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亲情的诗歌范文

关于亲情的诗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亲情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亲情的诗歌

第1篇:关于亲情的诗歌范文

摘 要: 在中国宝贵的历史资源中,古代文学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诗词歌赋本是古代文学中的奇异瑰宝。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经发起过新乐府运动,其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并涉及较广泛的覆盖面和宽泛的内容。可谓风格各异、题材广泛,通俗易懂、感情强烈,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一直到今天,还广泛流传。研究分析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对深入了解唐代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白居易 诗歌 美学意蕴 艺术特色

白居易一生多舛,在被贬到江州之后,一直独善其身,追求闲适生活,而疏远现实政治。弹琴、饮酒和写诗,成为他获得闲适生活的重要途径,由此实现了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深刻地影响了中晚唐时期中国美学的走向。从某种程度上讲,白居易诗歌中具有共同的艺术特色,却有着不同的类型。本文主要从养生诗、亲情诗和闲情诗等方面对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

一、白居易诗歌概述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字乐大,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素有“诗工”之称。其语言平易通俗、形式多样、题材广泛,《长恨歌》《琵琶行》为其代表作品,有《白氏长庆集》流传于世,其许多诗词歌赋被列入《唐诗月百首》,以供后人学习和背诵。因为脍炙人口,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和喜爱,在越南和日本等国家广为流传。作为一位富于独创性的著名诗人,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极高,艺术特色非常鲜明。

从分类上看,白居易诗歌主要分为杂律诗、感受诗、闲适诗和讽喻诗四类。因为用语言很难表达其杂律诗的特色,讽喻诗过多涉及政治观点,本文重点分析的是白居易养生诗、闲适诗的艺术特色。

二、白居易养生诗的艺术特色

在白居易的养生诗中,五言古体占有较高的比例,《仲夏斋戒月》就是五言古体的题材,主要描写他通过吃素济宁养生的日常生活状态。白居易写诗喜欢对体裁进行创新,不拘泥于刻板的格律,注重自然而随性的写作。这也是他闲适养生、不受约束、爱好自由的体现。

1.白居易养生诗的题材特色

在诗歌作品创作中,作者选取的材料,即为题材。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看到的东西,是白居易诗歌的主要题材,他注重自身的修养,写的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他的养生题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选材的生活化和日常化。讲述自己的生活、描述生活中遇到的琐事,并抒写自己的随感和喜怒哀乐,是白居易养生诗歌的主要题材。因此,其选材和日常生活更加贴近。例如,他主要选取田园间常见的小桥流水、花鸟虫鱼描写自然景物,甚至还包括家禽和农作物。选取围栏、蔬菜、书等日常吃穿用的东西描写事物。白居养生诗的选材虽然日常化、生活化,但他安于养生,仅仅是随意和纯粹地描写日常生活的一种状态,并不注重对民生疾苦的突出。

由于白居易选材的日常化,能使读者很容易了解他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偏爱和喜好。

例如,从《斋月静居》中,读者了解他吃斋时候的种种感受。在《从老子》中,读者一目了然他所喜爱的圣贤书和读书后的感受,对他的有关主张也隐约可见。甚至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和琐事,如早起梳头、半夜惊醒、白天晒太阳等,都能变成一首首优美的诗歌。也许有人认为白居易诗歌没有内涵,只有过于简单的选材,没有描述世风世俗,缺乏一定的雄心抱负。事实上,这正是白居易的特点所在,他是以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吸引读者,而非以选材打动读者,让读者身临其境。

其次是表现生活的诗意化。白居易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眼睛,他的诗词歌赋主要描写日常生活,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抒写。他的养生生活诗意化,常常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看待日常事务。如《新沐浴》中描写道:“先进酒一杯,次举粥一坂。半甜半饱时,四体春悠悠。”短短几句诗,是其沐浴前吃饱喝足的写照,由此可见,白居易是一位名副其的养生大家,他的日常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

2.白居易养生诗的语言特色

首先是喜用口语。白居易的养生诗明白晓畅,喜欢用口语化的语句,因此浅显易懂,一些口语化的词,如“渐觉”“不如”“不必”“可以”“只有”等,在白居易的养生诗中处处可见。例如在《因沐感发,寄朗上人二首》中“应是烦恼多,心焦血不足”,“只有解脱门,能度衰苦厄”,两个比较口语化的词,“应是”和“只有”都在诗中出现。可见其诗句更像是一种口语描述,大多是即兴有感而发,通俗易懂。像这种通俗化的诗句通常在下层百姓中流传,并不被一些诗词大家所采用。因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贴近,白居易的口语化诗词歌赋能发挥娱乐自己、娱乐大众的作用,其为人率真,创造手法独辟蹊径。以养生为最高境界的生活状态,并在这种生活状态中修心养性。

其次是语近思深。白居易的养生诗只是平淡的描述,没有夸张的修饰,没有华朋的辞藻,却韵味无穷。不被世俗所染,而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通过对清风明月的描述,对自己高雅豁达的胸怀进行彰显。将自己的人生用平淡的诗句进行描述,相比华丽的诗词歌赋,白居易的养生诗更具有吸引力,真正达到诗意人生的境界。

3.白居易养生诗的意象特征

首先,酒是伴侣。白居易在作诗时常常小酌,吟诗作画始终与酒相伴。在对世态炎凉感慨时,白居易会举酒邀月,也会借酒浇愁,他时常在酒盅中寄托对好友的牵挂,可以说酒是白居易不离不弃的伴侣。

其次,琴是知音。白居易一生有寥寥无几的知音,可谓是知音难遇、朋友易找。因为短暂的欢聚,更多的是在琴中寄情。在《北窗三友》,他曾经提到,作为他“三友”之一的琴,能净化他的心灵,在心情不适时,可借助琴声,对不满和悲愤之情进行抒发。晚年时,因为行动不便,身体不佳,琴更是他的知音,不离不弃。

最后,“松、竹、莲”是人格的写照。白居易一生喜爱种植,各式各样的植物遍布在生活居所中。尤其是“松、竹、莲”,是他诗中描绘最多的,松被位列岁寒三友之列,而竹无论是生命力还是毅力,都是坚韧不拔、极其顽强的代表。而莲则是坚贞正直、自珍自爱、出淤泥而不染,白居易将自己的人格寄托在“松、竹、莲”之中,有着明显而含蓄的寓意,是他真实人格的写照。

三、白居易闲适诗的艺术特色

1.白居易闲适诗的遣同用句

首先是使用叠字。一些重叠的、重复使用的词,如“声声、皎皎”等,被称为是叠词。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叠词的主要特点,就是对用汉语音节的使用。在结构上,使诗词更加完整,并突出在节奏上的韵律美。对声音用叠词进行描绘的时候,更具真实性。对景物颜色用叠词进行描述时,会产生视觉上的美感。在闲适诗中,白居易运用了大量叠词,而更具吸引力,也更显趣味性。

其次是喜用数量词。运用数量词,会使所描绘诗句的画面更具真实性。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既便于记忆,又便于理解。在闲适诗中,白居易常常运用数量词,既密切关联其描述的内容,又和他的人格特点和生活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白居易闲适诗的修辞艺术

首先是运用浅显的比喻。讲究写实,日常生活,是白居易闲适诗的主要题材,尽管夸张的比喻在他的诗词中很少运用,但是为了给自己的诗词润色,他会运用一些浅显的比喻,使其诗词的被关注度和吸引力更强。尽管是一种平淡闲适的生活状态,但白居易对人生却有着深刻的思考。为了使写作风格符合自身的人格特点,他在诗词创作中将那些夸张和华丽的修辞摒弃,而是运用一些浅显的比喻,既不失诗人风范,又容易被大家所理解。在白居易的诗中,随处可见这种比喻方式。

其次是运用平易的典故。若是对白居易的闲适诗认真品读,就会发现运用了相当多的典故。这意味着白居易典籍知识丰富,对典故透析和熟悉。并在诗词中巧妙运用,既可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又可达到平易近人的艺术功效。

四、白居易亲情诗艺术特色

1.抒情中偏爱说理

从表面上分析,白居易的亲情诗是抒发对亲人的关爱和思念,但细细品读可以看出,其亲情诗歌的前半段,着重对思念的描述,而后半段则侧重于说理。通过对亲人的思念,引发关于人生哲学的深刻思索。白居易这种撰写亲情诗的方式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使得思亲有情有理。

2.运用“主客颠倒”的“对写法”

在古代描述思亲诗句中,“对写法”比较常用。所谓对写法,指调换原本的抒情主体和抒情对象。白居易的亲情诗中,很少描写对亲人和友人的思念,主要描写亲人和友人在某地思念他,这就是典型的对写法。这种方法有一种递进的关系,更加强调诗人对友人与亲人的思念。这种反弹琵琶式的抒情既不会让自己@得柔弱不堪,又达到了抒发思念之情的效果。

白居易的诗词雅俗共赏、质朴平易,不但现实内容丰富,而且思想价值极高,代表着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因为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而具有独具一格的诗风。

参考文献:

[1]尚永亮.论宋初诗人对白居易的追摹与接受[J].社会科学辑刊,2009(04).

[2]尚永亮.“壶天”境界与中晚唐士风的嬗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3]刘学忠.从酒到茶――古代文人的人格演变纵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4).

第2篇:关于亲情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 教学方法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从小学阶段,学生就开始接触中国文学中的精华――诗歌。但是,由于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久远,语言的运用也和现代汉语有差别,怎样培养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增氧学生的诗词修养,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在现阶段正在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于这个问题也总结了几点建议,组织成文。

一、利用点滴时间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

通常在学生早读的前几分钟,安排学生背诵一首诗词,首先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环节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其次,早上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好,好没有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扰,记忆的效果比较明显。利用早上的黄金时间段,利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一首新的古诗,既不会让学生感觉到压力,又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确实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做法。

而且对于诗词的选择也要尽量的选择一些有经典性的篇目,通常我会选择唐诗宋词三百首中的篇目和一些主要诗人的重要作品,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等的诗词,还有李煜和李清照的诗词,而且在最初的阶段,对于诗词的选择往往是比较容易理解而语言韵律也相对比较优美的诗词,用来提升学生对于诗词朗读和背诵的兴趣。

二、古诗学习要有一定的目标性

具体说来,这个目标性就是指为学生规定古诗背诵的任务,而且要求学生按质按量完成,不能只求数量而不求甚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老师虽然也为学生制定背诵的任务,但是缺少监督性,背过的篇目不检查,也不复查,因此很多学生虽然背了很多的诗词,但是记忆效果往往不高,这也是一个需要注意,并且要加以避免的主要问题。

比如,上面说的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背诵一首古诗,但是,并不是说今天背过的就再也不检查,而是要定期对学生的记忆效果进行一个评估。这个评估即使对上一阶段学习的总结,也是加强重复记忆,让背过的诗词在头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以七天为一个周期,每周的周一要总结上一周的背诵情况,以督促学生复习背诵为目的,还要进行一些相关的测试,不仅要涉及到默写,还要设计关于诗词含义和中心思想。然后再以两个或者三个星期为另一个阶段,深化复习的内容,这样不停地向前"倒带",就能很好的督促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诗词进行一个总结和不停复习,最终将诗歌记牢。

而且这种背诵的任务还要落实在笔头上,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下来一遍比单纯的朗读记忆加深效果更加的明显。而且将诗词写下来也是培养学生的书写水平的一个主要的方法。老师定期抽查学生的诗词背诵作业也在无形中加强了对于学生诗词学习的监督作用。

三、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

老调长谈的一句话就是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应用在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正确,如果老师可以引发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兴趣,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更加顺利的完成,课堂的氛围也会非常的积极和活跃。如果老师缺乏必要的教学手段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学生的听课效果不佳,教师的教课过程也会痛苦万分。因此,精心的设置课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对于古诗的教学来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就是,诗词的写作往往都有一个"背景",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这个写作背景讲给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知识积累有效方法。

比如,在学习《静夜思》的过程中,我就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作者的相关写作背景,一是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再者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四、保持课堂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开始阶段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课堂学习不是几分钟而是四十分钟,怎样在这四十分钟内保持住学生的兴趣,才是对于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考验。

为了坚持不断的的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利用诗歌的内容或者诗歌营造的情境来做文章。

比如在学习孟郊的《慈母吟》时,我首先让学生集体将诗歌朗读了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诗歌的大意,当然这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从题目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就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就是对于母亲慈爱的一种歌颂。然后根据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诗歌内涵,我提问学生在自己的诗歌积累中还有没有类似歌颂亲情的作品。学生会想起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背诵这首诗歌。

针对这个主要的诗歌中心我还会提到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然后让学生将这首诗和《慈母吟》一起进行背诵记忆。

总之,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充分的小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和利用学生的记忆特点,合理的运用教学的手段,穿心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诗歌的记忆效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单永贵.浅谈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0(9).

[2]邵侠.视听觉媒体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魅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8).

第3篇:关于亲情的诗歌范文

一、人教版古诗词选文的优点

(一)选文方面的优点

题材、范围、体裁的广泛。其中选编设计了多种题材。写景、乡愁、人生哲理、咏物、爱国诗歌、时令节气、情感等多方面。比如《静夜思》代表乡愁,《题西林壁》揭示人生哲理,《赠汪伦》歌颂友情,等等,不甚枚举。这些古诗的选取,有的培养小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志趣;有的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开启他们的思考;有的培养学生对珍贵的情感的重视,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文知识,而且对学生的心智进行了很好的教育,培养了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提升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选择的范围比较广泛。人教版选择了从先秦到清代的古诗词。除了两汉时期没有,其他时期都有内容。在以唐宋两代为主的基础上,还兼顾到其他时期的古诗的选编。比如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先秦诗歌《采薇》、清代的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等,给学生展现不同时代的诗词,增加学生的视野,提升学习的兴趣。

体裁广泛。古诗文的选择上主要是七绝和五绝,这些内容的安排,能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易于记忆和背诵。除此之外,还加入了词和古体诗等体裁,既注重了选文的典范性也注重了体裁的完备性。

(二)选文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古诗词文中既有五绝也有七绝,前者学习教容易,后者有一定难度。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重在对其兴趣的激发,才能提升教学成绩。因此,由五绝到七绝的安排体现了由易到难,难度适中的原则。特别符合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特点。

二、编排方面的优点

1.在古诗词的编排上,遵循的是由浅入深的编排方式。首先让学生学习简单的五绝,在五绝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再进行七绝的教学,随着年龄的上升以及经验的积累再学习词和古体诗等,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也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的发展规律。同时,在古诗词的学习中配以精美的插画,让小学生能通过画面直观地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斑斓的图画中得到激发,让他们的思维也随着画面放飞。

2.每个教学单元教学目标与古诗词的主题相符合,如小学三年级的上册,《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都是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体会到诗人描绘的景致,也在思想上受到了熏陶,陶冶了情操。

3.为学生创造了不同的练习模式,注释的详细。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置了很多的练习模块。“读读背背”、“日积月累”、“趣味语文”、“展示台”等,都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而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古诗词注释这一块,也进行了详细的注解,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三、选文方面的建议

1.题材比例方面有待均衡。比如,小学阶段的关于亲情的诗歌仅占古诗词总量的百分之三点二,友情的诗歌只有6篇,爱情诗歌则没有。人教版小学阶段主要是描写景致以及游记的古诗词。如果增加亲情、友情的比例,将对学生的情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选择关于爱情的诗歌,比如《迢迢牵牛星》放在6年级的学习课程中,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心智成熟一些,也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爱情的价值观。

2.教材的选文范围适当地扩大。虽然现有的教材范围有一定的广泛性,但是还是遗漏了一些精华的古诗词。诗经、楚辞等有其独特的魅力,由于较长,可以采取节选的方式,主要是感受其中的手法和现实主义精神。

3.各类题材有待均衡。在人教版中,七绝占总体的比例约百分之五十九,而五绝是百分之十四,这样的安排,明显就提升了学习的难度,所以应该更加均衡比例。另外,曲和词的选择都较少。这样对学生对词、古体诗和曲的艺术形式、艺术特点等不能形成整体的把握,不能了解其全面的艺术内涵。因此,要加大曲和词以及古体诗的数量,从而使整个的比例均衡。

四、编排方面的建议

1.加强编排形式的多样性。人教版主要是将古诗词作为单篇的课文来进行编排,而引用古诗词的课文就很少。仅仅只有《给诗加腰》、《诗中的秋》两篇。如果能增加古诗词的引用,就会给学生学习古诗词创造更具有吸引力的环境。

此外,在编排上还应该注重古诗词作为单元单独进行编排的方式。可以将古诗《望洞庭》词《清平乐?村居》、曲《天净沙?秋思》、诗经《采薇》等描写风景的古诗词放在同一单元。这样就加强了诗歌的学习。

2.古诗词的练习的设计应该多样化。虽然在古诗词的练习形式上有四种模式,但是相比现代文的阅读,它的练习模式就少了很多,因此对古诗词的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可以再古诗词的课后练习中增加“阅读链接”,来扩充古诗词的学习。“交流平台”则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对古诗词学习的心得的交流,这也是很好的方式。

第4篇:关于亲情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儿童诗歌资源 语言能力

一、引言

诗歌是文学中最高的艺术形式,是语言宝库中的玛瑙和钻石。诗歌富有鲜明的节奏美及和谐的音韵美。诗歌的语言最优美、最精练、最动听、最能引起人遐想。诵读儿童诗歌可以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激发幼儿对爱和美的感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开发与运用诗歌资源,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之策略

1.运用儿童诗,激发幼儿对诗歌的诵读兴趣,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

在语言发展方面,幼儿会睁大一双好奇的眼睛观察身边的事物,以纯真的视角注视着周围的世界,并将所捕捉的独特的影像折射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他们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总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产生不同的个性化的感受与交流、表达的欲望。基于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其描述语言往往较为简单,表达的手段与方法也较缺乏,原因是幼儿很少接触、感知、理解和运用韵律化的语言形式。所以,教师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应致力于儿童诗歌的开发与运用,让生动、有趣的儿童诗歌走进幼儿语言课堂,让幼儿跟朗朗上口的儿童诗歌交朋友。

譬如,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会带着孩子来到美丽的公园,让孩子们尽情地走走看看,并且一起诵读关于春天的诗句,像金波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诗篇,孩子们就积累了不少。如《蝴蝶蝴蝶你找谁》:“花蝴蝶,/多么美,/张开翅膀飞呀飞。/这里找,/那里找,/蝴蝶蝴蝶你找谁?/黄花开,/白花开,/一朵更比一朵美。/这里找,/那里找,/我要找朵红玫瑰。”孩子们手舞足蹈地诵读着这些优美的诗句,想象的翅膀展开了,完全融入到春天的景致中,是那么快活,那么自在,仿佛就是一只快乐的花蝴蝶。

又如,鞋是幼儿极为熟悉的事物,家人回家后把脚上的鞋脱下,再换上拖鞋,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行为,然而台湾诗人林武宪却以一种独特的灵感为孩子们创作了这样一首充满想象和无限童趣的小诗《鞋》:“我回家,把鞋脱下/妹妹回家,把鞋脱下/哥哥、爸爸回家/也都把鞋脱下//大大小小的鞋/是一家人/依偎在一起/说着一天的见闻//大大小小的鞋/就像大大小小的船/回到安静的港湾/享受家的温暖。”诗人先把鞋比喻成家庭成员,鞋子脱下来摆放在一起,如同一家人“依偎在一起”,彼此诉说着一天的见闻,这就赋予了鞋子以人的思想情感。接着诗人又巧妙地把鞋比作是“大大小小的船”,鞋子回到了家,就像是船回到了“安静的港湾”。诗人就是这样抓住“鞋”这个普通的形象,借助丰富的想象将其比喻为“家人”和“船”,用非常平淡、简朴而又富有情趣的语言,营造出一个融洽、和睦的氛围。教师通过指导幼儿反复诵读与想象,幼儿对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定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并体会到家的温馨。

2.运用儿童诗歌培养幼儿思维能力,陶冶幼儿思想情操。

诗教胜于言教。诵读浅易、有趣的儿童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如针对有些幼儿喜欢吃糖果而又不喜欢刷牙的习惯,我们就在语言课上给他们朗诵诗人高洪波的动物儿童诗《狐狸打赌》:“狐狸和灰狼打赌,/说能够虎口里拔牙。/灰狼马上下了赌注/——十只香喷喷的烤鸭。/狐狸把巧克力糖果,/不断地送给老虎妈妈。/还趁她不注意时,/偷走了小老虎的牙刷。/结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小老虎果然要去拔牙。/狐狸用这颗虎牙,/赢得了十只烤鸭。”这首诗歌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迅速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并激活他们的思维。听完之后,老师发问:“为什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小老虎要去拔牙呢?”“为什么狐狸能赢得十只烤鸭?”聪明的孩子眨巴着眼睛,很快就从诗句中找出正确的答案:“因为小老虎吃了太多的糖果,所以牙齿烂了,要拔掉。”“因为小老虎的牙刷被偷走了,没办法刷牙,牙齿里面生了小虫子。”“因为狐狸很聪明,喜欢动脑筋。”……这样的倾听、思考与回答、交流,锻炼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教育了幼儿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护好自己的牙齿。

诵读诗歌还可以大大增强幼儿保护环境等意识,寓说教于快乐的诵读活动之中,实现一种无痕教育。如《你像一个巨人》这首诗就曾给孩子们带来诵读的快乐,并帮助孩子们树立作为“一个巨人”的自豪感:“在翠绿的草坪前,/你就像一个巨人;/蝴蝶、甲虫在草丛里,/就像藏进大森林。/它们也许正在举行婚礼,/蚱蜢跳舞,/蟋蟀弹琴;/如果你一脚踏下去,/就是带去一场地震。/别践踏他们的家园哪!/它们也在享受着亲情。/它们的世界还很弱小,/你是保护它们的巨人。”孩子们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地诵读着这样美妙的诗句,既丰富了个人的情感和语言积累,又锻炼了个人的想象力,并且从小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可谓一举多得。

3.引导幼儿用诗化的语言来描绘美景,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师要引领幼儿投入自然怀抱,去观察大自然一草一木的变化,欣赏大自然的秀丽风光。要善于引导幼儿用富有韵律、充满想象、简洁洗练、富有情趣的诗化语言,来描绘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断调动幼儿学习与创作的积极性。

比如,秋天来了,我们带上孩子去秋游,去观赏火红的枫叶和金色的银杏树叶,当然也会引导幼儿展开想象,鼓励孩子独立或者跟老师一起创作美妙的诗句。如《银杏树的小扇子》就是班上的一位小朋友在我的引导下创作的一首小诗:“秋天到了/银杏树那一把把绿色的小扇子/全都被太阳给染黄了/那金色的小扇子不停地摇着/给人们带来了凉爽的风/它摇啊摇啊/摇来了冬爷爷/于是,/金色的小扇子又变成了黄蝴蝶/纷纷从树上飘落。”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优秀的儿童诗歌是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与运用儿童诗歌,让孩子们的心灵从小就得到优美语言的润泽,感受到汉语言的无穷魅力,全面提升语言素质,丰富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第5篇:关于亲情的诗歌范文

Q:写作诗歌多年,能谈谈你心中对一首诗歌好坏与否的衡量标准吗?

A:也许很多人会说,诗歌是没有衡量标准的。但我还是要说,诗歌无法用具体的尺度与高度来衡量,却会有一黑一白两个抽象的、好与坏的轮廓树立在大众的审美标准里。在我的理解里,一首好的诗歌,即要符合(含有)诗歌的内在规律(结构),也要有一定的象征性、抒情性;它的叙述要自然、不造作,它是来自于灵感瞬间迸发出来的语言精华,而绝非是出于各种目的虚构出来的一种“诗歌产品”。

Q:你刚才使用了“虚构”一词,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应该遵从自己内心的表达,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吗?

A:我所理解的“虚构”,它的反义词是真诚。我们每一个写作者,都不能违背自己的情感及认识常态去写作,应该真诚地面对自己。不仅如此,写作时我们还要反问自己,我们的真诚用在了什么地方,我们真诚的情感有没有成为被我们用来获取某种利益的工具?

Q:关于诗歌写作,你有没有一些特别深刻的体验,想和我们的读者分享的?

A:写作诗歌这几年,我常常会告诉自己一句话:不要去重复别人,那样毫无意义。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的诗歌面貌,并且遵从自己的“理想的诗歌面貌”去写。诗歌不需要共同的文本,否则大家呈现出来的都是相同面目。重复的写作无疑是无效写作的直接同类。其实这个道理,放到小说写作领域里,也是同样适用的。

Q:说到小说写作,你迄今的小说写作里,为什么会始终贯穿着一条女性成长的主线?

A:其实我写作这些小说的过程,也就是梳理自己的成长以及身边女性朋友的成长的过程。在这种梳理中,不仅我自己本身得到了对成长的认识,我的写作也得到了“认识世界与其对话的途径”。

Q:除了写作诗歌、小说,你有没有写作过其他体裁?

A:目前我着手在做一个系列对话《深圳90后打工访谈录》的资料搜集。我是一名70后,90年代离开临泉出来打工时正值90后出生的年纪。而这帮90后打工者,也正是70后留守在家乡的孩子、长大后又出来打工的一群人――他们因留守而缺乏的亲情,带到成长中会是什么样子?我想将现在的90后与当年的70后打工者的心理和经验,甚至人生憧憬、对生活的态度、爱情观进行对比,希望能够留下一份对这个时代及一个城市有价值的历史文本。在搜集素材时,我力求做到地理、人物、事件上的真实。但这个课题涉及的工作实在太多,而且我的社交圈都是70后,找70后访谈不难,难的是如何去接触和挑选有代表性的90后,整理出有对比意义的文本。欢迎有兴趣接受访谈的90后打工者与我联系。

Q:对于当下许多爱好文学和写作的打工者,你有没有什么话特别想跟他们说?

A:我想说两句话:第一句,不要违背自己,不要急于求成。写作这件事要沉住气,不要急,慢慢来。一着急,一加速,就会很自然地覆盖了一些可贵的、值得关注的事物和细节。而且,一旦写作被“目的”左右,你的写作方向就会弯曲。心里怀揣欲望,人会躁动不安,这样会破坏文学的品质。第二句,写作并不能带来荣华富贵,如果生存还是个问题,先让自己生存下来,只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具备了,你才能很从容地写作,在文字表达时才能更接近文字本身。

旧海棠有个特点,擅谈,开了口,她的话会滔滔不绝,并且思维十分活跃,话题能不停地从一个方向转至另一个方向,明明这一刻她还在跟你聊诗歌的某个流派,转瞬间她已跟你聊起了小说的某种特性。

旧海棠写诗,也写小说。她写诗的初衷是“自言自语”、“找个说话的对象”,排遣来自精神上的某种诉求,谁知后来一发不可收拾,短短几年后便出版了个人诗集并获得广东省青年文学奖。她写小说的初衷是“诗歌要做太多舍弃动作”,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她的叙述诉求,后来同样一发不可收拾,写出了《月亮》、《蝴蝶翩翩飞》两部长篇,还有《青桔子的理想》等一系列中短篇。

旧海棠写作的态度是,“不要违背自己,不要急于求成”。相对文坛许多成名已久的作家,她对写作的认识其实来得更加深刻。

《青桔子的理想》

旧海棠的诗歌里,曾经大量出现诸如“平原”“麦田”“洋槐树”之类的词语和意象。这些词语和意象背后,潜藏着她一颗留恋故乡的心。

她的故乡在安徽临泉乡村。在她后来的记忆和描述里,她的童年和临泉乡村都是美丽的。“春天是一望无际的麦田、油菜花”,“夏天随处可以伸手采摘瓜果”,“秋天到处弥漫着香甜的芝麻花、玉米穗的味道”,“冬天嘛,很童话,你完全可以相信那是一个富有灵异的世界,美好而刺激,你在雪地里玩着玩着说不定就会有一个王子或公主邀请你参加他们的生日舞会”。

她还对童年玩伴里的一个“傻姑娘”保有深刻记忆,“我们很怕她但又常常捉弄她,我们最爱看到她发起脾气来追我们,然后我们吓得四处窜跑,粗喘着气紧张得不得了,但是很开心”。当然,这种行为“现在看来是不值得炫耀的”,但后来回忆起童年来,却“发觉这一段是最亲切最温馨”的,也可能是因为情景生动。

美丽的童年过去,迎来的是略带灰色调的少女时代。初一刚读了一学期,旧海棠便因各种原因辍了学。不久离开乡村,到临泉县城学习裁缝。就是在这段为期不长的裁缝时光里,此前完全对阅读不感冒的她与诗歌有了第一次接触。

旧海棠在这段时光里结交了一个叫白云升的女孩,并与她很说得来。自姓女孩喜欢汪国真、席慕容的诗歌。旧海棠因此知道了世上有诗歌这种东西……

1995年,旧海棠16岁。这年端午前,她离开了故乡临泉,来到了对她而言是“远方”的潮州普宁。在普宁,她在菜园工作过,在玩具厂做过包装工人,做过线长。

这段时光成就了她后来获得“第十届(2010)作品奖”的短篇小说《青桔子的理想》。在这个短篇里,女主人公青桔子在菜园里“挑水、浇水、锄地、培垄、栽苗”时,理想是成为一名“胸前挂着厂牌的工人”,后来她终于实现理想成为“胸前挂着厂牌的工人”。可这时,对于她来说比理想更切实的是想要重温一次“温暖”。

在普宁,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在玩具厂打工期间,单调的业余生活中,因为受一个喜爱阅读的工友的影响,旧海棠看起了《红楼梦》。她发现,《红楼梦》里许多字不认识。她为了读懂句子的意思,托人买了一本《新华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便查字典。通过字典的注释,她得以逐渐清晰地走进了一个古典文学的世界,充分领略了这个世界的美丽与哀愁。

从这开始,她养成了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迄今为止,她查烂了三本字典。

“找个说话的对象”

旧海棠的长篇小说《月 亮》,讲的是一群从同一个村子里走出来的女孩,在打工途中遭遇了各种不同的事情,从而有了各种不同的成长的故事。

系统地阅读旧海棠的小说,会发现有一条线贯穿于她的各个小说。这条线是――成长。

与“找个说话的对象”为目的的诗歌写作相同,旧海棠写作小说的目的也是为了找个说话对象,相较诗歌这个对象来说,她觉得小说这个对象会更具有耐心,更愿意倾听她的长篇连牍。正因为此,她的诗歌写作侧重于她的某种情绪的流露。她的小说写作,侧重于她对自己以及身边其他女性的成长的审视与思索。

1997年,因为有亲人在珠海工作,旧海棠坐上了从普宁开往珠海的长途汽车,却因事先没办边防证无法进入珠海,不得不暂且留在了中山。这一留,就是一年多。她在中山一家鞋厂做起来业务员的工作。

这段业务生涯,为她之后的打工之途埋下了很好的伏笔。从这家鞋厂出来,她又辗转于珠海、深圳之间,从事过酒店服务员、收银员、前台接待,商场营业员、市场拓展等等工作。

旧海棠跟诗歌的渊源,就发生在市场拓展工作的时间之内。业余时间,她经常去网吧打游戏作为消遣。因为打游戏又认识了一帮诗歌爱好者。她发现,除了打游戏,这帮人还喜欢神神秘秘地聚集在各类诗歌论坛。因为这帮人的原因,不知觉问她已混迹其中。

这种混迹的结果是,她在诗歌论坛里看到了大量或经典的、或动人的诗歌。她后来又系统地读了普希金、冯西・雅姆、波德莱尔、安德雷森、博尔赫斯等大师的诗歌。她不可救药地迷恋上了这些诗歌,沉醉于这些诗人营造的诗境中。她还自然而然地写起了诗。起先是想到了就写,写了就写了,只是将自己乐于表达的某种情绪释放出来,事前并不做过多的思索与铺垫,事后也不做多余的留恋与打量。后来是有意识地写,并与一些好友交流,听取他们的看法。幸运的是,她的诗很快被朋友们和前辈认可。

第6篇:关于亲情的诗歌范文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重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讲究素质教育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综合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能力而言非常重要,结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结构的特点,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恰当指引,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培养学生、说、读、写能力

初中语文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综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苏教版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比如,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课文几乎都是诗歌,有关于的诗篇《七律·》,有关于爱国情怀的《革命烈士诗二首》、有关于至爱亲情的散文诗,还有古诗,诗歌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最好的方法,诗歌内容精简,感情丰富,易于朗诵,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各种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可以让学生明白诗词的历史渊源和深厚情感沉淀,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好的启蒙作用。

2.注重与其他资源的相互整合

苏教版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具有很好的整合功能,进行综合性学习不仅整合了系统性的教材知识,而且整合了与其他课程的相互交叉内容,语文的教学过程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是对社会生活方面的有机整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可以与阅读、写作单元的内容建立起密切的联系,通过创设情境,融合为一个主题,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整体协调发展,整合听说读写等多种语文能力。比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的课文,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可以很好地整合多方面的内容。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的课文有哲理散文,有抒情性散文,有说明文和议论文,还有古代诗词和社会生活实践以及写作锻炼等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而不是单一强调某个部分,可以从整体上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不仅可以穿插讲解哲理,而且可以融入社会生活实践。

3.综合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实践能力

在实施苏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注重了教学过程的优化创新,他们通过不断调整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发挥到淋漓尽致,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综合性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活动,比如说,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一些文艺气息浓厚的作品,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或进行演讲,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采访,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竞赛等,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实践能力。比如,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就有要求学生写演讲稿的部分,当进行《悼念玛丽·居里》一文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讲解演讲的方法方式等内容,不仅仅是学习课文内容,也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演讲。通过开展演讲,学生就会主动应用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提高了应用语文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

第7篇:关于亲情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海子 诗歌 母亲形象 分析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海子的诗歌是胜多的。研究者更加重视诗歌中创造的仅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如麦子、水、太阳等丰富的意象。在谭五昌的《海子短诗中的重要意象浅析》一文中,统计了关于“母亲”这一词在诗歌中的出现次数高达36次。对母亲形象不同的侧重点,可以多角度解读诗歌中母亲的形象。

一、诗歌中“母亲”形象的表现形式

(一)真实的生命个体

海子的诗歌里,他以人性与亲情这两个角度来诠释母亲。《给母亲 雪》:“妈妈又坐在家乡的矮凳子上想我……我知道你日渐衰老。”①塑造了一个温柔宁静并且坚强的女性形象。另一首《给母亲 风》中,家中破旧的门,遮住的贫穷,母亲很美。母亲的形象永远以一个温暖的样子烙在心中――“在查湾村口,母亲泪流满面”。15岁的查海生考进北京大学,村子为之沸腾。于是母亲迈着小脚,挨家挨户地送上她连夜蒸好的白糕,为之庆祝。1983年毕业后,留在北京,一次母亲从家乡怀揣着50枚鸡蛋去看海子。临走时,海子借了300元执意要母亲带走。而那300元,母亲没舍得用。诗人用心呼唤真爱,带着坦然且感恩的心去看待清贫的家中始终给予温暖的母亲,这是一种伟大的赞美。无论环境多不利,诗人都有一个寄托,有包容的平和的母亲。

(二)派生的集合体

首先是将母亲喻为了一个载体,置换成“村庄”的形象。写于1984年的《村庄》,这个被童话、神话的村庄,寄予着对母亲的感激。“村庄里住着母亲和儿子……”②村庄托着少年纯洁的梦,母亲衬着儿子的成长。多年含辛茹苦的养育,母亲静静的抚慰让在外漂泊的诗人没有畏惧感。如此将母亲这一形象上升为生命的依托和精神的家园。

诗人苇岸这样说过一句话,海子是来自大地深处的,含着泥土。海子自然地将村庄――养育他的土地,作为艺术的源泉。身处在都市机械轰鸣、耸立的楼群、淡漠的人情交汇的困境中,同时又远离恬静的家园,他的灵魂栖息地倾向于那片乡土生命,由此,笔下的村庄糅合了温暖的母亲的角色,充满柔美静谧的美。如《夜》中,宁静、幸福的村庄,在大自然的环抱中,有着祥和的氛围,悄悄在海子心中扎根,一切显得无比的完美,让人充满了向往。在诗人心中“村庄”成了温柔多情的母亲。

其次,象征着乡土文明的形象。海子抱着对现代文明排斥的态度,有意识地对乡村田园中生命的灵性与淳朴状态进行描写,避开都市的介入。写于1987年的《吊半坡并给擅入都市的农民》,西安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代表着中国农业文明。显然,海子不愿意被拥挤的都市所束缚,在追求着自由,愿生存在平静的村庄里。他对个体幸福有着无限向往,这点也是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全部精神追求的出发点与目的地。然而海子的理想与现实冲击,越愿在精神上构建梦想。

作为贫乏时代歌唱的海子,用诗这个堤坝来建设人类的美好精神与人性的纯真。如《土地》中,海子清晰地认识到现代文明导致的人欲横流――“土地死去了,用欲望能代替他吗?”③那些丧失了土地,漂泊无依的灵魂最后用“欲望”来代替。“土地,故乡景色中那个肮脏的天使,在故乡山岩对穷人传授犯罪和诗”。③“人们把你放在村庄,秋风吹拂的北方,神从四面八方而来,往八方而去,经过这座村庄后杳无音信。”③这座无神的村庄,“中国”这一个巨大的“村庄”,在逐渐消失。他在这些生命深处的神性呼唤里,寻找并且构想那座恬静的村庄。《给安庆》,显露出种种不安,能体会到那种荒凉、痛苦、悲哀、失落、惆怅,却也凝聚着强烈的乡土情结,他无畏地带着爱、痛苦和生命进行追问。“五岁的黎明,五岁的马,你面朝江水,坐下,四处漂泊,向不谙世事的少女,向安庆城中心神不定的姨妹打听你,谈论你……”④因此这里的“母亲”已经超越现实的概括,实际成了一种对母性的乡土文明的遥远想象。《两座村庄》是一首挽歌,那个诗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居地,正被文化层面所遗弃,村子的影子在中国社会工业化的道路上消失。他努力在诗中让村庄获得重生,继续和谐的原样。虽说是“沉默”、“孤独”的村庄,但他依旧在孤寂的创作中回忆构建着。

《在家乡》用超现实的事物、人物,如家乡里的羊群、女人和房屋,是对村庄的再现和指认,在此中寄托着理想。然而“在危险的原野中,落下尸体的地方,那就是家乡”,⑤眼中的家乡充满着沉重的失望,他却在脑海中渗透着矛盾认识的家乡。《春天的夜晚和早晨》中隐藏着大地母亲的深情。诗人在其中像孩子般沉醉,在童心的境界与心界中感受着。然现实的生活,却让海子想到《重建家园》,用屈原的泪水来浇灌家园,用幸福也用痛苦来重建家乡的屋顶。其中也点到了宿命的因素,已经窥破了人类生存的本质,对人类生存的现实有着准确的认识。“放弃智慧,停止仰望长空”,⑥似乎是看清人类生存的局限,用平定的心情去接受,实际却也在表明不能得到自由飞扬的痛苦。一名农家子弟,对大地天生有着超级强的悟性。“风吹着炊烟,果园就在我身旁静静叫喊‘双手劳动,慰藉心灵’”,⑥散发着大地一般厚重、幽深的气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这个呈现出多位一体的母亲形象被海子创造出,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

二、海子诗歌中母亲形象形成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环境塑造人的性格。一个人的成长与两个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是生存的大环境即社会;二则是小环境,包括家庭、朋友等。海子的小环境里(家庭)虽然有着痛苦的生活经历,成长在处于矛盾重重之中,他的一生也与清贫相容。刚出生满两个月时,轰轰烈烈地开始,那是个精神、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海子的童年就在仓促的时光中度过,年幼的他,为此,在物质与生存方面承担了一定的责任,这使他节俭一生。自1974年上了初中,面临着学习生活的压力。尽管如此,从安徽那个乡下走出来的他,来到大都市北京,也没能改变物质上的清贫。

(二)自身因素

在性格上,海子是孤僻的人,生活贫困,不会自理。海子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献身于诗歌事业。从农村考上大学,并且钟情于写诗,在家乡,几百年都没有诗人的出世,他刻苦写诗,博览群书,渴望得到诗坛的承认。海子显得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 ,有时有点伤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对理想爱情执著。因此他有着沉思的个性,沉思是一种品性,属于一种境界。而到后期,他出现了严重的幻听症,在遗书中可以得知,致使他陷入混乱中。

(三)文化背景的因素

首先,当时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在开始加快工业发展的节奏,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对诗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朦胧诗群逐步瓦解,第三代诗人迅速崛起。在多元的环境下,一些写作流派在萌芽,向着更广的方向发展。在现代工业的文化背景中,“城市”列为一个元素被提出,而整个第三代诗群却没有人将“农业乡土”这一概念注入诗中。充满着神性,赋着浓厚文化的主题渐渐被解散,甚至出现一些诗人迷失在工业文明的大环境下。

海子和骆一禾则在濒临危险的角落,始终用朴素、真诚、孤独的乡村元素来写作,表现着土地与底层乡村人民的生活。当时轰轰烈烈的各类诗歌中,无法寻到海子的影子。纯粹的歌者,被遗落在浮躁的社会,海子所创作的诗歌仅只有几位好友聆听,无人欣赏,因此他努力地在诗歌中探索。

其次,北大诗与北大校园文化的影响,骆一禾、戈麦、海子为代表的北大出身的诗人,有着“泛滥的抽象批判和狂热的终极关怀”。在海子身上体现的应该是狂热的终极关怀,“狂热的终极关怀就是对伟大的、崇高的、超越的、不朽的、绝对的等等一类事物,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热情”。在北大,一些学生将这当成一种信念,成为很多群体的情绪状态。这种关怀却使人振奋,拥有这种关怀,仿佛就生活在高贵的充实的境界,最后转化为一种激烈的、偏执的行动。然而受狂热的终极关怀的影响,容易变得自我膨胀,在一个方面表现很优秀,就产生虚夸的使命意识――自己能够做得很好,不需考虑下一步的进展。由此,北大诗人表现出“一种天才的自负”,即“忽视生活经验自身的酝酿和生命现象的客观展示对于诗歌激发作用,夸大诗歌创作的神秘性和对天才的依赖”,并且认为在短暂的时间里能经历人生的一切体验,探寻到生命的至深至极的真理,到达诗歌的顶峰。

综上所述,在海子的诗歌中母亲的形象与村庄、农耕文明有着天然的联系。从更新的角度去理解,能更加仔细地解读海子的诗歌及他的生活。

注释

① 海子.给母亲(组诗)[A]//海子的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② 周易.村庄[A]//海子的诗[M].北京:中国书店,2007:5.

③ 西川.太阳土地篇[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641.

④ 海子.给安庆[A]//海子的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

⑤ 西川.在家乡[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346.

⑥ 金肽频.重建家园[A]//海子诗歌读本[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62.

参考文献

[1] 金肽频.海子纪念文集评论卷[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金肽频.海子诗歌读本[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 西川.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4] 高波.解读海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5] 陈青山.浅论海子诗歌中的女性意象[J].文学教育,2009(8):146.

第8篇:关于亲情的诗歌范文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如此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这是由审美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一方面学生作为完整的有机生命个体,审美是其感性生命的一种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实现学生的完满人性,审美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在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审美有助于学生幸福地生活。此次新课标的一个最伟大之处,便是自始至终贯穿着人本理念。特别是当前学生的审美意识被应试的功利意识所屏蔽,呈潜在状态;学生审美感知力和审美想象力的迟钝和贫弱,审美能力还待提高,审美情趣有待提高。加强诗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诗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审美活动有一个规律:即阅读是作家——作品——读者双向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越高,就越能释放更多的审美信息,对读者形成的审美心理张力就越大,也就越能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包括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各心理因素在内的、对作品进行完形、对意味进行充分体验的能力。审美能力与审美心理张力成正比,审美心理引起的张力越大,审美能力的提高幅度就越大。如同人的身体一样,各心理因素如果能经常得到一定强度的实践锻炼就会增强素质和有所发展,反之就会衰老,会迟钝或萎缩一样,学生要切实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就必须接受一定强度的审美实践活动,诗歌阅读便是这样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它为学生审美实践的有效锻炼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教师虽然也可以采用艺术方式请学生欣赏图像文本提高审美能力,但是这些直观性、浅白性、受控性很强的表现形式留给学生的感知、想象、理解、创造的空间明显要小得多,主体审美能力提高的幅度也就要小得多。当电视屏幕直观而又固定化地呈现于人们的面前之时,一种规定性的现实存在替代了无数个心灵的创造,审美能力的提高因而受限。尽管表面看来,声、光、色、乐样样都有,似乎具有很丰富的审美信息,但它给予人的精神自由度是有限的、狭小的。诗歌以其浅白性、直观性、受控性特点成为一种最高的艺术,而诗歌教学这一以最高艺术为教学内容的诗歌教学,无疑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路径。

(二)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审美意识与一般意识有很大的差别,它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是一种自觉的审美需要。审美需要的客观性,但是审美需要并不总是浮现于人的意识上层,很多时候人们关注的是实用、科学、伦理的领域,忽略了审美活动。诗歌几乎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它所展现的美恰恰是通过学生的审美实践付出一定的审美劳动得来的,所以会让学生刻骨铭心,甚至终身难忘,从而使学生“嗜美上瘾”,其审美意识由此得到了有力的强化。诗歌教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它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教精致。诗歌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诗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审美趣味由粗俗走向高雅、由低级走向高级、由麻木迟钝引向敏锐丰富、由悦耳悦目的低级层次走向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高级层次。所以,要养成和培养纯正、高雅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是最好的途径,诗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二、诗歌教学能培育学生的诗性智慧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诗性智慧作为一种具有整合性的精神能力,在人类的各个历史阶段因被赋予不同的内涵而使之显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风貌,但是一直以来贯穿始终的想象性、创造性却亘古未变。诗性智慧是一种以想象为形式的创造性思维,他的形式是想象,其结果是创造。想象力具有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因为想象是建立在感知与记忆基础上的一种表象运动,它不是物体的复现,而是对物体进行重组与再造。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在想象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头脑中表象的未定性、模糊性,所以会生发出许多新的变化,这直接带来思维的创新。

(一)从诗歌的本体特征看诗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诗歌离不开想象,情感性、音乐性、想象性是诗歌的三大本体特征。想象是诗歌的本体,必不可少。诗从根本上说,是生活的反映,但绝非是生活的如实描写,而是一种想象的描写,雪莱说过:“诗使它所触及的一切都变形。”这指的就是诗歌的想象。要是有一首诗歌把生活表现得过于实在,太像生活的实际,这种照搬现实、缺乏想象的作品是称不上诗歌的,比如说“这个少女很美丽”就不是诗,“少女如花”这一带有想象性的言语便具备了诗歌的质素。因此,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浮想联翩,离不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些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总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创作出激情澎湃、瑰丽多姿、光焰万丈的诗篇。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郭沫若的《凤凰涅磐》、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等名篇都充满了优美、奇异、丰富的想象。

(二)从诗歌的阅读特征看诗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欣赏诗歌的过程是一个展开想象的过程。诗歌是一个意象符号系统,意象是其基本构成单位,上至原始诗歌,下至当代诗歌,都离不开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不可或缺的主导性成份,意象成分越多,诗味的成分也就越浓,有没有意象是诗与非诗的根本区别。没有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也就不成其诗。读者阅读诗歌,也就是阅读这个意象符号系统。意象要闪现、组合,都必须依赖于读者的想象。因为意象的存在形态是人脑中的一种情感表象,它不同于绘画、雕刻、舞蹈、戏剧等艺术所塑造的形象,这些形象是外在的,直接呈现于人们的面前,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人们无需想象,只需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就可以直接获得审美感受。诗歌中的意象,无论是人神鬼怪、飞禽走兽,还是鸟鱼花香、湖光山色、人间仙境等等的呈现都必须借助于人们的想象才能在脑海中映现出来。通过想象,诗歌中的意象得以舒展和叠合,直至成为意境。所以,要欣赏到诗歌的内在意象、意境之美,必须借助于想象,对诗歌的意象进行闪现、组合、转换与再创造,才能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画面,把潜在的意象浮现出来,最终享受到诗歌的意象美、领略到诗歌的意蕴美。

(三)从诗歌的语言特征看诗歌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诗歌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可感性是诗歌语词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感性语词是指表述人的感官经验和感官感受的那一类语词,是对人类五种感官所领受到的内容的描述,这些语词以形象战胜抽象的方式,强化语符本身的信息刺激,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唤起能力的媒介物,诱导读者展开想象去把握可感性语词所代表的感性世界。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这一可感性语词就容易激发起读者的想象,使读者想到芳草萋萋、繁华似锦的一派喜人景象。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的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不仅让人想象出杏花争先恐后开放的情景,还让人想到芳香扑鼻、蜂飞蝶舞之类。总之,诗歌与想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诗歌教学可以通过诗歌阅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诗歌教学是培育学生诗性智慧的肥土沃壤。

三、诗歌教学能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新课标之所以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因为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生命意识,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最深厚的精神动力资源;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人文情怀,为人的发展营造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背景;人文精神作为一种超越品格,为人的发展创设了一种高远的人生理想境界。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生意识在精神沙漠的风暴影响下,拜金主义进一步深入人心。在强大的物欲刺激氛围中,学生出现了所谓的“四无主义”现象,即无气魄、无关心、无感动、无责任。这样的精神面貌,迫切需要我们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建构健康向上、充满人情味的生活世界,培养人文精神。

(一)诗歌教学能够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

诗歌教学离不开伟大的诗篇,而伟大的诗篇之后站立着的正是伟大的诗人。诗人从自然的天籁和灵魂的启示中把倾听到的声音传达给人们,用心血谱写生命和灵魂的乐章。当我们年幼无知、或少壮有成的时候,我们从不感到生命正在一点点地走向末端。而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沧海一粟,正因如此,每个人都必须意识到生命的短暂,珍惜生命,诗歌向我们敲响生命的警钟。当学生们阅读“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夜苦短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和“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横落兮雁南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秋风辞》)等诗句时,他们不能不深思:生命短暂,何不珍惜?诗歌还为我们提供活着的理由,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李白的理由是“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的理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王维的理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禹锡的理由是“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的理由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诗歌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

诗歌中的情感不同于普通情感,它是人文情怀的反映。首先,国身通一是诗歌史上贯穿始终的一条情感大动脉。诗人们将自己的整个身家性命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缠在一起,这也就是平常为人称道的爱国情怀。诗人们所写的诗篇往往是在国家民族存亡之秋、由奋起而抒发的一种激情,读来感人泪下,催人奋进;其次,诗歌中还渗透着浓浓的家园情结。家园情结就是对故土、对亲朋的深沉眷念和无限热爱之情。通过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们知道:世间除了金钱之外,还有一些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却让人动心的东西,那就是亲情、友情、爱情;再次,山水情怀也是诗歌情感的一大内容。它体现的是一种对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热烈歌颂和赞叹之情。诗人们赞美吟诵自然,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山水诗篇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诗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超越品格

诗歌内蕴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执著奋进、不竭奋进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诗歌是一种理想,它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入超越之境,扬弃旧我,走向新我,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状态发展,逐渐抵达理想。它使人确信,人的前途和命运应该能够而且应该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理想和信念一旦在耳边铿锵作响,它往往令人回肠荡气、热血沸腾,即使身处严酷的现实困境,也能升腾起生活的信心,奋起追求心中的目标。诗歌中包含的这种超越品格,使人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志刚.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J].学语文,2006,(6).

[2]袁爱国.诗意的消解与建构——新课程背景下诗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06,(11).

[3]邱晓燕.逐层深入把握意境——试论新课程理念下诗歌教学的层次[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S1).

第9篇:关于亲情的诗歌范文

人际关系的好坏还直接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各种素质都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如果剥夺了与人交往的机会,这个人的身心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甚至成为心理残疾的病人。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相互重视和支持。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关键在于要学会与人交往。要增进交往,首先就要改变对人的冷漠态度。人际交往的真谛就在于真情互动。请看下面这首著名的唐诗: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公元755年李白游安徽泾县桃花潭,当地人汪伦热情款待,并亲领众人送行。诗的前两句叙事,写分别时的情景。后两句,用比物的手法表达了与汪伦等人的深厚友情,充分展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诗的最后一句被后来广为用来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相 思

王 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唐诗中著名的绝句。红豆产于南方,果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思念卒于边地的丈夫,忧伤过度死于树下,化为红豆,人们因此称此物为“相思子”。在唐诗中常用它来表达相思之情。这既包括男女情爱,也包括朋友之间的相思。此诗题一作《江南赠李龟年》,李龟年是当时著名的歌者,可见诗中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思,这里的红豆亦是赤诚友谊的象征。

交友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但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十分复杂。刘禹锡在《竹枝词》(其七)中感慨地说: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险滩甚多,被称为“天下险”。但人心比瞿塘峡还要凶险,“等闲平地”都会涌起波澜,真是令人防不胜防。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此诗是杜甫饱尝世态炎凉,人情反复之苦后的激愤之作。诗以“贫交”为题,是因为古歌中有贫贱时才能见真交的说法。诗的第一句写为世情翻云覆雨变化迅速而震惊,接着嘲讽那些妄谈交友之道的虚伪议论,作者将其斥之为“纷纷轻薄”,不值一提。后二句由冷漠多变的现实想到古人管仲、鲍叔牙注重友谊的故事。相传管仲当初生活贫困,还曾欺负过鲍叔牙,但鲍叔牙知其贤,一直友善待他,还向齐桓公引荐,使管仲得以实现抱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古人如此以友谊为重,但今人却弃之如粪土,作者怎能不气愤呢?

孟郊一生坎坷,吃过不少亏,因此在交友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写有若干首关于交友的诗歌,其中一首是:

审 交

种树须择地,恶土变木根。

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

君子芳性桂,春荣冬更繁。

小人槿花心,朝在夕不存。

莫蹑冬冰坚,中有潜浪翻。

唯当金石交,可以贤达论。

诗的意思是说要审慎交友,只有君子的金石之交才会长久不衰,值得称道。所谓金石之交,指的就是坚贞不渝的友情。

在人际交往中,挚友和诤友是最为可贵的。李白和杜甫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们之间的交往和友谊也堪称典范。

公元744年初夏,33岁的杜甫与44岁的李白在洛阳第一次相见。当时李白已名扬天下,杜甫还不为人所知晓,但两人一见如故,并成为终生的朋友。据统计,杜甫谈及李白的诗篇有15首以上。公元745年秋,李白与杜甫同游齐鲁后,李白要去江东,杜甫要赴长安。分手时以诗相赠: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题中的“二”是杜甫的排行。诗的意思是说,没有几天就要分别了,那就醉酒而别吧。鲁地的胜迹虽然游览遍了,但什么时候才能旧地重游再次痛饮呢?秋天这里山清水秀,但好朋友却要各自飘零。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就让我们尽饮杯中酒来作别吧。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在诗里表露无遗。

李白、杜甫石门一别,从此再无相见的机会,但二人始终相惜相知,心意相连。送别杜甫去长安后,李白倍感寂寞,想起与杜甫同游相聚的情形更觉友情的可贵,于是又写了下面一首诗: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沙丘城,是李白在山东的寄寓之地,在汶水附近。诗歌开头说与杜甫分手之后自己在沙丘城过着闲居乏味的生活,竟怀疑起自己为什么到这里来?听着城边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的秋声,更令人愁思难解。此时饮酒也觉乏味,听歌也无心情,只有对你的思念犹如这汶水浩浩荡荡地随着你南行。据考证,此时李白是在沙丘的家中与子女团聚,但思念挚友之情却胜过了亲情,足见李杜二人感情之深厚。

李白的这种思念之情似乎被远在长安的杜甫感知到了。于是他写下了: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这首诗是杜甫与李白与杜甫分手第二年或第三年春在长安时所写的。前四句是盛赞李白的诗才超群,集前代诗人之所长。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著名的诗人。后四句抒发对李白的怀念。渭北,借指长安,是杜甫所在之地。江东,指李白漫游之地。二人遥望思念,好像“春树”与“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相聚,把酒论诗呢?

公元759年,安史之乱中李白因受牵连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湖南。杜甫此时也正在遭受离乱之苦,但对李白十分惦念,于是写下了: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诗的开头写秋风乍起,无限悲凉,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好反问对方有什么打算?我迫不及待地希望得到挚友的信息,但又怕江湖多险鸿雁不到。接着用古往今来许多才智之士的不幸遭遇宽慰挚友。最末由李白流寓湘江想到自沉汨罗江的屈原千载同冤,一定会作诗相赠。诗中所表达出的殷殷思念、细微关注,都发自杜甫的心灵深处。

李白获罪后,不少人议论纷纷,落井下石。杜甫则力排众议,为李白鸣不平。他在《不见》诗中写道:

不见李生久, 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 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 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 头白好归来。

杜甫写此诗时,已有十五年未曾见到李白了,故诗题和第一句都表明了这个意思。接着写对自称是“楚狂人”的李白的哀怜同情,在一片要杀李白的叫喊中鲜明地表达自己反对的态度,勾勒出一个以酒为伴飘零的天才诗人的形象,并希望他能度过危险,回到他少年读书的匡山,落叶归根。全诗表达出了杜甫对这位挚友的无限关心和祝愿。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