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

第1篇: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共青团;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培养

高校共青团学生干部作为高校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由学生中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先进骨干分子组成的群体,他们的身份特殊、意义重大。他们是高校学生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织者,在高校素质教育和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素质教育和文化建设的质量。

一、高校共青团学生干部的特点

(一)富有激情和热情

共青团学生干部是学校中最具激情和热情的群体之一,他们在各种学生会、社团、协会中表现积极,热衷于组织和参加各类竞赛、展示、活动,不怕苦、不怕累,富有活力、充满干劲,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富有激情和热情是共青团学生干部给老师和同学留下的第一和最主要印象。

(二)具有锻炼自我,提高能力的强烈愿望

在对学生加入学生会、社团的动机做的简单调查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加入学生会、社团的首要目的是“锻炼自我,提高能力”,其次才是交友、兴趣爱好、为同学服务等。可见,共青团学生干部具有锻炼自我,提高能力的烈愿望,在工作中表现出“抢活干、找活干、爱交流”等特征。

(三)多性格外向,表现欲望强烈

多数共青团学生干部性格比较外向,易于沟通,具有亲合力。即使性格内向的同学,在学生会、社团中也表现出较强烈的沟通和表现的欲望。共青团学生干部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提建议,长于语言表达,表现欲望强烈。

(四)思维活跃,具有创造力

共青团学生干部多思维比较活跃,喜欢独立思考,对事物具有独特和个性的看法,较普通同学思维更加活跃,具有创造力。

二、高校共青团学生干部仍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高校共青团学生干部的素质是好的,他们立足于共青团建设,服务同学,为共青团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等做出了贡献。同时,本人在工作中也发现,一部分共青团学生干部自身的素质还存在着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共青团学生干部动机不纯,作风不正

少数共青团学生干部政治信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更没有端正当共青团干部的动机,重功利讲实惠,要么怕苦畏难不肯干,要么出发点不是为集体、为同学服务,而是为了能在各类评奖评优中获利,表现出较强的功利色彩[1];有的共青团学生干部以为自己高同学一等,摆架子,趾高气扬;有的共青团学生干部霸气十足、举止不雅,凡事以我为中心。

(二)少数共青团学生干部实际工作能力不强

一些新上任的共青团学生干部虽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但缺乏实际工作的锻炼,不懂得工作的艺术和方法,工作效果欠佳;一些共青团学生干部工作依赖性强,团委老师或是主席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自身缺少想法,缺乏主观能动性,工作没有活力;还有不少共青团学生干部工作不得法,不懂得将工作任务进行分解,事必躬亲,往往自己很辛苦,事情却办不好[1]

(三)处理不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

在共青团学生干部队伍中,有些工作能力强,但学习成绩一般;有些学习成绩优秀,但其它方面能力不理想。对学生干部来讲,首先是一个学生,然后才是一个干部,学生是最主要的角色。学生干部应该以学为主,认真完成好各项学习任务,自觉遵守学校各项纪律。工作、学习样样走在前列才能更好地确立共青团学生干部在普通同学中的威信,提升说服力。现实中有部分社团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顾此失彼,时常以工作忙为借口,放松对自己学习上的高要求,学习上精力投入不够,甚至考试不及格,使其在学生中的威信大受影响。

(四)少数共青团学生干部团队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不强

少数共青团学生干部仅仅注重个人的发展,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不能接受不同的观点,更不懂得向他人学习。欠缺服务意识,导致缺乏应有的主动性与责任心,为完成工作而完成,没有主动去思考工作的最佳实施途径及负面效果,甚至在工作中抢风头、抢成绩而推卸责任,讲索取、讲回报而缺乏服务精神,逐渐失去了老师和同学的信任。

(五)缺乏创新意识

共青团学生干部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随着共青团学生干部的毕业或是卸任,每年都有新老交替,“传帮带”的做法有利于共青团工作的传承,但固有的工作模式势必也会对新上任的社团干部产生影响,阻碍其工作思路的创新。有些共青团学生干部也懒于动脑筋,习惯按过去的老套路开展工作,以至于开展活动立意不新,质量不高。

以上种种表现虽然发生在部分共青团学生干部身上,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共青团学生干部自身的发展,更影响了共青团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培养高素质共青团学生干部的探索

(一)以共青团学生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带动共青团工作的提高

共青团学生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共青团工作的提高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努力提高共青团学生干部的自身素质,也符合学生加入学生会等共青团组织的动机,与其锻炼自我、提高能力的强烈愿望是一致的。共青团学生干部要利用好共青团的“舞台”,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提高工作水平和学习成绩。共青团学生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自然而然带来共青团工作的提高,反之,更加优秀的共青团 “舞台”也有利于共青团学生干部提高自身素质,二者是统一的。

(二)建设学习型共青团组织,在组织中培养提高共青团学生干部

作者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引入管理学的观点,尝试建设学习型的共青团组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组建良好的共青团学生干部的团队,对共青团学生干部大胆授权,“授权就像放风筝”,既要给与共青团学生干部较大的权利,又要把握好方向。要提出较高的工作目标,为共青团学生干部勾勒出组织美好的愿景,使每位共青团学生干部和团组织有强烈的共同的努力方向,并加强学生干部之间的协作。在团组织的文化上,可以表现的强势一些,如“买大鼓、做大旗、出好板”,造的气势要大一些,可以让学生干部感到自豪感,同时加上有特色、有传统的口号,如“高举团旗跟党走”,这些做法大大提高了共青团学生干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关爱、信任的氛围和良好的团队意思。在团组织的信息上要做到开放、及时、准确,利用好各种宣传工具。

(三)帮助共青团学生干部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对共青团学生干部提出各方面工作要求的同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主体身份仍是学生,学习仍是他们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所以应让他们明确学习是重点,强调应在搞好学习的基础上兼顾好工作。要坚决否定重工作轻学习的人才培养思路,在整个学生组织中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对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干部可实行学习上互帮互助、跟踪辅导、交流提高等措施,并将成绩列入对学生干部考核的硬性指标,不符合者不能再担任学生干部的职务等,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干部工作强、学习弱的情况出现[2]。教导共青团学生干部认识到学习和工作是相互补充的,是不冲突的。以管理学为例,在学习过成功积极思考管理学的知识怎样应用到共青团的组织协调工作中,在工作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知识,加深记忆。同时,可以在工作中培养高效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成绩。

(四)加强对共青团学生干部的培训,培养“五种能力”

必重视共青团学生干部培养的重要性,并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须加大投入,采取请领导和专家给学生干部做报告、上团课、开讲座、参加培训班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干部开阔视野,提高工作水平。也可以组织学生干部进行研讨交流经验,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学院每年两次组织优秀学生干部参加自治区青马培训班,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培训中,要积极培养共青团学生干部的“五种能力”,即:

学习能力。共青团学生干部要培养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要勤动脑,勤学习,锻炼自己的工作悟性。

组织协调能力。共青团学生干部要学习把性格各异、素质不同的同学组织起来,充分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把他们的活动协调起来,拧成一股绳,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3]。

交流沟通能力。共青团学生干部要熟悉交往艺术,善于同各种类型的同学交朋友,学会同各种组织和群体打交道。

执行能力。共青团学生干部要强调执行,强调效率。例如一件事情老师要求效果100分,1小时完成;如果学生干部缺乏执行能力,那么学生干部可能只能做到70分,数个小时完成;再传达到普通学生,可能只能做到不及格,十几小时甚至数天才能完成。

创新能力。共青团学生干部能否干出成绩,能否超越自我,超越别人,关键在创新。工作中必须要提出新见解,新方案。创新既可以是组织新的活动,也可以是对原有活动的改进。

(五)理解关怀与严格要求并重

当共青团学生干部取得成绩时,需要老师的承认和分享;当遇到挫折、受到委屈时,则需要老师的分担和安慰。对学生干部的理解和关怀,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干部身心健康和工作的开展[4]。

在理解关怀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干部提出严格要求,以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使其有更高的追求目标。方圆管理法的创始者,某大型国企的老总蔡苏昌在我校做报告时曾说,对中层管理者一定要苛求,对基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要理解。在共青团组织中,对在共青团学生干部首先要苛求,给与其较大的压力,促使其工作能力的提高;对普通同学要理解、要关怀,体现了老师的“人气”。

(六)加强共青团学生干部的对外交流和社会实践

共青团学生干部需要“走出去、请进来”。对外交流可以是同校不同学院团组织之间的交流,亦可以是不同学校团组织之间的交流,或者是团组织与社会的交流。可以通过开展联谊活动、共建活动等,使共青团学生干部在相互交流中既增长见识,又发现自身不足,扬长避短。还可以通过高校团组织与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共建,鼓励共青团文化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给广大社团学生干部提供一个成长、锻炼的空间,让他们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动手能力[5]。

总之,作为高校共青团的学生工作者,要仔细分析研究共青团学生干部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一条培养高素质共青团学生干部的新思路、新途径,真正发挥他们的组织管理作用、骨干带头作用和模范表率作用,不断提高其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茜.浅谈高校社团学生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2008(10).

[2]李军霞.当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文化论坛,2008(8).

[3]齐玉国.大学生干部必备素质浅析[J].科技信息,2008(23).

第2篇: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校团委;基层团组织;主动性

作为高校教育事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共青团不仅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载体,还是高校学生技术创新等的实施主体。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等的不断发展,高校团委基层团组织的主动性发挥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挥基层团组织主动性的意义

(一)有利于基层团组织的创新性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们知道,高校共青团是一个青年聚集地。因此,高校基层团组织对于青年的团结、教育和引导工作等具有重要的重要的意义。面对全校的青年学生,因为高校团委的工作不能够具体落实到每个团员,所以基层团组织对于青年团员工作的落实和深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基层团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符合共青团工作机制的内在要求的[1]。因而,高校团委通过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主动性,不仅可以使共青团工作能够在传承中进行创新,还为实现高校团委总体工作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有助于促进共青团组织自身的发展

作为全校共青团的主管部门,高校团委要以全校共青团工作为中心,积极引导高校基层团组织开展相关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扩展工作思路,提高高校团委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高校基层团组织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这里所说的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主动性,是以高校团委的思路和政策为目标和方向的,而不是完全按照高校基层团组织的思路来开展具体工作的[2]。因此,基层团组织在高校团委的引导下能够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锻炼了共青团队伍,还有效的凝聚了团员青年,从而促进了共青团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二、基层团组织建设现状

目前,作为高校团委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团员意识培养不足

一方面,在进入大学之前,团员发展的往往也只是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现实表现,而对于学生在有关团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重视,再加上没有专门的团会和团课,使得多数团员缺乏对团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在进入大学后,一是团支部的主要工作是收缴团费和选优推优等;二是虽然院校团组织也开展团校培训,但是参训对象并没有普及,而且其团训内容也缺乏团员意识教育。因此,无论是在进入大学前还是进入大学后,十分缺乏对团员意识的培养。

(二)基层团干部素质不高

与其他战线的团干部一样,高校团干部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院系团干部常常为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或者辅导员,由于缺乏系统的团建理论,使得其工作很难创造性的进行。另外,由于高校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得一些院系团干部缺乏成就感,无法有效的激励其进行高效的工作。而又学生担任的班级团支部书记由于缺乏科学的培训和指导,使得其不能很好的开展团组织工作。

(三)基层团组织活力不足

我们知道,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和大型活动大多都是由院系分团委来实施并完成的,而基层团组织只是做一些收缴团费等事务性工作。再加上基层团组织的工作与学生最关心的学习和就业等切身利益关系不大,使得基层团组织的活力严重不足,从而无法有效提高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高校基层团组织主动性发挥的对策

(一)制定相应的教育和管理策略

作为共青团的基础性工作,增强团员的意识教育对于团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要提高团干部的素质,就是要加强对团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从基层做起和听党指挥的政治意识,以及为学生团员服务是作为意识和模范意识等。第二,要增强团员青年的凝聚力,就要求高校基层团组织依据高校实际和学生的现实情况,通过科学合理的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积极开展有助于增强团组织凝聚力的活动。第三,基层团委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团员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团员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团员意识。第四,基层团组织要严格按照团章的规定,对团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一些团员做出的违章行为要进行严格处理,以确保团员队伍的建设质量。

(二)要提高团干部队伍的素质

从一定程度上讲,团干部素质对于团组织的健康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作为高校团组织的基本力量和保证,高校团干部的素质水平对于基层团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一是高校团干部要不断的学习,以提高其综合素质;二是校团委要加强团干部的系统培训工作,以培养优秀的基层团干部;三是要建立健全团干部考核制度,以提高团干部队伍的质量;四是要加强青年学生与高校团干部的联系,以提高与团员青年学生的有效交流,以使其团组织工作能够对青年学生产生广泛的影响。

(三)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基层团组织的活力

一方面,基层团组织的工作若要有效的进行,必须以相应的制度建设为基础。另一方面,在以制度为前提的情况下,高校基层团组织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将有关制度落到实处。此外,通过开展与学生相关的具有特色的团活动和创新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模式,不仅有利于基层团组织主动性的充分发挥,还能够提高基层团组织的活力。

四、结语

总之,高校基层团组织主动性的发挥对于高校团委工作的高校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将目前基层团组织的建设现状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够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团组织建设中的问题,才能够使基层团组织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第3篇: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

多校区团学工作工作模式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随着高校合并和人数扩招,多个高校按照一校多区格局办学的情况也日渐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等教育发展拓展了空间,扩大了办学规模,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但多校区办学在客观上也给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大连民族学院于2009年建成金石滩校区并投入使用,目前以开发区校区为主校区,金石滩校区为分校区。两个校区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团学工作制度和管理文化,开展了不同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但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多校区的团学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

一、多校区团学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生分割模式

当前各个高校对于新老校区在学生分布格局上各不相同,既有横切,又有纵切。所谓横切,是指不同校区分住着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谓纵切,就是指按照学科专业对学生进行分割。无论是横切还是纵切都会对学生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不利于同学之间进行传帮带,不利于他们在完整的大学氛围中成长。以“纵切”论,学科之间的互动打破了,多学科综合型的大学培养环境人为地被多校区分割了,一个理科的学生可能在一位艺术家的报告中得到启示,一个文科的学生可能在一位科技精英睿智的思维中获得创新,这种分割尤其是对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利。就团学工作而言,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低年级学生是团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高年级学生是团学活动的主要策划者,此外,不同校区也有自身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而导致多种团学模式并存,相互冲突。

2.校园文化底蕴差异

据调查,当前大多数多校区办学的高校的新校区都位于郊区或者较为偏僻的位置,周围的生活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尤其是交通、购物、医疗、饮食等方面和主校区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此外,和已经逐渐成熟完善、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老校区来说,新建校区比较“年轻”,缺少文化底蕴。所以积极探索如何克服因为环境氛围尤其是文化底蕴差别带来的影响,因地制宜地做好新校区的共青团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3.学生干部培养

学生干部是高校团学工作的助手和中坚力量,更是团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由于我校低年级学生主要在新校区,作为团学活动的主力,他们具有热情高、思想活跃等特点,但是缺乏工作经验,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的差距,只能是一边学习一边干。当前校和各学院学生会干事都是一年级学生,主要负责人是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培养时间和工作时间短,其工作能力就可想而知。从培养学生干部的角度来说,刚刚培养成熟一批学生干部,他们就要回到老校区,又得重新培养下一批。学生干部的使用周期明显缩短,青黄不接现象严重,培养学生干部的难度大大增加。此外,由于地理位置差距,导致干部培养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多校区团学工作坚持的主要原则

1.整体统筹与分区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整体统一即团学工作都要服务于整个高校的中心工作,无论是哪个校区,都只是一所高校的一部分,同时又要坚持从各个校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各项团学工作实施过程中,各个校区的团学组织一定要坚持整体性原则,思想和意识要高度统一。

2.服务为主与效率优先相结合的原则

当前各个高校的多校区办学大多由于交通和地理位置的原因,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对此,团学工作人员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方便。

3.持续发展与创新理念相结合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团学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是学生教育管理的关键环节,它直接接触学生,服务学生,更关系到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团学工作也要牢牢把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适应时代要求,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多校区团学工作的主要途径

1.与全校团学工作整体保持一致,加强团学组织职能和自身建设

高校团学组织必须按照学校中心工作的要求,结合团的工作实际开展各项工作。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各校区团学组织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根据不同校区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设置岗位,完善规章制度,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品牌,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是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的导向及品位,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至关重要。二是各个校区要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建设,打造校园品牌活动,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让同学们从心底里愿意参与,容易接受,让团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课余文化生活的良好补充。

3.拓宽实践育人领域,因地制宜,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是其走出校园、了解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在实践中学习成长的珍贵机会,能够开阔眼界,提高认识,拓展能力。金石滩校区团工委两年来组织学生深入金山社区、金石滩小学、龙山小学、金石旅游集团、中国银行等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加强校区之间联系,通力协作,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传帮带作用

学生干部是做好团学工作的重要助手和补充力量,学生干部队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也直接决定了团学活动开展的质量和取得效果。我校团学组织根据各自校区的实际情况,分别成立了校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但由于学生干部队伍中都是低年级的学生,缺乏经验。为弥补这些不足,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两校区学生组织共为一体,平时利用网络、通讯等手段加强联系,注重新老校区干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举办了多次实践培训活动,老校区的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出了传帮带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了学生干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

多校区管理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产物,给团学组织带来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高校团学组织要审时度势,认清社会形势,积极调整工作方式,以育人为本,充分发挥高校团学组织在全员育人中的积极作用,开创高校团学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天琪,吴志勇.多校区办学高校团学工作模式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2):107.

第4篇: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

学风是一所学校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教育作用,体现着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谋发展的保障[1]。学风建设的成效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所培养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高校的团学干部是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是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联系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中坚力量。他们一方面是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参与者和实施者,一方面又代表学生反映学生的各项需求及意见[2]。团学干部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工作等方面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产生着特殊的影响,在学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团学干部的特点

高校团学干部一般来讲是经老师选拔和培养的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大部分具有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具有为同学们服务的决心,能够成为老师与同学们沟通的桥梁。为同学们服务是作为一名团学干部的出发点,只有持有这样一种态度,团学干部的工作才能得到最可能多的同学的认可与支持,才能更好的深入了解同学们的想法,也就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完成沟通。团学干部的职务给学生们创造了为这样一个同学们服务的平台,使得团学干部这一群体为同学们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如:口才的锻炼、组织能力的锻炼、思考能力的锻炼等等。

高校的团学干部普遍具有三个方面的优秀特点:(1)思想活跃,组织活动能力强。学生干部作为学生骨干和带头人,经常是各种学生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能够把广大同学吸引过来,组织、发动起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完成学生活动的组织工作。(2)讲求团结,集体荣誉感比较强。在团学工作中,多数工作要靠集体的共同智慧,靠大家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行。(3)人际交往能力较强,协调能力较好。现在学生开展活动已不再局限于一个班、一个年级、一个院系、而是经常要跨年级、专业、院系甚至跨学校。学生干部不仅要经常和本班、本年级、本院系、本学校的同学合作,还得与其他班、年段、院系乃至其他学校或社会上的单位等进行共建,如组织班际活动、校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从中,团学干部普遍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

二、如何发挥团学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团学干部作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应该在学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坚持依靠学生党员,大力培养学生干部

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和组织的培养帮助,团学干部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刻苦学习达到各方面优秀的意识才能逐步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得到巩固,其群众基础和在学生中的影响相对于普通学生或干部有明显的优势,由于能得到普通同学的充分信任。经过集中培训、工作历练和老师的具体指导,团学干部才能逐渐成长。

在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上,着重将两方面层次的同学抓好:一是各类模范典型人物,如学生党员、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他们是学生骨干中的主体层次;二是虽然作用没有主体层次的学生骨干那么突出,但在班级建设中有着特殊影响和特殊作用的同学,如学习特别勤奋刻苦并能影响和带动周围一批人的普通同学,或者班上那些富有正义感,有着一定群众基础,热心支持班级工作的同学以及那些有特殊专才,表现较好的同学等,他们是学生骨干的附属层次。开展学生干部培训班学习,请思政专业老师或长期从事学生工作有着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老师授课交流,让他们系统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靠团学干部,培养好团学干部在高校学风建设实践中已是十分可行的一种途径。

(二)实行团学干部的遴选机制,增强学生工作力度

以往的选拔学生干部,条件总是很严甚至较为苛刻,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不愿或不一定适宜担任团学干部,往往不能迅速找到合适的同学充实到学生干部队伍中去。为此,应该扩大学生干部培养面,有针对性的把成绩优异的学生纳入团学干部队伍。并对在学习成绩上“亮红灯”的团学干部进行关注和跟踪考察,保证在任团学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另外,在宿舍、班级、学院中,对团学干部的学习成绩、综合表现进行展示,以此来达到“一个干部带动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带动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带动一个学生整体”这样的目的。

(三)发挥团学干部的领跑作用,带动整体学风提高

一名合格的团学干部,应该是以自己优良的品行、优秀的成绩、良好的学习方式,成为引导周围同学共同进步的良好表率,从小处着手、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其影响。

通过学校和老师的引导和指导,团学干部需要有意识地为创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与环境,发动和带动全班同学努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班集体争创佳绩共同努力。此外,学校、学院和老师可通过一定形式的评比对进步和表现突出的班级加以表扬和奖励,协助和支持学生干部的努力,以形成人人努力、各班争先的良好局面。

在当今的发展形势下,在新成长起来的高校团学干部,明显拥有比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性。他们能够主动在指责范围内发挥优势和自身特长,在宣传、沟通、组织、创新等方面都表现出不俗的能力。团学干部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的进行判断和比较,发挥其在学生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以其自身的高素质带领整个集体共同进步,更好的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

第5篇: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项目化管理;民办高校;团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59-03

团学工作,一般是指在大中专院校,共青团的工作和学生会工作,简称“团学工作”。团就是共青团,团委、团总支,学就是校学生会和院系学生会。随着我国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团学工作,在民办高校的稳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今团学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我国民办高校团学工作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来适应其快速发展的需求。项目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重视,并已经较多地被运用到其他工作领域。本文试图以项目化管理为切入点,将现代管理方法运用到高校团学工作中,以期能够对民办高校团学工作的创新提供一点借鉴。

一、项目管理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和管理科学的快速发展,项目化管理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诸多管理部门所应用。所谓的项目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指项目的管理者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条件,运用系统的方法与观点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过程。在项目化管理中,项目管理者为了要努力实现项目的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目标,必须对项目从决策到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满足项目参与者或受到项目活动影响者的需要和预期。项目化管理作为现代管理方法的新热点,其基本原则是通过具体的项目整合相关的人力、物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相互合作。目标是对项目的可行性、有效性及相关性等多方面进行宏观把握,注重过程控制,通过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控制、项目验收和评价等程序,不断完善项目管理体系。项目管理具有一次性、独特性、目标的确定性、活动的整体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等特点。

团学工作中引入项目化管理,主要是期望把与团学工作有关的一些活动当做项目进行设计,通过、申报、批准、运作、检查、验收、总结评比等程序,建立项目规划、项目实施以及项目考核评估的完整体系,以促进团学工作更加高效地运转。通过项目化管理,引进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和目标管理,规范组织行为,通过项目设计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民办高校团学活动中引入组织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民办高校团学工作的现状

1.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多数民办高校建校历史不长,在团学工作建设方面缺乏经验,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有的存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有的将制度流于形式,有的照搬公办院校的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创新性,在实践中贯彻和执行力度不够,工作效率低下。管理职能部门权责不明确,缺乏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分管共青团的工作人员和分管学生会的工作人员配合不协调,存在人员配备不合理、多重管理或无人管理的情况,在活动的开展方面缺乏统一的思想指导,缺乏规范性。

2.团学活动资源缺乏,缺乏创新性

很多民办高校对团学工作不够重视,社团活动经费和活动场所都非常有限,开展一些大型的团学活动只能努力节约开支和找企业资助,在团学规模和影响力方面都存在较大影响。由于资源有限,很多好的创意和计划都不能完全付诸实践,也影响到了团学干部和干事的积极性,致使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活动形式化、雷同化,难以形成本校的品牌活动。

3.奖惩制度不健全,工作积极性不强

民办院校的团学工作大多没有健全的奖惩机制,加之民办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学校的文化氛围都不是很强,在这样的环境下,民办高校的团学工作缺乏自主支持,很多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成员的热情,开展起来受到很多阻力。共青团干部和学生会干部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奖惩,存在一部分干部从早忙到晚最后没有得到学校肯定,一部分干部整天不做事照样稳坐干部职位的情况,极大地消弱了整个团队的积极性。

(二)民办高校团学工作的特点

1.团学工作具有一次性、临时性的特点

高校团学工作多数通过团学活动得以展开,这里的团学活动有学院统一开展的,也有各个系部自己独立开展的,另外还存在一部分几个系部或单位之间相互配合共同举办的。有些活动可能是举办一次以后都不会再举办的,也有可能是每年举行的例行活动,无论是哪一种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开展的一次性或者临时性活动。

2.团学工作的开展具有独特性和整体性

民办高校团学工作与高校其他管理工作相比,在指导思想、运作模式、管理方式、人员架构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团学相关工作在操作过程中,不同的工作在开展的时间区间,经费的使用,活动内容的设计,人员的配备和权责的划分上都会有所不同。另外,每项工作都必须是完整的,从计划到结束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进行详细设计,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后续环节的效果。

3.团学工作目标具有明确性

高校每项团学工作的开展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工作的开展就是为了高质量完成该目标。为了在特定的时间内实现工作目标,团学工作负责人要在工作实施以前进行周密系统的计划,并要监督整个工作过程,使项目组成员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实现工作目标

目前民办院校团学工作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符合民办院校特点的科学管理方式来完善相关管理,提高工作水平,这就使得人们把眼光投向了项目化管理这一新型管理方式。而同时由于团学工作本身又符合了项目化管理一次性、独特性、目标的确定性、活动的整体性等特点,这就为民办高校团学工作中引入项目化管理提供了可能。所以综合这两种情况来看,在民办高校中引入项目化管理十分必要。

三、民办高校团学工作项目化管理的策略

(一)民办高校团学工作项目化管理的思路

民办高校团学工作不同于一般企业的项目化管理,在实施项目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各高校自身的特色,不能生搬硬套。因此,在高校团学工作中实施项目化管理,首先应该对本校的团学工作有清晰地了解,对过去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深入调查。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目前团学工作的外在环境,对于团学工作的对象变化也要有较多的理解,尽量充分调动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管理对象的积极性。在项目实施完后,要及时对项目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每一个的项目实施都要做到有计划、有监督、有反馈,确保将项目化管理落到实处,确实推动团学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转。

(二)民办高校团学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建立科学完善的项目化管理体系

民办高校团学工作中引入项目化管理的方式首先要建立新的科学管理体系。目前在部分高校中较多采用的是四级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明确了项目化管理各个层次的责任与协调关系,调动了从团学干部到团员青年参与项目化管理的积极性。本文也极力推荐采用四级管理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1)第一级设立项目化管理委员会

项目化管理委员会是指导团学活动项目开展的最高指导机构和专家委员会,由学校主管团学工作的领导组成。该级是决策领导层,其职能是确定项目发展的方向和项目总资金、协调各二级院(系)职能部门关系、审定项目管理技术人员的成员组成,是行使决策和监督权的机构。

(2)第二级设立院项目化管理办公室

项目化管理办公室是高校团学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具体执行和管理机构,一般由院团委书记及主管院团委工作的相关人员组成。该办公室专门负责团学工作文件的制定,团学活动项目的开展,对学校开展的所有团学活动资源进行整合和协调,对项目进行规划、修改和审批,对全院项目进出库和项目运行全过程进行监督以及处理项目化管理中的各种事务性工作。

(3)第三级设立系项目化管理办公室

系部项目化管理办公室主要由主管学生工作的系部办公室主任和分团委书记组成。该部门主要是在院项目化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本单位的团学工作。该办公室负责指导本单位团学工作项目化管理制度的制定、通知的传达、政策的宣传、项目的立项和本系部学生团学活动的具体开展,并及时与院项目化管理部门保持沟通,相互协调。

(4)第四级设立学生项目化管理办公室

该办公室主要由院团委副书记或者院学生会主席担任办公室主任,其他各系部团委副书记或者系学生会主席作为成员组成。该部门为学生团学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和第一负责人,在团委老师的指导下,上传下达,积极开展项目运作的各项工作。由于该办公室都是由学生组成,能够及时发现存在于学生中的问题及一些新的、好的便于开展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对学生团学活动项目开展的成效和反映能够最快最直接地获取大量信息,是以上三级机构重要的信息来源和开展活动的群众基础。

2.完善项目化管理的制度

确立了项目化管理的管理体系,还需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根据民办高校团学工作的特点,需要制定出项目分类管理制度、项目过程监督制度、项目激励制度和资金管理制度。

(1)项目分类管理制度

高校团学活动项目涉及的范围和类别较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之间可能开展的项目都不一样,对于不同的项目要采取分类归档,分类管理的方式。目前高校的团学活动大致可以从以下三各方面考虑,进行分类管理:一类是学校的品牌特色活动项目,这类项目活动数目有限,但是对学校整体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称为A类项目;一类是学校每年的例行团学活动,这类活动项目较第一类活动要多,都在每年的特定时间举办,我们称为B类项目;一类是学院每年一些新的、临时性的活动,有些可能举办一次就再也不举办,我们称为C类项目。学校的团学工作要根据不同类别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对于A类项目,要重点考虑其活动的独创性、品牌性和特色性,B类项目主要考虑其活动的可持续性、先进性和实践性,C类项目则突出考虑项目形式的新颖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方式的群众性。

(2)项目过程的监控制度

民办高校的团学工作管理程序主要包括项目的申报、立项、审批、监督、验收、总结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又要设立相应的监控管理制度,以确保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如在项目的申报阶段,项目负责人要监控招投标程序的公正公平性;在立项阶段,项目负责人应该监控所选项目的实施意义、预期目标及活动方案的完善情况等。在整个项目的开展过程中,不同级的负责人要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监控整个过程,如果发现项目的发展远离了项目目标,要及时进行调整。

(3)激励制度

如果管理缺乏了相应的激励制度,就很难保证有高效的团队工作。高校团学工作项目化管理必须建立严格的项目激励制度,根据不同类别的项目进行制定相应的评优细则,从项目的整体完成情况、项目覆盖面、项目投入、项目总结、项目成效等方面综合考虑,对优秀的活动项目进行评比表彰。对于非常优秀的项目负责人和团体要进行物质或者精神的奖励,而对于一些没有多大影响或者没有多大意义的活动项目采取消减开支或者取消申报资格的措施,以达到激励先进,提高团学工作质量的效果。

(4)资金管理制度

民办高校团学活动管理中应该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项目资金的预算、审批、统计、发放工作,应该制定出明确的团学活动经费使用规定。对于不同类别的活动项目应该实行不同标准的资金预算,对于A类活动项目,可以加大活动资金的支付额度,而对于那些在评比中处于最后位置的活动项目适当降低经费额度。在发放活动经费的程序上也应该有相应的规定,如团学活动在资金的前期拨付中只审批与主题活动相关的费用,应仅作为启动资金,如无特殊原因,下发不超过审批资金的50%,积极鼓励其对外联系,争取社会资源的多方支持。在资金后期拨付中,如活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视不同情况,则剩余50%资金不予拨付,甚至收回等。

目前民办高校团学工作项目化管理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实施和运作过程中都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只要不断研究,反复实践,都将逐渐完善,到时候民办高校的团学工作必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吕哲峰.高校共青团工作项目化管理研究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2]张永民.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项目化管理[J].机械职业教育,2011,(4).

[3]高职院校社团项目化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教育探究,2009,12(4).

[4]孙凯.基于项目化管理创新高校学生会运作模式[J].教研探索,2008,(6).

[5]李宏国,赵金华,盛义保,宋之帅.高校团学活动项目化管理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第6篇: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校团日活动 组织 策划

[作者简介]叶婷(1981- ),女,广西容县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学工组组长,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75-01

高校团日活动是高校共青团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以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针对广大共青团员的特点,在寓教于乐中开展有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的活动。一个成功的团日活动,都是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这也是很多基层团组织难以突破的瓶颈。

一、高校团日活动存在的问题

团日活动作为一种优秀的活动形式得以延续,并在基层团组织中进一步发挥作用,凭借的是团日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开展团日活动对于人才培养、团建工作实施的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团日活动在开展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以致它的育人效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为:一是有名无实,质量不高。部分学生集体观念缺乏,开展的团日活动只是为了应付了事,为活动而活动,主题分散,活动效果不佳。二是形式单调,缺乏新意。团日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主要以座谈会学习各种时事政策为主,单调乏味,很难体现当代学生的真正个性和风采。三是旧饭重抄,主题陈旧。表现在活动的开展没考虑学生实际需要,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专业学习脱离;或是团日活动内容单一,模式固定,没有创新性,如只围绕传统节日开展,开展活动就是开大会讨论等模式。

二、目前高校团日活动开展的现实瓶颈

1.少调查,多应付,完成任务为先。当前高校在基层团建中会把各项指标进行分解、量化,对团日活动的开展也是喜欢遵循固定评比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团组织的活力。为了完成任务,高低年级学生都表现出不同的懈怠情绪。如大一、大二学生对开展团日活动没什么经验,加上在理论等方面的欠缺,往往对活动草草应付了事。而大三、大四的学生,由于学业任务繁重,加上找工作的压力,他们对参加集体活动都表现出不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低,这对活动的效果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学生干部们出于各种考虑,也迫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容易抱着“能省则省,做份材料交差”的观念应付了事,看似完成了任务,但其含金量严重不足,团日活动有名无实。

2.轻思想,重娱乐,活动内涵不够。目前,高校学生大部分是“90后”大学生,他们独立自信,强调自我,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于提出的“思想教育”这种传统的事物,他们往往是不屑一顾,或是难以产生兴趣。重复单一的活动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自然也达不到我们预期想达到的育人效果。为了使更多团员青年喜欢参与到团日活动中,许多高校基层团组织中往往用些看似热闹的文体活动代替主题鲜明的团日活动,看似场面红火,实则内容单一、枯燥乏味,“思想阵地”形如虚设。

3.求传统,少亮点,学校社会脱节。在调查中发现,我们一些基层团组织的活动容易形成一些固定模式,连活动形式也基本相同。诚然,这些活动通过多次的实践,在短时间内确实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不断的重复势必会引起同学们的腻烦心理。而且很多活动只注重形式,忽视了团员青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也忽视了社会和校园中的热点话题,这样会让活动与学生间产生距离,学生在活动中不能全身心投入,慢慢地活动不能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会慢慢涣散。

4.监管弱,人员少,团干素质不高。现阶段,各高校团干队伍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工作弱化、工作放不开手等问题;而高校各类学生干部数量众多,在团员青年中影响大,但由于在选拔和培养时缺少必要的监督和指导,部分学生干部素质不高,管理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指导团组织开展工作,干部自身也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团日活动的开展。

三、开展高校团日活动的新思路

1.内容创新。在活动的准备中,上级团委要做到过程监管。对基层团组织递交的活动方案书给予指导,并给他们提出明确的意见和要求。好的方案策划,好的主题是活动开展的关键环节。在主题的制定上,活动主题可以定义为“天下事”:国家实事、社会热点;“学校事”:结合学校中心任务,开展理论学习、树立典型事迹,各种主题活动;“自己事”:从自身需求出发,如学风、班风、宿舍建设。我们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特点,也可确定不同的教育活动主题,如大一新生开展“适应性”教育;二年级“巩固性”教育;三年级“提高性”教育;四年级“发展性”教育。团日活动分年级不同层次的教育主题选择,能够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以各种形式加强自我教育,努力成人成才。

大学生是最有活力的青年知识群体,灵活,多样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才能更适应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要求。团日活动的管理模式也可以是灵活多样。同时,团支部要多策划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贴近,大家共同关心的活动,比如可以发挥公寓生活社区优势,在宿舍社区开展活动,营造健康向上、温馨和谐的宿舍文化。上级团委在对各基层团支部进行考核评比,应采取动态评比方式,不仅包括基层团组织的申报材料、总结,也包括过程监控。在宽松的环境下,团日活动才能做到个性飞扬,百花齐放。

2.机制创新。第一,引入竞争机制。这是提升活动品质、创建精品团日活动的有效途径。有竞争才有压力,进而转化动力,比如团委的“月考评制度”,可以促进各团支部相互竞争,形成“比、学、赶、超”良好局面。 同时,在日常活动开展中,团委要对团日活动进行抽查和监督,以确保团日活动的质量。

第二,完善评比机制。在以往,基本上是用书面材料对团日活动进行评比,从实践效果来看,有它的局限性。所以,团委应调整评级制度,可以采取现场打分、现场投票、活动追踪等形式,让广大团员青年全面了解团日活动的内容及要求。

第三,明确责任机制。开展团日活动时,团支部就是桥梁,要架起基层团员与上级团组织的沟通,团支书的作用也很重要。团支部可以成立一个指挥统一,分工明确的工作小组,将工作落实到个人,即“分组责任承包制”。为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工作小组要负责做好活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以及活动中的组织、服务工作。

第四,制定总结机制。一般有两种形式,即总结评估、分析反馈。在活动结束后,我们通过认真总结,对照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详细总结,为今后的活动提出很多宝贵经验,我们才能有良性健康的发展,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达成“出精品、出成果”的目标,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以真正的提高。

第五,优秀示范机制。精品活动的示范功能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发挥示范功能的精品活动,即定期挑选能够开展创意好、筹备周密的团日活动的基层团组织,公开承办团日活动,同时,团委老师要悉心指导,可以要求其他团组织、团干部参加,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真正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促进共同进步。其次,及时表彰奖励开展活动较好的团支部,时间跨度不能过长,应该变成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

3.载体创新。我们要利用网络技术,通过QQ群、微博等载体,促进网络信息化,深化团日活动的影响,打造“在线”团日。在各基层团支部建立“团日活动群”或红色网站平台,在网络上打造阵地。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在线”团日的优势和特点,不能单纯地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学习,而是要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活动当中。

当前,如何开展高校团日活动,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新时期高校团日活动开展的新思路,促进高校共青团工作朝着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贺芳.论高校团日活动的创新[J].文教资料,2009(11).

第7篇: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共青团;组织建设;创新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的渗透日益增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成才观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共青团能否对广大学生产生凝聚力、辐射力和导向力,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能否在大学生群体中坚持和弘扬的关键。

一抓队伍,在自身建设上创新是凝聚力、辐射力和引导力的基础

新时期,要做好共青团的自身建设,就必须不断创新,按照“学习型、服务型和育人型”的目标来建设团组织。

首先,要加强团的专职干部队伍建设。团的专职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团组织工作的成败,因此,团的专职干部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认清形势,紧跟时代步伐,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敏锐的眼光审时度势,积极团结广大团员青年。

其次,要加强学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学生组织是共青团开展工作可以依靠的一支有生力量,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上,要重视选拔培训。学生干部的选拔上要做到标准明确、程序规范。在学生干部的培训上要体系化、多样化和常规化,努力建立一支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最后,要加强团组织思想建设,转变观念,服务育人。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不仅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共青团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第二课堂,而第二课堂恰恰是共青团活动的大舞台。面对素质教育的挑战,共青团组织就必须在观念上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努力构建面向青年学生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满足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抓特色,在工作内容上创新是凝聚力、辐射力和引导力的保证

团的活动内容是增强团组织吸引力的核心。高校团的工作既要围绕党和政府对团员青年总的要求去开展,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又要针对工作主体—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在一定时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进行。这一特点要求高校团的活动内容要不断丰富,要有创新。真正给大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发挥特长的机会,从而达到培养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一是团的活动内容要丰富。团组织的活动主题,体现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和辐射力,代表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意愿,能够振奋精神,唤起斗志,激发热情和参与意识。因此,团的活动主题应主题鲜明,能把握党所期望,社会所要求,广大青年学生所期盼。

二是团的活动形式要多样化、生动化和民主化。团组织在设计活动形式时,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做到有的放矢,设计出的学生活动形式,尽可能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和不同品味的学生的要求。从而通过团的活动增强团组织的群众基础,来提高团组织在在广大学生中的凝聚力、辐射力和引导力。

三是活动形式尽量社会化。团的活动也可以根据特定主题的需要,和社会建立联系,共同举办,拓宽活动领域,创新活动形式,使团员有新奇感,主动参与。通过与社会的联系,广大学生干部和团员可以尽早的接触社会、适应社会,为以后走向社会培养实践经验。

四是团的活动内容科技含量要高。团的活动内容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政治坚定,品德高尚和诸多能力这一宗旨,提高活动品位,增加活动内容科技含量。要通过活动使大学生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三抓载体,在工作手段上创新是凝聚力、辐射力和引导力的关键

面对网络时代纷繁复杂扑面而来的信息世界,我们不应束手无策,要在认识和利用网络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团组织应精心打造一个或多个点击率极高的思想政治工作品牌网站,提供及时更新的校内新闻、教学生活、课外活动等信息,尽可能提供各类免费网络资源,把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有机结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实效性。

团组织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创办为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帮助学生的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服务于经济,使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运用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载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快学生实现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进程。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素养。

四抓观念,在工作思路上创新,是凝聚力、辐射力和引导力的源泉

团组织要想不断增强对大学生凝聚力、辐射力和引导力,必须不断更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现代社会与现代青年学生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工作新思路。围绕学校育人为本这一中心工作,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为根本任务。高校共青团工作要以青提高年学生的素质为己任,确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真正形成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坚持把培育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作为团组织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资源意识,培养国际化视野,大胆借鉴国内外青年工作的先进经验。要重视对现代青年学生身心特点的研究,注意从现代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开展共青团工作。要重视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与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引导青年学生适应现代职业发展的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参考文献:

[1]肖秀珠,强化青年“三感”增强团组织凝聚力[J].建筑,2006,(14)

[2]陈卓武,张育广.创新: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主题[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3]卢爱华.谈新时期共青团工作[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4]高杨文.加强高校团组织对大学生的辐射力和引导力[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4,(02)

[5]张玉杰.关于增强高校团组织活动吸引力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02)

[6]徐子勇.强化高校团组织凝聚力之我见[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5,(06)

第8篇: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知识经济 高校团组织 思想政治工作

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高校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知识经济与高校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促进高校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迅猛,人类实践活动的规模、范围空前扩大,其复杂性也日益增加;科学技术的影响向人的价值、心理、伦理等领域迅速扩展;人的价值取代了物的价值成为社会活动的直接目标。这些变化在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扩展生活空间、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容易产生崇尚物质力量、轻视精神力量,追逐物质创造、轻视政治方向及人们自身品德修养的倾向。同时,随着国际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大量涌入的信息,虽扩大了视野,但也增大了团员青年正确鉴别是非和选择行为的复杂性。加强和改进高校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团组织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影响团员青年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影响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可见,探索新方法,运用新手段,加强和改进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

同以往技术革命相比,知识经济对思想观念的影响更直接、更迅速,引起高校团员青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深刻变化。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对所培养的人才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在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在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重点和方式方法上赋予新的内容。

(一)建立创新体系,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无论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是从高校团委工作实际来看,建立创新体系势在必行。建立高校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体系,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在组织设置、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手段、工作制度和工作目标等方面都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有可能推进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发展。因此,高校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创新教育放在首位。创新虽是人的本能,但人的创造性却是潜在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要培养团员青年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需要为他们提供崇尚激发创新的教育环境,并授于一套创新方法。

(二)倡导团队协作精神。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靠个人的知识与才干进行发明创造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困难得多。这样,创造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团队精神实质上是知识经济赋予集体主义以新的内涵。但是,由于目前高校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共青团员,其先进性无从体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共青团员中也同样存在。在经济体制的转变及社会结构的转型时期,他们在人生价值目标及其实现目标的途径上,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把团员的组织纪律性抛在脑后,强调自我发展,轻易封闭自我,我行我素。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特别倡导团员青年在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学会与他人友好合作,灵活处理好人际关系,将个人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结合起来,使个人利益自觉地服从集体利益。

(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受挫能力。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加剧,更趋向于技术系统层面的发展,人文关怀淡化,收入分化、贫富差距拉大;失业人口增加,就业比较困难。这不仅要求立志成才的人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而且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人才不仅具有竞争、合作、应变、创新的意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心理耐挫力和自信心。如何教育工作者青年学生面对失败,如何承受失败,如何在失败中崛起,这是高校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

(四)做好“网络时代”高校团员青年的教育和引导工作。

高校团员青年通过网络互相联系,和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交朋友,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也利用电脑和网络带来的逼真惊险的游戏来打发课余空闲的时光。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特别是对于网络普及率很高的高校团员青年来说,由于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比较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十分旺盛,容易沉湎于“网上世界”。所以,对高校团员青年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高校要鼓励、引导团员青年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防止互联网消解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引导团员青年正确对待网络时代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确立积极、健康、有助于身心成长的人际关系;引导团员青年正确辨别网络信息中的“垃圾”与合理利用游戏;教育和引导团员青年确立正确的网上伦理,杜绝恶意的破坏行为。

三、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需把握好的原则

(一)教育和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要把教育融入服务之中,要在服务之中体现教育引导。服务是教育的手段,教育是服务效果的体现。高校团组织要教育引导好团员青年,就必须加强和改进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用先进理论武装团员,加强团员青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服务社会和提高团员青年素质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广大团员青年有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热情,有成才创业的强烈愿望。组织团员青年为社会服务,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团员青年成长发展的内在需求。社会实践是育人的重要手段。高校团组织要紧紧围绕党政关心、社会关注的问题,根据团员青年的思想实际和时代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调动广大团员青年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组织引导他们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社会经验,培养成才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三)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团组织在思想上要继承和发扬其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优良传统,在工作形式和方法上要结合时代需求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并为团员青年所接受。知识经济社会带来了团员青年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高校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要充分尊重和利用青年的需求,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期将思想政治工作细分化、具体化。

四、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

知识经济带给我们的是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加以改革创新,以适应和促进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稳定、持续发展。

(一)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直观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工作往往被看作是隐形的工作,因种种原因,即使是将其寓于活动之中,有时也很难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者可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对团员青年进行开放式、多渠道、多角度的思想引导和感染熏陶,用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吸引人、说服人、启迪人,以增强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运作模式。

以人为本是知识经济时代很重要的教育管理思想,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创新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要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共识,既着眼于对“人的培养,又着眼于思想的统一”。“以人为本”的关键是育人,育人与建功并举。要把提高团员青年的素质作为衡量高校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标准。提高团员青年的素质是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团员青年的前提和关键。

参考文献:

第9篇: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团学组织引导路径问题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共青团、学生组织(以下简称团学组织)是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是学校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开展的团学工作和团学活动作为学校隐性课程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育、管理及服务广大青年学生,以及构建和谐校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对团学组织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中不少负面声潮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团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探索新思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团学组织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析:溯源头明确问题诱因,明挑战应对具体问题

新形势下,我们面对三大现实挑战:其一、党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包括政治地位、市场经济的背景和民众表达意识的转变;其二、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发生变化;其三、青年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流方式和聚集方式发生变化。传统的引导认知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导致出现了大量的排斥现象,原因具体来说有:

1、组织化动员向社会化动员转变仍显滞后:集中表现为时间上的冲突。团学组织活动具有学生群体的适用性,但普遍针对性明显难以顾及,由此便导致部分学生群体在时间安排上出现冲突,需要做出取舍。

2、团学组织活动存在规模和人员安排的冲突:集中表现为影响力和效果获取的难度。团学组织活动具有引导性意义,但其意义的传达途径单一,甚者意义传达的脱节与断层,导致形式效果的获取多依赖规模化动员和人员的广泛化安排。

3、制度有待完善,“挂靠体制”略显端倪:集中表现为部分学生干部“官僚化”的作风和“命令式”的安排。团学组织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生自主性,“上传达、下执行”的行政化方式导致个别学生干部处事方式上的不当。直接反馈给团学组织活动参与者及团学组织成员的信息便有失团学活动的精神。

4、认识上的极端化、偏激化导致错误认识:集中表现为将个别问题扩大化。学生成长过程和在工作执行过程中,出现失误或错误在所难免,作失误或者不到位并不代表着这些就是“藏污纳垢”,正是有了这些失误,才会有了改正与进步。关键是老师要指出来帮助学生干部们提高,这也就是团学工作锻炼的重要意义所在。

因而,挑战下正确引导的关键在于把握大学生思想意识关键点形成的逻辑,寻找适用的渠道、载体、路径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团学组织。

三、探索:晓特征把握引导方向,分类别确立具体任务

传统的引导方式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一、针对性不强,多采用“大而化之”的方式,未能很好地触及各年级学生的特质;其二、现实性不强,路径、载体、方式与大学生认知特点想脱节,特别是在互联网、手机登新媒体领域明显落后;其三、普遍性不够:引导教育的群体实际覆盖面不够广。这些问题与大学生群体新时代的群体特征产生冲突。该群体由于对理论问题认识、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体验、对与自身利益有关系的事情理解上存在不可避免的偏差,容易形成模糊的思想认识。加之,大学生群体按年级分类,其思想状况、思维方式、影响渠道有着相对的差异,因而决定分类引导的侧重点、内容和路径需要差异化。举例来说:相对而言,大一应注重新生入学引导,大二应关注专业兴趣的培养与发展,大三应提供学术方面的成长服务平台,大四应提供就业引导与保障的机制服务。因而,分类引导大学生形成对团学组织的认识需要把握两大关键点:一、坚定团学组织的要义,善于将团组织的“大道理”转化为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小道理”;二、紧密结合大学生特征,采用“学术、理论、历史”的语言、逻辑的思维、平等的方式,发挥信息及交流的作用。

四、应对:组织引导结合实际特征,新旧载体依托多条路径

团学组织加强自我完善,双方协动共创崭新局面

(一)新引导路径及其主要着力点

1、确立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的引导逻辑、事例和素材。依托宣传部门借助网络等多种宣传渠道发掘身边典型案例,树典型,重宣传。寻找在论证角度、语言和风格上切合大学生群体思维特点和习惯的事例和素材,贴近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挖掘来自身边人和事的精神闪光点。

2、灵活采用人际交流、图书阅读、文化活动、媒体信息、社会实践、社会观察等方式有机结合的方式,通过沟通、联络、交流、聚集等新方式来拓展渠道。充分发挥感情、信任、友谊的作用,信息交流充分,互动探讨深入,话题针对性强,以此来稳固引导途径。其主要着力点应放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时尚手段,游戏、娱乐手段,社会化技能培养,社会观察等方面。

(二)健全机构设置,完善规章制度

健全团学组织内部机构设置。团学组织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大家分工合作、齐心协力维护团学组织的发展。无规矩则不成方圆。在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各级团学组织管理机构和社团本身还要不断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一是着重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各项工作有规可循,用制度来管理。二是保证规章制度的实施力度。三是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工作制度,使其适应发展的形势要求。

(三)重视干部培养,加大监管力度

1、人才是团学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团学组织实施有效管理指导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对社团干部的选拔、业务培训和跟踪培养。一是加强对组织干部的选拔力度,力求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担任组织干部,主要团学组织干部还应该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核。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帮助团学组织干部掌握管理的业务知识,使他们成为团学组织涉及领域的行家里手。三是对优秀的团学组织进行跟踪培养,引导他们主动靠拢党团组织。

2、应该加强其监督管理工作,保证其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健康发展。一方面加强对社团干部的教育和培养,使其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为同学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要制定加强监督管理的工作措施,保证团学组织活动的方向的准确性,提供同学们真正需要展示、锻炼自我的学术和其他多方面能力培养的活动。对于部分活动应精简或者直接取消,尽量减少评比措施,以免活动的形式化或者应付了事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娄刚.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团学工作[J].教育理论,2009.

【2】沈翔鹰,王红.团学组织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作用研究[J].学问,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