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书馆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图书馆管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图书馆面对的压力与威胁也逐渐增大,其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小和越来越恶劣。如果新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不能在此时孕育而出并且真正落实的话,图书馆可能会走上渐渐消亡的道路,所以,图书馆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者的期盼和需求中生成,假使可以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学术理论和方法,真正具体到实际的图书馆业务推广与内部管理工作中,不“纸上谈兵”,依靠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自身管理水平完成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这将会有力推动图书馆的整体发展。
1 创新管理理念。
运用现代管理学理念于图书馆管理中是当前图书馆管理的关键,同时借助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手段,科学合理的配置与使用图书馆资源,保证图书馆的最大作用被发挥出来。现阶段,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手段因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快速发展得到了一个重新成长的机会[1]。所谓图书馆知识管理,指的就是借助对知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和管理学手段的充分应用,将图书馆内在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与运用,保证图书管理工作可以更加全面并且充分的满足不同群体对信息知识的需求,同时还将图书馆的各项现代化功能和作用进行提升优化的过程。总而言之,图书馆知识管理和普通的图书馆管理完全不同,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立足的理论基础存在差异,长期以来,传统的管理学都是图书馆管理的理论基础,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却是有别于管理学的知识管理;其二是完成管理的对象不一样,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对象主要指的是对各种书籍信息、图书馆建筑、设备、人员以及各类技术手段等组成的图书馆系统,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对象指的却是由信息和知识、物资、以及图书馆文化等资源构成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其三是管理的重点不一致,虽然长期以来,图书馆管理的核心理念都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其中的重点,但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我国大部分的图书馆都没有将这一理念真正进行落实,导致图书馆管理变成了普通的事务性信息管理,但是把图书馆知识管理作为图书馆管理的核心理论和操作手段,就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与服务精神充分地表现出来,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点和中心,所以知识管理创新与知识服务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其的主要目的。
2 创新管理内容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囊括较广,主要包括图书管理重点人事、行政以及业务管理等很多方面的创新与整理,其中重点的管理工作如下:
知识应用管理。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各个人士提供系统性的知识需求是图书馆管理的最终目的,所以在建立图书馆信息系统之前,应该充分考虑到怎么才能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共同需求,包括科研机构、政府以及企业等等,并且树立一个目标,完成提供深层次、多方面服务的复合型图书馆的建设。
知识创新管理。主要指的是创新性的对图书馆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同时把图书馆知识当作管理研究的重点对象,并且革新图书馆管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新时期的图书馆管理业务流程必须将“知识流”当作管理的重点方向,重组和创新业务流程应当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重点研究怎么实现把文献采访、组织和服务转变为知识搜集、组织和服务的途径与方法。
知识传播管理。图书管管理的首要任务和重点,是为了方便知识源和找寻者之间的准确与匹配的及时性[2]。
知识服务管理。新时期的图书馆管理应该把帮助用户完成知识的开发与使用作为自身的目标任务,进而使得图书馆可以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用直接了当的形式对用户对知识的创新和运用工作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在新时期的图书馆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的每一步细小操作都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完成,所以对各个大型图书馆来说,更加积极的培养出高水平的知识型管理人员是其的重点工作任务。
3 创新服务工作
(一)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以往的图书馆管理的工作重点是日常事物管理与馆藏,这就造成图书馆在进行发展时,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例如说,服务范围不大、馆藏结构单一和利用率不高,这对图书馆的二次建设和经济效益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对图书馆的长远发展来说更是阻碍了其发展脚步。图书馆知识管理将“以读者为中心”这一概念进行彻底贯彻落实,扩大了用户信息反馈的渠道,把信息资源建设和读者的需求两者进行结合,根据不同读者的阅读倾向和知识结构的差异开展信息的收集工作,是的不同群体的读者对于知识与信息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进而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全面增强了图书馆知识和信息的服务质量。
(二)知识服务工作的加强
现阶段,社会各界对于图书馆的知识性要求较高,所以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应当进行扩大,还能还同以往一样只是限制在单一、基础的文献书籍的储存、收集和推广工作,而应该对新时期的知识进行重点的创新和开发。在平时的图书馆管理中需要对服务的知识内涵进行持续的扩充,不断发现和挖掘新的知识,使得原有的知识与信息资源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化,生成适用范围广、针对性强的二次再生知识,完成知识资本的整合、增值与更新。除此之外,对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利用,借助现代化的全新信息技术,不断对图书馆的信息与知识服务的广度与宽度进行拓宽。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实践和知识管理理论共同结合的一种不一样的管理方法与思想,对于现阶段的图书管理工作有创新和积极的意义[3]。新时期的图书管理工作应当对以往的管理观念进行更新,汲取新的知识管理理念,将精准度高、有价值的知识信息提供给不同阶层的读者,把读者需要与知识增值作为管理工作的中心,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信息服务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红.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的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5):36-37.
柔性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介绍了柔性管理的内涵和基本特征,阐述了图书馆引入柔性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4点柔性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
柔性管理;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员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生产力”已被人们深刻认识和赞同。在人们对知识更加渴求的今天,图书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式、方法以及由此形成的服务方式、手段和内容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笔者认为,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图书馆的要求,为读者提供更广泛、快捷、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必须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引入“柔性管理”,重新建立新的管理体制。柔性管理的实施,可以有效激发图书馆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提升图书馆服务具有巨大现实意义。
1柔性管理概述
1.1柔性管理的内涵
所谓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刚性管理强调组织的等级和专业分工,注重规章制度,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柔性管理是指在管理中采用非强制措施,凭借在被管理者心目中形成的潜在说服力而进行自我约束、自觉行动的管理方式。与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不同,柔性管理“以人为中心”,“人性化”是其管理的标志,强调在尊重人格独立和人格尊严的前提下,激发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从而塑造企业或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以此提高企业或组织的凝聚力,提升竞争能力。
1.2柔性管理的基本特征
从柔性管理概念可以看出,它不是依靠外力,而是在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人格尊严的前提下,依靠发挥个人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使企业或组织内员工心情舒畅、优质高效地开展工作。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它们并非相互矛盾,而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一个企业或组织,没有刚性管理的制度约束必然会变得混乱无序,也就失去了柔性管理的基本条件;同时,柔性管理是刚性管理的“升华”,是在刚性管理基础上的深化,缺乏柔性管理的企业或组织必然不能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更不能发挥其潜力。因此,本文所论述的“柔性管理”是在一定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管理的柔性成分,以达到管理刚柔相济、灵活高效的目的。具体而言,柔性管理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1)内在驱动性。刚性管理强调的是用规章制度约束人,也就是靠外部力量的强制性进行管理。而柔性管理则是依据企业或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的塑造而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是以人为本的人格化管理,依靠的是人们心目中形成的自我约束和自觉行动,是靠“内部驱动力”达到预期效果的一种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员工自愿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从而能够取得超常的工作效果。(2)心灵感应性。柔性管理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在相互尊重、人格平等的前提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权利影响力失效,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等级观念已模糊,人与人之间是真诚的、内心的交流和感情的认可。此种环境下,没有强制的命令口吻和咄咄逼人的气势,只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心灵感应。这种管理氛围可以让被管理人员因感到理解、尊重、认可和信任而受到感激和鼓舞,从而自觉自愿地发挥其潜在的能动性,甚至迸发出不可估量的潜力。这种沟通方式完全依赖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心灵的感应,虽然貌似缥缈,效果却比较显著。(3)效果滞后性。柔性管理的滞后性是指,从管理开始实施到管理效果的显现往往具有一定的时间差。刚性管理中,规章制度从宣布实施的瞬间即生效,如法律的实施、法院的判决、公司或组织的规章制度等均属此类。它不允许有特殊情况存在,被管理人员只有绝对地服从,谁违背了管理条款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柔性管理则不同,相对于规章制度,柔性管理更加注重被管理人员的“内心”。它允许被管理人员在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前提下,形成自我约束,进而自愿、主动地执行企业或组织的规章制度,并且做到自觉维护。由此可以看出,在柔性管理中,被管理人员对规章制度的维护是要经历“认识—接受—自觉执行—自觉维护”这一由外到内的过程的。这一过程的完成不是瞬间就可以实现的,管理实施和效果间总是有一定的时间周期,这就是柔性管理效果的滞后性。(4)影响持久性。柔性管理效果滞后的原因是,被管理人员从对企业或组织的规章制度的认识到最终的自觉维护需要先形成新的认识,只有被管理人员自己认识到企业或组织的规章制度是正确的、是值得遵守和维护的,他才会自觉维护。久而久之,这种认识便会愈加深刻,进而形成一种组织价值观念。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便会潜移默化地指导和规范被管理人员的行为,并且这种观念是长期、深入、自觉和抗干扰的[1]。所以说,柔性管理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2图书馆引入柔性管理的必要性
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我国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但当今社会对于文化知识和信息需求大幅提高,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式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柔性管理是目前世界上备受推崇的管理方法,作为文化知识和信息文献交流的服务场所,为改变长期以来传统的刚性管理给图书馆带来的落后局面,图书馆有必要引入柔性管理思想[2]。
2.1图书馆的科学发展需要柔性管理
图书馆管理方式应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和终身教育广受推崇,人们对文化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迫切,甚至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图书馆要想给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就必须优化环境,尤其是要优化管理方式。事实证明,柔性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且可以持续地自我约束和自觉维护,从而保证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因此,图书馆要适应社会需求、跟上时展的步伐,有必要引入柔性管理。
2.2图书馆员价值的发挥需要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既包括馆内人员———馆员,也包括馆外人员———读者。图书馆应该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以读者为中心,把方便、快捷、高效的图书馆服务作为图书馆追求的目标,把服务质量作为图书馆发展的生命线。这就需要图书馆完善服务制度,在尊重读者权益的基础上与读者建立密切联系,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感受,努力满足他们的更多需求。然而,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大多由馆员直接完成,馆员是“提供服务———享受服务”中的关键因素,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人力资源。因此,要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满足读者需求,调动馆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尤为重要。一旦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会自愿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且会在工作中主动创新。因此,柔性管理有必要引入图书馆管理中来,以使馆员产生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最大潜力,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
2.3图书馆的学术性特质需要柔性管理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图书馆视为普通服务单位,忽略了其应有的学术地位[3]。与一般的服务型机构不同,图书馆以文化知识和信息为核心、以服务为基础,提供的是智慧和精神食粮,这就是图书馆的学术性特质。传统刚性管理中的规章制度,一方面使图书馆员的创造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限制了其个性发展,打击了其积极性;另一方面容易给图书馆员造成精神压力,因担心触碰规章制度而受到惩罚,逐渐变得应付了事,失去了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引入柔性管理,可以使图书馆员轻松自由地参与工作,甩掉思想包袱,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学习业务知识和文化知识,更加科学地为读者提供服务,由此便会更加突显出图书馆的学术性特质。
2.4摆脱刚性管理的束缚需要柔性管理
传统的刚性管理抹杀了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因而丧失了自我进取和激励。无论馆员最初的素质高低和岗位适应性如何,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被动工作的状态。如果图书馆是由这样一群人组成的团队为读者提供服务,可想而知服务的质量是无法保证的。这种以外部力量约束为主的刚性管理,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显然不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因此,图书馆有必要引入柔性管理,以克服刚性管理的弊端。
3柔性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无论是刚性管理还是柔性管理,图书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优质的服务主要由图书馆员提供,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柔性管理,使图书馆员发挥最大价值,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3.1明确责任以提高馆员柔意识
图书馆是一个公益性的社会机构,图书馆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图书馆工作是一种奉献性较强的服务性工作,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面对每一位读者。所谓柔,就是图书馆员不是被动、机械地根据规章制度去做什么,而是从读者角度出发,主动思考、分析、预判读者需要哪些服务,而自己又可以为他们提供哪些服务,要在细节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一方面,图书馆应该根据读者的阅读需求配置文献资源。例如,不同职业人群、不同年龄和性别的读者具有不同的阅读需求,因此图书馆在进行图书采购时要充分考虑读者的多层次需求,尤其要调研和倾听读者的意见,以确保图书馆资源配置与读者需求相匹配。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其对效率的要求提高,加之科技信息的进步和智能手机等通信工具的出现,人们更倾向于方便快捷并有针对性地阅读自己所需的信息。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不断丰富文献信息量的同时,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
3.2营造图书馆和谐的人文环境
图书馆员提供人性化服务是需要其发自内心地、主动地开展工作,这也需要图书馆具备和谐、宽松、愉悦的工作氛围。不难想象,在一个管理混乱、充满抱怨和压力的环境下,图书馆员不可能发自内心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由此可见,图书馆内部形成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鼓励、互相感动的和谐环境尤为重要。要形成这样的氛围,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要公平、公正、发自内心地参与工作,与馆员全方位地沟通,更多地对馆员进行帮助和鼓励,给予充分的信任和理解,以情感带动团队。在柔性管理中,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人格力量起着重要作用,其良好的形象是实施柔性管理的重要条件之一,关系到图书馆内部的凝聚力。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和管理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品德修养,协调好各方面人际关系,并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
3.3合理配置馆员资源以提高团队服务水平
图书馆团队精神是实行图书馆柔性管理的前提[4]。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不是取决于某个人,而是取决于整个团队的综合服务水平。作为图书馆管理人员,有必要让馆员了解工作细节,明确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和整体目标,让所有馆员都参与其中、进言献策。这样既可以协调图书馆员个人短期的工作目标和图书馆的整体目标,又可以让馆员增强主人翁意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对于提高整体服务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馆员作为图书馆绝大部分工作的实施者,他们是图书馆人力资源的核心,也是柔的直接提供者。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对馆员应做到知人善任,了解每个馆员的个性特点和工作能力,并据此将其安排到恰当的工作岗位,这样既能发挥馆员的长处和优点,提高其自信心,又能充分发挥馆员的主人翁精神。
3.4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即以馆员需求为先和以读者需求至上。(1)以馆员需求为先。柔性管理的特点应体现在“柔”上,既不能带有强制色彩,也不能完全凭借图书馆员的喜好任由其作为,而是在尊重馆员真实需求、了解其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依托其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达到管理的预期效果。要想发挥馆员的自觉性就必须尊重其个性,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要。如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听取馆员的建议,提供合理的福利待遇,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关心馆员自身的发展目标,安排与馆员个性、技能相匹配的工作岗位等。(2)以读者需求至上。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就是“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事业永恒的主题[5]。图书馆内部引入柔性管理,最终目的是提高为读者服务的质量,如果初衷不是这一主题便失去了管理的意义。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就是以读者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读者的切身感受为参考,适时调整图书馆内各个服务要素,争取提高读者的满意度和愉悦度。这就需要图书馆提供动态、全方位的服务,这与传统的仅凭规章制度提供的标准化服务有着本质区别。如图书馆为读者开通更加快捷高效的服务通道,提供更加舒适的阅读环境,提供与智能手机兼容的移动终端阅读服务,扩展文献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提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趣味性更强的内容,以满足不同年龄和不同兴趣读者的需求。
4结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图书馆管理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充分利用柔性管理,发挥其科学管理的巨大优势,以便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作者:张志慧 单位:呼伦贝尔市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张文桃.如何实施柔性管理[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1):49-51.
[2]曹美琴.论柔性管理: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J].河北科技图苑,2006(6):39-41.
[3]沈光亮.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1知识经济的含义
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经济。当前社会的主体是知识,支柱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是发展动力。从狭义上说,知识经济是一种以智力、知识和技术为主体的一种网络化、信息化的创新型经济,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将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知识型经济最典型的特点,这种经济类型的生产要素就是经济,所有部门都是依赖知识的增长而发展的,因此知识的不断进步也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知识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发展的动力。创新就是将旧的、落后的事物淘汰掉,取前人之精华进行改进或者通过自身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创造全新的事物。图书馆发展的本质在于管理的创新,适应新时展,重新对社会发展形势进行定向,了解发展中的新任务是管理创新的基础。图书馆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并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知识经济对图书馆管理的影响
2.1形成知识的方式的变化
在知识经济中,知识主要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的形态是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两种,隐性知识的形态是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其中,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对书本的阅读和理解以及对前人经验的总结来获得,隐性知识则需要从实际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来获得。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图书馆在进行知识生产的时候,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全面的重视,改变以往忽视隐性知识的生产的观念,顺应社会的不断发展,提高图书馆的管理能力,扩大图书馆的管理范围。
2.2知识转化的方式的变化
知识转化是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在图书馆中知识的转化主要通过为读者提供足够的书刊资料和向社会提供发展情报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在当前的图书馆管理中,对图书馆的收藏远大于利用,并且更多时候的图书馆书刊收藏偏重于形式而对藏书的质量不够重视,这就为图书馆在当前发展的过程增加了阻碍。基于这种现状,图书馆应当注重知识的转化,重质重量,全面发展。
2.3图书馆角色的转换
不同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图书馆不再有利于经济社会之外,也不单单是提高经济的一种辅助,而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条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图书馆作为各种知识的集合,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提高提供了条件。图书馆的这种角色转变,影响着图书馆的管理。
3图书馆管理的创新途径
3.1图书馆管理基础能力的提升
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提供书籍和文献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图书馆的文献数字化、信息化,这为人们更方便快捷的接收信息和资源提供了条件。因此,图书馆在对传统纸质资源文献进行利用时,还应当注重多媒体资源的发展,通过多种方式对信息进行记录和存储,为读者阅读提供方便。
3.2图书馆管理专业能力的发展
图书馆的管理除了对多元化载体文献的整理,还要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进行资料分类。通过这种专业的分类,提高图书馆的管理质量。在知识型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知识的繁杂化并对社会造成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读者所面对的文献资源载体更加多元化且信息量更为繁杂,这就造成读者在对知识资源的分辨和利用时出现混乱,这就更需要进行专业的图书馆资料分类。突破传统管理当中“为读者找书”的单纯目标,向着“及时为读者提供所需资源”而努力。
4总结
(一)知识产权方面的挑战
通常情况下,用户购买云计算以后,会将自己想要保存的内容上传到云端,上传之后由云计算企业负责托管这些内容。按照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针对这些被托管的知识而言,用户拥有相应的知识产权,具体来讲就是有权对这些知识进行管理、使用、修改、控制或者是删除,并且除客户之外的其他人员是不具备这些相关权限的。图书馆在应用云计算时,这项要求应当是最先具备的一个条件,然而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却并非如此,云计算企业往往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挖掘与整合这些知识、数据,并且尽可能使其合法化。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管理在知识产权方面承受着严峻的挑战。
(二)可代替性方面的挑战
现阶段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系统设施以及平台设施是图书馆管理必备的基础设施。以当前图书馆应用运用云计算进行管理的现状为依据进行思考,最为理想的一种服务状况为多个云供应商将相关设施服务提供给图书馆,同时对提供的云管理可拆分性提供保障。若处于这样的条件中,图书馆管理人员便能够依据实际的情况对应用进行合理的选择,并非仅使用一个服务商提供服务,只有满足了这样的条件才能令图书馆管理真正的对云计算进行应用,但是若云计算不能表现出这种可替代性,则说明图书馆仅能从一个服务商获得服务,那么将会给图书馆管理造成难以想象的影响。
(三)数据安全与保密方面的挑战
很多类型的数据均会出现于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在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中这些数据有着十分极大的作用,若丢失了任一一项数据都会造成难以预测的严重后果。所以说,确保这些数据的安全与保密是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管理面临的另一项挑战。在对云计算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之后,发现很多因素都会给数据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云计算企业的企业信息、管理政策或者是国家政策等等。面对各种因素的威胁,可以说令云计算企业帮助图书馆进行数据的管理,会对图书馆的核心价值造成严重的冲击。
二、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管理应对挑战的措施
(一)明确云计算服务环境下的图书馆管理体制
将云计算应用于图书馆管理中,其本身就是具备一定挑战性的,针对拥有IT基础设施部分的领域而言更是如此,若图书馆管理过程中选择了应用云计算服务,就需要图书馆将原有的服务甚至信息系统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令图书馆业业务流程以及IT管理体制相应的发生变化。因此,在确定应用云计算进行图书馆管理之前,一定要科学、合理的研究IT基础设施在产生变化之后图书馆机构、部门结构、人员数量、业务流程、服务质量检测与对象的控制手段会产生何种变化,通过这样的方式令图书馆对云计算的应用能够具备可行性与高效性。
(二)明确云计算的基础理论
因为云计算是新兴起来的一项信息技术,所以必须对这项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了解。通过想关人员的研究表明,云计算理论总一共涉及到了六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云计算的概念、起源、类型、基本理论、特点以及同现有计算模式之间的区别。虽然从表面行看,研究这些内容同图书馆应用云计算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实则不然,研究这些内容能够加深图书馆相关管理人员对应用云计算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应对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将更加得心应手。
(三)明确云计算相关标准与政策
只有加强研究并明确云计算相关标准、政策以及协议,才能令图书馆管理从云计算的应用中获得更好的满足。虽然当前在云计算方面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标准与协议,但是关于应用于图书馆方面云计算标准尚且不够完善。对此,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实际管理工作中的需求研究云计算标准,致力于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行业应用规范。另外,对云计算供应商方面的研究也是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加强研究的一个课题,在研究的内容方面需要全面的涵盖管理服务提供商的共享性、开放性以及标准性。只有令这一点得到满足,才能保证图书馆管理应用云计算之后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令图书馆在数据安全以及基本利益上获得必要的保障。
三、结束语
1.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更多的是考虑馆舍的面积、图书经费的投入、设备的配置、以及图书的外借量、接待读者人数的多少等,一味追求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很少考虑馆员的需要和读者的需求,在重视“物的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人的发展”这一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在管理和服务中,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性化管理”和“读者第一”这两个根本所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贯彻落实尊重读者的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的思想理念越来越深入人们的思想,对图书馆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挑战,如何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中,有效地应用尊重读者的理念,是图书馆发展的新思路,新创新。所谓尊重读者的管理与服务,就是在管理与服务中充分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发人的热忱,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完善人的个性,充分体现人的劳动价值,实现人的预定目标。在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图书馆领导对馆员的人性化管理,即“馆员第一”的思想。馆领导要树立为馆员服务的思想,要为馆员创造和提供优良、和谐,富有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后勤保障及服务,同时要了解馆员的合理需求,为他们排忧解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保持愉悦的心情,高昂的斗志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以实现工作目标的最大效益。图书馆领导应该是馆员利益的代表。
(2)馆员对读者的人性化服务,即“读者第一”的思想。首先,馆员要树立“读者第一”的思想,要有热情的服务态度,要把图书馆办成读者之家,让读者到图书馆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其次,要为读者创造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读者感受到图书馆是他们学习、求知的最好地方,是他们接受终身教育的场所。馆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馆员应该是读者利益的体现,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2.在图书馆的服务管理中现代意识
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何保持竞争力并求得发展是今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性质的学习机构,正如市场的一样,读者就是图书馆顾客,图书馆的上帝。我们要忧读者所忧,想读者所想,切切实实的为读者服务。即:以读者为本位,搞好各方面读者服务管理工作。
2.1重视图书馆文献资源管理和建设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好的图书馆首先得有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源。文献资源建设应该既要注重数量,保证质量,更要突出特色。既不能为了追求数量一味的进那些廉价、雷同、毫无学术价值的书刊,也不能只求其价格高而无实用的书刊杂志。要处理好读者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文献资源相对贫乏滞后的矛盾;协调各类型文献和馆藏学科结构的比例,处理好纸质文献与数字化资源的关系;充分考虑获取文献手段的变化,如文献传递等,处理好本馆馆藏利用与馆际文献资源共享的关系;从注重载体形式的管理转换到注重内容的管理,做好有价值的传统载体信息数字化工作。
2.2建立满足读者需要的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
目前旧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很多图书馆为了缓和工作人员工作压力过重,对读者做出了一些不合理要求,从而制约了读者的学习热情,阻碍了读者对科学知识孜孜不倦的渴求。图书馆作为一个学习场所,应该尽量为读者提供宽松舒适安静的场所,方便其学习和科研。变封闭管理为开放管理无疑在图书馆管理上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应该按照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导向,适宜灵活变通的开放式服务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化服务职能,加强服务管理,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办馆效益;通过资源合理布局,变革管理方式吸引学生到图书馆学习,使图书馆成为学生素质培养的基地。
读者进馆可携带书包和其他个人书刊等任何学习资料,提供读者研究室,共与个相结合,读者对图书馆的任何意见均可通过意见箱或者网上留言形式得到方便快捷的回复。建立完善的图书馆员工考核制度,读者可参与员工考核,对管理人员工作实行监督。
2.3创造和谐的人文阅读环境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和谐的阅读环境是形成良好阅读氛围,吸引读者的重要条件。图书馆创造和谐的人文阅读环境包括:在图书馆的环境布置与装饰上应符合美学原理,做到布置典雅清爽,布局设计大器,色彩搭配合理。走廊墙壁上适当装饰名人名言和书法绘画,过道上随季节变化放置花卉,使读者步入图书馆后立即被浓厚的文化气息、幽雅的陈设所感染,产生渴望知识的激情,心情舒畅地进行阅读;在制度建设上,应变更那些损害读者利益的条文,使图书馆各项管理条款人性化、科学化;在服务上,图书馆员应把尊重读者的办馆理念渗透落实到服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面带微笑、礼貌热情地接待好每一位读者,通过耐心周到的服务感染每位读者,让读者满意来高兴去,真正做到知识与读者的桥梁。
3.完善读者服务制度,尊重读者的权益
关键词:词图书馆;管理革新;激励制度
一、引言
图书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世界发展格局的平衡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图书通过文字、图画记录下人类的思想、生产作业的流程。图书馆通过汇聚图书起到了聚集智慧、收集文明的作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夯实基础。其次,图书馆是各类图书的汇聚处,也是各类先进文献及技术动态检索的集中处。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通过图书馆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国的技术动态和文明现状,找到国家之间的发展差异,进而分析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实现国家教育、科学、文化、卫生、艺术等多层次、多角度的进步和发展,进而达到国家进步、世界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当今社会正在经历高速变革,特别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地域之间、国家之间的“距离”大大缩小。如今,随着计算机通信领域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革新理念的不断推出,网络互联网+、智能社会、数字地球等网络应用的大力实施积极推动了社会生活方式变革。图书馆的运营、维护、服务对象等多个层面的现状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顺应时展潮流。
二、图书馆管理革新
1.开展图书推送业务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国每年的人均读书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人均3本,而韩国是11本、法国和日本是8本、美国是7本。中国自古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读书的好处是被历史证明了的,对个人综合素质及专业发展较为有益。图书馆虽然是公益性的机构和场所,读者愿不愿意来图书馆读书是读者个人的行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会去干涉。但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变快,人们选择书籍静心研读的时间较为有限。图书馆可以从公益角度出发,从图书馆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出发,开展图书推送业务,由传统的被动式服务转为面向社会大众的主动式服务。可以采取的途径归纳如下:第一,开通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信息平台进行书籍知识推送。目前移动智能终端较为普遍,特别是中青年拥有率较高。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访问图书馆的推送页面,通过检索、遍历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图书的智能推送。第二,构建网上好书推送系统。通过特定的功能页面采集读者的个人兴趣爱好、职业需求、深造方向,进而利用目前较为流行的偏好推送法,实现针对读者的个性化知识推送。
2.探索基于云服务的图书管理途径
传统的图书馆藏书以纸质文献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从书籍的形式上,还是从书籍及知识的数量上都发生了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图书馆还是各种信息及情报的收集及存储中心。当前,“大数据”这一概念可以较为形象地描述目前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变革。一是书籍由纸质变为了数字化的虚拟形式;二是当前数字化及纸质版的书籍、知识、情报的数量较为庞大。由上可知,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发生了较大变革,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信息管理,将失去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将会被时代、读者所抛弃。鉴于上述情况,建议探索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管理新途径。社会信息化变革引起的图书管理工作的变革,则需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处理。第一,定制基于云服务的硬件系统资源。图书馆的数字化内容不断增加,本地化的数据维护、处理、存储难度增大。利用云服务提供的硬件资源定制服务,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硬件资源定制,包括服务器、工作站、信息处理器、安全防火墙等。第二,定制基于云服务的软件资源。本地化的图书管理系统需要图书馆自身来进行维护,其弊端有专业人员缺乏、系统更新升级的效率较低。通过云服务提供的软件定制业务,可以针对图书管理需求定制相关的图书馆管理应用软件,如图书借阅管理系统、信息检索服务系统、情报数据库智能挖掘系统等。
3.探索激励制度
图书馆大多是政府创立的公益性较强的机构,一般属于事业单位。从图书馆管理现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可知,图书馆工作人员缺少事业创造力。对于图书馆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对内搞活,提高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上述问题的突破口可以从激励制度上打开。第一,图书馆是面向社会或大众群体的,在工作绩效的考核上引入读者、媒体、第三方的评价。通过外界的压力提高图书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第二,结合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与规划发展蓝图,提供给员工一定的动态任务,就像知识竞赛中的“附加题”,实现“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竞争激励效果。
三、结论
人类文明被图书记载下来,“图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纵观世界历史,文明程度越高的国家,其图书馆的藏书及种类越广泛,国家对图书馆的管理及建设工作越重视。如历史上的拜占庭帝国图书馆、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等。针对当今时代的变革,对图书馆管理革新工作进行探讨,采取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及可操作的图书馆管理革新策略与步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柯平.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关于图书馆组织文化的战略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25-27.
[关键词]以人为本;中职图书馆;管理新思路
0引言
在重视知识人才培养的现代社会中,中职图书馆应该脱离传统的以书为本、重藏轻用的观念,将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核心融入图书馆的管理中,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图书馆汇集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对中职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要求图书馆在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始终围绕人这一概念来开展活动,在服务中也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图书馆管理员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从读者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将读者的感受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及时有效地解决读者遇到的问题,将解决读者困难、为读者提供高效服务作为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同时,以人为本还要求图书馆重视读者提出的意见,并及时改正、完善并予以反馈,将提升读者的满意度作为图书馆工作的目标。
2“以人为本”的中职图书馆简介
2.1“以人为本”对于中职图书馆发展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准之一,图书馆是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的,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以人为本”也是一种服务理念,体现的是强大包容性的人文关怀。图书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才能想读者之所想,为读者提供更贴心、更优质的服务。同时,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水平。
2.2中职图书馆的职能
任何中职院校都拥有自己的图书馆,图书馆是学校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图书馆为学生和教师在课堂学习之余提供了优秀的课外学习资源和平台。图书馆作为信息储存的中心,本身也具有管理学校各种文献和刊物的功能,师生在此也可以更加方便地浏览各种文献资料。对于中职院校而言,图书馆的意义更加重大,这里既是教师提升自我,丰富专业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的首选去处,在这里能够接触到国内外最先进的知识文化。对于学校而言,图书馆也是保存学校历史、文献、信息数据的地方,因此图书馆在中职院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功能。
3基于“以人为本”的中职图书馆的管理方法
中职图书馆在管理创新中,如何融入创新理念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关键,其中管理者进行创新管理则是关键。传统中职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就是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然而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中职图书馆必须改变这一现状,让图书馆员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促使他们利用网络知识与图书情报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体系,确保与资源数字化发展相适应。同时,中职图书馆也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管理模式,才能够使师生需求得到满足,而在工作实践中,也必须以“以人为本”为基础,对中职图书馆管理方法进行改进与创新,具体阐述如下。
3.1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
人们在讨论一所学校的学术环境、学习氛围的时候,大多是关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存有量,一所学校只有拥有大量的优秀、珍贵的文献资源,才能吸引优秀人才和高层知识分子来到这里。因此,图书馆要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供种类丰富、质量优秀的图书。首先,图书馆在采购图书时要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并采购特定的书籍满足部分特定读者的阅读需求。其次,图书馆在选购书籍时要注重内容健康和作者权威,保证采购书籍的质量。最后,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采购各行各业的书籍,重点选择国内外知名的作者或出版社的刊物,切忌只追求数量和低价,而忽视了质量和内涵。
3.2提供开放的图书馆管理方式
图书馆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机构,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是按照固定时间上下班的作息,以保证管理人员能够正常作息,但对于读者而言却并不适用,并且会影响读者去图书馆的积极性。作为一种公共设施,图书馆应该尽可能提高图书馆的开放性,根据读者对于图书馆的热情程度和具体需求设置不同的开放时间,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都应有所不同。同时,图书馆应该尽可能地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并根据读者的意见反馈作出相应改进,使图书馆成为读者的精神乐园。此外,图书馆还应该提升开放性。开放性还体现在对于部分特定读者的开放程度,比如要向外校学生和社会人士开放,不单单局限于对内部开放,也要对外开放。这种包容、开放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分享和利用,也有利于激发读者的热情,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3.3建立丰富的电子资源平台
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传统的资源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所以图书馆当下的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丰富的电子资源平台。首先,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对年代久远的、保存困难的文献资料进行扫描、拍摄处理,并上传到电子资源平台,为读者的阅读和研究提供方便。其次,图书馆可以将图书信息资源上传到校园网或学校的官网,让师生和外来人员能够从网上阅读和下载图书信息资源,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文献网络或者数据库,为读者提供最新的电子刊物。最后,高校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将自己的资源上传到统一的平台上,有利于将各院校图书馆丰富的资源进行充分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4结语
为了完善新时代下中职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图书馆要牢牢抓住“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探索新的管理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燕春爱.浅谈以人为本管理在中职学校图书馆中的应用[J].教育界,2013(24).
[2]藏琳峰.图书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J].读写算,2015(23).
[3]魏海英.浅析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理念[J].华章,2012(7).
[4]靳金生.浅谈信息时代如何提高中职图书馆馆员素质[J].中国培训,2017(6).
[5]田明元.中职学校图书馆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基地[J].北方文学,2017(3).
[6]王巧玲.中职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必要性和策略研究——以河南省工业学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导刊,2016(10).
[7]杨章玲.中职图书馆馆员专业化发展对信息服务的推动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7).
[8]李艳芳,张淑芬.中职图书馆图书利用率调查与思考——以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12).
[9]刘幸福.提高中职学校图书馆吸引力策略研究——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3(2).
[10]赵娜丽.中职图书馆转型为高职图书馆的建设——以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7).
【关键词】知识经济;图书馆管理;创新途径
在当今时代,事物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不被时代的发展所淘汰,图书馆管理也是如此。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应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进行创新,才能确保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和时展的形势及任务相适应,图书馆管理创新十分必要。图书馆包含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图书馆应促进这一优势的发挥,促使自身管理水平上升至更高层次,并且了解时展的特征,对管理工作进行创新。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分析
知识经济,根据其表面意思可知其含义,也就是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经济。当前社会以知识作为主体,以高新技术行业为支柱产业,以技术创新及人力资源为发展动力。基于微观的视角,知识经济是一种以技术、知识与智慧为主体的网络信息化创新型经济,其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相符,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知识型经济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以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各部门的发展均离不开知识的增长,所以知识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知识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和根本,是推动发展前进的重要力量。创新就是推旧陈新,通过智慧对原有事物进行改造,或者创造出新事物。图书馆发展中,其管理的创新至关重要,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在了解图书馆发展任务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创新。图书馆需加强自身资源的利用,促进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促进其社会及经济多方面效益的提升。
二、知识经济对图书馆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知识形成的方式发生变化。知识经济中主要包括两种知识,分别是隐性知识以及显性知识。其中,隐性知识又分成以下形态,包括人力知识以及技能知识,显性知识则分为原理知识和事实知识。隐性知识需要通过实践经验进行获取,显性知识则可通过阅读书籍以及学结而获得。知识经济背景下,图书馆生产知识的过程中,同时注重隐性及显性知识,使传统侧重隐性知识生产的观念发生变化,并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促使图书馆管理水平及范围得到提高和扩大。
(二)知识转化方式发生变化。图书馆具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知识转化,图书馆知识转化的实现需要为读者提供充足的图书资源以及向社会提供发展情报。目前,图书馆管理更加侧重于图书收藏而忽略了图书资源的利用,并且图书收藏的质量也不高,从而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图书馆需要给予知识转化更高的重视,注重质量,寻求全方位发展。
(三)图书馆的角色发生转变。知识经济下,图书馆角色相比以往农业经济时代及工业经济时代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其不仅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生产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科学技术对生产与发展影响重大,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图书馆集合了丰富的知识,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图书馆角色的转变,对图书馆管理的影响也比较显著。
三、图书馆管理的创新途径分析
(一)提高图书馆管理基础能力。图书馆将书籍及文献资料的提供作为其基本职能,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的背景下,图书馆文献的信息数字化水平越来越高,使人们信息及资源的获取和接收更加便捷。所以,图书馆在利用传统纸质资源文献的过程中,应给予多媒体资源发展更高的重视,采用丰富的形式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存储,为读者的阅读创建良好的条件。
(二)发展图书馆管理专业能力。图书馆管理不仅要对各种各样的文献载体进行整理,也要根据各种读者群体的需求对书籍资料进行合理分类。通过合理专业的图书分类,使图书馆管理的质量得到提高。知识型经济社会的到来,使知识更加繁杂多样,并且知识对社会发展也产生更大的影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读者将接触更加丰富的文献资源载体形式,并且面对更加繁杂的信息,读者更容易在阅读及利用过程中难以分辨知识资源的类别及质量,由此可见图书馆图书资料专业分类的重要性。图书馆管理应改变以往“读者在图书馆中四处寻找书籍”的局面,树立为读者服务的理念和目标,并为其不断努力和提升。
四、结语
随着知识型经济的到来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流通更加顺畅和便捷,并且出现知识大爆炸的现象。在此背景下,为使图书馆管理和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必须对图书馆管理进行创新,从而使读者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知识型经济的了解,并且加强图书馆自身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自身管理水平及质量的提升,从而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郝忠洛.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
[2]韩伊波.论学习社会化与知识经济环境下图书馆管理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5(27):289-290.
[3]刘为琼.基于知识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策略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6(03):67-70.
[4]刘红泉.图书馆管理组织的变革与创新[J].现代情报,2007(0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图书馆资源信息创新
图书馆的管理,是伴随着图书馆的产生而出现的。传统图书馆三个主要功能———收集、选择、积累文献,加工、整理、保存文献,传递、提供、利用文献,是由自身拥有实体馆藏构成,以印刷型纸质文献等并存的形式存在。如今,随着计算机的技术日益更新,信息化传播迅捷,新的教育理念需要高校图书馆建立新的创新管理模式。
1队伍建设
1821年德国F.A.艾伯特第一次提出“图书馆管理学”(libraryeconomy)一词,他还撰有《论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修养》,主张要合理安排图书馆内部的一切事务,图书馆应由受过专门教育的专业人员来管理。
1.1馆内培训
图书馆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较低是高校普遍的现象,图书馆学专业是国内冷门专业,社会公共和高校图书馆对人才的需求大大超过市场中人力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专业化程度低,缺乏足够的学术关注度,各大学应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注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教职工感兴趣的问题,更新图书馆管理理念,进行措施如下:
(1)举办定期的学术讲座,包括对应总馆和学院图书馆的教职工的安排,进行时间、地点、内容方面的预告。
(2)重视新职工的培训工作,吸纳社会志愿者参与工作,同时对社会信息和专业人才的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反馈馆内工作建制,形成内外需求补充的良性循环。
(3)建立各馆间联动管理系统,依据通用级别设立分级培训计划,细化至各馆各工作环节,由总馆进行统一管理,提高员工素质。
1.2馆长的选拔、聘任和管理职能
作为高校图书馆一切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所大学的图书馆的层次在很大的程度上由馆长决定。尽管现实情况中,馆长不会参与大学图书馆的具体工作的分配与执行中,甚至对于图书馆整体而言,管理的模式和本身图书馆的稳定性让各个部门职位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趋于平稳和固定,但这些现象终究是取决于人的自主性。目前,国内外主流的馆长选任分为公开招聘制、内部选拔制和实质任命制,代表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和中国。对于高校图书馆馆长的选任和公共图书馆的差异总体体现在社会化程度上,而对于馆长任命的资格考察,总体有要求服务意识强烈、出众的图书馆技术以及具备图书馆发展水平知识的教员和对大学科研职能有足够认识、管理才能出众的专业人员两种取向。在这两者问题的选择上,主要是基于不同图书馆的内部建制。在对馆长本身进行多重层面的考察前提下,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能调整或者图书馆自身的文化取向将作为馆长选任方向的重要依据。
(1)社会化需求。
高校人员及外校人员可以参加任何一级图书馆干部的招聘。所有应聘人员一视同仁,一律按条件择优录用。从馆外选来的馆长没有旧的清规戒律和各种人事关系羁绊,可以带来新鲜经验,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这是大学图书馆社会化的一个很好的体现,除去专业内的实习,图书馆能成为对于大学而言一个很好的社会反馈,为馆藏的组织构成开辟新渠道,优化情报技术,对图书馆整体管理结构进行改造。
(2)效率运行需求。
这是对管理模式最直接的表象需求,图书馆的循环高能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自身的运行效率,这也是管理学在图书馆上运用的初衷。所以馆长的专业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自身及其文化发展水平,出众的管理能力和远期规划是作为领导者最直接的基本素质。
(3)发展水平需求。
对于馆内建制内容的补充和之后的改造是馆长选任依据的基础。选任的判断和馆长自认环境的判断将成为一切管理运用的基础,至此馆长也应深刻认识到对自己的补充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大学图书馆的补充。完成判断和补充才能确保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此时前两者需求的体现才会愈发明显和重要。对上述三个需求的论述并非基于重要程度的排列,而是着重体现行业稀缺程度和认识程度的递减。总之馆长的选任和任何图书馆员工一样,都是对大学图书馆的有力补充,馆长是一种自主性和控制力更强的模块化补充。
1.3员工与激励机制
图书馆是一种较为传统的组织机构,其诞生最早是为手工作业而设置的。其职能实现的物质方式在现今的需求环境下显得匮乏,对现代图书馆而言存在一些功能性的障碍,但它并非不能适应图书馆功能变化的需要,体现在需求表象上的变化,只是图书馆表达的物质方式不同而已,其职能需求并没实质上的变化,即使在信息化下图书馆功能得到了扩展,也只是新技术为满足更大信息效率的应用。所以图书馆工作模式的变化不应该是理念的改变。在打破旧的按文献类型和工作流程设置机构的模式,代之而起的是组建以强化功能为目标的机构管理模式的表象平移之外,需要的是员工机制的创新。许多美国图书馆以任务为中心,对人员和业务机构进行职能重组,与读者实现互动,从而促进了双向积极性的实现。然而在这基础上应该扩大员工与读者自助服务的自由度,在馆内基本服务的额定任务。如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馆的现设部门是办公室、技术服务部采访、编目合并、流通部、参考部、信息系统部、藏书发展部。同时也不再以读者对象或文献类型划分阅览室或书库,文献资料集中实行“统仓管理方式”,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对读者自助服务的完成与创新,同时鼓励员工创新,扩大有效任务范围,直接由不同专业的图书馆员承担不同学专业书刊的采、编、参考咨询一条龙服务工作。对图书馆员的评价和奖惩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严格的管理考核制度。图书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年终考核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业绩、业务水平与社会效益。被考核者除了完成额定内基本服务任务和撰写详细的述职报告之外,还应呈交有关的附加材料。如读者的评语、所参加学术团体领导者的介绍、参加学术会议的通知及本人宣读过的论文副本、对今后图书馆发展的建议以及本人下年度的工作规划等。这些都归入被考核者的个人业务档案。另一方面呈交馆内的负责人其业务双向创新案例,经考评,决定编入全馆的《年评》一书里。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评定及其任命不是终生的,一年一次,评聘合一。在一般情况下是采取逐级晋升的方式,但对成就突出者可以越级破格。也有被解除职务的,特别是副研究馆员及以上职称、任职期间没有科研成果,则很难保住职务。
2机构设置
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内部机构设置应该由各馆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确定,没有统一模式。但是大多数图书馆都设有采访、编目、流通、期刊、参考咨询等业务部门。这基本上是根据传统图书馆三个主要功能提供设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的职能不断变化,近代图书馆主要承担收集、整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图书馆又责无旁贷地承担了开发智力资源、传播科技信息的职能。
2.1机构职能的拓展与创新
随着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图书馆必然承担了更多的要求,然而图书馆作为一个传统的机构,对社会的要求必然有一定的反应期、考察期和适应期。除去互联网等多媒体的需求投射和交流,其最主要获得信息的渠道还是来自读者,而这种信息大多是零散的、片面的、复杂的、慢性的。所以,为了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缩短时代衔接周期,图书馆自身可以取消其他衍生职能,在保留传统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开放馆内资源:包括图书、服务机制、人力等。开辟馆内空间,扩大读者权限,为读者留出尽可能足够的组合空间,实现需求定制化,这样能更好地结合上文提到的员工激励机制,实现服务的双向创造性。
2.2建制结构
高校图书馆应实行权力下放分权分散式管理体制。图书馆机构本身应该获得大学内最大的自力,自主管理,经济独立,不受校园内部的行政权力管理,从而保持本身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为了密切图书馆与学院间的关系,保持科研事务的交流,大学应在各学院内部设立专业分馆,以主馆为主体进行行政管理,广泛将资源分布在各学院图书馆,并单独建立馆内资源体系,从图书馆总体上进行馆藏资源的分级,从而平衡各专业书籍的分布与主馆之间的馆藏。各分馆的内部科研事务由该学院决定,馆内经费由各馆之间的实际科研、教学需求分配,并在分配后建立内部独立的经济体系运行,并在中长期定期对各分馆工作与需求进行评估,将经费重新分配。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各院系师生对图书馆的利用,保持了各分馆的高效运行。
3信息化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主要集中于推荐课题检索、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的需求,传统需求形式的比重发生变化,图书馆过去承担的功能实现的物质形式对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图书馆信息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需要。
3.1文献获取信息化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借助国内外相关的数据库和网络资源,采用文献数据库,提供浏览和检索系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术效率,将文献信息的获取、相关有效信息的整合一体化。能够避免以往学术工作进行的脱节问题,显著规避可能的风险。另一方面,有效满足更大群体的阅读需求,在各分馆针对专业分级,设立图书资源的有效阅读方式,从而大大减少单位成本,有效地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交流服务。随着学科化服务的推进,信息检索、搜索引擎、图书馆电子资源等能够逐步深入或参与专业课程,指导学生撰写报告,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3.2管理模式观念改革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下,图书管理与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方法简单。然而,信息时代要求专业能力在新的物质方式下的平移,观念上符合新方式的效率原则。实质上,要求新技术人员的补充,但依旧要求以传统专业人员为核心,配合馆内培训和员工技术交流,开发现今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应用的剩余产能。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科服务可以提供信息资源利用环境,数字空间构成科研和学习环境逐步代替实体高校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地位。科技创新的压力激发高校教师做科研项目的动力,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倾向于知识解决方案的学科化信息服务。在学科服务的过程中,学科馆员定期在学院网站上宣传图书馆信息,参与院系或学科课题研讨会,进行信息资源和数据、学科服务平台等互动方式。
参考文献
[1]杨威理.西方图书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邓珞华,周欣平.中美两国高校图书馆管理之比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1).
[3]顾奔.美国图书馆事业概况[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