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关物流监控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近,苏州海关正在进行一项在全国范围内领先的创新:将一个县市、区的海关业务现场整合成一个(特殊区域两个),不论是港区办、通关点,还是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的海关业务现场都集中在一起,一次接单、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这不仅会极大提高通关速度,更会大大节省人力资源和政府行政成本。光是少建这么多海关大楼就是一项巨大的节约!
招兵买马不能解决的问题
苏州海关现有工作人员420名,不到全国海关工作人员总数的1/100,而苏州的进出口额则占到了全国的1/10。今年上半年,苏州市进出口总值达630.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5%,占江苏省进出口总值的60.9%;苏州海关共监管进出口货运量516.97万吨,监管进出口商品货值406.50亿美元,受理进出口报关单56.71万份,占江苏地区海关受理报关单总量的一半以上。
更具挑战性的是,江苏省13个出口加工区有6个在苏州,全国首批正式获准批建的4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有2家落户苏州,高新区、吴中区和各下辖市都有直通式监管点,目前苏州海关已有19个业务监管现场。随着各地已经批准的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正式运作,业务现场还会增多。420名监管人员将被分散到二十几个甚至更多的作业现场。
现在苏州海关的业务量正以60%的速度逐年递增,而每年海关工作人员数量只能增长5%~6%,按照传统做法,每增加一个业务现场就配备一套监管设备、人员的做法无论如何也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只有创新才能破解持续增加的监管业务量与人力资源配置之间的矛盾,才能降低监管风险,建设集约型机构。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整合”在苏州海关悄然进行。
合并的构想与实践
看看目前苏州海关管辖的19个业务现场,每个都有一套监管设施,都有一套监管人员,而所做的工作却大致相同。同时,各个业务现场分散在不同地点,一批货物入关,同一家企业、同一家货代,因不同的业务需要奔波往来于几个不同的业务现场,重复相同的工作,繁琐且浪费资源,企业也深感不便。但是,按照传统监管模式,这些都是必须的。
如果将这些业务现场整合到一起,实现业务集中办理,一次接单、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效率将大大提高,海关监管将呈现完全不同的局面。
以昆山为例:昆山现有玉山监管点、出口加工区A区、B区和正在兴建的保税物流中心。利用玉山监管点搬迁和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实现昆山海关的硬件合并。以昆山出口加工区为中心,在加工区卡口附近置换新的海关综合业务大楼,而监管点和保税物流中心也建设在与出口加工区相邻的地段。硬件合并之后,昆山海关就可以一个窗口对外,所有的通关现场作业可以集中在一个地点完成,真正实现一个接单现场,一个卡口管理和一个查验现场的“三个一”。而将业务现场合并后最大的好处就在于重复设置的人员和设备现在都可以精简成一套班子,减少了现场,效率却大大提高了。
南京海关副关长、苏州海关关长柏华冰介绍说,今年苏州海关的资源整合以昆山和吴江为试点,以基础设施置换为契机,实现海关硬件合并。明年将扩大到3、4个点,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整合,例如昆山、吴江和吴中区是以出口加工区为中心,而太仓、常熟等港口城市则是以港口为中心汇聚海关业务现场。这样一来,一个市、区就只需要一个监管现场就可以满足通关需要,海关部门也可以离开市区,到监管一线的现场,加强监管力度,加快通关速度。
再造监管流程
颠覆传统并非易事,合并必将带来从按职能设置岗位到按业务流程设置岗位的巨大变革。
仍以昆山海关为例:海关查验科与昆山海关驻出口加工区办事处监控科的主要职责都有查验、值守、放行等内容,监管科与昆山海关驻出口加工区办事处备案科的主要职责也有重复内容。一旦业务现场合并之后,这些职能内容有重复的科室就会出现“打架”的局面。此外,在以职能为主的部门设置中,一些主要业务的前期管理、通关作业和后期管理统统放在一个业务科室内,偏重业务运行,划地为牢,增加了管理风险。
面对这种情况,苏州海关大胆地提出了对海关机构进行重组的改革方案:按监管流程,将海关分为政务保障、业务内勤、业务外勤和业务监督4大功能模块,代替科室制度,再造通关管理、加工贸易监管和减免税监管三大流程,重新设置了岗位职能。实行机构重组后的昆山海关将不再出现职能重复的现象,各个监管流程条块清晰流畅,业务能力比之前大大提高。
海关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先导理念
树立科技先导理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海关而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联系海关工作的实际,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用科学的技术去设计工作目标的实现途径、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同时,海关管理思想和制度的建设与改革必须适应科技的发展,冲破妨碍科技发展的思想,革除影响科技发展的体制弊端,为实现科技发展铺平道路。
树立科技先导理念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正发生全面渗透,科技发展在各领域不断突破人类的传统认识极限,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由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物质生产各个领域甚至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促使上层建筑的调整。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管理方式必须随着科技进步而变革。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以科技支撑建设电子海关、服务型机关。
树立科技先导理念是全面实施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海关总署提出要到20__年,把我国海关建设成为科学、文明、高效、廉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海关。建设这样的海关,就是要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来规划和引导我们的海关管理制度建设。科技既为海关管理提供了一个强大平台,同时也已成为海关制度性结构的核心部分。
科技已经成为海关工作的基础和先导
“十五”期间,我关努力发挥科技先导作用,不断依靠科技创新管理方式,从根本上推动了海关管理手段的变革,很好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自身的发展步伐。5年中监管货值和税收连年大幅增长,20__年与20__年相比,监管货值和税收分别增长了2.42倍、1.35倍,是我关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第一,科技支撑了海关内部监督与管理方式的变革。新一届党组总结我关发展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对制度建设加以物化,用科学化的手段提升制度建设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海关管理和执法内部监督制约缺乏有效手段的问题,实现内部管理根本性变革的思路。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关已经建立了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以职能管理为主要内容,对海关执法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实时控制和量化评估的关区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实现了管理方式的转变。
第二,科技提高了海关管理效能。牟新生署长在全国第五次全国海关科技大会上全面总结了科技在改变海关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时指出,“电子海关”建设实现了升级换代,从H883到H20__的切换,开发应用了一大批通关应用项目,增强了海关执法的统一性、规范性,从整体上提高了海关监管效能;“电子口岸”的建设增强了口岸执法能力和提高了通关效率,例如,浙江省的“电子口岸”用户只要登录“浙江电子口岸”门户网站,输入一个提运单号后即可查询到通关和物流状态的信息,方便了企业经营决策。萧山机场空港大通关建设将进出口报关推向了高速通关时代。目前,出口货物平均通关时间由原先的22小时缩短至10小时以内,进口货物平均通关时间由原先的84小时缩短至7小时以内,最快通关时间为2.5小时。
第三,科技促进了海关队伍的全面建设。科技的广泛应用,使海关队伍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程式化、统一规范的管理模式已全面融入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近年来,我关缉私部门依托海关行政执法办案内控系统,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关区业务内部监控体系,加强了队伍廉政建设。通过规范通关作业流程,实现风险布控、审单作业、物流监控、职能管理、执法监督五权分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海关执法的负面影响。通过开展对业务执法数据的监督监控,加强了队伍廉政建设。
建设“耳聪目明”的智能型海关
“十一五”是全面实施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海关工作仍将面临“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任务更重”的形势。海关工作必须以科技为先导,从科技的系统建设向科技的能力建设战略转移,从依靠人力物力投入为主向以科技引领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创新为主转变。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科技先导”的方向
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是“科技先导”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应立足海关改革和发展大局,主动以科技为先导,不断增强科技在征税监管、打击走私、通关监管、保税监管、统计监测等能力建设中的先导性作用。领导首先要带头学科技、讲科技、用科技,通过专家辅助决策和科技手段,丰富决策思维内容,提高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驾驭领导科技工作的能力。探索建立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评价考核机制,不断改进领导科技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关注科技在引导关区改革和发展中的需求,保障科技经费,强化科技资源统筹,重点提高科技资源投入的效率和效益。
———创新科技应用的思路,发挥科技在海关改革和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科技对各种管理要素的深入渗透和决定作用,改变了传统管理的观念和做法,直接影响了管理目标的实现和目标实现的效率。传统管理理论认为,在确定了组织目标后,首先应考虑组织制度的安排和作业流程的设计,而科技仅仅作为制度和流程实现的工具。科技先导理念则要求在组织目标确定之后,必须首先考虑用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然后按照这些科
学技术的要求来规划和设计组织制度和流程,并通过科技来丰富目标体系,实现目标的最大化和科学化。科技先导要求我们必须把科技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确立科技优于其他管理要素,用增加科技投入或者利用科技创新来改革传统的制度和机制,降低管理成本,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提高工作效率。这对缓解当前海关工作任务繁重与人力资源紧张的状况,实现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的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优化整合,统筹规划,充分发挥科技应用系统综合效能
统筹规划科技应用项目,加强科技与海关业务的深度融合,提升海关把关服务能力。一是要优化整合现有信息资源。重点抓好科技基础设施和各类应用系统的优化整合,合并功能重复、运行环境相近的应用项目,清理和停用长期不用的应用项目以节省运行资源。
二是统筹规划新建应用项目。海关业务是一个整体,各类业务之间联系紧密,必须高度重视业务需求和科技应用的统筹规划。运用科技信息手段,按照准军事化海关纪律部队建设的要求,实现内部控制一体化,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开发应用风险监控平台,进一步推动风险管理的实体运作;充分发挥海关减免税后续管理系统和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系统的功能,促进保税物流监管改革,巩固综合治税大格局;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通关改革和虚拟审单中心的建立,提高执法统一性,降低通关成本;不断推广中国电子口岸应用项目,把浙江电子口岸建设成为集口岸通关执法管理及相关物流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大通关信息平台,实现与上海、宁波等电子口岸互联互通,推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努力实现电子口岸建设目标。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为实现科技先导提供人才保障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交通和物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给管理和应用实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和运营经验值得借鉴。而国内复杂的情况,也给交通和物流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新加坡交通物流信息化论坛上,与会专家和用户就“扩大资源共享和深度系统整合”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信息化改变新加坡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是一个面积仅有680平方公里,人口410万的热带岛国。其首都新加坡市面积98平方公里,约占全岛面积1/6,环境优美,有“花园城市”的美称。但就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却凭借着一大批训练有素、效率出众、技术熟练的从业人员,加之稳定的政治,以及先进的资讯通信基础设施,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崛起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
如今,在新加坡你会发现,几乎每人都有一部手机,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使用网络。而25年前新加坡只有13%的企业使用IT技术,与今天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2006年新加坡资讯通信业的总收入达到454.2亿新元,增长率达到19.9%; 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了7.5%,达到12万人。IT技术使得新加坡成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新加坡全国上下都最大程度地享受着高效和便捷的公共服务带来的益处。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密不可分。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又称新加坡资讯局,其主要职责包括确定和实施通信发展计划、政策和技术发展路线图; 实施政策框架,以确保在电信业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同时IDA还扮演了政府信息官的角色,致力于建立一个高效的电子政务服务,管理各政府机构的信息系统。
去年6月,新加坡推出了下一个10年的资讯通信发展蓝图“智慧国2015”计划,规划了新加坡未来的发展道路,确定资讯通信将影响整个新加坡未来的发展。该计划在制定时广泛听取了民众、企业和政府三方的意见。在建立超高速的覆盖广、智能化和可靠的通信基础设施的目标指引下,新加坡将建设下一代全国资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通过无线和有线网络的结合,为新加坡资讯通信业的发展建立一个平台,以建立更加创新的应用,促进各产业向前发展。“智慧国2015”这样的规划将利用资讯通信技术,改造各主要经济领域,包括制造物流业、教育业、数字媒体娱乐业、旅游和零售业、医疗和生物科学业、金融服务,以及政府部门等领域。资讯通信技术将深刻地改造新加坡公民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方式。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新加坡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由贸易城市,地理优越,交通便利,特别是近年来物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亚洲最重要的物流交通中心之一。物流作为新加坡信息化应用深化和水平提高的一个缩影,见证了新加坡计算机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对此,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助理局长谭爱勤女士介绍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早期,新加坡通信战略中心开始从公共服务电脑化,转移到政府服务和企业之间的对接,这就促进了贸易网(TradeNet)等重要网络的形成。”
比如,在交通运输上,海运和航空运输是传统的全球化连接方式,它们在今天依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天,空运和海运操作处理流程和10年前相比已经实现了巨大的进步――传统的人工处理让位于快速、高效的电子处理系统。
贸易网系统是新加坡全国规模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也是全球第一个政府和企业各方面通过电子方式交换信息的系统。贸易网系统整合了进口、出口,以及转运文件处理的流程,不仅有效降低了成本,还缩短了交易文件和单据的准备、递交和处理时间,也减轻了货物清关的压力。目前主要运用这套系统的政府部门是新加坡海关,通过使用这一平台,贸易网文件的处理还有海关清关的流程得到极大的改善。
据统计,通过贸易网,新加坡企业只需要递交一份文件,而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递交30份文件,清关时间也从原先的2~7天缩短到10秒,企业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总结新加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和企业紧密结合――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工作效率因而得以有效的提高。
在解释TradeNet网建设模式时,谭爱勤说: “新加坡政府投资的时候,是投资在公用的平台上,这个平台必须是中立且公用的。接下来的运作、收费以及B2B企业间的关系,则让企业自己决定。新加坡海关作为一个政府机构整体掌控或者监管海关事务,在收费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监管作用。”
另外,新加坡政府还主动联系并配合企业完成平台的建设,如TradeNet解决方案就是由新加坡解决方案公司CrimsonLogic劲升逻辑开发的。据劲升(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熊兴发介绍,新加坡99%的贸易都是通过这个系统来完成的,该平台每年可以为新加坡节省10亿美元的贸易成本。由于基于平台的建设是中立的,运营企业主要靠建立在平台上的增值服务赢利,根据熊兴发介绍,2006年,整个新加坡平台的营业收入是12亿新元,绝大部分都是靠增值服务获得的。
便利高效的交通物流体系
现代化的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交通物流的各个环节上,有效地提高了效率。
来自上海捷天智能系统公司的周家骊介绍了该公司的多种追踪识别管理系统,通过GPS、RFID等先进的定位和自动识别技术手段等,能够有效地对交通物流进行监控和管理。比如通过GPS对校车乘坐人员追踪管理、在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中对司机定位和统计其工作时间等,不但提高了办事效率,还提升了服务水平。
新科电子(资讯通信系统)中国业务总监廖俊博士,则介绍了新加坡智能交通集成信息系统的概况。该系统包括原来20多个独立的交通系统,形成了一个覆盖整个新加坡全岛的智能系统。
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区域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下简称为ERP)的城市,其主要目的不是收费,而是调整交通流量。新加坡智能交通集成信息系统与ERP系统实现了很好的整合。另外,GPS在新加坡的使用也非常普遍,所有的出租车都装了GPS系统,根据调度优化配置,利用GPS信息采集整个交通流量,并采用第三方的仿真工具,跟监控中心集成起来,以实现最佳的交通疏导方案。
通过以上种种技术手段,可以监管整个城市的交通状况,根据各个道路的统计数据制定合理的交通方案。据廖俊透露,即使是像新加坡市这样面积狭小的地方,也实施了分区管理,不仅便于快速响应,还可以减少油耗,让道路交通更加环保。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交通物流信息化道路
与会专家和用户在听取了新加坡的交通物流信息化发展模式后,对建立中立的公共服务平台的话题非常感兴趣。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营业部副总经理张建军认为,中国上下游企业物流和交通间的配合并不理想,而如果能有一个中立的第三方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则能够极大地提高效率。由政府出面制定一定的标准,并加强引导力度是与会专家强烈的愿望。
尽管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地区和行业差异巨大,相应的管理模式和层次也非常多,具体到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都会对架构产生很大的影响。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交通物流工程研究中心电子商务与物流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魏凤,提出了将交通物流作为现代服务业的观点。以信息化为基础,带动各行各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魏凤主任认为,物流是一个链,在这个链条上有各种各样的角色,非常复杂,应该将链里的角色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整合,尤其是要处理好交通和物流企业之间的关系,扩大资源共享和深度系统整合势在必行。
关键词:精河站;扩能改造;方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F5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精河站在路网中的位置、作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1.1精河站地理位置和作用
精河站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精河县东部与乌苏市相接,西邻博乐市,南邻伊犁地区,北接塔城地区,精河县地处北疆交通要冲,处在两个国家一类口岸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的交汇处,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两个口岸向第三国开放,具有国际联运地位。
精河站是兰新线乌西至阿拉山口段的中间站,也是精霍铁路的接轨站,联系着两条国铁主干线,精河站衔接三个方向,上行距兰新线托托车站44.7km,下行距兰新线水泉子车站8.7km,距离精霍线精河南车站11.7km。作为连接兰新铁路和精霍铁路的重要节点,是口岸站的重要辅助作业站,是支撑新疆铁路进出口运输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
1.2精河站现状
车站隶属乌鲁木齐铁路局奎屯车务段管辖。本站为三等站,按技术性质为中间站,按业务性质为客货运站。
车站办理旅客列车的始发、终到作业,旅客办理旅客乘降、行李与包裹托运业务;承担货物列车的到发、解编作业(兰新线与精霍线列车整编),兼办地区车流的解编、取送车等作业。
精河站设到发线7条(含正线2条),到发线有效长850m,设小型货场1处,共3条货场线,有效长分别为210m、150m、150m;设机待线1条,有效长90m;牵出线1条,有效长300m;在乌鲁木齐端设置有机务折返段及接触网工区各一处,及粮油专用线1条。
1.3存在问题
1.3.1精霍线列车牵引质量为1300吨(双机2600吨),兰新线列车牵引质量为4000吨,两条国铁干线间交换列车流需要在精河站进行改编和集结,且随着霍尔果斯口岸站的建成通车和沿线各站货运量的不断增长,交换车流量还会迅速增长,车站现有站场到发线无法满足作业需求。
1.3.2由于哈国交车计划、换装站能力与我国出境车编组计划不同,造成阿拉山口站编组作业能力不能满足需要,部分作业转移至精河站,编组能力不能满足需要。
1.3.3由于海关、边检等其他单位作业时间及作业能力的影响,使阿拉山口站接车能力不足,导致出国车在沿线各区间保留。为提高“一关两检”作业效率,根据相关法规,初步认为在精河站设立海关及检验检疫检查场地是可以成立的。根据目前既有站现状,无法满足海关检验检验要求。
2运量预测、车站作业量及运输组织方案
2.1运量预测
地方运量: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研究年度精河车站到达货物分别是12万吨、14万吨、15万吨。主要到达货物为矿建、化肥、其他货物。精河车站发送量分别为11万吨、13万吨、14万吨主要为精河县农产品等。
通过运量:研究年度精河车站重车方向通过运量分别为2006万吨、2708万吨、3609万吨,其中石油350万吨、550万吨、650万吨;轻车方向分别为1012万吨、1359万吨、1901万吨。
2.2车站作业量预测
根据车站预测运量及精河站分工、编组计划,研究年度精河站作业量见下表。
2.3运输组织方案
2.3.1自乌鲁木齐方向发往阿拉山口方向,自阿拉山口发往乌鲁木齐方向无调中转货物列车在精河站可进行通过、交会或越行作业。
2.3.2自乌鲁木齐方向发往霍尔果斯方向,自霍尔果斯发往乌鲁木齐方向无调中转货物列车在精河站接入到发场后,本务机车入段,车列进行技术作业,换挂机车,向目的地方向出发。
2.3.3有调中转货物列车在接入到发场后,本务机车入段,车列经技术检查,由调车机车牵引至驼峰解体。车列解体后,车辆在调车场集结待编或待送。经编组作业由调车机转至到发场进行技术检查等作业,联挂本务机后出发。
2.3.4本站货物作业车,车列解体后,在调车场内集结成组,有调车机送往货场或专用线,装卸完毕的车辆又由调车机自货场或专用线取回至调车场进行解编作业,在调车场集结成列,经过编组作业由调车机转至到发场进行技术检查等作业,联挂本务机后出发。
2.3.5出国列车有调中转货物列车
出国列车有调中转货物列车作业过程参照《阿拉山口海关监管科铁路物流监控操作流程》中关于“出境列车作业流程”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列车在接入到发场后,机车入段,车列经技术检查,有调车机车牵引至牵出线解体。车列解体后,车辆在调车场集结待编或待送。经编组作业由调车机转至到发场进行技术检查等作业,之后将出国车列牵至海关查验场,由海关检验检疫部门进行检查作业,问题车卸车返回,过关车列联挂本务机后出发。若为整列转关时,货物列车到达精河站后,可进入海关查验场,进行转关检查作业,过关车列联挂本务机后出发。出境列车作业流程如图所示。
3建设规模分析
3.1客运业务设备配备及客运运转设备的配置
精河站既有配备客运业务设备及客运运转设备齐全,近期不考虑增加客运设施。远期精霍线,兰新线精河段至阿拉山口段双线后,预留在既有站4道与6道间增加上行客车中间站台条件。
3.2机务设备配备
既有机务折返段配有电力机车整备待班线2条,内燃机车整备待班线1条,机走线1条,预留整备待班线1条,以及配备有相应的生产生活房屋。机务折返段的位置选择根据车站及机务段折返段性质、作业要求、机务折返段规模、车站布置图型、远期发展等条件等因素确定,本次考虑增加1条机车整备待班线。
3.3货运运转设备配备
3.3.1到发场
考虑到发场近期新增到发线12条,预留到发线6条,到发线有效长880m;根据站场布局情况增加机走线,联络线,机待线等。
3.3.2调车场
新建调车场一处,设置调车线8条,预留8条调车线,禁溜线1条,迂回线1条。调车场头部设置自动化小能力单推单溜式驼峰一座,预留双推条件,尾部设牵出线1条,预留1条。驼峰溜放部分设一级间隔制动位,调车场设目的制动位采用点连式调速制式。调车场连挂区布置减速顶,调车场尾部每条调车线设停车器和防溜器组合一处。
3.3.3海关检验检疫设备配备
根据海关检查时间和列车对数,新建海关查验区一处,具有查验功能的到发线8条,配备相应海关查验设备及办公场所。
4平面布置方案研究
物流的职能信息化处理是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首要方向与趋势。其中包含了对物流路线的分析、物流信息的智能化处理以及现代物流信息的网络化管理。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正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特征,现代化物流的信息化处理使物品与物品之间建立起相互连接的网络,二者相互依存并且形成绑定模式,从而推向消费市场,并不断的拓宽服务形式,增加销售渠道,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物流服务。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其中物流信息网络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大多体现在物流信息通信网络化、计算机网络化和物流信息资源网络化三方面。通过这几方面的运行管理和操作,最终将物流信息应用系统构建为庞大的物流信息库,将信息库两网投入运行,可对物流的运输、存储、加工、配送等一系列的物流流程进行详尽的信息网络管理,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将物流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共享的模式,实现物流行业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发展模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可不断的扩充物流市场,在经营中优化物流管理网络。例如,应用物流职能信息化处理可对物流时间段、路段、交通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筛选,便可以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物流路线选择和配送的过程。因此,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促进了现代物流智能信息化处理的推广,在优化物流整体产业结构的同时,推动了物流行业的时代新进步与发展。
2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运用
2.1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是指按照协议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实现各有关部门或公司与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过程。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无纸化和标准化最早被应用于美国的企业之间的业务贸易后来扩展到其他信息交换业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迅速普及为物流信息活动提供了更为简便廉价的通讯方式,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纸上贸易的传统模式,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物力人力成本,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发送一份电子单证只需几秒钟就可轻松完成,可进一步提高企业快速反应的能力。经过长时间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发现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仍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a.信息安全问题。在互联网EDI进行推广后,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商业机密被窃取的现象,这是由于信息安全系统存在漏洞导致机密的泄漏;b.标准化问题。在这一方面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不同行业和不同国家的认真方式很难得到统一标准,因此在使用中存在一定的限制;c.效率效应问题。电子数据交换所提供的是电子单证,这在是否存在于纸面单证同样的法律效益的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因此也是一个需要给予充分说明的问题。
2.2条码技术。条码技术的最初设想是应用于书信认证上,并同时发明了条码识读设备和译码器。自20世纪80年代时才得以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被应用于商业、邮政、图书管理、仓储等领域,甚至还有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超市管理。传统的条码属于一维条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二维条码成为了当今的发展主流。PDF417二维条码管理技术是现阶段较为常见的技术,在军械装备器材包装上都有着PDF417的二维条码,可对各种器材和产品进行名称、规格、型号、单价、外观图、生产信息等大量信息进行编辑、整理和储存。二维条码还具有保密和防伪性能强的特点,在未来,PDF417二维条码将会在各行业领域中得以快速的发展,也将会成为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中应用的重要体现。
2.3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系统是一套能够进行全球范围内定位、导航的卫星定位系统。通过卫星信号的搜索和探测,能够准确的锁定观测点的具置,并且将经度、纬度等详尽的位置资料进行整理,具有精确的导航、定位和授时功能。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可实现对地表、大气表层各项数据的搜集和编辑,具有收集、储存、编辑、分析、处理、输出和应用等功能。在物流行业的信息管理中,大部分是需要进行地理位置的锁定。因此,GPS和GIS在物流的产业结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GPS和GIS技术相结合,可以满足快速定位、选择最优路线、路径导航、以及货物和车辆的实时跟踪等物流操作所需的相关服务。物流的具体动向也会通过GPS和GIS的应用,将信息传递到网路上,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对物流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和了解。
2.4射频识别(RFID)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射频识别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射频识别技术最常见的应用是门禁系统。同时在动物管理、药品管理、航空托运货物管理、车辆识别等领域也逐渐得到应用。其中单单不需要人工查看进货的条码而节省的劳动力成本以及防止盗窃而避免的损失就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尤其是中国的消费者,再也不用在收银台前排着长队等待结帐。因为在消费者把一车商品推过收银台的短短几秒钟之内,系统已经完成了识别、录入、算账等所有功能。同时,射频识别技术也存在着成本高、识别准确性有待提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物流中的应用。
关键词:国际商务英语;物流英语;语法特征;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economy,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ctivities are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increasing business activities between countries promote the rising trend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Logistics English shows its special importance. The accurate translation of logistics English need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logistic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logistics English and puts forwar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logistics English; grammatical featur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下,物流行业在各个国家中已经构成了一个蓬勃的全兴行业,诸多国家与地区已经相继将其规划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改革开放持续深入下,物流行业已被归到十大振兴规划产业当中,变成我国重要行业,正逐渐实行国际化。在国际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下,诸多物流专业名词和术语时常通过英文的方式出现于商业文件当中。通过长期发展,国际物流英语已经变成专门用途的英语,具有本身的语言特征,具备专门的语体特点。
1 国际商务英语中物流英语的语法特征
1.1 物流专业术语较多
国际商务英语中涵盖物流层面的专业术语较多,在国际商务中可以通用,所以对所有词句进行准确的理解才能够真正了解国际商务内所有业务的关联,这对不同国家相互间在贸易以及物流方面的互通十分有利。自从我国颁布了物流标准以来,就详细规定了物流业务中的相应属性。对于国际商务英语的物流专业词汇翻译而言,则需将相应国家的标准当作根据,从而能够令物流专业术语相协调,业务人员也能够依照相同的标准给予操控。例如,涵盖到物流基本业务的一些术语,配送distribution,托运人shipper,接收人recipient,供应链supply chain,库存inventory等。并且,在物流技术与业务持续更新下,还产生了诸多物流专业词汇,例如条形码扫描技术bar coding and scanning,虚拟物流virtual logistics等。随着物流智能化技术的使用,也引发出诸多与智能化有关的专业术语,例如:自动配送系统automatic distribution system,智能交通intelligent transport,动态监控dynamic monitoring等。对于新衍生出来的物流专业术语而言,在翻译和实际使用中应当更新知识,了解句法的意思[1]。
1.2 广泛使用缩略语
缩略语作为国际商务英语内物流英语极为关键的构成方法,具备了使用便利、简单、较易理解的特质,所以在物流英语内大量使用了缩略语,具体方式包含了首字母缩略词、截割词、部分缩略词等。首字母缩略词是通过短语内的所有单词的首字母形成的首字母缩写词,这成为了物流英语词汇内重要的构成方式,有的缩略词包含两个构成方面,其一,前端赘龅ゴ实乃跣从胱钪找桓龅ゴ实耐暾构成,例如美国海关舱单的申报费用Automatic Manifest System charge进行缩写时则为AMS charge。其二,通过第一个单词的完整方式与接下来几个单词的缩略方式结合而成。截割词则为对构词字母偏多的单词依照发音方式分成几个大写字母的单词,例如金额amount的缩略词则为AMT。
对于国际商务贸易而言,还会涵盖到与物流相关的货币以及货物的计量单位,这些均透过缩略语进行表述,例如人民币则为CNY,英镑是GBP,公斤是kg,吨为t等。
1.3 名词化短语与结构偏多
国际商务英语的物流英语源于经济与科技的进步,所以诸多专业词句在结构方面均为科技性文体,大多使用了名词连用的合成词构造。名词连用构造则为名词+名词的方式,具体则为诸多不变形态的名词后接上名词中心词,不变形态的名词则为这些名词中心词在前置方面形容词的修饰语,在英语语法结构中被称作扩展的名词前置修饰语。
对于物流英语专业词汇而言,名词化短语能够令语言构造更加简单,以免产生过多的从句构造,在国际商务实践中能够令沟通更加便利。例如报关customs declaration、运输单据shipping document、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班轮运输liner transport等。对于物流合同条款而言,也使用了这一名词结构,应当对所有名词化短语与结构在涵义方面通过专业的方向进行理解和翻译。例如:“The shipper is responsible for complying with all packing requirements and appropriate marking and labeling of the package, documentation, as well as with all applicable local, state and federal laws, regulations, ordinances and rules”,此段话中对于托运人的衣物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可以翻译为托运人要遵守所有包装标准的衣物,正确标注包装与文件,并且须依照所有相应法律条例执行。在此句内使用了诸多名词性短语及名词化结构,例如:packing requirements、marking and labeling。
1.4 跨学科与行业的词汇较多,产生诸多新词
因为物流行业归于新兴行业,在国际商务范畴中存在诸多业务涉及国际贸易、国际运输、仓储、配送及包装等跨行业、学科的词汇,例如磁悬浮列车:maglev;国际运输内的直达运输:through tranaport;集装箱货运站:container freight stations;保税仓库:bonded warehouse;报关程序内的承兑交单:document against。对于物流技术的使用而言,还应当涵盖到机械装备等一些专业词汇,例如电缆吊线夹板cantilever、旋臂起重机jib crane、带式输送机belt conveyor等,所以在解释物流英语行内的专业词汇时,应当大量涵盖到所有行业的专业词汇。
依照词汇学的理论来讲,词汇自身则为能够不断引发新的词汇。物流行业是全新的行业,在国际商务当中的物流技术更加为持续更新的产物,所以在物流的所有环节当中均衍生出诸多新词汇,例如: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ing、国际多式联运international multimodal transport、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等。在新出现的词汇当中,有些是透过复合方式衍生的,有些是新创造出来的,还有的是对旧词汇给予全新的含义。想要较好地理解且掌控这些新词的真正意思,则应当在平时随时关注国际商务和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尽快做到对词库的更新[2]。
2 国际商务英语中物流英语的翻译策略
2.1 以扎实的物流专业知识与渊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为根基
物流英语作为专业性较强的术语,包含了诸多专业与学科,主要涵盖到物流管理、关税、仓储、包装、交通运输、装卸、流通加工等方面,包括管理学、互联网、经济学、保险学、金融学、文学乃至法学等不同专业的词汇与术语。所以,翻译人员不但要具备雄厚的英语专业基础,还应当具备充足的物流知识。如此才可以真正读懂相应的文献,了解物流术语,从而依照上下文进行正确的理解。
比如在翻译It is obviously out of question to effect two shipments of crude oil by the end of October时,一旦译成十月底发运这两船原油显然是办不到的。则会与真正的意思迥然不同,这是由于“out of question”与“out of the question”属于两种并不相同的意思,前一个意思是“不成问题”,而后一个意思则为“办不到”。所以,如果没有坚实的英语专业基础,则会在翻译时出现错误。
比如对于total一词而言,其本意为总额、总数,可是在物流当中则被翻译成“理货”,意思是在货物的装卸当中,与货物运输的票据进行对比点数,查看是否存在残缺现象,进行核对和标注,对包装进行检查,并现场进行签证。第三方物流的正确译法则为“third-party logistics”,假如翻译成“third-part”则为“第三部分”。所以,在翻译时,应当积极主动了解相应的物流知识,提升语言在理解方面的能力以及在翻译方面的品质。
物流英语翻译不但属于中西文化的沟通,还属于对具备这两种文化的读者运用文字给予的交流。翻译人员需要熟知将英语当作母语的国家在社会中的文化,比如宗教、经济、科学、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民族习惯、军事、外交、科学等方面。只有真正进行分析,才可以深切体会原文,感受中英文化的差别,以此了解原文所要表述的内容。显而易见,汉语词汇的意思十分严谨、精准、固定,并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英语在词汇的意思方面则较为充裕,追寻语境,上下文具备较强的依赖感,独立性较小,两种语言在词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别。被文化差异所影响,中国人大多通过综合的思维方法追寻形象及整w,加强主体性。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其大多通过分析性思维方式,偏向抽象、个体,重视理性与客观方面的意识。例如在汉语词汇中的“码头”在英语中则具有各种说法,比如“landing, shipside, dock, pier, wharf, jetty, marina, quay”,西方文化更为偏向以个体出发,透过各种词汇传达功能有别的码头[3]。
2.2 以用词的规范性与严谨性为原则
物流英语翻译是对物流活动提供服务的,物流英语语言存在规范性与严谨性的特征。物流翻译的人员需要严格执行物流英语语言的两大特征,才可以有效展现出原文在精神方面的实质,以此令英汉版本展现相应的功能,且完成了最终的交际。物流活动在合同文书内涵盖的时间、金钱、规格等数据,如果处理不正确,则会为交易双方造成严重的损耗,因此物流英语在翻译时必须做到规范和严谨。这是指以专业词义为根基,真正了解原文传达的语境,让人更加容易理解。比如对于“Party B shall be unauthorized to accept any orders or to collect any account on and after Demcember 15”的翻译,则需译成“自12月15日开始,乙方已经无权接受任何定金或收据”。对于这一句话的翻译而言,英文运用“on and after+时间”,这一双介词短语实则指的是包括当天日期以内的时间,因此在翻译时应当说明自12月15日起。
在物流互通当中,金钱翻译较易产生一些错误。$不但指美元,还指其他国家乃至地区的货币,相互间由于具备了较大的差别,在翻译时可以将US$译成HK$港币,一定会对交易双方带来庞大的损失,形成贸易纠纷。
因为英语在名词中有单数与复数,进行翻译时,假如未严格分析,则会翻译错误,特别在物流活动当中,比如“exports”与“imports”可以翻译成“进出口额”及“进出口商品”而“export”及“import”则翻译为“进出口业务”,“import”与“export”的意思是“进出口业务”,“shipment”是装船,装运的意思,而“shipments”则是“装运的货”的意思。
2.3 加强知识的积累与更新,灵活掌握翻译的内容
国际商务英语的物流英语,虽然包含诸多专业性的词汇及短语,进行翻译时应当加强文本的规范性,可是物流英语自身也属于一种英语语言的传达方式,词汇以及短语处在十分灵活且稳定的辩证统一方式。特别对于超语言环境而言,物流英语的使用中也会具有词句意思不精准的状况。翻译时可以依照意思而表达出其中的内涵,且忠实于原文含义。可是对于物流英语而言,时常会产生相同单词在不同逻辑关系乃至语境中的不同含义,从而需要加强知识的积累与更新,灵活掌握翻译的内容。例如对于物流中的shipping一词而言,在物流实践中具有较多的含义,而在shipping agency里则为船务的意思,在shipping label内则为运输的意思,而到了advanced shipping notice里则为运货,对于shipping location而言则为发货[4]。
2.4 加强物流语境内的英汉差别
在翻译国际商务英语的物流英语时,则需注重英汉词汇的差别,不但要正确传达出英文原本的意思,还应当依照汉语传达的形式对翻译的句子构造进行二次转变。例如在英语中,会把定语或状语进行后置,假如直译则无法与汉语意思相符,所以进行翻译时,一定要把后置问题进行转变,主要包含了转换成汉语的主谓结构或颖龉乖臁1热纭The invoice date begins the credit term cycle, and payment for transportation charges is due within 15 days from the invoice date.”其中的from the invoice date则将时间状语后置,假如直译则与汉语意思有别,所以翻译时需要把这方面给予前移,把原句转换为主谓结构,从而应当翻译成“付款期限自发票日期开始计算,运费应在发票日期起15个工作日内付清。”
总而言之,翻译作为人和人相互间透过介体而执行跨文化、有目的地交际。从而需要翻译者依照翻译功能目的论,且融合文本的类别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学习把握物流词汇和特点,挑选适宜的翻译方式,对物流从业人员具有较大的提升,清除了跨文化交际引发的问题,从而加快我国物流业在国际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蒋文静. 浅谈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J]. 英语广场,2016(2):43-44.
[2] 拓葳. 新时期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策略探析[J]. 英语广场,2016(8):39-40.
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大概从早晨6点甚至更早的时间就开始了。我们法学院的工作人员便是在早晨6点开始准备的:借帐篷,占场地,借三轮车运工具等等。大约7点,法学院的检录处便“拔地而起”。又过了大概半个小时,代表我们法学院形象的走方阵的同学陆陆续续地赶到了。进行简单的排练后,方队便被带到了准备入场的位置。
8 时左右,运动会开幕式开始了。运动场跑道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院服,各院想出各种表演形式来展现各院创意,彰显各院特色:有举板子的,有跳舞的,有装扮成古代人的,有扮成米奇的,有扮成熊猫的,有穿与各院专业有关服装的,比如医学院,再比如,法学院。我们法学院方阵的布置是前面一个举旗的同学,第一排的中间是一个很高的穿法官服的男生,中间一排中间是一个穿着充满阳光气息的女生,最后一排中间是一个手举火炬的男生,其他同学手拿小红旗。当方阵走到主席台时,队列顺时针旋转90度,队列迅速向两边分开,留下三个“特殊”的同学,象征着火炬传递的街道。然后手举火炬的同学开始缓慢而又夸张地(由于场地限制,为跑出效果)边挥手边奔跑,而周围的同学们则边挥红旗边鼓掌,然后火炬便传递给了下一位女同学。同样的,火炬又传递到最后穿法官服的男同学手中。就在这时,前3排女生迅速地变换阵型形成两个同心圆并不停的转圈,同时我们的“法官”高举火炬,全体同学高呼“文以载道,体以强身;东吴不死,法学长存。”于此便将运动会与法学院的特征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接着同学们又以极快的速度恢复阵型,缓缓的离开主席台。短短几十秒,将法学院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充分展现了出来。
各院走完队列后,运动会的各项比赛就正式开始了。对我们法学院来说,9:30开始的男子拔河比赛无疑是重头戏。去年我们是第四名,今年的任务是“保四争三”。为了更好地为我们的拔河队伍加油,我们将鼓也搬了过去,然后,比赛开始。没有任何悬念的,我们一路以2:0来到了四强,不过对手是。。。。文正。于是,面对这个体型如山、实力也如山的对手,学长和领队理智而机智的做出了选择——不派一队队员上场,直接从法学院寻找十名“热心观众”与文正一较高下。。。然后,我们取得了并列第三的成绩,完成了目标,真是可喜可贺!
时间来到下午,女生拔河比赛也开始了。我院女生去年进入八强,实力自然不俗,又加上今年大一的女汉子们(看过今年拔河训练的人深有体会),定能再创佳绩。而事实也是可以令人接受的,我们还是成功地进入了前八,能保持住就不错。这也说明我们的女同学还是很温柔的,真正的女汉子还是在别院啊。
至于其他项目,就不细细列举了,我们法院也是一直靠集体项目拿分的。不过参加项目的同学身上都透露出强烈的集体意识,尽管一些同学对所报项目并不擅长,但为了我们的集体依然参加,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因此,对于我们的运动员们,请不要吝惜你们的掌声和赞美。
最后,我想说的是,运动员是可敬的,但同时不要忘记在运动会中勤勤恳恳为运动员做后勤的工作人员们,他们同样是可敬的。
最后的最后,预祝明天的跳绳比赛和同学们的单项比赛能获得好成绩。
夏日炎炎,在我们避暑消夏的时间里他们正全身心地投入在实习工作中,为了积累经验、提升自我,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打好基础并发扬我院暑期社会实践的学以致用精神。于七月十一日,经由我院经贸系组织赴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实践的团队一行三人来到了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下属企业——苏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投资的全资子公司,于20**年4月18日注册于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内。得尔达是目前为止综保区内规模最大的注册企业,公司最新注册资本为7200万元人民币。 从最早的陆路口岸、公共型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至2002年建立的虚拟空港、再到2004年获批的国内第一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直至如今中国第一个综合保税区。在发展的历程中,得尔达始终担当着物流创新先锋和领头雁的角色。 得尔达拥有各类仓库总面积约100,000平方米,并拥有完善的仓库配套设施和24小时监控、保安系统。此外还拥有200辆各类运输服务车辆,其中包括海关监管车、集装箱车、栏板车、恒温恒湿车,为客户提供安全优质的运输服务。得尔达致力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加强信息化网络系统管理,通过ccss、 wms、tms等系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其服务范围有进出口贸易、保税和普通仓储、口岸通关、物流咨询以及一些增值服务。
相信,在得尔达公司庞大的硬件环境与灵活的运作系统下,我院经贸系08级三位同学凭借自身勤奋多思的学习能力与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必将为公司带来福利,也给自身增加了财富。
为提高研究生团学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进一步发挥团学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促进研究生党团组织和班集体的发展和建设,临床医学院于20**年5月24日在呈贡校区崇德楼122会议室举行了研究生团学干部培训会。会议由临床医学院研究生科赵荣老师主持,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陈燕溪书记,学生处刘仁馨副处长,研究生处孙雪萍老师从不同方面与同学进行了交流。 刘仁馨副处长从学生干部的角度对大家提出要求,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应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展现研究生风貌,心怀母校,积极为中医事业而奋斗。孙雪萍副处长从研究生教育的角度出发,希望研究生的团学干部们以人为本,积极解决同学们的困难,做同学们的服务者和贴心人。
陈燕溪书记与同学们围绕研究生培养与团学干部的成长展开了热烈而真诚的恳谈,陈燕溪书记和赵荣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要求团学干部加强自身德育的修养,学会包容,不要让团队里的任何一员落下。
(一)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提高
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该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各高校纷纷大力引进了一批学历层次较高、理论知识扎实、学术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补充到师资队伍中,进一步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后危机时代,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商业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际贸易实践涉及营销推广、商务谈判、进出口实务等诸多环节,特别是后危机时代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兴起,推动了电子商务技术在各贸易环节中的应用,如微信自营销、互联网金融支付等新手段,这就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要结合贸易方式的新变化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其次,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必定会产生新的问题,如微信自营销无法像天猫、淘宝一样看到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好(差)评,互联网金融支付的安全保障等问题,这就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深入市场和企业一线,全面了解市场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努力积累自身的实践经历,切实做好理论知识与商务实践的结合工作,为实践教学指导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对培养对象的综合能力要求提高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全球经贸关系、贸易壁垒、商业模式、金融安全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体系的重心也逐渐向人文经贸、外语外贸、法律外贸和技术外贸方向发展,这对培养对象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文经贸方面要求学生理解主要贸易对象的人文风俗习惯、价值观、道德标准等内容;外语外贸方面要求学生精通英语,能与主要贸易伙伴进行自主交流合作与沟通,同时还要掌握第二门外语,如德语、日语、阿拉伯语,能与新兴贸易伙伴开展交流活动;后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种形式的新型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等一系列常用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技术贸易方面则要求国际经贸类学生对主要产品技术信息有一定了解。总的来说,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贸易实践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国际市场调研、国际贸易实务、营销推广、金融结算、物流供应等多项商务技能。
二、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的认识缺位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并根据全球贸易经济发展需要,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做出了一些调整和修订,从调整结果来看,各高校普遍把外贸单证实务、国际结算操作等操作性环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加了职业资格考试辅导(如报关员、单证员、国际商务师等)环节,以强调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特点。但从产业链视角来看,国际贸易产业链一般包括:前导出口阶段(包括国际市场调研、商务文化礼仪、磋商等内容)、出口阶段(包括订单签订、组织货源、制定出口单证等内容)和后续出口阶段(包括售后服务、销售反馈、国际商务关系维护等内容)。特别是后危机时代以来,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引发了商业模式的革命性剧变,如营销方式由传统的广告推广向自营销方式转变、结算方式由传统的银行支付向互联网金融转变。传统的外贸实训体系已不符合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需求,因此,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实践教学的认识还应更加全面、深入,更具前瞻性。
(二)实践教学执行环节缺乏“实践性”
从现有的实践教学课程来看,大多数院校根据国际经贸发展实践,分别设置了国际经济与贸易认知实习、国际贸易运营流程分析、国际贸易从业资格辅导、国际经济与贸易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后危机时代,以移动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商业模式迅速蔓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国际交易中的贸易数据挖掘和市场研究、互联网金融(融资、支付等)、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需求骤然增加,而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无法适应国际贸易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实际的要求。另外,从实践教学环节的执行情况来看缺乏“实践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与理论教学环节相比,实践教学环节课时量相对较少、时间安排相对集中,绝大多数院校一般根据任课教师的时间来安排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其次,实践教学师资配备一般为1~2名教师/班(约40人左右),教师工作强度相对较大,无法有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第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实践教学环节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实践教学学习简单应付了事。实践教学执行环节“实践性”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后危机时代,随着一般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现有的师资队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大多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但这些教师大多都是硕(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先天缺乏国际贸易业务实践的熏陶。待其进入高校工作后,作为年轻教师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压力,无暇顾及国际贸易综合实务能力的提升;其次,从高校现有的教师培养机制来看,教师走进企业生产一线和贸易活动的机会少、时间短、成本高,从而造成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后天不足。另外,作为高校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学习、应试能力,部分教师通过努力能顺利拿到相关资格证书,但国际贸易实践经验依然较为匮乏。
(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薄弱
国际贸易模拟仿真教学是通过国际贸易实验室(包含虚拟进出口企业、工厂、海关、进出口检验检疫局、跨国银行等组织),应用相关贸易实务模拟软件,让学生扮演外贸业务流程中某一主体角色而进行的模拟实践教学。由于国际贸易模拟仿真实验室所需房屋面积和投资规模相对较大、产出效益不明显,目前,大多数高校(尤其是以理工科为背景的中西部高校),缺乏对综合性国际贸易实验室的投资热情,基本上是与其他文科专业共用实验场所,实验室建设仅仅是依托相关贸易实务模拟软件(如浙江大学恩特外贸业务管理系统、Simtrade外贸学习平台、亿学国际贸易实务综合实训中心平台等)开展国际贸易实务模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建设缺乏专业性、特色性和实践性。后危机时代,各高校普遍加大了对实习基地的开发力度,纷纷与企业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合作。但从实习基地建设情况来看,实践教学计划中企业参与程度较低,针对实习企业国际贸易运营过程和生产经营过程的部分不足,学生在实习企业能涉及的实质性外贸活动和生产经营环节偏少,部分90后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指导老师对实习过程的监控较弱,另外,有部分实习基地仅仅只是挂了一个牌,缺乏真正的交流与合作,实习基地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优化
(一)深化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认识
培养院校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应在已有外贸实践教学基础之上,以当代国际商务实践为着眼点,树立贸易产业链的“大实践”观念,即在国际贸易产业链每一环节都合理构建实践(实验)教学过程,前导外贸阶段应设置国际市场调研、商务文化礼仪、自营销管理等实践教学任务,出口阶段应设置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电子商务贸易、互联网金融等实践教学任务,后续出口阶段应设置国际商务关系维护、物流供应链管理、国际品牌培育等实践教学任务,突破过去以外贸单证为核心的“小实践”观念。
(二)着力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建设
后危机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终端的快速普及,移动APP(Application)的使用、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等对传统商贸模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开展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时,应紧密围绕国际商贸模式的新变化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首先,培养单位应针对国际商务发展的新趋势,新设贸易数据挖掘与市场研究、互联网金融、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分析调研环节;其次,在实践辅导中应有意识地将互联网金融、全球物流与供应链与国际结算、贸易术语、国际货运等传统国际贸易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独立应用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独立分析处理国际商务中的新任务。第三,各高校教学管理单位应根据本校国际贸易实践教学计划安排,进一步做好指导教师选派、实践教学过程监控和质量管理工作,指导教师应认真、科学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并告知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和所带学生,既主动接受教学监督,又让学生明确各阶段实践计划任务。
(三)全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重要智力保障要素,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完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工作的必然选择。各高校应制定出台符合本校国际贸易建设发展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与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聘请一批“思想素质高、专业素养好、职业经验足”的企业专家担任相关实践环节的指导老师,校内教学理论型教师应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一线,积极开展业务实践锻炼和学习,并努力取得与本专业(课程)相关的专业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同时,在实践指导环节上可采取“双核制”,即理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教师的双配备策略,充分挖掘发挥其各自的比较优势,以实现师资效能最大化。
(四)加强和完善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来,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IT产业不断完善自身的积累,跻身世界信息产业强国行列。
作为中国第一份IT媒体,《计算机世界》从1980年创办至今,28年来始终密切关注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发展,见证了中国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整个过程。28年来,无数IT人为中国信息产业的进步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本期,《计算机世界》借助在不同领域的10位著名IT人的亲身经历,为读者展示IT业过去30年的拼搏与奋斗,心酸与成就。
作为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报道的一部分,本报还将在2008中国“IT两会”上推出“改革开放30周年专场对话”,邀请中国知名IT企业老总共叙30年成败与得失,经验与教训,此外还将有其他系列报道呈现,敬请读者期待。
历史不能重来
30年 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复兴
10人 印记了一个产业的变迁
当IT以不可逆转的姿态与工业接轨
我们期待 大国崛起
王选 :“当代毕”的梦想
1979年8月11日,“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和运用获重大突破”成为《光明日报》的头版头条标题。 这一年,王选主持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主体工程,从激光照排机上输出了一张八开报纸底片。
这一刻的4年前,时任北京大学助教的王选,提出用数学的办法描述字形,超越日本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的激光照排系统,引起学界一片哗然:“你要是能搞第四代,那我就能搞第八代”。
1981年后,他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相继推出。此时,创业浪潮席卷大江南北,各类科技企业犹如雨后春笋,王选洞悉出这一市场的可观前景,开始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工作。
1986年,北大新技术公司(北大方正前身)创立,引来一阵骚动。1988年起,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以强大的功能、仅有进口产品1/5的价格称雄市场,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将来华销售照排系统的外国公司逼退出中国市场。
随后王选带领队伍针对市场需要,先后研制成功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引发报业和印刷业3次技术革新,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的国内报业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
1992年12月12日,北大方正集团成立,作为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他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将方正集团引上“技工贸”的道路。1996年北大方正的年产值达到40亿元人民币,成为国内最大的校办企业。 直至现在,方正集团仍占有国内报刊业80%以上的份额,在全球华文市场则占有90%以上的份额。是方正,让中文在世界风行无阻。
2006年2月13日,王选辞世。这位生活质朴、酷爱戏剧的老人,用对科学技术的敬仰书写出他伟大的一生。
张效祥:追忆“红色计算”
2008年,当记者再次见到张效祥老人时,年过九旬的他依然反复告诫,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计算机事业。
张效祥是中国第一台仿苏电子计算机制造的主持人,他组织并参与了中国自行设计的电子管、晶体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各代大型计算机的研制,在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956年,37岁的张效祥参与了《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那之前,中国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完全空白。从上世纪40年代世界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采用晶体管的第二代计算机成为市场主流,中国都处于缺席状态。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这一时期,中国的“仿苏论”成为发展科技的准条。张效祥等一行人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的国际会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计算机国外访问团启程。两个月后代表团满载而归。
回国的第一件事是立即投入人力仿制苏联计算机,并终于将103小型机作为“八一”献礼。在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机的研制过程中,中苏双方出现分歧,张效祥坚守“中国要有自己计算机事业”的信念,“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台计算机,而是培养人才。”最终,我国第一台大型机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诞生,并立即承担了共和国当时最大的科研项目―第一颗原子弹的有关计算。
此后,中国计算机事业走上了完全自力更生的道路。张效祥担起中国自行设计的从电子管、晶体管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各代大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他率先领导开展多处理器并行计算机系统国家项目的探索与研制工作,并于1985年完成中国第一台亿次巨型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张效祥和一批科学家的努力,实现了那个时代的计算机基本上都采用国产元器件和自主研制。
柳传志:与改革开放同行
64岁的柳传志亲身经历过解放后中国所有天翻地覆、惊心动魄的场面。
1984年,凭着20平方米小平房、20万元人民币,柳传志和王树和、张祖祥共同创办了联想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20万元的投资拿到手还不到两个月,便被骗去了14万元,柳传志他们不得不靠给别人的机器做验收、四处讲课来谋生
1985年,倪光南的“联想式汉字系统” 完成测试后,柳传志向中科院开发局呈送报告,请求批准将此产品立项,并大规模生产。第一批汉卡的生产让技术出身的柳传志转变成商人,开始学会以商业的准则来衡量自己。
1994年,是柳传志和联想的一道大槛。蜂拥而来的外国货冲击着中国市场,红极一时的汉卡逐渐走向没落,原本以进口AST电脑为主业的香港联想管理失控,柳传志一面忙着为联想在香港上市,另一面旧疾复发,住进了医院。然而,一身竞争天性的柳传志,挣扎着从内忧外患中一步步走出来。
1996年,联想PC首次超越国外品牌,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市场位居第一,业务呈现出勃勃生机。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第一台“因特网电脑”――“天禧”诞生,为蒸蒸日上的联想鼓舞了士气。1999年,联想电脑以8.5%的市场占有率荣登亚太市场PC销量榜首,经历了15年“急流险滩”的柳传志和联想,终于守得了云开。
2000年,是柳传志此前24年从商史的一道分水岭。 一方面,柳传志将35%的分红权转变成35%的股权,联想的资产清晰终于百折千回,水到渠成。另一方面,他将联想一分为二,分别交给了他精心培养的两位接班人杨元庆和郭为,自己退居二线。
当所有人都以为柳传志时代将自此谢幕时,柳传志在联想控股――这家代表大股东中国科学院,从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每年获取分红的母公司里,又开创出一片全新的事业,再造出多个“新联想”,自己也漂亮地完成了从一个实业家向一个长袖善舞的资本家的转变。
而当年的联想,在杨元庆国际化并购的大手笔下,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将传奇继续演绎。
任正非:成就世界级企业
任正非是中国企业界出了名的低调企业家。2007年,他创办的华为公司收入达125.6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五大电信设备经销商。这一年,恰是华为创办的第20年。
任正非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所创办的华为公司,让中国人们用电话、打电话的费用嗖嗖地下降。要知道,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固定电话普及率不到0.5%,掌握着新兴技术的国外电信设备商定价奇高,安装一部电话的费用高达5000多元人民币。
1987年,任正非在深圳创办华为,注册资金仅仅2.4万元,员工只有六七人。1991年12月,华为开发出的BH-03交换机终于通过了全部的基本功能测试,随着首批3台价值数十万元的交换机发货出厂,华为步入发展的正轨。
任正非的成功绝非偶然。他经历过“”洗礼、深受思想影响、管理带有浓厚军人色彩,雷厉风行,有着极强的抗压能力。
2001年,华为步入第二个转折点。一方面,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国际电信巨头也开始将焦点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华为倚重的国内电信市场自1999年底开始分拆重组,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中分拆出来,而移动、联通两大移动运营商又与跨国电信设备供应商关系紧密。华为触到了增长的“天花板”。2001年,华为结束了数年接近100%高速增长的历史;2002年,华为出现了历史上的首次收入下滑,收入降低到221亿元。
在以7.5亿美元的价格成功卖出华为电气后,华为开始加快了在海外扩张的步伐。在美国本土遭遇了与思科之间的知识产权官司后,华为异军突起,成为国际数据通信领域的一朵奇葩。与此同时,华为内部引入IBM进行企业流程梳理和改造,锻炼了自己的筋骨。
华为在全球通信设备领域攻城略地。2006年,华为656亿元销售收入中65%来自国际市场; 2007年,华为又成为全球第五大电信设备经销商。
李彦宏:用中文搜索世界
几年前,李彦宏曾与王雷雷、梁建章作为“网络新贵”的代表共同出现在一个电视谈话节目中。那天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做自我介绍,“我叫李彦宏,是百度公司的创始人和CEO,百度是世界最大中文的搜索引擎。”
这两句自我介绍,他今天还在用。
父母都是普通工人的李彦宏,堪称“教育改变命运的典范”。少年李彦宏以山西阳泉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这为他今后的人生规划赢得了一个好的开局。
在“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操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李彦宏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出国。他放弃了情报学专业,最终申请到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学习。在美国留学和工作的8年期间,李彦宏获得了超链分析的技术专利。更为关键的是,他明晰了人生的方向。
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和稳定的工程师职位,李彦宏1999年在美国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之后,李彦宏带着从美国融到的120万美元,成立了百度。
李彦宏和他的几位创业伙伴最初设计的商业模式是出卖自己的搜索技术给门户网站,这种模式在美国已有成功的先例,百度也在互联网寒冬中顺利获得了第二轮1000万美元的融资,但李彦宏依然感受到了压力。
随后,李彦宏在推出自己独立网站的同时,创造性地推出了竞价排名这一崭新的商业模式,让百度走向盈利。
2005年8月5日,百度迎来了最绚丽的一次绽放,在纳斯达克,这家中国互联网公司,以27美元的发行价入市,首日收盘于122.54美元,涨幅达到358.85%,当日市值达39.58亿美元。百度成为美国历史上在上市首日表现最为出色的10大股票之一。
李彦宏将百度成功的秘诀定义为“专注”,只做一件事,就是中文搜索。
麦戈文:打开计算机世界之窗
如果将默多克称为“世界传媒大王”,那么麦戈文就是“世界IT媒体之王”。
1964年, 计算机行业的资深记者、27岁的麦戈文筹措资金成立了IDC市场研究公司。1969年,麦戈文首先在英国建立了第一个跨国组织。随后,德文版《计算机世界》入主西德。《计算机世界》就像一枚种子,随麦戈文周游世界的版图,播种在欧洲、亚洲、美洲、澳洲,甚至南极大陆。
1978年,纯粹到中国旅游观光的麦戈文首次漫步在北京街头时,第一次强烈地产生了要到这个国家投资办报的意愿。“我发现北京的书店总是挤满了购买书籍与报刊杂志的人群。当我再三被人流所推挤时,中国人对于知识文化的尊重之情感染了我。”麦戈文打定主意,要将《计算机世界》带到中国。
在上世纪80年代跨国企业掀起进入中国的第一波浪潮时,麦戈文带着拓展IDG业务的雄心重返北京,与时任中国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副局长郭平欣不期而遇,这场“甜蜜的邂逅”拉近了麦戈文与中国的距离。
在与当时的电子情报所领导进行几个轮回的艰难谈判后,1980年9月13日双方签订协议,中美双方共同出资25万美元的货币与实物资本,中方与美方的持股比例为51:49。
麦戈文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份IT行业报,更为重要的是将IDG先进的媒体市场运作经验带进了中国。当麦戈文主张将中文《计算机世界》报的定价订得很低,声称要以该报的广告实现盈利时,让从未想过通过广告来创收的中国媒体业感到震惊。
1980年10月28日,4开20个版面的《计算机世界》以最“厚”的姿态面世,成为中国第一份推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报纸。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几代IT人,是伴随着《计算机世界》成长起来的。
71岁的麦戈文,为中国人推开了IT的一扇大门,他依然对中国、对挑战充满兴趣。
孙丕恕:引领老牌IT制造企业转身
从“技术专家”到“技术总裁”,再到董事长,成为浪潮愿景的设计者和幕后推手,孙丕恕多次经历身份的转变。
1985年,浪潮0520PC获电子部南京评比第一名,第二年,年仅24岁的孙丕恕就当上了课题组组长,在孙丕恕带领技术骨干们苦干下,上世纪80年代末期,浪潮微机获得了若干国家奖项,并成为中国微机领军品牌。
1990年,国内PC销量过万台的只有长城和浪潮两家。“那个时代,我们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曾经与美国的PC企业可以打个平手,在某些方面还能超过他们。” 孙丕恕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感慨万千。
但是,当市场一放开时,国有品牌PC就开始走下坡路了。1992年,国家取消了外国计算机整机进口的配额限制,国外品牌大举入侵。国有品牌招架不住,市场占有率迅速下滑。
时任山东电子研究所副所长、浪潮的副总工程师的孙丕恕大胆地预测,个人计算时代将逐渐向网络计算时代转变,服务器作为网络的核心,将是21世纪左右网络信息技术的关键所在。
孙丕恕成立了一个新部门,开始独立开发小型机服务器产品,1993年,他主持开发我国第一台IA架构的超级小型机――浪潮SMP2000,一举打破了国外产品在高端计算机方面的垄断,并迫使国外竞争对手大幅降价。在成立了服务器应用软件部门后,浪潮服务器在国际品牌的夹缝中突围而出,逐渐成为浪潮集团最重要的业务部门和利润来源。
孙丕恕的远见卓识为中国的信息产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方面,孙丕恕对浪潮的产品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浪潮从老牌PC厂商转型为专业的商业计算解决方案供应商;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展开一系列动作,浪潮信息和浪潮软件上市、公司内部各种机制建立和改革、拓展海外国际化。
技术出身的孙丕恕一次次地令人刮目相看,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高端信息技术产业化无法绕过的一个人。
王志东:角力门户梦和资本力量
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东的搜狐博客上,他的好友列表中有三个名字:一个是他的产品lava-lava,一个是他从前在天涯的博客,最后一个是张朝阳。
张朝阳的博客点击量730多万,而王志东的博客只有不到50万人看过。这个中关村曾经的技术天才、新浪网创始人、中国互联网的开创者之一,已经很少有人关注了。
1984年,王志东来到中关村,就读于北京大学。他目睹了中关村的成长,也饱含热情地参与其中。
毕业后,王志东在一家小公司做技术员,偶然破解了北大方正的电子照排系统。王选将他招到麾下,并鼓励他去做更难的事。王志东做成了,他完成了windows系统的汉化,并写出了“中文之星”中文操作平台。“中文之星”开始了王志东的第一次创业,但在科学家和经理人间的矛盾中结束。
1993年,严援朝把他带到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四通公司,并创建一家新的公司――四通利方。随着雅虎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创造了新的财富神话,互联网一下子成为全世界的焦点。王志东找来了留学归来的汪延,共同搭建起一个叫做“利方在线”的网站。
1998年,他见到了来姜丰年,双方一见如故,他们在“利方在线”的基础上构建中文门户――新浪。两年后,新浪成为纳斯达克上第一只来自中国内地的网络股。
2001年,北京成功申奥,中国成功入世。可是王志东却不得不接受一个意外,他被资本挤出新浪。
那时,一个最大的泡沫正在全世界破碎,谁都难逃其害。今天,彼时的三大门户都撑过了危机,好好地活了下来。只不过张朝阳和丁磊还在,而从那时起,王志东就离开了中国互联网的风口浪尖。
杨国勋:见证中国信息化的发端
1978年,第一台国产DJS130计算机在深圳罗湖口岸投入使用,揭开了海关信息化的序幕。也是在这一年,杨国勋调入上海海关,开始了海关信息化建设的生涯。
作为特殊单位,海关是中国与世界“接头”的关口。从这种角度上来说,海关信息化事实上成为走向开放的中国的一个发端。
20世纪80年代初,海关信息化还处在单机单项应用阶段。到1987年,单机单项作业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海关业务的需求,客观上需要进入系统化应用阶段。时任海关总署计算中心主任、科技发展司副司长的杨国勋主持了H883工程(集约化的通关管理信息系统)。
杨国勋经过反复考察和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结构化分解、逻辑化综合、数字化表达”的三要素法,为H883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杨国勋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历时10 年的H883系统终于在全国海关普及推广,初步实现了报关手续的自动化处理,为海关业务迅猛发展的需要铺平了道路。
1997年,人人担心亚洲金融危机会使人民币贬值,逃汇、套汇、利用伪造报关单骗汇的活动非常猖獗。经过多次考察,杨国勋发现,造假是利用了海关之间“不通气”的漏洞,防伪措施只是提高了造假的难度,只有电子底账联网才能真正消除造假的机会。
1998年,海关总署决定建设“电子海关”,建立海关内部跨部门、跨关区联网综合应用的信息化平台,并逐步推进通关作业网络化、物流监控智能化和职能管理数字化 ,与此同时,海关总署还启动了“电子口岸”和“电子总署”的建设。
如今,电子海关、电子口岸和电子总署构成了坚固的“金关”,海关信息化建设真正实现了从业务流程的电子化到辅助决策的转变。
刘积仁:上一堂中国软件示范课
刘积仁对改革开放30年这个话题非常有感触,因为他本人和他一手创办的东软今天所取得的成绩,都与此密切相关。
上大学前,刘积仁在本溪钢铁公司呆了4年。他做过煤气救护工,当过电影放映员,也搞过美术摄影。期间,刘积仁没有放弃学习,常常在家自学高等数学和英语。1976年,他进入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读书。
出国留学的经历让刘积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前往美国国家标准局计算机研究院做博士论文时,刘积仁发现,一个和他一起工作的马里兰大学教授总是能从国家标准局等政府机构以及IBM、HP等公司获得研究经费。“ 这给我的触动很大,原来企业界的资金和科学家的科研之间是可以进行资源互补的。”
回国后,刘积仁加入了东软的前身――东北工学院计算机系软件与网络工程研究室。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刘积仁他们从加拿大的一家公司接了一个软件开发的项目,产品最终在市场上出现时,打的是这家外国公司的名字。结果,每人从这个项目中挣了几千块钱外汇券,但是一张拷贝在美国市场上就卖了300多美元,中间的巨大利差和软件产品的高利润让刘积仁很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