高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双师型”教师即基础教育素质和专业素质,以及“双师型”教师的能力。教育部强调,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教师成为理论基础扎实、教育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强调了教师的核心能力,总结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专业是指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是指教学能力、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1]。(二)教育能力。“双师型”教师应正确界定教育概念、掌握教育科学的基础上,积极学习职业教育理论,开展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教学能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统一规划和实施培训项目,合理规划专业实践。(三)专业实践技能。具备专业领域的技术实验和开发能力,实践证明,教师在公司工作三年以上,可以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专业资格等技术资格,从而将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转化为综合教学资格,开发技术、工作等,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实践能力。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师资结构有待调整。大多数合格的人才由于教育背景低而不能进入大学,相反,高职院校开展兼职教学,招聘的教师大多为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仍然注重技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相对缺乏,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效果不佳。(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思路和发展措施难以有效调整,政府与学校、企业之间缺乏有效、及时的沟通。在缺乏安全体系的情况下,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尚未出台。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还存在渠道不畅通、数量多于质量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发展,实现双赢全面发展。(三)完善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于教学和科研,缺乏这些指标不能有效地激发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大多数职业院校在专业学位提升、年度考核等方面没有给予优惠政策和奖励,导致教师没有利用休假时间进行实践。教师教育主要脱离专业实践,效果不佳,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职业教师来说,“双资格”评价体系缺乏完善的保障体系,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四)“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有待完善。高等职业学校一般遵循传统的高等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缺乏长期的规划。高职院校要求所有教师都具备教学、科研、理论、实践、技术和管理技能,这一普遍要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有关,但“双师型”教师实践的缺乏、教师培训体系的不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仍然不完善。虽然国家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实施了一些教师培训方案。虽然教师都是公司培训的,企业一般也不会将基础技术充分传授给教师,教师实践培训缺乏支持和保障体系,会导致企业实践缺乏现实意义[2]。(五)单源通道。高职院校的新教师大多是硕士或博士毕业生,是高职院校、企事业单位引进的高技能人才,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企业专家难以进入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其职位、资质、工资和社会福利等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收入有限,教育建设资金不足,高校很难聘请大量商业专家作为高薪兼职教师。(六)企业参与动机不足。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了解,企业认为自己没有责任培养“双师型”教师,也不欢迎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到企业从事科研工作,其次公司没有完全培养出“双师型”合格教师。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水平很低,为实训、临时实训、在职实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提供了基础,导致教师在企业培训任务的安排不系统;教师的特殊地位使得企业在教师和员工的管理上难以实现平等对待;企业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重要的生产环节,如产品设计、核心技能、关键技术、工艺流程等,使得教师无法将所学知识结合起来。

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拓展人才培养渠道,确定人才培养来源。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自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因此,在积极引进优秀教师的基础上,除了尽快将“双师型”教师的能力标准纳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外,还应调整教师培养体系,为高职院校提供教育空间。(二)完善职业培训机制,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专业技能,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其中,要把生产实习基地作为教师培训的摇篮和场所,积极与社会企业合作,加强职业教育教师之间的联系,在不断交流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职业生产实习基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职业学习小组的课堂实践最终满足了教师能力建设的需要[3]。1.完善岗位轮换机制。对于“双师型”教师来说,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围绕现有教师建立健全的轮换机制,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学习过程,确保职业学习与日常工作的互动与融合,与此同时,应该尽快建立一个以社会企业为基础的专业团队,由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组成。在研发过程中,对于生产线的新技术将最终保证教育的及时性和可行性,确保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能够适应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2.完善教师支持机制。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教师普遍面临着严重的两极分化,老教师有丰富的培训经验,但缺乏创新意识,青年教师缺乏培训经验,但对教育充满热情。围绕现有教师支持机制,构建完善的教师队伍,立足老教师和工程人才的领导,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双技能教师的协调发展。此外,在现有教师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秀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并特别重视日常教育,不仅要选择有经验的教学理论,还要在与企业积极沟通的基础上,招聘优秀的技术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为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培训体系。(三)确定教师培训目标,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1.培养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的未来,因此,要从青年教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入手,拓展青年教师教育的创新措施,促进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一方面,青年教师应建立全面的岗前培训机制,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发展其基础教育能力;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在就业前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鉴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有必要围绕青年教师建立企业培训机制,确保教学技能与经验的有机结合,确保青年教师能够胜任自主教育。2.培训处于发展阶段的教师。对于处于发展阶段并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他们正处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内部和外部的培训机制,一方面,内部培训是在教育科研项目的基础上优化教育理念和教师教育水平的手段,除了鼓励教师组建专业研究小组外,还应通过组织方式积极与企业合作,在此基础上,对从事新产业技术的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探讨,从而营造和谐的产业交流氛围,促进培训。

五、结语

为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鼓励政府、企业、学校共同推进“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高职院校应以教师学历和专业技能为双向发展的主线,逐步建立具有较高理论教育水平和较高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实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车国彩.“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8:76~78

[2]潘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度建设存在问题探究———以河南省为例[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9:203~204

第9篇:双师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型 团队建设

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立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保证。随着高校教师数量的增加,如何界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一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的情况,首先要界定的是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国家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曾经做过一些粗放型引导工作,但并没形成权威性的界定,没有统一的内涵和外延的阐述, 也没有非常成熟的理论作为支撑, 在建设途径上更没形成完善的思路。在这种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与认识出现偏差。熊惠平认为完善的高职教育制度应以个体发展为本,注意发现、尊重、赏识学生之间的个性、能力差异, 为其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选择。本文认为“双师型”教师应以这为教育目标,具有普通高校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能从事专业的教学工作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且具备一定的技能实践,能够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训活动,具备价值指导,热爱教育事业、创新性强的素质。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结构应是多样化的。团队应该(1)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学团队应由企业兼职和学校专职老师组成;(2)高职教育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是开放性的, 是由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式的;(3)基于培养有个性、有思想、有技能的人这一共同理想。

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科学、规范的界定,为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最基本的理论依据。

二、 “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

在界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的基础上,制定一套严格的 “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将其细化,使之具有实践操作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处于初期。因此,要制定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可借鉴发达国家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

总的来说,“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应包括思想素质和三种能力。

思想素质: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 发现、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和智能水平差异, 并因材施教。教学能力: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较强的教学能力;能熟练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并掌握各种教学方法;胜任专业实训指导等工作;教研能力:能承担专业课程的开发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指导专业建设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探索职业教育教学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和指导能力。

所以从教师角度来看,“双师型”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也是价值引导师。

“双师型”教师认证的具体标准: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两年以上的相关行业经历或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 接受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学习或培训。对于一些兼职教师,可以不具备教师资格,但学校对其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的掌握、教学器材的使用等进行考核,确定其具备教学能力。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途径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可通过建立相应的教师培养体系,广泛联系相关行业,建立各种教师培养基地以及人才引进基地,同时引进社会、行业等各种培训机构,打破由教育行政部门垄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单一局面,建立规范的招聘考评制度,丰富教师的来源,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为培训真正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为了满足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以“双师型”为目标,立足于本院校, 立足于教师本人, 立足于本专业特色的培训方式。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张,通过校本培训,引进社会、行业等各种培训机构,这样教师不用走出学校就可以接受各种短期或长期的培训。校本培训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差异性, 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需要和教师的能力水平选择合适的培训的内容与方法,来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实际操作技能和辅导学生实训的能力。

2.校企合作

优秀的高职院校,理想的教师团队背景应该是:通过全日制大学四年及以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进入社会,经过几年工作经验的积累,熟悉生产、技术、工艺等技术和管理,能快速解决生产现场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负责人或管理者。高职院校再从中选聘,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和教育方法的培训,最后充实到教师团队来。但实际中符合指标的非常少,因为相对而言,职业院校教师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不如企业,因此选聘合适的“双师型”教师是各职业院校面临的共同难题。解决这问题的另一重要途径是校企合作,它是打通优秀“工程师”从教和专业教师获取实践经验的直接通道。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师可定期到企业进行工作实践,参与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学习相关专业最前沿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环节能力。也可以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定期到学校讲学,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发展。

通过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管理与信息学部这两年举办的学生座谈会的情况,可以发现吸引学生,获得学生好评的老师,都是那些经验丰富、技能高超、授课生动,能够将实践中的成败事例活生生地在课堂展示的老师。这样的课堂师生互动效果好,符合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比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发展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些国家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很多都来自一线的优秀工作人员,并着重引进一些有5年及以上丰富实践经验和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

但当前多数校企合作只具形式意义,因为一方面很多企业领导者认为校企合作不能为企业创造利益,另外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任务繁重,很难抽出时间去企业实践。因而很难达成合作,教师也无法深入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转变职能,成为高职业教育的协调者,可考虑成立一个专业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 试图找到双方的利益平衡点,然后立法推进,为企业的兼职教师与院校专职教师之间的合理流动等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例如,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批准, 人事、劳动部门牵头, 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深圳科技工业园总公司等八个大型企业和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共同投资建立的“西部人力”机构,具有做活校企人力资源市场的先天优势。

3.围绕专业学科创办相应的教学工厂

各职业院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可围绕专业学科建立相应的教学工厂, 由学科教师负责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承担产品的生产和管理等工作,这有利于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升华理论知识,能更好的把理论知识以通俗、幽默的语言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创业的过程中也可以邀请学生的加入,让学生在教学工厂内感受企业文化,掌握操作技能,了解作为企业员工的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可见,通过创办教学工厂,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如果教学工厂能够盈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也可以补充院校所需的设备和建设实训中心,完善硬件设备;同时也可以改善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团队,提高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4.教师参与项目开发

越来越多职业院校开始让教师承担项目开发工作,希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搞好项目开发,职业院校领导要充分信任教师,并给予资源的支持,放手让专业教师参与校内各种工程建设项目、实验装备项目、实训室建设等项目的招投标及开发。一方面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弥补教师项目实践经历少的现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同时更应鼓励教师与相应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为参加社会项目招揽与设计奠定基础。

5.建立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从事高职教育的专任教师教学团队应由企业兼职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职教师组成。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自于高校毕业生,来源途径单一,所以学校可借鉴国外的经验,积极引进企业的优秀员工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来完善师资队伍。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使专职教师得到不同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训练,不至于受到缺乏教师资源的制约。国外很多知名的职业院校都从企业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并对兼职人员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加拿大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在一半以上,德国也规定兼职教师必须具备1年以上企业生产实践经验,且具有教师任职资格的。

四、总结

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和培养已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对“双师型”等方面进行了若干开创性的探讨, 但在深度和具体操作上还十分欠缺。本文在分析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其资格认证标准,确定“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体现职业院校教育特色, 注重教师的主体性, 这种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必然会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团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1]

参考文献

徐元俊.论“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构成及认定[J].石油教育,2008(2):35-38.

高筠.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2007(9).

[1]徐平利.工学互动组合: 重构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新思路[J]. 职业发展,2007(2A).

[2]张宝歌.高职“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升:培养与评价一体化[J].江苏高教,2007(6).

[3]杨莎莎.国外“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7(6).

[4]周江林,邓惠君.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探[J]. 社会科学家,2009(8).

[5] 张雪荣,张之东,王晓欣,张志华. “双师素质”教师内涵的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5).

[6] 唐林伟,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