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教无类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
我校以“真、乐、雅、诚”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主题,力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了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让学校的人、事、物以及信息、环境,无时不在地对师生进行着娓娓动听的说教;让它们散发出的文化气息,无处不在地对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让学校的每事、每章、每制都成为和煦的阳光、知时的春雨,时刻洒照在师生身上,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这也是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很好体现。
二、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课堂
1.一日三查促规范。我校严格按照国家新课程计划的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为了做到不挤、不占、不随意调换课程,在全校实施了“一日三查一通报”制度,对教师到岗、下课、专课专用、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客观且全面的考核与评定,考核结果作为绩效考核参照的同时,于当天全校通报。对于违规情节严重的教师,在个别交流谈心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意见与措施,以确保课堂管理更为规范。
2.五步备课增效率。由于班额过大,给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均衡发展带来了挑战。由此,我校除了加强“培优辅差”外,还改进了备课方式,即以备课组为单位,以单元备课为核心,将原有的电子备课与“五步式”集体备课相整合,进而确定了新的备课流程:个人解读―集中研讨―编写教案―二次备课―教后反思。备课组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间周一次自主学习与集中研讨,促使教师在个人解读中潜心思考、把握教材主旨、厘清章节间联系;在集体研讨中,通过交锋碰撞,确定教法学法、梳理教学流程;在二次备课中,针对实际,调整完善流程,凸显个人风格;在教后反思中,总结得失,有效重建,不断提升。新型备课方式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确保了教育公平与均衡。
3.三举并重抓监测。学校除了通过月查、平时抽查、期中期末彻查等方式加大对教师备、教、批、辅等常规教学环节的检查力度外,还加强了教学质量的跟踪检测,实施了“三举并重”三项措施:一是各单元(阶段)的分析性检测、学期中的摸底性检测、学期末的全面性检测;二是切实做到两个把关,即学科把关和单元把关;三是狠抓三个落实,即课课落实、天天落实、人人落实。
4.多元研修蓄底蕴。为了实现教师的专业快速成长,学校以“课内比教学”为抓手,开展了以“学研一体,师生同行”“读课标,研课例,重练兵”“感受名师魅力,促进专业成长”“活动引路促规范,五步研讨创特色”等为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教师通过师生同读、同课异构、一课多轮、观课议课、技能培训、赛场练兵等途径,丰厚了底蕴,积蓄了力量,提升了素养。
5.各项课题促引领。一直以来,学校非常重视课题研究,强化了科研领导,启动了名师工作室。紧紧围绕有效课堂教学,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做到课题研究常态化。如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名师引路、校际交流下,开展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是什么、怎样改进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等课题研究。目前,我校生命教育、德育管理、数学概念的有效教学等课题研究已结出硕果,初步创建了平实课堂、生命课堂、生活课堂的教学特色,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6.课程开发育特长。校本课程作为新课改提倡的特色课程,是改进固有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一种较好的方式。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有经典诵读、少儿足球、好习惯养成等,这些课程的开发从课程的内容编写到课程落实实施,都严格按照课程要求,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努力使学生乐学、会学且学有成效。
三、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多种平台
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给每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开展活动是有效的方法,可让学生在活动中多获得一些幸福感和成就感,使学生在学校找到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为此,我校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活动。
1.主题性活动。主题性活动就是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确定活动主题后,组织学生参与的活动。如开展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各种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等。在主题性活动中,完成活动的主题目标是活动的主要任务,而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则是活动的“副产品”,即实现一种活动,多种收获。在活动中,学生要对问题进行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取并吸收他人的意见和长处,这样不但达到了活动的预期目标,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事半而功倍。
2.娱乐性活动。娱乐性活动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娱乐学生为目的的活动。它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繁杂的组织,可随时、随地举行。如开展象棋比赛、课间十分钟的一个小游戏、一次外出综合实践活动或者劳动、一次歌咏比赛等。乐是目的,但不是唯一的目的。在乐中,学生要说、要学、要悟,乐中寓学,学中有乐,看似玩乐,其实学生的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时事性活动。时事性活动就是针对国内外发生的大事,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活动。如建国庆典、奥运会、世界杯、自然灾害等,每逢这些重大的国内、国际事件,我们都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读报、看电视以了解详情,并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开展演讲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发展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Abstract: Taiwan Southea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exploring the philosophy identity,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eaching practice and other aspects of general education for a long time and have obtained remarkable result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can be summed up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levels: ①top-level system security, leading evaluation, funding support; ②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t up general education special institutions, emphasis on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integrate general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highlight the role of students. Mainl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Taiwan universities and implement infiltration teaching to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through macroscopically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and microscopically setting up special institu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ractice of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关键词:台湾;通识教育;启示
Key words: Taiwan;general education;enlightenment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70-03
0 引言
随着海峡两岸高校交流的日渐频繁,大陆师生普遍感到台湾地区民众待人热情、友善,整体素质颇高。显然这与台湾高校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识教育就是让人成“人”的一个教育过程,是培养人的主体性、整合性的教育。这种对“人”的教育涉及到知识、价值和行为三个层面,让受教育者不仅具有整合知识的能力,同时视野开阔、目光长远、能够独立思考、对事务具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学会自觉、自查、自省、自处,找到人生的意义。文章以台湾东南科技大学为例,介绍台湾高校通识教育实践,归纳其成功经验,分析其对大陆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启示。
1 东南科技大学通识教育
1.1 通识教育理念 台湾东南科技大学以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施行要点》、《通识教育中程纲要计划》为指导,一贯秉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通识教育理念。其中“因材施教”是指在学生适性发展当中,针对相应的职场伦理与态度,配合专业课程采取融渗教学及生活体验的方式进行培养;“有教无类”则属于台湾东南科技大学核心通识职涯能力,由学校通识教育中心通过课程规划呈现优质公民素养以为最高目的。
1.2 通识教育目标 ①培育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思维、团队合作与运用科技的能力。②透过各种通识教育课程,使学生在友善的校园环境下,以学生之生涯规划为导向,培育其新的创意,并建立杰出的能力与素养。③培育学生专业与通识整合之能力,并使其具有全球观,达成终身学习的生活习惯。
1.3 通识教育组织架构 东南科技大学设有校通识教育中心,由通识教育中心统筹全校各院系通识课程的组织、规划与管理。通识教育中心下设若干功能不同的组:
①课程与教学组。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整体性规划;负责规划协调本校语言文学领域、人文社会领域、科学与艺能领域等三大领域有关教师,通识教育课程之申请、排课及通识教育课程与本校各系所专业课程相容、衔接之协调等工作。②图书仪器设备组。负责采购核销与维护管理图书仪器设备;维护与管理文山文史工作室;管理及维护和平楼所有电化教室与乡土文化馆、艺文情境教室(含安排以上教室之申请使用及分配事宜)等。③研究发展组。针对台北县深坑乡、台北市文山区之初步文史研究成果为基础,从事社区研究、乡土教育之推广,培养学生珍爱乡土之情操,善尽学术单位之社会责任;充实乡土文化馆及艺文中心;与附近各文史研究室合作等。④产学合作推广组。办理通识教育定期演讲、研讨会及各项学术活动;配合本校进修部,办理推广教育;配合本校研究发展处,办理相关产学合作计划;配合本校研究发展处,办理相关创新育成工作。⑤师生活动与辅导组。兼任各院系所之班级导师,充分了解班内学生之性向、兴趣、特长、学习态度及家庭环境等各项基本资料;适时协助或指导学生之思想、行为、学业及身心健康,落实全人教育等。⑥学生学习成效组。以学生就业力为目标,研订学习成效指标;规划达成学生学习成效指标之整体性机制;整合相关资源推动上述机制以有效促进学生之学习成效;评量并管控学生学习成效;收集、汇总并建立学生学习成效佐证资料库。
1.4 通识教育实施方式
1.4.1 推行职涯导向课程设计 设计一套循序渐进、符合“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精神的通识课程,是全校课程的一环,也是全校课程的核心。通识课程的发展是由“公民素养”到“表达能力”再到“职涯能力(包含生活适应)”并与各院系专业课程接轨。通识课程在全校课程之地位及通识课程设计的发展精神与层次分别如图1所示。
1.4.2 实施融渗式教学 所谓融渗式教学是将一些重要的观念或价值观,通过化整为零的办法,融入基础及核心学科教育教学过程,经由课程贯穿,以渗透方式传输给学生。通识教育中心一方面建置毕业生职涯能力指标;另一方面提供各教学单位编拟融渗式课程教学规范,实施融渗式教学,将学生毕业后、职涯上一些主要的观念或价值,藉由化整为零的过程,融入基础及核心学科之中,经由课程贯穿,以渗透方式传输给学生,达到整体教育的目的。
1.4.3 统合通识教育正式、非正式及潜在课程,营造人文素养校园文化 为落实全人教育环境之塑造与达成学生职涯高度发展之目标,通识教育中心将结合全校资源,透过正式、非正式、潜在课程,以及完善的情境教室设施进行通识课程提升工作。表1为正式、非正式、潜在课程的关联对应关系。
2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成功经验
2.1 宏观层面
2.1.1 制定政策和法规,给予通识教育制度保障 1986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施行要点》,促使通识教育成为台湾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制订了《通识教育中程纲要计划》,对台湾的通识教育进行奖励和补助,推动了台湾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1.2 主导评鉴,同时实施补助与奖励,给予通识教育经费支撑 公正公开的评鉴制度以及基于评鉴报告的奖优惩劣制度,能够增加院校的紧迫感,有助于推进通识教育制度改革。根据台湾《通识教育中程纲要计划》的精神,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制订《以通识教育为核心之全校课程革新计划》、《全国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遴选与奖励计划》、《优质通识教育课程计划》、《绩优计划》等,促进了台湾通识教育的发展。
2.2 微观层面
2.2.1 设立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 台湾主要大学均设立了“通识教育中心”作为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通识教育中心提供学生多元化的认知视野和人文体验,提供人文与科技间的交流对话等,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
2.2.2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效果评估,将通识教育融渗到专业教学全过程 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并且学校重视抓好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到教学效果评估的全过程,鼓励教师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课程,鼓励专业教师和通识教师进行搭配,协同式开展融渗式教学,共同设计教案、共时授课。在融渗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反馈并进行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估,不断提高融渗式教学成效。
3 启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陆高校在落实“全会”精神,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中,可适当借鉴台湾通识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
3.1 加强顶层设计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须由教育主管部门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构建“核心价值体系”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渗式教育体系、评鉴和反馈机制、补助与奖励机制。
3.2 设立专门机构 “核心价值体系”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常规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教育教学工作,为确保其顺利运行并发挥最大效能,应由高校设立专门机构,统筹行政与教学工作,包括课程整体规划设置,课程考核标准、管理细则,课程申请、内容审定,课程相容、衔接的协调、联系,协调与督导各项教学质量评鉴及改进事项。
3.3 实施融渗式教学 一方面,高校应明确融渗方式,分层分类,推动“核心价值体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通过专业课主渠道、学校管理活动、课外体验实践等方式融入教育教学、融入社会实践、融入校园文化,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融渗渠道;另一方面,高校应以教研计划、科研立项为抓手,引导全体教师参与融渗式教学,感悟融渗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共识。
4 结束语
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大陆高校可以适当借鉴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宏观上加强顶层设计、微观上高校设立专门机构,大力实施融渗式教学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超.台湾通识教育对高职院校品牌树立及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启示――以台湾龙华科技大学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品牌(下半月),2015(07).
【关键词】高职学生;排球;教学方法
长久以来,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一直为众人所盼。不同的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没有统一的,更没有万能的,但是提升教师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双重教学目的却是一致的。本文对排球教学方法进行梳理,比较.以供各位同行参阅。
一、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高职学院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教师通过它将教学内容(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它从教师处学到知识。显然,一旦缺少这座桥梁,或桥梁定位不准,课堂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或者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针对高职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几种常见排球教学方法
1.微格教学的程序法
微格教学的基本教学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事前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提供示范、确定培训技能和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包括微型课堂、角色扮演、准确记录)、反馈和评价(包括提供反馈、自我分析、讨论评价)、修改教案后重新进行教学实践。微格教学将现代化的视听设备用于教学之中可以说是首当其冲的。在体育课教学中,通过观看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录像,使教师或者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大脑中形成必要的运动表象,这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掌握运动技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重放技术动作实况录像,将完整的技术动作分解为技术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找出技术动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制订出改进技术动作的方案或教学计划。再进行训练。这对提高教师、学生的教学、学习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目标分组教学法
把排球课的考核内容分成六个小块:A自垫球,考核方法:在指定范围自垫球,垫球高度1.5米左右,要求技术动作标准规范,一个球1分,满分20分。B双人对垫球,考核方法:双人对垫球,一个来回算一组,一组2分,满分20分。C发球,男生上手发飘球,女生下手发球,连续发10个球,过网落在场内的算有效球,一个2分,满分20分。D双人传球,一个来回算一组,一组2分,满分20分。E扣球,教师传球,学生四号位助跑起跳扣球,连续扣10个球,一个球1分,满分10分。F比赛,学生分组教学比赛,根据学生在场上比赛情况由教师打分,满分10分。在排球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掌握技术的情况,可随堂进行考核并登记,教师把完成同种达标测试的同学分在同组进行分组教学。
3.动作示范法
排球运动是一项技术复杂,战术多样,需要有良好身体素质的运动项目.目前我校高职学生在体育知识、意识、技能以及自身方面都缺乏,对体育理解能力也较差。
分解动作示范:即将排球技术动作某一复杂的动作分解,并按照顺序逐步对学生进行教学,其特点是动作细节和要领突出。
连续动作示范:即对排球运动技术动作的整个流程进行演示,包括各个环节的连续性、节奏性。
现代技术辅助示范:利用高速录像机和电脑软件,对排球技术动作进行更精细分析。
对比动作示范:教师将两个排球击球动作展示学生,让学生体会正误动作的差异。
4.智能满足法
满足文字――语言智能的实施,在教学过程随时向学生就技术问题提问;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在复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讲解技战术要领。
满足逻辑――数学智能的实施手段。在技战术教学中,究分发挥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用开放式思维思考问题;运用物理学、生物力学、解剖学等理论知识,分析排球技术要领;采用模拟式战术训练方法,增强学生空间想象力。
满足视觉――空间智能的实施手段。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多看排球教学、比赛录像,从中吸取经验,寻找不足。
满足身体――运动智能教学方法实施。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实践为主,增加练习的时间及次数。
满足音乐――节奏智能的实施手段。准备活动多采用伴随音乐的排球操,培养学生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鼓励学生自编自创排球操。
满往――交流智能教学的实施手段。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学会正确处理学生之间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组织能力。
满足自觉――内省智能教学的实施手段。采用阶段性目标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我树立学习目标,并逐步实现;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发现优势,提高潜能,改进不足。
通过上述的实施手段,可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
当然,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也有各自的适用性,针对高职教学,我们应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教师在丰富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前提下,从教学目的出发,结合课程特点、内容特点,坚持教学多元化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选择最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工作。通过教考分离、学生和社会评价,完善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提高高职教学水平和质量,培养出适应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育公平;教育机会;享受幸福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20-02
作者简介 丁林青(1972―),男,本科,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城南实验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初中思想品德课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不断提高学生爱国热情和公平意识。它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在众学科中处于引领地位。因而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的这一特点,面向全体学生,让公平的阳光普照,促进每一个学生快乐成长、健康成长。
一、教师要打开窗子,让公平的阳光照进来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性地将学生划分为好、中、差三类。教师把尖子生当做宠儿,总是给予鼓励和表扬,使部分同学高傲自大,自以为是;对中等生想方设法拉一拉;对学困生带有偏见和歧视甚至恶语相加,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部分学困生缺乏自信心,生理和心理受到极大伤害。教师不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同学,违背了教育公平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
为此,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调查、走访、座谈会等方式与学生交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善于发现每一个同学的优点、兴趣、爱好、理想,同时也要能客观地找出每一个同学的不足之处。通过调查,我们会发现,学困生身上其实有很多的闪光点,尖子生身上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自私、冷漠、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等。每个同学都是平等的,他们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教师要打开窗子,让公平的阳光照进来,让每一个学生公平地享受教学资源,平等地参与学习。
二、教师要让公平的阳光温暖每一个学生
(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
当前,初中生中不公平现象还比较普遍。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学困生容易产生自卑感,有天生不如人的感觉,甚至有弃学的念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面对新环境,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落差,难以融入新的集体。家庭困难的学生、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的学生以及残疾学生经常受到别人的歧视,而部分富裕家庭的学生则有炫富的现象。
思想品德教师要坚持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依据,把教材中的民主、平等、公平、正义、尊重、宽容等知识点讲解到位。教师应联系国内外以及身边的热点事件,客观地向学生介绍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民主和平等意识,使他们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学会平等待人,关爱和尊重他人,从而促进学生间的和谐发展。
(二)教学中要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公平地享受受教育机会
思想品德教师要发挥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工夫,均衡教学,着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教案设计要注意多样化和层次化。教学内容不能仅限于教科书,要超出教材的知识点,要把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与本班学生各种类型的学生紧密地结合起来,构建不同知识模块,开展专题活动,促进不同类型的学生健康成长,达到公平教育的要求。
例如,针对部分同学沉迷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现象,教师可整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诱惑、自我保护、法律、网络等相关知识点,开展“我与网络”的活动课教学;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离异家庭的学生以及残疾学生,可以整合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志坚强、挫折、责任、艰苦奋斗、理想等知识点,开展专题活动。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足够的参与机会,机会均等,公平参与;同时,又要有目的地引导相关的同学,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三)课后要运用相关的知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初中生中还有很多困难和弱势的学生。他们的背后往往有特殊的原因,造成他们心理的缺陷,从而产生不公平的感觉。思想品德教师要做有心人,运用相关的知识帮助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如笔者所带班级的小王同学,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曾是一名很优秀的学生,但有一段时间,学习成绩下降,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意志消沉,多次受到老师的批评。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他的父亲因一次车祸导致身体受到严重伤害,交警判罚责任全在对方,但对方却是老赖,赔偿款一拖再拖,毫无赔偿的诚意,家庭的生计毫无着落,全家人一筹莫展。笔者给小王同学讲解有关诉讼的知识,动员其家人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通过诉讼维权,并通过媒体帮助他们找到免费维权律师。最后,小王父亲赢得了官司,拿到了赔偿款,医疗费和家庭的生计有了保障。小王感受到了公平的阳光,重新回到以前的学习状态,并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论语・卫灵公》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将其阐释为:“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而言,就是教师要树立公平教育的理念,打造公平教育的环境,实施公平教育的方法,让学生享受公平教育的幸福。唯有阳光普照的教育才是有希望的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更是要成为公平教育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参考文献:
1 孙玉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浅谈 J .学苑教育,2011(2).
关键词:高职;教学;策划
作者简介:许高炎(1940―),曾任南京市职业教育研究室主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20-0042-04
备课与上课,这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是直接承担培养人才的重任,而课堂教学对培养人才来说又很重要,是主渠道。那么如何备好课、上好课呢?随着职教深入发展,对备课与上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认为:备好课、上好课的关键是做好“教学策划”。“教学策划”是职教备课的内容,又是上好课的基础。本文叙述了“教学策划”的引进与发展;阐述了“教学策划”的含义与缘由;分析了“教学策划”的特点与原则;研究了“教学策划”的调研实践与分析综合的内容;小结了“教学策划”优化以务实为导向的教学。
一、教学策划的引进与发展
(一)策划领域的引进
策划主要应用在经济领域,如房地产策划、营销策划、品牌策划、广告策划、公关策划、企业策划、招商策划、活动策划,等等。策是主意,划是设计,策划即谋划。引进到教学中来,就叫教学策划。
(二)教学策划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职教发展三十年,从职教教学实践来看,有三种类型:一是教材型;二是学生型;三是策划型。
1.教材型
教材型是以课程教材为依据,吃透教材,明确课程目的、地位与作用,掌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制订课程教学计划;课前进行课堂教学准备,写出教案与备课笔记,制定课堂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与教学方法。教材型基本属于普教传统的教学类型。
2.学生型
随着职教大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与特点,进行了针对性地教学。实践教学的结果,要求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上课堂,这就产生了学生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教研管理部门指导教学,要求教师以“说课”的形式说明课堂备课情况。教学管理部门以学生为依据,制订不同课程计划,提出ABC不同要求,分层次进行教学。学生型产生于职教的大发展阶段。
3.策划型
随着职教深入发展,就业出路是一个严峻问题。职业市场的变化实践,仅备教材、备学生是不够的,还要对职业市场、职业岗位实践调查,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方面进行谋划,创新教法,优化教学。因此,就产生了对教学的高层次要求――教学策划类型。策划型产生于职教的深入发展阶段。
二、教学策划的含义与缘由
(一)教学策划的含义
经济策划是谋划推销,使人乐意接受产品。教学策划是谋划教学内容,学生乐意接受,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需要人才。高职教学策划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调研职业实践、职业教具、职教教材、职教学生,进行职业分析综合、课程分析综合、教学分析综合,谋划制订课程计划,编写上课教案,实施优化以务实为导向的教学。因此,备课与上课的内涵丰富了,外延扩大了。笔者认为,高职教师要进行教学策划,学校教学与研究管理部门也要进行教学策划,要形成一个这方面的职业教研管理系统。
(二)高职教学策划的必要性
1.适应市场和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要
市场和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是肯干、会干、能干。肯干是态度好,会干是会做事,能干是能力强。教学策划强调优化以务实为导向,强调要实践要干事。培养务实人才,行业部门需要。
2.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在职业技术岗位上会干能干,能以熟练的动作方式从事职业活动。教学策划的内容是物化的技术、内化的技术、物化与内化的知识体系,强调技术实践。培养技术务实人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3.高职教学改革的需要
高职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对教师备课与上课进行教学策划的要求,实际上提供了教师直接参与高职课改和教改的平台,也是把改革落实到培养务实人才的关键。高职教学改革需要广大教师参与,策划教学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4.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2006年5月10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高等教育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重点放在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上。高职实施教学策划,优化以务实为导向的教学,有利培养技术务实人才,有利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策划的特点与原则
(一)教学策划的特点
1.目标性
任何一种策划的目标,都是明确的。高职教学策划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为达到目标进行教学策划。
2.务实性
任何一种策划的基础,都是从实际出发谋划去干的。高职教学策划是以职业实践、职业教具、职教学生、职教教材等四项调研实践为依据,是从实践出发而谋划的。
3.综合性
任何一种策划的方法,都是统一各个方面的因素,运用综合方法进行的。高职教学策划综合的因素是三个方面:一是职业分析综合;二是课程分析综合分析;三是教学分析综合。
(二)教学策划的基本原则
高职实施教学策划的基本原则是:坚持1种理论,树立两个观点,反映三项特点。
1.坚持“实践”理论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坚持从感知切入,以务实为导向,提升到理性认识;坚持主体实践,周而复始,螺旋上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树立“主体与形成”两个观点
树立以客观学生为本的思想,教学从学生出发;树立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树立主体观。树立知识、技术、素质三者形成要素结合;树立教学循序渐进,逐步拓展深化;树立培养务实人才的过程形成观。
3.反映“目标、务实与综合”职业教育的3项特点
反映高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办成事达到目标进行策划;反映以四项调研实践为依据,以务实为导向进行谋划;反映职业、课程、教学3个方面的分析综合。
四、教学策划的调研实践
(一)调研职业实践
1.走访职业市场
职业近2000种,根据专业选择,走访职业岗位。高职专业涵盖的职业大体有如下4种类型:一是分工明确责任型,如高科技流水线上的熟练操作人员;二是自主综合型,如小组团队自主生产、营销产品的人员;三是技能高移型,如数控机床的产品加工并编程的人员;四是技术手段多样型,如现代科技产品的维修工,不仅需要“老马识途”般靠感觉经验,还需要使用现代科技工具,如使用计算机,等等。
2.职业工作实践
调研职业岗位工作实践的人物事:一是职业岗位工作要做什么事?包含过程、程序、技术工艺、技能,以及劳动涵盖的知识体系与知识点。二是职业岗位工作要做的事,涉及到哪些东西,如何使用?包含机器设备、劳动工具、使用材料、劳动产品。三是职业岗位工作做事要涉及上下左右哪些人员,如何才能把事做好其状况与经验是什么?包含行业产品的技术标准、操作规范、行为规则、职业道德、实践经验。
(二)调研职教教材
1.吃透课程教材
调研高职同一课程的不同教材,吃透全国统一或省级统一的高职课程教材,有地位作用、体系结构、目标任务:一是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是什么,作用是什么?二是课程内容体系是什么,知识结构是什么?三是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任务是什么?
2.研究增删取舍
调研职业实践,研究调整增删取舍,其原因是:一是滞后性,统一编写的课程教材周期性较长,或多或少滞后职业市场的发展,或多或少滞后职业工作实践的发展;二是地方性,高职普遍使用全国教材,而我国地区广大,自然、经济、风俗等情况差别也大,高职一般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带有地方色彩,有其特殊的内容;三是高职课程教材未必都是精品,需要广大教师进一步完善。
(三)调研职教学生
1.了解高职学生特点
研究教育对象的特点是教学针对性的切入点。高职学生特点是什么?根据某学院调查,其学生群体的特点是:一是应试理论知识与能力相对较差;二是评价自我的心理、知识与方法不太足;三是技术技能学习、实践能力和素质方面有潜能与优势。各个高职院学生群体状况不尽相同,应提倡走出系科办公室,到学生中去了解。
2.把握班级学生水平
同一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群体水平也是有差异的。学生群体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应把握学生群体水平是:一是知识基础;二是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状况。
(四)调研职业教具
职业教具是指可替代或类似或可说明职业岗位上使用的设备、机具、材料,进行教学的教具。走访系科内、学院内外了解、寻找,研究如何运用职业教具,在教学中感性切入,理论与实际结合。
五、教学策划的分析综合
(一)职业分析综合
调研职业实践后进行选择、体现、结构方面的分析综合,具体是:
(1)走访职业岗位,高职专业涵盖的职业大体有4种类型,所学专业课程属于哪一类型,或者兼而有之?
(2)调研职业工作岗位实践的人事物3方面内容中,在课程中具体体现哪些方面,如体体现?
(3)以走访职业市场,调研职业实践为基础,以高职教材为参考,充分利用职业教具为导向切入点,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明确非学科的务实的课程知识、技术结构或其思路。
(二)课程分析综合
调研高职课程教材后从高职课程特性对其进行分析综合。高职精品课程主要特性是综合、应用、差异、开发,具体是:
(1)综合。高职精品课程,应根据不同职业工作内容、要求,对课程进行知识间分析整合、理论分析整合、技术分析整合等。
(2)应用。高职精品课程,应与普通高校课程相区别,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高校课程,它们应向两类型各自的优势方向发展。高职精品课程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处置或实施上,充分反映了其技术应用的特性。
(3)差异。明确高职生源在知识、能力、道德方面有较大差异,毕业学校有性质不同的普校与职校的差异,因此作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内容的高职精品课程,应因教育对象差异而具有层次性、多样性、针对性。
(4)开发。高职精品课程,是按“有教无类、人人有才”的教育观,重视高职生学习主体个性特点, 具有人性化的挖掘个体潜能,在研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研发教育对象的主观精神世界内容上有职业教育的特色。编制的课程计划在时空上也留有余地。
(三)教学分析综合
调研职教学生后,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编写课前实施教案。
1.制订课程计划
根据明确的课程实际知识、技术结构或其思路,制订课程计划,具体是:
第一,谋划主要项目内容或其思路,综合制订课程教学计划。
第二,课程的内容与过程,认知与践行,听讲与行动,以务实为导向,分析综合使二者合一,确定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
2.编写实施教案
从高职教学内容的知识、技术、能力、素质4要素编写教案内容。对高职“有价值取向”4要素的认识与分析至关重要,具体是:
第一,知识。教育类型与层次不同,知识定位不一样。高职知识定位是务实、必须、够用,是“事物是什么”、“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第二,技术。技术是掌握能做某件事的技能,也能做一系列事、一个系统的事。高职技术定位是技术应用,包含物化的各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工具、材料、设备,及其使用;包含内化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工艺、方法、制度;包含物化和内化的知识体系。
第三,能力。能力是完成活动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进行活动和行为的效率和效果。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外化为人的各种本领。以心理活动为基础,高职培养能力目标定位是职业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情绪能力、职业实践能力。
第四,素质。素质是内化的综合品质,是内隐的稳定特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高职显形与隐形课程都有培养素质的具体目标定位。高职课程素质目标定位是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做人素质。
六、教学策划的实施与处置――优化以务实为导向的教学
改革开放后职教发展三十年,各地区都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笔者认为,这些成功的教学实践与经验是: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必有优法。优化以务实为导向的教学,提高了职业教育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如:项目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等。笔者把其归类为4大项:
(1)师生互动。谈话交流法、点评总结法、讨论启发法、头脑风暴法,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认识过程的形成观。
(2)感知切入。实物直观、演示实验、模象直观、案例教学,在教学中感知切入,并提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坚持辩证的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认识论。
(3)主体践行。模拟教学、参观访问、生产实习、项目教学、学生实验,在教学中学生是践行主体,坚持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实践论。
(4)过程阶段。四段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演练六项程序法,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认识事物、掌握应用知识、形成技能的学习规律,坚持学行结合、逐步深化分段进行的过程观。
本文概括内容如下一览表。
高职教学策划一览表
参考文献:
[1]杨金土.以史为鉴谈高职的人才培养规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关键字:减轻课业负担 规范考试
这项规定意味着学生在校集中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老师有效上课的时间大大减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计划,确保减负不减效,一直以来是高中生物教学中所面临的复杂的议题,既要减负但同时又要增效,这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实践中往往不好把握分寸,我们必须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才能有效的提质减负。结合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我建议教师从一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教师要反复地看教材和辅导材料,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每一单元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心中有数,领会教材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师应时刻谨记慎独律己,言行一致,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楷模。而“减负增效”的教改实际上对我们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为高效率的教学创造自身条件。这是是减负增效的前提。
(二)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
仔细研读新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要有新的认识,更新教学理念,明白减负并不是单纯的减少作业数量,关键是如何在“减负”的同时提高质效。有的教师一听说要“减负增效”,认为这是矛盾之想: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行吗?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我们是要让马儿吃好草,而不是不吃草。“好草”从哪里来?当然从教师那里来。要教改,首先要在教学思想上转变过来。这是切实做好“减负不减效”的根本所在。
(三)教师要加强集体备课,认真钻研教材,明确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各单元的重点难点,合理安排课时,并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及时修改教案,有针对性地对高中生物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训练。这是做好“减负不减效”的基础。
(四)教师要因材施教,摈弃“全能”教育思想
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独有的个性特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 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学生性格、气质、兴趣、能力都有差异。所以我们作为老师就必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要了解他们,可以通过多接触、多谈心、多融洽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动机,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个别差异,弄清之后你才能“以学论教”和“因材施教”。这是增效的核心。
(五)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有人说,上课如演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备课本是剧本。有了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好的演员,这出戏才演得好。若光有好剧本,导演平庸,演员散慢不用心,这戏肯定演砸。上好课除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外,课堂上要把握好几点是关键。首先是课堂教学时教师体现出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师生要互动,且动而不乱。教师要加强课堂组织教学,注意双边活动来引起学生注意力。其次是教学手段一定要灵活多样。我们一方面要应用电化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还有要及时掌握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教师不能不知,在教学中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很必要的。根据反馈信息教师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直到学生理解和掌握为止。最后,是恰当分配时间,优化课堂结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减负增效,教师应把握好一堂课的时间结构,优化课堂结构。做到了上面课堂教学的几点,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学生的心理和课务负担减轻了,对学习自然也就感兴趣了,学习效率就明显提高了,能力也自然显著增强了。因此,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负增效的关键。
(六)课外作业布置要精心筛选,认真编排
一、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是指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差异,科学地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根据不同组的差别安排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教育原则,让每个学生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因材施教理论。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强调“有教无类”,真正体现了全员关怀的特点,是适应学生差异发展教学的传统典范。
2.分层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要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3.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只要教师能采用某种适当的组织形式,以足够的且适合他们的个体差异的学习时间以及情感上的关怀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
三、分层教学的应用情况
1.充分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分层
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化学新知过程中的掌握情况、考试成绩和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表现的非智力因素,把班级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化学基础知识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有信心、兴趣浓厚,能够自己解决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B层:化学知识基础不够扎实,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有一定信心、兴趣不够浓厚,遇到问题时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但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能够解决化学问题;C层:化学基础知识差,接受能力较差,学习信心严重不足,提不起学习化学的兴趣,遇到困难就躲避。针对以上分层,根据下一阶段复习情况和考试成绩实行动态管理,正确引导学生冷静对待差异,明确定位,有信心进入更高层次。
2.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备复习课教案时要有层次
教师在依据新课程标准、中考考试说明和教材的前提下,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式、课堂作业设计、课外作业设计等方面进行分层备复习课,都要与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相适应。
在设计学习目标时,可设立达纲、提高性和高水平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积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学习目标努力。在备课时设计学法、教法,重点考虑排除低层次学生的学习障碍,提出对高层次学生的高要求,设计分层练习。在备课时课堂练习设计、课外作业设计中,应注意让优生吃饱,脱颖而出,而学困生则能做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课堂练习设计上,教师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设计练习,但是要保证组与组间的梯度要小,台阶要密,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点拨下都能上得去,并且要上得轻松,上得自如,做到有梯度无难度,以利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备课时注意选用最佳的教学思路和合理的“动、静”搭配,能够在课前考虑课堂教学的容量、密度和节奏,以及分配最佳的教学时间,确定知识、学生各自的分层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让整节课能“动、静”有机地融为一体。
3.教学过程分层是化学中考复习分层教学的重点,要求上课时教师授课、提问、当堂练习层次化
在上课时教师根据学生分层情况和复习课教案设计的各项指标,对教法、学法、学生辅导、当堂练习题等实施分层施教。分层施教是在化学复习教学过程中最关键、最难操作,而且也是最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部分。所以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确保在备课时设计的各项指标顺利实现,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异步达标。
(1)课堂上教师授课要着眼于B层学生,实施中速推进,兼顾A、C两头,努力为学困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对A层次学生,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C层学生,放低起点,要求低,坡度小,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课堂提问是对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所提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能直接反馈教学目标落实得如何。根据问题的难易、繁简有的放矢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避免问答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问题让他们作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3)分层课堂练习是分层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师就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运用练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在课堂练习中教师也要创造条件,使低层次学生有参与课堂练习的机会。
4.课后作业层次化
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使各层次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A层次的学生则可减少一些重复性作业,适当增加一些灵活性较大的题型,以综合性、提高性为主;对C层学生,作业的量要少,难度较低,以模仿性、基础性为主;B层学生介于两者之间。我们还鼓励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的部分作业,C层学生选做B层学生的部分作业。另外通过每日一道中考真题或模拟题的形式,按题目的难易程度布置三道题,让各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地做,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
5.学习评价层次化
班级内学生的差异始终是存在的,为发挥分层互促的作用,在评价中也应进行分层。科学的教学评价将给教学以正确的方向,教师通过教学评价准确地了解教学效果,了解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更恰当地进行因材施教;学生通过教学评价了解自己的素质特点和学习状况可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扬长避短,有效地进行复习。
6.达标检测层次化
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考核办法。测验时试卷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卷,必做题属检测达标的基本要求,选做题则属较高要求,为加分题。这种设计方法可使C层次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使A、B两层次学生不易满足,激发其求知欲,给他们成功感。
四、成效与反思
1.在化学中考复习中应用分层教学后,教学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调动了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知识与技能掌握上,都有显著进步,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积极备考的信心。
2.通过实行化学中考复习分层教学,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材观,让教师由知识型向研究性转变,教育、教学和教研能力明显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 B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B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 )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C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C )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B )
A.教学活动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B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 C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D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C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C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D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D )。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B )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C )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ABCDE )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ACD)
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
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CDE )
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
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 BCDE)
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 D.激励 E.情感交流
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 ABC)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6.聘任教师的形式有(ABCE )
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不聘 E.辞聘
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CE )
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 BDE)
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9.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 BDE )
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制 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
10.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 BCDE )
A.改变现实、追踪效果 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D.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 )。
A.《学记)) B.《论语)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古代教育的(B )特点。
A.严格的等级性 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c.教育目标明确 D.鲜明的阶级性
3.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一一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C )。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4.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C )。
A.格塞尔 B.杜威 c.华生 D.霍尔
5.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 D )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后天学习和训练 B.遗传素质
c.教师教学水平 D.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
6.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 B )。
A.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8.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B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考试成绩
9.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 )。
A.课程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10.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 B )的特点决定的。
A.劳动内容 B.劳动对象 c.劳动手段 D.劳动方式
11.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工作的( C )。
A.比较法 B.榜样法 c.评价法 D.自我教育法
12.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 B )。
A.引导法 B.榜样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13.“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 D )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
A.自觉积极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14.教师必须做到“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B )。
A.创造性 B.示范性 c.连续性 D.主体性
15.按照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分为不同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 B )。
A.活动课时制 B.分组教学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6.中小学用得最多的课的类型是( D )。
A.新授课 B.复习课 c.技能课 D.综合课
17.教育目的的功能在于( C )。
A.导向、规范和权威功能 B.激励、评价和规定功能
c.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 D.规范、引导和评价功能
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育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19.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 C )。
A.科学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程
20.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C )作用。
A.基础 B.关键 c.导向和动力 D.物质基础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C )。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内部动力
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B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3.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称为( C )。
A.发展 B.成长 c.成熟 D.生长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 A )。
A·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 B.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D.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5·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C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的
6·( C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7.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 )。
A.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8.教学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 A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9.某老师把学生回答平均分配12个馒头的多种计算方法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C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0.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 A )。
A.课程计划 B.教学大纲 c.考试用书 D.教科书
11.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学时间的安排要体现( B )。
A.以智育为主 B.以上课为主
c.以课外活动为主 D.以社会实践为主
12.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C )。
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13.我国唐朝“六学二馆”等级森严的入学条件,充分说明了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 C )。
A.教育的领导权 B.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c.受教育权的分配 D.教育目的
14.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比较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C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15.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他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 C )。
A.智力因素 B.理性因素 c.非智力因素 D.感知因素
16.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创立者是( C )。
A.杜威 B.布鲁姆 c.布鲁纳 D.赞可夫
17.我国的“六课型单元”教学、“六步教学法”、“学导式”教学等,都是( C )。
A.传递一接受教学模式 B.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
c.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 D.集体教学模式
18.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D )。
A.教学工作 B.班主任工作 c.德育工作 D.教书育人
19.思想品德教育最基本的方法是( B )。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品德评价法 D.陶冶教育法
20.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介绍大量和系统信息的方法是( D )。
A.实践法 B.谈话法 c.参观法 D.讲授法
1.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C )
A.教育实体 B.学校
C.学校教育系统 D.终身教育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A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C.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D.信息革命的出现
3.教育的终身化是 的特点( B )
A.古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20世纪以后的教育 D.后工业社会教育
4.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A )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康德的《论教育》
C.赫尔把特的《普通教育学》
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5.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B )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校园文化 D.思想观念赫行为方式
6.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表现身心发展的(B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不稳定性
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D )
A.社会本位 B.个人本位
C.社会要求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
A.引发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C运动知识
9《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作是( B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激励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10.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C )
A.提出教学目的 B.选择教学方法
C.涉及教学进程 D.规划板书内容
1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B )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现场教学 C.小组教学
12.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C )
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13.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 C )
A.班主任工作 B.政治课教学
C.思想政治课赫其他学科教学
D.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14.致力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德育模式是( B )
A.认知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社会学习模式
D体谅模式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D )
A. 赫尔巴特 B. 卢梭 C. 洛克 D. 杜威
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 )
A.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C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C )
A. 童年期 B. 少年期 C. 青年期 D. 成年期
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D )
A. 理论联系实际 B. 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
C. 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B )
A. 课程 B. 课程标准(教学大纳) C. 课程计划 D. 课程目标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 D )
A. 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 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 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B )
A. 练习法 B. 演示法 C. 实验法 D. 发现法
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 A )
A. 外部分组 B. 内部分组 C. 设计教学法 D. 道尔顿制
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 D )
A. 内容型策略 B. 形式型策略 C. 方法型策略 D. 综合型策略
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C )
A. 教育者、受教育者 B.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种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B )
A. 认知模式 B. 体谅模式 C. 价值澄清模式 D. 社会模仿模式
14.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C )
A. 常规管理 B. 目标管理 C. 平行管理 D. 民主管理
15.“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指的教学原则是:( B )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因材施教原则 D.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6.对教育的规模和速度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
A. 社会生产力 B. 经济基础 C. 上层建筑 D. 社会生产关系
17.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 D )
A. 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B. 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 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 D. 能动地接受教育
18.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是( B )
A. 练习法 B. 实验法 C. 试验法 D. 实习法
19.“桃李无言,下自成溪。”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B )
A. 说服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实际锻炼法 D. 陶冶法
20.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 C )
A. 领导地位 B. 启发指导地位 C. 顾问地位 D. 主导地位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2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ABC )
A. 课程计划 B. 教学大纳 C. 教科书 D. 学生作业 E.课文
22.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BC )
A. 思维 B. 社会实践 C. 创新 D. 判断 E.审美
23.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课程分为下列那些?(BCD )
A. 技术型课程 B. 基础型课程
C. 拓展型课程 D. 研究型课程 E.健身型课程
24.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ABC )
A. 钻研教材 B. 了解学生 C.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D. 批改作业 E.检查作业
25.布置作业时,教师应当遵守的要求是(ABCDE )
A.作业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 B.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C.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D.经常检查和批改 E.作业内容要有代表性
26.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吃透两头”所指的是( AC )
A.充分理解教材 B.认真备课
C.充分认识学生 D.仔细批改 E.严格管理
27.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ABCDE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成熟 E.人的能动性
28.品德的构成因素有哪些?( ABCD )
A.知,即道德认知 B.情,即道德情感
C.意,即道德意志 D.行,即道德行为 E.道德品质
29.义务教育是一种( AC )
A.普及性教育 B.自愿性教育
C.强制性教育 D.淘汰性教育
E.选拔性教育
30.关于素质教育,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BCD )
A.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B.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C.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D.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E.素质教育是学历教育
1.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C )
A. 孔子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凯洛夫
2.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教育标志是( C )
A. 人类教育的产生 B. 古代学校的出现
C. 近代学校体系的形成 D. 终身教育的实现
3.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D )
A. 教育的领导权 B. 受教育的权利 C. 教育目的的性质 D. 教育结构的变化
4.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 A )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成熟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 C )
A. 授受关系 B. 指导和被指导关系 C. 相互促进关系 D. 相互制约关系
6.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教程是(A )
A. 基础型课程 B. 发展型课程 C. 知识性课程 D. 工具性课程
7.德育过程的基础是(A )
A. 掌握知识 B. 激感 C. 道德内化 D. 活动和交往)
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C )
A. 《大学》 B. 《中庸》 C. 《学记》 D. 《孟子》
9.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 A )
A.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C.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D. 信息革命的出现
10.教育终身化的特点是( C )
A. 古代教育 B. 近代教育 C.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D. 后工业社会教育
11.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D )
A. 物质文化 B. 制度文化 C. 校园文化 D. 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2.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表现身心发展的( B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不稳定性
1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D )
A. 社会本位 B. 个人本位
C. 社会要求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D.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
A. 引发动机 B. 领会知识 C. 巩固知识 D. 运动知识
15.《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B )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激励性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16.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C )
A. 提出教学目的 B. 选择教学方法 C. 涉及教学进程 D. 规划板书内容
17.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B )
A. 个别教学制 B. 班级授课制 C. 现场教学 D. 小组教学
18.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的教育家是( C )
A. 赫尔巴特 B. 亚里斯多得 C. 杜威 D. 康德
19.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 C )
A. 班主任工作 B. 政治课教学
C. 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D. 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20.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何种作用( B )
A. 强制作用 B. 主导作用
C. 辅助作用 D. 中介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
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21.在我国,教育目的有哪几个层次?(ABC )
A. 国家的教育目的 B.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C. 教师的教学目标 D. 家长的要求 E. 学生的目标
22.CIPP评价模式由下列哪些组成?(ABCD )
A. 背景评价 B. 输入评价
C. 过程评价 D. 成果评价 E. 目标评价
23.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有哪些?( ABCD )
A. 身体状态的剧变 B. 内心世界的发展
C. 自我意识的觉醒 D. 独立精神的加强 E. 思想品德的形成
24.从课程制定或管理制度角度将课程分为(ABC )
A. 国家课程 B. 地方课程
C. 学校课程 D. 培训课程 E. 泛读课程
25.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CD )
A. 讲授课 B. 理论课
C. 新授课 D. 巩固课 E. 培训课
26.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包括下列哪些?(ABC )
A. 综合性 B. 可操作性
C. 灵活性 D. 原则性 E. 针对性
27.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下列哪些类型?(BCD )
A. .组织型 B. 权威型
C. 民主型 D. 放任型 E. 艺术型
28.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出下列哪些特性?(ABCDE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E. 个别差异性
29.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哪些?(ABC )
A. 学习辅导 B. 生活辅导
C. 择业指导 D. 职业指导 E. 心理咨询
30.教学大纲一般由下列哪几个部分组成?(CD )
A. 练习部分 B. 作业部分
C. 说明部分 D. 本文部分 E. 注释部分
1.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艺术教育、读写算教育、军事体操教育) 2.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教育标志是(人类教育的产生、古代学校的出现、近代学校体系的形成、终身教育的实现) 3.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结构的变化) 4.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内发论、外铄论、成熟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自然发展学说、人的本质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授受关系、指导和被指导关系、相互促进关系、相互制约关系)
7.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教程是(基础型课程、发展型课程、知识性课程、工具性课程)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赫尔巴特、卢梭、洛克、杜威)
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
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课程、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目标)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循序渐进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
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外部分组、内部分组、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
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综合型策略)
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认知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14.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常规管理、目标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 B)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 D)
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C )
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D )
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C )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C )
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
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
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B )
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B )
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A )
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B )
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
.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D )
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 A )
21、“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A )
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 A )
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 A )
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
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B )
26、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 ( B )
27、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 A )
28、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 C )
29、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 D )
30、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 A )
31、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
3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C.康德 D.赫尔巴特 ( D )
33、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 B )
34、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 B )
35、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 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 C )
36、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D )
37、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 ( B )
38、1939年,首位以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 A )
关键词:就业能力;提升;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职业中专教育是一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随着社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尤其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经济开始快速转型,原有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纷纷转型升级,技术含量逐渐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因此在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职业中专毕业生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用工的首选,为此国家政策也开始大力扶持,进一步推动了职业中专教育的发展[1]。虽然社会各界给予了职业中专很大的重视,但是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并不十分乐观,尤其在于高职学生的竞争中,明显的缺乏竞争力,因此提高职业中专学生的综合素质迫在眉睫。计算机课程作为发展职业中专学生综合素质构成的重要途径,担负着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的作用。但长期以来,职业中专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并没有真正按照计算机前沿性、发展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内涵来开展教学,单纯以提高学生成绩,让学生过各种级别考试成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重点。本文拟通过提高职业中专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入手,探讨计算机课程的高效教学,旨在使计算机课程更好的服务于职业中专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1 充分了解学情,分层分类开展教学
就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生自身具有相应的知识和稳定的心理素质。职业中专的学生学情比较复杂,这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也很大,有的可能是真正愿意来上中专,有的则可能是被迫,每个学生的追求也不同[2]。因此,我们必须要开展差异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最高的效率。实际上,我们在以往的很多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些,而一味的追求有教无类,希望通过后天的管理,让学生们达到同样的进步。显然这是不现实的,而且注定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分层分类教学。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获得与之能力最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同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成功,教师再加上恰当的应用赏识教育,必然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并逐渐的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来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贴近发展需要,结合专业开展教学
时代在发展,生产力在不断提高,企业也必然会随之在管理理念、技术特点、设备管理等都在变化,即使是同一个岗位,对于工作人员的需求也会随着时代变化、企业发展而变化。另外,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公共课,几乎所有专业都要学习该课程[3]。但是专业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学生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也不同,教师肯定不能一本教案讲到“天黑”,不分专业、不分时代的“闭门讲课”。这样不仅效率不会高,而且学生所学到的东西实用性差,在就业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考察需求,结合不同的专业情况开展教学。首先,学校可以聘请各地企业中从事与计算机相关工作的人员来校讲学,另外,教师也需要更多的进入企业去“蹲点”,了解企业现在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知识,应该怎么培养才能贴近企业需求。再有,教师还需要根据专业,比如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更好的使用计算机处理相关影响图片,包括一些图片处理软件等都要着重学习;医学美容专业则要更多从审美角度,学习计算机制图,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知识。
3 加强实习实践,融入实践开展教学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显然,我们在课堂上在真实的情景模拟,也只能是“模拟”,毕竟还不是真实的,而学生最终走向社会接触到的则是真实存在的工作环境。因此,我们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除了强调学习其严密的理论之外,还要注意突出情景的运用,那就是通过社会实践来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场景,这对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各学校也应该为此提供相应的平台。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们的课余时间,让学生们深入到合作企业之中去,直接观看、观摩计算机在企业运营中的使用。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让学生开展顶岗实习,真正让学生在一线接触到计算机的使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到计算机有什么用处,自己哪里有短处,才能有的放矢的再去学习,这样知识在理论到实践,实践又返回理论的不断相互印证中才能印象深刻[4]。
4 设置专业化课程,注重教学内容动态化
对于职业中专院校来说,计算机教学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为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如果说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那么专业课中的计算机教学则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既要考虑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根据各专业应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增加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环节。
1)课程设置专业化。对职业中专的学生而言,计算机教学一定要和本专业特色、需求相结合,因为职业中专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不是研究计算机本身,而是将计算机作为工具应用于未来的职业。各个专业对信息技术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在确保学生基础的计算机能力后,开设和专业需求、学生兴趣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计算机课程尤为必要。对于专业要求而言,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无法满足专业需求的。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在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应用,不同专业往往使用不同的应用软件。因此,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专业化。
2)教学内容动态性。计算机知识作为当今知识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更新速度非常快。目前计算机教材内容严重落后于计算机实际发展水平,课程内容老化,所以课程体系及课程教材要及时更新。应在学校的专业教学期间,逐步引进与所学各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使学生了解在本行业中计算机的应用和管理,熟悉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并选择有一定深度的、在以后的工作中仍有实用价值的教材。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企业对计算机技术要求的提高,职业中专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高,而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高又要依赖于计算机课程的高效改革。因此,各职业中专计算机任课教师仍然需要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了解学生的情况,充分整合社会需求与学生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不断的摸索,只有这样才能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各学校实际情况的高效计算机教学模式,并且最终使职业中专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范永亮.中职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1,8.
[2]远海静,陈思.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的探讨与实施[J].才智,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