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述秋天的成语范文

描述秋天的成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述秋天的成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述秋天的成语

第1篇:描述秋天的成语范文

一、对比:言语形式的内涵清晰

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言语形式服务于言语内容,言语内容依赖于言语形式。相对于言语内容的感悟,言语形式的感悟比较困难。这是因为,言语形式隐含于言语内容之中,按部就班地解读,学生难以发现;就事论事地讲述,学生难以领悟。为此,可通过教材改造,让表达方法凸显起来,清晰起来。这样,可再现作者的思维,亲历写作的过程,以加深文意的感受,促进文法的领悟。

二、示错:言语形式的准确理解

言语形式因言语内容而决定,言语内容以言语形式为凭借。可见,一切言语形式既是言语现象,更有实质需要。小学生阅读多关注内容,一旦引领他们关注言语形式,他们很容易被现象所迷惑,运用往往依葫芦画瓢,机械地模仿,难以准确地迁移。为此,可巧妙示错,超前调控,促其正确把握,准确迁移。如:阅读《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学生把握了“运用数字,描述事物”的方法,自己运用便容易出现“机械地运用”及“惟数字是用”的错误。为此,学生解言语形式后,教者这样引导:一同学学习运用数字描述事物的方法写了家庭的变化,请好好读读,你觉得片段中的数字好在哪里?为什么?

为强化示错效应,教学过程中,教者不要轻易点破,而要巧妙用错,细心引领,促其顿悟,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中获得准确的理解和真切的感受。

三、融合:言语形式的魅力彰显

言语方式的魅力只有在言语内容中才能显示,言语方式的运用唯有在言语活动中才能凸显。从教学现状看,少数教师忽视言语形式与言语活动的融合,难以彰显语言的魅力;忽视形式迁移与文本内容的沟通,难以提升教学的效率。为彰显语言魅力,提升迁移效率,须将言语方式的领悟与言语内容的感悟融合一体。如:《凡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语言特色是通过细节凸显凡卡的悲惨命运,一般教师对“学徒生活”与“乡村生活”的细节会去关注,而“准备写信”和“美好梦境”关注不够,使得学生对凡卡悲惨命运的感受缺乏深度,对言语魅力的感受缺乏整体。因此,在关注“学徒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同时,对开头和结尾可做如下处理:

体会“准备写信”的潜心之笔。文中准备写信这样叙述:“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对此,可引导细心阅读,揣摩内涵:你认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和“一张揉皱了的白纸”是谁的?是老板的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这很可能是凡卡早先准备的,“小瓶”、“笔尖生锈”、“揉皱”都不易被人注意,凡卡又将此放在老板的立柜里,更不易被发现,这既说明凡卡的聪明,又说明他为写这封信绞尽了脑汁,这与课文结局形成了强烈反差,进一步突出了他命运的悲惨。可见,这是作者的潜心之笔。

体会“美好梦境”的画龙点睛。文中的“美好梦境”这样叙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对此可这样引导:读了这段细节,你高兴吗?为什么?凡卡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呢?——凡卡的希望只能在梦境中实现,因为那封没有地址的信爷爷不会收到,即使能够收到,爷爷也不会带他回乡下去,因为爷爷是老爷家的守夜人,要有能力带他回家,就不会送他去当学徒了。这样,就能使学生从意味深长的结尾中加深对凡卡悲惨命运的感受,体会了细节描写的奇妙作用。

四、迁移:言语形式的内化运用

第2篇:描述秋天的成语范文

无论是直白的表达,还是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谜语都能用简短的语言精炼地描述事物的特征,引发孩子去思考,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秋谜语,欢迎大家阅读!

中秋谜语11.【中秋谜语】中秋月饼

(电脑名词一) 【答案】:节点

2.【中秋谜语】明天日全食

(打一字) 【答案】:月

3.【中秋谜语】长安一片月

(打《水浒》人物名) 【答案】:秦明

4.【中秋谜语】中秋朗月,宾主共赏

(成语二) 【答案】:正大光明

5.【中秋谜语】月是故乡明

(打一农业名词) 【答案】:光照

6.【中秋谜语】僧敲月下门

(打外国地名) 【答案】:关岛

7.【中秋谜语】平日不思,中秋想你。

有方有圆,又甜又蜜。(打一食品) 【答案】:月饼

8.【中秋谜语】月有阴晴圆缺

(打经济学名词) 【答案】:自负盈亏

9.【中秋谜语】二月平

(打一字) 【答案】:朋

10.【中秋谜语】月与星相依,日和月共存

(打一字) 【答案】:腥

11.【中秋谜语】一对明月毫不残,落在山下左右站

(打一字) 【答案】:崩

12.【中秋谜语】掬水月在手

(打一成语) 【答案】:掌上明珠

13.【中秋谜语】中秋月夜座谈会

(打一气象用语) 【答案】:明晚多云

14.【中秋谜语】同心改革为祖国

(打一字) 【答案】:中

中秋谜语2“斑竹一枝千滴泪” 节日 中秋节 长庚

“不负中秋夜明月” 成语 胜利在望

“此中秋月让人看” 即物赠 十五张光盘 陈挺

“孤猿衔恨叫中秋” 7字六才句 这时节怎不悲啼 杏花雨

“寒食岁岁怆客心” 隐目 节日,中秋 青霜

“何事喜中秋” 《西厢记》一句 欢时节 半醉也疏狂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传统节日二 春节,中秋 虎里糊涂

“乐朝夕之与共” 节日 中秋 舒铃

“离别正堪悲“ 3字民俗 拜中秋 相忘于江湖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综艺节目冠节目用语,2+4 连线/中秋晚会 周刚强(欢乐英雄)

“人前强笑背人悲” 四字祝颂语 中秋快乐 琼楼玉宇

“人生能有几中秋” 四字电视剧 活着乐着 半醉也疏狂

“入楼早月中秋色” 数量词 百本

中秋谜语3“使我三军泪如雨” 节日二 教师、中秋 枫岩风羽

“昔日龌龊不足夸” 节日名 中秋节 飘零叶

“细雨弄中秋” 四字常言 有点过节 半醉也疏狂

“心惆焉而自伤” 节日 中秋 蔡毅雄

“心下快活自省” 节日 中秋节 空学来风

“一千里色中秋月” 2字中药二 广白、银耳 黄庭周

“月到中秋分外明” 地理名词二 节令、极光 唐楚鑫

“月到中秋已壮观” 外币冠量 十五美圆 高桑季

“中秋相近” 十三笔字 煲 白鹤微步

“子归好在中秋前” 韩国老影片 种女 离别钩

八十五 电影名 月到中秋

八月十五共清辉 五代诗目一 中秋月

八月十五回祖国·卷帘格 历法用语二 夏至,中秋

八月望洞庭,千帆过眼帘 宋诗目三 中秋、湖上、泛舟

八月中秋·上楼格 茶叶名 黄金桂

中秋谜语41、中秋渡蜜月

---花好月圆

2、清风拂面中秋夜

---明月清风

3、中秋月夜座谈会

---明晚多云

4、月是故乡明

--- 光照

5、僧敲月下门

---关岛

6、月有阴晴圆缺

---自负盈亏

7、二月平

---朋

8、月与星相依,日和月共存

---腥

9、一对明月毫不残,落在山下左右站

--- 崩

10、掬水月在手

---掌上明珠

11、明天日全食

---月

12、中秋菊盛开

---花好月圆

13、长安一片月

--- 秦明

14、中秋归来

---八归

中秋谜语5谜面: 冬去春来又夏至 (打三字节日名)

谜底: 中秋节

解释: 谜底别解为“节减去了中间的秋天”。

谜面: 元宵、中元、中秋节。 (打一消费名词)

谜底: 3.15(消费者权益日)

解释: “三”个节日都是月“十五”。

谜面: 女仔不太喜欢的东西 提示:系一个中秋节的惯用语

谜底: 人月两团员

谜面: 吕布一神射,刘备愁心宽 打一节日纪念日

谜底: 中秋节

谜面: 中秋节前共团聚 打一出版印刷词语

谜底: 合著

谜面: 华夏贺新年,神州喜洋洋 打一节日纪念日

谜底: 国庆节,中秋节

谜面: 中秋节一到,丢了乌纱帽 打一体育词语

谜底: 有望夺冠

谜面: 中秋节 打一字谜

第3篇:描述秋天的成语范文

一、点燃爱点

一位德国学者曾说过一段话: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在一碗美味的汤中,你在享受美味汤肴的同时,就将15克盐都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走进乐器的世界》这一课中,A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乐器呢?生答:小提琴、长笛等,表情漠然,语气平淡。B老师是这样导入的:请学生结合自己平时见过的、接触过练习过的乐器,描述一下自己熟悉的乐器,并邀请有器乐特长的学生现场为大家演奏一段,因为有实际生活的体验,所以学生的兴致很高,滔滔不绝地描述出自己的感受,演奏带给自己的乐趣。

乍一看,似乎觉得A老师导入简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但是仔细看哪个导入更受学生们的欢迎呢,谁真正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呢?我们说,A老师胸中有教案,重点考虑的是今天的主题就是“认识乐器”,想到的只是如何更快的揭示主题,完成导入这个任务。但是显然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对这个钥匙感兴趣?这个钥匙在没有任何要求的情况下系在绳上是不是很突兀?而B老师胸中首先装的是学生,点燃爱点,考虑这样的内容能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然后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这样的导入自然更高一筹,因为她既顺利导入了新课,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开了个好头。

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考虑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内容能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而不是考虑教师自己的喜好。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具体实例,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寻找亮点

所谓亮点,就是美好而精彩的瞬间,它可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作为学生,几年下来音乐课上过几十几百节,很多学过的知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随风而逝”,留在记忆中的也许就只有那几个“精彩亮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课堂的某些精彩瞬间可以使学生终身难忘、一生受用,我们的音乐课就有意义和价值,就是有效的。

如在教学音乐《走进旦角》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识别彩旦这一角色,有位老师从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东施效颦”入手,激发学生欣赏的欲望,再让学生看一看京剧舞台上的东施是怎样的形象(看视频),学生们看了大笑,然后教师小结:东施被称为彩旦,有很多彩旦是由男性的丑角扮演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笑声不断,了解了“彩旦”这个行当的“特殊之处”,相信学生们记忆肯定深刻,接下来学生的回答表现也变得水到渠成。我作为听课老师现在回忆起来也是情不自禁的微笑,印象深刻。这一段教学实录反映了在经历了这样一段兴趣盎然的音乐历程之后,学生和听课老师都深刻体验感受了彩旦这一行当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大家说着、笑着、讨论着,也让这份感染力延续着。

在平时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妨做个教学的有心人,充分挖掘、理解教材,努力开拓知识面,提高教学基本功,要考虑这样的教学设计会不会给学生眼前一亮,印象深刻?要精心创造一个亮点,如一个感兴趣的话题、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段精彩的表演、一个因“意外”而生成的惊喜、新颖独特的导入、巧妙自然的过渡,灵动智慧的对话、合理有效的方法等等,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来参加音乐活动。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做到“每课有一个亮点且常换常新、切合学生实际”,就会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从而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三、找准力点

琵琶弹奏,指法甚多亦颇为讲究:轻拢、慢捻、抹复挑……只有合理地组合诸类指法,才能弹奏出美妙和谐的《霓裳》和《六幺》。琵琶弹奏亦如此,更何况教学乎?在音乐课上,需要教师确立探究的“点”并把握探究的“度”,找准着力点,精心设计,课堂才能更“精彩”,才能更有效。

且看某教师的歌曲教学《西风的话》教学设计:

教师首先用多媒体营造了一个秋天的情境,接着提问学生现在我们来到了什么季节?生:秋季。这时教师又用多媒体播放了美术作品《秋》《秋天的田野》《收获》,接着又安排了请学生画画心中的秋天,介绍风筝的制作等一系列的活动,最后仅剩下很短的几分钟学唱了歌曲《西风的话》……

我们分析一下,这节课因为目标太多,教师没有确立一个明确的探究“点”并把握探究的“度”,找准着力点,一堂课40分钟,样样都要顾及,结果音乐教学在对众多目标的追逐中眼花缭乱迷失了方向,老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应接不暇。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情况我们就可想而知了!

再看另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

教师首先激趣导入创设情境,课件播放风的声音,让学生用声音、动作来模仿风;第二步在《西风的话》背景音乐下,欣赏表现秋天的美术作品《秋》,第三步朗诵《西风的话》歌词,第四步根据所听到的背景音乐《西风的话》用色彩表现秋天,第五步就作者和歌曲的介绍,进入歌曲教学,通过几个小游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成歌曲教学,最后鼓励学生自编音乐剧《秋天的童话》……

第4篇:描述秋天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语文口语交际 培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应转变传统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化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本人结合个人教学经验,提出如下关于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表达兴趣

情境为强化学生个人生活体验、拓展思维模式、激发表达欲望提供了有利环境。在教学中,老师应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所教授内容,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表达兴趣,促使学生在比较真实的环境下潜移默化的学习口语交际的技巧,以此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在进行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学和做”部分的《节约用水》教学时,向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炎炎的夏日,一名同学在水池边洗手,但是洗完之后不关水龙头就走了,这是需要同学们上前进行劝说,让该同学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留下几分钟时间让两名学生为一组自行组织语言,之后让其进行表演,这种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不仅让锻炼了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使其意识到了节约用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交际氛围,鼓励学生积极表达

课堂交际氛围的良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口语交际教学的开展情况。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不仅能够营造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教积极教育情景,还能够让学生放松心情,在良好的氛围中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主动接受新知识。

在对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石榴》一文进行教学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口语交际说一下对石榴的了解和认识,当然,有些学生还没有见过石榴树,只是吃过,对其认识只停留在水果外形和内部结构方面,不了解其生长情况。对此,首先让了解“石榴”生长情况的学生对其进行描述,之后让孩子们进行交流,将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告诉其他同学,也在此过程中聆听其他同学的描述。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融入口语交际,强化学生的表达意识,培养他们主动表达的习惯,以此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三.课前举行口语活动,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常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积极举行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活动,促其在扎实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继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可在上课之前,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讲台上针对某个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该活动采用轮流的形式进行,即可按照座位顺序或者学号顺序参与活动。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就采用了这一活动方式,让学生们自行发挥,自行选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名平时比较沉默、发言积极性较差的一名学生,他在活动中围绕“秋天”这一话题展开了论述,首先他说是在学习《秋天》课文之后有感而发的,他首先用排比的方式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然后讲了喜欢秋天的原因,整个讲述过程用了许多成语和优美词汇,令我感到吃惊,没想到他具有丰富的词汇如、良好的表达能力。我对他表扬了一番,并鼓励学生向他学习,丰富词汇、提高表达水平。该教学模式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能够让老师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语文水平。

四.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在小学教学中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即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的发言积极性要比成绩稍差的学生的更高一些,老师们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往往会和成绩较高且喜欢发言的学生进行互动,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课堂上参与互动、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就固定在少数学生之中,而不擅长发言且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就成为了课堂上的“沉默分子”,导致这些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回答问题、和老师互动,不利于培养并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对此,老师应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不爱主动发言的学生,老师应有针对性地点学生名字进行发言,具体来讲,在遇到比较简单的问题时,让基础稍差且发言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参与互动回答问题,若回答正确,老师要不吝溢美之词,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若回答不正确,老师可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并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还能够锻炼他们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语

第5篇:描述秋天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接受美学 期待视野 呼啸山庄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459-01

一、

宗教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渗透到生活的不同方面,如: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在西方,尤其是说英语的国家,人们信仰基督教。它影响着人们的语言思维和生活习惯。几乎所有的西方文化都反应了某些基督教徒的活动和一些关于文化的描述。比如,人们周末去教堂去祷告,为去世之人忏悔,并在死后葬在教堂。

宗教节日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宗教和历史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在西方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宗教节日的描述。这些在构建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过程中变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呼啸山庄》中也有很多场景是描述宗教节日的。

例 1: …my companion wearied me with constant reproaches that I had not brought a pilgrim’s staff: telling me that I could never get into the house without one…

杨译:他骂我不带一根朝山进香的拐杖,告诉我不带拐杖就永远也进不了家……

方译:我的同伴只管唠唠叨叨地埋怨我连一根朝圣用的拐杖都没有带,而没有这根拐杖,我就休想迸得了那座房子……

大部分中国人信仰佛教。Pilgrimage是中国佛教教徒的一种宗教活动。杨苡认为中国读者熟悉宗教活动。因此把“pilgrim’s staff”翻译成“朝山进香的拐杖”。这种翻译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宗教色彩,充分考虑了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但是另外一方面,这样翻译就忽略并掩盖了中西宗教文化活动的不同特点。在中国,当信徒去朝拜的时候,他们不需要用手杖。而在基督徒里,朝圣者在朝圣的路途中会经常用到拐杖。拐杖变成了朝圣路上的必备品。而方平译成“朝圣用的拐杖”,这充分考虑了两种宗教之间的不同点。两位译者不同的宗教文化北京影响着译者的期待视野并最终影响着译本的形成。

例2: Summer drew to an end, and early Autumn: it was past Michaelmas, but the harvest was late that year, and a few of our fields were still uncleared.

杨平:夏天结束了,已是早秋天气,已经过了秋收季节,但是那年收成晚,我们的田里有些还没有清楚完毕。

方译:夏天结束了,早秋也跟着消逝了,时令已经过了米迦勒节①。不过那一年收割的晚,我们还有几块田没有开镰收割。

中国人比较了解的一些宗教节日,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等。但是我们却很少了解圣米迦勒这个节日。从以上的两个翻译版本中我们可以看到,杨苡译成“秋收季节”,而方平考虑到不同的译成“米迦勒节”。

例3: I, who had determined to hold myself independent of all social intercourse, and thanked my stars that, at length, I had lighted on a spot where it was next to impracticable.

杨译:我,本来下决心摒弃所有世俗的来往。感谢我的福星高照,终于来到了一个简直都无法通行的地方……

方译:我原是决心要摒绝一切世俗的往来,还感谢自己运气不坏,终于给我找到了这么一个差些儿就是与世隔绝的场所。

Star被解释为“影响一个人命运的行星或天体”并被认为是可以影响一个人命运的星宿。作为宇宙中的自然物体,Star在西方宗教中扮演者重要的地位。古代中国人在晚上可以观察行星并且人们经常相信存在永生。因此在中国,我们有“福、禄、寿”分别控制着一个人的财富,事业和生活。在原文本中,洛克伍德想寻找一个远离世俗与世隔绝的场所。而呼啸山庄是厌世者的天堂。这样洛克伍德认为他自己运气很好。

杨苡的翻译找到了传统中国宗教文化和原文本的最佳契合点。杨苡把star译成中国的四字成语“福星高照”,相对于更加合理。而方平认为在中国西方宗教里面,出生在不同月份的人会有不同的星宿。考虑到这点,方平译成了“福星”,但是缺少了中国传统宗教的文化特点。两种翻译版本都有各自的优点。不同的读者对两个译本都有自己的接受倾向。

二、文化背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引起误会,这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译者的期待视野。这可能导致对原文本的误解。

例 4: Drink your tea, and take breath, and give over laughing…

杨译:喝点茶,缓口气,别笑啦……

第6篇:描述秋天的成语范文

一、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内涵与功能

所谓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结合学生心理特征表现,在总结游戏教育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将游戏的情境性、趣味性以及参与性特点融入教学实践,并辅以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评价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则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基于教学目标柔和游戏精神和教学实践活动,并遵循教学内容安排,创设游戏情景或者开展游戏活动,促使教学内容转为游戏内容,从而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小学生在游戏化教学氛围中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大大提升,从根本上了学习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功能如下:(1)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其形成学习动机的首要条件。富有感彩的、能够吸引注意力的教学内容往往更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生在游戏教学环节能够体验到探索的趣味和娱乐的欢喜,从而激发其积极正向的情绪体验,促使其关注游戏化教学内容,游戏动机也逐步转化为认识动机,其认识兴趣也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需要与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得到充分激发。(2)有利于提高学生情趣以及个人修养水平。游戏化教学模式下美育因素极为丰富,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文字、图像、声音、动作以及色彩等等为学生提供无声的教育与熏陶。游戏教学中朗诵、歌咏以及绘画等方式的应用较多,学生们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美的内涵,其审美情趣得到陶冶。此外学生们通过游戏化教学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自律、服从、诚实以及合作的美德,学会尊重他人,坚持公平、诚信等等。

二、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开展策略

1.创设游戏化课堂氛围

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游戏化教学策略的应用与实施必须遵循游戏教学精神,重视创设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确保课堂教学能够在游戏化课堂氛围下被充分激活,从而未游戏化教学的顺利实施创造必要前提,凸显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并在教师引导下融入共同学习、开拓思维的课堂氛围。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文为例,笔者要求学生们在课前预习课文,并圈出文中的生字词语,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作者典雅质朴的语言进行鉴赏,体会奇妙有趣的夹竹桃花色。在讲述到“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一句时,笔者特别强调了“参差”一词,然后以肢体语言带动学生做游戏,即教师指向哪里,学生则用带有“参差”的句子加以描述,例如“我们的身高参差不齐。”“我们的牙齿参差不齐。”“我们的手指参差不齐”等等,通过师生间的默契配合,学生们在做完小游戏后显得极为活跃,其对于生词的发音与理解也得以强化。

2.通过不同途径开展游戏化教学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利用多途径、多方式开展游戏化教学,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强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常用的游戏手段包括朗读游戏、角色扮演、猜谜语以及成语接龙等益智性游戏,在游戏化教学模式下较为实用。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秋天》一文中,笔者采取了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游戏化课堂,有的学生扮演向日葵、有的扮演小牛;有的扮演苹果,还有的扮演玉米。此时笔者引导学生们设计所扮演角色的形象与台词,例如在涂红脸蛋模仿苹果,或者贴一张画满瓜子的白纸扮演向日葵……等等,学生们看到彼此滑稽的扮相都显得乐不可支,个人表现欲望得到满足,对于本节课的兴趣也攀至顶点。此时笔者将课前所选取的秋的图景通过幻灯片演示给学生们观看,将一幅幅富有代表性的秋天景物通过不同角度播放出来,引导学生们体验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初步领略文章简洁语言中的意蕴。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的创造潜能以及模仿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其对于教材内容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

3.采取合理的游戏化课堂评价模式

第7篇:描述秋天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学生;生活;材料;习作

一直以来,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关于小学习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习作“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就是要求学生要真实地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表达生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更好地习作。

一、从生活中积累语言

鲁迅先生在一封书信中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语言是词作的基础,而语言的形成以及有效运用时靠平时生活中的积累。《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还有生活中人们常说的“厚积薄发”等等都是同样的道理。生活是一切的源泉,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语言。如: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没人准备一个摘抄本,专门记录一些自己喜欢的段落、好词佳句、生活中的俗语、歇后语等等,诸如“一年四季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双簧”“耳旁风”“闭门羹”“铁公鸡”等生活中常用的语言,让学生感受、体验其内涵,并尝试运用。其次笔者还运用教室黑板的一角,设置“生活天地”,每天让学生轮流将一些名言警句、生活俗语等语言的意思、举例运用等信息写在上边,形成语言之间的交流,全方位的促使学生从生活中积累语言,为习作奠定基础,也只有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词语的运用后才能在习作过程中得心应手。

二、体验生活,丰富情感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蕴含着多元化的内容。小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比较爱动,好奇心强。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组织一些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活动,借以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丰富自我情感体验。如: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活动、生活小常识竞赛活动、郊游活动等等。此外,生活本身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如:春绿、夏花、秋果、冬雪,这些都是最平常不过的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微地观察生活,让学生能够从平常的生活中积累素材,并形成一定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表达自我情感的良好习惯。诸如:观察每个季节的风景以及人们的行为活动(春天放风筝;夏天捉鱼、捕蝉;秋天收获、落叶飘落;冬天赏雪、打雪仗、赏梅花等等)每个季节人们的心态等等,对平常生活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语言、情感表达出来。同时,还可以说说自己现在的生活,如:家庭生活富裕、经济水平、高科技发展,新农村建设、学校变化、学校设施等等,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精彩的瞬间并记录下来,从而使得身边最细微的事成为写作的源泉。

三、聚焦生活,与时俱进

现如今社会属于经济知识时代,小学生从出生到现在生活水平都呈上升趋势,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广,如:电视、报纸、杂志、电脑。而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也越来越多,如:电视动画片、游乐城、网络小游戏等等。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有利点,让学生聚焦现在的生活,聚焦媒体来进行对时代、对生活的感悟,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都一味地抄袭作文书上的文章或者胡改作文书上的内容,致使写作缺乏真实性、情感性。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拓展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的限制性,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如:第一,笔者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动画片等进行描述、表达或者自己想要和小动物说的,动画片续集、动画片后传等等,写自己心中所想。第二,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诱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产生一定的情感并促使其表达,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认知社会、改造社会、适应社会等的综合技能。如:举办我爱家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写出来,即:家乡的变化、自己家的变化、生活变化等等。“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集体参加种植、打扫卫生、帮助社区老人等一些劳动性质的活动。总之,教师要为学生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挖掘写作信息,强化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表达。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总之,我们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基准,多途径、全方位地为学生创造发现生活、感悟生活的条件,进而,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学会运用生活中的材料进行习作,真实地表达自我情感。深化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梦葭.快乐写作:我的小学生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第8篇:描述秋天的成语范文

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正直具体的形象思维向简单的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想象力处于旺盛的时期。想象力作文训练,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作文教学思路,让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有了更加广阔的作文空间。以生活体验为基础,创设情景为手段,巧用资源为保障,使想象力作文教学指导有了明确的指向。

一、生活体验,让想象力扎根

我教的孩子大多来自农村,即使一部分孩子住在乡镇,他们的祖辈、亲戚也有在乡下。我们可以利用乡村这块沃土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前不久正直农历立夏,我们乡村有立夏烧野火饭的习俗。于是我就布置了“烧野火饭”这个作文实践作业。正直周末,孩子们都回到乡下。他们与自己的父母一起搭建简易灶台,准备生火的材料,再把家里的糯米和蚕豆放到锅里,烧了一锅难得的野火饭。待到第二天,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告诉我,“林老师,我们家的野火饭烧得特别香,我吃了两大碗呢!”“我爸爸帮我一起生火,我们都被呛的要命,最后还是烧成功了!”“我妈妈用她的手机拍了我们一起烧野火饭的样子,我已经发给到您的邮箱了!”……

孩子津津有味地说着。这时我建议孩子们可以把自己在烧野火饭时的经历认真地写下来。课后,我还与孩子们一起查阅烧野火饭的来历。不久学生都写出了较完整的文章,有很多孩子还加入了丰富的联想。他们想到了古时候人们艰难的生活,打仗时的烽火台等等。

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这次亲身的体验何来对烧野火饭的生动的描述?这是一次难得的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同时活动也增进了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在照片上的父母也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作文实践,而是一次幸福的“家庭聚会”啊!

我们的孩子其实有着丰富的作文实践基地等待挖掘、利用。我们的老师要适时地让孩子走近田野,融入生活。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多写观察日记。春天,我们可以让孩子多观察油菜、麦田,可以写下“春天的田野”观察日记;秋天我们可以让孩子参观乡下的果园,感受农民伯伯收获的甜蜜,写下自己的参观感言。

二、创设情境,拓展想象空间

在学写五年级的看图作文中,有两幅绘画作品。对于五年级的学生,看懂画面其实不太难,但我们的老师还有更进一步,要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观察想象画面之外的内容。学生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会更多的发现小姑娘、小燕子、小花猫之间的关系。通过想象可以设计:小姑娘的人物形象;小花猫与小燕子中又有小花猫的描写以及小燕子的描写等。而在训练中我重点设计了小燕子的描写。在面临这样的遭遇小燕子内心是怎么想的,学生说一定是害怕。有学生就直截了当的写。“小燕子从窝里掉了下来,这时一只小花猫来了,小燕子很害怕。”怎么害怕学生没有写。我们在课堂上就让学生当一回小燕子设身处地地想当时的情景。“在小燕子眼里这时的小花猫一定是庞然大物,可以把小花猫换成庞然大物更好。”“害怕要把小燕子的内心描写出来,可以接见自己独自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来写。”“可以抓住小燕子很小花猫的动作对比来描写”等等。

平时的语文教学别是古诗词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诗歌中的情境来体会诗意。在上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组成语时我就让学生想象“小鸟归林”的场面。学生有了具体的语境编写出生动有趣的“归林”场面。这比单纯背诵成语、名句,更提升了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运用能力。

三、巧用资源,插上想象翅膀

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鲜明时代气息,我们的作文教学同样需要体现时代的精神。我们的作文实践要更多的要给孩子创作的自由表达空间。学生的作文可以利用快捷、方便的网络,使孩子的作文有更大的创作舞台。

想象力作文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今是网络时代,科技在发展,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网络资源,搜集更多的写作的素材,丰富写作的内容。例如我们在写有关“未来的世界”的作文时,我让孩子自己去搜集如今世界上对这一产品的最新的发明,并设想如何在未来有所发展创新,这样会让孩子的想象更加具体,而且趋于合理。

上完了《轮椅上的霍金》学生对物理学上的“光年”、“黑洞”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让学生查找有关太空的知识。对于那些高深莫测的未解谜团,我让学生写“幻想的太空世界”。在一个个学生幻想的太空世界里,折射的是孩子们为未来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他们无限广阔的想象能力。利用学校开展整班阅读的机会,我与孩子们一起阅读了《海底两万里》、《柳林风声》、《汤姆历险记》等历险类的作品,丰富学生的阅读,增强语言感受能力。我还与学生一起阅读了《格列佛游记》,并鼓励学生模仿创作富有想象力的作文。

第9篇:描述秋天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语言训练 语文教学

1、语言教学的因材施教

1.1可以在拼音教学中渗入语言训练

根据低年级学生听觉灵敏、记忆力强的特点,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词句训练。如在汉语拼音教学阶段,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利用教材中的每一幅彩图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如教学韵母“o”时,彩图上画着一只公鸡在“喔喔叫”。我就让学生说说公鸡在干什么,然后让学生听记:“早晨,公鸡喔喔叫,叫人们早起。”教单韵母“ü”时,彩图上画着一条鲤鱼在水中吐泡泡,就让学生先说说鲤鱼在干什么,然后让学生听记小鲤鱼一边游一边顽皮地吐泡泡。例如:用“花”组词(花盆、花朵、花篮……),然后分别用这些词造句(“这里有一个花盆”、“我有一件花衣服”等)。在这个活动中,给孩子们的任务都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对增强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求知欲表现了对事物的兴趣,带有语言学习的主动性。

1.2教师的提问应具体形象

因为抽象性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问题的提法必须能促使学生思考具体的答案,不一定要作出抽象的概括。在低年级,最好先让学生描述对象的特征再过渡到抽象概括。为了突出低年级训练重点,特别要注重语言文字提问,例如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换词、加一些词使句子更具体等。

1.3汉语教学要与写作结合

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阅读水平,从一年级开始,我便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说写结合。刚开始只要求他们说句写句。之后过渡到说段写段,最后要求学生加工润色、整理成文。如观察小白兔的外貌、吃食、活动后,就让他们有条理地先说后写。我也写范文,为学生进行示范。学生兴趣浓厚,写出来的文章生动,很有生活气息。说写结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生活中转化语言的积累、语言文字的积累,应该服从于学生的运用。

1.4合理的使用词语

学生课外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文字,但这些语言文字都是死的、消极的词汇。课堂上鼓励学生多用好词。组词的时候,说话指导的时候,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文字积累,不应满足于基本的课内的词语。如何使这些消极的词汇,转化为积极的词汇,被学生消化吸收,到了写话训练的时候,学生才能吞吐自如。每天抽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句子的训练,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说上一句或者两句话,指导用词的准确性并检验学生对词汇的内化程度。教师还该主动运用学生积累的语言文字跟学生进行交流,达到“共振”效果。

2、汉语教学的改革

2.1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这既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体会,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发展形象思维。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小学语文《月光曲》中有幽静一词,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词典解释为幽雅安静,尽管十分准确,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与意境。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这样阐述: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茅屋、闪烁的灯光、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幽静的境界。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幽静的氛围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幽远静谧的意境。

2.2语言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古今中外,经典作品不少,这些文章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几乎包罗了所有的语言现象。各种形式的语言应有尽有。所谓语言现象,就是按照语言的规律(如,语法的规则、修辞的规则)生成的无穷无尽的言语。在语言训练中,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了解更多的句子表现形式是必要的。当然,这种认识应该是感性的认识,浅显的认识,非理性的、非系统的认识。因为语言训练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语言技能的形成还需要一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积累语言。没有一定量语言的积累,则无法形成语言技能。语言的积累,既是对具体的、个别的语句的积累,更是对各种语言现象和句子形式的积累,这种积累是更高层面的语言积累。如果学生对课文中那些在表达方面有特色的语言熟视无睹,反应麻木、迟钝,或仅作一般意义上的理解,缺乏敏锐的感觉,那么他就很难形成语言技能。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往往和他语言积累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依赖于具体的、物质的语言才能进行。语言中词或短语是概念的体现形式,是概念的化身,语言中句子是判断和推理的体现形式,一个人掌握、积累的词汇量越大,认识、了解的语言现象越多,他的思维才有可能愈加敏捷、愈加深刻、愈加全面。

2.3语言训练要重视语感的培养

讲到语言训练,就不能不讲语感的培养。语感是语言技能形成的基础,培养语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感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深深植根于语文教学这块园地,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几十年来,人们或从哲学角度,或从心理学角度,或从语言学角度,或从文学角度,或从教学论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但是对它研究和论述最多的还是语文教学。语感简单说来就是人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受能力。语感有诸多特征。其中直觉性是语感最显著的特征。人对语言的这种直觉性,并非是直来直去对语言的一种简单的感知,而是人们长期对语言的学习、揣摩、比较的结果,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为基础的。换言之,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对语言的使用逐步形成了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的程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