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量化投资与证券管理范文

量化投资与证券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量化投资与证券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量化投资与证券管理

第1篇:量化投资与证券管理范文

在美国注册一个证券公司只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1.持牌人;2.净资本。外行人以为证券公司的净资本要求很高,其实不然,多年未改的净资本规定是三个级别:5000美元,25000美元和100000美元。在此之外,证券公司还要满足与专项业务相关的自有资金规定,所以,资金实力越强的证券公司可参与的业务越多,业务规模也越大。证券公司的自营投资业务是直接与一级注册净资本挂钩的,任何时候无论由于什么原因,只要公司的净资本低于注册规定,该公司必须在24小时内发电报通知监管机构,并在发出电报之时进入“读秒”,48小时内必须再发电报陈述解决方案,否则该公司的交易终端就自动切断了。这就是我们在美国经营证券公司的铁律之一:“24小时电报,48小时解决。”这条铁律约束着证券公司的自营投资额度与内部风险管控。

以光大证券为例,当电脑绕过公司内控直接连续下单时,交易员应立即启动紧急处置预案,券商应停止交易并“保护现场”,主动向监管机构报告并听候处理,这就是不久前高盛在电脑“乌龙指”发生后采取的动作。中国证监会并没有处罚光大证券的“乌龙指”,而是处罚光大证券在事发后“破坏现场”,违规套利,“本能地”跨越了两道“防火墙”:1.股票自营投资的“乌龙指”引发期货套利对冲,说明公司内部在这两个部门之间没有设置“防火墙”;2.交易部门“自发”的套利对冲与公司高层“自发”的信息几乎同时进行,说明公司在管理层与交易员之间没有设置“防火墙”。就是这种“本能”与“自发”的行为习惯,把交易部门的技术失误升级为公司高层的恶意违规。

伴随着电脑技术的进步,程式化交易与量化对冲模式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进入美国证券业,在此期间有两大事件影响深远:其一是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其二是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前者告诉人们,电脑系统也会“发疯”,所以不能绝对依赖程式化交易;后者告诉人们,某些市场也会“发疯”,所以不能绝对相信量化投资模型。

第2篇:量化投资与证券管理范文

一、证券公司风险来源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证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学术界也有许多针对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进行探讨的文献,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如,毕秋香、何荣天(2002)按照证券公司风险来源的特征将证券公司面临的全部风险划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五大类,并对每一风险的具体成因进行了归纳。曾嵘(2006)根据证券公司的不同业务类型将风险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证券经纪业务风险、承销业务风险、自营业务风险和其他业务风险,同时具体研究了每项业务具体面临的各种风险,如对于证券经纪业务风险,其又分为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业务拓展风险和IT技术风险等。肖新华、刘冬荣(2009)以证券公司自营业务为着眼点,分析得出由于宏观经济环境、政府的制度政策及证券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等各方面因素使该项业务面临着政策法律风险、证券市场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操作风险、交易方式风险、投资决策风险等六大类风险,并提出了审时度势、确立全局观,完善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管理流程,规范操作风险等风险防范措施和建议。此外,谢胜强等(2009)以2002年8月至2006年12月间南方证券等39家券商违规事实为样本,运用因子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证券公司真实发展历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量化成历史因子、人物因子、监管因子、投资风险因子、治理缺失因子、盈利缺失因子和融资路径因子等七大因子,并得出历史因子和投资风险因子是主要影响因素的结论,由此得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供券商和监管部门在当今和日后进行参考。

二、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与治理的相关研究

中国学术界对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证分析,尤以2004年至2007年我国对高风险证券公司处置期间有较多研究文献发表为特征,实证分析类文献主要以被处置证券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及其各项数据进行深入研究。较早期对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如曾欣(2000)曾对中国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风险及改进问题进行研究,其提出证券公司风险生成的体制性原因并运用委托—理论分析了证券公司的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缺陷,认为在内部风险控制方面除建立法人所有权、股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三权分离的运作机制外,还应在激励机制方面引入经理层预期报酬激励机制。刘增学、张欣(2002)认为证券公司应建立股权激励模式以有效解决内部控制问题,由于股票期权在授予时需与企业经验及个人表现结合起来,且行权在远期,故可将短期与长期业绩相结合从而避免短视行为,使激励效果长期有效。祝雪茄,崔新园(2003)通过研究发现由于我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起步较晚,在制度建设上还存在着管理理念未立足于公司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等问题,亟待加强和完善,并提出了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等建议。陈共炎(2004)通过分析我国证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内部控制现状,提出证券公司存在经营管理重点错位、内部控制意识薄弱、无视政策及市场风险违法违规操作等问题,并提出了应培育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和加快公司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若干建议。孟焰、孙丽虹(2004)则认为证券公司的业务的复杂性决定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复杂性,其结合我国证券公司在经营上暴露出的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健全、缺乏现代企业三权分立的管理监督机制、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应有的遵守、公司高管层违规经营普遍、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措施、风险控制意识薄弱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与控制力度弱化等问题,提出了应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强化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内控组织等对策建议。同时,其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是解决企业内部控制弱化、治理腐败以及管理松散的一项重要制度,应给予重视。王学峰(2007)从证券公司特点出发,结合内部控制的国际惯例和中国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及控制目标、控制主体及层级、控制客体与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我国证券公司构建了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

第3篇:量化投资与证券管理范文

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统计学在证券期货市场中的应用,其中包括作者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如:证券期货市场指标体系的研究;新华财经指数的编制;证券投资组合的研究与应用等。

关键词:统计学证券市场期货市场

我国自九十年代初建立证券期货市场以来,短短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方兴未艾。仅拿股市来看(截至1999年07月13日),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境内公司已达900家,沪深市场的A,B股股数是981只,上市公司900家,其中沪市501只(461家),深市480只(439家),沪深A股股数874只,B股股数107只。这与1991年沪市8家深市6家上市公司相比,可见发展速度之快。市价总值21083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5%;开办证券90家,兼营证券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237家,下属证券营业部2400多家;现有43家境内企业海外上市,累计筹集资金100多亿美元;已有107家公司成功发行了B股,筹集资金近50亿美元;股民已达4000多万。自1999年五月十九日井喷式行情以来,沪深两市的日成交量猛增,至六月二十五日高达800多亿(1998年8月18日香港股市一天的成交量为790亿港元),创下空前的天量。证券市场的作用愈来愈大,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统计学及其相关学科在证券期货交易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从世界范围谈起。

据有关报道,当今华尔街最抢手的不再是传统的MBA,而是有统计背景、数理能力强的人才。一些在美国获得统计或数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被华尔街录用,转眼间便当上了年薪百万美元的“白领”贵族。如,1984年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黄沁于1988年提前毕业,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研究生,毕业后受聘到华尔街某大型证券公司工作。在这个世界上金融证券业最发达的地方,他以统计和数学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投资理论,现已升任该公司副总裁,主管对外投资工作。年仅27岁的黄沁是进入华尔街金融界高层领导的少数华人之一。

华尔街取才原则的转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证券期货等金融业目前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潮流。证券金融交易是信息量最大,信息敏感度最强、信息变化频度最高的领域。随着市场日趋复杂,数字已成为传递信息最直接的裁体,加上未来的经济是被网络覆盖与笼罩的数字化经济,大量的数学与统计工具将在分析研究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能否把握那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字所隐含的精微变化,成为决定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前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在期权定价方面做出开拓性贡献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他们在二十多年前就探索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定价模型――布莱克。斯科尔期定价公式。本世纪20年代开设了股票期权品种,由于采用柜台交易方式和缺乏标准化的设计合约,很难转让对冲,交易量不足称道。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布莱克和斯科尔斯,引进概率统计上随机变量函数的一些定理和积分求值,推导出不支付红利的股票期权定价公式,从此期权有了明确科学的价格定位依据,很快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并迅速推广到全世界,直至现在,期权占据着金融王国的重要位置。定价公式成为整个市场运转的基础。这个期权公式的定价思想所引发的金融革命表现在,预测远期价格成为可能,不仅使期权为指数、货币、利率、期货交易提供了全新的保值,投资手段,极大地丰富了金融市场,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对各种金融产品的价值研究,提高了操作的理论水平。由此可以推断,没有布莱克。斯科尔斯定价模型,期权就不可能发展这么快,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高度发达,如今国外大型金融机构在总结金融交易失利原因时,总是首先追究最初的定价是否存在漏洞和错误建立一个模型就摘取经济领域的桂冠这一事实,体现了经济与统计数学密不可分的关系。据不完全统计,自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的40多位获奖者中,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家有23位,10位担任过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长,有六位直接靠计量经济的研究和应用成果获奖。借用统计数学,将经济理论数学公式化,将经济行为定量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热门课题。

有关专家指出,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数学给经济界带来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抽象的数学工具一旦准确地切入金融市场,就显得非常实用和有价值。二十多年来,指导期权交易的理论―定价模型得到广大投资者的一贯遵循。没有统计基础、不懂定价公式含义的人要想在市场有出色表现将是十分困难的。

证券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是个永恒的话题,投资者都想寻求收益回报,但又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损失可能。市场到底存在哪些风险,如何确定风险的大小,如何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历来都是受人关注的焦点和难点。自从1952年美国学者马柯威茨运用数量方法创立证券组合理论以来,市场风险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不再变得那么可怕和不可驾驭。

马柯威茨组合理论的立足点是全面考虑“期望收益最大”和“不确定性(即风险)最小”。它通过总结投资损失的概率分布和可能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即我们统计学上的方差),发现投资者应该同时按适当比例购买各种证券而不是一种证券,进行分散化投资,其收益才尽可能是确定的。通过数量分析得出的这种结论,迎合了投资者避风险的需要。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基金的蓬勃发展。在短短的几十年间,随着量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组合理论及其实际运用方法越来越完善,成为现资学中的主流工具。由于马哥威茨证券组合选择理论给金融投资和管理思想带来革新,199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众所周知,量变引起质变。数量关系的背后,牵扯着市场的稳定与发展。金融业的现代化推动了统计与数理方法的应用研究,反过来,当今世界的金融管理特别是防范金融风险,也越来越要量化研究。早在1995年9月,美国斯但福大学经济学教授刘遵义就通过实证比较,数量分析和模糊评价等方兴,预测出菲律宾、韩国、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有可能发生金融危机。后来的事实果然如此。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没有完整、科学的分析预测工具,就可能在国际金融竞争中蒙受重大损失。只有加强对作为金融信息的各种变量的研究,才能提高对金融运行规律的认识,才能把握市场的发展动向。

经济理论的数学化和统计分析,使各种经济行为也越来越数量化。在金融领域也不例外。定价公式和组合理论地位的确立,就证明数量工具已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有统计显示,在西方金融市场,三分之一的人运用组合理论来投资,三分之一的人靠技术分析管理头寸,另外三分之一的人仍在坚守基础分析。虽然运用何种手段来指导决策是投资者个人偏好、观念的问题,但组合理论和技术分析所运用的统计工具逐渐被认同,说明理性投资将成为市场的宠儿。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华尔街选才的动机。

主观意见和直觉判断有很大的随意性,显然与现资决策的要求相去甚远。对市场和价格进行定量研究,从而揭示客观存在的数量依存关系,成为投资和管理决策的一项基础工作。用统计工具处理各种证券金融数据,可以比较全面地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力度。其主要表现在:

1结构分析:证券市场与汇率、利率变动和国民经济发展有多大的关联度;单一证券与整个市场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市场指数设计是否合理;证券与期货价格走势是否相互制约;同一类证券有没有一定的连动关系。

2价值预测:分析未来证券发行和上市价格的理论定位,确定金融衍生证券的价格,分析预测证券期货的价格走势,进行投资决策等。

3政策评价:研究市场系统风险的预警及控制,探讨不同的组合投资效果。

4理论检验:证券价格能否反映所有的信息,市场的有效性实证检验;各种技术指标的适用性和优化处理,周期效应的对比分析。

从以上可看出,量化研究有助于搞好风验管理,设计投资组合,选择交易时机,评估市场特性。统计工具在证券金融市场的大量应用,对交易技术的升级换代,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特殊贡献。现在,电脑交易系统在国外大行其道,依据不同要求设计的模型软件层出不穷,只要把数据输入电脑中,投资者根据分析结果随时制订和调整投资计划。

第4篇:量化投资与证券管理范文

    关键词:绩效;薪酬管理;合规性

    一、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绩效

    一方面,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员工通过参与设定自己的工作目标而具有自我实现的感觉;促使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达到一致和统一。另一方面,通过自上而下地分解目标,避免团队与员工目标偏离企业战备目标。一年中多次地评估与奖惩,实现企业对目标的监控实施,保证工作目标的按时完成。上述两方面都提高了企业或团队的管理 绩效,保证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沟通效率

    绩效管理改变了以往纯粹的自上而下命令和检查的做法,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定期就其工作行为与行沟通、评判、反馈、辅导,管理者要对被管理者的职业能培训、开发,对其职业发展进行辅导与激励,客观上为管理管理者之间提供了一个十分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提高了效率。

    3.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必要依据

    通过绩效管理、实施绩效考核,为企业员工的管理决策退、晋升、转岗、降职等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也解决了培训、薪酬、职业规划等问题,使其行之有据,这也是绩效为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中最重要环节的原因所在。

    二、证券类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现状

    1.绩效管理未体现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思想已被大多数现代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接受和遵循,但证券类公司在对基层人员的薪资管理方面却往往存在执行不到位的现象。

    (1)大多数证券公司在新员工(主要是证券经纪人)入职前实习期内,未给实习员工以任何经济上的补助(含奖金,交通补助、饭补等),但对于任何一名实习员工,衣食住行都是他们的基本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走出校门的本科毕业生,他们在经济上尚未完全独立,且社会关系也处于初步积累阶段,在公司不给予任何补助的情况下,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市场开发当中,必然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

    (2)员工人职门槛设置过高,不符合人本管理的理念。许多证券公司要求员工在入职前必须开发到一定数量和金额的有效客户,而这个门槛设置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很难跨越,无形中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度和参与度,他们无法真正地融入到公司整个团队的市场开发业务当中。

    2.考核体系不尽完善

    (1)考核指标设置不当。当前证券公司绩效考核指标设置存在3种做法:一是绩效考核指标过粗,过于泛化,与被考核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之间的关联性不大;二是绩效考核指标过细、过全,看起来很科学、很合理,但执行起来很困难;三是盲目追求量化,只考核能量化的指标,不能量化的指标则被当作不重要的指标被取消掉。

    (2)主体不明确。许多证券公司在开展绩效考核时声势浩大,要求所有的员工之间互相打分,然后算出一个平均分,似乎这样的评价才算得上科学和客观公正,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评价员工的业绩,将其与员工的工资奖金挂钩。但这样做不能对员工提出改进意见,并进一步开发员工的潜能,不能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总体评价。

    三、提升证券类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建议

    1.提升绩效管理理念

    高层管理者应该从战略高度来考虑如何借助绩效管理来提升整个公司的绩效水平,以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公司要使绩效管理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把有关人的各项决定即:岗位安排、薪酬、职位升降、员工解职等都看成是企业的控制手段,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企业一致的目标,也为员工营造一种鼓励积极创造的工作氛围。

    2.明确营业部用人策略

    国信证券的“雏鹰计划”,为营业部人员招聘培养提供了许多借鉴方法。证券公司要找什么样的人,采取什么样的用人策略?那就是要找符合未来需要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也就是需要严格用人标准和素质要求,以质取胜!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一些证券公司在营业部人才招聘培养方面也有许多自己的创新实践,例如兴业证券从2003年开始的金牛计划,为公司总部和经纪业务培养了非常多的优秀人才;在公司总部的系统招聘选拔的同时,还需要营业部根据公司财富管理转型的要求,通过有效招聘,招到所需要的人才。

    3.实现差别化的员工薪酬绩效政策

    为了保持营业部员工,尤其是优秀员工的收入水平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要考虑在进一步提高人员质量的基础上,增加营业部员工的底薪,尤其是新人和优秀投资顾问的固定薪资水平。同时,考虑目前佣金率下滑和营业部投资顾问提成比例采取逐年低减的方式,拟根据投资顾问的工作年限,逐年上调底薪标准。同时考虑适当降低提成在员工收入中的比重,增加员工绩效统筹发放额度,上述需要根据市场整体水平和公司的承受能力,经过测算来具体加以确定。

    4.完善证券营业部绩效考核方法

    根据公司财富管理转型要求,进一步明确营业部各类人员的工作要求及业绩标准,为了进一步适应公司二次转型需要,在前中台人员考核中,在强调新增资产的同时,增加资产保值增值、产品化率等相关指标,在后台人员考核中增加服务态度考核。同时根据《关于加强证券经纪业务管理的规定》:“证券公司对证券经纪业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和激励,不应简单与客户开户数、客户交易量挂钩,应当将被考核人员行为的合规性、服务的适当性、客户投诉的情况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应当以书面保存。”

    参考文献:

第5篇:量化投资与证券管理范文

作为综合反映自身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是衡量和判断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中央银行财务实力影响程度的重要窗口。随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相关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可预计的将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也必将给上述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对美联储、日本央行和英格兰银行所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简单总结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央行资产负债表产生的影响,并对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进行了探索性分析,以期为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表的主动管理,前瞻性地做好应对措施提供有益参考。

二、主要经济体央行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回顾

(一)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回顾。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已推出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下简称“QE1”)开始于2008年12月,美联储在执行期间共购买了1.725万亿美元的资产,包括政府支持企业(包括房利美、房地美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与房地产有关的直接债务,以及由房利美、房地美和联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所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以下简称“MBS”),目的在于通过购买问题金融资产,重建金融机构信用,稳定信贷市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以下简称“QE2”)开始于2010年11月,购买的资产为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目的在于通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解决美国政府的财政危机。自2011年9月起,美联储开始执行“扭曲操作”(以下简称“OT”),先后买入6670亿美元剩余到期时间在6年至30年之间的长期国债,卖出了同等价值剩余到期时间为3年或以下的短期国债,力求压低长期国债收益率,从而降低与长期利率挂钩的贷款利率。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下简称“QE3”)开始于2012年9月15日,内容为每月采购400亿美元的MBS,在此基础上,2012年12月13日,美联储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下简称“QE4”),自次月起每月增加采购45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截至目前,随着美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增强,就业情况好转,同时量化宽松刺激效应递减,成本压力加大,美联储正逐步缩减每月购债规模。

(二)日本央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陷入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尤其是2009年GDP出现了5.5%的负增长,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GDP增长新低,日本央行于2008年12月重新启动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提高了每月购买长期国债的规模,并于次月起逐步扩大了购买资产的范围。2010年10月,日本央行设立资产购买基金,实施了长达31个月的“资产购买计划”,买断式购入政府债权、商业票据、公司债券等各类金融资产。此后,日本央行将该计划总额由初始的35万亿日元先后9次上调至最后的101万亿日元。安倍政府上台以来,为了摆脱通货紧缩,日本央行于2013年1月推出了更为激进的“无限期资产买入计划”,设定通货膨胀率达到2%的目标条件,宣布自2014年起每月购入13万亿日元的金融资产。2013年4月3日至4日,黑田东彦在担任日本央行行长后的首次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推出“质化和量化”货币宽松政策,一是放弃无担保同业拆借利率接近于零的政策工具,改用基础货币政策工具,计划两年内将基础货币总量由2013年3月份的134.7万亿日元,至2014年底扩充到270万亿日元。二是增大国债买入额并延长购入国债期限,其中长期国债保有余额每年增加约50万亿日元,同时将保有的国债平均期限由目前的不足3年增加至7年。三是增加对风险较高的股市投资信托(以下简称“ETF”)和不动产投资信托(以下简称“J-REIT”)的购买,将保有额年均提高1万亿日元和300亿日元。

(三)英格兰银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2009年1月30日,英国政府宣布授权英格兰银行建立“资产购买便利基金”,计划通过特设机构“英格兰银行资产购买便利基金有限公司”3从英格兰银行借款购买金融资产。最初确定的可被购买的合格金融资产包括商业票据、公司债券、按信用担保计划发行的票据、根据可行的证券化结构创立的辛迪加贷款以及资产支持证券。2009年3月5日,英格兰银行被正式授权启动“资产购买便利”,合格金融资产的范围扩大至在二级市场交易的政府债券,购买资产的规模确定为750亿英镑。随后的几年中,购买资产的规模被先后6次上调至3750亿英镑。根据英格兰银行2013年7月16日公布的“资产购买便利基金”情况,该基金当时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全部为政府债券。

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其退出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一)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1、证券类资产规模急剧扩大。

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执行期间,购买国债、机构债等证券类资产成为推动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例如,2008年末,美联储仅持有证券类资产5821.89亿美元,在总资产规模中的比重为25.92%。经过先后4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截至2013年末,美联储累计买入了约3.5万亿美元的证券资产,推动证券类资产规模达到3.95万亿美元,增长近6倍,在总资产规模中的比重达到98.22%。2008财年末,日本央行所持有的国债仅为64.27万亿日元,2013财年末,日本央行持有的国债规模升至198.34万亿日元,占总资产规模的比重达到82.10%。英格兰银行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操作属于表外业务,不反映于英格兰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只是将向英格兰银行资产购买便利基金有限公司的贷款纳入了“其它贷款及垫款”科目核算。在2007财年末时,该科目规模仅0.04亿英镑,至2013财年末已增长至3751.97亿英镑,其中3751.93亿英镑为英格兰银行对英格兰银行资产购买便利基金有限公司的贷款。假设上述贷款的转账与英格兰银行资产购买便利基金有限公司购买资产的支付是同时发生的,或者后者紧随前者,那么截至2013年末英格兰银行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购买资产的规模占总资产规模的比重达到81.65%。

2、资产负债表结构更加丰富。

根据美国联邦储备法,美联储能够购入的证券仅包括美国国债(包括国库券、中长期国债和通胀联结债券)、联邦机构债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下简称“MBS”),但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前,美联储几乎只购买低风险的美国国债。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末,美联储持有7836.19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占当期总资产规模的89.72%,持有的联邦机构债和MBS可以忽略不计。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美联储大量买入了联邦机构债和MBS,使得两种资产在总资产规模中的比重达到39.59%,持有的美国国债占总资产规模中的比重下降到58.63%。日本央行在实施第一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期间,为了改善金融机构因资产缩水而惜贷的情况,直接购买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股票以及资产抵押证券,在资产负债表中首次单独出现了“作为信托资产持有的股票”和“资产抵押证券”两个科目。在实施第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期间,为了缓解企业因金融危机导致的筹资难的问题,首次开始购买商业票据、ETF、J-REIT等金融资产,并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向下增加了相应科目进行了单独列示。美联储和日本央行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不但在缓解金融机构流动性紧张和惜贷行为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相关资产的交易市场,达到了弥补市场流动性、降低风险溢出效应的目的。

3、金融机构存款成为推动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之前,美联储最主要的负债科目是流通中的货币,占总负债规模的90.15%,金融机构存款仅占总负债规模的2.36%。随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金融机构存款科目由207.67美元增长至约22490.70亿美元,增长107倍,在总负债规模中的比重上升至56.66%,成为美联储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同期,流通中的货币规模仅增长4035.10亿美元,增幅50.97%。2007财年至2013财年,金融机构在日本央行的存款规模由14.28万亿日元增长至132.35万亿日元,增长了8.27倍,占总负债增长规模的比重达到108.33%,而同期流通中的货币仅增长13.30%,占总资产增长规模的比重为7.95%。2008年2月至2014年2月,金融机构在英格兰银行的存款增加了2722.52亿英镑,增幅超过10倍,占同期资产负债表规模增长的比重为71.32%。而流通中的货币规模仅增长56.57%,占同期资产负债表规模增长的比重为5.70%。可以看出,上述央行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注入的绝大部分资金并未经过银行体系转化为流通中的货币,而是被金融机构重新存入央行。这一方面反映了危机期间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较高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金融机构对私人部门风险的规避。

(二)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展望。

1、缩减证券类资产规模。

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必然需要停止资产采购,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央行资产负债表上证券类资产的规模立即转向收缩,因为美联储等央行仍在执行再投资政策,即将持有到期的机构债务、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的收益继续投资于有关证券,同时对到期国债进行展期,这些操作将使得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维持不变。因此,当各央行结束资产购买后,资产负债表规模将进入一段相对平稳的观察期。如果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确认经济复苏的形势得以持续,央行则可以宣布停止再投资政策,此时其证券类资产规模也将随着所持证券的到期或处置而收缩。但由于美联储、日本银行和英格兰银行所持有的金融资产以长期资产为主,若将这些债券持有到期,资产负债表的缩减必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以美联储为例,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扭曲操作,其所持有的证券类资产以长期国债、联邦机构债和MBS等长期资产为主,短期国债等短期资产的规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根据2013年8月21日美联储持有的资产期限结构数据,未来一年内到期的证券类资产约245亿美元,1-5年内到期的证券类资产约6615亿美元,5-10年内到期的证券类资产约8746亿美元,10年期以上的证券类资产约18204亿美元。如果美联储自2014年停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打算将上述证券类资产持有至到期,其资产负债表规模未来5年内仅缩减约17%,未来10年内缩减约38%,仍远高于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如果美联储直接出售证券类资产,由于规模巨大,将大幅压低有关资产的价格,给金融市场和自身财务健康水平带来一定的冲击,同时导致长期利率上升,从而抑制投资,不利于经济企稳复苏。我们预计美联储选择直接出售证券类资产的可能性较低。美联储也可以选择其它的处理方式,例如,可以选择执行反向的扭曲操作,即减持长期资产的同时增持短期资产,加快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步伐,同时可降低对市场流动性的冲击。

2、部分为执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创设的科目将消失。

例如,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后,日本央行将不再补充购入商业票据、ETF、J-REIT等资产,随着存量资产的到期,专门为反映上述资产所创设的科目将逐步缩减直至消失。

3、对负债方科目的影响。

在执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期间,各央行主要通过吸收金融机构存款等方式补充资金来源。央行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一方面货币市场利率将逐渐回复到正常范围,央行对超额准备金付息的政策将失去吸引力,另一方面,随着实体经济持续实质性好转,银行放贷意愿将会增强。从以上两个方面看,金融机构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巨额存款存在流入信贷市场的巨大动力。为防止流动性涌入实体经济所引发的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各央行可能采取执行大规模逆回购、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吸收流动性,避免货币供应量短期内快速增长,从而引起逆回购、央行票据等科目规模出现一定的增长,对金融机构存款规模的下降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抑制流通中的货币规模上升。

4、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间接影响。

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会降低本国国内的流动性供给,提升各类资产的收益率,带动本国货币升值。由于美元、日元和英镑等货币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随着上述货币的升值,以其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可能出现一定的回落。因此,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对整体经济金融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央行资产负债表。一是持有的证券类资产的价值可能出现下降。无论央行选择将证券类资产卖出或者是持有至到期,受到流动性支持下降以及被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压低的利率水平回升等因素影响,国债、商业票据、MBS等证券类资产的市场价值都将会出现一定的下降压力,央行将面临一定的损失风险。二是财政部门存款可能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一方面,随着央行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被压低的国债利率也将逐渐回归到正常水平,财政部门的利息支出将会随之上升。考虑到美国、日本和英国的政府债务水平、财政赤字水平均相对较高,我们预计国债利率上升将给上述国家的财政支出造成一定压力。另一方面,流动性规模的缩减以及利率水平的上升将给企业利润造成一定影响,可能降低企业和个人收入,从而减少财政税收。但是,由于美国、日本等国家均属于资源进口国,进口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利润。三是对外汇储备的影响。以日本央行的美元储备为例,假如日本维持现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变,当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由于美元流动性的收紧带动美元升值,将会提高以美元计价的资产的吸引力,国际资本会从日本流向美国,造成日元的相对贬值,日本央行的美元储备将会出现一定的浮盈。同样,当日本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假如当时美国已经完成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日元流动性的收紧将会带动日元升值,国际资本会从美国流向日本,造成美元的相对贬值,日本央行的美元储备将会出现一定的浮亏。

四、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可见,就应对危机而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主动扩大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和改变资产负债表结构,在提供市场流动性、稳定市场信心、防止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也应注意到,由此项政策所带来的央行资产负债表急剧膨胀以及流动性大量投放会造成通货膨胀压力等一系列问题,从长期看,该政策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复苏和信贷信心的恢复而逐步退出。美联储、日本央行和英格兰银行等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如何完成其资产负债表内庞大的资产和负债消减,逐步将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恢复至正常,成为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过程中释放通胀压力、稳定物价、实现经济平稳回升的关键。这种将资产负债表规模管理、结构管理和风险水平调整相结合,通过灵活、高效的资产负债表管理实现货币政策目的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在具体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在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管理中进行了大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将MBS、公司债券、股票、投资信托等金融资产纳入了自身的资产负债表中,直接干预了其所创造的广义流动性的价格形成机制,成为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失效后,央行开展经济金融调控的重要政策选择。我们预计,其中部分工具可能会被作为央行调控经济的有益补充而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结束后继续保留。随着我国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各类证券、债券等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所创造的广义流动性对人民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调整所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在如何加强对其管理方面我们同样可以从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的实践中吸取一定的经验。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具体执行和操作过程中,发达经济体央行在如何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寻求社会公众有效配合等方面的经验同样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对传统货币政策的大胆创新,其运行机制、功能、影响等并不为公众所熟知,容易导致高层决策者和社会公众对政策效果预期产生偏差,使得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适应和配合度较低,从而影响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

第6篇:量化投资与证券管理范文

1研究意义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间接集合投资模式,是经济市场发展产物,与人们专业化理财服务需求相吻合。证券基金运作涉及大量投资专家的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与管理。证券投资基金具有间接性、投资费用低等特点。我国基金多为契约型基金,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现状相符。

2研究背景

我国基金业始于1991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其发展里程碑为《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由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与渣打银行集团、汇丰银行集团联合创立的中国置业基金,是我国首个规范化投资基金。随着经济与基金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基金亮相沪深交易所,开辟了我国基金发展新时期。基金发展的同时,我国金融监管也在不断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与实施,促进了我国基金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3基金评价意义

基金评价对象包括投资者、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本身以及基金市场。有效的基金评价对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帮助投资者掌握基金知识,进行理性投资,同时又可以加强相关部门对基金管理公司的有效监督。通过基金评价对基金进行评价与考核,有利于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是完善我国基金市场,规范我国基金业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切入点。

二我国投资基金评价问题分析

1基准选择

相比模型选用,基准的选取对业绩的影响更大,业绩比较基准成为投资者评价基金管理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随着基金市场不断发展,基金产品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不同基金需要选择不同的比较基准。比较基准是证券基金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国内基准指标体系建设与应用仍存在一定漏洞,无法经受长时间的考验,也无法获得广大投资者的普遍认同。

2样本选择

样本选择也是证券基金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样本选择是否公平合理,是否存在生存偏差成为金融界广泛议论的话题。不同样本群体,选取样本时间等都会对样本分析结果产生直接影响。由于我国基金业发展时间较为短暂,样本数量有限,导致基金可能偏离初始承诺的投资理念,样本调查所呈现的问题并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3我国基金产业实际价值的确定

基金净值是评判基金业绩的重要量化指标,其是否科学合理对于维护基金相关人员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基金净值计算方式为股票市值、现金与国债市值相累加,此计算方式考虑范围较为全面。但我国基金重仓股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净值计算存在一定水分,无法对我国基金产业实际价值进行估量,还会增加基金持有人成本。

三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策略

1加强基金立法

监管与自律工作证券基金监管可以分为3个层次:法律约束,规章制度约束,自律管理。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我国证券投资信托制度的法律框架,塑造良好的证券基金发展环境,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通过规章制度,细化基金管理工作内容,充实管理机制,确保基金管理人行为能够有章可循。通过人员和行业自律,强化基金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约束相关工作行为。

2加强基金信息披露机制

建设有效的基金评价依赖大量有效基础数据信息,包括数量性信息、描述性信息等。建立有效的基金评级体系,必须加强相关数据信息的披露。首先证券基金监管部门可以要求企业公开基金投资目标、投资范围等内容,明确对基金契约等法律文件中的定义阐述。避免企业运用模糊化、空泛化、概念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加强基金内部管理运作信息沟通与交流,及时改进基金净值核定计算,促进信息流通与披露。

3为基金发展提供稳定的税收优惠证券

第7篇:量化投资与证券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贷资产;证券化;障碍;对策

资产支持证券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是个普通的产品。我国从2005年开始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但发展速度一直较慢,到底存在哪些障碍?应如何进一步发展?

一、证券化是信贷转让的发展方向

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商业银行为达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平衡,对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转让,融入资金或其他流动资产,是一种日益迫切的客观需求。特别是2009年以来,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的引领下,银行信贷投放呈井喷态势。随着监管机构对银行资本和信贷额度加强监管,不少银行寻求通过信贷资产转让途径摆脱困境,于是,以同业间信贷转让和信托贷款类投资理财为形式的信贷资产转让异常火爆。据WIND数据,2009年1~9月,各银行发售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2045款(占全部理财产品的27%),而同业间信贷转让也大幅增加,但由于界限不清,无法统计出准确的数据,已经成为对宏观调控和信贷政策执行的一个新挑战。

信贷资产转让存在着诸多问题。市场相对不透明,相关监管统计缺乏,为部分银行通过此类业务来粉饰报表指标、规避监管要求提供了便利。这种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不仅会对单家金融机构带来风险隐患,还可能危及金融稳定和系统性安全。信贷资产转让业务迫切需要向更高层次的市场形态发展。

资产证券化具有诸多优势。从广义讲,信贷资产转让是资产证券化的一个环节或初级产品。在证券化过程中,银行通常将信贷资产出售给特殊目的实体(SPV),由SPV对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并出售。资产证券化在信贷资产转让的基础上创新并向前迈进了一步,其功能及优势大大拓展,突出表现为“标准化”、“计量化”和“证券化”,流动性更强,同时兼具信贷资产转让和证券市场交易的优点,使风险由存量化变成了流量化,同时,也可杜绝信贷资产转让中的不规范操作,是金融体系由传统迈向现代的重要标志。

资产证券化可以扩大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相对发达国家总体规模可与国债市场媲美的资产证券化市场而言,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处于零散、小规模的发展水平,相对于我国的国债、企业债规模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次金融危机,资产证券化虽然可能在危机中起到了负面作用,表现为证券化导致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风险与银行体系风险之间传导更快,加剧了危机的传播。但是应该看到,主要是因为在证券化过程中,资产证券化的过度衍生、金融监管等环节出现了问题。这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监管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借鉴。在重新解决一系列缺陷的基础上,资产证券化仍将有更大发展。比如,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督、限制过度衍生化、完善在市场环境下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要求银行加强贷款审查与监控力度、对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审慎计提监管资本等等。长远来看,我国必须适应金融市场不断升级发展的趋势,大力开发资产证券化市场,为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市场化发展拓展空间。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难题

首先是风险问题。信贷资产证券化实际上是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收益与风险的流动,在开放的金融体系中会加速风险的传播和扩散,有可能加大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使局部性金融危机或个案性金融危机演变成全局性金融危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正暴露了证券化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金融风险。原因在于,信贷资产证券化虽然分散了一部分市场风险,但由于制度上的设计,现金流的运动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各个环节之间联系极其紧密,一旦一个环节的现金流发生问题,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如果没有完善的风险隔离机制,就会使风险进一步扩散,造成破坏性的影响。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和提前还款风险,发行机构的资产选择,SPV 的独立性,信用评级的准确性,监管机构的控制能力等,这几个方面我们都没做好准备。

第二,法律缺位监管谨慎。资产证券化业务横跨银行、信托和证券多个领域,综合性较强,任何单一领域的法律都不足以使其顺利发展。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晚,实践经验不足,没有建立资产证券化所需要的独立法律法规,现阶段只能以央行、银监会等部门规章来进行规范,一旦出现纠纷,相关各方的基本权利可能得不到法律保障。我国金融业的历史经验表明,如果相关法律缺位,必将并且容易出现纠纷,造成经济和社会损伤,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部分由于这个原因,监管部门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进一直持谨慎态度,监管尺度过于审慎,增加了发行难度和成本,抑制了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第三,中介机构有待培育。信用评级是资产证券化的重要环节,产品的信用评级是产品的重要特征之一,评级报告是产品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级,将资产按照不同风险等级区分开来,投资者再依照风险偏好选择相对应的证券,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信用评级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选择。目前,国内信用评级机构普遍规模不大,运作不规范,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评级透明度不高。第三方信用评级市场尚不完善,如违约历史资料匮乏、评级技术和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造成评估的权威性存在较大质疑,评级结果也很难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同。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评估机构对发行的证券给出了过高的评级。

此外,具有破产隔离等功能的SPV的独立性尚待考验。我国并没有专门为资产证券化交易的运作而设立的SPV,《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监督管理办法》中规定了SPV只能由信托投资公司或特批机构担任,从已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看,SPV的功能未能真正体现,信贷资产证券化似乎以发起机构为中心。

第四,市场规模小,投资者少。虽然相关文件并没有对投资机构进行特别限定,但不同的监管部门规章却限定严格。保监会不准保险公司投资资产支持类证券,社保基金也不准,证券投资基金则受困于交易利得的税收困扰,没有投资的积极性。因此,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极度有限、高度集中,就那么几家,少量资金充裕的大行交互持有的现象突出。二级市场流动性也严重不足。首先,市场总量小,截止2008年底,共批准16单信贷证券化业务,发行总规模619.84亿元,相对于整个固定收益市场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占比极少。其次,品种少,基础资产的类型只有5种,每种只有1至9个规模不大的产品,投资者选择余地少,导致产品缺乏必要的流动性,不论是交易量还是交易笔数都非常有限,这样的“零星”交易难以满足机构对流动性的需求。

三、如何促进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市场的发展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扩大规模推出更多的产品,扩大投资者范围,吸引更多的市场人士关注和研究它,才能够形成活跃和完善的一、二级市场,使产品有生命力。 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推进:

第一,扩大规模和品种。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巨额的优质资产使资产证券化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更加系统地、有层次地逐步推进和完善整体的资产证券化产品链。通过扩大发行量和发行品种,将总量做到一定规模,鼓励商业银行树立业务品牌,一方面满足经营的需要,根据行内贷款周期和特点推出个性化产品,将其发展为商业银行的日常管理工具,另一方面投资者有了多种选择。扩大规模品种,就要减少对证券化业务严格的市场准入审批,代以对证券化业务全面而审慎的风险监管,积极推动证券化操作从试点阶段转入常规阶段。

第二,增加市场参与者。市场规模的扩大,也包括市场投资者范围的增加。扩大具有业务操作能力的金融机构参与证券化操作的机会,以业务审批代替市场准入资格审批,促使金融机构通过业务竞争提高金融创新能力与服务质量;逐步扩大可以投资于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群体,除了保险资金,社保基金、投资基金入市之外,适度包括目前在信托理财产品中界定的合格投资者及正在兴起的定向理财产品客户。投资者群体的扩大,客观上也能加强对市场的监督,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第三,培育市场中介。制订对独立中介机构的监管办法,规范信用评级机构,为信用评级机构按市场经济规则开展业务活动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进一步明确信用评估评级标准、内容和程序要求,提高评估公司评级和资产评估工作的透明度。各信用评级机构也应该增强与国际同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培养专业化人才,吸收消化国外先进的结构融资评级技术,逐步建立适应中国证券化操作的信用评级规则与体系。发挥SPV在资产证券化中的核心作用,真正起到破产隔离的功能。

在国外,资产证券化有着较为成熟和完善的二级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不仅有许多重要的中介角色,包括信用评级机构、拍卖公司、抵押担保评估机构、法律与审计服务机构等,而且还有众多的机构投资者,包括投资银行、信托机构、私募基金、养老基金等,这对市场的定价机制、信息透明度、交易效率和流动性都具有重要保证,值得我国借鉴。

第四,加快法规建设。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尊重市场主体创造证券化规则的作用,通过市场的扩大,适时将有益的市场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规范,为以后适时出台专门的资产证券化法律奠定基础。修订《公司法》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使SPV 成为债券发行主体,规定资产转让方式,明确破产隔离的条件,改变当前SPV 仅是一个法律主体而没有或者很少有固定场所的“空壳公司”的状况。进一步明确证券化过程中的会计、税务、报批程序等一系列政策问题,降低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提高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借助制度的力量保障证券化平稳发展。

第五,风险控制。在现阶段市场规模很小的情况下,重点应放在发起机构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发起机构应首先建立与证券化风险控制相符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立适应证券化业务的业务管理框架,设置具体的风险控制指标,严格控制入池资产的信用风险。银监会2010年02月5日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当前,对于迫切需要进行信贷资产转让的商业银行来说,应做好如下工作:认真学习并领会该指引的精神以及相关技术性问题,在全行范围内做好相应的制度安排及IT系统安排,确保从制度层面、会计账户以及IT系统各个方面支持顺利实现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资本计提;认真做好相应的资本计提工作,并按照银监会信息披露指引的要求,及时、准确地披露相关信息。为迎接资产证券化规模的扩大做好基础准备。

证券化最关键的条件是资产要具有可预测的相对稳定的现金流,而目前我国银行开展证券化的最大动力在于处置不良贷款。因此,为保证证券化的顺利进行,我国的资产证券化道路走由优质资产到综合资产,再到不良贷款的路子较为妥当。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未来现金流稳定且均匀地分摊于资产的存续期,还具备低违约率、贷款契约标准化、数额小、易组合等特点,是当前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史晨昱,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现状及展望[J],新金融, 2009,(4)

[2]王家强,资产证券化是信贷转让的发展方向[J],中国金融, 2010,(1)

第8篇:量化投资与证券管理范文

6月以来,有10只产品获得批复。如果把时间拉长点,今年已经有45只集合理财产品成立,占全部的1/4。

大扩容时代的集合理财产品,它们的业绩是否耀眼?是否有投资价值?

《投资者报》记者统计了今年以来偏股型集合理财产品的业绩,结果发现,截至6月14日,平均跌幅达到6.35%,远远超过同期大盘3%的跌幅。

今年以来集合理财的亮点在于债券型产品,平均跌幅仅有0.6%,国泰君安君享稳健总回报高达5.02%。

仅6%产品获正收益

“牛市不牛,熊市不熊”,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稳健、抗跌的优势在今年的疲弱股市中失了灵。

根据《投资者报》记者的统计,截至6月14日,处于存续期的券商集合产品一共有216只,35只属于债券型产品,181只产品为偏股型产品。

偏股型产品今年以来平均亏损6.35%,远远高于大盘跌幅,同期沪指跌3%。

在偏股型产品中,实现正收益的仅有12只,仅占全部的6%,且业绩均未超过2%。它们分别是中银国际中国红新股增强1号、国泰君安君享量化、招商智远稳健4号、光大阳光集结号收益型一期、第一创业金益求金、东北证券融通一期、第一创业创金价值成长、长江超越理财宝2号、长江超越理财龙腾1号、中信卓越成长、平安稳健增值一期以及国泰君安君得益二号优选基金。

剩余的94%产品亏损,其中有25只产品跌幅超过10%。最差的跌幅甚至达到22.84%,首尾两名相差高达27.8%。

好在债券型集合理财产品搬回了一局。35只债券型产品平均业绩仅亏损了0.6%,优于债券型公募基金。

国泰君安君享稳健和兴业证券玉麒麟1号总回报超过5%,在所有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排名冠亚军。

中国红新股1号最抗跌

在众多偏股型产品中,中国红新股增强1号以收益1.63%的微弱优势获得冠军,最有抗跌性。

该成品成立于今年3月31日。值得注意的是,其投资标的主要是新股,今年来,由于市场不景气,导致新股破发严重,但它能脱颖而出,选股能力可见一斑。

排名第二的来自国泰君安旗下的君享量化基金,上涨了1.2%。国泰君安旗下另一只产品君得益二号优选基金也获得了正收益,排名第12。

君享量化是一款量化型产品,今年3月14日成立,规模有5亿份。投资经理李玉刚,担任过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金融工程部研究员、新产品开发小组、衍生产品部及资产管理部量化研究总监,因此执掌这款量化型产品比较得心应手。

李玉刚的成功之处在于“严格执行市场中性策略”,他在报告中称,在股票市场有系统性风险时,最好不要进行不必要的投机活动,将目光转向一些无风险市场,积极参与债券回购。

同时他还利用了股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回避股票市场的巨大波动。一季度报告显示仅仅半个月时间内,就参与了IF1104、IF1105以及IF1106三个合约。

排名第三的是招商智远稳健4号,上涨了1.2%。记者注意到,这些排名前列的偏股型产品,大多是稳健型。

浙商金惠2号垫底

浙商证券在去年风光了一把,今年却陷入泥潭。

6月14日,浙商旗下金惠2号,净值仅有0.78元,今年跌幅高达22.84%,是业绩最差的1只集合理财产品。

金惠1号净值为0.98元,跌幅达到16.93%,排名倒数第三;金惠3号,净值为0.86元,跌幅13.4%,排名倒数11。

浙商系3只集合理财产品全线陷落,主要原因是配置了大量中小盘股。去年,浙商证券凭借高仓位持有中小盘股,使业绩所向披靡,成为收益排名靠前的券商。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金惠2号投资主办人耿广棋也承认了调仓上失利。在市场状况不好的市场中,仍然保持着高仓位。

截至3月31日,其股票投资的仓位高达81.8%。前十大重仓股分别是金种子酒、棕榈园林、大富科技、金螳螂、海南海药、亚夏股份、万科A、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和辰州矿业。这几只股票在二季度跌跌不休。

其他两只产品的配置同金惠2号相似,股票仓位也是高高在上,今年一季度末,金惠1号股票仓位为71.46%。

金惠1号投资主办人周良在一季度的时候,还认为二季度将是介入股市的很好时机,对后续行情比较乐观。

东吴财富1号一年三换将

截至6月14日,东吴财富1号的净值为0.73元,今年以来跌幅达到18.56%,排名倒数第二。业绩走下坡路的背后,是人事震荡频繁,成立一年多来,投资主办人换了3次。

去年2月11日,财富1号成立。两个月后,投资主办人就发生了更改,由王位接替陈强。

6个月后,即去年10月份,李纯钢成为新的投资主办人。今年4月6日,王位再次回到投资主办人位置。

频繁换将的结果,是踏不准市场节奏。一季度末,财富1号股票仓位高达74%,前5大重仓股中,就有3只是券商股,包括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和广发证券,而券商股今年以来一直没有起色。

国信系风光不再

一直以来,谈起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国信的业绩向来是拔尖的。

Wind数据显示,2009年,国信证券所有集合理财产品的业绩都位居同行业同类产品的第一。今年,形势却急转直下。

国信旗下目前有9只产品处于存续期,今年来全部亏损,平均跌幅8.86%。

第9篇:量化投资与证券管理范文

关键词:证券公司;风险管理

一、当前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经过中国证监会的批准我国证券公司主要从事经纪业务、承销与保荐业务、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与各项业务紧密相连,如经纪业务风险、自营业务风险等。虽然不同的风险具体表现不同、危害程度不同、防范措施不同,但是从证券公司整体来看,都可以从经营风险的角度进行规避和处理。

1、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隐患。依据有关法规,公司的治理结构采用“三权分立”制度,即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分属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通过权力的相互制衡各个机关各司其职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营。然而,由于我国证券公司存在先天性的国有企业背景,许多公司的高管职位是由政府任命的官员所占据,这些官员有些缺少证券行业的专业知识,有些拍脑袋决策,这些无疑都会对公司的运营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加大了券商的风险。

2、风险控制机构名存实亡。目前而言,我国的证券公司大多按照规定建立了风险控制机构,比如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等,但是这些机构的权限并非想象中的有力,一些证券公司高管的决策和政策可以避过风险控制部门对于风险的控制而直接命令投资和经营活动。

3、资本规模偏小。一般来说,证券公司抵抗风险的能力是随着自身的资产规模、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提升的。整体而言,我国证券公司的实力与国际知名券商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面对风险的问题上国内证券公司有可能需要面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艰难境地。

二、国外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一般经验

以美国为例,证券公司一般被称为投资银行。在美国,投资银行的形成、发展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现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在19世纪30年代就已经萌芽,因此美国对于券商风险的管理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1、健全的组织体系。在美国,证券公司一般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一般附属于董事会,其成员一般由公司各个部门的高管构成。这种成员构成方式可以使得各部门之间产生横向的联系,而作为各个部门的高管又可以使本职部门产生纵向的联系,这样就形成了矩阵式、网络状的监管体系。在这个完整的监管体系中,各部门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共同降低证券公司所承担的各种风险。

2、规模经营。保证证券公司资本的充足是国外券商应对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日本的野村证券、大和证券,美国的美林证券、摩根士丹利等国际知名券商其资本额都超过了200亿美元,这一数字大幅领先于我国国内的证券公司。

3、特色化、多样化的经营策略。证券的成功离不开各个券商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展专业化、特色化的经营。尤其是中小规模的券商往往集中精力、发挥优势在某些特定业务范围内展开竞争,以防止由于业务范围过于广泛造成的风险增加。

三、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策略

1、完善证券公司多层次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目前,很多国内证券公司已经建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然而大多券商并没有建成多层次的完整的组织体系。一般而言,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可以由四个主要层次构成。首先,各个业务负责人对其所负责分管业务的风险有不可推卸的首要责任;其次,风险管理部门与合规部门根据监管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主要通过数量化的方法控制公司的风险;再次,公司日常的风险控制由总裁和风险控制委员会领导,对公司的整体业务表现和风险事件负有直接明确的责任;最后,董事会及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公司所有的风险负有最终的责任。

2、建立证券公司保险制度。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并不十分完善。证券公司虽然数目众多但良莠不齐,券商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我国券商还将要面对国外知名券商的挑战。在如今的风险管理体制下,倘若证券公司一旦倒闭就势必会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剧烈的波动。在这种形势下,就必须有一个体系来保护众多证券公司的利益。

3、正确处理公司业务发展和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在积极推动公司各项业务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好各项业务在开展中所产生的风险。对经纪业务的风险控制时要从佣金标准、客户数量和结构、交易量及其结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使之优化以创造最大效益。处理证券承销业务风险时由于证券发行中保荐人制度的实施,证券公司投行业务风险越来越大,因此证券公司要加强对企业的研究,对企业的前景、业绩、财务状况以及市场具体情况等做出综合判断,除此之外还要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进行有效的把握。对自营业务的风险管理时要注意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以及证券公司制度的不完整都会使得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证券公司应调整投资理念,重新定位投资业务,分散投资,加强自营业务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规避市场风险。(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