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职;现当代文学
随着高职院校文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广大文学教育工作者在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文本细读教学法是一种可行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文学教学水平,而且能够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修养。对文本细读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方案进行研究,对高职院校文学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本细读的内涵
从阅读方式角度来说,文本细读就是一种以整体和细节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其具体的含义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尊重作者的文学创作主题,采取对整个文学作品进行系统把握和对细节认真揣摩的策略,多次地阅读文学作品后,挖掘现当代文学作品所隐含和反映的深刻意蕴。那么,文本细读引入现当代文学阅读就是从审美的角度把现当代文学作品看作一个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仔细研习文学作品的结构布局、词汇手法、语义铺设和语句意境,以求全面剖析领会现当代文学的文学造诣和艺术魅力。
二、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入文本细读的必要性
(一)文本细读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把文本细读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以欣赏一件艺术品的角度来阅读原本枯燥的现当代作品,通过持续、反复地泛读和细读文学作品,对词句的文学用法和修辞手法、段落的匠心安排和布局、结构的系统建构等用心研究,从文学作品中体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把握文学作品的艺术精髓,感受文学艺术之美,品味文学艺术的厚重感。可以说,作品中的精美词藻、恬然的意境、生动的人物、巧妙的情节布局以及深厚的语法无不烘托出作品的艺术魅力。把文本细读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高职学生对文学作品审美性的阅读,最终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二)文本细读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实践写作技能和人文意识
把文本细读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实践活动中,督促学生不仅要阅读和欣赏大量的现当代文学作品,而且要反复读、仔细读。一方面,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读,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领悟作品中的文学创作手法,并把这种创作手法以自己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创作手法,在实践写作活动中,尝试并运用这种手法进行文学创作,从而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增添作品的文学艺术美。另一方面,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学生不仅对文学作品中各种人物情境设置、故事背景铺设、故事情节建构等方面有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从作品的现象中挖掘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社会价值本质,在自己的实践文学创作中可以将其转化为创作素材来源。同时,学生把领悟出的人文精神吸收并运用到实践文学创作中,使作品具有现实意义。
三、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入文本细读的举措
(一)利用点评式教学法引入
文学作品阅读,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文学表现手法、创作时代背景、作品的文学主旨、人文精神等进行点评,而且点评要注意站在客观的立场,坚持辨证原则和思辨精神。通过点评能增加文本细读的深度和宽度,而且能够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同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阅读、爱上阅读。
(二)利用引导式教学法引入
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枯燥沉闷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传统一读到底的方式,采用跳跃式进行摘读、篇幅读或词语读,使阅读成为一种艺术欣赏的过程,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站在当前时代的角度剖析作品所具有的时代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探索精神。
(三)利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引入
教师通过文学研讨会、鉴赏会的形式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进行自由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对有争议的看法和见解进行小组式辩论,相互交流学习,从而使学生深刻把握和理解作品,凸显作品背后蕴含的主题和作者真实的文学意图,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
四、结语
在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入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是广大文学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文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的结果,是当今高职院校文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更是培育高职学生综合文学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由于它与现实联系紧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有较大影响。笔者在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十多年的实践中,力求把教书育人的宗旨贯彻其中,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素质,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搭建一个教学的平台。近几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尤其在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所提高。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教学,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在此基础上,评述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而作为文学史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的作品,其美感特征和审美教育的功能,常常被一些纷繁的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的理论分析所遮蔽和掩盖,并没有充分发挥它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潜在功能。从教学实践看,许多同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的理解,过于依赖文学史教材中的学术定论,而忽略了个体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未能将自身的情感体验、生命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因而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对自身的人格养成和素质培养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加之课时的限制,如当代文学部分在我校是开设一个学期,每周3个课时,却要讲授从1949年到1997年近50年的内容,更使得这种讲授浅尝辄止。为使这种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向素质型的教学发生转变,笔者在教学改革中,对《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做了较大调整,在宏观把握当代文学史发展脉络的前提下,把教学的重心倾斜到了作品方面。绪论部分对当代文学的概念、分期、发展概况、重要的文学史事件进行介绍,通过这部分内容,学生对50年的当代文学史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和印象。正文部分精选能够覆盖当代文学三个发展阶段的十几部作品进行精讲,作品的选择原则是既要考虑审美性,又要兼顾文学史方面的代表性,同时在文体方面兼顾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多种体裁。
与所讲篇目有关的文学史知识会在篇目讲授时再次强化,以区别于一般的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这样在讲授过程中就能进一步把文学史教学具体深入到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去,虽然讲授篇目不多,却能通过引导学生细致深入的阅读和体验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质,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人文素质结合起来,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艺术的感染和人文精神的浸润。内容表述方面也作了革新,一改传统表述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刻板的套式,代之以一些富有诗意或哲理的小标题,如“人———诗意的栖居”、“了悟死亡”、“活着,永远的追问”等,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直观上也给予了学生美的感受。
为了弥补讲授篇目有限的不足,我在第一节课就拟定了一份本课程的必读书目,让学生课下阅读,并要求他们制作索引卡片,写出评论摘要和自己的阅读感悟,期末检查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总成绩。每堂课后再为他们提供与本节课有关的阅读文献与参考资料,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资讯,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我还要要求他们充分利用教材。本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学术界公认为本专业和本课程的最好教材之一。教材着重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在编写方法上,注重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在编写内容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做了深入的讲述和评析。配套作品选(四卷)更保证了学生的一定阅读量。与学界其他《现当代文学史》相比,它有着突出的优势,即所触及的内容相当扎实、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尤其注重史和作品相结合,力争多角度、多维度、多侧面地向读者展示现代文学史丰富的内蕴。教材编写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阅读、写作和批判、审美能力。正因为教材具有先进性,因此对教材的研读成为学生必做的功课。这样,课内与课外结合,点与面结合,经典性、人文性与审美性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尝试。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整堂课基本是教师一个人的自我表演,这种教学方法有其优点,可以条理系统地传授知识,但缺点也很明显,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被动,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无法发挥,因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思想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启发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达到此目的,我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有的内容以老师主讲为主,但重视课堂上师生的交流,经常采用“提问式”教学法,提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每次上课开始,都将上次教学中的精华和难点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回顾,加深学生印象,促进学生有重点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有的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前几周就告诉学生要讨论的题目,让学生提前阅读作品,搜集材料,整理思路,写好发言提纲,然后课堂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因为课前学生作了充分准备,所以学生参与积极、讨论热烈,05级本科班的《黑骏马》讨论课,学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我再加以点拨引申,对学生不懂处详加阐述,将讨论导向了深入,教学效果相当出色。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是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二是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让师生能够形成思想的碰撞。我还将实践式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如组织学生举行现当代诗歌朗诵会,要求学生全员参与;表演话剧《雷雨》片段;让学生编制“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简表”,平时的教学中就贯穿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撰写学术小论文,将所学内容与思考判断、文字表达训练相结合。这样,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贯彻到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知识和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积累了素材和经验。
大学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学的现代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在教学手段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最终制作出与课程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我在06级本科班的现代文学教学中,开始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且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以直观、丰富的画面提高了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扩充了课堂教学信息含量,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提高了学习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是非常必须的,但同时还必须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不能随便在网上下载。一个好的课件要经过自己的精心打磨,内容不宜过多,不能把讲义内容全部搬到课件上,但重点的东西要在课件中反映出来,也不能完全依赖课件。多媒体教学还须与传统的板书相结合,这样方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教师教法依然以传统讲授为主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很长一段时期强调“史”的教学,因而教学上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除开老师讲得神采飞扬的情形,我们的现当代文学课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些讲解过于重视作品的史性与社会性,阐释过于注重“理”而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特性,使本该生动活跃的文学课堂变得毫无生气,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对文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课时减少,学生不阅读的困境下,如何搞好现当代文学教学呢?笔者认为要根据现状来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文学课的学必须以读为基础,高职高专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应该重视文本阅读。与本科院校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不同的是,高职高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高职高专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也应与本科院校的有所区别。与本科院校注重“史”的勾勒与理论的阐释不同的是我们应该弱化史的教学,而重视文本阅读的教学。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仅仅听几节课便可以获得,而是在一天天阅读的积累中提升而来。因而,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教学应该重视文本阅读,文本阅读是中文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注重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多阅读,以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对现当代文学的热爱。另外,在文学艺术的历史长河中,现当代文学是离我们最近的文学,它的审美经验和规范尚未成熟,需要在大量的文本阅读实践中建立和完善。现当代文学的现有评价有许多受到与之相随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在评价上存在误区,需要在阅读中重新认识。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某些政治色彩强烈的作品被高度认可,而很多艺术价值与文学成就更突出的作品则被忽视,对这些作家作品的重新理解、认识与评价需要充分而又稳固的阅读。大量的阅读能提高他们对文本最直接的感悟能力和辨析能力,学生能够借助文本进行深刻的形象记忆,通过读懂作品,知道作者在说什么,从而根据自己的直观经验对文本进行分析,判断出作品的优劣,优在哪些地方,不足和缺陷在哪里,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体现教学目标,实现文学课堂的有效性,必须是在师生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在互动的情境下,发生情感、认识的交流,随着学期进展,阅读与讨论次数的增加,质量也会不断提高,学生在阅读、表达和写作各方面能力都会有整体提升。
文本阅读教学途径
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如何做好文本阅读的教学呢?以文本阅读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以文本阅读为中心的前提下,我们探索读文本、说文本、演文本“三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读文本
读文本,即对文本的阅读。因为对任何文学作品的理解,都离不开对文本的阅读。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作为文学的阅读者,学生对作品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升华的实现,教师是无法替代的,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哲学解释学认为,“经典阅读就是在主体间对话活动中把历史引入文本,通过移情、体验、理解实现视野的不断融合和意义的持续构建与生成,使阅读和对话进入扩展主体自我认识和建构意义世界的良性解释循环之中。”[1]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读者与作家作品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在对话中了解作品,净化人格,升华情感。在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读原著。当然,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很多,很丰富,对于刚进大学的学生而言,要进行选择就很难的。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我们的方法是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便列出要阅读的书目以明确阅读目标,分体裁同,分年代,分阶段地列出阅读书目,用以引导学生读书的实践,同时,还提出了泛读与精读的读书方法,有些作品要求精读,对有些作品要求泛读,就这就让学生有了阅读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方法。在确定了阅读目标与方法后引导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分三步走。第一步,直观文本。在感觉和知觉中初步接触文学形象、意境,并开始有情感体验的初级阶段。就小说的阅读来说,从感受人物的形体外貌、言谈举止到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己阅读时产生的情感与心灵波动等。就诗歌来说,则从对其音韵、色彩、景物的感受获得整体印象,并了解它借什么样的情景寄托什么样的感情。第二步,观看影像资料;在对文本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辅以“影视观赏”。作为阅读的补充方法,给学生提供一种相对比较直观而又轻松愉悦的理解作品的方式。现当代的许多作家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比如《阿Q正传》、《伤逝》、《家》、《边城》、《死水微澜》、《四世同堂》、《陈奂生上城》、《红高梁》等。在影视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动感的画面等带给学生一种直观而又轻松愉悦的理解作品的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文学作品,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体验到原著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感悟。第三步,查看参考教材和相关资料。在引导学生第一二步阅读时我们认为让学生无任务地原生态地去阅读,让他们找到阅读时带给自己心灵冲击的第一感觉,在此基础上的第三轮阅读,便是要更深入地思考。这时,老师把有关作家作品的相关材料、问题包括相关参考教材和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选读,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及数据库、专业网站等途径大量阅读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从而形成对作家作品的更全面了解和更深理解。以对鲁迅《阿Q正传》的阅读为例。第一遍,初读文本,给学生印象最深的便是阿Q。瘦骨伶仃的阿Q,没有姓,没有职业,住在土谷祠里,有着很多可笑的言行:“我先前比你阔多啦!”“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儿子打老子”;了解了阿Q与王胡捉虱子比赛,捏小尼姑的脸,向王妈求爱的恋爱悲剧,“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革命”的观念到被杀等故事情节。在对阿Q言行了解的基础上,获得了关于阿Q的整体印象,是一个愚昧无知而又自欺欺人的无业游民,从而产生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观看影片《阿Q正传》,更加深了学生对阿Q言行的印象,比如阿Q摸小尼姑脸时的无赖,向王妈求爱时的落魄,到被杀前的懵懂,学生在感到这些可笑言行的同时,会产生一种沉重的心情,从而去更深地思考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话题“你如何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它在当时和现在给人们什么启示?”由此引导学生在自我有了初步感知和思考的基础上查找相关评论与资料,从而更全面、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解读阿Q。
(二)论文本
论文本,即围绕文本展开讨论。“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是教育过程中应当关注的。”[2]作为文学教育者,应该精心组织课堂讨论,灵活设计教学环节,从而激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挖掘潜力,可以在课堂中采取讨论的方式。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性格志趣、知识储备不同,对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讨论就是让学生就作家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同学将个人化的理解借助课堂讨论这一平台,进行交流。在发言时,发言者本身会因为发言而印象深刻,而不同的同学从不同角度的发言,则会使学生在彼此思维的撞击中将对作品解读向纵深发展,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既有感性的直观了解,也有深度的把握与理解。这不但能激发学生探求文学的热情,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当然,课堂讨论不是无序的,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很重要。讨论通常可采取两种方式:随堂讨论与专题讨论。随堂讨论即教师在上课时有准备地抛出一些话题,鼓励学生思考并即兴发言发表意见。如当分析到《沉沦》时提出来思考“你认为《沉沦》结尾主人公跳海如何和爱国主义联系在了一起?给你什么启示?”当讲到徐志摩诗歌时,学生朗诵后即问“这首诗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收获?”当讲到骆驼祥子时给学生提出这样的话题:“你认为祥子是个什么样的人?造成他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虎妞这个人”等等。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倡学生各抒己见,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能总是看到学生思想的火花,经常会让我们想到一句话:“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就是要创造发现人才的氛围与机会。专题讨论法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同一问题的好方法,专题讨论会要有鲜明主题,主题过大过深或过易过浅都激不起他们思考的最大兴趣与热情。教师需提前布置难度适当有思考价值的专题,并提供可参考的资料信息,以分小组的形式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准备,启发学生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探究。讨论时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推荐一人代表小组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为该小组代表补充发言。这样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其中,每个人的智慧与思想在有效的课堂里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如在《阿Q正传》的教学中,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对作品的创作环境、创作的影响作了介绍,然后给学生提出讨论的话题:“你如何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给你什么启示?”在这次的专题讨论中,大家争先恐后,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我们身上还有阿Q“精神胜利法”的影子,这是国民的劣根性,我们要以此警醒,去努力克服它,不在自我欺骗中沉沦;有人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虽然有它的不足,但他在困境中还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这点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天的环境下,每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难免会有风雨挫折,在困苦挫折中我们要学会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不至被困难磨掉了前进的锐气;还有的人认为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精神胜利法”,要学习他乐观的心态,同时又正面现实,只有在挫折中正面现实并永保一颗昂扬向上的心我们才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讨论中大家争论激烈,甚至针锋相对,不时闪出思想的火花。“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尊重学生个人见解,及时点评,并引导学生穿透社会文化习俗层面触及个体生命的存在层面。这样,学生在不同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中,深化了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拓宽了思路。”[3]就笔者的经验来说,学生对每一个要讨论的专题都非常认真,每次都会让他们自己发现自身原来还有诸多潜能。引导学生一个个专题深究下去,积累一学期,一年下来,他们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至表达与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当然,课堂是有限的,一学期我们只能选取教材中的几个问题来做专题讨论,但这样讨论带来的却是激发了学生对文学探究的热情,从而把有限的课堂延伸到了无限的课外。
(三)演文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方式和手段直接决定着课程的授课效果及质量。但是,传统教学方式和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今课程教授的实际需求,无法对于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合理和科学的培训。
第一,教学理念上,主要精力集中于对学生文学知识的积累,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二,在相关教材中,内容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无法实现学术方面的突破,内容过于局限;在个别的教材中存在着一定的偏激观点,缺乏对于内容的客观性把握;有的教材,对于文学历史的阐述过多,对于文本内容的实质性分析较少;当前的现当代文学教材的适用性较差,对于不同等级和水平的教授群体,教材的内容过于混乱。
第三,教学方式和方法较为落后,未与先进科学技术融合,缺乏对于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方法的实质性改革。现当代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需要建立在科学和创新的基础上,需要对现有教学方法做出有针对性的变革和完善。传统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文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绊脚石。因此,必须通过合理和科学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来实现对于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质性改革和创新。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的定位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命题是人的文学,传达现代人的精神情感、现代语言、现代审美方式。因此,在教学理念的设计上应将文学史的知识传授和文学人文精神的追寻结合起来,通过文学史自身的文化语境,引导学生对文学准确的体悟和理解。既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做到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传达出一种是非观和积极的人文精神。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改革目标方面,不但要通过现当代文学的教育来实现学生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借此来提高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中的意境和精神的深入探究,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层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应坚持对人文立场的把握,通过对民族文化、人性美以及大自然的追求和关注,来实现对于文化的重构,引导人类社会的精神和观念走向先进和成功,实现人类社会的长久繁荣和发展。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授和解析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突破传统思想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勇于对错误的文学思想进行批判,并能通过独立的思考来加深对现当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中,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鉴赏和判断现当代文学的能力为主要目标。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
1.加强现当代文学基础教育,注重教学的深刻性和学术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应将基础知识的讲授作为知识深化的大前提。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对历史的依托和融合。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即借助历史作为串联纽带,将不同的作品和作者联系起来,并对文学的流派进行合理的联系,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及其相关信息的历史性教授。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对作品及作者的相关背景进行深入的理解,将文学作品的历史性融入到作品的各种元素当中,为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更好地理解和熟悉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亦可深入分析作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够同时实现在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文学知识和文史知识的兼顾。
现当代文学在夯实文学基础的前提下,要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知识内涵和内在联系的把握,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观察来实现对于现当代文学更深层探索和把握孔因此,在现当代文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在文学作品背景、总体文学脉络以及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对作品立意的深化,将教授水平提升到理论高度,达到对于文学内在联系和艺术风格规律的深入解析和构建。
学术性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的方面,对于学术性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对于文学作品的讲授,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质量的评价和鉴别能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可以将文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加深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学术性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的高度对现当代文学的内涵和意蕴理解,提高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学术性。
2.回归作品文本,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将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感悟传达给学生,从文学作品的本质出发,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如何做人,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就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品深入品读和研究,真实体会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因此,要实现对文学作品深入的品读和体会,就必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实现对文学作品底蕴的深化,促使学生体味到文学作品中包含的艺术魅力、人生感悟以及至真至诚的立意。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通过对文本的回归,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并完成了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升华,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入研讨和学习的兴趣。
3.重视人文情怀的培养。人文性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人文性的体现是对以人为本原则的遵循。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要摒弃对于文学艺术简单性的解析和教授,要重视人文性,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解读,来对现当代文学中人文教育的典型进行深入的挖掘,实现文学教学中的人文情怀培养。
中国现当代文学以人文性为主,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对人性的重视和感悟。因此,应重视对于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人文性的把握,结合人本的理念,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和关注人本理念,培养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国现当代文学核心命题是人的文学,传达现代人精神情感、现代语言、现代审美方式。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设计理念就是将文学史的知识传授和文学人文精神的追寻结合起来,通过文学史自身的文化语境,引导学生对文学准确体悟和理解。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上,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对文学作品教学手段的深化和改革。
1.运用知识回授法,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是一种为学生建立整体的知识体系的方法与体现,在讲新的知识时,联系到以往的知识或是其他学科的知识,通过启发诱导、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对新旧知识产生联系,让不同学科知识形成链条,来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尝试,通过回授的方式,归纳结论、知识系统,达到一种变式练习的尝试。如萧红、沈从文,一个是写封闭的农村呼兰的《生死场》,一个则是写桃花源式的茶恫镇的《边城》,同写乡村,两者有着什么样的相似和不同;比如讲老舍《骆驼祥子》里面的虎妞对于爱情婚姻的变态追求,就可以和张爱玲《金锁记》里的曹七巧进行对照。这样知识回授的方式可以加强知识的联系,也可以让学生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有个新的提升。
2.运用阅读教学法,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喷薄的载体,面对激情洋溢的文本,该如何引领学生识路入情,在阅读教学中可采用粗读研读品读回读等多种方式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创建开放、互动式课堂。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一同参与到课堂设计,使学生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法,鼓励学生发表见解;通过讨论互动式锻炼学生自主思维;通过自我展不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课堂上设置10分钟的读书show time环节,让同学们把自己所读过的、感兴趣的、认为有价值的书介绍给大家,这既让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和自我彰显能力大为提高,也极大地拓宽了其他同学的知识面,从而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互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新闻、播音主持、表演和编导等非中文专业的基础选修课。该课程教学面临着时代性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日益丰富的影像资源。一方面是大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不断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有的作家如鲁迅和徐志摩还被拍摄成了影视,如电影《鲁迅》和电视《人间四月天》。另一方面,还出现了大量的电视诗歌散文(ltv),以及少量由上课教师与学生自己摄制的影像,如改编的红色经典剧或小说dv与相关视频等。这些丰富多样的影像资源,为基于文学与影像互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探索提供了可能,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归结为“一突出四坚持”。
一、确立文学与影像互读的教学观念,突出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前存在“老化、僵化、不适应时代的问题”[1](p21)。而忽视影像资源,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不适应时代的一种表现。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图像文化时代,图像在当代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读图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场图文“战争”,“文学作品不断被影视‘殖民化’……越来越多的非图像文化资源被图像化地开发利用,许多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名著被搬上影视银屏,或被改编成漫画和连环画”[2](p137),给文学教学提出了时代性挑战。而从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看,他们当下的阅读已经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普遍优先选择接受影像化的信息,用影像作品来代替文本的阅读。笔者的课程教学调查就显示,百分之百的学生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应当利用影像资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讲课效率和内涵。因此,直面图像时代的挑战,变危机为契机,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打破旧的教学观念,将文字、声音、图像等综合起来,探索文学与影像互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方式,是现实的必然要求和课程教学与时俱进的应然选择。
二、力求适时适量,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科学性
实施基于文学与影像互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应当根据各教学因素来科学合理安排,做到适时适量。课程性质不同,文学与影像互读的教学处理就有所不同。在必修课教学中,以精选原著和影视作品为基础,截取一些典型片断来配合文学讲解,时间不宜太长。而在选修课教学中,则相对宽松,有时可以使用片断式影像资料,有时可以放整部电影甚至是师生自己拍摄的影像dv。从教学内容安排来看,进行作家作品的教学,要回到文学作品的情境或文学史现场,适合进行文学与影像的互读,如果是文学思潮运动的教学则不太适宜。考虑时长因素,如果影像是电视剧就只能精选片断,如《围城》等。而电影或学生自拍的影像则可视情况全部播放。另外,选择不同作家甚至是同一作家的作品影像均要注意典型性和代表性,如鲁迅小说改编的电影《阿q正传》、《祥林嫂》与电影《鲁迅》等,张爱玲小说改编的《金锁记》、《色戒》等,要选择据文学代表作品拍摄的成功影像。从课堂形式来看,实施文学与影像的互读教学,必须充分利用课外第二课堂来补充第一课堂的不足,通过布置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观看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实施互读,鼓励有条件的学生选择现当代文学教材中的剧目或小说加以改编,自制dv和ltv。在中文专业上课,可联合学生工作部门举行“红色经典”或舞台剧表演大赛并全程录像,通过课外活动创造与运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影视资源,实现第一课堂引领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深化第一课堂的开放式教学。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要体现主导性,在问需于学生之时,要总体把握实施互读的内容、时间、方式、节奏和数量,不能给学生以互读教学的点缀或泛滥感。
三、贯穿教学全过程,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连续性
实施文学与影像的互读教学,贵在坚持,要通过“五进”,做到长时间不断线。一是进课堂,贯穿各教学环节。教学前先让学生阅读观看要讲内容的文学文本和影像文本,最好是要求学生能形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中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文学与影像的互读并引导讨论。课后布置相关改编或写小论文等,最后落实检查批改并及时反馈评价。以《边城》教学为例,在学生课前阅读观看文学和影像文本的基础上,综合学生的疑问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对于争论较大的问题(如“《边城》所展现的生活世界有何特点,如何理解和评价?”和“小说《边城》和电影《边城》有哪些异同?”)则让学生细读细看文学或影像文本,写成小论文,最后及时反馈评价。二是进活动,把课外活动视作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支持学生开展影视社团活动,开展自编自导自演自拍活动,开展校园影视文化活动,实现活动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统一。三是进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中,教师可有意识安排诸如“老舍/张爱玲/金庸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等题目,我们目前指导完成的这方面本科生毕业论文就有多篇,如《贾平凹小说〈高兴〉的改编研究》和《电影〈边城〉与小说〈边城〉的比较研究》等。四是要进科研。课程任课教师要开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视改编研究,申报此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校教改课题,推动了教学科研的互动。最后就是要进课程考试和评价,在实施课程考试和评价时,要把是否进行互读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平时成绩的计算要把互读状况纳入进去,利用平时成绩这一手段,恰当评价和促进学生的互读学习。
转贴于
四、实施研究性教学,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创新性
研究性教学是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3](p37-38)。在文学与影像互读的教学中,要实施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的能力。从文学作品到影像作品是二度创作,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寻找二者间的异同,特别突出“异”的教学,从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新见解。一个典型案例是在《骆驼祥子》的教学中对虎妞形象的重新理解,传统观点对虎妞形象的定位是老丑怪变态。我把对虎妞的理解定性权交给学生,预先布置学生认真研读小说和观看同名电影,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印象和感受,结果有女学生感到电影中的虎妞不同于小说中的虎妞,她有可爱之处。我于是安排课堂讨论,最后许多同学认为虎妞是一个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爱情,有超前女性性别观的现代女性,从而为虎妞评了反。又如《芙蓉镇》的教学,通过课内讲授与课外比较阅读原著和同名电影,学生往往获得对作品的新理解,如有学生发现李国香对胡玉音的批判不完全是阶级政治因素使然,而是有心理忌妒的原因。他们认为老女人李国香对长得比自己漂亮且受到芙蓉镇男人们宠爱的胡玉音在政治运动开始前是一种心理嫉妒,政治运动开始后,她把心理嫉妒转化为政治批判,李国香的政治疯狂正是其作为女人内在自卑心理的外在转移。
五、以文学原著为根本,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文学性
论文内容摘要:在高校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进行教学改革,构建新的行动导向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从以教师为主的“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导”转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综合能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时代在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若没有一定的实用技能,没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将来难以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这就决定了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吸收—消化—储存”也必将被新型的教学模式“探讨—转换—创造”所代替[1]。我国近几年从德国引进一种现代教育新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是在课程理论基础指导下,以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范式,其核心意图是对个体行为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实践,培养符合未来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行动导向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运用,对于促进高校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教师职能,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改变过去教师主讲、“填鸭”式教学,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学,通过老师设置的“项目导向”指导学生的“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技能;采取“学中做”、做与学相结合方式增强学生实践综合能力。有效地解决学生“高分低能”问题,全面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
(一)激发兴趣,引导认知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导课程教学法设计了《项目设计指导》,即首先规划好每次工作任务,然后让学生按工作过程进行操作,边做边学,边做边讨论,以此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动手能力。由此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二)促成合作,增强实践
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其学会合作。适应时展要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包括专业能力,也包括交际能力、与他人共处共事的社会能力等。为此教师在学生实践训练中,将三五名学生分为一组,形成工作小组,要求他们在学习中就学会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合作,从而更快地适应社会并融入社会。
二.现当代文学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实施
现当代文学作为高校中文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精神,更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强化其与职业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中文教育应与中文人才需求相挂钩,有什么样需求就要有什么样的教育。因此,在中文教育部门和中文人才的需求方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使学校的培养目标符合实际需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按照社会发展所需的要求培养高级中文人才。
(一)在教学内容上,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师结合现当代文学自身特点,围绕“整体把握、解读经典、回归审美”为中心进行项目设计来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首先要整体把握文学史,教师拎清一条文学史的线索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把握基本规律,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美学的眼光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利于学生把握教材。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要求学生熟悉作家作品,尤其是对经典作品的细读,坚持阅读本专业优秀学术期刊,如《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等,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自学,培养创新能力。再次,有学者指出“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2]。因此,在整体把握文学史与熟悉作家作品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让文学审美回归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在重基础、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既强调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加重文本分析的分量,又重视思维能力培养。
(二)搞好课堂教学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重视“对话艺术”,将课堂部分时间有效地留给学生;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变“教学”为“导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注重因材施教,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改革讲授方式,把课堂部分时间充分地留给学生,同时注重以问题讨论的方式,教师抛砖引玉式地引导学生研究探讨、合作学习,让学生更加喜欢文学、喜欢思考、勇于表达。教师培养学生学习文学的感悟,以此唤起学生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转贴于
有效利用课前二十分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每次课前采用模拟课堂、专题辩论、演讲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应变和思辨能力。师生在对话中愉快地交流,“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创造”[3]。面对面地探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三)注重课堂拓展,增强实践锻炼。学以致用,采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模拟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爱迪生也说:“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生活。”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国家民族、与文化生活关系密切,还在整个文学发展史上负有继往开来的使命。因此,它对青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著名心理学家盖滋说:“学习一项事物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依照将来要用的形式去学习。”他所提倡的“依照将来要用的形式去学习”正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体现。增强实践,教师组织学生模拟教学,可以将部分内容分配给学习小组完成。小组领受任务后,查阅资料、集体研讨再写出讲授内容,推选代表给全班同学讲解。教师现场进行评点,及时总结,这样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丰富学生实践经验,培养其动手能力,高师学生还可提前进入教师角色,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另外,教师还可以拓展、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在读书报告、征文比赛、名作鉴赏、学术报告(课程论文交流)、角色扮演(将现当代文学经典篇目改编并排演)等第二课堂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主动地学知识、用知识,培养学生平等交流、互助合作的能力。“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学生在轻松交流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思想熏陶学、灵魂净化。
此外,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目前各高校虽然已经采用了结构分的考核方式,但这种方式仍使学生注重教师教授的内容,习惯于死记硬背,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应把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与第二课堂的表现相结合评价学生。采用开卷、闭卷、口试、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使考核起到全面客观衡量学生素质的作用,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服务。
自2009年以来,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专业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式教学模式,效果非常好,学生真正地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这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又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总之,“行为导向式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在我校现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注释:
[1]张忠华.回归启发式教学的本真[J].中国高等教育,2008,(22):21.
将两种事物加以对比,以此来确定两者异同关系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我们称之为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加以分析、鉴别,有分析、有鉴别才能有发展、有创新;比较分析中易于发现事物的特征,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而提高分析、鉴别能力。所谓一切的价值都是在比较中看出来。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比较分析这种方法,让学生区别不同作品的异同之处,发现不同的作家作品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在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形成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要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和讲解有意识地渗透和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将同一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即使作家的创作理念相同,由于个性的差异,也会对文学创作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是曹巫所言的文以气为主。如教学中,将闻一多与徐志摩的创作进行比较。闻一多与徐志摩同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都是新格律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但由于不同的个人气质、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使得两位诗人的创作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爱是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创作的主题,但闻一多表达的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感成为贯穿他的诗集《红烛》和《死水》的一条红线;而徐志摩传达的爱是自由,是恋情,他的诗作《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歌咏的主要对象是爱情,表达恋爱的喜悦、悲伤和痛苦。闻一多把生命融人了祖国的怀抱;徐志摩把生命局限在自我的天地。当然,徐志摩也有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作,如《先生,先生》《盖上几张油纸》,但他的同情仅停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层面上,与闻一多忧国忧民的襟怀迥然不同;同样,闻一多也有写爱情的诗作,如《红豆》,其中表达的是真真切切的相思,与徐志摩空灵缥缈的理想也有差异。这就是刘耙在《文心雕龙体性》篇所言的情性所栋,陶染所凝。
再如同样是21世纪21年代问题小说的女性代表作家冰心和庐隐,作品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异。对母亲的爱、对儿童的爱是冰心作品表达的主题,她一直试图用母爱、童心来帮助读者认识世界、化解矛盾,进而消除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而同样的现实世界,在身世坎坷的庐隐笔下却是一个只有恨,没有爱的人间。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会认识到生活经历和个性性格对一个作家成长的重要性。
2.将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创作进行比较分析。如茅盾的《春蚕》、叶紫的《丰收》和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都是反映丰收成灾主题的小说,三部小说表现的主题相同、选取的时代背景相同,但它们选择的描写角度却不尽相同,可以放在一起让学生作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春蚕》和《丰收》是以人物的遭遇、命运为线索,叙述了农民从萌生希望到希望破灭的过程,是以纵剖面的形式展开的。这其中农民的喜悦、焦虑和悲痛欲绝交融在一起,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多收了三五斗》则是把最生动也是概括性最强的果米场景展示在读者面前,截取的是一个最具说服力的横断面,比较集中地表达了当时的广大农民因失望而产生的愤f心情。比较中,我们还会注意到,同样以纵剖面形式叙述情节的《春蚕》和《丰收》,在描写的形象上也不尽相同。《春蚕》中的主人公老通宝是一个正在走向破产的中农;而《丰收》中的主要人物云普叔,则是一个毫无产业的贫农。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感受不同作家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再如分析朱自清的散文《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时,可以与俞平伯的同题散文作比较。尽管是同题之作,两篇散文却风格迥异,各有千秋。朱自清的散文描述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真切,像一幅工笔的山水画,细腻生动;而俞平伯的文章则描述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缥缈,大笔的写意勾勒,尽显朦胧之美。两篇作品同为情景交融之作,但描写上却各尽其妙。朱自清偏重于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的是对现实的一种正视;而俞平伯则重在描述主观的感受,透露出的是一种虚无。就语言而论,朱自清的语言典雅自然,俞平伯的语言清秀跳跃。而恰恰是审美认识和文学素养的差异,使得两位作家面对一样的情景,写出了这样观察视角不同,感情体验也不同的两篇文章。比较分析中,两位作家创作风格的差异显而易见。
3.将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如教学中,将巴金写作时间前后相隔十三年的两部重要长篇小说《家》和《寒夜》进行比较分析。在《家》里,突出描绘的是觉慧、觉民、琴等寄托了作者正面理想的充实生命,《寒夜》中则出现了像汪文宣、曾树生这样曾经有过丰富、充实生活的委顿生命,而这个变化正表现了巴金敢于面对现实、随时矫正自己创作方向的可贵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就主题而言,《家》和《寒夜》控诉摧残人、窒息人的社会现实是一致的,但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家》对社会现实的控诉,是通过人物形象的描绘和具体情节的铺排自然实现的,是直接的;《寒夜》对社会现实的控诉,却是寄寓在整个艺术画面里,是有节制的,含蓄的。也就是说,同样是抒情,《寒夜》比《家》深沉、含蓄,而这也恰恰说明巴金创作风格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已由早期的积极浪漫主义向充分现实主义转化。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一个作家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创作风格的演变历程。
4.将同一作家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比较。如将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和他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进行比较。两部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英国的康桥,但前者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严格遵守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借助优美的意象,表达了一种依依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J睛,语言自然,于平实中透出华美。后者是以康河为中心,描述了在康桥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表达了对康桥的无限柔情。全文写景但又不局限于景,状物而又不拘泥于物,以抒情达意为主,记游状物为辅,寄情于景,寓意于物,语言浓墨重彩,生动活泼。两者相比会发现,诗比散文更凝练,更有意境,抒情味道也更浓;而散文比诗表达得更充分,更洋细,叙述色彩也更强。可以这样讲,诗是散文的浓缩和诗化,散文则成为诗的扩充和注释,两者各尽其妙。这样的比较分析,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作家在不同作品中创作手法的差异,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不同文体的特点。
5.在同一部作品的内部进行比较。如鲁迅的自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却有一个文言文的小序,这样的设置看起来是很矛盾的,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带着这样的疑问,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小序和自话体的日记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揭示作品形式中暗藏的玄机。小序是清醒的我写的,而正文则是狂人写的,旧记记录了狂人的感受,而小序则告诉我们,旧记不过是狂人的疯话,又对旧记予以了否定,具有扭转和颠覆日记叙述的作用。为了突出这样的矛盾对立叙述,特意使用了文言与自话这样相反的叙述语言。小序和日记的这种矛盾对立造成了一种反讽,由此构筑了《狂人日记》整体结构的反讽,使得小说文本具有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130不仅如此,《狂人日记》的这种反讽结构方式还丰富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借助小序和旧记构筑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狂人眼中的正常人世界,一个是正常人眼中的狂人世界,谁醒?谁狂?比较分析中,其中深意自然会清楚。
6.将同一主题、不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教学中,可以将现代作品与古典名作进行比较,感受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时代精神。如讲解鲁迅的作品《祝福》时,可以将其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分析。尽管鲁迅和关汉卿生活年代不同、思想境界不同、创作风格也不同,但两部悲剧有一个共同的基调,就是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祥林嫂和窦娥,都是受迫害的下层劳动妇女,生活的艰辛,精神生命的空虚,社会的迫害,造成了她们的悲剧。但同样是悲剧,同样的悲剧女性,带给我们的感受和思考却是不同的。窦娥死后,冤情得以昭雪,我们会在泪水中含笑;祥林嫂死了,鲁四老爷还在骂她,鲁镇的人也照常忙着祝福,《祝福》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欲哭无泪的沉重。两部作品,都对罪恶的社会进行了控诉,但一个侧重于揭示腐败吏治对人的剥削和迫害;一个侧重于从人的尊严和价值这一角度抨击封建礼教对人的精神的摧残。关汉卿以激愤之笔,将抨击的矛头指向封建政权;鲁迅则以悲悯之心,寻找女性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他们在各自的历史高度上先后树起了我国悲剧艺术的两面大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古典戏剧艺术与现代小说悲剧各自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应用型文科专业;现当代文学;教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11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54 [本刊网址]http://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应用型文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已有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专业的要求是重要原因。其中,教学方法的陈旧与单一,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一、文本细读为基,泛读为纲
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等应用型文科专业来讲,培养目标并非是研究型、学术型人才,所以课程定位也应与中文专业相区别。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应以作品选讲的方式通过作品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培养人文情怀,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安排上,应减少“史”的内容,以文学阅读为主,“这个领域虽然不像古典文学那样,有大量经过历史沉淀的非常精美耐读的作品,但也不能不重视文学分析,特别是现代特点的审美分析。”
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作品,量多不说,单篇的篇幅也长。这给教学造成的直接影响是课堂容量与作品量的矛盾。如果求多求全,有限的时间里每部作品只能泛泛而谈,其弊端是学生只能囫囵吞枣。戏文专业的学生本就较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阅读量少,对文学的兴趣不高,且现当代文学课程一般都会安排在一年级,作为初学者对文学鉴赏的路径并不熟悉,泛读不如细读更容易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世界,逐步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理论与方法。
以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为例,这篇小说篇幅不长,但有很多精彩的细节值得讨论。例如潘先生一家到上海下火车后,因为人多一度走散,叶绍钧仅用寥寥用数句描绘了潘先生的形容情态,却非常引人寻味:“心头怅惘到不可言说,只是无意识地把身子乱转。转了几回,一丝踪影也没有。家破人亡之感立时袭进他的心,禁不住渗出两滴眼泪来,望出去电灯人形都有点模糊了。”现在是和平年代,学生不可能有逃难的经历,但都从电影或电视里获取过间接经验,或者有在车站、商场等人多的地方与亲友暂时走散的经验,设身处地或两相对比,不管是程度高或者程度低的同学都有话可说。一般同学都能够感受到他对妻子孩子的浓厚感情,肯定他的家庭责任感。此后教师再略加以引导,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潘先生“灰色”人生的成因,学生即能感受到潘先生这样的小人物在时代动荡中所遭受的苦难,又能反思潘先生作为“教师”与“知识分子”性格上的缺陷与社会责任感的不足,从而思考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品质与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种细读的方式,利于程度好的同学在预习自学后进行二次思考,程度差的同学也不至于因为跟不上课程而厌学。即便是对文学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在没有阅读原文的情形下,也能够慢慢进入到作品的世界中,因此喜欢上文学的学生也大有人在,而非再单纯为修学分而完任务。当然,单篇细读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弊端。文本细读之前,可先对作家生平创作等背景知识稍作讲解,这样能够让学生对作家有虽简单但较为完整的认识,形成纲要性的印象,为进一步阅读提供线索,也为学生解读作品提供背景知识。
二、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交互运用
文本细读要达到预期效果,也需改变教师单纯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讲解、讲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在传授新知识的早期阶段必不可少,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知识。但若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不利。
戏文专业的学生比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学基础弱,很容易形成学生学习能力差的误解。其实不然。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例,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出“吃”狂人的有哪些人,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却感觉困难。这种茫然并非是智力问题,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经常被安排在课程之首,学生此时还不懂文学批评的方法导致一时无从人手。但如果将文学鉴赏的方法单列出来讲给学生,必将枯燥无味,不如将方法以问题的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问题教学法是将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文学鉴赏的过程也可以视为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初期,通常需要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后期则应逐步转变到学生提问题。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作品,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或者一组将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另一组则提问质询。知识的学习之外,探究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讨论则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若再以作业形式课后形成论文,亦可锻炼戏文学生较为欠缺的论文写作能力。
现当代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由此,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范例”效用。所选的作品应可起到范例的功能,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总结、归纳文学鉴赏的规律。以《沉沦》为例,解读潘先生时很多同学还不能注意到其“先生”的身份,之后再看“他”,则能很快注意到其“留学生”的身份,并由此身份人手对人物加以分析和评判;更有部分同学将这一知识分子形象与狂人、潘先生等知识分子形象相对比,反思现代史上知识分子的道路与命运,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正所谓授人以不如授人以渔,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交互运用,是学生掌握文学鉴赏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
三、文学鉴赏与专业实践的融合
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与研究能力相比,他们更希望得到提升的是实践能力。这也是他们对理论类课程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掣肘,却也是创新的切入点,若能发挥文学与戏文的双重优势,则将实现双赢。
讲授与表演的结合,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可选用的教学方法。表演是戏文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将表演带人课堂,截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表演并加以陈述,能够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也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巴金的《家》为例,可表演觉民逃婚后众人的不同反映,演完后开放“观众”进行点评。在互动环节中,对觉新帮觉民说话到底有几分真心等问题经常产生分歧,“演员”表演时对人物内心的揣摩与“观众”对人物的认识在碰撞中激发思考的火花,在讨论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的加入弊端在于所需时间较多,即便课前准备所耗费的时间不计,一节课时间学生表演加上点评与讨论,最多只能完成一到两个片段,很难全面铺开。若要实现全部学生的参与,所需课时量占的比重势必过多。
当下社会,早就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标志着图像主因型文化取代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图像文化的流行对于以文字作为表达手段的文学来讲是巨大压力,而当大众习惯于通过各种影像资料侧面了解文学文本时,误解与偏见也随之而来。但与其排斥,不如将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化危机为转机。影像之于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也不能不重视,其一是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其二是难以体味文字之美。对于不喜阅读文字、只通过电影或其他艺术形式了解文学作品的学生而言,作品是以一种固化了的形象出现的,这就弱化了小说为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再者,电影与文学作品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转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改编,一部分图像无法或很难展示的部分必然会丢失,其他内容也会经由导演或编剧的理解产生一些“误差”,或增或减或变。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当代 散文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42-01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国现当代散文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散文拥有优美精炼的语言,能够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纯朴的风土人情,在字里行间沉淀出厚重的历史故事。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现当代散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对母语和国家的热爱。所以,现当代散文应当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重点研究对象。
一、中国现当代散文的主要特点
(一)题材丰富多样
和小说、诗歌、戏剧等比起来,散文的题材更加丰富。现当代散文的取材范围十分广阔,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更耐人寻味。散文的题材及立意,都是以现实为基础,涉及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家国大计、时代变迁、社会动态、生活琐事等,乃至作者的一时之感与心境情绪,都可以随手拈来,诉诸笔墨。散文昭示了宇宙的广阔无垠、世间万物的神秘、空间的无边无际以及时间的悄无声息。此外,散文还能够反映出人类精神世界的广袤幽深,可以借古论今,展望未来,可以“抒愤懑、掳忧患、展玄思、发狂想”。现当代散文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现实生活十分贴近。
(二)结构灵活自由
散文的结构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更为灵活。古代散文不讲求押韵,句法也不追求对偶和排比,整个文章表现出句式不齐的风格。现代散文的情感表述更加自由,不需要有戏剧那样的矛盾冲突,也不需要有小说一般的开头、发展、、结尾,更不需要如诗歌一样讲究平仄和韵律。散文属于具备一定功底的艺术挥洒,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散”,而是“形散神不散”。散文是流动性的,是灵活善变的,不拘泥于格式。只要能够表达出真情实意,且别出心裁,就可称作成功的散文作品。
(三)语言优美精炼
人们经常将散文称为“美文”,就是由于散文的语言十分优美动人。散文艺术也可称作“语言的艺术”,其丰富的内容主要依靠文采飞扬的语句而表达出来。因此,优秀的散文家不但要侧重意义的提炼,还要讲究遣词造句,确保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练。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语言之美重点体现于生动形象这一面,旨在让读者经由散文语言获取美的享受,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散文的语言还必须鲜明、生动,要具备较强的立体美。时而可以浓墨重彩,时而可以细笔淡描。通过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作者能够以最精炼的笔墨描述出客观事物,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高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教学措施
(一)利用朗读的方式进行散文教学
朗读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引起对散文的重视,并大致了解散文所描写的内容,揣测作者的中心思想。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但能学习到散文的表达技巧,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深切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将散文化为自己的东西。现当代散文语句优美,感情真挚,学生通过朗读这一方式,可以更好地领略到散文的魅力。比如,在学到《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重点朗读。先朗读3到11自然段,并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思考问题,如“作者挑选了哪些景色表达故都之秋的特c?”再指导学生寻找核心词句,如
“秋槐落蕊”、“秋雨话凉”、“秋晨院落”等。在文中的几幅“秋景图”中,作者都描绘了故都的“清”、“静”、“悲凉”等特征,学生通读朗读,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更好地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
(二)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
中国现当代散文具有十分突出的语言特点,因此教师在散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品味,避免学生“入宝山空手回”。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而散文语言又是艺术化的语言。通过对优美语句的解读,学生能够获得更佳的学习体验,感知到散文之美。例如,学到朱自清《荷塘月色》一课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采用的词句,感受一系列动词、叠词与新颖的比喻所带来的独特审美体验。如“泻”字,生动地描述了月华如水,光照荷塘的景象;“浮”字表述了薄雾弥漫于荷塘之上的朦胧美;“田田”与“亭亭”则表达了荷叶鲜艳碧绿与婀娜多姿的特点。这些看似简单的字词,实则蕴藏了作者深厚的表达功力,学生品味这些语句后,能够进入更深层次的境界,感受到散文的语言之美。
(三)帮助学生体会散文的情感
散文能够叙事、写景、状物,但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抒情写意。感情是散文的灵魂所在,优秀的现当代散文必须要能抒发出一定的真情实感。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带入散文的精神世界中,让学生细心感受,认真聆听,从中获得深切的情感体会。例如《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与高中学生隔了较远的时代距离,因此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会遇到一定困难。老师应当结合实际爱国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对文本展开深层解读,让学生自主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利用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感受当时的学生为了维护正义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更好地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