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会计信息论文范文

企业会计信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会计信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会计信息论文

第1篇:企业会计信息论文范文

管理当建立局健全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委托关系的存在造成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由于这种委托关系企业投资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是交由专门的经理人员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因为管理当局要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但是由于这种委托关系的必然存在委托冲突,为了保证受托人如实的向委托人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情况,管理当局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连续、系统、真实的记录企业的经营活动,各种交易都要进行必要的授权,做到各守其职,相互核对,相互牵制,防止勾结舞弊行为,合理规范的编制会计报告,信息披露要保证真实可靠。因此,为了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管理层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二、完善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1.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或是没有科学合理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很多管理层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些企业虽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但也是仅仅停留在了书面层次,也只是为了应付我国银监会等部门的监管。因此必须要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引起高度的重视。制定控制程序和标准,让员工对其有全面的了解并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进行有效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的要求。然而,我国企业却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宣传严重不足。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十分不健全,不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无法实行、忽视了内部控制的整体协调性,比如重视产销环节的程序控制、重视实物的控制却对各种经济往来疏于管理,内部控制程序等问题。企业不应该不能不控制看成中美等证监会等部门的监管而被动的控制,内部控制有助于对企业不同阶段的风险经行有效的防范是企业自身的需要,企业应该转变态度合理的定位内部控制,把内部控制提升到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高度上来,积极的应对使其切实为企业做好各种风险防范工作为企业带来实处,经营管理者必须改变目前这种被动应对的态度,建立完善、有效符合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

2.强化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必须要讲求经济性及其效果,所有的控制制度必须得到合理的贯彻执行。有效性是内部控制的关键所在,只有有效才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如果其不能够有效的控制企业的各种风险活动,那么建立内部控制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为了建立适合企业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状况,比如企业的规模,以及业务的特点还有企业文化及员工素质等情况。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人工控制也可以采取自动控。但也要适应形势的变化,若需要应该强化电算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由于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对评价内部控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统一目标,确立标准,确立一套适合自身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内容。

3.加强内部审计

第2篇:企业会计信息论文范文

1.1会计信息化的概念

会计信息化指的是利用计算机、通讯、网络等现代的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工作的模式进行重构,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的资源,建立起技术和会计高难度的、开放的、融合的会计信息系统,从而提升会计信息对资源优化的合理配置所起到的作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看到,会计信息化不但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其发展的基础。

1.2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1.2.1普遍性。

在会计理论、会计工作、会计管理和会计教育当中,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步被运用。但是在会计教育、会计工作和会计管理当中,会计信息化的运用起步较晚,不过发展较快,而且成效较大,而在会计理论方面却相对滞后。应该说,目前的会计信息化仍然是以传统的会计理论为基础,但是传统会计理论系统当中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修正,而新的能够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会计理论系统却还没有构建起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完整的理论和运行体系将会得到逐步的建立和完善。

1.2.2动态性。

会计信息化的动态性表现在时间的层面上,首先,会计数据的采集是具有动态性的,无论是订单或发票这些企业内部的数据还是产量记录和入库单这些外部的数据,动态性始终存在。同时,无论是局域还是广域的数据,都会被储存到相对的服务器当中,并将会及时地发送到系统当中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其次,会计数据的处理具有实时性,这是因为一旦会计数据输入系统,就会立即进行处理,该系统会对数据进行汇总、分类、计算、分析以及更新等进一步的操作,从而保证这些数据能够及时有效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2.3集成性。

在会计领域当中,能够实现信息集成,也就是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间的信息集成,并有效解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真实性之间的矛盾。其次,能够实现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集成,做到无缝连接,相互体现。第三是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集成,实现信息共享。

2加强会计信息化的建设的有效措施

2.1企业管理者要彻底转变管理观念

企业的管理者应该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并且提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同时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要想会计信息化得到实现,不但需要决策上的支持,还要将其付诸于实践。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会计信息化的执行机构,并培养相关的维护工作人员。会计人员和企业的管理者也应该从社会信息化出发,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充分发挥财务软件的功能,让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更加真实、科学,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2.2完善企业的信息化系统

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出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而企业信息化管理就是将企业的管理融入到整体系统当中,使企业中的财、物、人都得到掌控。各个企业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并通过分布实施,制定出可行的方案,找到方案实施的突破口,并不断地向前推进。

2.3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人才是关键,是核心。目前我国已经逐渐扩大对会计信息化教育的投资,并在各大高校都设立了相关的专业,以期培养出更多的能够适应未来需要的信息化人才。此外,企业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会计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提升会计人员的技术和素质,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而在人才队伍中,既应该包含维护系统的人才,还应该包含系统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并在培训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不但要包含会计人才,而且要包含计算机人才,不仅要包含一般人员,还应该包含高级人才,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会计工作人员向复合型的人才转变。

3结束语

第3篇:企业会计信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对策,以推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基础信息会计信息安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个企业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将成为企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企业只有迅速掌握好信息技术、利用好信息技术,按现代管理方法管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企业信息化,才能全面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会计信息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增强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能力.如何把会计信息化系统融入日常的会计管理工作为企业带来效益,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但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效果来看,还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企业领导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缺乏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规划。

许多中小企业的领导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不了解企业管理和会计信息化系统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到实施会计信息化对改善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由于中小企业目前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专门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受厂商的引导,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在应用过程中缺乏专家的具体周到的指导,使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过程缺乏总体和长期的发展规划、统一的规范和科学的方法,这造成了许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应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2.会计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很多中小企业在手工核算方式下会计基础工作较差,账、证、表的格式和内容混乱,核算方法与程序不统一、不规范。由于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化系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企业基础信息分类及编码缺乏总体规划。企业基础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信息系统信息共享、交换的效率和质量。企业基础信息编码包括:组织机构编码、人事编码、会计科目编码、供应商编码、客户编码、物资编码、固定资产编码、设备编码等8类。由于会计信息化实施时。往往只考虑财务部门工作的需要,没有从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高度出发.导致各信息系统的编码种类繁多且很多编码相互之间不兼容,存在同一编码对象在不同系统中分类和编码完全不同,形成很多“信息孤岛”。会计科目设置时简单照搬手工条件下的会计科目,没有充分使用辅助核算来提升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客户编码和供应商编码采用顺序号编码,给客户信息和供应商信息的录入和查询等带来不便。

(2)不重视摘要的填写。企业的财务人员在填写凭证的摘要时,往往认为摘要不重要,摘要内容写得非常笼统,或一张凭证只有一个摘要.信息不全面。

3.会计信息化人才缺乏,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低

会计信息化工作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财务软件的操作以及相关设备的保养和维护知识。由于中小企业整体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缺乏足够的技术人员,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财会人员多数仅懂得业务技术,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虽然经过会计信息化培训,但由于各种原因,培训效果并不好,所学知识不足以支撑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日常工作需要,由于大多数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太了解,造成使用不当或功能使用不全面。而对于系统中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经营核算特点进行设置的项目,更是不能运用,一些已经开展会计信息化的中小企业正是因为在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4.缺少强有力的安全防范措施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中。所有的会计信息都以电子数据形式集中存储在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中,会计信息化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访问甚至黑客或病毒的侵扰,这种侵扰可能来自于系统外部,也可能来自系统内部,很多企业没有针对网络环境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会计信息化安全防范措施。主要表现为:操作人员安全保密意识差.不设置口令密码,或口令密码长期不变,或保管不严,系统管理员对操作人员操作权限设置不当,操作人员短时间离开计算机时,不正常退出财务软件,没有采取浏览防范措施,致使未经授权的人员可轻易地操作系统,浏览、修改数据;个别操作人员使用带有重要财会数据的计算机上网聊天.给网络黑客窃取信息或病毒侵扰提供了机会:没有对软件提供的操作日志进行管理,数据资料没有定期打印存档或随机备份不及时,对会计信息化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缺乏灾难恢复措施等。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对策

1.提高企业领导的认识水平,科学制订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

会计信息化应用,首先要有支持和理解会计信息化的企业领导,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是会计信息化成功的保证。企业主要领导必须对会计信息化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深刻的认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会计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订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的是要把企业的管理思想融入到系统中,使企业完全掌控企业的人、财、物情况.实现物畅其流、财尽其利、人尽其用,所以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企业高层高度关注的一个投资项目,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制订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实施方案。并找准信息化实施的突破口,一步一步扎实地向前推进。企业应清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思路,把握住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思想,摸清企业现有管理模式下企业管理的瓶颈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并对预期的新的管理体系要有清晰的认识。在把握企业信息化整体思路之后,就可以按照效益与实务互利、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以实施。具体可分以下几步走:①建立以财务为核心的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把会计管理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切人点.一步一步地引导和推动其他管理环节逐步实现管理信息化。②建立以存货管理为中心的供、销、存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③建立以生产控制为核心的生产、成本管理系统。④建立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共享,全面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

2.加强会计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

(1)要特别重视系统初始化工作。系统初始化是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会计信息化初始化设置将本单位要采用的核算程序、方法、规则、基础数据录人电脑,使财务软件能适应本单位的核算与管理需要,是由手工核算过渡到会计信息化处理的第一步。系统初始化设置是一项工作量大、难度高、对系统日后影响极大的工作,初始设置项目一旦确定,以后便难以更改。初始化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日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系统初始设置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周全。个别企业在初始化时对于核算的内容缺乏周密的考虑,给以后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在初始化设置之前必须要根据本企业特点、核算内容、管理要求制订具体的方案,经过多方面的讨论通过后再执行。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基础信息分类与编码。会计信息化系统要求录入到电脑中的会计信息代码化,以便计算机识别、分类、汇总、查询。编码的设计是初始化中既复杂又费时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初始化成败。基础信息分类与编码只有从全局考虑,在企业形成统一的面向信息共享的信息分类与编码,才能将分散、孤立的各种信息资源数据变成网络化共享的信息资源数据,将众多“孤岛式”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的畅通和共享。①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并充分考虑企业的变化和发展,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科目体系;②根据已建立的会计科目体系及企业核算和管理的要求,建立一套科学的辅助核算项目体系,以灵活多变的核算形式和统计方法为管理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组织机构编码、人事编码、供应商编码、客户编码、物资编码等关键性编码、名称,各个子系统要完全一致;③结合有关职能部门和内部管理需要,建立起一套健全的会计报表体系。

(2)重视摘要的填写。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对反映不同经济内容的同一张记账凭证,应该做到每项经济内容准确对应一个摘要,不能笼统使用同一个摘要,摘要信息填写得是否完整,对充分体现计算机优点的查询、统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分类方面,摘要、明细科目、核算项目可以相互补充,配合使用.使分类的维度增加.以使分类统计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例如。在企业经营中要签订很多经济合同.企业依据合同支付款项,如在摘要中写明合同的编号,那么在一段时间后,对于各个经济合同的款项支付情况进行统计时.就可以在摘要中以合同编号为过滤条件。来筛选对于某个合同款项的支付情况。以便于和企业的合同台账相核对.确保合同付款的准确性,保障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

3.加大会计信息化培训力度。提高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

会计信息化需要一支稳定的既懂会计知识、信息技术又懂管理业务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队伍,国家和社会以及企业都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提高会计信息化从业人员的素质。中小企业员工的素质、应用水平、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好坏。因此,在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做好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1)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员工进行信息化管理理念、计算机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员工逐步了解和熟悉信息化,明白信息化能给自己、给企业带来的实惠。使广大员工自觉参与信息化管理的实施。

(2)强化中小企业自身使用的那套会计信息化系统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培训,规范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将培训贯穿于系统运行全过程。

(3)有计划地组织会计信息化业务骨干到会计信息化管理优秀企业参观学习.以取长补短。

4加强会计信息化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

在技术上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各个层次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具体安全防范措施有:设置密码及使用权限,只有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注册登记并拥有正确密码的人员方可进入本系统系统管理人员应根据内部控制的原则与岗位需要公平地分配每个系统操作者的权限,只有拥有操作权限的人才能调用相应的功能或接近到相关的文件,对于操作密码,系统操作人员应该定期或不定期修改自己的密码;对于系统中重要的程序、数据、文件等,应采用加密技术进行加密,以防他人进行调用、浏览或篡改;设置操作日志,操作日志可自动记录进入系统的人员密码、进出系统的时间、所进行的操作内容等,通过操作日志,可及时发现非法进入系统、接近系统数据文件的企图:建立有效的防火墙、计算机病毒防范体系、网络漏洞监测和攻击防范系统,建立计算机安全应急机制,使用设计成熟、技术先进、安全稳定的数据库系统和财务软件平台等先进技术,为了防止病毒的侵袭,不能使用盗版的或来路不明的软件。对外来的磁盘要先进行病毒检测,方可在计算机中使用;在计算机中安装并开启杀毒软件,这样能及时发现并清除病毒;不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要定期对软硬件进行维护、保养,定期备份财务数据,并且每次备份不少于两套,分两地存放,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

第4篇:企业会计信息论文范文

(一)缺乏会计信息化的标准规范

在会计的电算化起步的阶段我国还没有制定十分完善的标准规范,当前很多会计软件不能兼容,在各软件之间的传递过程中会计信息出现了许多障碍,甚至妨碍了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近几十年来,我国的财政部门出台了许多新的会计准则、法规和制度,然而会计信息化的方面却十分滞后,国家的各项制度与文件当中,没有提到“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只停留在“会计电算化”的上面,例如网络的安全、支付的信息、电子的交易、货物的配等相关的法规制度不完善。会计的信息化发展速度需要有统一的规划和配套的标准与规范出台。

(二)会计信息化的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

在会计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不仅软硬件的本身、网络通讯的技术和计算机的技术的各项问题,主要是和管理准确的结合。会计的信息化主要关于企业的业务的流程和组织的结构、管理的制度、管理的流程等各系列的问题。同时,企业必须准确的根据会计的信息化的各项要求,结合现代管理的理论,并使管理业务的流程和管理会计的核算进行准确重组,从而建立与之相似的管理制度。

(三)会计信息化的人才缺乏

当前,中小型企业缺乏相关的人力的资源,会计的信息化各项应用低,对许多的企业中的会计的员工来说,会计的信息化作为新鲜的事物,会计员工对会计的信息化的软件了解不够,使用功能的不全面和使用的不当。社会认识与观念的偏差、缺乏保障的机制和我国的用人制度的方面一系列的问题,让中小型企业难以吸收信息的技术、会计专业的技术同时能懂企业的管理复合型的人才。

(四)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成本高

中小型企业的会计的信息化不管购买商品化的会计软件,还是进行定点的开发模式来实施会计的信息化,都需要从硬件与软件上投入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引进的经济效益不会是立竿见影,在后期的使用过程当中,会发生许多不可预见的各项维护费用。

(五)中小型企业主次不分,会影响战略的全局

信息系统完整的运营维护十分复杂,企业各自的人力有限,我国内的各个软件的公司不能做到随时对企业的维护,同时,企业的个性化的维护要求并不能得到满足。从而使企业主要的精力放在并不擅长的维护系统运行上面,进而分散了企业的主要注意力,改变了企业战略的全局。

二、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的主要作用

(一)增强了企业的监督管理的职能

会计的信息化的管理与建设,使企业的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网络化。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公开化和大众性的特点,社会的公众和企业的其他部门通过直接调查企业和网络在线进行访问企业的会计的信息,从而加强了会计的信息的透明度,有效地减少了会计业务中的“黑箱”操作,加强了企业会计的信息质量,使会计信息更加具有及时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强化会计服务、管理、监督各项职能。

(二)简化了会计的流程

电子计算机有十分强大的运算的功能,网络的环境下,大量数据能够实现在线的输入和业务的信息进行实时转化,节省了在手工的方式下使业务的资料输入到会计的账簿过程,从而使会计的核算后变成实时的核算,使静态的核算转变为动态的核算。信息的使用者就会随时随地知道企业的各种信息,同时做出针对性的决策。

(三)更加准确地为企业提供各项信息支持

网络的环境条件下,对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会使财务的业务十分协同,企业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使企业中的生产经营的活动的信息采集各点同时加入企业的信息网当中。企业使用完整的会计的信息进行监控资金各项运营的情况,进而改变了企业的投资各类方式,进而加速企业的目标使效益和资本的最大化。

三、我国中小型企业完善会计的信息化的各项策略

(一)关于政府的方面

1.需要构建新型的会计的信息化的一系列理论体系。会计的信息化会对传统的会计的实务与会计的理论造成全面和深刻的影响,需要适应当代信息化的各项需要,同时改变传统过程中的会计的理论,并且重新整理会计实务的流程,这是会计的信息化中并不能避免的各种问题。

2.需要建立完整的会计的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与法规体系。我国以及世界会计发展新兴的领域中,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的电算化在技术方面上不断地延续。必须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环境与之相适应的和新型的会计的思想,与会计的信息化的相关有很多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修正、改进、摸索的过程当中。从而快速实现会计的信息化,同时需要立法相关的规范。

3.加快会计的信息化的教育的相关力度。中小型企业由信息、物资、资金以及人员组成的各项系统,然而人在会计信息化中起着的决定性的因素。对于具有高的素质会计员工,对于快速实现会计的信息化十分重要。我国需要应用各种形式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化的人员的素质。包含以下方面的考虑:第一,高等教育当中,加强会计的信息化和现代的信息化专业的教育的相关力度。第二,加大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人员培训力度。逐渐建立的经营的管理的人才库中,更加有效地加强我国企业总体的经营水平。第三,加大中小型企业中职工的各项培训。应用高等职业的教育、中专与技校、职业中学等不同层次培训的方式,进一步为中小型的企业培训会计的信息化的人才和提升会计的信息化整体的水平。

(二)软件开发商的方面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软件在设计中应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机结合,同时开发功能强大的专家的系统与会计的决策支持的系统。必须在符合国际与多国的会计的准则、多币种与多语言的各类情况下,从而提供国际可比性的会计的信息,进而满足各类企业与国际的竞争需要,需要最大的限度做到各种数据的共享。

(三)企业内部的管理的方面

1.会计的信息化很快进入企业的信息化当中。大中型企业在会计的信息化过程中,不应该局限在企业的财会部门,需要立足在整体企业,和企业的信息化相结合来进行。企业的管理者是企业的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能够脱离整个企业从而独立实现。管理工具中出现,会计的信息化不仅财会部门相关工作,也是整个企业当中信息化的工作中的重要的部分。

2.控制会计的信息化的风险,同时建立相关的控制的制度。会计的信息化的风险控制,包含两类:第一,改善软件与硬件的各项措施,配置十分优质的的计算机的硬件,从而减少计算机的硬件风险。使用的性能更加稳定兼容性十分好的操作的系统,应用成熟的设计、先进的技术会计的信息化的软件。同时应用稳定的大型的数据库,进而减少计算机的软件风险。第二,通过建立十分完善的风险的控制制度,通过软件与硬件的管理与维护的控制、系统环境管理与控制、人员与组织机构的管理与控制、计算机的病毒的消除和预防等方面建立相关的制度,从而进一步保证会计的系统安全有效的运行。

第5篇:企业会计信息论文范文

我国的电力企业在控制系统上发展很快,但在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还比较落后。ERP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电力企业首先要借鉴和采用的。首先,宏观的讲,我国电力企业各部门独立的信息系统导致信息隔阂,无形中浪费了资源也提高了成本。应用ERP可以提供一个统一的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生产运营实时反映、资金物资集中运作,达到企业综合决策,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其次,具体管理方面,也离不开ERP的应用。针对用户的盈利性分析,例如指导分类定价、了解不同用户对企业利润贡献需要ERP;电网的日常维护,静态的和动态的,都需要长期的数据收集和积累,ERP可以全面保存整合这些重要数据,节约人力物力;目前正在大规模进行的电网建设和改造,ERP能够提供全方位的项目管理方法,为各个业务部门提供一个统一的可以各取所需的平台。再次,运营方面,应用ERP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现金流预测机制,带给中国电力企业更加直观的变化。

二、电力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ERP时存在的问题

(一)ERP中预算控制系统的应用问题

预算管理是企业发展中很重要也很关键的一环,全面预算管理与ERP的融合也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然而,由于经验不足,ERP中预算控制系统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预算实时传递与反馈、动态调整与控制方面,还没有将信息技术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在预算管理体系上,多维预算的设计与信息技术的要求还没适应;预算管理流程上,模型化的多循环编制流程还没有实现。另外,ERP中预算控制系统基本框架受电力企业战略、资源、业务规则等因素影响,未能采用模型化的预算编制循环,导致预算的准确与科学失去保证。总之,解决ERP中预算控制系统的上述问题,才能保证电力企业预算编制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二)业务流程重组问题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已经引入了ERP软件并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推行,但是收效与预期相比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就是没有重视业务流程重组。所谓业务流程重组,就是围绕满足客户需求改造企业的业务流程。ERP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按照功能以及信息的加工分成几大块,这与企业现存的机构设置有很大不同。ERP的应用,不仅仅是一套软件,更蕴含着市场经济的经营理念。要让ERP软件发挥最大的作用,就必须按照这一理念来重新定位企业的工作流程甚至是部门的设置。而我国现在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无论是国情还是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都与ERP的要求有较大差异,因此,业务流程重组问题,将成为企业实施ERP软件不可避免的难题。

(三)数据准确性问题

ERP具有强大的功能,这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但是,ERP并不是万能的,客观的说,它只是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软件,一个处理数据的系统。那么,如果这个系统的使用者录入错误的数据,ERP只能回报给录入者以错误的结果。这个问题在电力企业更为明显,因为在应用ERP以前,同一个数据可能通过不用的渠道汇总提交,还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实施ERP之后,数据来源唯一,源头数据一旦出错,将造成一连串的错误。之所以成为一个影响ERP实施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数据的准确录入往往被忽视,管理者总是误认为这个环节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工作,其实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不仅需要录入者超强的责任心,更需要录入者对数据科学的理解。

三、提高电力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ERP的对策

电力企业虽然属于制造业领域,但是相对于一般的制造企业,电力企业的经营比较特殊。首先,电力产品无法储存,产供销同时完成;产品的需求量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另外,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管理相对独立,各个环节中的资金、信息和控制存在耦合联系。针对电力企业的特性,电力企业应该积极思考,如何让ERP系统在电力企业发展中发挥最优化的作用,并带来丰厚的利润。总的来说,电力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所出现的应用问题。

(一)重视资产和资金管理

电力企业资产、资金密集的特点十分突出。因此,ERP系统的运用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资产和资金的管理。在ERP系统的支持下,资金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资金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对基本财务报表,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可以实现充分的信息共享,资金信息数据可以实时更新,这些变化使得企业的工作流程更加简化,对资产和资金的管理也更加便捷,这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因此,必须严密关注因此带来的其他变化,对企业的各个环节实时监控,充分利用及时更新的数据,将企业的风险降至最低。

(二)加强预算控制系统的应用

预算管理作为连接经营决策和经营活动的重要桥梁,使企业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行动,是配置企业资源的最佳手段和方法,其预算编制的过程,就是资源的分配过程。ERP系统成熟的理论为预算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实践提供了指导,极大地提高了预算体系的科学性,它的目标是实行企业内外资源最优化配置,以达到客户满意为终极目标,对企业拥有的所有资源重新梳理整合,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以计划和控制为主线,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平台,方便有效地实现预算管理。在电力企业中,为了做好事前准备,更好地分配有限资源,应利用好ERP系统中预算控制系统。电力企业需要注意到预算管理模块与ERP系统中其他子系统的集成,构成了一个闭环的管理系统。另外电力企业要培训从事预算控制模块的工作人员,使他们能更好地发挥该系统模块的功能,更好地为整个企业服务。

(三)更新业务流程

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之前,电力企业凭借本行业的垄断性,几乎没有竞争的压力,企业更注重的是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诚然重要,但是,作为一个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来说,仅仅注重生产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企业盈利的本领更是决定了企业占领市场的时间。由于电力企业自身的一些特点,对发电、输送、配电、供电各个环节的协调配合能力要求较高,除了安全生产,生产的自动化也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实施ERP要求重组业务流程,首当其冲的便是企业的重新定位,而后便是按照市场的要求和客户的需要重新设计工作流程,甚至是设置机构、部门、岗位,当然,还要有相应的岗位职责以及监督检查机制。从当下的情况来看,电力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要求已经非常迫切,也有一些电力公司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效率明显提高,工作更加顺畅。总之,要把电力企业的视野扩大到整个市场,将重心从生产转移到提高服务水平、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等等方面。只有做好了重组业务流程这项工程,全面推广ERP系统的春天才会到来,电力企业的改革才能真正起步。

(四)增强数据准确性

保持数据准确性是电力企业应用ERP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的工作,否则会在实施过程中事倍功半,应该让基层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些数据的重要性。要知道,再先进的软件也只是软件,只是手段和工具,真正可靠的还是准确的数据。所以,ERP系统能否发挥强大的作用,取决于基层工作人员录入的数据。ERP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数据的准确和及时。ERP上线前的数据只要组织大量人员进行攻坚战,一般能顺利解决。但是,要保证数据实时准确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仅需要基层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更需要有效的监督、检查和审核制度,制度中要明确数据的关键点和检查频次,尽量减少人为的误差,并且在实践中磨合调整。只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制度,数据的准确性才有保障,ERP的强大功能才能够有保障。另外要注意到系统上线过程中用户的权限和角色问题,有些用户的权限过大,而有些用户的权限又过小。权限过大过小都可能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要根据实际岗位业务的要求设置权限,并且进行详细的审核。反复设置、调整和审核工作权限将在上线初期消耗较大的工作量。

(五)加强技术培训

ERP的使用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实施ERP出现故障,几乎可以肯定的说是由于操作人员对ERP理解的问题或者是技术上的问题。一个广泛、有效的培训能够预防很多问题,也就是说,把实施ERP的重点放在即将开始使用系统的人身上。这个技术培训最好自上而下,由总经理到经理再到各部门主管,最后是基层工作人员,因为,实施ERP系统将使得企业进行很大的变革,从理念到习惯,从高层到基层,所以要保证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员工都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每一位管理人员都明确的了解自己将要努力的方向和需要调整的地方。还有就是培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侧重、有计划地经常进行,因为了解一个系统不是短时间的事,接纳一个理念不是一两个人的事,形成一种习惯更需要反复的强调和提醒。

四、结束语

第6篇:企业会计信息论文范文

1.1企业组织结构的风险信息技术具有很多特点,比如时效性、数字性、共享性、价值性等,它要求企业必须能够快速地获取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然后根据企业自身来分析这些信息是否能给企业带来利益,从而及时的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决策。然而,对于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来说,其组织结构大都是锥形结构形态,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这种基本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态,锥形结构的特点是高层管理者对业务与职能部门均实行垂直式领导,各中间层次管理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对直接下属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力,并对此承担全部的责任。由于这种组织结构侧重于集权,与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要求不符,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1.2信息存储风险在传统会计模式中,会计资料的保存一般是通过报表或者账簿等纸质形式来进行的,可以长时间的进行保存,因此,丢失或者毁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各种信息数据都是直接人工进行输入,并通过网络系统按原先设定的程序进入相应的地方,构成一个以电子联机实时处理为基本特征的网络化控制的信息系统,会计信息被保存于计算机、磁盘等媒介中,虽然可以保存大量的资料,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但这些载体不易保存,容易导致资料无法读出,增加了数据安全风险。另外,在网络上计算机病毒十分常见,成为制约网络发展的最大危害之一,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很可能遭到病毒侵袭,会计信息被窃取、修改或者破坏,导致企业重要会计信息泄露或者毁坏,企业竞争对手也可以通过网络窃取企业商业机密,从而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

1.3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内部控制是一个受到企业各个利益团体的影响,综合各个利益团体的根本需求,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以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为最终目标,合理地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有效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的过程。在传统手工做账阶段,企业会通过审批、授权、确认、审核以及职责分工等工作来加强内部控制,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会计工作实现了自动化,各个会计流程、手续都被合并到会计系统进行操作,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同时造成信息交叉,使得传统会计系统一些职权分工、相互制衡失效,造成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大打折扣。我国中小型企业目前信息技术本身处于人才匮乏及技术上相对较为落后的地位,这也制约着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交易越来越多,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成本。在交易无纸化的同时,财务数据在网上公布已成为企业未来的基本模式,要想实现会计信息化,需要培养大量的新型人才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财务系统,新型人才需要拥有过硬的会计知识和新的财务理念,还要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我国的中小企业部门都比较多,管理不够严谨,相互之间的衔接相对不集中,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管理信息化系统,导致企业对各部门的财务数据等资料信息不能及时获取,部门信息上报不及时,无法实现及时监控和做出有效的管理政策。同时,企业中接触会计系统的员工,可能会存在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员,他们会将会计信息作为违法犯罪的目标,窃取财务信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不利于企业体制创新的落实和企业发展企业的发展。

2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风险的对策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建设会计信息化存在诸多风险,但建设好会计信息化的道路并不是艰难万分,我们应该把握好中小型企业的经济特点,从我国中小型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就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出的以上风险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2.1实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建立适应会计信息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最新管理思想,是近年来国外管理界在全面质量管理、准时生产、工作流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理论与实践全面展开并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的。主要表现是:(1)这种企业组织结构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企业部门的数量,致使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再是锥形化,而是逐渐呈现扁平化趋势,虽然以专业技术组织的职能部门仍然会存在,但是各个部门之间的划分不太明显。(2)按照一定的流程组成的项目小组活跃在企业生产经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中,每个项目小组都可以跨越部门和专业,不受约束,而且项目小组可以临时成立也可以长期存在,这样,企业就可以以一个整体来面向客户,从而避免了信息的传递慢和传递失误等各种问题,还避免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界面的不一致性。(3)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不但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事后控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事前与事中都能实现有效控制,从而能够健全并严格执行先进的管理制度,做到既重局部管理又能实现整体流程的控制。

2.2加强系统软件本身的安全性,增强数据库资料的保密性选择适合本企业自身的软件系统,建立电子屏障防火墙,防范来自外部的非法访问,应用病毒防治技术,充分利用系统的安全功能和安全机制,防止病毒从外部网络侵入内联网,采取加密技术,并加强设备的维护,提高数据资料的安全系数。

2.3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网络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是防控会计信息风险的有效措施,为减小财务风险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措施,加强财务软件的授权,增强各个有使用权限的人员之间的监督体制,禁止不相关人员使用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防止外部人员窃取企业的会计信息和资料。

3总结

第7篇:企业会计信息论文范文

网络经济时代最大的特征是信息传递的迅速、及时和准确,企业会计报表的半年呈报或年度呈报已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实时联机报告系统既是需要又成为可能。全球经济环境下大规模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投资策略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管理者、投资者以及相关利益集团希望可以随时通过在线访问获取企业最新的、历史的会计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减少风险。另外从会计信息呈报的内容方面看,投资者要求从看重财务信息扩展到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重,从着重呈报最终经营成果信息扩展到呈报企业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为主的信息,但目前的会计业务流程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因此,用信息技术彻底地重新设计会计业务流程,是满足企业内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研究议题。

一、传统的会计业务流程及其缺陷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需经过一系列顺序的循环活动,会计核算严格按照“填制凭证一登记账簿一编制报表”的顺序,一层层地进行。这种会计流程虽然在内部牵制方面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会延长时间,降低会计报告的及时性,且使得会计信息内容单一化。时下流行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虽然替代了手工操作,但财务会计流程自动化仅仅是手工财会工作的翻版,并未改变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结构的本质。大部分电算化商品软件一般将会计系统分解为原材料核算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销售核算子系统、固定资产核算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账务处理子系统、报表编制子系统等相对独立的模块,各模块下再进行细分,形成一个名副其实的“金字塔”式结构。因此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彼此分割,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信息孤岛,会计数据传输往往是滞后的、零散的。这种财务会计流程并没有改变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结构的本质,也没有消除其缺陷。

1.难以满足管理需要。财务部门只是记录经济业务的资金流信息,并不采集业务活动的全部数据,同一经济业务的相关数据被分别保存在财会人员和非财会人员手中,财务人员手中只有描述业务事件的子集数据也这样忽略了大量管理信息,导致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数据有可能不一致或信息隔阂和信息重复。

2.无法满足实时控制的需要。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所反映的资金流信息往往滞后于物流信息,财务账和财务报告不是当前时点的余额,以至于企业元法从效益角度上对经营生产活动进行实时控制。会计数据通常是在业务发生后采集,会计数据加工是将滞后采集的数掘进行排序、过账、汇总、对账等。财务报告不能直接利用,必须经过若干后台加工才能提交到使用者手中。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今日,信息的实时性决定了它的有效性和控制力度,会计信息的滞后性不能使管理者从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所需的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不管是手工的会计业务流程还是这种会计电算化方式的会计信息系统,其实质仍然是事后算账,并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无法支持事前支持、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二、将流程再造思路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

(一)关于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BPR)是美国的MichaelHammer于1990年提出的。它的内涵是指基于信息技术的、为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服务的、系统化的、企业组织工作流程及相关活动,它突破了传统劳动分工理论的思想体系,强调企业组织形式以“流程导向”替代原有的“职能导向”,为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思路。福特公司北美财务部门通过BPR重建其付款程序,以减少间接费用和管理费用是最典型的例子。BPR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以顾客需求和企业的战略目标为驱动力,以企业的流程为对象,运用信息技术、人与组织管理,达到大幅度提高企业整体绩效的目标。许多实际中成功的BPR已经表明信息技术使企业流程改造成为可能并非常有效,同时它又是流程改造的组成要素之一,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方式。但BPR本身并不是一种形式,更不是一个算法或者公式,它所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观念和思想,即从顾客需求出发、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核心,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保持一种自我反省的头脑,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让流程的运转能够满足顾客的期望和服务于企业的最大利益,使企业保持一种强有力的竞争地位。

第8篇:企业会计信息论文范文

摘要: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进展缓慢。这就需要我国会计学者根据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促进我国企业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会计信息;信息需求;信息披露;和谐发展

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DavidF.Linones)发表了《会计职业和社会进步》一文,初步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1]87。美国著名会计学者贝尔科伊在他所著的《会计史论》一书中,对会计的发展史作出了历史性的划分,将社会责任会计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2]。此后,一系列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系统论述的著作相继问世,英国的特雷佛·干布林著的《社会会计学》一书,除了对社会责任的概念性问题进行探讨之外,还对未来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3],这是有关该课题的较权威的一本著作。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披露问题进行了研究。如LeeBurke和JeanneM.Logsdon(1996)认为,应从战略上重新定位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投资,而不是当期的成本或费用,研究旨在更好地评估社会责任活动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社会均受益[4]25-29。近年来,许多学者热衷于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实证研究。Carol(1994)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了压力集团对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影响,研究表明,压力集团是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他们认为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非常不足[5]。HeleddJenkins和NataliaYakovlva(2005)通过对全球十大矿业公司的调查研究发现:尽管报告的模式和内容不一,但披露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成为他们的共同举措[6]。

我国财政部于1995年公布了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其中第九项“社会贡献率”和第十项“社会积累率”是评价企业社会效益的指标,社会责任会计自此受到有关方面重视。2007年12月28日,中国首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国家电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在北京,为全面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标志着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步入规范化阶段。复旦大学张文贤教授通过向国内知名会计学家进行调查,来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现状。廖洪主编的《会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中,从会计与国际接轨以及企业需求的角度,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问题进行了探讨[7]。殷格非从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结合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经验,对报告编制的组织、撰写、设计、等各个环节逐一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论述。这填补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领域的空白,是我国首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撰写指南,对报告编制实践具有指导意义[8]。

明确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首先应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刘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责任将经济责任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及慈善责任,这种观点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基本上与企业责任等同起来,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内涵过于庞大,在一定程度上模糊甚至掩盖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可能出现的矛盾;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与企业经济责任相对应的概念,强调企业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必须采取行动以保护和改进公众利益[9]。本文采纳狭义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指的是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满足投资人利益的同时,还要承担对企业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阳秋林(200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向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10]。这一定义比较符合我国实际。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分析的理论基础

1.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迫切性

(1)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经济增长的副产品[11]。但是,当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公众意识被普遍唤醒后,那种一味追求利润、不顾社会责任的企业将难容于社会,因此,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兼顾其社会责任,以负责的态度处理企业的社会问题。要反映企业完成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传统会计显然不能胜任,只有尽快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借此揭示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才能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2)市场经济呼唤企业社会责任并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作为社会和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可能多地为公众、为社会尽一份责任,并将自己努力的成本和效益公允地予以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需要社会责任会计,它一方面要求企业如实反映自身履行法律规定的社会责任的情况,另一方面要求反映企业对公共道德、公众利益等社会责任的关注和努力程度。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形象,从长远看,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3)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披露信息是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描述包括:①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与目标;②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内的人力和物力资源;③保护资源,并报告其管理情况;④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12]。显然,第四个目标要求企业促进其社会职能,以使企业的社会目标得以实现;而前三个目标的内涵也包括了社会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工作安全等属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传统企业会计的逻辑拓展,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要真正实现企业会计目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已刻不容缓。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2ponsibility,CSR)信息披露分为3个阶段:一是导入阶段(1996—2000年),中国企业不得不被动地接受来自国外的CSR要求;二是观望阶段(2001—2004年),中国的学术机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开始对CSR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图促进CSR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三是参与阶段(2005年至现在),因担心遭受经济制裁、贸易壁垒以及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愿望,政府放弃了原来被动观望的态度,积极参与到CSR运动中来,至少有了参与的姿态,甚至采取了一定措施[13]。深圳市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制订了《深圳市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也相继自愿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如国家电网公司分别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也于2007年首次社会责任报告[14]。媒体也通过舆论宣传,增加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动力,如《光明日报》通过“公益报告”专栏,全方位报道了跨国公司和我国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情况。

由于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企业基本没有单独反映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指标,只有“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两项指标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关:其一,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其二,社会积累率=上缴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净支出额、应交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等各种税金及附加费和上缴净利润等,但这些仅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我国现行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事务的法规主要是由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制定的,包括财政部的相关准则与会计法规、中国证监会的由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总体看来,我国尚未制定企业披露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而只在规范报表的相关项目中包含了这方面的信息。

可见在我国现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以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情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5],因此,了解广大财务信息使用者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到底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就成为会计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认定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就是那些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及其后果作出反应的社会群体。在众多关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社会群体中,可以把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划分为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大类:企业外部的信息需求者主要包括债权人、政府及相关部门、供应商、潜在投资者、经销商、消费者、企业职工(雇员)、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等;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者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16]。他们需要以既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作基础来制订财务和社会责任预算,向社会揭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调查

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机构投资公司、环保组织、政府人事部门、社会福利机构、经销商、消费者、企业职工、社区居民以及社会公众。在本文中,机构征询范围为辽宁省各地机构,个人信息使用者征询范围是沈阳市的社会公众。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形式。对于机构投资者,随机抽取100家机构并将问卷寄给其负责人;对于个人使用者,采用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的方式征询意见。对机构投资者共寄出问卷100份,收回37份,其中35份回答有效;对个人投资者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全部有效。

(三)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及调查结论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

1.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

投资者是否需要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调查结果表明,有69%的机构和24%的个人投资者表示“非常需要”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而且需要的评价值分别为1131和1179,说明机构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高于个人投资者(见表1)。

表1投资者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

投资者非常需要需要不需要完全不需要评价值

次数比重/%次数比重/%次数比重/%次数比重/%

机构2469113100001.31

个人2424737333001.79

2.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目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还未制定出严格的标准和固定的披露模式,企业在披露自身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时候比较随意。调查结果表明,有63%的机构和22%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制定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非常必要”,而且需要的评价值分别为1145和1188(见表2)。

表2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统一模式的需求情况

投资者非常需要需要不需要完全不需要评价值

次数比重/%次数比重/%次数比重/%次数比重/%

机构2263102938001.45

个人222268681010001.88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投资者认为企业当前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利于企业报告之间信息的比较,所以非常迫切地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制定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统一模式,其中机构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高于个人投资者。

3.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容构成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包括的领域很广,按所属的社会责任类别不同,可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分为5种类型。调查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主要内容的需求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对信息内容的重视程度也异常相似。按机构投资者重视程度,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分别是:①在产品和服务上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②对企业职工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③承担改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的责任而产生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④因违反法律法规的要求,未能履行社会责任而承担罚款支出的会计信息;⑤承担公益和社会福利方面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个人投资者仅仅对④和⑤的重视程度与机构投资者有差异,其他情况基本相同(见表3)。

表3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内容及地位的认知情况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容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

次数比重/%排序次数比重/%排序

改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2777382823

承担公益和社会福利2160578784

对企业职工履行社会责任2983288882

在产品和服务上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3291192921

未能履行社会责任而承担罚款支出2571473735

4.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从调查结果来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我国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质量并不很满意,大多数人认为企业普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披露不及时、不充分等现象,具体结果见表4、5。相对来讲,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认为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存在不真实、不客观的现象,因为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有能力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故能较客观地评价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表4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否存在失真现象的认知情况

投资者普遍存在大多数存在少数存在不存在评价值

次数比重/%次数比重/%次数比重/%次数比重/%

机构282852521616441.96

个人51418511235002.21

表5投资者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可信任程度的认知情况

投资者完全可信基本上可信部分可信完全不可信评价值

次数比重/%次数比重/%次数比重/%次数比重/%

机构332424484825252.95

个人2610292263122.61

企业外部信息的使用者除了投资者之外还有很多,他们虽然不仅仅依靠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作出投资决策,但也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为了体现实证研究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笔者除了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最大需求者———投资者进行调查分析之外,对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客观地呈现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表6中,笔者把这些利益相关者分为信息的机构使用者和信息的个人使用者,其中机构使用者包括国家人事部门、社会福利机构、环保组织、供应商等,个人使用者包括消费者、公司职员、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机构使用者更加关注与自己部门利益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从国家宏观的角度考虑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而个人使用者则更关注有关自身利益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这是和每个受调查者的身份和所处地位有关的,但这两类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都比较感兴趣,只是对某种信息的具体关注程度不同而已。

表6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内容及地位的认知情况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容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

次数比重/%排序次数比重/%排序

改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3291182823

承担公益和社会福利2983278784

对企业职工履行社会责任2160588882

在产品和服务上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2571492921

未能履行社会责任而承担罚款支出2777373735

5.调查结论

(1)我国的投资者在以往注重企业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说明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重视,相比而言,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缺乏统一的模式,导致各个企业披露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混乱,使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某种程度上缺乏可比性。

(3)我国的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的需要大致相同,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息息相关,不论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越来越需要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4)除投资者之外,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感兴趣,并且越来越关注这类信息的披露,这对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起到了监督和舆论导向的作用。

四、改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使用者及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企业本身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状况却不容乐观,这是我国会计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制度建设层面的建议

(1)建立、健全与社会责任有关的立法工作,制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应加强立法工作,用法律来规定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该依法强制企业提供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并对企业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进行处罚,促使企业变被动履行社会责任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2)大力开展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学习研究。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方法体系的多元化、核算对象的复杂性,尤其是在计量环节尚未突破,使得当前社会责任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其结果是社会责任会计实务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出现盲点。对此,会计理论界应对社会责任会计这门新兴学科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力求解决确认、计量等基本理论问题,以突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的障碍。

2.具体执行层面的建议

(1)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披露制度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和目标相结合。当前,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主要围绕企业已有的信息及管理工具进行,至于这些信息与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战略有什么具体关系,还需要更为清晰的阐述。

(2)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注重利益相关者对报告的信息需求和反馈意见。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之前,要通过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分析他们具体的信息需求,在报告中披露他们参与的过程以及对报告内容的评价等。

(3)报告的信息披露内容要走向理性化、客观化。随着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报告的读者指出,企业在报告中过多地披露了正面和积极的信息,而对于具有潜在负面影响的或者不好的信息缺乏披露,极大地削弱了信息的可信度。因此,企业报告应体现平衡性原则,要披露存在的负面信息及随后的整治处理成效等。

(4)社会责任的审计报告要符合国际相关的认证程序和原则。为了增加报告的可比性和可信度,报告机构从最开始的内部信息审核机制转向了独立第三方的审核认证机制。当前国际上两个比较重要的第三方审计认证指南工具,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ISAE3000担保约定国际标准和社会与道德责任研究所的AA1000保证标准,制定这些国际标准的目的是保证环境和社会业绩的指标能像财务报告中的指标那样具有可核实性、可验证性。

3.社会组织监督层面的建议

“社会责任审计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工具,它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社会后果,提出审计报告并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及管理决策。”[17]61-65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我国是新生事物,没有严格的标准可供遵循,因此,通过社会责任审计工作可以使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审计,主要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进行审核,包括对社会责任会计要素信息和社会责任绩效信息的审核,重点审计其真实性、正确性和客观性,确保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由于社会责任范围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进行社会责任审计的人员除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拥有社会责任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鉴于此,我国目前实施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只能是政府。

参考文献:

[1]阳秋林.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李冬生,阳秋林.社会责任会计涵义研究[J].财会月刊,2005(12):3-5.

[3]刘建红,杨亚娥.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2):65-67.

[4]贺梅,崔贤光.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2):119-120.

[5]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11):76281.

第9篇:企业会计信息论文范文

会计信息失真是目前会计学界讨论的热点,但绝大多数学者都把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局限在会计作弊上,我们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范围应该比会计作弊更广泛,只要是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会计信息,就可以说是一种会计信息失真,它包括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会计信息失真。

一、引起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上的缺陷

1.从会计学的同性来看。会计学的属性有理论属性和方法局性两方面。从会计学的理论同性看,它研究的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一门社会科学,从会计学的方法属性看,它又是一门以严密的数学逻辑关系为计量原理的精等科学。

如果我们把会计学的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结合起来看,会发现两者的冲突和矛盾。会计核算中每个数据的计算都在严密的数学规则下进行,而某些支持数据的数字来源,却往往是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的货币化,经历了一系列估计和判断的过程,这就使得某些数据的产生不是依赖于客观世界的真实,而是来自于主观世界的意识和经验判断,使得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结果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产生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2.从会计报告的目的来看。西方一些国家在对会计报告目标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学派,即“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这两个学派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有显著的差别。“受托责任学派”首先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决策有用学派”则首先强调相关性。从逻辑上来说,相关的信息应该是可靠的,但是相关性毕竟不等同于可靠性,两者往往互相冲突,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时,可靠性可能会有所削弱。而且目前一些经济和会计都比较发达的国家,“决策有用学派”逐渐占上风,成为一种主流观点,对相关性的重视超过了可靠性,这就有可能出现为了强调相关性而牺牲可靠性的现象,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因此加大。

3.从会计确认基础的主观性来看。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础,该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它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即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的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越来越多,比如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及摊销、金融资产、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等。所以,经济越发展,这种主观性确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会计确认除了要界定确认的量以外,还要界定确认的时间,即在什么时刻确认才能最恰当地反映经济业务对企业的影响。这种时间确认的界定也会产生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4.从会计计量理论来看。首先是计量单位问题。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之一就是货币计量假设,但货币计量本身具有局限性。一是这一假设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而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二是财务报告中许多数据都是通过合计、汇总而来,是若干交易或事项的金额汇总。抵销所形成的。这种汇总抵销也不可避免地掩盖了某些矛盾与问题。三是当前有不少尚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其次是计量属性问题。目前最基本和常用的是历史成本计价法,而使用者的决策总是希望通过财务报告获得更多面向未来的信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信息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决策对信息的相关性的要求。

5.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基础看。会计信息是建立在稳健性原则基础上的,它有利于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增加企业营利能力。但它也有局限性:首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不性质量特征都要求会计信息符合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状况,采取稳健性原则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很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偏离实际;其次,企业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增加企业的资金来源,采取稳健原则确认的计量常会使企业会计报表的信息偏于保守。

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项目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项目是不重要的,无论从质的方面或从量的方面都未能作出规定。这样,如果企业将重要的项目按不重要的项目处理,势必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使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偏离企业的实际情况。6.从会计信息本身含有估计的因素来看。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总是力求准确性,但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可确定性,因而需要根据经验判断作出估计,另外,又存在许多不可确知和难以准确计量的因素,因此,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这就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常常具有近似的性质。因而,会计信息不可能绝对精确地与客观价值运动相符合。这也会加大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

(二)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

1.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首先,取决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果代表性过窄,会计准则众可能出现偏向性;其次取决于会计准则是否具有较长意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再次,既是会计准则定义、释义的准确性,如果一项会计准则的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产生,必然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①。以上这些会计准则制定的不确定因素,都会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

2.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美。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同时,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国家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人们在制定这些法规、制度的过程中必然或多或少地掺杂进一些个人的主观判断,还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认识对象的复杂性,使得各种规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在这些法规、规范、准则的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情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3.会计准则与制度中对于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没有作出规定或规定得不够恰当。这些重要信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对表外业务的技在规范很少或根本没有。但事实上它们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二是对于有关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也没有恰当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三是对一些企业社会责任等非经济信息,现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中没有要求对之加以反映。

4.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是导致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引起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会计反映的结果往往是利自分配方案的依据,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指标有时是其使用人利害得失的关键,利益关系人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干预这一反映结果,当其中一方隐蔽地实施干预后,就会使其偏高原来的客观情况。会计信息提供者(如经理阶层)因占有信息优势和直接参与会计活动而最有条件实施干预,在追求本身利益最大化驱动下,总能作出使自己得益的选择。

5.新旧法规以及各个法规之间存在着矛盾及不协调。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所导致的会计环境的频繁变动,使会计法规的建设明显滞后,而且现行会计法规中还残存着不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容,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会计法》中的内容有的落后于经济现实,有的缺乏可操作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行为、新的经济业务、新的市场工具不断涌现,会计准则的缺位使得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另外,各会计法规之间也存在着不协调,如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之间,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这些都使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加大。

(三)要个会计环境

1.会计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我国过去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处于这种环境下,会计以国家宏观管理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工作围绕企业经济效益,以向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由于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相关的制度法规尚未健全,使得会计对经济事项的处理产生不确定性。即使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也有局部政策调整变化问题,因而或多或少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2.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不同步性。会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地提供价值运动的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我国对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上又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当客观的会计环境变化后,会计方法却不能同步跟踪反映,这就必然会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市场越是不稳定,竞争越是激烈,这种误差和失真度就越大。

3.科技因素的影响。会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经济运动的来要而发展,为经济运行的发展服务。而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发达及其在会计上的运用,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差异。如会计信息在搜集整理、汇总加工、传输过程中,不仅依靠财务会计本身的有关资料,在很大程度上还依据统计和业务核算等资料,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这些外部资料的精确性,从而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而我国的科学技术还不是特别发达,电子计算机运用到会计也只是刚刚开始,所以在会计工作中常常会退到一些科学技术无法精确解决的问题,这自然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如何预防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

(一)从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的缺陷上考虑

1.虽然说会计学的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的矛盾是无可避免的,但在进行估计和判断过程中,我们可以尽量克服太多的主观影响,在采集数据时尽量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使所得到的数据比较精确。

2.目前在一些经济和会计都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决策有用派”逐渐占上风,如当前美国会计界就倾向于优先考虑相关性,在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我们不应盲目认同,而应重视台计信息的可靠性。只有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看作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才能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正如著名会计学家葛家越指出的那样:我们决不反对相关性的重要性,会计信息应当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性要有可靠性来落实。相关的信息若不可靠,等于不相关。会计信息总是只能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一般的决策的需要,而不可能满足每个使用者具体的决策保要。强调相关性不能牺牲可不性,不可对的信息只能误导使用者,很难说它有什么决策有用性。在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严重,我们更应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3.权责发生制会计确认基础本身有它的优点及存在的必要性。我们应努力做的是如何把规则制定得更具体和广泛。使得在现实经济业务中的各种应计项目或待摊费用等项目都能在法规中找到相应的处理方法,避免受主观意图的影响。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特别留意企业会计人员是否有运用权责发生制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做法。

4.在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之内修正历史成本原则,使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由于物价变动,历史成本会计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而物价变动会计则可以弥补历史性会计信息这一不足,能充分反映物价上涨或下跌对会计数据的影响。采用物价变动会计方法可以反映企业各类资产的实际价值,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以及各会计期间的实际收益,避免历史成本会计产生虚增收益,为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管理人员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会计信息。在具体选用何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时,我们可以借鉴美、加、英、澳和南美等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物价变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5.科学合理地运用稳健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稳健性原则实质在于要求会计人员在反映带有不确定性因素的经济业务时采取审慎的态度。但这必然使会计信息偏离实际情况,所以为了避免给信息使用者造成误导,也不能无所顾忌地应用稳健性原则,即使有必要运用,也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并且以不致于引起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误导为度。对于重要性原则,应在法规中详细规定界定重要性的量和度,并尽量考虑到各种不同何况,从而能做出比较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当然,现实经济生活是非常复杂多变的,所以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或不重要的规定也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反复而长期的过程。

6.确定具体的会计确认标准。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出台了八项具体会计准则,许多会计处理都还没有具体的准则作为依据,使得会计信息容易出现偏差。因此,我们应尽快出台具体的会计准则,过立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使会计反映和监督有比较准确严格的判断标准,使会计信息不确定性和估计因素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从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美性角度考虑

1.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如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应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体;最终确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对于准则中的某些定义和释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某一定义和释义可能会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作一详细地阐述,表明各种理解的适用情况,这样就不会使准则的使用者造成误解。另外,对一些会计概念成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规定上,尽可能少用“也可”、“或者”等模糊性词语,尽量使同一内容的规定一致。

2.法定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是导致合法会计情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减少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就不能忽视这一问题。但是现实的矛盾是:我国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所以我们不能通过限制企业的选择权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在目前情况下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应通过内部审计或一定的监督机构来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可选择性的空子。另外,对于同一行业相类似的不同企业,其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应有所限制。

3.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内容需要不断改善,尤其是对于一些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如对一些重要表外信息、无形资产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以前报表中没有或不突出这些信息也无伤大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信息时决策者越来越重要,准则中必须对之作出明确的规定。当然也不能急于迈大步子,要求一下子制定十分完美的准则。我们认为目前可以先借鉴国外已有的对于这方面信息处理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规定,以后再根据实际应用的反馈信息作进一步的修订。

4.如果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考虑了利益关系人各方面的利益问题,能够达到与利益协同完全一致,也就不会引起会计信息失真。所以会计政策选择下的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信息提供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完全可以避免和克服的。避免会计政策选择下的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应该从两个环节着手。一个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环节,另一个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政策选择环节。在制定环节,首先,应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其中既有学术界又有企业界,既有政府部门又有民间组织,既有审计机关又有会计职业团体,以便使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所确定的会计空间尽量与利益空间相吻合。制定出具有普遍认同的准则、制度,尽量消除对同一事项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差异过大现象。其次,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制定程序,草案颁布应经过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应扩大范围,审批条件应慎重严格。在选择环节,企业会计部门应尽量考虑各利益关系人的利益,以便使会计政策的选择符合利益协同的“一致”。

5.首先应该修订和完善《会计法》,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应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国情,借鉴西方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表述,要注意会计法规之间的衔接一致,以免在推行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三)从在个会计环境的影响来考虑

1.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制定尽量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要考虑到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些新情况,还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2.建立适合我国经济特点的物价变动会计。在保证传统的会计核算与核等资料基础上,根据我国目前的物价变动特点及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的程度,选择一些受价格影响较大的项目,如固定资产及其折旧额,依据重要成本理论的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并把调塑的情况在现行会计报表中附加说明,为领导决策服务。

3.依靠科技因素,加快经济发展。并能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会计服务。如运用数学模型对会计对象进行定量分析,使会计信息更加精确。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以提高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由于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是基于一些客观因素之上,所以我们的预防对策也只能从提高准则。制度制订的完美性及改善外部会计环境者手,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注释:

①王华:《论会计信息失真》,《广东审计》,1997年第2期。

参考文献:

[l]陈志萍.会计信息[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7。

[2]孟凡利,周经昌.会计信息论[M].中国的价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