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文言文教学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立足诵读,加深理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范读、自读、品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学会质疑、感悟、品位、吟诵,从而进一步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1.教师范读
教师的范读不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起到正音的作用,还能够通过声音的高低、停顿、语气的抑扬、舒缓,甚至情态、动作的瞬间变化初步地梳理出课文内容,充分表现出作品蕴含的艺术魅力。也能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氛围中,让他们在情感上产生震荡并与作家形成共鸣。在听范读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对文章最直观的印象,达到了理解词句含义和作品内容的目的。
2.学生自读
范读过后,学生自身诵读文章的欲望被诱发出来。这时,学生可通过三种方法来自读、自学文言文。
(1)预习性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或求助工具书来给文中生字、词注音;了解相关常识;结合自读提示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抄画性自读。画出文中生僻的字、词及名言警句、难句,记录下阅读时产生的疑问。
(3)理解性自读。根据语境及句子结构去深入理解难字、词、句的含义,分析特殊语言现象,翻译重点片段,以求深入把握文章。
3.学生品读
学生将课文熟读之后,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品读可以让学生从中理解人物、感受景物,读出富有个性特色的疑问和见解。语文课堂本就是学生的一方乐土,把朗读引进我们的课堂并使之成为一种美,就能释放出学生内心的情感,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人文精神。
4.学生诵读
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可以加深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背诵对培养语感、直觉、顿悟、积累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读懂读通文言文。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以诵读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读中疑、读中品、读中诵、读中悟,从而逐步感知、体会、领悟文言文的魅力。
二、着眼兴趣,提高效率。
兴趣是一种较为直接的学习动机,也是一种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情绪饱满、精神愉悦、热情高涨、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状态中去获取一定的知识,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
1.重视积累,培养兴趣。
许多高中生之所以觉得文言文枯燥、乏味,几乎跟天书一样,其实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扎实的文言功底。久而久之,文言文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团迷雾,就更不用谈什么兴趣了。但仅在课堂上填鸭式的灌输、讲解文言作品是很难增加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的。因此,我们想让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任务由被动变为主动就要教会他们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广泛的讨论,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和积极性,指引学生从古今异义、多词一义、一词多义、活用、通假几方面加以整理、积累,知识储备增加了,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就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注重情节,激发兴趣。
由于思维定势,学生大多认为文言文淡而无味,其实并不是这样。要想改变这种传统的看法,我们只有鼓励学生自己先去读故事性极强的文言著作。比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篇目内容故事性强,比较生动。大多数学生以前就已知晓这些故事,这时让他们把课文当作小说来阅读,易于理清故事情节,抓住文中人物的言行。在弄清大意之后,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欣赏一些精彩语句,梳理疑难词句,进一步探讨人物形象。这使得学生的兴趣加倍,思维也格外活跃,对文言文的学习也变得异常轻松。
3.看重检测,强化兴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不仅承担着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的功能,还肩负着复兴国学的历史任务。因此,在讨论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时候,应在更大的视阈范围下来给予问题解答。从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课程的体例上看,所选篇幅都较短少,并在题材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那么如何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呢。这一问题的回答实则包括两个方面:(1)教师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2)学生课后阅读量的跟进,而本文则关注于前者。
教学水平高低,是一个需要量化评价的指标。笔者认为:一堂高质量的文言文教学课,不仅需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还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对作者时代特征与当时景遇的体察。惟有这样,我们才能说其不仅满足了新课标的要求,也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不难看出,在教学模式创新驱动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在近年来实现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笔者也就从总括层面对当前仍然存在的不足进行阐述。
1、教学内容设计现状
教学内容包括该文言文的知识重点、难点,以及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等。首先需要承认,诸多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形成了集体备课的制度,从而就能保证在知识点重难点的归纳上得到明确并给予细化。然而,即使是在这种备课基础上的课堂教学,仍然可能忽略围绕文章作者来挖掘更多的信息。现状告诉我们,教师往往聚焦于课文本身的知识传授,却未能前期引入使学生感兴趣的要素。这样将难以使学生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全貌。
2、教学手段应用现状
教学手段可以理解为教学的实施方法,以及借助哪些教学辅助设备来实施。相对于现代文教学而言,文言文教学的难度明显较大。为此,在初中低年级课程教学中很难形成师生互动模式。与此同时,目前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讲授文言文的教师并不占多数。因此,就呈现出教师在课堂上的单向信息反馈态势,并伴随着边讲边译的形式来开展。
以上现状的形成受到主客观因素作用。为此,首先应克服主观层面所出现的不足。
二、针对现状的反思
以上现状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改观以上现状?这就构成了现状反思的出发点。为此,以下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展开阐述。
1、对现状形成根源的反思
在与同行的交流中笔者发现:目前所产生的诸多不足,并不能完全归因于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其实,本文所提到方面其他教师都已明了。因此,现状形成的根源还在于:(1)教育大环境使然。一定的教学模式创新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来加以完善,而诸多学校往往拘泥于示范课教学演示而已。(2)教学时限、考核机制使然。受到这两大因素的约束,教师们往往无意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2、对如何改观现状的反思
面对强大客观因素的制约,如何对现状进行改观。其思路还在于,对文言文教学进行适应教学创新。即,在不违背现有教学体系的前提下,通过引入新的教学元素和教学表现方法,来提升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效果。这里需要指出,受到各学校教学资源存量的限制,应在校本原则下来逐步达成。
以下将在反思基础上,进行策略构建。
三、反思基础上的策略构建
具体而言,策略构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1、引入课文的兴趣元素
兴趣元素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能促进他们的学习效率。兴趣元素的来源包括课文本身,同时也来源于课文作者或主人公本身。以《木兰诗》为例。这篇课文在情节上显现的较为严肃,从而在兴趣元素的挖掘上教师可以引入有关木兰从军的动画片,以及对木兰所处时代背景着手。这样一来,木兰的卡通形象便能得到学生们的欢迎,这也就奠定了他们学习兴趣的基础。
2、借助多媒体视频功能
在实施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现木兰从军的诸多情景(这里需要注意时间控制)。在宏伟、庄严的情景展现上,学生自然就感悟到课文寓意的深刻与严肃。这样一来,就能在视觉效应下支撑传统教学模式的开展,并提升教学效果。
3、采取中国版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决不是外语教学的专利,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仍能采用。在形式上具体表现在:教师可以把文言文中所反映出的通假字、复杂句等提炼出来,首先通过概念描述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之后的全程教学,教师一律用文言文语言结构同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借助语言环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师评价;有效策略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使评价真正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具有激励表扬、解惑释疑、点拨导向等功能,使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一、评价要自然真诚,随机应变
教育需要赏识,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要肯定孩子的优点。通常我们多采取赞赏、激励性的评价,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上进心。但同样一个“好”字,可以说得平平淡淡,让人有勉强之嫌,也可以说得满怀激情,让人感受到是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友善的微笑,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受到期待的幸福。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评价,老师都要全身心投入,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以真情动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也对教师的评价艺术和自身素质和教学机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同时,教师评价语言应该,随机应变,让学生爱听、想听、百听不厌,名人名言、格言警句都可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评价语中。而教师要做到旁征博引,功夫在平时,必须加强知识的积累,博览群书,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许多名师非常注重锤炼的课堂教学评价语,他们的评价语往往是妙语连珠,妙趣横生,让学生在受到赞誉的同时,又学习了知识,懂得了道理。
二、评价要敢于批评,指明方向
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一味的表扬,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一定要或委婉地,或直截了当地指出。有时教师连错误的东西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灵性与智慧,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其实,批评无!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遵循一个基本标准:在尊重学生这一主体的独特体验时,切记文本是语文教学价值观之根本;在尊重文本主流价值观时,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观体验。所以,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不厌其烦地进行点击;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就应不漠视,不袒护地加以引导。教师的评价要做到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鼓励优秀,指出不足,激励后进。
课堂评价的功能不仅在于激励,更在于指明方向。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才是真正着眼于孩子的发展的,如果教师没有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就失去了一次“扬长避短”的机会。对于学生的优点,要加以肯定;对存在的问题,同样应以委婉的语气以建议形式提出,让学生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评价要创新多变,有效激励
课堂评价包括语言评价和动作行为评价等。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语言评价外,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评价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当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听后友好地评价:“好,这是你自己的见解!”“说得很有道理!”评价应尽量少用物质奖励,避免转移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四、评价要关注个体差异,因地制宜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但也有限度,在评价上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也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每当他们表现出一点进步的迹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如,坐得端正,听讲认真,答对了一个简单问题等,都应该大力表扬,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那些思维敏捷、学习基础好的优生,则要慎表扬,要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时予以赞赏,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表现平平的中等生,教师应以敏锐的目光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肯定,唯有如此,教师的表扬才能显得“物有所值”,学生也才能加倍珍惜。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五、评价要共同参与,多元发展
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变封闭式为开放式
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诸多缺陷,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已经不适应“问题研究”课的实施要求,所以需要构建一种新的结构形式来与之适应。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应具备3个特征: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开放;在教学的方法上应做到放开;在教学目标方面应实现探索发现、自主发展与交流合作。
1. 开放教学内容,使“问题研究”课更具生活化
“问题研究”课设计的内容大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范围广泛,它可能是地理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的,针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而言,其研究的主题多种多样,研究的结果也是层出不穷的。就同一主题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主题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角度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及成果表达也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点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开放型的学习过程不仅有利于激活隐性知识,而且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创新能力的必需条件。
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城市与城市化》一章后教材所安排的“问题研究”课是“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课前开展地理调查活动(每个同学所住的小区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家庭收入的高低、父母买房主要的考虑因素、所住小区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与工厂的距离、是高级住宅区还是低级住宅区等),弄清在城市选择居住区的相关因素,使教学内容更加开放,使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自主获取、筛选、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科学阐述地理问题的能力,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
2. 放开教学方法,使“问题研究”课更具挑战性
“问题研究”课的实施在教学方法上应放开,一是放开讨论,改变过去由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提倡多向互动,通过教师与学生多感官全方位的参与,促进认知和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激活,可以促进学生主体的自由发展。二是放开质疑,问题是不受压抑的自由思维的必然产物。实现学生思维自由,必然诱发诸多质疑。教师引导学生由记忆结论到自愿去探索,由机械接受到敢于向权威、书本和教师挑战,这必然是一个创新意识在强化、创新精神在升华、创新能力在孕育和培植的过程。
例如,在进行“绿色食品知多少”这一“问题研究”课时,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如何辨别绿色食品,认识绿色食品的标志。然后分组进行各自的研究任务:绿色食品在市场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人们了解绿色食品的主要途径有哪些?苏州市场上常见的绿色食品有哪些?生产绿色食品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降低绿色食品的成本,使之成为大众消费得起的食品?如何防止绿色食品假冒伪劣问题的出现?学生首先开始进行组内讨论,再向其他小组汇报一下本组的讨论情况。接着教师就让全班学生对各小组的每种情况进行评论,从而确定正确结论。最后由学生对问题和结论分别进行比较,评出最佳小组。
3. 实现探索发现、自主发展与交流合作,使“问题研究”课更具实效性
“问题研究”课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发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问题的研究方法,通过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地理问题进行探索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地理知识储备条件、自己的兴趣和现有的水平选定研究内容和方式,积极参与并决定研究方向和怎样研究,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负起责任来。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的研究课题的分解、研究任务的确定,到研究内容的落实和研究方法的采用,都可由学生自己规划和设计。教师鼓励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感受,达到持续的自我教育的目的。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为了获取地理问题的解答,常常需要多人合作、多组合作、共同参与才能顺利完成。这种交往合作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更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沟通与合作,形成民主素养和团队精神。
在进行“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这一问题研究课时,为了更好研究这一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立了一些子问题进行研究学习。于是在各学生的提议及教师的补充和归纳下,形成了“南极洲水资源状况及原因”、“沙特阿拉伯目前缺水情况及原因”、“沙特阿拉伯目前解决措施及局限性”、“南极洲冰山运往沙特阿拉伯的路线选择”、“从南极运输冰山到沙特阿拉伯沿途的影响因素”等子问题。围绕这些子问题,然后各个子问题小组分别来说明研究的结果。虽然同学们所表达的内容不一定完全正确,有的甚至有点幼稚和错误,但对问题研究方法的掌握和理解使地理“问题研究”课更具实效性。
二、加强教师对活动的有效调控,变老师“主导”为“指导”
地理“问题研究”课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离不开地理教师有效调拨和指导的。
1. 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选题
现行的地理教材各个版本中“问题研究”课的内容虽然各不相同,但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可以不拘泥于课本的问题研究案例,灵活地指导学生选择一些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或是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问题研究”方向来进行教学。情境是多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转化效果而创设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地理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地理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从学生现有的地理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机,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研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式。
例如,在人教版“为什么要停止开发‘北大荒’湿地”这一“问题研究”课的教学中,教师没有使用这一问题,而是指导学生从所在苏州的太湖这一湿地的开发和保护作为问题研究的方向。从太湖的自然特点、太湖的功能、太湖缩小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太湖平原成为“鱼米之乡”的条件,太湖这一湿地资源具有什么生态功能和对太湖湿地的保护措施等6个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视频,介绍太湖资源概况;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在开放的情境中收集太湖平原近年来出现的水荒和水污染的各类资料和水灾的相关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诱发动机。最终确定研究大家共同的研究选题:“太湖――苏州未来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源”。
2. 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指导学生探索发现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探究,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常用的组织形式,它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体现协作。在小组中,学生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小组成员分别就某个问题作更多的钻研,而后再汇总各方面的信息,运用到地理“问题研究”课的研究过程中。由于问题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所有的学生都有自主探索的机会,每个成员都在贡献思想,而不只是借用思想。因此,要在小组活动中创造学生讨论的机会,辩论、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研究活动的方法和技能。
例如,在对“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的问题研究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第一小组围绕“旅游名城的保护措施”进行研究;第二小组围绕“苏州生态农业怎样发展”进行研究;第三小组围绕“苏州高新工业怎样发展” 进行研究;第四小组围绕“苏州交通问题如何改善”进行研究;第五小组围绕“吃在苏州――苏州名小吃的发展之路”问题进行研究。当学生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展开活动时,老师引导学生制定小组共同目标,分享学习资料,协助学生安排不同的角色分担相应的责任,协助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注重启发思路、提供线索,而不是把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
3. 通过交流、研讨,指导学生表达活动结果
一、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切交际活动的催化剂。合适的课堂教学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其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根据旧知识有效设计问题
一方面检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错误知识并及时纠正;另一方面,为新知识的讲解铺平道路,使新旧知识紧密有机的结合起来,给学生打开探究新知识的思路。
(二)重点有效的设计好新知识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课本上所涉及的知识要点,同时兼顾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把握好难易度,科学的设计问题。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和触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的教学内容;再者,好的问题能巧妙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的门户。
(三)注意设计知识间的过渡性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恰当的问题能够使教学环节间的衔接过渡通畅。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技能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够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的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这样课堂教学活动就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直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的教师不注意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间衔接的语言过渡,有时候提问比较突然,容易使学生思维脱节,不知所措。人为地给学生的学习造成障碍,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四)注意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检查巩固性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如果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可以提出一些事实性问题;若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那么就要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技巧
(一)提出的问题要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这样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尤其对于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注重这一点。这样也为下一步学习更难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注意选好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对象
教师提问的对象的选择上必须做到“点面结合、纵横交错”,不能够只顾及积极举手的学生,更要注意兼顾“安静”的学习不太积极主动地学生。由于被提问的次数和频率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频频惠顾”的同学会有可能因此而对英语兴趣的倍增,学习进步明显;而被“冷落”了的学生,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很容易被挫伤;这样就导致了班内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
(三)提出问题的方式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教师提问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问单个学生、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做调查等形式都能够使学生活跃在各种问题之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提问要把握好时机
教师应该分阶段、分时机提出问题,才能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尤其对新生事物特别感兴趣,但是目的不太明确,所以有些问题要在讲授之前提出,提出一些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以及激发他们好奇心,让他们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学习。
(五)要注意掌握好提出问题回答的时间
一、钢琴弹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训练
通常教师在讲授钢琴弹奏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会深入浅出地,形象化地讲解并示范给学生,然后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力弹奏出来,看学生是否对老师的讲授的基本原理、要领、动作、含义能够充分理解并做到,要有所磨合,更重要的是双方的配合要默契,把弹奏正确的过程,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不断加深认识,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并做到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学生能按老师的要求,自己能正确地练习七天(一周)。
在练习的过程中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要使学生在基本功上投入精力,使他们懂得,反复弹奏基本功的重要性,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训练。因为很多钢琴的音乐表现正是从音阶、琶音、和弦、哈农等练习中获得的。因此要获得在钢琴上潇洒地演奏的能力,就必须坚持严格的基本功训练。
(一)读谱
1、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也就是乐理知识、和声、曲式等音乐学知识。在练习一首新的曲子时,首先要把乐谱中的这些音乐知识学会,如果是初学者(儿童或没学过的),教师会边教弹琴边教有关乐理知识,它们之间的内容是相关联的,对应的,然后留为作业,需要反复练习明白,理解。学习弹琴也是在复习乐理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需要双方的头脑清晰、互动、配合,学生随着教师的思维前进,不断地在大脑中反应、理解,教师是根据学生接受和反应的能力伸缩自如,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清楚记在头脑中,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读谱。
在和学生讲授乐曲时,首先要教授他们认真读谱。读谱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乐谱上的每一个标记,都是作曲家们用来表现其音乐意图的,都是有意义的。谱面上有调号、节拍、节奏、音准、指法等,要逐一进行讲解与弹奏,然后再熟悉乐谱中标明的标题、速度、力度、表情记号等,可以把中文翻译写在谱面上,这可以让学生做为作业。在学习一首新曲时,解决读谱的问题要从头到尾一直贯穿其中的。在讲授示范的过程中,学生要单手弹奏练习,学生用听觉检查自己在弹奏中是否做到了这些要求,老师所教授的这些内容是逐步进行,循序渐进的,不要急于求成,养成耐心的习惯,不断提高读谱能力。只有正确的表现乐谱上的所有标记,才能深刻地领会作曲家所传达的乐思。
(二)听觉训练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要能正确地听自己的演奏。一般情况下能够依靠听觉辨认错音、节奏、音质及分句等,要有讲究、细致地处理音的时值、力度。对自己所弹奏的每一个音符都要认真听,感受。用这样的方式不断检验和控制自己的触键,以培养高度注意力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很快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断修正自己的演奏,进而得到提高,还有利于对所学的内容始终保持弹奏兴趣,而不会感到乏味。例如,在弹奏一首练习曲时,可以用以上的方法进行,坚持不懈。可以经常听CD,熟悉这些练习曲,了解每一首练习曲所要达到的目的。借助CD进行学习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最为优秀的演奏水平,从而深入细致的练习。
通过这样“精雕细琢”的练习后,我们会慢慢认识这部音乐作品真正的内涵。慢慢会对乐谱了如指掌。之后可以背熟所弹奏的乐谱,最终充分理解作品完美地诠释作品。
(三)节奏
培养节奏感很重要。节奏是一门学问,节奏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节奏的训练应该从初学开始培养,不能忽略。有很多孩子弹琴几乎都是节奏方面的问题,要不遗余力地教孩子们按节奏数拍子,直至他们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节奏,然后再灵活处理速度以增强乐曲的效果。在进行这方面练习时,教师开始可以选择节奏简易的作品用作练习,之后再逐渐选择一些较难节奏的作品。学生应当在这方面刻苦练习,直至练到独立地掌握为止。还有时常提醒并教授孩子根据不同的时值进行节拍方面的换算。在练习时,教师要让孩子练习自己短促而大声地数节拍,通过严格的数拍方式来把握节奏,有必要时还要练习拍打节奏,拍出强拍或重音。做完这些练习后,要有节奏地弹奏很重要,把我们在练习中拍出的强拍与重音要在弹奏中一一做到。这样在演奏时,需要演奏者慢慢养成一种良好的节奏感,而这种节奏感是可以通过练习得到的。这一点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容易,需要花费精力与时间练习。但如果一个孩子习惯于不按节奏演奏,那么往后这一错误会很难改正。如果不严格遵照节奏来表现一部音乐作品,这对每一位懂音乐的人或者是听众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与演奏过程中的个别错音相比,错误的节奏更加使人无法容忍。因为音乐的灵魂是节奏,音乐的骨架是节奏,音乐美感的重要源泉也是节奏,节奏源于生活,如同一个人的生物钟,所以练好节奏至关重要。
(四)触键
一是用鲁宾斯坦(Artut Rubinstein)的话来说,要有“落地生根”的感觉。二是要求学生以柔和触觉,完美的奏出连音及连贯的音。避免生硬的击键,引导学生在钢琴上真正获得歌唱性的感受。
在进行连音触键练习。要全神贯注采用很慢的速度,每个音触键时都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仔细地检查各种动作是否到位。每个音的力度弹得均匀以及是否放松肌肉。教师自己对每一种触键方式都进行过尝试,可以示范一些对的和不对的触键给孩子们听,有对比才能弹出优美的声音,因材施教地教授给学生。
(五)放松
放松的问题,就是在练琴和弹奏中应随时放松肌肉,随时可以有意识地绷紧肌体,但更重要的是随时可使其放松。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感觉,像一个人在行走时,手臂在身体两旁无意识的摆动一样,这时手臂的肌肉是完全处于放松的状态。弹琴时肩、臂、肘、腕是放松的,腕是平衡控制的作用。与键盘是基本保持平行,不能下压、不能僵硬、紧张,更不能颠,学会不借助任何外在条件去体会放松的感觉。
(六)动脑
第 一,全神贯注地集中注意力地演奏会提高演奏技巧。第二,全神贯注地看谱,要准确,每个音的力度、指法、触键、时值等等以上论述的内容,不断地尽可能完美的演奏。这都需要并积极开动脑筋来实现,如在练习时不运用脑力劳动,这样做就是浪费时间。
还有就是控制手指的能力。可以练习哈农,练习时用非常慢的速度来演奏,可以用节拍器。练习时开始讲要注意每个音的力度,要达到练习所要达到的熟练程度,就要用我们的手指能够将每个音的力度和时值弹得尽可能完全相同。在动脑练习时,注意在慢练的基础上逐渐加快速度,直至正确地达到节拍标记的要求。在这些练习的过程中,要克服每一个细节所存在的不足,直到全部解决。在练习曲目时,应分段练习,每个细节都能够娴熟掌握再将其连成一体,就能清楚地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并使音乐表现符合作品的内容。
(七)练习
指导学生每天用正确的方法练琴。在反复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单手分段,慢速练习。把乐句分段练习。练习时分成了若干片断,哪里不熟单独练习哪里,单独练熟后,再连起来弹一遍,分段练习的方法不仅不会影响学生乐感,还能用很少的时间掌握乐谱和技巧,并更好的表现整个乐句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弹奏者会在头脑中对作品会慢慢联想出一幅画面,画面可因人而异。通过反复练习,画面会逐渐加深、清晰,最后会成为一幅完整的画面。
练习时持续集中注意力一段时间后大脑就会感到疲惫,再接着练没有什么意义,这样要注意休息,要使大脑彻底放松后,再开始练琴,每天这样反复几次,但一定要能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持之以恒。
二、分析作品结构
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朱工一教授曾经说过:“精心研读乐谱是窥探作者内心奥秘的重要途径。”正确的掌握所弹奏的乐谱是弹好一首作品的基础,精心地研读乐谱能使我们深入地理解作曲家特有的音乐语言,从而对作品做到正确的解释。在弹奏各时期作曲家的作品时。第一,向学生简要介绍、讲解所要弹奏的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心态及风格特点。选择具有代表作用的作品,让学生弹奏,使其体会和感受不同时期作品风格。第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乐曲的能力,课后让学生去读、了解有关音乐作品及作曲家所处时代的更多知识,结合实践,体会作品中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让其自己查找答案,养成通过自己努力获得资料的习惯。
1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实验教学很难开展这是大多数生物教师的共识,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1生物实验室的实验设备、药品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许多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没有资金更新和维修不能使用,在实验室中只是一种摆设,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城市中学虽然实验仪器能正常使用,但班额过大,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1.2大多数学校对生物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按新课程标准安排足够的课时,例如:七年级生物每周应安排3课时,而大多数学校因师资问题只开了2课时,这样就是生物基础知识教学还不能按时完成,更谈不上有充足的时间组织实验教学了,通常在实验教学时还要进行生物知识教学,使学生在实验时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自己思考、发现问题,实验时只是在老师支配下按步操作,从而影响了实验效果,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对实验教学的兴趣。
1.3实验教学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初中毕业生物会考中没有专门组织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能力的考核,脱离了实验操作的实验考试内容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学生只要记住了实验内容就能得高分,这也使学生对实验教学产生了误解:做实验不如背实验,组织在这种想法支配下的学生去做实验,当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
1.4教师在教学中准备不够充分,忽视了实验教学中的技能训练与知识传授的差别。实验教学时,按教材内容讲得很认真细致,但没有强调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这样一开始做实验就出现了问题,课堂纪律一下子就变得闹哄哄的,一会儿这边举手呼喊,一会儿那边一位学生又惊叫着让老师过来帮助解决操作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只得让学生停下来,继续听老师进行有关实验内容的指导,这也是实验教学难的原因之一。
2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针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为了促进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努力实现新课改提出的目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按照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准备足够的仪器设备、药品、生物实验材料,这是保证实验教学正常开展的前提。实验管理员和生物科教师还应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多渠道采集一些本地常见的动、植物标本,以补充实验材料的不足,这样可减少实验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总之科学、规范地管理好实验室,有利于降低实验成本,是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2.2加强对各学校生物任科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这是组织实验教学的关键。由于各种原因,各校生物专业的教师数量很少,许多农村中学没有一位生物专业毕业的教师,因此学校只能安排其他专业的教师担任生物科教学,但是这样的教师往往缺乏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实验课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此上级有关部门应定期组织有关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培训,提高这些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预见能力。
2.3加强对学生实验的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实验前将学生分组编号,固定座位,每组选一责任心强,有能力的学生任组长,每学期开始时对各组长进行实验常规培训,组长负责本组与实验有关的一切事宜,实验中由组长组织同伴认真完成实验,出现异常情况立即汇报;实验后由组长带领本组同学整理实验桌,清洁用具,检查仪器并负责将仪器损坏,丢失情况报告老师,这样既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制定务实的教学策略稳步推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4.1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重视模仿性实验教学。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是实验能正常进行的前提。因此重视示范性实验教学同样是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上课时不注意听讲,没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示范方式进行实验教学。如《显微镜的使用》一课,先讲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再让学生单独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学会使用显微镜了,用示范方式进行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
2.4.2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创造能力。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上述能力上比起课堂教学来说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把教学回归到生物学家探索新知识的原型,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制订实验探究计划,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等;注意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疑,以激发学生思维。有时候,生物实验不一定会取得满意的结果。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分析实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这样虽然没有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但学生对实验的领悟得到了升华,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综合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例如:在进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有的同学在实验中往三支试管加入碘液后都变蓝色,说明实验失败,之后我组织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失败可能与馒头的多少、温度的高低、温水中放置时间的长短有关,讨论之后有的同学还设计了馒头的变化与温度有的关的一组实验,使实验进一步深化,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现在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有自己的教学策略。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1.虚词、活用词成为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难点。首先,对于注重文言文教学的老教师来说,虚词的教学是一大难点。比如,《师说》这篇文言文,几乎是每个版本教材的必学篇目,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要篇目,短短五百余字的文章,共有28个“之”,14个“其”,虚词的应用令人难以招架。对刚进入高一的高中生来说,文言文虚词的应用可真是雾中的花,虚无朦胧。其次,很多虚词的用法还存有争议,如“句读之不知”中的“之”,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还是“提宾标志”。最后,活用词的用法也是令很多学生头痛的问题。比如《师说》中开篇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同为“师”字,但用法上却截然不同。
2.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弊端。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最灿烂的部分,文言文被沿用了两三千年。文言文教学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一直坚持“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学方法。建国以前文言文的教学强调诵读,方法主要是文言文的阅读训练,突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法指导基本由教师掌控。改革开放至今,文言文的教学仍以教师讲授、学生识记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重诵读和感悟,轻讲解和分析。虽然新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所改变,文言文教学涌现了诵读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评点教学法、读写结合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方法,但学习文言文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的诵读讲解法,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仅满足高考需要,忽视了人文教育。一方面,文言文教学的功利性太强,很多教师往往在教授文言文时秉持着“是高考重点就讲,高考不考就少讲或者忽略”的原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也变成了“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很多优秀的文言文篇目没有被学生很好地吸收。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注重文言字词句的讲解,忽视了对优秀文言文整体的理解。传统文化精华和人文精神的传承方面做的不够,导致新课标所要求的人文性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探究
1.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言文有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将历史故事、名人趣事、生活轶事等穿插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从而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其次,文言文很讲究格律和音调的起承、转合变化,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诵,语言感觉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教师可以注重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文章中的独特风格。最后,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解读,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授人以渔,注重学生的总结能力和举一反三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起到的是组织和引导作用,学习中归纳和总结主要还是靠学生完成。文言文里很多内容都是相通的,知识具有相关性,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与联想性思维,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归纳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此外,文言文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后加强对文言文的广泛阅读。往往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越丰富,考试的时候阅读分析、得分能力也就越强。
3.注重先进设备的引用。多媒体等设备,可以作为文言文教学的辅助工具。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官冲击,使得学生的全部身心为多媒体设备所展示的内容吸引,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学习兴趣也将得到提高。这样的方式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并且为学生所喜欢。坚持下去,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不断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面对我国当前学生文言文能力良莠不齐、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难以带动学生积极性的现实,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组织和领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达到教和学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郭晓茜.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教育科学,2011,(03).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 教学方法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是学习和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基础工具,从这一角度来说,在初中阶段,学好文言文,对中学生非常重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谈一些体会。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陈旧
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化,一味强调灌输。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意识”突出,依赖于教参的统一要求使教学活动极为机械。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使整个教学丧失了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直接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文言文教学模式化十分突出,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解题――介绍文学知识――正音、断句――朗读课文――字、词深析――串讲文句――分析思想内容、赏析写作特色――讲解练习、做题巩固――背诵记忆”的教学模式,以认知积累为主要目的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应重新反思,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文言文教学。
2.教学目标不明确
以知识为中心,教学目标偏差,一味强调接受。长期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囿十“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习主体,让学生死记硬背,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和排斥心理。纵观我们的课堂,“理解词句含义、梳理文章内容、应试题型训练”几乎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全部。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讲究字词的落实,注重词句的用法,追求句子的翻译也就必然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于是,为了寻求意义的精确理解,讲解时一字一对,一句一讲,字求其训,句必索其旨。这样,富有情趣和灵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美感全无,雅致无全。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完全背离了学习文言文的初衷,教师讲得不厌其烦,俨然诵经的僧侣;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几成速记高手。如此的课堂还有多少趣味可言?如此的学习又有多少实用可言?
3.教学方法单调
以诵、记为中心,应试功利性强,一味强调记忆。文言文作为课程内容,似乎已被反复固化,精确性、示范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师生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最终文言文教学被简单化地处理成文言文应试知识的诵记过程,并越来越呈现为单一化、模式化的过程。这样,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课文,记住的是“考点知识”,却没有达到“精神致用”的目的,即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大多学生都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基于这点,在介绍作品的背景资料及作者的生平时不会机械地念文字材料,而是尽量找到些作者的生平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听这些小故事中记住作品背景、作者其人。在讲文言文哪怕是练习册上的内容时,要尽量会补充作者介绍或把历史故事补充完整。于是,为了进步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我将本厚厚的成语故事搬上讲台,让科代表每天上课之前将成语的出处引文抄到黑板上,先让全班学生齐读黑板上的内容,老师讲故事,再叫学生根据老师讲的故事说出成语并翻译黑板上的文言文,最后用成语造句,学会应用该成语。然后从成语出发,给他们讲解些文言知识,引导他们跨入文言文的大门,如透过成语挖掘出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熟悉了些文言现象、积累了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等。
2.引导预习自读
引导预习自读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预习、自读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目的在十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预习的好坏,自读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据了解,有的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有的认为文言文不像现代文好读,也不易看懂,因此读得很不主动;还有的认为反正老师要从头到尾全而地讲解,因而有依赖思想,只等着老师详讲和分析。这种被动地学习局而是必须努力予以纠正的。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教师要逐渐改变逐字逐句讲解的死板模式,清除学生的依赖思想。然后,人胆放开学生的手脚,加强预习,引导学生自读。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读方法:以独立阅读与思考为主,结合课文和注释,划出生字难词,自己查工具书,并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题准备答案。这样,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才能逐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3.重视“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语文课堂上应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尤其文言文教学更离不开“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自其中的意义。教师在学生不熟悉课文的情况下,即使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因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为此,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准确地诵读,课后更要鼓励并要求学生多读。诵读的形式很多,如教师的范读,分角色朗读,自读,也可以集体诵读,最好是互相结合。总之,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要看文章而定。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鉴赏,在读中受到熏陶。
三、结语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注重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真正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明.浅谈中学古文教学方法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