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课堂教学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教学的问题

第1篇: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5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小学是学生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其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作为一门贯穿整个学习生涯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的一门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导学生如何去学以致用。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方式不合理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任课教师均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其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上所提到的知识,而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抽象的数学公式和定理,而不是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方式的不合理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会提高学生学习的难度,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

1.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

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上课开小差的情况时有发生;(2)学生不乐于提问,不能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而缺乏自主的思考。以下几点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1)学生年纪太小,还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还过于贪玩,对一些枯燥的数学内容并不感兴趣;(2)教师未能充分的发挥着引导者的作用,未能正确的指导学生该如何去学习,特别是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1.3教学效率低下

教学效率低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都存在的问题,该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所造成的:(1)未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使得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同时也不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始终y以得到快速的提高;(2)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老师没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更加难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难点内容的积少成多必定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造成更多的不利影响。

2.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2.1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要使得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有大幅度的提高,首要任务便是要将课堂回归于学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不是让学生一味的被动接受。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只有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勇于去探索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持之以恒,勤学好问,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更好的去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2.2采用兴趣导向教学法,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年龄尚小的小学生而言,其往往只乐于去学习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一大主要因素,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如下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1)用实际的操作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倡导学生自己动手去验证课本上所提到的各种公式和定理,例如三角形的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并可鼓励学生用木条等材料自行制作三角形来验证相关的定量;(2)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教授抽象的数学内容,例如在进行乘除法的教学时,便可将学生喜爱的动漫元素 融入其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改进教学方式,推行素质化教学

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需求,只有不断对当前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推行素质化教学,小学教学的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改进教学方式,推行素质化教学主要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创新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模式,不能急功近利,过于追求短期的教学成果,而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为其今后的学生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2)丰富教学形式,改变以往教师讲授的单一形式,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及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运用视频、课件以及版画等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讲授复杂的数学知识。

2.4加强课上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言

加强课堂互动的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助于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加强课上互动主要需要完成如下工作:(1)鼓励学生提问发言,甚至可以将提问作为一个考核环节,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2)定期组织分组讨论和知识问答,通过进行课堂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所在。

2.5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而不是记住所学的内容,例如在乘法口诀的教学时,大部分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背乘法口诀,但是背过之后却很少教学学生如何用其去教学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便是要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更多的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用处所在。

结语

小学数学更多的应该是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并不仅仅是解决课本上的作业题,只有小学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才能更加轻松。

参考文献

[1]辛耀中,王云霞,赵永良.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问题与对策 [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2(09):112―130.

第2篇: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1. 针对性原则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 切忌把问题设计得不着边际.

2. 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二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有能力解决. 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努力跳一跳,才能摸得到”,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要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摸得到”,有成功的可能.

3. 科学性原则

首先要求设计的问题从情境素材到具体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不违背科学规律,并且具有设计的问题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习模型、理想化、假说等方法,还要使设计的问题注重体现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体现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4. 启发性原则

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简单的一问一答,只会使学生懒惰,长期如此还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造成损害. 教师应抓住教学的内在矛盾,把握时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5. 开放求异性原则

开放和发散的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基本知识点的中心性,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进行发散思维,深刻领会那些与中心知识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 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深化理解.

二、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常用的几种有效方式

1. 设计悬念型的问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任意的凸四边形,然后要求大家把各边的中点顺次连接起来,观察猜想构成什么图形. 当学生看到不管是怎样的凸四边形,都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既兴奋又惊奇. 为什么有这一规律呢?他们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线的课题,从而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2. 设计实验型的问题

用动手操作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 动手操作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上升过程. 学生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和总结论证中,提高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

3. 设计应用型的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灵活利用教材,并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现象,经过加工,使它能为课堂服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4. 设计诊断型的问题

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 每次考试后,也常会听到老师们的抱怨:“某某题我已经讲过多少遍了,可学生还是做错,真是没办法. ”如何防止学生出错是数学教学上的一大难题.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思考问题时常不够深刻,不够全面.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诊断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出错、知错、改错、防错的过程,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的缺陷,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免疫”能力.

5. 设计类比型问题

类比是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 归纳是对某类事物中的若干特殊情形分析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其认识依据在于同类事物的各种特殊情形中蕴含的同一性和相似性. 由于数学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外扩性,而新扩知识总是与扩前知识有很多相似之处. 因此,利用设计的类比型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类比、归纳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一般与特殊、无限与有限等的类比,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6. 设计开放型的问题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命题的结构而言的,即已知条件比较隐蔽,结论也不直接给出,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联想、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得出结论. 开放性问题具有多向性、变异性的特点,在思维方面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要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必须先从我们教师学习新理念、转变旧观念开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精心设计好问题,力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疑、解疑、质疑,自我浅探、合作深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罗彦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J].数学教学研究,2008(9).

第3篇: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对策研究据调查显示,目前国内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仍将语文教学视为知识的传授,片面地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将教材中的内容讲给学生就算大功告成了。其实不然,因为这样只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一、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虽然中职语文整体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不明确

这里所说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教学大纲要求的目标,又包括每个学年、学期,甚至具体到单元和章节的教学目标。从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来看,除了教学大纲的宏观目标来看,其他目标都非常的模糊,比如具体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或者定位不准确。

2.对学情把握不到位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把握学情对于开展教学工作意义重大。然而,这正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所欠缺之处,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基础、新知识接受能力了解不全面。比如,通常中职类学生的学习基础都比较差,进入中职阶段学习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即因形势所迫而上中职学校。如果老师意识不到这一点,则教学过程中会非常的被动。

3.评价方法相对比较单一

科学、个性化的评价是提高中职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对于鼓励长期受压抑的学生尽快走出自卑阴影,效果非常的显著。然而,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依然非常的单一,比如多批评少表扬、抓住缺点不放手、过分强调学习成绩,以及重结果轻过程等。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感到语文课非常的压抑,评价也就失去了意义,甚至成为教学的重大桎梏。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应对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结合学生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中职学生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学习基础差,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若教学目标定位一致,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教学结果与目标之间相互脱节。以《拿来主义》这篇为例,如果按照大纲要求两个课时教完,则第一课时就要先疏通文意;然而,中职学生缺乏一般没有预习习惯,因此老师在疏通文意时听不懂。对此,老师每一堂课都要制定差异性教学目标,在备课时把握好教学目标的适合性,针对不同的学生所提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学习能力强、事先预习课文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文章内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即可。

2.多考虑学生的内心想法和需求

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这也是当前中职学校的普遍办学宗旨。中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语文老师应当做好心理准备,尽可能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无条件的对其尊重、欣赏以及多给予他们一些肯定和鼓励。在教学和生活中,应当以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的缺陷与不足,要有耐心、有爱心、有恒心,还要有决心,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比如,学生喜欢轻松、愉快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讲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改编,比如采用话剧,诗朗诵以及小品和角色扮演的形式,使教学更有生活气息。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投其所好,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3.讲究教学的艺术,激发学生们的热情

中职类学生好动、爱玩,甚至还有一点叛逆心理,抓住这一特点,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讲究教学的艺术性,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在教学实践中,建议优选比较现实、与我们的生活比较贴切以及教育性比较好的材料,课前组织学生朗读比赛,使他们通过反复的准备能够体会到教材内容的内涵和意境。以应用文为例,中职学生对其特别的反感,最困难的类型,主要是因为其内容枯燥,通常都是台上讲着、台下睡着。笔者认为,在该类文章教学过程中,应当灵活转变教学方式。比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等,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并以此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求职信及相关知识教学实践中,可以事先从网上找一些应聘信佳作,并且让学习委员读给大家听,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应聘信中的重点内容;在此过程中,可以以就业为导向,组织学生模拟现实情景,让他们在参与教学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求职、应聘的真实情况。通过这一方法,学生可以有切身的体会,这对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具有较好的效果。

三、结语

本文只是简单地对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应对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宏宇.优化方法激发“乐学”:中职语文教学法初探[J].科学时代,2012,(03).

[2]贺青云.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J].华章,2011,(11).

第4篇: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问题;策略

初中阶段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肩负重要使命。与此同时,“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灵活运用这门语言,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效地运用英语,提升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然而,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足。

在目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人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众所周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需求关注不足,会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师生不能有足够的有效互动,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因材施教或有教无类上,学生不同,教学方法相应也不同。教师要学会课堂诊断、反馈、调节,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对症下药予以解决。应该说,在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尽如人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教学才可能是成功的。

2.教师的主导作用缺失。

通常的状况是教师讲得多,导得少,或者灌输多,而引发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获得体验少。知识就像摘树上的果子,有的高,非借助工具或帮助不能摘到;有的不太高,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有的低,伸手就可以摘下。大部分果子需要跳一跳去摘,但是教师通常没有给学生“跳一跳”的机会,而是把“果子”摘下来递给学生。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造成了填鸭式教育的持续存在,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性低,发展性不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也不高。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恰当体现。

3.流于形式的教法使用。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英语教学要使不同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得到不同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要使用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所倡导的各种教学方式,因此教师经常会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或探究。应该说小组合作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但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需要进行小组讨论或探究。有些并不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也要求学生讨论,这种为讨论而讨论的形式主义一度比较盛行。特别是在上公开课、展示课的时候,这种形式主义的作秀更常见。表面看来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但是其实忽视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英语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讲不合适,一味地不讲也不合适,有的教师认为一旦讲了,就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所以宁愿采取流于形式的“新方法”,殊不知形式大于内容对于教学来说也是一种灾难。

二、解决初中英语教学中问题的策略

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水平。可以说,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水平与教学成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学到标准的英语,就会影响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完善自我,这样才能培养出英语的综合能力,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同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另外,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教学奠定基础。

2.转变教师的传统思想和教学方法。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思想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传统思想,使他们意识到传统方式的弊端,并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应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变成学生的主体,学生从单听到思考,这样的转变,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式教学等。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些特定的语句,感受学习英语的快乐。

3.改变英语教学内容,改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学习英语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只有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才能感受到轻松和愉快。所以,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创造安静的、适合学生的环境,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英语学习环境。在英语教学内容上,要和实际生活相近,这样学生才能感到亲切,学得更扎实和透彻。对于英语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背诵课文的手段,使学生记忆更多的单词和手法,感受文章的内容。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率。

4.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习积极性。

丰富化的教学形式可在一定程度上促M教师处理教材能力的提升。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老师应学会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作为一名初中英语老师,本人认为应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采用丰富化的方式进行授课。第一,可采用情景演绎的授课方式。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安排学生进行情景模拟,以此强化他们的印象、提高表达能力。第二,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根据授课知识搜索有关内容制成课件,让学生在亮眼的图片、多彩的视频中掌握所学知识以及延伸知识。

针对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从深入加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丰富英语教学方法!明确师生角色定位等方面出发,进一步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改善初中英语教学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5篇: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一、以问题驱动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驱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学习、探究时,可以从具有挑战性的创造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感情体验,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增强学习的内在动机,改变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书本的学习习惯,实现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为发展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进入学生认知场域并被其意识到的问题,才能促进其积极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认识或解答,用本原性问题驱动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抓住师生间互动的认知场域,形成普遍的共识或解答。它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提高,有助于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加强。

下面结合我去年的一个具体教学案例《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来谈谈对以问题驱动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二、以问题驱动《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课堂教学实践

(1)内容解析

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是圆锥曲线中最基本、最重要内容之一,其研究方法是研究直线与其他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基础。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所以运用类比的方法研究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思考,自己提出以直线和椭圆为载体,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在“做”和“思”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体验和感悟。

(2)教学过程

问题1 我们以前学过直线和圆,还记得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他们的位置关系怎样判断呢?

生:有三种,相交、相切、相离,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半径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如何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追问: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联立直线和圆的方程,得到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方程解的个数,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师:我们又学了一种新的和圆非常类似的曲线――椭圆,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生:相交、相切、相离。

师:他们的位置关系又如何来判断呢?

生甲:利用椭圆中心到直线的距离。

师追问:利用椭圆中心到直线的距离和谁作比较?

生甲犹豫中发现自己回答有问题。

经过讨论交流,大家都发现了生甲的问题所在。

生乙:类比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联立直线和椭圆的方程,得到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方程解的数,判断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入手,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如何判断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

例1:已知椭圆■+■=1,直线l:4x-5y+k=0. 问:k取何值时,直线与椭圆相交?

由前面的铺垫和启发,学生都意识了第二种方法适用,联立直线和圆的方程,得到一元二次方程,方程有两个不等解,则直线和椭圆相交。

设计意图:给学生时间,做出最终结果,让学生体会解析几何的核心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并归纳出判断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的一般方法。

问题2 大家觉得给出直线和椭圆相交会出什么类型的问题?

师:已知椭圆■+■=1,直线l:4x-5y+k=0.

学生有些手足无措。

师:大家想一下直线和圆相交会出什么类型的问题?

生:求弦长。

师:那直线和椭圆相交,可以求弦长吗?

生(思考之后):好像不行,圆的弦长是利用垂径定理,但椭圆不具备这个性质。

师:那我们要想其他办法了,弦长本质就是两点间距离,怎么求呢?

生: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一段时间过后,大家就没耐心做下去了,也听到有同学在下面说,不求出x1、 x2,利用韦达定理来求(x1-x2)2,可是(y1-y2)2怎么办呢,再化成关于y的方程?

师:刚才的思路理论上可以,但计算量太大,有同学说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求(x1-x2)2,但(y1-y2)2没办法解决,我们来看下两者有没联系。

生:由图可知,利用斜率公式=k(准确讲是 | k |),所以, (y1-y2)2=k2(x1-x2)2。

师:很好,我们刚才是从图形上找到二者的联系,还有其它方法吗?x1、 x2和y1、 y2并不是孤立的。

生:y1=kx1+b,y2=kx2+b,两式相减,则y1-y2=k(x1-x2),推导出弦长公式:| AB |。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类比直线与圆,设计问题,推导出弦长公式,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体验取得成功的喜悦。

问题3 把上面的问题改为动直线,已知椭圆,直线l:4x-5y+n=0和椭圆相交,以此为背景,还可以出什么问题?

生:可以求弦长的最值。

师(追问):怎么求?

生:弦长是关于n的式子,可以看成关于k的函数,利用函数知识来解决。

师:还有其它问题吗(没人响应)?这是一组斜率相同的直线,会不会有些规律,比如一些特殊的点的轨迹。

生:中点,椭圆、圆(大家回答五花八门)。

师:(几何画板演示)中点的轨迹是线段,问题是怎么证明(学生有些手足无措)?

师:中点的变化是由谁引起的?

生:n的变化引起的?

师:直线和谁对应?

生:二元一次方程。

师:中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和n有关,那么……

生:消掉n,得到x和y的等式。

通过学生的独立自主运算,得到了相交弦中点的轨迹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得到直线与椭圆相交,得到相交弦的中点轨迹问题。并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4 已知椭圆,直线l:4x-5y+k=0和椭圆相离,以此为背景,可以出什么问题?

生:可以求椭圆上的点到直线的最近距离和最远距离。

师:怎么求?

生:平移直线,最先接触椭圆的点为最近距离,最后接触的点为最远距离。

师:你们所说的最先接触的点和最后接触到的点又如何来刻画呢?

生:利用相切,找到平行于已知直线的切线即可。

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演算,得到了距离的最值。

(3)反思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接近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

在“问题驱动”的这节课教学实施中,我们以直线和圆的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解决直线与椭圆的关系以及由此所衍生出来的问题。心理学中的“宜家效应”是指人们购买了宜家家具后,回到家需要花很多力气把它组装起来。看到亲手组装的家具,喜爱程度就会超过同等品质的其他家具。人自己制作产品时,会产生对这一产品的依恋感和自豪感。应用到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这一舞台上充分展示自我,让学生经历实验、猜测、交流、反思、合作等理性思维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的反映该数学主题实质的问题;二是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由学生所提出的涉及该数学主题实质的关键问题。前者意味着教师要把实质性的数学问题“教学法化”,让数学实质能够被学生触及和逐步理解;后者意味着教师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课堂里发现本原性数学问题,能及时抓住学生的那些反映数学思想实质的朴素想法并加以发展。由此不难得出,数学问题具有自然生成、预设下的原发性和多角度对话的品性等特征。

以问题驱动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的生成性教学,是学生认知场域和教师认知场域之间的碰撞、交流、拓展、提升的动态过程。由于“问题”是师生在教学互动中自然产生的自己的问题,具有较大的开放度和一定的难度,由此势必要求师生共同合作、相互探究,有利于学生合作和探究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加强,这正是数学新课程所追求的理念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玉东,李传峰. 用本原性问题驱动数学概念教学[J].中学教研(数学),2006(1).

[2]何勇,曹广福. 以问题驱动数学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4(7).

第6篇: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词汇教学 问题 思考

1.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英国的应用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Wikins,1976)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外语教学逐渐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转向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中心的交际语言教学法。在交际能力的培养中,词汇则是使交际得以进行的语言能力的核心部分之一。因此,学习者只有具备充足的英语词汇量,才能在浩瀚的信息世界里有效获取所需的英语信息,才能听懂他人所言,并用英语畅所欲言,在英语交际中游刃有余。由于英语词汇所具有的特点,词汇教学在听、说、读、写、译各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词汇教学的问题

2.1 结构主义及功能交际法对词汇教学的忽视 。

多年来,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语言结构和语言形式,词汇教学常常处于教学的附属地位。词汇教学也一直令师生深感头痛。Waring(2002)对词汇教学所做的总结为:一次输入大量的词汇;注重单个次的讲授而不是词汇的融会贯通;词汇教学=定义+拼写;教材中对新词的重复率较低;教师在教学中新词的重复率较低;较少教授词汇学习策略;很少讲授词典查阅技巧;词汇大多以列表的方式给出;较少进行词汇练习测试。(张颖秋,2005)

2.2大学生词汇学情。

在众多大学生英语学习生涯中,很多学生基本沿用中学时的传统方法(死记硬背)来记单词。调查显示,学生记忆词汇的方法主要是“背教科书上的生词表或背大学生四、六级考试生词表”,孤立地背记单词的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78%。(李广财,2005)在大学生入学初阶段,很少有教师教授学生必要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因为老师们都忙于计划、按计划完成课程教学要求。在随后的教学阶段,有的教师偏重篇章结构分析和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对于词汇则期待学生在阅读中自然习得,并将学生的词汇匮乏归咎于学生的懒惰和阅读量不够。长此以往,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便自然而又无奈地陷入了缺乏对教师信任的、低效的恶性循环。

2.3中学、大学词汇要求“脱节”的问题。

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以语音和句法为主,近年来推行的功能法与交际法仍未使词汇教学得到应有的重视。资料显示,中学生的高频词汇量大约在1620词左右。Lsufer(1992a,1992b)通过调查研究也发现,达到大学阅读平均水平最少需要3000的词汇量。(张颖秋,2005)根据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其中一般要求推荐词汇量为4500个单词和700个词组,其中20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可以看出,学生进校后面临短期内迅速扩大词汇的要求,同时面临适应以语篇分析为重点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困难。

3.实施大学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的建议

根据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影响外语习得过程有许多因素,包括情感因素、输入的质量和数量、学习者策略等。(束定芳,2004)由于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最多的场所,因此,外语教师应该把课堂变成激励和保持学生学习外语兴趣的场所,一个给学生提供最大最有效语言输入的场所,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得到展示的地方,一个学习困难可以得到解决、学习策略得到充分培训的地方。(束定芳,2006)要使大学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真正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3.1积极营造良好氛围,明确词汇学习的目标与要求。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保证英语词汇教学效益的基础。首先,教师不但要发自内心地去关爱学生,还要让学生能感受到这种关爱。教师要善于以学生化的心态理解学生词汇学习的困难和需求,并积极参与到解决词汇学习困难的行动中去,消除学生词汇习得过程中“教师少作为甚至不作为”的误解,赢得学生信任。其次,老师要给学生和自己营造一种合作的教学气氛。教师要积极消除学生“词汇学习靠背记”的误解,师生间要设法达成一致共识:词汇学习要将直接词汇教学(explicit teaching)、附带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独立策略发展(independent strategy development)三种途径有效结合起来。尤其是关于词汇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教师要对学生作明确要求,这将使学生将词汇学习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大学生英语语言各项技能的综合巩固和完善。

3. 2精心追求词汇课堂输入的数量与质量。

词汇教学应注意扩大输入量。大学生可以通过附带学习方式(即学习者进行其他诸如阅读文章、听英文歌曲、看原版电影等学习任务时附带习得词汇)和独立策略发展方式习得词汇。然而,在师生接触最广、最直接的课堂里,词汇的直接教学效益尤显重要。

首先,要注意词汇的课堂输入数量。除了课堂文本中的词汇精讲多练外,还可创设课前词汇输入机会:如四、六级词汇“日日添”活动――学生分组课前呈现,定时小测。也可让学生在讨论关注、喜爱的话题活动如在“free talk”中,有意识地积累语境中的词汇。这种自然的、细水长流的词汇输入不可小看,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其次,要保证词汇课堂输入的质量――以词汇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保证。对个体词汇而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达词汇的语音、词义、结构、句法特征等不同层面的信息,还要注重英汉概念意义不对应词的教学。对于那些汉语中没有其概念意义相对的词,可采取用英语释义的方法,详细说明和解释他们在英语中所表达的意义和使用情况,使学生在语言交际中真正掌握和使用好这类词语打好基础。(朱亚夫,2005)对于目标语和母语中某些概念意义似乎对应,其实在指称范围、表达程度和隐含褒贬等方面有差异的词,应重视英汉对比方法的应用,从而避免学生在理解和使用这类词语时出现偏差和失误。(朱亚夫,2005)对那些复现率高且有用的高频词汇,教师要有意识地注重讲解和训练这些词汇的多重含义和惯用语。对于那些在语音、词形(包括词根)、词义(英语意义和汉语意义)相近的词汇,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呈现和区分。

实践表明,死记硬背单词对掌握基本的外语词汇是有用的,但是真正使学习者获得准确理解和使用词汇的能力,还须强调在交际中学习词汇。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在谈到外语学习时,说:“方法很简单,让学生尽快接触原文,……不要慢吞吞地给他们讲,不要在黑板上写动词变化什么的,要接触实际。”在英语教学中,教学文本中的个体词汇的语音、词义、结构、句法特征等不同层面的信息,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合理设计相关情景或活动等多种方式呈现,让学生在“接触原文”的基础上“接触实际”,以利于目标词汇更快、更有效地学习和运用。举例是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尽量用贴近实际的例句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词汇的惯用法,同时设计适切的语境,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自己举出贴近各自实际的真实例句,或者依据现实的国际、国内形势,举出各种表达自己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各种例句,把目标词汇知识信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这样的举例,有利提高词汇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把学习者从死记硬背的枷锁里解脱出来,增加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者学习英语的质量。

3.3 合理设计词汇输出的方式。

“课堂教学应该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语言交际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接触目标语,使用目标语……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这一过程必须延伸到课堂之外,也就是说,学习者必须有机会在课堂之外接触和使用目标语。”(束定芳,2004)

为了人为地造就一个用外语思维、表达、交流的交际环境,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上清晰地向学生布置复述、辩论、作文、合作学习等任务,把课堂教学自然延伸到课外。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负责,要检查督促,要提供建议,还要在课堂上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课外学习的成果,进一步激励学生。(束定芳,2006)形式多样的词汇输出方式使枯燥无味的词汇变得生动、形象,真正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4加强对词汇学习策略的指导。

根据研究,成功的外语学习者除了其他的因素外,其运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的能力是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外语课堂教学还担负着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束定芳,2004)学习策略的知识包括认知策略,也包括元认知策略的知识。笔者认为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一方面要解决学生元认知策略:如激发学生自觉根据自我词汇现状和词汇掌握要求确立长、短期目标的意识,要求学生制定具体词汇学习计划并进行评估和调整;另一方面,教师应适时传授词汇学习策略如构词法、反/近义法、复合法、派生法、转换法、词根分类法、通过扩大阅读附带习得词汇法、在阅读中通过语境或构词法猜测词义法等。另外还有必要向学生传授应对“遗忘”和使用词典的策略。前者如:“趁热打铁”复习词汇,并定时、反复、以不同方式接触它们。后者则包括词典选择(选用双解或英英词典以真正领略英语词汇的涵义)、何时查(结合上下文或构词法后带疑查词更有效)、如何查、查什么(多种意义、当时语境意义、例句、搭配、语法模式、语用等)的信息。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和安排的外语学习和交际活动,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符合自己特点的学习策略和习惯。

4. 结语

本文在词汇教、学问题讨论基础上,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探讨了词汇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路。要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词汇教学应该和语言教学的其他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不断研究,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词汇增长,为最终完成语言学习的目标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教师要树立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要求和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真正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提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Hunt A. & Beglar D. Curr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Vocabulary. ,1998.

[2]Oxford.R.L.&Scarcella.R.C.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 among Adults:State of the Art in Vocabulary Instruction[J].System,1994.22,(2):231-243.

[3]Waring.B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Vocabulary Instruction.Http:harenet.ne.jp/waring/vocab/,2002.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李广财.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

[6]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Foreign Language World,2006,(4):28.

[7]束定芳,王惠东.外语课堂教学功能的重新思考与定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19,20.

第7篇: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27-1

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好几年,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喜人局面。但是近几年来无论是走进我市的高中数学课堂听课还是到省级或外省的高中数学课堂听课,笔者都觉得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痛苦。数学教师常常抱怨自己上课是在对牛弹琴,仔细想想,问题不在学生,根源还在老师。为什么呈现给牛的不是草,而是琴。这说明我们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活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人就将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纳,以此与各位老师进行切磋。

问题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不够,教学目标的制定――形式化

在日常教学研究中,有些教师在谈到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时,总觉得与数学学科有点绝缘,认为那是语文、政史等文科教师的事,数学课堂就是稍显枯燥的推理、运算的课堂,没有情感而言。还有一些教师一说起情感目标,首先想到的是一些英雄、科学家这些成功人士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故事,或是他们甘于奉献的感人篇章,这些都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狭隘理解。

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性,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等等都真切地体现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教师还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你们温和的语调、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以及一个的动作,一句赞美的话语,都是沟通情感的桥梁。它能给学生带来欢愉和力量,其作用难以估量。笔者建议教师丢弃权威,放下架子,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深入学生当中,让学生体验到你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你的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更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

问题二:师生地位不平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语言:大家把教材给我翻到某某页,大家把这个例题给我记下来。在课堂中,若学生回答不正确,就严厉地批评学生,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大家想想在如此严师的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对教师只能敬而远之,压抑自我,自己的看法不能讲,困惑不能说,问题不能问,也没有机会得到同伴的帮助,最后只能是充当知识接收的容器,老师说啥就是啥,爱怎讲就怎讲,学生只有老老实实地听。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倡导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这才是学习的真实过程,才是有效性教学的具体保障。

问题三:将教学内容进行任意的拓展和延伸

大多数的数学教学都以灌输式,填鸭式和模仿式为主,即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然后学生模仿课本和教师讲解的例题来解题,再通过题海战术来强化学生的记忆,这种数学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只能做到照葫芦画瓢,而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现在有的数学教师认为教材的题目太简单,往往不重视教材教学,而是通过课堂内外大量的同类型练习来强化学生的记忆,这种过程只是让学生通过记忆来解题。很多学生力所不能及,这就出现一些学生在陪读,由于失去信心而产生厌学情绪,而相当多的学生在浩瀚的题海中日夜苦读只能换来一句高分低能的评价。数学是一门重视逻辑联系的学科,如果数学题是一棵大树的枝叶的话,那教材所阐述的定义、定理、推论、公式、性质则是这棵大树的根,失去了根的大树是活不了的。数学教学必须先让学生长出根,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数学思维的理解。

问题四:过程性反思、阶段性总结不够

常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你让我上课没有问题,如果让我写文章,那可是难上加难,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他缺少必要的反思。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匠逐步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反思不是埋怨,不是责怪,不是推委,而是自我负责,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拿一句电脑操作语言来说:我们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

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呢?

1)反思你对数学教材做了怎样的处理?教材处理考虑了前后关系没有?

2)分析了学生的学情没有?

3)是否在意你的教学是否真的有效?

4)课堂提问有无随意性的问题?课堂提问是否照顾了多数学生?对学生的回答是否恰当处理?哪个问题或提问的问题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

5)更关注学生的学还是你的教?

6)上课的总体感觉如何?有效性如何?

第8篇: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问答式;初中数学;问题串

“问答式”教学方法一直是中国教育中典型的教学方式,问答式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和学科当中的应用方式是不尽相同的,效果也有显著的不同。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采用“问题串”式的问答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与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为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采用“问题串”的必要性

“问答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通过通过向学生提问,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是传统的被其他学科所广泛接受的问答方式并不适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初中数学应该采用“问题串”式的提问方式,其必要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1、初中数学记忆性知识点较少。“问答式”教学方法应用效果好的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特别多。像初中英语,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英语单词,学生是否已经将英语记忆数量,英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轻松检验,学生记住了几个单词,还有多少没有记住都可以轻松量化,并采取措施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其他的如初中历史、地理等也如是一样。而初中数学与这些学科不同,数学属于理工科,其所需要记忆的仅仅只有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定理等,数学教师只是单独提问学生对其中的几条定理的记忆情况,并不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合格。2、初中数学注重逻辑推理。初中数学需要记忆的概念和定理等少,但是其注重在基本概念和定理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从基本的概念和定理出发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反过来说,是问题将若干的概念和定理联系在了一起,将基本概念和定理单独拿出来不足以解决问题,但是将他们串在一起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数学教师如果想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就需要准备一系列的问题,将问题串在一起,来考察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数学教师通过看学生思路是否清晰能否用来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在学生的回答当中找到出错的环节进行纠正,这就是“问题串”在初中数学课堂当中的基本应用原理。

二、初中数学课堂中进行“问题串”教学的应用方式

“问题串”使得经典的“问答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重放光彩,但是“问题串”应用方式的不同也会使得教学效果变得不一样,机械式的应用反而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使“问题串”能够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提问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2.1根据数学教学实际问题来进行提问“问题串”就是一串问题,怎样合理确定这一串问题是取得好的提问效果的关键,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根据实际数学问题来进行提问,设置一系列合理的问题来考察学生。比如,在解决某一个实际数学问题时候,常用的方法是将基本的概念和定理串联在了一起,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问题来向学生提问,该问题属于哪一类问题,解决该问题需要用到哪些基本概念、公理、定理,这些概念、公理、定理需要在哪些关键的环节联系在一起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数学教师通过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解构,转变成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通过向学生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回答困难的环节进行点拨。这样的一个“问题串”问下来,就相当于学生亲自将问题解决了一遍,对知识点、解题方法等的印象就会更加的深刻,而在教师和学生提问回答的过程中,其他学生也会在这一过程当中对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又重新学习了一遍,这比传统的提问方式一次只能检验一个学生要更加的有效率。2.2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问题串教学的应用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相比于传统的提问方式,“问题串”的最大特点就是问题特别多,这既是“问题串”提问方式的优点同时也是其软肋,因为一次提问的问题过多,会使得学生的负担较大。本身学生对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问就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如果一次被提问过多的问题会使其由畏惧变为厌恶从而失去上数学课的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未解决这一矛盾,数学教师想通过“问题串”来进行提问时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一次只回答“问题串”当中的一个或两个问题,由学生采取接力的方式来回答整个“问题串”。同时应当注意,一个“问题串”应该由若干个水平相当的学生来进行回答,而不应该偏重于某一个群体,而导致学生之间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水平差距太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由于自身注重逻辑推理,不需要大量简单记忆的特点,决定了其采用“问题串”式的问答方式是十分必要的。而采用根据实际问题和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串”应用方式可以使得提问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肖敏芳.以问题串为载体构建高效数学课堂[J].数学教学通讯.2014(31)

[2]绕红保.问题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入[J].中华少年.2016(27)

第9篇: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 问题与需求 问卷调查与访谈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计算机辅助的课堂英语教学模式,即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指引下不断深入发展,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应用。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为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我们就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问题与需求方面作了专项开放性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对象为我院2009级本科4个班206位学生和2010级本科2个班93位学生,以及赣州三所本科院校的26位大学外语教师。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问题调查

问卷调查:“你认为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问题1:部分投影不清晰,耳机、话筒经常出问题,话筒效果差,部分老师对多媒体的掌握与操作不够熟练。有些老师容易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依赖性,在上课时以看电影取代学习。

问题2:海量信息选择问题;过于追求信息量和表现形式;由于多媒体课堂的知识容量大,展示的速度有时会比较快,内容过于饱满会影响学生的吸收和理解。没有足够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与讨论;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难以达到目标教学的深度。

问题3:减少了课堂的师生互动。虽然形式多样化,但是其操作影响互动;教师多是在控制台念课件,缺乏足够的相互学习分享。教师、学生和多媒体三者之间关系本末倒置;教师与学生及学生间存在情感交流问题;交流互动功能的实现还不够方便,缺少互动,课堂气氛不活跃。

问题4:幻灯片多为教学内容的翻版,缺乏拓展,且放映速度快,要不没时间记笔记,要不忙于记笔记,没时间思考,课堂教学大多时间成了“填鸭式”教学,时间长了,学生普遍感觉疲惫,不舒适。

二、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需求调查

问卷调查:“你对多媒体教学的需求是什么?”

需求1:希望投影清晰,耳机、话筒不要出问题;多一些音像,希望学校有英语网络学习平台。

需求2: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避免将教学内容直接照搬到电子屏幕上的现象,避免教师整节课只是念课件的现象。

需求3:课程的设计与课件的制作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联系,要有真实性、时效性、趣味性。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

需求4:英语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掌握多媒体技术,提高自身素质;摆正位置:多媒体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工具,注意多媒体教学的比例,应在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恰当应用。

需求5:要有完善的教务管理体制,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需要更为细化的规章制度来监督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不要在课堂授课时以完全看电影、看录像、看课件来取代课堂学习。

需求6:实现作业布置和批复方面的真正便利,能使每位学生通过英语实践来获取最大的利益,建议根据各校教学具体情况制作补充课件,实行课件制作团体化。

需求7:通过增加音乐、动画、电影片段等多样化形式创造有声有色的活跃的课堂氛围;留下更多的时间记笔记;增加训练口语、听力的机会;PPT共享,等等。

需求8: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活动,使课堂教学更人性化。

三、结语

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使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受到了挑战。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语言输入量大,发音标准,语言规范,实例充足,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容易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媒体教学是教学主流、教学趋势。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对多媒体教学的不利一面与需求方面作了专项调查,其目的是供大学英语教师参考,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以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